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建国市长在全市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张建国市长在全市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9月27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水利工作会议,是在水利改革发展迎来重大机遇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水利改革发展工作任务。刚才,会议表彰了全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他们表示热烈的祝贺!一会,荣竹书记还要做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清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水利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今年中央和省委相继下发1号文件、召开水利工作会议,对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重视程度之高、措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心。多年来,我市始终把水利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不断加强建设,强化管理,为省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利保障。一是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二是防灾减灾能力有效加强。三是农田水利设施日趋完善。四是水资源节约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水利基础设施滞后。三是水生态恶化。四是用水方式粗放。水利建设投入不足,节水用水管理有待进一步加
强。这些情况说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任务繁重,亟待大力推进。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深刻领会胡总书记和温总理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和全省水利工作会议部署要求上来,进一步增强水危机意识,切实把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摆到更加突出位置,持续掀起大兴水利新高潮,推动全市水利事业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全力抓好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工作任务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水利事业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1号文件精神和中央、全省水利工作会议要求,突出抓好民生水利、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四项建设”,加快构建防洪减灾、城乡供水和水系生态“三大水网”,基本形成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利用、水系生态保护、水利发展制度“四大体系”,为省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到2020年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突出抓好民生水利建设。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入手,加快推进市区供水工程建设和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一是加快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要抓住南水北调主体工程与配套工程协调推进的有利时机,健全完善区域水网规划建设。加快实施南水北调东线济南市续建配套、东联供水二期、长孝水源地抽水试验、鹊山龙湖等市区供水工程,改建卧虎山、锦绣川水库输水干渠,实现黄河水、长江水、地表水、地下水统筹调度,全面提高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实施杏林水库调水补源和商河丰源湖、章丘百脉泉、济阳张辛河等水库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县城供水保障水平。确保“十二五”
时期工程供水能力增加1.5亿立方米。二是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要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的要求,继续实施邢家渡、田山、胡家岸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推进东风、绣惠渠等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加大末级渠系改造力度,大力发展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推广实施一批节水示范工程,提高用水效益。要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中小型水利设施,支持建设一批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完成一批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要建立健全农田水利设施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工程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力争“十二五”末,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00万亩。三是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要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思路,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化供水工程,完善提高一批水源工程,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要进一步创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机制,落实管理服务主体和运行维护费用,健全完善供水协会等公共供水管理服务机构,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要高度重视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监测,加快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和自来水普及率,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来水达标,“十二五”期间全面解决9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二)全面推动安全水利建设。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呈频发、多发态势,加强城乡水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一是抓好重要河道防洪治理。实施小清河、腊山分洪、徒骇河等34条骨干河道和17条
重点中小型河流防洪达标综合治理任务。加快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推进华山湖、小李家、徒骇河故道3个蓄滞洪区建设,启动沿黄5个县(市)区黄河滩区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好历城锦云川、平阴锦水河等山洪灾害防治工程。二是加快水库塘坝防洪建设。完成狼猫山、石店、大站、玉清湖等4座中型病险水库、56座小型水库、447座病险塘坝和营子闸、四干入清闸等4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任务。同时要重视解决好管理设施不配套、泄洪河道连接不匹配等问题。三是完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要按照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实施腊山河、兴济河、大辛河等防洪河道及北太平河、洛林沟等排涝河道治理,加快低洼片区排水改造,解决好河道棚盖占压、马路行洪、内涝积水等薄弱环节,建立起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防洪工程体系和应对特大突发旱涝灾害事件的应急体系。
(三)加快推进资源水利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像抓好节能一样抓好节水工作,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一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硬约束,严格实行计划用水。“十二五”末,我市计划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8.01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耗水量降到51.3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到16.3立方米以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8。对各县市区年度用水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不到考核标准的,相应核减其下一年度区域用水总量指标。严把取水许可审批关口,实行区域限批制度,对达到或
超过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取水,对超过行业用水定额的用水户不予审批新增取水,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二是严格限制地下水开采。要抓住“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试点城市”的机遇,采取封井限采、原水置换、高效节水、水源涵养和综合管理五大措施,加大地下水开采管控力度,城市规划区内严禁新凿自备井,全市重点地下水源地严格限制开采,确保泉水常年持续喷涌。三是加强取水用水监测考核和问责。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县(市)区“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并将此结果作为对各县(市)区科学发展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积极推进生态水利建设。依据全市“一城、两区、三廊、四带、五片”的生态水系建设总体布局,以南部山区水源涵养和生态修复为重点,实施生态水系建设“五大工程”:一是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推进卧虎山水库水源地清洁型小流域、趵突泉泉域补给区、百脉泉泉域补给区、北大沙河上游涵养区、南大沙河上游涵养区、锦水河等6大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这将减少水土流失面积600平方公里,增加地表水拦蓄500万平方米。二是河流湿地修复工程。实施百里黄河风景区、小清河生态景观带、徒骇河生态修复保护长廊等3条大型河流生态修复工程,完成北大沙河、玉符河、商中河等6条中型河流生态保护带与生态隔离带,完成浪溪河、南大沙河、锦绣川等12条重点中小型河流生态保护,建设玫瑰湖、济西湿地、鹊山龙湖、华山湖、白云湖等5个生态湿地。三是农村沟塘整治工程。实施河道
疏浚、污水集中处理、沟塘联通等工程,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完成农村沟塘整治500平方公里。四是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重点加强济西地下水源地和玉清湖、鹊山2座引黄水库水源地保护,规划实施济南东郊水源地、卧虎山水库、锦绣川水库、狼猫山水库4处城市水源地保护,保障城市饮水安全。五是生态补水工程。实施玉符河回灌补源、主城区、小清河、腊山河、东部城区补水工程,以及徒骇河等河道拦蓄和南部山区水生态建设工程。
三、建立健全水利改革发展的保障机制
水利改革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影响长远的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落实规划,加大投入,加快改革,创新科技,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完善水资源利用规划。要以全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为统领,抓紧编制实施全市现代水网总体规划,配套搞好河道治理、农田水利、严格水资源管理等专项规划。近期市水利部门以全省水网为依托编制了《济南市水网规划》,会上已经印发,希望大家认真研读,提出修改意见。
(二)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力度。按照“今后10年全社会对水利的年平均投入水平比2010年高出一倍”的要求和相关政策规定,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确保财政性资金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都有大幅提高。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幅度增加各级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以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从城
市建设维护税中提取15%以上用于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和水源工程建设及水环境整治的规定。各县(市)区要尽快出台水利建设基金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二是加强金融对水利建设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各级小额贷款资金优先用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严格执行农村水电增值税和水利工程耕地占用税政策,积极推行洪水保险和水利工程保险。三是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鼓励符合条件的融资平台直接、间接融资;鼓励农民在自愿的情况下通过“一事一议”投资农村基础水利工程,多筹多补、多干多补;鼓励外资参与我市水利建设,并享受与内资等同的财政奖补政策,进一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调的治水兴水合力。
(三)加快水利体制机制改革。要加快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要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在分类定性基础上落实水利工程管护主体、管理责任、管理经费,搞好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保障水利工程良性运行。要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尽快恢复或建立乡镇水利站,充实专业技术人才,加大对防汛专业抢险队、抗旱服务队、水利科技推广服务、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夯实基层水利工作基础。要适时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调节作用,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
(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水平。要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在水资源管理、地下水自动监测、水生态保护和节约用水等方面获得一批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要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
同志们,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任务繁重。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这次会议部署,真抓实干,全力开创我市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在全市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张和平
同志们:
在全市上下积极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和全面推进“三大战役”、建设幸福抚州之际,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市水利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全面部署进一步加快我市水利改革发展工作。这次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不仅对于我们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推动全市水利事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全市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下面,我就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我市水利改革发展,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更加突出水利改革发展的战略地位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各地各部门务必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水利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水利工作,特别是近年来,中央把水利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今年年初第一次以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这是中央对全球发展态势的科学判断,是对我国国情和基本水情的准确把握,是对长期治水经验的提炼总结,是对水利发展阶段特征的科学判定。今年7月,又第一次以中央名义召开水利工作会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全面部署水利改革发展,会议规格之高、对水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之高、对水利改革发展提出的目标要求之高、支持水利改革发展的政策含金量之高均前所未有。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于7月8日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9月15日召开了全省水利工作会议,10月19日至20日召开了全省水利工程建设现场会,对加快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动员部署。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水利工作的决策部署,既是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我们必须积极抢抓的一个重要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我国国情水情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对新形势下水利战略地位的认识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上来,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建设幸福抚州的重要支撑。我市河库众多,水量丰富,是水利资源大市。但近年来,我市以涝、旱为主的自然灾害多灾连发、群灾并发、重灾频发,这警示我们,洪涝灾害仍然是赣抚大地的心腹大患,干旱灾害仍然是影响城乡人民生产生活的重大隐忧,农田水利脆弱仍然是影响全市农业生产的突出瓶颈,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我市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因此,各地各部门务必清醒地认识到水利在全市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首先,坚固的水利设施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屏障。水火无情,每次洪涝灾害的发生,都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带来巨大损失。去年6月份,在我市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造成189万人和168万亩农作物受灾,6万多间房屋受损,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16.5亿元,特别是“6.21”抚河唱凯堤决口,致使10万余人不得不连夜紧急大转移。最近发生在泰国的洪灾,已经造成了十余万人流离失所,440余人死亡,这还是早几天的统计数字。泰国整个首都曼谷全部受淹,受灾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所以,水患依然是我们的心腹大患。其次,完善的水利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产养殖、牲畜饮水、农作物灌溉都离不开水利设施建设。特别是我市这样的传统农业大市,完善的水利设施在经济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2007年在我市发生的罕见伏秋冬连旱,使农业经济遭受到巨大损失,凸显出相对丰水地区发生重大干旱的严重后果。与此同时,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都一刻离不开宝贵的水资源。第三,布局合理的水利设施是城乡功能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
发展至今,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堤防、大坝,早已超越了防灾减灾的范畴,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集防洪、排涝、交通、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身。水利配套设施不完善,不但会影响到人们出行入住,而且城市的功能、品位也难有大的提升。
(三)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实践证明,善于把握机遇、抓住机遇,是实现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市水利改革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性重大机遇:一方面,党和国家比任何时候都重视水利工作。中央下发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的1号文件和召开高规格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吹响了新一轮水利建设攻坚战的强劲号角,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加快水利建设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去年特大洪涝灾害后我市迅速掀起农田水利建设热潮,完成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和工程量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年平均水平的近4倍。目前,全市上下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共识已经形成。党心民心高度统一,这是最大的机遇,最大的动力。面对新形势,站在新起点,我们要百倍珍惜机遇,紧紧抓住机遇,全力用好机遇,乘势而上,不断把我市水利改革发展推向新的高潮。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奋力开创我市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
为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细则》。为此,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央、省、市出台的文件要求,围绕构建五大水利保障
体系,做到“五个坚持”,突出“五个重点”,扎扎实实做好水利改革发展各项工作。
(一)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防灾减灾,加快构建“安全水利”。面对出现频率和强度明显上升的极端天气灾害,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重点抓好“三个统筹”。一是统筹治理与防御的关系。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抚河及临水、东乡河等重要支流重点河段的治理力度,提高重要河流、重点地区和重要城镇的防洪能力;抓好14座中型病险水闸、68座小
(一)型、539座小
(二)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快推进廖坊灌区二期工程和县城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在2015年底前,全面完成我市已列入国家规划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加强防灾救灾演练,提高山洪灾害防治能力;健全防汛防台抗旱指挥系统和综合信息平台,不断完善监测预报预警体系。二是统筹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在集中物力财力抓好农村领域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同时,注重抓好城市内涝整治,确保城乡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三是统筹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抢抓机遇,集中力量解决当前存在的最突出、矛盾最集中、安全隐患最大的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做好做实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二)坚持民生优先,突出富民惠民,加快构建“民生水利”。治水兴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要坚持民生优先原则,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为抓手,大力加快民生水利保障体系建设,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水利发展更好地服
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一要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近年来,我市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稳定增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但总体上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村水利发展严重滞后问题依然突出,彻底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的任务依然艰巨。因此,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全面推进农田灌溉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及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善水利灌溉排涝设施条件,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廖坊大型灌区及23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工程建设任务,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4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90万亩。要加快8个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二要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安全饮水是群众的基本需要,是惠及广大群众的重大民生工程。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也是衡量水利改革发展成效的基本标准。现在,我市还有近146.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尽快解决好这一问题。要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进规模以上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在有条件的县(区)大力发展城乡供水一体化,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在“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让广大农民群众喝上安全水。三要加强城镇供水能力建设。科学选择水源,划定水源保护区,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来水达标。抓紧建设正常配用和应急供水水源,完善干旱年份饮水安全战略储备体系,提高应对供水安全危机事件处置能力。
(三)坚持合理开发,突出有效利用,加快构建“资源水利”。
我市的水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导致工程性缺水普遍存在,部分区域水资源缺乏。因此,必须尽快完善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科学利用体系,不断提高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一要优化水资源调节配置。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战略布局,合理开发利用、调配水资源,重点加快重要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调蓄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全市新增总供水能力3.5亿立方米的目标,确保城乡居民生活、工农业正常生产用水安全和重点领域生态用水安全。要着力强化灌排,认真梳理所有中小、新老灌区和泵站现状,稳步推进灌区、续建改造建设,确保旱能灌、涝能排。积极支持山丘区因地制宜兴建一批雨水集蓄等小型水利工程。这里要特别强调,就是水利工程的兴建现在必须经过专门技术人员设计,不允许再像农村以前那样就随随便便自己弄个土坝,这牵涉到安全问题,因为现在我们水库的除险加固,小
(一)型以上的基本都列入国家计划了,小
(二)型国家列了一部分、省里列了一部分,基本上都能完成。现在农村最不安全的还是这些小型水利工程,小型水利工程由于防洪能力和设计标准偏低,加上一些管理不到位,所以这些年陆陆续续全省都出现了一些垮坝的现象。为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支持鼓励兴建,另一方面必须严格把关,确保安全。要积极发展节水灌溉,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进一步调动农民节水灌溉的积极性。在干旱易发区,抓紧新建一批中小型水库,加快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在城镇密集区,加快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城乡供水配套设施,提高应急供水
能力。二要大力发展水利特色产业。把现有的水利风景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与生态、文化等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开发各具特色的水上观光、生态休闲等旅游产业。重点要加快推进廖坊节约环保型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区等项目建设。三要着力抓好水资源的科学利用。虽然抚州总体不缺水,但水资源自然分配已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用水,尤其是加强洪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强化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节约保护,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要加快用水结构调整和用水方式转变,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加大农业、工业、生活节水和非常规水源利用力度,切实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万元GDP、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分别比2010年下降3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以上。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下达各个设区市的用水总量和指标,下一步,市里对县里也将下达。原来水是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但是现在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逐步变成一个稀缺资源,要实行总量控制,所以我们也准备对新上的一些项目进行用水量的评估。
(四)坚持人水和谐,突出综合治理,加快构建“生态水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水作为生态之基,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当前,抚州正处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压力不断增大。我们必须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着眼于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加快水资源保护和河流健康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水利。一要建立“三条红线”管理制度。划定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
