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拟任县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题(2010年)
拟任县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题
哲
学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或根本依据。第二个方面是认识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实践性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在理论上全面地、科学地论证了实践,论证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二是马克(更多文章请访问,秘书交流网77520.net)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群众的行动,化作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5、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本性和灵魂。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①就是指它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②它不把任何现存的事物看成是永恒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③不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世界观作任何妥协④不同一切迷信和谬误作任何妥协⑤它要把自己的理论彻底地付诸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事业的进程。
7、物质概念是一切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
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9、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意识起源问题上的基本观点: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10、意识的起源:①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也是社会的产物③归根到底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11、辩证唯物主义把意识的本质概括为两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这种物质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2、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意识的本质进一步揭示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3、意识的作用:表现为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不同的意识,其能动作用具有不同的性质。(人的主观能动性)
1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反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
15、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客观规律是第一位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位的;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脱离或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注定要失败。
16、肯定主观能动性、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我们应当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积极的工作态度与求实的科学精神的统一。
18、辩证法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其理论内容来说,是因为它反映了事物运动、发展的辩证性质。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发展的科学。
19、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或叫宇宙观)。二者对立的实质在于对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源泉的看法不同。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20、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①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②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③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规律是核心)
21、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2、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为契机和前题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3、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
24、实践的基本特点是:①客观物质性②社会历史性③能动性。25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实践②社会实践③科学实验。
26、认识主体是人,认识客体是客观事物。主体和客休在实践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27、认识的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8、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两个发展阶段,两次飞跃: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9、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客体形态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认识具有表面性、具体性、直接性的三个特点。
30、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具有深刻性、抽象性和间接性
31、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所以又叫客观真理。真理又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有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2、每一具体历史阶段上的实践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3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具有有用性,凡是有用的不一定就是真理。
34、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需要而言的某种积极效用或积极意义。
3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其本质是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包括社会物质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三个方面。
36、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7、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反之则是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简称唯物史观,历史唯心主义简称唯心史观。
39、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它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以及发展变化的规律等。
39、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于社会存在和发展都具有作用,二者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但它们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0、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41、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具体表现为: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的变革与更替。
4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宗教、艺术等形态和人们的习惯、社会心理、民族感情等。
43、从意识主体的看,意识可分为社会意识和群体意识;从社会意识层次的看,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44、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①具有历史继承性②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③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性。
45、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的内在根据,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46、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7、社会形态是指同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特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从表面看,社会历史似乎是受偶然性支配的,而实际上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隐蔽着的必然性支配的。
48、关于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①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②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如同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形成的一种总的合力③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及其趋势归根到底体现经济运行的必然性。
49、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过程的真正主体。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的行动,只有符合历史必然性才能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只有同广大群众相结合、吸引群众参加才能取得重大的成果。
50、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51、所谓社会进步: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是指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即旧的较低级的社会形态被新的较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二是指一个社会形态内部的演变发展,即同一社会内部,基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进行某种改革或调整,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生活不断进步。
52、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其前进运动的具体道路并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甚至历史前进道路上还会出现停滞和倒退,然而这并不能改变社会进步的总的历史趋势。
53、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这是人区别其它动物的根本属性,离开社会,离开实践,人就不成为人。
54、历史发展同样也必须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趋势。一般会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55、马克思恩格思明确地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规定为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本质和价值目标。
56、生产方式即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方式。它包括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57、生产力是指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基本构成要素:①劳动对象、②劳动资料③劳动者。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
5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社会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包括①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相关关系②产品的分配关系、③交换关系④消费关系⑤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它方面。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它表示人类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上的社会性质。
59、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性: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是一条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
60、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要揭示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经济规律。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人们对规律只能发现、认识、研究和遵循,而不能改变或废除,更不能制定或创造新的规律。6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商品是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6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为商品的自然物体本身所具有,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任何商品都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63、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方面,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64、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劳动价值论的核心。
65、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6、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价值量的确定以简单劳动为基本尺度,把复杂劳动折合为一定倍数的的简单劳动。商品的价值量与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7、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68、从质的方面看,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从量的方面看,价值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从价值的本质看,反映着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69、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换由别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对地表现出来。70、货币的本质在于:①货币是固定充当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②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71、货币的职能: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或称购买手段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72、通货膨胀是指:货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从而导致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的现象。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导致物价下降,引起货币价值供应量上升的现象。
7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74、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
75、价值规律在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①调节作用②促进作用③分化作用。价值规律的分化作用是:一是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态,否定平均主义;二是社会制度的制约性削弱的情况下,发生两极分化。76、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7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78、劳动力及其作为商品为特点:①劳动力是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②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79、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就资本的特殊性来说,资本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的本质是体现在物上的或者说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80、资本的划分: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可变资本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成为生产剩余价值的源泉,使价值增殖。
81、剩余价值并不是由投入生产的全部资本带来的,而是其中的可变资本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出来的。82、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其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83、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84、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85、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前者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后者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86、从货币资本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依次经历三个阶段、三种形式、执行三种职能:一是购买阶段,货币资本形式,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二是生产阶段,生产资本形式,是在车间里生产出商品;三是售卖阶段,商品资本形式,收回成本并把商品价值的增值实现为利润。体现了购、产、销的统一 87、C:不变资本价值;M:剩余价值;V: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由可变资本带来; 利息是市场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88、资本主义地租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89、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90、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①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共产主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自身扬弃的结果;③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会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并实现共产主义。91、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共产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显著特征和根本标志。92、共产主义社会的自身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①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②关于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93、无产阶级之所以能够承担历史使命,是由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其阶级特点决定的。无产阶级的特点:①最先进的阶级②最革命的阶级③最有组织性和团结性的阶级④是其他劳动阶级的唯一的天然代表⑤无产阶级的范围,不仅包括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还包括脑力劳动的无产阶级。94、无产阶级运动就其形式来说,“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就其内容来说仍然是国际性质的。95、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国家政权,上升为统治阶级,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最根本的和首要标志。暴力革命是主要方式,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权。96、1915年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要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一国胜利论)。并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实践得到检验。97、1921年,苏维埃俄国的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被新经济政策代替。政治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①党内实行“工人民主制”②建立党内的监察体制③实行党政分工,正确划分党和苏维埃的职权范围④整顿和改组肃反机关⑤精简机构。
98、(列宁)就执政党如何实现自己领导:①党通过苏维埃国家机关来实现领导②通过选拔、教育和调配干部来实现领导③通过国家机关党组织的活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领导。
99、(列宁)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①必须由“战斗命令制”改为实行“工人民主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党内一切机关要实行普遍的选举制、报告制和监督制。②党内实行集体领导制度。③设立党的监察机关。
100、列宁讲的“文化建设内容”很多,基本内容是指发展物质生产和普遍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最重要的是发展国民教育。
101、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发展阶段问题。列宁说:“资本主义愈不发达的社会,所需要的过渡时期就愈长”。
