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月光曲教学详案(公开课)
《月光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幽静、纯熟、清幽、陶醉、微波粼粼”等词语。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教学难点:
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学方法:
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想象入境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教学用具:
幻灯片、《月光曲》的音乐、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这首动听的乐曲,你有什么感受?„„我们都被它陶醉了,这就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谱写《月光曲》。(课题板书:
26、月光曲)
师:如此优美动听的曲子,它是怎样谱写而成的呢?这里面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你们想听这个故事吗?(师配乐讲故事,要求:故事简单精炼)
2、你对谱写月光曲的音乐家——贝多芬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介绍贝多芬基本情况,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补充)生:„„(师出示贝多芬的相关情况,让学生简单看一下即可)师:看来这位同学课前预习非常详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现在,同学们一边默读课文,一边自主完成导学稿上的“自主学习”部分!(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安排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导学稿上自主学习部分)
1、快速浏览课文,出示自学内容
2、检测自学情况
师:现在,哪一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自主学习情况呢? 生1:„„(①、我会认)【强调霎和盲姑娘的轻声读法】
生2:„„(②、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某学习小组学生一人汇报一个,汇报过程中,补充纠正)
生3:„„【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如:本文讲的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鞋匠两兄妹弹琴,因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而即兴创造出月光曲的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同时也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音乐才华。】
三 读中感悟,了解创作过程
1师: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呢?(莱茵河边的小镇上)
师:在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听到从一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
A、师: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贝多芬的特别注意?
B:师: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呢? 生1:有人弹我的曲子,说明他们很喜欢我的音乐„„
生2:他们很穷,买不起票,我应该亲自谈给他们听,满足他们的愿望„„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热爱和同情劳动人民)正因为他有着对穷苦人民的爱使他走进这所小屋里?
2、贝多芬走进了这间小屋,他看到了什么情景?(第四自然段)(1)那些词语说明兄妹俩确实很穷?用笔画出来(微弱、旧)。(2)贝多芬不仅看到了他们很穷,还看到了什么?(姑娘的眼睛瞎了)(3)回过头来想一想,琴声为什么会断断续续呢?(因为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3、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她为什么这么确定弹琴的人是贝多芬呢?
(2)指导朗读,出示句子(“谈的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师:这两个“您”,读起来的语气是不是一样的? 生:不一样。
师:如果不一样,那这两个“您”的语气有什么不同?你怎样理解的?(第一个您,是猜想,语调延长;第二个您是肯定)
师:既然我们理解了两个您字的不同含义,那么谁来挑战一下,试着读一读? 师:谁再来试一试?(全班齐读)
师:盲姑娘为什么这么确定弹琴的人就是贝多芬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贝多芬对于盲姑娘的疑问,又是怎样回答的? 生: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在给你谈一首吧。” 师:贝多芬谈的第二首曲子才是《月光曲》。
4、师:那么当贝多芬弹奏这首曲子的时候,他们兄妹俩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小组内合作完成导学稿上合作探究第1题,等一下,咱们来一起交流一下!
(师,出示问题1:兄妹俩听到《月光曲》后联想了怎样的情景?你能将这段文字组合成三个画面吗?)
生(汇报):„„(师选一个完成的较好的学生来用投影仪战士给同学们看)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曲让兄妹两都陶醉不已的曲子吧!(播放音乐)(1)、师:回到课文第9自然段,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句子是描写的兄妹俩联想到的画面?
生:皮鞋匠先看到了【出示相应图片】„„
师:那么在这句话中,曲子的旋律应该只怎样的?【轻柔 舒缓】你能不能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读?
生:„„接着看到了【出示相应图片】„„
师:在这句话中,曲子的旋律应该只怎样的?【欢快 流畅】你能不能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读?
生:„„最后看到了【出事相应图片】„„
师:在这句话中,曲子的旋律应该只怎样的?【激烈 雄壮】你能不能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读?(2)师在学生讲完之后,相继出示第九自然段文字
师:现在谁来挑战一下,读一读这部分皮鞋匠联想的文字呢? 生:„„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师:还有谁愿意再来挑战一下?
