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榕政%BB

时间:2019-05-13 23:4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榕政%BB》,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榕政%BB》。

第一篇: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榕政%BB

【发布单位】福州市

【发布文号】榕政综〔2008〕46号 【发布日期】2010-03-25 【生效日期】2010-03-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州市

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榕政综〔2008〕4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关于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经市第十三届政府2008年第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八年二月二十九日

关于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种植业和养殖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当前我市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为更有效地解决种养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实现种养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促进我市种养业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种养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效益的迫切需要

种养业健康发展,就是要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保障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市场提供更多放心农产品的根本保障

种养业健康发展,就是要全面改善农产品品质结构,不断为市场提供多样、安全、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满足人们对各类食品的营养、卫生、安全、口感、外观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三)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是从根本上防治种养业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种养业健康发展,就是要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加快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不断提高种养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能力,实现从常规农业向可持续农业发展方向转变,才能从根本上防治种养业污染问题,走出一条优质、高效、生态、特色、安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品牌农业的发展方向,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目标,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目标,大力推行健康的种植和养殖方式,走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的发展道路,通过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方式,进一步加快我市种养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种养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能力,促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种养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种养业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要求,调整和优化种养业生产区域布局和品种品质结构,培育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同时,兼顾非主产区,带动全市种养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依靠科技。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目标,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推广增产增效技术,增强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提升种养业竞争力。

坚持环境保护。加强对种养业污染的防治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强化农业资源保护,发展生态种植业和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政策扶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政府投入,鼓励多元投入,协调落实项目资金,强化社会服务,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种养业生产。

(三)总体目标

到“十一五”末,种养业生产初步实现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为市场提供安全、优质、多样农副产品的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统一。力争全市建成50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业三品”认证、产地认定在现有的基础上增长50%,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全国省会城市平均水平,种养业面源污染有效控制在最低范围内,农业效益与农民收入增幅逐年提高。

三、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优化布局,推进结构调整升级

合理规划区域布局。各地应遵循农业生产的生态规律,根据实际情况,明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强化重要生态功能区域保护。优化种植业区域布局,形成分工合理、重点突出、生态环境协调、比较优势明显的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畜禽养殖要严格按照《福州市畜禽养殖发展规划》调整养殖布局。合理确定海洋与淡水养殖区的规模、布局和容量。

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引导畜牧生产从生猪为主转向猪、禽、牛、羊、兔并重,从耗粮型转向节粮型,发展畜禽种业和禽产品加工业,改变畜禽产出单一状况。积极发展海带、罗非鱼、南美白对虾、淡水鳗等高优水产品种养殖和加工,发展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水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加强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建设,发展精细和高档蔬菜生产,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绿色食品园区。优化水果品种结构,增加晚熟荔枝、晚熟枇杷、晚熟龙眼、早熟水蜜桃等名特优新稀和橄榄、李梅等加工型果生产比重,提高果品产后储运水平。大力发展反季节香菇、高质量香菇、袖珍菇、杏鲍菇、真姬菇等特色食用菌和药用菌,改进栽培技术和加工技术,推进产业化、生态化经营。重点发展菊花、非洲菊、马蹄莲、百合等适合我市生长的当家品种和优质兰花、盆景栽培,促进花卉业向优质化、批量化、多样化、品牌化发展。

(二)规范良种繁育,提高品种质量

提高良种覆盖率。以优化农产品品种、提高种子种苗质量和集约化供种水平为目标,健全良种培育、引进和推广体系,加强农产品的品种改良。重点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作物良种繁育、引繁中心以及畜禽、水产原良种繁育场,特别着力突破福建黄兔、长乐灰鹅、福清山羊等地方特色畜禽品种的选育和提纯复壮。继续扩大鲍鱼、大弹涂鱼、梭子蟹、锯缘青蟹等高优品种的养殖规模。在加强对地方传统名特优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同时,培育、引进和推广一批适宜本区域发展的优质新品种,对引进的台湾优良品种的消化吸收,研发培育适合我市推广应用的新优品种,促进种养业品种更新换代。按照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实行统一供种,加快优质专用品种的推广应用步伐。

提高苗种品质。规范苗种繁育操作规程,依法建立健全苗种质量监督体系,严格执行苗种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规范苗种生产经营,坚决打击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对现有繁育场的清理整治,实行技术标准审核发证。加快苗种性能测定站建设,强化苗种质量检测。推行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取缔无证育苗,切实保证苗种质量。加强种畜禽生产经营单位的督管,严格执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制度,提高种畜禽质量。

(三)强化养殖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生态养殖。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种养结合”原则,积极引导畜禽养殖场(户)逐渐向宜养区转移,实行农牧结合、种养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良性循环,探索“猪-沼-鱼”、“猪-沼-作物”、“猪-沼-鱼-鸭-草”等生态农业模式;推广鱼、贝、藻生态互补的立体养殖方式,在条件适宜、工厂化养殖发展较快的地区,通过政策倾斜和技术服务,继续推进循环水养殖生产试点。

