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牧童》公开课详案
五年级下第五课《牧童》教学设想
执教人: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联团小学陆福相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师布置课前准备及要求。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个学期我们学过的[宋]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诗吗?
生:记得。
师:老师很想和你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来,我们一起背。师生背古诗——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
1.(师表扬学生)大家背得真好!很有感情,看来你们都非常喜欢古诗。
2.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它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3.请大家看老师写“牧”字(生看师写牧字),“牧”的部首是什么?
生:牛部。
师: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 生:第四笔。师:对,牛字做偏旁时,第四笔要提。(师指出牧的第四笔讲解。)师:谁能给牧字组词? 生:牧童、牧场。(师表扬学生:嗯,很好。)
4.老师板书牧童:嗯,同学们,老师很想知道,牧童是做什么的,你们谁能告诉我呢?
生:放牛,放羊。
5.师:哦!原来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啊,这回我总算弄明白了。请大家看黑板,让我们大声地把课题读一遍,牧童,预备——起!
生齐读课题。(师表扬学生:读得真响亮。)
二、读通诗句。
1.师过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22页,看课文,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他就是我们熟悉的“八仙”之一的吕洞宾。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师课件出示吕洞宾的简介。)他原名叫做“吕岩”,字洞宾,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人们称为“逍遥大仙”。
2.师:好了,我们已经认识了这首诗的作者。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待会儿老师请几个同学来读。读完的同学等下请举手示意。
生按师的要求读古诗。
3.师随堂巡查指导,待学生读完。师:大家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的?[此环节多请几名学生来读。] 生举手表现读古诗。
师:谁来评一评?(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举手,评议。
4.师:太棒了!这几位同学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
生:想。
师:请大家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师课件出示《牧童》诗文)师范读古诗。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师自己下载诗文朗读录音来学习练读。)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老师哪里停顿了?谁来说说?(指名答)
师:你听得真仔细,真了不起!读诗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师课件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文)谁来试一试?
学生举手表现,按节奏读古诗。
师:读得真好!(师课件出示标色划节奏的古诗文。)我们一起再读读吧!我读前面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好,那我们就开始读吧。师生合作读古读。
师:再来一遍,你们读前面的四个字,我读后面的三个字。师生合作读古诗。
三、理解第一、二句诗。
师过渡: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看到了什么?
生:草(原野)。
师: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笛声。
师:你是从哪个诗句知道的?
生:草铺|横野六|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表扬学生: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
(师课件出示,课件背景为辽阔的原野。)在第一句诗里“野”字指的是“原野”。请大家再认真读第一句诗,边读边想:从第一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预设:这是怎么样的原野?)
生:原野辽阔。(或辽阔的原野。)
师: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的哪些词知道的?
生:六七里,横。
师: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呢?
生:不是。
师:对了,(师课件出示)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是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
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三千尺”是指瀑布很长。
此外,还有我们学过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千尺”也是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师:诗人笔下的原野真大啊!(师课件出示)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吧!
生读诗名: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表扬学生:同学们读得还不错!这里的六七里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呢?老师想用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
师用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草铺横野六七里”(一为快读,二为用拖声读)。
师:哪种方法更能体现原野之广?
生:第二种。
师:好,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生按第二种方法来读。
师: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生读诗句。师:再大些。生再读诗句。(师表扬生:这次够大了。)
师: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
生:美,绿,平坦等。
师:诗句中的哪一个字最能体现呢? 生:铺。
师课件出示:“铺”字什么意思?
生:铺开,铺展。[预设:“铺”字是个多音字,它有两个读音,一为pū,铺开、铺展的“铺”;一为pù,床铺、店铺的“铺”。]
师: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像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啊!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诗,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
全班齐读诗句:草铺|横野|六七里。
四、理解第二句诗。
师:置身在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让人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
生:笛声。
师:那是什么样的笛声呢?请同学们听一听。(师放牧笛曲。)
生: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师:吹笛的人是谁?
