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眼睛幼儿科学教案:声音从哪儿来
一、活动目标
1.探索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发出声音,初步感受物体的震动和声音的关系。2.能用语言交流自己对声音的发现和感觉。
二、活动重点
能够在探索声音的过程中,发现震动和声音同时产生、同时停止这一现象。
三、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音叉、小鼓;自备米粒或细沙若干
四、活动过程
导入:活动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每天说话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鼓励幼儿思考,说出“嘴巴”)教师:现在请大家把你的左手摸着自己的喉咙,轻声说“1”,然后再大声说“1”。你们有什么发现?(幼儿发现声音越大,手就越麻)
教师:手为什么会麻呢?因为我们说话的时候,喉咙在震动。(总结幼儿回答,说明原因)活动一:震动的音叉 1.认识音叉
教师:小朋友们请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教师出示音叉,引导幼儿观察)教师:请大家保持安静。听,是什么声音?(教师敲一下音叉,发出嗡嗡的声音)教师:小朋友们,它的名字就叫做音叉。谁来说一说,音叉什么样?(鼓励幼儿仔细观察音叉,描述音叉的外形特征)2.幼儿探索音叉
尝试一:敲击音叉,发现什么了?
教师:现在,老师把音叉发给大家,小朋友们亲子试一试、敲一敲,摸一摸。看看有什么新发现。(教师分发音叉,鼓励幼儿自主探索)
教师:小朋友们,当你们敲音叉的时候,发生什么了?(鼓励幼儿积极回答,描述发现:音叉在响的时候,也在震动)尝试二:握住音叉,会怎样?
教师:现在请大家再次敲击音叉,然后马上用手握住音叉,不让它震动,听一听还会有声音吗?(发现不让音叉震动,声音就停止了)活动二:跳跃的大米 1.敲一敲,摸一摸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敲过鼓吗?老师把小鼓发给你们,大家敲一敲吧!(鼓励幼儿自由敲鼓)
教师:请小朋友们敲一下小鼓,马上用手摸一下鼓面,感觉到什么了?(感觉到鼓面在震动)2.敲一敲,看一看
教师:小朋友们想一想,如果把大米撒到鼓面上,我们轻轻敲鼓,大米会怎么样?用力敲鼓,大米会怎么样?(鼓励幼儿思考猜测,发现大米在跳动,说明鼓面在震动;敲击的力气越大,大米就跳得越高,说明鼓面震动得越厉害)3.按着鼓面,会怎么样?
教师:如果我们用一只手按着鼓面,再敲鼓还会响吗?为什么呢?(鼓励幼儿尝试,发现按着鼓面后,鼓就不会响了)
4.师幼总结:震动和声音同时发生,当震动停止,声音就停止了。
教师: 小朋友们,今天大家做了这么多声音游戏,我们发现什么了?原来音叉、小鼓和我们的喉咙在发出声音的同时,它们都在震动。而且震动越大,声音就越大。不让它们震动,就不会有声音。(揭示震动与声音的关系)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
指导幼儿用玻璃水杯制作玩具——音乐瓶,探索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教师可提出任务:怎样让这些相同的玻璃杯发出不同的声音,变成一个音乐杯?幼儿分组进行,探索后分享经验:装入的水量不同,水的震动就不同,玻璃杯发出的声音也不同。重点提示
在幼儿敲鼓环节,应提醒幼儿小心操作,不要误伤自己或同伴的手。日常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东西发出声音的时候会有明显震动。家园共育
家长引导幼儿用手感知家里电视机的音响,发现音响发出声音的时候,手放在上面能感觉到震动。而且声音越大,震动就越大。
第二篇:大眼睛幼儿科学教案:食物链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动植物之间因食物而形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2.初步懂得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活动重点
知道不同动植物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和作用,能够对食物链卡片进行排序。
三、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食物链卡片套装
四、活动过程
导入:通过图片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请看,这里有一张图片,你们看到什么了?(教师出示食物链大卡片,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有青草、绵羊、大灰狼。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上面的箭头是什么意思呢?(鼓励幼儿猜测、思考,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说出三者之间的捕食关系)
教师:像这种动植物之间“一物降一物”的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食物链”。(教师总结幼儿回答,引出“食物链”这一概念)活动一:一物降一物 1.认识简单食物链
教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都看了食物链的图片,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一个食物链的游戏好不好?小朋友们请看,这里有三张图片,画的什么?(引导幼儿观察,说出图片上动植物的名称)
