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析执行难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执行难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吴传华
近年来,人民法院的各项审判工作均取得很大的成绩,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自身应有的作用。但作为人民法院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执行工作,却陷入前所未有的窘境,全国各级法院均出现了执行难的局面。执行工作己成为人民法院各项审判工作的“瓶颈”。一时间,申请执行人的埋怨、不理解;被执行人的抗拒、指责;案外人的攻击、嘲讽一起袭向人民法院。执行问题亦往往是人大代表与会期间讨论、反映的热点问题之一。
因此,强化执行工作,依法规范执行秩序,坚决杜绝“法律白条”,彻底扭转执行工作的被动局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终目标。
具体分析形成“执行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当事人确实没有履行能力,据不完全统计,执行一队受理的案件中因被执行人没有履行能力而不得不中止执行的案件有91件,这也是人民法院案件执结率较底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少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经济效益差,负债多,亏损严重,偿付能力差。有的企业已破产或濒临破产的边缘,这些企业连职工工资发放都很困难,如果法院强制执行,势必激化矛盾,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的稳定。对涉及这些企业的案件不得不停止执行。有的被执行人夫妻双双下岗,无工资收入,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障,更不用说清偿债务了,此类案件只有依法中止执行。
二、被执行人无视法律故意不履行、逃避执行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致使道德滑波。加之全社会没有普遍形成诚实信用经营企业的价值理念,逃债、躲债、废债、赖债时有发生。有的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在法院执行过程中,答应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以拖延时间,然后东躲西藏,有的甚至一走了之,致使相当部分案件因找不到人而难以执结,不得不予以中止。有当事人在诉讼期间预期要败诉,就开始挖空心思,隐藏转移财产。将自己的财产进行出租、变卖、隐匿、转移,或公款私存、或多头开户、或企业改制、或申请破产等。据统计,我队受理的执行案件中当事人故意不履行有38件,因被执行人下落不明,而使案件不能按时执结的有45件,而且,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此类案件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三、因被执行人主体特殊而无法执结。
截止目前,我队受理的因被执人主体特殊而案件无法执结的有9件。这类案件的被执行人大都是村民委员会,由于我国取消了村提留等各项收费措施,村委会的各项费用由上级政府统一拨付,作为被执行人的村委会也就没有其余财产可供执行,造成大量以村委会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长期不能结案。
四、执法环境不好,制约着执行
具体表现:(1)一些地方党政领导法制观念差,无视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性,滥用权力,以保护地方企业利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借口,以权压法、以言代法、违法干预执行。(2)金融、土地、房产等部门协助不力。需查询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而银行以种种借口不履行协助义务。在执行中得到的财产,在转移过程中常常因土地、房产、车辆管理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办理过户手续,而功亏一篑。工商、税务等部门也不同程度存在着不予协助或不积极协助的情形。
针对“执行难”这一难题,我队在执行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有力措施以缓解执行难:
一、采取执行听证的方式。在执行过程中,采取听证会的形式查明有关事实,分清是非责任,确定能否执行及如何执行等问题。以便实现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义务或采取相应的执行措施的活动。通过执行听
证,有利于执行职能的充分发挥,增强执行工作的“透明度”,变暗箱操作为透明操作。同时,通过听证双方当事人当庭陈述、辩论、举证、质证,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心。双方当事人、第三人和法院合理分担各自在执行阶段的责任。减少了当事人同法院的抵触情绪,还当事人一个明白。
二、强化执行措施,为了攻克执行难这一顽疾,针对部分被执行人恶意隐匿财产的情况,推出一项奖罚制度,重奖举报人。该制度规定,对需要通过举报执行的案件,按一定法律程序对外公告,收集举报信息,举报财产的范围主要是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房地产、车辆以及其它可以执行而法院又没掌握的财产等。同时承诺对举报人保密;对举报属实的,给予举报人重奖。
通过对以往执行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要解决好“执行难”这一顽疾首先要做好以下两点:
一、党委重视,人大、政协支持,社会各界积极配合,是做好执行工作的可靠保障。
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重大事项汇报制度,实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执行制度,取得各级党委、人大、政协对执行工作的领导、监督、理解和支持。不断强化接受政协民主监督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对一些重大疑难案件,或在执行工作中遇到了阻力与困难,主动向政协反映情况,争取支持。
二、改革执行方式。
执行方式的改革,是解决执行难的关键所在。以往人们普遍认为: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必须实现,法院的执行工作必须确保其实现。否则就是“空调白判”,就是“法律白条”。这也是部分当事人缠诉、上访的思想根源。结果是,执行案件立案后,往往是申请人不停地找法院,有时指责法院工作效率低不能及时实现其权利,而人民法院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找被执行人,责令其主动履行,或是以职权采取查封、扣押、冻结、划拨、扣留提取收入,甚至是搜查、拘留等强制措施,法院也似乎仍默认了这种转嫁。执行的成本很大,往往是得不偿失。其结果既没有使债权全部实行,又未获得社会的充分肯定。因此,必须进行执行方式的改革,我们要改变以往过多地采取职权主义,而采取更为公开、公平、公正的执行方式。
以上分析了造成执行难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但要彻底扭转执行难的局面,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笔者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为执行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是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重大事项汇报制度,实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执行制度,取得各级党委、人大、政协对执行工作的领导、监督、理解和支持。(二)是积极争取各职能部门的大力协助。随着执行工作难度的日益加大,法院执行活动必须征得检察、公安、银行、工商、土地规划、房产等各职能部门的大力协助。(三)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根据执行工作流动性大,对抗性强,极易发生各种突发事件,对物质装备有特殊要求的客观情况。要大力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保证执行经费、人员配置、通讯、车辆、警械等人力和物质条件的需要。
二、积极探索新的执行方法和艺术,切实加大执行力度,用足用活强制措施。实行执行风险告知制度、执行债权凭证制度、执行预案制度、先执行后收费等办法,增强了执行工作的透明度,减轻了当事人的负担。采取悬赏执行、交叉执行、提级执行、开庭执行、执行听证等执行措施,解决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被执行财产难动、协助执行人难求等困难。进行执行警务化的探索,加大和规范法警在执行工作中作用。在执行中,大胆灵活地采取搜查、查封、扣押、拍卖等强制执行措施。对构成犯罪的,准确适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313条的立法解释,加大对拒不履行法院裁判和暴力抗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三、实行公开曝光制度。对故意逃避债务的被执行人,借助被执行人所在地的报纸、电视、广播电台、电脑网络等媒体,公开披露被执行人名称及生效法律文书及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督促其履行。逐步完善悬赏执行、有奖举报、对被执行人高消费限制等执行方法。
