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安科技大学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试行)
西安科技大学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试行)根据教育部和陕西省教育厅有关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文件精神,及我校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关于教学改革草案的决定,结合我校人事制度改革精神,为克服实验室重复设置,实验项目重叠和仪器设备重复、分散和利用率低,资源不能共享,工作人员任务不均衡等弊端,增强实验室活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实验室体制由单一分散型,或以课程或专业设置的模式向以学科共享型设置转变,严格建立院系(中心)两级管理体制,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高校实验室建设应适应现代化建设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利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大力加强全面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应21世纪国家创新人才的需要。
2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要与教学、科研体制改革相适应。实验室管理体制必须有利于促进实验教学体系、内容、方法、管理的综合配套改革,以建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3新的管理体制有利于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基础课(公共课)类实验室与系部剥离,专业实验室与教研室剥离,建立实验室校系两级管理体系。校级管理实验中心分为基础课实验中心和重点学科开发实验中心两类。校管实验中心应充分体现我校基础课优势和特色学科的科研和科技开发水平。
系级管理实验室主要按功能和学科(专业)设置,实现专业基础和部分专业实验室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在实验室建设上,必须结合学科(专业)的改革,打破单一以课程为中心来建设实验室的模式,将实验室按功能合并、撤消和调整,科学、合理地从总体上布局,充分发挥人、财、物的效能;依据培养目标,注重实验教学的研究,按实验教学体系组织教学,创造条件开出大型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强化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4健全各级实验中心(室)日常管理制度,充分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学校对实验室实施宏观管理,给予校、系两级实验室一定的管理职能和权限,包括实验室工作人员聘任权和经营管理权。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在新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下,使实验室工作在结构、规模、效益、质量方面取得协调发展,推进学校各学科结构的合理布局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效益。
二、实验室管理与运行
1全校实验工作由教学副校长主管,日常业务归口教务处,实行校系二级实验室管理体制,建立基础课教学实验中心和以重点学科为主体的重点开放实验中心两类校级实验室,成立以学科(专业)类别为主体的系级专业实验室。实验室管理体制框图见下页。
2成立两个中心:教学实验中心、重点开放实验中心,属系级独立教学实验单位,设岗位,套级别。具体见附件一。
3教学实验中心运行经费由财务处按照教学单位的拨款办法划拨。
4以学科类别或专业类别建立系级实验中心或系级实验室,设实验中心或实验室主任一名。由一名系(副)主任主管,重点为本、专科生专业课学习和研究生实验服务。5以省部级重点学科和学校重点发展学科(含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为主,成立重点开放实验中心,作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教师科研基地,为争创国家级重点开放实验中心服务。校级重点开放实验中心设主任一名。负责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
6教务处负责全校实验室建设计划、发展规划的编制,教学实验设备的采购以及实验室的业务日常管理等工作。
7教务处逐步将实验教学任务切块下达各实验中心(室)。
8各类教学实验室管理的运行费用,包括设备维修、实验材料等费用,由教务处统一筹划并负责管理。
三、实验教师及技术人员考核管理
1学校实行实验技术人员新人新政策,老人老办法的管理方式,实验室仅设少量人员从事日常的设备维修和技术保障,其余人员都应承担实验教学任务或科研任务。实验教师一律走教师编制,按教师业务条件要求。从事实验室教学工作人员一律按教师要求进行考核,现有实验人员应加大业务进修,以满足工作需要。鼓励现有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师报考、攻读在职硕士、博士学位。
2现有实验人员经专家组考核,认定确能承担实验课者,应安排上实验课任务。各中心(室)对所管理的人员负责日常考核。
3新留校、分配或调进的青年教师必须从事实验室工作2~3年,并逐步实行轮换值岗责任。
4以教学工作量及对实验室建设的贡献作为考核的依据,完善实验室工作人员考核管理办法。
四、实验室建设
1学校成立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长、教务处、科研处、学科建设办公室、研究生部、人事处、财务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审定学校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实验室建设日常工作由教务处负责。
2实验室建设按项目进行管理和规划,建设项目的计划必须经专家组论证,全校实验设备合同的签定,实验设备的采购和验收统一由教务处会同监察处、国有资产科共同参与。项目日常实施由各实验中心、系部实验室主任负责,建设过程实行监理制,即学校成立实验室建设项目监督机构,对可行性论证,具体实施到总结验收,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以达到建设一个成功一个的目的,使学校实验室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争取在3~5年内新建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实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3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由教务处组织各实验中心(室)主任,广泛征求各系部的意见,编制实验室建议项目规划和计划,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经主管校长审批后实施。
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由教务处组织有关系部负责论证,并征求研究生部、科研处及学科办意见,编制建设规划及计划,经主管校长审批后实施。
重点开放实验中心,由学科办牵头会同教务处组织校学术委员会论证,并征求研究生部和科研处的意见,编制建设计划及规划,经校领导审批后,由重点开放实验中心具体实施。
4实验室建设按以下程序进行:
(1)根据发展需要以及各专业的基础数据确定建设计划;
(2)根据实施计划确定建设项目及项目组,由项目组上报可行性报告;
(3)市场调查由项目组负责,教务处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报批和实施;
(4)教务处负责建设项目的合同签订;
(5)项目付款方式严格按校有关规定执行;
(6)项目组和监理机构联合负责建设项目的验收;
(7)实验室建设项目实施后一年内,教务处会同有关职能部门组织专家小组,对新建实验室进行评估验收。5.学校鼓励纵向和横向科研经费用于实验室建设,作出规划,逐步投入。6.各单位节余资金应纳入学校实验室建设总经费,统一规划。
五、对实验工作人员实行量化管理
为加强实验室的管理,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定时定量地反映各个实验人员的工作情况和技术水平,做到多劳多得,奖惩分明,以充分调动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结合我校实验室体制改革及实验室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基本要求
实验室人员实行坐班制。其工作由各系部或实验中心统一安排、调配,年终由各系部或实验中心对所辖实验人员进行考核、考评。校职能部门对校属各实验室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二)工作量的组成及核算方法
实验教学工作量由实验教学工作和实验教学辅助工作两部分组成。
1、实验教学工作量
主要指直接对学生的实验教学任务。其中包括:准备实验、讲授、辅导、答疑、批改报告等。
(1)实验教学工作量的核定
根据我校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实验教学工作量每年每人定额为130学时。
