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课教案-党员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
党员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
一、中央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
2月16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的开班式上,中央领导高屋建瓴地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蕴含着深远的理性思考,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后,中央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战略决策,并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路线。20世纪90年代初,党中央又制定了快速、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方针,特别是制定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注意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问题,开始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五”计划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各地在实践中大都还是把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重视不够。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够全面,也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等。从“九五”以来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耗一度下降,但近两年有的地方却出现了旧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回潮的势头。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中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或者所加剧的。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在城市里也有两三千万居民生活水平较低。怎样才能让城市和农村中生活困难的群众过上小康生活,充分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光是追求GDP的指标,它还应包括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需要我们转变过去的发展观念。
再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有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建立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等,然而这些好的做法却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有所流失。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一些新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相对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水平,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要求。去年非典疫情的突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们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要求来做。另外,过去由于过多地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造成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进一步恶化。在制定“九五”计划时,我们提出要实现两个战略转变,一个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个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九五”到“十五”期间,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取得显著成就。但是从最近两年的发展情况看,良好的局面又出现了一定的恶化。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一定要走降低能源消耗的路子,靠高投资、高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可以说,新的发展观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全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如果将这一发展观付诸实践,将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将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应有之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的偏颇。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臵,更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不重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昭示我们:经济发展虽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却是发展的核心内涵。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著名“三农”问题专家陈锡文告诉记者,过去单纯地追求GDP的增长不是真正的发展。一些地方的领导眼睛只盯着GDP的增长,争当“GDP书记”、“GDP市长”。GDP固然重要,但一个地方GDP增长很快,同时“三无(土地、岗位、保障)”农民大量增加,怎么能叫发展呢?如果我们不注重“三农”问题,不注重农民的收入问题和生活状况问题,很可能最后会落到“拉美陷阱”里头去。
三、五个统筹的实质与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将是今后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三农”问题过去主要是农业生产问题,现在是在围绕“农”字做文章的同时,更要注重从“农”外找出路,通过“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促进“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下一步的经济改革,要着眼于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国家政策要对解决“三农”问题给予更大支持。
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保持比较发达的地区快速发展的势头和扶持落后地区的发展,都是国家的既定政策。地区差距不仅表现在东部和中西部之间,也表现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还表现在省、自治区内部地区之间。地区差距问题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得到解决。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社会发展领域存在的问题,许多同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职能不到位有直接关系,需要转变政府职能。社会保障、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等领域有其特殊性,政府必须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不能简单地提“市场化”或“产业化”的目标和口号。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资源约束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全过程的大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的选择,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都必须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从古代的屈服和崇拜自然,到产业革命以来大规模征服自然以至破坏自然,发展到现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人类进步的标志。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正在发生带有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现在面临着和改革开放初期甚至和十年前完全不同的外部环境。过去在封闭经济、进出口很少、外汇短缺条件下形成的体制和政策需要改革,许多经济观念也需要更新。目前,适当增加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更多引进先进技术是有好处的。在对外经贸关系方面,我们追求的是“双赢”局面。贸易摩擦是任何经济贸易大国在崛起过程中都无法回避的,要用平常心看待这一问题。
真正做到这“五个统筹”,还有赖于制度的创新,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五个统筹”是从全国总体情况提出来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在实践中,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各异,统筹协调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在重要文件里第一次响亮地提出这样的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我们国家人口这么多,区域发展也很不平衡,有的地方基本生存的需要早就满足了,像上海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降至37.2%。地区发展水平不一样,人们的需求也不一样,我们要努力满足13亿不同层次的人的需要。同时还要看到,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利益。
