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保护儿童美术的原创性有感专题
关于保护儿童美术的原创性有感
王大郢学校:沙婵
优秀的儿童作品都应充分体现儿童美术的原创性,也是鉴别儿童美术作品的重要尺度。优秀的原始艺术、民间艺术、儿童艺术之所以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就因为它具有原创性。美术作品的原创性,是艺术创作中最宝贵的精髓和内涵,是人们进行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活动中,必须注意保护他们的原始性,决不能任意以自己的审美标准对其加以改造和替代。
原创性是指创作中的想像力,是作者在自身内在的驱动下,自发地进行美术活动,去表现的原生状态的作品。表现儿童纯真美好的心灵,儿童画的那种大胆、新奇和充满童真的稚趣,正是儿童绘画原创性的魅力所在。
儿童图画不一定都具有审美价值,儿童画也存在艺术品位高低的问题。因为儿童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的画往往也受周围文化艺术的影响,喜欢模仿成人画,这种画并不能称为真正的儿童画。儿童只有通过自己的生活感受创作性地用自己形象的“话”来表达情意,所画的内容形象符号,画面形成用自己创作的独特方式表现,这样的儿童创作才属于儿童原创的作品,一些优秀作品反映了指导老师的教学思想,他们在儿童创作中既保护了儿童的原创性,又通过正确的教学引导,使画面表现的更完美。
原创性的儿童画有时会出现与大师的绘画近似的点,但儿童画并不能与绘画大师的作品等同,因为他们的作品尽管可爱,但还只停留在审美本能和想像力的原创阶段,因此,儿童美术教育一方面要保护儿童绘画的原创性,同时还要适时地引导他们逐渐运用造型方法,通过启发让儿童自己经过探索发现和总结经验,不断在艺术表现能力上得到提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儿童美术教育,重视和尊重儿童自身的潜在能力。教学是建立在激发和引导儿童主动发展创造力基础之上的,教学内容以反映儿童生活为原则,只有顺应儿童自然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使他们健康成长。以学科为中心的儿童美术教育用成人专业化的观点去安排教学内容,将着眼点放在“提高”儿童的美术知识和艺术素养方面,用现代艺术中一些不易被儿童理解的艺术形式,让儿童被动模仿,产生那种怪诞、离奇的儿童作品,这是当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出现的一种偏差,的儿童的发展,特别是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误导。儿童美术教育既不能让自由化发展,也不应过早地向他们灌输专业知识技能,使他们的原创作品受到扼杀,破坏他们的创作灵感。
随着儿童的逐渐成长,他们的艺术创作由幼稚到逐渐成熟,要经过由原始到逐渐掌握和运用美术专业造型法则,再到逐步抛弃法则的学习过程,艺术作品不是技术与艺术,科学与想像高层次撞击中的产物,是原始与科技的的完美结合。
第二篇:浅析“儿童性侵”
浅析“儿童性侵”
1205班 2012101020517 余云艳
我时常在想,儿童性侵案件离我们有多远。
儿童性侵害在国际上有神父性侵上万儿童事件,爱尔兰牧师性侵百名儿童,等事件。是指加害者以宗教、权威、暴力、金钱或甜言蜜语,引诱、胁迫18岁以下的儿童及少年,与其发生性活动。这些性活动包括:猥亵、乱伦、强暴、性交易、媒介卖淫等。儿童性侵害定义大致也可以这样描述:一切通过传教、武力、欺骗、讨好、物质诱惑或其他方式,把儿童引向性接触、以求达到侵犯者满足的行为。
近年来,儿童性侵案件频频发生,正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据全国妇联来信来访统计数据表明,各国各地投诉强奸案并非少数。有国际的印度尼西亚案件,也有国内“校长开房”等案件;侵犯者年龄阶段不限、性别不限。下面来看看这些具体的案件。
2014年5月7日,河南平顶山一位姓田的单亲妈妈在微博上发帖城,自己的女儿“小草莓”从2岁4个月起,被幼儿园园长的丈夫王‘被猥亵强奸案件成立”廷枝性侵一年之久,期间还被强奸;2014年3月,幼女被曝性侵,涉事人员疑为幼儿园女教师;2014年1月9日,广西梧州蒙山县公安局通报,小紫(化名);2007年3月,深圳一个10岁女孩尸体被发现在一废弃果园中,尸体头部向下着地,双膝跪在地上,双手在身后。据家属介绍,该女孩省钱遭到强奸。
从上述案件不难发现,中国性侵个案多,历时时间长,2007年5月,中国内地第一个儿童性侵的社会工作研究文本《性之耻,还是伤之痛》出版,作者龙迪深入到中国北方的一个乡村,对被侵犯的女孩进行跟踪报道,其中一位14岁女孩因被强奸多次而患上妇科病。
在采访过程中,有这样一段和受害者朗朗的对话,简单却一刀刀深入人心。龙:最不能忘的是什么呢? 朗朗:(沉默六秒)就是这事儿
龙:没人玩的时候你心里会怎么说自己呢? 朗朗:别……别人说我是个坏孩子。龙:你自己觉得呢? 朗:(沉默七秒)我还是个好孩子。我在想,我真的是个好孩子么?(面庞痛苦地抽动着,嘴唇颤抖,泪水再次涌出)
龙:(停顿4秒)为什么不是呢?