四、加强教育管理,全力打造职业化执行队伍。我们认为,要破解“执行难”,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司法公正的职业化执行队伍是关键。要从提升执行人员的整体素质入手,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公正清廉、训练有素的执行队伍。
在今后的执行工作中,要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围绕“公正与效率”的法院工作主题和司法为民的要求,发扬成绩,克服不足,积极探索新的执行工作机制,改进执行方法,提高执行艺术,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努力使我院的执行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执行难的成因和对策-陈兵
执行难的成因和对策
论文提要:
近年来,困扰法院审判工作的“执行难”问题相当突出,不仅严重地影响了人民法院的司法活动,破坏了我国法制的权威的尊严,且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尊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但是“执行难”在当今世界不具有普遍性,其存在的原因复杂,其与经济发展水平,法治建设程度,社会文明状况,公民法律意识等密切关联;又与执行力量和装备不足,执行队伍素质不高方面因素相联系;民事执行制度尚存缺陷、民事执行立法滞后是其重要的原因。为此,本文从“执行难”的表现、危害、成因及对策四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达到有效地为执行工作的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社会空间,解决“执行难”问题,维护司法公正。
探究造成“执行难”的原因:
1、社会层面;
2、行政体制层面;
3、立法层面;
4、法院自身层面;
解决执行难的对策:
(一)加强法律宣传工作。努力营造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和尊严的氛围。
(二)反对地方保护主义,严禁违法干预执行。
(三)推行民事执行体制改革,建立统一领导、分权制约的执行机构。
(四)制定统一的民事强制执行法,形成配套完整的执行体系。
(五)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六)讲求执行艺术,清理未结积案。
(七)加强内部机制建设。
(八)加大执行力度。
(九)建 1 立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保障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
(十)建立社会救济制度。
全文共11000字 以下正文: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人民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以及仲裁和公证文书,一旦生效,即具有法律强制力。而这种强制力的实现,除当事人自觉履行义务外,都需要人民法院去强制执行。所以,民事裁判的执行是民事诉讼的最后阶段,是生效法律文书规定的民事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关系到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其直接目的就在于迫使债务人履行义务,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按照法律规定,任何具有法定协助执行义务的法人、公民和其他组织,都必须协助人民法院执行。任何地方、任何单位、任何人都不得抗拒、阻碍,干预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然而,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的不满和意见很大部分来自执行工作。各级法院许多生效的民事裁判文书成了一纸空文,”执行难”的问题却一直困扰人民法院。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的不满和意见很大部分来自执行工作。虽然1999年党中央批转了最高法院《关于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报告》以中央文件下发全党,党的十六大更明确地提出要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以及近年来出台一些关于执行方面的司法解释等,这些都为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的问题提供有力保障,加之各级人民法院几经努力,通过采取执行会战、集中清理等各种形式,不断探索执行方式,不断强化执行工作力度,执 结了大批积案,但往往因为没有针对问题的症结所在,执行难的问题都始终没有因此得到根本好转,导致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信心甚至不再相信法律的公平和正义,因此,解决“执行难”问题已迫在眉睫。
一、“执行难”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民事执行,也称民事强制执行、强制执行,是指国家机关以债权人的申请,要依据执行依据,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债务人履行义务,以实现债权人民事权利的活动。[1]民事执行是当事人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达到私权利救济目的而设立的最后一道程序制度,体现国家对私权利的保护。所谓的执行难,是指法院作出的已生效的民事及行政法律文书,无论在法理上还是在可操作性上都具有可执行性,但是因为各种人为因素而造成暂时甚至永久性的失去被执行可能的情况。笔者通过近几年在基层法院所办理的执行案件,总结出“执行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涉“财”案件执行难。
由于我国许多登记制度不健全,在执行时难以寻找或确认被执行人的财产。基层法院大多面对农民执行,一些被执行的农民外出打工经常人走财空,造成人难找财产难寻。
(二)涉“困”案件执行难。
这类案件标的额较小,但未结案比例较大,被执行人不是逃避执 [1] 江伟:《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第444页 行,转移财产,他们确无执行能力,大都属于城乡特困户;有的借款承包土地或经商,由于自然灾害、经营亏损而一贫如洗,根本无力偿还债务。
(三)涉“企”案件执行难。
一些企业转制、并轨、有的名存实亡,有的严重亏损,职工的工资没有保障,法院一旦强制执行就会导致群体上访,影响稳定,影响改制。
(四)涉“府”案件执行难。
这类案件涉及到村委会、乡镇政府、县市政府。这些单位有的直接承担责任,有的承担连带责任。一方面由于地方经济困难暂无履行能力另一方面执行人员的人、财都受制于地方政府而不敢执行。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地方经济利益而干预执行,造成案件久拖未果。
(五)涉“律”案件执行难。
聘请律师参与执行本是法律赋予被执行人合法的权利,然而往往在基层法院执行案件中,一些律师不具备应有的职业道德和从业多操守,善于钻法律的漏洞,教被执行人多头开户,提供给法院的帐户多是“空城计”,真正有钱的账户法院难以查到;教被执行人与他人恶意串通,搞假破产,假抵押或者将财产通过虚假的经济往来予以转移,以逃避债务。
(六)、涉“群”案件执行难。
根据传统观念,作为自然的被执行人与人民法院强制力的对抗中属于弱势群体,同情弱者是人的天性,一些被执行人正是利用这种心 理,打着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旗号,歪曲事实,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肆意撕毁人民法院的查封令、扣押令,拘留决定书,擅自处置应执行的财产,暴力抗拒执行、殴打、围攻、非法关押执行人员,这是抗拒执行的极端影响表现。
二、“执行难”的危害 :
(一)损害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法院的判决得不到执行时,法律的准则作用将无从体现。靠国家强制力来实现的判决书如变成 “法律白条”,法律的 权威与尊严将受到损害,同时损害司法公正和法院形象。对法律的不信任甚至会引发恶性暴力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二)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寻求司法保护,是公民和企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盾牌。”执行难”影响到债权人对诉权的行使。债权人付出大量精力和诉讼成本后,如最终结果是“空调白判”,会对司法制度感觉失望和无奈。债权人对司法保护丧失信心时,就可能拖延或放弃诉权,合法权益将无法得到保护。另外,”执行难”又会怂恿债务人消极履行甚至不履行自己的债务。从而在整个经济运行中形成恶性循环,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
三、”执行难”的原因分析