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另外,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具体体现在为群众切实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上,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应该看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一定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个道理,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通过发展经济,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
第二篇:党员如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课教案
党员如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课教案
课
题:党员教师如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授
课:宜春市芦洲小学党支部
授课目的: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授课对象: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 课前准备:教案 授课过程:
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逐步深化,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方式,逐步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教师高高在上向与学生平等对话转变,由教书向育人转变,由完成教学任务向促进学生的发展转变。新时期,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发展,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作为党员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将科学发展观用好用活,形成自己的理念,形成有教育特色的“科学发展观”——教育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育科学发展观是
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的具体体现,它有三个基本内涵: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教育创新。”(来自网络)
一、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学生为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学生为本。“人本身就是人的目的,是社会发展的目的;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本体,所以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应以培养人、发展人为目的。”(《教学以学生为本观念的若干思考》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全华)
教育是与人最为密不可分的职业,教育是传播火种的事业,学校是培育火种的地方。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今天的火种,就是明天的燎原大火。虽然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的学生每几年换一届,但是在学校中,如果没有师生共同的努力奋斗,没有学生素质的根本提高,教师就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学校就不能实现教育目的,不能实现教育培养人才的社会功能。
我校作为社会的一个基层组织,教育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义务教育学校,创办于1951年,其前身是袁州区春台乡官园小学,1997年定名为袁州区春台乡中心小学,2005年更名为宜春市芦洲小学。五十多年来,校名校址几经更改,发展建设历经沧桑,2000年搬至现址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着眼于办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多年来,学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以优美的校园环境、一流的学校管理,先进的教学设施、合理的师资结构、辉煌的教学改革成果,鲜明的办学特色赢得各级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目前,我们正密切关注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管理带来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尝试着把学校管理放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重点围绕学生发展、素质教育和教育社会化的要求,不断发掘学校教育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推出新举措,实现新突破,开创学校特色工作的新局面。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对基础教育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学校发展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难,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瓶颈依然十分突出。作为一所新建不久的学校,我校办学基础比较薄弱,办学特色不够鲜明,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顺,办学水平不高,面临着全面推进内涵与外延协调发展的重任。因此,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一次统一思想、应对挑战、解决矛盾、促进发展,推动我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性重大机遇。
我校部分党员干部无论在思想观念、理论素养,还是在知识水平、业务本领、领导能力和工作作风等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有的差距还比较大。主要表现在: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强、领导科学发展的水平不高、解决难事和复杂矛盾的办法不多,缺乏韧劲,缺乏敢闯、敢干、敢于负责的精神和作风,工作还不够深入细致、扎实;干部的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协调意识等还不强。党组织战斗力不强,活力不够、作用发挥不明显,党员的主体意识不明显。这些问题制约着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影响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推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加强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提高其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
二、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立足学生长远发展 科学发展观自提出以来,所以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其根本原因,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突出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学校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主动寻找发展机遇,注重内涵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克服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践证明,学校的发展目标必须与广大师生的利益紧密结合,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员工主人翁精神、增强师生对学校发展目标的认同感,学校事业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广大师生也只有在学校的发展中才能共享成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广大师生员工对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师生谋利益、办实事、解难事怀有更多的期待和更高的要求。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把“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作为总要求,强调要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反映了广大师生对这次活动的新期待。因此,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必将进一步密切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同广大师生员工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党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席访问前苏联会见中国留学生和实习生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句话,对当时的年轻人,产生过巨大的鞭策,即使现在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同志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年人,把青年学生看做发展的人,他从来不轻视小人物,特别喜欢青年人。伟人的这种长远的、发展的论断为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基本的要求,也为教育工作者指出了基本的教育观和方法论——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切实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把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最高价值目标。”教师要关心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学生为本,就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教师,一定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爱;作为学校,要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大部来自网络有改动)
