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交响诗《嘎达梅林》教学设计 音乐
第四单元 音诗音画
——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
年级:八年级
课型:欣赏综合课 教材分析: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女作曲家辛沪光于195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时的毕业作品。20世纪初,我国一位蒙族英雄嘎达,为了土地和自由,领导人们起义,斗争长达五年之久,最后起义失败。这部作品以嘎达牺牲的历史故事为题材,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全曲由三个部分组成: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各部分的音乐主题均来源于蒙族民歌《嘎达梅林》。学情分析:
交响诗这一体裁的作品学生普遍接触较少,不了解它,因而容易在主观上产生排斥的情绪,针对这一特点我采用让学生课前去获取相关资料、学唱民歌主题,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成果并结合教师的课件,运用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通过视、听、唱的全方位调动及师生互动,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作品的魅力所在,更深一层次地了解和体会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课程总目标:
1、通过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让学生从“情”的角度,更深一层次地了解和体会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涵,打破狭隘的民族观,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民族激情。
2、通过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作品的魅力所在。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2、能够背唱《嘎达梅林》的民歌主题; 3、学习从音乐要素入手分析音乐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充分聆听体验音乐作品,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2、利用音乐实践,培养合作意识与协调能力。
3、将民歌、电影音乐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教学中,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索标题音乐的兴趣;
2、通过感受用音乐语言塑造的嘎达梅林的形象,引发学生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 3、在了解了嘎达梅林起义的原因后,引起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环保问题的关注。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初步了解、体验交响诗。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时代、民族背景下的音乐。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但学生的生活阅历与情感经历局限了对作品内涵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想要在一节课中改变这种情况,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实践演示法、对比欣赏法、讨论交流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法:通过讨论、交流、表现与创造,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课件光盘、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欣赏舞蹈《嘎达梅林》
二、导入新课:
播放马头琴齐奏《嘎达梅林》(幻灯+音像)
学生看完后说出以上是属于哪个民族的。(蒙古族)谁知道这个曲子叫什么名字?(嘎达梅林)
师:“今天让我们重温嘎达梅林的英雄史实吧。”
三、感受新知:
出示课题《嘎达梅林》(课件)
1、请学生展示所收集整理的资料
(找一个学生讲述历史上一件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师:“时间在飞快地流逝,但嘎达梅林的故事却从未被人们遗忘。2001年著名的电影导演冯小宁继执导《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战争三部曲后,把镜头对准了嘎达梅林„„”让我们欣赏电影《嘎达梅林》的几个片段,尾声中的音乐需大家仔细听,它极静极美,是一小段轻柔的女声独唱,虽然没有哀歌的悲婉,没有颂歌的辉煌,却象一抹从厚重的云层中透出的霞光,撼人心魄,让人不禁为之动情。”
(教师放电影《嘎达梅林》片段。使学生直观感受这一悲壮史实。)
师:“这么动人的故事,值得我们后人传颂。这首民歌《嘎达梅林》的旋律我们又是那么的熟悉„”(小学音乐教材教学内容).教师鼓励学生尝试歌唱民歌《嘎达梅林》
2、学唱歌曲。(大屏幕显示《嘎达梅林》歌曲简谱)A、教师简介歌曲: “嘎达梅林起义后不久,歌唱他的民歌就开始以抒情短歌的形式在草原上流传,因为这首民歌曲调朗朗上口,易于流传,至今深受人们喜爱。”