(2)核算依据:以教学计划为核算依据,其计算办法按实验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核定。
(3)实验教学课时费发放标准:按教师课时费发放标准执行。
编写教材、论文……等按教师有关规定执行。(4)一年内因教学安排无实验教学工作量,经考核合格后,岗位津贴按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否则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5)连续两年无实验教学工作量,是否设其岗位,视情况而定。
2、科研工作量
以科研处核定的学时数为准(本工作量可计入教学工作量,但只记工作量不发酬金,并不能超过总教学工作量的70%)。学校鼓励实验室人员参与科研项目,此项工作量可做为提职、评职、考核、考评的重要依据。其报酬由项目组付给。
3、实验教学辅助工作
主要指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技术开发、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修理及实验室安全、卫生等日常工作。
(1)职责
①积极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交给的实验室建设任务。
②仪器设备帐、物、卡相符率达到100%(每年由实验管理科核帐一次)。
③对仪器设备进行及时的保养、维护和修理,确保仪器设备完好,可用率在90%以上。
④实验开出率必须满足实验教学计划要求的95%以上,并确保实验教学质量。
⑤实验室设备排列有序、卫生、安全、文明。
(2)考核管理办法
该部分由各系部或中心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考核。考评或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并上报主管部门,对考评合格者可根据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岗位津贴,对于不合格者酌情降低岗位津贴,特殊情况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核准解聘,各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
(3)岗位津贴的发放标准
完成实验教学辅助工作按校规定标准发给。
即按学校同类人员一半执行,今后视情况确定标准。
(年终考核不合格者视情况下调10%,考核优秀者视情况上调10~20%。)
(三)核算工作量的程序
每学期末,各实验室根据下学期教学任务书制定实验教学进程表,由系教学主任签字后,交教务处实验管理科备案。实验管理科按进程表及实验记录作为年终工作量核算依据。(四)实验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
六、实验室创收实行收支两条线
一、实验中心(室)创收实行收支两条线,创收经费的审核、管理由教务处负责,除上交费用外,其余部分由实验中心,各系部自由支配。具体管理办法见下表。
二、各实验中心(室)创收部分,严格按照管理办法执行,由相应职能部门监督检查,违反规定者,按学校有关条例处罚。
第二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临时工管理办法(试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编制外聘用人员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编制外聘用人员的管理,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充分调动编制外聘用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学校各单位(指学校设立且具有人事管理权限的单位,以下简称用工单位)根据工作需要,按照规定聘用程序在学校事业编制外聘用并建立劳动关系的一般技术人员及工勤技能人员(以下简称外聘人员)。
退休返聘人员、兼职人员、勤工助学的学生等不适用本规定,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条 用工单位按单位经费核算办法分为经费承包单位和非经费承包单位。按学校支付外聘人员工资的经费来源,分为自主经费支付单位和学校事业经费支付单位。各用工单位下属单位的劳动用工(包含各科研课题组)由用工单位负责。
第四条 学校劳动用工根据“按需设岗,择优聘用,平等自愿,合同管理”的原则,按照国家、省、市劳动法律法规及学校的规章制度依法管理。
第二章 外聘人员的管理体制
第五条 学校成立劳动用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我校外聘人员的管理工作,由校领导及党政办、组织部、人事处、计划财务处、纪委监察室、校工会及主要用工单位的负责同志组成,办事机构设在人事处。
第六条 学校按照“宏观控制,分层管理”、“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实施外聘人员的管理。
(一)学校内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单位,按照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劳动法规和学校有关政策,独立自主地制定用人计划,进行人员聘用,以企业法人单位名义签订劳动合同,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二)学校下属的经费承包单位和自主经费支付单位按照学校有关劳动用工政策,根据学校授予的劳动用工权限,制定用工计划,报学校劳动用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后,实施人员聘用,自行负担外聘人员工资、福利、社会保险金、补偿金等费用。
(三)学校事业经费支付单位根据工作岗位需要及核定的经费数,制定用工计划,经学校劳动用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报校长办公会议审批。上述单位根据批准的用工计划,依照用工要求,组织人员招聘,并提出拟聘用人选,报人事处审批。
(四)学校委托校内各用工单位负责人签订劳动合同,合同的签订结果报人事处备案。
(五)用工单位对签订第二次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合同后在校连续工作超过十年及拟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工,必须报学校劳动用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批。
第七条 学校外聘人员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责划分。
(一)学校劳动用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协调处理全校劳动用工管理政策、劳动用工计划、人员聘用、劳动合同签订、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险办理等重要管理事项,督促用工单位对有关劳动纠纷、重大事故的处理并进行责任追究。
(二)校人事处职责
1.制定学校外聘人员管理规定及有关实施细则; 2.用工单位用工计划审核或审批;
3.根据有关政策公布外聘人员的最低工资执行标准; 4.核发由学校经费支付的外聘人员工资。
(三)校工会职责
1.对学校劳动用工管理进行监督、检查,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2.负责成立学校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3.通过学校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对用工单位与外聘人员发生的劳动纠纷进行调解。
(四)校计划财务处职责
1.对经费承包单位及自主经费支付单位进行认定; 2.根据用工单位经批准的工资来源渠道统一支付外聘人员工资。
(五)用工单位职责
1.严格执行学校有关外聘人员管理办法的规定,确保学校教学、科研、生产顺利进行,维护正常的生活秩序,保证学校和外聘人员的权益不受损害;
2.制定本单位外聘人员的日常管理规定、岗位职责及相关考核办法;
3.负责确定本单位外聘人员用工人选,并办理有关招录手续; 4.承担本单位外聘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根据管理权限签订或变更劳动用工合同、外聘人员有关档案记录的保存(含外聘人员花名册)、提出续聘或解聘的意见等;
5.对外聘人员上岗前进行技术和安全培训,并提供相应的劳动安全保护;
6.定期对本单位外聘人员进行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教育,认真履行劳动合同。
第八条 建立违反管理规定用工的长效责任追究制度。学校用工单位的党政负责人对本单位外聘人员的使用与管理负有领导责任,纳入任期考核,并建立长效责任追究制度。
严禁用工单位违法违规用工,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严禁不按规定程序招聘外聘人员或不签劳动用工合同并形成超过一个月以上的事实劳动关系。如有违反,一经查明,经校劳动用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提出意见,报学校批准,按规定程序对单位负责人视情节进行扣发津贴、全校通报的处理。
用工单位因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及学校的有关规定或疏于管理发生劳动事故或引发劳动纠纷,用工单位应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造成学校名誉损害的,校劳动用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视情节轻重提出意见,报学校批准,按规定程序对单位负责人予以扣发津贴、全校通报、行政记过以上处分等处理。