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教育创新
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必须坚持教育创新。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方式方法,必须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落脚点。“首先要进行教育理念创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全体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树立现代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学校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负责’的办学理念,把‘人本理念’、‘社会理念’、‘未来理念’作为现代教育价值的依据。第二要推动教师能力创新。要建立相关机制,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教师由‘教书匠’努力向有创新能力、业务精湛、师德高尚、适应未来发展的“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变,引导教师争当名师而不是争当领导。第三要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来自网络)所以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必须及时改良和修正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一次上课、一次谈心、一次考试„„从点滴做起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才能不落时代之后,才能促进学生科学地发展。教学总结:
梁启超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那如何才能做到“少年智、少年富、少年强、少年独立、少年自由、少年进步”呢?这都有赖于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和我们教育工作者。国家要富强必须要走科学发展之路,学校要发展必须把学生看成可塑之材,必须坚持教育科学发展观。
第三篇:(最终稿)科学发展观党课
把握主题 注重实践
在学习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课第二讲
褚 银 良(2009年4月3日)
同志们:
根据县委常委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由我和县委书记王剑侯同志带头上党课。在上周第一讲中,王书记作了题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宁海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党课报告。今天,由我来作第二讲,主要是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和探讨。我讲的题目是《把握主题、注重实践,在学习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分四方面内容: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二是结合宁海实际,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三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四是突出实践特色,努力提高学习实践活动实效。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阐述、论述很多,我结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以及大家可能存在的疑虑,谈几点认识。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积极的发展观,不是消极的。它首先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无论是全面、协调,还是可持续,最后都要落到“发展”上。这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脉相承,是一致的。
-1-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由于我们错过了世界潮流中的几个重要发展机遇期,所以加快发展对我们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强调:“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胡锦涛同志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当今世界,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竞争空前激烈。这场全球范围的大竞争,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必须面对,不能回避。历史一再表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就可能实现发展的新跨越,走在时代前列;丧失发展机遇,原本强盛的国家和民族就可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因此,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领会发展是第一要义,始终牢记发展,始终扭住发展这个“牛鼻子”,不失时机地发展自己。
科学发展观另一个积极的方面体现在,它不但强调发展,而且强调又好又快发展,要“好字当头,快在其中”。发展要讲质量、讲效益,要全面、协调、可持续,不能只讲速度、只讲增长。发展本质上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显然,离开了以人为本的增长,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增长。联合国计划开发署1996年发表了一个人类发展报告,列举了五种有增长没发展的情况:
一、无
-2- 工作的增长,增长没有创造出足够多的就业机会,失业群体不断扩大;
二、无声的增长,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的民主与自由权利没有得到相应的扩展;
三、无情的增长,经济增长最终导致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穷人数量有增无减;
四、无根的增长,由于受外国文化影响,本民族传统文化日趋边缘化或正在消失;
五、无未来的增长,这种增长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与人类居住环境的恶化,对后代子孙的生存带来毁灭性打击。一言以蔽之,“五无”的增长就是“无人”的增长,就是无视人的增长。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摒弃有增长无发展的模式上,从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出发提出来的。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发展观。所谓实事求是包括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科学发展观本身是从实际出发提出来的,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模式,但也不等于各行其是;第二个含义,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提出来的,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什么叫科学?最大的科学就是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是要尊重自然规律。以前我们强调“人定胜天”,但反面教训很多。现在提出来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这既是尊重自然规律的体现,也是发展理念的提升。二是要尊重经济规律。搞计划经济不符合经济规律,完全依靠市场、相信市场也不行。比如去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的国际金融危机,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这一
-3- 点。美国号称是最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但失去监管或者说没有很好监管的市场,最终还是出现了问题。对我县来讲,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是深刻的,不仅是对经济发展的一次冲击,也是对我们思想观念、管理经济手段的一次冲击,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三是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对我们来说,关键是要研究具体的社会发展。比如说现在网络发展很快,对传统的宣传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影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以网络监督为例,监督本身是件好事情,能够促进党委、政府改进工作,但网络信息鱼珠混杂、真假难辨,由于众多不明真相网民的参与,很容易形成“网络暴力”,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成为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管理问题就成了一个新课题,需要我们根据变化了的形势,不断改进管理的方式方法。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观。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要全面辩证地理解,不能片面简单地理解。有人提出来,全面要不要有重点?要不要有中心?我觉得,全面不等于没有重点,不等于没有中心。虽然要重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但说到底还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为我们的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这是不矛盾的。我们现在之所以要重视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有了一定基础,不然那几方面的建设也很难做到。
