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研讨性教案
美术研讨性教案 《蜡笔舞会》
教学目 标:初步培养幼儿敢于放笔大胆画的能力及画出较长的线,感受绘画的乐趣。
教学准 备:口琴、彩色油画棒、白纸。(已经感受过线条的变化)
过 程:
1、故事导入:
小蜡笔要学跳舞,快来看一看都什么颜色的小蜡笔来学习了。(红色、绿色、兰色、黄色……)。
2、小蜡笔是怎么跳舞的,你们猜一猜?(随意做动作)
跳舞需要什么伴奏?(音乐)
小朋友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教小蜡笔跳舞?(鼓励幼儿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教师:“我来给你们伴奏,请小朋友拉着你喜欢的小蜡笔的手,随着音乐开始跳舞吧。” 幼儿随着老师吹口琴的速度在空中划线。(根据音乐的快慢节奏画出线的长短、曲线。)
4、老师:“你们跳的真好看,小蜡笔学会跳舞了。我把小蜡笔跳舞的样子画下来了。”(老师示范线条的画法)
5、请幼儿根据音乐的快慢节奏在纸上画出线的长短、曲线。(纠正幼儿的握笔姿势)
6、幼儿作品欣赏,并请幼儿讲述画的内容,让全体幼儿感受绘画的乐趣。
小班案例2
教学名称:《会变的泥面条》
目 标:在玩泥游戏中,初步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引导幼儿把搓长的泥块与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操作使其更加形象化,感受活动的快乐。
准 备:各种颜色
过 程:
1、老师:“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团彩泥,你用什么方法使你的彩泥变个样子。”
2、提问:“你用什么方法玩的?”(请幼儿说出玩泥的各种方法。)
3、老师:“我们一起做个游戏,搓一搓彩泥比一比谁的彩泥又细又长。”
4、提问“你搓的像什么?”(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已知的物品)。
5、“看看我把你搓的长条变成了什么东西?”(请幼儿说一说看见了什么,它们是怎样做出来的?)
6、请幼儿把搓好的长条变一变,试一试能变出多少东西。(老师指导幼儿用那些辅助材料可以完成作品。)
7、幼儿的作品欣赏,向同拌介绍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彩泥的,彩泥变成了什么?
小班案例3
教学名称:《小小美发师》
目 标:初步培养幼儿有意识观察的习惯,引导幼儿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不同的内容。
准 备:已经有了基本的直线、曲线、点线的绘画经验。范画、我的自画像、彩色笔。
过 程:
1、老师指着自己的披肩长发说:“一会儿我要去参加李老师的生日会,我的头发这么乱还没有梳好,怎么办呀?谁来帮帮我!梳什么样的发型好看呢?”(请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幼儿说的不断变换自己的头发,让幼儿选择那种发型最适合我。)
2、出示我的自画像,按幼儿说的示范出各种线条的画法。(边画边擦,最后出示范画让幼儿观察头发有长、有短、有直、有弯,都很漂亮。)
3、你们说的都很好看,那么多我都记不住了,快画下来让我慢慢选。请幼儿自己动手将设计的发型画在纸上,教师指导幼儿的握笔姿势。
4、幼儿作品展示,请幼儿选择喜欢的发型,我按照发型的样子梳好头发。
第二篇:美术课程的人文性
一、美术课程的人文性
新课程强调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认识:
1、美术的“大美术理念”——“美术内容的大美术”
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充满美,都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人们学会从这些丰富多彩、繁杂的对象中抽象出美的内容,学会提取、学会去表达,提高人们的审美诉求。因此,我们重视了世界,我们重视了地域,我们关联你我他,这就是——美术课程的人文性。
2、美术的“大美术理念”——“美术传承的大美术”
教师要用一种博大的胸怀,接纳每一位学生;用“因材施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教师的“风驰电掣”的方式“博采众长”。因此,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了学生这个客体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这就是——美术课程的人文性。
3、美术的“大美术理念”——“为学生的终身而奠基”
美术教育不尽教给学生审美、美术的技能,还应教给学生“退而结网”,进入大海去捕捞。
美术我们不仅培养了有美术素养的人,培养学生会生活,会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人。
这就是——“为学生的终身而奠基”
二、美术课程的尺度
教师明确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把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落到实处,就处理好美术课程的尺度,——我们怎么上美术课?怎么利用新课程?怎么兑现美术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怎么评价学生的美术成长?怎么评价教师的?通过本次的远程研修,让我们美术教师把握进一步把握新课程理念,掌握好美术课程的尺度,让美术教师开展美术教育有章可循,让我更好总结过去的美术教学,结合好本次的学习,促进美术教育的好而快的发展。
通过本次的研修,为进一步制定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打下基础。
第三篇:研讨课教案
2012年英华学校“新课标·五步法”
研讨课教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
《圆的认识》唐海芳
2012-10-17
第四篇:古代文学研讨性教学思索
古代文学研讨性教学思索
一、古代文学研讨性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长期以来,“讨论法”和“研究法”经常作为两种孤立的方法在教学中运用。而古代文学课程研讨性教学模式,作为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型教学模式,将研究和讨论两种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一种通过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的过程式、情境化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学生主体活动的中心性,尊重学生自身发展规律,以求知、创造、主动发展、培养个性为宗旨,使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古代文学课程研讨性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发展学生探究思维为目标,以课程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延伸学习时间和学习过程,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研究和关注的是,该模式有效地利用了课外、课内两个课堂,实现了学生的探索研究在课堂之外、讨论提升在课堂之内的目的,使课内、课外成为有机结合的“大课堂”。
