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眼睛幼儿科学教案:有用的关节
一、活动目标
1.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初步了解骨骼的名称和作用。2.发现关节,感知关节的作用。
3.懂得一些保护骨骼、促进骨骼生长的方法。
二、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在肢体运动中感受关节的存在和重要作用。
三、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人体骨骼模型
四、活动过程
导入:通过谜语,让幼儿对骨骼产生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来猜一个谜语。“二百零六块,人人随身带。从来不敢放,总是架起来”(鼓励幼儿猜想,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骨头”或“骨骼”)活动一:骨头在哪里? 1.摸一摸,捏一捏
教师: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我们每个人都有骨骼吗?骨骼长在哪里呢?谁知道?(鼓励幼儿思考,自由讨论)
教师:现在,请大家用小手找一找身体上,哪里有骨头。大家可以捏一捏自己的胳膊,摸一摸自己的额头,摸一摸自己的膝盖。(引导幼儿发现身体里骨头的存在)2.骨头什么样?
教师:小朋友们都找到身上的骨头了,大家说一说骨头是什么样的?(通过刚才的感知,引导幼儿说出“骨头硬硬的 ”)
教师:我们现在只知道骨头是硬硬的,你们知道骨头长什么样吗?你们见过吗?(鼓励幼儿自由讨论)3.骨头博士来啦!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都没有亲眼见过骨头的样子。怎么办呢?骨头博士听说了这个消息,今天来到了我们的教室,想跟大家做游戏呢!大家想不想认识骨头博士?
教师:骨头博士来啦!嗨,小朋友们好!(教师出示骨骼模型,举起骨骼模型的手跟小朋友打招呼)
教师:骨头博士好热情啊,大家也跟他打个招呼吧!
教师:大家仔细看看,骨头博士长什么样。(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可引导幼儿摸一摸,消除恐惧心理)
教师:其实,骨头博士就和我们自己身体里的骨头长的一模一样。活动二:关节真有用 1.寻找关节
教师:小朋友们请看,骨头博士都哪里会动呢?(教师可活动一下骨骼模型的胳膊、腿、指头等)
教师:这些骨头为什么会动呢?(教师再次摇动骨骼模型,引发幼儿对关节的注意)教师:哦,原来是因为在两个骨头的中间,都有一个连接它们的骨头,这个骨头,我们就叫它“关节”。(教师引出“关节”的概念)2.认识主要关节的位置。
教师:小朋友们找一找,骨头博士身上都哪些地方有关节。(教师引导幼儿有序地观察)教师:原来,我们的肩膀这里、指头这里、胳膊这里,膝盖这里都有关节啊!你们能在自己身上找到这些关节吗?(教师可用手指着骨骼模型上的某处关节,引导幼儿寻找自己身上的对应位置)3.知道关节的重要性,懂得保护关节。
教师:小朋友们,有了指关节,我们的手才能抓握;有了膝关节,我们才能走,才能跑;有了肩关节,我们的胳膊才能运动。对不对?大家现在试一试吧!(引导幼儿做关节运动,丰富幼儿对关节的感性经验)
教师:小朋友们,如果我们的关节受伤了,会怎么样?(启发幼儿思考,让幼儿知道关节受伤了,我们的身体就不能灵活的运动了)
教师:看来关节的作用这么重要啊,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它!平时走路和跑步的时候,不要太快,防止摔倒。平时要多吃蔬菜多运动,才能让骨骼长得更结实!(让幼儿知道保护骨头的方法)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
教师可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了解小孩和大人的骨头有什么区别;鼓励幼儿发现人的一生中骨头的生长变化。重点提示
在引导幼儿认知骨骼时,应给予充足的时间,鼓励幼儿用眼睛、手等多种感官充分感知骨骼的特点,通过肢体活动了解到骨骼和关节的作用。家园共育
家长平时应注重幼儿的日常运动和营养均衡,保证幼儿的骨骼健康发育。提醒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不当坐姿、走姿,防止幼儿骨骼变形。
第二篇:中班科学教案 关节真有用
关节真有用
情景描述:
正当孩子们安静的进行个别化活动的时候,陈正炜突然冒出来一个问题:“老师,关节长在哪里?”“当然是长在这里的。”一旁的王婷顺口回答到,并伸出手动了几下。陈正炜连忙摇头:“不是的,我说的是这里的哪里,它为什么只能往这里弯,不能往外弯?”他边说边比划,我明白了他的意思。但他的一连串问题把我真的给问倒了,我一时也讲不清楚,只好回答他说:“这个问题比较难,也比较科学,老师不能马上回答你,我们找一本医学的书查一查,看看有没有正确的答案,好吗?”