生:牧童。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题目知道的。
师:题目是牧童,从题目入手,理解诗意,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或 生:我是从课文插图知道的。师:懂得利用课文中插图,理解诗意,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师:还可以从哪句诗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 生:笛弄|晚风|三四声。(师随机课件出示诗句)
师: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
生:逗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课文中的注释知道的。
师:借助注释,弄清诗意,嗯,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师过渡:是啊!晚风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
生读:“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师课件出示问题)
生:天真,可爱,调皮„„(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师:多可爱的牧童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诗?
生举手表现读诗句。还有谁想来读一读?[多请几名学生来读一读。] 师:真棒!同学们读出了牧童的可爱,调皮,天真。
(师课件出示有颜色的诗句)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读,男生读第一句:草铺|横野|六七里,女生读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好,开始。
男女声分角色读诗句。
师表扬学生:读得太棒了!把掌声送给你们自己。
学生给自己鼓掌。
五、理解三、四句诗。
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过渡:瞧,牧童上场了,他在干什么?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他穿着蓑衣躺在地上睡觉。
师相机教学“蓑衣”,(师课件出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生结合课文中的注释来回答。
师:你能从图上指出来吗? 师请一生上台来指出。
师课件出示问题:蓑衣有什么作用? 生:遮风挡雨。
师:对了。其实,蓑衣除了遮风挡雨外,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
师:谁再来说说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
生:牧童躺在草地上欣赏天上皎洁的明月。(或:广阔的原野,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着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
师:这种情景,诗中怎么写?
生: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师:唉,对了,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小结:是啊,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
生举手表现读古诗。
师: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大家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老师把“卧”改成了“睡”。
师:你听得真仔细。老师把“卧”改为“睡”不好吗? 生:不好。师:为什么? 生:“睡”是睡觉的意思,“卧”是躺着的意思。睡觉了就不能欣赏月亮了。
师:说得真好!把掌声送给他。
对啊!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师课件出示问题)此时此刻,他可能会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师下去巡视)
师:谁来说说,此时,牧童可能会想些什么?
生:自由说自己想到的。(如,他会想:辽阔的田野是多么安静,温柔的晚风是那么清凉,真是人间仙境啊!)
师表扬学生:你的想象真丰富!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 生1:悠闲。
师: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 生: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师:还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 生2:自由自在。
师: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生: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师:还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吗? 生3:快乐。
师: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生: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六、小练笔。(如时间不够可不进行。)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课件出示)
2.生动笔。
3.(投影机展示)交流学生的作品。
七、指导背诵。
师:同学们展现的这一幅幅画多美啊!(或:古诗展现的画面多美啊!)白天有牛、笛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难怪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让我们带着对这种 生活的向往,把它好好地背下来。
1.生自由背。(师巡视指导学生背诵。)
2.老师相信大家已经能熟读成诵了,想不想接受挑战呢?谁先来背?
学生举手表现。
师:老师给你配上音乐好吗?这样更能表现我们的感情,更能走进牧童。
教师给学生配乐,学生背诵古诗。师:你真厉害,竟然能一字不落的把这首诗给背下来了。同学们,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鼓励。
师:还有谁要挑战的吗? 生表现读古诗。
师:背得真棒!我们全班一起来背好吗? 生:好。
师:牧童,吕岩。背—— 全班学生齐背古诗。(师表扬学生:背得真好,把掌声送给你们自己。)
八、拓展。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时认识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童,其实不少诗人也写过有关牧童的诗,你们知道这样的诗吗?
生:知道。(不知道。)
师: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反正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首这样的古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
生:好!