毛泽东思想
10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在同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大约1927年。103、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04、党的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105、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06、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07、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6个方面。①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③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④关于政策和策略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⑥关于党的建设
1981年11届6中全会将这六个方面的立场、观点、方法表述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并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08、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
109、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110、中国无产阶级除了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以外,还有许多特出的优点:①中国无产阶身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三种压迫,最具革命性②中国无产阶级开始走上革命舞台,就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比较有觉悟③中国无产阶级和农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中国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
112、中国资产阶级有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区别。买办资产阶级总体上是革命的对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间内参加当时的反帝国主义战线。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重性的阶级(受压迫能够参加革命;经济上和政治的软弱性,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113、中国革命的性质: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我们也称这种革命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 114、新、旧民主革命相比,“新”在哪里:①时代不同②领导权不同③前途不同
115、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领导权不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资产阶级来领导,而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116、中国革命的步骤:分两步。①民主主义的革命。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的民主主义的中国②社会主义的革命。是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11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18、中国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19、武装夺取政权的主要内容:在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地区,要把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土地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主要内容,农村根据地是基本阵地。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以农村工作为主,城市工作为辅,城市工作配合农村的武装斗争。党在城市工作的方针:隐蔽精干,积蓄力量,长期埋伏,以待时机。
122、新民民主主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123、新民民主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124、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或三大经济纲领:①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②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③保护民族工商业。
125、新民主主义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文化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26、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127、人民战争的三个结合:作战兵团与地方、正规军与游击队、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
128、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宗旨②党指挥枪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④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⑤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三大原则⑥打仗、做群众工作和生产三大任务。
129、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①无产阶级领导权是统一战线乃至整个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②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③实现党对同盟者领导的重要条件。
130、独立自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是实现党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中心环节。131、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①又联合又斗争②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③有理、有利、有节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32、制定政策策略的基本依据和原则:①要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的实际情况及其变化来制定党的政策策略②要有全局观念,树立大局意识③要走群众路线④要有所区别⑤要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13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134、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用民主的方法并不排斥强制性措施。
135、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36、思想政治工作要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思想和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政治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
137、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以后,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
138、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①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③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④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原则⑤民主原则
139、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40、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最基本内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根本的是必须进行调查研究。
14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142、毛泽东把认识发展概括为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样两次能动飞跃的无限延续,亦即从实践到认识双重认识到实践的发展。
143、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既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共性个性、相对绝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144、群众路线是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根本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45、党的基本工作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46、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地领导革命和建设;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148、实事求、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统一:实事求是是三者统一的基础,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都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论。邓小平理论
149、邓小平理论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
150、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时代特征: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浪潮;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以及世界矛盾变化、力量消涨;两个总结(时代依据):对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深刻总结。15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起点。初步形成是党的十三大。走向成熟的标志是1992年南方考察讲话 152、1992年南方考察讲话三大理论突破:①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③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检验我国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提供了根本判断标准。
153、十四大以后,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项目进入了一个以“整体突破”、“制度建设”、“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为标志的新的历史阶段。党在思想理论方面也取得了四大理论突破:①对公有制的含义、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②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③对我国的政治建设和党的执政方式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④对党的建设理论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154、一种理论是否形成了科学体系,最根本的是看它是否回答了该理论领域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155、邓小平理论形成了科学体系的根据:①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②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哲学基础,各主要观点之间形成了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③贯通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156、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②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57、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判,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奠定了基础。开展实践标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作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
15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两大历史性贡献:一是正确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实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大团结;二是创立和发展建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15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的统一。二者相互贯通、互为前提、互为目的、互为统一。
160、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党能够始终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161、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它具有普遍性,不单指中国。共同富裕最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16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
163、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价值目标,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准。
16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①理论上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供了认识社会主义新的视角和方法②在实践上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根据。165、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成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主要手段。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一次革命是一场制度革命,是要推翻“三座大山”,是对旧制度的彻底否定,是一种由下而上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般的阶级斗争和武装斗争;第二次革命是一场体制革命,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方式是由执政党主动发起的、由上而下的、渐进的变革。
166、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6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①是对社会国情的科学认识;②是对自然国情的科学认识。这个两层含义要求我们既不能超越,也不能倒退。
16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16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无关系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7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71、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小康社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000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达4万亿美元,经济总量由世界第6位提升到第3位。
172、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内容: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区域布局调整、技术结构调整。173、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三农问题,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教兴国战略是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174、四个现代化:主要是经济现代化,关键是科技现代化。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两个原则”:不搞土地私有制;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两个飞跃”: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175、必须选择市场经济的原因:一是市场经济只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手段;二是市场机制是当今世界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三是市场经济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四是现阶段生产力的落后状况,客观上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补上市场经济这一课;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客观上要求我国实行市场经济。
176、国企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77、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建立多层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178、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79、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重点是吸收西文发达国家技术与资金。
180、对外开放的可行性:①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③世界也需要中国。
181、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问题;已成为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需要;是对外开放自身进入阶段转换时期的需要。182、对外开放处理好三大关系:对外开放与大胆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关系;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对外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
183、新时期外交战略的总方针和总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与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坚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政策和立场。
184、我国外交战略的根本原则: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与安全,决不允许别国干涉中国内政,始终把国家的主权与安全放在第一位。
185、新时期外交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坚持从国家利益出发,超越意识形态,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按照独立自主四项原则,正确处理党的对外关系。
186、新时期外交战略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三大任务):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努力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国内的现代化建设尽可能争取到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187、新时期外交战略的根本原则:坚决维护国家独立、主权与安全,绝不允许别国干涉中国内政,始终把国家的主权与安全放在第一位。
18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89、独立自主四项原则: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
190、民主三层含义:国家形态的民主、制度形态的民主、作风形态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它是阶级的民主、集体主义的民主(特点)。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民主与自由、民主与集中、民主与纪律、民主与党的领导。这四个关系统一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上来,统一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上来。
19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一是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二是民主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根本手段;三是民主是防止腐败、保证党和国家不变色的根本保障;四是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192、政治文明是指人们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它的核心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19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其它重要制度(主要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管理和群众自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95、社会主义人权的内容和基本要求:首先是强调多数人的人权,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劳动人民的人权;其次,强调社会主义人权是全面的人权,它不仅包括公民的政治权利,而且包括公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196、人权的基本观点: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统一;生存权与发展权的统一;人权与国情的统一;人权与国家主权的统一。
197、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内在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保证、相互制约。
198、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①必须坚持民主与法制两手并举;②必须严格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总方针;③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④大力加强法治教育。
