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理学讨论课(二-学生版
幻灯片1
生理学讨论题
(二)呼吸、消化、能代体温、泌尿
2016年上学期五年制
中南大学湘雅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
幻灯片2
案例一
24岁未足月孕妇产下27周的早产儿(正常孕期为37-42周),刚产下就有哭声,但随后便听到呼噜声,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下出现低氧血症。医生立刻实施气管插管并采取一定治疗措施,结果低氧血症得到改善,然后转移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一步观察。
问题:
1.医生采取了什么措施使得低氧血症得到改善? 2.如果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对呼吸有何影响?
分析:
第七个月时,分化出二型肺泡细胞,开始分泌表面活性物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系指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征和呼吸衰竭。主要见于早产儿,因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导致进行性肺不张。其病理特征为肺泡壁至终末细支气管壁上附有嗜伊红透明膜。
胎儿在六七个月或更后,肺泡2型上皮细胞才开始合成和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质,因此,早产儿可因肺泡II型细胞尚未成熟,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而引起肺泡极度缩小,产生肺不张,且由于肺泡表面张力过高,吸引肺毛细血管血浆进入肺泡,在肺泡内壁形成一层透明膜阻碍气体交换,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低氧血症是指血液中含氧不足,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同龄人的正常下限,主要表现为血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下降。成人正常动脉血氧分压(PaO2):83~108mmHg。
低氧血症的原因:引起低氧血症的常见原因有:①吸入氧分压过低;②肺泡通气不足;③弥散功能障碍;④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⑤右向左分流。
1.医生采取了什么措施使得低氧血症得到改善?
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管理中至关重要 氧疗
包括简易面罩,有创机械通气,无创机械通气。氧疗的目的在于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及氧含量以纠正低氧血症,确保对组织的氧供应,达到缓解组织缺氧的目的。无论其基础疾病是哪一种,均为氧疗的指证。从氧解离曲线来看,PaO2低于8.0kPa(60mmHg),提示已处于失代偿边缘,PaO2稍再下降会产生氧饱和度的明显下降。按血气分析,低氧血症分为两种。①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通气不足所致的缺氧,伴有二氧化碳潴留,氧疗可纠正低氧血症,但无助于二氧化碳排出,如应用不当,反可加重二氧化碳潴留。②单纯低氧血症:一般为弥散功能障碍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所致。弥散功能障碍,通过提高吸入氧浓度,可较满意地纠正低氧血症,但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而产生的肺内分流,氧疗并不理想,因为氧疗对无通气的肺泡所产生的动静脉分流无帮助。高压氧舱治疗 解除支气管痉挛
主要用磷酸二酯酶抑制药如氨茶碱、二羟丙茶碱,有松弛气道平滑肌、抑制组胺释放作用。用药时最好监测心率、心律和血药浓度。其他尚可选用抗胆碱药如异丙阿托品、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醇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主张应用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的治疗模式。
持续正压通气(CPAP)是指对有自主呼吸的患儿在整个呼吸周期的吸气和呼气相均提供一定正压。持续正压通气通过在呼气末维持肺泡正压,使肺泡保持一定的扩张,避免肺泡塌陷,并使已塌陷的肺泡重新扩张,增加功能残气量,增加肺泡面积,改善肺顺应性,减少肺内分流,从而改善氧合;由于肺泡萎陷时肺泡表面面积减少,可导致PS消耗增加,CPAP通过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防止肺泡塌陷,减少PS 消耗;CPAP可保持 呼吸道处于扩张状态,防止小呼吸道塌陷,使整个呼吸道阻力减小,并减少呼吸做功。
在维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气道通畅的过程中,最佳湿化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充分加温湿化的气流可增加肺部顺应性,对于气道传导功能以及防御功能都有较大提高,并且可以显著减小气流阻力,降低机体耗散,有效预防支气管痉挛,不易引起鼻腔干燥以及粘膜创伤,其不但能够降低患儿机体内热量以及水分的流失。而且能够有效保护黏液纤毛转运系统的相关生理功能,从而发挥保护患儿鼻气道的能力。
PS(肺表面活性物质)液需保留于 4 ~ 8 ℃ 环境中,而新生儿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若气道受到冷刺激,则会引起支气管痉挛收缩引起呼吸困难,甚至会导致机体出现应激反应。加温法使PS 液温度维持在37 ℃ 为宜,以适宜机体的生理状况。
NRDS患儿均需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由于受到气管插管的刺激,大多数患儿气管内会现一些分泌物,导致气道受阻影响呼吸。若不进行呼吸道管理直接注入PS液,会加重气道受阻的可能。所以,PS治疗前应行气道处理,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PS液具有减轻气道张力的临床效果,若剂量过大则会导致气泡过度膨胀引起破裂;若剂量过少则达不到治疗效果,使气泡萎缩导致气体交换受限。因此,保证 PS 液在肺部的均匀分布显得尤为关键。因此,护士依次给患儿安置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及仰卧位,每种体位需给予1/3 药液,每次给药时间需控制在5s内。
在用药后护理中,一方面由于 PS 液滴入会引起机械性堵塞,导致患儿出现呼吸困难的临床征象;另一方面由于PS液会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导致患儿出现一系列临床并发症。所以,护士在用药后需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根据其血气分析结果及临床症状改善程度调整呼吸机参数。
用药后的气道管理依旧重要,气管插管相当于异物的存在,是一种刺激性物质,会导致气管分泌大量的痰液进而堵塞气道。患儿用药后,会导致气管进一步刺激痰液分泌。护士应行吸痰处理,保证气体正常交换。