朗朗:(哽咽,声音颤抖)因为……因为太多人都说这事儿不好。这是一个被害者朗朗在接受采访时吐露出来的心声,她也害怕面对,她也会因此而自卑。这种践踏孩子自尊的行为背后究竟掩藏了多少不可高人的秘密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在作祟使犯罪分子猖狂将魔爪伸向她们呢?
“儿童性侵背后的肇事者”
经综合调查材料总结原因有如下几种:心理犯罪、道德沦陷、法律保护欠缺、性教育知识浅薄。
一、心理犯罪引起的儿童性侵。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性侵者身上有潜在的如下特征:早期生活对母亲的喜爱超过父亲,家庭破碎或青春期的性接触过多;有强烈的虐待妄想症、窥探欲望;经调查显示,施暴者四分之一是已婚者,但其对象较少达到性高潮。性侵者一般有另类的心理类型,如酗酒后引发的妄想狂乱、“无道德的自我主义中心观”、人格分裂的心理变态导致出现没有原因的强暴行为。我个人认为,在众多原因中,强烈的窥探欲与寻求刺激的心理疾病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施暴原因。生活枯燥、索然无味,按部就班的状态会使那些对儿童性侵的犯罪分子在儿童身上寻求刺激,直接把他们作为自己生活的调味剂,从而间接成为了性侵的受害者。
二、道德滑坡使施暴者无视自身的道德修养,无视儿童的人权与生命健康。就如倍受关注的海南万宁“校长带女生开房案”和万宁房管局原工作人员冯晓松带女生开房案,2013年5月20日在海南省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不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公开宣判。以强奸罪,分别判处被告人陈在鹏有期徒刑十三年六个月,剥夺政治权利三年;判处被告人冯小松有期徒刑十一年六个月,剥夺政治权利一年。于是,新华网表示:校长涉嫌猥亵幼女,罪不可赦!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5月15日在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指出对于像海南万宁那个违法乱纪、道德沦丧的校长,要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今年公务员考试就将儿童性侵问题列为一个重点。当然,也有不少犯罪者不是教师行列。但是对于这种自身身为教师本该以“为人师表”“以德育人”的宗旨做好教育工作的人来说,带学生开房,侵犯儿童这种行为更是对道德的轻蔑。从“三聚氰胺”到“扶不扶”,折射了我们当代人对自身道德的建设,但是我认为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对品德的追求。不能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快了,不能因为荷包鼓了,不能因为台阶更高了,而忽视了对品质的追求,对人权的尊重,对儿童的关爱。粗制滥造的生活是因为个人信仰的缺失,而我们这个年代,更是需要寻求信仰的年代。
三、法律保护欠缺。
从一系列的幼童遭遇猥亵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事后的惩戒制度还是法律对儿童的保护措施都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法律处理方面的一个尴尬之处。《刑法》规定:“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浅见论,从重处罚。”但是同时《刑法》中还有一个“嫖宿幼女罪”强奸与嫖宿,在犯罪性质完全不同,处罚结果也不太一样。因此,在多次全国两会上,委员代表们不断呼吁废除“嫖宿幼女罪”。海南万宁校长带女生开房、河南官员强奸猥亵11名幼女、广西兴业留守女童遭当地十多名村民多次性侵„„在社会舆论痛批这些罪行的同时,是以“强奸罪”论处还是以“嫖宿幼女罪”受到惩罚,一直是此类案件审判中被关注的焦点。多次在全国两会上呼吁废除“嫖宿幼女罪”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孙晓梅认为,在性侵案件中,儿童本身就是受害者,如果给幼女贴上“卖淫女”的标签,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不利于对幼女权益的保护。去年10月24日,最高法等四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中提出,以金钱财物等方式引诱幼女发生性关系,知道或应当知道幼女被他人强迫卖淫而仍与其发生性关系的,均以强奸罪论处。《意见》表明高法的态度,透露了积极信号。孙晓梅代表认为,在贯彻我国法律关于给予儿童特殊优先保护的基本原则下,“嫖宿幼女罪”的废存问题不能再无休止地被拖延。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儿童性侵案件的审理,法律方面还需要做除更大努力。
四、性教育知识浅薄。
一方面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大部分家长都不会和自己的孩子讲述性侵、身体、心理方面上自我保护的知识,只是一味放心地把孩子送到学校“管理”。我们都说家长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如果家长自己责任都没有做好,那怎么要求学校把自己的孩子管教好呢!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范畴都是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偏重对孩子摄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很少涉及到性教育范畴。就我们自身而言,大部分大学会有相关保护女性健康的讲坛,但是受侵犯的人群年龄阶段集中在中小学乃至幼童,因此他们几乎对性教育知识接收为零。相关调查显示,仅11%的孩子知道什么是“性教育”,60%的孩子不知何为性教育。在“女童保护”项目访问的114名教师中,45%的采访者称,从没有对学生开展过性教育,在900多名采访家长中,对孩子进行过性教育的仅占35%。数据显示,我国的性教育发展任重而道远。不仅学校需要有这种教育观念,家长也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性教育,而且从小时候培养她们的保护意识更尤为重要。
儿童性侵是一剂“刷黑毒药”
