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集合1(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22:4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集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集合1》。

第一篇: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集合1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2)课本P80练习2.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 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 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试一试:

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2x=y+1的解: ①

②③是方程的解,每个学生再找出方程的一个解,引导学生得到结论:一般情况下,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3.合作学习: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

x的值; 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出示例题:已知二元一次方程 x+2y=8.(1)用关于y的代数式表示x;(2)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3)求当x= 2,0,-3时,对应的y的值,并写出方程x+2y=8的三个解.(当用含x的一次式来表示y后,再请同学做游戏,让同学体会一下计算的速度是否要快)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

当x=2时,y=

;(3)已知

是关于x,y的方程2x+ay=5的一个解,则a=

.5.你能解决吗?

小红到邮局给远在农村的爷爷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要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说说你的方案.6.课堂小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7.布置作业:(1)教材P82;(2)作业本.教学设计意图: 依照课程标准,通过分析教材中教学情境设计和例习题安排的意图,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制订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的设计始终围绕这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创设了教学情境:关心老人,突出情感主线,并贯穿整个教学.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补充和加工等,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所选择的例习题都体现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这两个方面的设计贯穿整堂课,把知识内容和情感体验自然连贯起来.其次,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体现了让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几个合作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去接触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生生间的相互评价,关注学生对解题思路回顾能力的培养.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教学中,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的方法,使得学生加深印象.在突破难点的设计上,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选题时,通过降低例题的难度,使学生迅速掌握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字母的方法,体会运用这种方法的可使求二元一次方程求解更简便.《4.1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衢州市兴华中学

徐勇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

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二)数学思考:

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三)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四)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姚明受伤事件引入。

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

(1)连胜的第12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

(2)连胜的第1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 设姚明投进了x 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19分,其中罚球得了3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设易建联投进了x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______。师: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 从而揭示课题。(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二、三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当实际问题不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列出二元一次方程,渗透方程模型的通用性。另外,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创设轻松的问题情境,点燃学习新知识的―导火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我要学‖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学习,而且―会学‖、―乐学‖。)

(二)探索交流,汲取新知

1、概念思辩,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的特征

师:那到底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翻开书本,请同学们把这个概念划起来,想一想,你觉得和我们自己归纳出来的概念有什么区别吗?(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师:根据概念,你觉得二元一次方程应具备哪几个特征? 活动:你自己构造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快速判断: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

④ ⑤ 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项的次数‖的思考,进而完善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子的活动去把―项的次数‖形象化。在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特征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实际上是说明方程的两边是整式。在判断的过程中,②⑥⑦是在书本的基础上补充的,②是让学生先认识这种形式,后面出现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实际上是方程变形;⑥是方程两边都出现了x,强化概念里两个未知数是不一样的;⑦是再次理解―项的次数‖。)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

师:前面列的两个方程2x+y=36,2x+3y=16真的是二元一次方程吗?通过方程2x+3y=16,你知道易建联可能投中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师:你是怎么考虑的?(让学生说说他是如何得到x和y的值的,怎么证明自己的这对未知数的取值是对的)利用一个学生合理的解释,引导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让学生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及其记法。(学生看书本上的记法)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取值,猜x和y的值,从而更深刻的体会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本质: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取值。引导学生看书本,目的是让学生在记法上体会―一对未知数的取值‖的真正含义。)

3、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对于2x+3y=16,你觉得这个方程还有其它的解吗?你能试着写几个吗? 师:这些解你们是如何算出来的?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目的有三个: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检验一对未知数的取值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其次是让学生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最后让学生感受如何得到一个正确的解:只要取定一个未知数的取值,就可以代入方程算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这也就是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方法。)

4、如何去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已知方程3x+2y=10

(1)当x=2时,求所对应的y 的值;

(2)取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数作为x的值,求所对应的y 的值;

(3)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

(4)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

(5)当x=-2,0时,所对应的y 的值是多少?

(6)写出方程3x+2y=10的三个解.(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形成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一般方法,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再从他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复步骤中提炼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把它与原方程比较,把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哪一个方程计算会更简单,形成―正迁移‖,引导学生体会―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实质是解一个关于y的一元一次方程,渗透数学的主元思想。以此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5、大显身手: 课内练习第2题

(三)梳理知识,课堂升华

本节课你有收获吗?能和大家说说你的感想吗?

(四)作业布置

必做题:书本作业题1、2、3、4 选做题:书本作业题5、6

六、设计说明

本节授课内容属于概念课教学。数学学科的内容有其固有的组成规律和逻辑结构,它总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概念作为核心和逻辑起点,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所以数学概念是数学课程的核心。只有真正理解数学概念,才能理解数学。二元一次方程作为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二类方程,形成概念并不难,关键如何理解它的概念,因此本节课采用先让同学自己试着下定义,然后与教材中的完整定义相互比较,发现不同点,进而理解―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这句话的内涵。

在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让学生体会―一个解——不止一个解——无数个解‖的渐进过程,感受到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并不能求出一对确定的未知数的取值,从而让学生产生有后续学习的愿望。

在讲授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时候,采用―一般——特殊——一般——特殊‖的教学流程,以期突破难点。首先抛出问题―这几个解你是如何求的‖,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二元一次方程;其次学生归纳先定一个未知数的取值,代入原方程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教师引导回到二元一次方程,假如x是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方程可以看成是一个关于谁的一元一次方程,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原来的二元一次方程;最后代入求值,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等号右边的那个算式,体会―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求值过程中的简洁性,强化这种代数形式。另外,在引导学生推导―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中,渗透数学的主元思想和转化思想。

《4.2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虹桥实验中学

陈谱锦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2.能力目标: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

难点: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出方程组的解。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女生各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女生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女生多了2人。设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女生多2人且男女生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象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x+y=3,x+y=200,2x-3=7,3x+4y=3 y+z=5,x=y+10,2y+1=5,4x-y2=2 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x=1

x=-2

x=-

x=

y=0

y=2

y=1

y=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

x+y=0 的解。

2x+3y=2(3)既满足第一个方程也满足第二个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4)练习:已知

x=0 是方程组

x-b=y 的解,求a,b的值。

y=0.5

5x+2a=2y

(三)合作探索,尝试求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寻找方程组的解呢?

1.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

3x+y=8

的解.2x+3y=10 学生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索。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提炼方法:列表尝试法。

一般思路: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探索并解答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据了解,某商店出售两种不同星号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其中―红双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学一共买了4盒,刚好有15个球。

(1)设该同学―红双喜‖二星乒乓球买了x盒,三星乒乓球买了y盒,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

出关于x、y的方程组。(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解出这个方程组的解。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讲解。(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学哪些知识和方法?(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概念,列表尝试法)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3.作业本。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设计主线有两条。其一是知识线,内容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再到列表尝试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是能力培养线,学生从看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学会归纳解的概念,再到自主探索,用列表尝试法解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是本课设计的主要理念。由学生给出数据,得出结果,再让他们在积极尝试后进行讲解,实现生生互评。把课堂的一切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上进一步学习提高,教师只是点播和引导者。

3.本课在设计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改动。例题方面考虑到数码时代,学生对胶卷已渐失兴趣,所以改为学生比较熟悉的乒乓球为体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练习的作用,为知识的落实打下轧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嘉兴市二十一世纪外国语学校

张令 七年级下册(浙江版)

一、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活动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

活动一:

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首尾相连围成正方形、长方形。(1)让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

(1)通过具体问题的对比,让学生经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过程;

(2)让学生初步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核心思想及利用方程组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活动二:

学生之间比一比,赛一赛。让学生巩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赛、交流,让学生真正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核心思想。营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励全体学生参与 教学活动。

活动三: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让学生体验应用问题可列方程组解决;

(2)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过程。

教学重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思想及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序,教材的知识序,结合新课程理念,确定下列教学目标: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问题1:假设你们每人手上有一根长20cm的铁丝,将这根铁丝首尾相连围成一个正方形,围出来的正方形都完全一样吗?

问题2: 同样用这根20厘米长的铁丝,首尾相连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 ①通过问题情境复习旧知,真正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 ②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问题3: 前面两个问题中都存在二元一次方程 ,为何围成的长方形有无数种情况,而围成的正方形只有一种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 与 同时满足时,存在解的唯一性的过程,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做铺垫。

问题4:你能否通过增加一个条件,使同学们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希望大家能增加更多不同类型的条件。【设计意图】 ①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通过该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 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团队精神; ③通过此问题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操作形式】 ①学生先思考,再分组合作,小组汇报; ②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引导,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③教师备用:.巩固概念

请在下列方程中选出两个方程,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

问题5 你怎么能肯定,你所增加的一个条件就一定使长方形确定下来了呢? 【操作形式】 ①通过问题的解决,导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定义; ②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环节二

变题训练

巩固新知 比一比,赛一赛

1.方程组 的解是()A、B、C、D、2.下列哪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A、B、C、D、3.你能通过下列表格的填写找到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吗?

的解x … 5.5 6 6.5 7 7.5 … y …

…的解x … 5.5 6 6.5 7 7.5 … y …

环节三

感受生活

运用新知,小聪全家外出旅游,估计需要胶卷底片120张,商店里有两种型号的胶卷:A 型每卷36张底片,B型每卷12张底片。小聪一共买了4 卷胶卷,刚好有120张底片,如果两种胶卷分别买x卷和y卷.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 , y的方程组,并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出A型和B型胶卷的数量.【设计意图】 ①让学生继续体验对于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可以列方程组来解决; ②让学生再次经历列表尝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③在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之后,进一步追问:―你能列一元一次方程求出A、B两种型号的卷数吗?‖

环节四

总结回顾

梳理新知 ①每位同学自己写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_____________;(同学之间互相检查,为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②你有什么方法找到这个方程组的解.备用:

1.请编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使得此方程组的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为,则a=_____,b=______.环节五

作业布置 ①数学作业本(1)号本4.2节 ②课本A、B组练习设计说明:

1.本节课设计充分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生活经验,通过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设计一些由易到难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去探究.在看得见,摸得着的长方形拼折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兴趣,提炼数学的本质.2.本节课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在围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比过程中,逐渐提炼出方程组的形成思想,并和学生一起概括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通过让学生添加形成长方形的条件,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中体会出方程组形成的过程以及方程组解的本质;在―比一比、连一连、写一写‖的练习中,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的概念和方法,巩固提高.编拟的三个问题环环相扣,体现了基础性训练与探索性、思维性训练相结合的习题体系,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质疑的过程中不断升华和发展,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和造创性。

3.本节课的设计以情景创设为背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力求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4.在课堂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想中学‖,―动中学‖的空间.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4.2 二元一次方程组

授课教师:舟山南海实验学校 李丰盛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概念。

三、教学难点:

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引导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 流程意图 引 入 新

课 在上课前先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奥运商品,有昂贵的金属―鸟巢‖、有各种金银币、也小到我们所用的奥运笔,奥运书包等。在奥运主题的大背景下体现研究问题的必要性。

讲 授 新 课 活动一: 为了响应奥运精神,初一(9)班要举办―迎奥运‖知识竞赛,并以福娃玩具和奥运笔作为奖品。因此,黄老师想了解一个福娃和一支奥运笔的价格分别为多少元?

信息一:

信息二:

设问:

1、由信息一能得到福娃和笔的价格吗?

2、有了两个信息,能得到福娃和笔的价格吗?

3、你是怎么得到的?

师:告诉同学们比较直观的方法------列表尝试法 已知x+2y=56,填写下表:

x … 33 34 35 36 37 38 … y

已知2x+3y=102,填写下表:

x … 33 34 35 36 37 38 … y

设问:由这两个表格,你能得到福娃和笔的价格吗?

由活动一让学生体会到有两个未知量的实际问题,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无法解决,但可以由两个方程共同解决,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通过列表求解,让学生归纳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种方法------列表尝试法。

讲 授 新 课

二、概念形成:

(1)由活动一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像这样由两个一次方程组成,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设问:二元一次方程组必须满足几个要求? 对照定义,请你判断:

1、下列方程组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

(2)由列表尝试求解的过程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能同时满足两个方程的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对照定义,请你判断:

2、方程组的解是()(A)(B)

(C)(D)

3、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①

方程x+y=0的解

方程2x+3y=2的解

(3)怎样用列表尝试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由活动一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并对概念通过练习及时巩固,特别对于第3题,很多学生会对这两个椭圆无法理解,要及时分析。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方程组的解与其中各方程之间的关系。同时掌握怎样用列表尝试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合 作 交

流 活动二:[合作交流] 了解了一个福娃和一支笔的价格分别是36元和10元,黄老师就开始准备知识竞赛的有关事项了。她准备设定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6名,并且奖品设制如下表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买奖品的总费用是198元,如果设一等奖1名,设二等奖和三等奖的人数分别为x名和y名,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并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解。

设问:你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吗? 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对于列表尝试法解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个难点,在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还有必要进行引导。

通过让学生列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简单比较,为下节课的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作伏笔。

互 动 游 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5角和1元硬币的问题情境,使该问题可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并把你们编的问题情境让另一个小组来列方程组。通过互动游戏,更加体现同学与同学的合作关系,也尝试让学生自编习题,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 结、作

业 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作业:

书本上的作业题和作业本。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概念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形成,难点是怎样用尝试列表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了解决重点和突破难点,本节课在设计时以―奥运‖为主线索,在这个历史的大背景下研究实际问题的需要,主要通过安排两个活动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活动一中,通过对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设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无法解决,到由两个方程的组成可以达到目的的这一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有两个未知量的实际问题,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无法解决,但可以由两个方程共同解决,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通过列表求解,让学生归纳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种方法------列表尝试法。

由活动一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并对概念通过练习及时巩固,特别对于第3题,很多学生会对这两个椭圆无法理解,要及时分析。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方程组的解与其中各方程之间的关系。同时掌握怎样用列表尝试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在学生理解概念的前提下,及时地开展一个合作交流,即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

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对于列表尝试法解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个难点,在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还有必要进行引导;活动二的延伸是通过让学生列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简单比较,为下节课的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作伏笔。

最后安排一个互动游戏。通过互动游戏,更加体现同学与同学的合作关系,也尝试让学生自编习题,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的设计主要要体现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无论是在概念的形成、发现还是在应用过程中,尽量不采取直接板书或教师灌输的方法,而是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主动去观察、猜测、发现,积极动手动口动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加以引导、点拨和纠偏示范。

4.2 二元一次方程组

浙江省龙泉市第二中学

夏旭霞 浙教版七年级(下)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含义。(2)、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通过―辩一辩‖、―填一填‖、―试一试‖、―做一做‖,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理解;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事例、关心他人,培养一种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难点是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发展的特征,在教学中选择激趣法、讨论法和总结法相结合。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互动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练习巩固各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增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引出新知 课前4分钟开始播放音乐《龙泉之歌》

介绍我的儿子丁丁。

丁丁想利用家里的天平称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的质量分别是多少? 问题展示:

一个苹果和一个

梨的质量合计200g。

这个问题中,如果设苹果和梨的质量分别为x g和y g,你能列出方程吗? 利用这个方程你能帮助丁丁分别求出苹果和梨的质量吗?

