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咕咚》公开课详案
咕咚
设计者 罗仙娥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采用指导观察法,充分利用插图,以图带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整个环节以朗读贯穿始终,加深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思考、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3.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实真相”。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课前导言:大家好,你们认识我吗(不认识),我姓罗,你们可以叫我——罗老师。罗老师看到我们班的小朋友一个个坐的笔直的,都是非常认真听话的孩子。那我们来约定一件事好吗?(好)呆会儿在课堂上,不管你有没有讨论完,也不管你有没有读完书,当我这样做的时候,(师拍手)你们也跟着我这样做,然后坐姿端正,明白了吗?(明白)我们来试一次!我们班的学生既听话又聪明,罗老师真喜欢你们!2.导入: 第一次见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可爱的朋友,——住在森林里的蘑菇屋内的兔子,(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只小兔子)大家看小兔子的表情,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吃惊、害怕等)听,它在说什么呢?
3.课件播放并出示小兔子的话:小朋友们,“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呀!4.教师导学:小兔子为什么害怕“咕咚”,“咕咚”又是什么?我们一起去森林里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因此,运用直观、形象的画面创设愉悦、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听课文录音,认一认生字。
2.接下来,就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
课件出示要求:左手压,右手指,把课文读通顺,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不重复,并且标上自然段。
3.明确要求后,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师,走着绕一圈。读完,站在讲台上,等声音渐渐低时,师拍掌,生端坐)。大家都读完了吗?(读完了)老师发现大家读得都很认真!4.小兔子也觉得大家读的很认真,所以它有几个问题想问你们:(1)“咕咚”是什么?
(2)故事中讲了几种小动物,分别是什么?
(“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故事中讲了小兔、小鹿、小猴、狐狸、山羊、大象和野牛这些动物。一一在黑板上粘贴动物头像)设计意图: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三、深入感知,指导朗读
1.导学:我们已经知道了“咕咚”是什么,但是小兔子听到“咕咚”声为什么拔腿就跑,其他动物为什么也要跑呢?野牛又是怎么做的呢?这篇课文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让我们开始探秘之旅。
2.教师指导图文结合学习,本课共有四幅图,要求学生指出每幅图和哪些自然段相对应。
(一)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图1)引导学生说出这幅图上的内容。(小兔听到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吓了一跳、拔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叫,体会小兔子害怕的心理。学生可以结合图片理解重点词语,也可以通过表演动作来理解。3.教师提问:小兔子边跑边叫,对谁叫?叫什么?(对小猴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理解:这里的“咕咚”是指一种东西的名称。)4.指导朗读:“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注意停顿、重音、语气。)(二)阅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出示图2)引导学生接着观察图上的内容。(听了兔子的叫喊,小猴、狐狸、山羊、小鹿也跟着跑起来了。)2.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小猴子的动作和语言,体会小猴子盲目害怕的心理。
3.指导朗读:“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注意语气、停顿、重音。句中第二个“不好啦”和“快跑哇”要读得重一些,调要拉得长一点。)4.过渡:小猴子的叫声,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下森林里可热闹了。听!(放第四自然段的配乐朗读录音课件。)5.指名汇报:这一自然段中 “大伙”都有谁,他们是如何做的。(有狐狸、山羊、小鹿。他们也跟着跑起来,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6.课件出示“鹿”的字理演变图,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都知道哪些鹿。(梅花鹿、驯鹿等,也可课件出示几种鹿的图片。)7.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
8.引导学生比较“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它们讲的话相同吗?不同在哪里?(课件出示话语。)(小兔子只是说“咕咚”可怕极了;小猴子认为“咕咚”追他们来了;其他的动物以为“咕咚”吃他们来了。他们把“咕咚”越传越厉害。)9.分角色朗读“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
10.过渡:就这样,很平常的“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它成了可怕的怪物,吓坏了森林中的许多动物,他们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这么庞大的动物也跟着跑起来。
(三)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3)引导学生猜猜图中的小动物们在干什么。指名读第五自然段。(野牛拦住了小动物们,讨论“咕咚”。)2.说话练习:指导学生用“先问……再问……最后问……”的句式,表答野牛的问话。