原歌歌词有五百多段,人们经常演唱的四段歌词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歌词运用了形象化的比兴手法,抒发了人民对英雄崇敬怀念的感情。
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作基础,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的曲式写成。两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低沉。整首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B、学唱民歌《嘎达梅林》。(体会用人声表达音乐情绪。)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歌声表达对英雄的崇敬。)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情绪。(教师将交响诗《嘎达梅林》中主部第一主题作为前奏与间奏,再与民歌主题相结合设计歌曲伴奏)
跟琴视唱1、2段歌词。(教师提示学生需注意乐句中音符时值、附点音符、连音线等地方地正确把握。)
完整演唱两段歌词歌曲
3、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 A、简介作品作曲家及创作背景:
(师:我们唱着这首民歌,一遍遍重复着民族英雄嘎达梅林这个名字,我们在铭记这段历史。)“解放后,蒙古族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宁的日子,他们更不可能忘记嘎达梅林。上海籍女作曲家辛沪光,长期生活在牧区,1956年,在熟悉蒙古族生活习惯及语言基础上,搜集大量蒙古族民间音乐,吸取这首民歌基本素材,以管弦乐的形式,成功地再现了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形象,为我们展开了史诗般的壮美画卷。”—这就是交响诗《嘎达梅林》。”
师:什么是交响诗呢?(看课件,提示学生理解交响诗含义)“交响诗名称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首创,它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标题交响音乐与诗歌的结合称为“交响诗”,具有文学性交响诗称“音诗”。
B、作品赏析:(以板书出示主题)
教师介绍交响诗《嘎达梅林》的乐曲每部分所要表现的情绪:(看课件,边听边引导学生分析、讲解。)
全曲采用奏鸣曲式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引子:小提琴拉奏长音,展现了一派辽阔的草原的壮美图景,表现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处在安详,宁静的氛围之中。呈示部:
主部:人们对草原的深深热爱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副部:嘎达梅林号召人民进行反抗斗争。
展开部:
奔驰的马蹄节奏,描述了人民为了生存和自由,在草原上与王爷展开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再现部:
主部:主题辉煌辽阔,对蒙古人民斗争精神作了热情洋溢的赞颂。
副部:主题的出现表现了被围的起义队伍重新投入战斗,最后英雄倒下,铜管奏起了哀悼的音乐。
尾声:民歌原型。先是哀悼的哭泣声,经过反复,力度增强,人们从悲痛中摆脱出来,恢复了斗争信念。最后铜管音响对人民的反抗精神和英雄业绩进行了讴歌。
四、分析领会:
师:“通过欣赏这部交响诗,如果我们再唱民歌主题,将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歌颂英雄呢?” 同学:“怀念、悲伤、崇敬、歌颂、赞美等。”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情绪来歌颂英雄嘎达梅林。”
五、练习巩固:
复听尾声,并随音乐有感情歌唱民歌《嘎达梅林》。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诵歌词,深切体会情绪,再投入歌唱。
其中可采用:第一段,老师独唱;第二段,同学齐唱及女声一段,男声一段等不同演唱形式感受歌唱作品实践欣赏环节。
六、概括整合: 师生交流欣赏感受。
师:“通过欣赏,我们了解了这个历史故事,并牢记了民族英雄——” 生高呼:“嘎达梅林。”
师:“他是蒙古族人民心中不倒的旗帜,他捍卫的不仅仅是尊严,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希望同学们学习英雄的反抗精神,不要忘记为了民族利益而牺牲的嘎达梅林!” 最后,欣赏腾格尔演唱的《嘎达梅林》(课件),师生随之有感情歌唱。(可律动尝试)
七、课后探究:
为什么说交响诗《嘎达梅林》是以同名民歌为基本材料创作的?试将内蒙民歌《嘎达梅林》与课文引录的两个重要音乐主题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音调上的联系。
天津市南开区外国语中学 张玫
第二篇:《嘎达梅林》教学设计
《嘎达梅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感受音乐悲壮的情绪。
2、认识马头琴,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3、了解嘎达梅林的传说。
4、演唱歌曲《嘎达梅林》.【教学重难点】 准确演唱《嘎达梅林》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五十六朵花这个单元贯穿我们整个小学音乐学习的始终,我们曾经学习过很多民族的民歌,今天我们要去内蒙古大草原去看一看,了解一下那里的情况。
二、新知学习
1、欣赏《嘎达梅林》。
Q:你能听出来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2、了解马头琴。
传说,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个牧童,名字叫做苏和。小苏和唱歌非常好听,每天赶着羊群,在草原上高歌。
