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全市医改工作会上的发言
在全市医改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武胜县人民政府(2011年3月2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武胜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工作进展
自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动员大会以来,武胜县把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去年12月,严格按照市医改工作会议要求,及时传达贯彻,认真研究部署,迅速启动完成了“两卫”人员绩效工资兑现工作。今年1月,研究出台《中共武胜县委 武胜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武胜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层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武胜县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工作重点的通知》等三个主体文件。2月,在三个主体文件框架下,组织研究出台了“1+5”配套文件(“1”即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方案,“5”指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管理实施办法、人事管理工作指导意见、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实
2送制度,各乡镇明确一名信息员,及时反映医改推进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统筹协调、及时处理。
三、下步打算
(一)巩固基本药物制度成果。各基层医疗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按比例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全面落实财政补偿政策,全额保障医改补偿经费。
(二)加快推进三大体系建设。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新农合参合率提高到95%以上。加快推进万隆中心卫生院改建项目建设,打造20所标准化村卫生室。
(三)探索乡村一体化试点。积极探索 “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实行县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2—3所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统筹管理村卫生室的运行模式,提升全县卫生事业整体实力。
各位领导,同志们,武胜医改推进较为顺利,但与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再鼓干劲,再添举措,努力实现新医改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添干劲,医疗机构增活力”的目标。
第二篇:医改发言材料
认真履行财政职能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服务保障工作
红寺堡区财政局
(2011年5月16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为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我局将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资金筹集力度,增加医疗公共服务支出,全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一、吃透精神、及早部署。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进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政策性强,情况复杂,财政部门负担着重要职责。我们要加强医改政策学习,深刻领会上级精神,吃透学通,着重把握收支核定、建立多渠道补偿机制、绩效考核等政策内容;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市县医改实施中取得的经验和成熟做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和解决,确保在实施过程中少走弯路,不走错路。及时召开财政部门座谈会,积极探讨政策实施中存在问题和难点,及时掌握基层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2011年财政部门医改工作实施方案。
二、加强调研、搞好测算。联合相关成员单位,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结构、收入来源、支出水平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初步摸底。为制订红寺堡区财政投入补助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三、把握政策、抓住关键。在改革中始终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立足于公益性方向,以投入促改革、以投入换机制,紧紧把握医改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一是做好收支核定工作。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中三个“核”字的要求,认真做好收支核定工作。二是强调绩效考核的重要性。严格按照具体的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绩效考核。三是注重收支差额补助的合理性。对绩效考核好的可以获得奖励,绩效考核差的将扣减资金,并非对所有收支缺口无论产出结果如何都给予补助。四是注重资金拨付进度,加快资金支出。建立财政补助资金预拨结算机制,决不能因资金不到位影响医改进程。
四、加大投入、不留缺口。充分考虑今年提高医改各项财政补助标准的调整因素,并提前预留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所需资金,足额予以安排,不留资金硬缺口,确保医改工作实施所需资金。2011年,已在预算中安排了专项资金,确保全面落实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等提标政策。
五、加强沟通配合,全力推进。加强沟通配合。主动配合,与发改、卫生、人事、社会保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一道,全力以赴做好相关工作,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及时沟通,准确把握政策制定情况和实施中发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收集和整理医改工作进展情况,对现出的问题及时加以研究和解决。
六、强化监管、提高效益。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规范资金管理,强化监管。一是做好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培训。二是建立资金长效监督机制。对医改资金安排、分配、使用、追踪问效等全过程进行监督,严防截留、挪用、虚报冒领等问题,确保医改资金真正用于医改工作。三是进一步完善医保基金监管制度,建立动态监控机制,确保基金收支平衡和平稳运行。
总之,财政部门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按照区委、政府的部署,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认真履行公共财政的职责,全力支持红寺堡区医改总体方案的实施,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第三篇:医改发言定稿范文
靖远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进展情况汇报材料
靖远县发展和改革局
(2012年1月9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靖远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作以汇报。
我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在市医改办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文件、政策,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主要思路,精心组织,协同配合,有序推进,全县医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工作进展及取得的成效
(一)组织机构建设不断加强。成立了靖远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在发改局设立了医改办公室,在县财政局设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核算中心,安排专人负责具体工作。
(二)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一是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参保率进一步提高。截止2011年12月底,全县参加城 1