为什么说儿童性侵是一剂刷黑毒药呢?首先是因为其具有蔓延性,就像刷黑剂一样,本身所带来的色彩就是不光鲜的,还会“自觉”流露到社会各个领域,如教育,人权,生命,女性等等。其次,解决这种问题也十分艰巨,因为每个人就算有道德的约束,有法律的制裁,如果人心不正的话也无法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况且影响这种行为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第一、性侵行为直接对受害者身体和心灵产生巨大的打击。每一次被迫侵害,都是对幼小儿童身体的摧残,2007年14岁海南校花曾经因为性侵强奸而患上妇科病;性侵事件也会让被害者难以与他人建立新人合作的关系,严重影响到他们的交际圈;妨碍长大后与异性朋友交往,害怕自己的身体被他人触碰;还会造成严重的精神分裂或者多重人格症状。同时,性侵还让她们觉得缺乏安全感,充满罪恶感与负疚感,更有甚者,还会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家人朋友。同时,儿童性侵也会对被害者家人造成沉重的打击,他们也会自责,会沉痛地自我反省。
第二、性侵行为影响社会风气,造成严重的道德滑坡。韩国的《熔炉》就是立足当时韩国社会对儿童性侵而拍摄的一部影片,它以2005年真实发生在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光州广域市光山区三巨洞的聋哑人学校Inhwa学校)的事件为蓝本,描写了一起性暴力引发的悲剧,以及学校的教师和人权运动者一起力图揭开背后黑幕的故事,引起了社会上对弱势团体保护的讨论。就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韩愈在《师说》曾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遵守教师规则,遵守职业道德,不断为自己充电,储备知识以传道解惑,做一名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推动者,而不是带小学生开房,猥亵女童。教师的这种行为不仅忽视了社会责任,轻视了自身的社会地位,而且还会引起很多人对教师这一行业的反感和不满,这种连锁反应是十分可怕的。试想,如果在社会各个阶层如企业、教育机构、商业活动中都潜在这种犯罪因子,那我们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个人不良行为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危害,反而应该以此为警醒,不断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形成健全健康的价值观。
第三、性侵行为是一种对女性的不尊重,对人权的藐视。本文大多数案件是性侵幼童,猥亵幼女。虽然受害者都是身无缚鸡之力的幼女,但是性侵行为实际上是女性的不尊重,对人权的藐视。当今社会,女性地位不断提高,不再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新时期的中国女性逐渐摆脱了旧社会压抑人性的条条框框,女性更加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生活上,她们追求经济独立,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在情感上,也希望男女平等。这一系列变化都说明了我国女性地位的提高。但是,侵犯幼童,在本质上也是对女性的不尊重,忽视女性人权的建设。
直指儿童性侵
那么,面对儿童性侵案件,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一、加强性安全教育。
由于被侵犯者大部分是儿童,幼女,她们还不知道怎么及时准确地自我保护。因此,在预防儿童性侵问题中,性知识的传播分为两个层面。家长的教导和学校性教育的提升。家长应该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要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自己的教育责任就到位了。平时应该多陪陪孩子,听听他们的心里话,慰问他们一天的生活状态,从心理到身体上关爱她们;在学校教育方面,提高教师录取门槛,定期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加强对教师的要求,同时,开设性教育知识课程,增强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完善立法保护,加强法律对未成年人人身安全的保护。
2014年3月2日,由“女童保护”公益项目和团中央未来网联合主办的“女童保护全国两会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女童保护”项目在会上发布,2013年全年国内一共有125起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女童案例,平均每2.92天就有一起曝光案例,其中受害者8-14岁居多。3位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应将儿童安全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落实四部委意见,出台权威的防性侵教育教案;同时完善立法保护,废除嫖宿幼女罪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俞金尧表示,“当前,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我们高度关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是否忽略了孩子们的世界?保护儿童权益,就是在向全社会展示对他们的爱。建设平安中国,就是要让这个国家的孩子们都能够做幸福的梦。”
三、强化媒体曝光的功能,形成良好的社会互动。
我们知道,媒体通过传播媒介向受众提供信息。在这一传播与受传过程中,无疑会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与社会关注度。因此,媒体在报道相关事件的时候,应避免直接赤裸地揭露受害者信息,而应该把矛头指向侵犯者,在进行跟踪调查过程中,了解侵犯者的意图与动机,强烈有效地开展报道事实,反应社会问题的新闻活动,在整个社会形成鲜明互动的报道模式,增强受众对这一新闻的敏感度。
性侵事件这一整个过程,历时长,跨越国界,案件多,反映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反映了不同阶层人所共有的心理疾病。整治这类案件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如妇联单位、学校组织、法律法规、心理教育、媒体互动等等,虽任重而道远,却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杜绝性侵,就从关爱人性、关爱儿童做起。
