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
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54-8=46(个)46-22=24(个)方法
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54-8-22(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第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2、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X3+7=19(2)2X6+7=19(3)2X8+3=19 „„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掌握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第10、11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 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 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3X3X2+7=25(个)3X3+3X3+7=25(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思考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
(一)课本P13~36页。
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单元课时安排: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13~14页,例
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1)、论分配方案。(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租船问题。具体感知“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分成这样的6组,就要租6条船。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设计意图】:设计帮助小动物分食品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教学准备:情景图等。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
(一)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4、学生交流想法。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7、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8、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24页例2,练习五第4~6题。教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把计算教学置入生活情境中去,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2(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每行栽4棵,栽了6行,一共栽了多少棵? *一共栽了24棵,每行栽了4棵,可以栽多少行? *一共栽了24棵,栽了6行,平均每行栽多少棵?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4、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设计意图】:展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起学生进一步表现的欲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4题。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6题。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27、28页,练习五。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表内乘除法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教学难点:
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
1、我们学过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分小组交流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收获。教师巡视。
3、汇报。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8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观察图,与同桌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思考解决方法。(2)、怎样列式呢?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这3个算式分别该如何计算呢?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7题。(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法、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2)、同桌合作学习,请一个当老师,一个列式,然后交换。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2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仔细观察图,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
(2)、怎样列式呢?同桌交流想法。(3)、汇报,教师板书列式。
4、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1题。
(1)、出示3个蘑菇房子的贴图。帮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教师谈话激趣。(2)、学生看图,独立完成。(3)、小组竞赛,然后在书上连线。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提高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9题。
(1)、出示第9题的表格,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看清表格,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2)、独立计算,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0题。
请学生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算式作上相同的记号,再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更为熟练地进行计算。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29页例3,练习六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教学准备: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3)、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在愉悦的谈话中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投入学习。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3(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学生?*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5)、看!又来了3位同学,那每组应该有几人?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做铺垫。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9页“作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31页例4,练习七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33(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3、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并掌握利用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32、33页,练习七4~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3、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4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想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还有其他想法吗?学生思考、回答并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完成第5题。
(1)、让学生完成前两个问题。然后交流汇报。(2)、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完成第6题。夺红旗比赛并评比优秀。
4、引导学生完成第7题。学生看图思考并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1)、妈妈分苹果,分给家里每人1个后还剩1个,如果每人分2个,还少2个,家里有几个人?妈妈拿来几个苹果?
(2)、盒子里有一些饼干,它们的块数比20多比30少,如果把它们平均分,那么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每份的块数同样多。你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饼干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拓展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在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时
练习课
(二)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34页,练习七8、9、10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8题。(1)、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2)、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9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思考,独立完成练习。(2)、同桌相互交流,说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3、引导学生完成第10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确定要先解决什么问题。
37(2)、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完题后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成功。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略)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35、36页。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单元知识整理。
(1)、通过这些新朋友,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2)、学生回忆在“表内除法”这一单元中结识了哪些新朋友。思考并回答问题。
2、单元复习。
(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第一题主题图:比较这三道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指名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板书。(2)、复习除法计算。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3)、复习除法应用题。
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
(4)、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与反思,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动手分一分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除法的意义。比较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35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2)、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第3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
算方法。同时用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科书第37~47页的内容。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 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上的 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单元教学要求:
1、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直角、锐角、钝角。
2、知平移、旋转现象。
3、画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单元课时安排:约3教时
第一课时 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授课日期 __ 年__ 月_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2、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4、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角)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B、比直角大的是()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全新学习方式。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44(1)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2)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3)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
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和1个()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间的变化联系。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43页
授课日期
__ 年__ 月__ 日__ 星期__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教具准备:课件、学具。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看课本第37页的彩图)[设计意图]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二、新授课
1、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3)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类?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A: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
B: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
47(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察,举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体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亲身经历,建立对平移的多角度感知,建立比较丰满的表象基础,为揭示概念做好准备。
3、练习(课件出示P41页方格图)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会移吗?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们会移吗?(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4)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5)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们会移吗?
(7)判断哪一条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课件出示课本P43页第一题)(8)哪几条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课件出示课本P44页第4题)[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并说一说,比一比,这样手脑并用,学生效果就更明显。
二、综合练习
1、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三题)
2、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些新知识。
[设计意图]鼓励多种形式的学习,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后活动
应用平移和旋转做运动。
[设计意图]加深对新课的理解,用实践来感知平移、旋转的奇妙。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剪一剪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
授课日期
__ 年__ 月__ 日__ 星期__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边思考边操作的良好学习品质。
4、让学生剪出漂亮的图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能剪出各样图形。
教具准备:彩纸数张,剪刀一把、铅笔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剪纸,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剪一剪。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课题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做些什么。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有折痕)折边画出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画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吧。[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对称图形回忆,有意识地对“画”的注意,为下面的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2、出示投影,看一看,一眼功夫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那么它成了什么样了?请大家说一说,怎样才能很快剪出两个连续的小人。(1)小组讨论,组员每人那一张纸,边思考边折,然后把自己的方法说给伙伴听让方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演示,集体汇报。
a)方法1:把纸连续对折两次,再画出半个小孩。b)方法
2、把纸里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c)方法
3、:把纸从一端连续往里折3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d)方法
4、把纸对折一次,画出一个完整的小人。
(2)试一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试一试,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收集出现不同的作品。评一评,议一议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及时帮学生订正。[设计意图]这是一个 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连续的小人,加深对图形平移的认识。(3)小结:看来要剪出两个完整的连续的小人,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呢,请大家以后要注意这些问题。
3、巩固体验,请同学重新选择方法,用最快的速度再剪一次。
悟规律
1、学生再活动一次,再剪一次。想一想,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三次,能剪出几个小孩?说理由
[设计意图]以上做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充分体现新课精神,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发挥想象,自主创意出示教师作品,让学生给予评价。同时把你的作品展示给你同桌看。
三、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掌握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第二篇:第四册数学教案zxh
数学第四册教学总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结合分物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解决生活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到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结合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一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万以内的数的数进行表达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4.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 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定方向,能辨别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位子;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2、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1千米”“1分米”“1毫米”;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侧一些物体的长度。
3、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能认识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
2、会读统计图表,会在方格纸上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一个单位);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作出一些简单的预测。
四、实践活动
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一、除法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应用。
2、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1、分苹果
教学目标
1.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教学重点: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准备
教具:苹果实物、盘子、教学。学具:小圆片。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星星幼儿园又到分水果的时间了,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水果? 看来大家想吃的水果特别多。不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水果之王——苹果。谁来数一数这里有多少个苹果?