由于早产儿需置于辐射台中行保温处理,若暴露大量的体表面积则会导致水分大量丢失。因此,护士需给患儿安置舒适体位,同时将棉被包装成鸟巢状,尽可能地避免皮肤受到暴露。由于新生儿的抵抗力低下,极易发生院内交叉感染。因此,护士在全程护理中应注意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的应用,避免并发感染,增加治疗难度。2.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对呼吸有何影响
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又称黑—伯反射。肺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称为肺牵张感受器,是由迷走神经参与的反射性反应。
由于迷走神经为肺牵张反射的传人神经。参与呼气和吸气之间相互转化并维持呼吸的深度和频率。剪断两侧迷走神经后,中断了肺牵张反射的传人通路,使肺牵张反射的生理作用 减弱,出现吸气过深,呼吸频率变慢。而刺激迷走神经。促进呼气与吸气相互转化,呼吸频率就加快。切断一侧迷走神经后心率加快;双侧迷走神经切断后,心率加快较单侧迷走切断时明显。这说明剪断两侧迷走神经后心率加快明显。
幻灯片3
案例二 周先生,75岁,因咳嗽、咳痰25年余,胸闷气急半月,双下肢水肿10天入院。入院2周,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闷、心悸,呈进行性加重,短程步行即气急,10天前出现双下肢水肿,外院治疗后水肿消退明显,但仍有气急,咳少量白粘痰。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25年,吸烟50年,20支/天。
体格检查:T37.2℃,P 100次/分,R20次/分,BP130/90mmHg。神志清,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桶状胸,两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无杂音,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两肾区无叩痛,双下肢轻度水肿,神经系统正常。
实验室检查:
WBC12×109/L,动脉血气分析:pH7.486,PaCO2 69mmHg,PaO2 57mmHg,肺功能检查提示:FEV1/FVC 65%。
初步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
问题:应如何给患者输氧?为什么?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组常见的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尤其是吸烟的老年男性,多部分都患有此病。COPD主要累及肺部。
肺部病变的特点为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这种气流受限通常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颗粒或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通常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这两种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是指在除外慢性咳嗽的其他已知原因后,患者每年咳嗽、咳痰3个月以上,并连续2 年者。肺气肿则指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的破坏,而无明显的肺纤维化。
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的破坏。黏液高分泌和纤毛功能失调导致慢性咳嗽及多痰,小气道炎症、纤维化及管腔的渗出与FEV,、FEV,/FVC 下降有关。随着COPD的进展,外周气道阻塞、肺实质破坏及肺血管的异常等减少了肺气体交换能力,产生低氧血症,以后可出现高碳酸血症。
长期慢性缺氧可导致肺血管广泛收缩和肺动脉高压,常伴有血管内膜增生,某些血管发生纤维化和闭塞,造成肺循环的结构重组。COPD晚期出现的肺动脉高压是其重要的心血管并发症,并进而产生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及右心衰竭。
2.Ⅱ型呼吸衰竭:也叫高碳酸性呼吸衰竭。缺O2伴CO2潴留(Ⅱ型)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的缺O2和CO2潴留,单纯通气不足,缺O2和CO2的潴留的程度是平行的,若伴换气功能损害,则缺O2更为严重。最常见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无论 PaCO2 多少。只要 PaCO2>6-7 kPa 就为2型或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2型呼吸衰竭是由于肺泡换气不足引起的,如患严重 COPD病人由于气道阻塞和呼吸无力使肺泡不能充分换气。发生机制:
(一)通气不足
肺泡通气量减少,肺泡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上升。
(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如肺泡通气量在比率上大于血流量(>0.8)。则形成生理死腔增加,即为无效腔效应;肺泡通气量在比率上小于血流量(<0.8),使肺动脉的混合静脉血未经充分氧合进入肺静脉,则形成动静脉样分流。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产生缺O2,而无CO2潴留。此因混合静脉血与动脉血的氧分压差要比CO2分压差大得多,前者为7.98kPa,而后者仅0.79kPa,相差10倍。故可藉健全的肺泡过度通气,排出较多的CO2,以代偿通气不足肺泡潴留的CO2,甚至可排出更多的CO2,发生呼吸性碱中毒。由于血红蛋白氧离解曲线的特性,正常肺泡毛细血管血氧饱和度已处于平坦段,即使增加通气量,吸空气时,肺泡氧分压虽有所增加,但血氧饱和度上升甚少,因此,健全的通气过度的肺泡不能代偿通气不足的肺泡所致的摄氧不足,因而发生缺O2。对呼吸影响: 缺O2对呼吸的影响远较CO2潴留的影响为小。缺O2主要通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反射作用刺激通气。
CO2是强有力的呼吸中枢兴奋剂,吸入CO2浓度增加,通气量成倍增加,急性CO2潴留出现深大快速的呼吸;但当吸入超过12%CO2浓度时,通气量不再增加,呼吸中枢处于被抑制状态。而慢性高碳酸血症,并无通气量相应增加,反而有所下降,这与呼吸中枢反应性迟钝、通过肾脏对碳酸氢盐再吸收和H+排出,使血pH值无明显下降,还与患者气阻力增加、肺组织损害严重,胸廓运动的通气功能减退有关。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异常,造成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低浓度(24%~35%)给氧,应用呼吸兴奋剂等。必要时施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和机械呼吸器治疗等。
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性因素: 缺氧、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使肺血管收缩、痉挛,其中缺氧是肺动脉高压形成最重要的因素。缺氧使平滑肌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内Ca2+含量增高,肌肉兴奋-收缩偶联效应增强,直接使肺血管平滑肌收缩。高碳酸血症时,由于H+产生过多,使血管对缺氧的收缩敏感性增强,致肺动脉压增高。
