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2年中国会展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时间:2019-05-15 05:17: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2022年中国会展业发展的预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2022年中国会展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第一篇:2018-2022年中国会展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会展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会展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支持

2017年商务部发布的关于《服务贸易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健全展览业管理体制,加强展览业法律体系建设,推进简政放权,充分发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强化部门间协作关系。健全展览业标准体系、诚信体系、统计监测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人才体系建设。培育品牌展会和龙头展览企业。产业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会展行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国内展览业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一方面,展览业作为投资与贸易的重要平台,不仅能够有效推动产业和消费增长,而且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举办城市的住宿餐饮、交通物流、广告传播以及旅游购物等行业均具有明显的拉动效应,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展览业的发展,为展览业稳定发展注入了更多的增长动力;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互联网+”等新的战略导向的落实,必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为展览业的持续增长带来新的机遇。

(三)市场化程度持续上升

会展越兴旺,城市越发达;城市越发达,会展越兴旺,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展览规模直接跟展览效果及经济效益相关,展会品牌化、集团化已成为国际展览业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的领先会展企业不断通过跨题材、跨区域兼并收购或强强联合的方式来扩大各自的展会规模,提高市场份额,并形成了多个展览集团。

随着政府不断简政放权,政府、协会商会、会展企业各个主体职能进行重新定位,一方面表现为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力度,建立政府办展退出机制;另一方面表现为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竞争环境,引导会展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随着我国逐步规范和减少政府办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举办展会,会展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将持续上升。

(四)发展前景好

2017年,会展业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稳定的发展趋势。在国内外经贸形势和市场格局变化背景下,中国展览业加快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并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不断拓展国际经贸市场新空间。

根据中国贸促会发布的《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17》,我国2017年展览业呈现数量稳步提高、规模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国内共举办4,022场展览会,其中采集到面积的经贸类展览会3663场,展览会总面积约为12,379万平方米。近年来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对展览业大力支持,中国经济也逐渐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将进一步加强,这将为我国展览业的发展注入更强的增长动力,我国展览业将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二、不利因素

(一)资金壁垒

会展需求具有订单量大、需求时间较为集中、客户分布广泛、品质要求高等特征,同时会展行业回款周期普遍较长,前期需要公司垫付一定量的资金才能顺利运作,这使得资金实力较弱的企业在项目承接规模、项目承接数量及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等方面面临一定的资金壁垒。

(二)资源整合壁垒

会展运营解决方案是为客户参加展览提供相应的服务,整个方案的设计都围绕客户参加展会的需求。因此在策划展会之初,需要充分了解参展企业的品牌信息、产品类型、消费者接受信息的习惯和参展企业的展览路线等方面的需求,同时在会展运营中需要统筹管理公关、新媒体和广告等各类资源,最大程度的推广企业的品牌形象,而展览方案的设计和资源整合能力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因此资源整合能力为该行业准入的一个较高门槛。

(三)区域展览的不平衡格局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中国展览业经过近10余年的发展与变迁,已经初步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川陕渝”四个热点板块,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等为代表的周边板块,以及其他松散分布的热点城市。由于周边板块的博览会具有特殊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功能,将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但是其他地区展览业的发展将因政策、场馆、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断调整,区域不平衡格局将进一步加剧。2018-2022年中国展会经济直接产值预测

2015年,全国展会经济直接产值达4,803.1亿元,同比增长14.8%;2016年,全国展会经济直接产值达5,331.4亿元,同比增长11.1%;截至2017年底,全国展览经济直接产值近6000亿元,直接拉动经济产出达到5万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达6%。

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展会经济直接产值将达到6,720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0.87%,2022年将达到10,155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展会经济直接产值预测

12,0009,0006,0003,00002018E2019E2020E6,7207,5268,3549,23210,1552021E2022E中国展会经济直接产值(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第二篇:2018-2022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银行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银行业经营环境改善

2017年,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周期性回升和中国经济转型不断取得进展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平稳回落中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稳步推进,过去主要由地产和基建等投资拉动的粗放增长方式逐渐发生变化,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开始出清、集中度开始提高,消费升级逐渐成为总需求上升的主要贡献力量,这些有利的经济变化反映在中国银行业的经营指标上,就是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在经历了经济回落初期从高位的回落之后,进入2017年开始企稳并呈现触底回升态势。

