第一篇:《放牧》教案分析整理
《放牧》教案分析整理
1本与第二《草原》属同一主题,但作品所产生的地区不一样,《小放牛》等作品主要流传在汉族地区,所以其音乐风格与蒙古族有很大的差别。通过本的学习,了解音乐与民族、地域有密切的关系,感受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音调,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聆听《牧歌》、《小放牛》,感受两种不同风格、不同音色色彩、不同情绪的音乐。
3有感情地唱好《放牛山歌》。为《小牧笛》编创表演唱。(五线谱版是找出一个升号调“d”音的位置)。
2在上两掌握“”三音的基础上,学习“”三音的音高及八分音符的时值。进的行“”的音高听辨,并进行即兴问答创作活动,从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技能的学习。
1教师先介绍河北民歌《小放牛》:
把曲调抄在小黑板上或幻灯投影片上。
在教师的钢琴弹奏下,学生跟琴声哼唱曲调,对该民歌有一个初步的熟悉。
2初听乐曲:
设问:这段乐曲是由民族乐队还是西洋乐队演奏的?乐曲中主要的曲调是由哪一乐器演奏的?
3听第一段音乐:
设问:这段音乐与前面我们学唱的《小放牛》民歌有什么关系?
4听第二段音乐:
设问:这段音乐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在速度上有什么变化?
第二篇:放牧歌谣 教案(模版)
小学音乐第七册第三课《放牧歌谣》
第一课时教案
执教:陆肖群
学校: 睦岗中心校小学
本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音像欣赏,使学生从脑海中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并感受放牧孩子愉悦的心情及了解当时他们的生活背景,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欣赏《牧童短笛》,激发学生能随音乐即兴律动来表达牧童放牧劳动时的欢快惬意的情绪。
3、学唱《牧童之歌》,能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歌唱,体验哈萨克族放牧儿童那天真活泼、勇敢豪放的性格特色。
4、有关“牧童”诗词朗读比赛,加深对牧童形象的理解,并肯定了牧童在当时社会有着相当高的称誉。教学重难点:
欣赏《牧童短笛》、学唱《牧童之歌》 教具准备: 音像、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画面上的小孩他什么身份?(牧童)怎样的人什么是“牧童”?牧童在你的脑海中的形象是怎样的?用你的语言描绘一下……
二、三、欣赏音像,源自画家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欣赏《牧童短笛》表达牧童放牧时的欢快的情绪。
1、初听,看画听辨音乐段落。
2、作品赏析:
(1)作者贺绿汀与《牧童短笛》(2)分段欣赏
(3)再次全曲完整欣赏,并随音乐音乐即兴律动来表达牧童放牧劳动时的欢快惬意的情绪。
四、学唱《牧童之歌》体验哈萨克族放牧儿童那天真活泼、勇敢豪放的性格特色。
1、初听。辩出歌曲是我国哪个民族的儿歌(图上彩色)?用简单的话描绘一下歌曲中牧童的心情是怎样的?
