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
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 《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用明亮、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歌》,通过欣赏歌曲《在灿烂阳光下》,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2、掌握顿音记号的演唱方法。
二、教学重点
把握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表达童年的幸福与快乐。
三、教学难点
顿音、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表现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童年歌曲
1、听《童年》音乐进教室
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童年》,学生听着音乐进教室。
2、律动《童年》
师:现在请同学们听着音乐跟着老师一起动起来吧!
(老师带领学生做适合高年级的肢体动作表现歌曲,感受歌曲快乐的气氛)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 生:《童年》 教师板书:童年
3、看童年照片
师: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你们看
(多媒体课件播放生活中的明星、歌星、中外音乐家以及本班学生童年的旅游照、生活照、艺术照等)
4、童年的色彩
师:如果用一支画笔画出你童年的色彩,你认为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
学生们发言:红色的、绿色的、蓝色的„„各抒已见。
二、体验童年旋律
师:童年是多彩的,但童年的时光是最宝贵的、最难忘的。
教师板书:(在“童年”的前面添上)金色的
师:金色的童年就像一首歌,你认为这首歌的旋律会是怎样的呢?用手指试着画一画旋律线。
(学生画一画旋律线,然后说一说)
生:我画的旋律线上下起伏,是活泼的生:我画的旋律线很流畅,是抒情的„„
1、出示活泼的乐句
2/4 16 66 | 64 0 | 16 64 | 6| 1)学生拍一拍乐句的节奏,注意休止节奏准确。2)学生唱一唱乐句旋律。
3)教师唱旋律,突出有顿音记号的歌谱,让学生指出老师唱的与学生唱的不同的地方。
4)课件中添上顿音记号,让学生说一说有顿音记号的作用:短促有弹性,让学生明白顿音记号能使旋律更加轻快、活泼,然后唱一唱,唱出效果。
2、出示抒情的乐句
2/4 1 6 6 ︱ 64 6︱ 1 5 5 ︱ 53 5 ︱ 2/4 1 6 6 6︱1.6 ︱ 1 6 6 4︱ 6-︱
1)教师示范演唱乐句,唱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旋律变抒情了?(切分节奏、附点节奏的出现使节奏拉宽,因此,旋律变抒情)2)师生接口唱形式唱两乐句
3)学生用“lu”唱两乐句,教师手势引导。4)教师手势引导学生抒情的演唱歌谱。
三、演唱童年歌曲
师:活泼的旋律,抒情的旋律交相辉映,谱写成一首动听的歌。师板书(在“金色的童年”后面添上)是一首歌 师:金色的童年就是一首唱不完的快乐的歌,你们听„„
1、欣赏歌曲
多媒体播放歌曲,学生完整的、专心的欣赏。师:这首歌告诉我们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怎样的歌? 生:最美的歌与幸福的歌。
2、演唱歌谱
听教师范唱歌曲,学生找一找前面演唱过的活泼与抒情的乐句,再找一找相同或相似的乐句。
1)学生找出一个乐句教师就带领学生唱好这一乐句。
2)完整演唱歌谱,教师纠正切分节奏、顿音等唱得不到位的地方。3)准确演唱歌谱
3、朗读歌词
师:摇篮、木马、队旗、课堂是我们成长的共同的经历,让我们用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前四句采用师生对读的形式,后面采用齐读的形式朗读歌词。
4、演唱歌词
1)轻声跟琴演唱歌词,教师纠正唱错之处。2)轻声跟多媒体上的范唱演唱歌词。3)完整演唱歌词。
5、处理歌曲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怎样才能把歌曲唱得更好听呢? 学生各抒已见
师: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歌曲前半部分旋律欢快,因此声音要活泼有弹性,从“摇篮里唱甜蜜”开始的后半部分,旋律舒展了,是对童年生活的一种回忆,因此声音可抒情、优美些,最后一句又回到前半部分欢快的旋律,对比演唱就能使歌曲更好听,你们能不能唱好呢? 1)学生用对比的情绪与声音演唱歌曲
师:歌曲的情绪唱出来了,如果能采用不同的形式演唱就更好了。学生说一说领唱、对唱、轮唱、齐唱等。2)选择用不同的形式演唱歌曲
四、启迪童年思想
师: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是最美的,可是我们还要看到,在我们的身边贫困山区的失学孩子的童年,你们看。
1、观看图片
多媒体播放失学儿童的图片,配忧伤的背景音乐。
2、启迪心灵
师:看到这些情景,你们想说什么? 学生谈一谈感受与想法
3、欣赏歌曲《在灿烂阳光下》
师:有一首歌可以代表我们的想法:“从小爷爷对我说,吃水不忘挖井人„„”
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在灿烂阳光下》,画面配开国大典、香港回归、国庆大阅兵等画面,在画面上配上《在灿烂阳光下》的歌词。(在听的过程中,渐渐引导学生轻声跟着录音哼唱歌曲)
五、教师总结
师: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要珍惜自己幸福的童年,更要关注和帮助身边的人,让金色的童年成为一首灿烂、永恒的歌。学生听着歌曲《童年是一首歌》走出音乐教室。
第二篇:一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 《元、角、分》
单元分析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73页。教材分析:
元、角、分都是人民币的单位。本单元教学人民币的知识,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认识人民币,包括人民币的单位和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等知识,以及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体会其面值。另一部分是使用人民币,包括买东西时的换钱、付钱、找钱等活动。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结合使用人民币购物的活动进行。
