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印发副省长朱虹在全省高校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通知
关于印发副省长朱虹在全省高校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通知
赣教发〔2012〕5号
各高校:
5月16日,全省高校工作座谈会在南昌召开,省政府副省长朱虹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朱副省长讲话的主要内容是:“正确认识现状,围绕一个目标,力促两大转变,实现五个一流。”讲话指出,我们既要看到这些年我省高校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和进步,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与我省辉煌的教育历史和周边省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相比,我省高等教育在一些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讲话要求,各高校要围绕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在发展方式上,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在发展路径上,实现从均衡推进向重点突破转变。讲话强调,各高校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努力打造一流的师资、培养一流的学生、铸就一流的质量、建设一流的设施、创新一流的管理。
朱虹副省长的讲话高屋建瓴,深刻精辟,内涵丰富,要求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前瞻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充分体现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精神,体现了对高等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为做好我省高等教育工作明确了目标、找准了路径、指明了方向,是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高校改革与发展的行动纲领。现将朱虹副省长在全省高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印发给全省各高校,请认真组织学习贯彻。
一是请各高校将讲话精神迅速传达到全省高教系统的教研机构和全体干部职工,结合各高校实际,制定质量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具体贯彻措施。二是请各高校于6月底之前将具体贯彻措施和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以书面形式报省教育厅,再由省教育厅汇总专题报省政府。
三是省教育厅将加大对各高校贯彻落实情况的宣传,加大对各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成功经验的宣传和推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是省教育厅年底将对各高校贯彻落实情况进行年度总结评比,对改革有成效,质量抓得好、学科建得好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奖励表彰。
通过学习贯彻,在全省各高校掀起一个提升教育质量的新高潮,一个协同创新打造优势特色学科的新高潮。江西一批优势特色学科群的崛起,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极大地改变江西高等教育在全国的位置。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八日
副省长朱虹在全省高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2年5月16日)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高校工作座谈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召开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精神,研究分析我省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努力提高我省高校教育质量,实现江西高等教育的进位赶超。
我分管教育工作以来,集中到我省各级各类30所学校进行了调研,思考了一些问题:江西人会不会读书、会不会办教育?江西教育目前在全国处在什么位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江西高校如何为社会服务?江西高等教育应该实施怎样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进位赶超?刚才,听了几所高校的发言,很受启发。下面,我结合自己调研的思考,试图回答上述几个问题,供大家在工作中参考。
一、传承辉煌历史
史书告诉我们,江西人从来都重视教育,历来很会读书。我在调研中发现,过去很多江西大户人家的门楣上都写着:“耕读为本”、“诗书持家”。耕是为了求生存,读是为了求发展。
史料对江西教育的辉煌历史有很多记载。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来到江西,在今进贤县的栖贤山设坛讲学,一时求学者络绎不绝,人满为患。东汉年间,南昌人程曾、唐檀等学成还家,教授乡里,弟子数百人常居门下。三国时期,豫章太守顾邵精心挑选优质小吏就学,学成后举善从教。东晋时期,庐山成为南方著名的讲学中心,唐以后又臵中央直辖的“庐山国学”。到了宋代,在中央政府重文政策的鼓励下,江西教育空前发达,学校如雨后春笋,政府设臵学田,保证教育经费来源。各地更常见地方绅众辟馆延师,兴办私学。众多士人学者,行端学博,名重一时,皆归乡授徒。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标志—书院最早也起源于江西。高安的桂岩书院和德安的东佳书院等都是中国最早的聚徒讲学书院之一,其中,东佳书院规模堪称当时全国第一,有院舍数十间,藏书数千册,学田20顷。据各种史籍、志书、笔记、碑刻统计,江西历代书院足有1200余所,无论数量、质量,还是规模、影响,均列全国前茅,迄今保存较完整的仍有85所。宋代白鹿洞书院首创教育学规制度,名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鹅湖书院创造我国书院学术自由争辩之风;白鹭洲书院人才辈出,770多年读书声不断,现在仍有三千多学生。还有怀玉书院、象山书院、信江书院、紫阳书院和豫章书院等,均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教育的兴盛推动了科举的发达。自唐至清,江西考中进士1.05万人,占全国10.67%,文科鼎甲(状元、榜眼、探花)107人,状元共48人。江西人任宰相28位、副宰相62位,在二十四史中立传者达500余人。宋代江西曾出现“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的情形,曾巩、刘恕、洪迈等家族都是一门多进士。明代常常是一科包揽一甲,或是占据前十名的大多数,当时有着“朝士半江西”的说法。明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进士前三名和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进士前七名均为吉安人,连续两科的三鼎甲均被吉安一府夺得,在中国科举史上空前绝后。历史上,江西不仅成为中央政府的主要人才库,还造就了如中国田园诗之祖陶渊明、“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一代文宗欧阳修、书法大家黄庭坚、理学双峰朱熹、陆九渊、“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千古忠臣文天祥、《永乐大典》总编纂解缙、一代画圣八大山人朱耷、《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等一大批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科学家。
历史上江西教育的兴盛时期之长、影响之广,值得现今的江西人为之骄傲,这也是搞好当代江西高等教育的重要动力所在。先辈的教育实践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都要充分感知这份荣耀,认真总结江西古代教育的宝贵经验,传承江西教育的辉煌历史,早日实现江西教育的历史复兴。
二、认清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孙刚同志的具体领导下,我省大力推进科教兴赣、人才强省战略,高等教育在许多领域、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办学规模迈上新台阶。普通高校由2000年的32所增加到现在86所(含独立学院13所),在校本专科生由14.43万人增加到82.86万人,研究生由2118人增加到2.38万人;民办高校由2000年的1所发展到现在16所,在校生从1000人发展到10余万人,规模雄踞全国前列。特别是自2002年以来,我省大多数高校都建有新校区,校园面积扩大了三倍。二是人才队伍焕发新活力。江西农业大学黄路生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全省高校有国家级教学名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由2000年的178人增至目前4446人。2009年以来,我省连续两年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了50名知名学者任高校副校长,公开选聘了15位“井冈学者”特聘教授,引进了一批“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三是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博士培养单位从2000年的3所有望增加到今年的10所,硕士培养单位从12所增加到16所。目前,我省高校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0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有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5所。全省高校约40%的专业为我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四是科学研究实现新突破。200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校获省自然科学奖62项、技术发明奖9项、科技进步奖117项,分别占全省所获奖项总数的98%、36%、30%。2011年,全省高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4项、经费1300万元。高校已成为我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产业化的生力军。五是社会服务作出新贡献。建立了6个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育基地,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硅衬底LED照明材料”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成果成功转化。高校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为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报告513份,被部省级以上党政部门采纳85份,有4项研究成果获中央领导批示。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与江西辉煌的教育历史相比、与周边其他省份的发展成就相比、与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相比,江西高等教育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从我省各级各类教育在全国的综合排位来看,高等教育在全国的地位相对偏低,而高等教育是反映一个地区整体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高等教育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省教育整体水平在全国的地位。二是从我省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层次上看,研究生教育所占比例过低,层次结构不合理。三是从我省重点高校数量上看,只有1所“211工程”大学,几乎没有在全国有影响的高水平大学。四是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上看,到2011年底,我省院士有4人(高校1名),数量明显偏少;有博士培养资格的高校仅4所,一级学科博士点仅19个,一年招收的博士生人数才191名;仅有 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无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五是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来看,我省在全国三大科技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国家教学成果奖方面,均未获得过一等奖;在国家重大创新项目、攻关项目方面尚无首席科学家,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高校的职能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总之,我省高等教育面临严峻的形势。这其中有外在的历史客观原因,也有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一是办学理念问题,一些高校过于注重学校规模而缺乏鲜明特色。二是资源配臵问题,部分高校的资源存在项目封闭、简单重复、低效浪费等现象。三是体制机制问题,缺乏活力,不利于领军人物和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脱颖而出。