3.引导学生体会野牛问话的语气。(野牛说的话的语气应不慌不忙。)4.分角色朗读“野牛”的问话和“大象”“兔子”的答话。(四)阅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出示图4)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幅图,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大伙儿知道“咕咚”的真相后,笑了。)2.(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师生齐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3.教师引问: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其实“咕咚”就是熟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大家都笑了,为什么都笑了?(他们知道了“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为十分可笑,所以笑了。)指导学生再读,读出可笑的语气。
4.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小动物们都会想些什么?如,小猴想:我以后要向野牛学习,不再偏听偏信,遇事会多动脑筋,弄清事情真相。
设计意图:在朗读时,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要求学生步步上升。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联系实际想象说话,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再次看图,回顾整篇文章,思考从中有怎样的收获。2.引导学生和文中的小动物进行对话。
3.最后引导学生知道以后遇到事情应怎么办。(遇事先问个为什么,弄清事情真相。)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拓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五、课堂总结,领悟道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小兔子了解了“咕咚”的真相,希望我们以后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时,一定要动脑筋想想或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这样,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领悟其中的道理,使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有效地结合。
六、板书设计
咕咚
害怕、逃跑——笑了
第二篇:一下《咕咚》公开课详案
《咕咚》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个游戏,好吗?这个游戏是这样的,老师说,你们来模仿他们的声音,看谁模仿得最像。明白了吗?那我们试试看。
师:青蛙叫起来 生:呱呱呱 师:苍蝇飞过来 生:嗡嗡嗡 师:大雨下起来 生:哗哗哗 师:小孩哭起来 生:呜呜呜
2.小朋友们真厉害,一学就会。现在老师把这些声音词请出来,(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这些词都是口字旁的;这些词都是表示声音的。)3.眼睛真尖,脑子动得真快。这些表示声音的词语大部分都是口字旁的。但是啊,也有写一些表示声音的字不是口字旁的,比如,小狗怎么叫?---汪汪汪,雷声-----轰隆隆。你还知道哪些表示声音的词语呢?(预设:哗哗哗、哈哈哈、嘻嘻嘻、叽叽喳喳),我们把这些表示声音的词叫做-----象声词。4.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种奇怪的声音,听!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咕咚)
5.请认真看老师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咕咚这个词也是------口字旁的,也是表示------声音的,所以也是------象声词。
6.发出咕咚声该是怎样的呢?谁来读一读?(个别读,齐读)(评价:这个声音真有趣。这个声音真有意思。这个声音好特别啊!)7.那这么奇怪的声音到底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16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生词借助拼音反复多读几遍,没有拼音的也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来猜一猜。下面就让我们从故事中找找答案吧!开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打开书第163页,自由的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生字生词可以借助拼音来读一读,如果没有拼音的也可以看着插图猜一猜。
2、看你们读的那么认真忍不住想要考考你们,词语都会读了吗? 出示词语
3、指导生字
三、创设情境,合作学习
1.通过朗读课文,谁能来说说这奇怪的声音是什么发出来的? 生: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来的声音(把话说说完整)师:你是从哪读出来的?(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为什么木瓜会掉下来?——木瓜熟了。哦,知道了,谢谢你!从哪儿掉进湖里的?从树上。从什么样的树上?高高的树上。听老师读,高高的树上。什么感觉?这样读,这棵树就真的很高了。自己试着读一读。谁来读?你来!你来!
好,我们把第一段完整的读一遍。注意,树很高呦!那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也一定很大。(指导朗读咕咚)
2.可就是这个声音,却让森林里小动物们乱了套,请同位合作学习读读课文的2-5自然段,边读边选择你们最喜欢的小动物想想他们都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才让这里变得如此热闹呢?然后把表格填好。
师:你喜欢哪一个小动物?他是怎么做又怎么说的让森林里热闹起来了?
(一)课件: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小猴子看见了问他为什么跑。猴子一边跑一边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生:读句子,我发现……
1.什么是‚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谁来和我配合加上动作演一演?我做木瓜掉进湖里的咕咚声,你来当小兔子。(师生配合演,指导演出吓了一跳和拔腿就跑)
2.看出来了吗,这是一只怎样的兔子?(害怕、惊慌)能通过朗读读出来吗?
(评价:这是一只心理很强大的兔子,好像没有被吓到。一溜烟就跑了,跑得好快!读出兔子当时十分恐惧的语气,拔腿就跑要读得快,小兔害怕得连想也来不及想。)3.小兔不仅跑,还边跑边喊,(板书 :喊)谁来喊一喊? 师:我来采访一下兔子,兔子你为什么这么害怕?你以为咕咚是什么东西呀?
