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开课:光的传播教案(详案)
课题:光的反射
(一)授课人:陈月莲 授课班级:初二15班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和非光源,能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掌握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应用
3、能熟练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4、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光的传播”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运用
教学难点: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激光笔、烧杯、玻璃砖、水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夜晚,虽然阳光隐去,但电灯却给我们延续着光明。那么,光从哪里来?又是如何传播的呢?
新课教学:
1、光源 生:电灯,太阳
师:我们物理学中把本身能够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光源吗?
生1:手电筒、火把 生2:煤油灯、蜡烛
生3:星星、月亮、萤火虫、水母
生4:不,月亮不是光源,月亮是反射太阳的光
师;你说得对。月亮不是光源,它本身不发光,月亮是反射太阳的光,那星星是光源吗?
生(争论):是、不是
师:星星不一定的光源,恒星能发光,是光源,例如太阳。其他星星不发光,所以不是光源。刚才同学们说出了那么多光源,我们可以按一定的标准把它分成两类,同学们想一想该怎么分好呢?
生: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板书)
2、光的传播
师:大家对光现象感兴趣吗?
生:感兴趣
师:那你们想知道光的哪些知识呢?(向学生提出问题)生1:光是如何传播的? 生2:光的传播要不要介质? 生3:光是怎样产生的? 生4;光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生5:光的传播速度的多少?
师:同学们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无法在一节课里全部解决。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其中的部分问题。重点探究光是怎么传播的。
师:请大家猜想一下,光的传播是直的还是弯曲的。(引导学生猜想)
生:直的。我们在晚上照电筒时,发现光是直的。
师:很好,你们善于观察生活,这是学习物理的一种方法。师: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演示实验来验证这一猜想: ①漆黑的夜晚,用手电筒照向远处
②在烧杯中加入水,用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向水中 ③让激光笔发出的光通过透明的玻璃砖 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板书)光传播的路径
师:为了便于描述光传播的路径,在物理学中引入了一个理想模型--光线。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直线表示光沿直线传播,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在黑板上画出光线)。光线互相平行的光称为平行光。因为太阳离地球很远,我们近似把太阳光当作平行光。
3、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3.1影子
师:在日常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很多,比如说影子,那同学们知道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吗?
生:光被挡住了
师: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背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 2 便产生了影子,影子的形状与物体的轮廓相似。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认真观察过,当你在路灯下远离路灯行走时,影子的长度是怎样变化的?
生:变长
师:当你离路灯较远时,影子长;逐渐接近路灯,影子逐渐变短;路灯最下方,影子最短。离开路灯时,随着距离的增加,影子逐渐变长。这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3.2日食与月食
师: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说日食与月食,那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
生:日食是太阳被月亮挡住了,月食是月亮被地球挡住了。
师:我们先来说一下日食。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月球就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地球的阴影区就发生了日食(讲解的时候配合演示动画)。而月食又是怎么样形成的呢?同学们按照日食的原因猜想一下。
生:太阳光被地球挡住了
师:当地球转到太阳和月球之间,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地球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地球阴影区的月球不能反射太阳光,于是就形成了月食(讲解时配合演示动画)。月食说明了月亮本身并不会发光。
3.3 小孔成像
师:接着我们要来了解一个平时同学们很少接触的光现象--小孔成像。烛焰上部的光线,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后射到了下部;下部的光线,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后,射到了上部,在光屏上就形成了烛焰倒立的实像。
4、光的直线传播的运用:
师: 激光准直 立竿见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三点对一线、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形影相随等都运用到了光的直线传播。
射击时瞄准要三点一线;排队时,前面的同学挡住了后面的同学,队伍就站直了;激光准直法引导掘进机开凿大山隧道。
5、光速
师:光的传播速度很快,单凭视觉无法察觉到光的传播需要时间,直到17世纪,科学家才发现光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那光的传播速度到底是多少呢?
