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预算法考试题目专题
【单选题】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可以设置(),用于本级政府调剂预算年度内季节性收支差额。
说明: A、预备费
B、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C、预算周转金 D、预算结转资金
显示答案【单选题】各级一般公共预算应当按照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额的()设置预备费。
说明:
A、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 B、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 C、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 D、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
显示答案【单选题】经批准的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及报表,应当在批准后二十日内由()向社会公开。
说明:
A、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B、本级政府财政部门
C、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 D、本级政府各部门
显示答案【单选题】经()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
说明:
A、人民代表大会 B、人民政府 C、人民政府首长
D、人民政府财政部门
显示答案【单选题】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是
说明:
A、政府性基金预算 B、一般公共预算 C、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D、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显示答案【单选题】根据《预算法》规定,我国设()预算。
说明: A、四级 B、三级 C、五级 D、二级
【多选题】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照其功能分类包括
说明:
A、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B、国防支出 C、工资福利支出 D、体育支出
显示答案【多选题】关于总预算草案及上一年总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结果报告应当包括的内容有
说明:
A、对上一年预算执行和落实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决议的情况作出评价 B、对本年度预算草案是否符合本法的规定,是否可行作出评价 C、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草案和预算报告提出建议
D、对执行年度预算、改进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绩效、加强预算监督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显示答案【多选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享有的预算管理职权包括
说明:
A、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 B、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 C、监督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 D、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
显示答案【多选题】各级预算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
说明:
A、统筹兼顾原则 B、勤俭节约原则 C、量力而行原则
D、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原则
显示答案【多选题】下列应当遵循《预算法》规定的行为有
说明:
A、预算的编制 B、决算的批准 C、预算的执行 D、预算的调整
显示答案【多选题】根据《预算法》规定,预算包括
说明:
A、一般公共预算 B、政府性基金预算 C、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D、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判断题】各级预算支出应当按其功能和经济性质分类编制。
说明: √ X
显示答案【判断题】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说明: √ X
显示答案【判断题】上级政府在安排专项转移支付时,可以要求下级政府承担配套资金。
说明: √ X
显示答案【判断题】财政转移支付包括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和地方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以为均衡地区间基本财力、由下级政府统筹安排使用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
说明: √ X
显示答案【判断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当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可列赤字,并安排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
说明: √ X
显示答案【判断题】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
说明: √ X
显示答案【判断题】地方预算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总预算组成。
说明: √ X
显示答案【判断题】我国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
说明: √ X
第二篇:预算法及预算法实施条例考试试题
预算法及预算法实施条例考试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30分,每题2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于1994年3月22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全文共_____章_______条。()
A.11,79B.10,80C.11,80D.10,79
2.财政部应当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中央预算之日起()日内,批复中央各部门预算。
A.5日B.7日C.10日D.30日
3.对于预算执行中上下级财政之间按照规定需要清算的事项,应当()。
A.在决算时办理结算B.在发生时办理结算C.一并计入上级财政的决算
D.只需提请上级财政备案
4.各级政府应当在每一预算至少()次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预算的执行情况。
A.1B.2C.3D.4
5.有权决定预算预备费的动用()。
A.同级人大B.同级人大常委会C.同级人民政府D.上一级人民政府
6.根据《预算法》的有关规定有权审查和批准县级决算的机关是()。
A.县级人民代表大会B.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C.县级人民政府
D.县级财政部门
7.《预算法实施条例》于1995年11月2日经国务院第三十七次常务会议通过,1995年11月22日国务院令第186号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条例共_____章____条。()
A.11,79B.11,80C.8,80D.8,79
8.我国国家预算现设()。
A.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县(市、区)四级预算