4.低氧治疗 书183页
发生CO2潴留主要与氧疗后缺氧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减低。此时应采用低流量吸氧,同时加强病情观察和血气监测,当PaCO2迅速升高时应及时采用机械通气治疗。
幻灯片4
问题
1.蛋白质在小肠是如何吸收的?与糖和脂肪比较,在体内以什么形式储存?吸收部位如何? 书216页
蛋白质被分解为AA,继发性主动转运。煮熟的蛋白质在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被吸收,没煮熟的到达回肠后被吸收。
糖类分解为单糖,主动过程。肠粘膜上皮细胞刷状缘膜上有特异的转运体,继发性主动转运。进入细胞的单糖易化扩散入血。
脂肪,以长链甘油三酯(LCT)为主,及一些中、短链甘油三酯(MCT/SCT)和脂肪酸(FA),还含有少量磷脂、胆固醇等。
以LCT为例,它首先在小肠内被胆盐乳化成微滴,继而在胰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脂肪酸、甘油一酯等,这些水解产物与胆固醇、溶血磷脂和胆盐共形成一种水溶性的混合微胶粒,穿过小肠绒毛表面的水屏障到达微绒毛内。此时,除胆盐被留在肠腔内之外,其他物质均以被动扩散方式被吸收。已吸收的脂解产物在粘膜细胞内重新装配成甘油三酯,形成乳糜微粒,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与LCT不同,MCT/SCT和长链脂肪酸(LFA),则只需在胆盐乳化作用下就可被吸收。吸收后的LFA 仍以合成甘油三酯的方式通过淋巴进入血液循环。而MCT/SCT则在肠粘膜细胞内水解为中短链脂肪酸及甘油,直接经门静脉入血液循环。脂肪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吸收。正常情况下,摄入的脂肪至少95%被吸收。
幻灯片5 2.正常人胃能够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为什么不会消化自身的胃肠组织? 197 1.胃黏膜保护
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可分泌黏液和碳酸氢盐,因此胃黏液呈碱性,它们覆盖于胃黏膜及胃小凹表面,形成不流动胃黏液凝胶层,具有黏滞性和成胶性,其主要成分为高相对分子质量的黏蛋白。
2.黏液 -碳酸氢盐屏障
黏液的凝胶层能够有效减缓 H + 弥散的速度,形成黏液 -碳酸氢盐屏障
3.表面活性物质 胃黏膜表面黏液上皮细胞可生成、贮存及分泌磷脂,表面活性磷脂可增强胃黏液的黏滞性,从而减缓了 H + 通过黏液层的速度。表面活性磷脂也具有疏水性。4.胃黏膜上皮标兵与胃黏膜的保护
连续的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可维持胃黏膜上皮的完整性。胃上皮细胞间相互联系的紧密连接能阻止 H + 扩散及胃蛋白酶对自身的消化,对胃黏膜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胃黏膜上皮细胞基侧膜有两套离子转运系统,防止细胞酸化,对于维持细胞内 pH 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热休克蛋白、抗菌肽等,热休克蛋白能抵抗高温、氧化应激及细胞毒性,防止蛋白变性,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损害
5.黏膜血流与胃黏膜保护
充足的胃黏膜微循环灌注是维持正常胃黏膜结构 保护屏障及胃液分泌、胃的消化吸收等功能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条件。胃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及对各种损害因素的防御功能与丰富的GMBF密切相关。缺血会使胃黏膜中和酸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中 H + 聚集、黏膜酸化,进而引起胃黏膜损伤。6.神经调节与胃黏膜保护
迷走神经对胃黏膜保护具有双重作用,而迷走胆碱能 M 受体所介导的胃黏膜保护作用机制,主要与刺激胃黏膜释放前列腺素和增加 GMBF有关。
幻灯片6 患儿 8 个月。因腹泻、呕吐3 天入院。体查:体温37℃,精神差,口腔黏膜干燥,皮肤弹性差。前囟眼眶凹陷。心率150次/分(正常120~130次/分),心音较低钝,四肢稍凉。化验:血Na+135 mmol/L(正常130-150 mmol/L),血K+3.0 mmol/L(正常3.5~5.5 mmol/L)。经口服含2%葡萄糖的电解质溶液后症状缓解。
问题:
为什么在口服补液的电解质溶液中要加入2%葡萄糖?
体内的钾离子如丢失过多,出现低钾综合征。严重的呕吐、腹泻和感染,是造成体液平衡紊乱的丰要原因。脱水、酸中毒、而ORS中含有葡萄糖,小肠黏膜在吸收葡萄糖分子的同时,可偶联吸收一定量的钠离子,从而使肠黏膜对水分和肠液的吸收增加。
口服补液盐(ORS)治疗急性腹泻、脱水:其理论基础是基于小肠的Na+-葡萄糖偶联转运吸收机制,即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的膜上存在着Na+-葡萄糖共同载体,此载体上有Na+和葡萄糖两个结合位点,当Na+和葡萄糖同时与结合位点相结合时即能转运,并显著增加钠和水的吸收。幻灯片7 胃在消化系统中的地位如何?胃大部分切除的病人,对身体有何影响?为什么? 1.胃是一个大的蚕豆形肌性空腔脏器,包括三部分:贲门、胃体和胃窦。食物通过能开闭括约肌,从食管进入胃内。此括约肌能防止胃内容物返流到食管。通过蠕动搅磨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胃是储存食物的器官,可有节律地收缩,并使食物与酶混合。胃表面的细胞分泌三种重要物质:粘液、盐酸和胃蛋白酶前体。
2.①残胃出血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较为晚期的并发症,主要与胃窦部切除不完全,胃泌素导致的胃酸分泌增加有关,预防此类疾病应行 密切的术后观察,出现呕血或黑便时应积极报告责任医生,进而采取有效措施; ②吻合口破裂
术中根本没有缝合好,一般来说,大多由缝合不当,吻合口张力过大,局部组织水肿或低蛋白血症等原因所致组织愈合不良。胃肠吻合口破裂常引起严重的腹膜炎。如发生较晚,局部已形成脓肿逐渐向外穿破而发生胃肠吻合外瘘。④倾倒综合征
胃被大部分切除后,直接造成胃和肠子的直接吻合口增大,而食物进入胃后不能被良好的吸收及储存所以过快的进入小肠,小肠不能适应突然状况,所以肠腔吸取了大量的周遭液体,导致血液量在人体循环机制中的急剧减少。④十二指肠残端破裂 多因低位十二指肠溃疡,特别穿透到胰腺头部的十二指肠溃疡,手术时过多松动十二指肠损伤浆肌层或血液循环;残端缝合过紧,过稀或结扎过紧均能造成残端愈合不良。输入空肠袢梗阻,胆汁,胰液及肠液滞留在十二指肠腔内,十二指肠膨胀,肠腔内压力不断增高而致残端破裂。
④营养障碍和贫血
吸收不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容积减少,致食物不能与消化酶充分混合,而导致消化吸收不良。
贫血:其术后体内维生素B,:、叶酸、铁蛋白、内因子含量长期低于正常。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严重缺乏,造成Fe2+和阿朴铁蛋白结合成铁蛋白贮存在肠黏膜细胞中的数量明显减少,这是引起机体缺铁,导致缺铁性的主要原因。内因子对维生素B12结合有重要影响,胃大部切除术后因子明显下降,使内因子维生素B12结合物大量减少,从而发生维生素B代谢障碍,使其在回肠中的吸收显著下降,这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骨代谢障碍者:为进食量及胃酸分泌减少,对脂肪不能耐受,小肠对钙与脂溶性维生素D吸收不良,机体为维持血钙水平将钙从骨中动员到血清中,长时间发展导致骨质疏松症。④残胃癌
