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院的内耗效应”

时间:2019-05-13 22:5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医院的内耗效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医院的内耗效应”》。

第一篇:浅谈“医院的内耗效应”

浅谈“医院的内耗效应”

一、什么是内耗效应

在群体心理学中,人们把社会或部门内部因不协调、或矛盾等造成的人力、物力等方面无谓的消耗而产生的负效应现象,称之为内耗效应。

这一效应在群体中常常发生,例如领导班子中(如院长与副院长之间、院长与工会主席之间、副院长与工会主席之间)、科室中(如公共卫生科与医疗业务组之间、临床医生与护理部之间、临床医生与临床医生之间)等。不论何种形式,其本质是它对外没有作功而只是内部消耗能量。因此,这种内耗效应不除去,工作效应就很难得到提高。

二、内耗效应的产生原因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内耗效应呢?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由于认知不协调而引发的。由于群体内的成员相互的生活空间、时间以及知识、经验,特别是认识能力、认知风格等不一样,因此对事物的认识就会不一样,哪怕是对同一事物也会有截然不同的观点。比如领导之间,由于所处位臵的不同,院长关心的是全局,而副院长关心的是业务,工会主席关心的公共卫生,由于这种不同的认识观点就会经常造成相互间的分歧、误会,甚至情感方面的影响,从而产生冲突、对抗,引发磨擦、内耗,最终产生内耗效应。

二是由于情感冲突而引发的。人都是有情感的。但由于人的认识不同、个性有别,因此,对事物或人所赋予的情感也是不同的。特别是在群体中、人际交往中,这种情感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它对人的行为起着直接的调节作用。正因为这样,如果大家情投意合、感情融洽就会产生凝聚力,减少甚至没有内耗,如果大家关系紧张、情感分离或常常发生冲突,那么内耗就大,就不能齐心协力,就会引发内耗效应。比如本来由于工资、奖金等单位的原因,而因为处臵不当,造成职工之间个人相互憎恨、仇视、嫉忌、猜疑、埋怨,从而产生急躁、责难、厌恶、烦躁等消极情感,严重时产生人身攻击,能使群体产生冲突,甚至剧烈的冲突,影响相互间的团结。因此,切不可“意气用事”或“感情用事”,防止内耗效应发生。

三是由于行为方式与习惯不同引发的。由于生活环境和扮演角色的不同,常常会发生不同的行为方式与习惯。例如我院从来就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领导要听职工的,我从仁沙调到双路来,感觉我们的同志的行为习惯往往会带有支配性强、命令口气重的特点,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大,这样做不行了”,“老大,这么弄我不干了”。既来尊重,何来不干。院长不听,不造着做,就在下面牢骚满腹,消极怠工,既影响自己的业务收入,又影响其他职工的工作情绪。同事之间也是一样,都带有支配性的语言特点,只要求别人怎么怎么做,从不高要求自己怎么怎么做。如果这种行为习惯的人在一起,如果不加以有效调节,有时内耗效应就易于发生。协调的好,就会产生互补效应。

四是由于个性差异造成的。人的个性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在群体中、或人际交往中,这种差异更易于表露与观察体验到。这种差异的不同,就会引起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也会造成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同,这样就容易造成群体内的冲突,人群交往的冲突,也就容易引发内耗效应。

三、怎样避免内耗效应

总之,内耗效应是由于认识因素、情感因素、行为因素与个性因素的不同而引发的。在我们卫生院里,这种内耗效应也是存在的,而且可以说是很严重的。因此,我院要想克服内耗效应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换位思考,着为一个领导或职工,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大局出发,就要有全局观、责任感。不要只对领导严要求,对自己宽标准,要随时从医院的整体出发,从医院的大局出发,高要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对大家提个要求,就是会后,写一篇《假如我是院长》的文章,七日后交办公室,不写的扣50元钱。

二是团结,我们每个医生必须树立集体意识,集体观念,学会协作,不要只顾个人利益,科室利益,不要集体利益,医院利益,不能只是个人独立行动,也不是只是随大流,而是要发挥医生集体的整体功能。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医院,就是一座五十年代快要垮了的老房子,家里钱和粮都不多,大家不是想法怎么去修新房子或维护老房子,却一天到晚吵着谁吃多点,谁得少点,要分檩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三是少点个人主义,同志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谅解,相互关心,要防止自我情结,反对唯我独尊、唯我正确,一切以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别人、评价自己;也不能以点概全,有点好就说得都很好,有点坏就说得都很坏;也不要动不动就发火,给小鞋穿,弄得人心惶惶;也不要不冷不热,对病人不关心、不热情。这种情感状态势必引起患者和家属的不满,产生相互间的矛盾、冲突,造成医患关系紧张。

现在,新的医改政策已基本出台,卫生系统的春天已来临,我相信,更坚信,我们的职工的技术是好的,觉悟是高的,让我们携起手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紧紧团结起来,高喊“天上不会掉馅饼,只有靠自己”的口号,奋勇前进!

第二篇:企业内耗讨论

哪一家企业没有内耗?

华为内刊上刊登了一篇名为《华为,你将被谁抛弃》的文章,朴实无华的阐述,直奔企业的内耗问题。

华为内刊刊载该文,是出于何种考虑?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它们是华为一家独有,还是普遍存在于大多数中国企业之中?由此引发了业界一番探讨。

1、打破部门墙

王育琨(博客)(微博)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中国企业家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这篇文章,与任正非的《让听到炮声的人呼唤炮火》很一致。很可能是任正非的一系列讲话,鼓励了员工去检视身边的问题,于是有了该文。或许有点类似于 TCL李东生2006年在内部网发表《鹰的重生》,这是一场企业有重大变革的舆论准备。可能这也正是该文能在华为内刊上登出来的原因。

事实上,其中许多内耗现象,不只存在于华为,也普遍存在于中国企业。通读之后,决定回应其中一个主题——无比厚重的部门墙。

企业关键业务岗位出了问题没有人负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该文作者很睿智地抓住了“不恰当的考核”这个牛鼻子。

“不恰当的局部考核是导致类似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考核差距过大也强化了这种冲动。不恰当的考核不仅会伤害整体,也容易导致过度关注短期利益。比如大家都不关注项目或组织最终是否成功,只关注短期内能看得见的收益,只要眼下不出问题,以后就没人管了。”

2009年11月,稻盛和夫与张瑞敏在中外管理恳谈会上对话。稻盛和夫讲阿米巴,张瑞敏讲自主经济体。当时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俩讲的实际上是一个东西,我不清楚你们各自是怎么考核的?”主持人把这个问题只给了张瑞敏,他的回答是:我们还在摸索过程中。基本做法是,标准利润留归公司,超额利润留归自主经济体内部分配。

中午稻盛和夫跟我吃饭,说到张瑞敏的这个观点,他说当时真想站起来说:“你这样是错的!”事实上,两个经营大师在这一点上确实有不同的认识。

稻盛和夫的观点是,如果两个团队,让当期收入与他们的业绩挂钩,就会在他们中间形成一堵坚硬的墙,久而久之,就会破坏整体效益。

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一旦所有努力都指向即期收入,其潜意识也就只关注小集体了。久而久之,本来通畅的管道就会堵塞。企业的整体效益是企业的大系统目标。绩效管理只有分分钟抓住这个大局,才有整体观。

