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
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 ——以中国最美丽的小县城
贫困是永远存在的,迄今为止没有那一个国家能够完全根除贫困的问题,包括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着贫富分化的两局格局。因此我们发展中国家,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我县农村贫困现象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但由于历史原因,加上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仍有很多地区农民的贫困问题还尚未完全解决。贫困问题的解决是关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重要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本文通过乡村调查,深入了解巴马县扶贫开发的历史与现实,利用理论与经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巴马县扶贫开发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人地关系紧张、自然环境恶化、人力资本匮乏、基础设施薄弱、增收能力不足、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制约着巴马县农村大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进程。本文在充分认识巴马县扶贫开发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主导、资源配合、贫困群体参与式扶贫开发,“人”本式扶贫开发、保障式扶贫开发、资金投入式扶贫开发和科技投入式扶贫开发等扶贫开发对策措施。鉴于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各地区应该有所侧重地采用不同对策组合进行扶贫开发,在扶贫开发过程中,要避免“一刀切”的行为,遵循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的扶贫开发原则,保证扶贫开发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长期努力,最终使巴马县及其农牧民摆脱贫困、步入小康。
我们郧县是一个贫困山区县,从我县扶贫开发所走过的路子来看,脱贫致富需要走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之路。一是坚持扶贫开发与调整经济结构相结合,走开发区域经济扶贫的路子,加快县乡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资源开发,增加县乡财政和农民收入,增加自我发展能力,稳定地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二是坚持扶贫开发与农业产业化
上饶市地处赣东北地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地区,境内既有“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天下盆景——龟峰”这样的自然绝景,也有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稻作之乡——万年这样的具有丰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进入新世纪以来,上饶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依托贫困乡村丰厚的文化底蕴、众多的民俗古居、良好的自然生态等条件,将乡村旅游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效结合起来,加大对乡村旅游扶持和投
入力度,在贫困地区建立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区和示范村,发展了特点鲜明类型多样的乡村旅游品牌,走出了一条具有上饶特色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之路。
一、乡村旅游产业在贫困乡村扶贫开发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贴近农村、贴近农民,是促进农村繁荣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为偏远贫困地区的脱贫减贫、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农村建设的最好产业之一。
1、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彰显贫困乡村资源特色,实现资源价值。贫困乡村有不少是特色旅游资源富集区,在这些地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突显资源特色,创造可观的综合效益。如婺源县已开发建设的乡村旅游景区范围内有5个村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这些村大都是优美生态景观与古建文化景观结合较好的古村落。因此,在开展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广大农民以资源入股,积极参与经营,并获得分红收益,得到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壮大,农民的分红收入也随之不断增加,2006年至2008年,婺源县景区农民分别得到分红167.15万元、252.76万元、359.4万元,同比增长21%、51.2%、42.2%。到2008年,共有2908户、11191名农民参与景区经营收益分红,户均达1240元。
2、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乡村旅游植根于农村,旅游需求直接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婺源县通过乡村旅游的有效激活,促进了全县特色生态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庆源村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参与旅游服务的也有80余户,参与率达30%,全村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扶贫重点村大彰山乡上村村在发展乡村旅游前茶叶种植面积只有200亩,如今已发展到了500余亩,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以生产砚台著称的江湾镇大畈村,目前已形成砚石产品一条街,砚石及店铺达240多户,带动农民就业180余人,农户年均收入近3万元。
3、乡村旅游有利于吸收剩余贫困乡村农业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在乡村旅游业的带动下,农民通过自办农家乐、开店摆摊设点、到旅游企业务工、到住宿餐饮、旅游商店就业,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据不完全统计,在婺源县各类旅游从业人员6万余人,农民身份的有2.3万多人,人均年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江湾镇江湾村贫困户吴灶清因腿致残后,家境
十分贫困,自江湾乡村旅游业发展后,其妻到弋阳学会制作年糕技术,在旅游一条街摆摊销售,生意越做越红火,仅年糕销售收入达2万多元,年人平收入达6000多元,彻底摆脱了贫困。
4、乡村旅游业有利于优化贫困地区农村社会文化环境,促进贫困乡村社会进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发展农家乐,为城镇居民提供回归自然、体验农事和农村民俗活动的场所,不少农村的卫生条件、农民居家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营造了优美宜人的绿色生态环境,同时还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生活方式的变革。婺源县段莘乡庆源村农民詹素源,在发展乡村旅游后,打破了该地“外人夫妻不能在家同住”的千年风俗,开办了“农家乐”酒店,并通过上网的方式招揽游客,年接待游客达1000余人。
二、婺源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主要做法
1、明确思路,优先发展乡村旅游主导产业。
婺源境内山青水秀,生态优美,古村落古建筑堪称一绝,生态、文化是该县最具特色的优势资源,该县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乡村”、打造“世界最大生态文化公园”的目标,把文化与生态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优先发展。各乡镇、各部门齐心协力服务于旅游业发展。如扶贫部门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大力改善重点村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江湾晓起公路就以扶贫资金50万元为启动资金,整合200多万元资金进行了硬化,大大改善江湾、晓起景区的旅游环境,为全面打造乡村旅游大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2、制定规划,确立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
婺源县依托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晰旅游发展思路,高起点规划“中国最美乡村”品牌,先后编制了《婺源县旅游产品总体规划》、《景区开展、发展及保护性规划》、《公路沿线乡村建设的控制性详规》、《江西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规划》。为了推行规划的落实,还出台了《加快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制订了景区开发建设、景区管理、导游管理、宾馆管理、餐馆管理、门票管理等6个《管理办法》,建立了比较规范的产业运行机制。这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推动婺源旅游产业不断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树立品牌,全力打造旅游发展大环境。