残胃癌的发生可能因胃切除术后胃酸缺乏,胆胰液反流人胃,引起反流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以至发生癌变。④复发性溃疡
胃大部切除术后复发性溃疡多发生在胃肠吻合口或其附近,尤以十二指肠溃疡术后BillrothⅡ式手术多发,复发原因是手术后胃酸未能有效地降低之故,常见原因有以下3点:①胃切除小于75%,保留了过多的胃壁细胞;②十二指肠残端有胃窦黏膜残留,黏膜细胞仍分泌大量胃泌素,刺激壁细胞分泌胃酸;③空肠输入袢过长,远端空肠抗酸能力差,易发生吻合口溃疡。
胃是食物的容器 胃蠕动使食物与各种消化酶混合均匀,胃是主要的消化场所,有各种消化酶。食物在胃内停留较长的时间,当被消化成食糜以后 通过幽门 进入小肠(1)消瘦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容积缩小,肠排空时间加快,消化时间缩短,食糜不能充分与消化液混合,致使消化功能减退。病人便次增多,多为稀便,粪内含不消化的脂肪和肌纤维,使病人的进食热量不足,体重逐渐减轻。(2)贫血 胃大部分切除后,胃酸减少,食物不经过十二指肠,小肠蠕动快,影响铁盐的吸收,而发生缺铁性小红细胞贫血。极少数病人因缺乏抗贫血内因子,致维生素B12的吸收受到障碍而发生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
幻灯片8 简答题:
为什么人类的体温需要恒定在37°左右? 书236 根据多种恒温动物脑的分段切除实验看到,切除大脑皮层及部分皮层下结构后,只要保持下丘脑及其以下的神经结构完整,动物虽然在行为方面可能出现一些欠缺,但仍具有维持恒定体温的能力。如进一步破坏下丘脑,则动物不再具有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能力。这些事实说明,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在下丘脑。
PO/AH就有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分别调节散热和产热反应。体温调节是涉及多方输入温度信息和多系统的传出反应,因此是一种高级的中枢整合作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应是体温调节的基本部位。下丘脑前部的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既能感受它们所在部位的温度变化,又能过传入的温度信息进行整合。
因此,当外界环境温度改变时,可通过①皮肤的温、冷觉感受器的刺激,将温度变化的信息沿躯体传入神经经脊髓到达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②外界温度改变可通过血液引起深部温度改变,并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前部;③脊髓和下丘脑以外的中枢温度感受器也将温度信息传给下丘脑前部。
通过下丘脑前部和中枢其它部位的整合作用,由下述三条途径发出指令调节体温:①通过交感神经系统调节皮肤血管舒缩反应和汗腺分泌;②通过躯体神经改变骨骼肌的活动,如在寒冷环境时的寒战等;③通过甲状腺和肾上腺髓质的激素分泌活动的改变来调节机体的代谢率。有人认为,皮肤温度感受器兴奋主要调节皮肤血管舒活动和血流量;而深部温度改变则主要调节发汗和骨骼肌的活动。通过上述的复杂调节过程,使机体在外界温度改变时能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调定点学说
此学说认为,体温的调节类似于恒温器的调节,PO/AH中有个调定点,即规定数值(如37℃)。如果偏离此规定数值,则由反馈系统将偏离信息输送到控制系统,然后经过对受控系统的调整来维持体温的恒定。通常认为,PO/AH中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可能在体温调节中起着调定点的作用。例如,此学说认为,由细菌所致的发热是由于热敏神经元的阈值因受到热原(pyrogen)的作用而升高,调定点上移(如39℃)的结果。因此,发热反应开始先出现恶寒战栗等产热反应,直到体温升高到39℃以上时才出现散热反应。只要致热因素不消除,产热与散热两个过程就继续在此新的体温水平上保持着平衡。应该指出的是,发热时体温调节功能并无阻碍,而只是由于调定点上移,体温才被调节到发热水平。
温度高的好处:高温环境下代谢速度加快,对真菌等寄生生物的抵抗力更强(大部分致病真菌不喜欢高温)。免疫力增强
温度高的坏处:代谢速度加快了,耗费的能量也会大大增加。
37度看起来很可能是在人类这个案例里,两类因素达成的平衡点。Casadevall有一个简化的模型表明,如果只考虑抗真菌的利益和耗能的损失,那么二者最划算的平衡点在36.7°C。更复杂的模型我没见到有人做,但大概也会是类似结果。
幻灯片9 女,2岁,因发热,咽痛3天,惊厥半小时入院。3天前患儿畏寒,诉“冷”,出现“鸡皮疙瘩”和寒战,皮肤苍白。当晚发热,烦躁,不能入睡,哭诉头痛,咽喉痛。次日,患儿思睡,偶有恶心,呕吐,尿少色深。体格检查,体温 40.4°,心率116次/分,R 24次/分,血压:84 / 56 mmHg。疲乏,嗜睡,重病容,面红,口唇干燥,咽部 明显充血,双侧扁桃体肿大(++),双肺呼吸音无异常。实验室检查:
检查项目 检查结果 参考范围 单位
白细胞
13.9
4-12
10X9/L 血红蛋白
133
110-170
g/L 血小板
401
100-500
10X9/L 中性粒细胞
45-70
% 淋巴细胞
20-50
% 单核细胞
3-8
% 嗜酸性细胞
0.5-5
% 嗜碱性细胞
0
0-1
% C反应蛋白
‹10
g/L
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入院后立即物理降温后体温降低后又很快上升,然后服退烧药,输液抗生素等治疗。1h后大量出汗,体温降至38.4度,住院2天痊愈出院。
问题:1.该患儿为什么畏寒后却又出现发烧,物理降温不能有效控制体温,出汗后却出现体温的降低?分析每个时期的形成原因?
2.分析该患儿发烧的激活物和体温升高的机制?
问题:1.该患儿为什么畏寒后却又出现发烧,物理降温不能有效控制体温,出汗后却出现体温的降低?分析每个时期的形成原因? 开始时体表散热减少,产热量又增加,由于皮肤微细血管的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不出汗,皮肤温度降低,所以感觉畏寒。
然后体内热量蓄积增多,产生高烧表现,毛细血管扩张。物理降温在短时间内可以起到降温的效果,但因为机体本身产热还是大于散热,之后体温还是会回升。
退烧药通过减少机体产热,增加机体的散热,通过汗液蒸发带走热量,是体温降低 2.分析该患儿发烧的激活物和体温升高的机制? 体温 40.4° :高热多是由细菌性感染所引起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等增加,多提示体内有细菌感染 咽部 明显充血,双侧扁桃体肿大(++),这可能是由于上呼吸道黏膜感染,细菌侵入扁桃体,则会引起扁桃体发炎肿大。
发烧的激活物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
发热是由于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进而导致内生致热原(EP)的产生并入脑作用于 体温调节中枢,更进而导致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最终引起发热。体内免疫系统在清除外来细菌时,被杀死的细菌和细胞释放内容物,作为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使体温升高。一定范围内升高体温,有利于提高某些酶和免疫细胞活性,有助于提高免疫系统清除细菌能力
幻灯片10
泌尿系统讨论题及案例
当动脉血压降低到80mmHg时,GFR是否会发生明显的改变?
