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腾讯为村,用互联网+创新乡村社会治理、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腾讯为村
用互联网+创新乡村社会治理、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目录
一、“腾讯为村”的立足点.............................................................................................................2
二、“腾讯为村”的产品服务结构.................................................................................................3
三、“腾讯为村” 从试点向全国推广的发展历程.......................................................................4
四、“腾讯为村”的政府服务采购模式.........................................................................................6 附一:“为村课堂”影像资料.......................................................................................................7 附二:腾讯为村案例“为村故事会”...........................................................................................7
一、“腾讯为村”的立足点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腾讯,作为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2014年开始,腾讯将“连接一切”作为自身战略,“腾讯为村”正是基于这一战略,借助月活跃用户超过9.8亿的微信,开发出适合乡村管理者和村民低门槛入门互联网的村庄微信公众号——为村,并将之打造成面向乡村的互联网社交与服务平台,用互联网+的方式为乡村的社会治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
“为村”重点关注中西部贫困地区的移动互联网应用需求,首先是是基于村庄这一社群,围绕“家务”,满足外出打工村民和留守村民间基于亲情、乡情诉求的高频互动,让外出务工者能通过互联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其次是围绕“党务、政务、村务、商务”的刚需信息连通,重点通过互联网提升基层村两委及党员干部工作效率,展现其在基层党建、社区治理、精准扶贫等方面的工作成果,通过强化沟通密切干群关系,创建乡村和谐社会。
在用互联网助力乡村发展的场景中,“为村”更注重扶志与扶智,鼓励村庄自主开通属于自己村庄的微信公众号,为村庄整合腾讯及合作伙伴内外部资源,面向乡村管理者和全体村民展开乡村移动互联网能力建设,为乡村连接情感,连接信息,连接财富,助村自助。
二、“腾讯为村”的产品服务结构
“腾讯为村”积极用互联网手段助力国家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打造,在乡村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建设中,为社会治理智能化提供互联网解决方案。搭建村、乡/镇、区/县、市/州、腾讯为村多级公众号平台,协助地方政府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以各村独立运营且接受上一级管理、监督的村级为村微信公众号为基础,通过村民实名加入本村微信公众号、共同关心村庄事务,建立起外出打工村民、本村留守村民与村庄的情感连接、信息交流的纽带;通过村两委、基层党员、村庄公众号管理员成为内容的主要生产者,广泛动员村民关注、参与与村庄事务和与村庄发展相关的互联网话题。
以上一级地方政府为村公众号为政府管理抓手,组织各单位为村传递政策、下达通知、提供服务。通过地方组织部组织基层党员在线展开两学一做、三会一课,推动基层党建智能化;通过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记录扶贫脱贫轨迹,干群协作挖掘村庄一村一品,以社交电商的方式整合本地力量推广本地产品,发出家乡特产和宣传村庄旅游文化的移动互联网名片,破解精准扶贫面临的信息鸿沟难题;通过乡镇及区县各级干部,为村民下达政务及服务通知,展开政策宣传,受理村民反馈社情民意服务,密切干群关系、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助力政府增强公信力、执行力,向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转型,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搭建政府与群众的沟通桥梁。
以腾讯为村公众号为全国为村交流入口,实现跨区域村庄信息共享,推荐优秀的移动互联网使用村庄案例,让更多村庄的管理者和村民足不出户,通过手机进入其他各村交流、学习;整合社会资源,为村策划、为村设计、为村传播,放大村庄影响力。
三、“腾讯为村” 从试点向全国推广的发展历程
2014-2015年,“为村”在贵州试点,整合运营商资源,示范出光纤宽带及4G进村后,村民拥有第一部智能手机时,村庄及地方政府可以借助互联网展开的情感连接、信息连接、财富连接的各种场景。在乡村社群沟通、社区治理、基层党建、山货出村等方面,呈现出通过能力建设及指引助村自助,由社群连接创造乡村凝聚力、激发村庄内生动力、焕发乡村活力;区别于其他互联网企业电商下乡扶贫的、创新的乡村促发展模式。