教师:有猫头鹰、田鼠,还有粮食。大家想一想,它们三个谁吃谁呢?(鼓励幼儿猜测、思考,教师和幼儿一起说出三者之间的捕食关系)2.复杂食物链排序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都非常棒,接下来,有一个更难的挑战,不知道小朋友们会不会做好呢?(教师给每组幼儿分发复杂食物链卡片)
教师:刚才我们的游戏里面有三张卡片,现在每个小组都收到了五张卡片,难度增加了,你们还能按照它们的捕食关系给它们排序吗?(引导幼儿根据一物降一物的关系,把动植物卡片从左至右摆放)
教师:老师看到大家都做好了,究竟对不对呢?(教师对每组幼儿进行单独检查、并有启发性地纠正引导)活动二:食物链很重要 1.一个都不能少
教师:小朋友们,刚才的游戏很有趣,对不对?那大家有没有想过,假如食物链上少了一个动物,会怎么样?(教师可以选一个食物链举例说明,如在“狼——羊——草”食物链上,少了羊会怎么样,少了狼会怎样等,引发幼儿思考讨论)
教师:原来,在一个食物链里面,少了任何一个动植物都不行,有一个消失了,整条食物链上的动植物都会遭殃。(教师总结幼儿回答,指出食物链上一个都不能少)2.保护食物链
教师:既然食物链这么重要,我们应该怎么保护食物链呢?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鼓励幼儿思考)
教师:对,我们要保护好森林、草原,不能乱砍树木,不能破坏草原,而且要保护好野生动物。只有这样,食物链才能保持完整,地球才能生机勃勃。(教师和幼儿一起说出保护食物链的方法)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
教师可提供多一些的“食物链”操作卡片,让幼儿通过食物链排序进一步感知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环境创设
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关于“食物链”的主题环境,鼓励幼儿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家园共育
家长陪幼儿一起观看《动物世界》等介绍动物之间捕食关系的视频资料、图书资料等,帮助幼儿加深对“食物链”的认识。
第三篇:英语课堂“高效”从哪儿来
英语课堂“高效”从哪儿来?
秦都二印初中王慧鸽
现在,孩子刚入学,学习负担随之而来,家长们的忧虑满满当当,特别是对于英语的“难以割舍”,这门语言很是神奇?威力何其大?成为全国人民的热点话题,从启蒙英语到成为应试科目,历经坎坷曲折,几乎成为孩子们的“心腹大患”,学习英语方法何其多!作为一名一线英语教师,完全理解孩子们的无奈,只能倾吾所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要向课堂要效率,走好高效课堂之路。
首先“把控预习是前提”。
预习是学习新课的基础。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新课的程度。而该环节却往往是很多教师和学生容易忽视的一个学习环节。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精心准备预习案,务必让学生做好预习,并且要让学生有指导、有目的地预习新课内容,以达到学生在接受新课时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课堂主体—学生 是关键。
如何让课堂45分钟发挥最大作用,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低效课堂教学模式迫在眉睫。要创“高效”的新型课堂,就应该把所有的时间、一切主动权都交给学生,尽量做到“精讲、精练”。因此,精心准备导学案尤为重要,且知识点要少而精,习题要有针对性,学生分组比例要均匀,保证每组都有“领头羊”,能达到课堂讨论的目的,而且要有高效率,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存在的必要性,树立学习自信,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比起 “满堂灌”的传统课堂,他们所得到的岂不是更多?
再者课件浓缩是捷径
现行教材编排量大,涉及内容广。假如完全按照书本上的编排内容进行教学,就要占用学生很多的课堂时间。从而训练的时间就不得不减少,对于考试需要掌握的内容,学生就难以招架。针对这种现状。我的做法是:坚持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浓缩单元内容,联系前后知识拓展,节省新授课时间。这样就能在课堂上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测试方面的训练。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让学生既能掌握、运用新授的知识又能把握考试要点,何乐而不为?
最后当堂消化是保证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千万不能让学生留尾巴,把希望寄托于课后的死记硬背。尤其是英语学科的教学,不少老师喜欢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讲语法、习题,讲得学生听到“昏昏欲睡”。细想这样的课堂何来效率?孰不知这样只会使学生倍感压力。在讲到一些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时,不能只在课堂“蜻蜓点水”,却让学生在课后花大量的时间机械地记忆。我认为有效的做法是:在课堂上,给出的限定的时间让学生快速地背诵,然后通过做一些相关练习进行运用、巩固。这样学生既能享受到快速记忆带来的成就感,也能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高。
总之,“高效、节能”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创建“高效”的课堂,成就“高效”的学生,便刻不容缓!
