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育形态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单地说,就是教育工作者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对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透过表面的、零散的问题,从中找到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把这些探索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是规律,就能指导以后的教育活动。
前教育部长周济指出:“一个不搞教学的教师,算不上真正的教师;一个不搞科研的教师,成不了第一流的教师;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教师,是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的教师。教师搞教育科研,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学生,尤其是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虽然天天在进行教育实践,但如果不反思、不研究,对某些问题并不一定会有敏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许多教师以为天天都在搞教育,很了解教育的真谛,其实,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老师做的做法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不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是“填鸭子”、“战题海”,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可悲的是,这些老师并不以为然,还常常埋怨学生不努力、不用功。因此,教师要搞好教学,就要不断探索教育规律,研究教学方法,不断训练自己的眼睛、耳朵、语言、心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搞好教育科研,对于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推动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振兴教育,必须依靠教育科研,必须树立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的思想。目前,“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已被实践证明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探索学校教育教学规律的必然选择。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推动”已经是教育界不争的事实。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也深知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必须牢固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思想,确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科研创名校的理念,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一所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要取得成功并具有质的飞跃,依赖于其教育科研开展的水平。
一、学校发展的几个阶段
现有的学校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学校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学校的管理,往往根据校长个人的经历、经验和学识有很大的关系,学校的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所以,我们大家常说有一个好校长就等于有一个好学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导致学校出现某些方面的漏洞,或重视了教学忽视管理,或重视了学校的校园建设忽视了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或重视了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培养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逐渐认识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按照教育规律去办学,走依法治校的道路。这就进入了第二阶段——规范化阶段(或合格学校阶段)。在这个阶段,学校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充分重视管理的作用,挖掘管理的潜能,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如对教师的情感管理、对工作量的弹性管理、对教学的过程管理、对学生纪律的刚性管理、对教学质量的量化管理等。目前,大部分学校处尚于这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校的各项工作均能保持有序的状态,各部门各司其职,按制度办事,„„实际上,此时,学校的发展出现一种“高原现象”。此种情况下,部分学校开始寻求自身发展的突破口,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和长期积累的教育教学优势,充分发挥自身 的优势,扬长避短,创办学校的特色,形成新的闪光点,此时就进入了学校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个性化(或特色)阶段。在此过程中,学校一定要系统的思考和反思,搞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扬长”上下功夫,实行“优势拉动策略”,即用优势拉动其他方面的发展,以弥补自身的不足,达到“扬长补短”的目的。这样,形成良性的循环,经过几年的努力,必将成为“特色学校”,也是名校的前身。第四阶段为高级阶段,又称为核心化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兴校思路和办学理念,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办学风格。同时,要把自己的特色经验与队伍向外辐射,影响和带动一批学校的发展,成为一个办学联合体的核心或示范性学校,这样也就成了社会公认的“名校”。
二、学校教育科研的几个阶段 依据学校发展的阶段及特点,以及教育科研对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具体作用,可将学校的教育科研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基本阶段:把学校从合格学校发展成特色学校的过程中所开展的教育科研为初级阶段;把学校从特色学校发展成示范性学校的过程中所开展的教育科研为成熟阶段;其后的发展是成熟阶段的延续和提高——可称为创新发展阶段。
处于初级阶段的学校教育科研,主要解决巩固基础,并寻求突破的问题。旨在从学校成功经验中寻找生长点,在现实问题中寻找突破口,形成研究课题,以找到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和学校发展的切人点,并通过研究,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本领。
处于成熟阶段的学校教育科研,主要解决强化特色,并带动整体发展的问题。为了探索学校发展的新路子,应在改进学校和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注重教育科研对实践的改进效果和教师素质提高的功能,特别是在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提升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方面;在注重课题立项和成果总结的同时,更要关注研究过程,包括科研精神和态度,对科研方法的科学运用等。
了解了学校发展的过程和各个阶段的特点,就要认真地反思和总结,自己学校究竟是处于哪个阶段。学校有哪些优势,有哪些特色,如何寻找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等等。纵观许多名校的办学理念,可以看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科研创名校。因此,一校之长必须要有强烈的教育科研意识,以教育科研为依托,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学校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教育科研,解决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教育科研,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通过教育科研,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知名度。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要牢固树立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第一推动力”的理念,把教育科研工作落实到教学常规中、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使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落到实处。
