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0214福建省纪委监察厅网站《市县巡察制度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
20170214福建省纪委监察厅网站《市县巡察制度实践探索
与发展路径》
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明确:“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应当推动党的市和县委员会建立巡察制度,使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如何在探索中推进市县巡察,推动党内监督全覆盖,三明市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按照“起步稳、定位准、方法活、抓手牢”总体要求,全面对标看齐,扛起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向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发力。
一、实践探索
去年3月,福建省委确定在三明市、大田县开展市县巡察制度工作试点。三明市坚持把开展巡察作为强化党内监督的重要举措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重要抓手,创新工作方式,市县一体、上下联动、由点及面,推动巡察工作常态化、监督全覆盖,取得较好成效,巡察监督的震慑、遏制、治本作用初步显现。目前,市本级和所辖县(市、区)均已部署开展巡察工作。市委先后组织4轮5批次12个巡察组,完成13个单位的常规或专项巡察,12个县(市、区)组织29个巡察组,完成30个单位的常规或专项巡察。主要做法:
(一)“一盘棋”统筹推进。把市县巡察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通盘谋划、统筹推进。一是统一思想。去年3月1日,省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在三明开展巡察工作试点,为在全省推开巡察工作、构建省市县巡视巡察监督体系,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认真思考谋划,积极做好巡察试点准备工作。3月22日,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市纪委代拟了《关于建立市委巡察制度的建议方案》提交市委常委会通过,同时建议在市本级和大田县同步开展巡察工作试点。二是加强领导。成立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工作责任。设立市委巡察办,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核定巡察专项行政编制13名。各县(市、区)认真落实市委决策部署,相应建立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办公室和1—2个巡察组,共设定专职巡察干部行政编制80名,有力保障和推动全市巡察工作顺利启动、有效运转。三是试点先行。5月17日,市委启动第一轮巡察,组织2个专项巡察组,分别对永安市水利系统和尤溪县两个乡镇进行巡察;大田县委按要求组织1个巡察组对县水利局开展常规巡察。6月23日,全市巡察工作现场会在大田县召开,现场观摩该县巡察工作做法,研究部署全市巡察工作。
(二)“一条龙”强化保障。立足巡察高起点,建立完善一系列制度措施,做到重程序、讲规矩,明界限、严约束。一是注重制度设计。先后制定《中共三明市委巡察工作办法》《巡察工作流程》《巡察工作规划》,下发《关于规范县(市、区)委巡察工作的通知》,编印制度汇编,建立市县联动、定期研究汇报、问题线索处置、成果运用、巡察干部管理监督5项巡察工作机制,加强制度约束,规范工作程序。二是注重队伍管理。制定《三明市县党委巡察机构人员管理办法(试行)》,实行县(市、区)巡察机构人员配备调整备案制,严把进人关,先后对拟调入县(市、区)巡察机构3名人选进行调整。下发《关于加强巡察抽调干部管理的十条意见》《巡察工作人员“十个不准”》,将巡察工作人员纳入纪检监察干部监督范畴。同时,建立市级巡察组长、副组长库和专业人才库,其中组长、副组长库15名,专业人才库144名。三是注重能力建设。将巡察课程纳入全市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计划,对巡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市本级已开展培训4轮213人次。同时,建立县(市、区)巡察机构工作人员到市委巡察机构挂职锻炼制度。
(三)“一揽子”创新举措。把创新贯穿于巡察全过程,以目标要求来倒逼,以解决问题来推动。一是市委提级巡察。参照纪委重大案件提级办理做法,在市委首轮巡察中,将永安市水利系统和尤溪县两个乡镇提级由市委巡察办组织巡察,增强了巡察权威性和震慑力。市纪委根据巡察办移交的问题线索,直接指导永安市纪委查核问题线索,查证了违纪违法案件,取得较好效果。二是县级交叉巡察。针对基层地域范围小、熟人多、容易产生跑风漏气等情况,在市委巡察办统一组织下,采用交叉巡察办法成立了3个专项巡察组,组长由市纪委派驻纪检组组长担任,县(市、区)纪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同时抽调对应的县(市、区)纪委同志参与同组巡察工作,对泰宁县、尤溪县、大田县开展扶贫领域专项巡察。巡察过程中,市委巡察办定期听取巡察进度汇报,不定期到巡察组驻地进行现场指导。通过交叉巡察,有利于巡察组摆脱人情干扰,提高巡察组发现问题的主动性,共移交问题线索31条,巡察期间县纪委对4名党员干部立案调查。三是市县联动巡察。即市本级开展巡察的同时,授权县级巡察组对相应县直部门同步开展巡察,实现上下联动、信息共享,互相印证、提高效率,形成上下一盘棋。大田县委巡察组在市委巡察办的协调指导下,结合省委巡视组移交给市纪委的问题线索,发现了大田县水利系统的腐败窝案并及时移交县纪委核实处理。
(四)“一体化”提升实效。聚焦执纪监督问责,注重整体效能,扩大巡察震慑力。一是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根据省纪委统一要求和市纪委全会部署,分别开展了扶贫资金和水利资金专项检查。去年5月至7月,市委部署对市水利局和永安市、大田县水利系统开展专项巡察。11月22日,结合涉农资金“最后一公里”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1+X”专项督查,市委又派出三个扶贫领域专项巡察组。根据巡察发现问题线索,市、县纪委共立案查处15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1人。二是与执纪审查相结合。去年3月,市纪委立案查处了福建一建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委员、总经济师李科美,原党委委员、总会计师陈宜堃等严重违纪案件。针对这两起案件,市委组织专项巡察组深入该公司了解,发现了该公司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问题,并将问题线索移交市纪委处理。该公司党委书记和纪委书记因履行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不到位,分别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和党内警告处分,取得较好的政治和社会效果。11月9日,市国资委组织召开全市国资委系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进会,有效推动党建工作在国有企业的落实。
二、亟待完善工作
近一年市县巡察实践,在职能定位、巡察方式方法、利剑作用发挥等有了更深认识,对市县巡察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硬作风有了更深体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亟待完善规范。
