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
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能力目标: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
情感价值目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2、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知识链接】(请同学们认真阅读)
一、关于作者: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
二、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1
二、关于写作背景与意图:
(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燕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
望长安,前程渺渺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
燕: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家屋内或屋檐下,恋旧巢,深受古人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①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②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③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④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三、解题
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第2-3自然段: 区别 和 两个词语,指出 更常见,其关键在 字。第4-6自然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 二是。第7自然段: 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学习过程】
(为了理清思路,分析,教师先指导诵读。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2
一、课前自主学习,通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准备课堂展示
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萧萧落木(sù)B、涔(cén)阳 无妨(fǎnɡ)陇首(lǒnɡ)得鱼忘筌(quán)C、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pō)秋风袅袅(niǎo)D、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
2、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3、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4、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5、“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6、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二、课堂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并点评、订正
三、课堂合作探究学习,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形成答案写出来准备展示
(准备活动:诵读全文)
1、全文谈了怎样一个文学现象?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3
2、请大家说说作者是怎样阐释暗示性的?
3、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四、展示讨论成果,质疑、补充、订正
五、课堂小结(要反思自己是否积极认真投入学习,是否大胆展示、勇于质疑)
六、拓展练习
一、基础演练
1、请大家找一找古诗文中包含大雁这一美好意象句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寒塘坐见秋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唐.赵嘏《寒塘》 渔舟唱晚,响绝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这些诗句寄托着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信息的期盼。但大雁何以能表现这种情感?
二、拓展训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4
(一)在我国诗歌中,“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试举例说明。
示例
(一):梅
①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梅花生长环境苦寒,象征着人生的逆境。诗人借梅花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②陆游《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开放时正是大地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之时,梅花冰清玉洁。诗人有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的,也有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的。
示例
(二):柳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客舍青青柳色新 ——常用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示例
(三):草
①小草秋枯,春生,夏荣,年年如此,生生不息的活力。诗人常用来赞颂顽强的生命力。如: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②小草连绵不断、延展天涯。诗人们就常用它来抒写离愁别绪。如:
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5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10浙江卷)
中国山水画起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士大夫艺术家试图把山水自然搬入自己的居室来赏,来游,他们要使自己的精神走入这图画里。王维有一句诗“枕上见千里”,谋求的就是这种卧身在榻而尽观大千世界的境界,所以中国山水画论里就有一个“卧游”的术语。后来中国艺术中出现了园林和盆景,都是这种艺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具体实现。说到底,就是将无限大的自然山水缩小到人的感官所能够把握的状态,这也决定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与自然的结合,天人合一,物我同一。历代的山水画家都试图在自然山水与人之间寻找这种关系,并在这两者之间大做文章。总的来说,整个古典时期,在山水画的意境处理上,大多脱离不开“山水自然”加“渔樵隐士”的基本构思和构图模式。中国山水画中的人往往是艺术家自我的化身,或者说是自然山水的灵魂与知音。“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山水中的“渔樵”并非真正的渔夫樵人,而是一种精神载体。宗炳有一句话“山水以形媚道”,人只有到山水之中,从自然的千姿万态里才能领会“道”之真味,所以中国画里的山水本质上都在强调心中之山水。
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得中国人倾向于家居生活,然而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需求与此发生矛盾。隐居山林、与鸟兽为伍是一个很不实际的幻想,那么就有了居室文化的山水艺术,园林、盆景、山水画都可以看做这一思想的体现。有人讽刺明代的文人董其昌,说他是“山林富贵两不误”,实际上这是文人生活的一个极好的概括。中国另一特具代表意义的画科——花鸟画,与山水画差不多在同一时期(魏晋)产生。花鸟作为审美对象在本质意义上与山水相同,属于主题之外的自然、客观外物。然而,花易凋零,鸟为活体,是主题难以把握掌控的东西,所以就有了花鸟画。
艺术反过来必然要影响生活,由于中国文人将自然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那么这种影响就更加深刻。丰子恺先生在《从梅花说到艺术》中引用了一句哲语:“人们不是为了悲哀而哭泣,乃为了哭泣而悲哀的。”在艺术上也有同样的情形,人们不是感到了自然的美而表现为绘画的,乃是表现了绘画之后才感到自然的美。换言之,“绘画不是模仿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6 自然,自然是模仿绘画的”。中国的园林艺术是文人将自然仿效绘画的最好例证。
