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2022年我国对建筑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2018-2022年我国对建筑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支持
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总结了我国建筑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经验与成就、指出了当前建筑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改革方向与措施。《意见》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建筑业改革发展,充分体现了建筑业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市场化为基础、以国际化为方向的理念,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建筑业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017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内容涵盖工程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建设监理、工程造价等行业,以及政府对建筑市场、工程质量安全、工程标准定额、建筑节能与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规划》旨在贯彻落实《意见》、阐明“十三五”时期建筑业发展战略意图、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推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较大
目前我国的基础设施在某些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高铁、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目前政府仍然在加大投入。城市的基础设施,新建和改造的空间非常大,尤其是交通设施和地下管网、海绵城市的改造将会给市政企业带来巨大的机会;特大型、大型城市的公共交通建设将延续很长一段时期,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人口密度为例,我国城市人口的密度比欧美一些城市的人口密度要大得多,公共交通成为解决城市交通的主要选择。因此,轨道交通的建设,将会与城镇化的进程共始终,已经建成的城市,土地资源不可再生,地下空间的使用将持续推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20年城镇化进行中,轨道交通的建设将不会停止,并逐步从特大型、大型城市发展到地级市。
(三)对外承包工程竞争力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内容,意味着建筑业将成为这项政策最直接的受益者。2015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540.7亿美元,增长8.2%,增速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新签合同额2,100.7亿美元,增长9.5%。2016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594.2亿美元,同比增长3.5%;新签合同额2,440.1亿美元,同比增长16.2%。截至2016年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已累计完成营业额1.2万亿美元,新签合同额1.7万亿美元。
二、不利因素
(一)房屋、工业建筑市场空间较小 从房屋的需求和供给来看,房屋建筑市场很难实现大的增长,将从高速增长逐步变为缓慢增长,再逐步萎缩下降。
工业建筑发展空间存在行业差异,传统行业的建设量将回落,新兴行业的投资中,设备投资占比较大,建设投资比例将不会太高。
(二)人工成本上升
由于建筑行业的技术工种钢筋工、水泥工、水电工、木工技术含量高、工作强度大。目前,从业人员多为60、70年代农民工,缺乏对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建筑行业技术工人、熟练工人出现了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建筑企业为了留住这些稀缺的技术工人,纷纷提高工资。
(三)工程垫资与工程拖欠款现象严重
目前建筑企业工程垫资与工程拖欠款现象较为严重,房地产开发商在住房销售出现困难时,多采取以房抵款的形式,而多数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也要2年以后才能逐渐交付,对建筑企业的资金周转和生产经营造成较大压力。
建筑业增加值预测
2015年,中国建筑业增加值为46,456亿元,同比增长6.8%;2016年,建筑业增加值达到49,522亿元,同比增长6.6%;2017年,建筑业增加值为55689亿元。
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建筑业增加值将达到6.01万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6.50%,2022年将达到7.74万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建筑业增加值预测
8.006.016.004.002.000.002018E6.446.897.307.742019E2020E2021E2022E中国建筑业增加值(万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建筑业总产值预测
2015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为18.08万亿元,同比仅增长2.3%;2016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9.36万亿元,同比增长7.08%;2017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为213954亿元,同比增长10.5%。
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将达到23.11万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7.12%,2022年将达到30.43万亿元。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预测
40.0030.0020.0010.000.002018E2019E2020E2021E23.1124.9626.8328.7130.432022E中国建筑业总产值(万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第二篇:2018-2022年我国对餐饮行业的预测分析
2018-2022年我国对餐饮行业的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支持
