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赴长三角学习考察新农村建设的讲话
在赴江苏武家嘴、华西村和河南刘庄、南街村 新农村建设学习考察活动小结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一次我们看了江苏省南京市武家嘴村、华阴市华西村以及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临颍县南街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场,一路行来,边看边思,获益良多。我觉得这次学习考察活动主要有几方面的感受:
一、看到了差距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次苏豫新农村之行,给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他们农村的干部群众思想解放、思路开拓,发展的眼光独到,农村经济发展势头猛、实力强劲,各项工作起点高、魄力大。主要体现在几方面:
1、农村经济实力强劲。2009年,武家嘴村实现总收入20.6亿元,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8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8.9万元,连续15届位居“南京市综合实力百强村”榜首;华西村2009年实现销售总额450亿元,其中前8个月就交税5.5亿元,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村,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刘庄村2009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多元。近5年来,刘庄全村上缴国家税金高达5亿元;南街村被誉为“红色亿元村”,工农业总产值在15亿元左右,村民每人每年享受福利费用近7000 1 元。
2、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一是突出主导产业。武家嘴以内河运输为起点,大力拓展沿江、沿海运输市场,加速做大做强造船水运产业,成为“中国民间造船水运第一村”。刘庄村以发展高科技生物制药为主导产业,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肌苷和抗生素、维生素原料药生产基地之一。南街村以生产方便面为主导,日产方便面400多吨,品种有100多个。二是推进产业多元化。武家嘴集团涉及船舶制造、水上运输、生态农业、酒店、地产、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华西村已从当初的农业单一化,发展到工、农、商、建筑、旅游等“五业”多元化的产业新格局。
3、农村面貌日新月异。一是村容村貌变化大。武家嘴已经形成卫星电视户户通,家用轿车门前停,水电路沟形成网,文卫体育配套全新的现代新农村特征。二是民生投入力度大。
二、学到了经验
1、都勇于超前改革。应该说,武家嘴等四条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奇迹,首先得益于他们的超前意识。刘庄的老书记史来贺说过:“事是人做的,人是靠大脑指挥的,世界观的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十年**时期,各地都在割资本主义尾巴,而刘庄村却顶住压力,大力发展农村畜牧业,建设畜牧场,成为刘庄村发展商品经济的突破口。现在,华西村更以国际化的眼光加速推进华西村新农村建设。这些都是勇 于超前改革的结果。
2、都勇于实践尝试。华西村从70年代“造田”,实现农业现代化;80年代“造厂”,实现农村工业化;90年代“造城”,实现农村城市化。刘庄村从先进“互助组”到“模范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武家嘴从一个开着小木船发展水上运输行业的“渔化子村”发展水运第一村。这些都是
三、明确了方向
1、必须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华西村建村时,吴仁宝担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他对党忠诚,集体观念强,具有良好的开拓精神,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坚守“社会主义就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的信念,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率领村民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从上世纪60年代平整土地兴修水利;70年代“造田”,实现农业现代化;80年代“造厂”,实现农村工业化;90年代“造城”,实现农村城市化。现在,华西村又在以吴协恩为核心的村党委会领导下,实现了工业经济再次腾飞,经济结构再次优化,更以国际化的眼光加速推进华西村新农村建设。刘庄村在老书记史来贺的带领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今天,刘庄村在现任书记史世领的主导下,走出了一条对引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牢牢将发展的“引擎”掌握在自己手中。其主导产业中的新乡华星药厂属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自1990年以来,产品、规模不断进行双向拓展,厂 里坚持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国内10多家知名科研单位、高校联姻,组建刘庄生物医药技术研发中心,加快原始性技术创新进程。现在,刘庄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肌苷和抗生素、维生素原料药生产基地之一,产品出口总量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
2、必须有一条好的发展思路。南街村在1989年就上马了第一条方便面生产线。颍松牌方便面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过硬的产品质量,很快占领了中原地区的市场,备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远销28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到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1997年,南街村投资3000万元建立了第二方便面厂,引进了日本先进生产设备,生产中高档方便面,生产线很快增至46条,年创产值3亿元。随着方便面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南街村制订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战略方针,即:围绕农副产品搞深加工,围绕龙头企业上配套项目,先后建起了调味品厂、彩印厂、包装厂、油墨厂、啤酒厂,吸引外资兴办了“耐可达彩印公司”、“南德食品公司”、“麦恩食品公司”等,为南街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新的发展机遇。武家嘴村大力发展现代造船水运业,村级水运能力从1982年的80多吨位发展到现有水运能力达50多万吨位,其中集装箱铜质运输船舶140多艘,最大吨位达1.6万吨,具有经营资质的实体型水运企业11家,95%的船舶纳入公司化经营管理轨道。其中,南京鑫武海运有限公司总运力达5.8万吨,年运输总量达300万吨,上缴国家税收110万元。2007年实现营运收入9500万元,上缴税收700多万元;南京武家嘴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南京市最大的集装箱专业运输公司,去年实现营运收入3500万元,上缴税收120万元。
3、必须把发展集体经济股份制作为主攻方向。华西村在发展经济过程,提出“抓大扶小”的思路,而且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壮大集体经济规模,另一方面着手建立华西民营企业工业园区,提供土地、信贷、基础设施等全方位的服务,给私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实现了工、农、商、建筑、旅游等“五大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年销售收入超五百亿元。特别进入新世纪以来,华西村按照“集中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快推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合理处理集团公司与下属企业的责权关系,以“现有企业为基础,技改延伸找出路”的思路,对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升级优化,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与此同时,华西村调整了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向三产服务业转型,一是提升旅游业。华西村在原有80多个景点的基础上,又新建了钟王、鼓王、孟庙、缆车等一大批新景点,通过举办诚信节、国际旅游节、孔孟节等活动,继续做大华西的品牌效应。近10年来,接待国内外游客总量超过2000万人次。二是拓展物流业。华西村不仅在江阴拥有从事化工产品仓储的两个5万吨级码头,而且还与中储棉、新疆建设兵团联合,做大棉花仓储。目前已有20万吨的仓储能力,成为国家储备棉仓库、华东地区最大的棉花仓储库区。刘庄村发展集体经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先后入股北京、上海等地企业,并与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合作,组建河南绿园药业有限公司,资本运营实现了新突破,总投资10.8亿元,产品品种达31个,主要销往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使刘庄经济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该村还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刘庄华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北京的地域优势、信息优势、人才优势,拉长产业链条,抢占市场经济战略制高点,加大科技投入,与相关具有明显科技优势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发拥有知识产权和有市场潜力的产品。2009年,刘庄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多元;近5年来,刘庄村上缴国家税金高达5亿元!