因此,江西高等教育要在全国占得一席之地,全省各级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必须充分认清形势,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提出新的思路,加大改革力度,实现进位赶超。
三、明确根本任务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完备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道德教育和知识技能、学术能力和行政能力、党的意志和个人发展相结合的系统工程。
为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实现五个一流。
1、打造一流的师资。大学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教授有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当前摆在我省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缺少大师和领军人物。因此,必须把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要为教师心无旁骛安守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改革教师评价办法,突出教学科研业绩评价,建立合理的激励竞争机制;要建立和完善教学名师评选制度,今后每年要公布一批全省高校的名师,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要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延揽高层次领军人才;要抓好师德师风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倡导和培养一批像石秋杰这样的师德典型。
2、培养一流的学生。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能偏离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这一永恒使命。要尊重人才培养规律,不仅要加强专业教育,更要注重“厚基础、宽领域、广适应、强能力”,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地方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坚持分类指导,按照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一批高层次专门人才、一批高技能应用人才,为我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进位赶超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3、铸就一流的质量。质量是高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一流的大学始终都是把教育质量放在重要的位臵,因为高质量的教育对莘莘学子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高质量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也往往是用人单位争抢的“香饽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一个不为教学操心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一个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服务教学一线,保障教学一线;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学习方式;要把本科教育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教育,特别要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坚决避免本科教学被弱化的现象。
4、建设一流的设施。无论是科研创新,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都需要一流的实验实训设施作支撑。要加大硬件投入,舍得在重点学科的教学科研设施设备的配臵上花钱;要加强资源整合,推进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验室或实训基地;要推进校校协同,改变一个课题多家重复,封锁资料,互相拆台的情况;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应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5、创新一流的管理。没有一流的教育管理,就没有一流的教育环境,也谈不上一流的学校。要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正确协调好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书记、校长要团结共事,把握好各自的角色定位,既要有战略眼光,又要保证全身心投入办学和管理,还要善于调动中层干部的积极性,凝心聚力推动学校发展;要建设优良学风教风校风。高校都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方向的校训,坚持不懈地培植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增强高校自身的“软实力”;要加强精细化管理。为广大师生营造安全、有序、乐学、舒适的校园环境和学习生活条件。要坚持廉洁办校。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四、力促两大转变
江西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就是要坚持科学定位、特色立校,按照“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思路,努力建成一批学科优势明显、办学特色鲜明、国内有影响的本科高校,建成一批优质特色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而实现江西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进位赶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实施江西高校新的发展战略,力促两大转变。
一是发展方式上,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省高校已经完成了规模化发展,校园面积扩大,学生人数攀升。应该说,在一定时期内,数量扩张、规模扩大是十分必要的。实践证明,当年我省大力推进新校园建设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敏锐地抓住了历史机遇,很好地实现了我省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让更多的年轻人跨进了大学校门,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高校建新校区、扩大招生规模只是阶段性的特征和任务,下一步高校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心要从注重外延扩张、规模发展向注重内涵建设、质量提升转变,全面提升办学水平,花更大的工夫来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能力。要控制总量,改善结构,基本不再建新校区,稳定本科和高职的招生总数,适当提高研究生的招生人数。目前,我省高考考生人数从2008年最高峰的38.4万人,到2009年的34.9万人、2010年的31.2万人、2011年的28.8万人,今年只有26.9万人。高考考生人数持续减少,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这不仅给高校完成招生计划带来新的压力,还将对部分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和民办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
二是发展路径上,实现从均衡推进向重点突破转变。过去一些高校在迅速扩张的同时,办学讲求面面俱到,追求大而全,希望迅速整体推进,实现全面赶超。结果专业设臵雷同、教学内容重复、研究课题单一,同质化办学现象严重,缺乏特色和优势。下一步高校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心要从注重均衡推进、整体发展向注重重点突破、特色发展转变。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学会“舍得”、勇于“放弃”,切实按照“唯一性”和“独特性”的原则,找准优势特色学科,整合优质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协同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全力以赴提升江西高等教育创新能力。
要实现以上这两大转变,当前重点是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找准优势特色学科
实现优势特色学科的重点突破,首先必须找准优势特色学科。要坚持集思广益,广泛听取多方意见,选对了学科就事半功倍。关键是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需求。主要围绕我省绿色生态等具有地域特殊性的科研需求,凝练学科的发展方向。二是结合江西人文、自然的独特资源。要从高校所处区域的人文、自然等方面的独特资源中汲取养分,选择学科突破的方向。三是结合高校自身发展的既有优势。我省高校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积淀中,一些高校形成了自己有影响、有地位的特色学科。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再加一把火”,谋求新突破。四是结合学科发展的前沿趋势。要从学科与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中寻找到优势特色学科发展的方向、重点、途径与举措。
省教育厅和各高校要根据“四个结合”的具体要求,编制学科专业建设总体规划,确立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明确主攻方向。
(二)整合教育优势资源
一个地区、一个高校、一个部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要实现重点突破,必须整合各方优势资源,集中攻关,重点是做到“四个集中”:一是集中精力。教育部门和各高校领导班子的精力主要应当放在特色优势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上。省政府将协调教育、发改、财政、科技等有关部门,在省级重大科研项目、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创新项目、社科重点研究课题等的立项上,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向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倾斜。二是集中人力。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将本校甚至外校的科研领军人才延揽和集聚到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上来,形成优秀的团队。从今年开始,已经启动的我省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中青年教师访学计划、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等各类人才培养计划,要服务于优势特色学科的重点建设,特别是今年将实施的第二批“井冈学者”计划,要与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统筹考虑,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整体作用。三是集中财力。要构建起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共同建设优势特色学科的多元投入机制。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增量今后将主要用于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我省组织实施的“质量建设计划”、“哲学和社会科学高水平平台建设计划”、“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计划”、设立“高等教育社科基金”等项目,在立项和资金分配时,要立足优势特色学科发展。高校自身的资金也要优先安排优势特色学科项目建设。要吸引行业、企业等社会各方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给予支持。四是集中物力。在全省高校建立若干个优质科研和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包括实验室及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学科团队及科研成果共建共享平台,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三)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今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印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即“2011计划”)。该计划的组织实施,将为我省高等教育提升创新能力、实施发展路径向优势特色学科重点突破转变,提供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各级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各高校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部署,突出优势,通力配合,力争在实施“2011计划”上抢得发展先机。