最高人民法院在给中央的《关于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报告》中,将”执行难”归结为四点: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执行难”的问题被很形象地概括,但是民事执行为什么会“难找、难寻、难求、难动”,笔者认为至少从内外环境几个层面来看。
(一)外部环境
1、从社会层面看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交往的不断增多,当事人之间因权益纷争而涉讼的案件大量增多,有些被执行人法制观念淡薄,置生效的法律文书于不顾,规避法院的执行造成“执行难”。当前大部分的生效法律文书被执行人未能主动地履行这也是执行难的一个重要问题,主要是由于被执行人对于法院的执行工作认识的还不够透彻,总是认为即使逃避执行被法院执行人员找到了,受到民事拘留但和履行法院判决相比还是划算,因此,就出现了被执行人抓了又放,放了又逃,逃了又追,追到又抓,抓了又放,就这样的翻来覆去判决也就始终得不到执行。但也会出现被执行人确实是无法履行法律文书内容的,可有些申请人明知被执行人没有财产可供执行,却仍然四处告执行人员的状,指责执行人员收受好处、偏袒被执行人,并四处举报、告状,或者到法院吵闹,干扰法院办案,甚至于搬来各种力量敦促执行。让执行人员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调查,最后查实被执行人确实没有财产。就这样,执行人员常常被几起明知无法执行的案件牵扯了 6 所有的精力,无法及时帮助其他申请人实现债权。这种原因实际上是反映了市场主体信用观念和信用制度和相对缺失,很突出的表现就在于“赖帐逃债”不良的文化上。比如说,“骗一把,是一把”、“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欠债的是爷爷,讨债的是孙子”等民俗谚语,就是这种民间文化和社会道德的真实写照。对这种不良的文化和道德观念,社会批判的声音过于微弱,没有对其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得尝到了甜头的人越发肆无忌惮。同时,我国市场经济的信用制度还不够健全,对经济交往中的种种欺诈行为制裁不力,对欠债不还者缺乏严厉的处罚措施,无形中纵容甚至助长了这种失衡观念和行为的滋长和蔓延。譬如说,对欠债不还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没有得力的责任追究制度,该升迁的照样升迁;企业欠债破产关闭后,对企业主没有实行相应的“行业禁入”和“信用死亡”规则,使得他们有机会换个地方另辟财路。这种观念上的落后和制度上的不健全,是“执行难”得以滋长的肥沃的社会土壤。要解决这个问题,有赖于社会道德风尚的不断纯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2、从行政体制层面来看
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作祟。这是阻碍人民法院执行工作顺利开展的最主要的原因。1999年中央的11号文件虽然专门对执行工作作出指导,党委、人大也加强对法院执行工作的领导、监督和协调、解决法院执行工作的实际问题,为法院的执行工作撑腰,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方保护 7 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问题仍然存在而且还是相当严重,这主要是因为地方保护主义一般作用于被执行人在本地区、申请执行人在外地的执行案件,由于诉讼当事人分属不同地方的诉讼案件,民事判决的执行结果在一定的程度上与地方利益相联系,因此,地方保护主义主要来源于各地方政府;各地的地方性立法囿于地方利益而忽视法制性原则;在地方性法规及地方规章之外,滥发规范性文件,滥用行政手段;对国家法律执行不力,下位法违背或架空上位法;引进外资立法方面具有盲目性,缺乏计划性、透明性、连续性在司法方面,表现为片面保护本地当事人,违背或滥用诉讼程序,各地法院适用地方性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情况增多,案件执行方面,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而部门保护主义是指申请执行人和被申请执行人都在本地,不存在地方利益不同的问题,但是双方分属不同部门,判决的执行牵涉部门的利益而执行双方所属的部门都为其自身尽力保护各自的利益不受影响。因此,相形之下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执行工作的进程。现在随着大量的执行工作的规定、批复及通知的出台,执行工作的可操性虽有所加强,但仍有不足之处。在强制执行工作中,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的干扰渗透在各个方面,它的存在、原因十分复杂,可以说是众因素复合作用的生成物。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直接关系法院发展和前途的人、财、物等权力基本上掌握在地方手里,导致法院难以真正地独立于地方行使审判权和执行权,产生了司法地方化的倾向,使公正司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强制执行实务中,还出现了本地区案件不愿执行,外地区案件不去执行的现象。比 如说有的地方和部门对于局部利益的考虑,对一些企业实行所谓“挂牌保护”,外地法院不得执行;甚至规定本地银行对外地法院冻结的款项不得协助划拨;有的地方以文件形式或口头规定,执行某些企业必须报请某级领导批准。这些表现都给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设置了重重障碍。另外,由此造成的法院独立性不够。各级法院的经费必须由同级政府确定,法院的财政与地方财政融为一体。因此,地方法院更多地倾向于从发展地方经济的角度去执行法律和行使司法权,而不着眼于国家法制的统一性和严肃性。除此以外,在人事制度等方面,法院的司法行政职务和人员均由地方各级权利机关选举、委任、罢免或任免。在实践中,地方党委、政府的组织人事部门“实际享有”对相应各级法院主要领导干部的推荐权和指派权,正是这种权力机构上的隶属和依附关系,使得地方法院无力抗衡地方行政的干预。
(二)内部环境
2、从立法层面看
完善的执行立法和健全的执行体系是法院判决能得以顺利执行的保证。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给法院执行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我国尚没有完整的强制民事执行法和相关的配套体系,这是造成”执行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办理执行可循之章非常散乱,有关民事强制执行的法律规定更是寥寥可数,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 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还有就是一些司法解释、通知、批复、办法及其他部门法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条文。同时由于受到当时立法条件和经验的局限,我国的民事实体和程序法律制度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与不足,强制执行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一些重要的执行制度存在疏漏,有些规定则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有些规定虽然有禁止性和义务性条款,但制裁性条款却显得软弱无力,对被执行人、相关人员和有关单位的法律约束力过于疲软。[2][2]因此,民事法律制度尤其是强制执行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现行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强制执行是利用国家强制力来保护执行人的合法权益的,因此执行工作必须严格地按照程序进行。由于现行规定过于笼统,执行实践中经常出现不同的理解至歧义,导致法院之间经常出现执行争议,大大降低执行效率。
2、从法院自身层面看
法院本身存在的问题造成的“执行难”。执行是民事诉讼的最后阶段,是在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义务情况下,人民法院根据民事诉讼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义务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使生效的法律文书得以实现所进行的司法活动。也因此,它直接关系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现,也关系法律的尊严和人民法院的威信,以及社会的安定和稳定发展,所以,执行部门在法院审判业务工作的部门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执行机构的队伍建设就存在着些许多问题。(1)、[2] 齐树洁、马昌明.完善我国强制执行法若干问题的探讨 在司法实践中,审判与执行严重脱节,将造成执行困难。比如在立案和审判阶段采取保全措施不力,需要先予执行和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没有及时采取,结果错失执行良机。(2)、法官的独立性不够。A、在法院中,执行局法官始终是以法院工作人员而不是以法官个人身份出现在执行程序中,他们对外代表法院履行职权,但却要受院方的控制,院方又常常受到行政机关的影响。B、法院内部运作机制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了执行法官的不独立。由于案件层层审批,大量案件的执行由局长、院长或审判委员会决定,案件执行的好坏不能与执行法官个人的责任联系,即使不能执行,也往往找不到负责任者。