243+244页 幻灯片11 2.某患者因食物中毒腹泻5天,出现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请问肾脏在机体的代偿性调节中,可能发挥哪些作用?
不外乎H+产生过多、排出受阻,或者HCO3-丢失过多.腹泻是大量HCO3-由消化道中丢失。
当体内H+升高后,除体液缓冲系统作用外,主要由肺和肾调节。当HCO3-减少时,H2CO3相应增高,离解出CO2,使血PCO2升高,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深快,CO2排出增加,血中H2CO3相应减少以代偿;肾脏通过排出H+、NH4+和回收HCO3-,以提高血浆中HCO3-/H2CO3的比值。
幻灯片12 3.病例:
李宇,男,65岁,因乏力,恶心呕吐,少尿10天入院。
患者3年前出现多尿、夜尿,乏力。近一年常出现恶心,呕吐,头昏,骨痛,跛行,全身骚痒,失眠,记忆力减退,尿中有蛋白和管型,尿量逐渐减少,近二天每日仅150ml左右。既往高血压13年,有心绞痛史。
体格检查:重病容,37℃,160/90mmHg,口臭,牙龈红肿出血,口腔粘膜有溃疡,心界向左下扩大,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 测定值 正常值
白细胞 7.2 4.0-10.0 x109/L 血红蛋白 65 120-160 g/L 红细胞比容 19.5 38-50% 血小板 180 100-300 x109/L 血尿素氮 37.19 1.8~6.8mmol/L 血肌酐 950 79.6~132.6μmol/L 血钠 128 136-145mmol/L 血钾 7.9 3.7-5.2 mmol/L 血钙 0.18 1.10-1.34mmol/L 血磷 2.25 0.97-1.61mmol/L 甲状旁腺激素 800pg/ml 12-72 pg/ml 1.试述造成慢性肾衰竭的原因及分析本案肾衰竭的主因
2.讨论本案实验室各项不正常结果的原因及肾衰竭之血液与生化方面的表现 3.推断患者病程经过,为何病情年年加重? 4.肾衰竭并发继发性甲状旁腺亢进的原因是什么?
1.慢性肾衰竭病因极为广泛,几乎所有肾脏疾患发展恶化都可导致慢性肾衰竭。a.慢性肾小球肾炎
b.间质性肾炎
主要累及肾间质和肾小管的疾病 c.高血压动脉硬化 d.继发于代谢性疾病
3.a.肾小球过度滤过学说
当肾小球破坏越来越多残余肾单位因代偿过度滤过,最终导致肾小球相继硬化而失去功能。b.矫枉失衡学说 在慢性肾衰竭时,体内有毒物质增加,机体为了清除某些毒物而代偿,结果出现了新的不平衡,如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磷排泄减少,出现高血磷,低血钙,刺激甲状旁腺分泌增加,作用于肾小管,增加尿磷排泄,使血磷降低,血钙升高,恢复到正常水平。血钙升高沉积在各个系统其中包括肾脏本身,使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下降,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慢性肾衰竭时,肾小球滤过率低,排钠减少,此时利钠激素分泌增加,近端肾小管重吸收钠减少,但利钠激素对Na+-K+-ATP酶有抑制作用,因此使许多组织对钢转运障碍,造成了新的不平衡。
c.毒素学说 在尿毒症时体内有200多种物质增加,其中有20多种具有毒性物质
4.慢性肾脏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所致的1,25二羟维生素D3缺乏
(1)慢性肾功能不全 肾脏排磷减少,导致磷酸盐潴留,高磷酸盐血症引起血钙降低;同时由于肾1α-羟化酶缺乏造成肠钙吸收不足,导致低血钙;在肾透析过程中补钙不足,同样造成低血钙,高血磷和低血钙刺激甲状旁腺增生,长期并形成腺瘤。
(2)肾小管性酸中毒 尿中排出大量磷酸盐,致骨质中羟磷灰石含量不足,骨的钙库亏损,导致低血钙,间接刺激甲状旁腺,导致继发性甲旁亢。(3)自身免疫性肾小管受损 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均可导致肾小管受损,活性维生素D缺乏,导致肠钙吸收障碍和骨矿化不良,诱发继发性甲旁亢。
血甲状旁腺激素(PTH)在肾功能不全的早期阶段即已升高,且升高程度与肾衰进展程度相一致。过高的血PTH不仅可导致肾性骨病、肌力减退和肌萎缩,顽固性皮肤瘙痒、皮肤溃疡和组织坏死,还可引起异位钙化、神经系统异常、贫血以及心血管疾患等,严重影响肾衰患者的生活质量。PTH由甲状旁腺主细胞合成和分泌,在矿物质代谢平衡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为动员骨钙入血,促进肾小管对钙离子的重吸收和磷酸盐的排泄,使血钙增加和血磷下 降,进而维持细胞外钙、磷离子水平的平衡。此外,PTH还可通过促进肾脏1,25(OH)2D3的合成间接促进肠道钙吸收。血清游离钙是调节PTH分泌的主要因素,两者呈反比关系,持续性 低血钙可刺激甲状旁腺增生、肥大。而长期的高钙血症则会影 响甲状旁腺的发育。活性维生素D可直接或间接地抑制PTH合成。血磷潴留则可通过降低血钙间接刺激PTH分泌。
第二篇:运动生理学试题二
苏州大学 运动生理学 课程试卷(B)
一、选择题(每题1分×10)
1、下述关于运动生理学的描述,哪一项不正确()A: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 B:属应用生理学 C:研究对象主要是人 D:其研究限于实验室内
2、下列哪一因素不是慢肌纤维的特征()A:肌红蛋白多 B:其支配运动神经发放冲动的频率快 C:有氧氧化强 D:肌纤维直径细而长
3、机体摄入氧呼出二氧化碳过程为()A.气体交换 B.组织呼吸 C.外呼吸 D.呼吸
4、对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有重要意义的是()A.血浆的晶体渗透压 B.血浆的胶体渗透压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5、心力贮备包括()A.心率贮备、心舒期贮备 B.心率贮备、收缩期贮备 C.心率贮备、搏出量贮备 D.收缩期贮备、心舒期贮备
6、肌肉收缩过程中其直接能量来源是()A.葡萄糖 B.脂肪 C.蛋白质 D.ATP
7、用于任何高功率、短时间活动的供能系统是()A.磷酸原系统 B.乳酸能系统 C.有氧氧化系统 D.B+C
8、运动员听枪声起跑是()A.负反馈 B.条件反射 C.非条件反射 D.前馈反射
9、当体育课的教学强调纠正学生动作细节时,说明运动技能已发展到()A:泛化过程 B:分化过程 C:巩固过程 D:自动化过程
10、“第二次呼吸”的出现,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A:开始 B:进行 C:结束 D:以上均不是
二、填空题(每格1分×23)
1、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下列三种、和自身调节。
2、反射活动可分为 和。
3、外呼吸包括 和。
4、正常成年男子红细胞数为 女子为。
5、血液中运输氧的物质是。
6、心输出量等于 乘以。
7、需氧量和吸氧量之差为。
8、运动时人体的三个供能系统是、和有氧氧化。
9、形成运动技能泛化阶段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的 尚未建立,兴奋和抑制都趋于 状态。
10、“极点”是某些运动项目在 阶段中产生的,而“第二次呼吸”的出现,则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的。、11、发展磷酸原系统能力,重复跑的距离宜,一般在 时间内完成。
12、儿童时期,神经活动中第 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对具体的信号容易建立。
13、“乳酸阈”强度的训练,能最有效地发展。
三、判断题(每题1分×10)
1、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通常其理化性质总是不变的,故称稳态。()
2、肌梭的适宜刺激是梭外肌受到被动拉长。()
3、动脉血中PO2的变化,比血液中H+浓度的变化更能显著地影响呼吸。()
4、在三中主要营养物质中,糖类的氧热价最高。()
5、激素可加速或减慢体内原有的代谢过程,不能发动一个新的代谢过程。(6、上体育课时,学生的兴奋性越高,则建立和形成新的运动技能就越快。(7、性激素时由性腺细胞所分泌的。()
8、超负荷原则是指超过本人负荷的能力。()
9、全面身体训练的内容、手段要全面,不应受到专项特点的限制。(10、女子的肌肉力量为男子的50%左右。()
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6)
1、间歇训练法