有一天,太阳已经落山了,天越来越黑,苏和还是没有回来,就在大家非常焦急的时候,苏和抱着一匹刚出生的小马驹,说是在回来的路上碰到的,就抱了回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马在苏和的精心照顾下长大,它浑身雪白,又美丽又健壮,还非常聪明。
有一天,草原上的王爷说要举行赛马大会,谁要是得了第一名,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谁。
苏和在朋友的鼓动下,也参加了比赛,并且理所应当的拿了比赛的第一名。当王爷得知拿到第一名的是个穷小子的时候,王爷反悔了,说把小白马留下,但只给苏和三个元宝,让他回家。
苏和顿时气恼起来,说自己不是来卖马的,坚决不同意。王爷也非常气愤,于是派人把苏和打的昏迷不醒,并夺走了小白马。
苏和被就回家后,休养了一段时间,身体渐渐好起来。但仍然念念不忘小白马。有天晚上,他听到门直响,打开门发现小白马回来了,但是浑身是血,并且因为伤势太重,小白马很快就死了。
原来,王爷以为得到了一匹好马,想向大家展示,表演一番。当王爷跨上马背,小白马把王爷甩下马,并冲着苏和家的方向跑去,但是王爷下令要射杀白马,于是小白马身负重伤,但还是坚持跑回家,并且死在主人面前。
白马的死,给了苏和很大的打击,有一天晚上,苏和在梦中又见到了心爱的小白马,小白马走进他对他说:“主人,若想让我永远不离开你,陪伴你的话,用我的身体做一只琴吧。”苏和醒来后,按照小白马的话,拿小白马的骨头做了一把琴,拿它的筋做弦,拿它的尾巴做弓,琴杆顶上雕刻了小白马的模样,马头琴因此诞生。
3、再听作品
Q:乐曲情绪怎么样?
4、了解嘎达梅林的故事。
嘎达是科尔沁草原的一个民族英雄,梅林是他的官职,嘎达梅林是大家对他的尊称。
当时的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决定开垦科尔沁草原为耕地,于是牧民们就无法继续放牧,大大损害了蒙古族牧民的利益,于是嘎达梅林决定领导牧民起义,反抗开垦,时间长达5年,最终嘎达梅林战死。
于是,后人就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祭奠民族英雄嘎达梅林。
5、学唱歌曲。用“lu”音模唱歌曲
6、填词练习歌曲。注意重点字句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去了内蒙古大草原,了解了嘎达梅林的故事,了解了马头琴的美丽传说,希望大家以后有机会都能亲自去大草原感受美丽的景色与优美的音乐。
第三篇:《嘎达梅林》教案
《嘎达梅林》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用圆润、连贯的声音唱歌及正确地理解歌曲内容。
2、了解蒙古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
3、教育学生热爱民族英雄,学习英雄为祖国、为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准确表达歌曲感情。
教学难点:长音的保持。
教学手段:讨论法、视唱法。
教材分析:对“嘎达梅林”的解释,最普遍的解释是:“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也有人解释为:英雄的名字叫那达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牺牲。“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总之,对“嘎达梅林”的解释还要做深入细致的考证工作。
《嘎达梅林》这首内蒙古民歌,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原歌歌词有五百多段,人们经常演唱的四段歌词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个词运用了形象化的比兴手法,抒发了人民对英雄崇敬怀念的感情。
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作基础,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的曲式写成。两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低沉。总起来看,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教学过程:
(-)欢迎大家到蒙古包作客。(大屏幕显示:蒙古草原风情图片)
在北方蒙古高原上,长期生活着一个古老民族――蒙古族,他们分成许多部,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蒙古族又是个善战的民族,嘎达梅林就是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之一。
1、找一个学生讲述历史上一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2、放电影《嘎达梅林》片段。
(二)学唱歌曲。(大屏幕显示:歌名《嘎达梅林》,背景是骑马善战)
1、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情绪。
2、跟琴视唱1、2段歌词。(注意长音唱够拍)
3、视唱3段,注意换气的地方唱得要准确。
4、视唱4段,分析有几个乐句及乐句之间的关系。
、完整演唱歌曲。
6、听录音,体会歌曲情绪。
7、再完整演唱一遍歌曲。
(三)分组讨论,介绍有关蒙古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共分个组,前每个组已准备好了自己的内容,并制作成)
每组派一名代表到电脑前展示前准备的内容。
一组:内蒙古的风光片。
二组:蒙古族是怎样待客的?并表演。
三组:蒙古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
四组:蒙古族的音乐(歌曲、乐曲、乐器、音乐家等)、舞蹈。(带动全班学生跳蒙族舞蹈。)
五组:蒙古族的一些重大活动(那达慕会等)(介绍完后,一个学生演奏古筝曲《喜奔那达慕》)
(四)我们充分了解了蒙古族,就让我们有感情的再演唱一遍歌曲《嘎达梅林》吧!