一是要领会“2011计划”的主要精神。该计划是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建设一批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支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并在贡献中同步实现高校创新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二是要把握“2011计划”的扶持范围。该计划主要是服务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协同创新的模式与机制,重在实现创新要素和资源的有效整合。该计划突破以往“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学校的身份限制,不限定学校,不限定单位,只要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高水平学科项目均可申报。三是要探索“2011计划”的有效形式。要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实现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与企业(行业)之间、高校与区域之间的协同,高校与国际合作的协同,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四是要明确“2011计划”的政策措施。省里将启动“440工程”,用4年的时间建设40个“江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即从2012年到2015年,每年遴选10个协同创新中心,对每个协同创新中心,省财政将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高校再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自筹配套一部分资金。此外,对于建设和实施省级“2011计划”成效显著的,将推荐申请国家“2011计划”;今年继续实施的“我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311工程”项目建设,也要体现“2011计划”的要求。
(四)强化组织领导工作
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各高校要明确责任分工、完善推进机制、狠抓工作落实,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一是明确责任分工。省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统筹好各方面力量,整体推进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财政、发改、组织人事、编制等有关职能部门要在有力保障落实有关资金、项目、人事编制等方面积极支持,通力配合。教育部门要承担具体组织实施工作,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科技、社科、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和工信等部门要在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等方面积极支持,通力配合。各高校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健全内部责任制度,承担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高校院(系)是直接责任单位,要积极推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落实学科带头人在人、财、物方面的统筹权和责任。同时,要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提高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二是注重激励引导。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健全教学名师和优势特色学科的遴选标准、程序和办法,树立正确的导向。要积极探索构建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薪酬分配、人事考核等制度,激发和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三是加强督查评估。要科学设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评估指标,使评估评价符合规律,符合实际,有利于教师乐教和优势特色学科发展。在设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评估指标时,要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高校教学评估制度、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制度、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等建设整体考虑,总体推进提高教育质量和优势特色学科评估监督机制的确立。要及时公开评估体系和结果,加强监督约束。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大学开展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的国际评估。四是做好宣传推广。要注重经验总结,把其中带有共性的、规律性的做法提炼出来,变成大家共同的财富。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尊重和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试点,鼓励探索。对改革有成效,质量抓得好、学科建得好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要加强对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成功经验的宣传、交流和推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服务地方建设
高等学校是人才的摇篮、知识的殿堂、创新的基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和“助推器”。江西高校在过去的发展中,始终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发挥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总体上看,我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还不强、平台还不多、能力还不足。尤其是通过近三个月的调研,我感到江西高等教育有三个问题:一是吸引本地优质生源就读的比例不高。二是“人才流血”现象比较突出,优秀中学毕业生都跑到发达地区去读书、谋发展,导致穷地方帮助富地方培养人才。三是一些科研项目“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不切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因此,高校的教学科研一定要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所想,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所急,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作为才能有地位,只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高校的发展才能得到地方、社会、企业的认同和支持。否则,我们的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努力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
高校要为我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一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根据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加快建设新兴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加紧建设重点学科和紧缺专业,构建适应地方支柱产业发展、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行业、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新机制,支持有条件的院校根据企业和社会需要实施“订单”培养模式。三是加强实践教学。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二)努力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孵化器
高校一定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一线,寻求课题项目,组织精干力量,开展课题攻关,破解发展难题,为地方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力。一是要为推动产业发展服务。要围绕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开展产业结构优化、关键技术开发和技术集成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竞争能力。二是要为“三农”服务。我省是农业大省,绿色食品制造产业是我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高校应当结合我省农业优势,重点进行培育品牌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研究,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三是要为现代服务业服务。围绕旅游、信息、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加强技术攻关、智力服务和人才培养,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四是要为民生工程和可持续发展服务。加快社会发展与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针对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热点民生问题,加强综合示范和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支撑。
(三)努力成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思想库
高校要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一要“谏政”,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关键问题进行立项研究,积极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区域、行业、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科学论证。二要“荐才”,要积极推荐专家学者到地方相应政府部门、咨询机构任职或挂职,主动参与地方党委、政府宏观决策和重点项目的论证咨询。
(四)努力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推动者
高校要切实发挥培养培训职能,发挥继续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一是服务技能培训。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要积极主动开展针对在职职工、下岗职工、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文化素质教育。二是服务终身教育。高校要紧紧围绕知识更新和群众终身教育需求,以提供在职学习机会为重点,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三是服务社区教育。高校要积极鼓励、组织教师参与社区教育,积极主动开展各类科普活动;教育资源要逐步向社会开放,为社区、居民的学习、娱乐、健身提供便利条件。
(五)努力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者
江西文化底蕴丰厚,是儒释道开宗立派之地、华夏名贤荟萃之地、民族艺术扛鼎之地、工农业生产滥觞之地、中国红色革命发源之地。一方面,高校要在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方面下工夫,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开发,加强参与城乡文化建设,努力把高校建成全省文化建设的示范区。另一方面,高校要在弘扬主旋律上下工夫,在当前复杂国际国内形势下,要坚定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和良好的校风学风,促进高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今天讲话的主要内容是,正确认识高校现状,围绕一个目标,力促两大转变,实现五个一流。我相信,这次会议以后,全省高校必将掀起一个提升教育质量的新高潮,一个协同创新打造优势特色学科的新高潮。江西一批优势特色学科群的崛起,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极大地改变江西高等教育在全国的位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创新观念,开拓进取,全力推动江西教育的复兴大业,共同书写江西高校发展的新辉煌!