(预设:妖怪、怪兽、水怪。。)
那兔子,现在有水怪在后面追你呢,你害怕地叫起来-------生读。
(评价:这是一只多么慌张的兔子啊;哇,真可怕啊!我看到了一只胆小的兔子啦;……我听出来了,兔子很害怕!充满了恐惧)
(二)猴子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叫:‚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1.还有谁做了什么?让森林热闹起来了? 生:交流句子,词语
2.还记得刚才小兔子边跑边喊得什么吗?对比读读两人的话,有什么不同 点红:“不好啦!” “不好啦,不好啦!”
师:用一个‚不好了‛和用两个‚不好了‛有什么不同吗?谁来读一读?听老师读一读。(师范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预设:读得越来越快)
指导朗读:是啊!读得越来越快了,说明动物们越来越害怕,越来越着急,谁来试一试。
还有谁能把这种越来越可怕的感觉读出来?(指名2到3读)3.看来,这话传到后来是越来越严重啊!传到大伙儿呢?(齐读大伙儿的话)
4.现在请一个人当兔子,一个人当小猴儿,全班小朋友当大伙儿。第一组你来当兔子,第二组你来当猴子。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有没有读出越来越恐怖的感觉。
(三)这下可热闹了。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大伙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1.生交流 动物的动作语言
2.是啊,这时候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边跑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听了他们的话你有什么感觉? 3.它们为什么叫‚快逃命啊‛? 他们认为‚咕咚‛是一种可怕的东西,要来吃它们了。师:你能读出这种可怕的感觉来吗?是啊,在他们眼中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四)对比语言
1.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这一次次小动物们不同的反应。课件出示:
兔子一边跑一边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小猴子一边跑一边大叫:‚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大伙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师:它们讲的话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生:兔子只是说‚咕咚‛可怕极了; 小猴子认为‚咕咚‛追他们来了; 其他的动物以为‚咕咚‛吃他们来了。
师: 你明白了什么?(他们把‚咕咚‛越传越厉害。)师:是啊,就这样,很平常的一声‚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它成了一种很怪的动物,吓坏了森林中的许多动物,他们一个跟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也怎样了?(也跟着跑起来。)师:朗读第5自然段。
(五)寻找不同
1.大家全被吓坏了,只有一个动物跟大家不一样,谁呀? 请大家自由读第5自然段。想想也野牛和其他动物有什么不同。出示:野牛拦住他,问:“'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吗? ” 大象说:‚没看见,大伙儿都说'咕咚'来了。‛ 野牛拦住大伙儿问,大伙儿都说没看见。
最后问兔子,兔子说:“是我听见的,'咕咚'就在那边的湖里.” 交流反馈:
⑴拦住 野牛为什么要拦住大伙儿呢?他拦住大伙儿干什么呢?(预设:野牛不相信,他拦住大伙儿—---问)⑵问(板画:嘴巴)
他都问了谁呢?(预设:大象、大伙儿、兔子)
⑶情境采访: 那现在老师来当野牛,采访一下这群害怕的小动物。
师(戴上头饰):大象,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 生:没看见,大伙儿都说咕咚来了。
师:大伙儿,咕咚在哪里,你们看见了?小鹿你看见了吗?狐狸你呢?
生(全班):没看见。
师:你们都没看见,那为什么跟啊?小猴儿,你为什么跟啊?生:。。
师:原来你们都是没有亲眼看见,就跟着别人跑,跟着别人叫,这样的行为,送你们一个词叫:盲目。意思就是说,好像盲人一样,看不见了,别人怎么做就跟着做,别人怎么说就跟着说,自己没有想法。比如说,上数学课的时候,一个人报出了一个错误的答案,其他人想都不想就跟着叫,这样的行为也叫‚盲目‛。想都不想就跟着跑,就把它叫做----盲目跟从。师:小动物们,那你们都跟着谁跑啊? 生:兔子。师:那我来问问兔子吧!兔子啊,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 生:是我听见的,咕咚就在那边的湖里。
师:原来兔子也是没看见,而是耳朵听见的啊。(板画:耳朵)⑷导出寓意。
师:好,采访结束了。现在我们再来想想,野牛与动物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那你最喜欢谁?