师课件出示搜集来的有关牧童的古诗。(如下)
(一)所见 [清]袁牧
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二)牧童
[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三)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师课件出示:附
九、作业)请大家放学回家后自觉完成。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师:向在坐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说声再见。生:领导再见,老师们再见!(完)
九、作业:
1.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背诵《牧童》。
十、板书设计。
牧童
草 铺 原野 辽阔 笛 弄 笛声 悠扬
牧童 卧 悠闲 自由自在 快乐
[附]全诗意:
绿草如茵,铺满了广阔的原野,放眼望去无边无垠;笛声逗弄着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
第二篇:定**公开课详案
定**详案
1、兴趣导入:有人说: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
月”;苏轼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
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这就要求我们在诵读时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希望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跟苏轼达到心灵相通。
2、提出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诵读
1、预读课文(三分诗词,七分读。请同学大声地自由诵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然后我们请同学起来试着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32、个人诵读,学生点评,生生互动。师生共探节奏,语气和情感。
3、听读(现在让我们来聆听名家诵读,同学们在书上划分节奏和标注重音和轻声,揣
摩情感。)
4、齐读
二、赏读
那么初读完作品后,让我们来赏析内容,师示范朗诵小序,提问全班同学,请问这首词的小序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有何作用?3
很好,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带着问题对全词进行思考,这个问题是走在风雨中的东坡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或者说在风雨中东坡是什么样子的?独立思考后可以小组讨论,最后形成完整文字,五分钟后我请同学起来展示自己的成果。
生回答
师落实
明确:
1、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五祖一位弟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空蒙之感,倒有几分禅意了)„„
2、从节奏到形象,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的情感,如果让你找出最能体会作者心愿的词,你会想到哪个字?
板书:归因(风雨)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 也不在乎
风雨阴晴多变 , 一心渴望退隐 , 归去。那么词人因何而归?“风雨”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吗?
那么词人在写作此词这段时间经历了怎样的“风雨”?(联系写作背景谈。)
生说
(背景穿插:苏轼只因反对新法,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被人以其诗有“谤讪朝政及
中外臣僚”之意弹劾,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后,谪任黄州团练副使。
(民间自卫队副队长)苏轼的坦荡仕途突遭狂风暴雨,他几欲投江自尽。但谪贬路上,壮美
山川洗涤了他那蒙垢的心灵,村野生活又让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由此可见苏轼之归不仅仅是表面上所指途中自然界之风雨,还有政治上的风雨人生仕途的风雨。——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的感悟和反思,反
思的结果是归去。归到何处?
苏 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 105多次。他要往哪归?与学生共同探讨拓展:
二、展读
结合文本及选读的两首诗词、以前的相关作品分析:
<定** 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
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u2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个
笑话,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
他想归哪儿?(形体,神:心)板书:归果(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
心)
生探索
师讲解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
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
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
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从雨一直下,到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彩虹总让普通的我们欢喜我们忧,然而东坡却不躲雨
也无悲喜,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
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四、个性阅读
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网上有一篇文章,说道: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
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
一种逃跑。
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2、那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生说
师结:听大家这么说,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复杂和多元了。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五、美读
女:莫听/穿林/打叶声,男:何妨/吟啸/且徐行。
女: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男:一蓑/烟雨/任平生。
女: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男:山头/斜照/却相迎。
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结束语: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苏轼的人生,苏轼的作品,苏轼的心灵。但愿时时心有东坡词,人生从此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附板书:定**
苏轼
因:风雨
归
果:心
第三篇:启蒙运动公开课详案
公开课教案
启蒙运动
东台市安丰中学
杨日祥
2010-12-24 【2011年考纲要求】
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 【导入】
这是法国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有成百上万的人慕名而来——先贤祠,这里安息着法兰西民族最优秀的一群人的灵魂,如伏尔泰、卢梭、雨果、大仲马、巴尔扎克、居里夫人等等,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先贤祠发表演说,他说“他们用笔谱写了法兰西的历史,并为它打上了印记,他们以激情和天才,捍卫了自由、平等、博爱,他们是文化的火枪手。” 那么他们又是一些怎样的人,令后人如此景仰,他们对那个时代,以致今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一同来与伟人对话,感悟思想的力量。【感悟伟人的思想】 【伏尔泰】
材料:伏尔泰在启蒙运动中的影响之大,甚至连欧洲很多王公贵族都以能够与他结识为荣。然而在法国,由于反对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他遭到统治者迫害,被当局流放英国,甚至他死后,也不准把他葬在巴黎。1791年法国大革命时期,他的遗骨迁葬于巴黎先贤祠。迁葬之日,10万人为他送葬,伫立街头迎送灵柩的人更是多达60万。灵车上这样写着:“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的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
学生讨论:如何理解灵车上对伏尔泰的评价?(学生回忆伏尔泰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材料1:“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材料2:“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 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如何评价?