加快养殖基地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快建立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和畜禽养殖小区,实施“人畜分离,场村分离”。加快已批复的15家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与全市已建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的配套建设,巩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成果。加快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以发展生态型、标准化水产养殖为重点,推广鱼、贝、藻生态互补的养殖模式,实施海水养殖向外向深推进,加快改造传统老化池塘和水处理设施,提高水体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改善、修复养殖环境。

(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种养业发展质量

加强品牌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扶持农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设,积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鼓励和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创品牌,树品牌。按照产业化的要求,集中扶持建设一批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生产基地,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使之成为名牌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原料供应基地。重点扶持一批与种养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具有特色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积极支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和产品技术含量,创立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牌产品。

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以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管理为依托,广泛推行特色农产品原产地域保护制度。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积极开展名牌农产品推荐认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质监、食品、卫生防疫等部门,对我市创立的品牌农产品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加强企业商标设计和产品标识以及农产品原产地域名称等的注册登记、监督管理和依法保护工作,严厉打击假冒品牌农业产品商标、标识的违法活动,实行打假与扶优相结合,保证我市品牌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

(五)强化生产全过程监管,确保农产品优质安全

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继续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建立和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相配套,技术先进,结构合理的农业标准体系,促进农产品质量、效益的提高。推动农业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加快推进名牌认定、“三品”和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加强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识,建立进退机制,树立优质品牌形象。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对主要农产品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标准监管。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实行种养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改善产地生产生态环境。突出抓好兽用生物制品质量监管和饲料安全监管,维护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完善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质量等专业性、综合性监督检测中心、绿色食品认证中心、农产品质量监检中心建设,支持重点农(水)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内部检测机制。对猪禽羊肉、牛奶、水产品、蔬菜瓜果等鲜活农产品,落实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推行市场准入和农产品档案记录制度。

(六)完善污染治理和病疫应急机制, 增强支撑保障能力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严格按畜禽养殖布局规划区域发展。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要限期关闭搬迁;禁养区外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整改。引导畜禽养殖场(区)和农户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实现粪便污水排放和利用的有效对接。按标准收取的排污费应全部用于养殖污染治理。加快解决水产养殖水域污染。按照海洋功能区划合理设置入海排污口,扩大企业污染物排放的控制种类与总量,达标排放。加强对海洋倾废、船舶排污和港口环境的管理。加强环保与海洋的协同执法,实现海陆同步监管。合理利用水域、滩涂与生物资源,根据水质要求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控制养殖规模。推广使用配合饲料,杜绝盲目用药,严厉打击使用违禁药物行为。加强种植业污染防治。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新型缓效控释肥和减肥高产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降低化肥农药用量。限用、禁用化学合成物与其他有毒有害生产资料,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逐步完善土壤综合治理试点,依法调整严重污染、难以修复的耕地。加强污灌区域、工业用地及工业园区周边的土壤、空气和水体污染的监管。

建立健全重大疫情快速应急机制。建设重大农作物和森林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对危险疫病虫害和检疫性的防范和控制能力。综合治理重大外来农业生物灾害,做好植物检疫、重大危险性病虫草的封锁、扑灭和控防工作。建立完善疫病防治预警体系和重大疫情快速应急机制,实施动物疫病区域化控制战略,强化动物防检疫工作,强化村级动物防疫员职责。全面实施动物免疫标识制度,严禁染疫动物及其产品流通,严防外来动物疫病传入,提高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的技术水平和应对外来重大疫病快速反应能力。

(七)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畅通

积极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要从解决农民“卖难”入手,以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全国性、区域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市场建设扩大农副产品流通,带动特色种养产业尽快形成。在有条件的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积极推广代理、绿色农产品直供、连锁配送、定点销售、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加大对农产品营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培育,引导营销大户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扩大本地农产品对外宣传力度,提高农产品在省外国外市场的占有率。

完善市场质量检测体系和信息交流共享体系。完善必要的质量安全检测设施设备,配备快速检测仪器及专业检测技术人员,切实有效地开展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并建立质量安全检测信息公开发布制度、不合格农产品就地销毁制度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同时,以整合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和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为重点,逐步建立延伸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规模场户的信息网络。

(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强化种养业科技支撑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优先安排特色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优先支持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业高新、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研究。加强省市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加大农业教育设施和研究设备的投入。加强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农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积极参与国内外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联合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共建“农科教”创新载体。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要承担起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防治动植物病虫害、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宣传、指导、示范、推广的重任,要结合我市实际,从推进机构改革、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加大支持力度等方面,切实强化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建设。

四、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营造农业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农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以生态文明推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及时报道发展健康农业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

