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江西省宜春市六小 杨玉清
课本剧是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编排的角色表演。课本剧以其生动活泼的特点深受低年级小学生喜爱。低年级教材大多数是故事性很强的童话、寓言、名人名事,很适合编排课本剧,即使有些短小的古诗、儿歌,看似简单,经过创造性地联想,也能编排出生动有趣的课本剧。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开展课本剧表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去获取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一、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不需要老师做很多的分析。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小口玻璃瓶和许多小石子,制作了一个嘴巴可以活动的乌鸦头饰。当学生初步阅读了解了课文后,我就请学生上台实际操作,学生戴上头饰,把一个个小石子投进玻璃瓶里,让学生亲眼看到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过程。通过以上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对课文内容记得很牢,也培养了学生务实求真,细致观察的好品质。在教《寻隐者不遇》古诗时,我先解释清楚个别字词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诗的大意,然后我就导演了一个课本剧。我扮演诗人,叫一位学生扮演童子,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我去寻找深山里的朋友,与童子相遇,我以诗人的口吻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你师父干什么去了?”“他在哪儿采药了?”“你能找到他吗?”以便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
诗意。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演变成了一个情节完整,口语化很强的故事了,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学习古诗灵活易懂,情趣盎然。
二、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课文时,语气的掌握是很重要的,但对低年级学生讲解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是比较抽象的,往往得通过老师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体会出句子的不同语气。在《要下雨了》这一课中,有以下几个句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吗?我正忙着捉虫子呢!是要下雨了吗?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我正忙着搬东西呢!文中多次出现了语气词呀、呢、吗,在讲读课文时,我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示范以上句子的不同语气,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学习效果,再让学生分解表演一遍。学生感情丰富,身临其境,演得有声有色,对话时不但语气读得好,而且表情也恰到好处,可视性和可听性兼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如果在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经常地开展这样的口语训练,就能培养学生态度大方,语言流畅的言行习惯。
三、提高学生的形体语言能力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我在讲读课文时,经常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以加深对重点字词的准确把握。在《明明上学》一文中有一段描写了明明捉蛐蛐的过程,有几个动词用得准确、生动。为了让学生体会一
下捉蛐蛐的乐趣,我鼓励学生表演了这个片断,学生很感兴趣,表演时很投入、逼真,连平时文文静静的女生也不逊色,好像真的在捉一只蛐蛐,课堂气氛即刻活跃起来,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体会了扒、捂、追、找这几个动词。在低年级教材中,可供学生模仿体验的课文片断比比皆是:如《老公公》一文中老公公拱手、弯腰、滑、摔、掉这些滑稽幽默的动作;《小猴子下山》一文中猴子的几个动作:摘、掰、找、捧、抱;《两只小狮子》一文中那只勤快的狮子练功时的动作:滚、扑、撕、咬;《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等,以上动作都可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
四、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
有些课文没有把事情的结果直白地告诉大家,需要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补充课文内容。在《三只白鹤》中,结尾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哪只白鹤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鱼?课文讲完后,我就引导学生续编故事,想象第二天第三只白鹤找到鱼以后,会对其它两只白鹤说什么?第一、二只白鹤又会怎么想?这些情节是文中没有的,可通过编排课本剧表演一下,让学生在想象,续编故事中自己探讨答案,明白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总之,课本剧可以是完整的故事情节,也可以是一个重点片断;可以是一个或几个人表演,也可以全班参与;在表演时,老师既做导演,又可做演员,活动形式
灵活多样。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课本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下创造性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第二篇:浅谈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课本剧是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编排的角色表演。课本剧以其生动活泼的特点深受低年级小学生喜爱。低年级教材大多数是故事性很强的童话、寓言、名人名事,很适合编排课本剧,即使有些短小的古诗、儿歌,看似简单,经过创造性地联想,也能编排出生动有趣的课本剧。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开展课本剧表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去获取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一、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不需要老师做很多的分析。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小口玻璃瓶和许多小石子,制作了一个嘴巴可以活动的乌鸦头饰。当学生初步阅读了解了课文后,我就请学生上台实际操作,学生戴上头饰,把一个个小石子投进玻璃瓶里,让学生亲眼看到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过程。通过以上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对课文内容记得很牢,也培养了学生务实求真,细致观察的好品质。在教《寻隐者不遇》古诗时,我先解释清楚个别字词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诗的大意,然后我就导演了一个课本剧。我扮演诗人,叫一位学生扮演童子,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我去寻找深山里的朋友,与童子相遇,我以诗人的口吻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你师父干什么去了?”“他在哪儿采药了?”“你能找到他吗?”以便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诗意。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演变成了一个情节完整,口语化很强的故事了,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学习古诗灵活易懂,情趣盎然。