稻盛和夫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狠抓了两条。一是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高管之间,收入最大的差别也就是3倍。二是当期收入跟当期表现不挂钩,但是大张旗鼓地表彰那些做出贡献的员工,让他们享受到足够的、除了金钱收入以外的尊严。阿米巴可以把每个成员每个小时对总体的贡献给考核出来,其中重要的参数是对友邻阿米巴的贡献。借用这种考核方式,稻盛和夫打造出了一个人人关注协作和整体的场域。

2、提问题不如提建议

李平品牌定位及特许经营研究专家

华为员工能针对企业内部问题提出意见,绝对是件好事,说明员工在自省。

以前任正非做过一件事,那年也是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位新员工给公司写了篇万言书,任正非当时就批复说:“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如今能够允许在内刊上发表这样的文章,说明华为进步了。这也是一件挺好的事。

任何企业都会有内耗的问题,怕的是有问题了你不正视。我就鼓励公司员工提问题、发牢骚,我相信能提出这些问题、牢骚的,肯定是对公司有感情、关心公司的。但有一点,你不能光讲问题,还必须得提建议。

我一直要求公司员工提合理化建议。

我们公司的员工提了合理化建议,一旦被采用,并创造出了价值,公司都会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最高时我们给一位员工发了十几万元的奖金。

正如该文作者说的:核心价值观不是写在墙上的口号,而是一种提倡并能获得认可的行为。只有做了这些工作的人获得认可,这种行为才会广泛流传。就是说核心价值观要有反馈机制,要有利益牵引。

大家都看到我们这么做了,所以,提合理化建议的人就越来越多。这样坚持了几年下来,现在每个月我能接到的合理化建议平均在233条。里面有解决现有管理问题的,有技术创新的,也有减少浪费的„„这些建议有的相当具有操作性,我们就拿去实践,真正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3、不能一味地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让步

龙平敬 北京金羽杰服饰公司副总经理

看华为内刊这篇文章,突然联想起前段时间《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露西•凯拉韦的《不能一味向顾客让步》。

该文谈到,服装公司Gap的管理层要更换公司LOGO,将“G-a-p”三个字母的位置调整一下。他们发布了一个声明,却意外地掀起了轩然大波。成千上万的人在网上抗议,他们对新标识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甚至是憎恶。一周后,Gap打了退堂鼓,表示将沿用旧标识。

Gap的新标识较旧标识没有明显改进,改与不改区别不大。这件事也让人看

到管理层在认真听取消费者意见、为迎合消费者喜好并做出了让步,似乎是件好事情。

但露西的观点则是:这根本算不上什么好事。面对所谓的对产品拥有无限热情的抗议大军,一家公司惊慌失措地举手投降,这不是进步,而是软弱。如果公司管理层听任自己被民众吓倒,他们将失去战斗力,变革将比以往更加艰难,现状将永远维持下去。

两篇文章联系起来,让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华为这个事件:基层员工确实看到的是实情,有了意见,企业可以给反映的窗口。但作为全局把控者,必须要考虑分工,又要考虑层级、跨部门协同,当然,更要先做经营层面更紧急的事情。俗话说,瑕不掩瑜,只要经营层面的大方向正确,管理的瑕疵可以慢慢来。毕竟,企业优化这些问题还需要极高的智慧、极强的领袖和极大的耐心与时间。这个时候,便不能一味地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让步。面对员工的质疑,企业管理层如果立马做出改变,只能让员工以及外围人员看到自己的胆怯,让管理层要坚持管理权,变得更加困难。

万盟投资的王巍先生在微博里提到:企业运营和成长往往是每个局部当事人的不如意,却形成了整体的进步,只有高层组织者才需要全局视野。这是战争,不要求每个士兵都要有将军的头脑。员工无所顾忌的主人翁立场更导致中国企业的混乱。

对王总的观点,我深以为然。

4、编者后记:

当华为内刊上的这篇文章在网上流传开来时,议论颇多,我们编辑汇总了各方观点,以为读者朋友开拓思路,或为抛砖引玉。

@李政一:读读很受益,如镜子!总能或多或少看到我们企业中存在的类似问题。无疑是醒神剂!

@世界波OldBoy:所谓的大企业病,个人以为难以避免,发展进入平台期后问题都会显现。管得多了,反而僵了,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的企业,都缺乏上下都发于内心认同的价值观。

@绛帐里人:很赞成只有高层组织者才需要全局视野,这才有执行力。问题是与全局思维的提法如何匹配,还有普通职工又如何成长呢?

@倚石无忧:雇员有全局观点不是更能帮助自己做好本分工作吗?更何况这篇文章说的很多是中基层切切实实感受到的东西,如果他们不表达,高层又如何知道呢?另外,所谓针对性建议,其实对中基层管理人员是件更困难的任务,因为他们即使有全局观点,也不一定熟悉公司的全面运行状态。

@爱上绿茶的树:凡事都需有度,如果对企业连抱怨都没有,估计只有两种情况:一是老板(抱怨企业等于抱怨自己),一是打工心态(拿多少工资做多少事)。之所以有抱怨是因为产生期待,这是好事,说明企业还有可改进的地方。

@居居博:再加一条,井底之蛙。各种封锁限制视野,限制传播,同时也铐住了企业的发展。

@尝试新事物:可在公司内部达成共识减少抱怨,至少员工知道造成公司内耗的现象管理层已经知道、警觉并准备解决中。关键是文章发布后要有后续的系统化的改进,否则副作用更大。这同时也是考察管理单元干部的好时机,在公司没有系统整改前,有没有干部有意识地在职责范围内调整管理的方式、流程甚至有补充的考核要求。行为上是否调整为基于对客户负责的工作流程和分工。

第三篇:公司内耗9大问题

公司内耗9大问题

1.人人相轻

中国人不是文人相轻,而是人人相轻,只要想轻视别人,总有相轻的理由。在企业里面,就表现为硕士轻视本科,本科轻视大专,大专轻视中专,名校轻视非名校,干部轻视职员,职员轻视工人。更搞笑的是学理科的轻视学文科的,学文科的轻视学理科的,市场部的轻视技术部的,技术部的轻视市场部的。这不是随口乱掰,我就常听到“他们技术部的水平不行,解决不了什么质量问题”、“他们市场部的人员素质太低了,基本的产品知识都不具备”这样的废话。都是一个公司的,别人不行要伸手帮忙,站在那里说风凉话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说句老实话,在一个公司里面,都是出来打工的,谁比谁高多少呢?

2.缺乏团队精神

人人相轻,自然学不会相互合作。加之私心重、视野窄、眼光短,所以中国人在企业里面非常缺乏团队精神。

我最近在公司推行绩效考核,有些部门经理不爽了,因为他们一算,自己的奖金要变少,还要被公司考核,于是背后说坏话的也有,开会大吵大闹的也有,不闻不问的也有,种种姿态,不一而足。有同事问我:“不至于那么严重吧,不就是搞绩效考核吗?一个制度而已。”制度本身倒不复杂,但是损害了某些人的个人利益,于是这个事情就变得复杂了。这些经理不会说自己的奖金变少了,而会说本部门的奖金变少了,本部门的风险变大了,或者挑起部门员工对制度的敌意,来对我施加压力。

其实在一个企业,团队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一致的,公司好了大家好,公司垮了,个人也拿不了几个月薪水。老外很崇尚个人价值,但在企业和组织里面非常遵循个体服从整体的准则,这就是对企业的正确理解。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其实很不职业,就是没有团队精神,把个人或者部门凌驾于整个组织之上。开会讲话都是“我们市场部”、“他们技术部”、“他们物流部”、“他们财务部”,听起来不像是一个公司的,像有仇似的。我记得有次一个经理为他部门员工薪酬的事情问我:“你们公司„„”我当时反问:“我们是谁?公司是谁?”他一下子愣住了。

