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教师日常教学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当家长提出要求或意见时 用语:我们一定认真考虑你的意见、您的要求我们明白,请您放心、我们会转达你的建议,谢谢你的帮助。忌语:那怎么可能、你想得太多了、这是不允许的。
(2)当幼儿生病需要服药和照顾时 用语:您放心,我们会按时给孩子服药,有特殊情况及时与您联系、药我们已经按时给孩子吃了,据观察孩子病情有所好转,请回家再接着服药。忌语:知道了、他的药真多、他怎么老是吃药啊。(3)当家长打电话或亲自来为生病幼儿请假时 用语:谢谢您通知我们、病情怎么样、您别着急、孩子病情稍好些,可把药带到幼儿园,我们会帮您照顾的。忌语:知道啦、好的、没事的。
(4)当幼儿遇到困难时 用语:别着急,我来帮助你、你能行,再试试、有不会的,请老师或同学帮忙、不错,有进步了、挺好的、加油。忌语:人家都会,就你不会、你做不完就别XX、你就吃行,什么都不行。
(5)当幼儿无意出现过失时 用语:伤着没有?下次要注意、不要紧,老师帮你、勇敢点,自己站起来、有大小便要跟老师说。忌语:你怎么那么傻、你自己给擦了、真讨厌、你怎么回事。
(6)当幼儿出现打闹等不良行为时 用语:怎么回事?有事好好说,不能动手、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找老师、别人打你,你高兴吗?这样影响多不好、相信你们是知错认错的好孩子,以后不会再做这种事。忌语:你们两个到外面去吵、看你们吵到什么时候、现在你们打吧,让大家来看看谁赢。
(7)幼儿在园发生意外事故 主动向家长报告用语:真对不起,今天……、你别着急,是……、麻烦你观察孩子,有什么不舒服时,需要我们做什么,您尽管与我们联系。(次日未来园,主动打电话询问)忌语:指责孩子,推诿责任。(8)放学时家长晚接孩子 用语:没关系,不着急、请商量好谁接,免得孩子着急、准时来接孩子,孩子会更觉得家庭的温暖、帮助家长是我们应该做的、孩子玩得很自在,晚点接没关系。忌语:明天早点接了、你怎么老是那么晚、我终于可以下班了。
(9)找个别家长谈话 用语:对不起,耽误您一会儿时间,反映一下XX小朋友近期情况、在……方面要……希望您给予配合(态度平和,说话和气、委婉)忌语:XX一点不聪明、太吵了、在班上属于中下等、真让人心烦,小朋友也讨厌他。
(10)家长送孩子随意及走进教室 用语:家长请留步,让孩子学做自己的事情、孩子能做好自己的事情,请您放心、孩子们正在用餐,请您留步。忌语:家长不要进来!走来走去不卫生、让他自己放书包得了。
(11)家长送幼儿来园上交家庭作业 用语:做得真棒、宝宝的作业真有创意、做得很认真、你的手真巧、谢谢家长的配合、你的XX真是个好老师、又有进步啦、真漂亮、老师知道你做得很认真、老师知道你尽力了、相信你下次做得更好、下次听清要求会做得更好。忌语:这是你自己做的吗?怎么做成这样啊?唉呀,做错了、实在难看、老师不是说了吗。
(12)当幼儿出现情绪不佳或不舒服时 用语:别哭,告诉老师怎么了、让老师来帮助你、宝宝怎么了?那里不舒服?让老师看看,跟老师说说悄悄话(蹲下、抚摸、拥抱)、你是个听话的宝宝、老师看到你比昨天进步了、老师知道你是个XX孩子、老师小时候…… 忌语:你怎么回事啊、你怎么又这样啦、你烦不烦啊、讨厌的家伙。
(13)幼儿请完假来园 用语: XX小朋友看起来全好啦、老师欢迎你回来、老师和小朋友都想你了、你今天真精神、落下的课老师会帮你补上、宝宝病好些了吧?我们会注意观察孩子,请您放心。忌语:XX你现在才来啊、还要吃药啊、XX有好多课都没上到了,怎么办呀
第二篇:班组管理中遇到问题
班组管理中遇到问题
1职工执行力不够(较弱):安排工作不及时完成且完不成不汇报
2工作积极性不高部分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具体表现在工作态度不够严谨,不能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的思考,工作不细致,缺乏相应的工作责任心或责任心不够强。3班组之间缺乏协作关系:工作中需要相互帮助与沟通,主要表现在班组长身上对于出现的问题相互推脱严重
4激励方法:奖励考核表面上激发员工积极性,取得立杠见影效果,但取得的效果存在短暂性、短期性。过多处罚使员工身处对工作及上级存在不满情况且随时间积累甚至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不利于相互沟通了解,降低员工积极性引发员工执行力差。
5班组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缺乏沟通并不是员工内部而是以班组为单位,主要是存在班组之间存在于个别员工,他们考虑问题是不考虑全面只顾局部或个人利益,不利于班组之间合作,影响班组之间协作关系。
管理知识培训意见
1执行力方面
2职工的岗位职责意识
3提高员工素质方面
4加强班组双向沟通方面
5改善员工激励手段方法方面
第三篇: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困惑
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困惑
困惑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虽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很多教师看来,已经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了,似乎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程,并广泛应用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可是为什么要要采用合作学习?大班额下如何有效组织进行合作学习?常态教学中是不是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我们在喧闹中进行合作,至于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合作学习如何安置?我们没有想明白。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往往喜欢按照“优差”的原则给学生分组,其结果是有的学生由于思维敏捷,言语流利,因此乐于表达,而有的学生反应较慢,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只听不言,最后连听的兴趣都没有了,这样,就达不到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如何改变这种现象?。
困惑2:变味的夸奖?“你真棒”“嗨、嗨、嗨,你真棒!”这种程式化的教学评价是不少教师很喜欢用的。我们常常看到,不管是什么原因在什么场景下,学生撞对了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学生都会得到如此程式化的肯定。我们还来不及或者没有意识到,日常非规范化评价如何适应不同年龄段孩子发展的需求?我们也没有想到这种泛化的评价最终演绎为廉价的夸奖,早已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表扬的泛滥能否对学生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的回答真的无懈可击?
困惑3:华彩的课堂?华彩的课堂就如一曲独幕剧,似乎每一个小节,都经过教师的精心打磨。到最后就是舞台走秀,学生的思维被教师所替代、被教师的言语所捆绑,谢幕似乎是完美的休止符,其实学生就是一个被操纵的木偶。我们呼唤有生命力的课堂,我们迫切希望师生共同呼吸。近年来在课堂上,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一种时尚。教师一声令下,学生马上4—6人围在一起,教室里嗡嗡之声不绝于耳,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当教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组,成了专门的发言人,其他学生只是陪客、旁观者。尤其是在大班容量情况下,教师想全面了解每一组的合作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这样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取得实效。这种情况怎样避免?
困惑4:热烈的讨论?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上都安排过“讨论”这一教学环节。我也经常这样做,可随着一次次课堂实践的效果,我对这种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操作上有很多的困惑。