情况一(预设:我最喜欢野牛,野牛会用嘴巴问,用眼睛看。他会思考。他会自己想。)
师:你和野牛一样,真会思考,很聪明。(板画:心)老师把这个‚聪‛字送给你。(板书:聪)
情况二(预设:我最喜欢野牛,野牛最聪明。野牛最勇敢。)师:老师也喜欢野牛,野牛跟大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光凭听到的叫喊声就盲目地跟着跑,它能用心思考呢!(板画:心)3.小结并板书,师:看来,光凭耳朵去判断一件事情,常常会失误,甚至闹笑话。要知道事情的真象,咱们不仅要依靠耳朵,还应该用眼睛看,用嘴巴问,更应该冷静地用心思考,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聪明有头脑的人。(结合教师的小结,在黑板上,将耳朵,嘴巴,眼睛,心合成一个“聪”字)天老师就要把这个“聪明”的“聪”送给大家,希望你们遇到事情,不要盲目地听,盲目地跟,而能够做一个冷静思考的聪明人。
第三篇:启蒙运动公开课详案
公开课教案
启蒙运动
东台市安丰中学
杨日祥
2010-12-24 【2011年考纲要求】
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 【导入】
这是法国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有成百上万的人慕名而来——先贤祠,这里安息着法兰西民族最优秀的一群人的灵魂,如伏尔泰、卢梭、雨果、大仲马、巴尔扎克、居里夫人等等,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先贤祠发表演说,他说“他们用笔谱写了法兰西的历史,并为它打上了印记,他们以激情和天才,捍卫了自由、平等、博爱,他们是文化的火枪手。” 那么他们又是一些怎样的人,令后人如此景仰,他们对那个时代,以致今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一同来与伟人对话,感悟思想的力量。【感悟伟人的思想】 【伏尔泰】
材料:伏尔泰在启蒙运动中的影响之大,甚至连欧洲很多王公贵族都以能够与他结识为荣。然而在法国,由于反对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他遭到统治者迫害,被当局流放英国,甚至他死后,也不准把他葬在巴黎。1791年法国大革命时期,他的遗骨迁葬于巴黎先贤祠。迁葬之日,10万人为他送葬,伫立街头迎送灵柩的人更是多达60万。灵车上这样写着:“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的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
学生讨论:如何理解灵车上对伏尔泰的评价?(学生回忆伏尔泰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材料1:“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材料2:“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 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如何评价?
(人权、平等、自由,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专制有进步意义。)
材料3:“教会制定的法律,非经政府明白批准,不应有丝毫效力。……教士不能以违反神律的罪名剥夺一个公民的权利……教士和官吏、劳动者既然都同样隶属于国家,便应同样地交纳租税。”
伏尔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什么?
矛头直指封建社会最崇高的神权与封建特权。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有何进步?
文艺复兴时期:不能公开否定宗教神学,不少作品还借用宗教为题材;只反对天主教会,不反封建特权;伏尔泰:公开向宗教神学挑战;既反对天主教会,又反封建特权。【孟德斯鸠】 材料1:“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材料反映出孟德斯鸠什么思想? 材料2:“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 1 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材料反映孟德斯鸠什么主张? 三权分立
联系美国1787年宪法
意义:否定封建专制,防止个人专权,确保公民政治自由,同时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卢梭】
这是法国先贤祠中卢梭的棺木。棺木中伸出的一只手,握着一支火焰浓烈的火把,卢梭的棺木中伸出的一只手,握着一支火焰浓烈的火把。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为什么说“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
材料1: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
材料2:人民主权论的集大成者是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卢梭作为近代彻底的民主主义者,他认为主权是公意的具体表现,主权是不能分割和转让的。人民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来源,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便是国家权力的主人,而政府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因此,国家的主人不是君主而是人民,当掌权者违背公意侵害主权者的权利,或者民主的政体蜕变为专制的政体时,主权者有权采取包括革命在内的各种方式推翻政府。
——邓成明《论人民主权与公民的民主权利》 以上材料哪则材料属于原始材料,哪则属于二手材料? 材料中主要反映了卢梭的什么思想主张?有何意义? ◆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柏克:《法国革命论》
◆“这场革命,导师是卢梭”,“罗伯斯庇尔、拿破仑是马背上的卢梭。”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 “我们认为下列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到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节选自《独立宣言》
【康德】康德(德国)(1724—1804)
这个被誉为人类哲学界的哥白尼、一辈子只崇尚头上的星空和心中道德的孤寡老头,这个终生没离开过家乡小镇,却奇迹般地创造出古典哲学大厦的哲学泰斗,同时从不暴露自己科学院院士头衔的高尚的人,其仙逝时,哥尼斯堡全市居民陷入巨大的悲恸中。人们连续十六天自发前往瞻仰这位不足一米六的巨人、伟大哲学家的遗容。直到现在,加里宁格勒的年轻人结婚时,也不忘带上一束花放到其墓前。
