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民歌《嘎达梅林》
浅析民歌《嘎达梅林》
————给小君君的参考
《嘎达梅林》这首内蒙古民歌,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原歌词有五百多段,人们经常演唱的四段歌词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歌词运用了形象化的比兴手法,抒发了人民对英雄崇敬怀念的感情。
1、歌曲的旋律
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作基础,二句体乐段,四句歌词,上下两个乐句的单乐段结构a(4)+b(4)。从调式上看除了D音是主音外,在旋律中F音出现了六次,从而旋律的色彩变得如大调式般明亮、坚定。两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低沉。旋律以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由五个小节构成,都结束在羽调式的主音上,并分别分为前后两个小节。第一乐节是两个小节,第二乐节以三个小节构成,所以是不等长的(2+3)结构。
总起来看,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2、乐句分析
主题乐句在前五小节便展现出来,其中第一和第二小节为动机材料,也属于核心材料。三四小节是一二小节的引申发展。前两小节使用的节奏类型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可以划分出三个三音组,也是三个具有特征性的曲调。前三个音为五度旋律音程上行进行,属于主音到属音的关系,代表着一种功能性,有一种庄严、展开性的特征。中间三个音为上四度进行,属于下属音到导音的进行,功能序进而使得动力继续,显示出一种功能的过渡作用,后三个音为下八度进行,收拢性的进行表现了一种概括性的气质。在一二小节中,以上三个三音组构成了不同的旋律曲调体现出不同的功能序进和音调性质,决定了这首民歌富有动力性的雄伟特质,抒情的旋律与雄壮特质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民歌旋律线条的发展形成高度统一。
主题乐句三四小节功能的进行下属到主和主到下属的关系,八度的进行可以看出,旋律音来源于一二小节,是主题材料的引申和继续
3节奏分析
节奏使用一共分为四种,分别为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全音符和前大附点。其中前三种均为单纯音符的节奏类型,只有前大附点节奏为非单纯音符。前大附点作为两拍子的节奏类型,具有前长后段的时值比例关系。在《嘎达梅林》中大附点一共出现两次,第一乐句中出现的位置和第二乐句中出现的位置相同,两个乐句使用的节奏语言是一样的。大附点节奏在抒情的慢板作品中,对于曲调的进行具有一种推动力,使得作品产生矛盾的进行,在《嘎达梅林》的节奏进行中,大附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旋律的骨干音以四分音符为主,情绪沉重,具有苍凉悲壮等情感特点同事具有叙事性和歌颂性的特质。
此曲为歌颂性音乐体裁,伴奏音响上需要较强的厚度和力度,伴奏音型为进行曲类型,即为和弦式织体。
这首民歌,气势宏伟、震撼人心,以近乎完美的艺术形式塑造了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光辉形象。
第二篇:欣赏蒙古族民歌 《嘎达梅林》说课稿
欣赏蒙古族民歌 《嘎达梅林》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欣赏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我准备从设计理念、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为克服重难点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设计理念应该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表现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并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想象和创造力。
一、学情分析:小学段的孩子在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上:能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有趣,能用自己的声音对它们进行模仿。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在课堂上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在创造方面能够自制简易的乐器。在评价方面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出简单的评价。
二、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马头琴曲和歌曲《嘎达梅林》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的内容。蒙古族民歌历史悠久,内容非常丰富,《嘎达梅林》是一首短调蒙古族民歌,具有叙事性的特点。它描写并歌颂了蒙古英雄嘎达梅林为了保护草原,率领牧民起义,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在教学中,我在欣赏马头琴曲的基础上学唱了歌曲。并在此基础上欣赏了不同音乐题材的《嘎达梅林》。并详细介绍了蒙古族代表性乐器马头琴。
2、教材中的地位
本单元是“五十六朵花”的系列总结,以前对于蒙古族的音乐介绍和欣赏的少,本单元的内容安排上,此内容不太偏重,但蒙古音乐学生还是特别喜欢的,因此我把蒙古族音乐的欣赏单独安排了一课时,让学生能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俗人情和民族音乐。从各民族音乐体系来说,四年级教材上册安排了傣族的民族音乐,五年级安排了羌族的歌曲,而蒙古族音乐尽管在教材中曾有出现,但也不是作为重点。因此我认为作为一首以蒙古民歌为素材的音乐作品,它也应当承担起帮助学生了解蒙古民族民间音乐的作用。