第四篇:大眼睛幼儿科学教案:昆虫大聚会
一、活动目标
1.喜欢观察身边的昆虫,知道昆虫是多种多样的。2.通过对比观察,了解昆虫的结构特征。3.会使用昆虫观察镜对昆虫进行仔细观察。
二、活动重点
通过观察,知道昆虫身体的结构特征:头、胸、腹。
三、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昆虫观察镜;教师自备蝴蝶、蜻蜓、蜜蜂、蜘蛛图片
四、活动过程
导入:通过谜语导入。
教师:“一路欢歌嗡嗡嗡,飞来飞去花丛中,别人甜蜜它辛苦,团结合作爱劳动。”(鼓励幼儿思考,引出“蜜蜂”这一谜底)活动一:昆虫大世界 1.认识常见昆虫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蜜蜂吗?在哪里见过?蜜蜂什么样呢?(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大家在花园里见过蜜蜂,飞起来嗡嗡地。请看,这里有一张图片,上面画的是什么?就是蜜蜂,对不对?(教师出示蜜蜂卡片,引导幼儿识别)
教师:除了蜜蜂,老师这里还有两张虫子的图片,大家看看你们认识它们吗?(教师继续出示蜻蜓卡片、蝴蝶卡片,引导幼儿识别)2.发现共同特征,知道共同的名字“昆虫”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都知道它们的名字,那现在问题来了,大家仔细看一看,谁能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呢?(引导幼儿对比观察,寻找不同虫子的共同点)
教师:我们先来看它们的腿吧,我们一起数一数,蜜蜂几条腿?蜻蜓呢?蝴蝶呢?(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观察,用此方法再对比观察它们的躯干)
教师:原来,蜜蜂、蜻蜓和蝴蝶虽然长得不一样,但是它们都有6条腿,身体都有头、胸、腹。对不对?(引导幼儿再次观察确认)
教师:正是因为它们有这些一样的地方,所以它们都属于昆虫。(教师总结共同特征,引出“昆虫”概念)
教师:大家听说过昆虫这个词吗?其实所有的昆虫都是有6条腿,身体都由头胸腹构成。(再次强化“昆虫”概念)活动二:蜘蛛是昆虫吗? 1.认识昆虫观察镜
教师:现在大家都知道昆虫的特点了,接下来,老师给大家发一个玩具,玩具的名字叫做昆虫观察镜,大家想不想玩?(教师分发昆虫观察镜,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现在,每一组小朋友都有了昆虫观察镜,谁来说一说,昆虫观察镜什么样子?(引导幼儿从颜色、外形结构描述昆虫观察镜)
教师:看起来像一个飞碟,还像潜水艇,而且中间是透明的,最上面和下面都有观察孔。小朋友们看的真仔细。那大家知不知道昆虫观察镜是干什么用的?(鼓励幼儿猜测并思考)2.学习使用昆虫观察镜
教师:昆虫观察镜就是用来观察昆虫的。大家想一想,刚才我们看的都是图片上不会动的昆虫,有了这个昆虫观察镜,我们就可以把捉到的活着的昆虫放进去,进行观察了,多么方便呀!(教师说出昆虫观察镜的作用,边说边用动作演示使用方法)
教师:现在,老师给大家发一个蜘蛛模型,大家试着用昆虫观察镜来观察,等大家学会了,就可以观察活的昆虫了!(教师把蜘蛛模型分发给每组幼儿,引导幼儿将其放进昆虫观察镜进行观察)
3.通过观察并对比,发现蜘蛛不是昆虫。
教师:大家都仔细看过了吗?请大家说一说,昆虫观察镜里的蜘蛛是什么样子的?(依然是引导幼儿从几条腿、身体几部分进行观察描述)
教师:哦,原来蜘蛛是八条腿,身体只有头和腹。那请问小朋友们,蜘蛛是昆虫吗?(鼓励幼儿思考)
教师:大家再一起来说一说昆虫的特征:6条腿,身体有头胸腹。我们一起说一说蜘蛛几条腿?8条腿,身体有头、有腹,没有什么?没有胸。(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昆虫的特征,进行比较)
教师:那现在请大家一起回答我,蜘蛛和昆虫一样吗?不一样。所以,蜘蛛是昆虫吗?不是。(教师总结幼儿回答,和幼儿共同得出结论:蜘蛛不是昆虫)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
教师可课前和幼儿一起到花丛中捕捉蜘蛛,在课堂上进行观察,丰富课程内涵,使幼儿的学习更加真实、更加生活化。重点提示
在幼儿使用昆虫观察镜进行观察时,提醒每组幼儿进行轮流观察,不可争抢。观察过程中,鼓励幼儿进行交流和讨论。日常活动
教师和幼儿一起找一找幼儿园里的小虫子,仔细观察并分辨哪些虫子是昆虫。家园共育 周末和幼儿一起到野外捕捉蝴蝶、蜻蜓等昆虫,体会大自然的美妙,引导幼儿做进一步的观察。
第五篇:大眼睛幼儿科学教案:认识显微镜
一、活动目标
1.认识显微镜,初步了解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通过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二、活动重点
能够通过使用显微镜,知道显微镜比放大镜有更大的放大倍数,能看到更加微小的物体。
三、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显微镜、放大镜 ;自备头发丝若干
四、活动过程
导入:通过使用放大镜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大家都玩过放大镜了,你们都用放大镜观察过什么呢?(引导幼儿联想使用放大镜的经验)
教师:如果医生想要检查病人身体里的病菌,放大镜能帮上忙吗?需要用什么才合适呢?(引导幼儿说出显微镜)
教师:那你们见过显微镜吗?在哪里见过呢?用显微镜能看到什么呢?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使用显微镜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显微镜,看看显微镜有多么神奇吧!活动一:认识显微镜 1.幼儿自由观察显微镜