生:3108ms
师:现在公认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光速通常用字母c表示),c3108ms。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略小于在真空中的速度(通常视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3,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真空>v空气>v水>v玻璃 课堂小结:
光由光源发出,在透明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直线传播的例子:影子、日食与月食、小孔成像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c3108ms 作业布置:预习光的反射定律 板书设计:
§4.1光的传播 1.光源:
定义:自身能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的分类: 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水母等
人造光源:发光的电灯、点燃的蜡烛 2.光的传播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 4.光沿直线传播的运用: 激光准直、三点对一线 5.光速:3×108m/s
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之比:v真空>v空气>v水>v玻璃 教学反思: 4
第二篇: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详案
23《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巩固文言文重要的实词
2、把握愚公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巩固文言文重要的实词
2、把握愚公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激趣导入:
(刚才大家听的就是一首名为愚公移山的歌曲,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为什么能从古传唱至今.,这个故事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二、回顾课文,巩固文言文重要实词,明确文言文学习中翻译的重点。
(作为一篇文言文,首先要扫清的是文言障碍,我们得咬文嚼字,将内容解读清楚,当然这个任务我们昨天就已经做了,但是在我们正式进入文章主题之前,我还要考察考察大家文言解读环节是否完成任务.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现场做个小检测.看谁又快又准先完成任务,)对答案,纠正错误.)(谁能说说,老师所出的这几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它们分别是什么词)明确翻译当中要注意什么?(特殊词,单字组词,句子补充完整,注意句式变化,语气词不可忽略)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完成下列问题,见大屏幕)思读课文,理解寓意,把握愚公人物形象。设计: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到底是愚还是智?
正方:愚公实愚至极
反方:愚公大智若愚 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反方:愚公大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现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反语)
六、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对比及衬托的写作特色。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七、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人,才是聪明的)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板书: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补充: 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对联:愚公不愚矢志移山感天动地留美谈
智叟否智无心填海墨守成规落败笔(智叟非智痴心苦口婆心成笑话)愚公移山精神可钦可敬
智叟顽固思想可唾可弃(可悲可叹)
附:辩论
愚公移山是一时感情冲动吗?现在提这种精神过时吗? 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但求自圆其说。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大家发言。
明确:愚公不顾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并非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经过
深思熟虑了的。首先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后代子孙。其次是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于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丽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于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
愚公精神并未过时。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绕山丽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的观点。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那是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望,现在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
(学生互动交流后启发,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走进现实生活。发掘文本的最大价值。让学生在情感认知上达到实质性的飞跃。这一环节可激活课堂,使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勾连,形成活泼热烈的辩论局面,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拓展视野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现实意义,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从课本走出课外,从关注书本到联系生活。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三篇:机器人公开课教案详案
《机器人》
郭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机器人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能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机器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重点:
了解机器人的种类、特点和功能。教学难点:
利用身边材料设计制作机器人。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和制作需要的材料。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
1、有一个小家伙来到了我们这里,看看它是谁?师手里拿着已经准备好的机器人,展示给你大家。你们喜不喜欢?
2、出示课题。
二、新授、欣赏、感知
1、师提问:那么什么是机器人?根据你的理解小组讨论一下吧。小组讨论。讨论完毕,生回答。
2、看来大家对机器人的了解可真不少啊?老师呢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短片,我们来更进一步的认识机器人。在看短片之前,仔细听短片的语言描述,找出什么是机器人。播放视频,学生认真观看。
3、视频播放完毕,师问:那什么是机器人呢?出示机器人定义,生齐读。机器人是从事有用活动的机器并具有自主行为能力。
4、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机器人,那么我们来了解一下机器人有那些种类吧。播放视频,学生认真观看。师提问,机器人有那几种?学生回答。师出示相应的类型。
5、那么大家想一想机器都是人的样子吗?机器人能帮助人做什么?小组讨论并回答。
6、下面我们一起进入到机器人的世界去一探究竟吧。出示各种各样的图片。学生认真观看。
7、机器人的世界可真是丰富多彩啊,它们能做许许多多事情,它们可真是强大。下面我们欣赏一下同学们是怎样表现机器人的。出示作品。学生认真观看。
8、作品欣赏完毕后,师语,同学们用彩色画笔画出了五彩斑斓的机器人世界,老师要用另一种方法来展现机器人,大家看,老师手里拿的什么啊?接下来老师就用手中的夹子给大家示范一个机器人吧,大家想不想看?按步骤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认真观看。
三、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1.示范完毕后,师语,老师这个机器人的名字叫长臂救援机器人,它的功能可以救援高处处于危险的人。老师的已经做好了,估计你们呀已经迫不及待了,大家想不想做?在做之前呢,你要想一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机器人,都有哪些功能,还要给机器人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好,现在组内交流。交流完毕,开始创作。老师看谁制作的机器人最神气,本领最大!