协调是不是没有差距?协调是不是都要同步?协调是不是就要一刀切?我觉得也不是这个意思。同步有时候不一定协调,-4- 走路的时候我们还得一前一后,如果两条腿一块儿跳就肯定不协调,也走不快。和谐社会是和而不同,协调发展是协而不同。
还要辨证地理解可持续,不能绝对化。要在发展的同时重视环境、重视生态。不发展不见得就能保护好生态环境,但肯定不是可持续。现阶段我们国家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低,说到底还是发展不充分,如果让英国、美国倒退到上个世纪50—60年代,他们的污染比我们还严重。从改革开放算起,我们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也只有30年时间,虽然我们国家不算太穷了,但也远远算不上富裕,还有很多欠账,还需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如果我们的发展速度降得太低,恐怕问题会更多。中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保增长,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还要辩证地理解以人为本。我们的发展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是为了人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把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最高宗旨和目的。但他同时也强调,“人的发展和整个社会发展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水平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一个社会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到什么水平,人也只能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能有过高的要求和过多的许诺。马克思讲,没有蒸汽机,就不能消灭封建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穿住在质和量两方面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因此说,发展要以人为本;但如果没有发展,就不可能做到以人为本。
二、结合宁海实际,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
第一,宁海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结果。
-5- 改革开放30年来,宁海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变。这30年,宁海从一个“穷乡僻壤”、“山隅海角”的资源小县发展成全国“双百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这30年,宁海从一个2、3平方公里的小县城发展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这30年,宁海人民从温饱型向宽裕型小康阔步迈进,社会民生得到了显著改善。今天在座的广大党员干部大都是宁海本地的或是长期工作生活在宁海的,对宁海这30年一步步走来、取得巨大成绩的历程,肯定有着特别深刻的感受。这些成绩的取得,来自于我们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来自于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不懈地推动创新发展,创造了国有县属集体企业改革、生态建设、土地流转、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一系列成功经验;来自于我们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历届领导班子一届一届地传承,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奠定基础、赢得优势;也来自于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继承和发扬宁海精神,以宁海人民特有的胆识和勇气、勤奋和智慧,积极创业创新、富民强县。可以说,宁海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发展观生动的实践史。
第二,确保当前我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最主要的内容、最紧迫的任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突出实践特色,解决实际问题。当前,应对严峻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最重要的实际、最大的实践、最需要取得的实效。在面临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形势下,谁谋
-6- 划得深一些、把握得好一些,谁见势早、措施实,谁就能在转危为机、保增促调中赢得主动,就能在转型升级、科学发展中占得先机。面对“危”、“机”并存的形势,要坚定信心、科学谋划、因势利导、积极有为。重点突出“四个一起”:
一是要政府与市场两只手一起推。越是经济困难时刻,越是要发挥好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要在服务企业上更见成效。我们开展服务企业活动关键是要实打实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真正把那些企业和市场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抓在手里,抓出成效。比如说针对企业资金周转难的问题,要把政府、银行、企业捆绑在一起,建立完善企业担保、转贷新机制和多层次的融资、担保体系;针对我县企业“低、小、散”的特点,要做好“调整、重组、升级”文章,通过产业链整合、企业重组,使每一条产业链都有核心规模企业做支撑,促进企业“抱团发展”、“抱团升级”。要在创新政策上更见成效。根据国家十大产业政策和省、市政策出台的新动向和形势的新变化,从我县产业实际情况出发,及时加强政策调研,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政策要“精确制导”,真正把资金补在关键处、补得恰到好处,把各种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重点产业集中。要在拉动投资上更见成效。今明两年我县计划安排60亿元政府性投资,拉动200亿元社会投资,今年重点实事工程计划投资46亿元,城市化建设项目计划投资30亿元。我们要利用当前项目建设的有利时机,按照“能早则早、能快则快”的要求,抓紧上马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在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作用的同时,还要坚持市场化取向,学会
-7- 利用市场的“无形之手”配臵资源,调动好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二是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个轮子一起转。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从源头上解决长远发展问题、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所在,也是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要把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以“6+6”产业为重点、以创新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产业转型升级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我县发展服务业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发展空间很大。下一步,我们要把服务业发展平台的搭建作为重点来抓,大力推进服务业主要功能区块建设,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业态培育和服务业机构的引进,多策并举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三是要外贸与内销两条腿一起走。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的有利时机,引导企业及时调整市场结构,加快拓展国内市场。要利用优势企业、品牌企业现在的营销网络,通过贴牌生产、统一销售等多种方式,抱团开拓市场。同时,要千方百计保持外贸稳定增长,不能把多年苦心经营的出口市场丢掉。
四是要走出去与引进来两个战略一起抓。现在出口出现了暂时困难,但对于进口却是难得的机遇。要抓住时机,抓紧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要坚持引资、引智、引机构相结合,加大对各类服务业机构和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有条件的企业要走出去对外投资,建立研发机构、销售网络,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
第三,面向宁海发展的未来,需要我们在坚持科学发展中打
-8- 开思路、形成共识。今后一段时期,既是宁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区域竞争进入关键时刻的特殊时期。目前宁海发展面临的形势,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特别是和象山、奉化相比,我们已无多少优势可言。从经济总量看,我们的领先优势在慢慢弱化;从平均值看,我们明显落后于象山、奉化,宁海人多、地广,我们用全市1/25的财政,供养了全市1/10的人口,要建设全市1/5的土地;从发展趋势看,象山港大桥的建设给象山带来的积极影响将是深远、重大的,在有些方面甚至是根本性的改变,其意义绝不亚于杭州湾大桥对于宁波的意义。奉化正在全面加快融入宁波的步伐,接受宁波的辐射、带动将更加直接、更加有效。面对这样的竞争形势,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紧迫意识、责任意识,紧紧抓住今后3到5年这一战略机遇期,加快建设、加快发展,既要把已有的优势做足、做实、做透,又要在理清发展思路、落实发展举措中确立新的优势。