缺乏团队精神,企业内耗就多了,在我们公司,有40%的工作时间是去解决内耗的,因为部门间的摩擦太多、个人间的摩擦太多。这不是一个管理制度或者管理手段的问题,而是一个文化的问题。私心太重,就不会顾全大局;不顾全大局,就学不会妥协;不会妥协,就天天吵架,你争我斗——企业就在这样的内耗中完蛋了。

3.疑心大,不诚信

人事经理免不了和人沟通,我就发现我们公司人与人之间特别不坦诚,大家总是相互猜疑,经常听到:“我知道他是这样看我的„„”“他肯定在老板面前说了我的坏话„„”“这个事情我不好说,不想惹麻烦„„”人前不说真话,人后乱说坏话。

我刚做人事经理的时候,很多人跟我说,人事经理就是老板的传声筒,做这个职位只有死路一条,千万不要做啊!我做了一年,发现其实老板没什么大问题,而是其他人天生爱猜疑老板,又不当着老板的面说实话。

我们跟老外打交道,有问题他们会当面指出,不管多难堪,也不妨碍他吃饭时跟你谈笑风生。所以老外开会,会上可能有10种声音,但会后只有1种声音;我们开会,会上没人说话,但会后可能有10种声音。我们老板开会结束时会问:“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全体沉默。一出会议室,跑到自己办公室门一关就开起小会了!

4.蔑视制度

当人事经理的第一天,老板就跟我说:你最大的任务就是把公司的管理制度化。起初还不大理解,后来明白了老板的苦心,公司的各种制度不少,就是基本上没人遵守。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制度设计本身有缺陷,二是员工意识里根本就没有对制度的概念。

我上任后订了一个考勤制度,规定迟到一次扣10元,第二次40元,累积3次计旷工一天(因为公司的迟到现象很严重)。结果制度出来后,我一看有的员工迟到3次了,想着旷工罚款太重,心一软,就对员工说:“到了第三次迟到就补请一个事假吧,事假总比旷工好,下次不要迟到了!”结果有的员工下个月仍然迟到3次,刚开始请迟到后事假,后来请病假(因为病假扣的钱更少),后来每次迟到都请病假,到后来连请假条也没有了,打个电话就完事„„我痛定思痛,反思洪水泛滥起因是自己放闸,下了一个通知:“以后迟到一律不准事后补假。”不准事后请假,迟到的员工就把请假条的时间提前一天,反正经理们不管。我那时想到了《鹿鼎记》里面康熙对韦小宝说的一句话:“鳌拜逼朕一步,朕就要退一步,朕实在是退无可退了啊!”最后实在没辙,宣布“迟到一律不准请假”。实施的当月有个女职员迟到3次,我通知她被记旷工了,她委屈得快要哭起来:“我从小就没有旷过课,现在居然被记旷工,你可以问××经理我那天迟到是因为„„”最后一句是:“公司讲不讲人性化管理!”

5.敏感度太高

我在公司跟员工谈话,结尾通常会说:“今天我跟你谈话的意思只是这个事情本身,没有别的意思。”听起来有点绕口。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他们非常敏感。你说他哪些方面需

要改进,他会联想到公司是否想炒他;你问他们部门的工作量是否饱和,他会联想到公司是否想炒他;你问他最近有没有继续进修的打算,他会联想到公司是否想炒他。他可能根本不在意你跟他谈话的内容,而是花很长时间来琢磨为什么要炒他。

企业内耗多,有个原因是说实话的成本太高。大家喜欢猜来猜去,相互不信任。比如我对一个经理说“你处理这件事情有问题”,他可能联想到我不喜欢他这个人,有意针对他。然后他会思考我为什么不喜欢他,是不是上次请客没有叫我?最后一定找一个理由,于是误解就造成了。

6.犯“君子”错误

这世界真正坏人不多,就像真正好人不多一样。但中国人喜欢把“好人”与“坏人”这个本身就很模糊的道德标准去评判一个人企业行为。公司要炒人,就有员工说:“他很好,公司为什么要炒掉他?”拜托,如果只有“坏人”才能被炒,请告诉我“坏人”在哪里?我从不认为我们公司的员工中有坏人,我只评判他是不是合格的企业人。

我在公司的绩效考核制度中规定,每个部门每年必须有5%的员工被评为不合格,经理们不愿执行,他们说:“如果我的部门员工都合格,你一定要弄出个5%,怎么办?我只好安排员工轮流坐庄了。”他们说得理直气壮,因为觉得自己是君子,对得起身边的兄弟。我的回答是:“GE公司的淘汰率是20%,你认为我们公司员工都比GE的员工优秀?”如果一个经理在符合组织利益的前提下做“君子”,与员工讲情义,绝对是好事,但如果违背组织利益去对员工做人情,那么这个“君子”不仅毫无价值,简直形同犯罪。

7.推卸责任

我们公司的经理总抱怨老板不授权,权力太小,无法管理员工。可真正遇到麻烦时,他们会把问题往老板那里一交:“你看怎么办?”这些经理不去想,他的薪水比员工多,权力比员工大,问题就应该到他为止,不然老板要你做经理干什么?可他们总是把权力与责任分开,权力就是拿的钱多,管的人多,没想过其实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你有多少权,就要负起多少责。

在我们公司,人事和财务工作不好做,因为他们代表公司行使职权,最容易被经理们“转手”责任。当你正常过问他们事务的时候,经理们会很反感,认为你触了他的一亩三分地,挑战他的权力;可一碰到员工要加薪、预算被削减这样的事情,他们会说:“你加薪我是同意的,可是人事部不同意!”“花这个钱我是同意的,可是财务部不同意!”其实决定是大家一起下的,但出现问题的时候经理们不去与员工沟通,把责任和矛盾推卸到我们头上。

8.缺乏包容性

有句话说一个人的成就有多大,取决于他的胸怀有多大。做了人事经理后,我对这句话的感受尤为深切。

我们公司有个部门经理,在公司创立初期做了很大贡献,公司也一直想培养他。但他的心眼特小,私心特重,毫无包容精神,这是个很要命的缺点。他几乎永远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理解任何事情,比如,他认定他的上级(总监)不如他,但年终奖比他高,令他无法容忍,所以他常跑到老板那里去说上级的坏话。我跟他说,别人能做你的上级,肯定有他的长处,即使别人有问题,你也应与他达成谅解和共识,原因很简单:你们是为一个目标工作,而且他是你的上级。可是直到今天,他还在固执地寻找一切机会攻击他的上级。组织行为学里面有句话说“屁股决定大脑”,就是本位主义,他的大脑就完全被他的屁股(个人立场)控制了。与自己不喜欢或不喜欢自己的人相处,是对胸怀的一个极大的考验。做大事的人的胸怀都是被反对者撑大的,就像李敖所说“男人的胸怀是被女人撑大的”一样。摩托罗拉的总裁高尔文喜欢驾船航海,万科的总裁王石喜欢登山,那都是练胸怀去了,人面对大海和高山的时候,心胸自然开阔,连心思都要透亮些。所以我总劝员工在工作之外多想想生活,多见见世面,多长长见识。老窝在办公室那点地方,做手头那点事情,怎么大气得起来?有点事就急了。