率控制、水功能区纳污限制“三条红线”,促进科学高效用水。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全面执行水资源论证机制,严格限制高耗水型项目;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加快制定区域、行业和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二要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坚持治理与修复相结合,加快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要继续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加强生态脆弱河流和湿地生态修复,努力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三要全面提升水污染防治水平。始终坚持“三个坚决不搞”,有效防止和遏止污染,坚决杜绝为谋求GDP增长而牺牲生态环境代价的行为。加快主要河流、重要水源地水域水环境治理,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湿地保护,加快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已建市、县污水处理厂的管网建设,改善城市水环境。应该说,现在各地的污水处理厂建得都不错,但是管网建设及污水收集普遍不到位,造成大量污水处理厂运行不正常,有些是污水没有收集,有些是收集的浓度不够,没有实行水污分流,使污水处理的效率大为降低。要全面提高城镇废污水处理程度和水平,严格实行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积极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强水库、山塘水体污染整治,特别要加强对水库养殖的管理,对严重污染水源,造成水质恶化的养殖项目要坚决取缔。现在,我们大量的水库水质被污染,大部分都是由于超强度养殖,特别是有些投放肥料或饲料的养殖,要作为一个重点来加强整治。这里
强调一下,我们的水利部门和环保部门要积极配合、协调行动,各县(区)也要密切配合,不能因为一点蝇头小利而严重地破坏我们的水环境,影响我们的饮水安全,这非常不值。要积极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确保到2015年,全市水(环境)一级功能区达标率达到90%以上,水质常年稳定在Ⅲ类以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生态修复面积均达到1000平方公里以上,逐步创建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水生态文明。
(五)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制度建设,加快构建“活力水利”。改革创新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实现抚州水利事业跨越式发展,必须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水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加强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一要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创新区域水公共服务管理模式,推进水务管理一体化,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大水价改革力度,探索健全水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提高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能力。二要积极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要安排好国有水管单位的人员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今年的经费要在年底前足额追加安排到位,并从明年起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要优化水管单位人员结构,按国家规定落实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加快水利工程确权划界步伐,在2012年底前完成确权划界发证任务。三要加大水价改革力度。充分发挥水价调节作用,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
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四要健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引导受益群众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规范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加大财政对农民用水组织的“一事一议 ”奖补扶持力度,鼓励农民用水户协会自建自管自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五要大力推进依法治水。要抓紧完善水利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促进依法管理。重点开展对非法采砂、非法侵占河流水域、非法取水和造成水土流失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良好水事秩序。六要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加水利科技经费投入,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水利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努力提高我市水利科研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加快提高防汛抗旱、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引领和带动水利现代化,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当前,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乘势而上,全面动员,迅速掀起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热潮。重点抓好以下七项工作:一是全面实现水毁工程修复目标。二是加快推进宜黄县观音山水库、黎川县龙头寨水库2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全面完成49座小
(一)型水库和130座小
(二)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建设任务。三是完成南丰县太和镇防洪工程等6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和12条万亩圩堤整治任务。四是全面完成廖坊灌区一期工程扫尾和8个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以及金临渠、跃进灌区、虎毛山灌区、马街灌区等6个中型灌区续建改造任务。这里特别
要强调廖坊灌区工程,最近专门研究了廖坊灌区工程问题,考虑还是要安排资金。我跟日武常务副市长和市财政局的同志商量过了,向市委龚书记也做了报告,就是廖坊灌区要赶快完成一期工程验收,一期工程不验收,二期工程就无法争取,但现在验收还牵涉到大量遗留问题,很多资料都不健全,所以上次专门跟水利局和廖坊管理局的同志商量了,要尽快完善有关程序和有关资料,达到验收的标准,尽快委托省发改委验收,包括抚河唱凯堤。这两大工程必须抓紧完成验收,然后才有可能去争取二期,廖坊灌区二期工程不实施,一期的效益就无法发挥,等于白建,所以必须在尽快完成一期验收的基础上,争取二期动工建设。五是全面完成乐安、广昌、崇仁、金溪4县的小农水专项建设工程。六是基本完成26.3万农村人口的农饮工程建设任务。七是全面完成17条小流域治理和5个水土保持项目区建设任务。
三、落实责任,强化措施,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影响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系统性、全局性工作。要确保实现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开拓创新,切实为水利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强有力保障。
一要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水利工作摆上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及时研究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督促检查上下功夫,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各级水利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大
力支持、通力协作,形成治水兴水合力。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把水利改革发展的实绩,列为各级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和选拔干部的重要内容;严格实行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管、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河道采砂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严格实行农田水利建设和小农水工程管护县长负责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各地要根据中央1号文件、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和市委市政府的《实施细则》,尽快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实施办法,细化各项政策措施,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要加强水利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强化财政、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责任,落实责任保障追究制度。市委、市政府将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开展专项督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要切实加大水利投入。要充分发挥好公共财政在水利投资中的主导作用。从今年起,市财政每年按照上年度全市水利投资的3%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水利项目的前期工作。县级财政也要根据当地水利建设规模,安排水利前期工作经费。现在应该说中央的水利投入很大,但要争取项目,必须把前期工作做好,现在我们普遍感到前期工作显得滞后,一是技术力量欠缺,再一个就是经费保障不到位,所以这一块大家要舍得拿一点小钱,来做好这些前期工作。要整合以工代赈、新增千亿斤粮食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土地整理、烟水工程等专项资金,依据县级农田灌溉规划统筹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优化水利投资结构,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水工程、水
资源管理及水文水环境监测等,切实解决“重建轻管”问题。市、县(区)两级要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的综合效益,确保土地出让纯收益的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要加大水利规费征收力度,做到应收尽收。与此同时,要鼓励符合条件的县(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进一步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加快研究制定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要加大跑项争资力度,切实抓住和用好国家加大水利投资的重大机遇,精心谋划一批重点水利项目,切实做好前期工作,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今后10年,全社会年平均水利投入要比2010年高出一倍。
三要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要按照“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要求,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建立健全乡(镇)水务站,今年年底前必须组建到位。要进一步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强化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使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水利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引进水利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增强水利队伍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现在普遍反映水利专业人才奇缺,现在我们水利工程那么多,规划设计也要跟得上,所以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要突出加强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一线
工作,采取政策措施稳定基层一线水利人才队伍,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解决基层水利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广大水利工作者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长期以来水利系统形成的“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不辱使命、奋发有为,在推进水利改革发展中建功立业。
四要着力营造关心支持水利改革发展的浓厚氛围。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舆论强势,提高宣传效果,把水利宣传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和水土保持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水利改革发展的浓厚氛围。要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优争先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改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
同志们,水利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做好新时期水利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以学习贯彻省、市党代会精神为动力,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努力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建设殷实、文明、和谐的幸福抚州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梅永红在全市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10月18日)
梅永红