(人权、平等、自由,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专制有进步意义。)
材料3:“教会制定的法律,非经政府明白批准,不应有丝毫效力。……教士不能以违反神律的罪名剥夺一个公民的权利……教士和官吏、劳动者既然都同样隶属于国家,便应同样地交纳租税。”
伏尔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什么?
矛头直指封建社会最崇高的神权与封建特权。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有何进步?
文艺复兴时期:不能公开否定宗教神学,不少作品还借用宗教为题材;只反对天主教会,不反封建特权;伏尔泰:公开向宗教神学挑战;既反对天主教会,又反封建特权。【孟德斯鸠】 材料1:“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材料反映出孟德斯鸠什么思想? 材料2:“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 1 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材料反映孟德斯鸠什么主张? 三权分立
联系美国1787年宪法
意义:否定封建专制,防止个人专权,确保公民政治自由,同时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卢梭】
这是法国先贤祠中卢梭的棺木。棺木中伸出的一只手,握着一支火焰浓烈的火把,卢梭的棺木中伸出的一只手,握着一支火焰浓烈的火把。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为什么说“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
材料1: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
材料2:人民主权论的集大成者是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卢梭作为近代彻底的民主主义者,他认为主权是公意的具体表现,主权是不能分割和转让的。人民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来源,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便是国家权力的主人,而政府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因此,国家的主人不是君主而是人民,当掌权者违背公意侵害主权者的权利,或者民主的政体蜕变为专制的政体时,主权者有权采取包括革命在内的各种方式推翻政府。
——邓成明《论人民主权与公民的民主权利》 以上材料哪则材料属于原始材料,哪则属于二手材料? 材料中主要反映了卢梭的什么思想主张?有何意义? ◆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柏克:《法国革命论》
◆“这场革命,导师是卢梭”,“罗伯斯庇尔、拿破仑是马背上的卢梭。”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 “我们认为下列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到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节选自《独立宣言》
【康德】康德(德国)(1724—1804)
这个被誉为人类哲学界的哥白尼、一辈子只崇尚头上的星空和心中道德的孤寡老头,这个终生没离开过家乡小镇,却奇迹般地创造出古典哲学大厦的哲学泰斗,同时从不暴露自己科学院院士头衔的高尚的人,其仙逝时,哥尼斯堡全市居民陷入巨大的悲恸中。人们连续十六天自发前往瞻仰这位不足一米六的巨人、伟大哲学家的遗容。直到现在,加里宁格勒的年轻人结婚时,也不忘带上一束花放到其墓前。
在法国的影响下,欧洲许多国家都兴起了启蒙运动。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他继承和弘扬了法国的启蒙思想,他强调人的重要性,主张主权在民,相信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他又坚持人应该自律,主张人不能为了自己的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的人自由,因此所有的自由和平等都只能是在法律范围内的。所以他虽然反对贵族世袭制度,对法国革命表示同情,但又认为法王路易十六被处死刑是“永世莫赎之罪”。
——《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
根据材料概括康德的观点?结合教材在谈谈。探究一:启蒙思想家主张的异同点:
“启蒙学者在对理性内容理解上,有相同点。他们都认为封建专制、等级特权、宗教迷信是违背理性的,而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和科学则是符合理发理性的。但在反封建彻底性上,关于人权内容的理解上以及关于理性国家的组织形式等问题上,各有不同的理解。” 结合材料讨论:
探究二:启蒙运动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结合材料讨论:
探究三: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
“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在启蒙时代,欧洲知识界对西方文明传统信仰和价值观重新思考,强有力地扫荡了笼罩着西方世界的封建思想和宗教神学的迷雾。启蒙在理论上为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以及欧洲和美洲的其他革命和改革做了准备。《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是启蒙原则的法律化,某些立法原则在《拿破仑法典》中变为现实。从长远观点看,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思想最终导致了教会与国家的分离;理性主义思想对粉碎专制暴政、削弱教会特权起了促进作用;人道主义、天赋人权和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基本价值规范;崇尚科学和对人类理智的乐观主义态度则促进了现代科学的重大发现。”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
根据材料概括:
探究四:启蒙运动的背景
材料一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只是刚刚解开了套在人类理性上的枷锁。18世纪以后,理性与思想才获得真正的自由发展。……科学与知识的进步和西欧历史的变化,终于促成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的发生。