(一)政治巡察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的职能定位不够清晰,把政治巡察等同于业务巡察,把党委巡察混同于纪委监督责任,混淆巡察与督查、巡察与执纪审查的关系。
(二)人情关系难于阻断。越往基层“熟人社会”特征越明显,容易受到人情关干扰,影响巡察工作开展。有的碍于情面,不敢红脸出汗、深查细挖,对巡察说情、抹问题说“不”底气不足。
(三)专业性人才相对缺乏。巡察所涉及的面比较广、种类行业各有不同,所需的专业性知识比较专一。巡察队伍中,具有财务审计、建设投资、工程项目等专业知识的人员相对缺乏。临时抽调人员在掌握政策法规、巡察经验、档案资料管理等方面缺乏连续性;接受短暂培训,工作开展不够规范,找准工作切入点慢。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责任担当。党的领导是党内监督的政治本色,全面从严治党是市县巡察的政治责任。市县巡察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尊崇党章,强化领导,抓住关键,接通地气,依规依纪,常抓不懈,唤醒党员干部的党章党规党纪意识,激励担当作为。要压实“两个责任”,进一步明确党委、纪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巡察办、巡察组、党委工作部门在市县巡察中的职责,及时发现基层党组织在管党治党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促使管党治党在基层真正严起来、紧起来、硬起来。
(二)强化压力传导。市县巡察的发展受多元因素的困扰,要从民心向背角度定位巡察监督,在监督体系中定位巡察监督,准确把握巡察工作规律,找准巡察监督的着力点,紧盯被巡察党组织管党治党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切实把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凸显出来。要把问题导向作为巡察监督的生命线,把能否发现问题作为衡量巡察工作成败的标准,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围绕“六项纪律”,深化“四个着力”,在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上下功夫。要把巡察成果充分运用到纪律审查、基层党组织建设、干部监督管理工作之中,发挥巡察震慑作用。
(三)强化制度规范。更好发挥市县巡察功用效能,必须创造良好政策法规和技术支撑条件。要在“学”字上下功夫,系统、全面、深入学习党章、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巡视工作条例、问责条例、巡察工作办法等党纪党规,勤学巡视巡察新精神、好经验、好做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在“规”字上下功夫,加强巡察工作的领导,选好巡察干部,建立回避、培训、评价等制度,加强巡察工作力量,对过不了人情关、不适宜巡察工作的坚决调离。要在“改”字上下功夫,把整改贯穿巡察工作的全过程,压实被巡察党组织主体责任,做到即知即改、督促立行立改、推动全面整改。要在“广”字上下功夫,坚持分级负责的原则,把监督触角向基层延伸,市县巡察监督全覆盖,要把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重要部门、乡(镇)和村(居)的党组织作为巡察的重点对象,把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作为重中之重,以震慑关键少数触动大多数“紧”起来。
(四)强化成果运用。成果运用直接关系市县巡察工作生命力。政治巡察能否取得实效,发现问题是基础,成果运用是关键。要抓好整改落实,压实被巡察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推动巡察反映问题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全面整改。要加强分类处置,及时移交线索清单,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移交纪委核查处置,选人用人问题移交组织部门处理。要强化督查督办,对整改落实情况、移交事项办理情况试行动态跟踪。被巡察党组织要对反馈问题举一反
三、综合分析,及时堵塞制度漏洞,完善制度藩篱,扎紧制度笼子,不断提升基层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
(五)强化责任追究。巡察工作要取信于民,必须强化责任追究。要坚持边巡边改,查巡结合,对整改不实的及时回访,对整改不力的约谈提醒;对之前没有发现的问题再发现,对尚未深入了解的情况再了解,对整改工作不到位的推动再整改,对敷衍整改、整改不力、拒不整改的,抓住典型,通报曝光,严肃追责,让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成为常态,让群众共享全面从严治党的实际成果。(三明市纪委课题组)
第二篇:探索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探索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对加快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研究部署,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我市深化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出了清晰的路径图。
《实施意见》指出:当前我市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必须抓住时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基本方向,把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作为根本要求,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基础,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以继续推进人口劳动力梯度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投融资体制创新为突破,以加强党的领导和基层基础建设为保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探索实践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关键是要夯实“一个基础”、突出“两个重点”、实现“三个突破”、落实“四个保证”。
夯实“一个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丰则基础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我市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农业已基本形成四大优势产业带和十大主导农产品,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阶段。