第三篇:读《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有感[范文]
读《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有感
读《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有感
在暑假里拜读了我国着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杨景芝教授着的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一书,感触颇多。该书是她在少儿美术研究的最新着作,是她在少儿艺术教育的研究中迈入的一个新的台阶。书中阐述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去开启学生的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美术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杨教授在书中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和对少儿美术的研究,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祥实的实例,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她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杨景芝教授具有四十多年的少儿
美术教学实践经验,她几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的爱心和心血,倾注在少儿美术教育的园地,在儿童艺术教育和理论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她不仅亲自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美术人才,而且还总结了一套可行的经验和理论,值得我学习和参考。
杨景芝老师这一着作给我印象深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是她的开放的心态和理论的开放性。她认为“开放”和“交流”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和儿童交流,能够感悟到儿童可爱的童心,发现他们固有的发展潜能和智慧,了解不同个性和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的不同兴趣,能力和要求,找到了因材施教的契机和我突破口。杨锦芝不仅和儿童本人交流,也和他们的作品交流,通过和不同儿童作品交流,她找到了打开儿童心灵深层的钥匙,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儿童美术素质的方法和规律。更重要的是,杨景芝老师从不满足于自己亲身探索出的经验和
成果,而是一直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保持着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她的这种开放的心态,导致了她在理论实践方面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二是不管是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渗透一种爱心,就像她在书中所说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在实际教学中,她经常主动接近学生,以自己对美术的挚爱,激励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以自己对学生点滴进步的由衷的高兴,点燃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用爱心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不是摆摆样子的问题,而是一场激烈的内心革命。
第三是其对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严肃性和认真性。本书涉及了儿童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儿童审美心里活动的描述,到对素质的理论的和实践的界定;从构筑开放性的教学,到美术教学方法的探讨,无一不凝聚着她心血的结晶。
第四篇:儿童嗓音保护专题
一:
儿童嗓音的保护
对于嗓音的保护,我们要高度重视,精心保护,使少年的变声期平安度过。变声期男约12-16岁,女约12-14岁。男的较严重,时间长,女的不明显,时间短,他们各自的感觉、反映、时间、程度又不相同,因此也要因人而异。
对变声期学生嗓音的训练和保护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平时练声时要控制在自然声区内,音域不要太高、太低,切勿撑大声音。
2、用声要节制。不要超越生理负荷量,因嗓定时,保持声音的新鲜。
3、定期检查,定时观察。每个二三个月练练声、唱唱歌,掌握每个阶段的变声情况及变声全过程。
4、切忌吃、饮有刺激性的食物,以防引起咽炎、喉炎等发声器官的疾病。
5、切忌乱喊乱叫。孩子们一激动,就不顾一切的破着嗓子喊叫,这对变声者来说是极其有害的。
二:
少儿声乐基本知识问答
1、什么是少儿声乐?
少儿声乐,是充分利用童声期的嗓音条件,结合气息运用等发声技巧的一种少年儿童的演唱形式。
2、少儿声乐演唱的方法对其将来变声期后是否依然有用?
少儿声乐针对的演唱对象是未成年的儿童群体和处于变声期前的少年。这部分人群的特点是嗓音条件非常娇嫩,非常需要科学的方法进行保护。但是,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不但可以在现阶段保护他们的嗓子,对其将来继续歌唱也具有一贯的延续作用。少儿声乐不是完全独立、完全区别于其他的歌唱形式的发生方法,它与其他硬性划分的通俗、民族、美声等唱法具有共同的发声原理、相似的歌唱要求与审美标准。在完成变声期的转变后,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歌唱要领和进行其他素质的培养。
3、少儿声乐是否可以理解为唱歌?