这次会议主要是深入贯彻中央、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我市水利改革发展经验,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任务,推动全市水利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振川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我市地跨黄淮两大流域,境内南四湖承接4省8市34县3.17万平方公里的来水,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和治淮东调南下工程的重要节点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多地少水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市情水情,决定了水利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不懈大兴水利,初步构建起防洪排涝、水资源调配、水生态治理等工程体系,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防洪减灾能力大幅提升。实施国家重点治淮东调南下工程,南四湖堤防整体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最高防洪标准达90年一遇;完成19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大中型水库设计洪水标准达到百年一遇;治理省市规划的24条河道,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初步形成了水库、河道、湖泊点线面相连、全区域放射状水网格局。二是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发挥济宁南可引江、北可引黄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地表水,科学开采地下水,合理引用外域水,重点实施南水北调、区域调水、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全市水利工程总设计供水能力增加到38.32亿立方米,其中“十一五”新增供水能力2.68亿立方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3%。三是农田水利设施日趋完善。以民生水利为抓手,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由建国初的29.24万亩发展到659万亩,除涝面积由0.88万亩增加到554万亩,分别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4%和71%,为全市粮食生产连年丰产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四是水系生态治理成效显著。通过预防监督、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62平方公里,占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6%。建成4处省级水利风景区,启动实施3条大中型河道生态水系建设。五是节水型社会建设扎实推进。积极推进工农业节水,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69万亩,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9,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107.36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以生产用水零增长保障了全市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市水利支撑和保障能力还有待加强,加快改革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一是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我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558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4,属严重缺水地区,且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用水方式粗放,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枯水年份水资源缺口达4至7亿立方米。二是水旱灾害威胁依然较大。近年来极端突发天气事件频发,暴雨洪水的突发性、不可预见性和灾害性大大增加,而我市防灾减灾体系仍较薄弱,骨干河道防洪标准较低,中小河流尚
未进行系统整治,闸坝老化失修,部分病险水库没有进行除险加固,城市防洪能力较低,应对水旱灾害的难度很大。三是水生态建设亟待加强。全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污染排放已超出了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地下水位下降、河道断流、湿地萎缩、水体污染等一系列水生态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目前,全市地下水漏斗区面积达1141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2%左右,年排放废污水2亿多吨,仍有1350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须治理。为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审视水利问题,切实增强水忧患、水危机意识,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把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结合各自实际,科学规划安排,突出工作重点,狠抓措施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一、加快建设现代化水网体系。建设现代化水网体系是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问题的有效途径。要加紧实施水资源调配、防洪减灾和水系生态“三网”建设,力争“十二五”末基本建成黄河、长江和当地水统一调度,市域水网南北贯通、东西互济、蓄引结合、河湖相联、城乡统筹的现代化水网体系。一要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水资源调配网。一是完善供水工程体系。主要是强化要素保障、科学组织施工、全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济宁段输水干线以及沿线续建配套工程要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明年完成建设任务、2013年实现通水目标。大力实施引汶入济、引水入城工程,实现大汶河、泗河、洸府河与城区老运河的水系贯通。尽快启动湖水东调、水库联网工程,适时启动引黄西线工程,实现当地水、长江水与黄河水的联合调度、联网运行。各县市区要加紧完善局域水网工程体系,尽快实现全市供水体系的上下贯通。二是加快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思路,新扩建一批水源工程和平原水库,加快对单村、联村供水工程联网的升级改造,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快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制定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扶持政策,在用地、用电、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和优惠。加强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服务体系,落实管护主体和维修资金,确保工程正常运行,长期发挥效益。三是提升雨洪水资源利用水平。规划建设以泗河流域为重点的雨洪水资源利用工程,加强水库挖潜改造,实施河道拦蓄工程建设。加大城市雨洪水集蓄利用和农村坑塘整治力度,提高雨洪水资源蓄用能力,有效发挥雨洪水涵养补充水源、优化生态环境的作用。二要大力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网。一是突出抓好重点防洪工程建设。今年是中小河流治理由试点转向规模实施的第一年,各级要抓紧建立中小河流治理工作机构,明确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中小河流治理责任制。精心组织开展治理攻坚战,全面完成国家、省规划的26条中小河流治理和12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任务。巩固扩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提高溢洪道下游河道泄洪能力,特别对新列入国家、省规划的94座小
(二)型病险水库、新出现病险隐患的水库和面广量大的小塘坝,各级要有序组织实施整治。还要按照国家部署,切实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尽快完成湖西大堤加固续建工程和世行贷款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任务,加紧实施进一步治淮系列
工程,整体提升区域防洪除涝能力。二是重点加强蓄滞洪区建设。按照“分区滞洪”的原则,立足应对突发性、超标准洪水,大力推进东平湖、黄河滩区和南四湖湖东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对蓄滞洪区内的村庄,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进行分批安置,不折不扣落实相关扶持政策,维护好群众利益。三是抓紧完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要逐路段分析排查,逐一制定整改方案,有效解决马路行洪、内涝积水问题。新建城区规划布局和新上项目,都要严格执行防洪规划,配套建设防洪设施,全面提高城市防洪能力。三要积极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系生态网。一是加强生态水系建设。以环南四湖大生态带建设为主体,围绕“两湖两带两区一环”总体布局,按照“上游水源涵养、中游库河调蓄、下游湿地存蓄”的思路,大力实施沿河沿湖水系造林绿化、湿地保护与修复等工程。加快建设南水北调中水截蓄导用工程,加强调水沿线水生态保护,确保调水水质长期稳定达标。依托河道、水库、湖泊等水体,建设一批集防洪供水、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水利风景区,促使沿线生态环境改善提升。二是加强地下水保护。强化重点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河流源头区的保护,积极实施南四湖水功能区和以泗水为重点的名泉保护工程。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河流湖库上游地区补偿机制,大力开展地下水漏斗区回灌补源工程建设,制定并公布禁采和限采范围,逐步削减地下水开采量,实现采补平衡。三是加强水土保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对生态地位重要、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依法从严控制开发,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大规模开展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以大流域为骨干、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治理。重点抓好东部山丘区、西部黄泛平原区水土保持工程,加紧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恢复和改善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四是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坚持“治、用、保”并举,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强化水环境安全监管,加快构建水环境安全防控体系。进一步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巩固重点领域水污染治理成果。大力整治疏浚农村河道,充分发挥其泄洪、蓄水、生态等功能。加大农业面源治理力度,深化农村六大重点工程,抓好农村污水排放治理和垃圾收集储运处理,形成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二、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是当前影响全市农业稳定发展的突出问题。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加快构建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大幅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要大力推进耕地灌区化。根据当地水土资源条件和农业发展规划布局,努力扩大耕地灌区面积,力争“十二五”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75万亩以上,旱涝保收面积达到547万亩。以灌区为单元,持续加大农田水利设施集中配套建设、成片规模治理,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梁山陈垓、国那里2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任务。特别要抓好田间末级渠系的建设完善,依托灌区续建配套工程,搞好沟渠疏挖和田间建筑物配套,提高灌溉效率。二要全力加快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通过积极争取,我市有9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今年工程投资达2.8亿元,目前年度实施方案已通过省级评审。有关县市区和部门
要严格按照程序,组织工程建设,督促参建单位组织精干力量,加快施工进度,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建设任务。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切实加强质量监管,抓好施工、监理、审计、验收等关键环节,确保每个项目都建成样板工程、放心工程。要按照上级要求,通过拨付财政资金、用好专项资金、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及时足额配套。三要切实加强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理。主要是落实好管护主体和经费来源,重要水源工程及支渠以上输配水工程要配备专管人员,支渠以下田间工程要推广“工程建设、水价改革、用水组织”三位一体建管模式,加快构建起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的管理机制,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三、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我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各级各部门要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像抓节能一样抓节水工作,切实形成节约用水的制度体系、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氛围。一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硬约束作用,通过严格管理,促进用水方式和发展方式转变。要严把取水许可审批关口。实行区域限批制度,对达到或超过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县市区暂停审批新增取水,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对超过行业用水定额的用户不予审批新增取水。要严格用水计划管理。对县市区年度用水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不到考核标准的,相应核减其下年度区域用水总量指标。要强化水
资源监测。加快建立覆盖全市的水资源监测网络,优化站网布局,加强重点水源地、水功能区和取用水户的监控管理,增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能力。二要大力发展节水型经济。要依据当地水资源禀赋和水环境条件,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结构调整,务求水资源开发利用更加科学合理。要积极推广高效节水农业,尽快改变大水漫灌等粗放灌溉方式,广泛采用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开展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大幅提高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比。要努力挖掘工业节水潜力,加快高耗水行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步伐,推广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新改扩建项目必须配套节水设施,同时鼓励企业加强中水回用,提高水重复利用率。服务业和城乡建设要积极运用节水技术,推广使用节水器具、节水材料,大力推行分质供水,实现优水优用、一水多用。要树立水资源是稀缺资源的意识,努力营造珍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浓厚氛围,积极开展节水型社区、机关、学校、家庭等创建活动,激发全社会节水的积极性、主动性。三要充分发挥水价杠杆调节作用。按照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节水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让节水者得到实际利益,让耗水者付出经济代价。加快建立基本水价、综合水价制度,对工业与服务业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制,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距,力促用水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在保障群众基本用水权益的基础上,逐步实行阶梯水价,引导居民节约用水。