三、教育科研对学校发展的作用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理论支撑,是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新动力。在当今社会,学校教育面临诸多挑战,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化,许多过去不曾遇到、不熟悉、甚至不属于我们工作范畴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去完成;许多我们熟悉、习以为常的问题,需要我们用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角度去认识、去审视、去完善。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全面推进,教育观念的转变愈来愈成为一个重要的前提。当前,急需要解决转变教育观念和如何转变教育观念的问题。如对教育基本功能、基本价值的认识,对教育的开放性和基础性的认识,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等等。又如,随着教师队伍建设和继续教育工作力度的加大,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队伍素质正在不断
提高,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学能力强和研究水平高的研究型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他们的教育观念先进,教育理论功底厚实,在教育教学研究上有较高的造诣和丰富的成果。他们不再满足于一般的以教材、教法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教科研活动,希望能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更高层面上进行研讨和交流;希望不断追踪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和前沿;希望能进一步掌握教育科研的理论和方法,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希望教科研活动能在抓住共性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师个性化的要求,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科研活动,以满足广大教师的不同需求等等。我们又将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在这些新形势下,学校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以适应并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呢?这就迫切地需要通过教育科研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教育改革需要教育科研的参与、需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需要教育科研提供充分的理论准备。正是如此,许多学校响亮地提出“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口号,以此作为学校新世纪的发展理念和策略。
1、开展教育科研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育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了正确的教育思想,才可能产生正确的教育行为。学校的领导,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校长领导学校,必须要有科学的办学思想。有了科学的办学思想,才能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具有宽阔的眼界,也才可能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目标。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学生?是仅仅为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服务,还是为全体学生服务?是办淘汰教育、选拔教育,还是办普及教育?是让学生片面发展,还是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是让学生唯唯诺诺,循规蹈矩,还是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广大中小学校长作出明确的回答,在教育实践中作出正确的选择。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开展教育科研。许多校长正是通过开展教育科研,确立了现代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中小学校长只有带领学校广大教师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才可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小学教育规律和特点,纠正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的做法,探索素质教育的办学途径,从而增强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预见性,避免盲目性、随意性。
2、开展教育科研,有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办学水平教育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其目的不是创造某种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而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人、塑造人。我们要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讲究科学性。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在教育实践第一线,面对教育实际工作,直接接触学生,直接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教育科研活动,促使广大教师自觉地钻研教育理论,并运用理论去观察、分析和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逐步探索、揭示和掌握教育规律。通过解决各种教育矛盾和问题,促进学校的发展,提高教育效益和教育质量。许多教师和校长在教育工作中积累了丰富教育教学经验,但由于未能进行科学的总结和提炼,不能把局部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而也失去了指导他人的价值。只有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才可能科学地总结经验,并使之提高升华为理性认识,使自己“隐性”的经验变成外“显性”,供他人学习和借鉴,成为大家可以共享的成果。这样对教育教学工作才具有比较普遍的指导意义。
现代学校的管理,已由单纯依靠指令性的行政管理和经验管理逐步走向以教
育科学和管理科学为理论指导的现代管理。中小学校长要进行科学管理,管理好学校,就要开展科学管理的研究,掌握科学管理的理论、艺术和方法。在新的形势下,原有的经验已难以适应,需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
3、开展教育科研,有助于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个学校的发展,必须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形成学校浓郁的文化氛围,以此对学生、教师、职工产生潜移默化、深刻久远的影响。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文化,是一个学校办学品位的标志和象征。学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教育科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教育科研,不仅可以出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增强师生员工的科研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精神,使学校不断提升学术文化的水平。人们一提到高效课堂,就会想到山东杜郎口中学;提到成功教育,就会想到上海闸北八中;提到选择教育,就会想到上海建平中学;提到课程改革,就会想到北京四中和锡山市高级中学„„总结这些名校的办学经验,可以看出,他们无一不是紧紧地抓住教育科研这一主题,依靠教育科研来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可见,教育科研提高了这些学校的办学品位,扩大了它们的影响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探索个性化、特色化的办学模式,在办出特色、办出风格上大做文章。只有特色化的学校,才能培养有特色、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地发展。许多特色学校的经验证明,教育科研是一副强有力的“催化剂”。通过教育科研,能够使学校出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形成学校的“拳头产品”和“品牌”,从而逐步形成学校的优势和特色。