199、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现有政治体制存在许多弊端,最突出的是权力过分集中;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深入,现有政治体制与之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相适应;政治体制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的矛盾冲突和不相适应。
200、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以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改革为途径,以巩固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为目的。评价标准:国家政局是否稳定,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201、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总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
主要内容:主要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20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2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三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基本要求是: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20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核心是思想道德建设。
206、道德建设的核心:树立和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207、特别行政区有独立的行政管理权、独立的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独立的地方财政权等,台湾特别行政区还可以保有自己的军队。
208、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是统一的。党的政治领导是党的领导的主要内容,党的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的前提和基础,党的组织领导是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的组织保证。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组织建设是实现党的思想政治路线的组织保证。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209、重视党的制度建设,是邓小平党建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制度建设最主要的是完善和发展民主集中制。
210、党的作风: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重点是克服种种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
211、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12、爱国统一战线主要内容包括:“一个目标”:是实现“四化”、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两面旗帜”:高举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两面旗帜;四个服务: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213、领导权是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形式,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都不具有法律上的权力义务关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14、“三个代表”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政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15、“三个代表”赋予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21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地位和环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21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是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
218、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马克思主义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理论创新的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理论创新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219、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发展的核心抓经济。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220、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备机遇期。
22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222、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23、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首要任务。劳动者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22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的本质是创新。225、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本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任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改革的实质:体制创新。
2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27、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必须有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主要表现:产业结构、布局结构、所有制结构。
228、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两个重要关系:学习、借鉴与对立、斗争的关系;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既要借鉴····,又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的东西和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政治体制改革的着重点要转向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其主要内容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
2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重要保证。
230、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31、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二个联盟(内涵):劳动者联盟、爱国者联盟。
234、统一战线(作用)四个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民主政治的需要;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需要。
235、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236、宗教三性:存在的长期性、问题的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237、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38、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239、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240、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241、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42、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观点是党的基本政治观点;
243、“四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的政绩观;人才是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人才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
244、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
24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
246、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47、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248、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党群关系是核心。中共党史
249、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并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250、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代表: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李达、周恩来。251、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23日上海第一次党代会。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252、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1926年7月9日开始北伐。253、“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彻底清算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瞿秋白当选新的中央政治局主要领导。是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斗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254、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中国革命必须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反动势力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广大农村的统治较薄弱。255、1930年底至1931年7月前三次围剿;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连同中央机关8万多人,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闻名于世的长征。256、1935年1月“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从1942年2月到1945年4月开展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包括: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以反对主观主义为中心任务。257、“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三大优良作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以及自我批评。
25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才是强大的科学的思想武器,才能为我们指引正确的方向;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主要依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斗争战胜强大敌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石。259、1982年9月,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87年10月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260、1992年初春,第一次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261、“三个代表”是十六大的灵魂。经
济
262、市场经济,就是主要通过市场调节社会经济活动、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
特征:主体的自主性、关系的平等性、体系的完善性、活动的竞争性、发展的开放性、运行的有序性。
263、市场经济的主要缺陷:会造成经济生活一定的盲目性、难以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总体结构合理、不能解决外部不经济行为、难以兼顾非盈利性公益事业的发展。
264、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调节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范畴,含有价格、供求、竞争三个市场要素。
特点:关联性、自发性、滞后性、客观性、灵活性。
265、影响供给的因素:产品的成本、商品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政府的租税政策。供求机制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影响需求的因素:商品的效用,消费者的需要,消费者的收入、商品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人们预期的该商品和其他商品将来的价格。
266、价格机制的功能:调整信号、竞争手段、导向信息,平衡参数。267、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天然属性。
268、竞争规律的作用:使价值决定得以确定、使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得以实现、使供求规律得以发挥作用。269、市场规则是关于市场活动诸主体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270、法治是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271、市场的主体:企业、居民、政府、市场中介组织。
企业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居民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微观主体之一;
272、政府的经济职能: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确定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搞好某些方面资源配置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信息引导,促进信息畅通;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
273、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以产权制度为核心,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反映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使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一种企业制度。
274、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公司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公司承担有限责任;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是公司的法人代表,占有公司法人财产权。
275、三种企业(厂商)制度: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
276、从微观看,市场体系的作用:是实现各经济主体相互联系的纽带;是微观经济主体发挥和展示活力的舞台;是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合理化的重要条件。
从宏观看,是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基础;是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发挥宏观调控效果的重要条件。277、商品市场由三部分组成: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服务商品市场。商品市场三大功能:实现交换、评价商品、影响供求。
278、消费品市场特点:多向性、多变性、替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279、生产资料市场特点:批量大、专用性强、配套性强、“引申需求”关联大。
280、货币市场的特点:融资时间短、信用工具流动性强、参与者众多、利率变动频繁。基本职能:调剂各市场主体之间短期的余缺、调节货币供应量。
28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保障职能、参数调节职能、间接的资源配置职能。
282、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是弥补市场缺陷的需要、是适应经济成分多元化的需要。283、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物价稳定、适度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不平衡、社会公平。手段: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中价格杠杆手段最敏感、最灵活;;税收杠杆最死板。国家除保留必要的行政手段外,应更多地运用的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284、经济政策是一个政策体系,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285、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286、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多种分配方式:按个体劳动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经济收益分配;按资分配;按福利制度分配;农村承包户的收入分配。
利息、股息、红利、租赁收入、技术、信息、工业产权、知识产权转让收入都属于生产要素分配。
287、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求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国际经济
288、国际贸易方式: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补偿贸易、对等贸易、易货贸易、租赁贸易。289、国际贸易政策:自由国际贸易政策、保护国际贸易政策、公平国际贸易政策。290、战后世界经济三大支柱:“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1947年4月、23个国家。局限性: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不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管理范围过于狭窄;规则很不严格;争端解决机制存在严重缺陷。291、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总部在日内瓦。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第143个成员国。秘书处是其日常办事机构。
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贸易自由化原则、透明度原则、允许例外和差别待遇原则。非歧视原则通过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和互惠原则来实现。
292、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必须同其他国家立即结清的各种到期支付的差额。
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项目、资本、平衡和金融项目。
293、外汇市场的形式:无固定场所和有固定场所。主要由:外汇指定银行、外汇经纪人、进出口商及其他外汇供求者、跨国公司、外汇投机者、中央银行等政府主管外汇机构。外汇市场业务种类:现汇业务、期汇、套汇业务。
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之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我国采用直接标价法。
294、国际储备三个基本作用: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作为一国对外举债的基本保证。295、国际金融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市场。29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45.12成立,华盛顿。国际复兴银行(世界银行):IBRD,1945.12成立,华盛顿。国际金融公司:IFC,1956.7成立,174个成员国,华盛顿。亚洲开发银行:ADB,1666.11成立,菲律宾马尼拉。亚洲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APEC,1989.11成立,21个成员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职能:向会员国提供短期信贷,调整国际收支不平衡,维持汇率稳定,从而消除障碍,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及世界生产资源的开发。
国际复兴银行(世界银行)主要业务:对会员国政府或政府担保的私人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7至30年)297、长期资本流动: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可分为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
298、跨国公司是世界商品的重要供应者和购买者,又是国际资本的主要拥有者和借贷者,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组织者。
299、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外商其他投资方式。
300、经济全球化: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愈益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一定程度的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内涵是:生产力的发展超越国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合理配置与重组。301、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最终意志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302、法的特征: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03、制定、认可、解释是法律创制的主要三种方式。304、法律关系主体:自然人、国家机关、国家。法律关系客体:物、行为、非物质财富。
行为是以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事件是不以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
305、法的分类:
一、成文法与不成文法;二实体法与程序法;
三、国内法与国外法;
四、一般法与特别法。实体法一般是指以规定主体的权利义务或职权职责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法。如民法、刑法、行政法。
程序法是指以保证主体的权利义务得以实施或职权职责得以履行的有关程序和手续的法。如各种诉讼法。宪法、行政法、刑法属于公法;民法、商法属于私法。
