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新的社会阶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 论文 关键词】:新的社会阶层;经济 发展;就业门路;社会公益事业;积极作用;贡献力量
【论文摘要】:新的社会阶层是 中国 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为发展社会经济和社会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发展阶段,要努力充分发挥新的社会阶层的作用。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呈现快速增加的态势。“新的社会阶层”这一表述,最早见于江泽民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 企业 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社会阶层”,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涉及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为发展社会经济和社会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的一些优秀分子也因此赢得社会的尊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税收
新的社会阶层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直接参与或服务于生产过程,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为国家增加了税收。据2006年7月中旬的相关报道,我国新的社会阶层及从业人员人数已超过1.5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1.5%,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全国近1/3的税收。2.扩大了就业门路,缓解了就业压力
新的社会阶层或者自主择业,或者以自己创办企业招工的方式,吸纳了很大一部分待业人员和公有制部门的富余人员,从而扩大了就业门路,缓解了就业压力。中共中央统战部的一份报告显示,近10年来,个体、私营企业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近600万个,约占同期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3/4。在我国7亿多就业者中,非公有制经济吸纳的就业量(含农业劳动力)就占到90%以上。如果不含农业劳动力,吸纳的就业量为1.9亿人,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26%。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数达1.2亿人,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5.4%。其中申办个体工商户83.8万人,投资兴办私营企业4.5万人。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数稳步增长,有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3.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
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不少人,自己富了不忘国家,不忘社会,积极参加“希望工程”、“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活动,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以扶贫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光彩事业为例:目前已实施项目1.54万个,到位资金1247亿元,培训人员373万人。
十七大报告强调:“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投身中国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坚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统一,充分发挥新的社会阶层的作用。首先,要加强党的 政治 领导,引导新的社会阶层健康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 法律,勇于开拓创新,敢冒风险,敢为天下先,走出了一条创业之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但是,这些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成员,由于所受的 教育、所处的环境不同,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其中确有一些人不遵纪守法,缺乏职业道德等等。我们要按照胡锦涛同志2006年在全国统战工作上提出的“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20字工作方针切实作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工作。
第二篇:如何发挥企业女职工组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如何把广大职工群众团结和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积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是新世纪工会组织的根本任务,这其中,针对女职工队伍中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女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引导女职工识大体、顾大局,积极支持改革、投身改革,最大限度的把女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建功立业,是时代赋予工会女职工组织的历史使命。
一、要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深入开展岗位创新和劳动竞赛活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女职工的参与。女职工组织应充分发挥广大女职工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半边天作用,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大力开展以推动科技进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队伍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创新和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活动,把广大女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二是建立好的激励机制。竞赛活动中,把好的创新成果或竞赛成绩同职工的经济利益、同工会先进评比挂起钩来。每年对创新工作、竞赛情况进行总结,对涌现出的先进集体、个人和优秀成果给予表彰和奖励。三是抓好典型。以典型带路,加强活动辐射性。常言道: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抓好活动中典型的选树与宣传,弘扬健康向上的比、学、赶、帮、超氛围,让女职工赶有目标,学有样板。