(3)、师:学习小组之间读一读!(激励学生间进行比赛、挑战,入情入境地读,美美地读。
D、激情朗读,再现情景
师:让我们用充满激情和变化的朗读来再现这些美妙的情景吧。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和图片。(配上《月光曲》音乐和三个情景相应图片)
全班学生:(齐读)„„
师:多么美丽的画面啊!皮鞋匠似乎真的看到了月光下变化莫测的大海!师:那么盲姑娘听着音乐,她似乎又看都到了什么呢?(4)、理解联想及其产生的原因
A、这月亮的升起,升高,这海面由微波粼粼变得波涛汹涌,真的是刚才发生的事实吗?是皮鞋匠亲眼见到的吗?(不是,都是作者的联想)
B、联想有什么作用呢?(5)看图说话: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幅图片,然后说话(要求加入联想)小结:联想是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6)、这段文字中,除了有皮鞋匠、盲姑娘的联想,还有写穷兄妹俩听琴的事实?请找出写实的句子。
四、拓展延伸
1、刚刚我们欣赏了月光曲,曲子让我们沉浸在了月光下美丽的大海这个景像中。现在我们再来听一听贝多芬另外一首著名的乐曲《命运交响曲》,听着音乐,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赶快拿出你的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捕捉下来。以“我静静地听着,我好象看到了„„”开头写一段话。
2、写小练笔,师巡视,相机指导。
3、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想不想把你描绘的画面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呢!
五、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领略了月光曲的美,接着又听了一段音乐,并对音乐展开了丰富的联想。音乐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愉悦我们的心灵,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来听一听,像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这些著名的乐曲家的作品,将会是你的首选。
六、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听: 弹琴、谈话 弹: 一曲——感动
创: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浪涌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知音
第二篇:月光曲详案
一、揭示课题,了解预习。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伯牙的《高山流水》,它充满了我们东方的神韵。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支充满异国韵味的曲子——《月光曲》。师:读一读课文的题目,读得响亮。
2、师:《月光曲》既是文章的题目,又是一首乐曲,既然如此,你再把它当做乐曲来读一读。
3、检查生词:通过看同学们的预习本,我发现同学们对文中大部分字词都已经了解了,现在咱们一起来看一下。
4、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随机板书:盲姑娘 贝多芬
二、设疑感悟,走进文本
1、师过渡(课件出示):同学们,“是___打动了贝多芬,让他为兄妹俩弹琴,并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呢?”默读课文第二至八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并写写你的体会。
2、交流:你认为是____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读读你标画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师:(课件出示兄妹对话):有人说,弹琴知音,谈话知心。自己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他们的心情。师生交流,指导生读。
师:这么难弹的曲子,只听别人谈过几次,盲姑娘多么希望能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呀!这时,一位什么样的盲姑娘在你面前出现了呢? 板书:热爱音乐
3、师:你们像贝多芬一样,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通过读书,看到了一位热爱音乐的盲姑娘。还读懂了什么?
师生交流:哥哥的难过、内疚,妹妹的善解人意,体会兄妹之间的感情。师随机板书:兄妹情深
师小结:同学们,哥哥爱护妹妹,热爱音乐、善解人意的妹妹又体谅哥哥。同位两个分角色对话,体会一下他们的心情。指导同位对话。
4、师:同学们,此时,如果你就是站在屋外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你心中涌动的那种情感叫什么? 随机板书:同情、感动
师总结:所以,如果你是贝多芬,你想怎样做? 生:为盲姑娘弹奏曲子,满足她的愿望。
课件出示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应当只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师: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没有阶级之分的,尤其在那个时代,对于富人来说,或许音乐仅仅是一种消遣,一种娱乐,而对于穷人来说,他们连听的机会都很少,而贝多芬就想通过音乐给穷人一种力量,演奏一种众生平等的乐章。
三、情到深处,曲由心生——即兴创作千古名曲
1、师过渡:就正如同学们所说,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了乐曲,并即兴创作了《月光曲》。那是什么给了贝多芬灵感、激情,让他创作了这千古名曲呢? 课件出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生自读。
2、师:盲姑娘为什么觉得他就是贝多芬呢?
师生交流盲姑娘听完曲子后的话,体会盲姑娘的激动。指导生读出盲姑娘的激动。指名读。齐读。
3、师:面对盲姑娘的激动,贝多芬此时比盲姑娘还激动,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师生交流体会贝多芬因遇到知音的激动,以及在此情此景下产生的灵感、激情。师:同学们,德国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国家,盲姑娘在他心中还仅仅是一个盲姑娘吗?此时,贝多芬做想做的是什么?