B.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县(市、区)、乡(镇)五级预算
C.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三级预算
D.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县(市、区)、乡(镇)、村 六级预算
9.我国国家预算是指()。
A.自公历12月31日起至次年12月31日止B.自公历1月1日起至次年1月1日止
C.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D.自公历12月31日起至12月31日止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政府财政部门预算拨款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A.按照预算拨款B.按照规定的预算级次和程序拨款C.按照进度拨款,即根据各
用款单位的实际用款进度和国库库款情况拨付资金D.按照各单位需要拨款
11.按照分享程度划分,我国的预算收入()。
A.仅包括中央预算收入B.仅包括中央预算收入和地方预算收入C.仅包括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D.包括中央预算收入、地方预算收入以及中央和地方预算共享收入
12.地方各级预算按照()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
A.厉行节约勤俭建国B.量入为出收支平衡C.统筹兼顾确保重点
D.统筹兼顾收支平衡
13.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在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前,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汇报预算草案编制情况。
A.60日B.30日C.20日D.45日
14.()是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和库款支拨的专门机构。
A.财政部门B.国库C.税务部门D.海关
15.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按照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设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救灾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
A.1%至3%B.2%至3%C.3%至5%D.5%至6%
二、多选题(共20分,每题2分)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坚持()原则。
A.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B.预算管理与预算外管理相结合C.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D.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2.我国国家预算的组成部门包括()。
A.中央预算B.部门预算C.地方预算D.单位预算E.本级预算
3.下列部门中,属于预算收入征收部门的有()。
A.审计B.税务C.财政D.海关E.工商.4.预算收入划分为()。
A.中央预算收入B.地方预算收入C.中央和地方预算共享收入D.特殊预算收入E.一般预算收入
5.下列各项中,属于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预算管理职权的有().A.监督本级总预算执行B.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调整方案C.撤销乡级人民代表大会关于预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D.定期向省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县级总预算的执行情况 E.编制县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6.预算管理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有()。
A.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原则B.分税制原则C.收支平衡原则D.统一管理原则E.集中支付原则
7.下列关于预算调整有关事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各级政府对于必须进行的预算调整应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B.预算调整方案由政府审计部门负责具体编制C.未经批准而调整预算的,由上级政府应当责令其改变或者撤销D.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的调整方案经批准后,由本级政府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8.预算收入包括()
A.税收收入B.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C.专项收入D.其他
9.下列预算收支变化必须报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的有()。
A.预计预算总收入减少额超过预算额5%的B.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决议中强调确保的预算支出项目预计需要调减指标的C.农业、教育、科技、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社会保障预算支出预计需要调减的D.调增调减预算收支涉及科目超过预算科目30%以上的10.按监督主体划分预决算监督包括()。
A.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预算、决算进行监督B.各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预算执行的监督C.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对本级各部门、各单位和下一级财政部门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D.各级政府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情况实行的审计监督。
三、判断题(共20分,每题2分)
1.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调整预算。()
2.各级政府预算预备费的动用方案,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提出,报本级政府决定。()
3.各级财政、税务、海关等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必须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财政部的有关规定,积极组织预算收入,按照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及时将预算收入缴入中央国库和地方国库,未经本级政府批准,不得将预算收入存入在国库外设立的过渡性帐户。()
4.地方政府依据法定权限制定的规章和规定的行政措施,不得涉及减免中央预算收入、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不得影响中央预算收入、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的征收。()
5.地方国库业务应当接受中央国库的指导和监督,对地方财政负责。()
6.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因上级政府返还或者给予补助而引起的预算收支变化,属于预算调整。
()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中央和地方预算、决算进行监督。()
8.预算开始后,各级政府预算草案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前,本级政府可以先按照上一年同期预算支出数额安排支出。()