2015年10月1日,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开始实施。在餐饮服务方面,新食品安全法要求,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应当对消毒餐具、饮具进行逐批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并应当随附消毒合格证明。消毒后的餐具、饮具应当在独立包装上标注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消毒日期以及使用期限等内容。
(二)“四化”发展机遇期
“四化”分别是: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为餐饮业空间集聚化发展创造战略机遇;跨界产业融合驱使餐饮行业解放思想,开门合作;居高不下的餐饮业用工成本与科技进步推动餐饮服务智能化加速;消费者生活方式转变和消费需求提升催生餐饮品类定制化发展。
(三)发展方向明朗
我国餐饮行业发展态势明显,主要体现在连锁经营、品牌培育、技术创新、管理科学化为代表的现代餐饮企业,逐步替代传统餐饮业的手工随意性生产、单店作坊式、人为经验管理型,快步向产业化、集团化、连锁化和现代化迈进;大众化消费越来越成为餐饮消费市场的主体;饮食文化已经成为餐饮品牌培育和餐饮企业竞争的核心,成为餐饮竞争的分水岭,品牌成为餐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科学技术、科学的经营管理、现代营养理念在餐饮行业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科学化、营养化成为餐饮业的重要指向标。
在市场方面,我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逐步城市化,原有城市人口的消费能力逐步增强,由于人口众多和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在“民以食为天”的文化背景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餐饮市场。
(四)互联网+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打造餐饮业“互联网+”消费体系是结合信用体系建设、网格化管理、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化建设等传统办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性,而提出的一种综合性解决方案。
随着餐饮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餐饮业新模式激发出消费者新需求;中式正餐向着“店铺小型化、菜品精致化”的路径转型提升,休闲餐饮发展空间持续扩大,餐饮品牌入驻电商促进营销已经成为潮流。在“互联网+”的不断发酵中,关注O2O、餐饮外卖等线上经营与实体经营的协调发展。
“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将会进一步加快替代和颠覆传统的产业,但也将是传统产业的助推器,通过共同做大“用户”价值,无疑对餐饮行业是一种助推,也是在共享经济时代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二、不利因素
(一)四高一低
我国餐饮行业面临的主要困境仍然是“四高一低”,即成本高,食品安全、消费投诉率高,媒体曝光风险高,经营收入难增长,获利能力低。近年来餐饮业成本不断攀升,使得原来平均利润率不足5%的餐饮业更是雪上加霜。就人工成本来说,随着各省市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人力成本逐年上升的趋势将不可逆转。加之房租的持续上涨将挤压行业效益的提升,使餐饮业扩张面临一定约束。
(二)食品安全
餐饮行业处于与消费者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领域,餐饮服务行业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非常高,如果质量控制的某个环节出现疏忽,影响食品安全,公司将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将对餐饮行业的品牌和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三)税负重
从餐饮企业税费上来看,目前一般规范单体餐厅的利润率约为2.85%左右,投资人收益为2.05%,而上缴税款至少占到营业额的7.82%,与投资人所获收益比为3.81倍,可见税费负担沉重。各地餐饮企业需要缴纳的各种税费项目总计高达46种,其中税种有11项,费用种类有35项,且科目繁多、各地方收费项目及标准混乱,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这与政府将餐饮业作为基本生活性服务业的定位较为不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健康发展。而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对餐饮业都以低税率或零税率为主。
中国餐饮收入预测
2015年,全国餐饮收入为32,310亿元,同比增长11.7%;2016年,全国餐饮收入为35,799亿元,同比增长10.8%;2017年,全国餐饮收入为39,644亿元,同比增长10.7%。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餐饮收入将达到43,926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0.42%,2022年将达到65,310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餐饮收入预测
80,00060,00040,00020,00002018E2019E2020E2021E43,92648,62653,73159,37365,3102022E中国餐饮收入(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餐饮百强企业营业收入预测
2014年,我国餐饮百强企业营业收入为1,916.2亿元,同比增长9%;2015年,中国餐饮百强企业营业收入为2,210.5亿元,同比增长2.4%;2016年,我国餐饮百强企业营业收入为2,181.7亿元。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餐饮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将达到2,380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61%,2022年将达到2,850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餐饮百强企业营业收入预测
4,0003,0002,0001,0000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2,3802,5002,6202,7352,850中国餐饮百强企业营业收入(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第三篇:2018-2022年我国对母婴行业的预测分析
2018-2022年我国对母婴行业的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全面二孩政策所带来的人口红利为母婴市场拓展了增长空间