1、下面对中国园林艺术的特征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A.强调生活艺术化。B.强调心中之山水。C.强调艺术模仿自然。D.强调主体之外的自然。
2、下面对文章引用丰子恺先生所引哲语的作用,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A.说明悲哀与哭泣的关系,强调哭泣比悲哀更加重要。B.说明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强调艺术对自然的模仿。C.说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强调艺术对生活的反作用。D.说明园林与绘画的关系,强调园林对绘画的仿效。
3、联系上下文,解释“卧游”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全文内容,给本文拟一个提问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业:古代诗歌中,类似具有暗示意义的意象不胜枚举,如竹、松等。请同学们搜集、梳理这些意象,摘录在笔记本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7
第二篇:《说木叶》导学案
高二语文必修五
第二单元《说“木叶”》导学案
学案编制朱丽审核 宁仁道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预习导学】
一、背景知识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文学常识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三、字音字形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恽()灼灼()寒砧()窸窣()
筌()冉冉()翩翩()征戍()袅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袅袅(niǎo)漂泊(bó)不落于言筌(quán)
B.皎皎(jiǎo)橘颂(jú)心有余悸(jì)
C.窸窣(sū)桅杆(wéi)蛊惑人心(ɡǔ)
D.寒砧(diàn)迢远(tiáo)接踵而至(zhǒnɡ)
四、整体感知
1.“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
2、前三段“引子”中说,古代诗人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第7段说,“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而4、5、6这三段是解说原因的。那么,你认为解说清楚了吗?用自己的话解说。
五、问题呈现
【合作探究】
一、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雪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
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
二、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据此,有些同学觉得分析诗歌很容易了,以为只要记住常见意象的基本寓意,那么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鉴赏诗歌了。的确,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蕴,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或语境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同学们在具体的诗歌的分析中还是要考虑具体的语境的。有时候,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会表现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和王安石《梅花》,境界就迥异。试分析三首诗词的各自境界。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陆游《卜算子•咏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yùn zhuó zhēn xī sū quán {rǎn piān shùniǎo
2.D 解析:“砧”应读“zhēn”。
3.C 解析:A项,“箫”应为“萧”;B项,“漂”应为“飘”;D项,“躁”应为“燥”。
四1答案提示: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首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种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模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其次它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的“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2答案提示:
“木”与“树”,一字千里。古代诗人之所以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是因为:“木”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而且“木叶”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这样,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衰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 “自古文人多悲秋”也。——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
合作探究:答案:王安石的《梅花》表现了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这与我国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的文化传统相一致,三个意象同是高贵圣洁的象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第三篇: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知识链接:
一、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阅读文章第5段)
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具有暗示性。意象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中国人的思维。“木”“叶”如此,更有其他意象。如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关山、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幽居、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这些意象呈现出丰富多彩、相对稳定的含义,从而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二、作家作品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贺知章那首名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因为林庚的挖掘,在课堂上传于学生,而后选入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的。
基础知识(1)注音:
袅袅.()照浦.()迢.远()灼灼.()
亭皋.()寒砧.()言筌.()万应锭.()(2)解释下列成语
得鱼忘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意忘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内容:
1概括各段的段意(1)(2)(3)
(4)
(5)(6)(7)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2、“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艺术特征呢?(请同学们关注第4段、第5段段末句子,结合4、6段相关信息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意象
颜色
感觉
意味 树叶
木叶
落叶
落木
4、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还有哪些意象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选择一个典型意向,用具体诗句举例说明。