(二)有效信贷逐步回升

本轮经济增长中枢回落和结构调整快速推进的初期,确实给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带来了巨大压力,但是,经过了近年来中国的银行主动进行行业结构调整、强化风险管理和多元资产处置的过程之后,整体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形成的高峰已经过去,银行业在市场化的环境中度过了资产质量风险的考验,跨周期经营的能力得到检验和提高。根据2017年上半年末中国银监会披露的数据,行业整体不良率稳定在1.74%,部分银行和部分地区的不良资产比率已经出现双降,拨备充足对后续继续消化可能出现的不良资产、以及支持未来利润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经过此轮周期的考验,中国银行业更加注重提升资产质量的战略布局能力,同时探索了不良资产转让或证券化、债转股等新型的处置方式,强化了风险化解和处置能力。从不良资产的区域形成观察,这一轮不良资产比率明显上升,发端于以浙江温州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当时长三角地区新增的不良资产占到当年全国银行业新增不良资产的相当大的比例,经过几年来对不良资产包袱的消化和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长三角地区的银行经营状况已经开始明显好转,不良资产比率呈现稳定回落态势。

(三)信用风险压力趋于平稳

伴随着中国银行业重组与改革的进程,中国银行业的监管体系在总结中国经验的基础上,较早地以自信的姿态与国际接轨,监管透明度不断提高、监管体系不断完备,为引导银行业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监管框架。2011年4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较早地将巴塞尔协议II和巴塞尔协议III等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共识进行了本土化。中国银监会在流动性、拨备覆盖率、风险集中度、不良资产率等传统审慎监管工具的基础上,陆续引入并更新了资本、拨备、流动性、杠杆率等银行监管工具,银行监管的工具箱不断充实和完善。2016年初引入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将“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结合,监管框架不断完善。2017年中国银行业监管更加关注化解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监管协调性和跨市场监管能力得以提升,对于银行业的平稳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支持企业走出去能力越来越强 与国际主要同业相比,我国主要银行在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上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未来发展速度虽然可能放缓,但现有优势在短期内仍然难以撼动。在英国《银行家》杂志今年最新发布的全球千家大银行排名中,中国上榜银行已达126家,比上年又增加了7家,再创新高;中国超过欧盟,成为上榜银行一级资本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四大银行均跻身前十行列,工商银行连续五年雄踞一级资本第一的宝座。

在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同时,中国银行业的全球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以支持“一带一路”为例,截至目前,共有9家中资银行在2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62家一级机构。中资银行通过银团贷款、产业基金、对外承包工程贷款、互惠贷款等金融工具,有效开展信贷投放,有力支持了中国企业“走出去”。

(五)金融科技大力推进

金融科技将构建一个全新的金融生态圈,银行网点和员工逐渐从“交易型”向“服务型”转变。2018年,上市银行电子化替代率进一步提升,网上业务量和网下业务量的比例将接近1:1,柜面员工人数占比减少,科技开发、科技服务等岗位的员工人数占比将有明显增长。

二、不利因素

(一)行业竞争加剧 随着金融机构的脱媒,同时随着市场上理财产品的多样化,过去银行业的大行霸权时代或将终结。除了传统大行间的竞争,各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各种金融服务公司等也加入了银行业竞争大军。

(二)监管政策严格

监管政策更趋严格,客观上对银行的资本金管理、合规经营等提出更高要求,银行惯常使用的以量补价、以价补量等经营策略将难以为继。

(三)风险的管理压力加大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实质性深化阶段,在终结银行业利润高增长时代的同时,将大幅提升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压力。

(四)传统业务的发展受到挤压

债券市场加速扩容,证券市场与保险市场新政加快推出,金融脱媒步伐明显加快,商业银行存贷汇等传统业务不断受到挤压与蚕食。2018-2022年中国银行业资产总额预测

2016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232万亿元,同比增长15.8%;2017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252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较上年末下降7.1个百分点;2018年二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260万亿元,同比增长7.0%。

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将达到270万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8.27%,2022年将达到371万亿元。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预测

***0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万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2018-2022年中国银行业负债总额预测

2016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负债总额为215万亿元,同比增长16.0%;2017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总负债总额为233万亿元,同比增长8.4%;2018年二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负债总额达到240万亿元,同比增长6.6%。

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负债总额将达到248万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7.73%,2022年将达到334万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负债总额预测

***0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负债总额(万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第三篇:2010年中国旅游业发展预测