在法国的影响下,欧洲许多国家都兴起了启蒙运动。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他继承和弘扬了法国的启蒙思想,他强调人的重要性,主张主权在民,相信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他又坚持人应该自律,主张人不能为了自己的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的人自由,因此所有的自由和平等都只能是在法律范围内的。所以他虽然反对贵族世袭制度,对法国革命表示同情,但又认为法王路易十六被处死刑是“永世莫赎之罪”。
——《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
根据材料概括康德的观点?结合教材在谈谈。探究一:启蒙思想家主张的异同点:
“启蒙学者在对理性内容理解上,有相同点。他们都认为封建专制、等级特权、宗教迷信是违背理性的,而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和科学则是符合理发理性的。但在反封建彻底性上,关于人权内容的理解上以及关于理性国家的组织形式等问题上,各有不同的理解。” 结合材料讨论:
探究二:启蒙运动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结合材料讨论:
探究三: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
“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在启蒙时代,欧洲知识界对西方文明传统信仰和价值观重新思考,强有力地扫荡了笼罩着西方世界的封建思想和宗教神学的迷雾。启蒙在理论上为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以及欧洲和美洲的其他革命和改革做了准备。《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是启蒙原则的法律化,某些立法原则在《拿破仑法典》中变为现实。从长远观点看,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思想最终导致了教会与国家的分离;理性主义思想对粉碎专制暴政、削弱教会特权起了促进作用;人道主义、天赋人权和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基本价值规范;崇尚科学和对人类理智的乐观主义态度则促进了现代科学的重大发现。”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
根据材料概括:
探究四:启蒙运动的背景
材料一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只是刚刚解开了套在人类理性上的枷锁。18世纪以后,理性与思想才获得真正的自由发展。……科学与知识的进步和西欧历史的变化,终于促成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的发生。
材料二 18世纪,一些启蒙思想家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为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他们从自然法出发,崇尚理性,肯定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提倡科学,重视知识,反对愚昧;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提倡“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思想主张广泛地反映在当时的文学、艺术、哲学、政治等方面。从经济、政治、科学、思想几方面概括:
探究五:从西方启蒙思想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 学生讨论: 小结:
【巩固练习】
1.启蒙思想家们用“人权”反对“王权”,用“人道”对抗“神道”,用“人类理性”否定宗教愚昧,用“自由”“平等”代替封建等级专制,这主要是为了 A.打破教会的思想控制 B.宣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
C.清除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 D.启迪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2.雕塑家罗丹(1840-1917年)在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 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依你的推论,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主要指的是 A.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B.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
C.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D.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3.《鲁宾逊漂流记》描述了鲁宾逊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这部小说在18世纪的欧洲颇受欢迎,主要原因是它
A.彰显了冒险精神 B.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C.体现了启蒙思想 D.适应了殖民扩张要求 4.以“十八世纪的欧洲史”为讨论主题,下列论点正确的是
①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②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③人权观念的发展 ④以理性原则思考各种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当代史学家西斯·马丁在其《思想的进步史》中说,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其超越主要表现在①以“理性”为核心 ②将斗争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专制制度③抨击教会的腐朽 ④主张建立民主与法制的社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课后作业:
1、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2、启蒙运动与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比较。
结束语:最后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理性地思考科学地判断充满激情地创造自己精彩的人生。教学反思:本节课教材内容多且理论深度大,学生不易掌握,我上课时按照2011年考纲的要求,对教材知识进行了重新的整合,着重用材料来分析各个思想家的观点,最后再用材料让学生讨论他们思想的异同点,及其对人文精神的发展和伟大意义,让学生从中再讨论谈启示认识,最后分析原因。过程中还注意与其它史实的联系。整体上学生、老师、专家反映还可以,说我的材料组织的不错,用的好,老师上课有激情!当然还有许多不足,如语言上组织上还不够,一些思想家的观点挖得还不够!
