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数学下册 加减混合2教案 冀教版
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从故事情景中抽象出数学算式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以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明确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森林里的咪咪快餐店开张了,我们一起去参观参观,你们说好吗?
生:好。
二、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你所看到的,编一个故事吗?请大家编好后,先在你的四人小组内说一说。待会儿,全班比一比,看谁的故事讲得最精彩。
1.生小组内讲故事,探讨交流。
2.全班反馈故事。
师:同学们,故事都编好了吗?谁愿意第一个告诉大家你编的故事?
生1:小猫咪咪一家在森林里开了一个快餐店面包房。原来店里面已经烤好了5个面包,可是猫妈妈怕不够卖.就又烤了6个面包。过了一会儿,小猪和小熊来买面包。
小猪买走了8个面包,小熊把剩下的面包也全买走了。
(多让几个孩子讲,全班交流)
三、探究与体验
师:同学们,XX同学编的故事好听吗?那么,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发现数学问犀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
1.学生小组内交流发现的数学问题。
2.全班交流、反馈。
师:同学们,谁能说说你发现的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的问题是:猫妈妈一共烤了几个面包?
师:谁能用一个算式来回答XX同学的问题?
生2:5+6=11。(生说的同时,师板书)
师:你能说说这个算式的意思吗?
生2:5表示猫妈妈原来已经烤好的面包,6表示后来又烤了6个面包。所以5+6=11,就表示猫妈妈一共烤了几个面包。
师:XX同学说得棒极了!大家还能提其它问题吗?
生3:小猪买了面包后,还剩下几个?
师:这个问题也很值得探究,同学们能不能也用算式来解答呢?
生4:我的算式是5+6=11,11—8=3。(生说的同时,师板书)
师:你能说说这两个算式的意思吗?
生4:5+6=11,表示一共有11个面包,1l—8=3表示卖给小猪8个面包,最后还藕下3个面包。
师:说的真好。那么,这个问题还能用其它算式表示吗?
生5:我列的算式是5+6—8=3。(生说的同时,师板书)
师:这是一种新的算式,我们称它为加减混合算式.同学们,像XX同学这样,一呻算式里既有加号又有减号,就表示加减混合。那么,XX同学,你能告诉大家这道题谰怎样算呢?
生5:先算5+6=11,把11先写在5和6的中间,再算11—8=3。(生说的同时师板书,也可请几位月学说说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XX同学教会了我们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那么,老师发现大家的力法都很不错。这些方法在使用时,同学们可以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方法进行计算。
师:谁还08再从故事中,提一些数学问题呢?
生6:小熊买走了几个面包?
生7:最后面包房里还剩几个面包?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对所提问题用相应的算式进行解答。)
四、实践与应用
1.练一练第1题。
(1)让学生弄清图意,再列式计算并填空。
(2)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后集体反馈。
2.练一练第2题。
(1)让学生弄清图意,再列式计算并填空。
(2)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后集体反馈。
3.练一练第3题。
(让学生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
4.练一练第4题。
(1)让学生提问题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2)先在小组内交流,后集体反馈。
五、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课上你有什么收获吗?谁能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
六、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篇:一年级数学下册 加减混合教学分析 冀教版
加减混合教学内容:教材22-23页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使同学们经历从故事情景中抽象出数学算式的过程,培养同学们的语言表达以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分析与建议:
1.教材分析:
2.同上节课一样,教科书设计了咪咪快餐店的故事情境图,让学生在看图讲故事的基础上,发
现、提出并解决问题。本节课设计的目的、活动方式、计算方法处理同上节课基本一致。和连减的一样,也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学生比较感兴趣事情。
教材这样安排学习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在解决具体的生活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这里不仅很自然的出现了各种算法,而且不用人为的规定运算顺序,学生理解的还很自然。
3.教学建议
4.教学时,如果学生没有出现加减混合算式,教师要给出来。但要注意,在学生解决问题时,不要提出列综合算式的要求。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下册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冀教版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从幼儿熟悉的童话世界《丑小鸭》出发,以让幼儿帮助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的形式来复习连加连减,以便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再以天鹅的动感画面学习新知识加减混合;最后还以帮助小动物找家、竞赛的形式巩固新知识。整个过程通过算一算、编一编、比一比、算一算环节让学生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弄清图意,列式计算,理解运算顺序,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自信心等方面获得发展。以下是我对这节活动的几点反思: 反思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上课一开始,就以耳熟能详的故事《丑小鸭》引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再配上丑小鸭的画面,使得孩子们兴趣浓郁。在例题中,还是从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进行贯穿,使孩子们一直沉浸在童话故事情节中,有利于教学的进行。而且课件画面让孩子们看得入迷,不宜走神,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练习设计中,有趣的“小竞赛”练习,使孩子们在“玩”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反思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幼儿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反思三:注意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