2、视力
3、心泵功能贮备
4、等长收缩
5、排泄
6、运动性疲劳
五、简答题:(每题5分×3)
1、简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2、如何确定中学体育负荷阈?)))
3、简述真假稳定状态的概念及不同点。
六、问答题:(每题15分×2)
1、试述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和做法。
2、阐述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快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苏州大学 运动生理学 试卷
(二)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10)
1、D
2、B
3、D
4、B
5、C
6、D
7、A
8、B
9、B
10、C
二、填空题(每格1分×23)
1、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2、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3、肺通气、肺换气4、12—15g/100ml,女11—14g/100ml
5、血红蛋白
6、每搏量、心率
7、氧亏
8、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
9、内抑制、扩散
10、进入工作状态、结束 1
1、短、7-8秒 1
2、一、条件反射
13、有氧耐力
三、判断题(每题1分×10)
1、错
2、对
3、对
4、对
5、对
6、错
7、错
8、错
9、错
10、错
四、名词解释题(每题2分×6)
1、间歇训练:每次(组)练习之间都有严格的间歇时间,用积极休息的方式进行休息。在机体机能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次(组)的练习。
2、视力:视力是指视觉器官对物体形态的精细辨别能力。
3、心泵功能贮备: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4、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周阻力时,肌肉虽积极收缩,但长度并不发生变化。
5、排泄:生理学上将人体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尾产物、多余的水分与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毒物等,经血液运送到排泄器官,并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
6、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下降。
五、简答题(每题5分×3)
1、简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1)肌肉作舒缩活动时,静脉受到间歇性挤压,使静脉血流加速回心。但若肌肉长时间维持紧张状态,静脉持续受压,静脉回心血量则减少。(1分)(2)心肌收缩能力:心肌收缩力量大,排空完全,回流增多。(1分)(3)重力和体位:平卧位到直立位时心脏水平以上部位血液回流加快,以下部位回流困难。(1分)(4)呼吸运动:吸气时,有利于外周静脉血回流;反之,在呼气时,静脉回流至右心的血量也会相应减少。(1分)(5)静脉管壁的舒缩活动:静脉管壁含有平滑肌,其收缩可促进静脉血回心。(1分)2、如何确定中学体育负荷阈? 答:(1)心搏峰理论:运动生理学将博出量达峰值的心率水平称为心博峰,心率为110――130次/分(2分)(2)最佳心率范围理论:将心输出量保持较高水平的心率称为最佳心率范围,心率为(110―120)――(170―180)次/分;(2分)(3)中学体育教学适宜生理负荷:心率为120-1140次/分。(1分)
3、简述真假稳定状态的概念及不同点。
答: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的吸氧量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这种状态称真稳定状态。(1分)如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本人最高水平,但仍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此状态你假稳定状态。前者乳酸产生少,运动持续时间长;后者运动强度大,乳酸不断积累,运动不能持续长时间。(2分)
五、问答题(每题15分×2)
1、试述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和做法? 答:
(一):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1)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兴奋性,增强内分泌活动。(2分)(2)提高氧运输系统各环节的功能。(2分)
(3)体温适当升高可提高酶系统活性;血液温度升高可引起有利于肌肉的氧供应。(2分)(4)肌肉温度升高,收缩速度加快,降低粘滞性,增强弹性防止运动损伤。(2分)(5)增加皮肤血流量和加强体温的调节。(2分)
(二):准备活动做法:
一般性准备活动:慢跑,徒手操、拉韧带和游戏。(1分)专门性性准备活动:与正式活动一致的练习。(1分)时间:30分钟左右,(1分)强度:45%最大吸氧量,(1分)与正式练习间隔时间:5—8分钟。(1分)
2、阐述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快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答:
(一).从巴甫洛夫学派的观点来看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可相对分为四个阶段:(1)泛化阶段:学生对动作内在规律不理解,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容易扩散、分化抑制尚未建立。教学中,要强化正确示范动作,要精讲动作要领,练习中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指出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3分)
(2)分化阶段:学生对动作内在规律有了初步理解,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在时间空间上趋于集中、分化抑制得到发展。故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纠正错误动作,使动作做得更准确。(3分)
(3)巩固阶段:学生此时已建成巩固的动力定型,某些环节可以出现自动化,故教师要进—步指导技术理论的学习,提高和巩固动作质量,避免消退抑制的出现。(2分)(4)自动化阶段:学生已达熟练技巧程度,某套动作可以在无意识与下意识状态下完成,因此做出错误动作自己不易觉察到。故教师仍然需要经常检查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情况。(2分)
(二).影响因素:
(1)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1分)(1)各感觉机能间的相互作用(1分)(3)两套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1分)(4)分化抑制的发展(5)消除防御性反射(1分)(6)运动技能间的相互作用(1分)
第三篇:病理生理学病例讨论
病理生理学病例讨论
病例讨论
(一)某男性患者,因呕吐、腹泻伴发热 4 天住院,患者自述虽口渴厉害但饮水即吐。检查发现:体温38.2℃,呼吸、脉搏正常,血压 14.7/10.7kPa 110/80mmHg),有烦躁不安,口唇干裂。血清钠150mmol/L,尿钠25mmol/L,尿量约700ml/d。立即给予静脉滴注 5% 葡萄糖溶液(3000ml/d)和抗生素等。2天后,情况不见好转,反而面容憔悴,软弱无力,嗜睡,浅表静脉萎陷,脉搏加快,尿量较前更少,血压9.6/6.7kPa(72/50 mmHg),血清钠122 mmol/L,尿钠8 mmol/L。
试分析:
(1)该病人治疗前发生了哪型脱水? 阐述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2)为什么该病人治疗后不见好转? 说明其理由。应如何补液?
