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布谷鸟儿咕咕叫》教案
《布谷鸟儿咕咕叫》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布谷鸟儿咕咕叫》,初步掌握用四川清音的演唱风格来演唱。
2、欣赏四川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初步了解四川清音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唱、背唱歌曲《布谷鸟儿咕咕叫》。初步从感性上理解曲艺音乐的特点,并能听辨四川清音。
2、难点:初步掌握具有四川清音风格特点的延长方法,如:讲究咬字吐词,注意多种装饰音的润腔唱法,自己击鼓自己演唱。
教学准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四川清音”的文字、教师准备钢琴伴奏、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生问好!
2、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布谷鸟儿的声音?“ 生:“„„。“
师“那布谷鸟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布谷、布谷、布谷。”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歌曲《布谷鸟儿咕咕叫》。”
二、新课讲授:
1、简介布谷鸟的由来。
2、四川清音简介:
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音乐十分丰富,计有100多支曲牌。如赵调、背工调、满江红、打枣杆调、马头调、叠断桥、小桃红、银纽丝、梅花落等等。
3、初听歌曲,感受歌曲风格。
4、再次听赏歌曲,说说四川清音的特点。
5、老师逐句教唱歌曲《布谷鸟儿咕咕叫》。
6、全班合唱。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布谷鸟的故事,还了解了四川清音的特点,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多搜集资料,再进一步了解关于四川清音的介绍。
第二篇:初中音乐教师资格证面试《布谷鸟儿咕咕叫》教案
初中音乐教师资格证面试《布谷鸟儿咕咕叫》教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聆听、学习歌曲,激发学生对自然和小动物的热爱之情。【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提升学生欣赏能力。【知识与能力】
掌握四川清音的风格特点。并能自击鼓板哼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听辨四川清音。【难点】
掌握四川清音的风格特点,并能哼唱。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会询问学生有没有人听过布谷鸟的叫声?学生可能会回答“布谷布谷”,顺势引入新课《布谷鸟儿咕咕叫》。
(二)感受体验
1.初听歌曲并设问:“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发言(情绪是欢快的,速度是稍快的)。
2.复听歌曲并设问:“歌曲属于什么体裁?”学生自由发言我进行总结(四川清音: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唱琵琶”。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才定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它是由明清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的)。
(三)深入学习
1.再次完整聆听,体会歌曲描述了什么内容?表现了这样的情感?(师生总结内容的是描写布谷鸟在山谷中咕咕叫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然和动物的热爱之情)2.欣赏歌曲感受歌曲中感受四川清音的旋律特点(延音线、波音、倚音、顿音,更能凸显四川清音的风格特点,跳跃式的连续顿音唱法也是其重要写作手法之一)。
3.完整的聆听一遍歌曲。并学唱其中两句,与学生一起感受四川清音的魅力。(四)巩固提高
1.分小组自由选择方式进行讨论(还知道哪些四川清音)。
2.学生讨论得出《昭君出塞》《尼姑下山》。并带领学生欣赏。(五)小结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布谷鸟的故事,还了解了四川清音的特点,希望同学们下课多搜集资料,再进一步了解其中的特点。让我们一起唱起这首欢快的歌曲,结束这节课!
四、板书设计
第三篇:2018江西教师资格考试初中音乐《布谷鸟儿咕咕叫》教案
2018江西教师资格考试初中音乐《布谷鸟儿咕咕叫》教案
初中音乐《布谷鸟儿咕咕叫》教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聆听、学习歌曲,激发学生对自然和小动物的热爱之情。【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提升学生欣赏能力。【知识与能力】
掌握四川清音的风格特点。并能自击鼓板哼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听辨四川清音。【难点】
掌握四川清音的风格特点,并能哼唱。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会询问学生有没有人听过布谷鸟的叫声?学生可能会回答“布谷布谷”,顺势引入新课《布谷鸟儿咕咕叫》。
(二)感受体验
1.初听歌曲并设问:“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发言(情绪是欢快的,速度是稍快的)。
2.复听歌曲并设问:“歌曲属于什么体裁?”学生自由发言我进行总结(四川清音: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唱琵琶”。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才定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它是由明清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的)。
(三)深入学习
1.再次完整聆听,体会歌曲描述了什么内容?表现了这样的情感?(师生总结内容的是描写布谷鸟在山谷中咕咕叫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然和动物的热爱之情)
2.欣赏歌曲感受歌曲中感受四川清音的旋律特点(延音线、波音、倚音、顿音,更能凸显四川清音的风格特点,跳跃式的连续顿音唱法也是其重要写作手法之一)。
3.完整的聆听一遍歌曲。并学唱其中两句,与学生一起感受四川清音的魅力。(四)巩固提高
1.分小组自由选择方式进行讨论(还知道哪些四川清音)。2.学生讨论得出《昭君出塞》《尼姑下山》。并带领学生欣赏。(五)小结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布谷鸟的故事,还了解了四川清音的特点,希望同学们下课多搜集资料,再进一步了解其中的特点。让我们一起唱起这首欢快的歌曲,结束这节课!