元、角、分之间的进率是“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使用人民币时的简单计算一般涉及两位数的加、减法。所以,把本单元编排在学生认识100以内数,并能够进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之后,是比较恰当的。
学生在生活中一般都见过人民币,有些人还有用人民币购物的经历。所以,本单元的教学不是“零起点”,有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利用。学生之间接触人民币的情况不会一样,有人接触的机会多,知道的也就多些。有人只是看见过人民币,没有独自使用人民币买过东西,对人民币的已有认识就很少。学生的已有经验不平衡,会比教学其他数学内容显得更加突出,既会造成教学的某些困难,也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可用资源。
元、角、分都是人民币的单位,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分别含有1个单位或几个单位。所以,教学人民币的知识,一般从它的计量单位开始。
认识人民币,根据其面值由小到大地安排。面值1元以及小于1元的人民币在前,面值大于1元的人民币在后。像这样安排有以下一些好处。首先是人民币的知识在小面值的人民币上教学比较方便,1元、1角、1分的人民币是主币,认识这些主币就教学了人民币的单位及进率。其次是学生接触小面值人民币的机会比较多,先教学小面值人民币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的距离近。尤其是幼儿时期很少接触人民币的学生,放低学习起点能减少学习困难。另外,先教学小面值人民币,还能为继续认识大面值人民币积累学习活动经验。如 把1枚1元币换成2枚5角币、把1枚5分币换成5枚1分币的体验,可以应用到大面值人民币的换币活动中去。又如 用小面值人民币购买物品的付钱、找钱及其计算的经验,能够迁移到利用大面值人民币的购物活动中去。这些都有益于循序渐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安排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十分注意人民币在社会上流通的实际情况。现在使用的是第五套人民币,过去曾经使用的贰角币、贰元币等,现在已经退出流通,不再使用。这些面值的人民币也就不出现在教材里了。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2.以购物活动为主线,帮助学生逐步积累解决简单购物问题的经验。3.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2.使学生经历认币、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币等活动过程,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初步理解简单购物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体会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 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购物或模拟购物等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爱护人民币以及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的方式换币,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获得一些简 单的购物经验。课时安排:
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1课时 认识大于1元的人民币…………………………………1课时 练习十……………………………………………………1课时 小小商店…………………………………………………1课时 补充练习…………………………………………………2课时
第()课时 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
人民币
教学内容:教科书P66~P6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 角=10分。
2.在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3.在取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货币单位元、角、分。熟记1元=10角;1角=10分。深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元、角、分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教学准备:课件、人民币、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想了解一下情况,请大家如实地告诉我。你自己买过东西吗?买过东西的请举手。你跟着大人买过东西吗?去过的请举手。谁能告诉我,你买了什么东西?用了多少钱?
(出示商场购物情景图)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小朋友去干什么?
买东西要用钱,我们国家的钱叫做人民币,在我国买东西通常用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认识人民币
(1)拿出准备好的人民币在组内交流,看谁认识的最多。反馈:谁来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你认识的人民币。
(2)课件出示正在流通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生快速说出名称。2.给人民币分类。
(1)同桌合作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分一分。学生汇报是怎么分的。(2)教师总结:生活中人民币的分法除了按元角分来分,还可以按纸币、硬币来分。
3.人民币互换(1)小组合作
过渡: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知道了人民币可以分为元角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换算的呢?1张2角可以换几张1角?几枚5分可以换1枚1角?小朋友换一换!