这个苹果的质量加上一个10g的砝码恰好与这个梨的质量相等,你还能列出方程吗?

方程 和 中,x,y都分别表示同一个未知数,也就是说,x,y的值必须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方程,因此可以把两个方程合起来,写成,像这样由两个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学生欣赏音乐

交流讨论得出: 方程

为例题改编为去龙泉山旅游创设情境。

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

巩固概念

请判别下列各方程组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1)

(2)

(3)(4)

(5)

(6)

师生共同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特征: ①两个一次方程;②共含有两个未知数。

强调: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学生举手表决

通过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甄别,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理解。

尝试 探索

再次引出新知

做一做

1、(1)已知方程,填写下表: x。。85 90 95 100 105。。y。。

。。提问:你能从中确定苹果和梨子的质量吗?(2)已知方程,填写下表: x。。85 90 95 100 105。y。。

问题:现在你能找出苹果和梨的质量分别为多少g吗? 为什么?

问题:(1)方程组中每个方程的解都适合方程组吗?(2)什么是方程组的解呢?

(3)你能说出这个方程组的解吗?

同时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自主探索,口答就方程 而言有无数组解,也就是说苹果和梨子的质量不能唯一的确定。自主探索,口答

合作思考、讨论、探索解决问题得出,因为

方程 和方程 中,x,y都表示同一个未知数,也就是说,x,y的值必须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方程。

讨论交流得出:

同时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是。

通过自主探索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及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确定性,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唯一性的辩证关系。反馈练习

巩固概念

1、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1)(2)

(3)(4)

2、请写一个以 为解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自主练习口答

请各位学生都来当老师,同桌同学之间互相评判。进一步体会方程组的解与其中各方程解之间的关系。

把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使他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了兴趣 提高了能力。

应用 探究 发展能力

丁丁全家外出旅游,估计需要胶卷底片120张,商店里有两种型号的胶卷:A型每卷36张底片,B型每卷12张底片,丁丁的妈妈一共买了4卷胶卷,刚好有120张底片。如果设两种胶卷分别买了x卷和y卷,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并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两种胶卷的数量。指出: 因为x,y必须取自然数(为什么?)

x的最小可能性是多少? 所以可以列表尝试如下:

x 0 1 2 3 4 y

36x+12y

显然,只有x=3,y=1符合这个方程组,所以方程组的解是

答:买了A型胶卷3卷,B型胶卷1卷。分组讨论,交流 根据条件可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

因为胶卷是整卷卖的,所以x的值可分别取是0,1,2,3,4。相应的y的值可分别取4,3,2,1,0。讨论如何列表。

综合运用知识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反馈练习及时调控 用8块相同的长方形木地板拼成一个矩形,每个小长方形的长宽如图,请列出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你能求出所拼成的大长方形的面积吗? 自主练习

分组合作,交流探讨。

本题是一道数形结合题,可列出多个不同的方程组,不仅可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又为下节课的代入消元法解方程组埋下伏笔。回顾总节

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根据学生的所思所感,教师给予恰当的评价。)归纳:

(1)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出于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的需要。

(2)由两个不同的一次方程组成,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一般有唯一确定的解。

2、布置作业:作业本(2)P18 讨论、整理、口答 相互补充。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学知识。

―帮助别人,收获快乐;勤于思考,体验成功‖,使学生形成的积极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以丁丁的三个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以丰富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通过用天平直观形象的展示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体会方程组的模型思想,进一步让学生经历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综合运用探索、启发等几种方法,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及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确定性,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唯一性的辩证关系。并结合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等现代教学手段实施教学,体现直观性。

通过邀请学生―到龙泉山旅游,一定来我家作客‖,拉近师生间的感情,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定义与证明》教学设计

课题 4.1定义与证明

教材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授课 教师

杨 慧

学 校

宁波市第七中学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 了解定义的含义;2. 了解命题的含义;3. 了解命题的结构;4.掌握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过程 与方

法 1. 经历感受定义的含义,能叙述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的定义;2. 体验命题的含义;3.体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一个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情感 态度 1.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术语的科学性和严密性;2.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3.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学重点 命题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对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的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学生会感到困难,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准备与教学媒体

练习纸、多媒体 教法

及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环节1 创 设 情 境,导 入 新 课

环节1 创 设 情 境,导 入 新 课(续)

1.活动1 教学活动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叫四位同学名字,请四位同学起立;

(幻灯: 名字让素不相识的我们认识了!)2.活动2 请这四位同学帮忙回答问题:(①两同学根据幻灯播放的图片说出名称:五星红旗;奥运鸟巢②两同学根据幻灯播放的名称展示实物:双手;三角尺)3.小结: 在生活中,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名词,让我们能够由实物说出它的名称,也能由名称联想到对应的实物!(幻灯:名称,让刚刚认识的我们沟通了!)4.活动3(幻灯:出示正方体,三角形图片,还有无理数和平行线的名词)(请同学们大声说出图形的名称!)师总结:这些名称,我们知道它们的意义,所以我们能由名称联想到什么!我们再来看这两个数学名词:优弧、劣弧

(师:同学们能很快地说出它们的意义吗?)

同学们可能并不十分清楚它们的意义,所以

(幻灯: 生词,让正在沟通的我们中断了!)

总结:所以,为了便于沟通和交流,达到某种共识,不造成歧义,我们有必要对一些名称和术语的意义作清楚的规定!

老师叫4名同学名字,叫到的学生起立,并根据幻灯回答分别回答问题.学生大声说出幻灯上图形的名称

学生摇头 本环节设计包含两层意思:(一)已经有的有其明确含义的名词给我们的沟通交流带来的方便;(二)含义不明确的名词给交流带来的不便,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清楚规定一些名称和术语的意义(下定义)1.由叫同学们的名字,让同学们意识到取名字的必要性(为下面的名称和术语定义必要性作了铺垫)2.四同学的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已有的名词和术语给我们的沟通带来的方便(为名称和定义的必要性又做了铺垫)

3.正方体,三角形,平行线,无理数是学生熟悉的并知道其意义的数学名称,而优弧,劣弧一下子又难倒了学生,这样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给名词定义的必要性!

4.在以上几个步骤层层铺垫的前提下,.让学生一步步感受对某些名词和定义的必要,自然引入到定义的教学!

环节2 实 践 活 动,探 索 新 知

环节2 实 践 活 动,探 索 新 知(续)

环节2 实 践 活 动,探 索 新 知(续)

环节2 实 践 活 动,探 索 新 知(续)

(一)定

义 1.定义的含义

(1)从学生熟悉的数学名称(刚才出现在幻灯中的)为着入点学习定义的含义: ①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而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②无理数: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叫做无理数 ③平行线: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师:这些语句清楚地规定了三角形、无理数,平行线的意义,我们就把它称为三角形,无理数,平行线的定义。)(2)定义的含义

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名称和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和术语的定义(根据这三个定义,你能说说一般情况下一个名称和术语定义的句子结构以什么形式呈现的吗?)

2.趁热打铁: 给已学名称和术语下定义(1)极差

(2)直角三角形(3)压强(学生说完)

(二)命

题 1.命题的含义

(1)命题的含义的引入

(师:现在你们知道优弧、劣弧的含义了吧?那我们又可以继续交流了)

学生:……….师:同学们在比较中出现了正确的,也出现了不正确的结果,但都是对两条弧的长度作出了判断

(2)命题的含义 引出命题的定义: 命题:对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2.练习(辨一辨)(1)

3.命题的结构及命题的改写(改写成 如果。。那么。。的形式)(1)命题的结构

师:我们着重来分析上面第六句:

如果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问:同学们认为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学生:…… 师小结:

命题可看做由题设(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2)命题的改写

师:再来看这个命题: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师:现在你们认为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又是什么呢?

(让学生感受到在连结过程中出现了语句不通顺,自然意识到适当增加语词的必要性)(然后再幻灯出示:

如果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1)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的必要性;(2)怎样适当地补充词语。

例题:请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 同位角相等。3. 对顶角相等。

4. 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练一练:

1.两条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学生探索一个名称和术语定义的句子结构的呈现形式

学生顺利说出前三个

学生阅读,找出叙述中的定义

学生比较如图两种弧的长短

教师制造小情境先举几例!让学生说说判别一个句子是否是命题的关键要领是什么?

学生练习

教师问,学生答

学生说题设和结论,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用―如果…那么….‖的形式连结

教师分析,学生尝试

学生练习

本环节设计意图包含三层意思:(一)已经有的熟悉的名称和术语是怎样定义的,定义的句子的形式在一般形式上是怎样呈现的

(二)模仿熟悉的名称和术语的定义给学过的名词下定义

(三)在一段叙述中要会找出名称和术语的定义,并感知叙述中需要下定义的名称和术语。(特殊 一般)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以及对一些已学名称下定义,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一段叙述中找出定义,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方法。

(1)解释了刚才学生感到迷惑的生词(优弧和劣弧)(承上)

(2)根据优弧,劣弧定义,教师提示又可以继续交流了(然后接下环节让学生比较如图的优弧,劣弧的长度,引出正确和不正确的判断,启下)

在学生比较中出现了正确的,也出现了不正确的,但都是对如图两种弧的长度作出了判断,教师此时

引出命题的定义。

很好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练习让学生学会通过判别一个句子是否是命题的关键要领来识别一句句子是否是命题,有些内容编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些命题是下面改写如果那么要用到的,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系统化。

先出现如果。。那么。。的形式的命题的目的:

(1)一般的上课思路是直接让学生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学生只是机械接受,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2)先出现―如果。。那么。。‖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在如果。。那么。。形式下的命题找题设和结论是非常容易的。而学习命题就要学会找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所以让学生领会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的必要性

(3)而且有些命题找出题设和结论比较困难,那么先以―如果。。那么。。‖形式呈现,让学生感受到在此形式下找出题设和结论的方便的同时,也自然过渡到非―如果。。那么。。‖的形式下的同一个命题,让学生在对比的情况下感受到此命题要适当加上一些省略的词语!

此例的编排意图: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改写是最基础的,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在第一个命题的基础上,改写第二个命题,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命题的结论其实也是一个命题,而且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命题其实也可以改写―如果…那么…‖的形式。在形式上也为下一句对顶角相等的命题的分析作好铺垫!

环节3 操 作 演 练,内 化 方 法

(三)合作学习

小组争辉:先阅读,再回答: 观察下列各数: 6=1×2×3 24=2×3×4 60=3×4×5 120=4×5×6 ……

我们把6,24,60,120这四个数都叫做―连绵数‖

(1)请观察等式右边,给连绵数下个定义。(2)探索连绵数的性质: ①―连绵数‖一定是3的倍数.请把这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 ②对两个连续的连绵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会得到一些有趣的结论,根据你的猜想说出一些命题.

(3)关于―连绵数‖遐想 你能把―连绵数n(n+1)(n+2)‖的三个因式n,(n+1),(n+2)和三角形的三边联系,说出一些命题吗?

师小结:定义把名词的含义说清楚,不至于引起歧义;可以从探究名词的属性和相互关系中找到命题,创造命题。

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合作环节意图: 让学生体会:

(1)给名词适当的下定义;(2)怎样找命题,造命题;

(从名词间的属性和名词间的关系中找、造)

(3)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

环节4 收 获 与 感

师生总结: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归纳,能够使所学的知识及时归纳如学生的认知结构。环节5 课后 延伸

布置

作业

1.必做题:作业本,同步练习2.选做题: 书本作业题

3.课外思考:班级中小组进行合作,尽可能多地发现生活和学习中的定义与命题,并把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

学生记录作业内容

通过作业的布置对本节知识复习和巩固,实现对知识的应用的拓展。

设计说明:

1.谈谈我的引入:

本环节设计包含两层意思:(1)已经有的有其明确含义的名词给我们的沟通交流带来的方便;(2)含义不明确的名词给交流带来的不便,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清楚地规定一些名称和术语的意义(下定义),整个过程贯穿三句话:①名字,让素不相识的我们认识了!②名称,让刚刚认识的我们沟通了!③生词,让正在沟通的我们中断了!过程说明: 由叫同学们的名字,让同学们意识到取名字的必要性(为下面的名称和术语定义必要性作了铺垫)四同学的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已有的名词和术语给我们的沟通带来的方便(为名称和定义的必要性又做了铺垫)正方体,三角形,平行线,无理数是学生熟悉的并知道其意义的数学名称,而优弧,劣弧一下子又难倒了学生,这样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给名词定义的必要性!

