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说课稿

时间:2019-05-14 03:1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牧歌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牧歌说课稿》。

第一篇:牧歌说课稿

《牧歌》说课稿

薛百中学 杨术亮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少数民族与其独特的风俗民情、独具魅力的音乐风情深深吸引着无数人前往探秘。今天,我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蒙古族,感受体验来自大草原的异域风情。

一、说教材

我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辽阔的草原》。本课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歌曲《牧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曲《万马奔腾》。

《辽阔的草原》是本册教材中唯一以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教学内容的课,充分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中弘扬民族音乐的教育理念。歌曲《牧歌》总体上可以看作是由词曲同步的两大句组成,旋律起伏不大,第三句有较强的对比性。这首民歌有许多版本,今天学习的是经过安波整理的版本,由16个小节组成的方整结构。歌词在语态上流露出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意,蓝天、白云、绿草、羊群展现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原画卷。

二、说教学目标

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我依据教学实际,从《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制定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蒙古族的地域及民族风俗特点,通过动听的旋律表达内心对蒙古族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2、在参与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体验歌曲辽阔的情绪和动感的旋律。

3、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学会演唱歌曲《牧歌》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学唱歌曲《牧歌》。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看看大草原的风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直观性强、信息面广的优点,为学生创设一个草原之施的情境,用大草原的民族风情之美、自然风光之美、音乐艺术之美吸引学生,展开认识草原—走进草原—歌唱草原—赞美草原四个环节的教学。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视唱简单的乐谱,在教学中,我主张让学生自主学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探究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下面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辽阔的草原》教学现场吧!

一、创设情境、认识草原

为在一开课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让学生在蒙古族民歌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的听觉上产生冲击,用草原上的一种语言欢迎大家的到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出主题,让学生谈谈向往中的大草原是什么样的,引发学生对大草原的向往。我播放歌曲《牧歌》的伴奏,让学生很自然的用身体和着音乐摇动,体验歌曲节奏感和情绪。最初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天高地旷、绿草白羊的草原环境,接着看图片呈现牧民居住的毡房,最后呈现载歌载舞、弹琴唱歌的生活愉悦的场景,为后续的学唱歌曲打下基础。

二、学唱新曲,歌唱草原

在对蒙古族做简单介绍后,我完整的播放了歌曲范唱,让学生在整曲聆听后说一说歌曲的几个要素,歌曲的情绪、速度等,为学生色勾画出一个初步的音乐轮廓,在第二次聆听时,我希望学生能在心中随乐默唱,有了这样一个听觉基础,我采用交替合作的方式学唱歌谱,教师唱第一句,学生唱第二句,第一启遍完成后,再反过来练习。当然在唱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力求让学生在自主自由的环境中学会演唱歌曲,熟悉并能准确把握旋律,让歌词的套入演唱更方便快速。

三、听赏乐曲,赞美草原

在学唱完蒙古族民歌《牧歌》之后,再次聆听。然后,我播放无伴奏合唱《牧歌》,让学生在聆听后说一说歌曲的要素,再板书出作曲家用合唱营造出的“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场景,提示了生活在辽阔草原上的人们愉快的心情及其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最后听赏马头琴独奏曲《万马奔腾》,这首曲子情绪热烈、节奏紧凑,展现草原特有的壮观场面。在乐曲的后半段,还出现了模拟马嘶的声音,表现手法直观、易觉,同时欣赏的时候,提醒学生注意马头琴独特的音色。最后,教师和学生在观看蒙古族赛马的场面,同时听赏让人热血沸腾的音乐中结束本课。

第二篇:《牧歌》说课稿

《牧歌》说课稿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少数民族与其独特的风俗民情、独具魅力的音乐风情深深吸引着无数人前往探秘。今天,我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蒙古族,感受体验来自大草原的异域风情。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音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的第一课时,歌曲《牧歌》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的一首蒙古族民歌。歌词原为: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在短短的四句淳朴而形象的歌词中,却溶进了如此诗情画意。旋律具有内蒙古民歌中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特点,加上舒展、悠长的节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美丽富饶的草原一派迷人景色,也抒发了内蒙古人民对自己家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歌曲是由两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结构。第一乐句的旋律处在较高音区,以“suo”音为中心上下回旋,作波浪形进行,仿佛是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第二乐句是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模进,以“do”音为中心,旋律低回婉转,犹如撒在草原上斑斑如银的羊群。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正处于小学向初中过渡时期,其心理日趋成熟,表达情感的方式较晓学生有明显的变化。学生的认知能力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他们不再满足于音乐的好听与否,渴望更深一层的了解音乐的内涵,这时教师对音乐元素的讲解,音乐作品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想要让学生很好而又迅速的掌握音乐知识,那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动力,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注意:七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教师要讲授歌唱知识,提醒学生保护嗓音。