(2)指名小组汇报结果。
三、实践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自己在书上连一连。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提问:做这道题你又一次认识了哪几张人民币? 你知道书中哪几种物品的价格,各是多少?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填写。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提问:左图下面的8角你是怎样计算的?填右图时你是怎样想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看题后在小组交流,组长统计本组共有几种拿法。让拿法最多的小组介绍,教师板书。4.“想想做做”第4题。出示题目中的物品及标价。
问:你能说出这五种物品的名称和价钱吗? 哪两样商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学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课时 认识大于1元的人民币
教学内容:教科书P68~P69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1元以上面值的人民币。
2.通过模拟购物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3.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等方面的教育。教学重点: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教学难点:在实际购物活动中,正确、灵活地使用人民币。教学准备:各类人民币若干、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自主探索
1.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面值的人民币?
课前你们用这些面值的人民币买了些什么?用了多少钱?
2.昨天,老师也到商店去看了一下,买了一只皮包100元,你猜老师是怎么付的钱?
3.比较几种付法,指出:用面值较大的人民币去付比较方便。
4.考虑到价格有大有小,我们生活中还有好多1元以上的人民币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
5.你知道哪些面值在1元以上的人民币呢?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听。6.谁来把你认识的人民币说给全班小朋友听听? 你能把这些人民币按面值的大小、从小到大排列吗?
二、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大家都认识这些人民币了吗?
你能根据物品的价格迅速找到需要的那张人民币吗?(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连线。)
你喜欢这些物品吗?你最喜欢哪几样物品?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其中的几样买,说说你要用多少钱?(小组活动)
2.小红买东西用了这些钱,用了多少钱?(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左图。)
小明买东西用了这些钱,用了多少钱?(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右图。)
3.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些1元以上的人民币,你会把一张面值较大的人民币兑换成面值教小、但总数相同的一些人民币吗?(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在书本上填空,然后汇报。
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兑换情况吗?
4.同学们,我们认识了人民币还要学会使用。
(出示“想想做做”4,出示:计算器20元,收音机45元)买一个计算器和一台收音机,一共要多少元?
明确:要求一共要多少元,就是把20元和45元加起来。学生独立列式解答,交流汇报。(2)理解“便宜”,独立列式解答。交流汇报。5.出示“想想做做”5(1)理解题意:付出的55元可以分成两部分:足球的钱,找回的钱(2)独立列式解答。(3)说说自己的想法。6.出示“想想做做”6(1)各自读题解答
(2)交流:第(1)小题,你选择了哪些已知条件?怎样列式的?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
第(2)小题,你选择了哪些已知条件?怎样列式的?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三、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本领啊?学会了之后,你想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第()课时 练习十
教学内容:教科书P70~P71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比较不同单位表示的钱数的大小;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具体的购物情境,体会购物的总钱数和购物的数量,积累购物的初步经验;感受购物问题里的数量关系,体会列举的策略,发展初步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元、角、分在生活里的广泛应用,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培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元、角、分简单换算和应用。教学难点:理解购物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1角、5角、1元、5元、10元面值的人民币(包括硬币)各若干。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回顾旧知。
提问:这个单元我们认识了元、角、分,元、角、分是什么单位呢?你已经认识了人民币的哪些知识呢?请把你的认识和大家说一说。2.引入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1.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
交流结果,集体订正,指名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指出:把1元几角换算成多少角,可以按1元是10角,合起来是十几角;把十几角换算成几元几角,可以想其中10角是1元,就可以很快知道是1元几角。
2.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在课本上,再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比的。
指出:如果比较几元几角哪个大,可以先比较几元的部分,几元的部分相等再比较几角的部分;如果把多少角和元比,可以换算后再比较。
三、应用练习1.第3题
提问:题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回答什么问题? 让学生同桌讨论够不够,说说自己的想法。每样买一件,30元够吗?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明确一共要28元,30元够了。追问:如果只带了25元,三样商品各买一件,够吗?
指出:三样商品各买一件,共需要28元,如果带去的钱比28元多,就够了;如果带去的钱比28元少,就不够。2.第4题
先让学生了解价格和解决问题的要求。提问:“把10元钱用完”是什么意思? 那买哪些商品正好是10元呢?