2010年中国旅游业发展预测

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第一年,2010年我国旅游业预期目标是实现总收入1.44万亿元,增长12%;新增旅游就业人数50万人。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2010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说,201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第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最后一年。综合分析影响旅游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2010年我国国内旅游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入境旅游有望全面恢复,出境旅游将继续平稳发展。全年旅游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国内旅游人数21.5亿人次,增长13%,国内旅游收入1.15万亿元,增长13%;入境旅游人数1.32亿人次,增长5%,其中过夜旅游人数5450万人次,增长7%,旅游外汇收入430亿美元,增长8%;出境旅游人数5100万人次,增长7%。

邵琪伟说,今年要以区域带动推进旅游业改革创新。海南、广西、云南等地要认真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旅游业综合改革试点;广东、福建、天津、成渝、武汉和长株潭等地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先行先试部署;河南、江苏、浙江、山东等有条件地区要加快旅游业改革步伐。国家旅游局将选择若干重点省份和重点城市,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各地要积极推进旅游业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制度创新。

据悉,我国旅游业综合改革试点的重点是构建更加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旅游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发展,推进旅游景区一体化管理,消除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体制和制度障碍,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壁垒,促进形成全国旅游大市场。各地将着力推动一批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兼并、重组,大力扶持民营旅游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发展,积极支持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团发展。各省区市要抓紧制定实施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工作方案和A级景区五年实现交通基本畅通、标识基本完善、厕所基本达标、停车场基本满足要求的工作方案,并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

邵琪伟说,今年我国将加快培育旅游消费热点,推进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编制《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促进大众旅游休闲消费。有条件城市将制定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旅游规划。国家旅游局将加强与有关部门合作,推出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生态旅游和特色旅游城镇等示范产品。

第四篇:2018-2022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行业发展规划发布

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出游人数年均增长10%左右,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旅游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20年,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旅游投资总额2万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

2、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2%,对餐饮、住宿、民航、铁路客运业的综合贡献率达到85%以上,年均新增旅游就业人数100万人以上。

3、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厕所革命”取得显著成效,旅游交通更为便捷,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带薪休假制度加快落实,市场秩序显著好转,文明旅游蔚然成风,旅游环境更加优美。

4、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入境旅游持续增长,出境旅游健康发展,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在全球旅游规则制定和国际旅游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二)旅游需求持续增长

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正处于旅游消费需求爆发式增长时期,大众旅游时代刚刚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升级加快,我国居民的旅游消费能力、旅游消费需求和旅游消费群体都将大幅度持续增长。

目前旅游消费者主要是中、青年旅游者。随着老年群体数量的增加,中国开始向老年社会转化,相当多的老年人由于身体好、收入稳定、闲暇时间充足,纷纷产生了出国旅游、飞机旅行、外出度假和参加各种专题旅游活动的愿望。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中国广大农民出游的势头非常强劲。无论是出游人数还是出游消费,都保持着高速增长。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45%,农村旅游市场是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巨大客源市场。

(三)公共服务更加完善

以“515战略”为引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为抓手,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与治理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以大数据、旅游扶贫、文明旅游与旅游厕所革命为重点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更讲法制与规范的治理准则,更加多元与专业的治理同盟,更为科学与合理的治理架构,成为2016年我国旅游治理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标志。

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国已完成新改建旅游厕所43,663座,累计完成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共5.7万座)的76.6%。以“综合协调+专项保障”为特征的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1+3”旅游治理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展开。截至2016年年底,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省区市达到20个,超过了全国省区市的半数以上;13个设区市、34个县成立了旅游警察,5个设区市和9个县成立了旅游工商分局,5个设区市和44个县成立了旅游巡回法庭。目前国家旅游局先后公布了2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共计500个,逐步建立全域旅游示范的全国布局,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四)成为投资热点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许多行业投资增长乏力。在巨大的消费需求推动下、有利的宏观政策引领下、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撑下,旅游投资逆势上扬,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最具潜力的投资领域。全国旅游直接投资继2015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后,2016年达到12,997亿元,同比增长29%,远高于第三产业投资增速。

(五)互联网+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小众的专项旅游需求通过网络平台突破时空限制汇聚成“蓝海”,以蚂蜂窝、穷游网为代表的反向定制、以辛巴达、六人游等为代表的中高端定制、以途牛为代表的大众定制都渐成市场宠儿,以途家、小猪短租、易到、滴滴、优步等为代表的分享经济搭建了一个供需直面交易的高效市场,全国旅游市场供需结构性失衡将得以显著消除。