2016年,“为村”面向100个来自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甘肃陇南市康县、湖南湘西州、内蒙古扎兰屯市、浙江温州苍南县等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村庄展开推广尝试。2016-2017年,依托项目的创新模式、试点区域的显著成果,获得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商务部、发改委、网信办、工信部、共青团中央等部委关注并给予高度评价,为腾讯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的作用,提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项目、案例及数据支撑。吸引了包括新华社(先后报道七次)、人民日报(整版刊发湘西为村调研报告、共三次相关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周刊、十九大献礼节目《辉煌中国》、《绝不掉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级媒体及法制周末、中国视窗、山东日报、内蒙日报、四川日报、菏泽日报、成都日报、川报观察等地方党报官媒深度报道。媒体站在“为村”对创建乡村和谐社会、推动乡村社会治理高效率和透明化、地方政府借助互联网平台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基层党建“两学一做”智慧化,基层党员干部借助互联网平台与村民高效互动融洽干群关系、精准扶贫发挥乡村社群凝聚力,社交电商推动乡村脱贫致富等等方面展开深度报道。
2017年,从1月100个村1万个认证村民起步,一年时间,“为村”共吸引来自16省地方政府组织超过5860个村庄加入(包括18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山东省菏泽市、四川省成都邛崃市、四川省德阳广汉市等地区为全域覆盖;超过199.8万村民实名认证加入本村公众号,与上级领导展开沟通、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在互联网上寻找商机,互动超过1.6亿次。
其中山东菏泽市(地级市),在市委书记和市长的大力推动下,由当地商务局牵头,以全国电商重镇的身份全域推广为村,不到一年时间已有4000余村加入为村平台,菏泽市面向全市召开超过1500名乡镇村干部和为村公众号管理员参与的“为村故事会”分享当地村庄互联网使用经验,引发各村的学习热潮;四川成都邛崃市(县级市)、四川德阳广汉市(县级市)由当地组织部牵头,全域加入为村,并借助为村平台展开“微治理”、“微反腐”工作及十九大精神学习活动,充分展现了“为村”的社会价值,凸显腾讯“为村”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在互联网电商企业大手笔投入农村电商之外,所展现的政府资金小投入,干群互动大效益的独特社会价值和战略意义。
扫码了解媒体“为村发声”
四、“腾讯为村”的政府服务采购模式
2017年,“为村”项目完成了公益模式探索实践向政府服务采购输出的转型,组建“北京为村互联网科技研究中心”,全面实现公益项目自我造血与可持续发展:所得利润全部用于设立“加油为村基金”,奖励各村公众号优秀管理员,培养在乡村中推广和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为村助教”、“为村讲师”,更为村庄整合腾讯内部及更多企业、高校及专业资源,搭建用企业核心能力助力乡村发展的便捷平台。
未来,为村将以成为“最受中国农民喜爱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为目标,更广泛的与政府合作,服务农村,造福农民。附一:“为村课堂”影像资料
附二:腾讯为村案例“为村故事会”
(一)贵州黎平铜关村:互联网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铜关村是 “为村”项目的第一个试点村。铜关村地处云贵高原,曾是极其贫困的一个侗族村寨,2012年人均年收入不足1800元,全村共有410户,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其经济收入主要是靠外出务工。经过2014-2015年一年试点,该村从一个只通2G网络、智能手机拥有量不足5%的村庄,现在全村留守人员使用智能手机超过80%。如今,村口的小卖部可以用微信支付购买生活用品农具种子;老人到小卖部门口蹭WiFi与远在广东打工的儿子视频聊天;不识字的侗族老人也学会了用智能手机听歌、看侗戏,用微信喊家人吃饭,召集队友唱侗歌,歌队长用微信给队友发放唱歌的劳务费。留守妇女们更是成立了自己的绣品合作社,通过为村公众号销售。村民吴定芝利用农闲时间织自己的侗布,一年能创收5000元。村里的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大型民宿项目,2016年投入运营,通过为村公众号宣传展现移动互联网村风采,2016-2017年间,接待游客超过4500人次,村民直接增收超过100万元。老支书在为村公众号中撰写“支书日记”,记录村庄两年来的点滴变化,广受村民好评。(扫描了解《互联主义新农村,菲菲妈这一年》)
(二)湖南龙山比耳村:互联网让农产品优质优价
比耳村是龙山县里耶镇下辖的小山村,距离镇政府还有5公里行程,是脐橙专业村,全村有1260人,脐橙种植面积4000多亩,2016年产量800多万斤。在开通“为村”之前,比耳村没一家农户开网店,2015年,村民与外界联系甚少,脐橙销售全部依靠等待批发商,橙贱伤农。2016年,全村110人开通微店,通过为村公众号推广,吸引了近50个外村经销商为比耳脐橙分销,更引来很多线下收购商。比耳村民以每斤6.8元的价格网销脐橙12万多斤,批发价提升到每斤1.8~2.2元,较去年每斤1.2~1.5元均价提高0.6元以上,全村仅价格增收就达500多万元。
比耳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6户370人,有120人通过村公众号申请成为认证村民,其中有35人开通了微店。为鼓励贫困户开网店,由村公众号管理员和5位在北京、深圳、长沙工作的村里年轻人组建的比耳为村团队,给所有贫困户免费提供网销用的包装盒、剥理器、一次性手套、宣传单、Logo贴标。为村公众号商城总号里得到的订单全部下给贫困户,其中贫困户张勇的4000斤脐橙,以每斤3元的价格作为春节网销品全部订完。村民对为村平台的评价:联络了情感,村里平时在外不认识的都通过为村有了联系;在这里了解到了很多信息、国家政策;交口称赞今年为村的宣传让橙子卖出了好价钱!2017年4月19日,总书记发表《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讲话一周年,《新闻联播》头条便以比耳为村为例讲述互联网为乡村带来的变化。(扫码了解《农民网络卖橙,登上新闻联播,“去年保守一点,就挣了一百万。”》)