你们来帮幼儿园的老师算一算,如果每5个放一盘,20个可以放几盘?出示图1。对话平台 玩中学
1.想一想、算一算。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20个苹果,每盘放5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20÷5=4可以列竖式计算,试着算一算。给同桌讲一讲竖式中每一步所表达的含义。3.试一试。
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完成第2页试一试中的4题。4.想一想、摆一摆。
通过动手实际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
(1)如果每盘放6个呢,怎样列式?出示图2。(2)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苹果分一分。(3)汇报分的结果。5.试一试。
由具体到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
(1)小组内议一议,怎样用竖式表示,了解每一步的含义。(2)交待写法,指名余数及单位名称的写法。20÷6=3(盘)——2(个)
(3)你能试着算一算,你的计算结果对吗? 学中做
1.教学演示第3页试一试的第1题。2.完成试一试(2)。
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做中得。1.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1。(2)完成练一练2。反思:
2、分草莓
教学目标 1. 2.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上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试商方法。教学准备 教学。教学过程: 出示,谈话引入。
同学们,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看图中画的是什么水果?(草莓)对,一共有55个草莓。请你仔细观察图,说一说这幅图画是什么意思?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 想一想。说一说。
先利用以有的经验估一估,再算一算。
(1)看图说图意。(2)指名汇报。(3)怎样列式?
(4)估一估,每盘放几个,你是怎样估计的? 2. 试一试,算一算。
在估一估的基础上掌握试商方法。(1)说一说你是怎样估一估的。
(2)想一想你估计的对不对,讲给你的同桌听。(3)议一议:为什么商是6? 学中做 1. 试一试。
完成第4页的试一试。2. 练一练。
(1)完成第5页的第1题。(2)完成第5页的第2题。(3)完成第5页的第3、4、5题。
反思:
3、租船
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2. 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学具:学具盒 教学过程: 出示,谈话引入
同学们,到了公园,你最喜欢做什么?你能把图上的 情景讲给大家听吗?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 说一说,想一想。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如果有21个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 先独立思考: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其次,在小组内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2. 摆一摆,说一说。
通过摆一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怎样分配合理?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3. 试一试。
继续通过应用,使学生理解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不同情况。每小时租金3元,10元钱最多能划几小时? 先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再独立列式解答。学中做 1. 2. 完成练一练的1、2题。完成练一练的3、4题。
(1)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反思:
4、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明白“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道理。2.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灵活应用。教学重点
试商方法与实际应用。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过程: 开学已经一周了,你都学会了那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对话平台 学中做
完成练习一的第1、2、3、4、5、6、7题。综合练习(1)填一填。
a一个数除以2,如果有余数,有可能是()和()。b计算有余数除法,()一定比()小。c37里面最多有()个6,还余()(2)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a36米长的绳,做9根同样长的跳绳,需要剪()次 ①4
②8
③9
b46个人做船过河,每船做6人,至少需要()条船。①7
②8
③9 反思:
二 混合运算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垢污购物等活动,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到混合运算要有一定的顺序;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反思:
1、小熊购物
教学目标
1. 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后加法”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 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试题。
教学重点
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教学准备,实物,教学。教学过程: 出示,谈话引入。谁能用讲故事的形式说出这幅图的图意。对话平台
玩中学
1. 说一说。
通过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同学们,请你也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东南角,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2)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些什么东西呢? 指名汇报。
(3)如果至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什么呢?指名汇报。根 据学生汇报,教师可板书问题。
2. 算一算。
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
(1)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买了什么食品?
(2)那么小熊应付多少钱呢?请你来帮他算一算。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小组交流汇报。
(3)说一说又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么?(4)教师介绍脱试计算的格式及方法。学中做 1. 做一做。
(1)大家真聪明,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吗?任选一题,做一做。
(2)指名汇报。2. 想一想,议一议。
通过小组探究,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熊妈妈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1)试着做一做。(2)小组议一议。
(3)说一说。结合刚才的练习,你得到什么结论? 练习
(1)完成试一试的第1题。先认真观察,然后说一说图意,最后列试计算。(2)完成试一试的第2题。先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3)完成试一试的第3题。
反思:
2、花店买花
教学目标
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除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部试题。教学过程: 教学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花店里的花可真多呀!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都有哪些花? 教学中都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初步感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根据你知道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1)学生自由汇报。
(2)教师根据汇报内容有选择地进行板书。2.算一算。
通过算一算,掌握方法。
(1)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钱?
教师充分放手,先独立解答,在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汇报。(2)观察综合算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卖1支菊花和1支百合花,共花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汇报。说一说你又会得到怎样的结论? 学中做
1.完成试一试的第1题。
(1)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2)独立计算。
(3)议一议: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3.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和第3题。反思:
3、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能够进行正确计算,提高计算的能力。2.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用你喜欢的颜色画一画下面各题先算什么,在讲给你的同桌听一听。46+7×3 29-6×2 54÷9+3 18-6÷2 2.算一算,看谁算得最准确。2×6+37 8×7-34 42+40÷5 90-54÷6 56-2×6 40+2×6 学中做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21+7+7+7+7=21+()×()=21+()=()(2)65-8-8-8=65-()×()=65-()=()2.完成练习题的第4题。3.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做中得 综合练习。
1.把两个一步算式写成一个两步算式。4×8=32 64+20=84 60-32=28 84-72=12 2.完成练习题的第6题。反思:
4、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使学生能够进行正确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熟练掌握混合运算顺序,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话平台 学中做
1.画一画先计算什么,在计算出来。27+3×4 46+26-24 36÷4-6 98-27-16 48+32÷8 87-7×9 2.啄木鸟医生。对的画对号,错的画错号。
12-6×2 8×4+15 20-10÷5 =6×2 =32+15 =10÷5 =12()=47()=2()
选者正确答案。(1)停车场上有大汽车40辆,还有4排小汽车,每排5辆,停车场上一共有多少辆?正确列式为()
①40×4+5 ②(40+4)×5 ③40+5×4(2)二年一班有5个小组,每组8人,其中有24人是男同学,其余的都是女同学,女同学有多少人?正确列式为().①24-8×5
②8×5-24
③8×5+24(3)8瓶饮料24元,一袋饼干5元,饼干比一瓶饮料贵多少元?正确列式为()①24÷8+5 ②24÷8-5 ③5-24÷8 做中得 综合练习。列式计算。
(1)25加上6与7的积,和是多少?(2)36除以9得商再减去3,差是多少?(3)5乘以7减6,差是多少?