二、不利因素

(一)休假制度缺陷

目前,国内休假制度根本不能满足大众需求,而只有科学调配,错开高峰、避开人流,才能保证休假和出行的基本舒适度。由于带薪休假落实不到位,人们旅游主要靠公共假期,加剧了出行拥堵和景区拥挤。

(二)旅游管理不到位

国家旅游局一再强调的“不合理低价、强迫消费、虚假广告、欺客宰客”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一日游”不履约、个别景区高额回扣经营扰乱市场秩序、景区流量控制不严格等问题时有发生,需要各级各部门不断完善机制、措施加以解决。

此外,旅游综合执法力度有待加强,旅游市场秩序涉及点多、面广,监管难度大,有些单位不同程度存在重投诉、轻处罚现象。同时,对于涉及跨部门、跨行业问题,存在协调联动不够积极主动、整治工作不够及时有效等问题。

(三)旅行社恶性竞争 目前,96%的国内游、65%的出境游都是散客自助游。散客时代给旅游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加上在线旅游企业的竞争压力,旅行社低价恶性竞争愈演愈烈。2016年以来,几起“恶导游”事件引发公众关注。价格战表面看来是给了游客实惠,而实际上,不管对旅行社、导游还是游客,背后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在低价旅游团中,游客往往被“层层转卖”。在热门旅游目的地,地接社为了招揽游客形成恶性削价竞争,以低价从组团社手中“买”团,然后再将整个行程“卖”给导游,甚至将行程分段“卖”给不同的导游。导游“买”团后自然承担很大压力,只能通过让游客大量购物来收回成本,赚取利润。

旅游总收入预测

2016年,中国旅游总收入为4.69万亿元;2017年,旅游总收入达到5.40万亿元,同比增长15.1%。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旅游总收入将达到6.17万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3.86%,2022年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0.37万亿元。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旅游总收入预测

1210864202018E2019E2020E2021E6.177.029.178.0110.372022E旅游总收入(万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国内旅游收入预测

2015年,国内旅游收入为3.42万亿元,同比增长13%;2016年,国内旅游收入达到3.94万亿元,同比增长15.2%;2017年,国内旅游收入4.57万亿元,同比增长15.9%。我们预计,2018年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5.27万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80%,2022年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9.16万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国内旅游收入预测

10864202018E2019E2020E5.276.966.059.168.042021E2022E国内旅游收入(万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国内旅游人数预测

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50.01亿人次,同比增长12.8%;入出境旅游总人数2.7亿人次,同比增长3.7%。我们预计,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54.8亿人次,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0.13%,2022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80.6亿人次。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国内旅游人数预测

1008054.860402002018E2019E2020E2021E60.667.273.580.62022E国内旅游人数(亿人次)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第五篇:宁波会展业发展分析

宁波会展业发展分析

09旅本酒店会展094150321沈亚芬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会展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城市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体现。我市会展业起步迟,发展快,成效明显,但也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为了促进我市会展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根据《宁波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2006~2010年,重要目标展望到2020年。本规划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市会展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关键词: 会展现状发展优势薄弱环节

一、宁波会展业发展现状

(一)宁波会展业发展历程

1997年以来,我市会展业经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工作起步阶段(1997年10月~2002年10月)。1997年10月,我市举办了首届宁波国际服装节,迈出了宁波会展业发展的序幕。1999年,我市又举办了首届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为我市会展业规模和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推进作用。1999年10月,市政府正式批准立项建设宁波国际会展中心,表明我市已重视会展硬件建设;2002年10月,我市新上海物业公司与上海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上海国际展览中心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宁波国际会展中心管理公司,标志着我市会展业区域合作开始起步。

2、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11月~2004年)。2002年11月,我市成立了市会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了对全市会展工作的领导和行政服务。之后,各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从而形成了全市会展工作的组织体系。2003年1月8日,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宁波市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会展业列为全市支柱产业之一,并提出将宁波建成长江三角洲南翼会展之都的奋斗目标,基本理清了会展业发展思路。2003年2月28日,宁波市会展行业协会成立,标志着我市会展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同年,宁波国际会展中心启用,我市会展设施条件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这一时期,我市会展活动不断增加。相继引进或举办了中国机械工业展览会、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中国家居博览会、中国制药机械博览会等大型展会;举办了中国开渔节、宁波徐

霞客开游节和中国梁祝婚俗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承办了APEC中小企业服务联盟会议、甬港经济合作论坛等重要会议(论坛)。这些重要会展活动的举办,使我市进入了全国新兴会展名城行列。