三、教学目标:

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我依据教学实际,从《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制定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蒙古族的地域及民族风俗特点,通过动听的旋律表达内心对蒙古族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在参与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体验歌曲辽阔的情绪和动感的旋律。

3.知识与技能: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学会演唱歌曲《牧歌》 并初步了解无伴奏等知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歌曲的特点。教学难点

无伴奏合唱及演唱声部。

五、教法:

本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看看大草原的风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直观性强、信息面广的优点,为学生创设一个草原之施的情境,用大草原的民族风情之美、自然风光之美、音乐艺术之美吸引学生,展开认识草原—走进草原—歌唱草原—赞美草原四个环节的教学。

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视唱简单的乐谱,在教学中,我主张让学生自主学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探究 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六、教具:钢琴

七、教学过程:

下面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辽阔的草原》教学现场吧!

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环节。为在一开课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让学生在《天堂》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的听觉上产生冲击,用草原上的一种语言欢迎大家的到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出主题,让学生谈谈向往中的大草原是什么样的,引发学生对大草原的向往。我播放歌曲《牧歌》的伴奏,让学生很自然的用身体和着音乐摇动,体验歌曲节奏感和情绪并提出问题(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你们知道有哪些民族?刚才老师在大家进入教室的时候,播放了一首歌曲,大家知道这是哪个民族吗?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

接着是新课教授环节,在对蒙古族做简单介绍后,我会完整的播放了乐曲,让学生在整曲聆听后说一说歌曲的几个要素,歌曲的情绪、速度等,为学生色勾画出一个初步的音乐轮廓,并把学生分两组画一画歌曲旋律线,接着我会采用交替合作的方式教学生唱歌谱,我唱第一句,学生唱第二句,第一遍完成后,再反过来练习。唱的过程中,我会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然后我会请学生有感情的念歌词并提出问题(歌词与旋律之间的关系?总结,并介绍内蒙民歌和长调旋律特点)最后我会请学生跟着音乐,用刚才听辩的旋律演唱歌曲。在此时我会介绍中外牧歌的区别:国外“牧歌”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发情感。(媒体展示)

下面是巩固提高的环节我会先让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并提问回答对比歌曲的异同和歌曲的声部等问题。相同点:主旋律基本相同;表达的情绪,速度,节奏。不同点:演唱形式是无伴奏合唱;歌词不同。接下来我会和学生一起总结什么叫无伴奏合唱。(无伴奏合唱中女高——天空的云 女低——广阔的天空 男高——洁白的羊群 男低——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紧接着是创编环节,我会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来编一段歌词、写一篇短文(播放《牧歌》音乐)。然后进行作品展示并进行评价。

最后是小结与作业,我会和学生一起总结:今天,老师和大家去欣赏感受了很多形式的《牧歌》,大家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丰富了《牧歌》的表现。同时,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内蒙古这个热情、幸福、自由的民族。课后,请同学分去收集更多内蒙古的歌曲进行欣赏。

第三篇:牧歌说课稿

《牧歌》说课稿

新城中心学校

赵君铖

各位评委好,我是赵君铖,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音版第十三册第三单元中的《牧歌》一课,课型为欣赏课。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少数民族与其独特的风俗民情、独具魅力的音乐风情深深吸引着无数人前往探秘。今天,我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蒙古族,感受体验来自大草原的异域风情。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我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辽阔的草原》。本课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歌曲《牧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曲《万马奔腾》。

《辽阔的草原》是本册教材中唯一以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教学内容的课,充分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中弘扬民族音乐的教育理念。歌曲《牧歌》总体上可以看作是由词曲同步的两大句组成,旋律起伏不大,第三句有较强的对比性。这首民歌有许多版本,今天学习的是经过安波整理的版本,由16个小节组成的方整结构。歌词在语态上流露出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意,蓝天、白云、绿草、羊群展现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原画卷。