第四篇: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二)【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预习导学】
一、背景知识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文学常识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三、字音字形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恽()灼灼()
寒砧()窸窣()筌()冉冉()翩翩()征戍()2.辨析下列字形并组词。
袅 琅
盅
枭
蛊
朗
燥
迢
褐
噪
诏 竭
躁 苕 羯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袅袅(niǎo)
漂泊(bó)
不落于言筌(quán)B.皎皎(jiǎo)橘颂(jú)心有余悸(jì)C.窸窣(sū)桅杆(wéi)蛊惑人心(ɡǔ)
D.寒砧(diàn)迢远(tiáo)接踵而至(zhǒnɡ)4.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绵密
灼热 歧路 箫瑟 B.聒噪 纱锭漂零沼泽 C.传诵 涔涔饱满关键 D.钟爱 潜藏捣衣干躁
5.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随着北半球地区暑热______、秋凉渐近,甲型H1N1流感正进入了新的蔓延期。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呼吁高度警惕甲型流感的“第二波”蔓延。(2)他根据新疆区域特点,推行乔、灌、草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有效______了沙漠化的推进,稳定和扩大了绿洲,使局部地方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局面。(3)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她率领科技人员克服了病痛的折磨,在______的工作环境中,为油气田的开发作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贡献。A.消逝 遏止 艰苦 B.消失遏止坚苦 C.消失遏制艰苦 D.消逝遏制坚苦
答案:
1.yùn zhuó zhēn xī sū quán {rǎn piān shù 2.袅袅/枭雄 疏朗/琳琅 蛊惑/酒盅 干燥/噪音/急躁 迢迢/下诏/红苕 褐色/竭尽/羯羊
3.D 解析:“砧”应读“zhēn”。
4.C 解析:A项,“箫”应为“萧”;B项,“漂”应为“飘”;D项,“躁”应为“燥”。
5.A 解析:消逝:用于抽象事物消失至无,如声音、时间等;消失:逐渐减少以至看不见,一般用来指具体事物。遏止:用力阻止,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且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遏制:是压抑控制,使不发作,对象多是自己的情绪,有时也指敌人或某种力量。艰苦:艰难困苦,常用来描述条件较差的客观情况;坚苦:坚忍刻苦,常用来形容工作精神和工作作风。
四、整体感知
1.“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
答案提示: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首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种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模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其次它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的“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2、前三段“引子”中说,古代诗人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第7段说,“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而4、5、6这三段是解说原因的。那么,你认为解说清楚了吗?用自己的话解说。答案提示:
“木”与“树”,一字千里。古代诗人之所以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是因为:“木”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而且“木叶”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这样,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衰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 “自古文人多悲秋”也。——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
五、问题呈现
【合作探究】
一、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雪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
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
二、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据此,有些同学觉得分析诗歌很容易了,以为只要记住常见意象的基本寓意,那么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鉴赏诗歌了。的确,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蕴,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或语境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同学们在具体的诗歌的分析中还是要考虑具体的语境的。有时候,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会表现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和王安石《梅花》,境界就迥异。试分析三首诗词的各自境界。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陆游《卜算子•咏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安石的《梅花》表现了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这与我国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的文化传统相一致,三个意象同是高贵圣洁的象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一课一得】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萧萧落木(sù)
B.涔(cén)阳无妨(fǎnɡ)陇首(lǒnɡ)得鱼忘筌(quán)C.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pō)秋风袅袅(niǎo)D.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力能扛鼎垂手可得俗不可奈 漠不关心 B.食不厌精突如奇来混为一团 天花乱坠 C.举止安详方枘圆凿飞黄腾达 火烧眉睫 D.好景不长毫无二致捍然不顾 同仇敌忾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科学家发现,用某些细菌产生的蛋白质作的模板,能将纳米微粒_________成秩序井然的结构。
②奥委会的规模和成本必须压缩,以便这场全球最重要的体育盛会能_________健康发展下去。
③朝鲜半岛南北卓有成效的互访,促进了双方关系的_________,进而走向合作。
A.组建继续和解 B.组装继续缓和 C.组建持续缓和 D.组装持续缓和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B.英国选手接连刷新世界纪录,使一向独霸短跑比赛的美国人黯然失色。C.中央电视台的“开心一刻”栏目,确实办得妙趣横生,每当我陶醉其中时,就真有点乐不思蜀。
D.千姿万态、造型各异的紫砂壶,圆无一相,方非一式,真是出神入化。5.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华航电子有限公司,以人为本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和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B.如果国家有计划地多生产这类配件,就可以省下许多外汇用以进口国内暂时还不能生产的仪器。
C.“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谁能否认中国没有进入国际载人航天技术领域的能力?