4、必须把土地集约化规模经营作为发展的突破口。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收益率,是刘庄村和南街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两个村通过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更新了经营土地的理念,让一部分农民从耕种状态中解放出来,从事三产和企业经营,增加村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刘庄村33人经营管理1250亩耕地,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粮、棉产量高,抗灾能力强,高产稳产有保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只占本村劳动力的5%,95%的劳动力转移到了第二、三产业上。南街村随着村办企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自愿把土地交给集体,到1990年,全村2300亩耕地全部交回了村里。耕地实行集体经营后,建立了集体农场,村里 连续投入350多万元,配备了大型机械设备,农业生产实现了耕播收打机械化,浇水喷灌自动化,种植区域化,品种优良化,管理专业化,经营集约化。形成了林、田、路、渠、电、水、机械七配套,旱涝保丰收。2300亩耕地由70多人负责,人均创产值万元以上。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既解决了经济发展与土地分散经营的矛盾,又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支持和拥护,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5、必须高度重视民生工作。武家嘴村十分重视科学教育,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2000年征地65亩,投资4300万元,建设了4000平方米的江苏省实验学校,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000多人,教职员工180人,中小学教学质量在全县名列前茅,多次被县教育局评为优秀学校。村还规定,凡年满60岁的村民不分男女每二年免费旅游一次,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个人部分,村委全部负责缴纳。2008年,该村新建了村民体育活动场所标准篮球场,配套了健身房,增添了乒乓桌等体育健身器材,加大了村内外环境卫生治理,村内新建公共厕所 5个,垃圾箱30个,做到当日垃圾当日清理不留死角,教育村民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派专人负责看护村内卫生及绿化护理,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共建和谐绿色家园。华西村在教育方面,他们把大华西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成立华西实验学校,实行一贯制式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华西村每年都投入资金对学校的软硬件进行建设,有效 地推进华西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在医疗卫生方面,华西村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与上海长海医院合作,建立了华西健康体检中心,这是华东地区第一家以国际健康体检为标准的专业机构。目前,已引进PET/CT等国际领先的医疗设备,专业检查肿瘤、心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等各类疾病,从而使群众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今年华西村又与“二军大”深入合作,正式建立华西医院,使华西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刘庄村建立健全退休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社会保障体系。村里规定,每名退休人员每月发放退休金由原来的每月200元增加到现在的每人每月300元,退休党员和65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又增加50元的生活补助;18岁以下未成年人每月可享受30元补助。全村群众由集体出资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民除享受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项优惠政策外,集体在此基础上再给予补助,个人负担医疗费用比例不超过10%,党员不超过5%。
二、今后我市新农村建设意见和建议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要围绕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要求,采取切实有力措施,狠抓工作重点,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新台阶。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打牢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
(二)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民。
(三)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筑牢加快发展新保障。
(四)全面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加快农村环境整治,创建文明和谐村庄。9
第二篇:赴浙江省安吉县学习考察新农村建设情况报告
赴浙江省安吉县学习考察 新农村建设情况报告
中共宝鸡市委政策研究室
为扎实推进我市农业农村“三增一创”工程,切实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按照市委安排,9月中下旬,我们组织各县区委、政府分管领导、农工部长,以及部分乡镇负责同志赴浙江省安吉县考察学习,听取和调研了安吉县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现场参观了安吉县递铺镇横山坞村、皈山乡洛四房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特点---村美、民富、人和
安吉地处浙北山区,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5万,辖10镇5乡1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87个行政村,农村人口36万。2009年生产总值155亿元,财政收入18.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36元。2008年初,安吉县正式实施以“村村美丽、处处和谐、家家创业、人人幸福”为核心主题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取得明显成效。其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三个“美”:
第一:自然美。安吉地域特征为“七山一水二分田”,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质资源和一流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达到73%和75%,被称之为气净、水净、土净、音净的“四净”之土。他们以生态为背景,建设山水村、田园村、文化村和古村,形成了高山、奇树、天湖、竹海、瀑布、龙潭、溶洞等奇景,一村一韵、一村一景,可憩可游、宜商宜居。连绵不绝的竹海,漫山遍野的树林,清澈的溪流,古朴的民居,村在林中,林在村中,全县就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第二:富足美。安吉被誉为“中国竹乡” 和“中国白茶之乡”。他们依托108万亩竹林和10多万亩白茶,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竹制品加工业和现代农业,实现了家家创业,逐渐形成了著名的“中国椅业之乡”和“中国竹地板之都”。同时,积极发展现代乡村特色工业,培育了30个工业经济强村和一批高规格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森林食品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块状集结的乡村工业集群。实行休闲产业化组团竞争,建成500多家集吃、住、游、购、体验为一体的新型“农家乐”。农民富足,生活水平不比城里人差。我们考察的递铺镇横山坞村,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841元,集体经济收入150万元;皈山乡洛四房村2009年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人均集体可支配资金达321元。