(3)阐述该病人治疗前后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变化的发生机制。
病例讨论
(二)某男性患者被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实验室检查:pH 7.23,PaCO2 3.2kPa(24 mmHg),BB 36.1mmol/L,BE–13.9mmol/L,SB 13.6 mmol/L,AB 9.7 mmol/L。
试分析:
①该患者发生了何种酸碱平衡紊乱?处于什么代偿阶段?为什么?
②原发性和继发性变化指标是什么?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③他可能有哪些机能代谢的变化?
病例讨论
(三)某患者男性,既往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近1个月经常呕吐,钡餐检查发现幽门梗阻。实验室检查:pH 7.52,PaCO26.7kPa(50mmHg),BB 63mmol/L,BE +13mmol/L,SB 36 mmol/L。
试分析:
①该患者发生了何种酸碱平衡紊乱?处于什么代偿阶段?为什么?
②原发性和继发性变化指标是什么?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③他可能有哪些机能代谢的变化?
病例讨论
(四)90 mmol/L。
试分析:
①该患者发生了何种酸碱平衡紊乱?为什么?
②原发性和继发性变化指标是什么?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病例讨论
(五)慢性肺心病患者,合并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用利尿剂、激素治疗。实验室检查: pH 7.43,PaCO2 61 mmHg,AB 38mmol/L,Na + 142 mmol/L,Cl
(3)患者的胃和肠的溃疡有何不同?为什么?
(4)倘若未及时处理,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病例讨论
(九)患者男性,25 岁,因急性黄疸性肝炎入院。入院前 10 天,患者开始感到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腹胀。5 天后上述症状加重,全身发黄而来我院求治。体检:神志清楚,表情淡漠,巩膜黄染。肝脏重大,质软。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0g/L,白细胞 3.9 × 10 9 /L,血小板 120 × 10 9
/L。入院后虽经积极治疗,但病情日益加重。入院后第 10 天腹部及剑突下皮肤出现瘀斑,尿中有少量红细胞,尿量减少,血小板 50 × 10 9 /L。第 11 天,血小板 39 × 10 9 /L,凝血酶原时间 30 秒(正常对照 15 秒),纤维蛋白原定量 2.4g/L,经输血及激素治疗,并用肝素抗凝。第13 天,血小板 32 × 10 9 /L,凝血酶原时间 31 秒,纤维蛋白原 1g/L,继续在肝素化基础上输血。患者当日便血 600ml 以上,尿量不足 400ml。第 14 天,血小板 28 × 10 9 /L,凝血酶原时间 28 秒,纤维蛋白原含量 0.8g/L,3P 试验(++),尿量不足 100ml,血压下降,出现昏迷而死亡。
试分析:
(1)此患者虽然发生了 DIC,导致此病理过程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
(2)此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为什么进行性减少?凝血酶原时间为什么延长?纤维蛋白定量为什么减少?3P试验为什么阳性?
(3)患者发生出血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
(4)患者少尿甚至无尿的原因是什么?
病例讨论
(十)患儿王××,女性,6岁,因发热、腹泻2天住院。入院时,体温39℃,呼吸深快,38次/分,血压12.0/9.6 kPa,心率98 次/分,烦躁不安,出冷汗,尿少,腹痛,解灰白色胶状粘液样稀便,夹杂少许血丝,一日七、八次。血象检查 WBC 11.8 × 10 9 /L,多核 50%,杆状核 40%,淋巴 10%,大便镜检见多数脓球及 RBC,用丁胺卡那静脉滴注。住院第二天病人体温高达 41.2℃,神志不清,皮肤发绀,呼吸表浅,47 次/分,心率120 次/分,血压 6.7/4.0 kPa,pH 7.32,[HCO3-]18.1mmol/L,PCO2 3.2 kPa;少尿,250 ml/24h。经输液、吸氧、抗酸、间羟胺等治疗,血压未见回升。住院第三天患儿体温 35.5℃,皮肤出现瘀斑,穿刺针孔不断渗血,鼻衄,呕出大量咖啡色液体,出现柏油样稀便,无尿,从导尿管导出血尿 40ml。急查血: WBC 4.8 × 10 9 /L,中性67%,杆状4%,淋巴29% ; RBC 3.0 × 10 12 /L,血小板 13 × 10 9 /L,血涂片可见盔形、星形、三角形、半月形的破碎红细胞,占红细胞的15%。凝血酶原时间3.5min,纤维蛋白原 1.5 μ mol/L,FDP 250 μ g/L。经输液、输血、肝素等治疗未见好转。血压测不到,患儿昏迷,抢救12小时无效死亡。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试分析:
(1)本病例的诊断是什么?有何根据?
(2)本病例的疾病发展过程如何?
(3)本病例入院时血压 12.0/9.6 kPa,心率 98 次/分,呼吸 38 次/分,烦躁不安,出冷汗,尿少,发生机理是什么?此时微循环有何改变?这些改变有何代偿意义?