随着80后和90后进入婚育高峰期,我国已迎来第四次婴儿潮。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2014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均值为12.08‰,呈现平缓上升趋势。2013年11月我国启动“单独二胎”政策,但效果并不显著,2015年出生人口数量下降1.9%至1,655万人,这主要在于“单独二胎”受益人群比较低,同时也反映出在当前较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环境下,新一代父母生育意愿下降。2016年我国开始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第一年效果显著,全年新生儿数量回升至1,846万人,是2000年以来出生人口最高的年份,其中二孩及以上占出生人口比重超过45%。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在2017年的出生人口中,二孩占50%以上,比2016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全面二孩”政策作用明显,未来几年还会继续发挥作用。
(二)消费升级大背景下的新消费群体有利于母婴市场的稳定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城乡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增强的消费能力为母婴产业的繁荣提供了保障。伴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质量的消费品及新领域和新趋势的消费模式的市场渗透率逐渐增强,一线和二线城市的消费升级外加国际消费观念不断渗透。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有效促进了母婴消费品产业规模的增长。
除城乡居民整体消费水平提升外,80后、90后进入婚育高峰期也将进一步促进母婴消费品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80后、90后父母更追求品质及个性化,更加注重优生优育的育儿观念,已成为了现代城市家庭的消费决策主体。同时,经过长期的收入水平提升,现代家庭孩子的消费支出有两代人的财富积累为基础,放大与促进了母婴消费品需求的实现。因此,母婴消费品行业有着超过成人消费市场的增长速度和潜力,集中地体现了家庭支出的消费升级。
(三)母婴童产品服务的高端化和专业化推动产业升级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母婴童产品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具品牌意识,同时在婴童产品安全事故频发的背景下,中国家庭对母婴童产品安全性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母婴童产品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关注的最主要因素是产品品质,其次是服务,而对价格的敏感性较低,由此可见,中国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高安全性和高附加值的母婴童产品支付更高溢价。此外,母婴童行业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多元化的需求催生了一批细分市场龙头品牌。未来,高端化和专业化将推动中**婴童产业升级,实现良性发展,而品质过硬、创新性强、充分迎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渠道品牌也将在行业发展的浪潮中受益。
(四)线上渗透率逐步提升,母婴童零售渠道呈现多元化、全渠道态势
伴随互联网的普及、渠道扁平化与服务专业化的趋势,母婴童零售业态从传统的百货商场、超市向母婴童品牌专卖店、专业店、电商、海淘海代等新兴渠道分流,母婴童零售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目前母婴童市场的消费群体以“80后”“90后”为主,这一群体具有较为丰富的网购经验,是母婴童电商天然的用户群基础。通过电商(以及跨境电商)购买已成为新一代妈妈们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互联网的创新还催生了众多新型商业模式,例如“母婴电商+母婴社区”模式借助母婴童用户群体的社交属性聚集用户,并通过电商渠道实现流量变现,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用户需求,提供真正以用户为导的产品和服务,进而提高用户粘性。
二、不利因素
(一)婴幼儿用品安全形势严峻
近年来,有关国内婴幼儿用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出。奶粉,尤其是一些国产奶粉频频被爆出质量问题,导致许多消费者不得不从国外高价购置奶粉。婴幼儿的化妆品强生也出现了问题,在国际市场大肆召回,而对中国市场则“视而不见”,再加上一些儿童服装毒素超标事件屡屡出现,婴幼儿产品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行为。
寻找高质量、有信誉的婴幼产品,成为众多家长的愿望,尤其伴随90后一代生育高峰的到来,他们对婴幼产品的要求更高。特别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对于婴幼用品的要求显得更严格。
(二)跨境电商供货渠道不稳定 从母婴市场的情况来看,品类受限,“爆款”依然是妈妈们最抢手的产品,但“爆款”的海外品牌商的供货渠道并不是很稳定,而母婴跨境电商能与品牌商直接合作的也比较少。当下很多母婴跨境电商采用的是复合渠道,复合渠道相对冗长,使得上游供应链不稳定,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最终造成毛利低、利润少。
(三)缺乏专业的产品和服务
目前孕婴童领域产品繁多,渠道为王,多以简单的售卖为主,人情味和服务缺失,市场缺少集高品质品牌产品、专业孕产妇护理资讯、专家型指导、社交和分享于一体的细分领域的孕产妇及初生婴儿护理平台。
母婴市场规模预测
我们预计,2018年中**婴市场规模将达到4.6万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24%,2022年将达到7.8万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婴市场规模预测
7.88.06.16.04.02.00.0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5.34.66.9中**婴市场规模(万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第四篇:2018-2022年我国对影视产业的预测分析
2018-2022年我国对影视产业的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利好
2017年9月22日,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演员委员会、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联合发布《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要求,各会员单位及影视制作机构要把演员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制作成本范围内,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不低于总片酬的30%。