C、一些基层法院迫于地方行政干预的压力,对一些本应通过采取强制措施就能执结的案件,却明推暗拖,对扣押的财产和冻结的存款找理由放行,使案件长期不能执结。目前,随着人们对“执行难”的不满的呼声越来越高,法院执行工作的效率和成果越来越成为影响法院形象的障碍,而法院系统内现行的管理方式又加剧了法官责任心不强和执行工作的低效率,产生了整个社会对审判机关的“信任危机”。(3)、执行管理效率低下和执行程序缺乏监督造成的“执行难”情况。现行执行模式同审判模式一样,实行由承办个人负责到底的制度,个人执行不仅力量分散、效率低,影响到案件的执行质量,而且在大案、要案及群体性案件越来越多的形势下,个人对案件的处理显得势单力薄。同时,相对于审判程序而言,执行程序立法中有关当事人救济手段的内容较少。执行案件处理均由个人决定,任意性很大,案件执行的正确与否完全取决于执行人员的水平和素质,执行程序缺 乏有效监督。这两个方面处理不好也会造成案件的“执行难”。(4)、有些法院的执行力量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法院在思想认识上对执行工作仍然重视不够,在人财物方面对执行工作仍然倾斜不足,重审理轻执行的现象仍然存在。(5)、执行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和工作责任心不强造成的“执行难”。在长期被一些地方法院的领导忽视和曲解中,相当一部分与水准相差甚远的人员以“帮助债权人要钱”的心态走进了执行队伍,这部分人没有搞过执行工作和审判工作,对法律法规和有关司法解释学习不够、理解不透;有些执行人员工作严重不负责任,对当事人提供的信息和线索置若罔闻,工作拖拉,耽误了执行的最佳时机;有些执行人员不深入调查研究,不积极探索新的执行方式和方法,使得一些动动脑筋稍加变通即可执行的案件,被人为地当作“骨头案件”搁置起来,导致当事人的不满;还有些执行人员对当事人态度粗暴、蛮横、生硬,使当事人怀疑其有不轨执行或越法行为。总之,这部分执行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工作作风有待改善。
6、执行人员办“人情案”和“关系案”造成的“执行难”。法院的极个别执行人员违反执行法律,办“人情案”和“关系案”,甚至接受吃请和贿赂。结果是,与申请执行人关系好的,就违法执行,肆意损害被执行人或案外人的合法权益;与被执行人关系好,就寻找借口,拖着不予执行,使申请执行人的权利得不到及时、有效实现。极个别执行人员的这些不廉洁行为,损害了人民法院公证司法的形象,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
四、”执行难”的对策与建议 “执行难”是由各种综合因素造成的,那么在解决”执行难”问题时也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根据以上对”执行难”原因的分析,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法律宣传工作。努力营造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和尊严的氛围。各级党委、政府、宣传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要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方略为指导,把自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支持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列为当前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使各级党委、政府认识到,确保人民法院依法执行生效的法律文书,是贯彻落实党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要充分认识到人民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是保证社会信用关系和商品交易安全,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维护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领导和支持,要站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程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的问题的重要意义。以往权利人在法律文书生效后,将申请书及执行依据交与法院立案便不闻不问,既不提供被执行人可供执行财产及下落,也不配合执行法官的查找工作,待其有时间则到法院向执行法官索要执行款项,认为案件不能执行或不能执结系法院执行工作不得力,执行措施不到位,忽视其应承担执行不能的风险责任,将市场金融风险责任转嫁与法院,不能正确理解法院的执行仅是审判的辅助,法院强制执行有限行使,因此,通过宣传,让权利人明明白白知晓自己的义务和应承担的风险责任,同时在宣传中,对那些身份特殊的义务人身份、债务进行爆光,公告限制其高消 费,采取悬赏举报被执行人可供执行财产及下落的办法,让全社会支持、理解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对那些确有能力而不履行义务的措施到位,决不手软,该拘留的拘留,该追究刑事责任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的案件,执行法官应耐心细致给申请人做法律、法规宣传工作,使他们能够接受风险责任自负这一道理。通过宣传,让全社会公众明白:依法履行义务光荣,赖帐可耻。
(二)反对地方保护主义,严禁违法干预执行。依靠党委和上级法院执行局的领导、政府支持、人大监督。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光靠法院的自身力量是不够的。只要党委高度重视、政府积极支持,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就有了坚强的后盾,执行难的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在执行工作中,应主动向党委汇报,向上级法院执行局汇报,求得地方党委的领导和支持,党委应加强对法院执行工作的领导,教育党的组织和干部应当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做超越法律的事,不说超越法律的话,充分认识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和不协助法院执行工作是违法的,以达到维护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杜绝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非法干预法院执行的人和事。上级法院执行局应切实、高效地协调基层法院的执行工作,了解基层法院执行工作的进展情况,对基层法院的疑难案件提级执行、指定执行,这样既松解了基层法院的执行包袱,也可避免地方保护。对各地区、各部门制定的与法律相违背的,给人民法院执行设置障碍的规定和文件,应当立即按照有关程序予以撤销,对那些觉悟不高,组织纪律观念涣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继续搞地方保 护主义,非法干预人民法院执行的部门和个人,坚决依法追究责任,对那些地方党政机关以种种借口干预执行,个人批条子干扰执行,就个案发文发函阻碍执行等行为,当地纪检部门要给予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以党纪、政纪处分,直致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三)推行民事执行体制改革,建立统一领导、分权制约的执行机构。民事执行工作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民事执行的裁决权具有裁判权的性质,应该属于司法权;另一方面民事执行的实施权具有管理支配的特点,应该属于行政权。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民事执行体制进行改革,即:设立相对独立于普通法院之外的民事执行局,专门负责民事执行工作,这个民事执行局仍由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在全国建立一个垂直领导的民事执行体制,分设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执行总局,下设民事执行局、民事执行分局、民事执行支局。这样在司法领域便存在两套系统 :一套审判系统,由各级人民法院构成;一套民事执行系统,由各级民事执行机构构成。在司法体制上,把民事执行从法院的审判工作中分离出来,就解决了两方面问题:第一,审判工作是涉及公正的,是司法的核心,审判权必须由审判机关掌握。第二,民事执行工作不涉及司法公正的问题,因为是与非已经由审判机关明确界定,民事执行要解决的是落实审判的结论。这种设置一方面有利于打破执行工作中受地方保护主义干扰的屏障,利于民事执行工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审判与民事执行之间的良性互动。而 在民事执行机构内部,通过民事执行权分立,将集中的权力分解成平等层级的数种权力,如在民事执行庭内设裁决权、实施权、异议权,形成制约,从而适应民事执行工作统一管理和民事执行权分离行使制衡的要求,实现统一管理和协调。