少儿声乐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少儿歌唱,但是又远远没有那么简单。众所周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多年功”的道理,任何事物的突出和优秀都是遵循其必然的要求和规律,经过长期的努力与积累得来的。少儿声乐包含着多种音乐素质、心理素质、反应素质和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因素,不是简单的张口一唱就能够完全达到的。歌唱仅仅是其载体形式与外在显现,而深刻的内涵都蕴含其中。
4、少儿声乐是否需要天赋?一般人是否不能进行学习训练?
少儿声乐需要“天赋”。但是什么是天赋呢?我们往往把天赋说的、想的很神奇。其实不然,超级的智商的确让人神往,但是声乐更需要情商。我们多数人都是两者一般的人,超级天才实在难觅。伟大科学家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换来的。如此看来,天分只有百分之一,关键看后天努力。所以一般人是适合进行开发训练的,而且事实上历史上的音乐天才几乎鲜有记载。神童莫扎特自己都说:我的努力程度胜过任何一个人。
5、少儿声乐有什么作用?
显性的作用可以表现为唱歌很棒、由此信心十足,开朗大方等等,但事实上还有更多的潜在的作用,一时难以亲见。对孩子想象力的开发、情感表达、表现力的培养、内在气质与性格的熏陶都是更为重要的。声乐主要是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其作用也明显的体现在内在领域。
6、是否嗓子好就行,不需要学习训练?
少儿声乐训练有其自身体系的方法与理论。再好的嗓子,没有方法作保障,就会像一辆好车,不经常保养,不受爱惜一样,虽然“出身”名贵,但是仍然要提前报废。越是这种情况越需要小心谨慎、爱惜嗓子。因为嗓子好,所以会常对一些误区不重视,损伤也似乎不明显,一时无法意识到,而到“冰冻三尺”那一刻,却已经为时太晚。嗓子是很难“重塑金身”的。
三:
儿童声带损伤的预防方法
1、避免扯开嗓门叫嚷
上课发言要举手,别人发言无论对错,听完以后再表达意见,不要大声喊叫打断别人。这样既可以保护声带,又可以培养良好的礼貌修养。
2、变声期别大声叫唤
变声期声带最易受损,对它的维护好坏会影响到一生的嗓音健康。这一时期声带开始发生显明变更。一般9岁以后男孩开始喉结突出,声音变粗。女孩在青春期喉结虽没有显明的外观变更,但喉结内一样有显明变更:即声带增长变窄,因而发音频率高,音调也随着变得高而尖细。这时人的声带充血、肿胀、分泌物增多,很轻易受损,所以为了维护嗓子,这一时期的少年不要大声喊叫和长时光的说话。同时,尽量避免不良外界因素的刺激,不要吸烟,不要吃刺激性食品,并做到劳逸结合,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防止受凉感冒。
3、不要长时间讲话
每次讲话后要休息一段时间,喝口水。在背景声音嘈杂的环境中尽量少讲话,以免需要直起喉咙喊叫才能让对方听见。长时间说话后,不适合立即吃冷饮或喝冷开水,平时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尤其是在变声期,这样可以避免声带黏膜遭受局部性刺激。感冒和咳嗽时,尽量少发声,从而减轻由于生病引起的声带充血水肿。
4、唱适合的歌曲
有的孩子在唱歌时,喜欢选一些“吼叫”型的歌曲,以为吼得越响越好,这样很容易引起声带损伤。
5、孩子最好不唱成人歌
大一些的孩子要尽量避免大声喊叫。唱歌时,起调不能过高,音域不宜过宽,不要唱成人歌曲,也不要迎风唱歌和歌后喝冷饮。当咽喉部疲乏或有炎症时,应禁止唱歌直到完全恢复为止。另外,唱歌和朗诵的音量都不应过强,时光也不应过长,唱歌朗诵的地点,空气必须清爽,坚持湿润。日常生涯中对发声器官有刺激性的食品,如辣椒等,应限制食用。
四:
你了解合唱吗
合唱是音乐表演的一种常见的形式。它主要是多声部的人声合唱。合唱按其音色组成特点可分为两大类,即同声合唱和混声合唱。同声合唱是有同类的人声组成,它包括三种形式:童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
世界上最著名的童声合唱团是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它具有五百年历史,前身是奥地利皇家童声合唱团,是莫扎特、海顿、舒伯特等著名音乐家的启蒙园地,培养了无数的音乐奇材。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国最好的剧院,小天使们杰出的表演、及那纯洁可爱的面庞,让所有观赏过的人难以忘怀。维也纳童声合唱团被世人称为“歌唱着的天使”,与维也纳爱乐乐团一起被视为奥地利的两个国宝。当今许多著名的指挥家都和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合作演出过,卡拉扬、伯恩斯坦、索尔弟、阿巴多、马泽尔等都曾指挥过该团。
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节目精致、丰富和多彩。既有奥地利及欧陆传统作品,也有现代世界名家名曲;既有和美宁谧的教堂乐曲、浓馥动人的奥地利民谣、轻柔美妙的圆舞曲,还有令人捧腹的喜歌剧。优美的钢琴伴奏更为她添上动人的色彩。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尤以演唱莫扎特及舒伯特的乐曲最为出色。