一是要构建大交通体系,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在新修编的县域总体规划中,对我县的一个重要定位就是宁波南部中心城市。虽然宁海在地理位臵上是宁波南部中心,但要称得上中心城市,首先要在交通上强化中心地位。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交通布局的调整深刻影响着产业布局、资源要素布局的调整,一条路、一座桥,有时完全可以改变一个区域的发展格局。因此,我们必须把构建大交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来谋划和部署。今后,要以“一环八射”为重点,积极构筑对内大循
-9- 环、对外大开放的的公路网架体系。同时,积极谋划从宁波到宁海的轨道交通及港口发展,形成公路、铁路、水路相互协调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二是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谋划大产业。工业经济是我县的主体经济、强县经济。但宁海的工业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还处在初中期阶段,缺少大企业、高科技产业、高端制造业支撑,是制约我县工业经济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从长远来看,要切实解决我县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就必须在谋划大产业、引进大企业上有所作为。要重点抓好宁东创新工业园区、宁海湾循环经济示范区、外商投资区块“三大平台”建设,全面拉开基础设施建设框架,集中力量引进一批优质工业大项目。要着力拓展“一个空间”,及早谋划东部沿海区域发展,积极打造市级及市级以上重大产业发展基地。
三是要大力实施“三改三联三突破”工程,全力打造生态型宜居宜业现代化中等城市。去年,县委、县政府就推进城市化和中心城区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和部署,明确了以“三改三联三突破”为重点的新一轮城市开发建设思路。今后,我们要围绕已经确定的重点功能区块、重大项目,加大力度、加强攻坚,尽快形成突破之势。要围绕“南改”,全面启动实施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村留地开发5年计划、3年规划,同时积极推进老城区企业搬迁和业态改造,着力改善居住环境。要围绕“中突破”,重点推进新世纪现代商贸区、新城市中心、铁路站前区块、物流园
-10- 区、模具城、兴海路两侧等六大功能区块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要围绕“北联”,以“三纵两横”道路建设为纽带,以物流园区九顷区块、外商投资区块开发为重点,以街道主要节点、村庄改造为切入,加快推进梅桥片区的开发建设。
四是要突出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城镇是对接城市、辐射农村的重要节点和平台,是城市之尾、农村之首,在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要把切实把城镇建设作为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最佳结合点,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改善民生和共建共享的重要切入口,进一步理清思路、形成共识、落实举措、加快推进。同时,要继续加大力度,不断把新农村建设引向深入,提升建设水平,进一步形成县、镇、村三级联动加快城乡统筹的发展格局。
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央明确了三个着力点(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具体到我县,又提出了“五破五新”的目标要求(即着力破解思想认识问题,凝聚科学发展新共识;着力破解服务水平问题,增强科学发展新本领;着力破解热点难点问题,激发科学发展新活力;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问题,再创科学发展新优势;着力破解创新突破问题,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根据工作实践和我个人平时的思考,今天侧重讲三个问题:
(一)要大力解放思想,着力解决主观方面的“不适应”。从
-11- 全国来讲,这一轮解放思想是第三轮,前两轮分别是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和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在某种角度讲,这一轮解放思想的难度更大,因为在部分同志看来解放思想的紧迫感不强。有的同志认为自己思想已经很解放了,其实这可能就是思想不解放的表现,因为看不到差距,就是最大的差距;看不到危机,就是最大的危机。从我县的实际情况看更是如此,由于这些年宁海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一些干部和群众认为宁海发展不错了。其实事实绝非如此,刚才我也讲到了,无论是我们自身的发展处境,还是我们面临的竞争局面,都不容乐观。在当前这种形势下,唯有解放思想,才能增强远见、认识差距;唯有解放思想,才能创新思维、打开思路;唯有解放思想,才能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一是要在弘扬硬气精神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这科学那科学,不发展最不科学。因此,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重视发展,强调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永远也不会过时。比如说在引进项目上,我们仍然要解放思想。一个重量级项目可以振兴一方经济,一个标志性项目可以改写一座城市的历史。从我们引进国华电厂来看,它带来的效应是综合性的、全方位的,不仅带来了GDP和财政收入、引进了一个产业、催生了一个循环经济示范区,而且带来了发展理念的提升、发展模式的转变。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在事关宁海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发扬宁海人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的硬气精神,紧盯不放、-12- 紧抓不放,千方百计谋发展、促发展。
二是要在弘扬大气精神中打开思路开阔视野。“风物长宜放眼量”。要在解放思想中树立更高标杆,学会用明天的眼光审视今天,用发展的眼光规划明天。如果我们总是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习惯于自己和以往比,和落后地区比,就会看不清大局大势,把不准方向,甚至会放缓发展步伐。同时,解放思想还要打破条条框框、瓶瓶罐罐,善于与时俱进,善于吸收借鉴,什么管用就用什么。因此,我们要学会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观念谋划新发展,这也是解放思想。
三是要在弘扬正气精神中强化干事创业氛围。争论误事,实干兴邦。韬光养晦、不搞争论,是邓小平同志的一大发明,是邓小平同志的大智大谋大勇,目的是为了不耽误时间,抢抓时间干事业,抢抓机遇求发展。浙江也创造了一句名言:“在别人争论中出名,在自己不争论中发展。”我们在干工作中,也要形成这样一种正气,只要是为了宁海的发展,只要是为了工作的推进,都要多理解、多支持、多变通,不议论、不折腾、不设卡。特别是在当前困难的经济形势下,要允许和宽容一些谋求出路、摆脱困境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尝试,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同时,面对困难,我们要有股闯劲、冒劲、干劲,开动脑筋去思考,放开手脚去探索,真正形成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发展氛围。
(二)要创新举措措施,着力解决客观方面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既是认识发展的世界观,又是指导发展的方法论。思路
-13- 决定出路,这是正确的,但我要补充一句,仅仅有思路最终还是没有出路。我们有些事情之所以没有办好,一些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解决,往往不是因为方向不明、思路不对,而是因为缺少科学的方法、管用的措施。因此,一定要把思路变成一项项具体的工作,把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管用措施研究透、实施好。
一是要善于抓住重点。做工作跟看人一样。看人,看一个人的本质部分、主流部分,我们才能完整地把握住一个同志;做工作,也得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这是抓落实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一条成功经验。没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工作就无法取得突破。只有明确主攻方向,分清轻重缓急,集中精力抓重点、破难点,才能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比如说帮扶企业,帮就要帮在点子上。比如说企业的资金链安全问题。一个企业发展起来不容易,倒下去却在顷刻之间。而且企业倒闭之后,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工人工资问题、债务问题、担保企业的连带责任问题,等等。因此,我们把企业资金链的安全问题解决好了,就帮助企业解决了最大困难。从全县的工作来说,重大项目的推进、城市重点区块的开发建设、工业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民生的全面改善,等等,这些都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工作重点,都需要我们一项一项地加以突破,从而有效带动全局工作。
二是要善于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干事情、做工作,统筹得好、兼顾得好、结合得好,就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比如说在旧城改造中,我们把一些散落在城区的、老的、低效益企业搬出去,不仅可以盘活城市资源,-14- 为发展现代服务业腾出空间,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同时也给搬出去的企业创造一个转型升级、脱胎换骨的机会。还比如说发展循环经济,这项工作我们抓得比较早,也比较实,两大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建设,不仅是我县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经济总量的重要载体,而且也是我县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的一大亮点。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统筹兼顾、综合解题,善于做一举两得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甚至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更不能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损害长远的整体的利益,为了一时的问题解决,而带来更多的麻烦。