9.公民或者组织对违反预算的行为,有权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或者其他有关国家机关检举、控告。()
10.各级人民政府对下一级人民政府报送备案的预算,认为有同法律、法规相抵触或者有其他不适当之处,有权撤消批准预算的决议。()
四、简答题(共30分,每题6分)
1、预算收入包括哪些内容
2、预算外资金包括哪些内容
3、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编制包括哪些内容
4、各级政府编制预算草案的依据包括哪些内容
5、什么是预算调整
第三篇:预算法论文
预算法论文
摘要:预算法作为安排国家财政收支的法律关系国计民生,素有“经济宪法”。此次预算法的修订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究其原因,作为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预算关系到几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体现着国家与公民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关键词:预算制度 预算监督
我国预算法颁布于1994年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之初,脱胎于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之时,其内容不可避免的带有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烙痕。随着经济社会政治等华宁条件的改变,这一法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日益脱节,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于短编制完整性缺乏明确明确表述;对规范预算管理执行缺乏严格的约束;对财政机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明确的表述;对预算监督和违法行为缺乏可操作性;以及对预算公开缺乏明确的表述等等。因而,迫切需要根据现实国情甲乙修订。再次谈谈本人对预算法修订和完善的建议。
一、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透明预算制度
近年来,随着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已经取消了预算外资金,所有财政收支全部纳入政府预算,接受人大审查监督。这一实践符合现代预算完整性的要求,体现了建立全口径预算的改革方向。总结近年来的预算实践经验,新预算法删除了有关预算外资金的内容,确立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本预算组成的全口径预算体系,并对四本预算的功能定位、编制原则和相互关系做出规范。其中,政府性基金预算应当根据基金项目情况和实际支出需要,按基金项目编制,做到以收定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当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并安排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按照统筹层次和社会保险项目分别编制,着眼于结余资金的保值增值,在精算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可持续性。四本预算之间保持独立完整并统筹协调,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预算应当与一般公共预算相衔接,即预算之间的衔接,只能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公开透明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建设阳光政府、责任政府的需要。近年来在推进预决算公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巩固和扩大这一改革成果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新预算法增加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外,经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及报表,应当在批准后20日内由政府财政部门向社会公开,并对本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安排、执行情况以及举借债务的情况等重要事项做出说明。各部门预算、决算及报表应当在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后20日内由各部门向社会公开,并对其中的机关运行经费的安排、使用情况等重要事项做出说明。
二、改进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
原预算法规定预算审查的重点是收支平衡,同时要求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完成上缴任务。于是在客观上带来预算执行“顺周期”问题,容易导致收入征收部门在经济增长放缓时,为完成任务收“过头税”,造成经济“雪上加霜”;而在经济过热时,为不抬高基数搞“藏富于民”,该收不收,造成经济“热上加热”。这既不利于依法征税,也会影响政府“逆周期”调控政策效果。新预算法规定,各级人大预算审查的重点是:预算安排是否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收支政策是否可行;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的预算安排是否适当;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性支出预算是否规范、适当等内容。为确保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新预算法要求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财政政策相衔接;各级政府不得向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和单位下达收入指标。同时,为适应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财政宏观调控的需要,新预算法强调,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各级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可以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用于弥补以后预算资金的不足。各级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有超收收入的,只能用于冲减赤字或者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如果出现短收,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减少支出等方式仍不能实现收支平衡的,经本级人大或者其常委会批准,可以增列赤字,报财政部备案,并应当在下一预算中予以弥补。这就为今后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研究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并强化其对预算的约束留出了空间。
三、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控债务风险