2.学生开始创作,老师巡视指导。
四、作品评价,小结本课
1.老师选出学生作品,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再进行学生评价,老师再做出总评。师总评。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利用自己的小巧手创造出一个个鲜活有趣而富有个性的机器人,老师为你们点个赞。
2.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看来大家的收获还不少啊。3.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初步了解了机器人的相关知识,基本掌握了制作机器人的方法,回家以后,大家可以使用多种材料继续创造机器人。因为生命在于创造,生命在于努力。
第四篇:定**公开课详案
定**详案
1、兴趣导入:有人说: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
月”;苏轼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
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这就要求我们在诵读时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希望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跟苏轼达到心灵相通。
2、提出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诵读
1、预读课文(三分诗词,七分读。请同学大声地自由诵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然后我们请同学起来试着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32、个人诵读,学生点评,生生互动。师生共探节奏,语气和情感。
3、听读(现在让我们来聆听名家诵读,同学们在书上划分节奏和标注重音和轻声,揣
摩情感。)
4、齐读
二、赏读
那么初读完作品后,让我们来赏析内容,师示范朗诵小序,提问全班同学,请问这首词的小序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有何作用?3
很好,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带着问题对全词进行思考,这个问题是走在风雨中的东坡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或者说在风雨中东坡是什么样子的?独立思考后可以小组讨论,最后形成完整文字,五分钟后我请同学起来展示自己的成果。
生回答
师落实
明确:
1、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五祖一位弟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空蒙之感,倒有几分禅意了)„„
2、从节奏到形象,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的情感,如果让你找出最能体会作者心愿的词,你会想到哪个字?
板书:归因(风雨)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 也不在乎
风雨阴晴多变 , 一心渴望退隐 , 归去。那么词人因何而归?“风雨”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吗?
那么词人在写作此词这段时间经历了怎样的“风雨”?(联系写作背景谈。)
生说
(背景穿插:苏轼只因反对新法,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被人以其诗有“谤讪朝政及
中外臣僚”之意弹劾,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后,谪任黄州团练副使。
(民间自卫队副队长)苏轼的坦荡仕途突遭狂风暴雨,他几欲投江自尽。但谪贬路上,壮美
山川洗涤了他那蒙垢的心灵,村野生活又让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由此可见苏轼之归不仅仅是表面上所指途中自然界之风雨,还有政治上的风雨人生仕途的风雨。——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的感悟和反思,反
思的结果是归去。归到何处?