教师思考:
在主题活动中,孩子的谈话有可能会引起一些冲突和矛盾,新的问题也会随之产生,关键在于在主题活动中,幼儿是在大人教导下被动学习,还是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学习。重要的不是要教会幼儿什么知识,而是要培养他们一种探索和求知的兴趣。老师不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让孩子一个自己发现的机会。不失适宜地启发了孩子的心智。通过再次的交流之后,幼儿会获得更多的知识。
具体做法:
幼儿期是一生中的问题关键期,而对教师的不理不睬不是办法,有问必答也不是“上策”,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与帮助者,该如何帮助幼儿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觉得老师和孩子可以一起寻找答案,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幼儿一起观察或查询资料,让幼儿通过自己探索来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文档仅供参考
中班科学《磨豆浆》
活动准备:
(1)了解磨豆浆的过程,感受制作豆浆工具的改进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2)对磨豆浆活动有兴趣,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活动准备:
(1)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有初步的使用石磨的经验。(2)石磨.电磨若干,豆浆.茶杯.泡好的黄豆。活动过程:
1.品尝豆浆,了解豆浆的作用。
提问:你们喝的是什么?它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喝豆浆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 2.幼儿操作石磨,学习磨豆浆。
(1)教师示范磨豆浆的方法,强调石磨的旋转方向和加豆加水交替进行的操作方法。(2)幼儿两人一组用石磨磨豆浆。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并会两人合作。(3)请幼儿表述磨豆浆的过程。
提问;磨出豆浆来了吗?你们是怎样磨的?
小结:一个小朋友推磨,一个小朋友一边加黄豆.一边不断加水,相互配合,才能磨出豆浆。3.操作比较石磨与电磨,感受新制浆工具的优点。
(1)出示电动磨豆浆机,请幼儿比一比它与石磨有什么不同?(着重从外形上区分。)(2)幼儿观察两位教师分别用石磨与电磨磨豆浆的过程。并表述观察结果。(3)请幼儿分别操作石磨与电磨(在教师的帮助下按开关),并相互交流操作结果。
小结:石磨在没有电的时候可以磨出豆浆,但它速度慢,费力,很不方便。电磨更快捷.更卫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用电磨做豆浆又快又省力。4.教师挤豆渣,幼儿进一步了解做豆浆的过程。
总结:我们可以用石磨磨豆浆,也可以用电磨磨豆浆,磨的时候先要把黄豆泡好,在磨的过程中,要不断加水,磨好后还要滤渣,豆浆经过煮沸就可以食用了。活动延伸:
(1)在科学室(或区角)里,提供石磨.电磨供幼儿操作。
(2)请幼儿带一些小的新产品到幼儿园,开辟“我们身边的新产品”展览角,激发幼儿对科技新产品关注的兴趣。活动建议:
(1)受石磨.电磨数量的限制,本活动易采用分组教学。(2)品尝豆浆的环节,可结合幼儿园的早点进行。
第三篇:大眼睛幼儿科学教案:食物链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动植物之间因食物而形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2.初步懂得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活动重点
知道不同动植物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和作用,能够对食物链卡片进行排序。
三、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食物链卡片套装
四、活动过程
导入:通过图片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请看,这里有一张图片,你们看到什么了?(教师出示食物链大卡片,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有青草、绵羊、大灰狼。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上面的箭头是什么意思呢?(鼓励幼儿猜测、思考,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说出三者之间的捕食关系)