(一)说教学目标

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我依据教学实际,从《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制定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蒙古族的地域及民族风俗特点,通过动听的旋律表达内心对蒙古族的向往与热爱之情。欣赏独唱《牧歌》以及无伴奏合唱《牧歌》,感受、体验四声部合唱中人声音色特点及蒙古族长调自然、舒展、悠长的艺术魅力。

2、在参与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体验歌曲辽阔的情绪和动感的旋律。

3、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学会演唱歌曲《牧歌》

(二)说教学重难点

1、能够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来模唱《牧歌》旋律。可以体会歌曲的意境,体会歌曲中自由舒展的节奏。

2、可以了解歌曲中一段体的曲式结构,了解长调的特点,能够准确地把握前倚音的唱法。

3、跟随图谱听赏,分辨男女不同声部音色和力度,仔细听辨出主旋律依次出现的声部位置。

二、说学情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义务教育七年级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性格活泼,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爱好,积极性与活跃性容易被激发,有利于师生互动。但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影视金曲的了解不足,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看看大草原的风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直观性强、信息面广的优点,为学生创设一个草原之施的情境,用大草原的民族风情之美、自然风光之美、音乐艺术之美吸引学生,展开认识草原—走进草原—歌唱草原—赞美草原四个环节的教学。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视唱简单的乐谱,在教学中,我主张让学生自主学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探究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下面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辽阔的草原》教学现场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了在一开课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让学生在《呼伦贝尔大草原》音乐声中走进教室,的听觉上产生冲击,用草原上的一种语言欢迎大家的到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出主题,让学生谈谈向往中的大草原是什么样的,引发学生对大草原的向往。我播放歌曲《牧歌》的伴奏,让学生很自然的用身体和着音乐摇动,体验歌曲节奏感和情绪。最初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天高地旷、绿草白羊的草原环境,接着看图片呈现牧民居住的毡房,最后呈现载歌载舞、弹琴唱歌的生活愉悦的场景,为后续的学唱歌曲打下基础。

二、新课教学,歌唱草原

1、在对蒙古族做简单介绍后,我完整的播放了歌曲范唱,让学生在整曲聆听后说一说歌曲的几个要素,歌曲的情绪、速度等,为学生色勾画出一个初步的音乐轮廓,在第二次聆听时,我希望学生能在心中随乐默唱,有了这样一个听觉基础,我采用交替合作的方式学唱歌谱,教师唱第一句,学生唱第二句,第一启遍完成后,再反过来练习。当然在唱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力求让学生在自主自由的环境中学会演唱歌曲,熟悉并能准确把握旋律,让歌词的套入演唱更方便快速。

2、(1)听赏乐曲,赞美草原:在学唱完蒙古族民歌《牧歌》之后,再次聆听。然后,我播放男生独唱《牧歌》,让学生在聆听后说一说歌曲的要素,再板书出作曲家用合唱营造出的“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场景,提示了生活在辽阔草原上的人们愉快的心情及其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2)配乐朗诵《牧歌》歌词

3、教师范唱,学生对照口型开口默唱。

4、全体同学跟琴轻唱,学会歌曲。

5、全班合唱《牧歌》,把学生分成四组,一组用“n”音唱旋律,一组用“lu”音唱旋律,一组用“a”音唱旋律,最后一组唱歌词,教师伴奏。

6、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1)通过聆听无伴奏《牧歌》文同学们和我们平时听到的合唱有什么不同。

(2)讲解无伴奏合唱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伴奏和长形式。(3)让学生去找出有伴奏与无伴奏之间的区别,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7、复听无伴奏合唱《牧歌》分析,讨论作品特点,结构。进一步感受音乐美。

三、拓展延伸环节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无伴奏合唱《小白菜》

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对无伴奏合唱歌曲有更深的了解与掌握。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欣赏《牧歌》,我们队蒙古族音乐有了初步感受体验,通过参加讨论和表演,同学们对歌曲有了进一步了解,开阔了视野。不同音乐创作形式带给我们不同的音乐美感,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老师相信这优美的旋律深留在你们的脑海里,当然这一切都得感谢我们的名额,正是这些民歌激发了音乐创作者的灵感,给我们提供了音乐创作的素材,才能使我们欣赏到更美的音乐作品,也让我们永远记住我们的民歌吧!

以上为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老师,你们辛苦了!