请同桌自己找一张,看看你能找到几种买法,把这些买法记住,等会儿我们一起分享。
组织交流,教师板书。
提问:怎样找出这么多买法的?
说明: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按价格合起来正好10元,一种一种地列举出来,就能找到许多不同的买法。3.第5题
学生观察情境,说说知道了什么,求什么问题。提问:这里“找回”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2人板演,集体交流,说说怎样想的。
小结:我们购物时,付出的钱比商品的钱多,营业员就要把多余的钱找回给我们。求找回的钱实际上就是求还多余多少钱,所以用减法算,只要把付出的钱减买商品应付的钱,就得到找回多少钱。4.第6题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组织交流算式和得数,让学生口答结果,并结合提问:计算每箱牛奶的价钱你是怎样想的?
(2)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口头列式,教师板书。5.第7题
提问:货柜里有哪些商品?小宁买了什么,要多少钱?如果付的都是10元的,应该付多少张?
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要求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练习小结 1.交流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介绍“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一些古代的钱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3.布置课后实践。
小朋友放学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商店去看一看,了解10元能买些什么。
第()课时 小小商店
教学内容:教科书P72~P7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布置模拟商店,培养学生整理分类、核价等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亲身参与购物活动,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情感,并受到勤俭节约的教育。
教学重点: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教学准备:课件、人民币若干、布置“小小商店”、各种商品、售货员标志的挂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去小商店进行购物,大家有没有兴趣?(板书:小小商店)
现在我们要一起去商店里了,大家看看里边有什么?
二、观察商品,提出问题 1.观察商品及价格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商店里有哪些商品,价格是多少,和同桌说说。看看你喜欢的商品是多少元,说给大家听听。2.提出并解决简单问题
提问:如果让你买两件自己喜欢的商品,你可以提怎样的问题,说出来和同学们一起解决。
学生交流提问题,教师指导帮助整理问题。3.解决复杂问题
刚刚我们已经解决了简单的购物问题,现在我们来一起解决更复杂的问题,看看你有没有办法。
(1)出示问题:有30元钱,买一个熊宝宝和一个布娃娃,够不够?
小组交流方法,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
(2)如果有50元,看货架上的商品,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4.小结
我们购买商品,一要看清价格,二要算一算一共多少钱,三要想一想钱够不够。
三、应用知识,参与实践 1.进行分工
将学生带来的商品进行分类摆放,明确分成玩具、学习用品和书本三类,自己上前把物品放好。
教师将学生分成售货员和顾客,并为售货员佩带上标志。2.明确购物程序
谈话:刚才我们看了一些小伙伴是怎样购物的,想想我们在购物时,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遇到问题怎么办? 我们怎样和售货员交谈? 3.学生进行活动。
学生到课前准备好的玩具柜台、学习用品柜台、书本柜台进行购物活动,教师也要参与到活动中,整个活动要体现出开放性。
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问题),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可以和小伙伴或老师商量、讨论。
教师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同时引导顾客向售货员提出不同的问题,也帮助售货员向顾客提一些问题,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碰到困难时给以适当的帮助和提示。4.交流购物情况和体会
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1)教师先请几位学生汇报一下活动中提出了哪些问题或遇到了哪些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让大家讨论一下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是最好的。
(2)请几位顾客进行汇报:你原来有多少钱?买了哪些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现在还剩多少钱?让同学判断算得对吗?
(3)请小售货员汇报结果:一共卖出多少东西?收入多少钱?
四、活动总结,谈话:今天我们进行了有趣的购物活动,你有什么体会?回家以后,请大家运用学到的知识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场购物,好吗?
第()课时 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补充练习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2.能准确无误地认识现行的人民币,熟练地进行简单的人民币的换算,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3.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拾金不昧、勤俭节约等教育。教学重点:准确无误地认识人民币,熟练地进行人民币的换算。教学难点:运用人民币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出示储钱罐)师:漂亮吗?(摇动发出声音)听听,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钱)
钱能用来干什么?请生自由说。
钱除了用来买生活和学习用品以外,还可以做有意义的事。比如:为有需要的人捐款,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把剩下的钱存进储钱罐或银行里面,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每个国家的钱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 ?(人民币)前几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和认识了人民币,通过学习,你知道人民币的哪些知识?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展示。
(1)课件出示整套硬币和整套纸币。
师: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几种?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几种?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几种?(2)出示1元=10角,1角=10分。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1元=()角 10分=()角 1角=()分 10角=()元 2.比较人民币的大小。
5元和1角 6元和60角 6元和6角 1元和9角 7元8角和8元 4角和45分 谈话:你是怎么比较的?说说你的方法。交流。3.兑换人民币
10元可以换成()个2元和()个1元。10元可以换成()个5元。
5角可以换成()个1角和()个2角。提倡方法的多样性,比比谁的方法最多。4.解决问题
(1)一支钢笔8,1瓶墨水3元,要买这两件物品一共要多少钱?