材料二 18世纪,一些启蒙思想家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为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他们从自然法出发,崇尚理性,肯定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提倡科学,重视知识,反对愚昧;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提倡“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思想主张广泛地反映在当时的文学、艺术、哲学、政治等方面。从经济、政治、科学、思想几方面概括:
探究五:从西方启蒙思想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 学生讨论: 小结:
【巩固练习】
1.启蒙思想家们用“人权”反对“王权”,用“人道”对抗“神道”,用“人类理性”否定宗教愚昧,用“自由”“平等”代替封建等级专制,这主要是为了 A.打破教会的思想控制 B.宣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
C.清除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 D.启迪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2.雕塑家罗丹(1840-1917年)在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 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依你的推论,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主要指的是 A.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B.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
C.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D.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3.《鲁宾逊漂流记》描述了鲁宾逊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这部小说在18世纪的欧洲颇受欢迎,主要原因是它
A.彰显了冒险精神 B.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C.体现了启蒙思想 D.适应了殖民扩张要求 4.以“十八世纪的欧洲史”为讨论主题,下列论点正确的是
①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②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③人权观念的发展 ④以理性原则思考各种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当代史学家西斯·马丁在其《思想的进步史》中说,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其超越主要表现在①以“理性”为核心 ②将斗争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专制制度③抨击教会的腐朽 ④主张建立民主与法制的社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课后作业:
1、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2、启蒙运动与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比较。
结束语:最后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理性地思考科学地判断充满激情地创造自己精彩的人生。教学反思:本节课教材内容多且理论深度大,学生不易掌握,我上课时按照2011年考纲的要求,对教材知识进行了重新的整合,着重用材料来分析各个思想家的观点,最后再用材料让学生讨论他们思想的异同点,及其对人文精神的发展和伟大意义,让学生从中再讨论谈启示认识,最后分析原因。过程中还注意与其它史实的联系。整体上学生、老师、专家反映还可以,说我的材料组织的不错,用的好,老师上课有激情!当然还有许多不足,如语言上组织上还不够,一些思想家的观点挖得还不够!
第四篇:狐假虎威-公开课详案
狐假虎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取自《战国策》,讲的是一只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没有本领。寓言讽刺了仗势欺人者的奸诈狡猾。全文的语言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和表演。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能多种方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会复述课文。、理解感悟部分四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难点:揭示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课件 头饰 学生做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师板书课题
在继续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巩固一下这篇课文的字词。1.小老师带读。
2.看来呀咱们同学真的和词语交上朋友了,不但读得准,而且记得特别牢。那让我们一起把词语带进课文中来读读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的1-3自然段吧!
三:精读课文
读完前面三个自然段后,狐狸的命运会怎么样呢?
二,精读课文
六:指导朗读 四 五小节
师:请大家轻声的读课文的4 5 两个小节,划出狐狸说的话读一读。
边读边想:1.狐狸的主意到底是什么?
2.老虎有没有被它给蒙住? 学生自由读,汇报:
1.师:那狐狸是怎么说的?把你划出来的句子读一读!
狐狸说它是谁派来的?(老天爷)是让老虎也害怕的老天爷呀!狐狸真狡猾!
指名读
师:读之前,你先想想,老虎把你逮住了,(动手抓住学生的肩膀)你要是不能把老虎蒙住的话,你就没命了。准备好吗?读吧。(生读)D、师:这位同学学狐狸蒙老虎的话,口气大,又神气,连我都被蒙住了。(师松手)
2.你能猜到狐狸的主意是什么吗?