第四篇:说课稿(草原牧歌《牧歌》)

说课 《牧歌》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牧歌》。下面就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设计五方面谈谈我的课堂教学构思: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牧歌》是人音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草原牧歌》,这一单元充分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中弘扬民族音乐的教育理念。歌曲《牧歌》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优美动听。歌词在语态上流露出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意,蓝天、白云、绿草、羊群展现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原画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小学生有明显变化,是对小学阶段的一次升华,同时通过在音乐课上多次合理的音乐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并且能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爱好,还为学生终生学习音乐和音乐审美素质的提高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七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们蒙古民族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等。

(2)通过欣赏和学唱《牧歌》,感受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体验内蒙民歌独特的魅力。

(3)让学生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增强学生热爱我国民族文化和热爱家乡的情感。2.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唱歌曲牧歌,体验蒙古族长调,并和学过的歌曲《银杯》作比较,通过蒙古族舞蹈的几个动作来进行比较。

(2)了解蒙古族音乐和舞蹈文化,并在学习中知道音乐基础知识:换气符号、休止符的用处。

3.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比、情景展示、体验等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了解无伴奏合唱和歌曲的几种演唱形式;

2、通过律动进行比较,感受蒙古族长调的特点;

3、在欣赏《牧歌》的过程中对学生感受、表现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适当的蒙古族舞蹈,体验歌曲的演唱情绪,了解本民族音乐。教学难点:

1、在长调和短调的把握上,学生体验会有难度,因为仅仅是建立在聆听的基础上,学生很难用耳朵来体会旋律的走向和音乐情感的韵味。

2、学唱歌曲《牧歌》,在节奏上有学生需要去解决的难点。需要老师更详细认真的去解决。

为了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方学法上谈谈。

五、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一门培养人的综合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并掌握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到实践中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教学引导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我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基于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自己的优势出发,在课上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感受体验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基础上,把握歌曲内涵,激发学生情感。2.示范法

通过教师相关舞蹈动作的示范,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通过视觉的感官,更好的去观赏音乐,学生更直接地领会教师提出的要求。3.设问引导法

教师设问,巧妙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学习比较法:利用我们对于本课中关于长调短调的学习,老师可以通过不用的舞蹈元素为比较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对动作的理解,通过感观和体验,更好的理解音乐。

六、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运用聆听、模仿、体验等方法。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根据教材特点,我将本单元划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学唱《银杯》;第二课时学唱并欣赏《牧歌》、比较长调短调,第三课时聆听《天边》《万马奔腾》《美丽草原我的家》。

接下来我就针对第二课时欣赏学唱和欣赏《牧歌》,来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七、说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用柯尔文手势带领学生演唱音阶、音程,注重演唱状态

(一)导入新课

聆听《牧歌》,老师即兴为当中的一段进行舞蹈表演。

(二)新授

学唱歌曲《牧歌》

1、聆听歌曲,并引导学生说出其音乐特点。(设计意图:

1、把握歌曲风格,体会歌曲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了解歌曲。)生答后,师小结: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

2、简单介绍歌曲背景。(这是流行在内蒙自治区东部昭乌达盟的一首蒙族民歌。根据音乐风格上的不同,人们往往把蒙古族民歌划分为长调和短调(或短歌)两种风格。短调民歌大多节奏规整,乐句紧凑,结构匀称,旋律线较曲折、带有宣叙性。大家熟知的《嘎达梅林》、《森吉德玛》等都是它的典型曲目。长调风格是指那些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牧歌》是长调民歌的代表曲目之一。它主要在放牧时演唱,具有浓厚的草原生活气息。)

3、展示歌曲谱例,学生浏览歌曲。通过聆听范唱进行简单的哼唱学习。

4、教师弹琴,学生随琴用“la”哼唱旋律。

5、师生一起按节奏朗读歌词。(边划拍子边读)

6、教师弹琴,学生填词演唱。

7、唱简谱,再唱歌词

8、再次聆听教学光盘上范唱《牧歌》。

9、全体同学跟伴奏演唱歌曲,力争演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涵义。

(三)歌曲拓展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歌曲,我们了解了内蒙古地区的音乐文化中,分为长调和短调,下面通过内蒙古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几个动作元素作为基点,开始进行比较法进行学习。