4、生自读第九自然段。
师:同学们,我们在读书时,就要把文字变成画面,这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说说通过你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 师生交流。
5、用笔分别画出哥哥、妹妹想象的内容。
生生合作读。
6、师:通过这段文字,你感受到《月光曲》的变化了吗?
生:由弱到强 由平缓到激昂
课件出示:月光、海面的背景图片,《月光曲》的背景音乐。
师范读。
齐读。(背诵)
7、师:同学们思考一下,假如去掉第九自然段中描写想象的句子,效果会怎样?
比较阅读,体会效果。
师小结:我们在写作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四、能力拓展,语言运用。
习作片段:利用本节课的方法,运用想象和联想,对下面一段话加以修改、添加。原文:秋天悄悄地来了,来到了田野里,小溪边,来到了树林里,山坡上。大地在秋风的督促下,换上了迷人的秋装。
板书设计: 月光曲
盲姑娘 热爱音乐
兄妹情深
贝多芬 同情 感动 知音
秋来到了,萧瑟的秋风卷起了枯黄的落叶,轻轻地吹拂着大地,落叶想一只只蝴蝶在空中尽情地飞舞,像是给我们带来秋的消息。落叶像被秋姑娘亲了亲嘴,变成了一枚枚金币,漫天飞舞,秋跟小草亲亲脸,小草害羞地穿上了黄衣裳,真是秋高气爽!
这是,秋雨无声无息地从天而降,细细的秋雨斜织着,像一位少女,笑着向你走来,轻轻地抚摸你的脸,使你感到清凉、快活、而舒适,他随风飘洒着,尽情地展示着自己。
秋悄悄地飞进田野了。看,到处是一片片丰收的景象,一阵阵风吹过,像是掀起了一层层金黄色的波浪,又像蹈海中掀起一片片稻浪。在一望无垠的稻田上,农民伯伯正在收割稻子,一声声镰刀割稻声,打稻机声,组成了一首秋的曲子,悦耳动听。
秋悄悄地来到了果园。它从身边拿出一个口袋,变戏法似的一抛,树上已是桃儿、梨儿。菜园里,蔬菜正举行丰收大会,一个个穿得五颜六色,茄子穿上了紫色的大衣,西红柿穿上了红色的外套。真是一片丰收景象
在看葡萄树上,一串串的像是一串串的铃铛,它为秋天唱着丰收的赞歌。
教 学 反 思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教师上课也是一样,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前必须精心备课,但检验备课的唯一标准还是课堂,课前无论如何精心设计教案,都不能说备课已经成功,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课前认为自己的课备的很详细,全面,条理清晰,然而课堂却不一定和你想象的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不断反思。而远程研修正给了我们磨练课堂,成长自己,服务学生的机会。在磨课过程中,作为磨课教师的我,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文本,结合新课程标准进行了一次备课。《月光曲》这课,学生要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这课有两个突破点:一是从联想中感受月光曲的美妙体会贝多芬的高超技艺,二是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真挚的情感。在备课时,我是这样想的先从第九自然段的联想画面入手,让学生感受联想的好处,从联想中感受乐曲的节奏,从而感受贝多芬高超的技艺。然后再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从原因中感受贝多对穷人的同情,对遇到知音的激动,从而想象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整个情感变化,这样来突破文章的难点。
可是,生成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通过上课和教研组内老师们的研讨,我再次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直接抛出问题“是___打动了贝多芬,让他为兄妹俩弹琴,并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呢?”,学生直接进入语言文字的训练学习,课堂始终围绕一个主线进行,扎扎实实,随着语言文字训练的逐步深入,学生的情感也随之增强,人物形象更加丰厚。有了前面情感的基垫,学生在感受最后《月光曲》的美丽旋律时,情感才更充分,才有更好地想象训练。
教育的田地是肥沃的土壤,如果老师贫瘠了,怎么教出高水平的学生呢?磨课过程中,教研组内老师各抒己见,有时针对一个问题甚至能讨论好久。老师们认真的态度让我感动,更激励着我前行。这次磨课结束了,可未来的教育教学之路上,我会一如既往,不断提高自己,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基础。
第三篇:月光曲教学祥案(公开课)
《月光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幽静、纯熟、清幽、陶醉、微波粼粼”等词语。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教学难点:
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学方法:
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想象入境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教学用具:
幻灯片、《月光曲》的音乐、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这首动听的乐曲,你有什么感受?„„我们都被它陶醉了,这就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谱写《月光曲》。(课题板书:
26、月光曲)
师:如此优美动听的曲子,它是怎样谱写而成的呢?这里面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你们想听这个故事吗?(师配乐讲故事,要求:故事简单精炼)