首先,我总是感觉每次安排的讨论环节,看似课堂上很热闹、气氛很活跃,可实际上,基本上都是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唱主角,一些成绩一般或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的学生一般都扮演听众或旁观者的角色。我不知道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是讨论的问题难度偏大,还是讨论的问题缺乏吸引力,无法调动起大部分学生的参与性。究竟应该怎么设计讨论的问题,一直困惑着我。在问题的探究性和兼顾学生的参与性上我始终无法找准平衡点,因此在效果上就大打折扣。
其次,我还对讨论的时间和过程的掌控上有困惑。一节课中频繁地出现讨论场景是肯定没有太大实效的,一般来说,应该是在解决教学重难点时,组织学生对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比较合适。但时间上总是控制不好,时间短了,学生交流的不充分,深层次的问题挖掘不够,时间过长,又受到整节课时间的制约。另外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我总觉得自己无法驾驭得住。我只能参与个别小组的活动之中,了解他们的活动情况,而对于其他学生的情况,只能通过反馈了解到结果。对于他们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无法全盘掌握,也就谈不上及时的引导、点拨了。我也曾试过各个小组都过问,但结果我觉得也不太理想,受时间的限制我只是蜻蜓点水似的问问情况,无法把握具体的问题。因此,我总觉得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我的角色定位无法实现,充其量只扮演了组织者这一角色。
我也曾带着这些困惑去查阅一些教育刊物上其他同行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具体做法,也留心身边一些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些做法,虽有所帮助,但也有一些无法在课堂上具体操作,也许是我的领悟能力和教学水平有限,我开始冷静反思: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的原因,就是教师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与设计。也就出现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及价值都要追求一种形式化的小组讨论。加之讨论时间又没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作为仲裁者,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而在学生方面,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组长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胆怯与有困难的学生就成了陪衬和听众,他们的意见往往被忽视。这也充分说明我们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我们没有把握好实施的“度”。我们有时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标签式”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有时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让 “好不好”、“行不行”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应答性问题充斥课堂。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还有的时候将探究“泛化”与“神化”。把无需探究的内容拿来探究,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我们用科学家的探究性质和水平来看待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从而导致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不屑一顾,过分关注和挑剔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而不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科学基本素养”的提高上。同时,教学即评价,但课堂教学中程式化的评价有时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削弱了评价的激励功能。我们不能对九年级的学生还是采用小学一二年级小红花张贴在学生额头,将奖章印在学生课本上的方式来激励学生成长,我们更需要做的是用巧、妙、抛的评价方式、适合孩子心理发展的需求,来引导学生,伴随课程成长。我们要开始追求一种有思考价值的课堂教学,课堂不求完美,只求真实而有价值,讲究从学生的思维水平出发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自己寻求发现,引导学生体会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课堂是学生的生命阵地,不是教师的表演场所;老师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去经历、去创造。而只有当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有效地的转变,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才不会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内核虚化与流于表层。也才可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思考困惑产生的局限性问题
教学任务难完成。由于经济条件限制,目前农村小学电脑还没有普及,网络更少之又少,学校图书馆虽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图书,但这些书大多为陈旧的资料,真正能供师生借阅的书籍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搜集许多资料的科普活动和综合学习、研究学习活动的预期教学效果就谈不上了。作为学生,真正学习的资料是少之更少。条件好的只有几本习题集或者作文选。再加上很多学校老教师太多,新思想学不会,旧思想改不了,很难真正完成教学任务,只能教教简单的知识罢啦。
管理体制难跟上。实施新课程必须健全与之相适应管理机制,但如何健全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正是农村小学所面临的一个困惑的问题,许多学校仍以抓学校常规管理,应用原有的一套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形成新课程教学,旧模式的管理的局面,条条框框过多。如业务学习、政治学习、教学研究、作业教案、专题探讨、心得体会以及阅读、作文、美术、写字、自然、思品、实践活动、班队会等均要有教案。项项老师都要问津,件件都要求教师有书面文字,加之上面谈到的教案书写,教师一天到晚都要埋头在苛刻的书面文字抄写上,机械地重复着形式上任务的完成。否则工作态度有待于考虑,领导的批评、惩罚也会因此接踵而来。试想这样当教师精神上怎能不疲惫不堪?教学科研只能咀嚼他人的吃过的饭。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新课程实施,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又从何而谈。
二、对策:
上课前的三个把握为:
1、把握好教材
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钻研,理解编者的意图,弄清单元章节的构成及其地位,掌握训练的基本要求,从而能够脉络清晰地分出重点、难点,从教学目的出发,以重点为突破口,设计出恰当的问题。这样使好的问题既有利于揭示数学本质,又有利于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2、把握好学生
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乃至班风班貌等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熟悉各方面的情况,这样设计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结合实际,学生才能适应,乐于接受。目的就是让好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把握好课型