4、开展教育科研,能够造就一批“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队伍 作为学校的校长,功德无量的是带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使学校从低一级阶段向高一级阶段的发展,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教育科研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那么,如何使教师形成从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样需要研究教师成长的基本规律。
现有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学会操作,学习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各项基本技能。如: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批改作业、如何辅导学生等。当一名新教师能够胜任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时,标志着他已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这一阶段一般需要5—7年。第二阶段为中级阶段。这一阶段一般需要7—10年时间。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完善自我,并在不断地反思和完善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进而充分发挥之,这是一种“扬长避短”的策略;同时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向名师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学会“取长补短”,这又是一种自我完善的策略。在教师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准适合自己学习的名师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其他名家的优点和经验,使自己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以逐渐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有特长的教师。“先学一家、融汇百家、发展创新、自成一家”,这还是一种成长的策略。第三阶段为高级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教师,要精通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要有宽厚、扎实的专业知识,要有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能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处理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要有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还要有“蜡烛”、“春蚕”的奉献精神;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更
重要的是把自己长期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向其他教师传播,影响和带动周围的青年教师,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同时,又要聚集一批有志于研究与发展学科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的教师,共同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推动学科教学理论的发展。这样的教师才真正意义上成为学科带头人(或名师),他应该既是专家,又是“杂家”。
帮助教师形成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发展的自我提升能力,进而使教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教育科研应当而且能达到的理想境界。目前,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更多的是从实用性出发,所采用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实践、反思”的方法。实践反思是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出发,对自己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进行反省式深入思考,发现并分析自己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具体问题,并通过自我学习及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探求改进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师反思的过程中,可以自觉的改进教学行为,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当前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是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探索,不能单凭以前的经验去做,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对每个教师来说,重要的是如何在改革实践中,学习理解掌握现代教育理念,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观察和实践反思,发现自己的教学理念与现代理念之间的差距,并不断地进行调整、改进和完善,扎实而大胆地向着现代教育进行新的探索。
任何有经验的校长和教师,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素养和理论水平,就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科研素养的提高,一方面是通过学习的途径,另一方面是必须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在科研活动中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自身在研究、实践和反思中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提高。
四、中小学教育科研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特定领域。它具有教育科研的一般特点,又具有不同于高等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自身研究特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要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正确解决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任务和新课题,首先要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科学定位。
1、中小学教育科研以应用研究为主
按照研究的领域划分,教育科研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基础研究也称基本理论研究,是以建立和发展理论体系,系统地阐述并检验各种假说、原理、法则为最终目标的。基础研究往往是先有了某种设想或假说,然后通过研究找出其本质规律予以确立和验证。其成果一般表现为发现新领域、新规律,提出新学说、新理论、新观点。应用研究是运用教育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工作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一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应用”的是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质上就是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二是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践效益。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应用研究应着重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技能、方法和手段,使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同实际教育、教学衔接起来,达到某种具体和预定的实际目标。也就是说,通过应用研究,直接解决教育、教学和教育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应用研究是对教育原理的尝试性应用,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的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和桥梁。开发研究则是依据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寻求更明确的、具体技术的表现形式为目的,以具有实施价值的规划、对策、方案、方法、程序等为成果。从一定意义上说,开发研究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展开知识,将研究的成果与经验加以推广和普及。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就是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问题,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服务。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一代的教育问题,即研究青少年受教育的特点,探索更科学、更合理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促进青少年身心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根据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标、任务以及自身特点,中小学教育科研要以应用研究为主,并注重研究的实用性、可操作性、效益性和灵活性。