2、你对谱写月光曲的音乐家——贝多芬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介绍贝多芬基本情况,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补充)
生:„„(师出示贝多芬的相关情况,让学生简单看一下即可)师:看来这位同学课前预习非常详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现在,同学们一边默读课文,一边自主完成导学稿上的“自主学习”部分!(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安排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导学稿上自主学习部分)
1、快速浏览课文,出示自学内容
2、检测自学情况 师:现在,哪一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自主学习情况呢? 生1:„„(①、我会认)【强调霎和盲姑娘的轻声读法】 生2:„„(②、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某学习小组学生一人汇报一个,汇报过程中,补充纠正)
生3:„„【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如:本文讲的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鞋匠两兄妹弹琴,因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而即兴创造出月光曲的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同时也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音乐才华。】
三 读中感悟,了解创作过程
1师: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呢?(莱茵河边的小镇上)师:在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听到从一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
A、师: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贝多芬的特别注意?
B:师: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呢? 生1:有人弹我的曲子,说明他们很喜欢我的音乐„„ 生2:他们很穷,买不起票,我应该亲自谈给他们听,满足他们的愿望„„
师:正因为他有着对穷苦人民的爱使他走进这所小屋里。
2、贝多芬走进了这间小屋,他看到了什么情景?(第四自然段)(1)那些词语说明兄妹俩确实很穷?用笔画出来(微弱、旧)。(2)贝多芬不仅看到了他们很穷,还看到了什么?(姑娘的眼睛瞎了)
(3)回过头来想一想,琴声为什么会断断续续呢?(因为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3、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2)指导朗读,出示句子(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师:这两个“您”,读起来的语气是不是一样的? 生:不一样。
师:如果不一样,那这两个“您”的语气有什么不同?你怎样理解的?(第一个您,是猜想,语调延长;第二个您是肯定)师:既然我们理解了两个您字的不同含义,那么谁来挑战一下,试着读一读?
师:谁再来试一试?(全班齐读)
师:盲姑娘为什么这么确定弹琴的人就是贝多芬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总结:在故事的前面,盲姑娘多么希望亲自贝多芬弹奏曲子,而现在贝多芬就站在她面前,正为他弹奏呢?她的心情十分(激动)。然给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一起来读一读!
3、(1)贝多芬对于盲姑娘的疑问,又是怎样回答的? 生: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在给你谈一首吧。”(2)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师:总结:多么美好而清幽的月夜呀!正式这个美丽的夜晚让贝多芬有了创作的灵感,于是他借着清幽的月光有一次按起了琴键,此时他弹奏的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月光曲》!
4、师:那么当贝多芬弹奏这首曲子的时候,他们兄妹俩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小组内合作完成导学稿上合作探究第1题,等一下,咱们来一起交流一下!
(师,出示问题1:兄妹俩听到《月光曲》后联想了怎样的情景?你能将这段文字组合成三个画面吗?)
生(汇报):„„(师选一个完成的较好的学生来用投影仪战士给同学们看)
(1)、师:回到课文第9自然段,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句子是描写的兄妹俩联想到的画面?
生:皮鞋匠先看到了【出示相应图片】„„
师:那么在这句话中,曲子的旋律应该只怎样的?【轻柔 舒缓】你能不能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读?
生:„„接着看到了【出示相应图片】„„
师:在这句话中,曲子的旋律应该只怎样的?【欢快 流畅】你能不能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读?
生:„„最后看到了【出事相应图片】„„
师:在这句话中,曲子的旋律应该只怎样的?【激烈 雄壮】你能不能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读?
(2)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曲让兄妹两都陶醉不已的曲子吧!(播放音乐、图片)师:我们听了这曲子,感受到了曲子的变化,又开始的 渐渐的 到最后的。你能不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曲子旋律的变化呢?