(二)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

发挥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加大财政资金对种养业健康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有机食品基地和生态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与标准体系建设、种养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等工程,扶持有关种养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项目。创新财政支农惠农资金投入机制,通过规划引导、项目共建、捆绑资金使用等办法,引导企业、民间等社会资金参与种养业的发展。鼓励发展农村信贷担保机构,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的重点项目的资金支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收益谁补偿”的原则,研究建立农村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机制。

(三)合理安排种养业生产用地、用海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非固化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用地按农用地管理。鼓励合理利用荒山、荒地、滩涂、湾外浅海等发展畜禽和水产养殖。各县(市)区应严格划定禁养区、控养区、宜养区。加强水产养殖水域管理,加大湾外浅海和淡水养殖的开发力度,应对海水养殖生产空间萎缩的形势。

(四)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市)区政府要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把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要随时关注种养业发展动向,妥善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正确引导农产品健康消费,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加强协作,落实任务,精心组织,确保支持种养业健康发展的各项措施得到落实。各行业协会要当好政府与农户、企业的桥梁,充分发挥协调、服务、维权、自律的作用。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福州高新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的通知(榕政%BB

【发布单位】福州市

【发布文号】榕政综〔2008〕221号 【发布日期】2008-11-19 【生效日期】2008-11-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州市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福州高新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的通知

(榕政综〔2008〕22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为加快推进高新产业基地开发建设,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市委2008年第25次常委会精神,决定成立福州高新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现将组成人员名单通知如下:

组 长:郑松岩(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

副组长:梁建勇(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杜源生(市政府副市长、闽侯县委书记)

成 员:瞿理明(市政府秘书长)

郑 灵(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科技园区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

林钟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江 海(市经济委员会主任)

黄琪生(市科学技术局局长)

潘丽珠(市财政局局长)

李月健(市城乡规划局局长)

郑建闽(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市土地发展中心主任)

连伙英(市建设局局长)

张献勇(市外经贸局局长)

陈 煜(市水利局局长)

辛承安(市环保局局长)

许铭忠(市软件园管委会主任,鼓楼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庞 跃(市电子信息产业办副主任)

张 锐(市医药化工行业办副主任)

高 明(闽侯县政府县长)

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总指挥由郑灵同志兼任,常务副总指挥由高明同志兼任,副总指挥由闽侯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存枫,市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林健、杨信国,闽侯县政府副县长许舜举担任,指挥部成员由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抽调有关人员组成。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关于印发《关于促进旅行社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关于印发《关于促进旅行社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的通知.txt等余震的心情,就像初恋的少女等情人,既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听说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回想起来,我竟然七手八脚地裸奔了二十多年!今天心情不好,我只有四句话想说,包括这句和前面的两句,我的话说完了!关于印发《关于促进旅行社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旅发〔2010〕8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委):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和十七届五中全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的精神,发挥旅行社业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局制定了《关于促进旅行社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请认真按照《意见》的部署和要求,努力推进旅行社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特此通知。

国家旅游局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附件: 《关于促进旅行社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关于促进旅行社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旅行社是旅游业的龙头,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也是连接旅游生产服务各个环节的纽带和沟通旅游生产、消费的桥梁,在推动旅游消费、增加社会就业、促进人民交流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促进我国旅行社业持续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当前,我国旅行社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有着良好的机遇,也有严峻的挑战。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以下简称“国发41号文件”)和《旅行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促进我国旅行社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发41号文件,改进、优化旅行社企业经营和产业发展氛围。

(一)贯彻落实国发41号文件“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规定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具体规定。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宣传引导和协调沟通工作,解决认识、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创造条件,消除障碍。旅行社要根据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公务差旅和政府会议、展览等服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开展服务和营销宣传,认真执行国家有关禁止公款旅游的有关规定。

(二)贯彻落实国发41号文件“旅行社按营业收入缴纳的各种收费,计征基数应扣除各类代收服务费”规定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具体规定。旅行社在缴纳营业税和各种收费时,应当依据国发41号文件和有关营业税的法律法规,如实向税费征收机关进行申报说明。遇到理解和执行不一致时,应当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报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应当依据国发41号文件承担起协调职责。

(三)贯彻落实国发41号文件“旅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规定以及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具体规定。宣传促销费用是旅行社销售产品、开发市场的必要费用,旅行社应该如实计入经营成本。在会计、审计、税收等检查和执行中如果发生疑问,旅行社应该认真做出说明,必要时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报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应该依照国发41号文件规定协调解决。

(四)贯彻落实国发41号文件“鼓励银行卡收费对旅行社、景区售票商户参照加油站档次进行计费”规定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具体规定。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等部门,适应旅行社在经营服务中更多地使用银行卡的需要和趋势,积极协调金融监管机关和银行机构,推动此项政策的尽快落实。