第二篇:副省长在财政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稿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全国财政工作座谈会、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和省“两会”精神,总结“十一五”和去年的财政工作,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的财政工作任务。刚才,先同志传达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李副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我们做好财政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李同志全面总结了我省“十一五”和去年的财政工作,并对今后工作进行了安排,这些安排符合中央精神,切合我省实际,我完全赞成。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清形势,坚定做好财政工作的信心认清形势,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分析我省财政工作形势,我认为应该“四个充分看到”
(一)要充分看到“十一五”我省财政工作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开创了财政工作新局面:
一是财政实力上了大台阶
财政总收入从年的366亿元增加到年的969亿元,年均增长21.5%。地方财政收入从年的182亿元增加到年的533亿元,年均增长23.9%。财政支出从年的520.7亿元增加到年的1640亿元,年均增长25.8%。
二是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
五年来,财政在保运转、保重点、保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三农”、民生支出方面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超收分配更加合理,省对下转移支付的力度不断加大。
三是各项财政改革有序推进
省级一级预算单位全部实行部门预算,年初预算到位率提高到98%以上,预算刚性不断增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省级一级预算单位全部完成,二级单位达到69家;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全部纳入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范围,增强了政府的调控能力;省对下转移支付年的218亿元增加到年的870亿元,年均增长31.9%,快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其中去年中央对我省转移支付1050亿元,省财政安排870亿用于向下转移支付;一事一议序有效推进,这项工作贵州走在了全国前列,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四是争取国家支持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省“跑部”力度前所未有,效果前所未有。以前中央部委说贵州是“不叫不到、不跑不要”,这几年大家“跑部”意识大大增强,“跑部”能力大大提高,“跑部”效果越来越明显。中央对我省的转移支付从年的333亿元增加到年的1050亿元,这尽管不完全是“跑”出来的,主要是国家实力增强了、经济总量增加了,但其中也有“跑部”的功劳。总之,“十一五”期间,财政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省委、省政府对财政工作是满意的。受战书书记和克志省长委托,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全省财政工作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要充分看到“十一五”我省财政工作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
“十一五”是贵州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大灾多、困难多,年的雪凝灾害、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年的特大旱灾,五年就经历了“三个百年不遇”的大灾,而我省基础条件差、抵御灾害的能力比较弱,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在困难面前,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群众,从容应对、科学决策、顽强拼搏,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十一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年,生产总值达到45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固定资产投资3186.3亿元,比上年增长30%,五年年均增长2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9%,五年年均增长19.2%;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363.9亿元和5747.5亿元,是年末的2.7倍和2.5倍;铁路通车里程1983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507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近15万公里,96.9%的乡镇和29.6%的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180元和3470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8.3%。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奋力拼搏的结果,其中,全省财政部门认真实施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应对危机、克服困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要充分看到我省财政工作存在的矛盾和困难
一方面,我省与全国、西部地区的差距还很大。年,我省一般预算收入533亿元,在全国排第25位,一般预算支出1460亿元,排第24位;与西部12个省(区、市)比,上述两个指标我们都处于中下游水平,排第7位。从人均指标看,年,我省一般预算收入人均1406元,仅占全国人均水平3084元的45.6%和西部人均水平2144元的65.6%,在全国排第29位、西部第10位;一般预算支出人均4326元,占全国人均水平5519元的78.4%和西部人均水平5704元的75.8%,在全国排第24位、西部排第11位。另一方面,收支的矛盾还很突出。在收入方面,年我省收入增幅基数较高,今年车市降温、楼市调控政策力度加大,对去年财政增收贡献较大的税种收入增长可能明显放缓。同时,国家将在一些生产性服务领域推行增值税改革试点,相应调减营业税,也会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在支出方面,中央增支政策较多,我们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中央明确要求,教育支出要达到生产总值的4%;医疗卫生支出中,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社会保障支出中,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补助月人均增加140元;我省新农保试点范围扩到40%的县,并将试点区域城镇无收入居民纳入保障范围。同时,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主战略和“十大民生工程”,财政投入需进一步加大。以上这些因素将导致我省收支矛盾更加突出。
(四)要充分看到省委、省政府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去年8月份栗书记、赵省长到工作以后,有了新的风格、新的力度、新的思路,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财政支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改善民生的要求就更高了。当前,我们面临的经济发展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今年乃至“十二五”时期财政工作的要求更高、任务更重,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增强信心、振奋精神、再接再厉、奋发有为,不断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二、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调控经济的两大杠杆,财政杠杆具有更直接、更有力的作用。特别是当前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更加凸显了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作用,这也说明为什么中央要把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而不把财政政策由积极变为稳健。中央在考虑这两大杠杆作用的时候,就考虑到了整个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从全球来讲,世界经济不确定性还很大,如果把这两大杠杆都变成了稳健,我国经济有可能出现反复。从国内来讲,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经济发展中的不协调、不全面、不平衡的问题也很突出,矛盾很多。一下子把两大杠杆都由积极变成稳健,会对整个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我认为中央在考虑这个问题上是非常谨慎的,也是符合实际的,即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变,继续实行。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三大任务:
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三是管理好通胀预期。
为了确保完成三大任务,实现良好开局,中央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十二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非常积极的,到2015年,生产总值要确保8000亿元,力争达到1万亿元。这个目标对贵州来讲是前所未有的,五年要年均增长13%以上。财政部门要思考怎么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我省全面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在这个问题上,重点要把握七个方面。
一是加大力度支持“三农”
农业是基础。为什么我国能够较好地控制目前的通胀,关键是有两大基础,一个是我国粮食连续7年实现丰收,粮价是稳定的。以前我们出现的恶性通胀,就是农业出了问题,农产品价格涨起来了。第二个是我国大部分工业品供给充足,不少产能过剩,工业品价格基本保持稳定。有了这两大基础,现阶段的通胀只是结构性的,不会形成全面的通胀。贵州要脱贫致富、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农业非常重要,也非常特殊。加大财政支持尤为重要。
二是支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贵州为什么发展不起来、经济不上去?说到底还是工业发展滞后。今后5年,我省工业增加值要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这个难度不小,前几年都是15%以下,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解决工业问题就是要投入,要技术革新、自主创新等等,这既要靠市场,又要靠财政。我省现在每年拿10个亿重点支持工业、加强产业园区建设等,这10个亿怎么花,值得认真研究。
三是支持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长期以来,我省城镇化率每年提高0.6%-0.7%,现在要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这需要大量的投入。
四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贵州发展的瓶颈,一是交通,一是水利。目前,我省高速公路1500公里,“十二五”末要达到4500公里,5年修建3000公里,建高速公路的成本是每公里近1个亿,3000公里就意味着要投入大约3000亿元。在铁路建设方面,赵省长提出了“着眼十年,规划五年,突破三年”的思路,符合贵州实际,目前我省铁路通车里程近2000公里,“十二五”末要达到5000公里,增加3000公里,修建成本每公里也是约1亿元,也要近3000亿元,仅这两项投入就很大。还有水利方面,按照“三位一体”规划,仅解决我省工程性缺水的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就要1000个亿。这些建设对于贵州的发展都很重要,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就不能很好的实现。