三、根据本课的教材和学情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欣赏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感受歌曲悲壮的情绪,并熟练演唱歌曲。
2、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3、通过欣赏歌唱家演唱的《嘎达梅林》,引导学生从多个艺术角度去理解和感悟《嘎达梅林》,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
4、简单了解蒙古族相关的风俗、文化。
四、结合本课重难点应是:马头琴《嘎达梅林》和民歌《嘎达梅林》为本课欣赏的重点。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感受不同歌唱家所演唱的《嘎达梅林》所表达的感情和情绪的不同。
五、为克服重难点我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有:
1、想象体验法(因为马头琴《嘎达梅林》是表现蒙古族历史故事的作品,体验音乐音响,想象音乐形象是这节课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在体验中审美,在想象中理解音乐内涵。
2、情景创设法(通过音画结合的方式,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音乐,学习音乐欣赏的方法,解决重点和难点。)
3、律动练习法、4、对比欣赏法
5、聆听法
6、感受法
六、本课的教具是多媒体。下面是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
一、课前播放蒙古民歌
二、师生音乐问好
三、导入新课、交流蒙古族的风俗人情
四、讲马头琴的故事,认识马头琴
五、欣赏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
六、欣赏蒙古民歌《嘎达梅林》 共六个环节完成本课的教学。
一、课前播放蒙古民歌《我从草原来》。
二、师生音乐问好。
三、导入新课、交流蒙古族的风俗人情: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的歌曲大家熟悉吗?它是那个民族的歌曲,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大家对蒙古族都有那些了解呢?谁来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蒙古族的风俗人情。)
师:同学们了解的可真不少,在刚才的歌曲中还唱到了蒙古族的一样乐器,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四、讲马头琴的故事,认识马头琴。认识马头琴。(课件出示马头琴图片)。
师: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传统乐器,因在琴杆的顶上雕着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它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乐器,几乎家家都有。马头琴的声音非常好听,不光人们爱听,就连骆驼听到这琴声都不肯走开。马头琴的琴声甘美、浑厚、悠扬、动听,表现了蒙古牧人的深沉情怀。
五、欣赏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
师:也许是浸染了马的灵性,其音色空灵中有奇绝之境,感人肺腑。马头琴,尤可模仿马的嘶鸣,萧萧然,几可乱真。马语中常有悲声,而马头琴也如马语,深情悲悯之情,令倾诉者翻卷衷肠。有人曾经说过: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曲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这话十分贴切,当一首悠扬的马头琴曲在人们耳边奏响时,你随着那旋律闭目冥思吧„„下面我们来欣赏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
1、播放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
师:欣赏了刚才的乐曲,他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在音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
1、我感受到了乐曲中透露着一些悲壮。
2、我仿佛看到了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师:为什么这首乐曲会有悲壮情绪在里面呢?因为我们方才欣赏的一段马头琴独奏实际上是一首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这首民歌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非常悲壮的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深情悲悯的马头琴曲中来了解这个故事吧。
2、在马头琴曲中讲述嘎达梅林的故事。
师: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六、欣赏蒙古民歌《嘎达梅林》。
(一)欣赏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嘎达梅林》。
1、播放。
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有我国著名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嘎达梅林》。腾格尔是怎样用歌声来讲述这个故事的。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学生谈感受,谈体验。
生:深情的,怀念的,悲壮的。
生:还有蒙古人的粗狂,和豪情在里面。生:隐含的辛酸、哀痛和激动。课堂小结
嘎达梅林是一首诗,一首用音乐凝成的诗,是一首赞歌,一首英雄的赞歌,让我们记住英雄,歌颂英雄,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唱响这首优美动人的颂歌!本课的教学我是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审美能力。使学生能积极自信的参与音乐表现、能与其他的同学协作配合。以上是本课的总阐述,不到之处请老师给予指正!