原预算法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但实际上,地方政府出于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方式融资,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地方政府债务。这些债务多数未纳入预算管理,脱离中央和同级人大监督,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为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按照疏堵结合、“开前门、堵后门、筑围墙”的改革思路,新预算法增加了允许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规定,同时从五个方面做出限制性规定:一是限制主体,经国务院批准的省级政府可以举借债务;二是限制用途,举借债务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三是限制规模,举借债务的规模,由国务院报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省级政府在国务院下达的限额内举借的债务,列入本级预算调整方案,报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四是限制方式,举借债务只能采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不得采取其他方式筹措,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为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债务以任何方式提供担保;五是控制风险,举借债务应当有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国务院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以及责任追究制度。这样既坚持了从严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原则,又适应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法律上解决了地方政府债务怎么借、怎么管、怎么还的问题,有利于把地方政府融资引导到阳光下,建立起规范合理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有利于人大和社会监督,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国家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对于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执行中,也存在专项转移支付设置过多、配套资金压力过大、资金下达不及时等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新预算法增加规定:财政转移支付应当规范、公平、公开,以均衡地区间基本财力、由下级政府统筹安排使用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不得设立专项转移支付。除按照国务院规定应当由上下级政府共同承担的事项外,上级政府在安排专项转移支付时不得要求下级政府承担配套资金。上级政府应当提前下达转移支付预计数,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将上级提前下达的预计数编入本级预算。这将有利于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提高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公开性,有利于减少“跑部钱进”现象和中央部门对地方事权的不适当干预,也有利于地方统筹安排预算,提高地方预算编报的完整性。
五、硬化预算支出约束,强化预算法律责任
现代预算管理的灵魂,是硬化预算对政府支出的约束,而硬化预算支出约束的关键在于不能随意开放财政收支的口子。为此,新预算法增加规定:在预算执行中,各级政府一般不制定新的增加财政收入或者支出的政策和措施,也不制定减少财政收入的政策和措施;必须做出并需要进行预算调整的,应当在预算调整方案中做出安排。
同时,新预算法全面充实了法律责任规定。原预算法中,仅就擅自变更预算、擅自支配库款、隐瞒预算收入等三种情形设置了法律责任,而且不够具体明确,新预算法重新梳理了违法违纪情形,加大了责任追究力度,在相关条款集中详细规定了法律责任。如对政府及有关部门违规举债、挪用重点支出资金,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此外,如构成犯罪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惩罚更严厉,追责更严肃。对违反预算法行为具体责任的规定和强化,有利于切实保障预算法各项制度的遵从和执行。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新《预算法》修订的认识
关于《预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经过法定程序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预算关系的法律。现行《预算法》于1994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并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是我国第一部财政基本法律,是我国国家预算管理工作的根本性大法。此后,历经四次审议,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在2014年8月31日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预算法〉的决定》,并决议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关键词:新《预算法》、修订背景、修订过程、改进突破
一、对《预算法》修订背景的认识
财税改革是中国当前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等各方面改革的基础和引领。其中,预算制度是财税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关键。现行《预算法》自1995 年施行以来,对于规范财政预算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现行体制的制度优势正在削弱,《预算法》已难以满足新形势发展的基本要求。”其预算编制、预算体系、预算内容、预算调整等处理往往被学界认为不科学,也不合理,遑论透明。也正因此,无论理念还是条文,这一法律长期被指斥为更类似政府内部条例,而不是面向社会公众的现代法律。从财税体制改革本身来看,《预算法》也大大滞后于各项财政管理上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现行《预算法》已经实施17年,而中国财政近些年连连增收,已经迈向10万亿大关,法规与现实之间脱节再也难以回避。也正因此,《预算法》的修订迫在眉睫。
二、新《预算法》的修订进程及启示
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预算法的决定》。预算法修订启动于2004年,其间两度成立起草小组,历经三届人 大,启动四次审议,在中国立法史上并不多见。翌日新华社发布的决定全文显示,新预算法对现行预算法的修改多达82处,在全口径预算、预算公开、转移支付、预算审查制度、地方债等方面有诸多亮点,但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新预算法对现行法“央行国库”的保留和对财政专户的限制,颠覆了之前二审稿、三审稿中新提出的表述。
2012年6月,预算法修正案二审稿公布后,人们发现现行法第48条第2款“中央国库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地方国库业务依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办理”被删去,而增加了“国库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此外二审稿还增加了“依法设立财政专户”,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概念。几处类似的不起眼细节,在预算法修订过程中来回拉锯,背后却是事关宏旨的部委权力与利益之争。学界普遍认为,主导二审稿起草工作的财政部,企图取消央行的国库经理权,回归财政国库体制。尽管舆论反弹强烈,在今年4月的预算法修订三审稿中,对此问题依然模糊保留了二审稿的表述。与此同时,尽管事关现代预算制度核心,在“人大对预算的审查监督权”方面,争议和反复并不强烈。根据新预算法,预算草案得以提前交至人大财经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问责制度也有所强化。但外界多有期冀的“设立预算专门委员会”,则未能入法。