三是要善于结合实际。科学发展观是重大战略思想,对全党、全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情况千差万别,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转化为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和举措。如果不顾实际情况,照抄硬搬,看起来执行很坚决,实质上是最大的懒汉,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我们执行政策、开展工作,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结合中出思路,在创新中求实效,提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同时还要善于普遍联系,通过联系实现结合与集成。比如说枫槎岭隧道,我们通过把它列为两个高速的连接线,取得省里的审批和补助。还比如说我们搞潘天寿艺术设计奖大赛,通过这个平台把文具行业的创意设计需求与创意设计人才对接起来,促进了文具产业的提升。
(三)要健全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制度方面的“不协调”。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和完善科学发展的体
-15- 制机制,这也是学习实践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举措。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由此可见制度的重要性。
下面我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问题。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吃一桶粥。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每周下来,每个人都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的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问题终于得到了完满的解决。办法很简单,但很有效。
我们有些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阻力很大,困难重重,往往不是干部工作不努力,也不是群众不配合,而是体制机制出了问题。比如说以前的征地拆迁模式,征地存在“多头”、拆迁存在“多手”、安臵存在“多口”,工作实施主体不一,政策执行标准不一,老百姓相互攀比、观望,工作很难推进。我们到杭州江干区考察,人家一个300多户的村庄,43天时间拆完。具体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但最大的不同就是体制机制的差别,人家就是一个主体实施,一个标准执行到底。因此,在去年的推进城市化调研和部署中,我们重点研究和解决了这一问题,初步建立了“一个口子下任务、一把尺子量标准、一套程序做工作、一套班子抓落实”的
-16- 工作机制。
在建立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要着力体现三个要求: 一是要体现制度的科学性。一个制度是否科学关键看它能否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说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倒贷难问题,关键是要政银企联动,要实现政银企联动就要有机制保证,就要通过利益纽带把银行和企业捆绑在一起。还比如说生态补偿,不能停留在嘴上,要建立机制,不能让人家付出资源又付出代价。
二是要体现制度的规范性。制度的生命在于公正、规范,要起到一把尺子的作用,这样才能很好地规范人的行为,形成好的导向。
三是要体现制度的创新性。要突出重点,加快投融资体制、农村土地制度、政府管理体制、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等领域的改革。同时还要引导企业进行制度创新,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行家族企业职业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企业现代管理水平,为企业新一轮腾飞奠定制度基础。
四、突出实践特色,努力提高学习实践活动实效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特色,这也是学习实践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要紧紧围绕“坚定信心加快转型升级,创新突破推进科学发展”这一实践载体,以“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为总要求,坚持真学、真抓、真实践,扎扎实实把学习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一)要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的要求,重在提升能力。党员干
-17- 部是不是具备谋划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自己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切实增强主体意识、先进意识、发展意识,带头学习实践,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一是要在深化理论武装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刻程度决定着贯彻落实的有效程度,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得愈准确、愈深入、愈完整,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行动就愈自觉、愈坚定、愈有效。当前,广大党员要对科学发展观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克服学而不思、学而不信、学而不行的倾向。二是要在应对困难挑战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形势多变、矛盾多发的时期。特别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带来了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对党委、政府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和处理复杂局面能力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考验。在当前形势下,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增强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预测性、应对的针对性和抢抓机遇的能动性,清醒分析、善于研究、快速反应、沉着应对,真正做到化风险为机遇,化被动为主动。三是要在切实转变作风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要强化责任意识、执行意识,对该承担的工作要一抓到底,绝不能拖泥带水、推三阻四。要着力形成齐心协力、狠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和氛围,坚持工作具体化、目标化、责任化,一项一项抓具体、抓落实、抓到位。
(二)要围绕科学发展上水平的要求,重在推动工作。一是要谋划长远。科学发展必须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危机给我们带来
-18- 的不应只是共克时艰的一段记忆,还应带来关于宁海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构建大交通、谋划大产业、建设大城区、推进大统筹,是我县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必然选择,各级各部门要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想得更深一点,从宁海发展全局高度、未来视角,审视各自的工作职责和定位,在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中树立更高标杆、明确更高定位。二是要狠抓当前。今年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工作主线和“服务企业推进年”、“重大项目推进年”、“城市建设推进年”的工作载体,上堂课王书记又讲了“五个全力推进”的工作要求,这些都是从我县实际出发,根据科学发展要求明确的目标任务,大家一定要增强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力抓推进、抓落实。三是要克难攻坚。要围绕各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集中开展攻坚行动,各单位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齐抓共管、协调配合,克服各种阻力,消除各种障碍,全力以赴抓好各个项目的推进和落实。要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寻找解决办法,着力解决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转型升级、公共服务转型升级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
(三)要围绕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重在改善民生。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贯彻群众路线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则。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真诚拥护,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越是困难时期,越要重视民意、体察民情、关注民生。一是要真心想着群众。每个党员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心里装着群众,设