二、全面贯彻实施《条例》,为旅行社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五)遏制、扭转“零负团费”等低价经营模式。旅行社应当严格执行《条例》的规定,不以低于成本的报价招徕旅游者;聘用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应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向其支付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报酬;不得要求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接待不支付接待和服务费用或者支付的费用低于接待和服务成本的旅游团队,不得要求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承担接待旅游团队的相关费用;将旅游业务委托给其他旅行社接待的,应当向接受委托的旅行社支付不低于接待和服务成本的费用,接受委托的旅行社不得接待不支付或者不足额支付接待和服务费用的旅游团队。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督促旅行社贯彻执行法规规定,并依法制止、处罚违反法规的行为。

(六)规范业务机构和分支机构管理,杜绝出租、转让、出借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行为。旅行社应当按照《条例》和《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规定,进行服务网点的设立、备案、监管和业务经营机构的清理规范,确保服务网点和各类业务机构依法规范服务,摒弃部门挂靠承包等行为。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其质监执法机构要积极开展引导规范,依据《条例》、《细则》等法规规定,对服务网点从事招徕、咨询以外的活动,对旅行社除接待委托和招徕委托外准许或者默许其他企业、团体或者个人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旅行社业务经营活动,对旅行社准许其他企业、团体或者个人以部门或者个人承包、挂靠的形式经营旅行社业务等转让、出租、出借、受让、租借许可证等行为,应坚决依法查处。

(七)严格按照许可经营范围开展经营活动,杜绝无许可经营行为。旅行社应当按照《条例》、《细则》等规定和许可的业务经营范围开展经营服务,未经许可或批准,不得经营出境旅游、边境旅游和赴台旅游业务。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其质监执法机构要加强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无许可或未经批准经营旅行社业务行为。

(八)按照规定开展委托代理招徕旅游者业务,严禁借机无许可经营。旅行社应当按照我局《关于试行旅行社委托代理招徕旅游者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开展委托代理招徕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和边境旅游的旅游者;赴台旅游业务不得开展委托代理招徕业务。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其质监执法机构要加强对旅行社业务分工调整的指导和监督检查,促进批发、零售业务分工体系的形成。

(九)认真履行合同,诚信规范经营。旅行社应当按照《条例》和其他法律法规,与游客和其他辅助服务提供者签订合同;要按照国家旅游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制定的合同范本以及地方旅游、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合同范本要求,切实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其质监执法机构要加强对旅行社合同行为的指导和监督检查。

(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切实保障旅游者旅行安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指导、监督旅行社企业认真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旅游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制。要在安全生产监督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推进旅行社经营服务安全保障机制建设,研究建立旅游团行前说明会和导游服务安全规范、旅行社企业的安全认证制度。旅行社要进一步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对服务环节和旅游目的地的安全评估制度,建立完善告知、提示、警示、避险等制度规定,做好安全预防工作,为旅游者提供更加安全的旅行服务。

三、加快推进旅行社经营服务标准化,进一步规范旅行社经营服务行为。

(十一)稳步推进旅行社等级标准。已经实行旅行社资质、信用等级划分与评定制度的地区,要继续稳步推进,并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完善标准体系和评定、检查复核方法。其他地区要根据本地区旅行社经营、发展及监督规范的需要,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探索建立相关的旅行社等级划分与评定制度;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旅行社等级划分与评定制度。

(十二)认真贯彻旅行社服务标准。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各旅行社要根据全面提升服务质量的实际需要,结合贯彻《条例》、《细则》、《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2009-2015)》和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等工作,认真、全面、深入地贯彻实施好《旅行社服务通则》、《旅行社入境旅游服务质量》、《旅行社出境旅游服务质量》、《导游服务规范》等有关旅行社服务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加强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建设,以标准化推动规范化、品牌化和质量提升。

(十三)不断完善和加强旅行社的企业规范。旅行社要根据服务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加强企业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企业规范,并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及时进行改进、调整、补充、完善。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行业组织要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汇总、宣传推广、研讨交流、教育培训等渠道,加强对旅行社制定、实施企业规范的指导、支持、服务和督促。

四、积极采取措施,支持旅行社增强实力。

(十四)巩固和扩大对旅行社组织、开发客源市场实行奖励、补贴政策。推广一些地区、城市政府的成功经验,鼓励更多的地区、城市采取按游客数量分档补贴、奖励旅行社,与客源地旅行社合作推广等政策;要积极推动对旅行社组织散客旅游、特种旅游等实行奖励政策,支持旅行社开发中高端客源市场,充分发挥旅行社特别是大型旅行社在增加目的地游客数量和迅速提升目的地形象的作用,同时积极推动对旅行社实行中小企业优惠政策,扩展旅行社业务经营规模和增强旅行社的综合实力。

(十五)积极推进旅行社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旅行社业转型升级。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推动旅行社的网络化、专业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引导旅行社适应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需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步伐;关注旅行社的新业态发展,加强对旅行社开发市场、产品和优化经营服务方式等方面的指导、服务,引导旅行社塑造和提升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依法加强保护工作;支持旅行社按照市场规律,进行业务、产品和经营服务等方面的结构调整,实现旅游产品、服务和市场的转型升级。