(四)制定统一的民事强制执行法,形成配套完整的执行体系。制约民事执行工作的因素,无论是法院内的因素还是社会上的因素,在法律法规层次上都有反映。鉴于我国目前民事强制执行法律法规内容分散、规定简单、漏洞多的情况,应当以解决实践中的 “执行难”为其出发点,加强立法工作,为”执行难”的解决提供法律保障。我们现有的强制执行法规主要表现形式有三个: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对执行程序有专门规定,这是我国民事、经济案件执行最主要的法律内容。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的某些条款。三是宪法和单行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有关的强制执行的内容。另外是最高人民法院对强制执行的司法解释,以及1998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吸收各地经验制定通过了《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强制执行工作是我国司法建设工作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审判、执行实践的不断深入,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产生,执行人员深感立法的不足,当前,在我国把执行程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分离出来,单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执行法的条件已趋成熟。其表现在:第一,执行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债务人利用执行法规不健全的漏洞,逃避执行。执行立法滞后的现象已明显暴露。司法实践要求立法跟上已成燃眉之急。第二,我国法制工作的开展,立法技术的成熟,以及民事、经济、行政法律的逐步出台,法律的综合作用将更充分发挥出来。民事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第三,世界各国的立法模式采取了制定强制执行立法的趋势。如日本、奥地利、比利时等国采取了制定强制执行法的体例。制定独立的强制执行法,吸纳更具体、更确实、更充分的内容,以适应日趋复杂的执行工作的需要的观念已在许多国家形成共识。一部统一的执行法典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希望这部草案可以早日上升为国家层次的法律文件。
(五)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最高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在分析后认为执行难有相当原因是因为:未完成信用体系,没有建立执行案件的信息库,这方面可以分为2大部分,一部分是社会的信用网,最主要是在银行和金融体系方面,虽然这方面会耗费较高的成本,但是该信用网在为法院系统服务的同时更大的作用是服务于整个社会,对于防止我国日益蓬勃发展的金融市场所出现的动荡和危机是不言而喻的,同时我们不一定要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可以建立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较低层次的网络,另外一部分就是法院内部的执行案件的信息库,这部分的关键就是资源共享,包括各法院之间和社会的互通,在这里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法院的公告制度,法院的公告特别是基层的和一些标的不大的案件往往只不过是公告在法院里公示栏里,形同虚设。
(六)讲求执行艺术,清理未结积案。未执结案件当事人怨气 大,情绪不稳定,申请人纠缠执行法官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执行法 17 官办案时间少,接待时间多,执行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如不妥善处理未结执行案件,还将会影响社会的稳定。这就需要在执行中讲求执行艺术,穷尽执行措施,力保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实现。对有偿付能力而拒不履行义务的案件进行集中执行是我院执行工作的一个传统经验。法院以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集中装备,穷尽手段解决执行积案,采取“凌晨行动”、“0点行动”等方法执行那些白天难以查找被执行人的案件;抓住“节前”被执行人返家之机,执行那些在外打工挣钱、平时难找的被执行人;开展推行“执行110”、“悬赏举报”活动,执行那些流动性大、突然出现的被执行人或发现的财产的案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采取上网公告,街头宣传,散发宣传资料,电视媒体暴光等手段形成执行工作宣传的高压态势,促进执行工作社会化、信息化。
(七)加强内部机制建设。各级人民法院应做好自身净化建设,对来自外界的违法干预案件,敢于依法办理,以理据争。同时进一步加强执行队伍的建设,充分认识执行工作的重要性。配备好执行人员,把那些思想好、业务精、为人民服务思想树立比较牢的人员选配到执行队伍。定期开展思想整顿教育,及时清理执行队伍中的违法违纪人员,净化执行环境,确保执行工作沿着法律的轨道畅通行驶。
(八)加大执行力度。近年来老百姓对“白条”现象非常反感,“法律白条”一词也经常出现在老百姓日常话题之中。所谓“法律白条”,即指生效的法律文书不能及时得到执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迟迟得不到保护。这无形中给执行局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要想改变老百 18 姓这种既有的认识,就必须重塑执行工作的权威性,对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的被执行人,要依法及时地采取查封、冻结、扣押、搜查、划拨、变卖、拍卖被执行人的财产等强制执行措施;对未按生效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限履行金钱给付义务或财产交付义务的,应当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32条的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或迟延履行金,不能让他们在经济上占到便宜。执行法官要正确引导申请执行人举证和主动配合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采取多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千方百计查找被执行人的下落和被执行人的财产,最大限度地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通过具体案件的执行让全社会公众明白:依法履行义务光荣,赖帐可耻,协助执行应当,妨碍执行违法,抗拒执行有罪。
(九)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保障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执行难的原因是诸多方面的,这一点是人所共知的。所以解决“执行难”不是哪一系统,哪一部门的事,是全社会的事,前面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已谈到,在金融系统建立法院执行信息系统,这样对被执行人存款就能及时掌握,并能采取相应的执行措施,使案件及时得到执行,再如,对外出务工的人员或其他外出人员的临时住址,由临时居住地的公安机关进行管理,并及时通报给户籍所在地,这样,不管被执行人到何地去,人民法院都可以通过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掌握其行踪,对其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明显有利于案件的执行。
(十)建立社会救济制度。有些执行案件,不是因为其他原因未执结的,而是确实不能执结。例如:一些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赔偿的数额大多都是十几万、几十万元,而当事人的履行承受力是永远达不到的,这些案件也是永远不能执结的,对这类案件,如何解决,各地的做法都不同,有的法院在征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成立“执行难案救济金”专门帐户,对救济的条件、审批程序、救济金筹集的方法、方式、途径都有明确的规定,通过初步尝试,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总之,基于执行工作在法院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我们必须努力解决“执行难”,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人民法院的形象,关系到当事人的合权益,关系到当事人对于人民法院执行机构的信心和信任。因此,只有法院的管理体制、国家执行立法等问题解决了,法院的执行改革才能进一步深化,“执行难”这个社会关注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从而克服各种阻碍,严格依照法定程序、采取得当措施,使执行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第三篇:简述“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
简述“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
简述“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