第三篇:嘎达梅林教案
马头琴五重奏《嘎达梅林》教案
洪合镇中心小小学
赵梦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过程与方法:欣赏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运用骑马动作,感受乐曲的情绪,速度由慢到快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马头琴五重奏《嘎达梅林》,了解嘎达梅林的英雄故事,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乐曲主题出现的次数,每一次的速度,音区,音色的变化。
教学过程:
1.随着乐曲走进教室。
2.今天赵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舞蹈,请大家欣赏,老师的这段蒙族舞好看吗? 不知道有没有小朋友注意到音乐,有没有人能哼唱一下?一点点也行。教师边哼唱边舞蹈。出示简谱,一起唱一唱。简单介绍蒙族,蒙族人居住在大草原上,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平时喜欢骑马,射箭,摔跤,有着一个传统的节日叫那达慕大会。蒙族人非常喜欢马,人人都会骑马,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甚至乐器都跟马有关,蒙族有一样非常著名的乐器叫马头琴,介绍马头琴和马头琴的传说。
3.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蒙族,来听一听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嘎达梅林》,找一找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刚才我们唱的这段主题音乐?三次。教师在每次出现主题音乐的时候就用不同动作来表现
4.分段聆听,说一说每一段的速度,音区,音色。次数 音区 音色 速度 形象 1 低 深沉浑厚 中速稍慢 沉稳 2 高 明亮 中速 高大英勇 3 中 饱满 中速稍快 大无畏
第一遍:用脚步表现,第二遍:用手部动作表现,第三遍:肩部动作表现
仔细聆听第三次主题音乐,运用了什么伴奏乐器?鼓,古时候用鼓来鼓舞士兵出征打仗,这一乐段表现嘎达梅林与他的起义兵们在沙场征战。
5.听完乐曲,有没有人知道这个嘎达梅林到底是什么意思?介绍人物和生平事迹。6.乐曲表现了嘎达梅林怎样的英雄形象?沉稳,高大英勇,大无畏 7.在嘎达梅林起义的誓词中这样说道:祖先给我们留下这片草原,我们不能给后代留下沙漠。而如今北方的沙尘天气越来越严重,起因就是草原森林的退化,为我们生活的环境,嘎达梅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8.最后请大家随着音乐,伴着动作表演。
第四篇:嘎达梅林说课稿
《嘎达梅林》说课稿
新亚洲学校
魏荣
乐曲简析:《嘎达梅林》是由作曲家辛沪光于1956年所创作的一部交响诗,奏鸣曲式,交响诗中的几个音乐主题均取材于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音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嘎达梅林》是九年义务教育人音版教材十五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中的欣赏曲目,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全曲欣赏,通过前几次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交响曲的特征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所以本课的学习主要着重于学生的音乐体验和感受。
教学目标:
1.学生学唱并分辨乐曲中的几个音乐主题,领会每个主题所表现的音乐形象。2.体会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演唱并分辨作品中的几个音乐主题,领会每个主题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教学难点:体会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上的作用。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受到他们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知识积累等条件的限制,对交响曲的接触非常少,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从心理上正逐渐接受这样一种大篇幅的音乐体裁形式,但欣赏过程中仍旧需要教师良好的引导。
说教法:
1.主体性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自主体验、欣赏、分析音乐。
2.情景创设法: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我将用到这种方法,通过嘎达梅林的故事使学生能对乐曲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3.分段欣赏法:本乐曲篇幅较大,全长十七分钟,因此我采用了分段欣赏法,逐一突破每一段的难点,4.对比欣赏法:《嘎达梅林》的几个音乐主题形象鲜明,我让学生对主题进行了对比欣赏,以加深学生对主题的印象。
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堂课采用了学生探究学习、师生互动交流,节奏模仿、旋律模唱、音乐情境体验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与探究。
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音乐主题的学习和分段欣赏这几个部分。首先,我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民歌《嘎达梅林》。
1、播放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视频并提问:(1)歌曲的旋律、风格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
(2)这是描写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歌曲的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嘎达梅林的故事,使学生先了解乐曲所表达的内容,为交响诗的学习做好铺垫、2、教师教唱歌曲旋律,并提问:你能找出歌曲中出现得最多的两个音吗? 设计意图:通过教唱使学生能熟悉歌曲的旋律,并通过找出歌曲中心音的方式来理解交响诗音调的创作来源。
过渡语:悠扬的歌声,感人的故事,激发了作曲家辛沪光的创作热情,在1956年交响诗《嘎达梅林》诞生了。(一句话简单介绍乐曲的作者和创作时间)
呈示部
1、让学生听3段不同情绪的音乐主题,要求他们将听到的音乐和下方给出的图片对应起来,并说出选择的依据。(设计意图: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初步感受音乐主题,并对每个主题的风格特征做出判断。)
2、听草原主题并提问:它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你能听出它是由哪种乐器演奏的吗?