在以上几个步骤层层铺垫的前提下,.让学生一步步感受对某些名词和定义的必要,自然引入到定义的教学!体现了引入新知识的一个重要原则------由自然到必然。2.谈谈我对定义这部分教学的处理: 本环节设计意图包含三层意思:

(1)已经有的熟悉的名称和术语是怎样定义的,定义的句子的形式在一般情况下是怎样呈现的(2)模仿熟悉的名称和术语的定义给学过的名词下定义(3)在一段叙述中要会找出名称和术语的定义(特殊 一般)3. 谈谈我对从―定义‖到―命题‖的过渡的处理: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学生下定义,让学生明白其实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还要学会找出某些名称和术语的定义,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阅读一段关于优弧、劣弧的定义的叙述,目的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一段叙述中找出定义,而这两个词正是情境创设里学生遇到的生词,也是急切想知道其含义的,出现在这里,一是让学生感受到是优弧、劣弧的定义让他们理解了其含义,更体现了定义的必要性;二是教师可从这个环节过渡到让学生根据优弧、劣弧的定义比较如图所示的优弧、劣弧的长,从学生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判断中引入―命题‖的教学。

4.谈谈我对难点的处理:

本堂课的难点:对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的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学生会感到困难,是本节课的难点.我的做法是:先出现一个―如果。。那么。。‖形式的命题(如果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让学生找题设和结论,然后再把此命题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形式呈现,再让学生找题设和结论,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感受以下几点:

(1)一般的上课思路是直接让学生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学生只是机械接受,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2)先出现―如果。。那么。。‖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在如果。。那么。。形式下的命题找题设和结论是非常容易的。而学习命题就要学会找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所以让学生领会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的必要性

(3)而且有些命题找出题设和结论比较困难,那么先以―如果。。那么。。‖形式呈现,让学生感受到在此形式下找出题设和结论的方便的同时,也自然过渡到不是―如果。。那么。。‖的形式下的同一个命题,让学生在对比的情况下感受到此命题要适当加上和怎样加上一些省略的词语!

5.谈谈我对改写成‖如果…那么…‖命题的例题的处理: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同位角相等。3.对顶角相等。

4.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改写是最基础的,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在第一个命题的基础上,改写第二个命题,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命题的结论其实也是一个命题,而且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命题其实也可以改写―如果…那么…‖的形式。在形式上也为下一句对顶角相等的命题的分析作好铺垫!

6.谈谈我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与情感目标的培养,练习里的许多题目都是来自桐乡本土的一些命题,激发学生的―爱我家乡‖的情感,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7.谈谈对整堂课的总的想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是一个经历体验的过程,从整个案例来看,通过教师引导在非常自然状态下获得新知,又让学生通过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在不断地参与、探究、动脑中

获得新的知识,而且很快将新的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知识的形成结伴而行,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体会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体会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创设情境、问题探究、巩固提高、课后作业中均可以使学生感受本节课知识的多样性,以及课外知识的延续,留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

4.1 定义与命题(浙教版)台州市临海外国语学校 王志渊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义与命题的知识在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但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学习,还是首次,在设计上体现了对数学本原的思考,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本节课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由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过渡的重要章节.而作为本章节的第一课时,为学生在本章节中更好的开展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来学习和理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也是第一次,在教学设计上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可接受程度.另外,上课学校是一所知名学校,学生在学习上,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努力应该可以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3、课时划分:共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定义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掌握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将一些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经历定义的产生过程,感受定义的必要性.同时对命题的含义有初步的体验.体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2、教学难点:命题的结构认识和改写.四、教法与教具选择

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2、教具选择:多媒体、其他教具.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硬广告‖的问题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交流.使学生感受到为了进行有效的交流必须引入定义.新课

1、定义的含义

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定义的核心功能是能清楚地规定名称和术语的意义.2、对定义的强化巩固(1)、举出几个数学中的定义.(2)、举出其他学科名称的定义.3、如何定义

观察下列多项式的特征.给以名称,并作出定义:

x2 – 2x – 1

2x2 + 3x + 1

x2 – 2xy + 2y2 4a2 – 4ab + b2

4、定义的价值

例题:校园中,并不令人在意的教室墙角,却让我产生了兴趣.问题1:按我们的生活经验,墙角的线AO与BO应有什么位置关系?

问题2:如何判断(验证)垂直? 强调定义的功能.学生自由发言,组织学生评价,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适时地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定义的严密性和简洁性等.师生交流 老师引导 强调―次、项‖

与学生交流 教师归纳

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的学习可持续发展.从定义出发来判断,解决问题.既体现定义的价值,有可作为定义到命题的情境过渡.从定义出发思考问题的解决.命

引例:比较下列句子在表述形式上,哪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1)鸟是动物.(2)若a2=4,求a的值.(3)若a2=b2,则a=b.(4)a,b两条直线平行吗?

(5)对顶角相等.(6)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7)邻补角是互补的.1、命题含义

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练习:

1、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3、对顶角相等.2、命题的深入认识

问题:命题为什么可以判断对错?

对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置换,在分析和归纳:

1、语句中的判断不管正确或不正确,都有判断功能,都是命题.2、命题中的各个部位之间存在某种联系(逻辑关系),3、命题的结构特征

例题: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从命题的逻辑关系来理解:是已知―三条边对应相等‖这个条件,得到―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结论.为了更好的研究命题,我们把命题的结构分为―题设‖和―结论‖两个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练习: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4、命题的改写

问题:写出命题―对顶角相等.‖的题设和结论.分析:

1、题设为:对顶角,结论为:相等.这样妥当吗?

2、从题设和结论的定义入手思考: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3、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命题的结构,我们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如果...,那么...‖这个关系连词来帮我们更好地确定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得出: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例题: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3、对顶角相等.练习1:课内练习3 练习2:课内练习4.(你能写出2个数学中的命题,并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学生自主完成.归纳命题的核心功能

导学生对命题的结构进行分析

强调对命题条件和结论的分析

强调大前提的书写,如果不写,会有什么问题出现?

学生讨论,自主发言

学生自主活动

突出语句的判断功能

针对学生在命题理解上的误区,强化认识.学生感受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存在.使学生心中的命题结构化.为后面的题设、结论的认识、区分,更为命题的改写作铺垫.准确的找到题设和结论关键之处在于:找准命题的已知条件和结论.体现定义的价值

强调引入―如果…那么…‖的原因和作用.强化认识

强化对改写的认识和巩固.数学 游戏(小 结)数学游戏: 三位数黑洞 学生自主探索 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板书设计:略 教学设计说明: 定义与命题的知识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 作为本章的第一节课,教材在设计上体现了对数学本原的思考,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的过渡。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本节课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以及知识的重难点分布,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范围,本节课教学设想如下: 关键是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定义与命题的关系

定义和命题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教学上我们进行了适当的处理.从定义和命题所共有的判断功能,切入命题的教学,自然在命题的定义的生成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自主定义,强化命题的特征,体现了定义的价值.使定义和命题的学习相辅相成.二、题设与结论的关系

在题设和结论的学习之前,教学上进行了铺垫,即对命题的相应位置进行置换,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命题是有―固定结构‖的,形成命题是由―条件‖―结论‖两部分构成的―心理印象‖.有了这样的铺垫,对于某些命题的改写,建议学生从命题的结构特征方面来思考,能有效地帮助突破命题的改写难点.三、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从内容分析,学生不易领悟.在课堂教学组织上,更多的注意到了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问题和情感基础问题.通过老师的情感投入、积极的鼓励、激情的调动.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以期在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和学习中,使学生能轻松学习,愉快交流.并在此情感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四、定义、命题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关系

定义是数学思维的细胞和思维的基本形式,从定义出发思考问题的解决是数学的基本方式.而命题作为数学推理的基础,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两者都是建立数学体系的基础.在教学中主要抓住定义的必要性、命题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推理价值,来突出和强化这种关系.课以黑洞数的数学游戏为载体,使学生经历―实验操作----观察发现-----科学定义----大胆猜想----执着论证‖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研究方法,渗透数学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课题:定义与命题

(一)授课教师:杭州外国语学校 朱成敏

教材:浙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含义并了解给一些名称下定义的常用方法; 2. 让学生了解命题的含义;

3. 让学生掌握命题的结构,能够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4. 让学生了解类比的思维方法; 过程性目标:

5. 让学生经历术语定义产生的过程,在通过类比、完成填空的过程中培养自学的能力;

6. 让学生经历―命题‖这个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进一步了解命题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命题的含义,能够区分―命题‖与―正确的命题(真命题)‖; 2. 理解命题的结构,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 学生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发现探究

小组合作

主体性讲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引入新课

创设―幸运52‖的场景组织学生活动。(第一关:幸运抢答)

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什么数学名词。例如:

它是一种方程;

它是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

它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且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答案:一元一次方程)(引入定义)

(设计说明:用―幸运52‖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及早融入课堂,积极思考,也作为本节课的一个贯穿的背景。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初步经历给名词下定义时候逐步明确的过程,最终清楚的表述就是名词的定义。)

二、探究一些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

定义: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例如:(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是―数轴‖的定义;(2)―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图形‖是―全等图形‖的定义。学生活动一:(小组活动)如何给术语下定义:

学生单独学习一段材料,小组共同作答。阅读材料:

1.选出下列图形中与众不同的一个。

(A)

(B)

(C)

(D)选C,原因如下:

共同点:都是三角形。

不同点:C选项没有直角,而其余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由此把A、B、D选项归为一类,叫做 ―直角三角形‖。定义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填空作答:

2.选出下列式子中与众不同的一个。(A)

(B)

(C)

(D)

选(),原因如下: 共同点:都是

不同点:

由此把

选项归为一类,叫做―

‖。

定义为:

的叫做。

3.请设计一个类似的问题,要求能够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小结:请同学谈体会,如何给名词下定义。

(设计说明: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给名词下定义的过程。为了真正做到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活动中考虑了以下问题:a.把活动的设计成左右的对比模式,让学生有意识地根据学习材料进行类比的思考;b.让学生在进行讨论之前先进行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然后再与别人交换意见,产生思维的碰撞,以真正达到讨论的目的。)

三、了解命题的含义并学会判断句子是否是命题 定义作为判别标准,可以产生很多判断。如:― 是方程。‖、―正方形四边相等。‖等等

(设计说明:体会定义的必要性,也作为从定义到命题的过渡。)(第二关:争分夺秒)

抢答:判断下列句子是否对事情进行了判断:(1)对顶角相等。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动物是鸟。(5)是等边三角形吗?

(6)若,求 的值。(7)若,则。发现(2)(5)(6)没有对事情进行判断,我们把(1)(3)(4)(7)归为一类,叫做命题。按照刚刚学习的下定义的方法,请给命题下一个定义。

命题: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根据命题的定义判断一些错误的句子(刚刚给出的4、7)是否是命题。小结:判断是不是命题在于是否作出判断,与正确与否无关。例如:(7)虽然是错误的,但依然是命题。

(设计说明:根据刚刚学习的下定义方法,马上对―命题‖这个名词加以使用,一方面,让学生觉得―学以致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巩固了对定义的理解。)

四、探究命题的结构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问题一:如果需要把这个命题划分为两部分,那么怎么划分? 问题二:划分的两部分各自的作用如何? 问题三:能不能给它们加上一组关联词语?

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以―如果‖引导的部分是条件(题设):已知事项,以―那么‖引导的部分是结论: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我们给出一些命题,如何区分它的条件和结论? 学生活动二:

探索命题的结构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选择括号里面的内容填在条件和结论处(△ABC≌△A′B′C′

AB=A′B′

AC=A′C′

BC=B′C′)条件:

结论:

因此,可以改写为如果

,那么

。(用文字叙述)

2.同角的余角相等。

选择括号里面的内容填在条件和结论处(∠1=∠2

∠2+∠3=90°

∠1+∠3=90°)条件:

结论:

因此,可以改写为如果,那么

。(用文字叙述)(设计说明:这个活动意在让学生体会命题的条件结论之间的关系,符号语言上对应―∴、∵‖,文字语言上对应―如果、那么‖,体会到条件和结论中存在的因果以及假设关系,也领略到符号语言在数学中体现的强大作用。)

(第三关:幸运考场)

朗读命题并有意识停顿,再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 正数大于零。

2.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 线段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4.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5. 有两个内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6. 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学生活动三:

准备八张卡片,分别写好(1)三边相等

(2)三边对应相等(3)两数相等

(4)两角相等(5)等边三角形

(6)全等三角形(7)对顶角

(8)两数的平方相等 请用这八张卡片作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组成四个正确的命题。(设计说明: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条件和结论有时互换是正确的,有时互换却是不正确的,当条件和结论互换后就变成了另一个命题。更重要的是,在其中让学生进行开放的数学思考,体现这节课的―数学味‖。)

归纳小结:

比较以下几个句子。(1)是方程;(2)方程是 ;

(3)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4)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问题一:请找出哪句是在下定义? 问题二:请找出哪些是命题?

问题三:请找出哪些句子的表述是正确的?