3、发展与提高并重阶段(2005年~)。2005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强了会展管理工作。市政府制订了《宁波市展览业管理暂行办法》,以规范全市展览工作;市会展行业协会出台了《宁波市会展评估细则》,明确了会展活动评估的基本标准;市有关部门拟订了《宁波市大型会展活动城区公益广告管理暂行办法》,并已着手研究会展业其他管理办法。与此同时,我市引进或创办了中国(宁波)文具和礼品国际博览会、中国食品博览会、中国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国际博览会、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等大中型展会,并对部分主题相近的展会进行了整合,促使现有展会向规模型、实效性方向发展。2005年,我市被评为全国优秀会展城市。

(二)宁波会展业发展现实基础

近10年来,我市会展业按照“政府强力推动、市场灵活运作”的发展思路,从无到有、从慢到快、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元、从不规范到相对规范,不断演进,已形成发展快、辐射广、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会展活动不断增加,会展名城地位基本确立。10年来,我市会展业快速发展。国家级、国际性大型会展活动纷纷登场。2005年,全市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80个。其中,冠名“国际”的展会10个,冠名“中国”的展会活动7个。国际标准摊位1000个以上的展会9个,2000个以上的展会6个。展出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展会12个,其中,2万平方米以上7个,4万平方米以上6个。全市展览面积达453650平方米。目前,宁波已成为国内同类城市中大中型会展活动较多的城市,会展业发展竞争力不断增强,对外影响不断扩大,基本确立了会展名城地位。

2、展馆建设步伐加快,会展条件不断改善。目前,我市已拥有宁波国际会展中心、亚细亚展览馆、宁波新闻文化展览中心、余姚会展中心等大中型展馆,展览总面积已超过6万平方米。其中,宁波国际会展中心占地1460亩,一期工程投资7亿元,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展览面积5万平方米,配套设施达到国内一流水准。在建的展馆还有宁波国际会展中心扩建工程和慈溪会展中心等,待建的有宁海模具馆等。另外,全市已有星级宾馆和酒店130家,客房12700间(套),床位23000余张。其中五星级酒店3家,四星级8家,三星级30家,一、二星级89家,基本满足了会展活动的需要。

3、管理机制比较健全,会展增促工作不断加强。我市已初步完成会展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形成了纵横配套的会展管理机制,较好地发挥了政府、行会和企业的管理职能,成为国内最早构建会展管理体系的城市之一。为加快会展业发展,我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会展增促措施。如把会展业列为全市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对重大会展活动给予财政补贴、开展会展业目标考核工作、开设会展服务网站、加大重点会展活动宣传推介力度、组织“十佳”展会和“十佳”最受会展客商欢迎酒店评选活动等。这些举措都对我市会展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市加强了会展业管理工作,出台了《宁波市展览业管理暂行办法》,制订了《宁波市会展行业协会公约》等。

4、会展队伍不断壮大,专业人才逐步成长。目前,我市在册展览公司33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经过10年的发展,我市基本形成了一支专业会展人才队伍。与此同时,与我市会展企业配套的广告、礼仪、策划、布展、演出等企业也不断增加,基本形成了全市会展业配套服务体系。

二、宁波发展会展经济优势凸现

随着宁波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宁波的会展经济也以产业支撑、贸易推进、城市扶持为依托而得以崛起。总体来说,宁波的会展经济发展有着自身独具的五大优势:

港口优势。宁波的港口资源非常丰富,去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达到3.1亿吨,居世界第4、大陆第2位;集装箱吞吐量706万标箱,居世界第13、大陆第4位。在现代会展经济发展中,港口的优势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所以宁波会以港口建设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以港口为平台、进出口贸易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为会展产业的发展助力。

产业优势。宁波有着厚实的产业基础,它拥有五大临港工业:化工、钢铁、能源、造纸以及修造船工业;此外,宁波还拥有自己的传统优势产业,如纺织服装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业、文具业等等。雄厚的产业基础为宁波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颇具优势的撑高平台。宁波是品牌之

都、文具之都、服装名城,结合本地特色经济打造一批具有相当品位和质量的品牌展览会,实现宁波会展业的新跨越。

开放优势。宁波会展经济的发展又受益于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如果开放是船,那么会展业搭乘着这艘快船可以乘风破浪,反过来说会展又是桨,它推动着宁波朝着更加开放繁荣的埠口前行。宁波会展业的未来,必须走国际化之路,融入浩浩荡荡的国际开放潮流。