教师:现在老师就把显微镜发给大家,大家看一看显微镜什么样吧。(教师分发显微镜,鼓励幼儿自由观察)教师:小朋友们都看过显微镜了吗?大家说一说,显微镜什么样呢?(鼓励幼儿自由描述自己看到的显微镜)
2.教师引导幼儿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显微镜身上都有什么。(教师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向幼儿简单介绍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活动二: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 1.用放大镜观察头发丝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头发丝在显微镜下面,会是什么样子吗?(激发幼儿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的想法)
教师:不要着急,我们先来看看,自己的头发丝在放大镜下面是什么样吧!(鼓励幼儿先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头发丝)
教师:大家说一说,用放大镜看到的头发丝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幼儿积极回答,发现用放大镜看头发丝依然很细,看不清楚)2.教师示范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
教师:如果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就会把头发丝放大几百倍!现在,老师要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了,大家仔细看看,老师是怎么使用显微镜的。(教师使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教师:哇,老师已经看到头发丝了,看起来很清楚,细细的头发丝变得很粗!(教师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幼儿,激发幼儿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的兴趣)3.幼儿轮流通过显微镜观察头发丝
教师:现在,请第一组小朋友来看一看吧!老师现在把其他小组的显微镜调试好,大家先不要着急。(教师引导第一组幼儿使用调试好的显微镜观察头发丝,然后给其余小组调试显微镜,引导幼儿有序观察)4.幼儿自由描述
教师:你们都仔细看过了吗?谁来说一说,你们看到的头发丝是什么样的?(鼓励幼儿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头发丝)5.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
教师:看来,显微镜真的好神奇,它可以帮助我们把非常微小的东西放得很大,这样我们就能看的更清楚了。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
1.想一想,找一找,试一试,身边还有哪些东西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2.如果幼儿有继续探索显微镜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显微镜套装里面的彩色生物切片。重点提示
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幼儿知道显微镜的作用,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观察细微的物体。不必让幼儿记住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家园共育
家长带幼儿去医院时,引导幼儿观察医生用的显微镜和幼儿园的显微镜有什么不一样。参考资料
显微镜以显微原理进行分类可分为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目镜、物镜、载物台和反光镜组成。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焦距不同。物镜的凸透镜焦距小于目镜的凸透镜的焦距。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物体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的放大镜,该实像又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经显微镜到人眼的物体都成倒立放大的虚像。反光镜用来反射光线,照亮被观察的物体。反光镜一般有两个反射面:一个是平面镜,在光线较强时使用;一个是凹面镜,在光线较弱时使用,可汇聚光线。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是根据电子光学原理,用电子束和电子透镜代替光束和光学透镜,使物质的细微结构在非常高的放大倍数下成像的仪器。
电子显微镜的分辨能力以它所能分辨的相邻两点的最小间距来表示。20世纪70年代,透射式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约为0.3纳米(人眼的分辨本领约为0.1毫米)。现在电子显微镜最大放大倍率超过300万倍,而光学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率约为2000倍,所以通过电子显微镜就能直接观察到某些重金属的原子和晶体中排列整齐的原子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