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课型,不同要求,不同的训练重点来设计问题,而不是千篇一律,从而达到因材施教。新授课上,教师要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设计问题,促使学生思索,探究新知识。练习课教师提的问题要有恰当的角度、幅度和坡度,复习课教师提的问题要有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功能,问题应从大处入手,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便于形成知识网络。
授课中要注意三个把握:
1、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间距离”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是一讲到底,也不是一问到底,精讲巧问,处理好提问的节奏,安排好提问的时间距离,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和问题进行零距离接触,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更透。例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半圆分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扇形,然后剪开,重新拼合,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后,老师只需设计两个问题即可:(1)请大家认真观察,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圆形有哪些联系?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比较宽松的思维空间,通过思考学生要说的很多,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抓住两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中等生只是在语言条理上差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能说出一二来。这样便有利于学生理解,发现形变面积不变,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原来圆的半径。(2)完成上述的发现后,老师可以再提出第二个问题:“根据上面的发现我们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那么,圆的面积又该如何计算?”由于学生明确了两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全可以对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加工、整理,进而独自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把握好课堂提问的“空间距离”
课堂上要处理好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在提问时,恰当的近距离可以使学生感到教师亲切的期待。因此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或者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更为重要的是处理好学生和问题之间的空间距离,所提的问题范围不能过于空洞,也不能过于狭窄,既不能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也不能太直太露,让学生无需思索就可回答,使提问失去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心中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情况,在他们的知识最近发展区提问,对浅问题、直问题从较隐蔽的角度提问,拉开问题与学生的距离,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对大问题难问题则需要大题小问,难题浅问,通过问题分解来缩短学生与问题的空间距离。
3、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心理距离”
首先,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老师提问不要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语气可以平缓一些,态度和蔼一点,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再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误,不要责备,更不能讽刺挖苦,允许学生出错,如果学生暂时回答不上来,教师要多加鼓励,让他别着急,想一想再回答。只有学生保持轻松的心理状态,敢想敢说敢做,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
其次,教师要控制好学生和问题之间的心理距离,好的问题既有挑战性,又是大多数学生经过思维努力后能够解决的。这样的给学生“似曾相识又陌生”的感觉,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由于学生在知识基础方面具有差异性,因此同一个问题与不同的学生之间心理距离是不同的,老师提问也不能“一刀切”,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可让优秀生来回答,对于难度一般的题目可以让中等生来回答,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后进生来回答,让人人学有所得,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如:在教《圆的面积》一课时,可按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设计不同的问题:(1)阅读课本,你能按课本图示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吗?他们之间有何关系?(后进生做答)(2)阅读课本,你能根据操作实践,说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吗?(中等生回答)(3)你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优等生回答)这样的问题,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水平,使他们能够各有所获。
再次,好的问题不但具有开放性,还要兼顾差异性。开放性,即目标是聚合的,思维是发散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差异性,即能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作出个性化的解答,让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深入的思考
第四篇:历史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遇到问题
历史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遇到问题
解决策略的研究
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知识、新观念层出不穷,作为一个现代人,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加强学习,更新观念,转换教学思路和方法,是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也是不会受学生欢迎的。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大多不能在45分钟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式落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仍然占有较大比例,教师决定、掌握、控制乃至主宰着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不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水平低,少有创新能力。