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8487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28790人,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参保率分别达到98.5%和98%。城镇居民人均筹资标准为153元,政府人均补助标准为110元,其中县财政补助12元,人均个人缴费43元。2011年县财政兑现补助资金50万元。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8%、68%。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年最高支付限额分别达到18万元和15万元,均超过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门诊统筹仅针对癌症、器管移植、糖尿病、肝炎等特殊病种开展。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保人数达到1769人,其中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保1557人,关闭破产企业集体参保212人。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用得到即时结算,参保人员在我县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就医,只支付由本人自费部分,报销部分由医院和人社局进行结算。
二是新农合参合率进一步提高。2011年全县参合农民40.8441万人,参合率95.55%,筹资参合资金9394.72万元,补偿参合住院患者24400例,补偿6552.43万元,实际补偿比62%。县内即时结报率100%、报销率100%;开展农村重大疾病提高保障工作,0-14周岁患先天性心脏病2例次,总费用24421元,补偿17094元,实际补偿比70%;0-14周岁患急性白血病8例次,总费用100674.13元,补偿70472元,实际补偿比70%;
实施新农合“一卡通”工作,现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宽带网络已建成,电脑、打印机已配备到位,各乡镇正在收集参合户主身份证复印件和户口本复印件,准备制卡。
(三)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巩固。2011年元月将《甘肃省国家基本药物增补目录(2011年版●基层部分)》中206种基本药物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管理范畴,使国家基本药物总数达到513种,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使用国家基本药物达100%。2011年9月20日县级医疗保健机构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2011年11月1日,县内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网上采购;加强药品质量监管,扎实开展基本药物询价制度,根据市场变化,对临床常用的359种中药饮片进价进行了最高限价。2011年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共零差率销售国家基本药物2356.08万元,为群众让利400.54万元。
(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健全。一是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不断加强。2011年年初,通过考试和考核统一招聘村卫生室工作人员619名。在岗培训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19人次,加强了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为了提高基层在岗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水平,2011年安排21名人员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两家县级医院长期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4所。县级医疗机构培训基层专技、卫生管理人员47人,培训时间3个月。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县人民医院住院部综合楼建设项目已完工;在北滩、平堡、大芦、北湾、三滩等5乡镇新建19所标准化村卫生室,现已全部完工,完成投资114万元。
三是人事制度和绩效工资改革进一步完善。我县从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体制入手,以22项管理制度为核心,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稳步推进各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全面推行乡镇卫生院任期内目标责任考核和员工岗位考核管理制度,严格目标考核管理,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民主建设,成立院务会管理制度,凡是医院的重大事情,须经院务会研究讨论后方可实施。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建立了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激励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持续发展。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卫生院长公开竞聘制、人事代理制等综合改革。2011年共招录医学毕业生49名,全部安置在乡镇卫生院工作。依据《靖远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试行)》(靖政发[2010]109号)开始在全县各乡镇卫生院推行绩效工资,工资总额70%作为基础工资每月按时发放,30%和部分业务收入作为绩效工资,根据半年一次的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配。
(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不断显现。截止2011年
12月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共到位资金1157.66万元,省、市县配套资金已全部到位。拨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922.71万元,资金拨付率达到80%。累计完成城乡居民健康档案32.22万份,其中城镇居民4.201万份、农村居民28.019万份,建档率达68%,电子化率66%;管理高血压患者26414例、2型糖尿病患者11139例、65岁以上老年人33264人、孕产妇3514人和儿童24998人。免疫规划接种率达到99%以上;传染病报告率和处置率均达到100%。累计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658人。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举办健康讲座91场次,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12次、乡镇卫生院举办79次,提高了我县居民的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
(六)公立医院改革积极推进。县级医院推行电子病历和远程会诊,落实了“四八排队”及医德医风考核等22项制度。9月20日起全部实施所有药物零差率销售,打破“以药养医”格局,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过度医疗。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全面推行人事代理制度,注重解决临时聘用护士的待遇问题,逐步实现同工同酬,提高护理人员待遇,稳定护理队伍。县人民医院设立职业病科,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优质护理服务及5个病种临床路径试点,优质护理病房占病房总数50%。使用统一门诊病历制度,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进修制度。2011年安排外出进修培训72人。全县
医疗卫生机构采取一对一结对辅导学习的方法,开展“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积极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师带徒工作,指导老师16人、徒弟44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卫生人力资源不足,结构不合理。
二是基层卫生技术队伍薄弱,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有限。
三是新农合管理难度大,督导工作滞后。
四是办公条件简陋,乡村一体化管理水平仍较低。全县175个村卫生室,41所为统一建设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剩余134所为租用商业用房,办公条件简陋,与标准化村卫生室的建设标准差距较大。
三、建议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由于我县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压力大,建议在资金方面给予倾斜。
二是加大对村卫生室投入力度。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减轻村卫生室租房费用负担,保障村卫生室正常运转,确保“网底”不破。
三是加大卫生人才培养力度。给乡、村两级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免费培训机会,提高乡、村两级医务人员服务水平。
第四篇:医改工作座谈会发言材料
中共达县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在全县医改工作调研会上的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县委编办作为县医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一,高度重视、积极支持此次医改工作,为推动我县医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机构编制支撑。下面我就机构编制部门在此轮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工作完成情况作一简要发言。