第四篇:定**公开课详案
定**详案
1、兴趣导入:有人说: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
月”;苏轼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
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这就要求我们在诵读时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希望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跟苏轼达到心灵相通。
2、提出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诵读
1、预读课文(三分诗词,七分读。请同学大声地自由诵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然后我们请同学起来试着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32、个人诵读,学生点评,生生互动。师生共探节奏,语气和情感。
3、听读(现在让我们来聆听名家诵读,同学们在书上划分节奏和标注重音和轻声,揣
摩情感。)
4、齐读
二、赏读
那么初读完作品后,让我们来赏析内容,师示范朗诵小序,提问全班同学,请问这首词的小序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有何作用?3
很好,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带着问题对全词进行思考,这个问题是走在风雨中的东坡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或者说在风雨中东坡是什么样子的?独立思考后可以小组讨论,最后形成完整文字,五分钟后我请同学起来展示自己的成果。
生回答
师落实
明确:
1、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五祖一位弟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空蒙之感,倒有几分禅意了)„„
2、从节奏到形象,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的情感,如果让你找出最能体会作者心愿的词,你会想到哪个字?
板书:归因(风雨)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 也不在乎
风雨阴晴多变 , 一心渴望退隐 , 归去。那么词人因何而归?“风雨”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吗?
那么词人在写作此词这段时间经历了怎样的“风雨”?(联系写作背景谈。)
生说
(背景穿插:苏轼只因反对新法,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被人以其诗有“谤讪朝政及
中外臣僚”之意弹劾,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后,谪任黄州团练副使。
(民间自卫队副队长)苏轼的坦荡仕途突遭狂风暴雨,他几欲投江自尽。但谪贬路上,壮美
山川洗涤了他那蒙垢的心灵,村野生活又让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由此可见苏轼之归不仅仅是表面上所指途中自然界之风雨,还有政治上的风雨人生仕途的风雨。——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的感悟和反思,反
思的结果是归去。归到何处?
苏 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 105多次。他要往哪归?与学生共同探讨拓展:
二、展读
结合文本及选读的两首诗词、以前的相关作品分析:
<定** 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
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u2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个
笑话,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
他想归哪儿?(形体,神:心)板书:归果(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
心)
生探索
师讲解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
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
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
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从雨一直下,到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彩虹总让普通的我们欢喜我们忧,然而东坡却不躲雨
也无悲喜,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
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四、个性阅读
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网上有一篇文章,说道: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
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
一种逃跑。
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2、那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生说
师结:听大家这么说,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复杂和多元了。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五、美读
女:莫听/穿林/打叶声,男:何妨/吟啸/且徐行。
女: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男:一蓑/烟雨/任平生。
女: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男:山头/斜照/却相迎。
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结束语: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苏轼的人生,苏轼的作品,苏轼的心灵。但愿时时心有东坡词,人生从此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附板书:定**
苏轼
因:风雨
归
果:心
第五篇:狐假虎威-公开课详案
狐假虎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取自《战国策》,讲的是一只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没有本领。寓言讽刺了仗势欺人者的奸诈狡猾。全文的语言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和表演。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能多种方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会复述课文。、理解感悟部分四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难点:揭示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课件 头饰 学生做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师板书课题
在继续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巩固一下这篇课文的字词。1.小老师带读。
2.看来呀咱们同学真的和词语交上朋友了,不但读得准,而且记得特别牢。那让我们一起把词语带进课文中来读读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的1-3自然段吧!
三:精读课文
读完前面三个自然段后,狐狸的命运会怎么样呢?
二,精读课文
六:指导朗读 四 五小节
师:请大家轻声的读课文的4 5 两个小节,划出狐狸说的话读一读。
边读边想:1.狐狸的主意到底是什么?
2.老虎有没有被它给蒙住? 学生自由读,汇报:
1.师:那狐狸是怎么说的?把你划出来的句子读一读!
狐狸说它是谁派来的?(老天爷)是让老虎也害怕的老天爷呀!狐狸真狡猾!
指名读
师:读之前,你先想想,老虎把你逮住了,(动手抓住学生的肩膀)你要是不能把老虎蒙住的话,你就没命了。准备好吗?读吧。(生读)D、师:这位同学学狐狸蒙老虎的话,口气大,又神气,连我都被蒙住了。(师松手)
2.你能猜到狐狸的主意是什么吗?