师:小组内先读一读!谁来试一试„„ 生:„„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师:还有谁愿意再来挑战一下?
师:现在我们的男生女生各学习小组之间比一比!(激励学生间进行比赛、挑战,入情入境地读,美美地读。)
师:让我们用充满激情和变化的朗读来再现这些美妙的情景吧。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和图片。(配上《月光曲》音乐和三个情景相应图片)
全班学生:(齐读)„„
(3)现在再来看到导学稿第二个题目:那些句子是联想,那些句子是写实?
(4)、理解联想及其产生的原因
A、这月亮的升起,升高,这海面由微波粼粼变得波涛汹涌,真的是刚才发生的事实吗?是皮鞋匠亲眼见到的吗?(不是,都是作者的联想)
B、联想有什么作用呢?
(6)、这段文字中,除了有皮鞋匠、盲姑娘的联想,还有写穷兄妹俩听琴的事实?请找出写实的句子。
四、拓展延伸
1、刚刚我们欣赏了月光曲,曲子让我们沉浸在了月光下美丽的大海这个景像中。现在我们再来听一听贝多芬另外一首著名的乐曲《命运交响曲》,听着音乐,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赶快拿出你的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捕捉下来。以“我静静地听着,我好象看到了„„”开头写一段话。
2、写小练笔,师巡视,相机指导。
3、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想不想把你描绘的画面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呢!
五、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领略了月光曲的美,接着又听了一段音乐,并对音乐展开了丰富的联想。音乐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愉悦我们的心灵,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来听一听,像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这些著名的乐曲家的作品,将会是你的首选。
六、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听: 弹琴、谈话 弹: 一曲——感动
创: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浪涌 ——知音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七、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也同样地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让他们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丽景象划分成三个画面(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变化线):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不仅是听,还要让学生想象,读出来。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最后,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图片,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不足之处:本篇课文景美情深,描写联想到的画面的时候,语调是变化的的。而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指导的不够。课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在联想部分朗读不够到位,而且朗读的形式太少,没有很好达到教学的目标。而在让学生感悟乐曲的时候,配上了音乐图片,但是音乐没有和图片结合的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提高,以达到理想效果。
第四篇:定**公开课详案
定**详案
1、兴趣导入:有人说: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
月”;苏轼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
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这就要求我们在诵读时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希望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跟苏轼达到心灵相通。
2、提出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诵读
1、预读课文(三分诗词,七分读。请同学大声地自由诵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然后我们请同学起来试着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32、个人诵读,学生点评,生生互动。师生共探节奏,语气和情感。
3、听读(现在让我们来聆听名家诵读,同学们在书上划分节奏和标注重音和轻声,揣
摩情感。)
4、齐读
二、赏读
那么初读完作品后,让我们来赏析内容,师示范朗诵小序,提问全班同学,请问这首词的小序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有何作用?3
很好,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带着问题对全词进行思考,这个问题是走在风雨中的东坡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或者说在风雨中东坡是什么样子的?独立思考后可以小组讨论,最后形成完整文字,五分钟后我请同学起来展示自己的成果。
生回答
师落实
明确:
1、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五祖一位弟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空蒙之感,倒有几分禅意了)„„
2、从节奏到形象,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的情感,如果让你找出最能体会作者心愿的词,你会想到哪个字?
板书:归因(风雨)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 也不在乎
风雨阴晴多变 , 一心渴望退隐 , 归去。那么词人因何而归?“风雨”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吗?
那么词人在写作此词这段时间经历了怎样的“风雨”?(联系写作背景谈。)
生说
(背景穿插:苏轼只因反对新法,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被人以其诗有“谤讪朝政及
中外臣僚”之意弹劾,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后,谪任黄州团练副使。
(民间自卫队副队长)苏轼的坦荡仕途突遭狂风暴雨,他几欲投江自尽。但谪贬路上,壮美
山川洗涤了他那蒙垢的心灵,村野生活又让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由此可见苏轼之归不仅仅是表面上所指途中自然界之风雨,还有政治上的风雨人生仕途的风雨。——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的感悟和反思,反
思的结果是归去。归到何处?