第三:和谐美。自2001年开始,安吉就率先在浙江开展了以改路、改厕、改水、改房、改线和美化环境为主要内容的“五改一化”工程,全县所有行政村的中心村和1000多个自然村完成了村庄环境整治,走在浙江前列。全县15个乡镇都建成了垃圾中转站,形成了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县里统一处理的收运网络,并设计建设了生态湿地处理、生物膜处理等各种类型的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全县90%以上的集镇和120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同时,县上大力推进农村新社区和无缝化的社保机制建设,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巩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率先建成一批文明和谐的农村新社区,农村低保应保尽保,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农村处处和谐。
做法---规划、整治、管理
做法一:高起点规划。为了描绘“中国美丽乡村”蓝图,安吉县把全县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每户农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注重规划编制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在县级层面,编制了县域总体规划、县域分区规划、村庄布局规划以及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县城控规覆盖率达到95%;在乡镇层面,编制了所有乡镇总体规划和部分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开展了城市设计与小城镇风貌定位研究;在村级层面,编制了所有行政村的村庄规划。在此基础上,特别编制了生态县、乡、村生态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方案,县乡村三级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村镇建设规划体系。
做法二:高标准整治。安吉坚持先易后难、分步推进,在全县深入实施以“双十村示范、双百村整治”为主要内容的“两双”工程,从点到线再到面梯度推进,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一是注重抓点。2006年以前因地制宜推进一般村、自然村环境整治,集中培育若干个精品村庄,形成一批典型示范点。二是分区成线。2006年以后逐步分层推开、集聚规模效应,将重点转向“两路”(04、11省道沿线)、“两景区”(天荒坪大竹海景区、环灵峰山景区)、“两乡镇”(西南部生态环境较好的乡镇),形成一批村庄环境整治景观带和精品集群。三是“三沿”整治。2007年全面开展沿路、沿线、沿(景)区整治,集中解决工业污染、违章建筑、生话垃圾等突出问题;在山区、半心区和平原地区开展“五整治一提高”工程试点,把村庄环境整治外延拓展到农村生产生活的主要领域。
做法三:高品牌创建。安吉县坚持把示范村创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在示范类属上,全县已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2个,省级生态乡镇1个,省市全面小康示范村44个,市县级生态村108个,累计命名精品村60个,重点村29个,特色村2个;在示范区域上,示范村创建涉及到全县绝大部分乡镇,呈现山区、半山区和平原梯队分布的良好态势;在示范特色上,注重品牌村建设,注重特色文化挖掘,注重新区建设与老村庄改造相结合,注重生态经济发展和清洁能源利用。
做法四:高水平管理。制定了加强村庄环境建设长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大部分完成整治任务的村都建立了日常保洁、绿化养护、动态督查和违规问责等办法,做到建设一个、巩固一个。构建了县、乡镇、村三级考核监督体系,由相关部门统一考核。实行财政以奖代补的激励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1.2亿元对“中国美丽乡村”创建考核评定的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以及乡镇分别奖励,切实调动了各级积极性。
启示---实际、创新、聚力
启示一:因地制宜是生命力。安吉各村条件不尽相同,自然差异较大。他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强迫命令,不办形象工程,不一味追求大拆大建出新出彩,尽量不破坏原生态资源,注重融入现代文明气息,尊重农民意愿,因村制宜、量力而行,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启示我们,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才能行得通,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启示二:整体联动是合力。努力把部门相关资源整合集聚到“两双”工程实施上,凝聚最大化的推进合力,是安吉县的一个重要做法。他们把“两双”工程与生态村创建、乡村康庄工程、农民饮用水工程、绿化示范村创建、农田整理及宅基地复垦等工作相结合,加大“跑部进厅”的力度,主动争取上级部门在资金、项目、政策、信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实现了村庄环境整治“规划一张图、条块一盘棋”。因此,整合项目资金资源,整体联动,才能形成工作合力。
启示三:创新机制是动力。安吉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创新筹资办法,除突出政府主导投入外,积极探索村企合建、市场运作、民间参与、以奖代补、出资投劳并举等模式,以有效缓解资金制约压力,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应。同时,他们创新管理思路,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推动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有效破解了长效管理难题;创新运作模式,实行项目申报核准制,突出投入重点,保证整治实效,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给新农村建设工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启示四:创造品牌是引力。安吉县突出“中国美丽乡村”品牌,以此引领和推动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陆续建成了“全国第一个生态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他们的经验启示,品牌有强大的凝聚力。
启示五:生态环境是魅力。安吉的优势是山水,潜力也是山水。巧打“生态牌”,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安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思路。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安吉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观光业,实现由过去“卖山头、卖山货”向“卖生态、卖环境”的转变,成为了上海、杭州的后花园。因此,生态环境既体现了魅力,又形成了产业拉动力。
启示六:乡土文化是活力。安吉县是个移民县,有着多元移民文化特征。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中,他们强调对每个村庄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在规划建设中予以明确或渗透,并编印了村庄民居建筑通用图集,避免“千村一面”。如对郎村的畲族文化、迂迢村的昌硕文化、尚书垓村的尚书文化、吟诗村的农耕文化和洛泗村的蚕桑文化等,都尽量通过个性化手法予以展示,使乡村旅游体现很强的竞争力。
建议---借鉴、推进、提升