第三章 外聘人员的招聘
第九条 学校各用工单位必须按照“成本核算”和“按需设岗”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自身的财务运行情况制定用工计划,严格控制外聘人员的数量。目前编制内因缺编必须用工的岗位应优先安排军队转业干部、退伍军人、落聘、解聘人员和校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待聘人员上岗。今后用工单位不得在使用外聘人员的同时,拒绝接收学校安臵的人员,一旦编制内职工补充到岗后,即相应冲减所使用的外聘人员人数。第十条 各用工单位在上年末根据工作需要拟定用工计划,填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聘人员用工申请表》,用工计划审核审批程序按本规定第六条执行。
第十一条
学校用工单位按照批准的计划,根据岗位的需要和招聘条件,本着“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组织招聘。招聘程序如下:
(一)用工单位根据批准的用工计划公布招聘岗位、招聘条件;
(二)用工单位接受报名,应聘人填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聘人员报名表》,进行资格审查;
(三)用工单位组织招聘小组,对应聘者进行应聘考核(采取面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形式);
(四)根据考核结果择优录用;
(五)用工单位按照管理权限,填写和妥善保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聘人员聘用审批表》,并将招聘结果汇总后填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聘人员聘用情况备案表》报人事处备案。
第十二条
聘用外聘人员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2.3.具备岗位需要的文化和技能条件,身体健康;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作风正派,遵纪守法; 首聘年龄原则上为:男性18-45周岁,女性18-35周岁。
第十三条
报名应聘的外聘人员由用工单位办理有关的手续。办理手续时,应聘者应提交如下证件的原件及复印件(原件验证后退还):
1.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或未婚证明;
2.户口所在地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外出务工证明; 3.身份证; 4.学历证书;
5.当地派出所出具的无犯罪记录证明; 6.岗前培训证;
7.从事特种行业工种的,需有相应的有效证件; 8.如缴纳过社会保险要有相关证明材料。
第四章 劳动合同
第十四条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变更,应当遵循“依法诚信、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用工单位在签订合同前必须将学校及本单位的管理规定、岗位职责、考核办法等明确告知劳动者,并办理签收手续。
第十五条
劳动合同分为有固定期合同、无固定期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合同。
第十六条
用工单位根据劳动用工管理权限,自外聘人员到岗工作起一个月内必须与受聘人员完成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工作。
第十七条
外聘人员首聘期原则上不超过三年,在校连续工作时间原则上不超过九年。
第十八条
劳动合同期满、外聘人员或用工单位违反劳动合同中相关约定以及法律规定的解除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解除和终止。
第十九条
在任何一个岗位首次被聘用的外聘人员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实行试用期制度,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
第二十条
用工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工作性质与管理细则,合理确定外聘人员岗位职责、考核办法、违约处罚和其它提前约定的内容,并将约定内容以附加条款形式在劳动合同中注明。
第二十一条 学校提供《劳动合同书》范本,《劳动合同书》一式三份,学校、用工单位及受聘人员各执一份。受聘人员所执的《劳动合同书》必须由用工单位送达本人签收。
第五章 考勤、考核管理制度
第二十二条
学校各用工单位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工作时间依法用工,规范用工管理制度。需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需提出申请,经学校劳动用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三条
旷工是指外聘人员未履行请假手续,又无正当理由和证明,在制度工作时间内不在岗位工作。旷工属严重违反劳动纪律,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按旷工论处:
1.未履行请假手续,又无特殊情况而不到岗的;
2.假期已满,但未申请办理续假或申请续假未经批准而离岗的;
3.经查明请假理由不真实的。
第二十四条
外聘人员按照国家政策享受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年休假,但不实行学校的寒暑假制度。
第二十五条
根据学校及本单位的制度,用工单位负责本单位外聘人员的工作考核,考核的时间可以与编制内的职工同步,对遵纪守法、责任心强、完成任务好的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根据合同的约定和学校的管理规定进行处罚。外聘人员的考核结果作为是否续签劳动合同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 工资、福利待遇
第二十六条
外聘人员的工资按月以现金方式支付,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同时支付各类社会保险及职工住房公积金中用人单位按政策应承担的部分。外聘人员工资管理实施细则另行制定。
第二十七条
由学校事业经费支付工资的外聘人员的工资标准按学历、工种、工作量、工作难易程度及知识含量等由用工单位确定后经学校劳动用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报校长办公会议批准。如有特殊情况需增加工资的由用工单位提出书面意见,经学校劳动用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后,报校长办公会议批准。
第二十八条
自主经费支付外聘人员工资的单位,自行制定发放标准,报人事处备案。
第二十九条
用工单位因工作需要安排外聘人员加班的,应严格审批程序,按照劳动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支付加班费。
第三十条
用工单位应在每月1日前填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聘人员工资发放表》(含电子版),报人事处审批。计划财务处在接到人事处的批件后,每月5日前(遇上双休日、节假日顺延)将上月外聘人员工资发至个人账户。
第七章 社会保险
第三十一条
属于参加社会保险范围的外聘人员,必须参加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按国家及陕西省的有关政策执行。实施细则另行制定。
第三十二条
人事关系在原单位且已有社保帐户的外聘人员,其社保相关事宜由其原所在单位办理。
第八章 争议处理
第三十三条
外聘人员因劳动合同、待遇等问题与用工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的可向学校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调解后仍无法达成一致的,可向省、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或提请人民法院判决。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学校及用工单位根据劳动法律法规精神,积极探索多种用工形式,并建立适合学校特点的多种劳动用工制度。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人事处负责解释。
本办法从发布之日起执行,学校其他文件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本文档系网络所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本人定尽快处理!
第三十六条
第三篇:民勤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民勤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民勤县水务局)
