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3 21:5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牧歌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牧歌教案设计》。

第一篇:牧歌教案设计

牧歌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2、通过《牧歌》的欣赏,拓展学生对原民歌的理解范围,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

3、充分了解内蒙古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原民歌和无伴奏合唱形式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教学重点:

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歌曲的特点。教学难点:

充分了解内蒙古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原民歌和无伴奏合唱形式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教具:多媒体 弦律线卡片

教材分析:

《牧歌》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的一首蒙古族民歌。歌词原为: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在短短的四句淳朴而形象的歌词中,却溶进了如此诗情画意。旋律具有内蒙古民歌中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特点,加上舒展、悠长的节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美丽富饶的草原一派迷人景色,也抒发了内蒙古人民对自己家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歌曲是由两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结构。第一乐句的旋律处在较高音区,以“suo”音为中心上下回旋,作波浪形进行,仿佛是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第二乐句是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模进,以“do”音为中心,旋律低回婉转,犹如撒在草原上斑斑如银的羊群。

作者瞿希贤根据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成无伴奏合唱曲,使优美的民歌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不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的内涵更为充实,意境得到升华。由于这首无伴奏合唱较原民歌更加丰富、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并成为无伴奏合唱的珍品。在欣赏民歌版本的时候,通过哼唱旋律,勾画歌曲旋律线,学唱歌曲等方法,对民歌有一个更深的了解,也为无伴奏合唱的欣赏奠定基础。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运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学生的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让学生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进入教室,播放歌曲《天堂》,媒体展示广阔的大草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感受草原和蒙古民歌的魅力。也让学生投入到我所创设的音乐情境之中。

二、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5分钟

1、师: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生:56个)师:你们知道有哪些民族?(生:黎族、壮族、白族、维吾尔族、藏族。。)

2、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音乐,刚才老师在大家进入教室的时候,播放了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大家再来听听。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吗?(生:。。)

媒体出示,总结:这首歌曲是蒙古族民歌《天堂》,由蒙古族著名歌手腾格尔演唱。

3、师: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学生自由说)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蒙古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而著称,在辽阔的草原上,他们逐水草而居,牧羊生息,创造了辉煌的草原文化。老师也收集一些有关蒙古族风土人情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从蒙古族音乐入手,在欣赏歌曲之前先对蒙古族的文化有一个了解,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也为歌曲的欣赏奠定基础。

三、欣赏乐曲《牧歌》 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师:蒙古族生活在茫茫的大草原上,翠绿的草地,奔跑的羊群。他们生活的环境是这样美丽,我记得有一首歌曲就是这样来描写的,我们一起去听听吧。

1、欣赏民歌《牧歌》,课件展示美丽草原的图片。4分钟 提问:歌曲的速度?情绪?

回答:速度缓慢,曲调悠长,抒情。

出示歌谱。用la轻声哼唱歌曲旋律。(1—2遍)2分钟

2、分两组画一画歌曲旋律线 3分钟

总结:旋律宽广,第一个乐句的音比较高,围绕sol上行,第二个乐句的音比较低,围绕do下行

3、有感情学念歌词 2分钟 提问:歌词与旋律之间的关系? 总结:上句:蓝天白云 —— 音高

下句:绿草羊群----音平

5、师: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

6、让我们跟着音乐来轻轻地唱唱吧 3分钟

师:“我们听了《牧歌》,也唱了《牧歌》,你们知道什么叫‘牧歌’吗?”

7、介绍“牧歌”:

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发情感。(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民歌《牧歌》是无伴奏合唱《牧歌》的原型,对它的认真欣赏,有助于学生更好掌握合唱版本。

四、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师: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牧歌》,同学们听听看和刚才的那首《牧歌》有什么相同的和不一样的?

1、完整欣赏无伴奏《牧歌》 5 回答:相同点:主旋律基本相同;表达的情绪,速度,节奏。。。

不同点:演唱形式是无伴奏合唱;歌词不同。

2、介绍无伴奏合唱: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

小结:作曲家瞿希贤根据诗人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为无伴奏合唱曲,使这首优美的民歌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

3、同学们能听到几个声部呢?(生: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声部组成的。

师: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

女高——天空的云

女低——广阔的天空

男高——洁白的羊群

男低——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4、同学们更喜欢哪一首《牧歌》呢?为什么?(生:更能显出草原的宽广,音色空旷优美)

师:下面,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四个声部的和声美。

5、再次欣赏歌曲

设问:歌曲的引子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回答:引子:意境宽广、辽阔,音乐慢慢地响起来就好像从远景拉到了近景。

尾声:慢慢地弱下来,而且有一种没有结束的感觉,给人无尽的遐想。

6、通过歌曲的欣赏,大家了解到蒙古族是一个怎么样的民族呢?(生:幸福、自由的民族。)

五、欣赏舞蹈片段《牧歌》

师:作者通过这首歌曲,表达了蒙古族人民自由幸福的生活,接下去,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舞蹈,让我们从舞蹈中进一步去感受蒙古族人民幸福的生活。