四、着力构建水利改革发展保障机制。水利事业的改革发展,需要规划引导、机制创新、资金支持等各类要素的有力保障,各级各部门要严格责任、超前谋划,把握关键、突破重点,务求取得更大成效。一要在科学规划上下功夫。按照现代水网体系建设要求,抓紧组织编制市、县两级现代水网规划,确保年底前拿出高水平成果,同步搞好节水型社会建设、河道治理、农田灌排工程、雨洪水资源利用、水利信息化等专项规划。要抓好水利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衔接,各级产业布局、城镇建设等专项规划都要与水利规划相协调、相适应,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和防洪减灾要求。还要切实强化规划刚性约束,确保规划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二要在资金投入上求突破。按照“未来十年全社会水利年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的目标要求,加大资金筹集力度,加快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充实财政专项资金,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特别要足额落实水利工程建设配套资金,保障重点工程顺利实施。认真落实从地方财政收入增幅中拿出不低于5%的资金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从土地出让收益总额中安排15%用于农田水利建设,重点防洪城市和水资源严重短缺城市的城市建设维护税按不低于15%的比例用于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水源工程建设及水环境整治等项政策要求。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整合各类涉农、涉水资金,发挥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资金的综合效益,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各县市区要结合即将出台的《济宁市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实施细则》,抓紧制订实施细则,确保水利基金征收到位。还要加强水利规费管理,确保做到足额征收、专款专
用。要强化金融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积极争取世行、亚行、农发行贷款,探索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融资方式,进一步扩大水利投资规模。要吸纳社会资本。鼓励水利投融资平台进行直接、间接融资,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大力推行“民办公助”机制。还要制定优惠政策,拓宽投资领域,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城乡供水、污水处理回用等经营性水利项目,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治水兴水合力。三要在体制创新上出实招。坚持统筹兼顾、重点突破、试点先行,以改革推动发展、激发活力、增强后劲,着力构建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以城乡水务一体化为目标,强化城乡水资源的统筹管理,建立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防洪排涝等涉水事务统筹规划、协调实施,逐步建立事权清晰、分级负责、行为规范、运转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要深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突出水利工程的公益性质,在尽快定编定岗、足额落实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两项经费的基础上,健全管理机构,完善运行机制,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彻底解决“重建轻管”问题。在巩固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加快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晰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由财政给予补助,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引导经营性水利工程积极走向市场,完善法
人治理结构,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加大对乡镇水利站扶持力度,所有乡镇都要尽快建立水利站,并充实专业技术人才,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积极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水利合作社等合作组织,选配好村级水利员,尽快建立起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四要在科技人才上动脑筋。科技方面,坚持“工程带科研、科研促水利、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抓好水利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深化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进一步加快水利综合试验基地建设步伐。大力实施“金水工程”,加紧建设全市水利信息化骨干网络、综合平台和数据中心,搞好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指挥、水网工程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尽快实现水利信息的自动采集、高效传输和智能处理。人才方面,扎实做好水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妥推进用人制度、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公益性事业单位资源配置,建立适应事业单位特点的运行机制,不断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培训力度,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水利单位工作,落实基层水利人员报酬待遇和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基层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调动基层广大干部职工投身水利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五要在依法管水上见成效。要健全水利依法管理体系,认真抓好水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和配套制度的制定完善,加快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村水利、节水型社会管理等制度建设,强化水行政管理,严格水行政执法,深化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维护良好的水事秩序。要重视提高水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切实改善工作
条件,提高装备水平,积极推行水利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密切协作,形成水利执法联动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的水利执法环境,保障水利改革发展。
同志们,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务必抢抓机遇,勇于开拓创新,凝聚合力实干,为加速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第二篇:市长在全市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全市水利工作会议,是我们在开始实施“十一五”计划、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工作,分析形势,深化认识,研究部署全市“十一五”及今年的水利工作,以确保全面完成水利工作目标任务,推动水利事业加快发展。刚才,李局长全面总结了“十五”期间水利工作,并对今年全市水利工作作了安排,很符
合实际,特别是对下一步工作应重点要抓什么、怎么抓,都讲得很具体、很好,我完全同意。稍后市委王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总结成绩,认清形势,增强加快水利事业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五年。对水利工作来说,也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五年。全市各级水利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狠抓工作落实,全市各项水利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项目建设实现了新突破,全市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6.5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3倍,这在张掖水利建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二是项目前期工作实现了新突破,仅“十五”期间,完成各类水利专项规划及可研初设310项,是“九五”期间的8.4倍,可研总投资达23亿元,这在张掖水利发展史上也可说是盛况空前;三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创了水利工作新局面,试点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推广,成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排头兵,为张掖水利树立了一面大旗;四是连续6年完成了分水任务,在水资源本身就十分匮乏的情况下,连续三年输水到居延海,累计向下游下泄水量52.8亿m3,占六年来水总量95.5亿m3的55.3,为改善下游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近几年的水利工作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及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市委、市政府是满意的。在此,谨表示诚挚的敬意和感谢,并向今天受到表彰奖励的单位表示祝贺!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水利建设还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压力。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黑河治理等方面的后续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比较缓慢。黑河近期治理剩余投资3.19亿元的退耕还林调整为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到目前为止资金计划仍未落实,任务十分艰巨;黑河二期规划目前尚处于水规总院审查阶段,要通过水利部尤其是国家发改委的审查批复和立项实施,还任重而道远;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重点支持项目只下达资金计划530万元,争取全面落实9456万元的项目难度很大。二是黑河调水形势更加严峻,灌溉与调水矛盾日益突出,工程措施不到位、运行管理成本高等因素,更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三是水利管理改革面临较大矛盾和困难。水资源统一管理进展缓慢,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不顺、改革步伐滞后,水费收入逐年下滑,造成老化失修的水利工程无力更新改造、新建工程无法配套自筹资金,水利行业自身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
也应当看到,水利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动力,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这几年中央高度关注“三农”工作,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这给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今年一号文件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都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今后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重点是加强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节水改造、农村小水电建设等。可以说,水利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重任上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能不能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水利建设已成为关键性因素。只有加快水利建设,不断增强水利保障能力,才能为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提供充分的水利支持,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张掖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
因此,加快水利事业的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全市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全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扎实有效地做好水利建设的各项工作,不断推动全市水利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全市各项水利建设
2006年是“十一五”的起步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水利工作意义重大,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对今年的农村工作制定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水利工作是农村工作的关键,要带好头、起好步、开好局。具体来讲,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快黑河综合治理二期规划的审查审批进度。这是今年我市水利工作的重点之一。根据2月份水
规总院审查讨论的结果来看,已基本同意规划报告,但下一步要通过水利部和国家发改委的审查批复,还需要做更加艰苦细致的工作。二期规划总投资近50亿元,它能否启动实施,不仅仅关系到长久稳定地落实黑河分水方案,更关系到张掖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对此,大家要有充足的认识,要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这项工作,充分发挥县区和部门的积极性,各方努力共同争
取项目,尤其是我们的一些项目受益县区,不能等待观望,更不能把项目争取工作看成是市上的事。要落实项目工作责任制,明确分工,各个环节都要安排专人负责,列出具体计划,排出时间进度表,定期汇总和通报进展情况,积极向上汇报和衔接,通过上下共同努力,促进这一项目尽快落实。
2、争取落实黑河近期治理剩余项目资金计划。剩余投资3.19亿元的退耕还林调整为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已顺利通过了中咨公司审查评估,环评报告经水规总院审查后正在修改,去年水务部门在该项目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下一步的衔接协调工作仍然要抓紧,争取环评报告尽快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审查,上报国家发改委,工程的启动实施直接关系到黑河综合治理二期规划的争取和落实。计划、环保、水务部门要积极与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水利部、黄委会、黑河局以及省水利厅加强沟通协调,尽快落实计划、下达资金。