建议一:发展特色产业,扩大就业创业。发展特色产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产品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篇大文章。安吉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做足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文章,引导支持有条件的群众积极创业,并大力发展竹椅制作业、白茶深加工业、三产服务业,就地就近转移农民就业,增加务工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我们的三倍多。我市各县区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遵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走产品差异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畜、粮、果、菜等主导产业,深化主导产业下的加工贸易业,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经济,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扩大就业创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
建议二:持续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加强环境整治。安吉县很重视生态创建工作,把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我市要以创建生态示范市为目标,注重农村绿化美化工作,按照“村庄披绿、沿路造绿、庭院添绿”的要求,持续推进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生态家园创建活动,让农村绿起来、美起来,实现到处有绿,四季长青。同时,要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经常组织发动广大干部群众按照卫生村、镇的标准要求,对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村庄院落、公路道旁、河流水系等的环境卫生进行彻底整治,确定垃圾集中填埋点,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使农村达到绿化、净化、美化的效果。
建议三:打造星级管理品牌,建设“最美乡村”。2008年以来,我市紧密结合宝鸡实际,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大胆实践,统筹推进,探索出以星级管理为载体,以举措到户、项目到村、乡村在线“三大工程”和县乡村争先进位、三带三进三促“两项活动”为抓手的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和省市领导的普遍认同,成为宝鸡农村工作的特色品牌和靓丽名片。如果今年顺利完成晋星创建计划,预计全市五星、四星村累计可望达到131个和376个,建成三星、二星、一星村1222个,全面消除无星村。下一步的重点,就是要把这一整套办法持续推进下去,形成机制,形成品牌。要进一步加大星级创建的宣传力度,以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为目标,打造一批星级县、星级镇、星级村品牌,让星级管理的思路、办法和理念走出陕西,走向全国,形成宝鸡新农村建设的主打品牌。
建议四:创新民居建设模式,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安吉县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能够充分尊重并体现多元移民文化特征,形成了一批建筑风格迥异、环境优美、乡土氛围浓郁的特色村。同时,在村庄规划中注重自然美,不追求固定模式,杜绝大拆大建、填塘砍林,强调从细节入手,合理布局,形成了因山就势、蜿蜒布局、曲径通幽、梯层建设、独具魅力的村庄环境和山地人居。我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善于挖掘、策划、包装、彰显西秦文化特色,推出特色村、精品村建设,充分体现文化符号和元素特征,形成别具一格的农村文化特色。要充分尊重当地的地理特征等实际情况和群众意愿,从细节入手,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区别对待,结合实际创新村庄民居的户型设计,合理选择建设模式,杜绝大拆大建,追求微观改造,实现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双赢,形成具有关中特色的新型农村建筑群,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第三篇:关于赴旬邑县新农村建设考察情况的报告
关于赴旬邑县新农村建设考察情况的报告
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部署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为了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切实抓好我县工作,近期,县委、县政府安排有关人员,赴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旬邑县进行了学习考察,形成了一些认识和体会。根据县委领导的批示要求,现将这个考察报告予以刊发,供学习参考。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8月17日至19日,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继萍同志带队,县委农工部等6个部门负责人,城关镇等5个乡镇长、东兴村等6个村党支部书记共20人组成的考察组,对旬邑县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学习考察。我们先后参观了旬邑县土桥镇东尧村、丈八寺镇新店子村和谈村、张洪镇高坪村和鹏旗村、职田镇车村的新农村建设及旬邑翠屏湖、县博物馆等文化建设风景。经过考察学习,他们的新农村建设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旬邑县新农村建设概况和成效
旬邑县地处渭北旱塬,属咸阳市管辖。辖10镇4乡187个村,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8万亩,总人口2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2%,属于革命老区,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旬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不断壮大产业,强化农民教育培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和农村快速发展。2005年该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2亿元,增长18%,地方财政收入2536万元,同口径增长64.9%,农民人均纯收入1737元,增长12.7%。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他们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三农”工作全局,经过四年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培育主导产业,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通过实施“果业富民万人帮建活动”、“优果工程”,招商引资,发展果品贮藏加工,下功夫开拓市场,使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围绕苹果产业,建成了11个气调库,一批纸箱厂、发泡网厂、套袋厂,果业配套龙头企业实现产值4980万元。
二是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成了职田、土桥、清塬三大塬区人饮工程,使233个村21万人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161个村实现了低压线路改造,不仅农村供电能力大大提高,群众用电价格也明显降低。今年1至7月份实现公路建设投资2280万元,铺筑农村柏油路114公里。近两年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超过2000口,有1500户农民用上了沼气;累计完成中小学校舍建设投资2912.88万元,新建校舍2299间。
三是村容村貌整洁。走进旬邑境内,迎面给人一种新气象,全县主干公路沿线树木葱郁、树种统一、树形一致、高低一样、涂白一样,形成一 道亮丽的风景线,路渠边全无杂草,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全县建成“林在村中,村在林中”绿色家园村71个,绿化道路271条121公里,建成农村绿化带274公里,栽植各类花卉苗木2050万株。特别是新建村庄,水、电、路、通讯、校舍、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把过去长期存在的用电难、吃水难、行路难、求学难、就医难以及柴草乱堆、粪土乱倒、畜禽乱跑、垃圾乱撒等老大难问题根本上得到解决。到目前为止,旬邑县已建成规划科学、基础设施配套、经济发展、村风文明、环境优美的标准化新村62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3%。