一、全面完成县医改办下达的工作任务。
(一)核定县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编制。根据上级会议精神及要求,参照市医改办工作人员的编制设置,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我办及时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增加临时行政编制5名,具体分配为:县卫生局2名,县人社局1名,县发改局1名,县财政局1名。
(二)核定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为规范和加强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合理设置工作岗位,调整优化乡镇人才队伍结构,保证农村居民享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根据中共四川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四川省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川编发〔2010〕1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乡镇卫生院现状,并考虑服务人口数量和密度、服务区域范围、地形地貌特征、交通条件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全面完成了乡镇卫生院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的核定。-1-
一是机构设置。原则上每个乡镇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中心卫生院)的名称统一规范为:达县XX乡(镇)卫生院(中心卫生院),根据《中共达县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同意撤销原镇卫生院的通知》(达委编〔2012〕13号)文件要求,原区所在地的镇卫生院整体并入当地镇中心卫生院(河市镇除外);二是核定编制。为全县乡镇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共核定1901名财政补助事业编制,并落实到具体每个乡镇卫生院。(包括河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9名编制);三是领导职数配备。原则上按照标准配备:人员编制8-15名不得多于1正1副,16-50名不得多于1正2副,51名以上的不得多于1正3副。
同时,为建立和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确保我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资源合理配置,功能正常发挥,根据《四川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川编办〔2007〕4号)和《关于加快落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编制的通知》(川编办〔2009〕71号)文件精神,经县委编委会研究并报市编委会同意,核定达县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事业编制132名。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根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国办发〔2012〕20号)文件规定的工作任务,我办拟在以下几方面做好调研等前期工作:
一是积极探索整合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2-
度管理职能和经办资源,完善基本医保管理和经办运行机制,为建立城乡统筹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奠定基础。
二是强化监督检查,不断推动医疗机构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认真做好医疗卫生机构日常机构编制管理,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编制调研督查。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定位和发展需要,对医疗卫生单位机构编制进行动态调整。结合事业单位改革评估和清理规范工作要求,深入各医疗卫生机构,详细了解各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履行职责以及机构编制制度执行等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提出评估反馈意见和清理规范意见,着力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管理、专业技术、工勤技能三类岗位,明确专业技术岗位比重,使其岗位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中共达县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2012年6月6日
第五篇:甘肃省发改委主任在全省医改会上的发言 文档
全省医改工作进展情况及2011年工作安排
--省发改委主任、省医改办主任 赵春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尊敬的冯省长、咸省长,同志们:
按照此次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安排,我就全省医改工作进展情况和今后工作安排作简要汇报:
一、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自2009年4月国家启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以来,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统筹协调下,各单位、各地区精心部署,周密安排,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医改精神,落实责任主体,突出改革重点,完善保障措施,使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得以稳步推进。截止今年11月底,全省医改累计投入达到94.92亿元,其中中央投入51.23亿元,省内投入43.69亿元。医改工作实现了“四个提前、三个突破和五个稳步推进”。
(一)“四个提前”
前三个提前就是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医保的覆盖率提前完成了到2011年的目标任务。去年以来,我省将23.37万关闭破产企业离退休人员和31.49万名大学生纳入到了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同时,继续巩固提高新农合参保比例,保证了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不断上升。截止2010年11月底,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医保290.27万人,参保率达到99.06%。参加城镇居民医保296.5万人,参保率达到95.95%。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910.32万人,参保率为95.92%。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提前完成我省医改方案中提出的三年达到和超过90%的目标。
第四个提前是提前落实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目标。按照国家安排,2010年底前要在各省60%的县市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从今年2月28日起到11月17日,我省已分三批在86个县市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占全省县市区的100%。提前一年实现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
(二)“三个突破”
一是在药品采购配送和统一价格方面取得了突破。以省为单位对基本药物进行网上招标、统一价格、集中配送,是医改工作的基本要求。去年以来,省上根据国家制定的基本药物目录,通过网上公开招标采购,发布了全省基本药物采购价格,并允许市或县进行药品价格二次谈判、集中配送。部分市县广泛开展了县级药品招标中心统一结算药款、统一配送。打破了原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行采购药品、自行确定药品加成、通过药物销售实现盈利的运营方式。
二是在落实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方面实现了体制机制上的突破。为保证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顺利实施,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超编、财政补偿不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强等矛盾,扭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药养医”、“以医补防”的旧体制,实现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居民提供,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质,我省以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为突破口,出台了“一主五辅三配套”政策文件,将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与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人事、分配、补偿、考核等多项改革,建立省市县三级领导包保责任制,完善以奖代补的考核机制,基本理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是在公共卫生项目实施方式上实现了突破。打破了原先项目实施过程封闭运行的状态,把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促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结合起来,建立了按岗