(三)甘肃康县冯家峡:互联网推动乡村治理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康县2/3的村庄都是美丽乡村,而冯家峡村却因民风彪悍,年年盼美丽乡村而不得。原本村民民心涣散,对集体事务都漠不关心,公路修到冯家峡,村民阻挠多次,还需要武警开道,路修好了村民为了能收点买路钱,偶尔还会丢只死鸡到公路上,拦下过往车辆。村民之间人情淡漠,一位老人在家里去世三天才被发现。自从热心村民冯宝贤协助村干部开通“冯家大院”微信群之后,村民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加,也越来越热衷公益活动,村子的凝聚力得到极大提升。如今村群“冯家大院”已经有200多名村民,成为连接邻里、改善干群关系的纽带。2016年,村里打算修一条上山公路,在群里发起捐款投工倡议,一夜之间便收到村民捐款3万余元,在村干部带领下,村民积极投工响应,仅用十天就修通了一条长1.5公里,宽4米多的上山车路。管理员冯宝贤介绍:“为村”给村庄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人的改变。
45岁的村民冯定贤是一个内心封闭的村民单身汉,在村里一直少与人交往,没什么朋友,整天窝在家里睡大觉,村里加入“为村”后,他像是变了个人似的,爱参加村里的公益活动,还学会了唱歌,虽然只有小学一年级文化,可他的一副好嗓子在“全民K歌”找到了用武之地,在互联网上放声歌唱,让他唱出了3000多个粉丝,人也变得乐观开朗,融入了村庄。村民冯关贤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汉单身汉,认证加入为村公众号后,变得积极参与村内事务,成为“为村”活跃分子,还通过“全民K歌”找到了一位喜欢听他唱歌的贵州媳妇。2016年9月底,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冯家峡村也已顺利成为了美丽乡村。(扫描了解《我的为村我的村——冯家峡为村记》)
(六)有事就上“为村”找支书(村委日记、书记信箱功能使用案例)
第二篇: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发言材料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发言材料
开头
各位领导老师好,很高兴能够参加今天的研讨会。
2017年12月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公开发布,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总书记说,中共十九大描绘了我国发展今后30多年的美好蓝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河南省十三届人大一次大会上传达了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今年河南省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做好乡村改革、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四篇文章。
组织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既是新时代农业科技的新要求,也是近几年创新探索基础上的新实践。近年来,中国实施了科技创新工程,开展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初步搭建了科研“一盘棋”、创新“一条龙”、服务“一体化”的农业科研新格局,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日益显现。这些已有探索和实践,为我们组织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乡村振兴的大幕已开启,我们农业科研单位任重道远。我们应该以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作为科技工作的总抓手,强化技术集成,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力支撑。
为此,我们应该进一步优化学科体系设置,突出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重大科技需求,强化优势和特色项目,拓展新兴学科领域及方向,用新体系引领支撑创新工程实施;凝练重大科研选题,重点支持一批前沿理论创新类选题、一批产业应用类选题、一批支撑服务类选题,推动重大标志性成果产出。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科技强农。坚持市场导向、效益优先。
措施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绿色是乡村振兴的底色。如何更好地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一核”,即田园综合体核心区。以科技为引领模式创新产业融合为主要功能,整体带动郑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包含综合服务区、农产品加工物流区、设施农业展示区、优质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果蔬花卉示范园、农耕文化体验园、特色民俗体验园、康养文化创意园等。
“二区”,即优势特色粮经作物产业化示范区和精准农业示范区。主要功能是围绕核心区进行新模式、新技术、新理念的推广示范,有效促进林果、蔬菜、粮、油、薯产业提质升级,二区相互融合发展。
“三带”,即产业融合发展带、新业态发展带和文化发展带。依托郑州各县市便利快捷的与国、省道相贯通的村村通、乡乡通交通条件,联合各功能分区,促使各产业相互融通,形成良好互动,同时沿途构建景观廊道,结合各自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乡村民俗等发展休闲与乡村旅游,实现三产融合、三生一体发展目标。
“四园”,即功能分区中多样化、多元化的各类产业园区、示范区及基地。可分为四类,一是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园;二是依托各类优势特色种植的加工物流园;三是观光旅游园,依托种植、加工、物流园区的农业观光、休闲、康养;四是历史文化结合生态、生产的旅游园。