(五)口风琴齐奏《嘎达梅林》。
(六)小结:这节,我们充分了解了蒙古族的音乐、舞蹈、风土人情等,如果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到内蒙古看看,和蒙古族人民结成好朋友。
三、后记:
本节通过充分展示蒙古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使学生非常感兴趣,很好的完成了歌曲的学习。
教学思路:
这使一节唱歌,我想让学生们在一节当中,不但学会这首歌曲,而且还要更广泛地了解蒙古族。
1.首先通过大屏幕展示图片,一下把学生带到蒙古草原来;
2.讲解蒙古族的特征,引出“嘎达梅林”;
3.电影片段使学生感受歌曲演唱时的情绪;
4.顺其自然,学唱歌曲,解决难点;
.
分组讨论、展示,给学生主动参与及表现自己的机会;
6.通过以上各种活动,学生更能很好的演唱歌曲;
7.展示器乐教学,所以让学生用口风琴吹奏这首歌曲。
第四篇:《嘎达梅林》观后感
悲怆的马头琴在蒙古的草原上响起,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走进了蒙古——摔跤、赛马、歌舞、蓝天、白云、蒙古包、老艺人……忽然想起了米兰昆德拉的话“生活在别处”,在小小的清英,几乎忘却了还有另一个世界。
草原上最棒的博格手巴特尔骄傲,豪爽,敢担当;白云下最美的女人牡丹同样向我们演示着草原女人的英气,美丽……
嘎达,意为最小的孩子,从小受人欺负的瘦弱孩童,长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匹奔驰在草原上的骏马,不甘落后,视死如归……
蒙古的汉子和女人,都充满了阳刚之气,英雄之气!
音乐主要有马头琴和管弦乐两类,编配者为有名的三宝。马头琴的悲怆,管弦乐的激昂,令人感慨。
最值得品味的是象征爱情的红绸,和那两次金色的夕阳。一次烘托浪漫的爱情,一次象征辉煌的牺牲。
生于乱世,是人们的不幸;但你的出现是人们不幸中的万幸。因为你有一颗为百姓着想的心,所以注定你会成为一代英雄;但因为生于乱世,所以注定你只会是一个悲剧。这就是你,一个长生天的子民,一个成吉思汗的后人——嘎达梅林。
你从小受人欺辱,立誓要作梅林,以帮助天下受苦难的百姓,但即使你做了梅林,你仍免 不了要受恶势力的欺辱。最终,因为你的耿直,因为你为民请命的决心,你被贬为平民,又成了原先的你。但此时的你,已经意识到不能乞求恶势力的怜悯,只有靠自己,才能不再受别人的欺辱,所以你凭借长生天赐予你的信念,勇敢的拿起战刀,向恶势力宣战。
但是由于你生于乱世,太希望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所以你同意向恶势力谈判,但是你太低估了恶势力的险 恶,所以你的善良导致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的失败,也造就了你悲剧的一生。
生于乱世,与其不闻不问,老死于户内,不如轰轰烈烈的战死沙场。所以你选择了宣战,虽然战争不是你的本意,但是只有战争,才能使人们安居乐业。同时,由于你是为百姓而战,所以你没有丝毫的私心,从不计较个人的安危,因此,当悲剧产生的那一刻,你毫无顾忌的选 择了死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你坚信这是真理,所以你义无返顾的选择死亡,但你坚信你为民而战的信念会永远留在人们心里,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只要有孩子,我们 就有希望!”留下这句朴实却又充满自信的话语,你向你的祖先走去……
长沙万里,飞尘扑面,在这被无数铁骑践踏过的土地上在这被烈火焚烧过的土地上,一棵翠绿的小草破土而出,它虽然还弱小,但它仍不屈的生长,似乎预示着什么……
星期四下午,我们观看了历史剧《嘎达梅林》,这是一部悲壮而荡气回肠的影视作品。一段发生在科尔沁草原上的凄美故事。眼前,依然浮现着那一个个壮美的场景,女主人公骑着马,舞动着红绸缎,在蓝天白云下,无限的草原上驰骋,那迷人而凄楚的微笑刻骨铭心,还有那位白发老人在蓝天草原间,用马头琴拉的那首悠扬的曲子,无以言说的悲凉。
全局的高潮便是男女主人公隔岸相望的悲凉场景。在残阳如血的背景下,男主人公在枪林弹雨中,趟过那片河,因为河那边有它的亲人和家园。然而,他终于没有趟过那片河。当他慢慢的沉入河心时,那是一种怎样的壮美,女主人公回首相望,那已是隔着一生的回眸。