一是保护生态,全力扮靓城乡环境。近几年,婺源县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小区191个,国家和地方公益林150万亩,全县活立木储量达100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2%。同时,全力打造“油菜花经济”,该县财政每年投入20万元,对油菜种植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重奖。仅2009年3月份,到婺源观赏
油菜花的游客多达36万人,平均每天1.2万余人。二是保护文化,大力挖掘人文资源。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强化对古村落内重点文物的保护;成立婺源文化研究会,负责对县内民间文化进行整理。三是塑造品牌,打造中国最美乡村旅游。自2003年起每年举办一次的“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节庆活动,同时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营销推介,在电视等媒体上展示婺源良好形象。
4、培育队伍,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婺源县十分重视加强对乡镇农家乐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结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民生项目,举办农家乐培训班,从服务礼仪、客房操作、传统菜制作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参加农家乐乡村旅游培训的农民超过2000人次。利用省茶校等现有教育资源,组织开设了导游等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导游、茶道等旅游专业人才。经常聘请知名旅游专家对全县农家乐经营服务人员、导游员、宾馆服务人员、景区工作人员开展旅游团队服务意识和阳光心态等方面的讲座,大力提升了婺源县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三、在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乡村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旅游产业,从上饶来讲总体上来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速度很快,已经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产业。然而,在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仍然很薄弱,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人们对乡村旅游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作用、乡村旅游与巩固农村经济地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目前,乡村旅游产业只在婺源等少数几个县得到了足够重视,有些地方特别是具有发展乡村旅游潜力的地区对乡村旅游的观念还不够明确,理念不清,政府参与引导尚未入手,虽然农家参与旅游活动很多,但未形成产业体系。
二是缺乏区域合作、统筹安排、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和策划。许多地方的乡村旅游产品由于缺乏市场分析,项目粗制乱套。一些旅游开发商急功近利、盲目开发,从而出现模式雷同、特色不明显、效益不佳等不良局面。
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难以配套,环境设施得不到改善,项目启动困难。贫困乡村基础设施的天然欠缺制约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如婺源县段莘乡阆山村座落在高山之中,周边有激流、有峡谷、有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达到94%,有红、绿、棕、黄四大特色产品,也是母氏文化遗存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但就是由于交通不便,旅游资源很难得到开发。
四是人才缺乏,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服务体系和相关的法规、政策难以跟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80%以上为本土农民,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在实际 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为加快贫困乡村旅游的发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政府应强化领导,加强服务,着重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做好相应的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引导。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不是一项单纯的扶贫部门和旅游部门工作,而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的重大工程,地方政府应将其当成一件大事、要事、急事去落实,需要从深层次认识其战略意义,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要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作为扶贫工作的新抓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引擎、发展旅游的新亮点、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新途径,充分整合现有的各种资金渠道、管理技术、人才和互联网等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促进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要进一步突出扶贫主题。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明确“扶贫”这一主题,要把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作为扶贫工作来做,要积极引导贫困乡村农民参与旅游业的发展,最终要让农民成为真正的最大受益者。应采取启发、鼓励、典型带动等方式引导群众利用现有条件开展旅游经营,兴办家庭旅馆,参与加工出售当地土特产品等,在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脱贫致富。只有从这一点出发,乡村旅游才能对贫困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尽快解决贫困人口问题起到实际的促进作用。
三是要进一步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要坚持在贫困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积极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这方面,婺源县组建旅游集团的旅游开发模式很有特色,即政府做好规划与保护,为集团创造好的经济环境,集团精心做好宣传促销、市场管理、经营投资,有旅游资源的村以资源入股分红,这一模式符合乡村旅游开发的路子,有利于协调解决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四是要进一步突出特色。贫困乡村应根据不同目标市场的不同需求,设计并整合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如在上饶有很多丰富独特的、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如山水名片(三清山、鄱阳湖)、红色故土(弋阳、横峰)、稻作之乡(万年)、铜都品牌(德兴)等等,都是可以大力开发、大力挖掘的特色旅游资源。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培训管理。在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把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好,更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旅游技能培训和教
育,消除农民对服务工作的顾虑,端正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旅游
服务水平。(作者系上饶市扶贫办主任)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脚步,旅游业逐渐成为贵州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贵州将旅游与扶贫结合起来,不少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地参与旅游开发,保护了原始生态,实现了脱贫致富。
让贫困农民吃上“旅游饭”
地处西南的贵州,拥有世居少数民族17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以布依族和苗族占多数。其中,苗族深居山岭,布依族逐水而居。
过去,不少农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却难以摆脱靠扶持、靠救济、靠补助生活的局面。
对此,贵州省提出“以旅游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发展思路,在旅游开发中,选择一批旅游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好、交通相对便利的贫困地区,优先发展旅游业。
西江苗寨,屯堡,杉木河,赤水,荔波 这些原本不为人知的地方,已成为著名的民俗风情、自然风光旅游目的地,甚至世界遗产地。曾经人迹罕至的贫困地区,因为发展旅游揭开了神秘面纱,呈倍数增长的游客涌进,打开了贫困农民的致富路。