苏 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 105多次。他要往哪归?与学生共同探讨拓展:
二、展读
结合文本及选读的两首诗词、以前的相关作品分析:
<定** 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
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u2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个
笑话,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
他想归哪儿?(形体,神:心)板书:归果(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
心)
生探索
师讲解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
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
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
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从雨一直下,到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彩虹总让普通的我们欢喜我们忧,然而东坡却不躲雨
也无悲喜,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
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四、个性阅读
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网上有一篇文章,说道: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
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
一种逃跑。
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2、那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生说
师结:听大家这么说,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复杂和多元了。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五、美读
女:莫听/穿林/打叶声,男:何妨/吟啸/且徐行。
女: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男:一蓑/烟雨/任平生。
女: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男:山头/斜照/却相迎。
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结束语: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苏轼的人生,苏轼的作品,苏轼的心灵。但愿时时心有东坡词,人生从此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附板书:定**
苏轼
因:风雨
归
果:心
第五篇:启蒙运动公开课详案
公开课教案
启蒙运动
东台市安丰中学
杨日祥
2010-12-24 【2011年考纲要求】
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 【导入】
这是法国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有成百上万的人慕名而来——先贤祠,这里安息着法兰西民族最优秀的一群人的灵魂,如伏尔泰、卢梭、雨果、大仲马、巴尔扎克、居里夫人等等,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先贤祠发表演说,他说“他们用笔谱写了法兰西的历史,并为它打上了印记,他们以激情和天才,捍卫了自由、平等、博爱,他们是文化的火枪手。” 那么他们又是一些怎样的人,令后人如此景仰,他们对那个时代,以致今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一同来与伟人对话,感悟思想的力量。【感悟伟人的思想】 【伏尔泰】
材料:伏尔泰在启蒙运动中的影响之大,甚至连欧洲很多王公贵族都以能够与他结识为荣。然而在法国,由于反对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他遭到统治者迫害,被当局流放英国,甚至他死后,也不准把他葬在巴黎。1791年法国大革命时期,他的遗骨迁葬于巴黎先贤祠。迁葬之日,10万人为他送葬,伫立街头迎送灵柩的人更是多达60万。灵车上这样写着:“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的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
学生讨论:如何理解灵车上对伏尔泰的评价?(学生回忆伏尔泰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材料1:“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材料2:“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 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如何评价?
(人权、平等、自由,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专制有进步意义。)
材料3:“教会制定的法律,非经政府明白批准,不应有丝毫效力。……教士不能以违反神律的罪名剥夺一个公民的权利……教士和官吏、劳动者既然都同样隶属于国家,便应同样地交纳租税。”
伏尔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什么?
矛头直指封建社会最崇高的神权与封建特权。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有何进步?
文艺复兴时期:不能公开否定宗教神学,不少作品还借用宗教为题材;只反对天主教会,不反封建特权;伏尔泰:公开向宗教神学挑战;既反对天主教会,又反封建特权。【孟德斯鸠】 材料1:“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材料反映出孟德斯鸠什么思想? 材料2:“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 1 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材料反映孟德斯鸠什么主张? 三权分立
联系美国1787年宪法
意义:否定封建专制,防止个人专权,确保公民政治自由,同时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卢梭】
这是法国先贤祠中卢梭的棺木。棺木中伸出的一只手,握着一支火焰浓烈的火把,卢梭的棺木中伸出的一只手,握着一支火焰浓烈的火把。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为什么说“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
材料1: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
材料2:人民主权论的集大成者是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卢梭作为近代彻底的民主主义者,他认为主权是公意的具体表现,主权是不能分割和转让的。人民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来源,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便是国家权力的主人,而政府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因此,国家的主人不是君主而是人民,当掌权者违背公意侵害主权者的权利,或者民主的政体蜕变为专制的政体时,主权者有权采取包括革命在内的各种方式推翻政府。
——邓成明《论人民主权与公民的民主权利》 以上材料哪则材料属于原始材料,哪则属于二手材料? 材料中主要反映了卢梭的什么思想主张?有何意义? ◆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柏克:《法国革命论》