(狐狸的主意是:让老虎相信他是老天爷派来的百兽之王,所以老虎才不敢吃了他)3.老虎有没有被他给蒙住呢?(蒙住了)蒙是什么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它松开爪子)七:第六段的朗读指导
师:是啊!老虎原来是紧紧地抓住狐狸,现在他已经被狐狸蒙住了,这时候狐狸就逃跑,行不行呢?
师:于是狐狸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说的话不假,他摇摇尾巴主动提出-------(出示第六段狐狸说的话)
看看图,狐狸是什么表情?什么样的动作?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学生读)
师:现在老师来当大老虎!你们都是狐狸,现在就来蒙一蒙我,看能不能把我蒙住,蒙不住的话 我可要吃了你们!(学生和老师表演)
八.朗读训练第七段
1.过渡:不会吧!我还没有退休呢!老天爷就不让我当大王了吗?我不相信!
我还是跟着狐狸去森林里看看吧!
就这样它们走入森林的深处,会发生什么呢?自读课文7——8自然段,找出描写狐狸神态的词语,用“——”标出,描写老虎神态的词语用“ 曲线
”标出。
师:你看!狐狸走在----前面,老虎走在----后面
师:一个是-----(点 神气活现 摇头摆尾)还有一个是---(半信半疑 东张西望)
板书
(理解神气活现 东张西望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半信半疑是什么形式的词语,你还能说一些这样的词语吗? 师:能通过你的朗读,分别表现他们不同的样子吗?
(同桌可以自由读)(指名读)
同学表演的这么棒,老师奖励大家看看视频吧? 老师和学生配合表演2--7小节
师:现在请一个小朋友来表演大老虎!(指名生上台表演)师:再请一个小朋友来当狐狸,看这只狐狸能不能把老虎给蒙住!
(指名两个学生上来表演,带上头饰)(表演的怎么样?掌声送给他们)
九.读第八段并表演这七 八段
老虎和狐狸就这样一前一后的走进森林深处(师手指图)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什么反应? 师:齐读第八段:
森林里的野猪啦,小鹿啦,兔子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跟往常很不一样,都很纳闷。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撒腿就跑。)
(表演七八段:
师:现在就狐狸带着老虎到森林里走一趟(老师手指),你们都是森林里的小动物哦,看!狐狸和老虎来了。。
(师读第七段和第八段)全班小朋友一起表演
过渡:哎呀!你们怎么都那么害怕呀?我要采访采访几个小动物)师:请问你扮演的是谁啊?(学生回答)师:你刚刚看到狐狸的时候,你害怕吗? 师:那你为什么要跑啊? 师:那你害怕的到底是谁?
师:那我再采访采访老虎,看到小动物们都逃走 了,老虎你会怎么想的呢?(扮演老虎的同学回答)狐狸又是怎么想的呢?(扮演狐狸的同学回答。)原来真正有威风的是谁?
师:原来――狐狸是(生接: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所以狐假虎威中的假是什么意思?那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是什么?你知道了吗?指名说
师补充: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狐狸这样没有本事的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去吓唬
就像这篇课文中的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了,连老虎也被它骗了。
十二 拓展说话训练
师:课文学完了,相信大家都很喜欢这个故事!你想对狐狸或者老虎说点什么吗?
(出示说话训练:
我觉得狐狸很(),我觉得老虎很(),十三 读后感悟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个有趣的成语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指名回答 师:那你喜欢谁呢? 指名回答。(肯定学生不同的答案,只要能说出道理就行。)
(如果有学生说他喜欢狐狸,因为它面临险境能急中生智,救了自己的命。教师可结合安全教育进行引导:遇到坏人威胁我们时,如果我们打不过他,可以想办法逃脱或用智慧战胜他。)
十四 齐读课文
师:看来大家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现在就让我们拿起书,一齐读一读这个有趣的故事吧,看谁不但把书读在嘴上,还把书读在脸上,让教室里所有的老师都能感受到你们读书的情感,分享你们读书的快乐!
(一齐读课文)
十四 作业设计
1.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假如第二天,老虎和狐狸又见面了,它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呢?请你把想到的写在日记本上,好吗?