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实施意见》提出要建成首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市,落实好五个方面的主要举措。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构建“一区四带二十园一百基地”,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区域发展新格局。强调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开展粮食功能区建设;二是加快培育生产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使其成为我市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力量,并以此为依托,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战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强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四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组织开展农业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农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推进新型农业业态和资源循环利用;五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江河流域治理,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高优质高产农田比重,以粮食功能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重点,提高设施农业装备水平。突出“两个重点”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加快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延伸与对接为切入点,积极实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举措。按照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和配套改革、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要求,《实施意见》从四个方面作出部署。一是统筹城乡规划与建设。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强调搞好统筹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配套衔接,明确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加快农村人口集聚、居住集中、产业集群的形成;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村庄整治。加快城乡一体的路网、电网、信息网、供水网和污水处理网的“五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深入实施“百千工程”,大力开展洁化大地、绿化村镇、美化庭园的“三化”活动,加大成片连线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力度,强化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村庄河道治理、农村固废垃圾处理和循环利用,加快建立管护长效机制;三是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努力把有条件的村率先建成农村新型社区,整合服务资源配置,发展提升社区各项服务业。继续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农民集聚居住,降低集居点建设配套成本;四是加快农民城镇化转移。着力改变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状况,促进更多的农民到小城镇定居创业。强化县级政府在统筹城乡、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快推进余姚、江北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全市提供经验和示范。
——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为着力点,让广大农民较为充分地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一定程度上是城乡一体化制度建立健全的重要标志,也是各级政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应尽职责。按照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实施意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部署。一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各类社会保障扩面覆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
时提高保障标准,探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二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大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产品的均衡配置,逐步实现市域和县域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资源等统筹协调。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积极探索市场化供给与政府采购服务、公众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运作效率;三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完善落实相关政策,继续引导山区等偏远地区移民,对无能力脱贫的农户全面纳入低保范围。
实现“三个突破”
——推进人口劳动力梯度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激发农民创业热情,提升农民创业能力,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所在、潜力所在。按照培训提高农民技能素质、促进发展成果共建共享的要求,《实施意见》从四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一是培育一批职业农民。以提高农业技术和经营能力为重点,加强对现有规模经营农户的培训,有计划选派优秀青年农民进高校或到国(境)外培训考察,继续实施本地户籍学生免费就读在甬高校农业种养类专业政策,逐步建立农业规模经营的职业化农民准入机制并实行专项资助;二是造就一批创业农民。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和各类专业市场,全面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化水平,带动更多的农村中小企业和家庭工业参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促进更多农民就业创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中介服务业、农村社区服务业等农村新型业态,拓展就业创业空间。支持农民出资入股与村集体联合投资建造标准厂房、民工公寓和其他物业设施,鼓励农村经营能人领头以各种方式组建经济联合体,带动更多农民创业就业致富;三是转移一批农民。要加快推进以扩权强镇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中心镇培育工程,增强小城镇的辐射带动力。