问题四:比较其中两个或者几个句子,结合今天的课程,谈谈你的收获。

(设计说明:呼应本节课的课题―定义与命题‖,在小结本节课知识的时候,设计了对比思考的模式,引导学生回答定义与命题的关系,如:―定义都是正确的命题,命题不一定是正确的,命题也不一定是定义,定义有充分必要性‖等等,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通过这个活动小结本课,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定义与命题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完成知识内化和升华。)

布置作业

必做题

P72 作业题

A组 选做题

P72 作业题

B组

《4.1 定义与命题》(第2课时)的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桐乡市求是实验中学 邵玉良 教材: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

2.会在简单的情况下判别一个命题的真假。3.了解公理和定理的含义。过程性目标:

1.从生活命题引入数学命题,并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类比、归纳、分类等思维方法。

2.在学生总结命题、真命题、定理和公理之间的关系中,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3.通过对真假命题的判断,初步体验举反例、推理说明等数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命题的真假的概念和判别。

判别命题的真假其实已涉及证明,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表述上,学生都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节课从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出发,采用情境引入——探究新知——巩固新知——学以致用——畅所欲言的模式展开,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组织学生两两合作,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充分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

以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命题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

教师组织播放课件并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

用学生熟悉、关注的问题入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命题有正确与不正确之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探究新知: 1.试一试:

教师组织每一位同学先写出一个数学命题,然后请他的好朋友判断命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教师出示学生的部分命题。学生所写的命题中可能有正确,也可能有不正确(如果没有上面的情况,则由教师补充)。

在学生判断命题是否正确的过程中,引入假命题、真命题的概念,并巩固对真命题、假命题的判断。

所写的命题中可能有定理、公理,从而引入定理和公理的概念并例举公理(如果没有上面的情况,则由教师补充)。

所写的命题可能出现不作为公理、定理的真命题(如果没有,则由教师补充)。

通过学生判断真命题和假命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出判断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方法。

2.理一理:

由学生小组讨论:命题、真命题、定理和公理之间的关系,并在学生的回答中相互补充。

教师出示问题,组织学生活动。

引入定理和公理的概念并例举公理。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相互出题,回答,交流,互动,并总结判断真命题、假命题的方法。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出四者之间的关系。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并在互动中引出新知,让学生自己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类比、归纳、分类等思维方法.

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三、巩固新知: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游乌镇,展风采。分小组竞赛,抢答。1.判一判:

所有的定理是真命题。

()所有的真命题都是公理。

()

2.选一选:

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是()(A)从―1、2、3、4、5、6‖六个数中任意选一个数,是偶数的概率是0.4(B)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 a+b =0(C)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正数(D)任何一个角都比它的补角小 3.辩一辩:

有甲乙两位同学在讨论数学问题时,甲说:若有 >,则一定有

>,乙说:若有

>,则一定有

>.请判断哪位同学说得对?为什么?

4.填一填: 补全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使命题成为真命题。

,那么两直线平行.5.推一推 如图,若∠1=∠2,则∠3=∠4.请用推理的方法说明它是真命题。

教师出示问题,组织学生活动。

学生分小组竞赛,抢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及时巩固学生对真命题、定理、公理的认识。

巩固对真假命题的判断

巩固对假命题的判断

巩固对真命题的判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巩固对真命题的判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四、学以致用:

第二篇: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4.2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2.能力目标: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

难点: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出方程组的解。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女生各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女生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女生多了2人。设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女生多2人且男女生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象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x+y=3,x+y=200,2x-3=7,3x+4y=3 y+z=5,x=y+10,2y+1=5,4x-y2=2 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x=1

x=-2

x=-

x=

y=0

y=2

y=1

y=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

x+y=0 的解。

2x+3y=2(3)既满足第一个方程也满足第二个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4)练习:已知

x=0 是方程组

x-b=y 的解,求a,b的值。

y=0.5

5x+2a=2y

(三)合作探索,尝试求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寻找方程组的解呢? 1.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

3x+y=8

的解.2x+3y=10 学生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索。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提炼方法:列表尝试法。

一般思路: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探索并解答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据了解,某商店出售两种不同星号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其中“红双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学一共买了4盒,刚好有15个球。

(1)设该同学“红双喜”二星乒乓球买了x盒,三星乒乓球买了y盒,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解出这个方程组的解。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讲解。(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学哪些知识和方法?(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概念,列表尝试法)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3.作业本。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设计主线有两条。其一是知识线,内容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再到列表尝试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是能力培养线,学生从看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学会归纳解的概念,再到自主探索,用列表尝试法解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是本课设计的主要理念。由学生给出数据,得出结果,再让他们在积极尝试后进行讲解,实现生生互评。把课堂的一切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上进一步学习提高,教师只是点播和引导者。

3.本课在设计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改动。例题方面考虑到数码时代,学生对胶卷已渐失兴趣,所以改为学生比较熟悉的乒乓球为体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练习的作用,为知识的落实打下轧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浙江版)

一、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活动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

活动一:

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首尾相连围成正方形、长方形。(1)让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

(1)通过具体问题的对比,让学生经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过程;

(2)让学生初步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核心思想及利用方程组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活动二:

学生之间比一比,赛一赛。让学生巩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赛、交流,让学生真正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核心思想。营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励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活动三: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让学生体验应用问题可列方程组解决;

(2)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过程。

教学重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思想及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序,教材的知识序,结合新课程理念,确定下列教学目标: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问题1:假设你们每人手上有一根长20cm的铁丝,将这根铁丝首尾相连围成一个正方形,围出来的正方形都完全一样吗?

问题2:同样用这根20厘米长的铁丝,首尾相连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

①通过问题情境复习旧知,真正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 ②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问题3:前面两个问题中都存在二元一次方程 ,为何围成的长方形有无数种情况,而围成的正方形只有一种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与同时满足时,存在解的唯一性的过程,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做铺垫。

问题4:你能否通过增加一个条件,使同学们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希望大家能增加更多不同类型的条件。【设计意图】

①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通过该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

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团队精神; ③通过此问题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操作形式】

①学生先思考,再分组合作,小组汇报;

②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引导,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③教师备用:.巩固概念

请在下列方程中选出两个方程,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

问题5 你怎么能肯定,你所增加的一个条件就一定使长方形确定下来了呢? 【操作形式】

①通过问题的解决,导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定义; ②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环节二变题训练巩固新知 比一比,赛一赛 1.方程组的解是()A、B、C、D、2.下列哪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A、B、C、D、3.你能通过下列表格的填写找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吗?的解

x … 5.5 6 6.5 7 7.5 … y …

… 的解

x … y … 5.5 6

6.5 7

7.5 …

环节三感受生活运用新知,小聪全家外出旅游,估计需要胶卷底片120张,商店里有两种型号的胶卷:A 型每卷36张底片,B型每卷12张底片。小聪一共买了4 卷胶卷,刚好有120张底片,如果两种胶卷分别买x卷和y卷.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 , y的方程组,并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出A型和B型胶卷的数量.【设计意图】

①让学生继续体验对于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可以列方程组来解决; ②让学生再次经历列表尝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③在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之后,进一步追问:“你能列一元一次方程求出A、B两种型号的卷数吗?”

环节四总结回顾梳理新知

①每位同学自己写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_____________;(同学之间互相检查,为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②你有什么方法找到这个方程组的解.备用:

1.请编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使得此方程组的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则a=_____,b=______.环节五作业布置

①数学作业本(1)号本4.2节 ②课本A、B组练习设计说明:

1.本节课设计充分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生活经验,通过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设计一些由易到难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去探究.在看得见,摸得着的长方形拼折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兴趣,提炼数学的本质.2.本节课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在围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比过程中,逐渐提炼出方程组的形成思想,并和学生一起概括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通过让学生添加形成长方形的条件,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中体会出方程组形成的过程以及方程组解的本质;在“比一比、连一连、写一写”的练习中,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的概念和方法,巩固提高.编拟的三个问题环环相扣,体现了基础性训练与探索性、思维性训练相结合的习题体系,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质疑的过程中不断升华和发展,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和造创性。

3.本节课的设计以情景创设为背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力求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4.在课堂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想中学”,“动中学”的空间.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4.2 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概念。

三、教学难点:

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引导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 流程意图 引 入 新

课 在上课前先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奥运商品,有昂贵的金属“鸟巢”、有各种金银币、也小到我们所用的奥运笔,奥运书包等。在奥运主题的大背景下体现研究问题的必要性。

讲 授 新 课 活动一: 为了响应奥运精神,初一(9)班要举办“迎奥运”知识竞赛,并以福娃玩具和奥运笔作为奖品。因此,黄老师想了解一个福娃和一支奥运笔的价格分别为多少元?

信息一:

信息二:

设问:

1、由信息一能得到福娃和笔的价格吗?

2、有了两个信息,能得到福娃和笔的价格吗?

3、你是怎么得到的?

师:告诉同学们比较直观的方法------列表尝试法 已知x+2y=56,填写下表:

x … 33 34 35 36 37 38 … y

已知2x+3y=102,填写下表:

x … 33 34 35 36 37 38 … y

设问:由这两个表格,你能得到福娃和笔的价格吗?

由活动一让学生体会到有两个未知量的实际问题,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无法解决,但可以由两个方程共同解决,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通过列表求解,让学生归纳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种方法------列表尝试法。

讲 授 新 课

二、概念形成:

(1)由活动一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像这样由两个一次方程组成,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设问:二元一次方程组必须满足几个要求? 对照定义,请你判断:

1、下列方程组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 ①②③ ④ ⑤

(2)由列表尝试求解的过程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能同时满足两个方程的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对照定义,请你判断:

2、方程组的解是()(A)(B)(C)(D)

3、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①②③④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

(3)怎样用列表尝试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由活动一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并对概念通过练习及时巩固,特别对于第3题,很多学生会对这两个椭圆无法理解,要及时分析。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方程组的解与其中各方程之间的关系。同时掌握怎样用列表尝试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合 作 交

流 活动二:[合作交流] 了解了一个福娃和一支笔的价格分别是36元和10元,黄老师就开始准备知识竞赛的有关事项了。她准备设定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6名,并且奖品设制如下表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买奖品的总费用是198元,如果设一等奖1名,设二等奖和三等奖的人数分别为x名和y名,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并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解。

设问:你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吗? 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对于列表尝试法解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个难点,在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还有必要进行引导。

通过让学生列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简单比较,为下节课的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作伏笔。

互 动 游 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5角和1元硬币的问题情境,使该问题可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并把你们编的问题情境让另一个小组来列方程组。通过互动游戏,更加体现同学与同学的合作关系,也尝试让学生自编习题,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 结、作

业 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作业:

书本上的作业题和作业本。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概念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形成,难点是怎样用尝试列表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了解决重点和突破难点,本节课在设计时以“奥运”为主线索,在这个历史的大背景下研究实际问题的需要,主要通过安排两个活动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活动一中,通过对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设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无法解决,到由两个方程的组成可以达到目的的这一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有两个未知量的实际问题,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无法解决,但可以由两个方程共同解决,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通过列表求解,让学生归纳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种方法------列表尝试法。

由活动一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并对概念通过练习及时巩固,特别对于第3题,很多学生会对这两个椭圆无法理解,要及时分析。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方程组的解与其中各方程之间的关系。同时掌握怎样用列表尝试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在学生理解概念的前提下,及时地开展一个合作交流,即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

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对于列表尝试法解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个难点,在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还有必要进行引导;活动二的延伸是通过让学生列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简单比较,为下节课的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作伏笔。

最后安排一个互动游戏。通过互动游戏,更加体现同学与同学的合作关系,也尝试让学生自编习题,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的设计主要要体现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无论是在概念的形成、发现还是在应用过程中,尽量不采取直接板书或教师灌输的方法,而是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主动去观察、猜测、发现,积极动手动口动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加以引导、点拨和纠偏示范。4.2 二元一次方程组 浙教版七年级(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含义。(2)、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通过“辩一辩”、“填一填”、“试一试”、“做一做”,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理解;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事例、关心他人,培养一种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难点是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发展的特征,在教学中选择激趣法、讨论法和总结法相结合。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互动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练习巩固各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增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引出新知

课前4分钟开始播放音乐《龙泉之歌》

介绍我的儿子丁丁。

丁丁想利用家里的天平称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的质量分别是多少? 问题展示: 一个苹果和一个

梨的质量合计200g。

这个问题中,如果设苹果和梨的质量分别为x g和y g,你能列出方程吗? 利用这个方程你能帮助丁丁分别求出苹果和梨的质量吗?

这个苹果的质量加上一个10g的砝码恰好与这个梨的质量相等,你还能列出方程吗?

方程和中,x,y都分别表示同一个未知数,也就是说,x,y的值必须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方程,因此可以把两个方程合起来,写成,像这样由两个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学生欣赏音乐

交流讨论得出: 方程

为例题改编为去龙泉山旅游创设情境。

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

巩固概念

请判别下列各方程组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1)(2)(3)(4)(5)(6)

师生共同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特征: ①两个一次方程;②共含有两个未知数。强调: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学生举手表决

通过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甄别,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理解。

尝试 探索

再次引出新知 做一做

1、(1)已知方程,填写下表: x。。85 90 95 100 105。。y。。

。。提问:你能从中确定苹果和梨子的质量吗?(2)已知方程,填写下表: x。。85 90 95 100 105。y。。

问题:现在你能找出苹果和梨的质量分别为多少g吗?为什么?

问题:(1)方程组中每个方程的解都适合方程组吗?(2)什么是方程组的解呢?

(3)你能说出这个方程组的解吗?