-19- 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这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感情基础。孔子讲:“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国有句俗话叫“要想公道,打个颠倒。”这些话讲的都非常好,出发点就是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要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来办,像关心自己孩子上学那样,关心教育问题;像关心自己亲人找工作、自己涨工资那样,关心群众的就业问题;像关心自己家人就医那样,关心群众看病问题;像关心自己改善住房条件那样,关心群众住房问题;像关心自己会不会被偷被抢那样,关心群众平安问题。我觉得,能做到这一点,很多事情都能办好。二是要真正为了群众。解决民生问题,要从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出发,深入基层,虚心倾听群众的呼声,不能“关起门来搞活动”,要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落实到具体的解决措施上,真正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要重点围绕“亲民”、“平安”两大行动,着力解决群众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实施改善民生五大工程,加大对就学、就医、就业、住房保障等社会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扎实推进一批民生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更加积极地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文化生活、就业增收、治安保障等方面的群众的呼声转化为惠民之策、为民之举。三是要真诚依靠群众。“知失政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依靠群众的力量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真正实现共建共享。
-20- 同志们,今天我讲课的内容就到这里,讲的不一定全部正确,有些问题可以在会后作进一步交流。希望大家能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始终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紧密各自结合实际,突出活动的实践特色,既抓好当前各项工作的推进,又在实践中切实提升科学发展水平。
谢谢大家。
21-
-
第四篇: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个人心得体会
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个人心得体会
通过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确保剖析检查阶段达到预期目的,取得实际效果,根据学习提高阶段工作开展情况和剖析检查阶段的任务要求,我自觉剖析紧密联系个人实际,认真查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问题存在的主客观原因,认真撰写个人自查剖析材料、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使自己不断进步。
1、自查。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六查六看”的总体要求。
对照“六查六看”:一查本单位确定的发展思路、规划和举措,看发展思路、规划和举措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查为人民办实事的落实情况,看是否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要求;三查我院的发展情况,看是否符合协调发展的要求;四查和谐医院创建情况,看是否符合和谐社会建设要求;五查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情况,看医生之间、患者之间、医患之间是否均衡协调发展;六查政绩和作风建设,看干部能不能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心系群众的服务思想、惠及子孙的科学政绩为发展服务、为人民造福。
结合本人的思想状况、工作实际、具体职责进行深刻反思,深刻剖析、自省自警。汇报如下:
一、学习情况及体会
按照军区“科学发展观实施方案”的安排,通过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系统全面地学习了《科学发展观》共写心得体会3篇,读书笔记5000多字。深刻的认识到这次在全党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大规模、广泛性、深层次的党内思想解放运动,是一次党的肌体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创新过程。自己经过学习、反思,进一步武装了头脑,更新了观念,振奋了精神,政治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对照党政机关事业先进性标准和党组织的希望和要求,对照党的先模人物,看到了不足,找到了差距,确有脸红心热的感觉,增强了发展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二、个人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
对照《六查六看》 内容,我本人已经认识到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理论水平不够高。虽然平时也比较注重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不够全面、系统。对政治理论钻研的不深、不透。有时只注重与本身业务有关的内容,跟业务无关的涉猎较少,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掌握的不够好,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工作上还有差距。导致自己虽然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对时时处处保持先进思想这根“弦”绷得不够紧,有时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满足于过得去、差不多。
2、全局意识不够强。有时做事情、干工作只从自身业务或主抓业务出发,尽管也按领导要求完成了要做的工作,心理上还是有一些其他的想法。比如我主抓放射工作,我就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只看着自己这一块,忽视了对“整体的”这一全局“第一要务”的认识,没有从全局观念出发考虑问题。
3、创新意识不足,有自我满足情绪。有时想着自己参加工作近二十年,拼也拼过,干也干过,立过功也受过奖,曾经获得几次先进工作者,职称上已经是主治医师,从而一度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缺少了以前那种敢拼敢干、初生牛犊不畏虎的朝气,工作上放不开手脚。
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上热情不够。表现在工作作风上有时有散漫、松懈现象;工作标准上有时不够严格,不能从尽善尽美、时时处处争一流的标准上去把握。
4、在无私奉献上做得还不够好,有时在思想深处还掺杂着私心杂念,有一些患得患失的情绪等等。
三、下一步整改措施
开展这次科学发展观六查六看教育活动对党员干部来说意义重大,是关系执政兴国的头等大事,对个人来讲,也是一次重要的审视自我,反思自我,解剖自我,提高自我的大好机会,是让自己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压力感,增加荣誉感、自豪感,提高发挥党员先进性的自觉性、保持先进性的持续性的一次重要机遇。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全面系统学理论,把有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深学透,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努力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与时俱进谋发展,开拓创新展形象。
2、振奋精神,再立新功。首先树立强烈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两个“务必”,更新观念,大胆工作,努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标准,尽自己全力奉献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3、从自身做起切实落实工作效果。注意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时时处处把自己的表现与六查六看标准进行对照,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照好镜子,把好尺子,找准差距;工作上牢固树立争一流的思想,对个人要求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干好本职工作,让人民群众满意,让上级领导放心。
4、在工作方面要以大局为重,在完成上级对自己传达的任务的同时,也要去帮助同事及时的完成任务,并及时的去自觉的接受上级未传达出去的新任务,使单位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时时刻刻把人民的利益摆到第一位,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去完成每项为人民利益着想的任务,强化宗旨意识,诚心诚意的为人民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五篇: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公路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先导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公路行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公路工作实践,全面提升公路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推动公路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公路工作,首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公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公益性设施,既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又涉及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方面的基本利益。就公路的基本社会功能而言,坚持以人为本,最根本的就是不断完善公路基础设施,加快公路交通现代化,努力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方便、舒适、安全、快捷的运输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路交通需求。