2、中小学教育科研以微观研究为主
教育科研从研究范围划分,可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宏观研究是指对与国家、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作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例如东西部教育的差异与区域共同发展的研究、西部大开发与教育发展研究、转型期社会的基本特征与教育发展形态的转换研究、加入WTO对我国教育发展影响的研究、终身教育的体系构建与学习化社会的研究、创新教育的实验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发展形态和功能变革的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等。这些研究范围大,涉及面广,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方向性、综合性、全局性、长远性等特点。微观研究是对教育问题进行具体细微的研究,往往是针对某个实际问题,例如语文情境教学研究、数学尝试教学研究、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特点研究等。微观研究范围小,具有单一性、灵活性等特点。中观研究是介于宏观和微观研究之间的一种研究类型,它是某一个范围内进行的综合性的教育科学研究。例如城市中小学整体改革研究、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研究、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研究等。当然,教育科研的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微观研究都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参照系的变化,研究范围也会发生变化。某一研究,在一定范围内是宏观研究,在更大范围内可能又成为中观研究或微观研究。
中小学教育科研,对于中小学来说,主要还是以微观研究为主。学校校长和教师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校本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等的研究,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开展学校管理、校本管理与民主管理的研究及改进学校教育工作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校本培训研究等。这些都是比较适合学校校长和教师开展的研究。它们范围小,问题集中、明确,容易收到效果。强调中小学教育科研以微观研究为主,并不排斥宏观、中观的研究,不排斥有能力、有基础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参与一些宏观课题的研究。
3、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的是教学领域的研究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体是广大中小学教师。教师主要从事的是学校最基本的工作——教学。教学工作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一切学校工作都应以教学为主。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是教育教学研究。
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教师“要遵循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2001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指出:“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广大教师要积极参加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可见,在现代社会,教育改革已赋予广大教师参与
教育科研的责任,并要求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教育科研意识和教学研究能力。
4、中小学教育科研要以行动研究为主
行动研究是近些年在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研究模式。它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求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行为的目的。行动研究是作为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或者研究组织中成员共同合作所进行的系统的研究。
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以行动研究为主,这是适用于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一种研究方法。与教育实验相比,行动研究不一定需要有理论假设,不需要严格控制变量,不需要对测量工具进行严格的筛选。它便于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掌握和应用。教育实验在教育研究中受到很多的限制,对实验研究者的理论素养、统计分析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往往难以胜任。正是针对教育实验的弊端,行动研究应运而生。行动研究为广大校长和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它能够帮助校长、教师改进工作的现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科研方法。
5、中小学教育科研应是一种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特征,它是指密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学校自行确定课题、自主设计计划与实施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本位、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校长和教师为主体的研究活动。校本研究本身就是学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于学校工作之外。校本研究的课题皆来自学校自身工作实际,而不是外在的东西。在校本研究中,校长、教师都是研究者,都要自觉地承担起教育研究的职能。校长是管理者,又是研究者;教师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都要扮演双重专业角色。校本研究的直接结果是学校工作实践的改进,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其研究的出发点是学校工作遇到的问题,归宿点应体现在学校面貌的改变、师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性质和特征。
兴校的科研,不是一般的搞几个课题,得几个科研成果而已,而是要形成学校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让更多的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在研究中解决自身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质量,真正把改革和发展纳入科学研究的轨道,从而改变学校面貌,形成学校的特色。而科研兴校的切人点是引导、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实践反思研究。广大校长、教师是校本研究的主体,要按照实用性的原则从学校工作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来开展研究,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认真的系统思考和反思,经过理性加工,使经验体会上升到理性的层次,进而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所以,科研兴校的切入点是引导、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缩短实践行为与先进理念的差距,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本领,这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更是教育科研应该达到的目的。