四是旧村搬迁增加了耕地。2003年以来,全县通过旧村改造、整体搬迁,复垦老庄基11000亩,增加耕地7000亩,节约了大量土地。
五是启动了农村消费市场。旬邑县农民在新村建设中投资已累计达1.7亿元。新农村民宅建设启动了农村消费市场,拉动了砖瓦、预制楼板、钢材、水泥等建材业和交通运输、劳务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六是增强服务职能,密切了党群关系。促进了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和党群、干群关系的改善,基层组织在群众中威性进一步提高。
2003年至今,先后荣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县、省级造林绿化模范县等荣誉称号。近几年来,上级部门多次在旬邑县召开不同层次的现场会34次,中、省、市各大新闻媒体对旬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做了多次报道。旬邑县新农村建设经验,已作为全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的内容之一,进行推广。
二、旬邑县新农村建设主要作法和经验
1、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拓展农村发展思路。2003年,旬邑县委、县政府就组织全县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开展“旬邑如何发展”、“旬邑的出路在哪里”等大讨论。在此基础上,县级领导带队分专题进行调研,吃透县情,了解民情,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除自然条件等客观原因外,一致认为主要在于思想不解放,发展观念滞后,没有跳出就农业抓农业、就城镇抓城镇的单一模式。为此,县上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先后组织县级几大班子领导和部分乡镇、村干部、群众代表到浙江、湖南等地学习,重点考察农业产业化、村镇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经验,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克服不思进取、苦熬苦等、怕担风险、不敢创业的思想,树立危机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市场意识,把广大干部思想统一到加快发展上来,解决农村群众建设新居,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村生存环境,着手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从工作思路上实现了重大调整。
2、以发展县域经济经济为支撑,提高农民收入。近几年,旬邑县以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他们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思路,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依托渭北高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雨量适中,是全国少有的苹果优生区域,紧紧围绕果业强县目标,扩大果树种植面积,狠抓果园管理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果品质量和产量全面提升。到2005年年底,全县果园面积达35万亩,年总产值25.5万吨,农民人均苹果收入2326元。同时,结合退耕还林还草,精心实施“畜牧富民工程”,培育壮大畜牧业,全县种草15万亩,建成养牛大村19个,养猪大村16个。利用当地独特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中药材6万亩,烤烟2.1万亩。现已形成果、畜、药、烟四大主导产业。二是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增收渠道。他们坚持常年输出与季节性输出相结合,政府组织输出与社会组织输出相结合,健全网络,开拓市场,强化培训,优化服务,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全县年均输出5.7万人左右,年创收入3亿多。三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激发发展活力。他们对非公有制经济从申报登记、税费标准、市场准入、金融贷款、部门服务上给予极大支持,并大张旗鼓树立和表彰典型,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工业、农业、旅游和社区服务业,切实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现在相继催生了一批煤炭贩运、果品贮藏、建筑、包装等专业村,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已发展到3784户,年产值达3.06亿元。
3、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旬邑县委、县政府从解决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等“老大难”问题入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抓规划。围绕建设特色城乡,制定了城乡建设规划。对县域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对合并的乡镇进行了调整。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全面规划、实用方便、节约土地四个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一刀切。按照“拆迁型、改造型、整治型、依托城镇型”4种方案,完成全县99个村的建设规划。免费给群众提供民宅建设图纸。把新建与旧村改造并举,合理布设水、电、路、讯、校舍、卫生所以及牲畜圈、厕所、沼气池等设施。二是抓治理。在新村建设中,全县每年分春、秋两季对乡村街道进行整修,对“三堆”(土、粪、柴),五乱(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电线乱拉、厕所乱建、畜禽乱跑)进行整治。开展“万名干部进农村,干群同干建家园”活动,开展“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绿色家园建设活动,初步建成71个绿色家园示范村。三是抓管理。在城乡共用设施管护中,推行招标拍卖市场化、公办民助合作化、管理队伍专业化、个人承包竞争化、党员奉献义务化“五种”管理模式。对城镇和农村的绿地、绿笆、花草、行道树及市政设施管理实行认养和承包,建立县、乡、村三 级市容村容管理队伍,落实责任,实行“五包”,年节约管理费用10多万元。在道路建设方面,采取“群众铺底子,政府铺面子”的办法,农村基本实现了道路柏油化和村庄街道硬化。在水电建设方面,自来水进村入户、用电改造入网,实现村庄水电管网化,解决了21.7万人的饮水困难,使95%的群众用上自来水,194个自然村完成低压线路改造。在农田基本建设方面,利用冬春农闲时间集中进行沟坡治理,修造梯田,同时,对煤炭开采用地、废弃道路和旧庄基地及时进行复垦整治。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0平方公里,新修改造基本农田5万亩,人均净增耕地0.3亩。在教育卫生文化建设方面,发挥县乡两级积极性,改造新建校舍235所5366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教育完成率达到99.8%;改扩建乡镇卫生院8000多平方米,开通了疫情直报系统;加大村支部活动阵地建设,全县14个乡镇建有文化站,70%村有了文化活动场所;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数字旬邑”工程,架设电视光缆41公里,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
4、以营造宣传文化氛围为衬托,建设文明新风尚。旬邑县创新思路,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在广大农村,开展美德进农家、知识进农家、欢乐进农家、绿色进农家、新风进农家活动。通过刷写宣传画、标语,开展评选“文明卫生户”、“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好儿女”活动,大力弘扬勤俭持家、扶贫帮困、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重学兴教、讲究卫生等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新风尚。组织农民学技术,开展各类运动比赛、文艺演唱,展示家庭才艺,做新型农民;自编处事歌谣,街头巷尾作画、写字,营造宣传文化氛围,使人耳目一新。