D.与传统艺术不同,现代书法艺术追求的是视觉艺术性,更注重以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个性。
6.填到空格处,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个句子是
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埃及的圣书字、中美洲的玛雅字、中国的汉字等是意音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现在,绝大部分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为历史陈迹了,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独立。A.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灿烂记录 B.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大都已经销声匿迹 C.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 D.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
7.仿照例句,在横线处填上结构相同的语句,要求文意贯通,并要构成排比句。
例句:欣赏音乐作品,我们虽手不操琴,却能聆听琴瑟琵琶,神游“古典”“浪漫”,品味优美旋律;还能够在《命运》中与贝多芬切磋,在《天鹅湖》边和柴可夫斯基相伴,在《大峡谷组曲》里同格罗菲探险„„音乐能够培养我们的美感,陶冶我们的情操,铸造我们的灵魂。仿写: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虽足不出户,却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在塞纳河畔与雨果散步,在皇村学校里同普希金畅谈,在茫茫大海中和海明威拼搏„„文学作品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1.解析:A.萧萧xiāo落木;B.无妨fánɡ;C.漂泊bó。
答案:D 2.解析:A.垂—唾,奈一耐,B.奇一其,团一谈,D.捍一悍。
答案:C 3.解析:组建:组织,建设;组装:安装;继续:指活动连下去,不间断;持续:延续不断;缓和:局势、气氛等变缓和;和解:不再争执,归于和好。
答案:B 4.解析:“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用来形容在家中看电视,语意不合。
答案:C 5.解析:A项动宾搭配不当,“培养”不能与“水平”搭配;C项滥用否定词;D项删“更”。
答案:B、6.解析:横线前的句子陈述的对象是“几种意音文字”,本着陈述对象统一的原则,可排除C项;D项的主语与前一句的末尾重复,不简明,也可排除;B项陈述对象虽与前句一致但内容与后一句矛盾。
答案:A
7、纵横古今中外 漫游名山大川 领略异国风情 开阔我们的眼界 丰富我们的知识 完善我们的人格
解析:该题是结合句式的理解进行仿写,在仿写中考查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解答此题关键在于仿照例子,选择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句子构成排比。
【美文选读】
青 与 绿
林 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现,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写于1983年立春(选自《唐诗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五篇: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二、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关于作者及作品
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此后,林庚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贺知章那首名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因为林庚的挖掘,在课堂上传于学生,而后选入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的。
人物评价:
燕园,少了一位良师 ;天堂,多了一位诗人。――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
二、诗歌意象 “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三、基础知识
(1)注音:
涔征阳(戍())
无橘妨颂(())
陇 招首(徕())
得鱼忘 落木萧筌萧(())
寒砧()桅杆()漂泊()秋风袅袅()
疏朗()
窸窣()迢远()
灼灼其华()
亭皋()冉冉()门栓()翩翩起舞()(2)解释下列成语 得鱼忘筌quán 得意忘言
四、预习检查导入新课:
1.快速阅读第一段,概括中心。(请同学们理清材料和观点关系,留意指示代词“这里”)
2.第二段在引用诗句时有“树”“木叶”“落木”等意象,作者想表明一个什么观点?(留意段末指示代词“这里”)
探究案
1.“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艺术特征呢?(请同学们关注第4段、第5段段末句子,结合4、6段相关信息概括)
2.“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明确:
意象
颜色
感觉
意味 树叶
木叶
落叶
落木
补充:比较“疏朗”与“疏落”
疏朗
疏落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结合文章第五段相关信息回答问题)拓展达标
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分析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哪些情感。
王诗:
陆词:
毛词:
课后反思:
《说“木叶”》导学案答案
(1)注音: 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落木萧萧(xiāo)
涔阳(cén)无妨(fáng)陇首(lǒng)得鱼忘筌(quán)
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bó)秋风袅袅(niǎo)
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
亭皋(gāo)冉冉(rǎn)门栓(shuān)翩翩起舞(piān)(2)解释下列成语
得鱼忘筌quán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得意忘言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
二、预习检查导
1、(无边落木萧萧下),2、(落红不是无情物。
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和诗句叶有关的: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和木有关的诗句: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思考,: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三、探究案
1、快速阅读第一段,概括中心。“木叶”突出的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2、第二段在引用诗句时有“树”“木叶”“落木”等意象,作者想表明一个什么观点?古代诗人在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3、“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艺术特征呢?(1)含有落叶的因素。(2)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4、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5、“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意象
颜色
感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
飘零之意 落叶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疏落:稀疏零落;稀稀落落
6、概括各段的段意(1)“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2)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3)区别关键字在“木”字,用“落木”舍“木叶
(4)“木得第一个艺术特征:“木”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诗歌语言的暗示性(6)“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7)艺术形象领域,几乎一字千里
答案:王安石的《梅花》表现了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这与我国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的文化传统相一致,三个意象同是高贵圣洁的象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