苏 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 105多次。他要往哪归?与学生共同探讨拓展:
二、展读
结合文本及选读的两首诗词、以前的相关作品分析:
<定** 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
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u2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个
笑话,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
他想归哪儿?(形体,神:心)板书:归果(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
心)
生探索
师讲解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
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
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
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从雨一直下,到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彩虹总让普通的我们欢喜我们忧,然而东坡却不躲雨
也无悲喜,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
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四、个性阅读
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网上有一篇文章,说道: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
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
一种逃跑。
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2、那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生说
师结:听大家这么说,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复杂和多元了。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五、美读
女:莫听/穿林/打叶声,男:何妨/吟啸/且徐行。
女: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男:一蓑/烟雨/任平生。
女: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男:山头/斜照/却相迎。
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结束语: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苏轼的人生,苏轼的作品,苏轼的心灵。但愿时时心有东坡词,人生从此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附板书:定**
苏轼
因:风雨
归
果:心
第五篇:启蒙运动公开课详案
公开课教案
启蒙运动
东台市安丰中学
杨日祥
2010-12-24 【2011年考纲要求】
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 【导入】
这是法国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有成百上万的人慕名而来——先贤祠,这里安息着法兰西民族最优秀的一群人的灵魂,如伏尔泰、卢梭、雨果、大仲马、巴尔扎克、居里夫人等等,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先贤祠发表演说,他说“他们用笔谱写了法兰西的历史,并为它打上了印记,他们以激情和天才,捍卫了自由、平等、博爱,他们是文化的火枪手。” 那么他们又是一些怎样的人,令后人如此景仰,他们对那个时代,以致今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一同来与伟人对话,感悟思想的力量。【感悟伟人的思想】 【伏尔泰】
材料:伏尔泰在启蒙运动中的影响之大,甚至连欧洲很多王公贵族都以能够与他结识为荣。然而在法国,由于反对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他遭到统治者迫害,被当局流放英国,甚至他死后,也不准把他葬在巴黎。1791年法国大革命时期,他的遗骨迁葬于巴黎先贤祠。迁葬之日,10万人为他送葬,伫立街头迎送灵柩的人更是多达60万。灵车上这样写着:“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的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
学生讨论:如何理解灵车上对伏尔泰的评价?(学生回忆伏尔泰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材料1:“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材料2:“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 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如何评价?
(人权、平等、自由,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专制有进步意义。)
材料3:“教会制定的法律,非经政府明白批准,不应有丝毫效力。……教士不能以违反神律的罪名剥夺一个公民的权利……教士和官吏、劳动者既然都同样隶属于国家,便应同样地交纳租税。”
伏尔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什么?
矛头直指封建社会最崇高的神权与封建特权。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有何进步?
文艺复兴时期:不能公开否定宗教神学,不少作品还借用宗教为题材;只反对天主教会,不反封建特权;伏尔泰:公开向宗教神学挑战;既反对天主教会,又反封建特权。【孟德斯鸠】 材料1:“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材料反映出孟德斯鸠什么思想? 材料2:“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 1 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材料反映孟德斯鸠什么主张? 三权分立
联系美国1787年宪法
意义:否定封建专制,防止个人专权,确保公民政治自由,同时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卢梭】
这是法国先贤祠中卢梭的棺木。棺木中伸出的一只手,握着一支火焰浓烈的火把,卢梭的棺木中伸出的一只手,握着一支火焰浓烈的火把。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为什么说“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
材料1: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
材料2:人民主权论的集大成者是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卢梭作为近代彻底的民主主义者,他认为主权是公意的具体表现,主权是不能分割和转让的。人民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来源,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便是国家权力的主人,而政府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因此,国家的主人不是君主而是人民,当掌权者违背公意侵害主权者的权利,或者民主的政体蜕变为专制的政体时,主权者有权采取包括革命在内的各种方式推翻政府。
——邓成明《论人民主权与公民的民主权利》 以上材料哪则材料属于原始材料,哪则属于二手材料? 材料中主要反映了卢梭的什么思想主张?有何意义? ◆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柏克:《法国革命论》