9.缺乏文化性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中国人在一家国内的跨国公司工作,有一个到海外出任分公司CEO的机会,结果公司把机会给了一个他认为专业技能、学历背景都不如自己的老外。他去问老板,老板说:因为公司觉得那个老外有更高的人文修养和更开放的心态,而到一个不同的国家,面临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需要他把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糅合在一起,去实现公司的目标,这远比技能重要。我周围的很多职业经理人用各种证书、MBA学历把自己武装到牙齿,恨不得一个个都变成经济动物,谈起工作都是专家,就是不会与人相处。

有的企业做不长,做不强,技术和管理是表象,真正原因是缺乏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那种文化传统和底蕴是气质,不是画个浓妆就学得会的。学历和技能是衡量一个人的硬件标准,但真正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是他的软件,是性格和态度,是文化。所以外企招聘员工强调“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就是他们更注重内在素质,这才是决定个人价值的关键。

第四篇:内耗的解释及造句

内耗拼音

【注音】: nei hao

内耗解释

【意思】:机器或其他装置本身所消耗的没有对外做功的能量。

内耗造句:

1、如果民族党持续内耗的话,他们将会输掉这次总统竞选。

2、这种内耗对SOA非常有害。

3、本文结合内耗机理及部分实践提出了钢弹性体材料处理、热处理工艺对传感器滞后误差的影响分析。

4、杨氏模量及内耗温度谱的实验结果指出:环氧树脂具有典型微少交联高聚物的力学性貭。

5、通常的内耗仪,应为低频力学弛豫谱仪。

6、所得结果表明,在屈服平台上,范性形变过程中内耗基本不变,且其值随范性形变速率的增加和测量频率倒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7、金属疲劳是一个能量耗散过程,其中主要的能量耗散形式包括内耗热和储能。

8、合金在时效过程中内耗值的变化情况;

9、文章采用标准偏差的估算方法,在采集了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论证了LMA-1低频力学谱仪测试系统的内耗测试精度。

10、本文也指出了由于应变率敏感性所引起的内耗增量和过应力的类比性。

11、介绍了用内耗方法研究钢中稀土合金化取得的进展;

12、通过饱和多孔岩石的低频亚共振试验,得到了饱和多孔岩石的内耗峰是典型的弛豫峰的结论。

13、并用内耗研究结果阐明,钢及其脱碳合金和其他有色合金中,贝氏体相变的先期效应都为贝氏体的形核过程。

14、内耗实验表明预贝氏体相变的主要过程为溶质原子扩散、偏聚;

15、内耗是国有企业的顽症,严重影响文化氛围、工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16、在这两种情况中,内耗都是正比于(1-S)的一次幂或二次幂的,这里S是长程有序程度。

17、本文广泛地收集了有关内耗,力学谱,超声衰减方面的专著及会议文集。

18、马氏体相变中相界面能量较低,导致其内耗峰值低于扩散型相变的峰值。

19、第三,对内耗进行了典型类型分析和定量研究。

20、本文介绍了一种简便的计算机控制自动化测量音频内耗的装置。

21、初步认为该内耗峰来源于非稳定界面的弛豫过程。

22、结果表明内耗峰来源于样品中界面的弛豫过程。

23、政治折中和建立共识,而不是零和的内耗斗争,成就了这次改革措施和刺激方案。

24、双方的利益纷争加速了统治阶级的内耗,带来中央政策的不稳定,影响了实业发展的速度和振兴实业的效果。

第五篇:华为内耗十大问题 (解决方案)

华为十大内耗问题浅析

这是华为员工“五斗米”2010年12月15日,贴在华为内网心声社区的一个点击巨量的贴子,年末的时候被《华为人》报评为2010华为之最,朴实无华的阐述,直奔本土企业的问题本质。

最近和很多中基层优秀人才交流,面对复杂低效的现状,普遍有种无力感。本人从以前意气风发也逐步冷却和平静下来,希望能通过发发牢骚,浇下心中的块垒,也能稍微发泄下大家的郁闷心情。这里就不讨论外部环境中的汇率上升和通货膨胀问题,只从公司内部问题分析入手。

关于内部问题,相信经过这次调薪事件,也应该能感受到点味道来了。本人和华为各阶层,下至贩夫走卒,上至皇亲贵胄都有着广泛的接触,也经历过很多领域和业务,相信视角也并非只是管中窥豹。同时也希望本文不至于引起普遍的反感,或者带来“不能生鸡蛋,凭什么评价鸡蛋”之类的指责。

一:无比厚重的部门墙

一般产品出了问题,我们都是互相推卸责任,经常最后发现谁的责任都不是。要么是客户没操作好,要么是环境不匹配。通信产品非常复杂,结合部模糊地带也很多,推卸掉责任还是很容易的。好比当初三聚氰胺的笑话,厂家说牛奶出了问题是因为奶贩子,奶贩子说是因为奶牛,奶牛说是草的问题,草说是草他妈出了问题……。

还有就是内部协调起来特别困难,如果不是自己牵头或者自己部门牵头负责的项目,很难调动的了资源。我们很多主管一般都只提倡自己部门内部相互协作,希望协作中能给自己组织带来好绩效,当自己部门要协作外部门时,就开始推三阻四了。这种自私的假协作最终带来内外都不协作。所以整个华为都在做布朗运动,这种运动对大企业来说是灾难性的。

不恰当的局部考核是导致类似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考核差距过大也强化了这种冲动。所有人都关注自己是不是能获得高绩效,没人关注组织是否能成功。虽然两年前把考核从三个月一次改成了六个月一次,还是没学到别人的精髓。六个月一次不是仅仅为了拉长周期,还希望能借此弱化过密的考核,强化大家对全局的关注。

不恰当的考核不仅会伤害整体,也容易导致过度关注短期利益。比如大家都不关注项目或组织最终是否成功,只关注短期内能看的见的收益,只要眼下不出问题,以后就没人管了。就算我们把以后网上的表现也作为考核对象,但因为时间相对较长,对眼下的约束也是有限的。

如果是生产线女工,完全可以每天计件考核。产品越复杂,考核越需要把握好尺度。我们试图通过考核掌控一切,生怕考核弱化导致大家都不干事。可当我们把考核设计的十分严密时,大家是都很忙了,都有事干了,但都忙的不是正事。

当所有人都不把企业放心上的时候,考核只能沦为互相欺骗的幌子,强化布郎运动的搅拌机。考核的尺度和范围十分重要,片面希望考考核就解决一切问题也是不切实际的。考核工具要能和核心价值观、人员成熟度、管理水平等匹配起来应用才有可能发挥好的作用。

二:肛泰式(膏药式)管控体系

先看些常见的现象:上级说减少会议,于是有用没用的会议都不让开了。领导说转测试三次不通过开发代表下岗,于是再也没有转测试不通过的了。发文说质量和进度冲突时质量要第一,于是就有人项目可以GA了还故意拖几天,这样就显得更重视质量了。

当出现这些作假现象时,上级一般都认为是因为大家能力太差,监控措施不到位,反正都是员工的错,都是别人的错。于是为了避免作假,又设定更复杂的管控措施,增加复杂的监控组织。于是组织越来越复杂,干活的越来越少,效率越来越低下。退一万步说就算真是员工能力不行,也应该设计适配员工能力的组织管理方式,或者去对员工培养,应该通过梳而不是堵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组织现状,谁都搞不清楚我们下一个部门叫什么名字,也说不清楚我们现在到底有哪些组织。业界平均投入实际价值工作的人员一般在95%左右,我司据说在70%以下,30%以上的人都干的不增值的工作。到处都很忙,也到处是“闲人”。用句曾经下属的话来说,和尚很少,菩萨太多。