(4)42加上48除以6的商,和是多少? 反思:
5、过河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教学过程: 出示,谈话引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看看图,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 对话平台 1.说一说。
通过看图,理解题意。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指名汇报。(2)试着做一做。2.想一想。
由情境入手,领会理解运算顺序。
(1)议一议。
29+25÷9这样列式对吗?(2)教师小结。
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中的。3.试一试。试着做一做(29+25)÷9。学中做 1.做一做。完成做一做的习题。
(1)先说一说计算顺序。(2)再独力计算。2.比一比,算一算。
16+24÷8 18—9×2 30—6÷3(16+24)÷8(18—9)×2(30—6)÷3 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在〇里填“<”、“>”或“=”。7+7+7+8〇7×4+1 7×9—〇7×7+7 30÷5+1〇30÷(5+1)9—2×4〇(9—2)×4 8+32÷8〇(8+32)÷8 18+36÷9〇(18+36)÷9(2)判断。
①(8+6)×7与8+6×7都要先算乘法。()
②81减去6乘以6的积,列式为:(81—6)×6。()③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2.实践应用。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反思:
6、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学生能够进行正确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商议节练习课,进一步巩固带小括号试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对话平台 学中做
1.先用你喜欢的颜色画出第一步求什么,再脱式计算。
完成练习三的第5题。2.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3.完成练习三的第3题。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填一填。
① 在混合运算的算式里,要先算(),后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②(64—40)÷4要先算(),再算()。③ 29+35÷5要先算(),在算()。
④ 算式8×7—5的差式(),要使算式等于16,应该列式为()。(2)选一选。
① 2+3×4与(2+3)×4的得数()。A.相等 B。不等
② 9×(3+4)和6+11—7的运算顺序都是先算()A.除法 B。加法 C.乘法 D.减法 ③ 算式:(6+3)×9的读法是()。
A.6与3的和乘9 B.6加上3乘9 C.6加上3的和乘9(3)列式计算。
① 52减去40的商再除以3,商是多少?
② 甲数是35,乙数是28,把它们的和平均分成9份,每份多少?
2.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三的第4题。先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2)完成练习三的第7题。反思:
三 方向与路线
单元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路线,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西、南、北)能辨认一定的方向,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位置。
3、结合本地的情况,认识简单的路线,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能用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教学准备:学具:制作方向板的纸板。教学过程: 出示教学,谈话引入。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熊现在站在哪里?(学校)那么,在它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哪些建筑呢? 大家真聪明,你能填出下面四个建筑物的准确方向吗? 体育馆在学校的()面,商店在学校的()面。医院在学校的()面,邮局在学校的()面。玩中学 1.说一说。
通过看图,初步了解大致方向。
(1)同学们说得真不错,请仔细观察,在学校的周围还有哪些建筑物? 先自己找一找,再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2)这些建筑物又在学校的那个方向呢?请你仔细想一想。
2.议一议。通过议一议及亲身体验,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1)说一说。
你是怎样想的,在小组内说一说。(2)议一议。谁说得对?为什么?(3)教师小结。
在学生议一议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明确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3.做一做。
在做一做中,进一步明确八个方向。用你手中的学具制作方向板。学中做 1.试一试。利用方向板。
(1)在教室辨认八个方向。
2.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那位同学。3.练一练。完成书中练一练。反思:
2、认识路线
教学目标
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 出示,谈话引入。
我们学校明天要来一批外地的小朋友,学校想让我们班的同学带着这批小客人乘坐1路车去 动物园。如果你是小导游,你能向客人介绍一下1路车的行车路线吗?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在小组互动中学会认识路线。
(1)请你在小组中说一说。(2)全班交流。2.填一填。
通过填一填,进一步明确行驶方向及路线。
(1)自己独立填一填。(2)小组内说一说。(3)全班交流。3.玩一玩。
通过做游戏,是学生进一步明确行车路线。
(1)公布游戏规则。
说出游览的起点是什么站,终点是什么站,汽车怎样行驶的。前面一位同学行走路线的终点是后一位同学行走路线的起点,手尾接龙,依次进行。
(2)开始游戏。(3)游戏小结。学中做 1.试一试。
完成试一试中的3道题。2.练一练。
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做中得 1.综合练习。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2.实践应用。完成练一练的第3题。反思:
3、练习四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是同学进一步认识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熟练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能根据路线图熟练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捷克我们来商议接练习课,看看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哪些密切联系。对话平台 学中做 1.说一说。
(1)你的家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个有哪些建筑物?(2)你的房间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各摆了哪些家具? 2.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1)先独立完成,在小组交流。(2)想一想,再回答。(3)议一议,再说一说。(4)说给小组同学听。做中得 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1.剪一剪。
2.按图中所给的信息贴一贴。
3.将剩余的图按自己的设计贴在小区中。4.小组交流。反思:四 生活中的大数
单元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万一内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际操作,具体感受大数的实际含义,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通过“拨一拨”等数学活动,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一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1、数一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3.通过“拨一拨”、“摆一摆”、“估一估”、“比一比”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教学准备
教具:、正方形模具。学具:计数器、学具。教学过程: 出示,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四幅图片,每幅图片都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个新知识,谁愿意把他读给大家听。
这几个数和我们以前学的数有什么不同?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的大数。
(1)在生活中,由许多这样大的数,你能找出来吗?(2)于你的同伴说一说。2.数一数。
通过数一数,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1)小组合作数一数。每个同学准备2条小正方体,每条由10个小正方体,5人为一小组,摆出100个小正方体。说一说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在以每小组摆出的100个小正方体为一层,让10个小组同学把一层正方体逐一放到讲台上,组织同学一层一层地数,数10层是一千个。
(2)看图数一数。
意义千个小正方体为单位,出示图片,组织学生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3.感受一千、一万有多大。
(1)感受一千页的书有多厚。
(2)感受一千人在操场上敬礼升旗会是什么样的? 学中做
1.找一找,填一填。
(1)你能在你的计数器上找到千位和万位吗?(2)填一填。独立完成后指明汇报。(3)数一数。完成说一说的第(1)题。(4)涂一涂。
2.回家之后找一找生活中的大数。反思:
2、拨一拨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读数写数的兴趣。2.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等活动,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教学重点 读数写数的方法。教学准备
教具:投影片、计数器 学具:小计数器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一百是几位数?你还知道向这样的三位数吗?请你举几个这样的例子说一说。除 了三位数,你还知道几位数?请你举几个例子说一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这样的数。对话平台 玩中学 1.拨一拨
通过在计数器上 拨一拨,学会数数、读数和写数。
(1)读、写三位数。完成拨一拨(1)。
(2)学习四位数及末位有零的数的读写。完成拨一拨(2)
(3)你拨我写。在同桌之间进行。
2想一想读书和写数时要注意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学中做
1.完成试一试(1)。2.完成试一试(2)。3.完成试一试(3)。练一练
(1)完成练一练1。(2)完成练一练2。(3)完成练一练3。(4)完成练一练4。反思:
3、比 一 比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2.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
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生活中的大数无处不在,那么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对话平台 玩中学
1.学一学,议一议。
通过小组探究,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1)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探究。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2.练一练。
完成练一练。在()里填上“>”或“<”。