306、法的部门就是按照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或不同方法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当代中国法的部门,法学界一般是作如下层次划分:第一层次,宪法部门;第二层次,基本法律部门,第三层次,包括各基本法律部门的子部门;第四层次,包括第三层次下的子部门。
宪法法律部门:选举法、国家机关组织法、立法法、国籍法。
307、法律效力即指法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包括法的效力层次(等级)、效力范围。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其效力依次递减,这是一般规律。308、我国立法体制:一元、两极、多层次。
立法程序:法案的提出、法案的审议、法案的通过、法律的公布。
309、法的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法的实施有两种基本形式:法的遵守,法的适用。
310、对人的效力:我国以属地主义为基础,以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为补充。
311、法律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312、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主体、过错、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
313、行政相对人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警告、罚款、没收、停业停产、吊销证照、行政拘留。行政公务人员承担行政责任方式: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行政机关承担行政责任方式:改变或撤销违法行政行为、行政赔偿。
免责条件:时效免责;不诉免责;自首、立功免责;补救免责;协议免责;自助免责。
314、决定国家性质的因素: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社会的精神文明。
315、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合作的基本方针是“十六字方针”;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不是反对党,而是参政党;政协会议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组织形式;各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共同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16、中国的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宪法地位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主要职能是进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17、行政法调整对象是行政关系。包括行政管理关系;行政法制监督关系;行政救济关系;内部行政关系。
318、行政法的特点:对象的确定性、内容的广泛性、内容的相对易变性。
行政法形式上的特征:无统一完整的实体行政法典;可以有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
319、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行政主体的恒定性;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一般由法律预先确定;国家权利具有不可处分性(禁止行政机关自行设定职权或任意放弃职责);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不对等。
320、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参与行政管理的权利、合法权益受保障的权利、受益的权利、要求行政救济和行政赔偿的权利。
321、行政组织法是我国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有关行政组织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322、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基本精神和要求:职权法定、权责统一、依程序行政、违法行政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323、行政合理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是自由裁量权的存在。要求:正当性、平衡性、情理性。行政合法性原则既适用羁束行政行为,又适用于自由裁量行为;行政合理性原则仅适用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324、行政合法性原则既适用行政管理,又适用行政诉讼;行政合理性原则不适用行政诉讼。
325、行政行为的效力内容包括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326、行政许可的特征: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管理性的行政行为;行政许可是对社会实施的外部管理行为;行政许可是根据公民、法人或者是其他组织提出的申请产生的行政行为,无申请即无许可;行政许可是准予相对人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327、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时间不超过45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5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在20日内组织听证。
328、行政机关对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的行政许可予以撤销的,被行政许可人基于行政许可取得的利益不受保护。
329、行政征税:流转税、资源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
330、行政征收的原则:行政征收法定原则;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及时足额征收原则;尊重相对人财产权原则。
331、行政处罚种类: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行政许可证或执照、行政拘留、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警告属于申械罚;罚款和没收属于财产罚;责令停产停业和暂扣吊销证照属于行为罚;行政拘留属于人身罚。
332、听证程序适用于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行政许可证或证照、较大数额罚款等处罚案件。
333、行政给付种类:抚恤金,特定人员离退休金,社会救济、福利金,自然灾害救济金及救济物质。行政给付原则:行政给付法定原则;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及时足额支付原则;专款专用原则。334、行政合同法律制度的原则:公开竞争和平等竞争原则;全面履行原则;公益优先原则。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如果行政主体认为合同的继续履行将不利于公共利益的后果时,有权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同时,行政主体对合同的履行有监督权。
335、行政指导方式:引导、劝告、建议、协商、示范、制定导向性政策、发布官方信息。336、行政程序民主参与原则:参与听证权、陈述申辩权、复议申请权;
行政程序公正公开原则:执行分离、相关人员回避、行政信息公开、行政处理公开。
行政程序行政效率原则:精简程序环节、减少行政浪费、明确办事实效、申诉不停止执行。337、上级复议机关,既可能是某级政府的主管部门,也可能是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
338、不可申请复议的事项:制定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的抽象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行政主体对民事纠纷的居间调解、仲裁等居间行为。
339、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行政复议不是提起行政诉讼的的必经前置程序原则;具体行政行为不因诉讼而停止执行原则;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原则;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原则;司法受案和变更有限原则。
340、不能作为行政诉讼案件受理: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既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内部行政行为;终局行政行为。举证期限:10日。被告在诉讼过程中不得自行收集证据。
341、行政责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责任法定原则;因果联系原则;责任相称原则;责任自负原则;依法追究原则;教育、补偿、惩戒相结合原则。
342、行政系统自身监督:报告工作制度;执法检查制度;审查批准制度;行政复议制度;备案检查制度;考察惩戒制度。行政监察机关拥有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处分权。
物权是民事主体依法对特定的物进行管理、支配并享受物之利益的排它性权利。所有权、使用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都是物权。物权优于债权。
343、债的法律事实:合同、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侵权行为、缔约过失及其他。344、知识产权是民事主体对其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专利权利。著作权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商标权即注册商标专用权。
专利权的实体: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
345、继承权的取得:法律的直接规定;合法有效遗嘱的指定。法律的直接规定: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抚养关系。346、人身权是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具有人身属性而又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特征:与民事主体的人身密不可分;是民事主体不可缺少的权利;是非财产性权利。347、民事责任两种基本责任类型: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行政管理
348、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利用合法权利,制定公开政策处理公共行政事务的行为和过程。从管理主体角度可分为立法管理、行政管理、和司法管理。从管理对象角度可分为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行政管理是国家管理的核心和基础,是政府活动的核心。作用:基础作用、保障作用;主导作用。
特征:鲜明的政治性、服务的广泛性、重要的执行性。
349、政府职能:是政府在一定时期根据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需要而担负起的职责和功能,反映了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基本任务和主要作用,是国家本质的外在表现。
社会管理职能:
一、调控性职能,包括指导职能、协调职能、监督职能。
二、管理性职能,包括经济管理职能、教科文管理职能、行政事务管理职能和公共福利事业管理职能。350、政府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特征:阶级性和广泛性;系统性;稳定性和发展性。351、把一切公共服务都市场化的趋势是不可取的。
352、政府职能配置的原则:适应外部环境需要的原则;与政府能力相一致的原则;根据政府层级,恰当配置政府职能的原则。
适应外部环境需要的原则:一是适应外部环境需要,二是社会环境对政府职能的要求,三是文化传统; 与政府能力相一致的原则:一是政府的财力富足程度;二是政府人力资源的层次。
353、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转变:一是由微观经济管理与调控转向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二是管理对象由企业变为市场;三是由人治性的计划管理转向法制管理。354、两个引导: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355、政府职能墨迹的关键是政企分开。
356、行政组织的特性:阶级性、权威性、法制性、系统性。
357、行政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同类同事;职责相称;单头领导;领导限度;区分性质;明确路线;级别层次;精简效能;厉行节约,反对官僚主义。
358、行政组织部门划分的主要方法:直线式结构;职能式结构;直线职能式结构;矩阵式结构。359、人事行政的管理体制:部外制、部内制、混合制。
360、人力资源开发:配置性开发、提高性开发、利用性开发、流动性开发、整体性开发、储备性开发、自我开发。361、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按绩升降;职务常任、分类管理;法规健全、依法办事;强调职业道德,实行政治中立。
362、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色:分类管理方式与西方国家不同;考试录用范围与西方国家不同;政治要求与西方国家不同;管理体制与西方国家不同。
363、党管干部的原则,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364、“能”的考核:从事本职工作的智力;工作能力;身体状况。
“绩”的考核:工作成绩;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和效率。绩是考评领导者的最主要内容。
365、任用有形式: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考任制。交流的形式:调任、转任、轮换、挂职。回避: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地区回避。
366、公开政策的作用:导向、调控、分配。
367、政策制定的程序:
一、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二、研究信息,拟订方案。
三、筛选评价,比较择优。
四、组织实施,追踪反馈。
368、行政信息的处理:检核、提炼、分类、传输、储存。369、财务行政管理的原则: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做到用最合理的资金办最有效的事情;
370、政府采购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和有效竞争原则;物有所值原则;推动国内竞争和促进产业发展原则;防腐倡廉原则;支持政府其他政策的原则。
371、行政监察的基本职能:法制监察职能;管理调节职能;抑制功能;扬善功能;反馈功能;封闭功能。372、立法监督的内容:宪法监督;法律监督;计划监督;人事监督。373、行政效率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社会效益上。
374、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办事高效、盍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375、行政体制改革的特点: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重视渐进调适;社会震动较小;见效较慢。
376、政府体系的自我完善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政府日常的行政运转机制的逐步完备;二是通过系统的行政改革来实现。
377、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非国有化;二是自由化;三是压缩式管理。在实践中采取的形式:一是政府业务合同出租;二是打破政府垄断;三是建立政府部门和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四是公共服务社区化。
378、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分权与权力下放;公共人事制度变革;提高服务质量,发送公共机构形象。379、国际上关于行政发展的理论:行政不发达论;行政发达论;行政模仿论;行政改革论。领导科学
380、西方领导思想和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的领导特质理论;第二阶段: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领导行为理论;第三阶段:领导权威理论;第四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盛行的权变理论; 381、实践要求无产阶级必须有自己的领导者,对自身运动进行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
382、共产党实现领导的条件:一是党能始终保持其先进性;二是制定正确的纲领;三是采取正确的策略。
383、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应该与第二国际的党有明显区别:一是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二是党是阶级的组织;三是党是有组织的部队;四是党是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起来的;五是党是按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战斗部队;六是党的纲领和策略是正确的。
384、毛泽东领导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点: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领导活动的根本宗旨;二是群众路线是领导活动的根本工作路线。
385、邓小平说:领导就是服务。
邓小平说: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386、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一是党政分开;二是权力下放;三是精简机构;四是从长远着想,解决好接班的问题。
387、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环境;领导目标。388、领导者的核心素质:价值观、见识、品格。
领导者职能素质包括:科学决策能力,选人用人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389、领导影响力:三个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方面:领导者的创新程度;权威命令的接受程度;组织内聚程度。
390、科学合理授权:一是授权能够减轻领导者的工作负担;二是授权能够锻炼被领导者的能力;三是能够发挥他人的专长;四是能够改善上下级关系。
391、领导用人原则:坚持德才兼备,切勿求全责备;;大胆选拔新人,切忌论资排辈;用有胆有识之才,戒唯顺唯亲之风。
392、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原则: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合理搭配,整体效能;注重政绩,人民公认。
393、靠拢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原则:党管干部的原则;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办事原则。320、领导协调的类型:一是领导工作关系协调;二是领导人际关系协调。
领导工作关系协调:部门任务协调、工作时间协调、政策措施协调、工作要素协调。
领导人际关系协调:上下级关系协调;同级领导或组织之间的协调;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协调;领导者与下属间相互关系的协调。
394、平等原则:政治平等、法律平等、经济平等、人格平等。诚信原则:守信、信任、不轻诺、诚实。
395、领导方法的特点:目的性、中介性、多样性、动态性、多层次性、条件性。
396、领导艺术的特点:突破性和创造性;非模式化和非规范性;随机性和灵活性;直觉性和经验性;适度性和综合性。
324、有效的领导者不是从他们的任务开始,而是从他们的时间开始。
397、领导绩效的特点:社会性、多样性、继承性、辐射性、多因性、主客观统一性。科学常识和科学前沿问题
398、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光速是机械运动的极限,不可逾越。399、进化论是近代生物学的基石之一。
400、激光的优越性:定向发光、亮度极高、颜色极纯、闪光时间极短。民族宗教
401、民族形成的四个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402、列宁关于民族问题两个历史趋势:一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生日益频繁。403、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原则;民族团结原则;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原则。404、宗教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们的头脑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的反映。405、宗教的“五性”特点: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四川省情
406、四川辖区面积48.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的第5大省。总人口8700.4万人,仅次于河南、山东,列全国第3位,西部第一位。有55个民族,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有维管植物9250多种,居全国第二位,松杉植物(水杉、红杉、银杉)种类居全国之首。大熊猫数量占全国的85%以上。407、九寨沟、黄龙寺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乐山大佛、峨眉山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408、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科院成都分院、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中央在川科研机构188个,省市县三级独立科研机构87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两院院士55人。
409、四川有普通高等院校62所,其中5所列入全国“211工程”建设。
410、四川是连接邻省区最多的省份。东邻重庆,南接贵州、云南,西依西藏、青海,北靠甘肃、陕西。
411、四川属于中国汉、藏、彝、羌等民族文化复合区。
412、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军事、交通、和邮电通讯中心。成都军区担负着保卫中国西南5省区230万平方公里土地、1.94亿人口、7800公里国境线的重要任务。到2003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超过1500公里,居全国第6位,西部第1位。
413、四川自然地理的主要特点:①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②地势起伏大。西北部高(海拔3000-4000米)而东南部低(海拔400-500米)。③气候复杂多样。全省从南亚热带到寒温带的各种气候带都有。地域气候复杂,在全国仅次于西藏和云南。④河网结构别具特色。河网结构明显地分为3个类型:一是树枝状水系,如岷江、沱江、嘉陵江和涪江等,大体上由西北流向东南;二是羽毛状水系。如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等,均作南北走向,东西依次平行排列;三是网状水系。如西北隅的白河和黑河,由拿向北流入黄河。⑤生物多样性。
414、四川区域经济的发展经过了5种格局的变化:①以成渝为中心的“两点式”区域经济格局;②“一线”“两翼”
区域经济格局;③“依托两市,发展两线,开发两翼,带动全省” 区域经济格局;④“依托一点,构建一圈、开发两片、扶持三区”
区域经济格局;⑤以成都平原和攀西地区为重点、各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415、目前,四川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大体形成了三个类型:①较发达地区,包括成都平原蜷曲、川南地区和攀枝花市。②发展中地区,主要指丘陵地区。内江、南充、资阳、遂宁。③后发展地区,主要包括山区和民族地区。
416、四川区域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①城乡二元结构制约明显。②区域发展不平衡。③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④区域中心缺失。⑤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⑥聚集效应不明显。
针对上述问题,今后四川区域发展的三个重点:①凸现各地特色和比较优势;②区域间的合理分布和有效衔接;③差别化的区域政策。