1、欣赏舞蹈片段

5分钟

2、交流感想

总结:这段舞蹈的背景歌曲是在无伴奏合唱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加工而成的。动听的音乐加上优美的舞姿,使《牧歌》更加光彩照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基础上再次体会歌曲的意境美。

六、小创作

1、师:我们刚才欣赏各种形式的《牧歌》。同学们喜欢这些形式吗?那我们也来试试怎么样?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完成一下的任务。(播放《牧歌》音乐)

编一段歌词 写一篇短文

2、作品展评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表达情感。

七、课堂小结

今天,老师和大家去欣赏感受了很多形式的《牧歌》,大家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丰富了《牧歌》的表现。同时,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内蒙古这个热情、幸福、自由的民族。课后,我们可以去收集更多内蒙古的歌曲进行欣赏。

八、听音乐离开教室

教学反思:

整堂课环节过渡自然,体现了欣赏课的主旨,让学生多听音乐最本源的东西。以《牧歌》为主题,挖掘内在知识要点,对于蒙古族风土人情、民歌及无伴奏合唱都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在此基础上,还拓展介绍了其他形式的牧歌,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感受。只是在画旋律线的时候,忽略了旋律本身,过于注重方法,在画的时候发现学生像做数学题一样,用一把尺在那里画刻度,量距离。完全背离了我让他们画旋律线的初衷,因此,在这里可以简化画旋律线的过程。大致勾画一下线条就可以了,也可以让学生用手指跟着老师一起在音乐声中画一画,这样更好的把旋律线和音乐本身联系起来。在哼唱《牧歌》的时候,发现学生完整学唱歌曲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欣赏作品还是应该多从听觉出发。在这里,可以以用LA摸唱的形式来完成旋律的熟悉,这也是训练音准的另一种方法。

第二篇:草原牧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草原牧歌》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并用模唱的方法学唱《银杯》,感受、体验短调歌曲的艺术特点。

2、在学唱中,初步掌握倚音、滑音的演唱方法及知识。

3、欣赏《万马奔腾》,感受、体验马头琴的音色及乐曲的艺术表现力,认识了解马头琴的形状及演奏形式。

4、通过学唱和欣赏蒙古歌曲,让学生充分了解内蒙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加深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体会蒙古族歌曲的特点及马头琴的音色特点。

2、对内蒙短调歌曲的了解。

3、《银杯》中的大跳音程。

三、教材分析

《银杯》是内蒙古的一首祝酒歌。属于民歌中的风俗类歌曲,常用于酒宴聚会,彰显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民族文化。歌曲曲调短小,节奏整齐,结构紧凑,是带有舞蹈性质的短调歌曲。

《万马奔腾》这首曲子是由我国著名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所创作。是他的代表作品及保留曲目。该曲运用马头琴独特的演奏技法和特有音色,描绘了马群在草原上奔跑、经过时的壮观场景。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复唱上节课所学习的《牧歌》,回顾“长调”的内容及特点。

内蒙古民歌除了上节课所学的长调》牧歌》外,还有“短调“民歌——《银杯》。

2、学唱《银杯》。

(1)聆听范唱,初步感受歌曲节奏和情绪。

(2)教师教唱,歌曲比较短小,因此难度不大,教师需要注意提醒歌曲中的大跳音程以及前倚音、下滑音的韵味。(3)学生有感情的自行演唱歌曲。

长调和短调是内蒙地区的两种歌曲艺术形式。我们分别学习了长调歌曲《牧歌》以及短调歌曲《银杯》,其实在这辽阔的大草原上,除了歌唱,他们的器乐曲也十分有名。

大家知道蒙古族最有名的乐器是什么么(听音乐思考)? 马头琴。

3、教师介绍乐器“马头琴”。

(1)同学们知不知道为什么把它叫做马头琴? 为什么雕一个马头,而不是羊头呢或是别的呢?据老师所知这里面有一个优美的传说。老师讲述传说并介绍马头琴。

马头琴,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教师适当展开讲述传说)。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等。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云南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蒙古族聚居地区。

关于马头琴的来历,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不知道各位老师有没有听说过。很早很早以前,在科尔沁草原上有个爱唱歌的牧人,名叫苏和。他有一匹心爱的小马,浑身雪白,它的皮毛像缎子一样光亮,又美丽、又健壮,它嘶鸣起来,声音像银铃一样清脆悦耳。几年以后,小马长成了膘肥体壮的大白马。在一次赛马会上,苏和的白马夺得锦标后却被王爷抢去了。白马日夜思念主人。一天,王爷骑白马正在亲友面前炫耀,不料被马摔得头破血流。白马挣脱了缰绳,却不幸中了王爷的毒箭,待跑回主人身边后,终因伤势过重而死在蒙古包前。苏和失去心爱的白马悲痛欲绝,日夜守在白马的尸体旁不忍离去,几天几夜都没有入睡。这天晚上,苏和终于迷迷糊糊睡着了,他梦见白马活了,向他欢蹦乱跳地跑来,嘴里不住地嘶鸣着,苏和也呼唤着向白马跑去,就在这时他惊醒了,举目远望,四野茫茫,苍穹像蒙古包一样罩盖下来,草原上,马群滔滔,羊群像天上的朵朵白云,但就是不见他心爱的白马。只有它那动人的嘶鸣还在耳边回响,他想捉住这个声音来寄托对白马的怀念,想着想着终于醒悟过来。于是,苏和就用白马的腿骨做琴杆、头骨做琴箱、马皮蒙琴面,用马尾搓成琴弦,拿套马的杆子做弓,并按照白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做出了草原上的第一支马头琴。拉奏起来,就好像梦中听到的声音一样。苏和拉起马头琴,用哀怨、愤怒的琴声诉说着蒙古族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对王爷、牧主的深仇大恨;用嘹亮、优美的琴声表达出人民对牲群、草原的热爱和对新生活的向往„„从此,马头琴便成了蒙古族人民的心声。夏夜,当人们漫步在草原的牧场上,或是城镇的街道旁,一缕悠扬而激越的琴声传来,感人肺腑,沁人心脾,这便是马头琴的乐声。