同时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自主探索,口答就方程而言有无数组解,也就是说苹果和梨子的质量不能唯一的确定。自主探索,口答

合作思考、讨论、探索解决问题得出,因为

方程和方程中,x,y都表示同一个未知数,也就是说,x,y的值必须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方程。

讨论交流得出:

同时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是。通过自主探索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及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确定性,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唯一性的辩证关系。反馈练习

巩固概念(1)(2)(3)(4)

1、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2、请写一个以为解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自主练习口答

请各位学生都来当老师,同桌同学之间互相评判。程解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体会方程组的解与其中各方把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使他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了兴趣 提高了能力。

应用 探究 发展能力 例丁丁全家外出旅游,估计需要胶卷底片120张,商店里有两种型号的胶卷:A型每卷36张底片,B型每卷12张底片,丁丁的妈妈一共买了4卷胶卷,刚好有120张底片。如果设两种胶卷分别买了x卷和y卷,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并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两种胶卷的数量。指出:因为x,y必须取自然数(为什么?)

x的最小可能性是多少? 所以可以列表尝试如下: x 0 1 2 3 4 y

36x+12y

显然,只有x=3,y=1符合这个方程组,所以方程组的解是

答:买了A型胶卷3卷,B型胶卷1卷。分组讨论,交流 根据条件可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

因为胶卷是整卷卖的,所以x的值可分别取是0,1,2,3,4。相应的y的值可分别取4,3,2,1,0。讨论如何列表。

综合运用知识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反馈练习及时调控 用8块相同的长方形木地板拼成一个矩形,每个小长方形的长宽如图,请列出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你能求出所拼成的大长方形的面积吗? 自主练习

分组合作,交流探讨。

本题是一道数形结合题,可列出多个不同的方程组,不仅可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又为下节课的代入消元法解方程组埋下伏笔。回顾总节

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根据学生的所思所感,教师给予恰当的评价。)归纳:

(1)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出于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的需要。

(2)由两个不同的一次方程组成,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一般有唯一确定的解。

2、布置作业:作业本(2)P18 讨论、整理、口答 相互补充。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学知识。“帮助别人,收获快乐;勤于思考,体验成功”,使学生形成的积极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以丁丁的三个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以丰富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通过用天平直观形象的展示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体会方程组的模型思想,进一步让学生经历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综合运用探索、启发等几种方法,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及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确定性,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唯一性的辩证关系。并结合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等现代教学手段实施教学,体现直观性。通过邀请学生“到龙泉山旅游,一定来我家作客”,拉近师生间的感情,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定义与证明》教学设计

课题 4.1定义与证明

教材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教师

杨慧

学校

宁波市第七中学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 了解定义的含义;2. 了解命题的含义;3. 了解命题的结构;4.掌握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过程 与方

授课 法 1. 经历感受定义的含义,能叙述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的定义;2. 体验命题的含义;3.体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一个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情感 态度 1.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术语的科学性和严密性;2.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3.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学重点 命题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对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的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学生会感到困难,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准备与教学媒体

练习纸、多媒体 教法

及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1 创 设 情 境,导 入 新 课

环节1 创 设 情 境,导 入 新 课(续)

1.活动1

叫四位同学名字,请四位同学起立;(幻灯: 名字让素不相识的我们认识了!)2.活动2 请这四位同学帮忙回答问题:(①两同学根据幻灯播放的图片说出名称:五星红旗;奥运鸟巢②两同学根据幻灯播放的名称展示实物:双手;三角尺)3.小结: 在生活中,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名词,让我们能够由实物说出它的名称,也能由名称联想到对应的实物!(幻灯:名称,让刚刚认识的我们沟通了!)4.活动3(幻灯:出示正方体,三角形图片,还有无理数和平行线的名词)(请同学们大声说出图形的名称!)师总结:这些名称,我们知道它们的意义,所以我们能由名称联想到什么!我们再来看这两个数学名词:优弧、劣弧

(师:同学们能很快地说出它们的意义吗?)

同学们可能并不十分清楚它们的意义,所以(幻灯:生词,让正在沟通的我们中断了!)

总结:所以,为了便于沟通和交流,达到某种共识,不造成歧义,我们有必要对一些名称和术语的意义作清楚的规定!

老师叫4名同学名字,叫到的学生起立,并根据幻灯回答分别回答问题.学生大声说出幻灯上图形的名称

学生摇头 本环节设计包含两层意思:(一)已经有的有其明确含义的名词给我们的沟通交流带来的方便;(二)含义不明确的名词给交流带来的不便,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清楚规定一些名称和术语的意义(下定义)1.由叫同学们的名字,让同学们意识到取名字的必要性(为下面的名称和术语定义必要性作了铺垫)2.四同学的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已有的名词和术语给我们的沟通带来的方便(为名称和定义的必要性又做了铺垫)

3.正方体,三角形,平行线,无理数是学生熟悉的并知道其意义的数学名称,而优弧,劣弧一下子又难倒了学生,这样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给名词定义的必要性!

4.在以上几个步骤层层铺垫的前提下,.让学生一步步感受对某些名词和定义的必要,自然引入到定义的教学!环节2 实 践 活 动,探 索 新 知

环节2 实 践 活 动,探 索 新 知(续)

环节2 实 践 活 动,探 索 新 知(续)

环节2 实 践 活 动,探 索 新 知(续)

(一)定义 1.定义的含义

(1)从学生熟悉的数学名称(刚才出现在幻灯中的)为着入点学习定义的含义: ①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而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②无理数: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叫做无理数

③平行线: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师:这些语句清楚地规定了三角形、无理数,平行线的意义,我们就把它称为三角形,无理数,平行线的定义。)(2)定义的含义

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名称和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和术语的定义(根据这三个定义,你能说说一般情况下一个名称和术语定义的句子结构以什么形式呈现的吗?)

2.趁热打铁: 给已学名称和术语下定义(1)极差

(2)直角三角形(3)压强(学生说完)

(二)命题 1.命题的含义

(1)命题的含义的引入

(师:现在你们知道优弧、劣弧的含义了吧?那我们又可以继续交流了)

学生:„„„.师:同学们在比较中出现了正确的,也出现了不正确的结果,但都是对两条弧的长度作出了判断

(2)命题的含义 引出命题的定义: 命题:对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2.练习(辨一辨)(1)

3.命题的结构及命题的改写(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命题的结构

师:我们着重来分析上面第六句:

如果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问:同学们认为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学生:„„ 师小结:

命题可看做由题设(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2)命题的改写

师:再来看这个命题: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师:现在你们认为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又是什么呢?

(让学生感受到在连结过程中出现了语句不通顺,自然意识到适当增加语词的必要性)(然后再幻灯出示:

如果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1)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的必要性;(2)怎样适当地补充词语。

例题:请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 同位角相等。3. 对顶角相等。

4. 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练一练:

1.两条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学生探索一个名称和术语定义的句子结构的呈现形式

学生顺利说出前三个

学生阅读,找出叙述中的定义

学生比较如图两种弧的长短

教师制造小情境先举几例!让学生说说判别一个句子是否是命题的关键要领是什么?

学生练习

教师问,学生答

学生说题设和结论,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用“如果„那么„.”的形式连结

教师分析,学生尝试

学生练习

本环节设计意图包含三层意思:(一)已经有的熟悉的名称和术语是怎样定义的,定义的句子的形式在一般形式上是怎样呈现的

(二)模仿熟悉的名称和术语的定义给学过的名词下定义

(三)在一段叙述中要会找出名称和术语的定义,并感知叙述中需要下定义的名称和术语。(特殊 一般)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以及对一些已学名称下定义,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一段叙述中找出定义,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方法。

(1)解释了刚才学生感到迷惑的生词(优弧和劣弧)(承上)

(2)根据优弧,劣弧定义,教师提示又可以继续交流了(然后接下环节让学生比较如图的优弧,劣弧的长度,引出正确和不正确的判断,启下)

在学生比较中出现了正确的,也出现了不正确的,但都是对如图两种弧的长度作出了判断,教师此时

引出命题的定义。

很好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练习让学生学会通过判别一个句子是否是命题的关键要领来识别一句句子是否是命题,有些内容编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些命题是下面改写如果那么要用到的,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系统化。

先出现如果。。那么。。的形式的命题的目的:

(1)一般的上课思路是直接让学生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学生只是机械接受,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2)先出现“如果。。那么。。”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在如果。。那么。。形式下的命题找题设和结论是非常容易的。而学习命题就要学会找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所以让学生领会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的必要性

(3)而且有些命题找出题设和结论比较困难,那么先以“如果。。那么。。”形式呈现,让学生感受到在此形式下找出题设和结论的方便的同时,也自然过渡到非“如果。。那么。。”的形式下的同一个命题,让学生在对比的情况下感受到此命题要适当加上一些省略的词语!

此例的编排意图: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改写是最基础的,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在第一个命题的基础上,改写第二个命题,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命题的结论其实也是一个命题,而且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命题其实也可以改写“如果„那么„”的形式。在形式上也为下一句对顶角相等的命题的分析作好铺垫!

环节3 操 作 演 练,内 化 方 法

(三)合作学习

小组争辉:先阅读,再回答: 观察下列各数: 6=1×2×3 24=2×3×4 60=3×4×5 120=4×5×6 „„

我们把6,24,60,120这四个数都叫做“连绵数”

(1)请观察等式右边,给连绵数下个定义。(2)探索连绵数的性质:

①“连绵数”一定是3的倍数.请把这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

②对两个连续的连绵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会得到一些有趣的结论,根据你的猜想说出一些命题.

(3)关于“连绵数”遐想 你能把“连绵数n(n+1)(n+2)”的三个因式n,(n+1),(n+2)和三角形的三边联系,说出一些命题吗?

师小结:定义把名词的含义说清楚,不至于引起歧义;可以从探究名词的属性和相互关系中找到命题,创造命题。

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合作环节意图: 让学生体会:

(1)给名词适当的下定义;(2)怎样找命题,造命题;

(从名词间的属性和名词间的关系中找、造)

(3)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环节4 收 获 与 感

悟 师生总结: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归纳,能够使所学的知识及时归纳如学生的认知结构。环节5 课后 延伸

布置 作业

1.必做题:作业本,同步练习2.选做题:书本作业题

3.课外思考:班级中小组进行合作,尽可能多地发现生活和学习中的定义与命题,并把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

学生记录作业内容

通过作业的布置对本节知识复习和巩固,实现对知识的应用的拓展。

设计说明:

1.谈谈我的引入:

本环节设计包含两层意思:(1)已经有的有其明确含义的名词给我们的沟通交流带来的方便;(2)含义不明确的名词给交流带来的不便,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清楚地规定一些名称和术语的意义(下定义),整个过程贯穿三句话:①名字,让素不相识的我们认识了!②名称,让刚刚认识的我们沟通了!③生词,让正在沟通的我们中断了!过程说明: 由叫同学们的名字,让同学们意识到取名字的必要性(为下面的名称和术语定义必要性作了铺垫)四同学的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已有的名词和术语给我们的沟通带来的方便(为名称和定义的必要性又做了铺垫)正方体,三角形,平行线,无理数是学生熟悉的并知道其意义的数学名称,而优弧,劣弧一下子又难倒了学生,这样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给名词定义的必要性!

在以上几个步骤层层铺垫的前提下,.让学生一步步感受对某些名词和定义的必要,自然引入到定义的教学!体现了引入新知识的一个重要原则------由自然到必然。2.谈谈我对定义这部分教学的处理: 本环节设计意图包含三层意思:(1)已经有的熟悉的名称和术语是怎样定义的,定义的句子的形式在一般情况下是怎样呈现的(2)模仿熟悉的名称和术语的定义给学过的名词下定义(3)在一段叙述中要会找出名称和术语的定义(特殊 一般)3. 谈谈我对从“定义”到“命题”的过渡的处理: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学生下定义,让学生明白其实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还要学会找出某些名称和术语的定义,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阅读一段关于优弧、劣弧的定义的叙述,目的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一段叙述中找出定义,而这两个词正是情境创设里学生遇到的生词,也是急切想知道其含义的,出现在这里,一是让学生感受到是优弧、劣弧的定义让他们理解了其含义,更体现了定义的必要性;二是教师可从这个环节过渡到让学生根据优弧、劣弧的定义比较如图所示的优弧、劣弧的长,从学生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判断中引入“命题”的教学。

4.谈谈我对难点的处理:

本堂课的难点:对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的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学生会感到困难,是本节课的难点.我的做法是:先出现一个“如果。。那么。。”形式的命题(如果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让学生找题设和结论,然后再把此命题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形式呈现,再让学生找题设和结论,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感受以下几点:

(1)一般的上课思路是直接让学生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学生只是机械接受,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2)先出现“如果。。那么。。”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在如果。。那么。。形式下的命题找题设和结论是非常容易的。而学习命题就要学会找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所以让学生领会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的必要性

(3)而且有些命题找出题设和结论比较困难,那么先以“如果。。那么。。”形式呈现,让学生感受到在此形式下找出题设和结论的方便的同时,也自然过渡到不是“如果。。那么。。”的形式下的同一个命题,让学生在对比的情况下感受到此命题要适当加上和怎样加上一些省略的词语!

5.谈谈我对改写成”如果„那么„”命题的例题的处理: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同位角相等。3.对顶角相等。

4.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改写是最基础的,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在第一个命题的基础上,改写第二个命题,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命题的结论其实也是一个命题,而且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命题其实也可以改写“如果„那么„”的形式。在形式上也为下一句对顶角相等的命题的分析作好铺垫!