草原主题的曲调特征:具有蒙古族音乐的旋律特点。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听到音乐后能充分发挥想象,能对乐器的音色及它所适于表现的音乐形象有所了解。方法:主体性教学法 可能出现的情况:学生无法听出演奏的乐器,教师可先采用启发法后采用讲授法对乐器做出介绍。
3、听恶势力主题并提问:(1)幽静的音乐突然被刺耳的音响打破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2)对比前一个主题,作曲家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来塑造音乐形象的?(速度、力度、演奏乐器等方面分析)
曲调特征:变化音所带来的不协和音响营造了一种压抑、恐怖的氛围,再加上强的力度和宏大的铜管乐器的音响,描写王爷军阀的邪恶势力就这样产生了。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速度、力度、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在刻画音乐形象上的作用。
4、听斗争主题并提问,听!什么吹响了?那是什么信号?它的音乐旋律线是如何变化的?
曲调特征:调式主和弦的出现以及大跳上行的旋律线带给人一种激昂向上的情绪。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音乐要素的变化在表现音乐情绪上的作用。
5、教师教唱3个主题旋律,并以表格的形式对三个主题从乐器、音色、旋律音调、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设计意图:教唱3个主题的旋律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并能分辨3个音乐主题,将三个主题进行对比是为了简单小结并检验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展开部
1、以的节奏导入展开部,让学生由慢至快的敲击体验节奏,对节奏表现的内容进行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节奏的表现力。
2、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学生随着音乐中的马蹄节奏做骑马的动作,另一组随着马蹄节奏做节奏的敲击。播放展开部音乐。
设计意图:在音乐欣赏中加入律动,使学生能更好的体验和感受音乐,感受在草原上的驰骋和两军交战的厮杀。律动还能活跃课堂,调动学生情绪。
3、听完这段音乐,请你想一想
(1)音乐把你带到了什么样的场景中?
(2)乐曲中的马蹄节奏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再现部
1、听再现部音乐,提问:(1)嘎达梅林的草原主题和呈示部所出现的相比,在音乐情绪上有何不同?(2)英雄倒下了,嘎达梅林的主题出现了,它出现了几次?它在音乐情绪上是如何发展变化的?(3)乐曲最后是以什么主题结束的?预示着什么?
设计意图:体会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上的作用。
2、引导学生说出乐曲的曲式结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乐曲结构的能力。检验之前所学知识。
第五篇:《嘎达梅林》说课稿
《嘎达梅林》说课稿
一、教材、学情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第十五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当中的欣赏内容。《嘎达梅林》音乐素材取自于一首同名蒙古民歌,并运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创作而成。乐曲内容是描写并歌颂了蒙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的牧民起义,及其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作品沿着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这条线索逐渐展开。
由于《嘎达梅林》这首民歌流传较广,学生对歌曲的旋律并不感到陌生。因此,就会对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乐曲结尾部分出现歌曲《嘎达梅林》的旋律。使学生更容易贴近作品,表现作品,并更好的理解作品内容和情感。
二、教学理念、目标
1.教学理念:
(1)围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来感受诗的优美意境。教学用图片、音响、朗诵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抒情美、冲突美、赞颂美等。(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关注和重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这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动力,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身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3)重视音乐实践。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如:让学会通过语言描述、身体律动、歌唱等方式感受作品的内容、情绪等。在亲自参与音乐活动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曲时须掌握:1.交响诗的定义及特点。2.音乐的表现形式(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时的作用。3.须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培养审美情趣。4.要.通过欣赏作品,了解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使学生产生爱戴民族英雄,感悟民族精神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内容、过程:
由于嘎达梅林是一个传奇的民族英雄,通过欣赏这部作品,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个传奇故事所蕴含的道理。除了感受音乐的丰富表现力,感受音乐的美之外,通过欣赏作品还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
重点: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嘎达梅林传奇的故事情节,并逐步深入理解作品将要表现的民族英雄不屈不挠,保卫家园的精神。从而产生共鸣,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感受作品主题情绪情感,分析音乐要素(节奏、力度、速度以及旋律特点)在表现音乐中起到的作用,是这节课教学的难点。
过程:
1.看图听一段音乐。(播放一副广袤草原,骏马奔驰的图画。背景音乐是民歌《嘎达梅林》)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仿佛将看到一望无垠的蒙古大草原。2.教师朗读《嘎达梅林》的故事概要。学生通过教师朗读,了解传奇故事情节。
3.聆听一段交响诗《嘎达梅林》的片段。感受作品情绪,讨论创作这部品的作品的作曲家,会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播放作曲家生平。
4.欣赏第一主题:“美好的家园,幸福的生活。”双簧管奏出一派辽阔壮美的图景,表现了蒙古人民的生活处在安详、宁静的气氛之中。
5.第一主题发展对比。乐曲展现一派辽阔壮美的图景之后,音乐情绪发生转变,一段阴森的音乐出现,第一主题遭到破坏。
6.第二主题:“号召起义”。小号演奏,表达嘎达梅林号召人民起义的英雄气概以及人民群众激怒的浪潮一样起开反抗。学生感受最具号召力的部分。探寻原因。
7.“驰骋草原”主题。由单簧管演奏。乐曲表现四处集结着的起义队伍,骑马背枪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引导学生通过骑马律动的动作等形式感受作品。
8.“嘎达牺牲”:小号再次响起。“号召起义”的主题之后,定音鼓出现,表现嘎达牺牲。让学生找出使用之前哪个主题的旋律,结尾处有什么不同?表现怎样的场景?
9.《嘎达梅林》的民歌主题响起。表现对英雄的哀悼。旋律出现四次,第一次静静聆听。第二、三次,加入教师朗诵,第四次引导学生小声歌唱。
10.教师伴奏,学生演唱歌曲《嘎达梅林》。进一步体会作品的主题,加深主题印象。11.铜管乐器再次奏响民歌《嘎达梅林》主题。乐曲情绪由哀悼变成颂歌,在强烈的号角声中结束全曲。学生分析乐曲的结束出现了哪几个主题及主题动机,具有怎样的意义。
12.交响诗:定义: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特点:把标题交响乐和诗歌联系起来。
13.播放朗诵片段,出示草原沙漠化图片。揭示嘎达梅林起义的意义,再次点题首尾呼应。
四、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创设、体验感受、思考探究、综合(结合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如:朗诵)
学法:演唱、聆听、主动吸取、模仿感受、合作共进(在合作中体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五、评价
1.教师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多用鼓励评价,减少硬灌输的做法。教师不灌输对错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探究、体验、对比、分析评价,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从整体出发,全过程多角度的进行评价。音乐技能方面的评价。学习过程中参与积极性与学习方法的有效性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评价要多样化。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合作精神、探究性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学生评价:
尽可能的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与他评。同伴的肯定与认同有时比教师的肯定更有效。
(莲湖进校 王熳推荐)
《嘎达梅林》说课稿
2013-05-22 09:35 西安市67中 陈煜
一、教材、学情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第十五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当中的欣赏内容。《嘎达梅林》音乐素材取自于一首同名蒙古民歌,并运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创作而成。乐曲内容是描写并歌颂了蒙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的牧民起义,及其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作品沿着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这条线索逐渐展开。
由于《嘎达梅林》这首民歌流传较广,学生对歌曲的旋律并不感到陌生。因此,就会对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乐曲结尾部分出现歌曲《嘎达梅林》的旋律。使学生更容易贴近作品,表现作品,并更好的理解作品内容和情感。
二、教学理念、目标
1.教学理念:
(1)围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来感受诗的优美意境。教学用图片、音响、朗诵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抒情美、冲突美、赞颂美等。(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关注和重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这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动力,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身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3)重视音乐实践。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如:让学会通过语言描述、身体律动、歌唱等方式感受作品的内容、情绪等。在亲自参与音乐活动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曲时须掌握:1.交响诗的定义及特点。2.音乐的表现形式(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时的作用。3.须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培养审美情趣。4.要.通过欣赏作品,了解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使学生产生爱戴民族英雄,感悟民族精神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内容、过程:
由于嘎达梅林是一个传奇的民族英雄,通过欣赏这部作品,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个传奇故事所蕴含的道理。除了感受音乐的丰富表现力,感受音乐的美之外,通过欣赏作品还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
重点: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嘎达梅林传奇的故事情节,并逐步深入理解作品将要表现的民族英雄不屈不挠,保卫家园的精神。从而产生共鸣,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感受作品主题情绪情感,分析音乐要素(节奏、力度、速度以及旋律特点)在表现音乐中起到的作用,是这节课教学的难点。过程:
1.看图听一段音乐。(播放一副广袤草原,骏马奔驰的图画。背景音乐是民歌《嘎达梅林》)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仿佛将看到一望无垠的蒙古大草原。
2.教师朗读《嘎达梅林》的故事概要。学生通过教师朗读,了解传奇故事情节。
3.聆听一段交响诗《嘎达梅林》的片段。感受作品情绪,讨论创作这部品的作品的作曲家,会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播放作曲家生平。
4.欣赏第一主题:“美好的家园,幸福的生活。”双簧管奏出一派辽阔壮美的图景,表现了蒙古人民的生活处在安详、宁静的气氛之中。
5.第一主题发展对比。乐曲展现一派辽阔壮美的图景之后,音乐情绪发生转变,一段阴森的音乐出现,第一主题遭到破坏。
6.第二主题:“号召起义”。小号演奏,表达嘎达梅林号召人民起义的英雄气概以及人民群众激怒的浪潮一样起开反抗。学生感受最具号召力的部分。探寻原因。
7.“驰骋草原”主题。由单簧管演奏。乐曲表现四处集结着的起义队伍,骑马背枪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引导学生通过骑马律动的动作等形式感受作品。
8.“嘎达牺牲”:小号再次响起。“号召起义”的主题之后,定音鼓出现,表现嘎达牺牲。让学生找出使用之前哪个主题的旋律,结尾处有什么不同?表现怎样的场景?
9.《嘎达梅林》的民歌主题响起。表现对英雄的哀悼。旋律出现四次,第一次静静聆听。第二、三次,加入教师朗诵,第四次引导学生小声歌唱。
10.教师伴奏,学生演唱歌曲《嘎达梅林》。进一步体会作品的主题,加深主题印象。
11.铜管乐器再次奏响民歌《嘎达梅林》主题。乐曲情绪由哀悼变成颂歌,在强烈的号角声中结束全曲。学生分析乐曲的结束出现了哪几个主题及主题动机,具有怎样的意义。
12.交响诗:定义: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特点:把标题交响乐和诗歌联系起来。
13.播放朗诵片段,出示草原沙漠化图片。揭示嘎达梅林起义的意义,再次点题首尾呼应。
四、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创设、体验感受、思考探究、综合(结合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如:朗诵)
学法:演唱、聆听、主动吸取、模仿感受、合作共进(在合作中体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五、评价
1.教师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多用鼓励评价,减少硬灌输的做法。教师不灌输对错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探究、体验、对比、分析评价,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从整体出发,全过程多角度的进行评价。音乐技能方面的评价。学习过程中参与积极性与学习方法的有效性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评价要多样化。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合作精神、探究性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学生评价:
尽可能的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与他评。同伴的肯定与认同有时比教师的肯定更有效。
(莲湖进校 王熳推荐)
《嘎达梅林》说课稿
2013-05-22 09:35 西安市67中 陈煜
一、教材、学情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第十五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当中的欣赏内容。《嘎达梅林》音乐素材取自于一首同名蒙古民歌,并运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创作而成。乐曲内容是描写并歌颂了蒙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的牧民起义,及其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作品沿着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这条线索逐渐展开。
由于《嘎达梅林》这首民歌流传较广,学生对歌曲的旋律并不感到陌生。因此,就会对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乐曲结尾部分出现歌曲《嘎达梅林》的旋律。使学生更容易贴近作品,表现作品,并更好的理解作品内容和情感。