“十一五”期间,被誉为中国“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的西江千户苗寨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农家乐”接待户发展到130余户,民族工艺品店有70余家。2009年,西江接待游客6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2050元上升到2009年的4320元,其中旅游收入占48%。
西江苗寨妇女周英说,全村2300多女性中,有1500多人加入农家乐接待、歌舞表演、苗族刺绣和银饰加工等行业中,占全村女性劳动力的65%。
在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申遗”成功三年多来,旅游业成为吸引劳动力就业的支柱产业,全县旅游从业人员由2007年的1500人跃升至现在的上万人,昔日不起眼的布依山寨摇身一变成了“农家乐”群落。
荔波县委书记闵路明说,游客的增多带动了消费的增长,也促进了农民增收,2008年以来,荔波县人均收入增速一跃成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第一。“我们争取在三到五年时间内,使全县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民都能吃上 旅游饭。”
乡村旅游融入新农村建设
贵州大学区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昌茂说,贫困地区由于自然、历史等诸方面原因,经济和文化都相对落后,也正因此,大多保存了原始、奇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的民族风情。
“我们做旅游,就是要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发展,致富一方百姓。”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说。
2006年,贵州省编制完成了全国第一部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贵州乡村旅游规划》,坚持保护、开发并重,突出民族民间文化、观光农业等特色多元化发展,辅以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十一五”期间,贵州省着力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的乡村旅游体制和运行机制,乡村旅游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实施“公司+农户”“公司+协会”等模式,整合分散乡村旅游点,提高乡村旅游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另一方面,引导省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体工商户,采取多种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民旅游协会等乡村旅游中介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据统计,2009年,贵州省开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寨超过1000个,经营实体达6万户。乡村旅游覆盖面不断扩大,成为贵州旅游的新增长点,在推动现代农业经济体系建设、拉动投资和消费、带动当地就业、改善民生、增加群众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傅迎春说,贵州的乡村旅游一体化格局已初步形成,乡村旅游功能被纳入生态建设、扶贫开发、农业开发、新农村建设、水利建设、城镇建设、危房改造之中,在政策、规划、项目、资金上得以整合。
以群众满意为标准
根据贵州省旅游局的统计,“十一五”末,全省累计有近100万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摆脱了贫困;抽样调查的30个乡村旅游村寨的人均收入是旅游开发前的两倍多,几乎所有的旅游经营户脱贫。
2009年,贵州省乡村旅游收入逼近130亿元,占全省旅游收入的比重连续两年突破16%。以遵义市为例,乡村旅游景点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年接待游客358万人次,综合收入13.5亿元。
“十一五”期间,贵州省旅游业总体呈现加速发展,与2007年相比,2009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从5.2%上升到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3.4%上升到8.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1.5%上升到12.5%,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从5.7%上升到17.1%。
陈昌茂说,一组组数字折射出贵州旅游业发展和旅游扶贫开发的成果,但最终的检验标准只有一个 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在贵州,旅游业不是 富人经济,而是典型的 扶农经济。”
《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二五”时期,贵州将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贵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贵州省正计划培育和壮大乡村旅游集群,到2015年,在全省建成20个左右乡村旅游集聚发展示范精品区,由此带动2000个以上村寨开展乡村旅游,使200万以上的农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得到实惠。
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和世界银行等纷纷对贵州的旅游扶贫开发模式予以支持和肯定。
世界旅游组织将贵州作为在我国实施可持续旅游脱贫计划的首个执行点,投入50万美元支持贵州少数民族村寨开发旅游手工艺品。
2009年,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批准了“贵州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发展项目”,从2009年至2014年的6年间,世行为贵州提供6000万美元贷款,加上国内配套,总投资为5.65亿元,旨在“更好地保护当地自然和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发展旅游,增加当地民众收入,脱离贫困,同时推动包括少数民族的社区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旅游与扶贫开发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正确认识扶贫与旅游的关系,切实做到以扶贫促旅游、旅游带扶贫
——关于市如何利用扶贫开发工作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调研
市2009年班学员
市地处集中连片贫困的武陵山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元帅领导建立的湘鄂边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也是全州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全市国土面积3972平方公里,辖10个乡、3个镇、3个办事处,有172个行政村、34个居委会,总人口79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等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境内气候宜人,植被丰富,生态良好,素有“中国硒都”、“鄂西林海”、“华中药库”、“天然植物园”的美称,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评定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与兴安岭、横断山脉齐名为“中国三大后花园”。境内奇峰异石、溶洞飞瀑、佳林名卉,形成了雄、奇、秀、险、幽、绝的旅游资源。同时,恩施市是一个“大杂居、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是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民族风情浓郁,“恩施女儿会”被誉为“东方情人节”,恩施耍耍、傩戏、灯戏、扬琴以及山民歌、土家吊脚楼、摆手舞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发展。
近几年来,我市将旅游产业纳入与工业经济、新农村建设、中等规模城市建设并重的“四大”重点工作之一,并将大峡谷、女儿会、玉露茶作为全市“三张名片”进行打造。扶贫部门如何
旅游业有利于突显资源特色,创造可观的综合效益。如恩施市已开发建设的乡村旅游景区如芭蕉侗族乡民族风情寨所属的高拱桥村、梭布垭石林景区内的后池村以及沐抚大峡谷景区范围内的营上村、木贡村、高台村等 10余个村均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另外如三岔乡莲花池村、白杨坪乡洞下槽村等等一批以打造建设新农村为重点的休闲示范小区也已凸显生机,这些村大都是优美生态景观与产业发展结合较好的自然村落。这些乡村,以当地旅游资源为依托,借助各种外部力量来扶持当地旅游业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使贫困乡村资源特色更进一步彰显,资源价值进一步显现,大大增强了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从而实现了群众脱贫致富。
2、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乡村旅游植根于农村,旅游需求直接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发展的机会。旅游把更多的商机带到了群众的家门口,带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太阳河乡大块村为例,通过到梭布垭石林旅游观光的游客对水果的需求,带动了该村以桃、李、枣等淡季水果为主的优质水果种植,种植面积达到1200亩。同时,大力发展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建成了高山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600亩。养殖生猪2000头。2003年4月,该村40户农户自筹资金建成集中连片魔芋基地200亩,户平达到5亩,亩产值达到4000元。