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重点从五个方面着手,谋划好、落实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工作,一是立足质量兴农,以农业提质增效为导向,大力调整科研方向和任务,为农村产业兴旺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二是立足绿色兴农,以推行绿色发展方式为目标,重点研发一批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环保技术,为农村生态宜居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三是立足品牌强农,继续以“四优”产业的“四化”发展为重点,加快优良品种和高效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巩固提升以“四优”为代表的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走出一条以科技提升品质、以品质铸就品牌的发展路子;四是强化示范引领,以院地合作为载体,着力培育一批技术集成度高、辐射带动性强、示范效应好的科技精品示范区,促进科技成果在更大范围快速转移转化;五是强化科技扶贫,加强规划指引,因地制宜的筛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加速技术推广和产业致富带头人培养,提高产业扶贫的实效性,为农村稳定脱贫奔小康提供智力支持。
郑州市可以针对自身优势构建“一环一带四板块”乡村旅游格局。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郑州将着力推动全市乡村旅游向乡村休闲度假与乡村旅居生活体验转型,建成国际水准、国内知名、全省一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按照该《意见》,结合都市农业研究中心的调研结果,郑州可以构建“一环一带四板块”乡村旅游格局。
“一环”是由郑州绕城高速形成的闭环
“一带”即以黄河为主轴,西起巩义东至中牟,联动伊洛河段、索须河-贾鲁河段等线性乡村旅游空间,形成乡村旅游密集带。
“四板块”及登封大嵩山乡村旅居板块、登封巩义新密荥阳大伏羲山乡村度度假板块、上街荥阳惠济滨河乡村休闲板块、中牟新郑平原乡村游憩板块。
郑州可以推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中原风貌、郑州特色的想吐旅游特色小镇、国际乡村文化旅游社区、国际乡村旅游节等。同时推动乡村旅游住宿设施升级,支持各地盘活农村民宅等资源,打造富有吸引力的乡村主题民宿精品酒店、度假村落、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等特色住宿体系。依托农业公园、家庭农场、休闲农庄等大力发展近郊型乡村民宿达到500家,建成3-5个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模范村,新建10家3A级以上乡村旅游景区,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突破100家。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正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我们科室去年对郑州田园综合体进行调研,发现2017年可谓是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分热闹的一年,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人工智能、分享经济为这一行业带来新的亮点和活力,与之相关的投资也大幅增长。预计2018年休闲农业产业融合会成为主导,同时小镇经济崛起,行业多极化分布。另外,消费人群部落化,社会运营标准化、标配化,但行业盈利痛点依旧,商业模式面临重塑。如今,休闲农业的特色业态正在细分,民宿、乐园、农庄、度假村、俱乐部等不同业态让这一行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虽然休闲农业近年来火爆得一塌糊涂,但仍有经营不下去的农庄,有血本无归、欲哭无泪的庄主,有经营不善的农家乐。那么,发展休闲农业到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大底包括规划不科学,特色不突出,创意不丰富,品牌不知名等。我们应该多与休闲农业实践者和观察者进行交流,帮助行业从业者找准发展方向,借势借力实现更好的转型和发展,最重要的一点事保证产品的品质。做农业,聚焦本质才是硬道理。万变之中,唯有以极致的产品视角,真诚的客户思维,做好产品和服务,收心、扎根,才能做好一个存活百年的好农庄。
郑州市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吸收外地成功经验,采用“美丽乡村+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有机农作物种植、稻田水产养殖,构建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体系。打造稻田艺术,布局瓜果部落、沙滩娱乐等旅游项目,并建立草编艺术中心,既解决秸秆焚烧的难题,又可以培训大量当地农民从事草编艺术加工,增加当地群众收入。将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与农业产业发展、异地扶贫搬迁、新村建设捆绑布局,围绕田、水、路、林、村开展项目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作为农业大省的省会城市,郑州应该培育壮大产业集聚区内的主食企业。把银行、质检中心、快递、超市等搬进集聚区,吸引市场主体和农民参与到企业的产前种植养殖、产中生产加工与服务、产后销售运输等环节,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针对农村污染点多,面广,污染源复杂多样,治理成本高、难度大,我们该如何破解治理难题?农村污水处理不能照搬城市模式、不搞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点面结合、分散治理,实行“一村一策”。人口集中居民点,建设微动力处理设备;三两户分散居民,建设人工湿地处理池;乡镇建设污水处理厂。目前,小型污水处理技术已十分成熟,猪圈、厨房、卫生间的污水缓缓流进三格式化粪池,通过水解酸化处理,粪渣被沉淀、分解,废水流入净化槽,达到一级B标准后排入河内。这种分散式污水处理设备,每天可以处理1立方米污水,年维护费用仅300元。针对有些地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成本高难运行的实际,政府应该加大投入。污水处理设备农民不花一分钱,市里按照户均1.2万元的标准筹集资金,每台设备都有专人维护管理。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四、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分类有序退出超载的边际产能。