417、三个转变: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大力来历推进城镇化进程;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418、“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419、“五个坚持”,即:①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②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③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④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⑤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420、西部大开发的“五篇文章”,是指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快四川发展,要努力做好基础建设、生态工程、结构调整、科教兴川、改革开放这“五篇文章”。
421、六大支柱产业,即:电子信息、水电、机械冶金、医药化工、饮料食品、旅游业。
422、六小工程:指节水灌溉、人蓄饮水、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和草场围栏。
423、“三有一不”企业:指“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不挪用”的企业。
424、“四个一批”,即:完成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新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积极做好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425、“大通关”,指快捷、便利的外贸进出口通道。“大通关工程”包括大通关协调机制、大通关服务、大通关信息平台等内容。
426、公共财政,是指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以弥补市场机制缺陷为基本职能,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基本任务的财政分配形式。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等具体职能。
427、加强民族地区教育主要措施:①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在10年内投入30亿元;②认真落实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③努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④积极发展以卫星电视教学为重点的现代远程教育;⑤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双语教学;⑥调整教育结构,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428、“新两纲”是指:《四川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四川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
429、“三同时”制度,指污染治理设施与建设项目必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的制度。430、“4050”人员,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年龄偏大(男50周岁以上、女40周岁以上)、就业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
431、“两个确保”,指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432、“三条保障线”,指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433、“五大扶贫工程”,指新村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和牧区扶贫。
434、联系人大代表的“三项制度”,即走访、办事和通报制度。
第二篇:006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六)
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资料
(六)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考试复习知识要点
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需要有新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来指导;中国社会已经具有形成新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的客观基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社会已经具有形成新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的主观条件(共产主义理想的知识分子、宝贵的实践经验)。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3.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形成、成熟、发展四阶段。萌芽: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1日)《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科学地认识和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5日)《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中国革命特殊道路的理论。成熟: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实践论》(1937年7月)《矛盾论》(1937年8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论持久战》(1938年5月)《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0月)《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4.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作出了概括: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十二大补充)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5.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概括为六个方面: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
6.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8.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认清中国的国情),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9.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六大基本特点: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保持着;二是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较大作用;三是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后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联盟专政;四是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五是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六是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0.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基本特点,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 1 了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11.中国无产阶级除了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即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以外,还有它许多特有的优点。最具革命性、比较有觉悟、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盟友。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12.资产阶级有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区别。买办资产阶级总体上是革命的对象,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重性(两面性)的阶级。
11.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和革命队伍的主力军。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
12.中国革命在第一阶段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义革命相比,“新”在哪里呢?毛泽东认为,一是时代不同(中国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二是领导权不同(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三是前途不同(替资本主义扫清道路、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13.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1956年)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5.1928年10月、11月,毛泽东总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深刻地阐明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6.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阵地。17.《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18.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其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19.毛泽东1949年6月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完整地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任务是:对内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对外抵御敌人的侵略,用民主的方法教育人民,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同时,必须有步骤地解决国家工业化问题,使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下稳步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
20.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21.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也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2.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3.1927年8月7日,在中央召开的紧急会议上,毛泽东鲜明地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25.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实行人民战争。民众的力量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26.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和“诱敌深入”的原则。
27.农民是无产阶级坚固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是一定 时期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
28.无产阶级领导权是统一战线乃至整个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
29.共产党要取得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首先必须保持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
30.实现党对同盟者领导的重要条件: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褔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加强政治教育。
31.毛泽东把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作为统一战线的根本策略原则。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标。
32.在同统一战线内部的资产阶级顽固派的斗争中,毛泽东提出了自卫、胜利和休战原则,就是有理、有利、有节。
33.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4.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党的政策策略是党和群众利益的集中体现。
35.制定政策策略的基本依据和原则:要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的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要有全局观念,树立大局意识;要走群众路线;要有所区别;要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36.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37.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专政)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民主)。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则分为不同的情况。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
38.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用民主的方法并不排斥强制性措施。毛泽东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概括为一个公式:团结——批评——团结。
39.1956年9月党的八大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40.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41.1939年10月,毛泽东提出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
42.党的建设过程是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着的,这是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最高目标和历史任命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体现,从根本上决定着党的建设。政治路线确定后,党的建设要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要用贯彻党的政治路线的实际效果来衡量和检验党的建设工作。
43.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强调着重从思想上建党。44.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解决世界观问题。
45.整风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形式。整风是在全党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一种形式。46.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47.毛泽东提出了“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民主集中制的纪律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目标,是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48.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他指出,我们党的干部路线,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坚持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和使用标准。49.处理党内矛盾和斗争,应该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50.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生动地体现了党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待群众、对待自己的科学态度。党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1.毛泽东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52.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针对党执政以后的新考验,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53.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
54.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55.思想和政治是统帅、是灵魂。
56.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
57.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二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三是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原则;民主原则。58.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59.“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是去研究。60.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最基本内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是必须进行调查研究。
61.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62.独立自主地领导革命和建设,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第三篇:017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十七)
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十七)
第八部分
管理 管理考试复习知识要点
1.行政通常指政府公共行政过程中对政务的研究、判断和推行。行政管理指的是政府利用合法权力,制定公共政策,处理公共行政事务的行为和过程。2.国家管理从管理主体的角度可以分为立法管理、行政管理和司法管理;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可以划分为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3.行政管理是国家管理的核心和基础。4.行政管理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有三:基础作用、保障作用、主导作用。5.中国行政管理的主要特征:鲜明的政治性、服务的广泛性、重要的执行性。6.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和报告工作,并接受其领导和监督。7.政府职能是政府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需要而担负起的职责和功能,反映了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基本任务和主要作用,是国家本质的外在表现。8.政府基本职能分为:政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调控性职能、管理性职能)两类。9.按照政府管理领域的不同,可以把政府职能分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10.政府职能的特征主要包括:阶级性和广泛性、系统性、稳定性和发展性。11.任何政府都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统一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政府具有两种最基本的职能,即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12.政府要通过法律规范社会行为,包括政府自身的行为。13.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前提是确认市场的相对独立性与企业的自主地位,实现政企分开。政府要善于运用计划指导、财政、税收、货币、信贷等经济杠杆和法律手段,有效地控制经济总量的运动。14.政府职能配置的原则:适应外部环境需要的原则、与政府能力相一致的原则、根据政府层级,恰当配置政府职能的原则。15.影响政府能力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政府的财力富足程度,政府人力资源的层次。16.政府职能转变指的是政府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政府职能的的范围、内容、实现方式等进行的调整和转移,主要表现为职能范围和职能重点的变化。17.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转变,表现为三种方式:一是由微观经济管理与调控转向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政府的直接而微观的经济管理只会破坏市场经济的运行)。二是管理对象由企业变为市场。三是由人治性的计划管理转向法制管理。政府的直接而微观的经济管理只会破坏市场经济的运行。18.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实现方式转变主要表现为:从单一的行政命令管理方式转向以法律、经济、行政手段综合而成的复杂管理方式;从直接而微观的管理转向间接而宏观的管理;从人治性管理转向法制化管理;从以计划为取向的管理转向以市场为取向的管理。19.政府职能的转变关键是政企分开。政企业分开指的是政府与企业的社会职责分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政府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公开。20.当前政企分开的主要措施包括: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派生企业的行政的隶属关系要尽快解除;政府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要裁减压缩;行政性公司要大量裁撤;正确引导和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使其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改革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方式,在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同时,促进国有企业发展,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21.广义的行政组织泛指一些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等功能的组织机构。狭义的行政组织仅指国家的行政部门。22.行政组织的一般特性:阶级性、服务性、权威性、法制性、系统性。23.行政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建立一个行政管理部门和机构,必须以共同的行政总体目标为基础。同类同事。同类性质的行政活动,必须归纳到同一单位中。否则同一件事情,谁都有权管理,势必彼此冲突形成摩擦,或者互相推诿。职责相称。授予一个行政单位的权限和责任必须相称。有职无权和有权无职的情况,都必然会影响行政管理的质量。单头领导。一个行政组织的下属人员,只能有一个上级来领导。领导限度。每个领导都有一定的下属人数,超过了这个人数的限度,就会出现顾此失彼 1 的现象,从而影响行政管理的质量。区分性质。专业性的行政机构与职能性的机构必须区别。明确路线。在一个行政机构中,自上而下的命令指示和自下而上的请示汇报,都要有明确的路线。级别层次。在正常的情况下,一个行政单位内工作人员的工作关系应该遵循明确的级别和层次,只有遇到非常和特殊情况,才能越级请示或越级指挥。精简效能。精简就是指行政组织的组成人员的配备要少而精,效能就是指行政机构应具有迅速、正确地制定目标并高效率地实现行政目标的能力。厉行节约,反对官僚主义。