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末风雨飘摇的动荡岁月,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为了保卫自己世代生存的草原,而与腐朽的卖国政府顽强反抗。那群逐水草而居的绿林好汉与政府军血战后,最终血染沙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那时孤注一掷的生死一搏,剧中最震撼我的是女主人公的坚韧,她说“鹰的翅膀从不怨天高”。她为了救丈夫可以冒死劫狱,为了全局可以向自己最心爱的女儿含泪开枪。亲人的离开是一种切肤之痛,看她都忍受了。“也许我们倒下将不再起来,你是否还要永久的期待?也许我们长眠将不再醒来,你是否相信我唤作了山脉?”从影片中,我们懂得了要学会坚强,军训最需要的也是种种刚强!
第五篇:嘎达梅林教案
嘎
达
梅
林
课题:第五单元歌曲《嘎达梅林》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用圆润、连贯的声音唱歌及正确地理解歌曲内容。
2、了解蒙古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
3、教育学生热爱民族英雄,学习英雄为祖国、为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教学重点:准确表达歌曲感情。教学难点 :长音的保持。教学手段:讨论法、视唱法。
教材分析:对“嘎达梅林”的解释,最普遍的解释是:“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也有人解释为:英雄的名字叫那达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牺牲。“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总之,对“ 嘎达梅林”的解释还要做深入细致的考证工作。
《嘎达梅林》这首内蒙古民歌,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原歌歌词有五百多段,人们经常演唱的四段歌词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个词运用了形象化的比兴手法,抒发了人民对英雄崇敬怀念的感情。
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作基础,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的曲式写成。两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低沉。总起来看,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教学过程 :
(-)欢迎大家到蒙古包作客。(大屏幕显示:蒙古草原风情图片)
在北方蒙古高原上,长期生活着一个古老民族――蒙古族,他们分成许多部,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蒙古族又是个善战的民族,嘎达梅林就是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之一。
1、找一个学生讲述历史上一件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2、放电影《嘎达梅林》片段。
(二)学唱歌曲。(大屏幕显示:歌名《嘎达梅林》,背景是骑马善战)
1、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情绪。
2、跟琴视唱1、2段歌词。(注意长音唱够拍)
3、视唱3段,注意换气的地方唱得要准确。
4、视唱4段,分析有几个乐句及乐句之间的关系。
5、完整演唱歌曲。
6、听录音,体会歌曲情绪。
7、再完整演唱一遍歌曲。
(三)分组讨论,介绍有关蒙古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共分5个组,课前每个组已准备好了自己的内容,并制作成课件)
每组派一名代表到电脑前展示课前准备的内容。
一组:内蒙古的风光片。
二组:蒙古族是怎样待客的?并表演。
三组:蒙古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
四组:蒙古族的音乐(歌曲、乐曲、乐器、音乐家等)、舞蹈。(带动全班学生跳蒙族舞蹈。)
五组:蒙古族的一些重大活动(那达慕会等)(介绍完后,一个学生演奏古筝曲《喜奔那达慕》)
(四)我们充分了解了蒙古族,就让我们有感情的再演唱一遍歌曲《嘎达梅林》吧!