五是支持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发挥贵州比较优势,做大贵州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主导产业,这在贵州是个大文章,也是增强贵州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如何通过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把这方面工作做好,需要我们狠下功夫。
六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贵州穷,既有城市的问题,但主要原因还是县域经济不发达。江西财政总量比贵州多不了多少,但是基层财政比贵州富,老百姓比贵州富,就是因为江西县域经济比我们发展得好。
七是加强基层财力保障
贵州是穷省,穷家不好当,既要保吃饭,还要搞建设,而且现在建设的力度还很大,因此要处理好吃饭和建设的关系。同时,我们既要集中财力抓大事,又要兼顾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应该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好、更有力的作用。要把加大投入和机制创新结合起来,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撬动社会资金,有效解决效益低下的问题。
二、正确处理效益和公平的关系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财政工作的首要位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好政府的调控作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在贵州发挥是远远不够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基本方向,当然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市场也会失灵。纠正市场失灵就要靠政府的力量来解决。政府的作用概括起来讲主要有四个,一是稳定经济,二是提供公共服务,三是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四是调节收入分配。所以说,市场解决效率问题,政府解决公平问题。贵州的民生问题尤其突出,城乡差别很大,主要是农村人口多、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公共产品缺乏、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因此,政府的责任很大。中央提出要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我认为,一是要实现充分就业,有就业才有收入,这是最基本的。二是公共财政要发挥作用,努力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东部和西部差别很大,城市和农村公共产品差别很大,贵州城乡差别更大,我省在发挥公共财政作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任务艰巨。因此,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大民生工程”,一定要全面落实好。对贵州来讲,有几个方面特别重要:一是扶贫攻坚。目前我省贫困人口还有500多万人,若按1500元的标准,将达到1000万人,而到2020年我们要基本消除贫困人口。二是群众饮水安全问题。贵州现在仍有1300万老百姓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三是石漠化问题。贵州的石漠化问题十分严重,石漠化如果继续蔓延下去,可能部分地区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四是农村危房改造、保障性住房、医改、教育等,都是重大的民生工程。这些民生建设,需要大家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带着崇高的责任,建立健全相关机制,确保投入到位,使这些问题尽快得到妥善解决。
三、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努力提高财政工作水平我以前讲过,财政工作有两大基本任务,一个是解决有钱花的问题;一个是解决花好钱的问题。解决有钱花的问题主要靠两条:一条是加快发展,做大财政蛋糕,增强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另一条就要靠“跑部”争取,贵州花一块钱,三分之二是中央给的,争取中央支持很重要。解决花好钱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讲任务更艰巨。李岷同志刚才讲,现在是有钱花不出、花得很慢、花得不够好。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采取切实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钱不仅要花得出去,而且要花出效益。贵州既是穷省,没有钱花,同时钱又花得不好,存在一些浪费和效益不高的问题。管好财政资金是最大的责任,用好财政资金是最大的本领。因此,财政工作必须通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出最大最好效益。具体讲,要在“四个着力”上下功夫:
一是着力完善预算体系。预算是财政工作的龙头,要加快建立健全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把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同时建立预算、执行、绩效、监督、资产五位一体的预算管理机制,做到预算管理科学、规范、合理、严肃。
二是着力健全监督机制。预算要全过程监督,财政资金到哪里,监督就要延伸到哪里,做到横到边、纵到底。财政要主动接受人大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内控机制要完善,内部管理要规范。财政资金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按程序审批,如果每个人都可以表态,都可以批钱,那财政就乱套了。要做好审计工作,审计财政资金是否产生了效益。三是着力加强绩效评估。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如何,是否发挥了最大效益,绩效评估很重要。现在不少地方财政主要是把钱“批发”出去,到底花得怎么样,缺乏一套评估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评估制度并有效执行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评估要真实,二是要把评估结果作为下一预算安排的依据,
三是要制定奖罚办法,用得好的要奖励,用得不好的要采取一定的制约措施。四是着力提高信息化水平。财政管理工作需要信息化支撑,要舍得在信息化建设上投入。要积极推进“金财”工程,提高财政工作效率和财政管理的科学性,使财政工作公开、透明、高效。
四、扎实开展“三个建设年”活动
努力提高财政干部队伍的战斗力“三个建设年”活动是省委为保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主战略和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保证“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抓手。财政系统的同志们要积极投身于“三个建设年”活动,做表率、走前列,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认真查找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不能走过场。要增强大局意识,狠抓工作落实,切实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要以“三个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把队伍建设搞好,提升素质、提高能力、树立形象,把财政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副省长在驻部队迎春座谈会上的讲话
副省长在驻部队迎春座谈会上的讲话
很高兴参加由省公安厅承办的驻部队迎春座谈会。迎春座谈会虽然是一年一度,但对于我们加强交流沟通,统一思想认识,做好军转安置工作非常重要。
刚才,向前同志向大家介绍了全省军转安置工作情况和军转安置工作的打算,王锐同志介绍了公安现役部队的建设和安置情况。省军区杨辉副政委、省武
警总队孙健副政委和其他各部队的同志都作了很好的发言,对我省的双拥和军转安置工作给予了热情鼓励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和热切期望。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和省军转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对参加今天座谈会的各位首长和同志们表示诚挚问候和衷心感谢!,是我省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揽子宏观调控政策,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较快地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186.65亿元,增长13.6%,排名全国第17位,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53.39亿元,增长35.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288.24亿元,增长14.8%;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外贸进出口总额2699.67亿元和84.01亿美元,增长19.7%和0.9%;财政收入达1389.5亿元,增长25.8%,排名全国第2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660元和3580元,均增长14%;城镇新增就业3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全省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结果,又与驻部队、武警和公安现役部队官兵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密不可分。
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去年我省的双拥和军转安置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军转安置工作,全省接收安置1760多名军转干部。按照国务院军转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如期完成了任务,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过去的一年里,驻部队、武警和公安现役部队官兵在维护社会稳定、开展双拥共建以及抢险救灾、扶贫帮困、小流域治理、基础建设等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推进了陕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驻部队、武警和公安现役部队与地方的军政军民鱼水情谊。如在平定新疆“7·5”事件、积极处理各类群体事件、参与国际维和抢险救灾中,他们临危不惧、冲锋在前,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又如在我省抢险救灾、处置群体事件和地震灾后重建中,他们在第一时间奔赴前线,与人民群众一起奋勇战斗,迅速抢救受灾群众和财物,为灾后重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再如广大军转干部胸怀大局,体谅地方困难,服从分配,展示了当代军人的精神风貌和较高的素质。
陕西是全国双拥工作的发祥地,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都把做好军转安置工作作为双拥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评选双拥模范城(县)的重要标准。省委、省政府始终认为,军转安置工作是大事,军转安置工作就是政治任务。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在驻部队和在座各位部队首长的支持下,进一步加大军转干部安置工作的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实行指令性分配,其余实行公开、公平、公正考试考核选用的办法予以安置。今年党政机关将适当减少安置数量,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将加大安置力度,对需要加强和充实人员的公安、安全、司法以及工商、质检等执法监管部门进行重点倾斜,同时改进随调家属安置办法,进一步加大对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服务,落实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各项待遇,积极推行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个性化培训,做到了军队、军转干部和接收单位三满意。在做好军转安置工作的同时,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入基层狠抓企业军转干部解困政策的落实,设法提高企业军转干部的生活困难补贴标准,完善“重点工作对象”和“五包”责任制,扎实做好企业军转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保持了全省企业军转干部队伍总体稳定。