扩大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科学划定江河湖海限捕、禁捕区域,健全水生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加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力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继续开展退耕还湿。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把所有天然林都纳入保护范围。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建立成果巩固长效机制。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有效防范外来生物入侵。
(二)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扩大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范围。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防控和修复,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落实县乡两级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三)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地方在重点生态区位推行商品林赎买制度。健全地区间、流域上下游之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购买、森林碳汇等市场化补偿制度。建立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补偿制度。推行生态建设和保护以工代赈做法,提供更多生态公益岗位。(四)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加快发展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湿地观光、冰雪海上运动、野生动物驯养观赏等产业,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结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今后的一个时期,我们农业科研人员要发挥自身优势,针对我市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部署和要求,创新科技服务方式等方面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切实谋划好我所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工作重点,创新举措以及2018年的主要工作。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迎难而上、埋头苦干、开拓进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新的贡献!探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模式,是一项长期而又意义非凡的伟大事业。
十九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描绘的一项项具体目标和举措,正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带头想办法、找路子,勇于探索发展新产业,带动共同致富,让群众钱包鼓起来。敢闯敢干,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把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用心治理,倡导文明新风,解决好“富脑袋”问题。
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如今,顶层已设计,前路已谋划,部署已明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更应撸起袖子苦干实干,实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美好愿景!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第三篇:某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汇报材料
某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汇报材料
**地属**国家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核心区和**万亩高原夏菜基地核心区,区位优势明显。201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X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X万元以上。2019年12月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一、“治理”为先,营造和谐稳定发展环境
近年来,该村大力实施治理能力提升工程,聚焦党建引领,切实加快乡村治理现代化步伐。一是以“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为工作指南,把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作为支部建设的用力点,围绕党支部建设标准化7个方面42项内容,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固定党日、发展党员、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以党建引领、绿色发展为抓手,大力实施产业党建计划,新培育党员创业先锋7名,建成党员创业基地4个,党员带头创办专业合作社3个,扎实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任务落实,真正实现了“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目标。