十五 板书设计 板书:
8、狐假虎威
神气活现
半信半疑 摇头摆尾
东张西望(狡猾)
(受骗)
第五篇:狐假虎威 公开课详案
狐假虎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取自《战国策》,讲的是一只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没有本领。寓言讽刺了仗势欺人者的奸诈狡猾。全文的语言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和表演。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能多种方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会复述课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简单的方法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难点:揭示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课件 头饰 老虎和狐狸的贴图 学生做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
师板书课题,说书写要点,这四个字都是我们需要掌握会写的字,谁来说说写哪个字需要注意什么?
1.齐读课题:狐假虎威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题中的“狐”和“虎”分别指什么? 威是指?那借是什么意思呢?带着这个疑问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森林里 看一看老虎和狐狸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师:想去森林,首先要过生字这一关,准备好了吗?一起出发吧。
学生齐读复习词语。
去拼音开火车检查掌握词语情况。
师:看来呀咱们同学真的和生字交上朋友了,不但读得准,而且记得特别牢。有了生字朋友的帮忙,咱们就可以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
三:精读课文
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思考,狐狸和老虎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来真正有威风的是谁?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小节
师:下面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课文,读一读这个有趣的故事吧。师:指名读第一小节,其他同学思考,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瞧,这是一只正在寻找食物的老虎,狐狸怎样经过老虎的身边?(屏显:窜)师:这里的“窜”是什么意思,同学们知道吗? 学生回答:逃跑
从这个 “窜”字可以看出狐狸怎么样?
(看出狐狸看到老虎比较紧张跑的很快 或者说还有一点害怕)师:尽管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还是逮到了它。师:那狐狸和老虎谁更厉害?(老虎更厉害)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点 出示逮和抓)
师:原来你是从这两个词语看出老虎很厉害!谁来读? 你能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课文意思,真了不起。
大家再读一读第一段,看谁能让老师感到紧张、害怕?(指名读)
2..第二、三小节朗读训练
(1.)过渡:狐狸就这样被老虎吃掉了嘛?(没有)
狐狸是怎么做的呢?(师引读第二节)出示课文内容:
(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2)师:狐狸的眼珠子-----(学生:骨碌一转)师:什么是眼珠子骨碌一转?.做个动作给老师看看!(学生可以自己做做动作)
师: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说明了什么?(狐狸正在想鬼主意)师:想好了主意,他就怎么问老虎的?(扯着嗓子问的)师:什么是扯着嗓子,?是把什么拉长?(把声音拉长)对!就是把声音拉长。特别是最后一个“我”字要拉得长一点。看看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问号)那要怎么读?
大家都试试。(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读,请你来当狐狸吓吓老虎!看你能不能吓住他!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狐狸说的话,好吗?(师引生读)(3)被狐狸这么一问,老虎听了是什么反应?什么是“一愣”?
做做“一愣”这个表情,老虎在想什么?
师:老虎有没有被吓住呢?(有点被吓住了)那你学学老虎,带着表情读一读这句话。男女生互演,一起读旁白!
过渡:师:如果你是老虎,你想知道狐狸的鬼主意吗?
六:指导朗读 四 五小节
师:请大家轻声的读课文的4 5 两个小节,划出狐狸说的话读一读。边读边想:1.狐狸的主意到底是什么?
2.老虎有没有被它给蒙住? 学生自由读,汇报:
1.师:那狐狸是怎么说的?把你划出来的句子读一读!
2.狐狸说它是谁派来的?(老天爷)是让老虎也害怕的老天爷呀!狐狸真狡猾!
指名读
师:读之前,你先想想,老虎把你逮住了,(动手抓住学生的肩膀)你要是不能把老虎蒙住的话,你就没命了。准备好吗?读吧。(生读)D、师:这位同学学狐狸蒙老虎的话,口气大,又神气,连我都被蒙住了。(师松手)
2.你能猜到狐狸的主意是什么吗?
(狐狸的主意是:让老虎相信他是老天爷派来的百兽之王,所以老虎才不敢吃了他)3.老虎有没有被他给蒙住呢?(蒙住了)蒙是什么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它松开爪子)七:第六段的朗读指导
师:是啊!老虎原来是紧紧地抓住狐狸,现在他已经被狐狸蒙住了,这时候狐狸就逃跑,行不行呢?