无论如何,拉锯总算结束了。而在最后的4个月内,这部法律中的重要条款如何从几成定局到神奇逆转,水面下的高层运作过程外界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群学者持续两年的鼓与呼——集会研讨、向上投书、公开呼吁,在其间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新《预算法》因其所牵扯的利益极其巨大——目前中国国库现金已达全球最大规模,而数量庞大的“财政专户”,沉淀的资金量堪比另一个国库——围绕这部法律的明争暗斗,历时十年,才最终确定下新的《预算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改革就是新旧利益和不同集团利益的斗争,过程艰难曲折,但是总体上却是顺应潮流之举。社会进步需要改革。
三、现行《预算法》存在的不足
我国现行预算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算级次过多,不利于提高预算管理效率。预算法规定,“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全国设立五级预算。理论上,作为一级预算应具备独立的收入来源,有独立组织收入的能力,有独立的支出范围和支出能力。但近些年来,农业税收取消,乡镇教育等主要支出收归县级财政负责,实际上多数乡已经失去作为一级预算所应具备的能力。此外,我国宪法规定,“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但就地方人大对预算的审查批准作出规定时,没有规定乡人大有审查批准预算的权责。因此,就宪法规定而言,乡是可以设立一级政府但不设立一级预算的。从改革实践来看,目前一些地方进行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管理方式试点证明了预算级次从五级减少为三级的可行性。
2.各预算执法主体职责不够明确。现行预算法涉及人大和政府两个执法主体。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编制预算、执行预算(也有监督职能);人大及其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负责预算的审查、批准和监督。因此,在预算法中既需要界定政府及其财政、税务、审计等职能部门的预算管理职权,也需要对人大及其常委会、人大财经委和人大常委会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机构在预算审查监督方面的职责进行界定。特别是近几年来,审计部门在预算监督中的作用日益凸现,逐步成为预算监 督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现行预算法对此没有作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虽然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对全国人大财经委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开展预算审查监督的职责作了规定,各地方人大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其法律层次不高,并且缺乏预算审查监督程序、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从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和依法监督的角度看,这些规定还难以适应加强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的需要。3.对预算调整的内容规定不够明确。现行预算法第五十三条、第五十六条对预算调整的内容作出了规定。如第五十三条规定,“预算调整是指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中央预算和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本级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使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原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显然,这一规定比较模糊,也不够全面。预算法中所指的预算调整,没有包括收入和支出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而仍然保持收支平衡的情况,也没有包括单独减少支出、单独增加收入或同时减少支出和增加收入而产生的盈余情况。而这些变化情况,结果都是对人大批准的预算在事实上的改变。实践中一些地方实际的预算收支都大大超过人代会批准的预算,降低了预算的严肃性。又如第五十六条“在预算执行中,因上级政府返还或者给予补助而引起的预算收支变化,不属于预算调整”的规定,也不合适。4.预算法律责任界定不明确,处罚力度不够。现行预算法中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定包括第七十三条“各级政府未经依法批准擅自变更预算,使经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经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第七十四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动用国库库款或者擅自以其他方式支配已入国库的库款的,由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退还或者追回国库库款,并由上级机关给予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第七十五条“隐瞒预算收入或者将不应当在预算内支出的款项转为预算内支出的,由上一级政府或者本级政府财政部门责令纠正,并由上级机关给予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显然,上述预算违法行为的列举过于简单。如对预算编制不真实、不及时;对法定报告事项不进行报告或者报告不真实;对预算支出不按规定拨付;对预算收入不依法及时入库等行为的法律责任等,都未作规定。根据责任法定原则,我国现今大量存在的这些应当列入预算违法的行为由于没有法律依据,难以界定法律责任。此外,预算违法责任形式单一且过轻。上述规定对于预算违法行为只是给予行政责任的追究,即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没有进行经济制裁和刑事追究的条款,责任形式单一。这种单一的责任形式不能区分不同性质的违法行为从而分别予以惩治,造成由于法律资源供给的匮乏而带来的罚不当过。特别是那些非常严重的违法行为只是得到轻微的追究,而得不到应有的制裁,削弱了预算法的权威。
5.没有就地方政府发债问题作出规定。现行预算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但实际情况是,近些年来一些基层地方政府大都以各种方式和途径负债筹集资金,形成了许多显性、隐性债务。地方政府举借的各种债务中,有合理的、必要的举债,也有不合理、不必要的举债。这种状况不利于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增加了财政风险。6.未对预算草案修正案作出规定。现行预算法中,对有提案权的单位和个人提出预算修正案问题未作规定。在大会期间有提案权的单位和个人对预算草案提出修正案,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要求。现阶段,我国各级人大对政府预算案的审批是采取综合审批的办法。实行综合审批办法,有利于提高人大工作效率,但也会存在一些代表对预算案整体上同意、部分或个别方面不满意,或既非完全反对、也非完全赞同的情况。对此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有可能出现对预算投反对票或弃权票较多的情况,甚至一些地方出现了预算不被通过的情况。
7.未对政府预算草案、预算执行情况、预算草案报告、决算未获批准后如何处理的问题作出规定。近些年来,预算实践中已经出现了有的县市预算未被同级人大常委会批准的情况,在省(自治区)一级也出现了决算未被同级人大常委会批准的情况。法律没有规定,实践中出现了无所适从的局面。8.现行预算法对重大财政体制的确定权限的规定,与“立法法”不够协调。现行预算法规定,“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有关收入 和支出项目的划分、地方向中央上解收入、中央对地方返还或者给予补助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但2000年3月通过的“立法法”第八条规定,“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应属“只能制定法律”的事项,应由人民代表大会确定。