为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全县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的效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水利部、财政部印发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甘肃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以及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武威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精神,制定以下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水管单位基本情况。全县现有的水管单位是:红崖山灌区管理局、水库管理处、总干管理处、湖区管理处等四个科级单位,泉源水管所、环河水管所、南湖水管站、昌宁水管站、一干水管所、二干水管所、三干水管所、四干水管所、六干水管所、七干水管所、双干水管所、东渠水管所、中渠水管所、西渠水管所、农村人饮解困管理总站等15个所(站)股级单位,现有在职职工514人。
(二)水利工程基本情况。建成中型水库一座---红崖山水库,设计灌溉面积90万亩,总库容9930万m,有效库容9800万m,属大
(二)型水库,工程等级属部颁三等。建成各级输配水渠道7101km,其中总干渠1条87.37km,承担红崖山灌区13
33个乡(镇)的地表水输水兼水库泄洪任务,最大设计流量60m/s;干渠13条171.37km、支渠78条494.51km,主要承担灌区输配水任务,设计流量范围4-8 m/s,灌溉面积3-12万亩;斗渠1267条1007.41km、农渠4038条1854.57km、机井沟3486km,主要承担输配水任务;各类渠系建筑物10361座。已防渗衬砌的渠道总长4778km。
(三)现行水管单位经营管理方式。水利工程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专业管理与民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支渠及以上骨干工程由水管单位进行专业化管理,实行定目标、定任务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百分制考核,目标、任务直接与管理人员的工资挂钩,年终进行考核兑现。管理单位的管理经费主要是水费,因现行水价不到位,灌区收取的水费只能解决管理人员大部分的管理经费和少部分工程维修、养护费用。管理人员不足部分的经费通过综合经营收入弥补。斗渠及以下水利工程由受益村社集体进行维护管理,按人口、耕地、面积实行划段承包管理,并按“一事一议”的办法由受益村社筹资解决维修养护费用。
(四)现有水管单位承担的管理职责。水库管理处:主要负责水库工程的运行管理,实施防洪、地表水供水调度计划;监测大坝,观测汛情、水情;开展大坝、建筑物及其设施的维护、维修工作。
总干管理处和湖区水管处:负责辖区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统一调度,开展灌区水资源管理,指导辖区水管单位开展节约
33用水技术推广应用;向各灌区进行分水、测水,协助灌区水管所实施地表水灌溉;负责总干渠和建筑物的维修、养护、清淤以及两岸的绿化、治沙,承担总干渠的安全运行调度、岁修任务,并负责本辖区内的防汛任务。
灌区水管所(站):负责编制灌区配水计划,实施水资源管理和地表水灌溉,在灌区内开展节水技术推广应用工作;承担防洪抢险、引洪、输洪和局地洪水排险及洪水调度任务;负责征收水费和水资源费;负责机井取水许可证审核及机井管理;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节水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工作;开展辖区各级渠道的维修、清淤、养护工作,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及试点工作。
农村人饮总站:负责农村人饮工程的管理、供水、维修、水费征收工作。
泉源水管所:负责全县水源工程的维护管理,开展泉沟的挑挖、疏通、看护工作,维护民调工程石羊河段调水的安全运行。
(五)水管单位经费来源及收支情况。水管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策性收费。以2005年为参照年,收入和支出的情况是:当年应收水费1369万元,其中:基本水费362.4万元,计量水费832.1万元(包括外调水水费),井灌管理费174.2万元;实收水费1246.6万元,其中:基本水费308.02万元,计量水费790.51万元,井灌管理费148.1万元,综合经营收入58万元,总收入为1304.6万元。当年总支出1769.13万元,其中:职工 工资592.74万元,公用经费154.8万元,社会保障费145.89万元,上解景电管理局调水水费815.7万元,工程维修费40万元,群井抽水费20万元。当年收支相抵差额为464.489万元。
二、现行水管体制存在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
水管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水利工程和水管单位定性不准;二是岗位不明确,管理和维修养护相互串岗;三是供水价格没有达到成本收费;四是经费短缺,管理经费不足,无法提取工程维修养护费用,公益性部分财政没有补贴;五是管理单位内部存在职责不清、机制不活的问题。六是工程维修养护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因此,全面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建立节水型社会,推进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三、改革方案
(一)目标任务。力争利用三年的时间,初步建立符合民勤县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最终达到理顺体制,搞活机制,机构合理,人员精干,服务优质,运行高效;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有效的水费计收方式;建立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
(二)改革原则
1、有利于发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原则;
2、有利于以水养水,减少财政负担的原则;
3、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重建轻管”问题,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延长工程使用期的原则;
4、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的原则;
5、有利于水利工程管理成本的减少、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有利于新建水利工程投融资体制建设、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和优化配置的原则。
(三)改革涉及范围及内容。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范围是:全县范围内国有小型及以上已建和在建水利工程。凡承担以上工程管理运行、维修养护任务以及承担供水等任务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均属改革的范围。改革主要内容:划分水管单位类别和性质,定岗定员,明确权责、规范管理,实行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工资制度、水价制度、财政支付政策的改革,推行管养分离,精简管理机构。
(四)水管单位分类定性。根据国务院体改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水管单位分类定性依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根据承担的任务和收益情况,将水管单位划分为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类:第一类是承担防洪、排涝、水源保护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修养护任务的水管单位,称为公益性水管单位,定性为事业单位;第二类是既承担有防洪、排涝、水源保护等公益性任务,又有供水、水力发电等经营性功能的水管单位,称为准公益性水管单位; 第三类是承担以城市供水、水力发电等经营性项目,不具有防洪、排涝等职能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称为经营性水管单位。根据以上依据,我县水管单位定性为两类,一类是准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分别是红崖山灌区管理局、水库管理处、总干管理处、湖区水管处等四个科级单位,一干水管所、二干水管所、三干水管所、四干水管所、六干水管所、七干水管所、双干水管所、东渠水管所、中渠水管所、西渠水管所10个水管所,昌宁、环河、南湖等三个水管站,农村人饮管理总站;另一类是公益性事业单位:泉源水管所。
(五)水管单位定岗定员测算。依据工程定员级别的规定,红崖山灌区管理局,工程定员级别为2级;总干处、湖管处灌区,工程定员级别为3级;水库管理处,工程定员级别为4级;三干、七干、东渠、中渠、西渠5个水管所,工程定员级别为4级;一干、二干、四干、六干、双干、环河、昌宁、南湖等8个水管所灌区工程定员级别为5级。根据水管单位的定性情况和水利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测算程序和计算方法,经测算现有的水管单位定岗定员总人数635人,其中:管理岗位217人,作业岗位367人,辅助岗位51人。(六)财政补贴经费测算