师:于是狐狸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说的话不假,他摇摇尾巴主动提出-------(出示第六段狐狸说的话)
看看图,狐狸是什么表情?什么样的动作?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学生读)
师:现在老师来当大老虎!你们都是狐狸,现在就来蒙一蒙我,看能不能把我蒙住,蒙不住的话 我可要吃了你们!(学生和老师表演)
八.朗读训练第七段
1.过渡:不会吧!我还没有退休呢!老天爷就不让我当大王了吗?我不相信!
我还是跟着狐狸去森林里看看吧!
就这样它们走入森林的深处,会发生什么呢?自读课文7——8自然段,找出描写狐狸神态的词语,用“——”标出,描写老虎神态的词语用“ 曲线
”标出。
师:你看!狐狸走在----前面,老虎走在----后面
师:一个是-----(点 神气活现 摇头摆尾)还有一个是---(半信半疑 东张西望)
板书
(理解神气活现 东张西望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半信半疑是什么形式的词语,你还能说一些这样的词语吗? 师:能通过你的朗读,分别表现他们不同的样子吗? 和你的同桌一起读一读,练一练(同桌可以自由读)(指名读)
同学表演的这么棒,老师奖励大家看看视频吧? 老师和学生配合表演2--7小节
师:现在请一个小朋友来表演大老虎!(指名生上台表演)师:再请一个小朋友来当狐狸,看这只狐狸能不能把老虎给蒙住!
(指名两个学生上来表演,带上头饰)(表演的怎么样?掌声送给他们)
九.读第八段并表演这七 八段
老虎和狐狸就这样一前一后的走进森林深处(师手指图)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什么反应? 师:齐读第八段:
森林里的野猪啦,小鹿啦,兔子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跟往常很不
一样,都很纳闷。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撒腿就跑。)
(表演七八段:
师:现在就狐狸带着老虎到森林里走一趟(老师手指),你们都是森林里的小动物哦,看!狐狸和老虎来了。。
(师读第七段和第八段)全班小朋友一起表演
过渡:哎呀!你们怎么都那么害怕呀?我要采访采访几个小动物)师:请问你扮演的是谁啊?(学生回答)师:你刚刚看到狐狸的时候,你害怕吗? 师:那你为什么要跑啊? 师:那你害怕的到底是谁?
师:那我再采访采访老虎,看到小动物们都逃走 了,老虎你会怎么想的呢?(扮演老虎的同学回答)狐狸又是怎么想的呢?(扮演狐狸的同学回答。)原来真正有威风的是谁?
师:原来――狐狸是(生接: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所以狐假虎威中的假是什么意思?那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是什么?你知道了吗?指名说
师补充: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狐狸这样没有本事的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去吓唬别人。就像这篇课文中的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了,连老虎也被它骗了。
十二 拓展说话训练
师:课文学完了,相信大家都很喜欢这个故事!你想对狐狸或者老虎说点什么吗?
(出示说话训练:
我觉得狐狸很(),我觉得老虎很(),十三 读后感悟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个有趣的成语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指名回答 师:那你喜欢谁呢? 指名回答。(肯定学生不同的答案,只要能说出道理就行。)
(如果有学生说他喜欢狐狸,因为它面临险境能急中生智,救了自己的命。教师可结合安全教育进行引导:遇到坏人威胁我们时,如果我们打不过他,可以想办法逃脱或用智慧战胜他。)
十四 齐读课文
师:看来大家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现在就让我们拿起书,一齐读一读这个有趣的故事吧,看谁不但把书读在嘴上,还把书读在脸上,让教室里所有的老师都能感受到你们读书的情感,分享你们读书的快乐!
(一齐读课文)
十四 作业设计
1.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假如第二天,老虎和狐狸又见面了,它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呢?请你把想到的写在日记本上,好吗?
十五 板书设计 板书:
8、狐假虎威
神气活现
半信半疑 摇头摆尾
东张西望(狡猾)
(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