五:
你了解唱歌中的呼吸吗
学习正确的歌唱呼吸,乃是歌唱艺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基础。由呼吸控制的歌声才是声乐,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声乐界有“谁懂得呼吸,谁就会唱歌”之说,说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它确实是歌唱者首先应该学会的一项基本功。
呼吸
歌唱时的呼吸与日常生活中说话的呼吸是不大一样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说话交流思想感情,因为一般距离较近时所需音量就较小,气息较浅,不用很大的力度,也不用传得很远,而且我们说话连续用嗓时间长了,嗓音就容易疲劳、嘶哑,这种说话的呼吸若用于唱歌就显得不能胜任了。唱歌是为了抒发情感,是要唱给别人听的。歌唱时面对的往往是大庭广众,须将歌声传至每个角落,因而要求声音既要有一定的音量,又要有一定的力度变化,要有长时间歌唱的能力,并要求根据歌曲的需要,或长、或短、或强、或弱、或高、或低地有控制地输送气息,要做到这些,就不是简单的事了。所以歌唱时的呼吸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有它自身特有的一套规律和方法,它是一项技术性问题,是后天训练出来的。
吸气
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气,将气吸到肺的底部,注意不可抬肩,吸入气息时使下肋骨附近扩张起来,腹部方面,横膈膜逐渐扩张,使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小腹则要用力收缩,不扩张。背部要挺立,脊柱几乎是不动的,但它的两侧却是可以动的,而且也是必须向下和向左右扩张的,这时气推向两侧与背后并贮在那里,保持住然后再缓缓将气吐出。呼吸不要耸肩用丹田呼吸,注意找好歌曲的节奏。
吐气
唱歌用气时,仍要保持吸气状态。这点很重要,就好比给自行车打足了气,不能一下子放松了,这里还有一个保持呼吸的问题,要保持住气息,就必须在唱的过程中永远保持吸气的状态,控制住气息徐徐吐出,要节省用气,均匀地吐气,这就是所谓气息的对抗。在呼和吸的过程中,要注意呼吸僵硬的感觉,整个身体表情都应该是积极放松的,紧张的部位就是横膈膜、两肋,两肋就像是一只充足的气球一样,我们要让声音坐在上面,往下拉,不能让气球往上浮起来,也就是说要把气息拉住,不能让它提上来,这就牵涉到一个气息支点的问题。呼吸不要耸肩用丹田呼吸,注意找好歌曲的节奏。
气息支持点
支持点也就是声音要有一个立足的地方,这个立足点也就是以横膈膜及下肋两侧做支持点,当我们咳嗽或笑的时候,可以直接感觉到它的支持作用。没有经过呼吸训练的人,常常唱歌时,脸红脖子粗的,青筋直暴,歌声僵直,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等等,都是与气息支持点没有保持住有关。反之,我们掌握了呼吸方法,有了支持点的感觉,那么,当我唱歌发声时,便会感到声音仿佛落在我们所控制的气息上,也就是说声音是由呼吸来支持了,这种声音不但悦耳响亮,而且能强弱自如地做出各种变化来。
方法
1)缓吸缓呼 这是我们在训练和歌唱时常常采用的方法。就是胸腔自然挺起,用口、鼻将气息慢慢吸到肺叶下部,横隔膜下降,两肋肌肉向外扩张(也就是腰围扩张),小腹向内微收。这种吸气要求自然放松,平稳柔和地进行,就像我们去闻花的芳香时的感觉一样,闻花的感觉使我们吸气吸得深,就像做深呼吸运动一样,但吸气时不要用太大的力,只要轻轻地挺住胸廓和上腹部,然后慢慢呼气。呼气时,注意保持吸气状态,控制住两肋和横膈膜,也就是控制住了气息,使之平稳、均匀、持续、连贯地慢慢吐出。有一种感觉可以帮助我们体会呼气时下肋和横隔膜的保持状态:就是在缓吸后做慢慢地吹掉桌上的灰尘的动作,这里需要长长地吹气,也就是在做长音的呼气练习,我们常说:“长音像吹灰,短音像吹蜡”,是一种吐气的感觉。
2)急吸急呼 急吸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口、鼻迅速把气息促而深入地吸到肺叶下部,并将气息保持住,然后,按照缓呼的要求而呼出。我们在演唱实践中经常要用到的,因为在歌曲的句与句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吸气不通话你有很长的停顿时间,往往采用“偷气”的办法来吸入且要吸得不让人发现,这就是急吸缓呼的作用。为了培养呼吸的控制力,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练习曲及歌曲中的某些乐句做带词的练习,效果较好。卡鲁索说过,歌者能否踏上成功之路,首先要看他对于呼吸器官的操纵和运用,是否建立了强固的基础。
六:
合唱的特点与魅力