1、财政补贴工程维修费用。经测算,红崖山水库工程年维修养护定额标准为43.1万元,渠道工程年维修养护定额标准为756.39万元(其中:总干渠167.98万元,干渠工程252.98万 元,支渠 335.43万元)。根据水利工程维修费用核定的规定和水管单位体制改革要求,公益部分维修养护经费应由财政进行补贴,红崖山水库、渠道工程财政补贴比例分别为30.35%、20%。
2、财政补贴人员经费测算。全县水管单位测算定岗定员635人中,管理岗位及辅助岗位定员268人,测算管理人员年经费754.36万元,其中职工工资446.78万元,福利费62.53万元(工资总额的14%),工会经费8.93万元(工资总额的2%),职工教育经费6.67万元(工资总额的1.5%),社会保障费125.18万元(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费及遗属补助、离退休人员的有关费用),行业管理费48.4万元,其它公用经费55.86万元。按规定财政补贴经费比例为20.56%。
(七)维修养护人员经费测算。维修养护定岗人数367人,核定经费942.2万元,其中职工工资611.8万元,福利费85.7万元(工资总额的14%),工会经费12.2万元(工资总额的2%),职工教育经费9.2万元(工资总额的1.5%),社会保障费141.3万元(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费),其他公用经费82万元。按规定全部自收自支解决。
四、改革保障措施
(一)合理确定供水价格,促进改革顺利实施。根据水资源状况、市场供求变化及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承受能力,按程序和管理权限适时调整水价,分步到位。一方面要逐年调整地表水供水价格,力争五年内实现按成本收费,确保改革后各项经费的 到位,以实现工程的良性运行;另一方面,为促进水资源的合理调度,均衡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费负担,应适度调整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用经济手段来促进全县节约用水,逐步降低灌溉成本,确保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积极培育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改进收费方法,减少收费环节,提高缴费率。
(二)落实财政支付政策,严格资金管理。为确保水利工程管养分离,主辅分离的顺利实施,县财政将核定的财政支出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根据财政状况,分三年逐步落实公益性人员的正常经费和水利工程属公益性部分的工程维修费用,并逐步落实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县财政、审计及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各项水利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和审计,确保各项经费使用合理。
(三)分步推行管养分离、主辅分离制度。争取利用两年的时间,分三步实行管养分离、主辅分离。第一步,2007年底前,水管单位在内部将管理、维修养护的机构、人员、经费进行分离,并按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意见的通知》,通过严格的定岗、定编,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全面推行聘用制,按岗聘用、竞争上岗。对维修养护业务及人员实行合同制管理,模拟市场运作,逐步向进入市场过渡;第二步,2008年元月至6月,在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到位的情况下,将维修养护队伍改制为企业,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化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公司、实业公司或物业管理公司,主要承担原单 位水利工程及设备的维修养护任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第三步,2008年7月至12月,各水管单位将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业务彻底剥离出来,水管单位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择优确定维修养护企业,使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走上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道路。以上步骤由人事、水务、财政部门共同抓好落实,人员定编由人事局负责,定岗和内部改革由水务局负责,经费核算和补贴政策由财政局负责。
(四)明确维修养护人员的职责。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水利工程管理养护办法》,明确维修养护标准和人员职责,加强人员技能的培训,积极提高职工业务水平;积极鼓励维修养护人员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水利经营活动,增强经济实力,利用水利及相关设施开展创收,为维修养护人员创造有利条件,保障其地位和工作环境的改善。
(五)实行全员聘用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尽快形成唯才是举,量才定位的机制;全面推行聘用制,按岗聘任、竞争上岗,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破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和固定用工制度,引入竞争机制,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压缩和控制人员编制。事业性质的水管单位仍执行国家统一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同时鼓励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灵活多样的分配机制,把职工收入与工作职责和绩效紧密结合起来,使内部分配向生产一线、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水管单位负责人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按干部管理权限,通过竞争方式选拔聘任,定期考评,优胜劣汰。力争三年内全面实行聘用制,并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对一般岗位采取双向选择,由各股室、所、站负责人依据本股室设置的岗位和岗位聘用条件,采用优化组合的方法确定人员。
(六)加强组织领导,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县政府成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发改、物价、财政、人事、编委、水务、劳动和社会保险局、环保、地税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水务局,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县水务局成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指导小组,负责指导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的职责:
发改局:负责并协调解决改革后水利工程的更新改造费用,通过争取水利建设项目,改善水利基础设施,保障更新改造费用的到位;
物价局:负责审定水价成本费用,积极配合做好水价改革,做好报批手续;
财政局:建立水利建设基金、筹措岁修资金。对水管单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水利工程的运行维护费进行审核,审定公益性资产和非公益性资产的比例,并落实各项财政支付政策;
人事编委:负责审定水管单位定岗、定员编制,指导水管单位开展定岗定员工作; 水务局:负责水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并落实改革方案;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水管单位改制中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 环保局:负责新建水利工程的环境评价和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工作;
地税局:参与水利工程固定资产原值的核定,确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固定资产折旧率,对水管单位和分流人员给予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为了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启动学校内部活力,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各项工作争创一流水平,根据县委、县政府(1996)40号文件《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精神,我校决定继续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绩效工资制”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以优化教师队伍,严格学生管理为重点,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和谐的内部运行机制,设岗定编,以岗聘用,岗位目标,职责明确,奖优罚劣,优胜劣汰。创造团结、严谨、协调、奋进的管理氛围和幽雅、文明、活泼、向上的育人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考核和评价。