四、新《预算法》的改进和突破
新《预算法》主要有一下七项改革内容:
1、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积极推进预决算公开;
2、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
3、加强财政收入管理,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4、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的管理;
5、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
6、规范地方政府财政管理,防范化解财政风险;
7、规范理财行为,严肃财经纪律。新《预算法》修订重点包括:对预算完整性进行修改,转移支付新增规定,细化预算公开细则,首次纳入债务管理,对预算周期中各个环节管理办法进行补充,引入跨预算平衡、绩效评价、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等等。上述改革过后,新《预算法》在预算管理制度、预算控制方式、地方债务风险、转移支付制度、预算支出约束等五个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一,新预算法完善了政府预算体系,健全透明预算制度
原预算法涉及的,基本上是公共财政预算的内容。新预算法明确规定 “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新预算法明确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新预算法增加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外,经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及报表,应当在批准后20日内由政府财政部门向社会公开,并对本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安排、执行情况以及举借债务的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明。
二,新预算法改进了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 原预算法规定预算审查的重点是收支平衡,同时要求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完成上缴任务。新预算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新预算法规定,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可以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用于弥补以后预算资金的不足,作为实现跨预算平衡、调节资金丰歉的重要工具。也就是说,一个预算内财政收入短收了,要通过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来弥补;超收了也不能“突击花钱”,只能用于冲减赤字或者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三,新预算法规范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控债务风险
原预算法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新预算法从五个方面对地方政府举借债务作出限制性规定:一是限制主体,经国务院批准的省级政府可以举借债务;二是限制用途,举借债务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三是限制规模,举借债务的规模,由国务院报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省级政府在国务院下达的限额内举借的债务,报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四是限制方式,举借债务只能采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不得采取其他方式筹措;五是控制风险,举借债务应当有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国务院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以及责任追究制度。
四,新预算法完善了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新预算法增加规定:财政转移支付以均衡地区间基本财力、由下级政府统筹安排使用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不得设立专项转移支付。除按照国务院规定应当由上下级政府共同承担的事项外,上级政府在安排专项转移支付时不得要求下级政府承担配套资金。上级政府应当提前下达转移支付预计数,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将上级提前下达的预计数编入本级预算。
这些规定有利于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提高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公开性,有利于减少“跑部钱进”现象和中央部门对地方事权的不适当干预。五,新预算法坚持厉行节约,硬化预算支出约束
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奢侈浪费问题,新预算法坚持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各部门、各单位的机关运行经费和楼堂馆所等基本建设支出。对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在预算之外或者超预算标准建设楼堂馆所的,责令改正,并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撤职、开除处分。
五、新《预算法》的不足和待完善之处
1、全口径预算体系还有待完善;
2、在划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总体模糊不清;
3、预算编制仍有完善空间;
4、预算绩效监督仍需深入推进。
尽管如此,新《预算法》的颁布和实施仍然是我国财税制度改革的重大进步成果。新《预算法》向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第五篇:2015年新《预算法》知识考试试题
2015年新《预算法》知识考试试题
姓名: 单位或股室: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30分)
1.预算自公历 起,至12月31日止。
2.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可以设置,用于弥补以后预算资金的不足。
3.政府性基金预算是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或者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4.各级预算的编制、执行应当建立健全、的机制。
5.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 发展水平相适应,与 相衔接。6.地方各级预算由 审查和批准。
7.地方各级政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向大会作关于 和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8.各级预算的收入和支出实行。9.各级国库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办理预算收入的、、、和预算支出的拨付。
10.乡、民族乡、镇政府编制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和。