学中做1。试一试。先试着做一做,再议一议。3.想一想 4。数学游戏。
5.估一估。完成练一练的第一、二题。反思:
4、练习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及有关数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数材,进一步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得作用。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生活中的大数,学会了许多有关数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上一节练习课,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看看那个同学学的最出色。对话平台 学中做
1.完成练习五的第1题。2.完成练习五的第2题。3.完成练习五的第3题。4.完成练习五的第4题。5.完成练习五的第5题。反思:
五 测量
单元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测量活动,实际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并知道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4、1、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1分硬币、钱币若干(按小组分)。学具:学生用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教学过程 谜语引入。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他帮忙。
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铅笔)对了,这节课我们一起量一量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对话平台 玩中学
一、认识分米。
1.估一估。
先利用已有经验估一估,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b)课前老师在每个学习小组的书桌里悄悄地放了一支铅笔,赶快把它找出来,放在桌面上,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结合已有的测量经验估测一下,这支铅笔有多长,填在书中表格中。
c)交流、汇报。说说你是怎么估出来的。2.量一量。
在估一估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估测结果。
(1)看来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要想知道这支铅笔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有根据的好办法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亲自用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并把结果填在书中的表格里。(3)汇报结果。验证于估测的差距。3.说一说。
通过交流,熟练掌握1分米的实际长度以及分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1)你们知道10厘米是多长吗?用手表示出长度来。板书:10厘米就是1分米。(2)介绍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在国际上可以用符号表示出来,谁给大家讲一讲。(指名介绍)
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你们会用符号表示出来吗?指名上前写,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完成。全班齐读公式。(3)活动。
a.让我们用分米为单位量一量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b.再拿出格尺,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也是1分米? c.指名汇报。
(4)观察直尺,然后讨论出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汇报、板书、齐读。二.认识毫米。1.量一量。
引导操作,设下疑问。
每个人的书桌上都有橡皮,请你用直尺量一量橡皮的长度是多少?
用厘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有时不是整厘米数,因而得不到准确的结果。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办法? 那么谁知道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是多少? 2.议一议。
让学生尝试探究新知,牢固地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形成表象。
(1)1毫米到底有多长?它与厘米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在观察和操做中获得这些知识。
(2)观察直尺,完成表格,然后讨论厘米与毫米的关系。(3)指名汇报。3.说一说。
进一步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请大家继续观察直尺,1毫米到底有多长?估计一下桌面上的学具,哪一个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动手量一量,检验一下你的判断准确吗? 4.量一量。
解决疑问,让学生真正感受毫米的作用。
大家已经认识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现在我们以毫米为单位再量一下橡皮的长度。这次量的结果与开始比,哪一个数据更准确呢? 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请同学们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比比看,谁估测的最接近? 2.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可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检。在做前,教师要给予适当提示:画线段时勿忘记画出两个端点。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5.判断
6.请为同一种物体选择不同的单位。反思: 2、1千米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教学。学具:表、记录单。教学过程
活动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你走一步有多长吗?
同学们可能一时想不起来,没关系,请每组选一位同学上来走一走,再请一位同学量一量,不就知道了吗?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走一走。
通过实际测量,感受走100米用多长时间。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100米大约有多少步,分别用了多少时间,并做好纪录。
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在说一说走完100米后有什么感受。2.估一估。
通过刚才学生的亲身感受,猜测思考1千米的长度。
(1)刚才我们测量出100米大约有多少步,思考: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2)估一估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
(3)(教学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2分钟)那么沿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 3.想一想。
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有多长。
(1)中街你们一定熟悉吧?请看教学:从文化大楼道光陆电影院、商业城、新玛特、沃尔玛之间的距离,约1千米。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在脑海里沿中街走一走,感受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小结:1千米=1000米 4.读一读。
揭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1千米=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任意听就明白。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2)讲解: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板演 5.填一填。
初步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我们知道1千米有多长,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走1千米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看图选择正确答案。完成数中42页填一填。
(2)(教学显示)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学校到中街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ii.公路边的里程碑 iii.iv.v.摩拖车的速度表 限速标志 指路标志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6.估一估。
(1)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证实?学生发表个人意见。
(2)师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
学中做
1.完成43页的第1题。2.完成43页的第2题。反思:
3、练习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熟练掌握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地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运用知识的技能。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逐渐养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形成能主动研究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教学准备 教具:投影片。
学具:每人准备一件最喜欢的物体。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数学 练习课,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0厘米、1毫米、10毫米„„ 2.量一量:一角硬币的厚度大约是()毫米。3.填空:(投影显示)
(1)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可以用()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是,可以用()作单位。(2)38米+54米=()米
1米-6分米=()分米
570分米-170分米=()分米=()米 1米-85厘米=()厘米
(3)小明身高94厘米,在长()厘米,正好身高1米。
(4)用一根长70厘米的铁丝,做了一个每边长都是15厘米的正方形框架,还剩()厘米。
(5)3只苹果+4只香蕉+1只梨=1090克
3只苹果+4只香蕉+4只梨=1690克 1只梨重()克
(6)先数出5毫米厚度的纸的张数,再算一算。
5厘米厚度的纸约有()张。20厘米厚度的纸约有()张。
学中做
1.完成练习6的第1题。2.完成练习6的第2题。3.完成练习6的第3题。做中得
完成练习六的实践活动。反思:
整理与复习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并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3.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 教具:投影片、。
学具:优秀的作业、作品„„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一个单元学完了,你一定受益匪浅吧。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你将变得更聪明、更有才智。对话平台 玩中学
1.你学到了什么?