通过开展岗位创新和劳动竞赛活动,有效的调动了女职工参与生产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提升了女职工在经济建设中的创新能力。使女职工工作更切近生产实际,更好的参与和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中,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围绕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女职工综合素质,做实践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
企业文化就是把职工个人追求融入到企业大发展中形成的企业管理文化。它包含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价值观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等。作为企业工会女职工组织,要团结带领广大女职工,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做用,带动女职工提高女性主体意识,做“四有”、“四自”新女性,树立在企业发展中体现个人价值的进取精神。一方面,对女职工进行以企业精神为主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弘扬企业精神,使女职工认识到个人、企业与国家的关系,认识到本职工作的意义,认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权利与责任,增强女职工对企业这一群体的归属感,“树立企业兴衰我有责”的主人翁精神。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的着眼点要放在职工技术业务素质的提高上。女职工组织应以组织“学习成材”、“岗位练兵”、“女职工素质达标”、“争当学习型女职工”等多种活动调动女职工学习积极性、为她们提供学习条件、拓展女职工的知识面,在企业内部形成学文化、学技术的良好风气。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和多方面的素质教育,公司女职工有了三种转变;一是从“单纯的上班挣工资”向“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念转变;二是从“要我干”的劳动观念向“我要干”、“要干好”的主人翁精神转变;三是由陈旧的“干好干坏一个样”观念向“优胜劣汰、竞争上岗”、“以作为求发展”的观念转变。观念的转变,产生了自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广大女职工在生产和工作中充分展现了新时期女职工的新风貌。
三、坚持维护女职工的合法利益和特殊利益,做实践广大女职工根本利益的代表。
代表和维护广大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工会女职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对优化女职工生存与工作环境,保护、调动和发挥女职工参加企业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即包括女职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又包括“四期保护”等特殊利益,且不同的女职工群体、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维护要求。女职工组织只有从多方面、多渠道来努力实践,做广大女职工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才能更好的履行维护职能。
首先,加强女职工组织自身建设,为更好的履行维护职能奠定基础。
一是提高女职工干部队伍素质,提升女职工干部的维权能力。“打铁先要自身硬”,作为女职工的代言人,女职工干部队伍素质越高越有能力为女职工说话办事,对周围的女职工更能起到积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新形式要求广大女职工组织,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创建“学习型女职工组织”为载体,强化业务知识学习、培训的同时,加强自身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强化宣传,积极协调,整和多方面力量,形成社会化维权格局是提升女职工组织的维权能力、更好的履行维护职能的基础。
二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增强维权的时效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方式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新形式、新情况、新条件要求女职工组
织必须深入基层,到广大女职工群众中去,倾听女职工的呼声和要求,从广大女职工迫切要求解决的难事入手,分析问题症结,研究问题原因与对策,最大限度做到超前维护。要善于在党政所急、女工所需、女职工组织所能的交汇点上科学定位,发挥女职工组织作用。
其次,提高女职工参政议政能力,做好源头维护。目前,企业中存在的女职工参政比例、参政层次、参政能力相对较低的问题,影响了女职工群体及自身的维权能力。新的形式要求女职工组织主动参与,提高女职工参政意识和能力。女职工干部要充分发挥工会女职工组织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积极参与维护机制的建设,参与有关女职工政策的制订过程,参与企业法规、制度、改革方案等的制定与修改,积极参与平等协商和女职工集体合同的制定,积极推进《山东省妇女发展纲要》的贯彻实施,抓好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提高职工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女代表的比例,并以“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专题培训,提高女代表参政议政能力和维权意识。通过不同单位、不同层次的女代表,把涉及女职工合法利益和特殊利益的内容反映出来,女职工组织则负责会后提案的协调和监督落实。通过这些措施,实现女职工组织整体参与、源头维护。
再次,抓好劳动保护工作,为女职工做好事、办实事。针对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做到对生产一线女职工情况心中有数,协助有关部门及时解决女职工在劳动就业、劳动保护方面遇到的问题。几年来,公司女职工委员会通过一年一次的劳动保护工作大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如:为化验岗、离心机岗、深冷装置等20多个有毒有害岗位安装了有毒气体测报仪和通风排气扇,对30多个强噪音岗位加装了隔音门、隔音窗,有的建起了隔音墙等,随时为职工改善劳动环境和条件。尤其是对“四期”女职工,视不同岗位实际情况,及时给怀孕女工调换岗位,对怀孕7个月和哺乳期女职工给予上大班待遇。女职工合法利益和特殊利益的有效维护,极大的激发了女职工的工作热情,调动了女职工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式,为工会女职工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空间,也赋予了更多的任务和挑战。我们必须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女职工工作的新思路,更好的完成新世纪赋予女职工组织的使命。
第三篇:论工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角色定位作用
文章标题:论工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角色定位作用