构建农民进城入镇转移平台,逐步建立以在城镇居住和稳定就业为基本要求,以宅基地有偿退出为准入前提的农民享受城镇居民待遇的机制。抓紧制定农民向市民身份转换实施办法,加快更多的本地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四是保障更多农民。加快推进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积极引导劳动年龄段内的农村居民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创造条件对超过劳动年龄、未参加养老保险的老年农民给予一定的养老补助,完善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可转接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住院和门诊有效费用补偿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接轨。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破解要素瓶颈制约的重要突破点。按照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要求,《实施意见》从四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一是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权能,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流转承包经营权,组建县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落实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扶持政策,把农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深化农村林权等产权制度改革,构建林业等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和流转服务平台,促进林地、林木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二是推进宅基地置换流转。在坚持一户一宅的基础上,开展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为宅基地明晰权属和置换流转奠定基础。选择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开展农村宅基地置换流转试点。探索农户宅基地权益异地置换的途径和办法,制定相应的置换补助政策;三是搞活集体建设用地。要按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盘活村级集体建设用地,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村集体依法通过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开发经营,让农民共享农用地转用增值的利益。抓紧制定出台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的政策办法,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转让交易、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四是改革和规范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的集约节约用地制度,逐步缩小征地范围。按同地同价原则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
——创新农村投融资体制。解决好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是破解农村发展要素瓶颈制约的重要方面。按照创新农村投融资体制、加大农业农村投入的要求,《实施意见》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投融资渠道。一是加大公共财政主导力度。提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出台,都要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群体差距为底线,以增加“三农”投入资金占比为基本要求。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的总量、增量、增幅和占总支出的比重都有较大增加。市、县两级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补助标准和农民参加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补助标准要高于其他地区。健全扶持农业生产的动态补贴机制,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对粮食等重要农副产品的补贴;二是强化金融资金支撑。着力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畅通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引导各类涉农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全面推行农村小企业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和金融服务。扩大农村担保物范围,完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三是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加快城乡投融资体制改革,综合运用税收、补助等优惠激励政策,引导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新
农村建设,深化村企结对等共建实施办法,积极探索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的多种投融资模式;四是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要总结推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好做法、好举措,通过支持村经济合作社兴办为产业发展配套的各种项目,开发利用集体所有农地、水源、农业生态等资源,落实征收农民集体土地村发展留用地政策,加强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监管,增强村集体的服务功能。
落实“四个保证”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党的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落实农村改革发展各项措施,重点在基层。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实施意见》从四个方面对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增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组织保证,提出了落实要求。一是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各有关部门要转变职能,落实责任,完善干部考核体系;二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三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多渠道选拔村干部,优化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广泛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健全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廉洁工程建设;四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农民在县乡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农村信访工作,确保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篇:后发地区转型发展路径设计与探索(定稿)