(十六)全面提升旅行社业服务质量,努力提高游客满意度。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以旅行社守法经营为出发点,督促旅行社抓好其内设部门、分支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培育旅行社诚信意识、品牌意识、优质服务意识,有效降低旅行社服务质量的投诉。积极开展旅行社服务质量宣传活动,定期发布旅行社服务质量信息,积极引导旅行社创建服务质量品牌,提升服务质量水平。

(十七)大力促进旅行社经营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提高科技运用水平。旅行社要顺应信息革命和自身依托信息资源、运用信息手段的需要,在基本实现管理和经营服务手段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经营服务方式和内容方面的信息化,推进旅行社服务转型升级。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行业组织要根据信息化发展规律和旅行社经营管理与服务的客观需要,予以积极指导和支持。

五、坚定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方针,加快形成全国统一的旅行社投资、经营、服务市场。(十八)打破地区壁垒,为旅行社跨地区投资、经营创造条件。旅行社要根据业务经营和发展需要,在客源地、集散地、目的地之间进行协作,在区域内外投资设立法人或非法人的经营组织。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行业组织,要积极主动地打破地区封锁,依据《条例》、《细则》和有关法规政策,协调工商、税务等部门,为旅行社设立法人和非法人经营机构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排忧解难,以促进旅行社投资经营和服务市场对国内的全面开放。(十九)稳步推进外资旅行社经营出境旅游业务,推动旅行社业的对外开放。要贯彻国发41号文件,按照工作部署认真组织好中外合资经营旅行社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的试点工作,以试点为基础,按照统一部署,逐步对外商投资旅行社开放出境游市场,以实现我国旅行社业的全面开放。

(二十)继续推进旅行社产权制度和企业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旅行社按照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改革调整产权制度,通过股份制、公司制、合伙制等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资本运作方式,形成科学的利益分享、激励、约束机制,切实解决旅行社监管难、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难题,为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制度、机制基础。

六、不断改进和加强对旅行社业的政府和行业组织服务。

(二十一)积极开展旅游市场引导培育,为旅行社经营发展创造优良的市场基础。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行业协会,要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组织、带领旅行社和其他旅游企业,运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大众媒体和旅游咨询、街头宣传、旅游大讲堂、游客学校等多种途径与手段,向人民大众宣传旅游知识,引导旅游者树立科学理性、生态环保、负责任、可持续的科学旅游、绿色旅游、健康旅游观念,深入推进“品质旅游,理性消费”活动,为旅行社经营发展创造优良的市场基础。

(二十二)依法履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服务职责。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依法行政、科学管理和建设效能政府、服务政府的目标,依法履行职责,创造行政管理的公开、公平、公正环境,减轻旅行社在涉及政府管理事务方面的负担;要积极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及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不断推动旅行社业发展的法制环境的改善和优化。

(二十三)加强旅游行业协会对旅行社的指导、服务、引导和规范等工作。各级旅游行业协会和旅行社协会组织,要以服务会员、服务行业为立足点、出发点和主要职责,通过组织活动、开展交流、制定规范、提供服务以及加强自身建设,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对旅行社开展指导、服务、引导和规范,真正成为会员之家、企业之友、沟通桥梁、顾问参谋。

(二十四)加快建设旅行社职业经理人队伍。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行业协会,要通过组织开展教育培训、研讨交流和建立业务档案、信用记录网络平台等途径,督促、支持旅行社经理人员不断改进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增强职业自豪感、忠诚度、美誉度和诚实守信观念,逐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行社职业经理人队伍。

(二十五)积极沟通协调,减少政府接待、会议对旅行社经营的干扰。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要积极宣传引导、沟通协调有关政府部门,尽可能减少政府公务接待和大型会议临时征用饭店、游轮游船、旅游车辆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和封闭景区、旅游交通线路,导致取消旅行社团队游客预订、旅游合同不能兑现、旅游计划安排临时调整变更等现象。实现旅行社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旅行社行业的共同努力,需要旅游全行业和各有关方面的支持配合,需要改革开放、开拓创新、多措并举。希望全行业和社会有关方面统一思想认识,采取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努力实现我国旅行社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第四篇: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榕政综〔2009〕100号)

【发布单位】福州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榕政综〔2009〕100号 【发布日期】2009-06-05 【生效日期】2009-06-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州市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

(榕政综〔2009〕10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闽政〔2008〕18号)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我市促进就业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领导责任

各级政府要切实按照中央、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部署,继续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工作计划。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积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有序发展,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健全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继续把城镇新增就业、控制失业率、失业人员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减少有劳动能力长期失业人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作为就业工作主要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并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确保政府和部门促进就业责任到位。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失业登记、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就业见习和人事、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服务,帮助高校毕业生提高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大力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建立健全失业预警制度,认真做好就业与失业调查统计等基础工作,实行就业数据快速调查和报告制度,及时制定失业调控预案,努力减少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一)就业援助对象