24.节约是一种现代观念和未来观念而不是陈旧观念。25.在工作中有的行政领导为了行政工作的精干高效,往往打破行政组织纵向的层级结构进行管理,这种做法不妥当。26.有人认为“有效的行政领导方式都是行政领导活动规律性的反映,所以应该严格遵循”,这种观点忽略了领导活动的权变特征。27.根据权力和职能的分开方式,行政组织部门划分为:直线式结构、职能式机构、直线职能式机构、矩阵式结构。28.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分别单独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同时,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享有领导和管理公安、司法行政和监察工作的权利。29.中国共产党通过人民利益和意志集中代表者的历史地位实现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权。这种领导权由宪法加以确认和肯定:中国共产党从执政党的地位出发,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制定正确的大政方针以及政府工作的指南,同时对涉及各个领域的国家行政组织行为(合法性、、合理性)实施广泛、全面的监督;中国共产党又通过自己的党员以政府公务人员的身份广泛参加各级政府工作,来支持各级行政机关完成工作任务。在具体的政务活动中,国家行政机关单独行使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行政权力,并对自身的行为负责,即实行党政分开。30.人事行政,是指政府为最大限度地广纳人才和发挥所属成员的内在功能,以完成国家行政管理的任务,而在政府公务人员的选拔、作用、奖惩权益等方面所制定和形成的一套规章、制度、标准、政策、管理方法和管理艺术的总和。31.人事行政的管理体制:部外制,又称独立制,是指在政府行政系统之外,设置独立超然的人事行政机构,不受正常及其行政首长的干涉与控制,全权管理人事行政事务;部内制,也称欧陆制,是指在政府系统内设置人事行政机构,各项人事行政管理都由行政部门自行负责管理;混合制,又称折中制,这种制度参考以上两种制度的利弊得失,采取折中的办法,建立起半独立的人事机构。32.人力资源开发是通过系统的规划、培养、教育、训练等手段,提高人对自然界开发利用能力的过程。重点在于组织一切力量,有效地对全社会进行智力开发。33.人力资源开发的几个组成部分:配置性开发、提高性开发、利用性开发、流动性开发、整体性开发、储备性开发、自我开发。34.我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35.英国文官是指那些通过公开竞争考试,被政府择优录用,长期任职而不与内阁共进退的文职人员。当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都是以英国文官制度作为蓝本而建立起来的。36.现代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征:提倡平等竞争、实行民主管理、贯彻功绩主义、推行专家行政和业务官员常任制度、奉行“政治中立”和“廉洁”原则。37.现代公务员制度形成的两个主要标志: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区分;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制度的建立。38.分类管理是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共同原则。但西方国家的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在政务官和事务官之间进行严格的区分,即所谓“两官分途”,政务官强调“政治化”,事务官强调“职业化”,两者之间相互不能转任;另一方面,在事务官的分类中,多以职位分类为主。而在我国,公务员没有西方意义上的严格的区分,而是采用了“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两个序列的划分。39.西方国家的考试录用方式适用于所有事务类公务员,也就是说所有事务类公务员都必须通过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才能被录用为公务员,考试录用是进入事务类公务员队伍的主要途径。在我国,进入公务员队伍有多种方式。对于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主要通过公开考试方式录取,而对于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这可以通过除国家行政机关之外的其他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相当职务的工作人员中调任的方式加以作用。40.西方国家为了避免多党政治给政府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对事务公务 2 员提出了“政治中立”要求。在我国则明确要求,公务员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公务员中的党员必须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41.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的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综合管理类的非领导职务分为: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40.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管理的优良传统:党管干部原则、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41.西方国家公务员管理“不受正常干涉”,“与党派政治脱钩”,是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政府人事管理系统,任何党派不得直接管理国家公务员。我国公务员制度则是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公务员的各项具体管理制度是按照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来制定的。42.国家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原则:公开原则、平等原则、竞争原则、择优原则。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行政职业能力三个部分。43.对公务员的考核,按照管理权限,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44.公务员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定期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45.定期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定期考核的结果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务员本人。定期考核的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46.国家公务员的职务任免是指任职机关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和任职条件的要求,通过法定的程序和一定手续任用公务员担任一项职务。国家公务员的职务任用原则:一是优化、精干、德才兼备的原则;二是法定程序原则;三是一人一职与因事设职原则。公务员职务实行选任制和委任制。公务员因工作需要在机关外兼职,应当经有关机关批准,并不得领取兼职报酬。47.公务员可以在公务员队伍内部交流,也可以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人事公务的人员交流。交流的方式包括: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46.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工作。47.回避的种类有: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地区回避。公务员担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应当实行地域回避,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48.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主要包括政治行为规范;廉政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业务行为规范、保密行为规范;外事行为规范;撰制和处理公文的规范;公务员语言行为规范;仪表举止规范;交际行为规范(服从上级,关心下级,尊重同事,协调友邻);婚姻家庭行为规范。49.在工作中有的公务员认为“法规多了会束缚公务人员的手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会导致公务员的行为违背有关的法律和法规。50.公共政策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导向的作用、调控的作用、分配的作用。51.公共政策制定的体制:中枢系统、咨询系统、信息系统、执行系统。中枢系统是公共政策制定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提出公共政策制定的课题、确定公共政策制定的目标、建立政策制定的机构并对备选的政策方案进行抉择。咨询系统主要由专家学者构成。52.政策制定的程序:发现问题,确定目标;研究信息,拟定方案;筛选评价,比较择优;组织实施,追踪反馈。53.政策执行所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经费和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权威资源。适量的经费和人力资源是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是两种最基本的政策资源。54.行政信息搜集最新的手段是通过网络收集信息。使用计算机进行大规模的存储信息,需要建立信息库、文件库、数据库。55.财务行政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预算的编制、审核、实施及监督等环节,其核心是预算。56.税率是纳税额占征税对象数额的比例或标准,反映征税的深度。作为税收的一个核心要素,税率的高低直接反映纳税人的税负水平,体现着国家对不同课税对象纳税人的税收调节政策。税率的形式基本上有三种:比例税率、阶梯式税率和定额税率。
57.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也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58.政府采购的特点:资金来源的公共性;采购主体的特定性;采购活动的公开化与市场化;采购对象的广泛性;政策性;规范性;影响力大。政府采购的目标:加强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宏观调控手段;保护民族产业;保护环境;稳定物价;促进国际贸易。政府采购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和有效竞争原则;物有所值原则;推动国内竞争和促进产业发展原则;防腐倡廉原则;支持政府其他政策的原则。59.行政监督一般是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和公民等主体依法对国有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全面的监察、检查、督促和指导。从主体体系的内在构成要素看,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由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部分组成。外部监督是指行政机关以外的权力与非权力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其中外部权力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行政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实施的行政监督;中国共产党组织作为执政党实施的行政监督。外部非权力监督包括:人民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的行政监督;社会群众及舆论监督,主要是指各人民团体(工、青、妇等)、群众组织、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以及新闻媒介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内部监督可以划分为专门监督和非专门监督两类。60.行政监督的对象是与行政主体及其活动相应的一个综合体系,涵盖了政府行政活动的各个方面。61.行政监察的基本职能:法制监察职能;管理调节职能(行政监察机关纠正监察对象偏离行政管理目标,背离法律法规的行为属于管理调节职能);抑制功能(具有抑制行政机关有害于社会的不当做法);扬善功能;反馈功能;封闭功能(行政监察活动的最终结果是封闭行政机构的违法举动,封闭功能的实现体现了行政监察的终极价值)。62.司法监督主要是指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实施的监督。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解决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违法问题,直接产生法律后果。63.公民举报方式:电话举报、信函举报、当面举报、代理举报。受理举报的原则:公正原则、高效原则、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的原则。64.行政机构合理化是提高行政效率的组织保证。65.行政改革是指政府行政系统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有意识地对自身的结构、功能和行政人员的行政方式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变以谋求行政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提高行政效能的过程。66.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66.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应遵循的原则: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策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同一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律建设,实现政府机构、职能、编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制化。67.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策略:采取渐进式改革(4个特点:一是行政改革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二是重视渐进调适;三是社会震动较小;四是见效较慢);外延型行政改革和内涵型行政改革相结合;复合型行政改革。68.实行现代行政管理现代化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行政改革。69.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政府职能的调整和优化,改革的侧重点是政府职能的减少。具体说来,改革有以下主要内容:一是非国有化。二是自由化。自由化主要表现为放松规制,包括经济规制、社会规制、保护产业的规制等。改革的重点是放松经济规制,即放松对市场的管制。三是压缩式管理。70.分权与权力下放是当代行政改革的热点,是把组织内部的中下层机构转变为具有独立性质的单位,实行经理负责制。指导思想上强调以顾客取向和服务对象为中心。71.行政发展的理论:行政不发达论、行政发达论、行政模仿论、行政改革论。72.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理论论述了共产党实现领导的条件:一是党能始终保持其先进性;二是制定正确的纲领;三是采取正确的策略。73.列宁领导理论提出了实现领导的 4 条件和要求:一是靠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觉悟;二是靠党同广大劳动群众的密切联系;三是靠实行的政治领导的正确。74.毛泽东关于领导职责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点:一是了解情况,认识环境;二是出主意;三是用干部;四是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75.邓小平领导理论领导就是服务的实现条件:一是要有坚定而正确的群众观点;二是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三是加强自律。76.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环境、领导目标。77.宏观决策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是领导工作得以顺利展开的必备条件。78.计划能力、执行能力、用人能力是管理工作有效进行的基础。79.领导与管理不可混同和替代也不可截然分开。80.领导者素质的基本内容:核心素质、基础素质、职能素质。核心素质包括价值观、见识和品格。基础素质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专业知识、能力、心理、身体素质。81.职务权力与个人权力的区别:来源不同、作用范围不同、作用程度不同、作用方式不同。82.我们党和国家关于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来源的基本主张是“委托论”。83.领导权威是领导者的影响与被领导者自愿接受其影响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控制社会的现实力量。领导影响力是领导权威运用于领导活动中所产生的实际效能,也即领导权威主客体的影响和响应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现实力量。84.科学合理授权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一为权属明晰原则;二为权能相宜原则;三为信任原则;四为可控制的原则;五为授权不授责原则。85.领导决策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将要实践的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方法进行设计、规划、选优的过程。86.决策程序:发现问题,确立目标;集思广益,拟定方案;价值评估,方案选优;先行试点,实践检验;全面实施,追踪检查。87.决策可供选择的方案不能只是一个,一般在2-7个之间选择为宜。88.试点必须注意两条:一是点的选择要有代表性;二是不能给点上“吃小灶”。89.适时权变:因时而变、因地而变、因势而变。90.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决策民主化是科学化的前提和保证;决策科学化是民主化的目的和归宿;民主化与科学化是科学决策过程中互相联系、互为前提、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广开言路是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基本保证。91.现代领导决策体制的特点:一是决策的制定与执行的分工越来越明显;二是决策中的“谋”与“断”逐渐分离;三是决策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四是决策对于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五是决策体系的功能复杂。92.现代决策体制的构成:信息系统、咨询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和反馈系统。93.领导用人有三层含义:用人的能力智力;用有才干有专长的人;用骨干用干部。94.人才配置的结构观念: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气质结构等进行科学的优化配置。95.激励与凝聚问题已成为现代领导的核心问题之一。96.领导人际关系协调的原则:平等原则、互利原则、诚信原则、精神原则。97.领导者取信于被领导者必须:守信、信任、不轻诺、诚实。98.领导方法是对客体所采取的各种方式、手段、办法、措施、步骤等的总和。99.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基本思想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事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基本工作方法主要有: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和个别相结合,运用“两点论”,坚持“两手抓”,抓中心、抓关键,推动全盘等。100.抓大事的方法:运用佩雷特原则(20/80);把握ABC分类法和黑箱理论(只管两头,不管中间)。101.整分合原理。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领导者的一项首要工作就是落实任务,把总任务层层分解到各个执行部门,从而变成几十人、几百人甚至成千上万人的协同行动。这是一个从整体到部分,再至整体的过程,这就是整分合原理。102.领导绩效是指领导者取得的领导实绩与效能。103.领导绩效考评的内容:宏观的内容;进行职能活动的内容;班子团结与否;领导者自身的相关内容。104.领导绩效考评的方法:考评与使用相结合;静态考核与动态考核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上级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考核群体与考核个体相结合;自我述职与群众测评相结合;重显绩与重潜绩相结合;实用性与有效性相结合。
第四篇:007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资料(七)
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资料
(七)第三部分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考试复习知识要点
1.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时代依据:主要有对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的科学判断;对时代特征——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正确认识;对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以及世界矛盾变化、力量消涨的正确认识。历史依据:主要是“两个总结”,即对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深刻总结。现实依据:指对改革开放中不断涌现出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新思想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思想依据:指邓小平理论的理论渊源――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强调邓小平理论是在对前人思想的坚持、继承、纠正和创新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起点(逻辑起点)。这次会议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确定了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事实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4.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命题,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产生。
5.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6.邓小平于1992年在南方考察时发表重要谈话(小平南巡)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在思想理论方面取得三大理论突破:一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是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从9个方面作了系统的概括,使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7.十四大以后,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以“整体突破”、“制度建设”、“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为标志的新的历史阶段。与此相适应,我们党在思想理论方面也取得了四大理论突破:一是对公有制的含义、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提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二是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提出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的新的社会主义分配观;三是对我国的政治建设和党的执政方式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目标;四是对党的建设理论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公有制理论、分配理论、依法治国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8.邓小平理论形成了科学体系:一种理论是否形成了科学体系,最根本的是看它是否系统地回答了该理论研究领域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而不必拘泥于它的具体表达形式。邓小平理论所 1 以形成了科学体系,其根据就在于: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该理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哲学基础,各主要观点间有严密的逻辑联系;该理论贯通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