还有个现象就是调查或评估发现了一些问题,于是假模假样地分析下根因,稀里糊涂研讨来研讨去,于是就头痛医头地设置组织开展措施了。年年都有TOP N,年年都持续改进,但问题却从来没见彻底解决过,这些问题也很少见有变化过。神马都是浮云,一切都是假把式。

领导从来都是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下面做不好是因为他们执行不到位。而不去思考为什么所有人都执行不好,会不会是因为自己缺乏一线的深入分析或缺乏和实际业务的结合体验,是不是自己制定的规则有问题。华为四大禁之一就是禁止没有实际业务经验的去做流程优化和组织变革工作,大家看看我们有多少是符合要求的。就算从事过具体业务,那也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我们依然停留在19世纪的管理模式中,总希望通过条条框框这种表象的东西解决系统问题,试图把管理简单化表面化。对于复杂知识型劳动,贴膏药式管控管理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背后的自由度太大了,太复杂了。真正合理的方法一是搭建平台激发员工,二是建立针对组织级的健康审视,一种对管理和氛围的促进方法,而不是现在对一些容易被欺骗的指标的审视。

三:不尊重员工的以自我中心

世界级企业以员工为本,他们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统一起来。他们懂得,企业的持续发展体现为员工能力的持续,所以他们特别强调所谓的预期管理,即通过投资员工的未来,公司获得自己的未来。

我们的企业存在的问题就是只注重短期效果,注重人的短期业绩而不太注重能力的发展。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典型的“绩效导向”,就是“你给我赚更多的钱,我就给你发更多的钱”,“你不给我赚钱,你就可以走人了”。

创新型知识型企业员工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我们对待生产资料缺乏敬畏之心,也缺乏共同成长的愿景,导致我们的离职率很高,忠诚度低下。当领袖说我们要采用赛马文化时,我们甚至连培训都不敢用了,即使偷偷培训也要说是研讨。

而且很多动作缺乏真诚的沟通,都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一种老子训儿子的口吻。本来相同的问题,经过我们传递出来的信息大多获得的都是抵触性的反馈。这也导致了员工和企业不能站在一条船上,过一天算一天。

其实华为作为民营企业的翘楚,是具有吸引大家的先天优势的,一大批厌恶国家垄断型研究体系,厌恶外企的优秀人才,对华为充满了热爱,也有很多人抛弃高福利低劳动强度的垄断企业和研究所来到曾经热情洋溢的华为。所以只要我们能按部就班地做,虚心真诚地对待大家,是可以留住很多人才的。但我们在人才的管理上落后别人一个时代,当大家都在为尊重人,激发人,培养人努力奋斗时,我们还在把员工当敌人看,当机器管。

四:“视上为爹”的官僚主义

我们经常看到,为了完成给上级一个汇报胶片,一大帮人持续钻研两三个月,胶片改了20几个版本,一张照片要翻来覆去地考量。为了满足上级的一次参观,把本来做实验用的地方用来做展台,购买大量不增值的东西。真是为了博妃子一笑,不惜大动干戈。

这些会议和胶片把管理者的时间全部覆盖了,很少有人能有时间去思考如何提升组织,提升质量。这里一部分是主动去迎合上级,也有部分是不得不迎合上级。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行下效也是难免的。

当所有的利益都来源于上级领导评价的时候,官僚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奢望通过什么减少简化来解决问题更是痴人说梦。只有解决了对主管的评价问题,才有可能解决汇报和会议问题,只有建立起真正能体现主管价值的评价体系,主管才有可能聚焦在核心业务上。公司一旦大了,问题怎么就这么多呢?

五:令人作呕的马屁文化

一决策机构参谋对着领导的材料说,这哪里有什么问题啊,简直太伟大了。看这马屁拍的,太没水准了。马屁文化从管理层泛滥开去,弥漫整个公司,虽然下面不这么肉麻,也都不愿意去戳破这层窗户纸。这直接导致信息失真,试点没有不成功的,要求没有达不到的。

凡是领导说的都是正确的,凡是领导支持的大家都需要支持。无人愿意去忤逆领导的意愿,无人愿意和领导深入讨论问题,上上下下一篇祥和之声,敢于直言的更是寥若晨星。历年的成功也强化了这种颂扬和靡靡之音。这些“正确”和“成功”最后就导致不可收场,十分难堪。

马屁文化一方面来源于上行下效,一方面也来源于过于刚性的执行力。大树底下寸草不生,大树虽然多次表示下征言纳贤,也只不过象征性表示下罢了。就好比《参考消息》,参考的都是表扬自己的。

马屁文化也与华为的组织生态有关系,因为组织设计问题资源调动困难,成长起来的管理者大多都是简单粗暴的推动力强型,简单粗暴带来的结果就是对上唯唯诺诺,对下吹胡子瞪眼睛,缺乏真正能认真思考,梳理业务的人。

马屁文化导致机体缺乏自我免疫机能,从上到下都是一条裤子,当裤子非常完美时可能还能正确前行。但裤子一旦破了,露出屁股丢人也是难免的,因为没人敢去跟上级说,你的裤子破了的,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组织的健康成长即需要民主,也需要集中,民主是为了集思广益,集中是为了提高执行。我们没有真民主,最后导致都是假集中。

六:权利和责任割裂的业务设计

我们的开发部门现在面临巨大的压力,很多部门经常加班到深夜十二点,大量员工离职,用领导的话来说,几乎是再造了一个腾讯。可笑的是居然有一些部门主管夸自己部门的人热情洋溢,每天自愿加班到深夜,真的是昧着良心说瞎话。

当你把业务部门和开发部门割裂开来的时候,很容易带来前后方的冲突。开发部门负责提供炮弹,负责质量问题,承担的是责任;业务部门有开疆破土,呼唤炮火的权利,却不承担后面对资源负责的责任。这导致业务部门或营销只会大量地去提需求,最后导致开发部门累的要死。

为了让开发不要过度加班,能筛选需求获得真正的价值。于是就提出开发和业务分权制衡,希望开发部门和业务部门能对着干,敢于对前方需求提反对意见。看起来是解决问题了。但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为开发和前方的平衡将带来大量的扯皮,最终不仅丧失价值需求,还会使效率大大降低。就好比治疗吃饭会噎着问题一样,我们不是通过把饭嚼碎解决问题,而是希望通过不吃饭来解决问题的。

因为这里缺乏一个真正的责权一体的组织,缺乏一个能平衡前方和后方的真正责任人,或者说业务部门的责权分离导致了这个结果。如果有个责任人,自己能去平衡需求和后端的资源,他自然会去考虑如何才能使资源最大化,自然会在需求和价值间平衡。我们现在的业务设计就比较混乱,业务和开发抢权,项目和资源抢权,缺乏一个真正的契约化客户化组织,必然导致一笔大糊涂账。中央组织部部长说,大部制改革要确保 “权责要统一,权利受监督”。政府虽然腐败,我们的业务设计连腐败的政府都不如。

人都是趋利的动物,组织的设计更要十分精细,能深入到人的内心实际需求,而不是按下葫芦飘起瓢的胡乱指挥。而且这些关于人的行为规律的东西十分复杂,更多地靠人的感受和领悟。如果对人没有深刻的理解,是很难搞清楚究竟该如何设计的。我们以前过多地依赖技术和战略成功,当我们突然走向精细化时,就有点慌不择路了。