第二篇:关于党员在学校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
党课学习讲座:
关于党员在学校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的问题
瑞安电大
胡顺哉
所谓共产党员的角色和作用问题,也就是共产党员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起着怎样的作用,并且应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曾在全国引起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大讨论,就是关于共产党员的角色和作用问题的讨论。
这一次将党课学习和组织生活会的主题确定为“共产党员在学校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就是要求我们全体党员深入地思考和讨论在学校事业发展过程中,党员应充当怎样的角色、应该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一问题。通过思考和讨论,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增强党性意识,明确党员自身责任和义务,以更好地发挥党员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共产党员的角色和作用问题应该从以下两个层次来认识:一是“一般规定”;二是“实际体现”。所谓“一般规定”,是指从一般意义上来看,确定共产党员的角色和作用的基本依据是什么,又是如何规定的;所谓“实际体现”,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共产党员的角色和作用应该如何具体地体现出来。
一.关于共产党员的角色和作用的一般规定。
对于党员的角色和作用的一般规定,基本依据应是《党章》。对此,《党章》有明确的规定:
⑴《党章》在总纲中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⑵《党章》在第一章《党员》第二条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⑶《党章》在第一章《党员》第三条中规定了党员必须履行的“八项义务”。根据《党章》上述的规定,可以作出以下理解:
⑴党的性质:包括两个“先锋队”、一个“中心”和三个“代表”,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同时表明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是先进的。党的先进性是通过党员的先进性具体地体现出来的;可以换一句话来说,共产党之所以先进,就是由于全国7000万党员是先进的,如果党员是不先进的,就没有共产党的先进性可言。
⑵“先锋战士”:就是党员角色的基本概括。
⑶“八项义务”:则是党员作为“先锋战士”这一角色所要发挥作用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党员的作用是通过履行“八项义务”而表现出来的。党员的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就是看对“八项义务”履行得好不好。第二项义务所规定的党员要“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则是党员作用的最为基本的概括。
“先锋”、“模范”,就是走在前头,做在前头,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带头示 范。学习《党章》,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强化党性意识,也就是明确党员的角色和作用。“先锋战士”和“先锋模范作用”这两种意识应是党员最需要不断予以强化的最主要的意识,也正是党员的角色和作用的基本概括。
二.关于共产党员的角色和作用的实际体现。
党员的角色和作用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党员分布于五湖四海,处于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岗位,承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这就存在着党员的角色和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又是如何体现的这一问题。譬如瑞安电大的党员教师与党政部门的党员干部,在体现党员的角色和作用方面各有不同的特殊性。就从我们学校来看,15位党员不仅生活圈不同,而且岗位或职位各不相同,具体的工作职责也不一样,那么所要充当的角色和所要发挥的具体作用也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所谓矛盾的特殊性,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致力于学校事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扮演 “先锋战士”这一党员角色,又应如何发挥着“先锋模范”这一党员作用?我认为,每位党员都在学校里扮演着两种角色:一是共性角色;二是个性角色。党员的作用就是通过这两种角色体现出来的。
1党员的共性角色及其作用:
党员的共性角色和作用,就是全体党员都以一般党员的身份、以一般教职工的身份,应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作为一般党员、作为一般教职工,党员应按照“先锋战士”和“先锋模范”这一总体要求,在工作和生活中要通过认真履行“八项义务”来体现党员的角色和作用,包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爱国主义、关心集体、遵纪守法、遵守师德、爱岗敬业、勤奋工作、清正廉洁、诚信团结等各方面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榜样示范,发挥先进带头作用。从这一方面来说,全体党员不管从事何种具体工作岗位,都是要努力做好的,在基本要求上是没有区别的,不存在谁应先进一些、谁可以落后些这一问题。
2党员的个性角色及其作用:
党员的个性角色就是党员的岗位角色。除了退休教师,每位党员都有特定的工作岗位,而且都是在岗位上发挥着党员的作用的。党员的角色和作用都是通过特定岗位得以体现的。党员的个性角色和作用,就是党员在岗位上应充当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作用的问题。相比较而言,立足岗位或职位,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力创一流实绩,——这才是党员角色和作用的最为具体、最为重要的体现。
一位党员,无论是书记、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还是其他教职工,如果在自己的岗位上,不能很好地既尽职又尽责,仅仅是平平庸庸地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连一般群众也不如,那么不论从事什么岗位、不论在什么职位上,所谓“先锋战士”和“先锋模范”就无从谈起了。因此,谈党员的角色和作用,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看是否立足工作岗位、力创一流业绩。
在学校里,党员都有各自的具体的工作岗位。岗位或者职位不同,其角色和作用的体现也就有区别。譬如,作为普通的教职工党员,在当好共性角色的同时,认真履行好当年所在岗位的各项职责,主动地出色地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就应当是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党 员了。但作为党员干部,就不能这么要求了,也就是要求应更高一些,既不能混同于一般教职工,也不能把自己作为一般党员来看待。譬如,作为校级领导,包括书记、校长、副校长,应该抱着对学校事业的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全局、放眼未来,不仅要认真履行好当年所在岗位的各项职责,确保学校当前能够正常运转,维持眼前的近期的发展,更为重要的则是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着眼于学校事业发展的长远性和可持续性,致力于如何推进学校事业的更快的更好的持久性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学校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更为重要,更能体现党员干部的角色和作用。
在我们学校,岗位又往往是多层的、重叠的,如教师普遍兼任班主任,党员干部普遍兼任任课教师、班主任等。一人多职或多角色,这在我们学校里相当普遍。那么,党员就需要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要认真履行职责,统筹兼顾,力求都能做得出色。当然岗位是有主次之分的,首先要履行好主要岗位的职责。譬如,作为支部书记,兼任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那么首先应该努力当好书记,同时要努力当好教师和班主任。这三种角色都要努力充当好,都要力求做得出色一些。
发展是硬道理。对于党员个人来说,还应确立“业绩是硬道理”的观念。所谓业绩,就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能推动学校事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出色成绩,能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成绩。党员角色和作用,归根到底是通过业绩体现出来的。没有业绩,“先锋”也好,“模范”也好,都将无从谈起。因此,每一位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都要在自己岗位上辛勤地创造性地工作,力创一流业绩。这才是党员在学校发展中的最为实际也是最为重要的体现,也是我们每一位党员所要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党员的角色就是“先锋战士”,党员的作用就是“先锋模范”。我们要扮演好党员的角色,发挥好党员的作用,最为重要的是要认真做好两个方面:一是认真履行“八项义务”,二是努力创造一流业绩。