3、乡村旅游有利于吸收剩余贫困乡村农业劳动力就业,促
封闭开发到开放开发的转变。随着山门打开而涌进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使大山的封闭和禁锢被彻底打破,以旅游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四是旅游业生态效益最好,实现由破坏性开发到可持续开发的根本性转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群众的环境意识普遍增强,增强了思富、想富的意识,坚定了走依靠旅游脱贫致富之路的信心和决心,实现了由被动扶贫到自觉参与的转变。
二、市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主要做法
1、明确思路,优先发展乡村旅游主导产业。
市境内山青水秀,生态优美,生态、文化是该市最具特色的优势资源,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以发展旅游业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把文化与生态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优先发展。各乡镇、各部门齐心协力服务于旅游业发展。如扶贫部门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大力改善重点村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近年来,扶贫部门先后争取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以贫困村整村推进和旅游开发相结合,带动了太阳河乡大块村梭布石林、大峡谷核心景区的13个村、新塘乡红花淌村、芭蕉侗族乡枫香坡民族风情寨及小渡船街道办事处小村村发展旅游经济,有效改善了这些村的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村容村貌,促进了村民增收和社会事业的进步。实践证明,旅游扶贫作为一种创新扶贫形式,为扶贫攻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通道。
2、制定规划,确立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
我市十分重视加强对乡镇农家乐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结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民生项目,举办农家乐培训班,从服务礼仪、客房操作、传统菜制作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参加农家乐乡村旅游培训的农民超过1000余人次。依托市技工学校、市职中等雨露计划培训基地,常年组织开设了导游等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导游等旅游专业人才。市扶贫办、市妇联、市农业局等部门还经常聘请专家深入农村及景区对全市农家乐经营服务人员、导游员、宾馆服务人员、景区工作人员开展相关知识的讲座,大力提升了恩施市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三、在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我市,乡村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旅游产业,从总体上来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速度很快,已经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产业。然而,在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仍然很薄弱,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人们对乡村旅游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作用、乡村旅游与巩固农村经济地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目前,乡村旅游产业只在距离城区较近的白乡、芭乡、三乡等得到了足够重视,有些距离较远的地方特别是具有发展乡村旅游潜力的偏远地区对乡村旅游的观念还不够明确,理念不清,政府参与引导尚未入手,虽然农家参与旅游活动很多,但未形成产业体系。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难以配套,环境设施得不到改善,项目启动困难。贫困乡村基础设施的天然欠缺制约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如我市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目前,全市贫困人口还有23.62万人,新世纪确立的扶贫开发重点贫困村358个,目前还有200多个尚未实施完成整村推进,而且这些贫困乡村的交通、经济、基础设施、文化程度、文明习惯等都相当落后,贫困群众还没有认识到发展旅游的重要意义,投入建设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但这些卧居深山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但就是由于交通不便,旅游资源却很难得到开发。
三是人才缺乏,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服务体系和相关的法规、政策难以跟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80%以上为本土农民,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为加快贫困乡村旅游的发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政府应强化领导,加强服务,着重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做好相应的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引导。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不是一项单纯的扶贫部门和旅游部门工作,而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的重大工程,地方政府应将其当成一件大事、要事、急事去落实,需要从深层次认识其战略意义,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要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作为扶贫工作的新抓手、农村全面建设小
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旅游技能培训和教育,消除农民对服务工作的顾虑,端正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当前,扶贫开发已进入全面攻坚的重要阶段,如何调动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如何降低返贫率,充分利用旅游在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搞脱贫致富,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具有相当的可行性,由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扶贫开发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切实做到以扶贫开发促旅游经济升温,以旅游发展推动扶贫开发工作不断上新水平。
第三篇:乡村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
***************村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乡*********村扶贫开发步伐,增加贫困群众经济收
入,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规范管理扶贫生产畜在扶贫
户的生产生活当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严格按照扶贫单位对扶贫牲
畜的管理要求,进一步提高透明度合,积极接受扶贫单位及群众
广泛监督,以促使****村扶贫开发工作尽快实施打好良好的基础,现拟定*******村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
一、组织保障
项目实施必须在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后实施。根据项目内容,由州建设局、乡政府以及项目所在村委会共同参与实施。
二、进度安排及实施单位
(一)******村扶贫户生产母牛养殖扶贫资金项目由州建设
局实施。预计时间为2011年4月至12月。
(二)生产母牛养殖,建设地点:****村州***局对口扶贫**
户,分户一头生产奶牛计**头。项目总投资:**万元。负责单位:
州***局、****乡人民政府、*********村委会共同参与实施。
(三)扶贫培训项目:扶贫业务培训,建设地点:村委会,培训内容:养殖业使用技术、动物防疫常识等方面进行培训,培
训扶贫户41人次。
三、保障措施
加强对扶贫铁畜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项目实施管理制度。切
实做到帮扶措施到户,技术服务到户,效益惠及到户,充分发挥扶贫生产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贫困户真正受益。
一是制定乡一级抓村一级,村一级抓具体负责人的层层抓落实的模式追究责任制。乡政府采取乡级分管领导(联系点领导)具体负责抓好扶贫铁畜的管理和监督,村“两委”全体干部负责承包5-10扶贫户监督,每个扶贫户相互监管的捆绑式管理模式的管理措施,确保将扶贫生产畜在扶贫户的生产生活当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是根据扶贫户居住区域的集中或分散等实际情况,每5-10户中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监督该区域的扶贫户铁畜,体现领养户在扶贫牛的饲养、管理、经营等相互监管相互学习作用;