四、板书设计
第四篇:《布谷叫,春天到》教案
《布谷叫,春天到》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歌曲。
2、培养大家感受、表现歌曲的能力。
3、渗透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教育。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布谷叫,春天到》,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浓浓的春意,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美丽的大自然,从而抒发对春天到来充满欢乐的喜悦之情。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能用愉快、优美的声音歌唱《布谷叫,春天到》,歌唱美丽的春天。
教学重难点:
从音乐中感受春天的美丽,并能歌唱美丽的春天。
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欣赏《布谷叫,春天到》,完整感受歌曲的旋律。师:我刚刚听到布谷鸟是这么叫的: 布谷的叫声:5 3 咕 咕
请同学们来学学他们是怎么打招呼的? 生:布谷的:5 3 咕 咕
师:我知道这个动物园里的布谷很可爱,他们有很多种信号表示自己的心情,刚刚我听到一只肚子饿的小布谷叫得又长又没气没力的(提示学生模仿叫声轻而长,并用钢琴辅助音高)。2/4 5 —︱3 — ︱
咕 咕!(师生一起练习)师:哪一位同学来示范下肚子饿的布谷鸟叫声? 生:5 —︱3 — ︱
咕 咕!
师:这位同学模仿得真像,谁来猜猜布谷高兴时是怎么叫呢? 生1:5 3︱5 3 ︱
咕 咕 咕 咕
师:这只肯定是快乐的小布谷,叫得那么轻快,响亮。生2:咕 咕︱咕 咕︱
(没有音高,声音粗糙,沧桑)
师:这只老布谷鸟肯定是年轻时候没怎么讲话,所以声音这么沙哑。生3:5 3︱5 3 ︱
咕 咕 咕 咕
师:嘿,这只肯定是顽皮的布谷鸟。大家一起来学学这只顽皮的小布谷叫声。(提示:叫声清脆,短促。)师生一起练习。
3、请同学们模仿布谷鸟在森林里自由快乐地飞翔。
4、随着音乐用lu哼唱歌曲。
5、跟音乐加上自己即兴创编的动作。教师及时给予评价,以鼓励为主。师:(1)师生模仿。教师选出与拍子吻合的动作带大家一起做。(2)师放录音,生听歌曲,听后回答。(布谷鸟的叫声)
师:同学们听得非常准确,布谷鸟的叫声告诉人们春天到了,它的叫声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布谷的民歌。
7、介绍布谷鸟。
8、总结。
鸟类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
第五篇:《布谷》教案01
《布谷》教案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布谷》,理解四分休止符、二分音符,牢记第一段歌词。
2、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法学习知识,并参与表演加强记忆。
3、通过表演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让学生知道生活是有大自然的万物生灵才显得更美。
教学要点:
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能编创动作表现歌曲。
教具:
琴、歌片、彩笔、动物头饰。
教法:
听唱、故事、创编、表演、活动尝试。
教学过程:
一、与学生沟通,激励学生热爱音乐。
二、表演《小燕子》。
提示:歌曲中唱出了哪些内容?你想和小燕子说什么?你想和它交朋友吗?那你该怎么做呢?
1、听歌曲《小燕子》,并为其自由创编舞蹈。也可以和同桌合作,还可以自由选舞伴来完成。
2、随琴声自由表演。
三、表演《布谷》。
1、师边讲故事边在在黑板上进行绘画。将学生带进春天,带进大自然,带进火热的生活。
2、让学生来模仿布谷鸟的叫声或者动作。而且边做边随老师记忆歌词,体味歌词。
3、师范唱歌曲。让学生默声表演。看谁能把老师的歌表现的最好。
4、听琴,体会歌曲中的四分休止和二分音长,跟着音乐来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节拍,可以随琴自由演唱。
5、请大家互相合作,讨论一下歌曲中唱出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6、听唱学习歌曲。注意旋律的的确起伏,边学习边让学生分小组拉起手。听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听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第三段反之。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7、唱会歌曲,牢记歌曲的第一段歌词,并启发学生唱出第二段歌词。
8、动手操作,用彩笔标出休止符和长音的地方,看谁找的最准确。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来到了春天,来到了田野,让我们这些可爱的布谷鸟,把春天装扮得更美。把生活装扮得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