9.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0.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一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二是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水平;三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以及世界各国建设和发展的得失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四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体系。11.十五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并将其写入党章)
12.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一是必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二是必须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做到学以致用,言行一致。三是必须努力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改进思想和工作作风;四是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形势,不断用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进一步发展邓小平理论。13.邓小平同志对“两个凡是”的批判,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奠定了基础;实践标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5月10日中央内参《理论动态》60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作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两个凡是”的错误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思想路线的拔乱反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提。1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978年中央工作会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渗透于这一理论的每一个基本问题和重要观点,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
1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二者相互贯通,二者互为前提)是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贡献。
16.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邓小平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以求实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作出了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两大历史贡献:一是正确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科学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实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大团结;二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17.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进行理论、体制、科技和各方面的创新。
18.学风问题,是全党同志的思想方法问题,也是党风问题,归根到底,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
19.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我们党能够始终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20.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社会主义的质的规定和要求,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和其他一切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针对所有社会主义国家。21.为什么说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把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提高到新小平:本质决定特征,特征反映本质。
22.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论述,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是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手段和途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目标和原则。
2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标准和价值标准的有机统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体现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在运动规律方面的本质要求,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把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共同富裕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基本原则、价值目标与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5.这一论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为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和理论依据。26.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27.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
28.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9.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与革命的根本目的和作用一样,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次革命是一场体制革命,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方式是由执政党主动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渐进的变革。
30.“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改革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根本标准);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1.怎样理解和全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全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的一贯立场。32.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33.邓小平讲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一贯的立场,不是完全新的东西。(如果说“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就是错的观点)(表现形式上从整体上提出是新的、包含的内容更丰富了、体现了时代内容、重要性更突出了、写进了宪法、突出了它的重要地位)3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社会发展阶段的判断。
35.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次初步阐述是十二届六中全会。36.党的十三大报告的立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7.十三大是第一次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五大是更加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和立论基础,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对社会国情的科学认识;一层是对自然国情的科学认识。这两层含义要求我们既不能超越,也不能倒退。不能超越是指不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自然过程,不能超越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过程;不能倒退是指不能倒回去补资本主义发展的课。
3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要经历的特定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要经历的特殊阶段。
4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中国社会逾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中国社会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生产力的落后状况、商品经济不发达、较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41.我国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错。核心原因是:起点低,社会主义改造时间短)
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9个特征集中体现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发达、不平衡,基本制度及其具体体制、运行机制的不成熟、不完善,经济和社会成分的不完全、不纯粹,优越性和先进性还不能体现得很充分、很显著这样四个特点。
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落后的社会生产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两个部分。
43.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应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阶级斗争与主要矛盾的关系,二是现阶段社会各方面的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关系。
44.如何理解现阶段的阶级斗争是一种不完整形态的阶级斗争?(完整形态的阶级斗争指两大对立阶级的斗争,大规模的、尖锐的、对社会主义起着重大影响的斗争。不完整形态的阶级斗争与完整形态的阶级斗争的不同点:形式和范围不同、方法和手段不同、地位和作用不同。
45.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我们决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47.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主要指经济发展、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国际国内形势决定的、从政治的角度,国际环境的角度去把握发展的机遇)
48.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有较快的速度,二是要有效益的速度,三是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四是要善于抓住机遇。
4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0.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59.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60.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整个初级阶段1958年――2050年)。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两个基本点”,一是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二是有“右”反“右”,有“左”反“左”。61.十三大党正式确定“三步走”发展战略。(以1980年为基数的)邓小平本人讲“三步走”发展战略强调人均国民收入翻两番。
62.“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再经过十年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不是对旧“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调整和修改,而是把第三步奋斗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
63.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在世纪之交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
64.“两个大局”思想是从区域发展角度对“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补充。西部大开发是从地域部署上来规划发展。
69.邓小平关于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70.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稳定农村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的原则:一是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基本经营制度,三是分配制度。
71.对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实践,主要是推进哪几个方面的突破:一是突破人民公社体制,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二是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三是突破传统农业方式,走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四是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五是加快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
72.关于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不搞土地私有制,二是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注意实现“两个飞跃”:一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二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73.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74.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75.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基本思想)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文明进步对环境的压力,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保护支撑经济的资源与环境,以达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协调发展;注意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决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与发展。
76.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1)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一是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二是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2)必须与“两个根本性转变”(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粗放经营—集约经营)结合。(3)必须与科教兴国相结合。(4)将法制建设作为重要手段。
77.我国开放的起步时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后全面展开。78.我国把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的时间是十二届三中全会。79.我国改革的目标始终朝着市场化目标方向前进。
80.为什么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市场经济只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手段,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市场机制是当今世界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市场经济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生产力落后客观需要;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客观要求。
81.对市场经济的性质如何认识,它是否具备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不具有,一是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在几个社会形态中存在;二是完备的市场经济,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三是市场经济只是一种手段。)
82.市场机制的基本要素是供求、价格和竞争,价格机制是核心。
8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84.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过渡时期的探索,并不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探索。南斯拉夫是首先应用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
85.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运行方式,它涉及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8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搞市场经济,生产要素市场化。市场经济是经济运作方式。8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就是“一个目标”,“五个必须和五个建立”。“一个目标”: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88.国有企业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公司制改革的核心是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国企改革的方针是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
89.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90.我国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一是稳步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二是积极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三是努力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四是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五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91.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9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建立多层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93.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保持经济总量基本平衡。
94.公有制:生产关系的核心是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公有制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或集体成分。
95.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关键是正确理解公有制的含义和坚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控制力和主导作用。
96.公有制(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和公有制实现形式(一种组织形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二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97.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由我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现阶段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决定的。
98.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99.我国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100.让一部分人(地区)先富起来,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逻辑结果,加快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01.党和国家规范收入分配关系的政策是: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
102.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和马克思当年讲的按劳分配是不是一样的?不一样。一是马克思是按计划经济规律设想的,以劳动者的劳动量为尺度,我们现阶段不可能在全社会按每个劳动者的劳动量来核算,只能在每个经济主体内来核算;二是按劳分配的对象是以货币为中介来计算;三是劳动计量通过市场中介环节。
103.我国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的。104.在任何条件下(或全球条件下)我们仍然强调自力更生为主。(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10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党主观上是想开放的,但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我们才没有实现开放。这一观点正确吗?(这个观点是错的)
106.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是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新的开放战略,关键是提高国企的竞争力。
107为什么说对外开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外开放是党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近代以来中国闭关锁国,对建国以来关门搞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目前状况迫切要求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我国现阶段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对外开放不仅重要,也完全可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需要中国。108.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是对欧美发达国家开放,因为只有它们才能给我们提供我国需要的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等。