一、“执行难”难在那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执行难”问题在民事司法实践中日益凸显,逐步成为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引起了决策者的重视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来,民事执行的宗旨是落实生效法律文书中所确认的民事权利,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快捷地穷尽相关执行措施,承担起保护执行债权人合法利益的使命。但是,在交易信
用匮乏,司法权威尚未完全形成,以及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盛行等特定环境下,民事执行面临着诸如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以及执行标的物难动等难题。具体来说,“执行难”的原因如下:
1、企
业经济不景气。目前,是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深层次矛盾必然要反映到执行工作中来。不少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大中型危困企业,经济效益差、负债多、亏损严重、偿债能力差。有些企业已经破产,同时出现几十个或上百个债权人,还有一些虽然没有破产,但已经难以为继,处于停产濒临破产的边缘,连发放职工工资都很困难。面临这种情况,如果法院强制执行,势必激化矛盾,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社会道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观念滑坡,没有在全社会普遍形成靠诚实信用经营企业的价值观念。相应的法制方面的发展没有跟上,守法经营的观念很差,大量的债务人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淡薄,逃债、废债、赖债的思想严重。认为逃债有利、废债发财、赖债不会坐牢,有的债务人甚至目无法纪,视法律和法院判决书为儿戏,公开肆意对抗法院执行。有些个人经法院多次传票传唤
拒到庭,最后使法院不得不加大执行力度,强制其履行义务。这是“执行难”的根本原因,根源上的问题。
三、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作祟是“执行难”最大的原因。有的地方和部门从狭隘利益出发,极大控制资金“外流”,有支付能力却拖着迟迟不履行义务,给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设置重重障碍。有的煽动群众抗拒。执行在我们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办理车辆过户、房产过户手续,有关行政部门拒不协助办理。需要银行协助法院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存款时,有些银行以种种借口不履行协助义务,有的默许被执行人多头开户,甚至多达十几个,使法院难以查询,有的趁查询之机划扣货款,有的向当事人通风报信、协助转移存款或出谋划策逃避执行。
四、立法滞后。强制执行方面的法律规定、制度不健全,束缚了执行人员的手脚,限制了执行工作的力度。国家还没有专门的强制执行法,民事诉讼法涉及执行程序的条文远远不能适应执行
工作的实际需要。现行的法律条文,赋予法院执行的措施少、手段弱,无法对付恶意赖债、逃债者的形形色色的转移和隐藏财产状况没有有力的制裁措施。对被执行人及相关人员和单位妨碍和抗拒执行的,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方面的法律规定的范围和力度不够,对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缺乏应有的保障。
二、解决“执行难”采取何种手段、措施对“执行难”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大胆的地探索新的执行方式方法。针对被执行人难找,我们采取:
1、执行会战。即一年采取激磁集中全体执行人员和法警,进行连续24小时工作查找被执行人。
2、对案外人提供执行线索予以奖励制度。
3、在各乡镇建立执行工作联络网等方法;针对被执行财产难寻,采取:
1、对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
2、悬赏举报。
3、公告执行。
4、财产审计等方法;针对被执行人财产难以变现的情况,则采取抵贷返现、债权入股、债务重组、无形资产抵债、劳务抵债、限制高消费等方法;针对协
助执行人难求及执行标的物难动的状况,通过指定执行、交叉执行、集中执行的执行方法。另外我们法院还采取追加变更被执行人另外组成合议庭召开听证会,院长、庭长定期借贷制度,实行执行风险、执行过程、执行结果三告知制度,使执行工作在阳光下操作,最大限度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这是“执行难”的根本原因,根源上的问题。
三、如何解决“执行难”
1、“执行难”问题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对症下药,凝聚体制内外的各种有利因素,形成合力。解决“执行难”离不开社会支持,离不开党委、政府、人大的支持。为了对那些无视国家法律、干扰法院依法执行的人以严肃的警告,为了给那些无理取闹并拒不履行法院裁决的被执行人以严厉的制裁。法院应依靠全社会的支持,依靠党委、政府、人大的支持,在社会上造成人民法院执行的良好氛围。例,省高院指定我们执行的江苏某燃料公司申请执行宜兴市某机关和宜兴市某镇政府欠款
案件,标的200多万,经我局多次强制执行,后在宜兴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该案已经基本解决。法院在执行工作中及时争取党委、政府、人大的大力支持,摆脱长期拖在身后的“执行难”阴影,达到“双赢”的效果。
2、提高执行人员的素质和执行水平。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清正廉洁的执行法官队伍,对扭转执行工作长期以来的被动局面意义重大。今年肖杨院长提出“司法为民”司法理念,为我们搞好执行工作指明方向。我们要强化大局意识,为社会稳12全文查看
第四篇:民事诉讼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民事诉讼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
摘 要::“执行难”一直困扰着人民法院的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难点,老百姓对“法律白条”非常反感,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解决“执行难”问题是当前社会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以民事诉讼执行为范围,以被执行人客观上有偿付能力为条件,并从改善强制执行的内外环境入手,结合执行实践经验以及国外的成功做法,探索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法院
强制执行
执行难
对策
I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目 录
一、引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民事诉讼执行难的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定义执行难........................................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执行难的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造成执行难的因素........................................(一)从法律角度看......................................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从社会角度看………………………………………………………………..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改善执行难的对策........................................-4101011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狭义的“执行难”是指民事诉讼执行人员在执行个案中,因某种来自于内部或外部的非法对抗执行的行为,而使其不能实施的执行行为不能继续进行的执行过程,可形象地概括为“四难”,即最高人民法院给中央的《关于解决“执行难”的问题的报告》中所提的“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 广义上的“执行难”,是指人民法院在执行程序中,因受到社会,政治,经济,舆论等诸多方面的非法干预和影响,而使其组织实施执行措施不能或实施的执行措施失去功效,致使执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爱到损害,执行程序遭受破坏的司法过程。更确切些说,广义上的执行难是“司法难”的代名词。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初创阶段,经济无序的状态难以避免;资源配置中的供需矛盾空前突出,必然使地域经济格局下的地方保护主义在经常表现出的“人治”怂恿下恶性膨胀,人们批评的“执行难”反弹,实际上是地方保护广义在党中央的重要批示威慑下退却后的“反扑”;人民法院的司法工作难以摆脱其羁绊而不得不称“执行难”(即司法难)。
2、区分执行难与执行不能
最高人民法院是将“执行难”界定在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执行的范围内的。由此,我们可以识别,现在社会上普遍谈论的“执行难”与司法界谈论的执行难是有区别的。社会上一般人谈论的“执行难”,是不区分“执行难”与“执行不能”。而是将这两者混为一谈,这样一来,就无意中主观上扩大了“执行难”的影响面。