七:集权而低效的组织设计

有客户反馈,华为响应及时性比以前欠缺,及时性慢。有客户抱怨,华为内部流程僵化,过于教条,没有以前灵活。还有客户问,你们能帮忙把这个电缆换了么,我们回答是当然可以,不过需要在七个月以后。有以前都是内部员工在喊,现在外面的声音也逐步强大起来了。

企业大了后很容易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效率低下,组织复杂,这也被管理界称为大企业病。世界500强为了避免类似的组织累赘,往往会采用事业部形式,就是把组织分成若干个小组织,让小组织自己承担盈亏。通过完整团队的运做,进行短链条的管理和交付。

我们则执行的是长链条的管理和交付,市场和开发属于不同的体系,市场不把开发当人,开发则觉得市场没技术,出了问题就互相推委。有时为了完成个产品的某个牵涉大特征的优化,大体系的纠葛十分严重,直接导致效率十分低下,简直令人惊诧。

反应慢一是管理水平的问题,和我们的组织设计也有很大关系,组织运做的链条太长,必然带来高昂的沟通和协调成本,这些沟通和协调的阻力会大大降低效率。可能光从流程上看没什么问题,但我们忽略了流程运做过程中的路径成本。中兴06年前采用的是事业部形式,然后改成集权形式,后来又改成了事业部的形式,现在看来还是有些进步的。

八:挂在墙上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支撑企业成功的潜在力量,是支撑人奋斗的内驱力,也有着巨大效用。制度和考核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细致入微的搞清楚,核心价值观却弥补了这些空白。这好比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法律再完美也需要道德的约束,这样社会才能良性互动。

IBM顾问说,核心价值观不是写在墙上的口号,而是一种提倡并能获得认可的行为,比如协同创新等。只有做了这些工作的人获得认可,这种行为才会广泛流传。就是说核心价值观要有反馈机制,要有利益牵引。

我们一方面号召大家要实践核心价值观,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动作和价值支撑,最后导致流于形式。比如团结进取等,虽然每次PBC沟通都会拿出来晾晾,但缺乏有效的解读和利益的支撑,加上局部化利益的考核导向,也使这一切流于形式,非但没能促进企业进步,还浪费了公司的人力物力。大企业的竞争靠价值观,我们这价值观显然是没什么竞争力的。

九:言必称马列的教条主义

我们在汇报材料或宣讲时,口头禅都是IBM如何、爱立信如何,或者某领导如何。领导看到大家材料也是问这是不是书上写的,有什么出处没,从来不会问我们是怎么样的。大家觉得只要是进口的就是优秀的,只要是书上的就是可以应用的。这一方面说明大家过分迷信洋人,一方面说明心里没底,或者说对组织什么都不懂,只能生搬硬套。

当年红军盘踞井冈山,共产国际派了李德博古做军事顾问指导红军,顾问们靠着在苏联成功的经验,在中国制定了阵地战、城市战等不切实际的指挥方式,最后导致红军残败不得不万里长征,红军从长征前十来万人迅速降低到两万人左右。如果如实日军“及时入侵”,前景堪忧啊。

借鉴西方的先进理论可以,但不能完全无条件的照搬。管理是社会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就是那些基本技术和理论,抄起来容易些,社会科学则牵涉广泛热深入的多。连德鲁克都说,希望中国企业能在自己国情基础上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而不是教条的照抄。日本企业在成长的同时能成长出国分正义,盛田昭夫,华为能成长出谁来,林志玲么?

十:夜郎自大的阿Q精神

我们祖上曾经阔过,祖宗成法已经打了这么多胜仗,我们的领袖是英明的,我们还是就这么办吧。公司上下充斥着这样一种盲目自信精神,尤其在领导层。总觉得祖宗厉害过,以后还是厉害的,有时甚至谈到中兴时都有种品种的优良感来。于是我们着手总结造钟而不仅仅是报时,就这水平,又能总结出个啥呢。

一切都是在变化的,彼时的成功不能证明此时的成功,更不能证明未来的成功。如果曾经成功过就一直成功,大清朝的辫子军也会源远流长。大家不去寻找成功的真正原因,辨析哪些才是我们的真正竞争力,躺在各种原因带来的历史功劳薄上,叼着大烟,幻想着自己未来美好生活,十分荒唐。当我们在快速发展时,很多矛盾都被掩盖了,一旦增速下降甚至减速,矛盾很容易就激化了。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华为需要一场大的挫折,否则永远不可能有进步的勇气和发自内心的改善。或者说华为一场大的措施是无可避免的,因为无人能阻止得了这个巨大的惯性。

这就好比2012的大灾难,人类过度消费导致环境的超载,因为利益的原因,任何哥本哈根会议都无法达成一致,也是阻止不了灾难的到来的。一场大的灾难可能是洗涤过去,重新开始的唯一机会。你看2012后的天空是多么的明朗啊。

华为十大内耗的解决方案:

十大内耗帖子发出后网上网下引起很大反响,绝大部分人觉得是无可奈何和感同身受,可见员工的感知和领导的感知差别巨大。沟通位差效应表明,由上级到下级的信息通过率有20%,由下级到上级的信息传递通过率只有10%,(沟通的位差效应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对企业内部沟通进行研究后得出的重要成果。他们发现,来自领导层的信息只有20%-25%被下级知道并正确理解,而从下到上反馈的信息则不超过10%,平行交流的效率则可达到90%以上。)而且不同立场的人对相同问题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可见真实信息的有效传递是多么的困难。从这里来看,心声社区沟通平台的建立还是相当有意义的。

有人提到“十大”里只提了问题,没提解决方案,或者说干好本职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事。吉德林法则认为,能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当然了这也和本

职工作相关,只不过手段非主流了些。本人在基层深耕多年,什么金牌个人总裁个人等也有所斩获,对基层管理组织建设也有很深刻的体会。所以这里再续一文,针对前面提到的十大问题初步提出个人看法。其实很多想法散见于我写的很多文章,这里只不过再总结梳理下,并不是为了应对上篇文章的狗尾续貂之作。也许写的不好,也就当是野人献曝了。

前文提到的十大问题有“厚重的部门墙、膏药式管控、不尊重员工、官僚主义、马屁文化、割裂的业务设计、集权的组织设计、挂在墙上的价值观、教条主义、阿Q精神”。这十个问题很多是企业表现出来的症状,症状后面可以根据相互关系和问题来源归类为几个主要根因,或者说这几个根因的解决就可以解决“十大”。这里初步归类为以下四个:“考核和核心价值观的平衡、员工和企业的共赢与发展、有效的监督和授权、短链条交付和权责统一”。

一:考核和核心价值观的平衡

前文提到严格考核导致大家过度关注局部利益,过度关注短期利益,带来了无比厚重的部门墙。但如果不考核则回带来更严重的问题,因为没有了驱动大家努力的动力。以前国有企业大锅饭一开始还能靠热情和理想撑段时间,后来就逐渐消失了激情和动力,也就逐渐破产和下岗了。改革开放前人民公社也是出工不出力,小岗农民冒死分田到户,从而给奄奄一息的中国带来最后一丝转机。国企的改制和分田到户带来的业绩快速成长就是考核带来的结果。考核让大家知道只要好好干,就会有好的报酬。

人民公社有缺点但也有优点,当年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和集体主义精神聚集起大量劳动力,建设很多水库和发电站。一旦分田到户大家觉得修水库等都是大家的事情,还是干好自己一亩三分地最重要,于是大量水利设施老化损毁。人民公社的伟大理想和集体主义精神就是核心价值观,光靠宏大的核心价值观解决不了吃饭问题,但没有核心价值观就解决不了更好地发展问题。