2、听唱法学唱歌曲,声音要自然甜美。
3、解决难点。(随机)
五、诗词朗颂比赛。
分组有感情朗诵两首有关写“牧童”的诗词
六、延伸、课堂总结。
2009-10-15
第三篇:草原放牧教案(范文)
《草原放牧》教案
一、课题:《草原放牧》
二、教案背景:《面向学生:高一年级 学科:高中音乐
面向学生:高一年级 学科:高中音乐 课型:音乐鉴赏课 课时: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在网上搜索关于蒙古族的风土人情的资料、关于“草原小姐妹”的故事。
教材分析:《草原放牧》是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者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写于1973年。由刘德海琵琶独奏,管弦乐队协奏,开创了琵琶协奏曲之先河。乐曲描写了蒙古族少女龙梅、玉荣为保护集体羊群与暴风雪搏斗的事迹,表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热爱集体,不畏风暴的高尚风格和勇敢的精神。乐曲采用琵琶协奏曲的形式一方面充分发挥琵琶的丰富表现力,同时又运用管弦乐队交响乐的丰富表现手段,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乐曲采用无标题协奏曲与标题交响诗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将多乐章的划分与单乐章的归纳结合起来,将民族传统曲式中的多段体与交响乐中常用的奏鸣曲式结合起来,将有情节的叙事性与纯音乐的抒情性结合起来,进而形成这部既有鲜明民族特色、又有强烈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草原放牧》是个呈示性段落,由两个对比主题组成。在乐队的引子后,琵琶奏出的呈示主题,节奏轻松活跃,旋律明朗欢快,这是取自于电影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歌。它是这部协奏曲的主要主题,着力刻画“小姐妹”欢快、活泼的放牧情景。第二主题是描写草原放牧的另一侧面,表现了蒙古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秀丽风光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活泼可爱的形象。这里写景是为了抒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抒发内蒙人民对家乡草原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教学方法
本节课充分应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平台,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并根据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特点采用对比法、演示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草原放牧》,使学生对蒙古族“短调”,“长调”歌曲体裁有所了解,对协奏曲体裁的音乐作品有所了解。
2、通过鉴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形式要素。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聆听、体验、感受与鉴赏这首乐曲,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重点:
1、体会乐曲意境。2了解什么是协奏曲,了解蒙古族“短调”,“长调”音乐特点。
教学
难
点
:
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分析、探究音乐形式要素的艺术作用。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 HYPERLINK “http://cai.edudown.net” 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歌曲《天堂》
师:歌曲的曲名是什么?歌声把我们带到了哪里?在那里,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引导 HYPERLINK “http://www.xiexiebang.com” t “_blank”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对我来说还处于一种探索、学习的阶段。就《草原放牧》这课的教学,我尝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第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聆听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时,让学生自主地体验音乐,分组讨论,要求对作品进行简单的分析、评述,让组员在小组中建立积极的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鼓励学生用音乐语言表达和理解事物,并引导学生通过对艺术形式的横向及纵向的对比、认识,畅谈学习体会、讨论对艺术作品的情感态度。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之下,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去寻找能够帮助自己达到学习目标的路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未果的前提下,再进一步进行铺路搭桥。这种教学实践,既使学生对作品有了更深的感悟,又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方法和乐趣,保证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独立思考、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享受发现美、表现美的愉悦,增强了自信心。在审美鉴赏、思想品德、情感表达、创造能力方面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在学会表达中学会学习,在学会审美中学会创造和学会做人。