执行难的存在是我国社会的特有现象。为什么这么说呢,还是听听美国联邦上诉法院<第五巡回区>霍夫利法官
(二)执行难的现状
在全国范围内执行难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下面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由一个侧面反映出执行难的现状。日前,河南省郑州市两级法院开展了集中执行行动,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执行工作初步步入良性循环。但是,困扰执行工作的一些问题仍然存在,而且有些问题表现仍较突出。
1、对“双扶”企业和改组、改制企业难执行的问题。实践中,地方实行财政包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8、双方当事人下落不明的案件难执行的问题。实践中,除有些案件的被执行人下落不明造成一部分案件难以执行外,还有一些案件的申请人向法院申请后,由于种种原因案件得不到及时执行,不再到法院催促执行,或者当事人因生意原因长期外出,法院无法查明其信息,采取公告等方式也无法查明当事人的下落,造成案件的执行难。
9、有的被执行人在执行中假举报、告假状,拖延执行,还有的当事人以自残方式抗拒法院执行,使法院的执行工作极其被动。
三、造成执行难的因素
(一)从法律角度看
1、现行法律不健全
执行工作的立法滞后,有关强制执行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也是造成执行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行则无矩,使执行工作随意性很强;但如果法条不全,处理某些问题时,也会无法可依。我们现有的强制执行法规主要表现形式有三个: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对执行程序有专门规定,这是我国民事、经济案件执行最主要的法律内容。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的某些条款。三是宪法和单行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有关的强制执行的内容。另外是最高人民法院对强制执行的司法解释,以及1998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吸收各地经验制定通过了《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强制执行工作是我国司法建设工作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审判、执行实践的不断深入,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产生,执行人员深感立法的不足。
执行工作的整个过程必须依法进行,而现实的执行法律、法规却非常匮乏,而且分散、零乱的规定在各类审判程序的法规中,甚至有的相互抵触或冲突。在被执行人触犯了某些法律条款,需要对其采取拘留措施时,现行法规要求不能异地拘留。在某些人明显触犯刑律时,据以执行的法律、法规也不够细致完善。另外,各相邻间的法律法规也应该相互协调,相互补充,而现实的立法也不尽人意。②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对企业开户进行严格控制,就不会出现企业在银行有多个账户的情况。再就是,微机联网信息处理在利益的驱动下,银行与企业间相互串通,执行人员前来查询存款,银行将存款额转移或以“为储户保密”,或以“储户与账号不符”等为由拒查。这些现象,使执行工作受阻。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定,执行某些企业必须报请某级领导批准。这些表现都给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设置了重重障碍。由此造成的法院独立性不够。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各级法院的经费必须由同级政府确定,法院的财政与地方财政融为一体。因此,地方法院更多地倾向于从发展地方经济的角度去执行法律和行使司法权,而不着眼于国家法制的统一性和严肃性。除此以外,在人事制度等方面,法院的司法行政职务和人员均由地方各级权利机关选举、委任、罢免或任免。在实践中,地方党委、政府的组织人事部门“实际享有”对相应各级法院主要领导干部的推荐权和指派权,正是这种权力机构上的隶属和依附关系,使得地方法院无力抗衡地方行政的干预。中央的11号关于解决执行难的文件虽然专门对执行工作进行指导,党委、人大也加强对法院执行工作的领导、监督和协调、解决法院执行工作的实际问题,为法院的执行工作撑腰,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因为地方保护主义一般作用于被执行人在本地区、申请执行人在外地的执行案件,由于诉讼当事人分属不同地方的诉讼案件,民事判决的执行结果在一定的程度上与地方利益相联系,因此,地方保护主义主要来源于各地方政府;各地的地方性立法囿于地方利益而忽视法制性原则;在地方性法规及地方规章之外,滥发规范性文件,滥用行政手段;对国家法律执行不力,下位法违背或架空上位求;引进外资立法方面具有盲目性,缺乏计划性、透明性、连续性在司法方面,表现为片面保护本地当事人,违背或滥用诉讼程序,各地法院适用地方性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情况增多,案件执行方面,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而部门保护主义是指申请执行人和被申请执行人都在本地,不存在地方利益不同的问题,但是双方分属不同部门,判决的执行牵涉部门的利益而执行双方所属的部门都为其自身尽力保护各自的利益不受影响。因此,相形之下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执行工作的进程。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出台后,执行工作的可操性加强,但仍有不足之处,因此,对于地主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这种维护手段我们应采取有力的措施给予进行制止:(1)我们只有加强执行法律的立法工作,才能让全社会对执行工作有新的认识。(2)健全和完善地方性的及社会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规范社会管理和地方性的法律法规。(3)加强对于地方执行工作的法律法规宣传。(4)应交叉执行若有本地区的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而未能执行或是有地方保护主义的且立案之后超过六个月未能执结的案件,可以办理委托外地法院协助开展执行工作,由此来创造良好的执行条件,更加地便于执行工作
2、部分被执行人规避法院的执行
这种原因实际上是反映了市场主体信用观念和信用制度和相对缺失,很突出的表现就在于“赖帐逃债”不良的文化上。比如说,“骗一把,是一把”、“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欠债的是爷爷,讨债的是孙子”等民俗谚语,就是这种民间文化和社会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个别案件甚至能拖个六七年还不能结案;审理一起案件,审判员一般跑个二三次便可搞清原委,进行结案了,而执行则需十几次甚至数十次行动也未必能执行完毕,执行一个案件所花费的精力也往往是审理一起案件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要保证案件的及时执结,必须增强执行队伍的力量。
(2)执行人员装备加以改进;增加一些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来增强执行队伍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办案时间,尽快执结案件。
3、大力推进执行工作改革,努力提高执行效率
(1)深化执行管理体制改革;广义“执行难”作为社会问题的解决出路在于改革,在于执行工作改革,在于整个司法体制改革,只有司法体制改革成功了,正当程序的独立正义价值才能得以实现。1999年党中央关于解决“执行难”问题的重要批示下达后,改进执行管理体制便成为各级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改革主题,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主要标志是在各高级法院辖区内建立统一管理和协调领导的管理体制,对这一创举,肖扬院长在《公正与效率新世纪人民法院的主题》一文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准确的主人。由此,执行工作改革进入最艰苦的攻坚阶段。深化执行管理体制改革,这是执行工作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在高级法院辖区内建立统一管理和协调的新体制,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执行工作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调动、统一协调、统一管理;对执行机构领导成员实行地方和上级法院双重管理模式,并以上级法院审查批准为主,即上级法院对执行机构的领导干部下管一级,以增强统一领导效能。