◆“这场革命,导师是卢梭”,“罗伯斯庇尔、拿破仑是马背上的卢梭。”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 “我们认为下列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到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节选自《独立宣言》
【康德】康德(德国)(1724—1804)
这个被誉为人类哲学界的哥白尼、一辈子只崇尚头上的星空和心中道德的孤寡老头,这个终生没离开过家乡小镇,却奇迹般地创造出古典哲学大厦的哲学泰斗,同时从不暴露自己科学院院士头衔的高尚的人,其仙逝时,哥尼斯堡全市居民陷入巨大的悲恸中。人们连续十六天自发前往瞻仰这位不足一米六的巨人、伟大哲学家的遗容。直到现在,加里宁格勒的年轻人结婚时,也不忘带上一束花放到其墓前。
在法国的影响下,欧洲许多国家都兴起了启蒙运动。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他继承和弘扬了法国的启蒙思想,他强调人的重要性,主张主权在民,相信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他又坚持人应该自律,主张人不能为了自己的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的人自由,因此所有的自由和平等都只能是在法律范围内的。所以他虽然反对贵族世袭制度,对法国革命表示同情,但又认为法王路易十六被处死刑是“永世莫赎之罪”。
——《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
根据材料概括康德的观点?结合教材在谈谈。探究一:启蒙思想家主张的异同点:
“启蒙学者在对理性内容理解上,有相同点。他们都认为封建专制、等级特权、宗教迷信是违背理性的,而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和科学则是符合理发理性的。但在反封建彻底性上,关于人权内容的理解上以及关于理性国家的组织形式等问题上,各有不同的理解。” 结合材料讨论:
探究二:启蒙运动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结合材料讨论:
探究三: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
“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在启蒙时代,欧洲知识界对西方文明传统信仰和价值观重新思考,强有力地扫荡了笼罩着西方世界的封建思想和宗教神学的迷雾。启蒙在理论上为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以及欧洲和美洲的其他革命和改革做了准备。《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是启蒙原则的法律化,某些立法原则在《拿破仑法典》中变为现实。从长远观点看,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思想最终导致了教会与国家的分离;理性主义思想对粉碎专制暴政、削弱教会特权起了促进作用;人道主义、天赋人权和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基本价值规范;崇尚科学和对人类理智的乐观主义态度则促进了现代科学的重大发现。”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
根据材料概括:
探究四:启蒙运动的背景
材料一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只是刚刚解开了套在人类理性上的枷锁。18世纪以后,理性与思想才获得真正的自由发展。……科学与知识的进步和西欧历史的变化,终于促成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的发生。
材料二 18世纪,一些启蒙思想家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为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他们从自然法出发,崇尚理性,肯定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提倡科学,重视知识,反对愚昧;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提倡“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思想主张广泛地反映在当时的文学、艺术、哲学、政治等方面。从经济、政治、科学、思想几方面概括:
探究五:从西方启蒙思想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 学生讨论: 小结:
【巩固练习】
1.启蒙思想家们用“人权”反对“王权”,用“人道”对抗“神道”,用“人类理性”否定宗教愚昧,用“自由”“平等”代替封建等级专制,这主要是为了 A.打破教会的思想控制 B.宣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
C.清除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 D.启迪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2.雕塑家罗丹(1840-1917年)在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 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依你的推论,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主要指的是 A.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B.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
C.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D.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3.《鲁宾逊漂流记》描述了鲁宾逊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这部小说在18世纪的欧洲颇受欢迎,主要原因是它
A.彰显了冒险精神 B.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C.体现了启蒙思想 D.适应了殖民扩张要求 4.以“十八世纪的欧洲史”为讨论主题,下列论点正确的是
①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②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③人权观念的发展 ④以理性原则思考各种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当代史学家西斯·马丁在其《思想的进步史》中说,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其超越主要表现在①以“理性”为核心 ②将斗争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专制制度③抨击教会的腐朽 ④主张建立民主与法制的社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课后作业:
1、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2、启蒙运动与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比较。
结束语:最后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理性地思考科学地判断充满激情地创造自己精彩的人生。教学反思:本节课教材内容多且理论深度大,学生不易掌握,我上课时按照2011年考纲的要求,对教材知识进行了重新的整合,着重用材料来分析各个思想家的观点,最后再用材料让学生讨论他们思想的异同点,及其对人文精神的发展和伟大意义,让学生从中再讨论谈启示认识,最后分析原因。过程中还注意与其它史实的联系。整体上学生、老师、专家反映还可以,说我的材料组织的不错,用的好,老师上课有激情!当然还有许多不足,如语言上组织上还不够,一些思想家的观点挖得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