在本活动中,准备复习的习题给新授内容打下铺垫。巩固练习题中,讲究层次性和开放性。数学开放题是最具有教育价值的题型,它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解题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反思四:教师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
在介绍加减混合这一概念时,班上的一名小朋友突然问了一句:“为什么不叫减加混合?”我一时慌了,不知如何回答才是正确。最后只好含含糊糊回答。从这一突发事件反映出我还没真正理解这一知识及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还很差,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上册 加减混合教案 冀教版
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1.掌握不带小括号或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教学难点:
用竖式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教学手段:
投影片、有条件的可采用多媒体设。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演示加连减的竖式计算(投影片演示,或用多媒体设备演示)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竖式的计算方法。下面就请大家来看两道题目的计算过程。[演示动画“连加”]
(1)演示54+26+15=的计算过程
(2)问(演示完54+26+15=的计算过程后):哪一种计算方法最简便,为什么?
(3)演示90-58-24=的计算过程
(4)问(演示完90-58-24=的计算过程后):在计算这道题时要注意点什么?
[1.在用竖式计算90-58这一步时,要注意十位上有退位;2.计算第二步时,如果能够口算,就不用写竖式了.]
2.复习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演示动画“加减混合”]
(1)开始演示动画“加减混合”,准备进行观察对比。
(2)复习各种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问:这几组题目各有什么特点?说一说每一组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3)演示动画“加减混合”,印证学生的回答。
二、新授
1.教学例
3、例4
(1)出示例3和例4两道例题
(2)问:谁来说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3)问:说一说,这两道题与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的连加和连减的两步式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1.上节课学习的题目不是连加就是连减,题目中的运算符号都相同.2.上节课学习的题目都不带小括号.
联系:1.今天学习的题目跟上节课学习的题目都要写竖式计算.2.我们能向上节课一样,想出不同的竖式的写法。]
(4)学生独立试做例3和例4(教师行间巡视,随时请不同做法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5)在学生们试做的两种方法中,对比,择优.引导学生选择省时省力的算法。
(6)问:例4有没有简便写法?为什么?
(7)师:谁来说一说,做像今天这样的题目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 1.抄数的时候要仔细,不要因为把数抄错出现计算错误;
2.在竖式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看清运算符号;
3.在计算之前要先想一想,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运算顺序错了,题目就该算错了。]
2.对比小结
问:这节课学习例3和例4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点?[1.例3不带小括号,例4带小括号;2.从根本上来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不同]
3.巩固练习
56+24-30=
67-34+39=
32+(55-46)=
76-(13+42)=
要求:做题速度比较快的学生可以按顺序将四道题目依次做完,做题速度比较慢的学生可以从每个做一做里任选一道题计算出结果。
4.归纳质疑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百或是需要说明的问题吗?
(3)除了同学们想出的方法以外,谁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解决今天学习的题目吗?
(4)今天学习的题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第五篇:三年级数学上册 加减混合教案 冀教版
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P18~~P19 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能力教学点: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教学点: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加法验算方法。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 生:去过。师:(挂图1),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从图中我看到了小明妈妈买了一套135元的运动服和一双48元的运动鞋。生2:从图中我看到小明妈妈给了售货员200元。
师:要想知道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怎么算? 全班动手计算。
板书:135+48=183(元)1 3 5 + 4 8 1 8 3 师: 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 生1:我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生2:我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生3:我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师: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 2.议一议:结合上面的问题,说一说验算的意义。3.数学门诊部
数学门诊部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7 5 3 2 9 2 5 9 + 6 2 + 4 6 4 + 1 4 8 1 3 7 8 4 3 3 0 7
三、练一练 P19 1、2、3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五、课外调查
回家调查一下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