6.谈谈我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与情感目标的培养,练习里的许多题目都是来自桐乡本土的一些命题,激发学生的“爱我家乡”的情感,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7.谈谈对整堂课的总的想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是一个经历体验的过程,从整个案例来看,通过教师引导在非常自然状态下获得新知,又让学生通过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在不断地参与、探究、动脑中获得新的知识,而且很快将新的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知识的形成结伴而行,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体会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体会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创设情境、问题探究、巩固提高、课后作业中均可以使学生感受本节课知识的多样性,以及课外知识的延续,留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

4.1 定义与命题(浙教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义与命题的知识在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但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学习,还是首次,在设计上体现了对数学本原的思考,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本节课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由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过渡的重要章节.而作为本章节的第一课时,为学生在本章节中更好的开展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来学习和理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也是第一次,在教学设计上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可接受程度.另外,上课学校是一所知名学校,学生在学习上,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努力应该可以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3、课时划分:共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定义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掌握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将一些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经历定义的产生过程,感受定义的必要性.同时对命题的含义有初步的体验.体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2、教学难点:命题的结构认识和改写.四、教法与教具选择

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2、教具选择:多媒体、其他教具.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硬广告”的问题交流必须引入定义.新课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交流.使学生感受到为了进行有效的1、定义的含义

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定义的核心功能是能清楚地规定名称和术语的意义.2、对定义的强化巩固(1)、举出几个数学中的定义.(2)、举出其他学科名称的定义.3、如何定义

观察下列多项式的特征.给以名称,并作出定义: x2 – 2x – 1

2x2 + 3x + 1

x2 – 2xy + 2y2 4a2 – 4ab + b2

4、定义的价值

例题:校园中,并不令人在意的教室墙角,却让我产生了兴趣.问题1:按我们的生活经验,墙角的线AO与BO应有什么位置关系?

问题2:如何判断(验证)垂直? 强调定义的功能.学生自由发言,组织学生评价,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适时地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定义的严密性和简洁性等.师生交流 老师引导

强调“次、项”

与学生交流 教师归纳

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的学习可持续发展.从定义出发来判断,解决问题.既体现定义的价值,有可作为定义到命题的情境过渡.从定义出发思考问题的解决.命

引例:比较下列句子在表述形式上,哪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1)鸟是动物.(2)若a2=4,求a的值.(3)若a2=b2,则a=b.(4)a,b两条直线平行吗?

(5)对顶角相等.(6)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7)邻补角是互补的.1、命题含义

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练习:

1、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3、对顶角相等.2、命题的深入认识

问题:命题为什么可以判断对错?

对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置换,在分析和归纳:

1、语句中的判断不管正确或不正确,都有判断功能,都是命题.2、命题中的各个部位之间存在某种联系(逻辑关系),3、命题的结构特征

例题: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从命题的逻辑关系来理解:是已知“三条边对应相等”这个条件,得到“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结论.为了更好的研究命题,我们把命题的结构分为“题设”和“结论”两个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练习: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4、命题的改写

问题:写出命题“对顶角相等.”的题设和结论.分析:

1、题设为:对顶角,结论为:相等.这样妥当吗?

2、从题设和结论的定义入手思考: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3、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命题的结构,我们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如果...,那么...”这个关系连词来帮我们更好地确定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得出: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例题: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3、对顶角相等.练习1:课内练习3 练习2:课内练习4.(你能写出2个数学中的命题,并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学生自主完成.归纳命题的核心功能

导学生对命题的结构进行分析

强调对命题条件和结论的分析

强调大前提的书写,如果不写,会有什么问题出现?

学生讨论,自主发言

学生自主活动

突出语句的判断功能

针对学生在命题理解上的误区,强化认识.学生感受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存在.使学生心中的命题结构化.为后面的题设、结论的认识、区分,更为命题的改写作铺垫.准确的找到题设和结论关键之处在于:找准命题的已知条件和结论.体现定义的价值

强调引入“如果„那么„”的原因和作用.强化认识

强化对改写的认识和巩固.数学 游戏(小 结)数学游戏: 三位数黑洞 学生自主探索 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板书设计:略 教学设计说明: 定义与命题的知识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 作为本章的第一节课,教材在设计上体现了对数学本原的思考,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的过渡。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本节课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以及知识的重难点分布,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范围,本节课教学设想如下: 关键是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定义与命题的关系

定义和命题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教学上我们进行了适当的处理.从定义和命题所共有的判断功能,切入命题的教学,自然在命题的定义的生成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自主定义,强化命题的特征,体现了定义的价值.使定义和命题的学习相辅相成.二、题设与结论的关系

在题设和结论的学习之前,教学上进行了铺垫,即对命题的相应位置进行置换,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命题是有“固定结构”的,形成命题是由“条件”“结论”两部分构成的“心理印象”.有了这样的铺垫,对于某些命题的改写,建议学生从命题的结构特征方面来思考,能有效地帮助突破命题的改写难点.三、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从内容分析,学生不易领悟.在课堂教学组织上,更多的注意到了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问题和情感基础问题.通过老师的情感投入、积极的鼓励、激情的调动.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以期在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和学习中,使学生能轻松学习,愉快交流.并在此情感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四、定义、命题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关系

定义是数学思维的细胞和思维的基本形式,从定义出发思考问题的解决是数学的基本方式.而命题作为数学推理的基础,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两者都是建立数学体系的基础.在教学中主要抓住定义的必要性、命题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推理价值,来突出和强化这种关系.课以黑洞数的数学游戏为载体,使学生经历“实验操作----观察发现-----科学定义----大胆猜想----执着论证”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研究方法,渗透数学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课题:定义与命题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含义并了解给一些名称下定义的常用方法; 2. 让学生了解命题的含义;

3. 让学生掌握命题的结构,能够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4. 让学生了解类比的思维方法; 过程性目标:

5. 让学生经历术语定义产生的过程,在通过类比、完成填空的过程中培养自学的能力; 6. 让学生经历“命题”这个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进一步了解命题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命题的含义,能够区分“命题”与“正确的命题(真命题)”; 2. 理解命题的结构,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 学生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发现探究小组合作主体性讲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引入新课

创设“幸运52”的场景组织学生活动。(第一关:幸运抢答)

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什么数学名词。例如:

它是一种方程;

它是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

它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且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答案:一元一次方程)(引入定义)

(设计说明:用“幸运52”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及早融入课堂,积极思考,也作为本节课的一个贯穿的背景。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初步经历给名词下定义时候逐步明确的过程,最终清楚的表述就是名词的定义。)

二、探究一些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

定义: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例如:(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是“数轴”的定义;(2)“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图形”是“全等图形”的定义。学生活动一:(小组活动)如何给术语下定义:

学生单独学习一段材料,小组共同作答。阅读材料: 1.选出下列图形中与众不同的一个。

(A)(B)(C)(D)选C,原因如下:

共同点:都是三角形。

不同点:C选项没有直角,而其余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由此把A、B、D选项归为一类,叫做“直角三角形”。定义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填空作答:

2.选出下列式子中与众不同的一个。(A)(B)(C)(D)选(),原因如下: 共同点:都是 不同点:

由此把选项归为一类,叫做“”。定义为:的叫做。

3.请设计一个类似的问题,要求能够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小结:请同学谈体会,如何给名词下定义。

(设计说明: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给名词下定义的过程。为了真正做到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活动中考虑了以下问题:a.把活动的设计成左右的对比模式,让学生有意识地根据学习材料进行类比的思考;b.让学生在进行讨论之前先进行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然后再与别人交换意见,产生思维的碰撞,以真正达到讨论的目的。)

三、了解命题的含义并学会判断句子是否是命题 定义作为判别标准,可以产生很多判断。如:“是方程。”、“正方形四边相等。”等等

(设计说明:体会定义的必要性,也作为从定义到命题的过渡。)(第二关:争分夺秒)

抢答:判断下列句子是否对事情进行了判断:(1)对顶角相等。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动物是鸟。(5)是等边三角形吗?(6)若,求的值。(7)若,则。发现(2)(5)(6)没有对事情进行判断,我们把(1)(3)(4)(7)归为一类,叫做命题。按照刚刚学习的下定义的方法,请给命题下一个定义。

命题: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根据命题的定义判断一些错误的句子(刚刚给出的4、7)是否是命题。小结:判断是不是命题在于是否作出判断,与正确与否无关。例如:(7)虽然是错误的,但依然是命题。

(设计说明:根据刚刚学习的下定义方法,马上对“命题”这个名词加以使用,一方面,让学生觉得“学以致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巩固了对定义的理解。)

四、探究命题的结构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问题一:如果需要把这个命题划分为两部分,那么怎么划分? 问题二:划分的两部分各自的作用如何? 问题三:能不能给它们加上一组关联词语?

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以“如果”引导的部分是条件(题设):已知事项,以“那么”引导的部分是结论: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我们给出一些命题,如何区分它的条件和结论? 学生活动二: 探索命题的结构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选择括号里面的内容填在条件和结论处

(△ABC≌△A′B′C′

AB=A′B′

AC=A′C′

BC=B′C′)条件: 结论:

因此,可以改写为如果,那么。(用文字叙述)

2.同角的余角相等。

选择括号里面的内容填在条件和结论处

(∠1=∠2

∠2+∠3=90°∠1+∠3=90°)条件: 结论:

因此,可以改写为如果,那么。(用文字叙述)

(设计说明:这个活动意在让学生体会命题的条件结论之间的关系,符号语言上对应“∴、∵”,文字语言上对应“如果、那么”,体会到条件和结论中存在的因果以及假设关系,也领略到符号语言在数学中体现的强大作用。)

(第三关:幸运考场)

朗读命题并有意识停顿,再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 正数大于零。

2.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 线段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4.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5. 有两个内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6. 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学生活动三:

准备八张卡片,分别写好(1)三边相等

(2)三边对应相等(3)两数相等

(4)两角相等(5)等边三角形

(6)全等三角形(7)对顶角

(8)两数的平方相等 请用这八张卡片作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组成四个正确的命题。(设计说明: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条件和结论有时互换是正确的,有时互换却是不正确的,当条件和结论互换后就变成了另一个命题。更重要的是,在其中让学生进行开放的数学思考,体现这节课的“数学味”。)

归纳小结:

比较以下几个句子。(1)是方程;(2)方程是;

(3)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4)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问题一:请找出哪句是在下定义? 问题二:请找出哪些是命题?

问题三:请找出哪些句子的表述是正确的?

问题四:比较其中两个或者几个句子,结合今天的课程,谈谈你的收获。(设计说明:呼应本节课的课题“定义与命题”,在小结本节课知识的时候,设计了对比思考的模式,引导学生回答定义与命题的关系,如:“定义都是正确的命题,命题不一定是正确的,命题也不一定是定义,定义有充分必要性”等等,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通过这个活动小结本课,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定义与命题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完成知识内化和升华。)

布置作业

必做题

P72 作业题

A组 选做题

P72 作业题

B组

《4.1 定义与命题》(第2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材: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

2.会在简单的情况下判别一个命题的真假。3.了解公理和定理的含义。过程性目标:

1.从生活命题引入数学命题,并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类比、归纳、分类等思维方法。

2.在学生总结命题、真命题、定理和公理之间的关系中,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3.通过对真假命题的判断,初步体验举反例、推理说明等数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命题的真假的概念和判别。

判别命题的真假其实已涉及证明,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表述上,学生都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节课从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出发,采用情境引入——探究新知——巩固新知——学以致用——畅所欲言的模式展开,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组织学生两两合作,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充分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

以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命题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

教师组织播放课件并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

用学生熟悉、关注的问题入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命题有正确与不正确之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探究新知: 1.试一试:

教师组织每一位同学先写出一个数学命题,然后请他的好朋友判断命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教师出示学生的部分命题。学生所写的命题中可能有正确,也可能有不正确(如果没有上面的情况,则由教师补充)。

在学生判断命题是否正确的过程中,引入假命题、真命题的概念,并巩固对真命题、假命题的判断。

所写的命题中可能有定理、公理,从而引入定理和公理的概念并例举公理(如果没有上面的情况,则由教师补充)。

所写的命题可能出现不作为公理、定理的真命题(如果没有,则由教师补充)。

通过学生判断真命题和假命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出判断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方法。

2.理一理:

由学生小组讨论:命题、真命题、定理和公理之间的关系,并在学生的回答中相互补充。

教师出示问题,组织学生活动。

引入定理和公理的概念并例举公理。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相互出题,回答,交流,互动,并总结判断真命题、假命题的方法。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出四者之间的关系。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并在互动中引出新知,让学生自己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类比、归纳、分类等思维方法.

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三、巩固新知: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游乌镇,展风采。分小组竞赛,抢答。1.判一判:

所有的定理是真命题。()所有的真命题都是公理。()

2.选一选:

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是()(A)从“1、2、3、4、5、6”六个数中任意选一个数,是偶数的概率是0.4(B)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 a+b =0(C)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正数(D)任何一个角都比它的补角小 3.辩一辩:

有甲乙两位同学在讨论数学问题时,甲说:若有>,则一定有>,乙说:若有>,则一定有>.请判断哪位同学说得对?为什么?

4.填一填: 补全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使命题成为真命题。,那么两直线平行.5.推一推

如图,若∠1=∠2,则∠3=∠4.请用推理的方法说明它是真命题。

教师出示问题,组织学生活动。

学生分小组竞赛,抢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及时巩固学生对真命题、定理、公理的认识。

巩固对真假命题的判断

巩固对假命题的判断

巩固对真命题的判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巩固对真命题的判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四、学以致用:

如图,AB、CD相交于点O,给出下列五个论断:

①∠A=∠D ② AC=BD ③ OC=OB ④ OA=OD以其中两个论断为条件,一个论断为结论,写出一个真命题和假命题,并说明理由。

教师出示问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各小组间交流发言。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畅所欲言:

通过本堂课的探索,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心声。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与收获,以及还存在的问题。

培养学生学习后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

六、作业布置:

必做题:作业本(2)18页

选做题:课本74页第(6)题 教师布置作业

作业分层布置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的设计分为六个环节:情景引入-――探究新知―――巩固新知―――学已致用―――畅所欲言―――作业布置.