二、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课文时,语气的掌握是很重要的,但对低年级学生讲解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是比较抽象的,往往得通过老师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体会出句子的不同语气。在《要下雨了》这一课中,有以下几个句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吗?我正忙着捉虫子呢!是要下雨了吗?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我正忙着搬东西呢!文中多次出现了语气词呀、呢、吗,在讲读课文时,我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示范以上句子的不同语气,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学习效果,再让学生分解表演一遍。学生感情丰富,身临其境,演得有声有色,对话时不但语气读得好,而且表情也恰到好处,可视性和可听性兼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如果在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经常地开展这样的口语训练,就能培养学生态度大方,语言流畅的言行习惯。
三、提高学生的形体语言能力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我在讲读课文时,经常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以加深对重点字词的准确把握。在《明明上学》一文中有一段描写了明明捉蛐蛐的过程,有几个动词用得准确、生动。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下捉蛐蛐的乐趣,我鼓励学生表演了这个片断,学生很感兴趣,表演时很投入、逼真,连平时文文静静的女生也不逊色,好像真的在捉一只蛐蛐,课堂气氛即刻活跃起来,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体会了扒、捂、追、找这几个动词。在低年级教材中,可供学生模仿体验的课文片断比比皆是:如《老公公》一文
中老公公拱手、弯腰、滑、摔、掉这些滑稽幽默的动作;《小猴子下山》一文中猴子的几个动作:摘、掰、找、捧、抱;《两只小狮子》一文中那只勤快的狮子练功时的动作:滚、扑、撕、咬;《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等,以上动作都可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
四、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
有些课文没有把事情的结果直白地告诉大家,需要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补充课文内容。在《三只白鹤》中,结尾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哪只白鹤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鱼?课文讲完后,我就引导学生续编故事,想象第二天第三只白鹤找到鱼以后,会对其它两只白鹤说什么?第一、二只白鹤又会怎么想?这些情节是文中没有的,可通过编排课本剧表演一下,让学生在想象,续编故事中自己探讨答案,明白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总之,课本剧可以是完整的故事情节,也可以是一个重点片断;可以是一个或几个人表演,也可以全班参与;在表演时,老师既做导演,又可做演员,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课本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下创造性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第三篇: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课本剧表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课本剧是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编排的角色表演,学语文教材大多数是故事性很强的童话、寓言、名人名事,很适合编排课本剧。课本剧因文设计,精心安排,可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辅助于课本剧表演,把那些故事性强,情节动人,教育意义深刻的文本,改编成课本剧鼓励学生表演,会更好的帮助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更好的实现语文知识向课外拓展延伸,达到提高和升华的效果,从而充分体现语文知识的人文性教育,文以载道。在课本剧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中,我将不断地摸索、总结,有颇多收获与感悟。
一、在表演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本剧表演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这是一种让学生趣味无穷的艺术表演形式,学生喜欢看,喜欢演,对表演课本剧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喜欢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表现的欲望十分强烈。在完成了对课堂语文知识的学习之后,进而转入在课外延伸、拓展。通过教师精心指导、编排,挖掘教材中的精华部分,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在贯之以“演”,特别是把课本中的小说、剧本、童话、寓言、神话等编写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会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在教《寻隐者不遇》古诗时,我先解释清楚个别字词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诗的大意,然后我就导演了一个课本剧。我扮演诗人,叫一位学生扮演童子,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我去寻找深山里的朋友,与童子相遇,我以诗人的口吻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你师父干什么去了?”“他在哪儿采药了?”“你能找到他吗?”以便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诗意。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演变成了一个情节完整,口语化很强的故事了,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学习古诗灵活易懂,情趣怏然。