因此新课改要求和呼唤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打破和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的过程,一个高效课堂的生成,不仅离不开教师娴熟的教学技能,也离不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是为了不教,准确地说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能够逐渐达到学生的自学、独学、共学、好学和乐学。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是选择何种方法来完成教学活动,这要看它是否有助于我们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目前,由教育专家邱学华提出的“尝试教学法”经实践论证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的精髓是“先试后学”,让学生不断尝试,在尝试中学习,不断提高。
中学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它的人文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过程的体验,方法的指导,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的能力,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如何在历史课堂中进行“尝试教学”呢?我和我的同事们进行了一番探究,现将我们的体会和一些思考和大家分享。
历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过去性”,再加上历史的不可再现,要让学生准确理解把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客观上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
一、尝试阅读,构建基础知识网络。教材是我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把握本课的基础知识,这是“尝试教学”的基础。因此,课前,我们精心设计导学案,上课一开始,让学生自学10 分钟,学生通过阅读并尝试完成学案上的相关练习,在头脑中构建起本课的基础知识网络,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二、尝试提问,主动探究。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我们深入学习的起点。初中学生由于身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知识特别是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够,因此,教材的阅读还不能帮助他们准确把握历史事件,所以,读完教材后,他们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要让他们提出来,但为了避免时间的浪费,提问先在小组内进行,由记录员整理归纳,然后由组长代表发言,老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区别处理。这个环节5分钟。
三、尝试答疑、合作互助。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以及不可再现性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不高,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多媒体教学就成了历史教学中一种必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它通过教师制作的课件向学生展示生动、直观的历史画面,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分析历史、最终解决问题。所以,学生的问题提出后,我们暂不回答,让学生带着这种悬念去观看课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会非常关注和他们的问题相关的历史场景,学习激情很高。学生问题的提出是有层次性的,那么解答问题也应该如此。学生需要交流的一般性的问题,让平时学习比较差的同学尝试回答,激发他的成就感和学习积极性。有一定难度,稍高于教材,但动一下脑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让中等程度的同学来尝试。难度较大,但又值得争辩、探究,对我们的教学有用的问题,就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尝试解决。至于小组的构建,不是临时的凑合,而是精心的组织。首先,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4—6人为宜。其次,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也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第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如组长、记录员。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中,老师的引导作用不能缺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地给予点拨。这个环节15分钟。
四、尝试练习,巩固知识,拓展思维。在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以后,进行课堂练习。先是学生小组内完成当天的作业并进行校对,然后老师订正。教学的最后,让学生默写本课的基础知识,巩固记忆。这个环节15分钟。
我们应该记住:尝试教育不是单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而是贯彻一种精神,一种敢于人先的精神,一种努力开拓的精神,一种合作互助的精神。要让学生知道:只有尝试才能创造,只有尝试才可能成功。
当然,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体现在灵活运用上,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尝试教学法”也不是万灵丹,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总结,改进。“尝试教学法”运用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成功的喜悦,但也让我们有了一些困惑和思考。如: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尝试教学”所要求的“五个要”;如何让一部分学困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学习中,而不是做一个陪衬;如何让一些不爱做作业、不爱看书的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按时背书等等。
第五篇:《遇到问题想办法》教学设计
《遇到问题想办法》教学设计
昌黎县第四完全小学
刘丽辉
【教学内容】《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发现身边的问题,并在发现后想办法解决。
2、过程与方法: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想办法并选择没有危险的办法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积极的想出最好的办法来解决。【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教学过程】
一、播放故事,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首先我们一起欣赏儿歌《乌鸦喝水》。(放《乌鸦喝水》的视频。)
2、提问:乌鸦遇到什么问题?它想出了什么办法?