三是按照管理要求,乡兽医站(育种站)对每头铁畜牛戴耳标,登记造册,严禁和预防扶贫户在生产当中出现因管理不善造成扶贫牛倒卖、送人、其他用途或伤亡等现象造成铁畜流失,同时,明确乡兽医站、配种站技术人员职责,提高技术服务,力争年有牛犊,确保在发放的生产牛基础上三年内存栏牛头增加到3头。
四是加强对项目全过程的跟踪监督、定期检查,加大扶贫生产畜使用的监控力度。乡政府定期举办相关的配种、动物防疫培训,同时,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对负责该区域配种、防疫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和村干部对扶贫户饲草料筹备,发展生产方面督促情况进行不定期的督导检查,对项目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对扶
贫户警告、终止合同,收回牲畜、追究责任和损失,最终做到扶贫生产畜管理的科学、优质的技术服务、有利的保障措施,真正做到扶持一个户,见效一个户、脱贫一个户的目标。
********乡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第四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全国各地的发展实践证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致富农民,而且可以促进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增强城里人对农村、农业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城市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乡村休闲旅游长廊
活杀家禽、农村野味、自产绿色蔬菜采摘、农家特色菜、时令水果采摘游、游泳及水上娱乐、垂钓、烧烤、棋牌等娱乐项目
农业休闲旅游乡村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时间:2011-12-26 16:29来源:可行性报告网 作者:可行性报告专家 点击: 139次
【关键词】休闲旅游,森林旅游,乡村旅游,农民新村,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报告 【森林休闲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范文】
(一)项目名称:森林休闲旅游村建设项目
(二)【关键词】休闲旅游,森林旅游,乡村旅游,农民新村,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报告
【森林休闲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范文】
(一)项目名称:森林休闲旅游村建设项目
(二)项目业主:重庆XX投资有限公司
(三)项目地址:重庆市渝北区
(四)项目性质:新建
(五)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拟租赁土地652亩(其中林地450亩、耕地180亩、农民宅基地22亩),其建设主要内容为乡村俱乐部、互助农庄、生态农业园及农民新村的建设。
主要建设规模如下:
1、乡村俱乐部:用地面积3000平方米,主要用于游客餐饮、娱乐、住宿以及精致农业产品(如:特色瓜果,花草)和精致特色旅游手工艺品展示和交易。
2、互助农庄:用地面积9000平方米(其中新建7000平方米,维修改造2000平方米),主要用于出租给热衷于休闲度假和田园生活的城镇居民或者出售,并帮助业主管理以及经营。
3、生态农业园:用地面积5000平方米,以本杜植物群落和新引入植物中的展示为主题,打造特色植物风情园,种植具有地域风情的植物,突出和显示了风情特色元素,挖掘农业旅游的价值。
4、农民新村:用地4674平方米,利用农民原有宅基地用地将农民集中安置的区域。
(六)项目工期:
项目建设期拟定为3年,即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
(七)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项目总投资为53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4438万元,土地租金562万元,流动资金300万元。
2、资金筹措: 项目资金全部由业主自筹。
二、项目由来
本项目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号召,严格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政策指引和精神解读,合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森林资源,农副产品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农村荒地、林地基础资源,并充分发挥本团队在过去十几年来积累的技术研发手段,开发组织管理手段和市场运作能力,建立起新的商业运作模式——集“休闲互助农庄、乡村俱乐部,农业生态园和农民新村”于一体的创新型开发模式。该模式从根本上保障和解决了农民的终身利益:提高和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提供工作机会,保障农民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让农民的生活有所依托,得到社会的保障;同时,该模式为政府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为地方政府长期稳定的税收做出积极的经济贡献;保证了农民,政府等多方利益。在更大的程度上发挥了土地的经济价值,改善并优化了农村自然资源配置,保护林地、耕地的使用性质和规模,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实现集约有效利用。
三、建设原则
1、以《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四山管制规划》为指导,明确规划片区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
2、将玉峰山镇龙门村10社作为一个完整的空间,从功能、空间、景观及建筑形态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开发控制和引导。突出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统筹考虑区内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均衡发展;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区内土地和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玉峰山镇龙门村10社在有机、合理、统一的原则下进行有序的发展建设。
3、策划应能满足玉峰山镇龙门村10社不断发展壮大所需要的空间构架,远近期相结合,保留林业、农业用地,合理开发宅基地,并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使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
4、策划应充分利用该地区的人文、自然景观、不破坏自然及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农民宅基地,保证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相平衡,创造既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又与现代功能有机结合的新城镇。
5、策划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从用地划分、功能分区和道路结构等方面,为近远期建设提供方便,有利于镇区整体规划,分片实施,项目启动,滚动发展的模式。
休闲农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量:205 次
休闲农业的项目论证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和评价,并构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本内容。
1、总论
总论包括开发项目概况综述、论证和评价的主要结论概要。总论中应说明项目名称、项目选址、开发单位与隶属情况、建设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环境、项目建议、投资的必要性和经济意义、项目投资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和重要性及有关审批文件,并列出建议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包括对休闲农业开发项目及开发意向的背景分析,投资环境的分析和项目建设的社会前景分析。
项目开发意向说明项目的建设地址、开发单位及其隶属关系、项目总投资和资金来源情况以及项目的市场条件(所面向的市场)、生产建设条件、原料、技术、交通、水文、地质等情况。项目背景研究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项目宏观背景研究主要是考察项目是否与国家一定时期的方针政策相符,是否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长远规划相符。另外还要考察项目在规划中所处的地位和安排的投资时机,以及项目建设对有关规划的影响等。项目微观背景研究主要从项目本身着手。首选从项目开发单位的规模、管理水平、资金能力、技术能力等方面考察其技术投资的现由,即通过投资项目能给地方、部门和开发单位带来什么好处。
投资环境是影响项目投资行为的多种外部因素的总称,因而投资环境分析包括项目所在地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自然技术和物质环境分析。
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也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即从宏观上分析项目建设是否满足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从微观上分析项目是否符合市场的要求,是否符合开发单位发展的要求和地区发展的要求,是否能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及经济效益的好坏等。
3、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的基础是市场调查。通过市场调查系统地搜集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情况,国内及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进而对休闲农业开