1、通过硬腕和硬肩的动作来体现《银杯》,学生模仿,老师讲解要领。

2、通过揉臂来体现歌曲《牧歌》,学生模仿动作,老师讲解要领。

3、播放两段不同的音乐来表演体验。

4、总结。

(四)课堂小结

在本课教学中,提高同学积极性,让同学在自身的作品中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自豪感,还有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第五篇:牧歌教案

《牧歌》教案 辽阔的草原 《牧歌》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2.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3.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艺术活动,感受音乐的美,提高学生思考与鉴赏音乐的积极性。

4.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教法学法:试唱法、表演法、听赏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 教材分析重点难点:

本课以草原上的蒙古族为主线,通过听、唱、演、思来了解蒙古族民歌以及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先给学生听无伴奏合唱《牧歌》,与此同时用多媒体展示蒙古草原的风貌,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享受中开始学唱民歌《牧歌》,从中体会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继而引导学生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在充分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让学生参与才艺展示活动,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来展现蒙古族音乐。

重点: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所选的歌曲和乐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难点:音乐材料多,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草原的音乐、图片、民族风情。

(一)提问导入:

提问,你去过草原吗?你心中的草原是怎样的?想感受古诗中“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风情吗?

(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今天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听完以后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歌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是哪个民族的?歌曲中有乐器伴奏吗?那你们能听出哪几个声部呀?听后回答

1、名同学描绘一下这首歌曲所表现的画面。(说得非常好)这首歌曲是放牧时演唱的歌曲,叫《牧 歌》。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那么我们同学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吗?(蒙古族)

2、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声部组成的。师引导生说: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3.你是怎么知道这是蒙古的民歌?(请一两名同学谈谈)歌唱草原的歌曲就一定是蒙古民歌吗?还可能是哪儿的民歌?(引导学生说出四大牧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草原旅行,了解一下草原上的生活和歌曲。

3.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让学生说出四大牧场的地理位置。

(三)说明本课的学习内容

1、学会演唱歌曲《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2、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3.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艺术活动,感受美、创造美

4、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 5.让学生简介课前搜集的蒙古民族风俗(课件展示图片或录像),然后教师补充。如果你来到蒙古,蒙族同胞会先跟你亲切地说“塔、赛白奴”,“您好”。请同学和我一齐说一遍。然后给你端来可口的奶茶,请你吃烤全羊,让你一饱口福。再带你去参加他们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还会带你去祭拜他们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陵。

(四)学唱民歌 《牧歌》

1.教师或磁带范唱民歌《牧歌》

2.提问:蒙古族民歌《牧歌》与无伴奏合唱在表演上有何不同?(在学生对蒙古草原有了初步印象后,再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清新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总结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宽广、舒展。

4. 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用M唱)

5、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 比较两句:诶,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师: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在学唱歌曲时,尽管淡化识谱学习,以降低学习对乐谱的畏惧感,这样学生就摆脱了牵的绳索,教师在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的空间的同时,放手让学生去评述本歌的情绪、线条,并让学生体会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6、教学生一边唱歌,一边加上简单的舞蹈动作,体会歌曲的意境。

7、以多种形式练习歌曲。(可分男女声部,可配合肢体动作)

下载牧歌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牧歌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牧歌教案★

    《牧歌》教案 音乐七年级上作者:admin教案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28更新时间:2010-2-17分享到新浪微博QQ空间人人网开心网一、课标:根据《新课标》要求,欣赏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是音......

    草原牧歌

    崇相西初中七年级音乐卫海晓 第四单元草原牧歌 主备人:临猗县崇相西初中 卫海晓 学习目标: 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初步了解蒙古族的人文风情和音乐风格,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

    《牧歌》教案

    欣赏《牧歌》教案 教学对象:七年级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地点:音乐教室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

    《牧歌》教案

    《牧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2、牧歌》的欣赏,拓展学生对原民歌的理解范围,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

    《牧歌》教案

    《牧歌》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以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二、过程与方法: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

    《牧歌》教案

    《牧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各种艺术形式......

    牧歌教案设计

    牧歌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2、通过《牧歌》的欣赏,拓展学生对原民歌的理解范围,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

    《牧歌》(五篇材料)

    第三单元《草原牧歌》第二课时 东仙坡中学 沈海涛 授课时间 2013年11月1日 教学内容:《牧歌》 教学目标: 1.学会唱《牧歌》 2.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