109.我国的开放政策包括既对外开放,也对内开放。
110.1992年以来我国引进外资额仅次于美国,我国的外汇储备仅次于日本。111.我国经济特区包括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112.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13.对外开放应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对外开放与大胆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关系;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对外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
114.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理由是什么?(是我们自身进入阶段转变时期的需要,我们要 “走出去”,过去我们主要是“引进来”,现在有条件“走出去”)
115为什么实施“走出去”是新世纪对外开放的重点?我国对外开放只有引进来发展中国市场,又走出去开拓国外市场,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开放;当前我们已经具有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条件和经验;(企业自身竞争能力增强,产品、技术、价格、服务等的优势)我们入世为我们实施这一战略提供了“走出去”的机会,“走出去”是可行的。
11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117.对新世纪外交战略目标和任务的理解: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反对霸权主义。任何国家外交政策都是国内政策的继续,服务和服从于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霸权主义的威胁;反对霸权主义是新世纪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118.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总方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形成的。119.当今世界对和平的最大威胁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120.新世纪我国外交战略的根本原则是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安全。121.邓小平1989年提出的韬光养晦是指我们不当头,但还是要有所作为。12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在亚洲万国会议上提出的。
12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家之间的原则;独立自主四项原则是解决各国党之间的原则。
12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25.独立自主四项原则: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126.新世纪外交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
127.新世纪我国外交战略的鲜明特点是从国家利益出发,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
128.毛泽东对黄炎培的谈话中的“新路”指社会主义民主建设。129.国体指的是国家的阶级本质,政体指的是政权的组织形式。130.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131.党的领导的核心是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132.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的基本观点首先是指国家形态的民主。
133.关于制度形态的民主的含义是指按多数原则对国家进行管理的一种组织形式。134.为什么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一是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二是民主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根本手段,是保证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三是民主是防止腐败,保证党和国家不变色的根本保障;四是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13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民主与自由、民主与集中、民主与纪律、民主与党的领导。
136.政治文明,通常指人们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具体指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程度和水平。
137.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方向指导和动力支持;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制度保障。13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
139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地推进?强调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性;民主政治建设有一个过程,必须逐步推进,反对两个观点,一是反对坐等条件成熟,二是反对借条件不成熟不搞;探索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形式和道路。140.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41.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4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14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自治机关享有自治权。
144.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权观与我国人权观的根本区别?承不承认人权的阶级性质,资产阶级强调人权的普遍性,但实质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人权。145.对于社会主义人权最重要的是生存权。
146.社会主义人权的内含和基本要求,首先强调多数人的人权,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劳动人民的人权;其次,强调社会主义人权是全面的人权,它不仅包括公民的政治权利,而且包括公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
147.邓小平对人权的理解:讲人权首先是讲人民权,当中首先是讲人民的生存权。148.我们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
149.我国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一是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统一;二是生存权与发展权的统一;三是人权与国情的统一;四是人权与国家主权的统一。
150.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人道主义救助”为借口对南斯拉夫的狂轰滥炸,表明什么?(人权不能高于主权吗?不,但不是任何时候,说任何时候主权高于人权的观点是错的。)151.肃清封建残余影响的重点是切实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152.民主与法制相互关系:互相渗透、相互保证、相互制约的关系。
153十五大为什么要作出依法治国的重大转变?一是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二是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三是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四是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54.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55.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要不要同步配套进行?(需要协调进行,但不一定是同步进行)。
156.邓小平关于评价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标准:(1)国家政局是否稳定;(2)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和改善人民的生活;(3)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十五大由三条增加到五条)(4)党和国家活力是否增强(5)经济和社会是否全面进步。
15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区别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标志是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5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重要特征)是:是社会主义统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前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本质的重要体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15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为什么?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体现在创造物质文明,而且还体现在创造精神文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先进的文化,培育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16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和人才支持。16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精神文明是相一致的、相对应的关系。
162.关于社会主义文化:一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文化;二是服从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提供动力的文化;三是宏扬民族精神,积极健康的文化;四是继承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中国风格和气魄的文化;五是博采各国之长的文化;六是面向大众,服务大众,大众喜爱的文化。
163.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鲜明的时代性;浓郁的民族性;实事求是的科学性;高度的民主性;深广的群众性;勇于改革的创造性。
16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165.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社会主义方向。166.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167.怎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以立为本;坚持“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168.江泽民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中,发展两岸关系的纽带是民族文化。169.1992年10月海协会形成的“九二共识”是一个中国,各自理解。170.“一国两制”构想最先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171.“一国两制”构想是毛泽东、周恩来提过的吗?(是在毛、周和平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思路上邓小平提出来的)172.为什么“一国两制”是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科学构想?一是反映了中华民族要求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共同愿望,体现了共产党的博大胸怀;二是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三是有利于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四是尊重了历史和现实。
173.“一国两制”构想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在相当长时期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核心是国家统一。
174.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是如何产生的?港民选举,中央政府任命的。175.“一国两制”对我国国家结构的影响?两岸关系上,带有复合制的色彩。176.香港、澳门《基本法》的修改权属于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77.实行“一国两制”后香港、澳门能否对外发展关系?(可以以“中国香港(澳门)”名义与外国发展经济、文化关系,签定经济、文化协议)178.对香港、澳门自治权的理解?(不仅高于单一制国家的省,而且高于联邦制国家的省的权力)。
179.在台湾独立、外国势力进入台湾、统一问题久拖不决时,我们将有可能使用武力收复台湾。
180.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的正确选择。181.为什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道路;才能团结全国人民共同为完成现代化建设任务奋斗;才能保持国家稳定,巩固和发展安全团结的政治局面。
182.党的领导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是统一的。
183.改善党的领导应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加强理论武装和知识学习,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二是完善民主集中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三是坚持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四是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184.党的纪律中最重要的一条纪律是全党服从中央。185.党的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思想建设。
186.思想建设是一条重要经验,但强调重视党的制度建设,是邓小平党建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
187.完善发展民主集中制的首要内容或首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民主建设。
188.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容包括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189.要把反腐败放在重要位置来抓。
190.当前反腐败斗争的重点是对各级领导干部,领导机关的监督制约。191.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依靠力量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192.知识分子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份,仍需要改造。193.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能否搞好工作的关键是干部。
194.邓小平同志关于民族问题两个离不开是:既离不开少数民族干部,也离不开汉族干部。195.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两面旗帜是社会主义、爱国主义。
196.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四大任务是: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服务。197.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领导权问题是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198.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9.如何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法宝,应加强而不能削弱;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必须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重点,必须强调巩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社会主义劳动者为基础的联盟,必须加强工农联盟;必须高举两面旗帜: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参加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200.人民政协会议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形式,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第五篇:023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资料(二十三)
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资料(二十三)
四川发展战略
“四川发展战略”模拟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02年5月,中共四川省委第八次党代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四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跨越式)发展战略。
2.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发挥(后发优势,谋求先发效应)。
3.四川省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首先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4.“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5.加快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重点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6.(抓落实)是求真务实的本质要求,是推进“三个转变”的关键环节。7.推进“三个转变”,促进四川发展的动力(在市场),活力(在机制)。8.“中国第一山”是指(位于乐山境内的峨眉山)。9.全面建设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在(丘陵)。
10.必须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11.对(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实行听证制度,充分体现群众意愿。12.(党政主干线)应当成为干部锻炼的主战场、成长的主渠道。
二、多项选择题
1.跨越式发展,是指在后进者追赶先行者的进程中,通过(ABCD),加快发展速度,或直接从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领域入手,站在高起点上,超越某些发展阶段,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缩小差距,以至于在一些领域实现赶超。A观念创新 B体制创新 C机制创新 D科技创新
2.谋求先发效应是指(ABCD)A观念创新上先人一步 B体制创新上优人一着 C机制创新上高人一筹 D科技创新上快人一拍
3.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ABCD)A初步建成西部经济强省 B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C西部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D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4.“三个转变”是指(ABC)A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 B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 C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 D技术知识向技术资本转变
5.推进“三个转变”需要确立的新思想新理念是(ABCD)A牢固树立市场意识 B深化对资源的认识 C准确把握资本的本质 D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6.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AC)
A要进一步提高有偿出让、市场化供地和拍卖出让比重 B要提高城市化水平
C要提高单位面积土地收益水平D要多存储土地
7.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关键是树立(ABCD)的科学人才观。A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B人人皆可成才
C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 D以人为本
8.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快四川发展,要努力做好的“五篇文章”是(ACDEF)A基础建设 B市场开发 C生态工程 D结构调整 E科教兴川 F改革开放
9.四川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培养壮大的“六大支柱产业”是(ABCDEF)A电子信息 B水电 C机械冶金 D医药化工 E饮料食品 F旅游业
10.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做到“一个保护、三个提高”是(ADEF)A严格保护耕地
B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 C提高播种面积 D提高粮食质量 E提高粮食单产 F提高粮食效益
11.“六小工程”是指(ABCDEF)A节水灌溉 B人畜饮水 C农村道路 D农村沼气 E农村水电
F草场围栏
12.大力支持(ABCD)企业集团做强做大,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团。A攀钢 B五粮液 C长虹
D东方和二重
13.“四个一批”是指(ABCD)A完成一批重大项目 B加快建设一批重大项目 C新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
D积极做好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14.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主要措施是(ABCDEF)A从2001年起到2010年这10年内投入30亿元 B落实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 C努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D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E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F调整教育结构,合理利用教育资源
15.考察和识别干部,我们特别强调(ACD)A要看对群众的感情 B要看领导是否满意 C要看工作实绩 D要看民心民意
三、判断题
1.跨越式发展就是要大胆超越经济规律,谋求先发效应。(×)2.“三个转变”只是一种概括的提法,它不仅仅局限于这三个方面。(√)3.从某种意义上说,支持优秀企业家就是支持发展先进生产力。(√)4.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以民营经济为主。(√)
5.招商引资,要以政府为主体,以特色项目为载体,依托国家和省级各类开发区招商。(×)(以企业为主体)
6.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这是党委最大的形象,也是实质性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