◆“这场革命,导师是卢梭”,“罗伯斯庇尔、拿破仑是马背上的卢梭。”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 “我们认为下列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到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节选自《独立宣言》
【康德】康德(德国)(1724—1804)
这个被誉为人类哲学界的哥白尼、一辈子只崇尚头上的星空和心中道德的孤寡老头,这个终生没离开过家乡小镇,却奇迹般地创造出古典哲学大厦的哲学泰斗,同时从不暴露自己科学院院士头衔的高尚的人,其仙逝时,哥尼斯堡全市居民陷入巨大的悲恸中。人们连续十六天自发前往瞻仰这位不足一米六的巨人、伟大哲学家的遗容。直到现在,加里宁格勒的年轻人结婚时,也不忘带上一束花放到其墓前。
在法国的影响下,欧洲许多国家都兴起了启蒙运动。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他继承和弘扬了法国的启蒙思想,他强调人的重要性,主张主权在民,相信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他又坚持人应该自律,主张人不能为了自己的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的人自由,因此所有的自由和平等都只能是在法律范围内的。所以他虽然反对贵族世袭制度,对法国革命表示同情,但又认为法王路易十六被处死刑是“永世莫赎之罪”。
——《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
根据材料概括康德的观点?结合教材在谈谈。探究一:启蒙思想家主张的异同点:
“启蒙学者在对理性内容理解上,有相同点。他们都认为封建专制、等级特权、宗教迷信是违背理性的,而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和科学则是符合理发理性的。但在反封建彻底性上,关于人权内容的理解上以及关于理性国家的组织形式等问题上,各有不同的理解。” 结合材料讨论:
探究二:启蒙运动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结合材料讨论:
探究三: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
“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在启蒙时代,欧洲知识界对西方文明传统信仰和价值观重新思考,强有力地扫荡了笼罩着西方世界的封建思想和宗教神学的迷雾。启蒙在理论上为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以及欧洲和美洲的其他革命和改革做了准备。《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是启蒙原则的法律化,某些立法原则在《拿破仑法典》中变为现实。从长远观点看,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思想最终导致了教会与国家的分离;理性主义思想对粉碎专制暴政、削弱教会特权起了促进作用;人道主义、天赋人权和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基本价值规范;崇尚科学和对人类理智的乐观主义态度则促进了现代科学的重大发现。”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
根据材料概括:
探究四:启蒙运动的背景
材料一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只是刚刚解开了套在人类理性上的枷锁。18世纪以后,理性与思想才获得真正的自由发展。……科学与知识的进步和西欧历史的变化,终于促成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的发生。
材料二 18世纪,一些启蒙思想家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为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他们从自然法出发,崇尚理性,肯定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提倡科学,重视知识,反对愚昧;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提倡“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思想主张广泛地反映在当时的文学、艺术、哲学、政治等方面。从经济、政治、科学、思想几方面概括:
探究五:从西方启蒙思想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 学生讨论: 小结:
【巩固练习】
1.启蒙思想家们用“人权”反对“王权”,用“人道”对抗“神道”,用“人类理性”否定宗教愚昧,用“自由”“平等”代替封建等级专制,这主要是为了 A.打破教会的思想控制 B.宣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
C.清除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 D.启迪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2.雕塑家罗丹(1840-1917年)在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 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依你的推论,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主要指的是 A.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B.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
C.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D.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3.《鲁宾逊漂流记》描述了鲁宾逊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这部小说在18世纪的欧洲颇受欢迎,主要原因是它
A.彰显了冒险精神 B.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C.体现了启蒙思想 D.适应了殖民扩张要求 4.以“十八世纪的欧洲史”为讨论主题,下列论点正确的是
①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②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③人权观念的发展 ④以理性原则思考各种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当代史学家西斯·马丁在其《思想的进步史》中说,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其超越主要表现在①以“理性”为核心 ②将斗争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专制制度③抨击教会的腐朽 ④主张建立民主与法制的社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课后作业:
1、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2、启蒙运动与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比较。
结束语:最后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理性地思考科学地判断充满激情地创造自己精彩的人生。教学反思:本节课教材内容多且理论深度大,学生不易掌握,我上课时按照2011年考纲的要求,对教材知识进行了重新的整合,着重用材料来分析各个思想家的观点,最后再用材料让学生讨论他们思想的异同点,及其对人文精神的发展和伟大意义,让学生从中再讨论谈启示认识,最后分析原因。过程中还注意与其它史实的联系。整体上学生、老师、专家反映还可以,说我的材料组织的不错,用的好,老师上课有激情!当然还有许多不足,如语言上组织上还不够,一些思想家的观点挖得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