发项目、农产品和旅游产品、经营范围、营销方式、市场方向和市场前景进行预测。
4、条件和选址
休闲农业开发条件的分析,主要是对主观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分析,包括开发单位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分析,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的分析和社会环境条件的分析,并对其选址作出评价。
5、建设规模
综合市场分析和条件分析的结果,对建设规模的大小是否适当作出评价。
6、技术方案
在工程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中,主要是对开发休闲农业项目的设置、项目的组合、项目的布局、项目的建造、生产技术、旅游服务方式、设施配备和交能运输条件等进行分析。
7、资源环境保护
根据休闲农业的项目内容和经营方式,对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否得当、措施是否配套和安全进行分析和评价。
8、组织管理
管理也是生产力,对开发休闲农业的成几关系极大。因此,在可行性研究中,要对将要设置的组织机构、劳动定员、素质水平、技术培训和管理方式及运行机制进行分析。
9、开发进度
对开发进度的分析主要是根据投资的力度、资金筹措的进度、休闲农业的季节限制、工程必需的时间和进度要求,安排整个项目的实施方案和总进度,并用图表的方式编制实施计划。
10、投资估算
对项目总投资进行评估,是休闲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有二:一是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多项投资需求提供充分保证,以利于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多项不必要的支出费用,降低项目投资成本。
资估算的具体做法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要复核项目总投资估算所包括的内容是否齐全。项目总投资分为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投资两大类,建设投资大多由五大部分内容(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无形资产投资、开办费和建设期借款利息)组成,这五项内容在我国现在经济环境和体制条件下是不可缺少的。其次要对项目总投资中几个组成部分的内容逐项进行鉴定、分析和评估。各项内容中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分为若干不同的细项,根据这些细项的内容估算出投资需求,以保证项目的投资不仅在总量以符合要求,而且在内部结构上也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安排。
11、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
投资资金需求主要是靠适当的筹资方案和资金来源渠道予以满足的。由于项目资金来源渠道多种多样,因此,评估中首先要考虑选择的资金渠道是否可靠,是否合法、筹资数量有无保证。其次要考虑筹资结构是否合理,即各种资金的组合是否达到了风险最小、获取容易、成本最低的要求。
资金筹措方案确定以后,就可编制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应根据项目实施的预计进度和资金来源渠道进行编制,具体可以按照投资来源与投资支出估算表中的支出,安排固定资产投资使用计划和流动资金用款计划。投资使用计划的安排应能保证顺利执行项目实施计划和资金的最优利用。
12、经济评价
经济评价包括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财务评价是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从项目角度分析计算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评价指标,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据以判定项目财务可行性。
国民经济评价是按照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国家整体角度考察项目的效益和项目,采用影子价格、影子汇率、影子工资和社会折现率等经济参数,分析、计算国民经济为项目所付出的代价(费用)与项目为国家经济所做的贡献(效益),评价项目在宏观上的经济合理。国民经济评估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分析评价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根据目前我国的实际条件和可能,只是对某些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重要作用和重大影响的大中型重点建设项目及特殊行业等项目开展国民经济评价工作。
评价结合园区原有现状分析,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和实施作出评价。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方案的适用性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投资与风险评价、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13、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论证,对休闲农业的开发项目作出总体评价的结论,要针对原总体开发方案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为慎重起见,对于大中型休闲农业开发项目的论证和评价,在总体规划完成之后、项目工程设计之前,还应进一步地作详细论证,在最大限度地降低开发风险,提高开发的可靠性。
第五篇:县移民乡村扶贫开发工作
瓜州县移民乡村扶贫开发工作
2009-2013年规划
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县扶贫开发工作,促进移民群众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破解增收难题,加快移民乡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逐步缩小移民乡和老乡镇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县主动服从全省工作大局,积极配合做好移民项目实施工作,妥善接收安置了大量项目移民,有力支持了全省扶贫开发和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共接收省内外移民民7622人。移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占全县农村乡镇的全县移民共有贫困人口不仅是全县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指导,以移民增收为主线,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各界力量,集中财力物力扶贫攻坚,推进土地改良、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移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等重点工作,济社会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原则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超前制定集镇建设、产业培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分项规划,确保扶贫开发科学有序进行;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解决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做到扶贫到户、脱贫到人;坚持开发式扶贫原则,移民群众的参与性、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基础条件的不同,突出重点,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分类解决移民乡村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最终达到先脱贫、后致富的目的;坚持整村推进、以点促面的原则,采取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综合治理措施,加快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移民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四、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是:围绕解决推进项目,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到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化;各类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移民乡村级集体经济有较快发展,各项体制运行规范,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具体任务指标是:
——确保全县饮水困难;——每个移民村有有线电视,村村通油路、通班车;——移民村全面消除危房户,显改善;——移民家庭户均年输转营的明白人,学少年和儿童;——移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元以上。
五、工作重点