从中文合唱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合唱艺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动力,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强大而潜移默化的渗透力,在各种艺术活动形式中,它最容易被人民大众所吸引,男女老少参与面最广,人数也最多,因而它成为了最具有亲和力的群体艺术。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魅力,是因为合唱艺术活动具有许多特点。
一、它是一种人声的艺术,人们纵情的歌唱是发自内心的呼唤,歌词大多是人类用以交流感情的语言中最美的精品--诗词构成,必然能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古代就有人说过,“丝不如竹(zo,南音),竹不如肉(nio,南音)"就是说,江南丝竹再婉转动人,也及不上人两片声带发出的声音的魅力大。
二、合唱由几十,乃至几百人组成,各声部的组合,使他们具有了最广的音域、最大幅度的音量变化能力、最丰富多彩的音色,加上丰富的多声部的和声效果,共同创造了最美最和谐的声乐作品,使声音具有了深度、广度和立体感。
三、合唱不同于器乐,用以发音的声带是人天生具有的,这为活动普及开展带来了先天的有利条件。合唱是一种群体艺术,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集体性,人们通过共同的艺术创造,培养着每个人的责任感,有一种向心力把个人融为集体的一部分。合唱发出的歌声,在打开人们心扉的同时,也陶冶着每个人的心灵,因而产生了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第五篇:儿童性教育课
儿童性教育课到底怎么上?
“爸爸妈妈们记住了,回去之后,不要追问孩子们当初是从什么渠道知道这些内容的,否则,孩子们心中的这扇门就永远向你们关上了!”
在青少年性侵害案件频发的背景下,8月18日,有“中国儿童性教育第一人”之称的胡萍老师来到福州,为广大家长、孩子以及部分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场名为“善解童贞—6岁~13岁孩子性发展与性教育”的讲座,并给8岁~9岁年龄段以及10岁~11岁年龄段的孩子分别上了两堂性教育课。儿童性教育到底怎么进行?这堂课也许能给家长和老师一些启示。
现状:中国儿童性教育普遍缺失
调查显示不少孩子不知隐私部位在哪儿
记者旁听了胡萍老师的一堂课,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当听到这些八九岁的孩子嘴里冒出“同性恋”“裸女”“色情视频”这些词时,记者还是禁不住惊诧。胡萍笑眯眯地追问孩子:“你是怎么看到的?你觉得裸女美吗?”孩子答道:“打开家里电脑时,百度搜索上直接冒出来的,看到觉得好恶心啊!”
坐在教室后边的家长们顿时议论纷纷,记者身边一位妈妈嘟囔道:“我们小时候哪里有人讲过什么性知识,还不是一样长大。可现在不行了,网络上什么都有,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可怎么办?但要怎么教呢?真苦恼。”这恐怕说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
毫无疑问,中国孩子的性教育基本缺失,首都师范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也佐证了性教育缺失的现状。调查显示,只有5.39%的小学生能正确指出全部隐私部位,16.37%的调查者完全不知道隐私部位有哪些。
榕德学书苑校长、家教领域资深专家陈虹老师告诉记者,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0岁左右,将要或开始进入青春期,到这个年龄还不能认识自己的隐私部位,一旦遇到性侵犯就不能有效地自我保护。
专家观察一些孩子走向同性恋极端
“根据我们的调查,福州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小学阶段的孩子主要还是对异性相处开些玩笑,但到了初中以后,什么情况都出现了。”据陈虹老师了解,在福州一些初中校,假性同性恋、真性同性恋的严重程度超过了异性恋。“可怕的是,孩子们似乎对这种同性之爱非常认同。”
陈虹曾在福州一所中学卫生间门口,亲眼看到两位女生用黄瓜自慰。她分析,在学校、家长对异性早恋进行高压监视的情况下,一些青春期的孩子干脆走向了同性慰藉的极端。另外,各种书籍、影视剧对同性恋的渲染也会对孩子们产生影响。
胡萍老师认为,如果不借助科学的、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性教育课程,这种情况将继续恶化。“传统的寥寥几节生理卫生课、薄薄几页教科书,无法满足教育需求。”
网络时代性教育更加困难复杂
陈虹老师表示,性教育是个老话题,但是对生长在当下的孩子进行性教育,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
加复杂和困难。“性教育缺失,恰恰是因为“性信息”爆炸。”
陈虹老师认为,与“60后”、“70后”不同,如今的孩子生长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性信息鱼龙混杂,书籍、电视等媒体中涉及性的内容也不少,如果正确的性教育缺失,充满好奇的孩子们就会自己寻找答案,而这很可能让孩子接触到不良信息从而不能自拔。眼下,传统的性教育观念在面对现代社会丰富的资讯时,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缺老师缺教材性教育“摸着石头过河”