(2)通过图片大家能发现马头琴和哪种乐器演奏方法比较像? 二胡。

那这两种乐器的音色有何区别?以后我们听到时能否分辨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马头琴和二胡的区别。

(3)二胡,被成为“中国的小提琴”,其表现力十分丰富。二胡较为适合表现汉族人或者与汉人渊源较近的民族的音乐。基本特点是采用五声音阶,大调式比较多,转调少,气息匀称,演奏随意性不大。

马头琴音乐主要是草原音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前些年我国和蒙古国政府共同取得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蒙古长调音乐。这种音乐的特点是,歌唱性极强,虽然亦广泛采用五声音阶,但是以小调式为主要调式(以6为主音称为小调式),有的音拖得极长。在演奏技法上有较大随意性,多用三度颤音和大幅度的滑音,幅度可达一个半八度之大,声韵悠扬,充分体现了北方游牧少数民族居住在广袤天地中,与自然做伴的宽广胸怀。

教师视频展示二胡和马头琴的演奏技法以及音色区别。

4、欣赏马头琴音乐《万马奔腾》。(1)介绍演奏者

齐·宝力高先生出生于1944年2月2日,蒙古族,出生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是成吉思汗大儿子朱赤的后代,原科尔沁草原莫力庙第五世**,是当今马头琴艺术世界第一人;中国国家一级演奏家;中国马头琴学会会长;蒙古国马头琴协会名誉主席;日本国马头琴交流协会名誉会长。1986年创建“齐·宝力高野马马头琴乐团”,1993年获国际青年艺术节大使奖,1996年获全国色拉西马头琴大赛大师奖,2001年《万马奔腾》获攫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蒙古国授予成吉思汗奖章,2005年在世界最高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了举世瞩目的马头琴专场音乐会。他先后三次改进马头琴,多次演出访问亚、欧、美、非四大洲国家和地区。

(2)乐曲创作背景 在一次赛马活动中,作者看到一匹烈马背负着它的主人飞驰向前。这匹马以最快的速度,竭尽全力冲向终点。当他们冲过终点的时候,这匹马突然倒地而死。马的主人抱着它的头痛哭不止。这件事深深地触动着作者。他忘不了这匹马那种奔腾不息、死而后已的精神。出于对大草原的热爱、对马的热爱,写了这首乐曲。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齐·宝力高和80名马头琴演奏家以及40名舞蹈演员共同演奏了这曲《万马奔腾》,给所有的人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这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入选奥运会的民族器乐节目。

(3)欣赏《万马奔腾》。这首曲子的主题是一个快速激烈的乐句,在马头琴华彩演奏中,展现了马头琴各种复杂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全曲自始至终都是快速激烈的节奏,将群马驰骋的速度、精神、声响,以及骑手之紧张、观者之兴奋,特别是万马冲刺刹那间的壮观场景描绘得十分逼真,听者如身临其境。表现了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宏大景象。

五、延伸拓展

描写草原万马奔腾景象的作品有很多很多,我们这节课也对马头琴和二胡进行了对比,接下来就让我们欣赏一首用二胡来表现马群奔腾场面的乐曲——《赛马》。

第三篇:牧歌教案

《牧歌》教案 辽阔的草原 《牧歌》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2.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3.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艺术活动,感受音乐的美,提高学生思考与鉴赏音乐的积极性。

4.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教法学法:试唱法、表演法、听赏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 教材分析重点难点:

本课以草原上的蒙古族为主线,通过听、唱、演、思来了解蒙古族民歌以及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先给学生听无伴奏合唱《牧歌》,与此同时用多媒体展示蒙古草原的风貌,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享受中开始学唱民歌《牧歌》,从中体会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继而引导学生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在充分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让学生参与才艺展示活动,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来展现蒙古族音乐。

重点: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所选的歌曲和乐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难点:音乐材料多,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草原的音乐、图片、民族风情。

(一)提问导入:

提问,你去过草原吗?你心中的草原是怎样的?想感受古诗中“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风情吗?