(五)口风琴齐奏《嘎达梅林》。
(六)小结:这节课,我们充分了解了蒙古族的音乐、舞蹈、风土人情等,如果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到内蒙古看看,和蒙古族人民结成好朋友。
三、课后记:
本节课通过充分展示蒙古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使学生非常感兴趣,很好的完成了歌曲的学习。
教学思路:
这使一节唱歌课,我想让学生们在一节课当中,不但学会这首歌曲,而且还要更广泛地了解蒙古族。
1. 首先通过大屏幕展示图片,一下把学生带到蒙古草原来; 2. 讲解蒙古族的特征,引出“嘎达梅林”; 3. 电影片段使学生感受歌曲演唱时的情绪; 4. 顺其自然,学唱歌曲,解决难点;
5. 分组讨论、展示,给学生主动参与及表现自己的机会; 6. 通过以上各种活动,学生更能很好的演唱歌曲; 7. 展示器乐教学,所以让学生用口风琴吹奏这首歌曲。音乐欣赏《嘎达梅林》教学设计
---------------------------
教学内容:
认识马头琴、欣赏《嘎达梅林》 教学目标:
1、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2、了解《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及《嘎达梅林》多种音乐题材的表现形式。
3、初步了解蒙古的风土人情。教学重点:认识马头琴及其音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与鉴赏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有很多家长来到我们班,希望咱们大家好好表现,咱们一起度过欢乐的“音乐四十分”。我给大家带来的见面礼是: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并回答问题:.乐曲的名称是?(板书:嘎达梅林)、多媒体所展示的画面表现的是我国的哪个少数民族?、乐曲的主要演奏乐器是什么?(板书:马头琴)
二、新授部分:
(一)蒙古族风土人情。
你能谈谈你所了解的蒙古族吗?
蒙古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自治区,地处高原,地哉辽阔,平均海拔在一千米以上。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
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吃:以肉食为主,多吃肉块、炖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
奶食以马乳为主。穿:四件套(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住:主要居住在蒙古包。圆形为主,冬暖夏凉。易于拆建。语言:使用本民族语言学家规范的蒙古文。
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蒙古笔举行那达慕“娱乐游戏”之意。包括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
歌舞:传编的有马刀舞、盅碗午、鄂而多斯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乐器:马头琴。宗教信仰:喇嘛教。
(二)认识马头琴
1、刚才乐曲演奏的主要乐器是什么呢?(马头琴)
2、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马头琴:(课件展示)
3、它为什么被称为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拉弦乐器,因为琴头上刻有马头而得名。
4、谁知道马头琴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有草原上有一个叫苏和的放牛娃。一天,他看到路边有一匹刚生下来的小白马,非常可怜,就把它抱回家去养着。小白马一天天长大了,他们就象一对好朋友,一时一刻也不分开。有一年,苏和带着他心爱的小白马去参加草原上的赛马会,并得了第一名。王爷要苏和把小白马卖给他,苏和不肯,狠心的王爷赶走了苏和,抢走了小白马。小白马想念苏和,跑了出去,被王爷命人乱箭死。苏和日夜思念着小白马,一天晚上,他梦见小白马回来了,轻轻对他说:“我的小主人,我真想你啊!你拿我身上的东西做一把琴吧!这样,我们就永远在一起了。”苏和含着眼泪拿小白马的骨头做了一把琴,琴杆顶上雕刻了马头。从此,苏和天天拉琴,就象小白马在唱着歌。就这样,马头琴传遍了整个草原,成为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乐器。
5、简介马头琴:
追溯马头琴的历史,非常久远。元朝初期,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1275年5月就到了内蒙古多伦县。仕元十七年他回国时,把马头琴带到了欧洲,对西洋拉弦乐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马头琴一般为独奏乐器,有时也用于民乐队演奏。演奏方法和其它拉弦乐器不同,弓子不 是在两根弦中间演奏,而是在两弦的外面演奏。
6、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马头琴独琴,体会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马头琴的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宽阔低沉,富有草原风味。)
(三)欣赏《嘎达梅林》
认识了马头琴,我们不得不提到,用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民歌《嘎达梅林》。
1、《嘎达梅林》是什么意思?