二是依托“4+12”党员精准量化管理平台,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每月逢“8”党员学习议事制度,使党员受教育面达95%以上。定期开展“固定党日”活动,结合全域无垃圾创建和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由党员干部带头,集中开展公共区域环境卫生整治,帮助困难群众发展生产、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持续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对农村党员实行“分类施策”,引导党员参与村级公共事业,确保党员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作为。三是推进“三治融合”,实现乡村治理健康有序。将法治、德治、自治融入乡村治理各项工作中,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以“自治”共治共享。坚持法治为本,增强干部法治为民意识。定期举办“法治讲堂”,通过入户宣传、村民代表会议、普法讲座等途径,以法律“七进”为载体,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加大治安巡逻力度,开展矛盾纠纷精准排查精细化解,加强农村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突出平安建设。坚持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以身作则,积极引导群众弘扬道德正义、破除低俗陋习,提高《村规民约》的针对性实用性,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持续推行“四议两公开”自治模式和“小微权力清单”制度,使群众主动参与村民自治,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民主协商格局。
二、“产业”为基,加快现代农业提质升级
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强优工程。一是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按照“三区”(玉米制种机械化工作区、无公害高原夏菜种植培育区、现代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区)发展思路,形成了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品质优良、效益显著的产业支撑体系。采取村“两委”联党员、党员联群众,群众自愿入股、集体经营的模式,依托江苏朝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市**润康农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成占地130亩的高效智能化日光温室115座、连体钢屋架大棚10万平米,钢屋架小拱棚350多座,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基地360多亩,培育玉米制种基地4300亩,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促农增收奠定了扎实的发展基础,形成了“种植业引领,多产业融合”的产业联动发展新机制,全村的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实施土地整理,建成4300亩制种玉米高标准农田,全部配套滴管等灌溉设施,玉米亩产达2450元以上,优势特色产业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70%以上。二是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产业协会和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资源、资金向主导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聚集,把农户增收的意愿和闲散资金凝聚在一起,有效盘活农村现有资源,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实现股份相聚、产业相融、农户连心,激发发展活力,形成“党委牵头、政府搭台、合作社参与、农户受益”的新局面,为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厚植潜力,走出了“科技支撑有力、链条配套完善、群众抱团发展、合作共赢谋福路”的产业振兴新模式。至目前,已建成**市**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富民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等规模以上的专业合作社3家,发展家庭农场3个。三是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按照抓培训、促输转、增收入的思路,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组织自身条件达标、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参加全镇党员冬训、劳动力技能培训、全区新型职业化农民培训班11批次,累计培训X人次,完成实用技术认证X人,评定技术职称X人,与**市**劳务输出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合作,劳务输转劳力X人次,实现劳务收入X万元。
三、“环境”为要,建设幸福美丽宜居乡村