(一)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金投入,善配套,有效解决移民乡农民浇水难问题。到18131户,8.2万人,其中,38129人;九甸峡库区移民58%,占全县农村人口的46%,成立移民村5.8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也是扶贫开发主攻的难点。加快移民脱贫致富和移民乡村各项事业发展步伐,依托扶贫项目,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自力更生、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5.82013年,完成全县35%以上,全县移民人均收入达到5.8万人移民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1-2项骨干产业项目;——移民村全部实现农网改造,村村通1人均改良1亩高效田;4500元以上,疏勒河项目移民达到“两西”移民5446户,22925人;疏勒河移1936户,9193人;外来租地农民3127户,1228377.5%。已成立整建制移民乡6个, 33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5.8%。截止2008年,53.9%。解决移民群众生活困难问题,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托扶贫项目实施,凝聚移民群众及社会实现全县经鼓励有发展积极性的村组和农户优先发展,充分调动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自然环境、产业条件、33个移民村整村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特色产业基本形成规模,6个移民乡扶贫攻坚规划建设项目,确保全县移3000元;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
——2009年底全面解决移民村人畜70%以上移民的住房条件明2名长期劳务,户均培养1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移民家庭无失35%,到2013年,“两西”移民和外来租地2600元以上,九甸峡库区移民达到
1、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资通过对农田水利设施完2013年,完成衬砌支渠87公里,斗渠200户,万移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重点完成使移民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基本解决移民乡村群众就医难问题,对全县移民乡的农业灌溉渠道及其附属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公里,农渠600公里,使全县移民乡渠系网络日趋合理,渠、路、林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农业灌溉水利设施功能进一步提升,水资源利用率达到70%以上,达到节约水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2、村组道路建设。做好全县移民乡村组道路建设“十二五”规划,按照规划要求,积极多方争取资金,完成新建、改建双塔、七墩等6个移民乡和移民点村组通乡、通村组道路555公里,逐年提高通达公路等级,加大通畅工程建设力度,用3-5年时间完成通畅公路建设,使全县移民乡村道路通达率达到100%,道路通畅率达到80%,全部通班车。
3、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加快对全县6个移民乡33个移民村人畜饮水工程的改造,新打机井12眼,新建、改建输水管道332公里,力争在2009年底,全县移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彻底得到解决。时,引导广大群众投工投劳,采取洗盐排碱、拉沙压碱等工程措施和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生物措施,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力争到万亩以上,不断提高耕地产出效益。公安、司法单位的硬件设施建设,则,到2013年,完成等单位办公场所建设任务,健全为农服务网络体系。发展教育事业。扩建育器材,实施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使全县移民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初步完成校园的硬化、绿化工作,配套完善教育教学设施,配齐师资力量,使各村小学校园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专用教室设置、规模、班容量等接近国家规定的指标。加大扫盲力度,制定扫盲计划,对移民中的文盲、半文盲进行政策理论、生产技术、生活常识等知识的教育,通过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和33个移民村组文化站室、农家书屋建设,购置各类文体器材和书籍,满足移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同时鼓励和引导移民群众经常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活跃移民群众的文化生活。(2)扩建6个移民乡卫生院及乡、村两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群众身体健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切实解决移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新建5个移民乡计划生育服务站,时加大新型婚育观念宣传力度,民乡镇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以上,总出生人口性别比和农村二孩性别比控制在证率、持证率分别达到协会组织机构健全,计划生育各项优惠奖励政策落实率达系。在移民乡村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养老保险、病救助等社会保障和优抚制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合作医疗动态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三)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移民乡农田防护林网及绿色通道的建设力度。按照因地制宜、结合的办法,落实谁栽植、谁管理、谁所有的政策,实行乔、灌、花相结合的绿化方式,引导移民群众植树造林,美化家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鼓励发展循环清洁能源。引导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的普及利用,年,建成农田防风林积达到38000亩。植树造林初见成效,风沙危害基本得到治理,村旁、路旁、渠旁及农田防
4、基本农田建设。积极争取项目投资,在改造农田水利设施的同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6个移民乡农业服务中心、畜牧站、林业站、司法所、派出所、法庭6个移民乡学区及5年的努力,使全县移民乡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
2、加快发展文体卫生事业。33提高医务人员素质,改善群众就医环境,为农村公共卫生安配置各类医疗器械,落实奖励扶助政策,提升服务水平,同强化计生优质服务,95%以上,二孩以上育龄妇女结扎率累计达到95%以上,特困家庭、重度残疾人员和弱智人员家庭救助覆盖面达合理布局、25400亩,高标准绿色通道2013年,完成中低产田改造
5、移民乡事业站所建设。加快移民乡社会服务机构和各项基础设施服务功能齐备的原
(二)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133个贫困村办公教学场地,配置各种教学设备及体100%,移民乡(1)完成6个移民乡文化中心4900平米,更新购置医疗设备及器械,加强促进移民群众生育观念转变,使全县移13‰和7‰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100:110以内,流出、流入育龄人口发90%以上,计划生育100%。
3、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救助救济、优待抚恤、大2013年,移民乡新型农村着力实施农村“一池三改”国债项目。力争到57条93.2公里。全县移民乡农田防护林面1290%2013、突出个村卫生所均匀分布的原则,采取项目补助与动员移民义务植树相护林网配套率达到50%以上,30%以上的农户用上沼气,移民乡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四)加快移民乡村规划建设,逐步改善人居环境按照规划先行、立足长远、科学定位、合理布局的思路,加快集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乡集镇服务带动功能,为移民群众从事二、三产业,增收致富创造条件。以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移民乡村环境面貌为重点,采取整村推进和示范点带动的方式,引导移民群众积极改善居住条件,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力争在2009年底,完成全县6个整建制移民乡和33个移民村的建设规划。到2013年,全县6个移民乡新建整村、整组住房改造示范点33个,新建砖木结构住房达到6500户以上,疏勒河项目移民过渡房改造率达到80%以上,以“五改四化”(改院、改水、改厕、改圈、改厨、亮化、绿化、美化、净化)为主的移民过渡房改造率占移民总户数的60%以上。同时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从区域优势和特点,每年从基础配套等方面进行示范建设,并适当侧重安排扶贫项目资金,支持示范点建设做优做精。移民乡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各项工作的领导,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次性导入新型产业的发展思路,以坚持“一特四化”方向,大力发展“三品两化”农业为目标,集中人力、财力,以示范带动为主要方式,发展甘草、枸杞、红花等新型耐盐抗旱高效作物,到2013年,人均发展种植基地60000亩以上,移民乡特色产业面积要达到总种植面积的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占移民人均纯收入的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使特色产业真正成为增加移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做强草畜产业。按照市、为移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推广“和鼓励移民修建80到2013年,建成高标准“引种牛羊10000(头)只,建设良畜改良点免疫,春秋两季防疫密度达到上。