前两年,我省发布《福建省儿童发展纲要(2011年—2020年)》,首次明确要求将性与生殖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同时增加性与生殖健康服务机构数量,满足儿童的咨询与治疗需求。然而,两年多过去了,这项工作进展极为缓慢。陈虹老师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性教育课程教材缺失,而且校园内能够从事这一工作的老师基本为零。
胡萍此次来榕上示范课,正是希望为学校性教育课程培训相关师资。她和福州许多幼儿园园长及老师交流后发现,指导纲要颁布以来,由于师资严重匮乏,正规、系统的性教育课程仍难以普及。用她的话说,搞性教育的老师自身意志得非常坚定。
她告诉记者,一项调查显示,91.2%的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所具备的知识不够用,在进行性教育时做不到坦率、大方、自然,缺乏教育方法。部分中小学老师对于性教育的内容很模糊,用生理知识教育代替异性交往、性心理辅导等。所以性教育还须从老师入手。
据她介绍,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地区在性教育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其中,北京、杭州、成都、深圳在中小学中开展性教育研究已有9年~10年的时间,每个地区都有二三十所中小学参与试点,经过相关培训的教师达到上千名,取得了一定成效。福州的幼儿园及中小学在这方面需要加强。
现场:看看胡老师如何上课
“男生女生有什么不同?”
—童趣漫画来解答
在胡萍看来,儿童性教育最基本的原则是根据不同的年龄段进行教育,像这次她上的第一堂课,对象是8岁~9岁的孩子,报名时有好几位7岁多的小男孩,都被她拒之门外。
当天下午,一批8岁~9岁年龄段的孩子上了两节课:“男生女生有什么不同”以及“我从哪里来”。
胡萍首先抛出“男生女生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之后选取其中的关键词如“生殖器官”“喉结”“胸部”等写在黑板上,要求孩子们在两分钟内画出一眼就能分辨男女的图画。再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孩子们了解男女性的相关生理特征。
通过用幻灯片展示充满童趣的漫画,胡萍向孩子们传授了他们需要了解的生理保护知识,如清理隐私部位的方法、如何保护隐私部位不受细菌感染等等。
孩子们充满好奇和热情,在胡萍引导下,他们很快消除了羞涩感,纷纷举手提出自己的疑惑或回答老
师的问题,有的孩子坦言自己看过人体图片,还有孩子向大家分享割包皮的手术体验。
“如何保护自己?”
—迷宫游戏来引导
在讲授如何保护自己时,胡萍老师采用迷宫游戏,指出孩子们在现实中可能遇到的性侵害问题。迷宫游戏设定了六个生活、学习场景,通过她的引导,孩子们针对这六种具体情况构思解决方案。
针对不同情况,孩子们学会了呼救、逃跑、避让等保护自身安全的方法。胡萍在这个环节多次教育孩子们,遇到他人侵犯时,首先应该保证自己的安全,然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和家长沟通,获得家长的保护。
“我从哪里来?”
—影片+漫画来讲解
在“我从哪里来”这堂课上,孩子们对于自己的来历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一个孩子说,自己曾问妈妈自己从哪里来的,妈妈回答说“你是上帝赐予的礼物”,另一个孩子则认为接吻就会怀孕生小孩。看来,对于自己是怎么出现在妈妈的身体里这个问题,孩子们仍然充满疑惑。
胡萍老师通过放映教育影片、采用漫画讲解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告诉孩子们受精卵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有龙凤胎、孩子是如何在妈妈身体里长大、又如何从身体里出来等相关问题。孩子们被教育影片吸引,看完几段短片之后还觉得不过瘾,要求老师放映更多片段。
如何把握尺度?
—不同年龄孩子方法不同
胡萍告诉记者,如何把握性教育尺度、如何避免把教育变成“教唆”,是学校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北京市首部小学生性教育课程试点教材突破传统,在“我是从哪里来的”一课中,大胆加入了性交概念,而且每一页教材都有与文字匹配的插图。这样图文并茂的内容就引发了一些家长的担忧,有家长看过性交内容的插图后明确反对,认为这对孩子来说就是黄色漫画,担心好奇心重的孩子会跟着图画照学照做。“其实还是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性教育。”对于8岁~9岁孩子的性教育,胡萍老师提出,对于孩子直接提出的问题,家长要适度回答,孩子没有提出疑问的部分不要过度回答。此外,要耐心地观察孩子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