(1)出示图1,看图说一说。读出每所学校的人数。
说一说那所学校的人数最少,那所学校人数最多,哪两所学校的人数比较接近。你能把它们的人数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吗? 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在小组内交流。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2)出示图2,看图说一说。
仔细看图,说一说个动物馆在池塘的什么方向? 说一说狮子馆到猴山的行走路线。
看图,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同桌交流,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集体汇报。(3)出示图3。
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你能根据图重的条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看谁提出的问题多,更有价值。全班交流,学生讨论评价。2.我的成长足迹:与同伴说一说。(1)组内展示个人的学习资料。(2)说一说。
a.请同学们勇敢地展示最满意的数学作业展示给同学看。b.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展示内容。
3.评一评。
a.自我评价。
b.小组成员互评或好朋友互相评价。c.教师评价。
4.忆一忆。
a.回忆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最喜欢的一节数学活动,或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个问题等。
b.在老师或同学面前讲一讲。c.说说自己取得的进步。5.写一写。
a.教师可以为学生纪录成长纪实。b.学生完成纪录卡片。反思: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练习中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学习技能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掌握解题方法,理清思路。教学准备 各种情境和教学。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利用所学的知识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玩中学 1. 2. 1. 2. 3. 4. 5. 凳上智慧梯。完成46页的第2题。你知道吗?完成46页的第3题。完成46页的第4题。完成46页的第5题。完成46页的第6题。完成46页的第7题。完成46页的第8题。
反思:
走进乡村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2.通过“走进乡村”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从中能提出有趣的问题,并运用以有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3.对所提出的数学问题加以讨论,学生间要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会看图提出问题,并运用自己以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投影片 切如举偶
情景引入
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绿草茵茵的小村庄。潺潺的河水从那流过,一片片麦田在微风的吹拂下不停地翻滚着,几只欢快的小鸟在树林上空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那真实人间仙境。你们想去看看吗?
玩中学
4、看一看。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整体感知画面。i.ii.iii.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在小组内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2.说一说。
分布引导,循序渐进。
(1)出示书中的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看图,说一说方向和路线,要求小组内交流。(2)每组派代表汇报。3.算一算。
解决发现的问题,体现数学的使用价值。
对于学生发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他们运用学过的知识尝试进行解决。暂时解决不了的放在问题银行里,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中做
看图,出了课本中的问题外,你还能提出有关方向和路线的问题吗?并试着解答出来。做中得
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走一走,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并根据所看到的内容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再回到教室进行交流。反思:
六 加与减
(一)1、买电器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3.初步培养学生探索、交流、合作的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准确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学准备
教具:口算卡片
实物卡片
磁力板。学具:实物或卡片、计数器。教学过程
出示,故事引入。
今天,数学王国里的“放心家电城”终于开张了。瞧,大家都赶来祝贺,顺便也挑选几样中意的商品,谁能说说,柜台里都摆放了哪几种家用电器呢?分别是多少钱呢?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看一看。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发现数学问题。
(1)提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成员讨论。(2)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能会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很多问题。如:一台洗衣机比一台电冰箱便宜多少钱?买其中三样或四样电器共花多少钱?1000元钱能买那几种商品?„„教师先选择一个比较容易的问题加以解决。2.算一算。探索计算的方法。
解决“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1)怎样列式呢?指名回答。(2)板书:500+800=(3)怎样计算500+800,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4)各小组展示算法。
生1:我先想5+8=13,再在得数后面填两个0,得数是1300。生2:我是这样想的:5个百加上8个百是13个百,即1300。
生3:看人民币的图,我发现,5张一百元加上8张一百元,是13张一百元,13个一百是1300。
生4:我是用在计数器上拨珠子的方法得到的。3.试一试。
进一步熟练掌握整
十、整百数得加减的口算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50页试一试中的题目,得出结果。(2)集体订正。学中做
1.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1题。2.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2题。做中得
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3题。反思:
2、回收废电池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教育。教学准备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学具:计数器。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废旧电池的危害吗?指名回答。
教师讲解: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对水、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一颗钮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你们快想想办法,用过的废电池应该怎么处理呢?
对,我们应该集中回收,不随便丢弃。这节数学课我们就围绕回收废电池这一主题学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看一看。
借助情境图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1)出示图表。同学们,童星小学从本学期起开展了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环保教育活动。这是该校二年级各班在开展活动以来回收废电池的情况。(2)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先自己想一想,在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3)那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发现的数学问题汇报出来?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能会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关于加法或减法的问题,只要问题提的合理,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肯定。最后,教师在交待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加法的有关问题。2.算一算。
探索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解决“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1.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试。2.教师板书:102+97= 3.看算式,试着估算出的数大约是多少。4.指生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5.进行计算。102+97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6.各小组展示算法并进行汇报。7.强调: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8.完成第52页的试一试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计算,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指正,予以辅导。
(2)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方法同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解决。
1.学生要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的算理。
2.还可以采用凑整
十、整百的方法进行计算。3.完成第53页的试一试的题目。
36(3)解决“二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结合本班的数学情况,让学生独立完成。
①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② 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③ 完成第54页的试一试的题目。
3.想一想。
师生共同总结出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今天我们学习三位数得比算加法,大家想一想,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和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2)谁能对照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说说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应该怎样做? 学中做
完成教材第55页的第1、2题。做中得
完成第55页的第3题。反思:
3、小小图书馆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学具:计数器。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课外小组的同学非常喜欢读书,他们经常在午饭后到小小图书馆里汲取新鲜的养分,看,它们正聚精会神地学知识呢!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看一看。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1)你们知道“小小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吗?(出示统计表。)谁能说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 先独立思考,再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2.算一算。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解决“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①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②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36-118= ③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④ 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⑤ 进行计算。236-118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⑥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汇报、交流。
(2)提一提。
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求“两种书的差” 的问题。
① 根据藏书情况表,你能提出哪些求差的数学问题吗?