(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今天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听完以后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歌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是哪个民族的?歌曲中有乐器伴奏吗?那你们能听出哪几个声部呀?听后回答

1、名同学描绘一下这首歌曲所表现的画面。(说得非常好)这首歌曲是放牧时演唱的歌曲,叫《牧 歌》。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那么我们同学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吗?(蒙古族)

2、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声部组成的。师引导生说: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3.你是怎么知道这是蒙古的民歌?(请一两名同学谈谈)歌唱草原的歌曲就一定是蒙古民歌吗?还可能是哪儿的民歌?(引导学生说出四大牧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草原旅行,了解一下草原上的生活和歌曲。

3.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让学生说出四大牧场的地理位置。

(三)说明本课的学习内容

1、学会演唱歌曲《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2、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3.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艺术活动,感受美、创造美

4、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 5.让学生简介课前搜集的蒙古民族风俗(课件展示图片或录像),然后教师补充。如果你来到蒙古,蒙族同胞会先跟你亲切地说“塔、赛白奴”,“您好”。请同学和我一齐说一遍。然后给你端来可口的奶茶,请你吃烤全羊,让你一饱口福。再带你去参加他们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还会带你去祭拜他们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陵。

(四)学唱民歌 《牧歌》

1.教师或磁带范唱民歌《牧歌》

2.提问:蒙古族民歌《牧歌》与无伴奏合唱在表演上有何不同?(在学生对蒙古草原有了初步印象后,再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清新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总结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宽广、舒展。

4. 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用M唱)

5、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 比较两句:诶,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师: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在学唱歌曲时,尽管淡化识谱学习,以降低学习对乐谱的畏惧感,这样学生就摆脱了牵的绳索,教师在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的空间的同时,放手让学生去评述本歌的情绪、线条,并让学生体会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6、教学生一边唱歌,一边加上简单的舞蹈动作,体会歌曲的意境。

7、以多种形式练习歌曲。(可分男女声部,可配合肢体动作)

第四篇:牧歌教案

《牧歌》教案 音乐七年级上

作者:admin教案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28更新时间:2010-2-17

分享到新浪微博QQ空间人人网开心网

一、课标:根据《新课标》要求,欣赏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七年级学生应聆听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或民间歌舞等。通过欣赏不同形式的同一首民歌,了解民歌的特点和相关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和民族音乐的热爱,扩大音乐视野,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分析教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演唱形式为独唱和无伴奏合唱,是本单元的一个知识点。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想象、思维和创造力,所以教学重点就放在分析讨论无伴奏合唱《牧歌》。《牧歌》是蒙古长调的代表歌曲,无伴奏合唱《牧歌》就是作曲家瞿希贤根据流行在内蒙东部昭乌达盟的民歌《牧歌》配上海默的填词改编、创作而成的。这首由民歌改编而成的无伴奏合唱曲使优美的民歌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不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的内涵更为充实,意境得到升华。歌词充满诗情画意,旋律具有内蒙古民歌中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特点,加上舒展、悠扬的节奏,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美丽富饶的草原一派迷人的景色,也抒发了内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词曲非常吻合,虽有别于原民歌,但歌曲结构是将原民歌略加变化地重复三次,即:引子+A1+A2+A3+尾声。

引子的意境辽阔、宽广、深沉、暗淡的音色给人以苍茫之感。

第一段(A1)犹如将远景推近到近景。第一句“翠绿的草地上跑着白羊”,用女高、女低、男高三个声部演唱。第二句“羊群像珍珠撒在绿绒上”,加上浑厚的男低音托住其他声部,烘托出宽广舒展的意境。

第二段(A2)是对比性乐段。每个声部均有独立性,男高音唱出主调,女

高音则高八度模仿,女低音作回答,充分展现了女低音特有的柔美音色。

第三段(A3)是第一段的再现,使人对音乐形象有更深刻的印象。

尾声由男高音唱出“啊”引向高八度,接着是主题开始的四小节先后在女低、男高声部出现,落在主和弦上。此时,全曲仿佛结束,却又由女高音哼唱出3 5 | 5-| 56 7| 7-||,它像一朵浮云飘向广袤的天空,留给人无限的暇想。

三、教学对象: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他们正处在求知、探索的时期,对什么都感兴趣,在加上他们对蒙古草原的憧憬和向往。故本节课从蒙古《牧歌》着手,激发兴趣,层层深入。

四、教学目标:

1、聆听《牧歌》让学生充分了解内蒙长调民歌的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2、了解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激发学生热爱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

3、认识蒙古族民族乐器---马头琴及听辨其音色。

五、重点、难点:通过以上教材分析,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这也是本课的难点;让学生感受蒙古音乐的表现魅力,了解蒙古长调的特点;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

六、教法、学法:

(一)、教法:为了能让学生了解蒙古长调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无伴奏合唱中人声表现魅力和多声部效果的美感;认识马头琴及听辨其音色。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谈话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用语言,用课件营造一种草原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视觉图象法: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对我们汉族的孩子来说不那么了解,为了使他们直接的了解到内蒙古人们的生活习惯,我运用课件展示一些风情画面,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丰富学生人文知识。

3、分析、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歌曲,有助于学生理解歌曲的特点和意境

4、综合法:将美术、诗歌和音乐整和,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意境

5、鼓励法

(二)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在学法指导时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看”----直观课件,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与民歌特点之间的关系;“听”----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感知音乐,分析音乐,从而感受歌曲的意境;“想”----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在脑海中呈现歌曲的情景;“说”----用语言描绘歌曲的情景;“画”----用简单的色彩画面,描绘心中的草原。

七、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师:中国是个地大物博、人杰地灵的国家,是有名的旅游胜地。我想同学们一定去过很多地方,你能告诉大家你都去过哪里吗?