三、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课文时,语气的掌握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往往得通过老师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体会出句子的不同语气。在《滥竽充数》一文中,有以下几个句子,中多次出现了语气词呀、呢、吗,在讲读课文时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示范以上句子的不同语气。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学习效果,再让学生分解表演一遍。学生感情丰富,身临其境,演的有声有色,对话时不但语气读得好,而且表情也恰到好处,可视性和可听性兼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如果在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经常地开展这样的口语训练,就能培养学生态度大方,语言流畅的言行习惯。
四、提高学生的形体语言能力
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讲读课文时,经常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以加深对重点字词的准确把握。在文中有一段描写了的过程,有几个动词
用的准确、生动。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下的乐趣,我鼓励学生表演了这个片段,学生很感兴趣,表演时很投入、逼真,连平时不爱说话的李成海也不逊色,好像真的在的气氛中体会这个动词。在小学教材中,可供学生模仿体验的课文片段比比皆是:如一文中的动作等,以上动作都可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
五、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
有些课文没有把事情的结果直白的告诉大家,需要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补充课文内容。在一文中,这些情节是文中没有的,可通过编排课本剧表演一下,让学生在想象,续编故事中自己探讨答案,明白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总之,课本剧可以一个或几个人表演,也可以全班参与:在表演时,老师既做导演,又可做演员,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课本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下创造性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课本剧表演正在逐步推广和应用中,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亮点,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习作与表演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让语文教师能熟练的驾驭课堂教学,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是课本剧表演让语文课堂教学如此美丽,魅力无穷。
浅谈课本剧表演在小学语
文教学中的运用
南长甸小学
孟小丹
第四篇:课本剧在英语中的运用
课本剧的使用
----谈谈在英语课上的实践与反思
摘要:初中英语教学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我 认 为,编 演课 本 剧 是个很好的途径
第一次尝试将课本剧引进课堂教学,是在新课改前。那是一节校级公开课,我开课的选题是:the important paper,是一个很有趣的舞台剧, 在教授这一课的时候.我想到,在大学时,老师经常会让学生编一个剧本来演,那么我能不能尝试着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这个故事呢?
课前准备工作:全班46位同学分为两大组,各组同学分工、合作,经历了确定选题、查阅资料、编写剧本、推选导演及选拔演员的过程,是一次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学习过程。教师密切关注着准备过程,对选题、排练、同学间的合作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帮助。
课堂效果:一开始,第一组的学生有点羞涩,只是按照书上的台词来演绎.尽管如此,学生门配合的不错.赢得了很多的掌声.后来接下来的几组,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已经不满足于课本上的台词了,自己编了很多的台词,增加到故事情节中去.还准备了道具,英语讲的越来越好, 配合的也跟默契了,the king 着急的表情,以及the servant 慌慌张张的样子,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开课结束后,我感觉本次课本剧的应用,学生对英语更感兴趣了.而且学生写作剧本、口头表达和表演的能力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所以,我觉得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分析讲解语法结构,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背诵和模仿,而且还要求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怎样才能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呢,我本人觉得,编演课本剧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第一,通过把所学材料改编成课本剧,能很好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为同一个内容学生学到了两种表述的方式,阅读材料往往是描述性的文字,而课本剧则以口语化的对白为主。只有对语言材料的充分认识,才能完成这种转化。同时,在这两种表述中,学生会看到重点词汇都被运用到了,及如何被运用的,这样就加深了对重点词汇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 提高学生口语和写作能力
在编排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 在写剧本的时候,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对话要求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这就要求学生要去查字典,查资料,注意写作的用词和句型,自然能提写作能力.其次, 表演为学生提供了英语实践的机会和条件,提供了英语交际的情景和语言的环境.比如the important paper,里,国王生气和着急的心情, 都需要学生揣摩, 然后表达出来.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身临其境,用正确的语调和语气表达,自然的口语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英语课本剧要求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学生就在反复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达到熟练的程度.几经训练,一些有难度的话,学生也能脱口而出.学生从不敢说到敢说,从不会说,到会说,然后发展到爱说,想说,并说的越来越好,这就是进步.而且这也跟现在李阳疯狂英语中的大胆说的精神是一致的.第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和枯燥。
学生在排演课本剧的过程中,调动起了多种感知器官,让它们共同参与语言的再创作,这种通过内化所习得的语言是鲜活和长久的。因为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理解的已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更丰富的语言,动作和布景,道具。