(二)优质内容有望带动观影热情 从2017年单片票房成绩来看,“内容为王”属性越发突显。暑期档国产优质军旅题材大片《战狼2》以56亿票房成绩问鼎中国票房冠军;《羞羞的铁拳》以22亿票房带动国庆档票房成绩同比增长超过40%;非好莱坞外语片中,《摔跤吧!爸爸》豆瓣评分高达9.1分,并凭借着口碑的力量在国内收获12亿票房。这些现象表明,随着观众对电影质量要求提升,具有优质内容的高口碑作品将成为观众的首选,“内容为王”属性越发突显。随着我国影片内容制作质量的提升,单片票房天花板有望不断提升。
(三)伴随网生内容精品化的发展,视频付费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
2014年中国视频付费用户规模为945万;至2015年,在《盗墓笔记》等会员剧的带动下,付费用户规模迅猛增长,全年付费视频用户规模增长至2200万。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12月,中国视频有效付费用户规模已突破7500万,增速为241%,其中爱奇艺占据行业用户规模的40%。2017年,爱奇艺、优酷、腾讯、乐视视频等主要视频网站付费会员数量均超过2000万,中国视频付费用户已经超过1亿。目前,国内网民数量已达7亿,会员人口红利的释放还在初期,随着自制内容的不断提升、各平台对不同用户群体的深耕及付费模式的不断创新,2017年中国付费用户规模已破亿,随着付费用户的不断增长,未来中国视频付费市场想象空间巨大。
(四)大数据实现最优化匹配 大数据正在成为具有价值的资产,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技术正在成为主流管理模式,影视企业正在将大数据应用作为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未来影视行业,得用户者得天下。目前,基于互联网+大数据获得客户成为必须的手段和主要途径,而“80后”和“90后”及其爱好和习惯成为获得用户的必要条件。过去影视行业投入巨额广告和赞助各种商业活动,现在则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将精准营销做得更高效,做得更好,影视企业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互联网除了提供大数据,还提供了传播渠道。以前发行一部电影,都是要各个地方跑,现在网络、微信给了影视传播很大助力。
二、不利因素
(一)产能过剩 明星高价片酬背后,折射的是影视行业产能过剩后的恶性竞争。影视公司由于以项目制为主,资金需求集中,同时资金回收周期较长,这导致影视行业常年缺钱。不断上涨的影视内容制作成本,让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难以自给自足。
有意思的是,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影视行业最不缺的就是钱。这话也没错,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热钱涌入这个行业。2015年前后,资本对文娱行业的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在二级市场言必称“文娱”的背景下,融资、杠杆、对赌成为文娱行业的常态,这一轮资本的大举进入,流向有两个,其一是对影视公司的股权投资,其二是项目投资,也就是直接投资电影电视剧项目。
大笔资金进入,正面的效果是推高了行业整体产值。以电影为例,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440.69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9%,创下过去三年增长率新高。2016年春节档,票房的同比增幅达到67%,周星驰的《美人鱼》创下33亿票房纪录,这也是中国大陆市场第一次见证票房超30亿人民币的电影诞生。
与此同时,环境也变得更加恶劣。资本趋利,金钱裹挟下全新的利益链条纷纷现身:为了更好看的投资收益,数据造假逐渐常态,买收视率、刷豆瓣评分,甚至是恶性竞争刷水军。近来,连锁场都已经渐成常态。
产能大增、演员片酬继续水涨船高,但需求端却并没有迎来新的增长。
(二)人才缺乏
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现在拍电影经常遇到的困难并不是缺钱,好的剧本、优秀导演及演员非常缺乏。中国电影产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培养各个环节的优秀人才迫在眉睫。
(三)质量降低
不少影视从业人员热衷参与资本运作套现,而不专注于内容创作,对于行业发展存在较大隐患;上市公司收购影视资产有业绩要求,推动内容创作周期“短平快”,这种运作方式可能导致内容创作不成熟;当前成熟的制作团队有限,而资本对于影视行业的追逐,使得市场快速扩张,摊薄了人力资源,可能进一步降低内容质量。
“保底发行”逐渐变味,并成为行业发展无法忽视的痛点。保底发行一直存在于电影行业,该协议的初衷是由保底方承担责任人的角色,保证作品的内容质量,如今却成为转嫁风险的一个工具,部分运作方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弄虚作假。股份制投资电影的形式令参投方争相追逐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专注于资本运作而忽略了对内容的把关。
(四)存在一些政策问题
目前,影视行业的“霍尔果斯”现象值得行业反思。“霍尔果斯”等地出台了非常优惠的税收政策,很多影视公司或明星个人工作室会把注册地放在这些地方,实际上只是一个空壳,并无实际业务产生,当政策一旦发生变化,这些公司又会像候鸟一样迁徙到下一个政策更有竞争优势的地区,这样的政策过于粗放,对提高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政策制定者需要提高这些政策的质量。
广播影视业收入预测
2016年,全国广播影视业创收收入13,625.88亿元(不含财政补助收入),比2015年增长5.14%。
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广播影视业收入将达到15,166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7.85%,2022年将达到20,518亿元。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广播影视业收入预测
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2018E2019E2020E15,16616,30317,70519,08620,5182021E2022E中国广播影视业收入(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电影票房收入预测
2017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将达到738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8.23%,2022年将达到1,442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预测
1,6001,***18E2019E2020E1,0638861,4421,2542021E2022E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电视剧市场规模预测