(4)住院第二天,患儿血压 6.7/4.0kPa,神志不清,呼吸表浅,47次/分,心率120 次 /分,少尿,发绀,pH 7.32,[HCO3-]18.1 mmol/L,PCO2 3.2 kPa,发生机理是什么?此时微循环改变如何?
(5)本病例住院第三天又合并什么病理过程?其发病机理是什么?
(6)本病例出现多部位出血,其发生机理是什么?
(7)本病例血压进行性下降的机理是什么?
(8)本病例 RBC 3.0 × 10 12 /L,涂片可见破碎红细胞(占15%),说明什么问题?其机理如何?
(9)本病例是休克引起 DIC,还是 DIC 引起休克?
病例讨论
(十一)患者女性,35岁,因发热、呼吸急促及心悸2 周入院。4 年前患者开始于劳动时自觉心跳气短,近半年来症状加重,同时出现下肢水肿。1个月前,曾在夜间睡梦中惊醒,气喘不止,经急诊抢救好转而回家。近2 周来,出现怕冷怕热,咳嗽,痰中时有血丝,心悸、气短加重。患者于七、八岁间曾因常患咽喉肿痛而作扁桃体摘除术。16 岁后屡有膝关节肿痛史。
体检:体温 39.8℃,脉搏 160 次/min,呼吸32 次/min,血压 110/80mmHg。重病容,口唇青紫,半卧位,嗜睡。颈静脉怒张。心界向两侧扩大,心尖区可听到明显的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两肺有广泛的湿罗音。腹膨隆,有移动性浊音。肝在肋下6cm,有压痛,脾在肋下3cm。指端呈杵状。下肢明显凹陷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 3.0 × 10 12 /L,白细胞 18 × 10 9 /L,中性粒细胞 0.90,淋巴细胞 0.10。痰
中可见心力衰竭细胞。尿量 300~500ml/d,有少
量蛋白和红细胞。尿胆红素(++),血胆红素31 μ mol/L(1.8mg/dl),凡登白试验呈阳性反应。血浆非蛋白氮 25mmol/L(35mg/dl)。
入院后立即给予抗菌素、洋地黄和利尿剂治疗。于次日夜晚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病人烦躁不安,从口鼻涌出泡沫样液体,经抢救无效死亡。
试分析:
(1)患者的原发疾病是什么?引起心力衰竭的直接原因和诱因有哪些?
(2)你认为患者发生了哪类心力衰竭,有何根据?
(3)该患者先后出现了哪些形式的呼吸困难?最后死亡原因是什么?
(4)根据患者的病情,分析水肿的发病机制?
病例讨论
(十二)患者男性,55岁,3个月来自觉全身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常有鼻衄。近半月来,腹胀加剧而入院。既往有慢性肝炎史。
体检:营养差,面容消瘦无光泽,巩膜皮肤黄染。有蜘蛛痣和肝掌;腹部胀满,腹壁静脉曲张,有明显的移动性浊音。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 3 × 10 12 /L,血红蛋白100g/L,血小板 61 × 10 9 /L,凝血酶原时间20秒(对照15秒),血清凡登白试验呈双相阳性反应,胆红素139.2μmol/L,血钾 3.2mmol/L,血钠104mmol/L,血浆白蛋白25g/L,球蛋白40g/L。
入院后进行腹腔大量放液,并给大量的速尿治疗,次日患者陷入昏迷状态。经应用谷氨酸钾治疗神志一度清醒。以后突然大量呕血,昏迷加重,输库存血200ml,抢救无效死亡。
试分析:
(1)该病的原发病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
(2)分析本病例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状况。
(3)分析本病例的凝血功能。
(4)经治疗后患者出现昏迷,诊断应是什么?其发生机制及诱因是什么?
(5)治疗措施有无错误?为什么?
第四篇:讨论课安排【学生版】
第八章第三次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讨论课安排
一、讨论内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讨论形式:分组课后讨论,课堂小组展示。讨论过程在课后完成,每个小
组完成一个讨论报告,在第三周上课提交;第三周上课时间各
小组进行课件展示和汇报,时间限制在10-12分钟;教师最后
点评,教师根据讨论报告和课堂展示评定成绩;
三、讨论题目:从下列参考题目中选其中一个题目,各班学委与同一课堂中的其他班学委沟通,一个课堂各小组选题尽量不要重复。
1、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实现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双重目标?
2、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快”?
3、如何理解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4、为何强调我们要走一条新型工业化之路?
5、分析我国经济中存在的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
6、根据已有学识和见识积累分析破解“三农”之道?
7、谈谈对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
8、谈谈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家的重大意义?
同学可以结合下列经济热点切入讨论题目:
1、康菲公司漏油事件的启示(怎样才能建立起环境保护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2、税制改革与消费长效机制的建立(最近在税制改革上有点热闹,同学们可化大为小,讨论一下:月饼税该收不该收,对所谓“加名税的看法,还有伪造国税局2011年第47号公文案说明了什么)等等
3、如何看待二三线城市房屋限购令的出台?
4、温家宝撰文论述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指出重点是抑制物价,对此你是如何看的?
5、由乔布斯辞职想到的创新的重要性(建立创新型国家)
6、北约对利比军事打击背后的经济利益7、12家银行净利润超4000亿说明了什么?
8、标普美国信用评级降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策?
第五篇:模块二讨论
模块二讨论
评价目标一共有五类,分别为:
1、分析学生的需求;
2、鼓励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3、监控学习过程;
4、检查理解状况和鼓励元认知;
5、展示理解状况。
我所选择进行评价方案设计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本次综合性学习设置了四个活动主题,通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整合信息,展示交流的能力。我认为,只有满足这五个评价目标,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中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分析学生需要方面,我设计“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项活动,旨在培养口语与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讲解”与“作文”对查阅的材料与思考的心得进行综合和整理。
2、在鼓励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方面,我设计了“我也来当一回家”这项活动。这一活动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要求学生真正参与家庭的理财实践,感悟“勤俭持家”的道理。
3、在监控学习过程方面,我设计了“众说纷纭话金钱”的活动。这活动主要评价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讨论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的程度.4、在检查理解程度和鼓励元认知方面,我设计了“调查同学怎样消费”得活动。采用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查互评的方式,评价学生的调查情况;
5、在展示理解情况方面,主要是通过评价小组研究的内容展示,包括运用学习成果展示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调查报告的写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