教师:像这种动植物之间“一物降一物”的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食物链”。(教师总结幼儿回答,引出“食物链”这一概念)活动一:一物降一物 1.认识简单食物链
教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都看了食物链的图片,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一个食物链的游戏好不好?小朋友们请看,这里有三张图片,画的什么?(引导幼儿观察,说出图片上动植物的名称)
教师:有猫头鹰、田鼠,还有粮食。大家想一想,它们三个谁吃谁呢?(鼓励幼儿猜测、思考,教师和幼儿一起说出三者之间的捕食关系)2.复杂食物链排序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都非常棒,接下来,有一个更难的挑战,不知道小朋友们会不会做好呢?(教师给每组幼儿分发复杂食物链卡片)
教师:刚才我们的游戏里面有三张卡片,现在每个小组都收到了五张卡片,难度增加了,你们还能按照它们的捕食关系给它们排序吗?(引导幼儿根据一物降一物的关系,把动植物卡片从左至右摆放)
教师:老师看到大家都做好了,究竟对不对呢?(教师对每组幼儿进行单独检查、并有启发性地纠正引导)活动二:食物链很重要 1.一个都不能少
教师:小朋友们,刚才的游戏很有趣,对不对?那大家有没有想过,假如食物链上少了一个动物,会怎么样?(教师可以选一个食物链举例说明,如在“狼——羊——草”食物链上,少了羊会怎么样,少了狼会怎样等,引发幼儿思考讨论)
教师:原来,在一个食物链里面,少了任何一个动植物都不行,有一个消失了,整条食物链上的动植物都会遭殃。(教师总结幼儿回答,指出食物链上一个都不能少)2.保护食物链
教师:既然食物链这么重要,我们应该怎么保护食物链呢?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鼓励幼儿思考)
教师:对,我们要保护好森林、草原,不能乱砍树木,不能破坏草原,而且要保护好野生动物。只有这样,食物链才能保持完整,地球才能生机勃勃。(教师和幼儿一起说出保护食物链的方法)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
教师可提供多一些的“食物链”操作卡片,让幼儿通过食物链排序进一步感知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环境创设
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关于“食物链”的主题环境,鼓励幼儿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家园共育
家长陪幼儿一起观看《动物世界》等介绍动物之间捕食关系的视频资料、图书资料等,帮助幼儿加深对“食物链”的认识。
第四篇:大眼睛幼儿科学教案:昆虫大聚会
一、活动目标
1.喜欢观察身边的昆虫,知道昆虫是多种多样的。2.通过对比观察,了解昆虫的结构特征。3.会使用昆虫观察镜对昆虫进行仔细观察。
二、活动重点
通过观察,知道昆虫身体的结构特征:头、胸、腹。
三、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昆虫观察镜;教师自备蝴蝶、蜻蜓、蜜蜂、蜘蛛图片
四、活动过程
导入:通过谜语导入。
教师:“一路欢歌嗡嗡嗡,飞来飞去花丛中,别人甜蜜它辛苦,团结合作爱劳动。”(鼓励幼儿思考,引出“蜜蜂”这一谜底)活动一:昆虫大世界 1.认识常见昆虫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蜜蜂吗?在哪里见过?蜜蜂什么样呢?(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大家在花园里见过蜜蜂,飞起来嗡嗡地。请看,这里有一张图片,上面画的是什么?就是蜜蜂,对不对?(教师出示蜜蜂卡片,引导幼儿识别)
教师:除了蜜蜂,老师这里还有两张虫子的图片,大家看看你们认识它们吗?(教师继续出示蜻蜓卡片、蝴蝶卡片,引导幼儿识别)2.发现共同特征,知道共同的名字“昆虫”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都知道它们的名字,那现在问题来了,大家仔细看一看,谁能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呢?(引导幼儿对比观察,寻找不同虫子的共同点)
教师:我们先来看它们的腿吧,我们一起数一数,蜜蜂几条腿?蜻蜓呢?蝴蝶呢?(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观察,用此方法再对比观察它们的躯干)
教师:原来,蜜蜂、蜻蜓和蝴蝶虽然长得不一样,但是它们都有6条腿,身体都有头、胸、腹。对不对?(引导幼儿再次观察确认)