就业援助对象包括就业困难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转移就业困难人员。

1、就业困难人员是指具有我市户籍,在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并在我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和求职登记但难以实现就业的以下人员:

(1)男年满50周岁以上、女年满40周岁以上的大龄城镇居民;

(2)持《残疾人证》的城镇居民;

(3)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

(4)失业登记后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城镇居民;

(5)已参加失业保险并失业登记后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农村进城务工劳动者;

(6)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新被征地农民,即:2008年2月19日后,在城市规划区内,经政府依法征收农村集体耕地后,被征地农户人均剩余耕地面积低于所在县(市)区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的30%,且在征地时享有农村集体耕地承包权的在册农业人口。

2、城镇零就业家庭是指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的家庭人员均处于失业状态且无经营性、投资性收入的城镇居民家庭。

3、农村转移就业困难人员是指具有我市户籍,在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有转移就业愿望,并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但难以实现就业的农村三类人员,即:持《残疾人证》人员;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户、二女绝育户中,男年满40周岁以上、女年满30周岁以上人员。

就业困难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转移就业困难人员可向户口所在地的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申请登记,经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初审,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审核确认,报送县(市)、区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审批后在《就业失业登记证》上予以注明。具体申请认定操作程序和管理办法,由市劳动保障局制定。就业援助对象若无正当理由, 在一年内连续两次不接受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介绍就业的,取消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二)税费减免

1、登记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的,凡符合相关条件,可按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有关残疾人就业优惠条件的,可以享受现行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2、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以及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凡从事个体经营(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三)小额(担保)贷款

1、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扩大小额贷款借款人范围,在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的基础上,扩大到农村转移就业困难人员。鼓励担保机构降低反担保门槛或取消反担保。及时总结信用社区创建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扩大创建信用社区的试点范围,通过信用社区推荐,取消反担保。

2、放宽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鼓励利用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对当年新招用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15%)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经办金融机构根据企业实际招用人数合理确定贷款额度,但优惠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人民币20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达不到上述规定条件的,可按其实际吸纳符合小额担保贷款对象人员人数,给予人均2万元贴息贷款额度,但最高不能超过人民币200万元,期限不超过2年。

3、调高小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的贴息比例。小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的财政贴息比例均提高到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3个百分点以内给予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小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的贴息资金,鼓楼、台江、仓山、晋安四城区由省、市财政按8:2的比例负担,其他县(市)区由省、县(市)区财政按8:2的比例负担。各级财政要落实好贴息资金,进一步拓宽贴息资金的使用渠道,从贴息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支持完善担保基金的风险补偿机制和贷款奖励机制。

4、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鼓励、扶持创业的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经营场地、工商管理等扶持政策,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的创业服务体系,向所有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项目开发、融资服务、创业孵化、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形成支持创业的长效机制。各县(市)区都要建立创业项目库,开发一批有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创业基金,建立各类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提高创业成功率。

小额(担保)贷款具体管理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市财政局、劳动保障局制定。

(四)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1、各类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转移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

2、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视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以及适当的岗位补贴。

3、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新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险补贴按市相关政策执行。

上述三类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三年。社会保险补贴具体标准和申请程序,由市财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制定。

(五)职业技能培训

1、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各级政府要鼓励、指导各类职业培训的发展。鼓励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

(1)加大创业培训工作力度。加强创业培训机构管理,规范培训标准,加快师资力量培养与充实,提高创业培训质量,鼓励高校参与创业培训工作,推广“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简称SIYB)培训模式,为创业者提供产业政策、工商、税务和金融等相关知识的咨询,同时通过项目推介、市场分析、专家指导以及创业资金帮扶等相关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

(2)加强农业富余劳动力职业培训。各级政府要统筹城乡就业培训工作,以援助“农村转移就业困难对象一户一就业”为重点,大力实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督促、指导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实施以农业富余劳动力为对象的转移就业培训项目,以农民工为对象的技能提升培训项目,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

(3)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依托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考核基地,面向社会提供技能操作训练和鉴定服务,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企业高技能人才考核认定工作;加快技师、高级技师培养步伐,开展市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努力营造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2、实施职业培训补贴制度。对登记失业人员、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被征地农民、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给予对我市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技工学校一定的职业培训补贴。对参加创业培训并领取结业证书的,可享受标准高于职业培训补贴的创业培训补贴。积极探索发放培训券等形式,提高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和实效。对就业困难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参加技师、高级技师培训并取得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培训补助。要根据职业培训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补贴标准,具体由市财政局、劳动保障局制订。

(六)公共就业服务

1、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的要求,加强部门协调,完善管理制度,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的良好秩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并将信息网络延伸到街道(乡镇)和社区(村),为劳动者求职择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以及培训机构开展培训提供支持,为创业者提供创业项目推介、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贷款、跟踪扶持等服务。鼓励社会各方面依法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建立对职业中介机构的服务信用和服务质量评估制度,引导职业中介机构提供诚信、优质服务。对为登记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并实现就业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按规定给予职业介绍补贴。