定酬、按业绩取酬的绩效考核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竞聘上岗、全员聘用、合同管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新的用人机制得到推广,推动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方式转变,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花钱买机制、花钱建机制”的保障机制初步建立。
(三)“五个稳步推进”。
一是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推进。2010年,全省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50元/年,其中政府补助120元/人全部到位。城镇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75元/年。医疗救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救助范围扩大,救助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第二季度全省已累计救助56.12万人。截止2010年11月底,三种医保实际报销比例已分别达到69.71%、48.51%和47.83%。二是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稳步推进。基本药物统一招标、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实施工作稳步推进。在省级网上公开招标的基础上,为进一步降低药价,使群众得到实惠,省上允许各市县进行二次议价,从降价幅度上看,二次议价结果比省级招标价低15-41%。截止11月底,全省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分别为1261个、207个、7002个,分别占同类机构总数的90.7%、48.7%、42.1%。
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稳步推进。2009 年以来,共安排建设61所县级医院、151所中心乡镇卫生院、6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90个村卫生室。截止11月底,县级医院开工56个,竣工6个;乡镇卫生院开工建设142个,竣工100个;村卫生室开工490个,竣工36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工56个,竣工32个。继续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建设,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130人,招录医学类大学毕业生9500人,在岗培训乡镇卫生人员1.07万人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0.23万人次、村卫生室人员3.47万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加强。
四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实施工作稳步推进。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要求,全面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五项重点公共卫生项目。自2009年至2010年11月底,全省共完成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167.29万人,适龄妇女乳腺癌检查2.53万人,适龄妇女宫颈癌检查25.9万人,农村生育妇女补服叶酸35.2万人,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1.5万例,对32.94万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给予了补助,建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2.43万座。今年还在部分县试点了将儿童先心病和白血病列入医保救助范围。
五是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稳步推进。省上根据卫生部等五部委《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起草完成了《甘肃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目前正在修改完善。金昌、庆阳两市的公立医院改革已经起步。全省在公立医院中广泛推行了医务人员“四个排队”及医疗机构“八个排队”的公示和评估制度。(“四个排队”是将医师用药量、抗菌素使用量、患者自费药使用量、青霉素占抗生素比例进行排队。“八个排队”是将医疗机构中医药收入占总收入比例、门诊输液人次占门诊总人次比例、平均住院费用、平均门诊费用、平均单病种(单次检查)费用、平均住院自费比例、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患者满意率进行排队)加强公立医院中医药工作。建立健全了患者满意度调查及患者维权工作的有关制度,开展医德医风警示教育等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
总体来看,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和初步成效,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进一步提高,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我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刚刚起步,各项工作的实际效果尚未显现,近期医改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七方面。一是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存在医改政策落实不及时、不彻底,改革措施不完善、不到位的问题。医改工作信息反馈情况不理想。二是各市、县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中管理体制、人事分配等配套改革工作进展缓慢。部分市县还存在等待观望情绪、寄希望于上级文件和要求,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改革精神不够。三是各地补偿资金测算和补偿还不到位。反映在用老观念测算补
偿,重经费争取轻机制建立,“统筹算帐、综合补偿”的做法和思路尚未完全建立。四是收支两条线管理、医务人员“四个排队”、医疗卫生机构“八个排队”、乡镇卫生管理等有效的管理形式在有些地区的推广亟待加强。五是基层反映二次议价后药品招标价格下降还不到位,对药品零差率销售的检查监督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药品零差率销售的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六是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工作落实中,重数量、轻质量,绩效考核、绩效补助等还做的不实不细。七是分流人员安置工作迟缓,部分市县在核编定,分流安置工作中,“编内、编外”旧观念严重,未坚持定编定岗不定人原则,“全员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同管理”等新的用人机制未完全建立。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2011年是我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关键年,国家确定的2009-2011年三年改革的五项重点任务已全面实施,尤其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工作已进入到十分紧迫的阶段,涉及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管理、运营等体制、机制全方位的改革,需要综合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事、分配、补偿、药品采购等系统改革。时间紧、任务重。根据国务院医改办与我省签订的医改工作责任书和近期医改工作的各项任务要求,2011年我们要继续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这一中心任务,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重点,稳步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
一是进一步规范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等各项制度措施,发挥省级集中批量采购优势,招标和采购结合,省上一次完成采购全过程,量价挂钩,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层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保证基本药物质量和供应,使群众真正得到药品价格下降带来的实惠。二是加大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和零差率销售的监管力度,建立严格的诚信记录和市场清退制度,完善电子监管和供应信息系统,规范基层医务人员用药行为,引导群众转变用药习惯,促进临床首选和合理使用基本药物。三是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人事、管理、运行等综合改革,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发展”的原则,落实政府投入。全面推行绩效工资,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能转变,全面建立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充满活力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和机制。