教师:正是因为它们有这些一样的地方,所以它们都属于昆虫。(教师总结共同特征,引出“昆虫”概念)
教师:大家听说过昆虫这个词吗?其实所有的昆虫都是有6条腿,身体都由头胸腹构成。(再次强化“昆虫”概念)活动二:蜘蛛是昆虫吗? 1.认识昆虫观察镜
教师:现在大家都知道昆虫的特点了,接下来,老师给大家发一个玩具,玩具的名字叫做昆虫观察镜,大家想不想玩?(教师分发昆虫观察镜,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现在,每一组小朋友都有了昆虫观察镜,谁来说一说,昆虫观察镜什么样子?(引导幼儿从颜色、外形结构描述昆虫观察镜)
教师:看起来像一个飞碟,还像潜水艇,而且中间是透明的,最上面和下面都有观察孔。小朋友们看的真仔细。那大家知不知道昆虫观察镜是干什么用的?(鼓励幼儿猜测并思考)2.学习使用昆虫观察镜
教师:昆虫观察镜就是用来观察昆虫的。大家想一想,刚才我们看的都是图片上不会动的昆虫,有了这个昆虫观察镜,我们就可以把捉到的活着的昆虫放进去,进行观察了,多么方便呀!(教师说出昆虫观察镜的作用,边说边用动作演示使用方法)
教师:现在,老师给大家发一个蜘蛛模型,大家试着用昆虫观察镜来观察,等大家学会了,就可以观察活的昆虫了!(教师把蜘蛛模型分发给每组幼儿,引导幼儿将其放进昆虫观察镜进行观察)
3.通过观察并对比,发现蜘蛛不是昆虫。
教师:大家都仔细看过了吗?请大家说一说,昆虫观察镜里的蜘蛛是什么样子的?(依然是引导幼儿从几条腿、身体几部分进行观察描述)
教师:哦,原来蜘蛛是八条腿,身体只有头和腹。那请问小朋友们,蜘蛛是昆虫吗?(鼓励幼儿思考)
教师:大家再一起来说一说昆虫的特征:6条腿,身体有头胸腹。我们一起说一说蜘蛛几条腿?8条腿,身体有头、有腹,没有什么?没有胸。(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昆虫的特征,进行比较)
教师:那现在请大家一起回答我,蜘蛛和昆虫一样吗?不一样。所以,蜘蛛是昆虫吗?不是。(教师总结幼儿回答,和幼儿共同得出结论:蜘蛛不是昆虫)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
教师可课前和幼儿一起到花丛中捕捉蜘蛛,在课堂上进行观察,丰富课程内涵,使幼儿的学习更加真实、更加生活化。重点提示
在幼儿使用昆虫观察镜进行观察时,提醒每组幼儿进行轮流观察,不可争抢。观察过程中,鼓励幼儿进行交流和讨论。日常活动
教师和幼儿一起找一找幼儿园里的小虫子,仔细观察并分辨哪些虫子是昆虫。家园共育 周末和幼儿一起到野外捕捉蝴蝶、蜻蜓等昆虫,体会大自然的美妙,引导幼儿做进一步的观察。
第五篇:大眼睛幼儿科学教案:认识显微镜
一、活动目标
1.认识显微镜,初步了解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通过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二、活动重点
能够通过使用显微镜,知道显微镜比放大镜有更大的放大倍数,能看到更加微小的物体。
三、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显微镜、放大镜 ;自备头发丝若干
四、活动过程
导入:通过使用放大镜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大家都玩过放大镜了,你们都用放大镜观察过什么呢?(引导幼儿联想使用放大镜的经验)
教师:如果医生想要检查病人身体里的病菌,放大镜能帮上忙吗?需要用什么才合适呢?(引导幼儿说出显微镜)
教师:那你们见过显微镜吗?在哪里见过呢?用显微镜能看到什么呢?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使用显微镜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显微镜,看看显微镜有多么神奇吧!活动一:认识显微镜 1.幼儿自由观察显微镜
教师:现在老师就把显微镜发给大家,大家看一看显微镜什么样吧。(教师分发显微镜,鼓励幼儿自由观察)教师:小朋友们都看过显微镜了吗?大家说一说,显微镜什么样呢?(鼓励幼儿自由描述自己看到的显微镜)
2.教师引导幼儿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显微镜身上都有什么。(教师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向幼儿简单介绍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活动二: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 1.用放大镜观察头发丝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头发丝在显微镜下面,会是什么样子吗?(激发幼儿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的想法)