2007/1/9 3
第三篇:工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作用
工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作用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工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错综环境和严峻的挑战。因而,面对企业发展中的困难,企业工会必须要进行职能创新,对员工进行教育和辅导,以适应时代特色和自身特点。
【关键词】工会职能,企业,职工
工会组织联系的对象是广大职工,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工会工作必须着力于激发和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通过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实事求是,发展从根本上实现好、维护好广大职工的利益。我厂目前正面临着许多的困难,面对困难,工会更应该从根本上发挥作用,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鼓励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团结带领职工参与企业技改,产品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
一、企业工会职能内容的移位和创新
经济体制改革、劳动关系的变化决定了工会职能从“政治”向“经济”移位和创新,为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其职能内容必须有所创新。
(一)加强职工的思想教育,增强企业凝聚力
在新的形势下,公司工会在教育方面,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但现在的思想教育总是与职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效益、发展挂钩,主要是为了增强职工的觉悟及团队、企业的凝聚力,以便促进职工努力工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使职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提高薪资、福利等。例如:企业工会可以在生产工作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工会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和灵活的思想教育工作,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凝聚力,创新自由创新的氛围。同时,工会负责对党员、干部、职工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法治教育,组织开展以”凝聚力工程”为主体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培养职工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并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娱活动,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将思想教育与企业的凝聚力紧密联系起来,这正是新时期工会教育职能的创新。.(二)要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
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是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方法,是工会工作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是实现企业职工双赢的重要途径。当前,工会的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更具时代性,要在认真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适应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化大生产特点,更加卓有成效地开展技术协作、技术攻关、技术创新。要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发动广大职工参与并为职工群众所欢迎为标准,与企业的科技、经营、流通、信息等方面的工作相结合,突出技术创新,注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创新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形式和方法,设计好载体,打造工会系统的名牌,在活动中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实现精神鼓励与物质利益并重、晋职晋级与利益挂钩并举、成果推广与社会宣传共济,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三)加强对员工培训,增强员工主人翁精神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态度,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现代企业工会对职工教育的重心需要向实用技能上转移。现代企业中,专家学者及企业人员都己认识到:企业的竞争力决定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企业人员素质、技术技能等各方面的支持。不仅如此,职工的就业能力、收入待遇、发展前途等,都与其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素质密切相关。加强技能培训和教育,培养造就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某企业将2005年作为职工的培训年,把职工的培训根使用、待遇直接挂钩,从而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逐渐提高了全厂的职工素质,我们就可以
借鉴该企业的做法。
现代企业工会对职工教育的重心需要向实用技能上转移也是职工面对“失业”危机的实际需要。加入WTO后,我国将按照世界的经济规则实施并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实施产业结构性调整必然带来结构性“失业”。据有关资料表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为第二产业的4~5倍,以同样的投资计,小企业吸纳就业量为大企业的14倍,这就必然要求国企职工提高素质、技能适应新岗位的需要,否则很可能面临失业。加入WTO初期,我国失业率有可能比目前水平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7%左右。在当前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提高职工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实际上是对职工就业权利、经济利益的维护。这也正体现了工会适应市场的需求,与时俱进的将教育职能从政治领域想经济领域移位和创新。
二、企业工会职能实现方式的创新
面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内容,工会的职能,除了在内容上有所创新外,在实现方式上也有创新的必要和可能,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员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中。
(一)进行有效的沟通
沟通是员工参与管理重要途径。当前的治理结构理论学者普遍认为,企业应该由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员工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员工也应该参与企业的管理。由于员工自身所处的不利地位:谈判力量不对等,管理者独裁,经济地位无保障(理查德·伊利),很难能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员工要实现对企业管理的参与,途径就是与管理层沟通,迫使管理者接受员工的意见。这种沟通需要有以下几个条件:如果员工没有统一的组织,单个的员工在管理者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所以沟通时应该有统一的组织,形成强大的力量,迫使管理层重视员工的管理意见;由于员工自身素质的制约,员工的意见并非都是合理的,需要一个组织对员工的提议进行管理;需要有一个组织对提出意见的员工进行保护。
某市对企业员工的一份调查显示,有72.6%员工认为自己在企业中的愿望表达不够,有62.2%企业员工渴望提高自己的主人地位。企业员工对于没有充分行使做主人的权利表示不满,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意识。如果这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员工就会感到不满,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就对企业的发展不够关心,从而可能导致积极性下降的行为,反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了。