说说是怎么想的,独立完成。
(2)小红买一本45元的字典,营业员阿姨找回5元,小红一共付了多少钱买字典?
说说自己的想法。
(3)球是6元,计算器是40元,乒乓拍10元,小明带的钱正好买了一个计算器和乒乓拍,小明带了多少钱?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每样买一件,至少要带几张10元的钱? 提问:先应该算出什么? 至少要几张10元?为什么?
四、总结
第三篇: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动物儿歌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着力体现“三重”,即重归类、重情境、重方法指导,真正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识字,在快乐活动中识字。
1.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有机结合。本课的识字任务是12个,根据文本特点将其分为虫字旁的形声字和其他生字两部分进行分类教学。先让学生结合生动有趣的图片认识动物,发现虫字旁的形声字的造字特点,并以此为出发点习得了识字方法;再结合多种形式朗读儿歌,落实其他的识字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归类识字的意识。随文识字时,汉字在文本中时而跳脱,时而融进有趣的语句,深深吸引着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识字课的效率。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低年级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符合年龄特点的识字游戏与朗读活动。因此,在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图片,创设情境,运用“谁在哪儿干什么”的句式,激发表达欲望;在随文识字过程中,以多种游戏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指导写字环节中,采用通俗易懂的编歌诀方法让学生轻松掌握写字要领。进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古对今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争摒弃“单纯识字”的教学弊端,开创识字教学新视野,使识字教学呈现“趣味性”和“文化味”。
1.从“识字”到“方法”,形态灵活,妙趣横生。针对本课生字较多的特点,教学中把汉字按照结构分类梳理,采用编字歌、猜字谜、加一加、换一换、编故事等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引领学生遨游于汉字的美妙世界里。这样既使学生习得了识字方法,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从“学文”到“传承”,且学且放且渗透。依据文本的特点,在初读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每句中都含有“对”字,并以此为节点,画出每句中相对的词。这样,在师生灵动的交流中,使学生发现文本特点,并依据特点大胆寻找文中相对的词语,渗透“对子”这一传统文化形式,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操场上
教学反思
在丰富的活动中,在有趣的游戏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整堂课,无需老师过多语言的引领,学生便踊跃地投入到学词、识字中来。表演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时,课堂气氛更是热闹非凡,学生争先恐后地到前边表演,看着他们的演技,我不禁感叹“动”起来的魅力真是不可小觑。更值得一提的是,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时,真是前所未有的顺畅,一遍下来,全班无一人停顿,看来,课下做足功课,课上就会收获成功的喜悦。人之初 教学反思
本文作为《三字经》国学经典的选文,教学中真正将识字与读文,朗诵与理解结合起来,将识字与读文作为教学重点,把朗诵与理解视为难点,并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巧妙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灵活运用各种识字方法,掌握教学重点;理解韵文意思时,采用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与交流的平台,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将识字课教学变成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口语交际:打电话
教学反思
1.巧设情境,激发交际兴趣
本课教学设计精心设计了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不时地将学生引领进特定的情境中,激起学生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小学生的表演欲都很强,角色的表演能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热情,为了演好角色,学生都努力地使自己的口语表达更清楚、更完整、更符合角色的特点,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表演中得到了锻练,得到了发展。
2.多边互动,培养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它是一个听与说双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与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所以,课堂上安排大量时间,注重采取多种形式,特别是全班学生都能参与的形式,让学生在动态的口语交际实践中增强交际能力。这节课就给了学生充足的语言实践的时间与空间,保证学生有充分地“说”的时间和自由地“说”的空间。整节课上,教师就是这样创设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快快乐乐互动交际,轻轻松松实践语言,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园地五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减少语文园地的内容带给学生的枯燥感,我设计了“喜羊羊参加运动会”的一系列情境。借助课件里的图片和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以语文园地中的各板块内容为主体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观察与倾听上,迅速提升了学习效果。
第四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友谊的见证
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木船拿出来玩,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摔坏了。争执中,陈明又把他踩坏了,我非常生气,望着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变成一堆零件,我向他大吼道:“你赔!你赔!”说着,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陈明急了,说道:“我不是故意的!”听完这话,我火冒三丈,把他的木船砸了,发出惊天动地的声音,他蹲了下来,眼睛含着泪花捡着零件,我背起书包,气呼呼地走出校门,从此,我们的友谊“破碎”了。
天空显得阴沉沉的,路边的鲜花不再有颜色了,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地乱叫,心情就像南极的温度。到家后,连妈妈都不理,直接去卧室生闷气,此时,我还是非常生气,他凭什么把我的木船摔坏了,想着想着,我就不知不觉地入睡了。
第二天,我来学校,我没像往常一样跟他打招呼,却像见了陌生人,有时,有时,我还在同学面前向他对着干,唱反调,刁难他,说一些风凉话,他却每次微笑着,我见了,心想:“笑面虎的,真虚伪!”