教师:不要着急,我们先来看看,自己的头发丝在放大镜下面是什么样吧!(鼓励幼儿先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头发丝)
教师:大家说一说,用放大镜看到的头发丝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幼儿积极回答,发现用放大镜看头发丝依然很细,看不清楚)2.教师示范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
教师:如果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就会把头发丝放大几百倍!现在,老师要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了,大家仔细看看,老师是怎么使用显微镜的。(教师使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教师:哇,老师已经看到头发丝了,看起来很清楚,细细的头发丝变得很粗!(教师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幼儿,激发幼儿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的兴趣)3.幼儿轮流通过显微镜观察头发丝
教师:现在,请第一组小朋友来看一看吧!老师现在把其他小组的显微镜调试好,大家先不要着急。(教师引导第一组幼儿使用调试好的显微镜观察头发丝,然后给其余小组调试显微镜,引导幼儿有序观察)4.幼儿自由描述
教师:你们都仔细看过了吗?谁来说一说,你们看到的头发丝是什么样的?(鼓励幼儿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头发丝)5.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
教师:看来,显微镜真的好神奇,它可以帮助我们把非常微小的东西放得很大,这样我们就能看的更清楚了。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
1.想一想,找一找,试一试,身边还有哪些东西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2.如果幼儿有继续探索显微镜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显微镜套装里面的彩色生物切片。重点提示
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幼儿知道显微镜的作用,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观察细微的物体。不必让幼儿记住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家园共育
家长带幼儿去医院时,引导幼儿观察医生用的显微镜和幼儿园的显微镜有什么不一样。参考资料
显微镜以显微原理进行分类可分为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目镜、物镜、载物台和反光镜组成。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焦距不同。物镜的凸透镜焦距小于目镜的凸透镜的焦距。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物体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的放大镜,该实像又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经显微镜到人眼的物体都成倒立放大的虚像。反光镜用来反射光线,照亮被观察的物体。反光镜一般有两个反射面:一个是平面镜,在光线较强时使用;一个是凹面镜,在光线较弱时使用,可汇聚光线。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是根据电子光学原理,用电子束和电子透镜代替光束和光学透镜,使物质的细微结构在非常高的放大倍数下成像的仪器。
电子显微镜的分辨能力以它所能分辨的相邻两点的最小间距来表示。20世纪70年代,透射式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约为0.3纳米(人眼的分辨本领约为0.1毫米)。现在电子显微镜最大放大倍率超过300万倍,而光学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率约为2000倍,所以通过电子显微镜就能直接观察到某些重金属的原子和晶体中排列整齐的原子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