三、旬邑新农村建设对我县的启示:
1、解放思想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前提。参观旬邑县的新农村建设,对我们的启示是,解放思想要来实的,要把广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线上来。把解放思想与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监督制度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从解放思想中推进改革发展。解放思想要从领导干部带头抓起,只有领导干部带头,才能真正解放思想,真正把解放思想贯穿于改革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推进我们的事业发展。
2、因势引导,规划先行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旬邑县新农村建设实践告诉我们,随着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农民对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有迫切要求和愿望。农村发展已由只注重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由只注重发展速度向质量效益与发展速度并重的转变。为了满足农民不同需求,政府只有正确引导,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用好规划,引导农民,才能把农民建房与新村建设、农民住房质量提高与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有效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效果。在 编制规划中,始终坚持根据每个村每个户的经济基础和承受能力,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对川塬区较富裕的村,适当提高建设档次,符合现代居民生活条件;对深山高寒区的村,利用移民搬迁、以工代赈政策,引导群众实施整体搬迁,建设标准化新村;对家庭富裕农户,可以规划较高档次的楼房;对条件差的农户,可以统一规划建设平房,从而满足不同阶层农民的要求。
3、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从旬邑县我们看到,只有强力推进我县“五个”大县建设,狠抓畜牧、烤烟主导产业,加快核桃基地建设步伐,培育药、菜等后续骨干产业,才能实现我县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步增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经济支撑。
4、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旬邑县委、县政府近年来的各届班子,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实践证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推进责任在县级,实施督促责任在乡镇,落实建设责任在村组,县委、县政府要把资金筹措、项目整合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来抓,按照“资金不乱,用途不变,各出其力,各计其功”的原则,稳定县级职能部门的支农项目、资金,根据规划,合理集中捆绑使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不断推广实施政务、村务公开,开展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才能充分提高和培养农民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充分激发农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造精神和强大力量;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四、关于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1、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我县新农村建设要以解放思想为行动的先导,突出解决两个问题(偏和急),创新一个理念(发展)。一要着重解决认识偏的问题。要克服一些部门认为新农村建设只是主管部门的事,而忽略了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同时,部分干部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的认为是新村庄建设,存在认识的片面性。二是克服急功近利,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会取得巨大成效的。全县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放开眼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挖掘优势潜力,探索城乡发展新路子,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新理念。
2、突出重点,加快试点。新农村建设要突出试点,加快推进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全县19个试点村工作不平衡,一些试点村工作动静较大,起步快,还有一些试点村工作无序,不知从何下手,还处于观望等待状态,试点步伐迈的还不大。当前,应统筹兼顾,加大试点推进力度,要进一步 夯实县级部门协助包抓责任,加大对试点村支持力度,落实补助政策,确保试点工作全面见效。二要加快规划编制步伐。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行动纲领,而村级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要切实以规划为先导,引导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编制规划要明确时限要求,试点村规划必须按10月底完成,其它村要按2007年上半年完成,全县专题规划必须按9月底完成,综合规划年底完成。三要集中开展秋冬季村庄环境卫生大会战。新农村建设要以村庄环境卫生整治为切入点。要着力在“软”与“硬”上狠下功夫,要把村庄基础设施改善作为“硬”任务来抓,把村庄文明新风尚、清洁卫生习惯养成作为“软”任务常抓不懈。今秋,要以“四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四改”(改房、改厕、改圈、改灶)、“四清”(清理污水、清理粪堆、清理柴堆、清理垃圾)治理为主要内容,开展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教育引导群众逐步形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努力推进整洁、优美、舒适的文明家园建设。
3、整合项目,捆绑资金。新农村建设要加强政府资金投入,就必须加大各部门项目的整合力度,捆绑使用项目资金。县上要按照政策界限要求,坚持把涉农项目、资金,按新农村规划建设项目联合共建,建立会审制,使各部门项目资金集中用于新农村水、电、路、讯、房建、信息化等项目建设,全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现在,要加快对试点村2007年项目申报进度。加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项目储备,县级有关部门应积极向上面争取项目、资金,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倾斜,不断完善财政投入长效机制。