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师:看来同学们去的地方还真不少!可你们谁去过蒙古大草原吗?

生:没有,太远了。

师:今天我就带大家去领略一下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课件:展示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配乐:腾格尔的歌曲《蒙古人》)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民歌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你都知道哪些蒙古族民歌呢?能不能给大家唱几句?

生:《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嘎达梅林》、《牧歌》┅┅

三、音乐欣赏:

(一)欣赏歌曲《牧歌》

1、教师播放歌曲《牧歌》,学生认真聆听、感受歌曲;

2、讨论、分析歌曲:

a、听完歌曲有什么感受?

b、请学生从歌词中找出描绘颜色的字词,提示学生讨论这些美好的视觉形象是如何通过音乐来展现的。

c、你是怎样理解歌曲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过渡语: 她优美的旋律曾经倾倒过无数的听众。《牧歌》已经被改编为多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大提琴独奏、小提琴独奏,无伴奏合唱等。下面我们听听作曲家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

(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1、教师播放歌曲录音,学生仔细聆听;

2、讨论、分析歌曲:

A、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优美、抒情、安静、草原、牧人、热爱草原等)

B、和我们平时听到的合唱有什么不同?(无伴奏)讲解无伴奏合唱知识(即没有伴奏,只用人声表现作品的演唱形式,始于欧洲唱诗班)。

C、有关知识点:无伴奏合唱(课件展示)

D、进一步讨论、分析:无伴奏合唱的人声、合唱的声部以及所表现的内容。(课件展示)

3、复听无伴奏合唱《牧歌》,学生进一步感受其意境。

过渡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乐器,蒙古族的乐器是马头琴,下面我们来了解它的结构和音色。

(三)、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1、教师向学生讲解: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因为琴头上雕有马头装饰,故称之为马头琴。其音色比较独特,演奏也比较有特点,虽然它与二胡一样是两根弦,但演奏时琴弓像大提琴。(课件展示图片)

2、播放乐曲录音。学生注意听,并感受乐曲。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听这首乐曲的感受。

过渡语:通过以上的欣赏,对于蒙古民族我们有了充分的了解,那诗人又是怎样来赞美蒙古草原的呢?

四、拓展:诗歌:美丽的草原(课件展示)

1、全体一起朗诵诗歌,深刻的感受、理解其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2、实践活动:让我们来画一画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好吗?(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

3、找一些作品,大家一起点评。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草原上蒙古民族民歌的一些基本特点。进尔知道了民歌的特点是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特点形成的。对我国的蒙古民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使我们更加热爱我国的少数民族。在西部开发的浪潮中,我们相信我们56个民族会更相处得更融洽,民族会更团结。

八、教学评价:

1、教学内容以蒙古民族为主线,从音乐、美术、文学三个不同角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个民族。

2、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积极参与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运用综合艺术手段,启发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的状态下感受、探究、表现“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

第四单元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唱歌教学:《牧歌》(民歌);

2.欣赏教学: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3.学吹坚笛:《蒙古小夜曲》。

教学目标:

1.学会唱《牧歌》。

2.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3.学会用坚笛吹奏《蒙古小夜曲》。

4.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

教学过程:

(一)唱歌

1.请学生从课本的谱例上找出描绘颜色的字词,提示学生讨论这些美好的视觉形象是如何通过音乐来展现的。

2.请学生从谱例上找出相近的旋律片段。(比如:第 1、2小节与 5、6小节,9、10小节在节奏上相同;最后四小节基本上是5—8小节的低五度变化形式。)

3.采用跟随录音 比D唱片)哼唱、教师范唱、随琴教唱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唱《牧歌》。

4.组织学生演唱。可以采用全班齐唱、小组唱、上下旬接唱等方式进行。

5.跟随录音或钢琴伴奏放声高歌。

第二课时

(一)欣赏

1.《牧歌》

(1)向学生介绍:《牧歌》已经被改编为多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大提琴独奏、小提琴独奏,无伴奏合唱等。下面我们听听由作曲家霍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

(2)播放录音。

(3)提出问题:无伴奏合唱《牧歌》与原民歌在表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4)根据学生回答,介绍无伴奏合唱的有关常识:无伴奏合唱曾经被认为是合唱的最高艺术形式之一。顾名思义,它没有伴奏乐器,但由人声不同音色,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同样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比如我们所听到的这首无伴奏合唱《牧歌》,在艺术价值、表现意境上与原民歌基本相同,但在表现的力度和表现幅度上较原民歌的单一声部要丰富。