(二)工会要积极的实施辅助职能
由工会职能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工会职能的移位,我们可以看到:工会参与经济管理,应该有一个限度,有些工作工会起主导作用,有些工作工会起辅助作用。对起辅助做也能够的,工会也应该积极参与,带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员工个人的利益。不能因为企业的委托代理式管理就否定企业员工的主人地位。所以本企业员工有对生产经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作为“职业团体”,工会是工人阶级的自发自助组织,组建工会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分散的员工组织起来,以使自己有力量代表替员工说话。员工参与管理在国外己经司空见惯,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会职能从政治向经济的移位,员工素质越来越高,企业员工也越来越迫切希望自己能够参与管理,而且他们也有能力参与管理。但是,员工毕竟不是管理者,由于员工自身素质不够、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他们的意见未必都是可行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身为员工代言人的工会将员工组织起来,以企业一个强大阶层的身份参与管理。但是,这种参与只能起辅助作用。首先,工会参与经营管理,是因为工会有维护职工权利的职责。工会参与经营管理是从维护职工权利出发的,员工参与管理的目的也在于维护自己的权利。一旦超出这一范围,工会的工作就不合法了。其次,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有各自的职能部门,工会不能覆盖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工会只能寻找维护职工权利这一切入点,辅助职能部门完成工作。
三、结论
工会作为职工群众自愿结合的组织,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具体利益,是工会性质的基本要求,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工会组织的基本宗旨。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会的一切职能和工作都应当围绕维护职工的利益,反映职工的意愿这个中心展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已经和企业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工会作为企业的一个组成部门,有责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因此,本文对新形势下工会的职能定位和手段进行了探讨。参考文献
1、刘世锦.企业治理结构中经营者“定位”问题分析.改革,2008(5)
2、李剑铭.公司化改造以来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改革,2007(4)
3、卢嘉,时勘.如何调查员工满意度.人力资源开发,2007(6)
第四篇:中层干部如何在学校发展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中层干部如何在学校发展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伊通二十一中学校
王建华
中层干部如何在学校发展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学校中层干部包括副校长、主任等,学校的中层干部是学校工作的骨干,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各项工作的成效。首先,中层干部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试验者,起着“领头羊”的作用。其次,中层干部又是“电话线”,是联系、沟通学校教职员工的中间桥梁,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因此,要发挥中层干部应有的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中层干部要正确进行自己的角色定位
我们应清楚地看到,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许多中层干部只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导致其所分管部门的工作毫无建树。职位形同虚设,不能很好为学校发展添砖添瓦。因此,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帮助中层干部进行正确角色定位、正确认识自己的在学校建设的作用。转变思想,促使中层干部为学校的发展尽其职,发其光。
1、中层干部是助手
学校中层干部都是校长的助手,是校长的工作思路的实施者,是学校具体措 施的执行者。因此,中层干部必须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才能将各项工作落实。
2、中层干部是主管
中层干部又是各个部门的主管,是各个部门工作的策划者。因此,中层干部应对本部门的各项工作有细致的计划,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能仅仅充当一个上传下达的传话筒。
3、中层干部是教师
中层干部是学校家庭中的普通成员,是特殊身份的教师,这就要求中层干部
既要放下“领导”的架子,又要深入教师当中,与教师一起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指导教师工作。深入工作第一线,了解教师工作中的困难,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实践中所遇见的难题,努力为教师办实事,急教师所急,千万不能只做施令员,给老师一种“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不良印象,其一言一行代表的是学校的形象,体现一个学校领导的整体素质。
因此,中层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其在学校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起的作用,确定自己正确的位置,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层干部要明确自己的职责
中层干部的主要职责是把学校的工作要求转化为实践行动,是学校行政管理系列上的“兵头将尾”。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主抓专项,对某一方面负责,唱的是“配角”。所以,中层干部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积极、主动开展学校各项工作,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
1、中层干部必须找准一个位置
中层干部必须服从自己的上级领导的指挥,不能随意改变上级领导的决策,当然,这种服从是积极的、能动的,对自己分管的工作,要敢于拿主意,尽职尽责,全身心投入,做出成绩。既不能畏首畏尾,更不能独断专横,多与上级领导汇报、请示、沟通,重大事情请上级领导定夺。工作总结,实事求是反映成绩和问题,协助上级领导作出结论,不争功,更不能推过。在工作中既要主动、积极地开展工作,又要始终清楚自己的职责范围,主动掌握分寸,到位而不越位,尽职而不贪职。
2、中层干部要善于领会上级领导的意图
中层干部应该精明、敏捷,应该多学习、多思考,善于观察分析,善于捕捉
各种信息,灵活机动处理好各种关系,当好“中介人”。
由于中层干部所处的位置的特殊性,既是部门的决策者,又是上级决策的执行者,更是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所以,中层干部应把握学校工作的基本思路,领会上级领导的意图,以缩短认识上的差距,促进心理上相容,形成工作上的合力。另一方面,中层干部还要善于发现教职工表现的情绪,妥善处理学校内部矛盾,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努力成为上级领导的“眼睛”和“副脑”。
三、中层干部要树立三个意识
1、树立主管意识
从工作分工来看,中层干部只负责某些方面的工作,工作中既是指挥员,又 是战斗员,努力实现校长以及上级领导的决策意图。因此,中层干部应把自己负责的工作做实、做细、做活。敢于负责,主动管理,大胆作主。
对上级下达的任务,不搞应付,对自己负责的工作不等,更不能推卸。并且,中层干部应努力熟悉自己分管的工作,掌握过硬的业务本领,独当一面地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把握工作特点,积极研究分管工作的方法,努力落实工作措施,达成工作计划的目标。
2、树立统一、协作意识
学校的整体工作好比一首歌,校长先定好调,由学校领导班子来配曲,各个 部门好比是音节,学校老师好比是音符,全校成员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全曲和谐、动听而做出努力。工作中,中层干部不应因分管的工作不同而互相推卸,不应有事不关己,少管为妙的被动思想。其实,学校的工作无论大小,都
应是全校教职工共同面对的工作,中层干部应主动、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大家工作中相互补台,才能使得学校工作得顺利开展。
3、树立创新意识
科研兴校,科研强校,这是学校发展中一条不变的定律。当前学校教育教学 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没有创新的学校工作是不能促使学校有重大发展的。作为学校工作的骨干的中层干部应走在改革的前线,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各种创新教育教学偿试、积极吸收新的理念、积极树立新的思想,不能对各种改革产生畏缩的情绪,更不能以不屑一顾的态度来应付。