但一次,发生了一件事,使我对他的印象有所改变,那次,天气一下子转凉了,我得了重感冒还发了高烧,在家休息两天,可这几天快临近毕业考,我十分担心,可我的身体十分虚弱,只好静静地躺在床上,放学时间,陈明悄悄地来我家,推开我的房门,手里提着一小桶鸡汤,我被这一股香味诱惑醒了,睁开睡眼
惺忪的眼睛,模糊看出陈明,我没好气地说:“你来干什么?想看我的笑话吗?对不起,我现在不想见任何人。”陈明诚恳地说:“你还不能原谅我吗?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我今天来不是想看你的笑话的,我是来向你道歉的,你看,小木船我已经做好了。”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精致、小巧玲珑的木船来,这时,我的心有点酸酸的。接着他又抽出笔记来给我抄,给我讲老师讲课的内容,还端来鸡汤给我喝,他舀了一口,轻轻地吹一下,小心翼翼地送到我嘴边,我被这真挚的友谊感动了,含着眼泪咽下一口口鸡汤,他为了给我熬鸡汤,手都烫伤了,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说:“陈明,是我不好,是我一时冲动,如果,我那天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我们的友谊就不会破碎了。”第二天,我们俩又一起上学去,好像天空显得很蓝,花儿竞相开放,鸟儿唱着动听的歌儿,好像祝贺我们俩重归于好。现在,我把小木船放在书桌上,让它成为我们俩友谊的见证。
小木船
陈明和我是同班同学。我们两家离得很近。每天我们一块儿上学、回家,一块儿温习功课。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我们俩温习完功课,把自己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陈明见我这只做得很精致,就拿在手上,翻过来掉过去地看,总舍不得放下。不料他一失手,“啪”的一声,小木船掉在地上,摔坏了。我一看,凝聚着无数智慧和心血的小木船被摔了个“四不像”,急了,哭着要他赔。陈明红着脸分辩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生气地说:“谁叫你不小心,非赔不可!”还用力推了他一下。陈明往后一退,正好一脚踩在小木船上,把它踩得四分五裂。看着被他踩坏的小木船,我气得说不出话来,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使劲摔在地上,用脚踩得粉碎,一把抓起书包,转过身,头也不回就走了。我们的友谊从此破裂了。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有一天放学回家,我走在前面,陈明走在后面。我偷偷地回头看了他一眼,他正看着我,右手插进兜里,裤兜胀得鼓鼓的,不知攥着什么。忽然,他几步追上了我,从裤兜里掏出一只精致的小木船来。我惊讶地望着他。他满脸通红,激动地说:“那次是我不好,不该摔坏你的船。明天我家就要搬走了,我做了这只船送给你,留个纪念吧!”说着,他把小木船
塞在我手里。想想那天发生的事,本来是我的错。我望着他那双热情的眼睛,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
陈明跟着爸爸妈妈搬到外地去了。那天以后,我们俩再也没有见过面。我把他送给我的小木船藏在抽屉里。一看见这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好像看见陈明站在我的面前。
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我和陈明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步行上学,一起步行回家,一起做作业,一起玩游戏。
有一天陈明到我家来做作业,我们做完作业就玩起我们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陈明见我的小木船又漂亮又精致,就这儿摸摸,那儿摸摸。我见她这么喜欢我的小木船,便开口:“你喜欢就拿起来玩吧!”陈明向我笑了笑,于是拿起了我的小木船,翻来覆去地看来看去。忽然,陈明一失手,“啪”,我的小木船掉在了地上,木片撒了一地。我见我的小木船成了这样,“哇”地一声哭了起来。陈明一时不知所措,向后退了几步,一不小心踩在了我的小木船上,把我的小木船踩得稀巴烂。这时我哭得更响了,陈明抓了抓脑袋,吞吞吐吐地说:“对不„起啊„我„我不是故意的。”“说一声对不起有什么用,你要赔我一只小木船!”我说着一把夺过她的小木船,用力地摔在了地上,还在她的小木船上踩了几脚。陈明这时没有说话,只是慢慢地整理她的书包和已被我踩烂的她的小木船,默默地走了。
第二天,我没有和陈明一起步行上学,只是我走在她前面。在拐弯角时我忍不住看了她一眼,我突然发现她一直盯着我。到
了学校,我去交作业时故意往她那儿走,希望她能和我说一句话,可是她故意扭过头去,装作没看见。体育课上,我好几次都站在她的身后,想向她承认错误,可每次鼓起勇气站在她的身后总是说不出话来。