②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③ 让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出来。④ 指名汇报的数,并说出计算过程。
3.试一试。
探索减法验算的方法。
(1)出示前两幅图,说出图意。(2)结合实际讨论:找回32元对不对?(3)总结减法验算的两种方法。
(4)完成教材第57页的试一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4.议一议。
探索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1)讨论300-97怎么算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看那个小组的方法最多? 最简便。?(2)各小组间交流、汇报。要求学生汇报时说出计算过程。
(3)强调:笔算减法时,尤其是计算被减数末尾连续有几个0的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十位是0,要从不为0的数位上退位,0退1后看作9减。(4)看黑板,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再来说一说。5.想一想。
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笔算减法的法则。
(1)自己结合学过的百以内数得比算减法法则,试着总结出万以内数的笔算减法法则。
(2)在小组内交流,完善笔算减法的注意事项。(3)班内汇报:在用竖式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4)在下面记一记。
(5)运用笔算法则和应注意的问题独立完成第58页的试一试中的题目,并互相交流计算方法。
6.议一议。
讨论加法算式验算方法。
(1)出示747+87=?独立计算出来。
(2)可以用什么方法验算呢?与同伴互相交流。(3)汇报验算方法。
学中做
1.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1题。2.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2题。
(1)通过动物卡片游戏,练习三位数的减法。
(2)还利用这四个动物卡片,练习列出三位数的加法。
做中得
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3题。
先让学生判断这三道题的对错,然后再指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并改正过来。
反思:
4、练习七
教学目标
1.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2.通过练习,巩固整
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教学准备、投影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道具。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1题。对话平台 玩中学
1.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2题。
教师启发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找到最大数与最小数,怎样确定哪两个数的和最大,哪两个数的和最小,哪两个数的差最小。2.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3、6题。
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自觉的进行验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4题。
引导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4.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5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7题。6.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比较出得数的大小后,再交流各自的解答过程。7.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9题。第(1)小题要帮助学生会看火车里程表。
第(2)小题可利用北京到上海的铁路路线图或线段图帮助理解。
第(3)小题在学生能够能够看懂题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反思:
5、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 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直观认识角。
教具与学具: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体、一个大三角板、一个活动角等。学具:白纸2张、剪刀、尺子、小圆片、小纸条、三角板、一个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T:小朋友,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角,探索角的秘密。
现在我们先一起看
(师生一起观看)
小朋友,刚才的你们发现了上面都有什么了呢?(角)
[出示综合图] T:小朋友,刚才你们看到了那么多角,那么从这幅图中,你能找到角吗?
A:找角,与同桌说说。
B:汇报。
T:小朋友,你们太厉害了,找到了这么多的角,那么在我们周围是否有角的影子呢?你能找到吗?
A:在小组内交流你找到了哪些角?
B:派小组代表汇报,均可补充。二 导入探究,学习新知。
(一)认识角
T:小朋友,你们刚才找到了好多的角,有一些老师都还没发现到,你们平时的观察很仔细,很细心,给每一个小组往上爬一格。
现在请每个小朋友从桌面上找出一个角来。A:找角
B:指出你找到的角再哪?汇报。
T:小朋友,老师终于知道角是怎样的,(教师画一点)原来是这样的。
A:学生判断
B:汇报
(学生判断错了,应该还要两条线)
哦,原来还要两条线。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些负面的解题,让学生再次进行判断,逐步形成角的意识。)
A:再次判断。
B:汇报:两条线要和那个点相连在一起。[出示教学]
边
顶点
边
T:小朋友,我们把这两条线取个名字,叫——边,这个点叫——顶点。通常为了方便说出这个角,我们就记作:
1。读作:角1。
(教师演示如何画小弧号:从上一条边往小一条边画一个小弧号,然后在旁边标上1。)
(二)第一次尝试练习。
A:独立思考,与同桌交流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B:汇报。
(三)角大小的认识
T:小朋友,现在拿出你们桌上的圆片,有的同学是大圆片,有的同学是小圆片,然后想办法折出一个角。
A:动手折。
B:同桌(大、小)两人相互比一比,谁折的角大?谁小?
T:小朋友,通过刚才折角比角,我们发现了角有大小,对吧,那么,现在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折角,好,我们把圆片对折,然后再对折,最后对折。
A:思考:同样折三次,同桌两人折的角,谁大谁小?
B:再次比一比。
C:汇报。
T:一样大,可是好象怎么看都是那个大圆片折出来的角大呀,你们能告诉陈老师角的大小与边有没有关系呢?
(生汇报)
哦,与边没关系,那么角的大小跟什么才有关系?拿出桌上的两根小棒。
A:利用这两根小棒,制做一个角,再小组内讨论,动手实践,角大小跟什么有关系?
B:汇报,小结。
角的大小与边没关系,而是与角的两边的张口有关系。
C:教师利用活动角及教学加以演示。
三 实践活动。
T:小朋友,我们发现了角这么多的秘密后,不知道你们现在能作出一个角来吗?
A:小组为单位,交流:有几种方法?
B:小组汇报。
C:全班参与评价。四 第二次尝试练习。
T:小朋友,这堂课我们发现了角什么秘密呢?
A:汇报
哇,挖掘了这么多的秘密,智慧爷爷说想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Q1:数角。
Q2:思考。
对这个图形剪一刀,那么还剩几个角?
A:猜
B:动手剪——证实。反思:
6、练习八
教学目标
1.对角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
2.能借助三角尺辨认三种角。
3.让学生了解“角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到处可以找到角。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教学重点 准确的数角 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
学具:三角尺、学具钟、放大镜。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关于角的知识,同学们都掌握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完成练习八。对话平台 玩中学
再玩中学的过程中,以“去角国做客”为线索,完成书本上的基本练习部分。1.继续展示教学1。
它们就是陪同我们玩的向导,我们来向他们打个招呼,认识一下吧!记住,一定要把角的名称说的准确呀!