第二、从生活实际中挖掘课程资源。根据认识规律的迁移,有了体验的事物学生就容易理解,再把这种体验和感受进行迁移,就使学生易于理解作品。本节课的导入引用了学生熟悉的歌曲《天堂》;在介绍作品创作背景时启发学生课前通过网络搜索了解内蒙古及“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谈自己了解的乐器琵琶;教授蒙古族舞蹈动律时更是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学习等等,我发现这一切足以使学生产生共鸣。
第三、创设“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本节课最后设计了一个情景表演环节,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情景,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创造活动,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愉悦,给学生创设即兴创造的平台,让“http://www.edudown.net/student/Index.html” |学生}大胆创造,尽情表现。
HYPERLINK
教师个人简介: 南昌市第十八中音乐教师魏燕萍 中学高级教师
通讯地址:南昌市西湖区东书院街8号南昌十八中
第四篇:《草原放牧》教案
《草原放牧》
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草原放牧》,使学生对蒙古族“短调”,“长调”歌曲体裁有所了解,对协奏曲体裁的音乐作品有所了解。
2、通过鉴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形式要素。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聆听、体验、感受与鉴赏这首乐曲,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乐曲意境。
2、了解什么是协奏曲,了解蒙古族“短调”、“长调”音乐特点。
3、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分析、探究音乐形式要素的艺术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在网上搜索到的有关内蒙古的资料,初步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
二、创作背景:草原小姐妹动人事迹。
过渡语:大草原不仅景美,那里的人更美。在内蒙古草原上,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
蒙古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1964年2月9日,小姐妹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那时龙梅11岁,玉荣还不满9岁。没想到中午的时候,一场罕见的暴风雪向草原袭来,羊群惊恐四散。她们牢牢记得阿爸平时说的话:“羊是集体的财产,是集体的命根子,一只也不能丢!”就这样,她俩一前一后,不停地奔跑、拦挡。但是狂风暴雪就像一道无形的墙,阻挡着羊群的归路,羊群顺风乱窜。从中午开始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姐妹俩整整奋斗了20多个小时。寒冷、恐惧、饥饿、疲劳,责任感全部集中在了两个小姑娘身上,终于玉荣昏倒在雪地上奄奄一息,姐姐龙梅也好不了多少,但仍撑着跟在羊群后面。由于铁路工人和寻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及时赶到,姐妹俩和羊群都安全脱险。小姐妹在暴风雪后由于冻伤严重,龙梅失去了左脚拇趾,玉荣右腿膝关节以下和左腿踝关节以下做了截肢手术。她们为保卫集体财产而不怕牺牲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内蒙古大草原和全国各地。2008年,姐妹俩光荣地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曾被拍成电影,搬上舞台,写进小学课本,还写成了琵琶协奏曲。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于1972年春,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是尝试使用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题材。作品是根据蒙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真实故事写成的,表现了她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首协奏曲是以同名电影主题歌和一支内蒙古歌曲的旋律片段作为音乐素材而写成的。全曲一共有五个部分:①草原放牧;②与暴风雪搏斗;③在寒夜中前进;④党的关怀记心间;⑤千万朵红花遍地开。今天我们欣赏的是第一部分——草原放牧。
三、欣赏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
1、观看作品录像,思考。(1)、主奏乐器是什么? 琵琶。
(2)、乐曲分几段?
二段体结构:引子+A欢快主题+B抒情主题。听后分组讨论交流。
2、简介琵琶。
3、什么是协奏曲?
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
4、分段欣赏。(1)、欣赏引子。
师:是什么主奏乐器?表现了什么? 学生:圆号,表现小姐妹的英雄气质。
师:圆号奏出了“小姐妹”的主导动机,表现小姐妹的英雄气质。复听:要求学生注意圆号柔润饱满的音色。
师:琵琶在中音区出现一个音调挺拔的战斗性号角声。作曲家试图渲染蒙古族“长调”音乐的悠扬和美妙,而琵琶那珠落玉盘般的轮指技法正是最好的表现了这一音乐主题。引子既表现了小姐妹的英雄气质,也表现了内蒙古草原辽阔、明朗、富有生机的清新景象。(2)、对比欣赏A、B两段,组织学生听后分组讨论。首先欣赏第一主题音乐:师:这段主题的速度、节奏、旋律各有什么特点? 速度较快、节奏轻快活泼具有舞蹈性、旋律灵活跳跃。这段音乐又描写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刻画“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主题旋律视唱。
(4)、学生模仿骑马动作、模仿马蹄声,教师教授蒙古族舞蹈马步动律。
师:蒙古族人民以马为伴,每天都过着游牧生活,你能模仿一下骑马的动作并配合上声音吗?师:你们看,这个动作像什么?(雄鹰。)对,像雄鹰展翅,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动作呢?