二是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做到合理设岗,满负荷工作,提高全员工作效率。
四是坚持优质优酬,优绩优酬,优师优酬,奖勤罚懒,多劳多得的原则,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三)改革的内容
1、校内结构工资制
校内结构工资制是指把校内上岗的每位教职员工的工资分为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进行发放的制度。旨在以工作实绩拉开工资档次,奖优罚劣,优师优酬,优绩优酬,打破平均主义,激励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1)工资结构与档次:教职工工资分固定工资、绩效工资、原档案工资三种类型,凡上岗人员的工资分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发放。档案工资:指教职工工资表中应发工资总额。
固定工资:指每人档案工资总额减去一定数目为本人的固定工资。绩效工资:每人扣出部分加学校投入部分为绩效工资月平均额(学校投入部分:教辅人员是教师的70%--80%)。学校按照综合量化考核成绩发放(其
中职业道德占10%,工作量占20%,出勤占10%,综合行为占20%,教学或工作成绩占40%)。固定工资每月按时发放,绩效工资于期终按学期综合量化考核成绩一次性发放。
绩效工资考核:由学校考核领导小组制定考核细则,校委会通过,学校考核小组依据细则组织实施,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兑现。
2、实施教职工岗位聘任制
(1)设岗定编:学校根据工作实际和上级有关规定,设计具体工作岗位,核定编制。
(2)聘任范围:本校教职工及县教体局调入分配人员。胜任中学教育教学和学校工作为基本条件。
(3)聘任办法:每学年学校按照《综合量化考核细则》对每位教职工进行两次考评。根据岗位设置,结合考核成绩及教职工平时情况作出聘任决定,聘任期为一年。教职工在聘任期间发校内结构工资。
对新任或不符合聘任条件的教职工采取以下办法:
a.试聘:凡新上岗(包括调入或分配的教职工),都须先试聘上岗,试聘期为一年。试聘期结束,通过考核合格后方能参加学校聘任。试聘期间只发原档案工资。
b.上岗待聘:教职工经考核未能达到聘任条件但本人思想明确、态度端正、业务能力强,经本人申请,学校批准,实行上岗待聘,继续上岗,待聘期为一学期。待聘期间只发固定工资。一学期结束,经考核符合聘任条件的发给其档案工资中所扣除部分,但该学期不享受绩效工资中学校投入部分。对经学校考核后仍不符合聘任条件的可继续待聘至一年,或按落聘对待。c.落聘:教职工不符合聘任条件,或聘任期满考核不合格,也不符合上岗待聘条件者为落聘。落聘者报教体局安排工作。
d.解聘:凡聘任教职工无故不履行岗位责任者,不遵守校规校纪者,在教学或工作中出现重大责任事故者,学校酌情给予解聘处理。
(4)其他规定:
⑴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直接聘任:
a.当学年所任学科教学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名;
b.被评为县级以上“拔尖人才”或“教学能手”,且当学年教学成绩列
全县前三名;
c.被引进的教学骨干人才;
d.获得当年县级以上优秀或先进称号者。
⑵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聘任:
a.连续两年综合考核成绩为65-70 分以下或当年考核成绩为不合格,或因故不能履行岗位职责者;
b.教学实考成绩列城区第二名以下,应考成绩列全县第三名以下或考核成绩列全校最后两名者;
c.无故不上岗一月者;
d.受党纪、政纪处分在处分期者;
e.酿成重大事故者。
3.岗位目标责任制
学校对各工作岗位制定明确的目标责任和科学的考核办法,通过目标责任考核,对教职工进行目标量化管理,公平合理地评价每一位教职工的工作,以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1)学校与各级领导、教师、职工层层签定工作目标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加强监督考核工作,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坚持每学期对各种方式上岗的人员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考核结果要与绩效工资兑现,并存入本人业务档案,作为下次聘任的重要依据;
(四)组织实施
1.加强领导:学校内部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到改革的成效,且任务量大,政策性强。因此,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主教师代表参加的领导小组及考核领导小组等机构,有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及教体局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展工作,随时调节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以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2.核编定岗:根据学校现有设置及班额适当考虑发展规模,核编定岗。
第五篇:甘肃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甘肃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省水利厅 2004年12月13日)
为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45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03〕31号)要求,在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方案。
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建国以来,我省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建成水库268座,堤防2790.7公里,大中型灌区183处,机电井42560眼,中小型水电站475座,各类水利工程总灌溉面积1976.3万亩,形成固定资产总值达到96.4亿元,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趋突出,主要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职能不清、权责不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事企不分、机制不活,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不足,供水价格长 期低于运行成本,国有水利经营性资产管理运营体制不完善等,致使大量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难于充分发挥,严重制约了水利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和建立节水型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我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一)水管体制改革的目标。
通过深化改革,力争在3年内,初步建立符合我省省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定性准确、权责明晰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建立通过市场方式择优确定维修养护企业的维修养护体系;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完善的水费计收和管理方式;建立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制定和完善水利工程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
(二)水管体制改革的原则。
1、坚持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既要确保水利工程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又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降低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2、坚持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相统一。既要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又要重视水利工程管理,在加大工程建设投资的同时,加大工程管理的投入,从根本上解决“重建轻管”问题。