3、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节水型社会建设已经成为张掖水利的亮点,提张掖水利就要提节水型社会,既是荣耀,又是压力。目前全国各省区工作推动力度都很大,有些省区已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而且措施得力,效果显著,对我们的压力很大。我市的试点建设已经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如何继续深化工作,再接再厉做出新成绩,对于落实黑河后七年综合治理规划,对于推动张掖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做好自查自验工作。今年7月,水利部将对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进行全面验收,要做好试点工作总结和自查自验,力争圆满通过水利部的验收。二是要着力落实节水型社会重点支持项目资金计划,尽快建立水资源监控系统、取水计量设施和水资源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等硬件设施,为落实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创造条件。三是继续加大城市、工业节水工作的推进力度,全面落实“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探索建立供水与污水回收、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一体化的价格体系。四是要进一步深化农业节水成效,围绕草畜、种子、果蔬、轻工原料四大支柱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低耗水、高效益作物,压缩和禁种高耗水作物,坚决禁止新开荒地,按照分解到各县区的目标任务,加大田间节水力度,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和使用效益。五是实施县区断面流量控制方案,加快量水测水设施建设,切实落实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六是进一步培育水市场,建立水价形成机制,进一步规范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管理运行,积极探索水票的内容和运行方式。各县(区)要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结合各自实际,多想办法,积极探索,创新工作,力求取得有各自特色的新突破。
4、大力实施农村水利项目建设。从近几年国家的投资政策取向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仍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点。按照“十一五”规划,除黑河治理和节水型社会的项目外,大型灌区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人畜饮水工程、以电代燃料等水利工程项目2006年规划投资近3亿元,各县(区)政府及水利部门要按照市委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多研究国家政策,找准切入点,狠抓项目的争取,力争在内多落实一部分项目,抓大不放小,做到重点项目和正常项目两不误。对于已下达计划的水利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建设程序的要求,及早准备,能开工建设的就要早动手,早开工,保证工程建设进度。
5、抓好防汛抗旱工作,强化水资源调度管理,做到灌溉调度两不误。去冬以来,我市降水偏多,主要河流来水偏丰,气温偏高,库塘蓄水好于往年,土壤墒情较好,这对我们搞好当前的春耕生产十分有利。但是我们决不能因为眼前的形势而放松警惕,麻痹大意,一定要立足省情,牢固树立长期抗旱和“抗大旱。面对这样一个形势,我们决不能放松警惕,麻痹大意,一定要立足市情,牢固树立长期抗旱和“抗大旱,防大灾”的思想,统筹灌溉与调度管理,切实做好灌溉管理及抗旱防汛工作。同时要尽最大可能完成调水任务,这是我们争取黑河后七年规划及有关项目资金的一个筹码,也是我们多次向黄委会做出的一项承诺。各县区和水务部门要把完成分水任务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对待,进一步提高认识,顾全大局,确保调度工作政令畅通。水利、水文、气象等业务部门要强化技术决策支撑,加强水文测报和中短期天气测预报,及时准确传递水情,为水量调度提供技术保障;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履行业务调度指挥职责,纪检、监察、水政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调度监督检查职能,争取完成调水任务。
三、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全面完成水利工作各项目标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水利工作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重大的挑战。全市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围绕全市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今年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进一步振奋精神、加强领导、落实措施,确保各项水利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1、加强领导,层层靠实责任。各项工作能不能顺利推进、取得实效,关键在于组织领导是否坚强有力、能不能把各项工作措施真正落实到位。面对今年艰巨的工作任务,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切实把水利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来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着力争取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解决好饮水解困和安全等与农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问题,让群众成为水利发展的最先受益者、最大受益者。各级领导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靠前指挥,督促检查,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成效。市县水务部门要把各项任务层层进行量化分解,明确标准和时限,做到指标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形成合力,保证完成任务。
2、强化前期,保证质量效益。抓项目促发展,是水利工作的重心。各级主要领导要亲自抓项目、跑项目,各级水利部门要拿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方案,积极主动地做好项目的报批、争引和引资工作。对于确定的水利重点工程项目,要抓紧编制和完善规划,加大衔接协调力度,讲求策略,注意方式方法,确保审批关口畅通,提高跑项目的成功率。
要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工作。水利工程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严把质量关,精心设计、科学施工、严格管理,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确保发挥长期效益。要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和招标投标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工程质量。要加强资金的管理,完善各项制度,强化审计监督,确保资金安全,不能发生任何违法违纪行为。要加强施工安全管理,严防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要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提高科技含量,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要始终坚持把效益第一的原则贯穿到规划、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真正做到水利工程建一处、成一处、管好一处、受益一处。
3、深化改革,创新工作机制。水利事业要加快发展,水利工作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和完善水利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今年,要重点抓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各县市区都要重视这项工作。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要认真研究解决定性、定编、定员以及确定财政支付范围、数额与方式问题,关键是要实施产权制度改革,落实管护责任,逐步建立新型的农村水利管理制度,发挥工程效益。同时,市县水利部门还要认真研究和实践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水价改革和水利工程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等方面的新机制,完善水价配套制度,推进科学的计价方式,建立健全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推进水利快速发展。
同志们,水利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做好“十一五”和今年的水利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进一步推进我市水利事业发展,努力为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第三篇:张建国市长在济南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张建国市长在济南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jnbjrc.goc.cn 2010-09-09 00:00:00
内容摘要: 张建国市长在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市,推动省会科学发展,是一项光荣艰巨的使命。希望济南市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各项人才工作,开创人才辈出、英才荟萃的省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同志们:
刚才,荣竹书记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思想的重大意义,强调紧紧围绕省会科学发展,全面落实人才强市战略任务,对实施《济南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作了全面部署。希望大家深入学习领会,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我市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较好地发挥了人才对省会建设发展的支撑作用。
成立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研究人才工作重大问题,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制定出台《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等40多份政策性文件,构建了涵盖人才选拔、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体系。设立每年1亿元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建立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人才表彰制度。实行党委、政府联系专家制度,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走访慰问、组织查体、考察休假等形式,努力为各方面专家服好务。广泛宣传人才工作和优秀人才业绩,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实施一批重点工程,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加快推进拔尖人才“龙头”工程,把驻济单位、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人才纳入视野,凝聚了一大批各行业尖子人才,目前具有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的已有634人。积极实施“泉城学者”建设工程,已完成2批14个“泉城学者”项目,培养各类技术骨干900余人。大力实施“5150引才计划”和“百千万引才工程”,目前已引进4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其中院士1人,博士、博士后36人,90%以上在新兴经济领域领军创业。在重点工程带动下,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人才总量已超过120万人。
三是注重人才能力建设,人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以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开展新一轮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施企业家培养提升工程;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培养科学精神为核心,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
更新;以提高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为核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提高致富带动能力为核心,加强农村新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才素质的提升,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十一五”以来全市获得重大科技成果1650项,获国家科技奖励34项、省科技奖励1206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四项指标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省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
四是强化市场配置作用,人才创新平台不断扩展。打造以市级市场为龙头,县(市)区级市场为基础,加强以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和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33个,省级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5个。强化各类园区建设,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多个“国字号”招牌先后落户,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日趋完备。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人才工作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是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偏少,尤其是高层次领军型科技人才和企业家匮乏,人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人才引进培养与产业发展脱节,不能满足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产学研合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人才和科研创新优势转化为省会发展优势的程度还不高。产生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对科学人才观的认识还不到位,存在重物质投入轻智力投入、重资源开发轻人才开发、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引进的倾向;其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够完善,科学的培养评价、选拔任用、合理配置、激励保障和人才流动机制尚未健全;再次,人才发展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硬件建设、国际化程度、科研平台、学术环境等还不能满足创新创业的需求,人才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加快人才强市建设作为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构筑省会发展新优势的战略举措来抓,努力为加快省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加快人才强市建设