2.通过情景对话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命题有正确与不正确之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3.组织学生写命题,互相判断命题是否正确的过程,引入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再通过对真命题和假命题的判断过程,引出公理和定理,并由学生归纳出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再由小组讨论得到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公理、定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设计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引导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同时,学生在互相检测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采用分层教学,整堂课的设计既有基础训练,又有能力提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5.重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有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合作,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6.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直观教学,加大思维密度,有力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7.本节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去说、写、想、动,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为学生的表现提供广阔的舞台!

教材:浙教版八(下)第四章课题:定义与命题(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

2、会在简单的情况下判别一个命题的真假;

3、了解公理和定理的含义.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命题的判断;真假命题判别;公理定理的认识过程中了解类比、归纳、分类等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类比、归纳得到真假命题的判别方法,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一些探索数学知识的初步经验,形成基本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命题的真假的概念和判别.教学难点:判别命题的真假所涉及推理的方法和表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通过学生说身边的广告语入手,并判断下面三条广告语是不是命题.农夫山泉:“农夫山泉有点甜.” 温迪汉堡包:“牛肉在哪儿?” 滚石乐队:“感觉是真实的.”

从判断广告语是不是命题过渡到数学命题的判断

2、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1)在直线AB上任取一点C.(2)相等的角是对顶角.(3)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把判断出来的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且讲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让学生从实践中复习上节课命题和定义的概念,归纳是不是命题判断的方法,以及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板书命题)

二、新课引入

思考下列命题的题设(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并判断是否正确?你的理由是什么?(1)边长为a(a>0)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为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3)对于任何实数 x, x2 <0.在上述命题中,学生通过判断哪些命题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说说你的理由.从而自然的获取了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假命题:不正确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板书真命题,假命题及课题4.1定义与命题(2))

三、巩固新知

下列哪些命题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说说你的理由?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2、如果a>b,b>c,那么a=c;

3、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5、已知∠1和∠2如图所示,则∠1>∠2;

6、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7、会飞的动物是鸟.8、一条直线截另外两条直线所得到的同位角相等.在上述真命题的判断和说理的过程中引出什么样的真命题是公理,什么样的真命题是定理呢?并引导学生归纳真假命题判别的方法.公理:这些公认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公理.定理: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板书定理,公理)公理举例:

1、两点间线段最短.2、两点就可以确定一条直线.3、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4、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7、三角形的全等的方法:SAS ASA SSS.以前书本上学过的用推理的方法得到的用黑体表述的性质都为定理.针对公理,定理和真命题之间的关系 判断:所有的真命题都是定理.所有的命题都是公理.所有的定理是真命题.所有的公理是真命题.由学生再一次总结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四、探究提高:

如图,AB、CD相交于点O。给出下列五个论断:

①∠A=∠D;②∠C=∠B;③AC=BD;④OC=OB;⑤OA=OD.以其中两个论断为条件,一个论断为结论,组成一个命题.请分别写出一个这样的真命题和假命题.让学生感知真命题的推理过程,为下节课埋下伏笔.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你获取了什么数学知识与方法? 六.布置作业:书本后的作业题2、4、5、6及作业本.板书设计:

4.1定义与命题(2)定义

公理(公认)学生自由活动区 真命题定理(推理)命题„„

假命题(举反例)

教学设计说明:

1、基本结构: 判断命题类比真假命题的概念类比定理,公理的概念熟悉命题基本知识的内化 分析命题归纳真假命题的判断归纳定理,公理的判断及简单的推理

2、以落实课程标准为终极目标;以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数学思维的完善和情感态度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以教师的组织、引导、参与为依托;以学生的积极动脑、动口为主线来构建本课时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活动.突出新知识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归纳,达成对概念的理解与初步的应用.3、本节课的各个环节的设计都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原始的思维.让学生来发现问题,允许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问题上有不同的见解,让学生表达出对问题的直观感觉,对所学知识用自己的思维去感悟.4、本节课的教学以知识的形成为主线.让学生从生活实际情景中寻找命题入手,允许不同的学生在命题的各种判断上有真实的认识,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及教师的恰当引导,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应用的熟练.为学生的几何学习从合理推理顺利地过渡到步步有据的推理论证做铺垫.4.1 定义与命题

(二)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2.会判别一个命题的真假。3.了解公理和定理的含义。2)能力目标:

通过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对真假命题的判断,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命题真假的概念和判断。难点:判别命题的真假过程中所涉及的证明方法和表述。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学会学习。本堂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式教学法。

2.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学习效率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以生活实际为背景,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创设问题情况,有利于增强数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出示题目

下列命题哪些是正确的命题,哪些是不正确的命题:(1)对于任何实数x,x2﹤0;(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第29届奥运会举办国是中国;

(5)如图,若∠1+∠2=1800,则直线a∥b。生:正确(2)(3)(4)(5)不正确(1)。

师:由此可知有些命题是正确的,有些命题是不正确的。师:你是怎么判断这个命题是不正确的呢? 生:命题(1),取x=-1时,x2>0,所以该命题不正确。像这样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反之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

师:你能说说真命题和假命题的区别吗? 生:

真命题 条件成立,结论一定成立 假命题 条件成立:结论不一定成立 公理、定理概念教学

师:接下来我们来思考一下,这几个真命题是如何判断的。

生:命题(2)是不需要证明的是公理,是人类经过长期实践后公认为正确的命题。生:这些公认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公理。

师:很好,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公理可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的依据。师:你能举出我们已经学过的公理吗?

生: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师:那么命题(3)呢? 生:定义

师:命题(4)呢? 生:事实(规定)师:命题(5)呢? 生:依据

∵∠1+∠2=1800(已知)∠2+∠3=1800(补角的意义)∴∠1=∠3(同角的补角相等)∴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等)

生:这种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第三篇: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一、教材内容及设置依据

【教材内容】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有理数加法、减法的运算的回顾,学习包括分数和小数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其方法;应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置依据】教材内容的确定主要根据知识的社会作用性、教育性原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以及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作用)、后继教育原则(为进一步深造、参加实际工作和适应日常生活准备条件)、可接受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心理特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不断发展);还要与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相适应,逐步深透现代教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加强,同时又是后面所要学习的有理数的乘法、除法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基础,特别是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为后面的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的学习提供了类比依据。也为后面学习代数式的合并同类项及有关的恒等变形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对重点的处理】本节的重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应尽量从实际问题引入、应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教学情境,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运算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的把每节课的“课堂练习”和“习题”的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板块,如:

1、知识巩固型

2、实际应用型

3、方法多变型

4、知识拓展型等。

【对难点的处理】对于难点的处理,因为新教材“强调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教学时我们应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或用“已知”去解决“未知”的思想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交流,充分的探索。同时淡化形式,突出实质(不出现代数和的定义,只是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以及加

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对“代数和”加以体会)

四、关于教学方法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采用的方法:

1、情境体验:通过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会到课堂中去,产生共鸣,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加深其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发现法: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中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引导发现法的关键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通过合作讨论,使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形成合作的意识,产生合作的愿望。

五、关于学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給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会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提出问题后,要鼓励学生分析、探索、讨论,确定出问题解决的办法。通过小组探究交流,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开拓了思路,培养了思维能力。同时意识到:数学是生活实际中的数学、大自然中的数学,萌生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愿望。

六、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复习铺垫:

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有关有理数的加法、减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速算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1、45+(-23)2、9-(-5)

3、-28-(-37)

4、(-13)+0

5、(-29)+(-31)

6、(-16)-(-12)-24-(-18)7、1.6-(-1.2)-2.5

8、(-42)+57+(-84)+(-23)

从四排学生中个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板演6、7、8、题。

通过比赛的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迎合了学生好胜的心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对题目进行评判,对优胜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其他学生加以鼓励,使他们意识到“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要有信心,要有高昂的斗志。通过练习,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特别是减法法则,加深了印象,这符合教学论中的巩固性原则,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

二、新知探索:

1、出示引例1: 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高度变化 记作

上升4.5千米 +4.5千米 下降3.2千米 -3.2千米 上升1.1千米 +1.1千米 下降1.4千米 -1.4千米 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米?

让学生分组探究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难得出两种算法: ① 4.5+(-3.2)+1.1+(-1.4)②4.5-3.2+1.1-1.4 =1.3+1.1+(-1.4)=1.3+1.1-1.4 =2.4+(-1.4)=2.4-1.4 =1千米 =1千米

教师随之提出问题:比较以上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教师的引导、规纳、总结可得出:加减法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代数和“的含义。这里不要求出现“代数和”的名称。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对学生而言,体现了他们的主体性,使他们的个性得以表现,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解放,使学生形成了创新、探索的意识,增强了主动学习的动机。

3、教师宣布游戏规则,组织学生作游戏:

①二人小组每人每次抽取4张卡片,如果抽到白色卡片,那么加上卡片上的数字;如果抽到红色卡片,那么减去卡片上的数字

②比较两人所抽4张卡片的计算结果,结果大的为胜

利用游戏训练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寓学于乐,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玩中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习惯。在学生作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既可指名学生上作游戏,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轮流交换作,以提高游戏的质量,保持学生对游戏的新鲜感。对做的好的小组进行各种形式的表扬。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如发现具有代表性的运算,如: +(-5)+4-(-)- +(-)+5-(-3)等,可写到黑板上作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其做法,通过学生的讲解,明确可以按从左到右的方法依次运算,又因为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所以也可以整数之间、分数之间先分别相加,还可以正数之间、负数之间分别相加,最后得出结果,这样可以简化运算,从而为下面例题的讲解设下了伏笔,打下了解决问题的基础。

4、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出示例题: 计算 :(1)(+3)-(-9)+(-4)-(+2)(2)-1/3+3/4-5/6+1/2

(3)0.25+(-1/8)-(+7/8)-(+3/4)

鼓励学生进行讲解,寻求方法多样化。这样解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参加、动手动脑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由教师进行规范化的板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关系,使学生成为教师式的学生,教师成为学生中的首席。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

三、达标练习

1、知识巩固:p58 随堂练习T1 由学生口答,熟练方法。

2、知识加强:计算p58习题2.7 T1 可指名学生板演,教师及时讲评,并鼓励学生交流

不同看法,同时指出易出错的的地方,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这符合教学论中“快反馈”的原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P59T2,这是“知识应用型”的练习,让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鼓励学生先根据数据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方法及过程,再进行准确计算。这符合新课改标准的要求:“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解释估算的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观点来认识现实世界。

4、P59T3 这是“知识拓展型”的练习。教师可启发、引导,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得出了最终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例题与练习题的配备,使学生将本节所学知识得以具体化,达到了应用的目的,这是本节的重点,而重点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探究被体现出来,这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四、课堂小结

可通过问题的方式进行小结,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①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② 在运用这些知识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所布置的作业要紧紧围绕能运用简便方法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通过作业进一步反馈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效果。

第四篇: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理解公式的本质,会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猜想等探究创新能力,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喜悦,树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公式的理解,包括它的推导过程、结构特点、语言表述(学生自己的语言)、几何解释.

2、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1、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其几何解释.

2、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问题1:请说出平方差公式,说说它的结构特点.

问题2:平方差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问题3:平方差公式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举例说明.

问题4:想一想、做一做,说出下列各式的结果.

(1)(a+b)2(2)(a-b)2

(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分别说说理由,并且不直接给出正确评价,还要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新知

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实验田,因需要将其边长增加b米,形成四块实验田,以种植不同的新品种.(如图)

(1)四块面积分别为:、、、;

(2)两种形式表示实验田的总面积:

①整体看:边长为的大正方形,S=;

②部分看:四块面积的和,S=.

总结:通过以上探索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1:通过以上探索学习,同学们应该知道我们提出的问题4正确的结果是什么了吧?

问题2:如果还有同学不认同这个结果,我们再看下面的问题,继续探索.(a+b)2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请你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加以验证.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到猜想、感觉得到的不一定正确,只有再通过验证才能得出真知,但还是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见解,但要验证)

问题3:你能说说(a+b)2=a2+2ab+b2

这个等式的结构特点吗?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结构特点:右边是二项式(两数和)的平方,右边有三项,是两数的平方和加上这两数乘积的二倍)

问题4:你能根据以上等式的结构特点说出(a-b)2等于什么吗?请你再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加以验证.

总结:我们把(a+b)2=a2+2ab+b2(a–b)2=a2–2ab+b2称为完全平方公式.

问题:①这两个公式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②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两个公式吗?

语言描述: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积的2倍.

强化记忆: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二倍放中央,和是加来差是减.

三、例题讲解,巩固新知

例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2x-3)2(2)(4x+5y)2(3)(mn-a)2

解:(2x-3)2=(2x)2-2o(2x)o3+32

=4x2-12x+9

(4x+5y)2=(4x)2+2o(4x)o(5y)+(5y)2

=16x2+40xy+25y2

(mn-a)2=(mn)2-2o(mn)oa+a2

=m2n2-2mna+a2

交流总结: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的一般步骤

(1)确定首、尾,分别平方;

(2)确定中间系数与符号,得到结果.

四、练习巩固

练习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练习2: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练习3:

(练习可采用多种形式,学生上黑板板演,师生共同评价.也可学生独立完成后,学生互相批改,力求使学生对公式完全掌握,如有学生出现问题,学生、教师应及时帮助.)

五、变式练习

六、畅谈收获,归纳总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

2、我们在运用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是任意代数式;

(2)公式的结果有三项,不要漏项和写错符号;

(3)可能出现①②这样的错误.也不要与平方差公式混在一起.