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一是以“整洁美丽,和谐宜居”为目标,通过 “向上争取、群众自筹、政府补贴”的办法,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建设的方式,新建建筑面积在160—220平米的特色民居51栋102院。建筑风格为上下两层,前后两院,一楼供老年人居住,配套厨房、餐厅、洗手间等设施,二楼供年轻人居住,配套书房、观景台等设施,后院种植花草等观赏植物和绿色蔬菜,营造了一家三代共同居住、舒心悦目、其乐融融的人居环境。二是引入城市社区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统一规划,争取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资金X万元,配套建设道路、水电、排污、供暖、绿化、亮化、娱乐、卫生、购物、垃圾分类储运等基础设施,切实改善了全村农村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全面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指数。三是开展农村环境问题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厕所无害化、垃圾减量化、污水管网化、村庄整洁化、废物资源化,全民动员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按照“一箱一点一站”的标准,严格落实“户分类、社收集、村集中、镇转运”管理模式,配备1个生活垃圾地埋式集中收集站,13个垃圾分类收集点,486个垃圾箱,配备固定保洁员13人、社队轮值保洁员230人。建立环境卫生区域划片责任制和每月四次集中整治及每月一次集中检查的长效机制。目前,在比较集中的**村住宅中完成150户水冲厕所改造,剩余的304户分散社平房完成生物厕所改造,确保户用厕所普及率100%。
四、“文化”为魂,树立乡村文明和润新风
大力实施文化繁荣兴盛工程。一是扎实开展文明创建行动。充分利用学校、文化广场等宣传阵地、乡村大喇叭、村社微信群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村民趣味运动会、演讲比赛、“乐在农家”广场舞比赛、农民丰收节等活动18场次。二是实施公民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加强群众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五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家训,以良好家风引领农村社会风尚。邀请区级道德模范开展“诚实守信”、“孝老爱亲”为主题的道德讲堂2场次;结合七一党建活动日,表彰了一批五星文明户、孝老爱亲模范、好媳妇好婆婆,褒扬乡村新风,努力在全村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三是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为弘扬乡风文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制作道德文化墙,依托“一约四会”等群众性组织,坚持正面引导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常态长效整治不良习俗,重点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
第四篇:创新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最终版)
创新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体现了我们国家对于基层发展的决胜信心,展现了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进步。乡村振兴是全方位的振兴。我们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农村全面发展。乡村振兴的发展,离不开我们人民的努力,更离不开我们基层党组织制定的创新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打通城市资源流向农村的通道,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增添发展新动能。除此之外,各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让创新举措得以实施,助力乡村振兴工程。
时代在变,我们的乡村也在变。这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制定政策与措施,不断适应乡村的发展。我们要补齐乡村发展的短板,文明创建补齐“精神短板”,聚力脱贫攻坚,是党中央对贫困群众的深情关怀,是做好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根本遵循,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途径。党组织围绕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补齐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精神短板”。通过开展扶贫意义政策宣讲,破解贫困户落后消极心态,引导贫困地区群众树立发展信心,鼓励贫困户在脱贫致富路上,脱离等、靠、要的思想,牢固树立一颗自强感恩的心,争取早日精准脱贫,奔小康。
除此之外,我们要切实把重中之重、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实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有了政治保障,我们的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合作更加完美了。在培养人才方面,把农村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实施培训项目,培养一批农村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实用人才。
乡村振兴要靠大家共同努力,这不仅需要我们的创新举措,更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地实施方针和政策。我们要助乡村振兴一臂之力,为美好的乡村生活加油鼓劲儿。
第五篇:村党建助力乡村振兴经验做法
村党建助力乡村振兴经验做法
近年来,*村党支部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乡村振兴,突出党建引领,做好融合文章,全力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互融互促、同频共振,为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聚焦组织建设,发挥政治引领作用。