“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还有一种解释是:英雄的名字叫那达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牺牲。“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
2、《嘎达梅林》既然是英雄的名字,那《嘎达梅林》这首有名的蒙古民歌,为什么代代相传?(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请同学们电影片断)
4、人们怀念英雄,就把这一动人的故事编成了民歌,在草原上代代流传。请同学们猜猜由这故事改编成的民歌最早有多少段歌词?(500多段)。现在我们所听到的四段,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改编的。
5、请同学们认真欣赏民歌《嘎达梅林》,谈谈你对歌曲的感受?
(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三、拓展延伸:
1、为了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人们还用各种形式表达着对嘎达梅林的赞美与追忆。刚才同学们看到的电影《嘎达梅林》。就是我国著名的导演冯小宁根据这动人的故事而创作的。整个电影获得了极大好评,并获得了中国“优秀故事片奖”。
2、你还知道《嘎达梅林》的哪些音乐表现形式?
3、作曲家辛沪光,以《嘎达梅林》这首民歌为素材,用音乐中的一个大型形式来全面而深刻的反映这一历史事件。交响诗《嘎达梅林》就这样诞生了。
3、简介交响诗
这首交响诗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草原主题;第二部分斗主题(包括第一次战斗和第二次战斗);第三部分民歌主题。我们欣赏音频:
[草原主题]:乐曲一开始仿佛把人带入那一望无垠的内蒙古草原,紧接着双簧管吹出了一段抒情而优美的草原主题。但在快结束时,这个主题失去了原有的抒情,而使人感到其中隐含的辛酸、哀痛和激动。为什么?因为这毕竟是在被封建奴役下的草原。[斗争主题]
①第一次战斗:一声刺耳的音响,预兆王爷要出卖土地——人们被惊醒,愤怒、紧张——嘎达梅林领导人民反抗的战斗场面——再现草原主题意味战争初胜。
②第二次战斗:欣赏前先提问:发挥你的想象并回答,作曲家是怎样用音乐来告诉你战斗失败了?欣赏完后讲解:叛徒的出卖——嘎达部队被包围——战斗更激烈——一声沉重而漫长的音响,英雄倒下了——奏出哀乐。
[民歌主题]
最后欣赏民歌主题,请仔细欣赏并回答问题。这首民歌主题一共出现了几次?每一次在情绪上有什么变化?这首民歌主题为何要重奏多遍?
4、当然,老师这里还有以《嘎达梅林》民歌改编的舞蹈以及蒙古族人民去年2008把马头琴喜迎奥运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
有关《嘎达梅林》的题材很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我们下节课学唱歌曲。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走进了蒙古,认识了马头琴,也看到了我们英雄的《嘎达梅林》,英雄可以牺牲,但他的精神永存不朽。让我们一起颂读对他的怀念吧:
嘎达梅林是一首诗,一首用音乐凝成的诗,是一首赞歌,一首英雄的赞歌,让我们记住英雄,歌颂英雄,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唱响这首优美动人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