第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整个的编排和表演的过程中,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而是靠大家一起的努力.一起讨论剧本,一起合作编演,这样无形中,就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课本剧的内容和形式都不必拘泥于课文,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比如,Turandot 这篇课文就可以让学生改编成一个英文剧.而且,在the princes回答Riddle 的情节中,可以专门编出一个短剧, 所以可以适当引导,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民主的,活泼的课堂气氛,教会学生要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创新的精神.所以编演课本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确实大有裨益,但是编演难度大,要求高,很多学生会有畏难情绪.所以一开始老师的肯定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本堂课课前在进行了重点词语的讲解和学习,及通过问答方式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后,再安排剧本,通读剧本后,教师对有困难的词汇进行讲解和领读。最后分组准备课本剧的排演。通过实践和反思,我觉得使用了课本剧,学生对语言知识掌握更加牢固,表演中学生语言到位(很多人能正确地背诵出台词)表演精彩,表情和语言配合得很正确,说明学生充分理解了文章的意义和感情。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南漳县武安镇白龙中心小学 尹松刚老师
内容摘要:运用多媒体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改变教学的呈现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本文论证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多媒体 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所以语文教师要尽量运用多媒体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改变教学的呈现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现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其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唇耕舌耘、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由于语文本身包罗万象的特性和学生认知心理尚未成熟,课堂里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的景象。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
如在《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中,通过播放歌曲《春在哪里》创设情景引入,随之通过多媒体向大家展示几幅美丽的图片,再用一系列的配音图片(如小鸟的叫声,青蛙的叫声,小河流水声,夜晚中各种昆虫的混叫声等等),描述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听觉、视觉的刺激,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好像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新奇的知识,引起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中再播放文章朗诵,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确实存在着语言。这样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文字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并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情景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而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看作是“情景教学”的一个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
俱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由于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各种云的形状,但对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那一个个生疏的气象名字,那一种种差别不大的云,着实让很多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到了相应的图片,并配以简要的介绍文字,使学生对每一种云都有了直观的认识,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既加深了学生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容量。
语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如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把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占据二龙山等片段剪辑下来,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引导学生认识鲁智深,会讲述他的故事,还要指导学生观察鲁智深的言行举止,乃至神态变化,分析、思考、讨论鲁智深的形象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等电视剧中的歌曲,并链接后人对鲁智深的评价;还可以同《水浒传》中其他人物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就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而现代信息技术交互性强,反馈及时,这个特点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认识基础,不同的兴趣爱好及不同的学习情形,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材料,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自觉地探究有关问题,对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解决学习疑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在教学《荔枝蜜》一文时,针对本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用《荔枝蜜》作为题目,而不用《蜜蜂》作为题目呢?他还写了哪些文章?作品的主要风格是什么?他的这篇文章想告诉人们什么?从作者的这篇文章或其他作品中找出相应的依据。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寻找答案,去探讨问题,教师只是适时地点拨或提示。
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必然趋势,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寻求现代 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