(5)请学生结合教科书中的画面(教师也可另外提供一些图片)和对蒙古族民歌的介绍文字,谈谈欣赏这首作品时的感受。

2.《万马奔腾》

(1)向学生介绍: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因为琴头上雕有马头装饰,故称之为马头琴,马头琴的音色比较独特。马头琴的演奏也比较有特点,虽然它与二胡一样是两根弦,但演奏时琴弓像大提琴。

(2)播放录音。

(3)参看教科书第33页的两幅图,用语言描述你听这首乐曲的感受。

(二)音乐表现──吹竖笛

1.画出这首乐曲的拱型旋律线。

2.了解这首小曲的节奏特点。

3.自己练习5分钟,看谁先学会,看谁吹得好。

4.以不同方式抽查。

5.鼓励学生创作一条相关旋律或长音,与之形成对比。

6.尝试着练习两声部的重奏。

教学内容:《牧歌》

教学目的:1.学会唱《牧歌》

2.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的音色。

3.通过欣赏藏族、哈萨克族音乐与内蒙古民歌相比,让学生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所选的歌曲和乐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学难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搜集较多的音乐资料。

教学用具:多媒体、钢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导入:

师:中国是个地大物博、人杰地灵的国家,是有名的旅游胜地。我想同学们一定去过很多地方,你能告诉大家你都去过哪里吗?

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师:看来同学们去的地方还真不少!可你们谁去过蒙古大草原吗?

生:没有,太远了。

师:今天我就带大家去领略一下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

(课件:展示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及马头琴系列图片)

(配乐:《赞歌》)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民歌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你都知道哪些蒙古族民歌呢?能不能给大家唱两句?

生:《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嘎达梅林》、《牧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师:有一位流行歌手经常演唱蒙古族的民歌,猜猜他是谁?

生:滕格尔。

新授

1.欣赏滕格尔演唱的歌曲MTV《天堂》

师:这是一首具有蒙古族民歌特点的歌曲,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蒙古族民歌《牧歌》。它已经被改编为多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大提琴独奏、小提琴独奏、无伴奏合唱等。下面我们分别来听两种不同演唱形式的《牧歌》,请同学们注意他们有什么区别?

2.分组讨论演唱形式的不同,并思考以下问题:

情绪:抒情

速度:稍慢

旋律特点:起伏很大的波浪线条

师:简介长调和短调的特点。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介绍无伴奏合唱的有关常识:

无伴奏合唱曾经被认为是合唱的最高艺术形式之一。顾名思义,它没有伴奏乐器,但由不同音色的人声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同样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比如我们所听到的这首无伴奏合唱《牧歌》,在艺术价值、表现意境上与原民歌基本相同,但在表现的力度和表现幅度上较原民歌的单一声部要丰富。

4.学唱《牧歌》

A.教师范唱B.学生用“呜”字模唱,教师伴奏。

C.填词D.分组演唱:a组唱词,b组唱 “呜”或a

组“呜”,b组唱词。

5.欣赏马头琴独奏曲《万马奔腾》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那一组图片中有介绍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马头琴的。谁知道它为什么叫马头琴吗?

生:因为琴头上有马头做装饰。

师:对!马头琴的音色比较独特,演奏也比较有特点,虽然它与二胡一样是两根弦,但演奏时琴弓像大提琴。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首马头琴独奏曲,曲名先不告诉大家,听完请你们给它取个合适的名字!

生: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给予总结。

拓展

师:每个民族由于地域和风俗的不同其民歌也不尽相同。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另外几个少数民族的音乐,你能听出来他们是哪个民族吗?

分别欣赏西藏民歌《洗衣歌》、新疆民歌《达阪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

生:讨论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作业

课下搜集有关蒙古、西藏、新疆的资料,多听他们的音乐。

(伴随着蒙古民歌《赞歌》结束本课。)

第五篇:草原牧歌

崇相西初中七年级音乐卫海晓

第四单元草原牧歌

主备人:临猗县崇相西初中 卫海晓

学习目标:

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初步了解蒙古族的人文风情和音乐风格,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二、通过欣赏、歌唱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蒙古族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及情绪的特点;感受草原音乐的不同风格及民族器乐的独特性;能通过歌声与形体的动作,诠释自己的音乐感受。

三、通过各种编创活动,进一步加深对蒙古族音乐的理解。知道“无伴奏合唱”这一声乐演唱形式。教学重难点:

1、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2、从音乐的角度领会蒙古族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师:中国是个地大物博、人杰地灵的国家,是有名的旅游胜地。我想同学们一定去过很多地方,你能告诉大家你都去过那里吗?

生: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师:看来同学们去的地方还真不少!你们谁去过蒙古大草原吗?

生:没有,太远了。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蒙古大草原的魅力景色!

(课件:展示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配乐:腾格尔的歌曲《蒙古人》)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明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大家都知道哪些蒙古族民歌呢?能不能给大家唱几句?