企业管理也是这样,考核和核心价值观都很重要,考核和核心价值观的平衡才能带来最大收益。考核是根本措施,是保证人人都努力奋斗的基础,但考核过严又容易压抑人的协作意识,导致人短视,成了部门墙的推动力。考核对组织的影响是个倒的抛物线,从无考核到有考核一开始是逐渐增加组织效能的,当超过最大值再增加考核力度,则会导致组织效能下降。

目前公司为了提升个人间协作,提倡员工为团队做贡献,不要过于拘泥于个人眼前利益,希望通过团队的指标考核来弱化个人的利益关注。个人认为,这种通过新指标来解决老指标问题是不太可能实现目标的。对于员工来说,组织之间带来的利益波动,传递到个人的影响上是十分轻微的,带来的收益也仅仅是可能性。员工不会为了组织的整体变好,获得自己的大点的可能性,而放弃聚焦自己业务所带来的更大的收益。

红军靠什么保持战斗力,靠什么保障管理,毛泽东认为,“应该靠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革命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组织的文化和核心价值观。部队通过文化和价值观带来战斗力,企业也一样。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通过实验也证明,对群体成员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是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通过建立思想层面的东西,优化组织建设和宣传,来平衡和弥补考核机制,激发大家努力工作。

核心价值观的可视化和利益化是提升核心价值观效用的关键手段。毛泽东说为了***而奋斗的前面,其实还有一句打土豪分田地,于是大量的劳动人民就奋不顾身地去战斗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也要能在工作中体现,不仅要说清楚实践核心价值观可以有收益,更要通过实实在在的例子去驱动组织的不断实践,从而实现良性循环,避免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挂墙化。小结下就是说,适度弱化现有考核,弱化部门墙的推动力,包括对项目和流程节点的考核等,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水平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要有利益和现实牵引,通过核心价值观解决考核弱化后的懈怠,同时激发起团队中个体的价值和团队融合;同时可以通过建设高质量的照镜子诊断文化,弥补考核弱化后的空缺,通过照镜子诊断,分解考核导致的唯上级力度,避免考核带来的额外伤害(详见下三)。

二:员工和企业的共赢与发展

以前国有企业追求终身制,只要进去了就捧上了铁饭碗,一辈子衣食无忧。现代企业已经基本不再有终身制了,企业随时可能垮台,员工也可能因为不胜任岗位而被劝退。所以员工就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时刻做好公司垮台和被开除的准备,要通过自己的成长在未来职场谋得生存之地。

所以从员工的角度来说,学习和发展是非常的重要,当员工在工作中无法提升自身技能时是很痛苦,那些整天被写胶片的兄弟们也是很愤懑的。李开复都说,当你哪一天发现自己没有学习的机会时,就可以从这家公司离职了。其实大家对学习的渴望也是对生存的渴望,我现在在码字梳理思路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薪水是现在的生存方式,学习和成长是未来的生存方式,人不可能只顾眼前过的舒服就忽视了未来的发展。

现代企业也会随着员工的成长而成长,员工就是企业最大的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先进了,产品自然也先进了。卡耐基都说过,即使他的钢铁厂全部被烧毁,只要员工在,钢铁公司就在。所以企业对员工的能力的关注也是一种投资行为,这种投资也是一种双赢的行为。员工的学习与发展可以体现在不同层面,并不总是花大钱去上课,脱产去培养,而是让员工能从职业中学习到知识,接触到以前未接触到的东西。

其实学习与发展也是高质量目标制定的过程,目标制定不可能只考虑你把这事做完了,组织如何如何,还要考虑员工把这事做完了,员工有什么收获,今年的目标完成了,对你的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帮助等。在制定目标的时候考虑清楚这一点,大家才能发自内心的努力把工作做好,才能交付出高质量的产品。只有双赢的活动才能激发所有参与者的激情和努力。我们现在则更多地考虑了组织利益,而忽略了员工利益,最后导致了双输。

另外人都是有惰性的,光把个人成长写在PBC里未必能让员工有效的学习,在员工工作压力适度情况下,通过组织的适当关注或者说把员工的成长也纳进考核或关注目标,也会取得一定成果,不能老说学习与发展完全是个人行为,其实很多业界大公司都会周期性晾晒员工的成长和进步的。

小结下就是说,员工对自身成长十分关注,企业要通过员工成长实现自我成长。员工的成长不仅要靠培训,也要能在实际工作中有所收获,这就需要通过目标制定等管理动作,把员工的短期成长和长期发展纳入进来,给予员工施展才华和抱负的舞台,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赢,才能真正激发起最广泛的生产力。

三:有效的监督和授权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可见照镜子是十分重要的。西方政府为了保持政府的进步和健康设置了三权分立,同时通过媒体的第三只眼实现细致的监督。报纸上也说,中国政府为了提高对县级政府的监督,建立省级例行巡视制度。巡视制度建立后,组织情况明显好转。县级政府就好比我们企业的基层作战组织。

我们现在也有干部的弹劾和党委的三权分立,但这个力度明显太弱了,在干部任命等的一些大颗粒上有点微弱效果,但在业务和组织上关注太少,很多组织关键特征和健康度长期无人关注。主管只需要让一个上级满意即可,这种只靠上级一人评价的方式也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和马屁文化,因为缺乏有效的其他评价渠道。为了老婆孩子热炕头,难免不去卖命地昧着良心厚着脸皮讨好领导。中兴通过的独立组织综合评估对主管直接末尾淘汰,爱立信通过第三方上百个问题的审视,针对性地发现组织问题。

所以为了实现组织的高效运营,一个恰当力度的、能照出组织问题的镜子十分必要,镜子可能不需要关注的多么细腻,比如是不是开太多会了,是不是没关注TR点了,而是要关注一线利润结果或二线组织结果。一线利润结果就是你的赢利等指标,为了降低过程风险,适当再管理下二线组织指标,如员工的感知、组织效能,组织氛围等,我们现在虽然有Q12(20),但还是显得大颗粒度了。对一线和二线关注后,则可以释放大量三线的细节监控,最大可能让员工都工作在主价值流而不是辅助上,避免让大家觉得到处都是不干活的人,而且三线细节也确实无法监控到位。

一线二线运营的关注可以是长期的,如政府的纪检委。也可以是例行的,如目前政府通过对县级单位派巡视机构发现问题,巡视机构每次约见两三百干部,驻扎一两个月,通过这种深入的挖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了,这个组织的建立和规则设计十分重要,要最大可能避免带来新的累赘和功能失效。组织的精细化设计往往是事情成败的关键要素,这个度十分难以把握。

镜子除了照出问题,还可以打通上下的信息通道,让基层信息能有效传递上去,实现管理的可视化,避免官僚主义和马屁文化,提高决策输入质量和决策水平。我们现在只对上级一个人负责,很容易导致上下信息失真,导致动脉硬化,血流不场,影响了氧气传递,降低了免疫力,时间久了必然晕厥过去。通过组织的镜子通道,拉通上下信息流,让基层组织更聚焦在实际业务上。用句领导的话来说,建立镜子通道不仅仅是为了监管,也是为了威慑,威慑基层去努力思考如何提升组织效能,而不是仅仅去提升指标服务上级。

设置类似镜子的同时更要给与一线充分的权利,我们现在之所以出现膏药式管控体系就是因为我们关注了不该关注的,忽视了该关注的。一些过程数据其他人是很难准确把握的,也很容易被欺骗,与其在那设置各种复杂的组织和条件去约数作假,还不如适度放弃措施指