和谐社会建设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工会组织推动构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就是要立足自身、发挥优势,把协调和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作为长期任务抓紧抓好。“劳动合同我指导;工资协商我代表;安全生产我监督;职工困难我帮好;民主
管理我组织;企业文化我创导。”这就是工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
推进平等协商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协商制度作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协调和协商的实质是工会与有关方面的平等协商及劳资双方平等谈判,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协商,维护了职工的利益,表达了职工的愿望和心声。因此,工会履行基本职能的主要途径是集体协商和谈判。
促进劳资和谐 社会和谐在企业中主要表现为劳资和谐,完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企业和社会和谐。和谐促发展,和谐出效益。工会要利用有效的手段和载体,积极开展活动,形成企业文化,影响企业主。民主管理制度就是一种手段。工会作为劳资相互沟通的渠道应多做有利和谐的事情,防止劳资矛盾激化。
主张公平正义 《决定》中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根据中央提出的六个方面要求,工会组织要有所作为。比如在民主制度上积极完善职代会制度和厂务公开制度;法律和司法制度上开展职工法律宣传和法律援助;在深入分配制度上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社会保障制度上推动社保的扩面和社会救助机制建立等等。
参与社会管理 工会代表职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管理,这是法律授予的权利。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关键是涉及职工政策、制度、法律的制定,对地方工会来说主要是参与政策的制定。一些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将会直接影响职工的利益。
维护合法权益 《决定》中专门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等群众团体的领导,支持工会发挥联系职工、服务职工、教育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问题。而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权益是关键。
职工的劳权,就是职工的就业择业权、劳动报酬权、劳动保护权、休息休假权、女工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社会保障权、争议提请权、组织工会权等权利。工会在作用发挥方面,重点是建立多种机制。工会维权机制从这五方面建立:诉求表达机制、矛盾预警机制、争议调解机制、集体协商机制和劳动监督机制。
《论工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角色定位作用》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论工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角色定位作用。
第四篇:全面建设小康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当代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党的十六大所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针对我国目前所达到的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状态而言的。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更”,即“更高水平”、“更全面”和“更平衡”。
2)所谓更高水平,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要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我国的小康社会建立在一个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之上。具体而言,就是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3)所谓更全面,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居民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获得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更为充分的满足,获得政治、精神文化生活更为充分的满足,获得优美生态环境和个性自由方面更为充分的满足,等等。
4)所谓更平衡,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目前明显存在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社会阶层差别等不断扩大的趋势得到扭转并逐步缩小,使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大幅度提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其本质是富民强国、民主进步、文明和谐,亦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第二,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另外,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和平外交,维护和平、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千万不可忽视。
全面建设小康将使我国成为 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成为人们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的国家,成为人们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民主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国家。
第五篇:烟叶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总体目标与阶段性任务
烟叶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总体目标与阶段性任务
为促进xx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责与烟叶生产工作现情,制定烟叶工作的阶段性任务与远景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代烟草农业为统领,以基地单元建设为载体,以特色优质烟叶开发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重心下移、着眼基层、突出服务、加强基础”的指导方针,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主攻质量、突出特色、提升水平”的总体要求,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积极做好对烟农的技术培训,科学规划烟叶生产布局,扎实推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搞好烟草集群建设推进工作,不断提升烟叶生产的生产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开拓许昌“两烟”持续、协调、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阶段性任务与总体目标