2、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按照统筹城乡、建设惠及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体系要求,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并将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在2009年底完成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

(1)落实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人员和经费。各县(市)区要按照《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榕委[2002]141号)和《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决定》(榕委[2003]33号)精神,在年底前配齐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确保每个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专职工作人员不少于2名,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在县(市)区劳动保障局指导下开展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2)着力提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工作能力。要高度重视社区劳动保障队伍建设,每个社区要有1名协理员从大专以上毕业生中公开招聘,其余协理员从就业困难人员中公开招聘。

(3)建立健全村劳动保障平台。五城区的建制村应全部建立村劳动保障工作站,县(市)的建制村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村劳动保障工作站。对每个村劳动保障工作站按1万元/年标准给予就业工作经费补助。每个村劳动保障工作站应配备1-2名专职劳动保障协理员,站长可由村干部兼任;未建站的建制村聘请1名从事劳动保障工作的劳动保障协理员,可由村干部兼任。村级专职劳动保障协理员,列入政府公益性岗位,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每月给予岗位补贴100元。各县(市)区要切实保障村劳动保障平台促进就业经费,鼓楼、台江、仓山、晋安四城区的社区、村促进就业工作经费和村劳动保障协理员的人员经费在省级财政补助的基础上,由市、区两级财政各承担50%,由市财政先统一垫付,在市、区财政结算时扣回,其他县(市)区由同级财政承担

街道、乡镇、社区(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建立基层服务窗口,开展以就业援助为重点的公共就业服务,实施劳动力资源调查统计,并承担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安排的其他就业服务工作,对开展促进就业工作业绩突出,全面完成各级政府确定的促进就业工作目标任务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政府可给予适当奖励补助。

3、健全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为劳动者免费办理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并做好相应统计工作。登记失业人员应当积极求职,参加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安排的就业服务活动,并定期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报告就业失业状况。全市实行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证,向劳动者免费发放,并注明可享受的扶持政策。登记失业人员凭《就业失业登记证》在全市范围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政策和就业扶持政策,其中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由实现创业地政府给予落实,就业困难人员被各类企业吸纳就业的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由实现就业地政府给予落实,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由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地政府给予落实。各地要切实加强登记证发放和使用的管理。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发放对象、登记程序、发放和使用等具体规定由市劳动保障局制订。

4、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制定专门的就业援助计划,积极帮助和扶持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且积极求职的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要对辖区内城镇零就业家庭建立专门台账,及时接受城镇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申请。要通过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提供就业岗位信息、组织技能培训等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对所有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确保城镇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产生一户、援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各级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

(七)财政投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在同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并逐年增加。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政策宣传和落实、职业介绍、职业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就业政策、社会保险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跨地区劳务对接工作、街道(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劳务派遣扶持、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人力资源和用工信息系统建设、人力资源市场监管、购买就业基础工作研究成果、失业人员档案保管、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等以及经市政府批准的促进就业的其它支出。各级政府要继续落实好从个人所得税当地留成的20%和各级财政每年按照财政预算支出的2―5‰筹集促进就业资金等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具体办法由市财政局、劳动保障局另行制订。要加强对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严禁截留、挤占、挪用、骗取就业专项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的支出,按有关规定执行。

三、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就业促进法》的贯彻实施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对促进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要巩固和加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和政策协调,强化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履行职能,并加强协调配合,及时交流情况,解决问题。要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共同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二)加强《就业促进法》学习,深入做好就业宣传工作。要加强干部的《就业促进法》等法律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就业促进法》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结合实际,采取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宣传国家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和经济社会政策,宣传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促进就业的好做法,宣传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就业的典型经验。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为就业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三)建立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工作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各地劳动保障、民政、财政等部门要密切协作,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失业保险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申领条件和程序,在准确区分申请人员有无劳动能力的基础上,将申领条件与接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以及参加公益性劳动情况相挂钩,逐步形成促进就业的政策导向。要将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和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组织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劳动等活动中,鼓励和引导其积极就业。

四、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实际,抓紧研究制订贯彻国务院国发〔2008〕5号文件、省政府闽政〔2008〕18号和本意见的具体办法。各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制定配套文件,确保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促进就业政策落到实处。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市政府。

二○○九年六月五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我市房地产开发持续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发布单位】81305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6-05-13 【生效日期】1996-05-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我市房地产开发

持续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一九九六年五月十三日)

为深入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进一步加快我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区建设步伐,经研究,特提出如下促进我市房地产开发持续健康的若干意见:

一、一、加强土地供应的宏观调控,适度控制地产一级市场。房地产开发纳入全市经济发展的规模,宏观控制房地产用地供应量,确保土地开发供求平衡。

二、二、加强政策扶持,促进房地产开发。

旧城改造项目,按照“对等替换”的原则,对原有电、水容量免收福州市征收的相应的增容费,使用性质和规模改变的补交差额部分。

旧城改造项目,地段差、配套实行分期缴交,首期缴交比例为30%,余款在六个月内缴清。

各行政机关、财政全额拨款或拨补的事业单位计划兴建的办公楼、宿舍,应尽可能通过购置商品房解决。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以适当价格和形式,帮助消化开发商滞销的商品房。市计委、建委、房管局应编制计划,将现有房价等方面条件适合的积压的商品住宅调整为“安居工程”、“广厦工程”,并积极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促进销售。

三、三、放宽商品房预售及转让许可条件。

开发企业在完成项目用地的征地拆迁,领取“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施工许可证”,开始房屋基础全面施工,并已确定施工进度和竣工交付日期的,可给予办理商品房预售审批手续,并发给《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对大宗房地产开发项目(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可按实际开发建设进度,分2至3次发给许可证,预售收入资金由监管银行监督使用,确保用于工程建设。

购买预售商品房在按规定付足首期购房款并向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办理相应的手续后,可按国家法律规定在房屋竣工交付使用前办理预购商品房的转让手续。

四、四、放宽房地产开发经营的主骨限制。

允许现有的房地主开发企业在投资完成地面物拆迁、落实安置方案并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与其他经济组织成立合资、合作开发经营,有关单位应予支持办理变更手续。

市土地、房产管理部门应加强地产、房产信息工作和地产、房产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地产、房产市场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定期发布商品房交易、土地出让的相关信息,定期召开交易会,为取得商品房开发和土地使用开发的伙伴。土地使用权单位可向市地产市场发布,寻找合作伙伴,以促进地产地合理流通。

五、五、鼓励和支持银行开展抵押信贷业务。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房改领导小组、财政部制定的《 政策性住房信贷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由市政府委托市建设银行、工商银行银行开展市区职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对市区房改单位的公有住房和市政确定的解困房、廉价房、安置房的销售额给予重点支持,发放政策性住房抵押贷款。积极为投资结构合理、发展前景好、价格合理的楼宇提供购房抵押贷款,引导城镇居民的住宅消费,完善住宅抵押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房地产专项贷款规模或固定资产贷款规模内开发房地产贷款,以加快我市解困房、廉价房、普通商品房的建设,提高城市居民对住房的承购能力,促进我市商品住房建设和销售持续、稳定发展。要尽快对商品房购房抵押贷款作出具体规定,保障购售双方和贷款银行的合法权益。

六、六、清理税外收费,减轻企业负担。

结合外商投资企业税外收费清理工作,继续对我市房地产开发行业的税外收费进行全面清理,省市对外资历房地产企业税外费清理和规范的所有规定适用于内资房地产企业。今后将对经过清理保留的收费项目统一予以公布,增强收费透明度;近期内将逐步对涉及房地产开发建设的税外收费实行“一个窗口”集中收费;严格控制项目须经省以上有权机关审批后才准于实施。

调整税外收费缴交比例及期限。对开发周期长、规模大的成片房地产开发项目涉及的水、电等大宗收费,按照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实际开发进度情况,实行分期缴纳,具体办法另行颁布。

七、七、鼓励境内外人士购买市区商品房。境内外人士在本通知发布后一次性购买福州商品房价值500万元以上,且付清全部购房款的,凭有关证明可办理一辆私家汽车牌照。

八、八、鼓励房地产转让。

凡将购买的商品房转让,五年内又重新购买商品房的业主,可与上一道所缴纳交易奠证费相抵销,差价部分给予补足。

对个人因工作调动或改善居住条件而转让原自住房,凡居住满三年未满五年的,减半征收土地增值税。

对已获得经营资质的房地产中介公司,其代销、包销的商品房在办理合同登记备案奠证手续后转让销售的,视同开发企业的销售,仅对差价部分征收交易奠证费。

九、九、改进服务,促进开发。

市政府将定期研究和协调解决房地产开发行业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及时收集处理房地产企业的投诉,及时了解和协调解决房地产企业开发中的问题。要创造条件以实行房地产项目建立“一栋楼办公,一条龙审批”制度,提高审批效率,具体实施办法另行颁布。

十、十、进一步规范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及项目施工现场的检查程序,同一职能系统内各级职能部门进行执法检查,应做好统一组织、集中检查,不允许同一内容的分级重复检查。检查人员必须出示履行检查的有关证件,告知检查的目的、内容、方法。在检查后发现违反法律、法规的严重问题,依法必须责令停业、停工的必须出示责令停业、停工的书面通知,告知当事企业处罚的依据和理由。经检查须对企业处予罚款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发给统一的处罚决定通知书。严禁检查执法人员随意罚款和提高罚款金额。企业对行政部门所作出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向上级主管机关申请复议,或向法院起诉。十一、十一、本通知自下发之日起实行,各县(市)、区可参照本通知精神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榕政%BB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榕政%BB.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