七、作业设置

人教版初中数学优秀教案2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

数、实数、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

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

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

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

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

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

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

教学效果。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提出问题

[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分组交流、讨论

(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

(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学生回答]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①(a-2b)2=a2-2ab+b2

()②(2m+n)2=2m2+4mn+n2

()③(-n-3m)2=n2-6mn+9m2

()④(5a+0.2b)2=25a2+5ab+0.4b2

()⑤(5a-0.2b)2=5a2-5ab+0.04b2

()⑥(-a-2b)2=(a+2b)2

()⑦(2a-4b)2=(4a-2b)2

()⑧(-5m+n)2=(-n+5m)2

3、小试牛刀

①(x+y)2=______________;②(-y-x)2=_______________;

③(2x+3)2=_____________;④(3a-2)2=_______________;

⑤(2x+3y)2=____________;⑥(4x-5y)2=______________;

⑦(0.5m+n)2=___________;⑧(a-0.6b)2=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公式右边共有3项。

(2)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冒险岛: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生自我评价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P34随堂练习P36习题

人教版初中数学优秀教案3

一、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对本章前几节课的学习,已经学习了整式的概念、整式的加减、幂的运算、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平方差公式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探索和应用的过程,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了一定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同时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很多探究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探究意识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2)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

数学能力:

(1)由学生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与推理能力.

(2)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与态度:

将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暴露出来进行分析,避免形成教学上的“相异构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

2、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1、消除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避免形成“相异构想”;

2、完全平方公式结构的认知及正确应用.

四、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十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练习、暴露问题——验证——推广到一般情况,形成公式——数形结合——进一步拓广——总结口诀——公式应用——学生反馈——学生PK——学生反思——巩固练习.

第一环节:学生练习、暴露问题

活动内容:计算:(a+2)2

设想学生的做法有以下几种可能:

①(a+2)2=a2+22

②(a+2)2=a2+2a+22

③正确做法;

针对这几种结果都将a=1代入计算,得出①②都是错误的,但③的做法是否一定正确呢?怎么验证?

活动目的:在很多学生的头脑中,认为两数和的完全平方与两数的平方和等同,即:

(a+2)2=a2+22,如果不将这种定式思维,就很难建立起一个正确的概念;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这种错误或其它错误充分暴露出来,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原有的定式思维是错误的,为下一步构建新的思维模式埋下伏笔.

第二环节:验证(a+2)2=a2–4a+22

活动内容:(a+2)2=(a+2)?(a+2)=a2+2a+2a+22

活动目的':在前一环节已经打破了学生的原有的思维定式的基础上,给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法,避免形成“相异构想”.

第三环节:推广到一般情况,形成公式

活动内容:(a+b)2=(a+b)(a+b)=a2+ab+ab+b2=a2+2ab+b2

活动目的: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第四环节:数形结合

活动内容:设问:在多项式的乘法中,很多公式都都可以用几何图形进行解释,那么完全平方公式怎样用几何图形解释呢?

展示动画,用几何图形诠释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意义.

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来诠释完全平方公式?(课后思考)

活动目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与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数与形是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第五环节:进一步拓广

活动内容:推导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方法1:(a–b)2=(a–b)(a–b)=a2–ab–ab+b2=a2–2ab+b2

方法2:(a–b)2=[a+(–b)]2=a2+2a(–b)+(–b)2=a2–2ab+b2

活动目的:让学生经历由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拓广到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体会到符号差异带来的结果差异,由第二种推导方法体会到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是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

第六环节:总结口诀、认识特征

活动内容:比较两个公式的共同点与不同点:(a+b)2=a2+2ab+b2

(a–b)2=a2–2ab+b2

特征:①左边都是一个二项式的完全平方,两者仅有一个符号不同;右边都是二次三项式,其中第一、三项是公式左边二项式中每一项的平方,中间一项是左边二项式中两项乘积的两倍,两者也仅一个符号不同;

②公式中的a、b可以是任意一个代数式(数、字母、单项式、多项式)

口诀:首平方,尾平方,首尾相乘的两倍在中央.

活动目的:认识完全平方公式的特征,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口诀,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避免学生在应用该公式中出现错误.

第七环节:公式应用

活动内容:例:计算:①(2x–3)2;②(4x+)2

解:①(2x–3)2=(2x)2–2?(2x)?3+32=4x2–12x+9

②(4x+)2=(4x)2+2?????(4x)()+()2=16x2+2xy+

活动目的:在前几个环节中,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已经有了感性认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以及下一环节的练习,使学生逐步经历认识——模仿——再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第八环节:随堂练习

活动内容:计算:①;②;③(n+1)2–n2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是否到位,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是否得当,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

第九环节:学生PK

活动内容:每个学生各出五道完全平方公式的计算题给自己的同桌解答,比一比谁的准确性率高,速度快.

活动目的: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第十环节:学生反思

活动内容: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收获1: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并能简单应用;

收获2:了解了两数和与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之间的差异;

收获3:感受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

活动目的:通过对一堂课的归纳与总结,巩固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认识,体会数学思想的精妙.

第十一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P43习题1.13

人教版初中数学优秀教案4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

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

4、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一、知识点回顾

1、数学期末总评成绩由作业分数,课堂参与分数,期考分数三部分组成,并按3:3:4的比例确定。已知小明的期考80分,作业90分,课堂参与85分,则他的总评成绩为________。

2、样本1、2、3、0、1的平均数与中位数之和等于___.

3、一组数据5,-2,3,x,3,-2,若每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4、数据1,6,3,9,8的极差是

5、已知一个样本:1,3,5,x,2,它的平均数为3,则这个样本的方差是。

二、专题练习

1、方程思想:

例:某次考试A、B、C、D、E这5名学生的平均分为62分,若学生A除外,其余学生的平均得分为60分,那么学生A的得分是_____________.

点拨:本题可以用统计学知识和方程组相结合来解决。

同类题连接:一班级组织一批学生去春游,预计共需费用120元,后来又有2人参加进来,总费用不变,于是每人可以少分摊3元,设原来参加春游的学生x人。可列方程:

2、分类讨论法:

例:汶川大地震牵动每个人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位衢州籍在外打工人员也捐款献爱心。已知5人平均捐款560元(每人捐款数额均为百元的整数倍),捐款数额最少的也捐了200元,最多的(只有1人)捐了800元,其中一人捐600元,600元恰好是5人捐款数额的中位数,那么其余两人的捐款数额分别是___________;

点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满足的条件。

同类题连接:数据-1 , 3 , 0 , x的极差是5 ,则x =_____.

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某班50人右眼视力检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视力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2 1.5

人数2 2 2 3 3 4 5 6 7 11 5

求该班学生右眼视力的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4、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5次,各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5 8 8 9 10

乙:9 6 10 5 10

(1)分别计算每人的平均成绩;

(2)求出每组数据的方差;

(3)谁的射击成绩比较稳定?

三、知识点回顾

1、平均数:

练习: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已知该班平均成绩为80分,问该班有多少人?

2、中位数和众数

练习:1.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

2.如果在一组数据中,23、25、28、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2、5、3、4次,并且没有其他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24、25 B.23、24 C.25、25 D.23、25

3.在一次环保知识竞赛中,某班50名学生成绩如下表所示:

得分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人数2 3 6 14 15 5 4 1

分别求出这些学生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3.极差和方差

练习:1.一组数据X 、X …X的极差是8,则另一组数据2X +1、2X +1…,2X +1的极差是( )

A. 8 B.16 C.9 D.17

2.如果样本方差,

那么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样本容量为.

四、自主探究

1、已知:1、2、3、4、5、这五个数的平均数是3,方差是2.

则:101、102、103、104、105、的平均数是,方差是。

2、4、6、8、10、的平均数是,方差是。

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2、应用上面的规律填空:

若n个数据x1x2……xn的平均数为m,方差为w。

(1)n个新数据x1+100,x2+100, …… xn+100的平均数是,方差为。

(2)n个新数据5x1,5x2, ……5xn的平均数,方差为。

五、学后反思:

xxx

第五篇:初中数学优秀教案_5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一、教材内容及设置依据

【教材内容】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有理数加法、减法的运算的回顾,学习包括分数和小数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其方法;应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置依据】教材内容的确定主要根据知识的社会作用性、教育性原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以及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作用)、后继教育原则(为进一步深造、参加实际工作和适应日常生活准备条件)、可接受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心理特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不断发展);还要与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相适应,逐步深透现代教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加强,同时又是后面所要学习的有理数的乘法、除法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基础,特别是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为后面的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的学习提供了类比依据。也为后面学习代数式的合并同类项及有关的恒等变形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对重点的处理】本节的重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应尽量从实际问题引入、应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教学情境,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运算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的把每节课的“课堂练习”和“习题”的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板块,如:

1、知识巩固型

2、实际应用型

3、方法多变型

4、知识拓展型等。

【对难点的处理】对于难点的处理,因为新教材“强调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教学时我们应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或用“已知”去解决“未知”的思想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交流,充分的探索。同时淡化形式,突出实质(不出现代数和的定义,只是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以及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对“代数和”加以体会)

四、关于教学方法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采用的方法:

1、情境体验:通过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会到课堂中去,产生共鸣,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加深其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发现法: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中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引导发现法的关键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通过合作讨论,使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形成合作的意识,产生合作的愿望。

五、关于学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給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会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提出问题后,要鼓励学生分析、探索、讨论,确定出问题解决的办法。通过小组探究交流,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开拓了思路,培养了思维能力。同时意识到:数学是生活实际中的数学、大自然中的数学,萌生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愿望。

六、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复习铺垫:

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有关有理数的加法、减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速算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1、45+(-23)2、9-(-5)

3、-28-(-37)

4、(-13)+0

5、(-29)+(-31)

6、(-16)-(-12)-24-(-18)7、1.6-(-1.2)-2.5

8、(-42)+57+(-84)+(-23)

从四排学生中个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板演6、7、8、题。

通过比赛的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迎合了学生好胜的心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对题目进行评判,对优胜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其他学生加以鼓励,使他们意识到“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要有信心,要有高昂的斗志。通过练习,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特别是减法法则,加深了印象,这符合教学论中的巩固性原则,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

二、新知探索:

1、出示引例1: 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高度变化 记作

上升4.5千米 +4.5千米 下降3.2千米 -3.2千米 上升1.1千米 +1.1千米 下降1.4千米 -1.4千米

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米?

让学生分组探究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难得出两种算法: ① 4.5+(-3.2)+1.1+(-1.4)②4.5-3.2+1.1-1.4 =1.3+1.1+(-1.4)=1.3+1.1-1.4 =2.4+(-1.4)=2.4-1.4 =1千米 =1千米

教师随之提出问题:比较以上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教师的引导、规纳、总结可得出:加减法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代数和“的含义。这里不要求出现“代数和”的名称。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对学生而言,体现了他们的主体性,使他们的个性得以表现,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解放,使学生形成了创新、探索的意识,增强了主动学习的动机。

3、教师宣布游戏规则,组织学生作游戏:

①二人小组每人每次抽取4张卡片,如果抽到白色卡片,那么加上卡片上的数字;如果抽到红色卡片,那么减去卡片上的数字 ②比较两人所抽4张卡片的计算结果,结果大的为胜

利用游戏训练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寓学于乐,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玩中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习惯。

在学生作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既可指名学生上作游戏,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轮流交换作,以提高游戏的质量,保持学生对游戏的新鲜感。对做的好的小组进行各种形式的表扬。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如发现具有代表性的运算,如: +(-5)+4-(-)- +(-)+5-(-3)等,可写到黑板上作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其做法,通过学生的讲解,明确可以按从左到右的方法依次运算,又因为减

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所以也可以整数之间、分数之间先分别相加,还可以正数之间、负数之间分别相加,最后得出结果,这样可以简化运算,从而为下面例题的讲解设下了伏笔,打下了解决问题的基础。

4、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出示例题: 计算 :(1)(+3)-(-9)+(-4)-(+2)(2)-1/3+3/4-5/6+1/2

(3)0.25+(-1/8)-(+7/8)-(+3/4)

鼓励学生进行讲解,寻求方法多样化。这样解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参加、动手动脑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由教师进行规范化的板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关系,使学生成为教师式的学生,教师成为学生中的首席。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

三、达标练习

1、知识巩固:p58 随堂练习T1 由学生口答,熟练方法。

2、知识加强:计算p58习题2.7 T1 可指名学生板演,教师及时讲评,并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看法,同时指出易出错的的地方,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这符合教学论中“快反馈”的原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P59T2,这是“知识应用型”的练习,让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鼓励学生先根据数据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方法及过程,再进行准确计算。这符合新课改标准的要求:“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解释估算的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观点来认识现实世界。

4、P59T3 这是“知识拓展型”的练习。教师可启发、引导,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得出了最终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例题与练习题的配备,使学生将本节所学知识得以具体化,达到了应用的目的,这是本节的重点,而重点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探究被体现出来,这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四、课堂小结

可通过问题的方式进行小结,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①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② 在运用这些知识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所布置的作业要紧紧围绕能运用简便方法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通过作业进一步反馈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效果。

下载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集合1(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集合1(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数学三角形优秀教案

    愚公教育——北师大版——三角形精讲知识点 第三章 三角形 第一节 认识三角形(1) 【学习目标】 1.认识三角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和表示方法 2.理解并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初中数学易错知识点大集合

    初中数学易错知识点大集合中考题型和难度比例10道选择30分,8道填空24分,10道大题76分。难度比例是7:2:1就是91分基础题,26分中档题,13分拔高题。13拔高题是填空18题,最后两题第三问......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评比通知

    关于开展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评比活动的通知 各乡镇中心学校、市直各中学: 根据沧州市教科所通知精神,决定开展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评比活动,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教案设计要求 1,......

    初中数学说课稿1

    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1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所选用的教材为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模板《有理数》 有理数说课稿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了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 潘亚飞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号说课者,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所选用的教材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模板《研究勾股定理》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

    初中优秀数学说课稿

    初中数学对比小学数学来说,难度增加了不少,学生们也难以理解一些知识点,那么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应该怎样讲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优秀数学说课稿,欢迎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