2015年,我国电视剧市场规模达到了约882亿元,其中电视广告约429亿,版权收益约222亿元,海外销售约5亿元,网络电视剧广告约200亿元,用户付费约25.6亿元。
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电视剧市场规模将达到1,398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5.62%,2022年将达到2,498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电视剧市场规模预测
2,4982,5001,8892,0001,3981,5001,0005000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1,6222,172中国电视剧市场规模(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第五篇:2018-2022年我国对二手车市场的预测分析
2018-2022年我国对二手车市场的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环境改善
自2017年以来,国务院等多部门发文活跃二手车市场,并积极推进二手车税收政策、临时产权政策及金融扶持政策,法治化营商环境正在逐步形成,二手车市场的活力不断地释放。2018年,商务部将继续推动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加快修订《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推进二手车信息和信用体系建设,规范二手车交易秩序。限迁政策的取消,以及二手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自2018年起从50%提升为70%等政策,将促进二手车消费市场潜力的进一步释放。
(二)汽车保有量奠定发展基础
截至2017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超3亿辆,按平均汽车使用年限来看,可以预见在未来五到十年内汽车市场将进入更新换代高峰期。根据最新《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汽车的报废周期平均为八到二十年,更新周期平均为四年左右。巨大的保有量加上稳定的增速,将进一步巩固上游车源基础。
(三)市场接受度不断提高
中国消费者对二手车接受度正在变高,从近6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来着,二手车市场的增速高于新车。随着二手车电商大批进入,以电商平台为主的二手车年检测量已超过800万辆。由于二手车电商平台在各种媒体的大力宣传,二手车行业正从一个不受关注的边缘行业一举成为热门产业,加速了井喷期的到来。
(四)公车改革或将带来更多二手汽车
随着我国政府、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公务车制度改革和个人用车更换频率的加快,将有更多的二手汽车进入市场。2017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修订后的公务用车管理办法以全面实行公务用车编制和标准管理为核心,强化配备、使用、处置等全流程管理,着力构建公务用车管理新制度,确保管用、实用。公务用车的进一步改革,或将继续拉动二手车市场的繁荣。
(五)资本大量融入
2017年,二手车企业在资本市场斩获颇多,几乎每个月都有融资消息传出。其中,仅6月16日一天,就有三家二手车企业发布了融资和战略规划,瓜子二手车宣布获得B轮4亿美金融资;车置宝宣布获得C轮5亿元融资;优信二手车在1月融得5亿美金的D轮融资后,也于6月16日发布全新的品牌战略。汽车金融或成为新盈利增长点。
二、不利因素
(一)市场信息不对称、不透明
一方面,消费者缺乏汽车方面的专业知识,无法从专业的角度对产品进行分析,而经营主体在汽车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交易双方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另一方面,消费者处于分散状态,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从而导致缺乏讨价还价的能力。
(二)二手车估价缺乏清晰的标准 新车都会有清晰的价格标准,而二手车却没有,这就意味着购买二手车要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花更多的价钱买一辆性价比不高的车的情况比比皆是。并且,市场缺乏对车况第三方认证和评估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是脱离开买卖双方的独立存在,为消费者买买二手车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第三方认证和评估机构的缺失,就会降低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三)交易过程中的诚信度不足 许多卖车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往往会避重就轻或以次充好,甚至把车辆行驶里程等重要数据进行作假。从而使消费者在二手车购买过程中面临各种价格及质量的欺骗,应得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严重影响了我国二手车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售后保障服务不够
发达国家二手车可以全国享受一年或两年的质保,这可以给消费者很好的保障和信心,而我国的二手车流入市场时,大部分已经过了保修期,二手车的售后服务难以得到保障。国内只有少量的二手车经销商提供过厂家保质期的二手车售后保障,大部分二手车如果购买之后出现问题,买家只能自己解决,维修等费用还是要买家自己承担。
二手车交易量预测
2017年,中国二手车交易量达到1240.09万辆,同比增长19.33%。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二手车交易量将达到1507万辆,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7.12%,2022年中国二手车交易量将达到2836万辆。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二手车交易量预测
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2018E2019E2020E2021E1,5072,1151,7942,4732,8362022E中国二手车交易量(万辆)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二手车交易额预测
2017年,中国二手车交易额为8092.72亿元,同比增长34%。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二手车交易额将达到9512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6.46%,2022年中国二手车交易额将达到17498亿元。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二手车交易额预测
20,00015,0009,51210,0005,00002018E2019E2020E13,15511,07817,49815,3272021E2022E中国二手车交易额(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