完成教材第68页的第1题。
2.展示课减2(一列小火车、6节车厢,车厢上面分别画着教材第2、3题中的6个图形)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一节车厢,就请你们标出这节车厢上的图形的各个角,注意直角用符号“┐”表示。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都找到了什么角,有多少个?(1)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2)学生汇报,教师教学演示答案。完成教材第68页的第2、3题。3.展示教材第69页的第6题。
让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下角的王国吧!请你一边看,一边认,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角?(1)自己找,自己认。
(2)全班交流,角的名称叙述要准确。学中做
在角的王国里,到处充满了新奇有趣的关于角的知识。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1.展示教学4。
45(1)你们看到了什么?
(2)(显示教材第69页的第5图)你能说出钟面上显示的是什么时间吗?(3)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你发现了什么?
(4)分组活动:用学具钟拨一拨,说一说,还有哪两个时刻,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同样大,说一说它们分别是什么角?
(5)拿起手中的放大镜看看手中的钟面,你又发现了什么?(6)指针长了,角的大小变了吗? 做中得
1.又一个角很顽皮。(出示68页第4题第1个角图)数一数它有几个角。
2.它在自己身上填了一条线(出示68页第4题第2个角图)。数一数它现在又有几个角。3.哎呀,它又给自己添了一条线!(出示68页第4题第3个角图)同学们快数数,现在又有几个角? 反思:
7、长方形与正方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2.能够按要求在之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回用正方形、长方形设图案,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形、正方形。
学具:①附页2上的长方形、正方形;②放一张长方形彩纸的信封;③三角尺、直尺、剪刀。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面上放一些几何图形,请你认一认,它们都是谁? 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认得这么准确的?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活动一。
学生分组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教师出示若干图形,请同学们说出几号图是正方形,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2)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先研究用什么方法,再进行操作。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小组的研究结果。
(4)完成“填一填”。拿着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相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活动二。
通过小游戏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1)猜一猜。
信封里装一张长方行纸,露出一部分。请同学们猜一猜:信封里装的彩纸是什么形状的?(2)拉一拉。
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拉一拉,(拉动要慢)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彩纸露出部分的变化,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
(3)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一会是长方形,一会是正方形,一会又变成长方形呢?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反思:
8、平行四边行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2.在观察与比较中,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成长方形与四边形间的区别与联系。3.体会平行四边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准备
教具:活动长方形框架点子图。学具:七巧板。教学过程 教学引入。
请同学们找一找,你在这幅图上找到了什么你认识的图形?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做一做。
引出平行四边形,同时渗透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师示“活动长方形框架”。
老师要拉动框架两角,猜猜会是什么结果。用你的小手比一比,和同桌说一说。谁愿意来试一试?
请学生到前面来拉动长方形框架两角,将其变成平行四边形。这个图形的名字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说一说。2.说一说。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
(1)先对你的好朋友说说。(2)谁愿意告诉老师? 学中做 1.画一画。教师出示点子图。
书上附页3有点子图,请同学们是这在上面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吧!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你觉得自己画得棒不棒?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2.拼一拼。
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边形,巩固对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
(1)每个同学都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我们的七巧板着急了,它也想和平行四边形做朋友,请你帮帮它,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边形,快动手试一试!
48(2)拼完的同学可以将你的平行四边形展示在前面。(3)看一看,评一评,你最喜欢谁的平行四边形? 反思:
9、欣赏与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用基本图形构成的美丽图案。
2.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创新,设计与数种不同的、带有个人风格的、自己喜欢的漂亮图案。教学准备 教具:图案资料。
学具:学生收集的图案、方格纸。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今天这节课,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幅精美的图案,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好吗? 对话平台 玩中学 欣赏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欣赏、讨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a)欣赏。书上图案。学生独立欣赏。
b)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幅图?它是由什么图形组发的?设计的图案像什么?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学中做 试一试
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
49(1)看一看。淘气动手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了一幅图案,同学们想看吗?出示图案。(2)试一试。你想动手试一试,做一个小小设计师吗?快行动吧?教材73页方格图。(3)比一比。将完成的作品展示出来。请同学们走一走,看一看,你最喜欢谁的作品,就悄悄地告诉他。做中得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什么? 反思:
八、加与减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2. 3. 题。探索连家、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1、捐书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捐书活动”这一活动,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2.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
3.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在交流连加算式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提倡算法多样化。教学准备
教具:小黑板、小奖品、算式卡片、商品卡片、直尺。学具:练习题纸。教学过程
我们小学生为“希望工程”捐书活动开始了!同学们都积极地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建设小学和民族小学这两所学校的同学们还悄悄地比赛,他们都想为“希望工程”多做贡献。老
第三篇:小学数学第四册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第四册教学计划
本册内容包括;解决 问题、表内除法(一)、图形与变换、表内除法
(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统计、找规律、总复习十个单元。
一、解决问题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景,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
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二、表内除法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 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图形与变换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的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四、表内除法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
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复杂的实际问
题。
五、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结合实际进
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2、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
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六、克和千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
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口算整
百、整千数加减和几百几十加、减整十或整百数。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抽象与概括,掌握口算方法,使学
生明白算理,正确计算。
八、统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九、找规律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十、总复习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2、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各单元教学时数:
一、解决问题5课时
二、表内除法
(一)14课时
三、图形与变换5课时
四、表内除法
(二)12课时
五、万以内数的认识10课时
六、克和千克4课时
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9课时
八、统计5课时
九、找规律4课时
十、总复习10课时
2012年元月
一、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两步应用题。课本第4页的例题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1、教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喜欢去哪里玩呢?