市场优势。宁波作为典型的外向型港口城市,民营经济的发展蔚为壮观,是其经济的一大特点。长三角是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身居其中的宁波首当其冲,这就能促使其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客商,形成强有力的买方市场。买方卖方市场的形成,是构建会展市场的最佳途径。

服务优势。会展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举各方之力而为之,需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需要与服务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联动,需要城市加强会展公共服务工作,包括健全公共政策、加强会展联动、开展评优奖励、完善协调机制、扩大公共宣传、提供保障服务、为会展主体创造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等,用优质服务来培育品牌展会,来吸引大型展会落户,来吸引更多的客商纷至沓来。五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了,宁波的会展业必将会前景灿烂,前程似锦。

三、我市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我市在发展会展产业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

办展企业数量较少,实力较弱。目前,我市多数大型会展活动由政府举办,办展企业数量和实力明显不如同类副省级城市。现有办展企业多为中小企业,难以独立承办大型会展活动。据初步统计,全市30余家展览公司,平均注册资本不足20万元。

公共扶持政策尚未建立。目前,市财政对会展业的扶持资金,仅局限在由政府牵头举办的大型会展活动,大多数由市场运作的会展活动没有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从而影响了会展业竞争的公平性,不利于全市会展市场的培育。

会展业管理比较薄弱。与国内许多城市相比,我市会展业管理力量明显不足。我市会展办与市大型活动办合署办公,没有内设机构,正式编制只有5人,且承担了繁重的展会、节庆承办任务,难以把较多的精力用于会展公共服务的基

础性工作。行业协会尚没有确立行业权威,难以充分行使行业管理职能。多头办展、重复办展现象仍较突出,不审批、不备案时有发生。

会议产业发展不快。除APEC中小企业服务联盟论坛、甬港经济合作论坛等少数几个国际性会议(论坛)以外,其它活动规模较小,数量不多,影响有限,难以对我市会展业发展起有力推动作用。

部分会展活动实效不够明显。部分会展活动举办单位把大量精力花在领导邀请、开幕式组织、宾客迎送等方面,没有花大力气推动招展、招商等工作,影响了会展活动的实效。

硬件设施不配套。展馆配套设施严重滞后,附近20~30分钟步行圈内,相应的辅助设施没有到位,以致办展期间出现交通难、吃饭难、住宿难、汇兑难等问题。

会展人才短缺。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宁波会展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在我市现有展览公司中,能独立办展的不到5家,多数企业管理水平低。办展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真正掌握外语、精通展览设计、熟悉组织策划、了解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十分缺乏。

参考文献:

[1] 毛光烈,充分发挥会展业对扩需求、调结构、保增长的作用——在全市会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9年4月27日;

[2] 宁波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宁波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甬政发

[2007]41号),2007年6月1日;

[3] 张松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宁波会展业的创新之路,宁波通讯,2009年8期

[4] 丁萍萍,浙江发展会展业的比较优势与对策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9期

[5] 余晨杰,发展特色产业是解决我国会展弊端的新思路——以浙江制造业为例,特区经济,2008年6期。

下载2018-2022年中国会展业发展的预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2022年中国会展业发展的预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会展业发展分析

    中国会展业发展分析 ——文献综述 姓名: 孔美冬 班级: 会展11-3 学号: 201105005928 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展览业就在全球展览业中异军突起,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展览业市场。......

    2008-2010年中国电磁炉市场调查与发展预测分析报告

    自2000年起,国内电磁炉平均每年市场增长率都在70%以上,产量从100余万台猛增到了2005年的近4000万台,发展速度令人侧目。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预计,未来五年国内电磁炉市场潜力将达到......

    2018-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支持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培育壮大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

    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加入WTO,特别是大陆和港澳CEPA安排的实施,外商也越来越看好中国国会展业,中外会展企业的合作呈现多层次、全方位态势。美国、德国、英国等会展......

    2013-2018年中国学前教育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预测报告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2013-2018年中国学前教育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预测报告 第1章 2011-2012年中国学前教育行业发展综述 第一节 学前教育行......

    2011年中国电子政务发展预测与投资商机分析报告

    2011-2015年中国电子政务发展预测与投资商机分析报告 第一章 电子政务的相关概述 第一节 电子政务的概念阐释 一、电子政务的特点 二、电子政务内涵 三、电子政务意义......

    2018-2022年中国旅游业前景的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旅游业前景的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行业发展规划发布 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

    2018-2022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府重点扶持环保产业的发展 2016年12月发布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