(2)推进执行机构改革;为了适应执行工作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理顺上下级法院执行工作的监督和领导关系,要有一个便于实施行政领导权和司法监督权的机构载体,一些高级法院成立执行局,局长高配,内设两个执行庭和一个综合处的机构模式必将在全国得到有效地推行。有的中级法院策划在市辖区内成立一个执行机构,各县区设派出机构,并实行人,财,案统管,也是极具有创意的改革探索。执行机构改革既要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又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不成立执行局的法院仍由执行庭承担行使双重权利的职能,也必在适应执行体制改革需要的过程中积极推进改革。(3)加强执行权运行机制改革;建立执行权运行中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是一项艰巨的改革任务。一些法院探索的将执行权划分为执行命令权、执行实施权、执行裁判权(或叫执行异议审查权),分别由执行员和执行法官行使,不失为积极有效的创新,需要深入研究,使之更趋于合理有效。
(4)探索执行方式改革;这是执行正当程序法定化的改革难点。传统的执行方式方法中有的已成为成功的经验沿用下来;近几年创 新的执行方法方式,如前述的查找被执行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借鉴法国执行令制度,加强协助执行的权威性。按照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规定,当法院的判决书加盖了执行令,即属于有强制执行力的判决。执行令是国家元首向公共力量发出的执行命令或者协助执行的命令。它显示出国家司法的权威性,对提高执行效率,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人认为,我国当前执行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就是缺乏这种公共力量的协助,公安机关不能插手债务纠纷,并不意味着公安人员不能协助执行。因此解决执行难的问题可借鉴法国的成功经验,从协助执行上下功夫,建议如下:①法院可代表国家发布强制执行令,命令全国执行员、执行协助员、公检法部门、有协助义务的企事业单位、国家党政机关在受到执行合法请求时要给予有力的支持。②在得到执行员合法请求而拒绝协助执行的单位,分情节轻重对被请求单位负直接领导责任的主管人员及直接相关人员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③负有执行义务的单位因拒绝协助执行,造成债权人经济损失的,应承担一定的经济赔偿责任。
五、结论
在我国加入WTO后,执行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加突出。自1999年全国法院开展“执行年”以来,为解决“执行难”问题,已经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比如大力推行委托执行,组织执行大会战、完善执行机制,改进执行程序,提级、交叉执行等。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执行难”问题虽然得到了初步缓解,但要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决非朝夕之功,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⑧总之,解决“执行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加强,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上广大执行人员的艰苦努力,一定能解决执行难这个问题,从而捍卫我们司法的尊严,永保我们法律的威严。
综上所述,执行难是社会转型期所暴露出来的司法现象。这是一个可以理解的历史过程。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好转,司法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执行难的问题将最终得到解决!
六、致谢
感谢我的导师***,自论文大纲的构思与起草以来,一直给予我关怀与指导,无论是论文整体的结构还是细节上词语的运用,都耐心的为我提出修改意见,直至最后论文的完成,在此我对于导师的悉心指导,献上最诚挚的感谢
0
第五篇:简述“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
一、“执行难”难在那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执行难”问题在民事司法实践中日益凸显,逐步成为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引起了决策者的重视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来,民事执行的宗旨是落实生效法律文书中所确认的民事权利,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快捷地穷尽相关执行措施,承担起保护执行债权人合法利益的使命。但是,在交易信用匮乏,司法权威尚未完全形成,以及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盛行等特定环境下,民事执行面临着诸如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以及执行标的物难动等难题。
具体来说,“执行难”的原因如下:
1、企业经济不景气。目前,是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深层次矛盾必然要反映到执行工作中来。不少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大中型危困企业,经济效益差、负债多、亏损严重、偿债能力差。有些企业已经破产,同时出现几十个或上百个债权人,还有一些虽然没有破产,但已经难以为继,处于停产濒临破产的边缘,连发放职工工资都很困难。面临这种情况,如果法院强制执行,势必激化矛盾,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社会道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观念滑坡,没有在全社会普遍形成靠诚实信用经营企业的价值观念。相应的法制方面的发展没有跟上,守法经营的观念很差,大量的债务人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淡薄,逃债、废债、赖债的思想严重。认为逃债有利、废债发财、赖债不会坐牢,有的债务人甚至目无法纪,视法律和法院判决书为儿戏,公开肆意对抗法院执行。有些个人经法院多次传票传唤拒到庭,最后使法院不得不加大执行力度,强制其履行义务。这是“执行难”的根本原因,根源上的问题。
三、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作祟是
“执行难”最大的原因。有的地方和部门从狭隘利益出发,极大控制资金“外流”,有支付能力却拖着迟迟不履行义务,给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设置重重障碍。有的煽动群众抗拒。执行在我们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办理车辆过户、房产过户手续,有关行政部门拒不协助办理。需要银行协助法院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存款时,有些银行以种种借口不履行协助义务,有的默许被执行人多头开户,甚至多达十几个,使法院难以查询,有的趁查询之机划扣货款,有的向当事人通风报信、协助转移存款或出谋划策逃避执行。
四、立法滞后。强制执行方面的法律规定、制度不健全,束缚了执行人员的手脚,限制了执行工作的力度。国家还没有专门的强制执行法,民事诉讼法涉及执行程序的条文远远不能适应执行工作的实际需要。现行的法律条文,赋予法院执行的措施少、手段弱,无法对付恶意赖债、逃债者的形形色色的转移和隐藏财产状况没有有力的制裁措施。对被执行人及相关人员和单位妨碍和抗拒执行的,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方面的法律规定的范围和力度不够,对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缺乏应有的保障。
二、解决“执行难”采取何种手段、措施对“执行难”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大胆的地探索新的执行方式方法。
针对被执行人难找,我们采取:
1、执行会战。即一年采取激磁集中全体执行人员和法警,进行连续24小时工作查找被执行人。
2、对案外人提供执行线索予以奖励制度。
3、在各乡镇建立执行工作联络网等方法;针对被执行财产难寻,采取:
1、对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
2、悬赏举报。
3、公告执行。
4、财产审计等方法;针对被执行人财产难以变现的情况,则采取抵贷返现、债权入股、债务重组、无形资产抵债、劳务抵债、限制高消费等方法;针对协助执行人难求及执行标的物难动的状况,通过指定执行、交叉执行、集中执行的执行方法。另外我们法院还采取追加变更被执行人另外组成合议庭召开听证会,院长、庭长定期借贷制度,实行执行风险、执行过程、执行结果三告知制度,使执行工作在阳光下操作,最大限度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这是“执行难”的根本原因,根源上的问题。
三、如何解决“执行难”
1、“执行难”问题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对症下药,凝聚体制内外的各种有利因素,形成合力。
解决“执行难”离不开社会支持,离不开党委、政府、人大的支持。为了对那些无视国家法律、干扰法院依法执行的人以严肃的警告,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