二、古代文学课程研讨性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全面深刻地认识教材,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全面深刻地认识教材的基本特点。古代文学不但知识丰富而且也是一门充满理性思辨的学科,其教学应包括知识积累、思维训练、能力培养等多个层次。古代文学课程内容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版块。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发展线索、时代特点以及文学流派、体制、作家、作品等,都属于知识积累。文学发生的深层原因、时代风
格的归纳总结、经典作品的审美感悟等则属于思维训练。因此,文学史教学应着眼时间,重点训练学生的宏观视野;作品选则应着眼空间,重点培养学生对于作品的感性认识和分析能力。[2]基于以上认识,古代文学实施研讨式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文学史以讲授为主,勾勒文学发展脉络,介绍研究方法,适当选择穿插研讨性教学。如:我们在介绍司马迁的生平经历与《史记》成书过程的有关内容时,不是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地讲,而是重点抓住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后发愤著书的经历,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司马迁写作动机的调整,讨论《史记》这部巨著的丰富内涵以及对我国文学发展的影响。作品选则要求学生精读指定作品,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由于《项羽本纪》是重点研读篇目,因此,我们抓住项羽这个人物的特点展开讨论:将《史记》其他篇目中有关对项羽的评价与本篇对项羽的评价进行对比、讨论,将本篇中刘邦与它篇中刘邦形象特征进行对比、讨论;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掌握了《史记》的互见法以及塑造人物的各种方法。另外,我们还将刘邦、项羽的成败进行了对比,以让学生体会本篇中作者司马迁对悲剧人物项羽的无限感慨之情。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这种研讨式学习,拓展了阅读面,培养了思维能力,也陶冶了情操。
第二,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丰富,因此要合理安排,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最高的教学效率。教学内容可分解为学生自学、课堂讲解和专题研讨三个部分。自学部分,我们针对每一专题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如作者生平、作品版本及主要内容、流派构成及代表人物等,安排学生以课外自学掌握;课堂讲
解部分针对重点和难点,如重要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重要文学思潮及成因等,在理论授课环节予以讲解,同时注意介绍基本研究方法;专题研讨部分,则围绕重要作家和作品进行专题探索,提出讨论的目标及原则,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小组研讨和课内集体研讨。例如:讲明清文学,重点是小说,而小说的重点又是“四大名著”,因此我们就《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从小说的社会背景、人物形象、文学价值等方面,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进行了研讨。
(二)合理设计教学步骤,有效控制研讨过程
第一,明确研讨内容,成立研讨小组。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设计研讨过程,明确研讨项目。教师提前布置好本专题的研讨题目,并进行解说,让学生明确本次研讨活动的目标、形式以及研讨的角度和方法。小组是一种高效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促进共同提高,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每个小组原则上以 4-6 人为宜,以学生自由结合为主。以唐、宋、元、明、清诗歌教学为例,教师要求小组既要进行对唐、宋、元、明、清诗歌作横切面式的个体解剖,又要作诗歌发展演进历程纵向规律的分析。小组成员每人负责对一个朝代诗歌的规律进行分析与总结,最后再汇总并分析诗歌的演进历程。
第二,小组课外收集资料,形成研讨观点。这一步骤是研讨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该步骤通过学生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研讨并形成观点等过程,锻炼和培养学生获取信
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融会贯通知识的能力。我们要求各研讨小组按照研讨任务提出 3-5 个核心问题进行研讨,成员之间通过信息交流、资料的共享、比较各自研讨方案的优缺利弊,最终形成小组的研讨成果。比如就《三国演义》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作探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先在课外收集相关研究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筛选、提炼和吸收,再独立思考,写发言提纲,经过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参加班级讨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第三,学生课堂研讨答辩,教师总结提升。在课堂研讨阶段,各研讨小组依次陈述对研讨内容的认识与观点,教师和其他小组进行提问,研讨小组成员进行答辩。课堂答辩过程是研讨小组对整个研讨内容进行分析总结的过程,也是各个小组展示思维方法、交流得失的过程。通过答辩和总结使学生体验研究过程,获得了做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课堂研讨结束后,指导教师再对整个研讨情况进行总结,指出问题和不足。