2、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二、学习新知识
1、教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或,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选举代表在班级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35—6=29(人)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7、解答两步应用题步骤
(1)读题后弄清题目里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2)那么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
(3)列式解答。除了分步解答,还可以列一个综合算式进行计算。
(4)写出答案,再检查一下做的有没有错。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一第1、4题。
四、小结
五教学反思
第四篇:小学数学第四册教学计划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略。。教学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混合运算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千克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分、秒。这册教材的一个重点是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本册中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础。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口算的范围扩大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整
十、整百、整千的口算加、减法。教学三、四位数的笔算加、减法 教学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和游戏。
3、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所学内容。例如:时分秒的认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5、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6、结合本册的数学知识,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1)教学数的读、写,利用利用计数器和数位表,总结概括出法则。(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利用口算,让学生寻求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
第五篇:13《张衡传》学案(新人教 必修第四册)
高中学案
会员交流资料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
13《张衡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2.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3.了解张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学、文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习重点】
1.记人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文言词句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3.文史、文化常识。【学习难点】
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学习过程】
一、解题 “传”:传记.记述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传记要突出传主的特点。
比较“传”的不同含义:
《张衡传》 《左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诗集传》
(传记)(传记)
张衡,作为一个伟大的学者,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突出的。他在政治、文学与自然学诸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他在书法、绘画上也有成就。他尤其注重实验科学的研究和发明创造,其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人第一次制出地震仪要早 1700 多年。他的这一伟大成就,至今为世界所公认。课文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后汉书》作者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人,历史学家。博涉经史,善属文,能隶书,晓音律。始为尚书吏部郎,后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汉书,成一家之作。累迁太子左卫将军,意志不满,与鲁国孔熙选谋逆,伏诛。
二、导读全篇,掌握内容、结构、写法。1.逐段阅读,把握内容
课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介绍传主的生平事迹。全文包括五个自然段,各段内容各有侧重。
(1)写张衡的文学才能、廉虚高洁的品格,以及他既关心国家而不慕荣利的性格。(2)写张衡擅长于器械制造,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术学,取得突出的科技成就。(3)写张衡不慕官场名利。简要叙述官职变迁情况。(4)着重介绍张衡制作的候风地动仪。
①制作时间和仪器名称。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高中学案
会员交流资料
②仪器的材料、大小、形状、雕饰。从外形介绍入手,给人总体印象。
③仪器的机关构造。说明内部主要部件和外面八龙的作用。
④觉知地震的道理,从内外结合上说明动仪的作用。
⑤仪器的效果:灵验如神,用实验证明地动仪的灵验和准确。由“怪”到“服”,形象地反映出人们对这新仪器的认识过程。
⑥仪器正式投入使用。
此段像一篇小型的说明文,从制作时间、名称、外形、内部构造、功能、效果和应用等方面,对候风地动仪作了介绍,说明详而不杂,有条不紊,形象具体,以致可以根据这个说明来复制候风地动仪。
(5)写张衡在政治上的作为。2.分析结构。
采用明段意分段法:先逐段概括段意,然后用合并同类项法把相关联紧缩密的自然段合在一起。
(全文五个自然段中,二、三、四自然段讲的都是张衡取得的科学成就,自然应合为一大段。这样,就理清了文章的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1)写张衡的品格和文才①
(2)写张衡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就(②③④)(3)写张衡的政治才干(⑤)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又可分为两层: 一是仕途情况,以及制作浑天仪和著《灵宪》、《算图论》的情况; 二是专门介绍候风地支仪。显然,后者又是第二部分的重点。
作者这样处理文章的详略安排。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张衡一生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成就,而他在科技方面的才能和创造发明最为突出,理应成为本文记叙的重点。
三、基本知识、1、本文选自,作者 是南朝宋历史学家、文学家。张衡是(朝代)科学家、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⑪衡少善属文(属:)⑫而无骄尚之情(骄尚:)⑬公车特征拜郎中(拜:)⑭衡不慕当世(当世:)
⑮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无征:)⑯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典宪:)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高中学案
会员交流资料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4、译句。
⑪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⑫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⑬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5、课文叙述了张衡哪几方面的情况?
6、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去结交庸俗之人,也无意出世为官。
B、张衡精于机械方面的巧思,致力于天文、气象的研算,因此被皇帝征召,于是他更精心于钻研这方面的学问。
C、张衡研制成浑天仪后,又研制成了候风地动仪,根据里面设置的机关,可以测定地震的发生及方位。
D、永和初年,张衡出京做河间相前,预先打听到河间的奸邪豪右,上任前将他们一举收擒,河间从此安宁了。
四、读选文,回答问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7、区别下列字的不同含义。
⑪之: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乃知震之所在()
⑫以: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自此以后()
⑬而: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
8、选段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地动仪,请分别加以概括。⑪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高中学案
会员交流资料
⑫ ⑬
9、用自己的话说说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10、通过对地动仪的解说,照应了上文的哪一句话?
五、知识拓展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①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龟手黧②面,而形貌奇古,服危③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④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与。故他肆之屦⑤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⑥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⑦,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其可乎?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客闻之曰:“吾侪⑧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⑨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⑩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
[注]①奚汲汲:奚,哪里。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②黧:色黑而黄。③危:高。④墨沈:墨汁。⑤屦:用麻、葛等制成的鞋。⑥诮:讥讽。⑦玄圭:黑色的玉。⑧侪:同辈。⑨弸:充满。⑩徼:求。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躬操杵臼(躬:弯腰)
B、人望见,咸异之(异:感到„„怪异)C、所制墨,有定直(直:价钱)D、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效:仿效)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以:而以今墨售于内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B、而:虽龟手黧面,而形貌奇古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C、虽:视之虽如玄圭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 D、于:则是以古墨号于外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人望见,咸异之 ②客有诮之曰 ③试之则若土炭 ④客闻之曰
A、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高中学案
会员交流资料
①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
②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
15、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文中的“墨翁”与“逐利者”的区别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1、《后汉书》 范晔 东汉
2、⑪连缀,连续 ⑫骄傲自大 ⑬授给官职 ⑭为世所用 ⑮没有应验 ⑯典章制度
3、D
4、⑪(汉和帝)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三公官署屡次召请去任职(他)也不去应召。
⑫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的巧妙,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⑬暗中探知一些奸党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来,官民上下都很敬畏,赞颂河间地区政治清明。
5、记叙了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精神,以及他在文学、科学方面的成就,在政治上的作为。
6、D
7、⑪代词,代铜丸;助词,无实义 ⑫用;与“后”连用,表示时间的限制 ⑬表顺接;表转接
8、⑪地动仪的形状及构成。⑫地动仪的工作原理。⑬地动仪的运用。
9、地动仪外面有八条铜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寻找它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地方。
10、衡善机巧
11、A
12、AB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高中学案
会员交流资料
13、C
14、①经常研磨很多墨汁,爱好给他人写一尺见方的字,所写的字非常壮美。②仅仅是装饰外表迎合世俗求得名誉的人,面对这位墨翁,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15、逐利者以假冒真,迎合世俗,而墨翁则临财不苟,洁身自好,坚守道德准则。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