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实现经济全面复苏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军转安置工作责任重大。据有关部门通报,全国将有4万名左右的军队干部要转业到地方,安置总数比去年略有减少,但安置任务依然繁重。由于省级机关机构改革刚结束,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已全面展开,事业单位岗位分类制度进一步推进,因此,我省今年的安置矛盾十分突出。根据刚才同志们的意见和建议,我就做好今年的军转安置工作向有关部门提四点要求:
一要充分认识今年我省军转安置工作的有利条件。虽然今年的军转安置任务繁重,矛盾突出,但我们也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军转安置工作,各级各部门十分关心军转安置工作,这是我们做好军转安置工作重要的政治保证。二是去年全国和全省都隆重召开了军转表彰大会,表彰了先进模范代表和先进集体,扩大了军转安置工作的影响,为我们做好军转安
置工作奠定了舆论基础。三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军转干部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四是人民子弟兵在抢险救灾、处置群体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表现出的奉献精神感染了社会,鼓舞了群众,一个全民关心军转干部和军转安置工作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做好今年的军转安置工作。
二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安置政策,圆满完成军转安置任务。解放军、武(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警、公安现役部队是一所大学校,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干部,这些同志在部队锻炼了十几年、二十几年,政治觉悟、综合素质、组织领导能力都是很优秀的,是国家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他们的安置工作,对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实现西部强省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扎实做好今年的军转安置工作,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军转安置任务,以实际行动支持军队和国防建设。
三要带着深厚的感情来做好军转安置工作。解放军、武警和公安现役部队在保卫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生活、支援祖国建设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安置好他们是人之常情,事之常理,也是我们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军转部门的政治责任和工作职责。各级、各部门要把军转干部看作亲人一样,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带着深厚感情把每一名军转干部接收好、安置好、培训好、使用好、管理好。要加大军转安置工作研究和教育培训的力度,不断完善我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体系,强化军转干部岗前、专业以及个性化培训,使他们尽快转换工作岗位,愉快投身到地方的经济建设中。
四要切实做好部分企业军转干部的解困和稳定工作。自中央实施解困政策以来,我省就建立了生活困难补贴正常调整增长机制,在今年元月刚刚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基础上,我们又一次提高了企业退休军转干部的生活困难补贴标准,按照师职100元、团职80元、营职及其以下60元的标准与调整基本养老金一同进行了发放,但部分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信访条例》和中央《“一个身份、两个待遇”答复口径》以及省《宣传提纲》的要求,做好解释答复工作,落实重点工作对象“五包”责任制和帮教措施,切实做好重点人转化工作,维护全省社会稳定。
第四篇:副省长在驻部队迎春座谈会上的讲话
副省长在驻部队迎春座谈会上的讲
话
副省长在驻部队迎春座谈会上的讲话
很高兴参加由省公安厅承办的驻部队迎春座谈会。迎春座谈会虽然是一年一度,但对于我们加强交流沟通,统一思想认识,做好军转安置工作非常重要。
刚才,向前同志向大家介绍了全省军转安置工作情况和军转安置工作的打算,王锐同志介绍了公安现役部队的建设和安置情况。省军区杨辉副政委、省武
警总队孙健副政委和其他各部队的同志都作了很好的发言,对我省的双拥和军转安置工作给予了热情鼓励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和热切期望。在此,我代
表省委、省政府和省军转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对参加今天座谈会的各位首长和同志们表示诚挚问候和衷心感谢!,是我省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揽子宏观调控政策,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较快地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186.65亿元,增长13.6%,排名全国第17位,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53.39亿元,增长35.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288.24亿元,增长14.8%;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外贸进出口总额2699.67亿元和84.01亿美元,增长19.7%和0.9%;财政收入达1389.5亿元,增长25.8%,排名全国第2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660元和3580元,均增长14%;城镇新增就业3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取得
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全省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结果,又与驻部队、武警和公安现役部队官兵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密不可分。
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去年我省的双拥和军转安置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军转安置工作,全省接收安置1760多名军转干部。按照国务院军转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如期完成了任务,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过去的一年里,驻部队、武警和公安现役部队官兵在维护社会稳定、开展双拥共建以及抢险救灾、扶贫帮困、小流域治理、基础建设等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推进了陕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驻部队、武警和公安现役部队与地方的军政军民鱼水情谊。如在平定新疆“7·5”事件、积极处理各类群体事件、参与国际维和抢险救灾中,他们临危不惧、冲锋在前,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又如在我省抢险救灾、处置群体事件和地
震灾后重建中,他们在第一时间奔赴前线,与人民群众一起奋勇战斗,迅速抢救受灾群众和财物,为灾后重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再如广大军转干部胸怀大局,体谅地方困难,服从分配,展示了当代军人的精神风貌和较高的素质。
陕西是全国双拥工作的发祥地,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都把做好军转安置工作作为双拥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评选双拥模范城(县)的重要标准。省委、省政府始终认为,军转安置工作是大事,军转安置工作就是政治任务。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在驻部队和在座各位部队首长的支持下,进一步加大军转干部安置工作的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实行指令性分配,其余实行公开、公平、公正考试考核选用的办法予以安置。今年党政机关将适当减少安置数量,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将加大安置力度,对需要加强和充实人员的公安、安全、司法以及工商、质检等执法监管部门进行重点倾斜,同时改
进随调家属安置办法,进一步加大对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服务,落实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各项待遇,积极推行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个性化培训,做到了军队、军转干部和接收单位三满意。在做好军转安置工作的同时,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入基层狠抓企业军转干部解困政策的落实,设法提高企业军转干部的生活困难补贴标准,完善“重点工作对象”和“五包”责任制,扎实做好企业军转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保持了全省企业军转干部队伍总体稳定。
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实现经济全面复苏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军转安置工作责任重大。据有关部门通报,全国将有4万名左右的军队干部要转业到地方,安置总数比去年略有减少,但安置任务依然繁重。由于省级机关机构改革刚结束,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已全面展开,事业单位岗位分类制度进一步推进,因此,我省今年的安置矛盾十分突出。根
据刚才同志们的意见和建议,我就做好今年的军转安置工作向有关部门提四点要求:
一要充分认识今年我省军转安置工作的有利条件。虽然今年的军转安置任务繁重,矛盾突出,但我们也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军转安置工作,各级各部门十分关心军转安置工作,这是我们做好军转安置工作重要的政治保证。二是去年全国和全省都隆重召开了军转表彰大会,表彰了先进模范代表和先进集体,扩大了军转安置工作的影响,为我们做好军转安12全文查看
第五篇:在部分高校共青团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部分高校共青团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在昌部分高校共青团工作座谈会,主要是结合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传达落实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同志在全国高校共青团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着眼全局,把握重点,改革创新,努力把全省高校共青团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刚才,曾萍同志传达了秦宜智同志在全国高校共青团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秦宜智同志的讲话,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时代要求和殷切期望,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抓好落实。