二、教学理念、目标
1.教学理念:(1)围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来感受诗的优美意境。教学用图片、音响、朗诵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抒情美、冲突美、赞颂美等。(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关注和重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这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动力,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身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3)重视音乐实践。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如:让学会通过语言描述、身体律动、歌唱等方式感受作品的内容、情绪等。在亲自参与音乐活动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曲时须掌握:1.交响诗的定义及特点。2.音乐的表现形式(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时的作用。3.须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培养审美情趣。4.要.通过欣赏作品,了解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使学生产生爱戴民族英雄,感悟民族精神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内容、过程:
由于嘎达梅林是一个传奇的民族英雄,通过欣赏这部作品,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个传奇故事所蕴含的道理。除了感受音乐的丰富表现力,感受音乐的美之外,通过欣赏作品还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
重点: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嘎达梅林传奇的故事情节,并逐步深入理解作品将要表现的民族英雄不屈不挠,保卫家园的精神。从而产生共鸣,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感受作品主题情绪情感,分析音乐要素(节奏、力度、速度以及旋律特点)在表现音乐中起到的作用,是这节课教学的难点。
过程:
1.看图听一段音乐。(播放一副广袤草原,骏马奔驰的图画。背景音乐是民歌《嘎达梅林》)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仿佛将看到一望无垠的蒙古大草原。
2.教师朗读《嘎达梅林》的故事概要。学生通过教师朗读,了解传奇故事情节。
3.聆听一段交响诗《嘎达梅林》的片段。感受作品情绪,讨论创作这部品的作品的作曲家,会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播放作曲家生平。
4.欣赏第一主题:“美好的家园,幸福的生活。”双簧管奏出一派辽阔壮美的图景,表现了蒙古人民的生活处在安详、宁静的气氛之中。
5.第一主题发展对比。乐曲展现一派辽阔壮美的图景之后,音乐情绪发生转变,一段阴森的音乐出现,第一主题遭到破坏。
6.第二主题:“号召起义”。小号演奏,表达嘎达梅林号召人民起义的英雄气概以及人民群众激怒的浪潮一样起开反抗。学生感受最具号召力的部分。探寻原因。
7.“驰骋草原”主题。由单簧管演奏。乐曲表现四处集结着的起义队伍,骑马背枪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引导学生通过骑马律动的动作等形式感受作品。
8.“嘎达牺牲”:小号再次响起。“号召起义”的主题之后,定音鼓出现,表现嘎达牺牲。让学生找出使用之前哪个主题的旋律,结尾处有什么不同?表现怎样的场景?
9.《嘎达梅林》的民歌主题响起。表现对英雄的哀悼。旋律出现四次,第一次静静聆听。第二、三次,加入教师朗诵,第四次引导学生小声歌唱。
10.教师伴奏,学生演唱歌曲《嘎达梅林》。进一步体会作品的主题,加深主题印象。
11.铜管乐器再次奏响民歌《嘎达梅林》主题。乐曲情绪由哀悼变成颂歌,在强烈的号角声中结束全曲。学生分析乐曲的结束出现了哪几个主题及主题动机,具有怎样的意义。
12.交响诗:定义: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特点:把标题交响乐和诗歌联系起来。
13.播放朗诵片段,出示草原沙漠化图片。揭示嘎达梅林起义的意义,再次点题首尾呼应。
四、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创设、体验感受、思考探究、综合(结合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如:朗诵)
学法:演唱、聆听、主动吸取、模仿感受、合作共进(在合作中体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五、评价
1.教师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多用鼓励评价,减少硬灌输的做法。教师不灌输对错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探究、体验、对比、分析评价,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从整体出发,全过程多角度的进行评价。音乐技能方面的评价。学习过程中参与积极性与学习方法的有效性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评价要多样化。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合作精神、探究性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学生评价:
尽可能的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与他评。同伴的肯定与认同有时比教师的肯定更有效。
(莲湖进校 王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