2013年工作目标:全县烟叶种植面积达到xx万亩,收购烟叶xx万担,烟叶收购均价约xx元/公斤,实现税收xx万元。
2014年规划目标 :全县烟叶种植面积达到xx万亩,收购烟叶xx万担,烟叶收购均价约xx元/公斤,实现税收
xx万元。
2015年规划目标:全县烟叶种植面积达到xx万亩,收购烟叶xx万担,烟叶收购均价约xx元/公斤,实现税收xx亿元。
到2020年,全年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xx万亩,收购烟叶稳定在xx万担以上,烟叶收购均价约xx元/公斤,实现税收xx亿元。
三、主要措施
实现上述任务目标,要重点抓好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建设、技术推广、示范带动、组织保障等措施落实。
1、大力发展规模化种植。把发展规模化种植作为推进烟区长远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将烟叶生产优惠扶持政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种烟大乡、大户倾斜,扩大规模化种植,提高规模化种植效应。积极整合现有涉农资金,加大烟区道路、水利、电力、机械、土壤、生态、防灾减害等方面的投入,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内聚外引,多渠道筹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资金,努力保护烟叶的种植热情,调动烟农的种烟积极性,防止烟叶面积滑坡。
2、抓好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科学规划、系统设计、规模推进、综合配套”的原则,继续加大投入,今后全县每年投入约5000万元左右用于水利工程、机耕道路、密集烤房、育苗大棚、烟草专用机械等烟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具备条件的乡镇,联村建设集育苗、烘烤、收购一体化工场。到2015年,全面完成13万亩高标准基本烟田建设,烟水工程、机耕路、密集烤房、育苗工场、农机具、基层站点和防灾减灾体系等设施综合配套,烟田旱能灌、涝能排,密集烘烤100%,整地、起垄机械化作业率达到85%以上,移栽等环节机械化作业率明显提高,烟叶生产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3、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设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实现科技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充分利用冬闲季节,抓好对烟叶生产技术人员和种烟科技户的生产知识、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广大生产技术人员和烟农的科技种烟水平。在烟叶生产的各个环节,邀请烟草专家对烟农进行专题辅导,解决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中遇到的难题。并积极开展送烟叶科技下乡,入村入户帮助烟农指导烟农科学种烟,为全县烟叶生产水平提高提供可靠保障。到2015年,全县推广3-4个左右适应市场需求、综合性状较好的特色优质主栽品种;每个基地单元原则上种植1-2个主栽品种。
4、扎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以“科学规划、系统设计、综合配套、整体推进”为指导,以基地单元为载体,坚持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注重规划的整体性、设计的科学性、要素的集成性、资源整合的综合性,精心设计,单元实施,整体推进。按照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和烟叶质量特色相似性,与企业卷烟品牌原料质量需求相结合,大力开展烟田配套、烟苗配套、烟炕配套、烟水配套、烟路配套、烟机配套、烟险配套、烟站配套的8配套建设,全面展现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县的整体形象。
5、高标准打造烟叶基地单元建设。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拉高标杆,突出亮点,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高烟田整体形象。按照“每300~500亩标准”规划方格田进行综合治理,进行机耕路、沟渠、桥涵、机井、水泵、地埋线等基础配套,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示范田建设标准。2012-2015年,全县建设基地单元6个左右,2015年基地烟叶年产销量达到39万担左右,基地单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6、完善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体系。一是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围绕打造“现代xx王国”战略任务,把烟叶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坚持企业推动、烟农主体、多方协同的原则,紧紧依靠县委、县政府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与支持,进一步完善烟叶生产联席会议制度,提高战略推动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全面抓好烟叶发展规划的落实,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精心组织,有序推进;健全管理制度与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加强指导、考核与监督,将规划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积极争取和用足用好行业烟叶经济
政策,加大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土壤改良、科技项目、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资金投入。立足做实基础、提升水平,争取增加计划资源,促进襄城烟叶做大做强。科学制定烟叶生产投入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护烟农种烟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烟田防雹减灾体系、烟叶种植保险制度、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建设,降低烟农种烟风险。整合现有涉农资金,投入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优化支农资金使用办法,形成建设产业集群的合力。积极争取国家在土地整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机补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的强农惠农政策,全面开展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普惠制、广受益。争取上级政府烟叶税收返还、土地流转、防灾减灾、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政策,为烟叶生产发展提供支持,确保实现原料保障上水平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