生:《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嘎达梅林》„„

二、新课学习

(一)欣赏歌曲《金杯》

1、聆听《金杯》,了解歌曲产生的人文环境及“酒歌”这种艺术形式。

酒歌是中国民歌体裁中的一种。主要流传于全国各民族中,演唱于传统节庆、婚丧、祭祀等礼仪活动的宴饮时刻。故亦称“酒礼歌”、“酒曲”等。酒歌的歌词,多以5字4句或7字4句为1段。

2、找出歌曲中起伏较大的旋律,体验这首蒙古族民歌宽广、豪迈、热烈的情绪。

3、选择合适的速度演唱歌曲。

(二)学唱《牧歌》

1、教师播放歌曲《牧歌》,学生认真聆听、感受歌曲。

2、讨论、分析歌曲。

a、听完歌曲有什么感受?

b、请学生从歌词中找出描绘颜色的字词,提示学生讨论这些美好的视觉形象是如何通过音乐来展现的。

c、你是怎样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牧歌》优美的旋律曾经倾倒过无数听众。已经被改编为多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大提琴独奏、小提琴独奏、无伴奏合唱等。下面我们听听作曲家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

3、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4、讨论、分析歌曲

a、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优美、抒情、安静、草原、牧人、热爱草原等)

b、和我们平时听到的合唱有什么不同?(无伴奏)

c、讲解无伴奏合唱的相关知识

无伴奏合唱是指仅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多声部音乐表演方式,也包括为此写作的声乐曲。无伴奏合唱源于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堂的唱诗班。无伴奏合唱能充分发挥男女不同声部、声区、音色的表现力,并在整体上保持音质的协调和格调的统一。在长期的发展中,无伴奏合唱积累了丰富的曲目。

5、教师弹琴,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牧歌》歌词,注意朗诵的速度和节奏。

6、全体同学跟琴轻唱,学会歌曲。

三、巩固提升

将《金杯》与《牧歌》进行对比,了解蒙古族的长调民歌与短调民歌的区别。长调民歌篇幅较长,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

短调民歌篇幅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音域相对较窄。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我国美丽的大草原,了解了蒙古族的音乐风格,感受了蒙古族民歌的魅力。请大家下去收集草原民歌,找出自己喜欢的歌曲,学会有感情的演唱。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蒙古族是一个喜好唱歌跳舞的民族,他们喜欢用歌声和舞蹈来表达情感,因此,蒙古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歌手,如腾格尔,德德玛等,他们演唱的歌曲也传唱很广,如德德玛演唱的由火华写的词,阿拉腾奥勒作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听一遍《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吧。

二、新课教学

(一)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学生聆听独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感受歌曲中描绘了蒙古大草原哪些美丽的景色? 生:绿草、花、彩蝶、小鸟、绿水、晚霞、骏马飞奔、牛羊成群„

2、聆听无伴奏合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师:我们接着再来听一下另一种声乐形式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种声乐演唱形式叫“无伴奏合唱”,无伴奏合唱是不使用乐器伴奏的纯人声的合唱,它展示的是各声部人声的协和与高度的演唱技巧。

师:请同学们说说独唱与无伴奏合唱这两种演唱形式,哪一种更能表达歌曲的意境?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归纳:独唱者醇厚的嗓音、委婉的运腔为歌曲增添了魅力,犹如一位蒙古妇女在草原山眺望,赞美之情由衷而发。无伴奏合唱一开始由女声用哼鸣营造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苍茫与壮美的景象,然后由此起彼伏的歌声抒发人们对草原的赞美之情。这首由两种不同形式演唱的歌曲,给人以不同的体验与感受。)

3、感受歌曲

师:请同学们跟着音乐一起哼唱歌曲。

(二)欣赏无伴奏合唱《八骏赞》。

师:接下来,老师再让大家感受另一首不同风格的蒙古族歌曲《八骏赞》。

1、介绍《八骏赞》

师:《八骏赞》是我国著名蒙古族作曲家恩克巴雅尔谱曲的,这是一首难度

极高的无伴奏合唱歌曲。这首歌曲豪迈、意境高远,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和气派。

2、聆听歌曲《八骏赞》

师:请同学们听一遍歌曲,然后告诉老师这首歌曲描绘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歌曲中是如何运用人声描绘骏马奔腾的姿态的?

生:描绘了在辽阔的草原上骏马飞驰的景象,表现了草原儿女意气风发的英勇气概和雄心壮志。全曲中“叮啼哩”为主要衬词,通过声音的背景效果模拟了草原骏马的奔腾声。(教师进行评价)

3、复听歌曲《八骏赞》

师:请同学们再听一遍歌曲,用哼唱模拟一下马蹄声。

生:······

(教师提取出模拟马蹄声的节奏型,让学生进行拍击)(幻灯片出示)

师:那还有没有其他节奏可以模拟马蹄声呢?

生:有,比如:××××、××××× ···

师:请同学们用打击乐器或拍手、跺脚、口腔发声等方式表现这些节奏模拟马蹄声,再变化其速度与力度,表现马群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地飞奔的场景。

(请学生个别表演,然后集体表演,教师进行评价)

(三)欣赏乐曲《万马奔腾》

师:欣赏了两首蒙古歌曲,同学们对蒙古族音乐有了初步的认识,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你们知道蒙古族有什么独特的独奏乐器吗?