师:雄鹰是草原人民最崇敬的生灵,草原人民常把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称为“草原上的雄鹰”。播放《草原放牧》第一主题音乐,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做简单动律。(5)、欣赏第二主题音乐。
师:第二主题音乐在速度、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上有什么不同?两个主题音乐描写的情景是不是一样的呢?这段音乐又描写的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速度缓慢、节奏宽广、旋律抒情具有内蒙古长调色彩,它形象地模仿了蒙古族民歌手的歌唱方法和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突现了鲜明的蒙古族音乐风格。仿佛小姐妹手拿牧鞭站在辽阔的草原上放声歌唱。表现了蒙古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秀丽风光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活泼可爱的形象。抒发了内蒙人民对家乡草原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6)、整体欣赏,要求聆听中积极展开想象。
四、作者简介。
吴祖强,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代表作: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舞剧《鱼美人》、《红色娘子军》等。
王燕樵,作曲家。代表作:《草原英雄小姐妹》(合作),电影音乐《大河奔流》等。刘德海,琵琶演奏家。代表作:《十面埋伏》、《彝族舞曲》等。
五、拓展与探究:蒙古族两种民歌体裁——“短调”、“长调”。
长调民歌:音调高亢、音域宽广、节奏自由、字少腔长,旋律悠长舒缓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等特点。内容多为赞美草原、歌颂故乡、夸奖坐骑、表达爱情等题材。
短调民歌:结构短小规整、音调简洁、节奏明了、欢快,活泼、字多腔少等特点。整体音乐风格具有叙述性与歌舞性,抒情性较弱。
六、小结。
今天,通过《草原放牧》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艺术作用。同时感受了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习了龙梅和玉荣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高尚情操。相信在她们的感染下,我们会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第五篇:草原放牧 教案
《草原放牧》教案
【教学理念】:采用纳溪中学在泸州市教育界率先推出的“352”生本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依靠学生”、“激扬学生生命”、“创造良好的教学生态”,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学生课前准备】:在网上收集关于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资料,关于“草原小姐妹”的故事。【教学内容】:
1、欣赏《草原放牧》
2、创作活动:蒙古旅游。
【教材分析】:《草原放牧》是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者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写于1973年。乐曲采用琵琶协奏曲的形式一方面充分发挥琵琶的丰富表现力,同时又运用管弦乐队交响乐的丰富表现手段,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乐曲一段。由两个对比主题组成第一主题是主要主题,着力刻画“小姐妹”欢快、活泼的情景。E羽调,3/4拍子。第二主题是描写草原放牧的另一侧面,抒发内蒙人们对家乡草原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学习目标】:
1、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歌曲的学唱,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通过欣赏歌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欢快活泼的音乐情景中,聆听和演唱《快乐的节日》,通过欣赏《草原放牧》,表现了祖国的新一代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动人形象。【学习重点难点】:欣赏《草原放牧》,体会乐曲意境。【学习方法】:情境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律动教学法。
【新知学习】: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谈话引导:你们喜欢蒙古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那些辽阔的大草原看看吧!(播放《蒙古人》音乐)
美的音乐,美的声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使学生身临其境。
2、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所听到所想到的。
3、猜谜:有一句诗叫“犹抱××半遮面”,你们能猜到是什么吗?(媒体出示谜面)
4、引导学生猜出谜底——琵琶,并进行评价。
在此我用谜语导入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从感情上激起学生与教材的共鸣。
5、画草原放牧的场面。师:你能将刚才所想的画下来吗?背景音乐为《草原放牧》。
6、展示作品。新课程中强调音乐要让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敢于当众表现自己。在此我创设情景,在教学中给孩子提供表演和表现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欣赏乐曲
深化主题
1、初听,教师提问:你觉得这首乐曲情绪怎样?
2、介绍弹拨乐器琵琶,提问:你知道中国民乐中弹拨乐器还有哪些吗?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实物出示琵琶,加深印象。学生观察,提问:你知道它有哪些特征吗?通过实物观看及课前搜集的有关弹拨乐器的介绍,引导学生说出它的特征。
3、复听乐曲,区分两个主题音乐的不同。
4、分段欣赏,思考两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四人小组通过欣赏解决课后的两个问题
5、再听,教师介绍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师示范,生跟学,并跟着音乐进行简单的律动。
6、跟着旋律,哼唱两个主题。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在本课教学中我安排了多次反复的欣赏,并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有效性的提问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在欣赏的过程中,加入舞蹈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动起来,同时也加深了对乐曲的喜爱。
(三)、拓展乐曲
想象创造
1、创设情境 师:昨天晚上,龙梅和玉荣给我捎了一封信,邀请我们班的同学去蒙古做客。你们想去吗?然后用“可怎么去呢?”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发言。同桌相互讨论,为“怎么去?”出谋划策。
2、师:我们坐火车去吧!她们为我们准备了好多节目,你们想看吗?
3、欣赏《蒙古人》《青藏高原》。生听,会唱得可以跟唱。
4、多层展示,尽情表现。学生采用唱、画、说的形式在《草原放牧》的音乐中结束上课。
新课标提出,应该尊重艺术作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情景,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创造活动,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愉悦,给学生创设即兴创造的平台,让学生大胆创造,尽情表现。
附板书设计
《草原放牧》
第一主题
e羽调
2/4拍子
欢快活泼
第二主题
d宫调
4/4拍子
优美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