3、坚持责、权、利相统一。既要明确政府各有关部门和水管单位的 2 权利和责任,又要在水管单位内部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管理责任、工作绩效和职工的切身利益紧密挂钩。
4、坚持改革、发展与稳定相统一。既要从水利行业的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要积极稳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把握好改革的时机与步骤,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5、坚持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相统一。既要努力实现水管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又要确保新的管理体制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一)明确权责,规范管理。
各类水利工程按现行隶属关系,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制定并完善水利工程管理相关的法规、规章和政策,为水利工程管理提供保障。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各类水利工程负有行业管理责任,负责监督检查水利工程的管理养护和安全运行,对其直接管理的水利工程负有监督资金使用和资产管理责任;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转变职能,改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依照管理权限依法行政,加大水行政执法的力度。
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水利工程出现安全事故,要依法追究水行政主管部门、水管单位和当地政府负责人的责任;其他单位管理的水利工程出现安全事故,要依法追究业主责任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责任。
(二)划分水管单位类别和性质,严格定编定岗。
1、划分水管单位类别和性质。根据水管单位承担的任务和收益状况,将现有水管单位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指承担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为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定性为事业单位。
第二类是指承担既有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又有供水、水力发电等经营性功能的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为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暂定性为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定性为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充分发挥工程效益,逐步实现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目前已转制为企业的,维持企业性质不变。
第三类是指承担城市供水、水力发电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称为经营性水管单位,定性为企业。
水管单位的类别和性质由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同级财政及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确定。
2、严格定编定岗。事业性质的水管单位,其编制由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严格核定。水管单位在定编定岗工作中,要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参照2004年7月水利部、财政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在已核定编制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从严控制,合理定编定岗。
实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后的维修养护人员、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中从事 4 经营性资产运营和其它经营活动的人员,不再核定编制。
(三)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强化水费计收和使用管理,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1、加大水价改革力度。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和《甘肃省农业用水价格改革指导意见(试行)》,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在省物价部门的指导下重新核定供水成本,适时调整水价。对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要区别对待,分类定价。
水利工程供水水费为经营性收费,由水管单位自主管理使用,各级政府不得提留、平调和挪用。
对已建的地表水高扬程电力提水灌区农业灌溉电价继续实行优惠政策。
2、强化水费的计收和使用管理。一是按《甘肃省水利工程水费计收和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进一步规范水费计收和使用管理。二是大力整顿水价秩序,加强末级渠系的管理,推行到农户的终端水价制度,严禁乱加价和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水价的正常调整创造条件。三是进一步发挥用水户参与式灌溉管理的作用,加强对供水收费的监督,提高水费收取的透明度。四是推行分类计价、超额累进加价、季节水价、浮动水价等水价制度,促进节约用水。五是加快供水计量设施建设,改进供水计量手段,保证供水计量的准确性、公平性。
3、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水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以农民用 5 水者协会为基础的水权交易市场,推行水权的有偿转让,大力推行中水回用、节约用水,在保障农业灌溉的前提下,扩大城乡生活及工业供水,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四)落实财政支付政策,严格资金管理。
1、合理测算经费。在科学定员和明晰管理职责的基础上,对水管单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以及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工程更新改造费用进行合理测算。
水管单位的经费测算,依据1998年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省物价局《甘肃省水利工程供水生产成本费用核算管理暂行规定》,测算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参照2004年7月水利部、财政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点)》测算日常维修养护经费;在更新改造规划的基础上确定更新改造费用。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要结合实际,依据承担的公益性任务合理划分公益性与经营性部分。
水管单位的经费测算在同级水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由同级财政部门会同发展改革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核定。
2、根据水管单位的类别,采取不同的财政支付政策。纯公益性的水管单位,其编制内在职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由同级财政负担。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中列支。工程更新改造按项目管理,费用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由发展改革部门在建设资金中安排。
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按其承担的任务,合理核定公益性和 6 经营性的比例,公益性部分的正常经费,由同级财政负担;经营性部分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在单位内部分开核算,统一管理。
在严格定员和合理测算经费的基础上,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根据当地财政状况,逐步落实公益性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