当前,济南已经进入跨越提升、转型升级、全面突破的关键时期。市委九届八次全体会议作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的决策部署。这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市即将出台的《济南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到2020年济南跨入全国人才强市行列的战略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人才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紧紧围绕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发挥人才的引领支撑作用,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人才强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坚持创新导向和产业发展方向,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素质提升和创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启发式、开放式教育,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各类人才。鼓励驻济高校设立与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学科,选聘一批优秀企业家担任教授,推行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加快培养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要制定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激励政策,支持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科研成果转化利用、企业接收高校学生实习。积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推进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工程师研修基地和高校毕业生见习示范基地建设,完善人才、项目、产业一体化模式,在创新实践中培养高科技领军人才、战略型企业家和创新团队。要紧紧围绕省会长远发展的战略需求,大力实施“泉城学者”建设工程、泉城企业家培养提升工程、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创业人才扶持工程、“济南名士”打造工程和高技能人才提升工程,实施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政策,加快培育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要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职业教育联盟,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探索建立国外人才培训基地,选送各类优秀人才赴国外进行中短期研修,着力培养国际化人才。
(二)坚持高端引领和创新创业,增强人才引进的前瞻性和竞争性。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省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大力引进掌握关键技术、能带动新兴学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流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引进金融管理、软件开发等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要深入实施“百千万海内外人才引进工程”,重点实施 “5150引才计划”争取5年内引进150名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争取50名人才进入国家或省级计划。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和措施,建立海外人才需求统计及发布制度,设立海外人才联络处和网络联系窗口,为海外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广开渠道,采取“产业引进”、“项目引进”、“课题引进”等形式,引进更多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要加强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支持县(市)区和企业建设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争取更多基地纳入国家或省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行列,增强对留学生和海外其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三)坚持人尽其才和才尽其用,增强人才使用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优先转变人才使用方式,坚持以用为本、重在使用,以提高人才效能为核心,创新选拔使用方式,不限区域、不论身份、不拘形式、不分性质,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放心放胆放手使用各类人才,形成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要坚持公平竞争原则,无论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还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都要引入公开、平等、择优的竞争机制,做到在竞争中辨才、识才、用才。公平、公正,严格程序、规范操作,严禁暗箱操作,做到唯才是举、机会均等。要坚持看能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干、实现价值。要克服求全责备的偏见,对各类人才要用其所能、任其所宜,让大批优秀人才在宽松的氛围中创新创业。
三、努力为人才强市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环境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人才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环境的竞争。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就必须努力营造人才集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要优化政策环境。根据国家、省和我市人才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纲要,结合实际,抓好政策落实。同时,要根据形势变化和发展需要,及时完善创新人才政策。要大力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政策,各级政府要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部门预算,支持完善管理体制,健全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坚持用法制规范、促进和保障人才发展,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环境。
加快建立人才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让创新潜能最大限度释放出来。要不断创新政府公共服务方式,拓宽领域,规范标准,提高质量,提供全面、便捷、高效服务。
科学方法,带头做好培养、发现和使用人才的工作。满腔热情地为各类人才成长当好“后勤部长”,解决好他们在住房、医疗、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安心工作、专心创业。
四要优化舆论环境。要大力宣传全国、全省、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宣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方针原则、目标任务、政策措施、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及时总结和推广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广泛宣传创新创业人才的典型事迹,营造尊重科学、鼓励创新、甘于奉献的社会氛围。
加快建设人才强市,推动省会科学发展,是一项光荣艰巨的使命。希望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各项人才工作,开创人才辈出、英才荟萃的省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第四篇:张建国市长在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
张建国市长在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
这次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是市政府在2009年新年伊始,召开的第一次总结表彰会议,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有效应对日趋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强化措施,促进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刚才,一批先进单位受到了表彰,宗祥同志与各县(市)区、高新区签定了责任书,并做了工作报告,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困难和严峻挑战,全市安全生产战线的同志们以维护省城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进一步规范生产秩序,完善长效机制,提高应急能力,恪尽职守,扎实工作,确保了汛期、奥运、“十一”黄金周等各个重要敏感期安全稳定,杜绝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同比分别减少1323起和36人,下降38.8%和9.6%,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和省下达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凝结着全市安全生产战线干部职工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市安全生产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要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实抓好。第一,安全生产是实现“四个确保”的重要保障。今年是我市贯彻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的第一年,也是全运会和园博会在我市隆重举办的重要一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全运的任务艰巨。我们既要确保拉动内需、扩大投资的大批建设项目安全推进,又要做好全运会、园博会筹办以及建国六十周年庆典活动等系列任务;既要做好经常性安全监管,还要做好重大活动、重点工程的安全工作。这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和政治责任。一旦出现安全问题,不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而且也会对济南乃至山东造成很坏的影响。所以,做好今年的安全生产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重大。第二,我市安全发展的基础条件仍较脆弱。我市作为传统工业城市,矿山、危化品、冶金、建筑、机械等高危行业门类齐全、数量众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程度低,超强度、超能力、超定员生产不同程度存在,地处交通枢纽,交通运输压力巨大,安全生产历史欠帐较多,事故隐患不少。第三,安全生产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部分领导同志和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监管工作不扎实,隐患整改不力,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形同虚设。部分高危行业和领域安全事故仍然频发,个别行业和少数县(市)区突破全年控制指标,安全生产事故总量仍然偏大。特别是奥体中心接二连三发生火灾,影响很坏,暴露的问题很多,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觉。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下更大决心,采取更有力措施,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确保省会安全稳定。
(二)要毫不放松地确保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四保”总体要求,按照今年安全生产责任书的要求,层层分解责任,强化监督考核,抓好各项目标任务落实。一要强化领导责任。严格执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一把手”负总责,主要领导亲自协调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做到抓准、抓实、抓好。安委会及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及时解决涉及多个部门的具体问题。各安监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监督管理。各县(市)区要把安全生产工作及目标纳入政府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企业长远发展规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各企业要严格强化“第一责任人”意识,认真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二要强化重点领域安全责任。特别要把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烟花爆竹、建筑施工等行业和领域的监管、整治责任落到实处,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行为,确保重要行业、重点企业生产安全。三要强化
责任的考核监督。健全监督检查和考核奖励机制,把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政绩、业绩的重要内容,对考核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严格行政问责和责任追究,对造成重大事故和损失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
(三)全力确保全运会、园博会期间安全稳定。全运会召开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开闭幕式,运动员、新闻媒体等各界人士齐聚泉城,全国乃至全世界目光将聚焦济南。园博会参展的国内外城市近100个,还有大量游客来济参观游览。确保全运会、园博会顺利举办,已成为今年安全生产工作的头等大事。一要建立强有力的安全领导指挥体系。加快构建指挥有力、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应急机制和联动机制,各县(市)区、各部门都要层层签订责任书,强化能级管理,把维护安全生产、确保全运安全的任务落实到每个街道、乡镇和社区,落实到每个企业、班组和重点岗位人员。二要集中开展隐患排查行动。在全市开展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重点的检查活动,集中精力抓好各类重点建设项目特别是十一运场馆、园博会设施运营的隐患排查,对相关的旅游、交通矿山、危险化学品及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领域和行业,加大整顿治理力度,确保全运会和园博会期间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三要全面做好应急准备。以确保万无一失为目标做好全运会、园博会期间的安全工作,健全覆盖所有场馆和设施的安全保障体系,细化应急预案,抓好应急演练,提高预案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四)切实抓好春节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春节前后的这段时间,是三级“两会”和做好第一季度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时段。各级各部门要坚决打好春季第一战役,确保春节和“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一是集中开展春节安全生产大检查。春节前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查准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认真抓好隐患整改工作。二是确保春运安全。深入开展春节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加大携带易燃易爆和危险品检查力度,保证人民群众安全出行。三是严格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全面落实烟花爆竹生产、经营、运输、燃放等环节的安全措施,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做好燃放安全事故应急准备。四是强化人员密集场所监督检查。汲取最近发生的几起特别重大火灾事故教训,搞好商场、市场、宾馆、酒吧、网吧、公园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各种隐患,严防群死群伤事故发生。五是做好节日值班。坚决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领导同志要亲自带班,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一有情况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报告。应急办要继续完善应急预案,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同志们,安全生产事关全局,责任重大。希望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企业振奋精神,迎难而上,扎实做好今年安全生产工作,为“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实现省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信息来源:市政府调研室)