(二)继续做好基本医疗保障工作,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
巩固基本医疗保障参保人数,扩大参保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2011年3月底前,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扩大到60%的统筹地区,新农合门诊统筹达到50%的统筹地区,探索城镇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所有统筹地区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80%的统筹地区市县医疗费用即时结算(结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开展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制定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解决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付费方式,控制成本费用,最大限度降低群众看病就医的经济负担。
(三)健全服务体系,启动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
继续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全面完成2010年28个县级医院、5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500所村卫生室、3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任务。按照国家下达计划完成2011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加快建立全科医生的培养制度,继续安排为乡镇卫生院招收定向免费医学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等任务。完善各类对口支援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的支持力度。
(四)全面推行绩效考核,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推动卫生服务模式向以维护群众健康为中心转变。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和完善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稳步推进5类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服务工
作,实施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启动实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严格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考核办法,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和项目实施的效率。
(五)做好试点工作,为公立医院改革探索路径。
认真做好金昌、庆阳两市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全省其他地区也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工作。鼓励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的有效实现形式,提高公立医院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上下联动,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使公立医院集中更多精力治大病、攻难关。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发挥公立医院传帮带作用,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
三、几点要求
2011年医改任务十分繁重,省医改办将按照两个阶段对各市州医改工作进行考核。第一个阶段是到3月底,完成国务院医改办与我省签订责任书的各项目标,第二个阶段是到年末完成三年医改五项重点任务。各级、各部门医改办要在省医改领导小组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医改重点任务,认真组织实施,重点加强六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医改工作的责任主体。加强市县两级医改办机构建设。省医改办经省编办批复同意,已落实了机构和人员编制。目前市、县两级除定西市陇西县成立了医改办外,均没有正式的机构,人员也都从各单位抽调解决,直接影响了我省医改工作的顺利推进,希望各市县能够强化政府责任,参照省医改办的设置,设立医改办,落实工作人员、办公场所和必要的工作经费。在医改各项工作中加强统筹协调,全面落实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责任书的各项工作任务,靠实省市县三级领导包保责任制和县市区一把手负责制,形成党政领导负责、部门密切配合、省市县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是健全制度,加强基本药品招标和配送管理。抓紧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抓紧建立和规范我省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机制,完善招标采购办法,全面推行省级统一招标采购、统一定价、统一配送。在完成基本药物全省统一招标、网上采购、统一配送的基础上,尽快启动非基本药物、耗材和中药饮片全省统一招标工作。启动全省医疗卫生机构网上采购药品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建立基本药物采购惩戒制度,对恶意压低价格、药品质量不达标、不能及时配送到位的,要严格市场清退和黑名单制度,通过严厉的监管措施有力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和及时供应,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最大限度让利于患者。
三是完善机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为规范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和资金运行程序,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在部分市州有益探索的基础上,明年要在全省各县市区推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和人员工资的足额到位,推行“双考核双挂钩”的工作机制,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居民满意度为核心、公开透明、动态更新的工作任务考核机制,卫生部门组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挂钩。建立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期组织对职工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职工个人收入挂钩,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变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四是加强培训,提高各级医改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工作执行力。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培训体系,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对全省所有参与医改的政府领导、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要提高培训内容针对性,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通过培训增进医改参与人员对医改的意义、主要政策、重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五是强化督查,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围绕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建立多方参与、协调高效、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考核办法,对各地改革进展情况定期通报,定期督导,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责令整改,对违纪违规的追究责任。通过督查,研究改革中的共性问题,探索有利于医疗卫生机构转变服务方式,建立公益性运行机制的路子,落实财政以奖代补、花钱买机制、建机制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六是监测评估,及时反映各阶段医改工作成果。要将效果评价作为推进医改的有效措施,围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推进,积极开展医改效果评估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医改基期数据的采集,并加强不同时期同类数据的分析比较,客观真实的反映医改成效,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保证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