总的说来,中层干部只有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找准自己在学校工作中的位置,努力开拓,积极进取,才能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
第五篇:在科研中求发展 在发展中强科研
在科研中求发展 在发展中强科研
————高阳小学教育科研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近年来我校始终长抓教育科研,运用科学方法,按照科学程序探索教育的普遍规律,发现新的认识,坚持做一项实用、有效的科研工作——不断地实践反思,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完善管理机制,为教科研工作保驾护航
为切实提高教科研工作水平,坚持教科研为学校管理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的宗旨,真正实施“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科研提质”的战略,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我校重点抓好四落实:组织落实、制度落实、课题落实、奖励落实。
1、组织落实。在教育科研管理上我们主要采用了分层负责制的管理办法:以校长为组长的教育科研领导小组,负责定向;以教科室主任为主的教科室指导教科研工作,负责定标;以各课题组组长为主的课题组具体落实教科研工作,负责定位。
2、制度落实。为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学研究,学校制订了《高阳小学教科研工作“六制”措施》、《高阳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奖惩条例》等规章制度,给予教科研工作政策倾斜。制度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全校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们的科研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培养一支能写(论文)、能编(教材)、能研(承担课题)、能讲(开讲座、评课)、能上(示范课)的科研型、学者型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
3、课题落实。规范课题管理,可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具体工作中,我校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为保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狠抓各项课题的管理,使课题真正落到实处,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成功经验和理论支撑。我校的课题《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状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经过三年研究,已于去年十月份顺利结题,并受到了结题组专家的好评。为了进一步加大教科研的力度,我校又申报了省级课题《小学数学新课程有效课堂评价的实验与研究》,探讨有效教学策略,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奖励落实。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把教育科研与教师的目标考核结合起来,同时把科研能力和科研绩效作为评先表模、评优晋级的重要内容,并根据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给予相应的奖励。我校每年在这方面的投入达到15000元左右。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科研工作实效
1、构建平台,提升能力。
(1)加强对理论学习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水平。一年来,我们 采用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组织教师学习一些与学校研究课题相关的现代教育理论和课改前沿理论,促进教师更深入地把握课程改革的内涵;还组织教师开展读好书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精读三本好书,并做好相关理论摘录,每期必须写好至少10000字的学习心得;同时鼓励教师上网阅览,及时了解教育科研的新动态;学校每年还征订多种教学理论书籍和刊物,以丰富广大教师教学理论知识。
(2)做好信息的收集和传播工作。教科室时刻关注教育教学动态,收集先进的教育理论文章,通过校园网为广大教师提供学习资源,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3)持之以恒地抓好校本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加强业务培训。一是邀请有关教科研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近年来,我们先后多次邀请了教科所周保英书记等多位专家领导来校作报告;二是努力创设机会,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走出去,扩大眼界,通过学习把更多的先进理念、教学方法、研究成果带回来,加以融合、内化、吸收,使全体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年必须到县级以上地方学习、培训一次,并逐一安排。我校每学年投入约25000元用于教师培训和外出学习,培训面达到100℅;三是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研讨。我校除了与市实验小学结为协作体,还与县内官当小学、李市小学、沈集小学结成小学教学课程改革协作体,通过教学交流、观摩实践、主题讲座,有力地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科研水平。
2、教育科研,人人有责。
我校提出了“人人有课题,个个会研究”的口号,号召全体教师都来争当科研型教师,争做本土教育家。让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围绕主课题,确定好自己的研究专题,并制订好研究计划,做到年初制定个人研究方案,年终写好个人小结,各青年教师都要通过实验课、论文等形式来体现自己的研究成果。
3、领导带头,率先垂范。上自校长,下至科室长,都有自己负责的课题,并担任主持人或研究组组长,亲自参与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课题研究的操作实施以及阶段小结、论文撰写等各项工作。校领导的率先垂范,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
三)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在课题承担者中开展“五个一”活动:①期初制订好一份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②每月参加一次教科研例会,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③每学期填写一份“课题研究手册”,及时记录好实验中的成败得失;④课题组成员每月围绕承担的课题上好至少一节研究课;⑤期末写好课题阶段性总结和论文,并积极向各级刊物投稿。
2、创建实践平台,树立“科研走进课堂,科研融入课改”的理念。我们以课堂为平台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式校本教研。通过教师全员实践课、新教师的帮带课、骨干教师展示课、课改专题研究课等课堂实践来提高教师新课程实践水平。在校内开展“同 上一节课”、“同说一节课”、“骨干教师与老师对话”等多种教科研活动,拓宽教师成长的路径。学校不断完善科研组的建设与评价,扎实开展“先进科研组”创建活动,形成自身的教科研特色。
四)注重资料积累,积极推广教科研成果
在强化课题过程管理的同时,努力做好课题已取得成果的推广工作。由教科室牵头,组织课题承担者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不断探索,使课题研究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在研究中,各教师均能积极撰写好课题研究阶段性报告、活动方案、个案分析、研究论文。同时及时做好教科研成果的发现、总结、推广工作。一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市级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县校本教研先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两名课题负责人分别被评为沙洋县“十佳教学能手”和先进教师;课题研究成果有6次受到上级课题组表彰;200多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分别获国家、省、市奖项;8人参加省、市、县优质课竞赛获奖,其中范士春老师科学课《果实的形成》、徐小茵老师的数学课《看一看 摆一摆》获省级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辅导学生参赛获奖128人次。
“在科研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强科研”是立校、兴校、强校的硬道理。我们将义无反顾、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高举科研大旗,奏响科研旋律,让学校充满活力,让师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