第五篇:20100318张建国市长在全市城市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张建国市长在全市城市管理工作会议
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市城市管理工作会议,是市委、市政府确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在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城市管理工作改革与发展的一次动员部署会。根据会议要求,我讲三个问题。
一、加强城市管理工作是在新起点上推进省会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中心环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工作,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成立了新的城管局,并从班子、编制、体制等方面调整和加强。召开今天这么高规格的城市管理工作会议,近几年来也不多。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在新形势下,全面加强省会城市管理工作的决心。
(一)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管理是适应省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市正处在城市建设跨越提升、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社会事业全面突破的关键时期,进入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新阶段。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科学管理服务水平,增创发展优势,提升城市竞争力,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城市管理工作提出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围绕筹办第十一届全运会和第七届园博会,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功能面貌得到极大提升,城市管理得到空前加强,我们取得的成绩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济南的美誉度和广大市民的自信心明显增强,对国内外客商来济投资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城管工作由筹备全运会的战时体制转为常态体制后,面临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新要求。省委姜异康书记多次来我市视察指导,就发挥省会引领作用、推行精品战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出了殷切希望。荣竹书记反复强调,要在巩固迎全运成果基础上,以更大的决心、更新的理念、更高的标准,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理力度,由突击整治向长效治理转变,确保凡是全运会前做到的事情,全运会后一定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并在加快发展中不断实现突破和赶超。怎样弘扬迎全运精神,争创一流成绩,已经成为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广大城管战线干部职工的重要使命。
(二)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管理是完成省会发展新任务的重要保障。今后几年,围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规划了总投资近4000亿元的“双百工程”,策划了一批带动力强的城市综合体。目前,210平方公里的东部新区、各120平方公里的西部新城和小清河滨河新区建设正在有序展开,泉城特色标志区、老城区棚改、危旧房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也在加快推进。到2020年,城市规模由现在的336.4平方公里拓展到41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将由现在的348万增加到430万,城镇化率由现在的63.4%提高到75%。城市拓展到哪里,城市管理就保障服务到哪里;旧改改到哪里,城管工作的品质就优化提升到哪里。城市管理能否跟上建设步伐,这对全市城管战线的全体干部职工是一个重大考验。
(三)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管理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的迫切需要。尽管我们的城管工作有了长足进展,但与人民群众新的期盼和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主要表现在:城市管理的痼疾还不少,违法违章建设、乱倒渣土、违法户外经营、交通拥堵、卫生死角、环境脏乱差等问题还未能根本解决,目前,12345市民服务热线每天收到的几千条诉求电话中平均有1300条涉及城市管理;在城管体制上,市、区、街道办三级责任划分不清,重心下移的要求落实还不到位;管理方式还较粗放,多头执法、突击式管理、执法不规范、效能不高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反映出我们在城市管理的意识、效能、境界和标准上的差距。这些问题不解决,支撑城市发展、改善保障民生、打造宜业宜居城市环境就是一句空话,执政为民的要求落不到实处,人民群众也不会满意。
希望全市各级各部门清醒地认识城市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特别是结合市委正在开展的“执政为民、廉洁高效”集中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境界,科学谋划,把城市管理工作提高到新的更高水平。
二、标本兼治,突出重点,着力构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管理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宜业宜居环境”的总体要求,以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为目标,以构建管理、执法与服务“三位一体”的城市管理新模式为重点,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为核心,破解难点,完善措施,提升效能,力争用三年时间打造人民满意的城市管理品牌。这次会议,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城市管理的十项任务,各级各部门要全面抓好落实。我特别强调要抓好以下四个重点:
(一)突出项目带动,大力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重点整治工程项目,是标本兼治的重要措施。为迎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举办,市政府确定今后三年实施100项重点整治工程项目,这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第一大突破口。主要有四项任务。一是强力推进违法违章建设整治。发挥街办(镇)、村(居)在防违治违拆违中的作用,建立举报制度,对既有违法违章建设实施分类处理,对新产生的违法建筑发现一处,查处一处。二是强力推进户外广告牌匾整治。抓紧规划,明确规定户外广告的选址、布局、规模及形式。采取“招、拍、挂”方式,公开出让户外广告经营权。加大违规设置广告的查处力度,逐步减少户外广告数量,规范单位和建筑物名称牌匾设置。三是强力推进市容市貌整治。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集中力量开展执法检查,坚决查处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等违法行为。将清理“牛皮癣”的做法推广到支路街巷,建筑物外立面定期清洗粉刷。四是强力推进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整治。推行“城管进村居、进社区”,通过委托管理方式,做到人员到位、经费到位、设施到位,逐步实现专业化管理。
(二)突出职能强化,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做到提高标准、细化作业、责任到底、无缝覆盖,这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一是提升城市环卫保洁管理水平。主次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70%以上,冲刷洒水率达到97%以上。对支路街巷实行制度化保洁,并向花坛绿地、城区河道延伸,消除清扫保洁盲区。固定公厕免费开放,做到方便群众使用,清洁标准不降低。二是提升市政公用设施管理水平。加强城市道路及设施管理,各种井盖、沟盖、雨箅要完好、正位,供排水管网设施无污水冒溢污染,对于占压地下管线、燃气经营市场混乱等问题,要尽快研究措施解决。三是提升集贸市场管理水平。实行分类达标管理,严格规范并健全清扫保洁制度。四是提升园林绿化管理水平。对全市园林绿地实施精细化养护管理,逐步实现全面开墙透绿,提升绿化景观效果。五是提升河道管理与整治水平。加快河道截污和配套管网建设步伐,落实专人定时清理漂浮垃圾,清淤疏通河道,清除违法建筑。六是提升交通管理水平。强化交通秩序整治和交通设施管理,提高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利用率,解决好车辆乱停乱放问题。七是提升环保管理水平。要加强对噪声扰民、污水、饭店油烟与汽车尾气排放的管理,确保不影响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这些工作都要按职责分工落实到职能部门,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
(三)突出解忧破难,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和落实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是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各部门要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让群众满意。一是破解占道经营难题。加快推进便民市场建设,降低便民市场准入门槛,规范临时便民经营场所管理、定时定点经营。各区在新区建设、老城改造过程中,要严格落实便民市场建设责任,用三年时间基本实现退路进厅经营。城管局和各区要把菜市场进厅入室规划好,在解决占道经营的同时,也要方便群众生活。二是破解建筑渣土撒漏乱倒难题。严格源头管理,落实施工工地和建设单位责任,严格渣土运输车辆准入和“两证合一”制度,公安交警、城管执法等部门要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所有渣土运输车一律密闭改装。三是消除生活垃圾死角。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等驻地责任单位要尽快配建垃圾收集设施,提升生活废弃物收运与处理管理水平。四是破解化粪池外溢难题。化粪池外溢成为市民投诉的热点之一,要研究解决好开放式小区、旧居民小区化粪池免费清疏的有关问题。五是提升居民小区综合环境管理水平。尤其是无物业管理的老居民区,要落实管理人员、管理经费,实现小区内定期清扫,垃圾日产日清。
(四)突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强化城市管理公共设施建设。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要真正体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思想,动员全社会和广大市民共同关注和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特别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要做到“按群众的需求办、政府和社会共同办、广大群众支持办”。一是加快公共环卫设施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第二垃圾处理厂建设,落实“三同时”有关规定,小区开发、综合体建设、公共建筑都要配套建设公共环卫设施。二是完善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按照规划要求设置公交站牌、交通指示牌、信息栏、交通护栏、信筒、公用电话亭、报刊亭、移动公厕。配合城市道路改造,逐步对架空管道、线路进行落地改造。三是强化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建筑物、构筑物及公共场所等,要按照城镇照明专业规划设置景观照明设施,要加强既有亮化设施维护和日常亮灯监控管理,亮化设施完好率达96%,亮灯率达98%。四是加强停车场建设。新建中大型建筑、公共建筑、商业街要按规划标准足额配建停车场,鼓励单位、个人新建停车场和在繁华区域建设立体停车场。除了泉城特色标志区,各县区一定要加强地下停车场、商场等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对这些公共设施的建设,规划、建设、管理部门、投资主体、有关单位、居民群众都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充分体现济南和谐发展的新风貌。
三、健全体制机制,为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提供有力保障
构建管理、执法与服务“三位一体”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是创新城管体制机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重点。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具体要求,抓好落实,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对全市城市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管理。委员会要切实履行职能,制定总体规划和实施细则,履行好统筹协调推进的职责。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城管局,具体负责协调指导和督查考核。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主动完成好各自的任务。各区、街(镇)和相关责任部门要参照市里做法,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主责的领导机制,健全层层抓落实的组织体系。
(二)理顺管理体制。一是理顺管理职责。合理界定和划分市、区、街、居的管理职责和权限,市、区两级该下放的职能全部下放,街道办(镇)和居委会要发挥好城市管理的基础作用,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要求,落实好各项具体任务。二是逐步完善财力支撑体系。市政府将城市管理日常经费纳入公共财政支出,列入财政预算;安排城市管理应急保障经费,保障应急事件及时处置。区级城市管理经费以区级财政投入为主,市级财政给予一定资金补助,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管理。三是整合各类城管信息资源。参照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办法,对环卫110、16039热线、数字化城管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城管信息调度指挥系统,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与应急处置机制,确保一旦发生各类突发事件,能够按照责任区域和责任分工及时处置。四是完善执法方式。城管局要坚持以人为本,改进执法方式,加强队伍建设,探索人性化的执法模式,做到“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消除暴力抗法事件和各类隐患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严格监督检查考核。要加强新闻监督和社会监督,利用12345市民服务热线和新闻媒体等渠道,广泛收集市民意见。还要采取督查督办、例行通报和重大事项及时通报的办法,督促各级各部门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今天,市政府与各区政府签订了2010城市管理目标责任书,下一步,要抓紧研究出台城市管理考核办法,奖优罚劣,要把城市管理职能履行情况作为干部考察考核和行政监察的重要内容,并作为评优、任用的重要依据。
(四)加大社会动员宣传。要采用多种形式,宣传“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机关工委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组织设立“城市管理志愿者”、“城市管理义务监督员”,发挥“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的示范带动作用,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
同志们,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打造市容整洁、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宜业宜居的现代化省会城市,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希望各级各部门以这次会议为起点,解放思想、团结拼搏,为“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