省属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来源为当年省水利建设基金的30%,不足部分由省财政视财力尽力给予安排;市、县所属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岁修资金,分别由市、县筹集。
企业性质的水管单位,其所管理的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和日常维修养护资金由水管单位自行筹集。要加强资金积累,提高抗御风险的能力,确保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的足额到位,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
3、严格资金管理。水管单位的工程折旧资金、维修养护经费、更新改造费用要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经营性水管单位和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必须按规定提取工程折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水管单位各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和监督。涉及国有经营性资产的改革重组方案须经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实施。
(五)积极推行管养分离、实施主辅分离。
积极推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实施主辅分离,精简管理机构,提高养护水平,降低运行成本。
对工程维修养护任务重、有专业维修养护队伍的水管单位,可先在水管单位内部试行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在机构、人员、经费上的分离。7 逐步对维修养护实行内部合同管理,维修养护部门实行企业化运作,将工程维修养护业务从所属水管单位剥离出来,独立或联合组建专业化养护企业。最终实现水管单位通过招标方式择优确定维修养护企业,使维修养护企业走上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道路。
水管单位要实施主辅分离、精干主体,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其他经营活动相分离,独立运营,独立核算;剥离水管单位兴办的社会职能机构,创造条件,逐步移交当地政府管理。
为确保水利工程管养分离、主辅分离的顺利实施,各级财政部门应逐步落实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要努力创造条件,培育维修养护市场主体,规范维修养护市场环境;在主辅分离过程中,要积极做好统筹安排和协调工作。
(六)全面推进水管单位改革。
根据水管单位的性质和特点,分类推进人事、劳动、工资等内部制度改革。事业性质的水管单位,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撤并不合理的管理机构,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全面实行聘用制,按岗聘人,职工竞争上岗,并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度;水管单位负责人由主管部门通过竞争方式选任,定期考评,实行优胜劣汰。在执行国家统一工资制度的同时,鼓励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健全目标考核制度,探索分配机制,把职工收入与工作责任和绩效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内部企业化管理。
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要在科学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资产的基础上,对内部承担防洪、排涝等公益职能部门和承担供水、发电及多种经营职能部门 8 进行严格划分,将经营部门转制为水管单位下属企业,做到事企分开、财务独立核算。
企业性质的水管单位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真正成为面向市场的法人实体。
要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探索产权多元化的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模式。
(七)妥善安置分流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政策。
1、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对水管单位改革中分流的人员,各级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立足内部消化,采取多种措施妥善安置。要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把部分经营性项目的脱钩和剥离分流人员的安置结合起来。
2、落实水管单位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水管单位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统一参加所在地的医疗、失业、工伤、计划生育等社会保险。定性为事业性质的水管单位仍维持现行养老制度。转制为企业的水管单位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时间为2005年1月1日,按照国家和省上对转制科研机构、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的有关政策规定执行。同时,应做好转制前后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的衔接工作。
3、税收扶持政策。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为安置水管单位分流人员而兴办的多种经营企业,符合国家有关税法规定的,经税务部门核准,执行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八)完善新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新建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体制。全面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确保工程质量。
要实现新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的有机结合。在制定建设方案的同时制定管理方案,核算管理成本,明确工程的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和运行管理经费来源,对没有可靠的运行管理经费来源,不能保障正常运行的工程不予立项。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管理设施与主体工程要同步实施,管理设施不健全的工程不予验收。
(九)改革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小型水利工程改革力度,明晰产权,积极探索建立以各种形式农村用水合作组织为主的管理体制,继续推行竞价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加强改制回收资金的管理,实行滚动发展,充分调动各方面管水用水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十)加强水利工程的国有资产管理、环境与安全管理。
认真执行国家关于国有水利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要遵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对水利工程的安全保卫工作。
四、加强组织领导,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全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认真组织落实。各级水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周密部署,全面负责本级水管单位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并对下一级水管体制改革工作进行指导。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水利部门的职责,确保改革工作按期有序进行。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结合工程实际,制定改革实施方案,由同级财政、发展改革、人事、编制、劳动保障、价格、税务、水利等部门审核后,报水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定。各水管单位要按照审定的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在水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下,认真开展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改革期间,各水管单位不得调入人员,严防国有资产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