3、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按照“走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发展思路,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移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培育。进一步加大移民乡劳务输转力度,年户均输出力。强化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促使移民乡劳务输转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苦力型向技能型、体力型向智力型、自谋发展型向规模组织型转变,实施农民“阳光培训”和“两后生”技能培训工程,全面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化素养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和产业工人,到70%。成立劳务输转协会均纯收入的30%以上,努力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批的目标。头项目建设。要继续坚持“项目为纲、龙头带动、基地支撑,内引外联”的项目建设思路,按照大小项目一起抓,花加工、甘草加工、枸杞加工、优质牛羊肉加工、种苗基地建设、牛羊繁殖场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步伐,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到龙头企业1-2个,形成乡有龙头企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格局。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制作专题栏目,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同时加强对移民问题的调查研究,报,争取省市的理解和支持。要大力宣传移民群众中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典型人和事,激励移民群众坚定发展的信念。6个移民乡中选择确定部分村在土地改良、产业培育、生态建设、(五)培育特色高效产业1亩高效田,建成以枸杞、啤酒花、甘草为主的特色产业示范40%以上,移民乡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县扶持移民发展草畜产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发展草畜产业,使之成1245”新型牛羊养殖模式,加快发展设施养殖业,引导1245”养殖小区33个,高标准暖棚养殖户达到61个。同时高度重视防疫工作,严格落实强制100%,人均来自草畜产业的收入占移民人均纯收入的专业技术证书培训和乡土人才开发等,6个,年均组织外出务工人员内外项目一起建的要求,在移民乡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2013要进一步统一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2009年起,根据移民乡之间不同的1、积极培育特色种植业。按照一2013年,移民劳动力绿证培训率达到10000人以上,劳务收入占到移民人30%以上,人均从特色10只,优质肉牛6000户以上,调1培养具有一定文
4、加快产业化龙主动向省市汇
2、做大2头。30%以2名劳动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总结典型平方米高标准暖棚圈舍,户均扶持发展优质肉羊-加快啤酒年,力争每个移民乡建成农副产品深加工形成全面系统的调研报告,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树立长期抓扶贫,持之以恒抓扶贫的思想,增强参与扶贫工作的主动性、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二)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广泛参与。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汇聚各界社会力量,促进优势资源向扶贫开发集中,积极推动扶贫开发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并重,实施社会力量大扶贫为主转变,形成加快贫困乡村发展的强大合力,在具体工作中,一是要强化扶贫工作领导机制,切实发挥其统筹协调的作用,围绕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加大资金项目整合力度,明确部门责任,形成扶贫合力。二是要坚持和落实县委常委包抓移民乡、县直部门、驻瓜单位包抓帮扶移民村、科级干部包组,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四包增收责任制,形成联系包抓长效机制,并对帮扶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奖惩激励的重要依据。三是要建立老乡镇与新建移民乡的对口帮扶机制,每年从老乡镇选拔一批事业心强、工作能力强、时从移民乡村选派一批干部到老乡镇挂职锻炼。发、扶贫济困工作。五是要广泛吸引各类协会等民间组织投入扶贫开发,形成全方位、域、多渠道的大扶贫格局。
(三)强化项目管理,提高实施水平。切实加强扶贫项目管理,对移民乡产业开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项目,要按照先设计、后施工的程序,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一流的施工队伍,术标准、操作规程施工,所需物资由扶贫项目主管部门询价统一招标采购。目要落实到贫困户,并登记造册存档,统一调度购进。要严格项目验收,对实施的工程项目由扶贫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分阶段全过程监督检查和验收,验收内容主要看建设内容与规模、技术标准、资金到位、效益等情况是否与预定的项目计划相符。要严格执行“三专一封闭”的资金管理和县级财政报账制度,坚决防止和杜绝挤占、乡村要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和财务制度,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坚持示范带动,创新扶贫模式。重点抓好移民乡整村推进项目,对选定的项目村,目、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渠、路、林、电、产业发展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公益事业建设。依照“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扶贫工作要求,编制整村推进项目规划。按照自然环境相同,产业条件相似,基础条件共享的原则,“整村推进”项目集中连片安排,争取一片一片地解决问题。因地制宜、制定以“整村推进”为基础的“连片开发”规划,按照“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要求,整合扶贫资金,引导财力、物力、人力资源集中投入,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五)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实施。一是要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县上成立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全面指导和综合协调,督促检查计划任务的落实。各移民乡要设置项目办,领导抓扶贫工作,研究制定本乡扶贫开发工作的五年规划和工作计划,落实。县扶贫办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能,和具体政策,认真落实领导小组的各项工作安排和重大部署,进行。二是要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把扶贫开发工作与基层组织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认真组织移民村干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育,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做好扶贫开发的领导和服务工作。到成扩建和新建33个移民村村委会办公场地任务,选配好懂科技、有事业心和群众感召力强的村党支部书记,把村党支部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斗堡垒。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民乡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解放思想,乡村党组织建设适应新形势、符合新需要、教育工作,坚决抵制封建迷信,教育和引导广大移民群众追求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会管理的乡村干部到移民乡开展帮扶活动,同四是要积极推进企业、能人大户参与产业开挪用、套取资金现象的发生,使资金真正用于项目建设。通过加强资金项目管理,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形成合力,追求扶贫资金效益的最大化,配备扶贫专职人员,定期研究扶贫工作的重要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措施保证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经常开展党的宗旨、艰苦奋斗和廉洁奉公教,坚决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鼓励和引导移与时俱进,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载体,使移民迈上新台阶。同时要加强移民乡村的法制建设和宽领移民
(四)县上在项1名主要2013年,完大力开
懂经营、在项目责任人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照项目设计和技对直接到户的项确定并抓好各项工作三是要大力弘扬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和各种恶势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