标,而去关注业务结果和组织结果,通过对结果的关注,驱动大家去思考经营业务,我们现在关注的太细了,就是蒋介石的作战方式,直接指挥到班排长,把中间一系列层次的大脑的积极性都忽略了,导致内部僵化保守,死水一片。

驱动业务部门主动思考的同时,还要提供能力支持,比如研究业界的情况,分析组织实际成熟度,把这些研究清楚总结出共性方案,放在货架供大家去选用,改变以前的强迫喂食为现在的让他们主动来抢食的情况,这样即能避免一刀切的机械化,也能提供出业界先进的理念和方法。

小结下就是说,要学习友商通过其他手段强化现有的监督制度,这样即可以驱动基层和行管持续优化,主动优化,避免组织的累赘化;也可以分解部分考核压力,降低官僚主义和马屁文化;同时还可以通过监督实现上下信息的充分流通,提升组织的自我免疫能力。

四:短链条交付和权责统一

我们现在采用中央集权的组织形态,很容易带来体系间的杯葛和低效。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这里定义一个衡量组织或项目的沟通通道的长短的特征量:约束圈或约束度,即如果项目里的某员工不执行任务,项目经理(PM)能通过有效渠道,约束管理到该员工的通道长短(该理论我曾提取为一篇共性文章,被人力资源管理等杂志录用,后主动放弃)。约束圈大小是执行力的表现,是影响项目成功和风险的关键要素。

关于约束圈的大小可以根据组织形态计算,PM直接管辖,则可以定义为1,因为PM可以通过考评权利直接要求A员工做事。如果不是直接管辖,PM为了让A不得不配合工作,需要先找上级PO,PO再找上级大部长,就是说一直找到能约束A员工的上级为止,然后大部长再找小部长,小部长再找PM,PM再找A员工,这里的约束圈就是5,跨体系一般就是10以上了。如果一个组织的平均约束圈太大,可能就有很大风险了,因为推动和沟通肯定是高成本的了。

业界一般通过权利的明确定位和预算投资等,能做到主约束圈为1,总约束圈在5以下,我们一般都是5~10,所以我们的资源调动难度很大,也更容易成长出推动能力强,强势的领导和项目经理。主要就是因为我们的组织无法支撑起合理的运做方法,只能靠个人力量去推动。而且这种运做模式也导致了我们会议和协调特别多,因为虽然理论上对方有这个职责,但约束路径太长,靠组织规章推动不了,只好找些人开会写材料决策了,我们很多会议都是这么产生的。

我们还有个问题就是体系内的权利分离导致的扯皮。PDT负责业务线的产品经营,PDU负责职能线的产品开发。PDU产品质量的好坏一般是直接由上级开发部负责的,PDT不直接承担责任。所以PDT一般是不会去考虑PDU是不是人力不足,是不是技术准备度不够的。虽然产品开发出质量问题,也会间接影响产品经营,但这种影响不是直接的,所以影响的力度会小很多,关心自然也会少很多。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冲动,当PDT不直接对最终质量负责时,提的需求越多,自然可能的利益越多。而且他们也没有长期经营产品部的冲动,也不会去真正关心产品部的长期发展,不会关心员工的成长和压力。而当PDT自己去平衡需求和人力矛盾时,他知道平衡好冲突才是利益最大化,自然有了筛选需求关系产品部的冲动了。所以首先要责任和权利直接聚焦在一个实体组织上,就是说让实体组织自己去平衡风险和收益,自己去平衡质量和进度,周边组织至多提供方法和监督。PDT经理就好比厂长,PDU部长就相当于车间主任,承担了发展工厂重任的厂长,自然需要去权衡如何保证最少的需求获得最大的收益。但我们现在是集团公司的越级管理,降低了厂长的感觉,自然容易出问题了。

现在业务部门和产品部门的割裂,与产品部门和业务部门权力失衡也有关系,产品部是为业务部而存在的,但因为历史原因和组织惯性,产品部门服务业务的意识还不够强,什么责任都想自己承担,强化了开发部门的权力,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权责不对等。因为传统的考核制度和利益格局还是以前的职能部门模式,项目运做下缺乏有效的新的利益分配规则,自然不容易过度到项目化契约化运做了,体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大家都在抢权,缺乏一个权责统一的体系,这也直接导致了需要协调的地方多,需要升级的地方多。

小结下就是说,要解决执行力低和沟通复杂扯皮的问题,句需要解决沟通路径长和权利责任割裂问题。一是通过考评或组织设计强化完整团队,降低沟通约束度大小,从而降低体系间、业务和开发间的的路径阻力,提高执行力,这里组织设计就是事业部制。二是明确责任权利统一,按交付过程明确中间环节,避免整条线上互相抢权或互相掣肘,提高效率和服务意识。企业大了,组织和制度设计很重要,复杂也很敏感,这东西牵涉到人和业务双重关

系,稍有不慎,就带来巨大负面影响。我这里也仅仅是自不量力地抛块砖头,给大家笑话下,笑了后也顺便讨论下。

我是很反感一些主管的论调,只要是出了问题,不是制度不好,都是别人能力不行。我认为如果制定的规则大规模执行不好,不是执行人的问题,恰恰是制度设计人的问题。制度设计者脱离实际,随便找几个人沟通下就当作全体,胡乱制定规则导致执行人难以执行。有人说制定政策的组织应该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时间去一线体会,三分之一时间去总结提炼,三分之一时间去宣讲。我们现在能做到这三个三分之一么?

另外建议大家有时间多写写文章,尤其是长点的文章,文章比胶片连续性更好,能把逻辑和思路理的很清楚,而且能把本来不清楚的在写和改中理清楚。“十大”写出后很多同事一看就知道是我写的,可能本人的文风太明显了,相信这次又会得罪很多人。因为怕得罪人或者为了讨好人而丧失原则,从来就不是我的风格。“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话我不敢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俗话还是可以安慰下自己的。当然了,如果能借助非常规手段能推销自己的想法和影响力,真正做点贡献就更善莫大焉了。

下载浅谈“医院的内耗效应”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医院的内耗效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华为十大内耗问题浅析”有感

    读“华为十大内耗问题浅析”有感 一篇网上流传甚广的批判华为文化的文章:《华为,你将被谁抛弃——华为十大内耗问题浅析》出现在华为内部出版物上。且不谈华为文化的是是非非,......

    零内耗沟通(样例5)

    关于公司“企业沟通零内耗”内训报道 为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团队精神,提高公司部门之间、员 工之间的沟通效率,共筑和谐企业氛围,10 月 7 日,公司 邀请北京影响力教育集团资深培训......

    心理效应

    学生心理效应引导技巧 1、步难以上青天——层递效应 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

    心理学各种效应精选

    1、认知地图效应“庖丁解牛”、“胸有成竹”和“老马识途” 认知地图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对行为的目标,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获得目标的结果的认知,就是期待或认知观念......

    心理学效应

    异性效应 所谓“异性效应”不是夫妻关系,或者男女之间日常的一般性接触,而是异性在工作、学习、娱乐中,为了加深了解,而有较多的接触交流。是男女双方,自觉自愿为了事业进步、......

    各种心理效应

    心理学中的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

    常用心理效应大全[精选合集]

    常用心理效应大全 1、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

    心理学效应

    同学们早上好,我今天的主题是《弄假成真的谎言——关于认知失调》 著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实验中,先让两组人从事重复乏味的任务1小时,然后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