(狐狸的主意是:让老虎相信他是老天爷派来的百兽之王,所以老虎才不敢吃了他)3.老虎有没有被他给蒙住呢?(蒙住了)蒙是什么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它松开爪子)七:第六段的朗读指导
师:是啊!老虎原来是紧紧地抓住狐狸,现在他已经被狐狸蒙住了,这时候狐狸就逃跑,行不行呢?
师:于是狐狸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说的话不假,他摇摇尾巴主动提出-------(出示第六段狐狸说的话)
看看图,狐狸是什么表情?什么样的动作?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学生读)
师:现在老师来当大老虎!你们都是狐狸,现在就来蒙一蒙我,看能不能把我蒙住,蒙不住的话 我可要吃了你们!(学生和老师表演)
八.朗读训练第七段
1.过渡:不会吧!我还没有退休呢!老天爷就不让我当大王了吗?我不相信!
我还是跟着狐狸去森林里看看吧!
就这样它们走入森林的深处,会发生什么呢?自读课文7——8自然段,找出描写狐狸神态的词语,用“——”标出,描写老虎神态的词语用“ 曲线
”标出。
师:你看!狐狸走在----前面,老虎走在----后面
师:一个是-----(点 神气活现 摇头摆尾)还有一个是---(半信半疑 东张西望)
板书
(理解神气活现 东张西望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半信半疑是什么形式的词语,你还能说一些这样的词语吗? 师:能通过你的朗读,分别表现他们不同的样子吗?
(同桌可以自由读)(指名读)
同学表演的这么棒,老师奖励大家看看视频吧? 老师和学生配合表演2--7小节
师:现在请一个小朋友来表演大老虎!(指名生上台表演)师:再请一个小朋友来当狐狸,看这只狐狸能不能把老虎给蒙住!
(指名两个学生上来表演,带上头饰)(表演的怎么样?掌声送给他们)
九.读第八段并表演这七 八段
老虎和狐狸就这样一前一后的走进森林深处(师手指图)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什么反应? 师:齐读第八段:
森林里的野猪啦,小鹿啦,兔子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跟往常很不一样,都很纳闷。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撒腿就跑。)
(表演七八段:
师:现在就狐狸带着老虎到森林里走一趟(老师手指),你们都是森林里的小动物哦,看!狐狸和老虎来了。。
(师读第七段和第八段)全班小朋友一起表演
过渡:哎呀!你们怎么都那么害怕呀?我要采访采访几个小动物)师:请问你扮演的是谁啊?(学生回答)师:你刚刚看到狐狸的时候,你害怕吗? 师:那你为什么要跑啊? 师:那你害怕的到底是谁?
师:那我再采访采访老虎,看到小动物们都逃走 了,老虎你会怎么想的呢?(扮演老虎的同学回答)狐狸又是怎么想的呢?(扮演狐狸的同学回答。)原来真正有威风的是谁?
师:原来――狐狸是(生接: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所以狐假虎威中的假是什么意思?那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是什么?你知道了吗?指名说
师补充: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狐狸这样没有本事的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去吓唬
就像这篇课文中的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了,连老虎也被它骗了。
十二 拓展说话训练
师:课文学完了,相信大家都很喜欢这个故事!你想对狐狸或者老虎说点什么吗?
(出示说话训练:
我觉得狐狸很(),我觉得老虎很(),十三 读后感悟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个有趣的成语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指名回答 师:那你喜欢谁呢? 指名回答。(肯定学生不同的答案,只要能说出道理就行。)
(如果有学生说他喜欢狐狸,因为它面临险境能急中生智,救了自己的命。教师可结合安全教育进行引导:遇到坏人威胁我们时,如果我们打不过他,可以想办法逃脱或用智慧战胜他。)
十四 齐读课文
师:看来大家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现在就让我们拿起书,一齐读一读这个有趣的故事吧,看谁不但把书读在嘴上,还把书读在脸上,让教室里所有的老师都能感受到你们读书的情感,分享你们读书的快乐!
(一齐读课文)
十四 作业设计
1.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假如第二天,老虎和狐狸又见面了,它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呢?请你把想到的写在日记本上,好吗?
十五 板书设计 板书:
8、狐假虎威
神气活现
半信半疑 摇头摆尾
东张西望(狡猾)
(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