11.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在每年 至 期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1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当按照 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并安排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13.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对、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和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社会保险的收支预算。
14.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依照本法规定,将所有政府收入全部列入预算,不得、。
15.各级一般公共预算应当按照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额的 设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增加的支出及其他难以预见的开支。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我国的《预算法》通过于()。A、1983年 B、1994年 C、1995年 D、1998年
2.我国国家预算收入的最主要部分是()。A、税收收入
B、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 C、专项收入 D、其他收入
3.预算的批复是指各级政府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之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各部门批复预算。A.上级 B.本级 C.下级 D.国务院
4.地方各级预算按照()的原则编制,除本法另有规定外,不列赤字。A.统筹兼顾、收支平衡 B.量入为出、收支平衡 C.统筹兼顾、量入为出 D.优先安排、重点支出
5.下列不属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管理职权的是()。A.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
B.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出关于本级总预算草案的报告 C.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D.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6.对本级各部门、各单位和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决算实施审计监督的部门是()。A.各级政府财政部门 B.各级政府
C.各级政府审计部门 D.上一级政府财政部门
7..新预算法自()起施行 A.2014年9月18日 B.2014年8月31日 C.2015年 1月1日 D.2015年2月1日
8.预算是由()组成。A收入和支出 B 收入和消费 C审查和监督 D 计划和决定
9.财政转移支付包括(),以为均衡地区间基本财力、由下级政府统筹安排使用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
A 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和地方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 B 中央对基层的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
C 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和地方上级政府对乡镇、村(居)的转移支付 D.中央直接对乡、民族乡、镇等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
1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照其经济性质分类,包括()和其他支出。A 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资本性支出、其他支出; B 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 C.商品和服务支出 D 资本性支出
11.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通过发行()举借债务的方式筹措。A地方融资债券 B地方政府债券 C 举借国外债务 D 银行借贷
12.地方各级预算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A 审查和预算 B 审查和批准 C 审核和计划 D 预算和批准
13.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编制本级决算草案,经本级政府()后,报本级政府审定,由本级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A.发展改革委计划
B.经济贸易部门列入计划 C.审计部门审计 D.税务部门审核
14.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依照本法第五十条规定报送备案的预算,认为有同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或者有其他不适当之处,需要撤销批准预算的决议的,应当提请()。
A.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审议决定。B.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审议决定 C.下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审议决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审议决定
15.县级以上地方各级预算安排对下级政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应当分别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后的()和()内正式下达。A.二十日、十五日 B.三十日、六十日 C.三十日、三十日 D.二十日、四十五日
16.各级预算由本级()执行,具体工作由本级()负责。A.政府组织、政府财政部门
B.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人民代表大会、政府财政部门
D.政府财政部门、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7.()以上各级预算必须设立国库。A.中央级 B.省级 C.县级 D.乡镇级
18.各级预算预备费的动用方案,由()提出,报()决定。A.本级政府、上级人大 B.本级政府、本级人大
C.本级政府财政部门、上级政府 D.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本级政府
19.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有超收收入的,只能用于()。A.冲减赤字或者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B.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C.冲减赤字 D.预算周转金
20.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将经批准的决算及下一级政府上报备案的决算汇总,报(A.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B.上一级政府 C.本级政府
D.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错选漏选扣1分,共40分)
1.我们国家实行的是一级政府以及预算,分别是()五级预算。A.中央
B.省、自治区、直辖市 C.设区的市、自治州
D.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 E.乡、民族乡、镇预算。