生:马头琴、四胡、笛···

(教师进行评价)

1、介绍马头琴

师: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因为琴头上雕有马头装饰,所以称之为马头琴,马头琴的音色比较独特。马头琴的演奏也比较有特点,虽然它与二胡一样是两根弦,但演奏时琴弓像大提琴。演奏手法主要有:顿弓、碎弓、上下揉弦。下面我们就来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初听《万马奔腾》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感受乐曲描绘的是一副什么样的画面?马头琴用了哪些演奏手法?(分组讨论回答)

生:描述了骏马奔腾声、嘶鸣声响彻在辽阔的草原上。用了顿弓、碎弓及上下揉弦的演奏方法。

(教师进行评价后归纳:乐曲描绘了草原上一群正在飞奔的骏马,在木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马头琴采用了顿弓的演奏手法,把马蹄声描绘得有声有色。在乐曲中,“马蹄声”贯穿始终,其间运用了碎弓及上下揉弦的演奏方法,惟妙惟肖地模仿了马的嘶鸣声,描绘了马奔跑、跳跃及仰天长啸的姿态。)

3、复听《万马奔腾》

师:请同学们再听一遍乐曲,感受乐曲中有哪些音乐要素变化?

生:节奏、速度„„(教师进行评价)

师:这是一首十分短小精悍的马头琴独奏曲。虽然十分短小,却运用了马头琴的各种演奏技巧,通过节奏、速度的变化,十分逼真的描绘了骏马在草原上奔跑的各种姿态

三、创编与表现

师:通过刚才的欣赏,我看见有的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身体也忍不住合着音乐的旋律动起来了,接下来的时间,我把它交给同学们,请同学们分组自由创编蒙古族舞蹈来表达我们对蒙古族的喜爱之情。同学们可以一部分打节奏,一部分跳舞,也可以一部分唱你们熟悉的蒙古族民歌,一部分跳舞。(学生上讲台表演。教师评价)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听、唱、演、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了蒙古族民族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及情绪的特点,了解了无伴奏合唱,认识了蒙古族独奏乐器马头琴。希望同学们下课回去后利用身边的资源比如:互联网、电视收集更多更优美的蒙古族音乐,让我们用音乐来感受世界。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聆听乐曲《森吉德玛》,并讲述森吉德玛的故事。

2、教师做几个简单的蒙古族舞蹈动作。学生用筷子随音乐敲击出节奏。

二、活动与创造

1、唱唱吹吹

a、简介《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欣赏歌曲。

b、请学生分出乐句,并找到吸气口。

c、用”lu”演唱乐谱。

音响探索

a、拍击课本中的节奏,说说这些节奏模仿了什么音响。

b、把3个声部叠加进行,作多声部的节奏练习。

c、学生拍击节奏,教师指挥,加上力度、速度的变化。

学跳蒙古舞

a、教师简介《盅碗舞》

盅碗舞亦称打盅子,演变至今,发展成为手持酒盅、头顶彩碗而舞之。舞蹈体现了蒙古妇女勤劳、朴实、纯洁、活泼的性格和喜悦心情。现发展成为集体舞,深受蒙古群众的喜爱。

b、欣赏舞蹈视频。

c、教师示范基本动作,学生学习,体验蒙古舞的基本风格特点。

d、请部分同学上台展示。师生共评。

三、拓展延伸:“诗歌:美丽的草原

1、全体一起朗诵诗歌,深刻的感受、理解其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2、请学生画出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

3、找一些作品,大家一起点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对我国的蒙古民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使我们更加热爱我国的少数民族。在西部开发的浪潮中,我们相信我们56个民族会相处的更融洽,民族会更团结。

下载牧歌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牧歌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牧歌》教案

    欣赏《牧歌》教案 教学对象:七年级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地点:音乐教室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

    《牧歌》教案

    《牧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2、牧歌》的欣赏,拓展学生对原民歌的理解范围,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

    《牧歌》教案

    《牧歌》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以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二、过程与方法: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

    《牧歌》教案

    《牧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各种艺术形式......

    《牧歌》说课稿

    《牧歌》说课稿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少数民族与其独特的风俗民情、独具魅力的音乐风情深深吸引着无数人前往探秘。今天,我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蒙古族,感......

    牧歌说课稿

    《牧歌》说课稿 新城中心学校赵君铖 各位评委好,我是赵君铖,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音版第十三册第三单元中的《牧歌》一课,课型为欣赏课。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

    牧歌说课稿

    《牧歌》说课稿 薛百中学 杨术亮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少数民族与其独特的风俗民情、独具魅力的音乐风情深深吸引着无数人前往探秘。今天,我将带着同学们......

    《牧歌》(五篇材料)

    第三单元《草原牧歌》第二课时 东仙坡中学 沈海涛 授课时间 2013年11月1日 教学内容:《牧歌》 教学目标: 1.学会唱《牧歌》 2.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