4、创新机制,强化管理。要不断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新农村建设要建立九大机制。建立领导机制,负责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建立工作机制,乡镇成立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办理日常业务。建立领导包抓机制,实行县级领导包抓,县级部门协抓试点村工作。建立目标任务考核机制,实行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不定期督查,县级主管领导督查,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督查制度,以及对县级部门,按照职责任务进行考核。建立全社会参与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部门广泛参与,群众积极参加、国家扶持,群众自愿投入、社会力量自愿捐助的新农村建设参与机制。建立完善宅基地管理机制,新村庄建设统一每户0.4亩地划拨庄基地,按照“一户一宅”的要求,新宅建成后,必须交回老庄基地并及时进行复垦,坚决制止住新占旧庄的现象。建立村庄基础设施管理机制,对新村的水、电、路、讯、线、树木等设施管护,实行专人管理与分户轮流值日相结合的办法管理,对林、草、绿地、绿化树木分包到人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公共环境卫生保洁机制,村庄通户路面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对进村路段除按义务工分配,周扫月清管理外,每季末集中劳力进行清扫整治,从根本上清除“脏、乱、差”现象。建立农民教育机制,对农民从 政策教育、技术教育(特别是实用技术培训)、法律教育、道德风尚教育入手,建立教育培训机制,逐步提高农民素质。
5、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断探索,讲求实效,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从解决当前农民要求最迫切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入手,加大对农村村庄改造投入力度。围绕“实用、新颖、特色”的规划思路,按照“实事求是,方便实用,节约节俭”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分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等情况,因村因户制宜,逐步推进,分步实施,不搞“一刀切”,不搞“齐步走”。同时,采取各种措施绿化、美化村庄,由县上投资,无偿提供苗木、树种,由各村组织动员群众房前屋后,街道两旁栽花植树,建设“绿色家园”。
第四篇:赴香港及珠三角、长三角招商考察思考
月日—日,我们一行人,分两批、两个阶段,先后赴香港、深圳、嵊州、新昌、温州、义乌、杭州、上海等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招商考察活动。一路察看,一路交流;一路议论,一路振奋,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拓宽了思路、看到了希望。一
当我们仍在讨论“姓社姓资”的时候,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民营经济已雨后春笋般地茁壮发展;当我们依旧打击“投击倒把”的时候,义乌等地市场已开始如火如荼般地建设。数日的南方考察,我深深体会到南方人与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香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经过上百年的滚动发展,成为亚洲经济最活跃、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珠三角、长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地区,多年来的发展,使其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经济总量最大、人民生活水平最高、最富庶的地区。判断社会地位高低标准、价值标准、人生观念、思维方式上与内地明显不同。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主要是看其经济实力大小,有钱就有地位,没钱就没地位,钱多地位就高,钱少地位就低,也就是说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仅看其政治地位,更主要的是看其经济实力。这一点与内地不同,尤其是在北方差别更大,大部分人还都热衷于蹲机关、吃财政、追求行政职务和政治地位,“官本位”思想还十分严重。在人们的意识中,拥有金钱多少,并不代表社会地位高低。考察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老板多、官员少,公司多、机关少,这“两多两少”充分说明了一个地方的人才流向、就业观念和经济发展的快慢及经济质量的高低的问题。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香港和南方发达地区,人才精英大部分聚集于公司、企业,而在我们北方与他们截然不同,大部分人萎缩在党政机关,每当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时,还在托关系、找门路,千方百计向党政机关挤,甚至不惜改行换业,致使人才流失。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现在还是上层建筑庞大,经济基础落后,另一方面说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就业观念落后。
二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令人瞩目,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十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保持全国省区第一。城镇居民收入居全国第一,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百强县(市)中,浙江占了个,居全国首位。浙江经济发展备受关注,其主要特点是:
(一)民营经济占主体。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营经济发展快。万元产值以上规模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中,民营经济比重已接近。以温州为例,在那里经营办厂蔚然成风,几乎达到“家家户户开发项目,家家户户研究管理,家家户户融通资金,家家户户开拓市场,家家户户承担风险,家家户户都有企业家”,使整个温州经济中除水、电行业外都是民营经济,比例占到。
(二)产业规模宏大。浙江的经济之所以快速发展,是因为块状经济结构形成了巨大的产业群。温州仅制鞋企业就有多家;嵊州的领带产业,素有“中国领带城”的美誉,拥有领带企业多家,年产亿条;打火机企业也有几千家的规模;浙东上虞市崧下镇,有多家制伞业,年生产成品伞亿把,销售收入亿元。这些产业群不仅成为浙江经济发展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且被人誉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备受推崇。
(三)质量品牌意识强。温州人从全国抵制温州货而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从烧毁双皮鞋而彻底觉醒,体会到了质量关乎生存、品牌就是发展。大虎打火机厂面对巨额利益诱惑,没有让别的厂家使用大虎打火机的品牌,从中完全可以看出温州企业对品牌的重视。温州人先后打造了中国鞋都、中国服装名城、中国电器之都、中国印刷城、中国制笔之都、中国纽扣之都等个“品牌之都”,还创造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中国第一个集资建造的飞机场、中国第一座礼品城等个“中国第一”。据统计,温州目前有个中国名牌产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个,国家免检产品个,浙江名牌个,省著名商标个,已经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领跑城市”。
(四)经济环境宽松。嵊州市以“一切围绕投资者,一切为投资者服务”为宗旨,实行“五个一”和“五制”配套。“五个一”:一个楼层办公、一个窗口对外、一个中心审批、一个口子收费、一人代理报批;“五制”:土地优惠制、全程服务制、税后无费制、有组织检查制、绿卡制。实行一条龙办公,简化办事手续,规范收费行为,营造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义乌市坚持实施“兴商建市”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市场,围绕“打造国际购物中心”这一目标,不断优化政府服务,建立老百姓“”服务中心,大大方便了群众和商户。义乌小商品市场日益繁荣,市场经营面积万平方米,经营商位.万个,经营人员万人,市场内汇集了个行业个大类万种商品。××年实现商品市场成交额亿元,市场成交额连续年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
三
温州市位置偏僻,资源匮乏,交通不便,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考察材料(精选)
一、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认识问题