2.预算包括()预算。A.一般公共预算 B.政府性基金预算)备案。C.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D.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3.在《预算法》中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A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B 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C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
D 撤销本级政府和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和决议
4.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和单位、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及时、足额征收应征的预算收入。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征的预算收入的,不得截留、占用或者挪用预算收入。A.多征
B.提前征收
C.减征,免征,缓征 D.不征
5.国家实行国库()制度,对政府全部收入和支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A.集中收缴 B.集中管理 C.集中发放 D.集中支付
6.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有超收收入的,只能用于()。A.抵冲赤字 B冲减赤字
C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D增加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7.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有()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 A.未将所有政府收入和支出列入预算或者序列收入和支出的;
B.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多征、提前征收或者减征、免征、缓征应征预算收入的; C.截留、占用、挪用或者拖欠应当上缴国库的预算收入的; D.违反本法规定,改变预算支出用途的;
E.擅自改变上级政府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用途的;
F.违反本法规定拨付预算支出资金,办理预算收入收纳、划分、截留、退付、或者违反本法规定冻结、动用国库款或者以其他方式支配已入国库库款的。
8.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追回骗取、使用的资金,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A.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改变预算收入上缴方式的; B.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预算资金的; C.违反规定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的; D.其他违反财政管理规定的行为
9.各级预算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A.统筹兼顾 B.勤俭节约 C.量力而行 D.讲求绩效、E.收支平衡
10.我国预算法律制度是由()构成的。A.预算法
B.预算法实施条例 C.预算法实施细则
D.有关国家预算管理的其他法规制度
11.根据新《预算法》规定,财政转移支付包括()A.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
B.地方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 C.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 D.同级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
12.县级以上政府审计部门依法对()实行审计监督。A.预算执行 B.决算 C.预算草案 D.决算报告
13.针对预算执行,政府各部门应当履行那些职责?()A.负责监督检查所属各单位的预算执行为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 B.向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反映本部门预算执行情况 C.依法纠正违反预算的行为 D.以上答案皆不正确
14.接受检举、控告的国家机关应当依法进行处理,而检举人、控告人因此享有哪些权利?()。A.保密权
B.不得被压制的权利 C.不得被打击的权利 D.不得被报复的权利
15.我国新《预算法》的立法目的是:()A.为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 B.为了强化预算约束 C.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
D.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E.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16.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包括:()A.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B.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C.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 D.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17.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具体职权和职责包括:()A.具体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 B.具体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C.提出本级预算预备费动用方案 D.具体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E.定期向国务院报告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情况
18.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各级一般公共预算()。
A.可以设置预算周转金,用于本级政府调剂预算内季节性收支差额。B.可以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用于弥补以后预算资金的不足。
C.不可以设置预算周转金,用于本级政府调剂预算内季节性收支差额。D.不可以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用于弥补以后预算资金的不足。
19.预算开始后,各级预算草案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前,可以安排下列支出:()A.上一结转的支出
B.参照上一年同期的预算支出数额安排必须支付的本部门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以及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性支出
C.法律规定必须履行支付义务的支出,以及用于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的支出 D.本结转的支出
20.新《预算法》标志着我国加快建立()的现代预算制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A.全面规范 B.公开透明 C.公正公开 D.全面公开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根据新《预算法》规定,财政预算包括哪几种?
2.根据新《预算法》规定,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包括哪些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