放学了,我一个人回家,感到十分冷漠、孤独。回到家,我又看见昨天被陈明踩烂的小木船,眼泪就落了下来。我不是在为我的小木船伤心,而是为昨天我的行为而伤心。这时,“叮咚—叮咚—叮咚—”的门铃声响起了,我擦干眼泪,去开了门。“哦,是你!”原来陈明来了。陈明进了屋,从书包里拿出一只精致的小木船和一本书,说:“昨天是我不对,是我把你的小木船摔在了地上。为了弥补我的过失,昨天晚上我和我的爸爸妈妈一起做了一只小木船,今天还给你。噢,这儿还有一本书,送给你,不过不知道你喜不喜欢。”见陈明这样客气,我脸红了,说:“昨天哪里是你的错,明明是我的错,是我不对。”“噢,我还要跟你说一句,我中学不能在这儿读了,我们在一起的时间也不多了,让我们不再吵架吧!”陈明说。“嗯!”我握住陈明的手,点了点头。
现在,我又和陈明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步行上学,一起步行回家,一起做作业,一起玩游戏。
第五篇:六年级第二单元(范文)
第四课 会动的剪影 课堂类型:设计 应用
课时:2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用黑色卡纸制作剪影人物。
2、了解皮影艺术的特点。
3、增强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
教具、学具准备:
1、搜集有关皮影的图片文字资料。
2、准备黑色卡纸、针线、竹条、剪刀、刀片等用于制作剪影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引导阶段
1、学生之间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皮影的图像和文字资料,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皮影知识。
2、分组讨论皮影戏中人物的造型特点
3、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上的图例技法点击栏目中的剪影人物制作过程,想一想皮影该如何制作
(1)第一步:剪出人物造型
(2)第二步:用针线缝上手臂、腿
(3)第三步:装上木棍
(二)发展阶段
1、将学生根据剧目或故事,分小组进行构思合作创作 根据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来考虑人物的造型特点
2、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三、剪影表演
各小组将自己制作的剪影,轮流进行表演展示体验民间皮影艺人的表演技能
四、拓展:用透明胶片等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试着制作彩色的皮影,在课余同小伙伴一起演一演
皮影戏的历史: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据说,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尔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无论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过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
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皮影戏的特点:
演出皮影戏的主要道具是皮影;皮影多为兽皮或纸板制作而成。制作皮影需要有高超的手工技艺。如今,国外不少工艺美术爱好者把皮影作为壁饰的橱窗装饰的欣赏品。河北滦县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较为著名。皮影戏的内容,多为传统的历史戏、神话剧等。虽然各地制作皮影的风格不同,但精工雕刻造型概括洗练,装饰纹样夸张,具有艺术韵味,却是共同的。
关于皮影的传统雕刻技法和过程,艺人们归纳为顺口溜说:“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此外,皮影人制品,不只是可以用于演出,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因为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韵味浓厚。
皮影戏还有一个艺术特点,那就是它的人物、景物造型与制作,属于中国的民间艺术的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想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作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脸谱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细腻而浪漫。
皮影,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尤其近年来,皮影成为收藏市场的一个热点。
皮影戏的流传与风格:
皮影戏流传的地域极为广阔,最北到黑龙江省,最南到广东省,西部到青海省都有皮影戏,中原地区陕西有牛皮娃娃影,江浙有羊皮影和山西有纸窗影。有的省区还有不同流派,如河北省就有西派和东派之分,西派为北京影,又称蒲团影,东派为滦州影,也叫乐亭影或唐山影。
有的省区,在皮影造型上有共同特点外因唱腔和音乐,表演方法的不同又分别有不同的流派和流行地区,如陕西的皮影,按声腔和流行的地区的不同就有“阿宫腔”、“八步景”、“碗碗腔”、“弦板腔”、“拍板皮影”、“商洛道情”、“关中道情”、“安康道情”、“陕北碗碗腔”、“安康越调”等的区别。皮影戏在陕西一省内就有多种唱腔,多种流派的表演艺术,它的音乐吸收曲艺、戏曲,又滋补
了戏曲与音乐的不足,流传地域极为广阔,各地的皮影戏都有独特风格,实在是中国皮影戏独具的特色,这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皮影戏的价值与贡献:
中国皮影艺术源于生活还于生活。它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由皮影艺术构成的文化氛围,早已波及到世界各国。皮影戏是我国走出国门、闯入世界最早的戏剧艺术。它自13世纪先后传入亚欧各国到现在,都一直受到外国人的喜爱。早在1781年,德国文豪哥德就用皮影戏来庆贺他的生日,使得宾客惊喜不已。在土尔其,至今还盛行着皮影戏的传统文娱活动。我国的皮影剧团每到国外演出,都受到高度赞誉。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供人观赏的幕影艺术,国外学者公认中国皮影戏是近代发明电影的先行。
在国内,有《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红军桥》、《济公斗蟋蟀》、《渔童》等诸多美术影片,都是吸取皮影造型与动作技巧来制作的。有唐剧、华剧、陇剧、黄龙戏等十余个地方戏,都是在当地皮
皮影戏音乐,是在不同地区分别融汇当地民族器乐、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唱腔丰富,韵律优美,板式灵活多变,在我国音乐领域里自成一体。它与其他乐种也起着互相取补、互相促进与提高的作用。
皮影戏的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画、佛像、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的精髓,制作之生动精美,可引无数国内外人士、博物馆垂涎。在人民大会堂里也有以皮影画为装饰的大型屏风,展示了我国民间皮影的艺术价值。
中国皮影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千余年来,她为中华大地生生不息的儿女增添了无数年节与丰收的喜悦,寄托了对平安福祉的祈盼和对未来无穷的向往。它是历代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
过去在农村、厂矿、部队、机关、学校都常有业余皮影戏社团组织,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我国先民所发明的皮影戏,是利用幕影原理,将表演的影子与音乐伴凑和说唱配音联合运用最早的一种视影艺术。国际电影史理论界公认,皮影戏艺术是后来发明电影的先导。
在当代的电影艺术中,皮影技术还为动画制作提供了一种新的便捷工艺手段,为美术片创出了新品种。从1958年第一部皮影美术片《猪八戒吃西瓜》起,已有十来部吸取皮影表现技法的美术片问世。
皮影戏自古也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工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内皮影艺人也曾奔赴前线阵地进行慰问演出。在抗日战争和土改时期,不少皮影艺人配合时局编演新戏,成为宣传革命的轻骑。
中国皮影艺术之中,还蕴涵着许多历史信息。学者们可从中研究中国历史中的民俗民情、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以及衣食住行等多方面问题。
皮影戏还是最早传入西方的表演艺术。波斯的历史学家雷士丹丁的记载,只是成吉斯汗大帝的军队在波斯演出影戏的情况。1767年法国一位名叫居阿罗德的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的全部形式和制作过程带回法国,成为一种时髦的外来艺术,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法国的影戏,到1776年又间接传入英国。
1774年,德国大诗人歌德(公元1749–1832年)曾在展览会上向德国观众介绍中国皮影戏。他本人极为喜欢这一古老的东方艺术,1781年8月28日,在他32岁生日的时候,他以举办中国影戏演出来庆祝自己的生日,并以此招待来自王宫的贵宾。
十八世纪的外国传教士带走的是唐山和北京的皮影,他们开始是喜欢皮影戏的镂刻艺术,做为中国民间的工艺美术品带回去的,他们观摩了皮影戏演出的独特形式,更感兴趣,于是就把皮影戏的整个操作方法介绍到本国去。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