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公路建设规划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出发,既要注重联系发达地区、中心城市、重要港口等主干道公路的建设,更要不断改善边远山区、农村地区的交通状况,使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公路建设带来的文明成果。就公路与公众生活的关系而言,坚持“以人为本”,要着力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增强服务意识,树立服众观念,大力倡导人性化服务,提高公路行业服务质量和执法水平。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坚决纠正公路执法过程中存在的执法人员不按程序执法,态度蛮横的问题。就公路事业发展的内部动力而言,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不断加强公路职工队伍建设,把公路事业发展转移到依靠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上来,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用人机制,加强各类技能教育和岗位培训,为公路事业发展储备充足的人力资源。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公路工作,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随着公路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公路行业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公路行业内部与外部、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坚持规模扩张与等级提高并重,骨架工程与网络工程并重,坚持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并重,坚持加快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确保公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一是要统筹路网的合理布局。从威海公路发展的现状看,公路建设基本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在路网结构、服务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不适应。公路建设的整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整体要求有差距,环海路尚未全线贯通,老油路历史欠账较大,通行质量亟待改善。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现有路网结构的优化升级,做到各种等级公路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充分发挥公路网络的整体效能。二是要统筹建、养、管协调发展。没有一流的管理,就不可能建设一流的公路;没有一流的养护,公路就不可能发挥一流的效益。我们要牢固树立“抓建设、保养护、强管理、促发展”的工作思想,正确处理好建、养、管三者的关系,不能有任何的偏废,确保建、养、管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强化管理意识,改进管理手段,大胆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公路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确保公路建设的高水平、高质量。要切实改变重建轻养的倾向,抓好对现有公路的养护管理。建设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养护示范工程,带动公路养护水平整体升级,切实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抗灾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强路政管理,加大超限运输、侵占和破坏公路设施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维护好路产路权。三是要统筹收入与支出的相对平衡。随着近几年公路建设的大规模发展,使公路部门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公路建设资金需要与可能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费税改革后的新形势,必须进一步加强资金的收支管理,保持收支的相对平衡。在加快公路建设的过程中,要本着量力而行、适度从紧的原则,坚决杜绝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扩张,深化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缓解资金压力。四是要统筹公路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在加快公路建设的同时,正确处理好加快建设与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在公路建设规划中,优化工程设计,能走老路的不辟新路,确需新建的,尽量节约占用耕地、林地,对废弃的老旧路,能复垦的要复垦,增加耕地,减少养护费用。对新建公路,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和绿色通道建设力度,坚持公路建设与生态保护同步,尽量减少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确保公路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五是要统筹行业文明一起抓。在建设高度的公路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不断完善行业文明创建机制,积极培育体现时代特征的行业精神,精心打造公路行业品牌。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确保公路行业健康、协调发展。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公路工作,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的基本点 改革创新是公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不移、积极稳妥地推进公路改革进程,不断实现公路发展机制的创新和突破。一是要大力推进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要在积极争取到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的同时,要广开渠道,多方融资,走社会化建设的路子。要加快公路建设投融资机制改革,树立公路商品化观念,采取集资、贷款、合资等一切可行方式,尽快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实现由单一的国家投资向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转变。二是要大力推进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按照“管养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逐步将养护工程推向市场,实施养护工程招投标制、股份合作制和集约化养护模式,尽快实现公路养护体制由事业向企业化、专业化、市场化转变。三是大力推进公路企业改革。要落实企业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厂长、经理责任制,将企业经营业绩同企业干部聘用、政绩考核、奖金分配挂起钩来,做到责任明确,奖罚分明,严格兑现,通过有效的激励和负激励机制真正发挥好在企业发展中的领头雁作用。四是大力推进人事用工制度改革。逐步对事业单位人员实行岗位聘任制,实行合同制管理,增强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危机感。
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公路工作,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是关键,各公路领导干部要以自己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成为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一是要强化学习意识。要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全面系统地把握其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力求在弄通弄懂上下功夫,力求在学深学精管用上下功夫,努力打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建功立业的思想根底和知识功底,努力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公路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公路各项工作中去。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宗旨观念。科学发展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广大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用全面的、实践的、历史的、群众的观点来看待政绩,铺下身子真抓实干,克服形式主义和做表面文章的浮夸作风。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创新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一项艰巨的实践任务。领导干部应在结合实际,求真务实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观念,振奋精神,保持奋发向上,不懈追求的勇气和锐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勤于思考,勇于拼搏,大胆创新和实践,加强和完善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建设,把握好发展的方向、重点和力度,使创新体现时代性,源于规律性,富于科学性。四是要进一步强化作风建设。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贵在要有一个严谨扎实的作风,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到位。要加强调查研究,特别注重新问题,新情况的研究,真正吃透上情、摸准下情,找准与上级决策精神的最佳结合点,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视工作为已任,谋大事,真干事,干实事,求实效,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