新农村建设为了谁?这是一个主人的问题,直接的答案十分明确,当然是农民,但深层次答案并不简单。通过十二天的考察学习,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新农村建设群众的思想工作必须做好,群众要有积极性,在我们考察的一些村当中,有经济实力强的,各种基础建设村里全包,如辽宁的兴城四家村、山东寿光的三元朱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非常强,建一个村部50多万元,不用群众拿一分钱。江西的石城县大坝新村、益兰花村,经济较落后,资源困乏,但新农村建设有声有色,有特点,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关键是思想工作做得好,农民参与积极性高。他们的做法是通过民间理事会解决新农村建设,做得很好。理事会成员由村中德高望重、奉献意识浓、组织能力强的“五老”、村干部、党员和致富能人组成。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因此,我认为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是教育群众,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要改变群众无政府状态,目前我市农民(包括我乡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有许多偏见,认为新农村建设,国家和政府要给群众多少好处,一切都由国家和政府掏腰包,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问题要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等活动,让农民真正认识到他们即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又是主体,通过建立理事会制度,使村屯很多事通过理事会来解决,坚持走群众路线,既要尊重群众意愿,又要有政府的主导作用,让农民群众无异议、满意。
二、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问题
农民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这是一个“谁来干”的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最担心的是自己会全部成为买单者。过去有不少类似“人民某某人民办”的口号,新农村建设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为此,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广泛参与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党委领导就是要解决各级干部的思想问题,思想和思路必须统一。政府主导,就是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着实、抓投入。农民主体就是农民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能指望政府包办一切。社会参与就是解决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人的出人,有智的出智,有钱的出钱。当然,发展生产必不可少,要千方百计让农民增加收入,凡是典型投入必须慎之又慎,避免政府投钱,个别人满意,而多数人不满意,虽然政府在主导上有“鸡”随“米”走的情况,但“米”必须是引导性的,投米是让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更好,调动农民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决不能什么事都由政府包办。
三、抓好新农村建设主导问题
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这是一个“怎么干”的问题。新农村建设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短期就可以完成的事,既等不得,又急不得。推动新农村建设,政府责无旁贷,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主导作用的前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首要的问题规划必须先行,根据各村屯情况的不同,经济发展不同,做出既适合于本村,又体现出本屯特点的规划,让村民理解和把握规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性,不失时机地把握和利用好上级政策。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可能让群众早日享受到阳光普照,抓住中央的政策能解决一件就先解决一件,享受改革带来的好外,同时又不脱离实际,不改变群众好的传统生活习惯。
我们虽然没有像“四家村、三元朱村”那样的经济基础,所有的事由村里全部包办,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按江西大坝新村和益兰花村那样完全用农民腰包里的钱办自己的事,我们要多掌握国家政策,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政策,多渠道、多方面争取资金、物质和社会帮助,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积极行动起来。
中央在新农村建设中虽然有大量资金投入,但我们的国情地域广阔、农民人口众多,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平均到每个人头就不多了,积极引导农民参与,要切实把发展自主权还给农民,坚持既尽力又量力而行,引导、帮助和支持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自己的双手积极、稳妥、扎实地建设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防止一哄而起、大拆大建,真正把中央的惠民政策变为农民群众的福祉,切实把事情办好,让农民舒展疑虑的眉头,不让百姓吃亏。
结合实际,努力开创我村新农村
建设新局面
有幸随市委、市政府组织的新农村建设考察团对江西、山东、河北、辽宁等四省进行了为期11天的考察,通过听取经验介绍,实地参观,走访农户和座谈讨论,提高了认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工作信心,学到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感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所考察村屯,既有比较富裕的村,也有经济比较落后的村,但他们的新农村建设干得有声有色。
回来后,我们村党支部就考察情况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新农村建设必须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必须更新观念、主动迎上。做为横道河子文华村双河社作为市里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社,我们准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农民“钱袋子”。充分利用好现有耕地,进行科学种植,增加单产,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畜牧业,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展养牛、羊、猪等;搞毛皮动物养殖:狐狸、貉、獭兔、貂等;鼓励支持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创业,增加收入;利用现有的玉米皮资源搞艺术品加工(拖鞋、地毯、壁挂、兜、筐、各种垫件等),还能出口创汇,增加收入。要走一条在建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搞建设的新路子。
2、搞好基础建设,改善农村“脏、乱、差”。从村容、村貌整治入手,2008年我村拟建沼气池52个;修屯内巷路1000米;建标准化卫生厕所50个;建铁栅栏600延长米;砖瓦房危房改造4座。通过以上建设内容,初步解决农村人居环境。
3、完备文化设施,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拟建一座多功能文化活动室,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大广大农民中广泛开展学文化、学技术、学政策、学法律、学知识,比增产、比增收、比贡献、比素质的“五学五比”活动,使农民的思想逐步解放,观念逐步转变,素质逐步提高,促进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