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强化班子队伍建设,当好“领头雁“。每年至少组织两次村“两委”干部到先进示范区参加学习基层党建、村集体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开拓发展思路。加强党员教育培训,练好”硬功夫“。针对在家党员老龄化、流动党员多的特点,采用“线上+线下“学习模式,利用党员微信群、村公众号等渠道发布和转载学习资料,定期组织党员观看红色电影,开展心得分享会;落实”六岗六员“制度,*名党员认领岗位,引导党员积极投身环境整治、疫情防控、信访维稳等工作一线,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素质。
注重后备力量培育,建好”蓄水池“。确保至少有*名村级后备力量,从35岁以下、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青年农民、致富能手或转业、退伍军人中发展人选,培育书记梯队人选*人,大专学历以上后备干部*人,为每名村级后备干部落实*名村干部与其结对帮带,主要以谈心谈话、实践指导为主,重点传授积累的工作经验、成熟的工作方法和具体的工作技巧。
二、聚力产业兴旺,提升富民强村水平。
多措并举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形成产业链条,2021年*村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万元。突出主导优势产业。做强蔬菜亮点产业,成立正禾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庙湾里、水背塘小组建成*亩蔬菜大棚基地,多茬种植螺丝椒37-94品种面积每年突破*亩,采取“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形成集土地流转、基地种植、经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带动农户尤其是脱贫户创收致富。持续推进富硒蔬菜认证,打造富硒品牌,依托*村蔬菜基地冷库,筹资建设农产品初加工厂,延长产业链。打造“千担村”特色品牌。*村注重突出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提升产业的致富“造血”功能,年种植烟叶面积达*亩,年产量稳定突破千担,新建*座烟叶烤房,不断提升烟叶烘烤质量,增加烟草产业经济效益,成为名副其实的烟叶“千担村”。擦亮湖羊产业“新名片”。2022年计划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散户”的运营发展模式,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引进优良种羊,由村集体合作社、养殖大户、散户三方出资认购种羊,由龙头企业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饲养管理、统一收购销售,利润分红,带动农户务工,解决就业,增收创收。
三、聚情民生福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落实脱贫攻坚过渡期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确保政策不留空白、工作不留空档,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扎实开展动态监测。健全“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的动态监测机制,重点关注脱贫户、“三类对象”、大病户和突发困难户,实行分类帮扶和因户施策,坚决守住返贫致贫底线。严格进行全面排查。定期对全村农户进行常态化排查,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现场研判,及时制定帮扶措施;赣州市农业农村局驻村以来,共走访“三类对象”*户*次、脱贫户*户*次、一般农户*次,掌握实情、排查问题、精准施策,确保“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动态清零。充分发挥联动作用。强化产业带动就业,引导脱贫户参与乡村振兴项目,鼓励扶持其发展产业,实现增收创收,提高生活质量。
四、聚效基层治理,打造宜居宜业环境。
多方联动凝聚合力,探索多元共治新路径,激活基层治理新活力。织密治理网格。推行“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党员入格”模式,着力打造集政治引领、社会治理、便民服务为一体的基层治理单元,建立“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包联干部—网格长(村民小组长)—网格员—联系户”的组织架构,每个网格组建“一名指导员、一名网格长、两名专职网格员、四名兼职网格员”的管理服务团队,合力做好乡村治理各项工作。加强法治建设。引导好农村“法律明白人”骨干和人民调解员主动参与到基层法治实践活动中,强化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在每月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和重点节日里发放法律宣传手册,在微信群、村公众号转发法律知识链接等,广泛普及法律知识,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激发自治活力。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发挥小组长、乡贤和“五老”顾问的作用,让村民参与、监督,调动了村民参与村务的主动性,增强了党员群众关系的紧密性。倡导德治思维。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全面开展“道德红黑榜”评议活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孝亲敬老”等评选活动,持续培育乡风文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提升“智治”水平。*村先行试点全省平安数字乡村建设,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以智能化手段提升乡村治理“智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