近年来,全省高校团组织按照省委和团中央的部署要求,坚持服务大局与服务青年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在高校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出色完成了“与信仰对话”报告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挑战杯”系列竞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传统优秀品牌工作,在新媒体运用、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等创新性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走在了全省各领域共青团工作的前列。与此同时,必须清醒看到,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上个月,团省委在对全省高校共青团工作进行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从报告所反映的情况看,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在上升,知识面很丰富,运用新媒体和新科技手段能力在增强,但有“两大弱化”问题值得高度重视: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弱化,有些大学生理想信念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模糊的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大学生身体素质弱化。总的看,共青团工作弱化是造成这“两大弱化”问题的很重要原因。共青团工作弱化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高校党委对共青团工作的整体重视程度有所弱化。高校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团委与学生工作处(部)机构设置不科学、职能不明晰等问题,65.22%的高校团委负责人被兼任或机构被监管,以致团委直接受命于学生工作处(部),或被其实际替代,52.17%的高校特别是高职专科院校团委没有学校的固定拨款。有的人认为,团委就是配合学生工作处(部)做学生工作,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还有的人认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只是维护校园稳定,学生不闹事就可以了,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我们要培养又红又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共青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决不能被日常事务所取代和湮没。另一方面,高校团的组织覆盖和活力有所弱化。比如,在思想引领方面,高校共青团确实开展了很多热热闹闹的文化娱乐活动,大学生也很喜欢,但“有乐无教”的多,没有很好地全面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论体系。这几年,高校党员发展速度比较快,一些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关键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不牢。又比如,贴近大学生兴趣爱好需求的学生社团迅速兴起,成为高校学生组织中的一股强劲力量,但是对学生社团的联系、管理和引导及时跟进不够,学生社团对共青团和学生会开展工作造成较大冲击。国内外一些势力在背后利用学生社团进行挑唆煽动,实际上是图谋分化我们的力量。对于这些问题,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进入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高校要把解决好共青团建设中的这些问题作为整改落实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党组织要真正重视起来、团组织要真正行动起来,做到“三个找准”,实现“两大突破”,即:找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时代内涵,找准高校共青团开展工作的重点和坐标系,找准束缚高校共青团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突破总书记提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足的问题和有效覆盖面不足的问题,真正使高校共青团成为凝聚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的坚强阵地。
下面,我结合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秦宜智同志关于加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讲话精神,结合全省高校共青团工作实际,讲几点意见。
一、不断深化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战略性认识
首先,我想与大家共同重温一下党章和团章的有关内容。党章的第十章对“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关系”进行了明确阐述。其中的第四十九条规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受党中央委员会领导。共青团的地方各级组织受同级党的委员会领导,同时受共青团上级组织领导。”这几句话,把共青团的性质和隶属关系讲得很清楚、很透彻。其中的第五十条规定:“党的各级委员会要加强对共青团的领导,注意团的干部的选拔和培训。党要坚决支持共青团根据广大青年的特点和需要,生动活泼地、富于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充分发挥团的突击队作用和联系广大青年的桥梁作用。团的县级和县级以下各级委员会书记,企业事业单位的团委员会书记,是党员的,可以列席同级党的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的会议。”从党章规定看,做好团的工作,是党委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今年召开的团十七大通过了修改后的新团章。其中的总纲指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对青年的教育和引导,组织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广泛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增强青年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团员还必须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努力帮助青年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不断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新团章对共青团的基本任务和根本职责作了明确。我们要按照党章和团章的要求,不断深化对共青团工作的战略性认识。
总书记指出,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而奋发努力、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迈进,是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在省十五次团代会上,省委书记强卫同志寄语全省青年,必须矢志不移、走好“中国路”,勇于担当、振兴“中国业”,砥砺奋进、铸牢“中国魂”。中央和省委赋予共青团的时代主题和要求,是高校共青团必须自觉担负起的光荣使命,也是高校党委必须自觉肩负起的重要职责。我们要切实把握好共青团事业在党的事业中的地位、高校共青团工作在高等教育事业中的地位、高校共青团在全团事业中的地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一,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是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需要。“五四运动”以来94年的中国历史充分证明,我国一代又一代的高校青年学生,勇开风气之先,挺立时代潮头,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有生力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越来越多的青年走进大学校门,目前我省高校在校大学生就有95.6万人,也就是将近百万。教育引导他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事关根本,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期,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全球互联网技术正处于加速渗透期,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与我争夺青年学生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高校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受到来自国内外方方面面的影响。高校团组织要一刻不放松地抓紧抓好关心关爱、解疑释惑、形成共识的工作,把广大青年学生凝聚在党的周围,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
第二,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是充分发挥高校职能的需要。大家经常讲,高校有四大职能: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这四大职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越是经济欠发达,越是改革发展任务繁重,越需要高校发挥好这四大职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绘制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路线图”。全省每一所高校能否抓住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历史性机遇,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不仅关系到自身在全国高校系统中的地位,而且关系到自身能否发挥好上面所说的四大职能。这需要高校的领导班子提高办学治校水平,需要高校教职工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需要高校的党组织和团组织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否则,我省高校改革发展将丧失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这个重要的历史机遇。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认识,一定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第三,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是推动共青团事业创新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大学生、中学生团员约占团员总数的2/3。高校共青团,一头连着中学,一头连着社会,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高校团的工作影响着一个人能否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能否在大学期间养成走向社会所需要的素质和品行、能否将来以丰富的学识和饱满的激情服务社会和人民。也就是说,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既关系到个人一生,也关系到社会进步。我省高校在校生中的团员比例达到84%,他们既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对象,也是开展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力量,加上高校健全的组织体系,这是其他领域开展共青团工作所不具备的良好条件。我们要把高校团组织体系健全的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出来,把高校每一个团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使高校共青团工作更加活跃、更有成效,为做好其他领域的共青团工作夯实基础,示范带动其他领域的共青团工作。对高校而言,84%的团员工作做好了,学生工作特别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做好。