(预设:乌鸦喝不到瓶子的水,它用嘴巴叼石头放入瓶子,使水升到瓶口时喝到了水。)
3、你想对小乌鸦说什么?(乌鸦真聪明啊,我要向你学习。)
是啊,同学们都看出来了,小乌鸦乌鸦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课《遇到问题想办法》。(出示课题:齐读。)
二、深入生活,明理导行。
1、其实啊,生活中往往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十
二页,看一看小强和小丽遇到了什么问题?他们是怎样应对的?
2、指名读。
3、他们都遇到了什么问题?(掉了钥匙,回不了家)掉了钥匙后都是怎么做的呢?
4、你认为谁做得好?为什么?
5、小结:大家都认为小丽做得好,因为她遇到问题积极地想办法解决它,而小强只是消极的等待,以至于没有吃成饭,又没有上好课。(板书:积极∨、消极×)
三、出示事例,同学讨论。
【讨论一:和家人走散了怎么办?】
1、有一个同学小亮跟随爸爸去超市买东西,结果一不留神,和爸爸走散了。小亮吓得哭了起来。你能帮他想想办法,尽快找到爸爸吗?
(下面请各小组同学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预设:找售货员帮忙;在原来的地方等;去喊广播;自己回家……)
3、你们想出了很多的办法,用哪种方法能最快最安全地帮小亮找到爸爸?老师认为找售货员帮忙去喊广播最快最安全。
6、指两名学生表演:
一个演广播的阿姨,一个小朋友演小亮。
(阿姨: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遇到什么问题?小亮:我爸爸不见了。阿姨:你们在哪里走散的?小亮:卖玩具的地方。阿姨:你爸爸叫什么名字?小亮:***阿姨:别着急,阿姨帮你喊广播。请***速到广播台来,你的儿子在这里找你!)
7、小结:表演得真好,老师相信小亮有了你们这些好朋友,一定会很快找到他爸爸的。所以,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要保持冷静,不要慌张,只要
积极应对,总会想出办法来的。(板书:冷静∨,慌张×。)
【讨论二:球打到房顶该怎么办?】
1、现在玲玲和红红也遇到了一点小麻烦,她们打羽毛球时,不小心把球打到了房顶上。谁能给她们想想办法,既能把球取下来,又不发生危险呢?
2、同学交流:
(用长棍子把球捅下来的,搬梯子拿,寻求大人帮助等。)
【联系实际: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 交流:(忘带钥匙、下学没人接,独自在家受伤,忘带学习用具等)
四、扩展教学,开拓思维。
(一)、扩展思维
1、从古到今,有很多小朋友和你们一样,聪明机智,遇事不慌张。比如北宋时期的司马光。(请同学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2、司马光真聪明,假如你是司马光,在当时,你会想出其它的办法救人吗?(预设:用绳子放到缸里救他;用竹杆放到缸里救他;大家一起将缸子推到…….)
(二)寻求救助
1、记住求救电话110、120、119,并学会正确使用。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遇到问题时不要慌张,要沉着、冷静、积极地想出办法来应对。相信我们只要开动脑筋,一定会想出办法解决的。
2、布置作业:
现在,我们学校的袁校长也遇到了一个头疼的问题:每天早晨、中午上学,都有一部分同学来得特别早,堵在大门口,既影响了交通,又给自己带来了安
全隐患。你能为袁校长想个好办法吗?课下,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将自己的金点子投寄到校长信箱,为我们四小出一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