(三)改进课程考核、考试办法
平时做一两次作业、期末一张试卷是古代文学课程常见的考核方式,这属于典型的终结考核。这种考核方式造成了大多数学生考前突击准备、考后一无所知。在古代文学研讨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的考核与考试将是具有关键引导作用的核心要素。笔者认为考核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平时成绩,占 40%,主要包括研讨小组的课下准备情况、课上的研讨评价、自学情况、出勤等;第二部分是书面考试,占 60%,考试内容应当涵盖“基础知识”、“小组研讨”、“创新思考”三部分,既
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也考察学生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和分析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参加适性课堂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参加“适性课堂”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兴庆区第二十五小学 冯永丽
2015年1月13日我有幸参加了兴庆区第十小学“适性课堂”研讨活动。一上午的活动,让我学习、思考的东西太多,满满一上午的任务,应该说是累并快乐着!两位老师的授课,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充分体现了十小先进教学水平,设计精巧,语言精练,这些优质课无论是在知识结构、授课方式上都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素质教育观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综合两位教师的教学方式,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上课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传播过程,更是一个心灵交汇的心理场。如果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没有沟通,一堂课的效果将是不会很好的。我所听两节课的开始,都有一项师生情感交流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而且有的渗透了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有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情感。
二、为评价的有效而评价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奢望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能准确、全面,甚至有创新,但也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指出错在哪里及今后的努力方向。在以往的授课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尽情发挥,而我们的回答却经常是千篇一律,都是“很好”,不能指出学生答案的不足,不能给学生指明应向哪个方面努力,甚至根本不顾学生的回答,只是说出自己的答案了事。假如我们能以 “你是个爱思考的小男生”,或“你很会预习”,或“你太细心了”,或“你说得非常准确、全面”,或“你回答得虽然简练,但不太全面”等等来加以评价,效果将会更好。试想,听到“你太细心了”,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能不细心吗?听到“你是个爱思考的小男生”,他在以后能不爱思考吗?听到“但不太全面”,他再回答问题时能不考虑从多角度看问题吗?如果在一堂课结束之时,对于学生精彩的总结,我们给予学生的评价仅仅是“你真棒”,我想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鼓励,只能显示出我们教师语言的贫乏及逊色,不能起到表率的作用,所以在此的评价应更上一个层次,如“你的回答让老师耳目一新!”“你远远超出了老师的想象!”“在你的总结词中,老师看到了你文采飞扬的一面”,“与你的总结语相比,老师都有点自叹不如了!”我想在这样的评价语中,学生怎能不为之振奋呢?在今天的两节课中,两位”教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鼓励他,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让评价语言富有创造性,让我们的评价成为激励学生的钥匙,使欲说还羞的学生放胆直言,把偏激的想法不露痕迹的送上正道,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又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这样才能使课堂富有活力,学生如沐春风。
三、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谁能将它运用得恰到好处,就能把学生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第一节课习作教学的李琼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她让学生一边观看学校生活图景的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的思绪,同时这种感情也贯穿于整堂课,使学生在真正的融入其中,能够抒真情、说真言、讲真事。
在这次听课活动中我还有幸听了一年级的一节口语交际课,老师在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成果时所采用的方式更是精彩万分。总之,在两节课中的两位授课教师的独具匠心、周密细致,因而每堂课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供我学习、借鉴。所以我会吸取其中的精华,并尝试运用到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来逐步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语文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高效实用的教育平台,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去探索学习对自己终身有用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