二、着力提升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深刻阐述了共青团工作的根本性问题和两大战略任务,为我们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思考、谋划和推进共青团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共青团要深刻理解团的根本性问题,把“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作为主攻方向,在吸引凝聚青年、影响动员青年方面走在全省团组织的前列,在履行根本职责、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走在全省团组织的前列。
第一,牢牢扭住立德树人这个核心任务。高校的核心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理想远大、学识深厚、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任务,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要求,集中体现了团的性质和青年的需求。高校共青团要把这个任务贯穿各方面各环节,体现在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并作为检查和评价共青团工作的根本标准。要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出发,根据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务实化、选择功利化、认知与行为矛盾化的特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在掌握必需专业知识、具备合理知识结构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努力使每一个大学生做到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现在的大学生数量众多,但创新型人才匮乏,可谓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质好的优秀青年人才还不够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国史党史教育,促进大学生认清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科学性、优越性,认清资本主义的掠夺性、侵略性、腐朽性、欺骗性;加强创新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养成旺盛的求知欲,勇于接受各方面挑战,勇于战胜各种困难,不断开辟事业发展的新天地。
第二,切实增强思想引领工作的实效性。思想引领工作,强调在贴近实际、走进青年学生的基础上,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到同频共振,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应当肯定,高校的共青团开展了大量有声有色的思想引领活动,但仍然或多或少存在突出时代特征不够、方式方法落后、实效性还不强、受益面比较狭窄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形式不行,内容再好,学生也不会接受。根据有关方面调查,仅有20.5%的同学表示能感受到团组织发挥的作用,77.6%的同学很少或不能感受到;仅有14.4%的同学认为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很好,接近83.9%的同学认为某些方面形式单
一、不太符合当今青年学生心态。针对这些问题,要按照秦宜智同志所提出的那样,解决好多元思潮中突出核心价值、现实基础上坚定远大理想、思想内容与传播形式的统一这三大问题。要积极顺应新媒体发展潮流,构建“四位一体”的微博体系,抢占网络舆论阵地,旗帜鲜明地亮出团的形象、发出团的声音,以鲜活的形式高端引领、“网聚”青年学生;积极利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和活动开展思想引领,杜绝听报告拉人头、搞摊派,台上照本宣科、台下自娱自乐的现象;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与时俱进,适应青年特点和需求,注重发挥身边先进、时代楷模和朋辈教育的示范作用。
第三,进一步健全高校共青团的组织载体。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受到学分制、导师制、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影响,大学生的组织形式和聚集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原有的团组织建设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一些大学生是兴趣类社团、新社会组织、网络空间和虚拟社会里的积极分子,在学生中有威信、有号召力,甚至能够一呼百应,这类群体还将逐步扩大。高校团组织要顺势而为,努力深入他们、来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做好他们的工作,发挥他们的特长为我所用,而不能排斥他们、拒绝他们、疏远他们,不要让他们游离于团组织之外。要做好这项工作,团委是重要因素,但少不了党委强大的领导和有力的支持。要以走进青年、凝聚青年为根本,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努力推动团的组织建设创新和工作创新,以多种方式覆盖大学生。要构建科学合理、高效运转的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格局,以建设坚强团委为核心,强化学生会作为党委领导下、团委指导下的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组织功能,鼓励和引导学生社团规范发展。要大力加强班级团支部建设,发挥好班级这个基本单元的作用,探索刚毕业走向社会大学生的班级活动载体,使班级团支部成为有更大活力和影响力的高校共青团最主要的基层细胞。
第四,全力服务大学生最需要最紧迫的现实需求。服务学生是凝聚学生的基础。要坚持出自学生、感知学生、有益学生,摸准学生的脉搏,围绕学生自我价值实现、情感交流、情商提升等各方面的需求,把共青团工作延伸到大学生最需要的地方去。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积极建设理性、守法、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拓展多方面素质、提升综合能力搭建平台。要架起大学生与学校管理部门沟通联系的桥梁,为大学生反映利益诉求、解决实际困难提供帮助,特别是要更多关注大学生中的困难群体,为经济困难、学业困难、人际沟通困难的大学生“雪中送炭”。要帮助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转变观念,开展相关培训,整合学校和社会各方面资源为他们送政策、送服务、送岗位,真正使团组织成为大学遇到困难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突出,但就业观念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少大学生宁可留在大城市做北漂、蚁族,也不愿意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因此,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应该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一个重点。
三、更加有效发挥高校党建带团建的引擎保证作用
团的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了团建,党建就有了“源头活水”。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从相关行政部门到高校,对党建带团建都作出了具体部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团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15号),中组部、团中央《印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组通字〔2010〕76号),省委组织部、团省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赣组字〔2011〕81号)等,更是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必须一条条进行对照检查,不折不扣抓好落实,形成加强共青团工作的整体合力。
第一,始终坚持把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格局。要落实好党建和团建“五带”“五同步”,即: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队伍上、作风上一起“带”;党团工作同步安排、党团班子同步配备、党团教育同步开展、党团考评同步进行、党团阵地同步落实。高校党委要定期研究本校共青团工作,听取团的工作汇报,落实校团委书记列席党委有关会议制度。校党委副书记要分管本校团的工作,行政副校长要联系本校团的工作,特别是高校一把手要亲自过问团的工作。要把党建带团建工作纳入高校党委班子党建工作的考评内容,这项工作请省委教育工委和团省委进行研究,制定实施办法,每年要对高校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第二,大力支持共青团依法按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一方面,要摆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位置。不能片面认为共青团不专注于眼前事务、不从事具体业务、立足校外时间而不是教学空间,就搞业务工作和团的工作“一手硬一手软”、“一手实一手虚”、“一头重一头轻”,甚至以学生行政事务和管理工作替代思想引领、文化活动、公益服务等,挤占共青团工作的时间和空间。团委的工作与学生工作处(部)的工作是紧密联系的,但也有区别,不能让事务工作完全取代团的工作,更不能简单认为团的工作就是搞些文体活动,而要摆正团委和学生工作处(部)的关系,共同围绕中心密切配合。另一方面,要突出共青团的功能作用。要确保高校团委机构独立、编制独立、预算独立、工作独立,不能把团的组织机构撤消、合并或归属于其他工作部门。现在有不少高校是学生工作处(部)与团委合署办公,有的甚至将团委作为学生工作处(部)的下属部门,这是不对的,各高校要尽快改过来。要严格按规定落实团委的日常工作经费和活动经费,保证团组织的必要活动时间,积极为团组织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和设备等条件。
第三,进一步加强高校团干部队伍建设。要根据学校规模和工作需求,确定团委领导职数和专职团干部人数,优化团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形成一定梯次,确保满足高校共青团工作正常开展的需要。对团干部既要充分信任又要严格要求,认真落实团干部政治生活待遇,在思想、作风、能力等方面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指导。要按照“配强、严管、优出”的原则,选拔配备、培养教育、妥善安置好团的干部。既要把作风正、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团干部向党务、行政、科研等岗位输送,又要把素质好、有基础、可培养的其他岗位年轻干部配备到共青团岗位上来,不断增强团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一些高校把教学、科研上的年轻骨干放到团的岗位上来,这种做法值得肯定。这些同志的优势和影响力都比较大,在青年学生中的权威性很高。从长远看,这些同志经历过团的岗位锻炼后,群众工作能力提升了,从单一的业务骨干成长为符合党和人民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我们党培养后备干部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这类团干部,必须要注意发挥其特长,保证其从事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的时间,使专长业务工作和团的工作两促进,业务、团务一肩挑可能比其他全职团干部的工作效果更好。
广大高校团干部要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按照让党放心、让青年学生满意的要求,在共青团工作的创新实践中从严律己、锤炼自己。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自觉为理想去奋斗、去拼搏、去奉献,努力为青年学生作出榜样、树立标杆。要热爱高校团的岗位,增进对学生的感情,做学生“友”,而不做学生“官”。要紧跟时代,把握大势,面向未来,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决策能力、操作能力、服务能力、协调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更好做到“知大局、想长远、干实事”。
同志们,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不仅是高校团组织的职责,也是高校党组织的重要职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奋力开创全省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