后发地区转型发展路径设计与探索
访问次数: 1
发布日期:2015-01-14 14:15:18
字体:【大 中 小】
——以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水城县为例
张周虎
〔内容摘要〕 本文认真分析当前水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深入总结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推动转型发展的实践,对科学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提出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后发地区 转型发展 路径
〔作者简介〕 水城县小康服务中心
1水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及特征
水城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较低,属于欠开发、欠发达的地区。目前,仍有10个贫困乡和21.13万贫困人口。产业发展主要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主要是玉米、马铃薯等旱地作物,生产方式比较传统,生产效
率比较低,主要呈四个方面的特征。
1.1投资拉动型经济特征明显
水城县投资拉动型经济特征较为明显,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社会消费水平不高,出口量更是几乎没有,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如没有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很难快起来。然而,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工业起步较晚,服务业极不发达,产业结构极不合理,财源十分单一,经济总量小,对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严重投入不足,造成了大量投资需要与长期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导致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和拉动力不
足,影响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1.2资源依赖型经济特征明显
水城县是矿产资源大县,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储量大,尤其以煤矿资源为主,资源开发型经济特征明显。一方面,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利用,没有资源的开发利用,就难以实现工业强县和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和技术力量薄弱,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既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又难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1.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明显
在矿产资方面,主要以采掘业为主,大多工业企业属粗放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利用较为粗放,技术含量较低,初加工业和能源材料比重过大, 经济增长对资源依赖过重, 工业增长方式和资源消耗对经济发展形成双重约束。在农产品方面,精加工、深加工企业较少,技术、人才、资金等跟不上,农业生产一直处于较为粗放的生产阶段。
1.4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近年来,水城县启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按照“做大县城、做特城镇、做美农村”的思路,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但由于历史欠账大等方面的原因,城镇化步伐缓慢,城市带动农村的动力不足,城乡发展极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较为明显,农村发展慢、群众致富难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城乡差距、贫富悬殊成为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主要矛盾,增加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难度。
2水城县转型发展的路径设计与实践成效
2.1推进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水城县作为全省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的政策和机遇优势,以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以布局一体化、企业集团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园区化、资源循环化、生产智能化为方向,举全县之力建设水城经济开发区和发耳工业园区,加快启动木果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着力打造煤电铝、煤电化、煤电钢、煤电材新型工业产业体系,推进工业向新型工业化转型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工业总产
值达480.35亿元,增长39.05%。
2.2推进传统城镇向新型城镇化转型升级
按照“将水城打造成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核心区”的定位,围绕“同城化、组团式、特色型;做大县城、做特城镇、做美农村”的思路,着力实施好县改区、乡改镇、镇改办事处、并小乡为大镇、村改社区“五套组合拳”,建制镇从2011年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13个,城镇化率达18.17%,同比增长11个百分点。认真做好都格、蟠龙、南开、米箩、龙场、化乐、木果等第二梯队示范小城镇规划建设。按照产城融合、产城一体化的思路,大力推进明硐城市综合体和百车河旅游综合体建设,加快规划建设以朵城市综合体和塔山城市综合体,积极在六盘水同城化发展中扛大旗、唱大戏。
2.3推进传统农业向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
以农村土地流转为突破口,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技术,加快推进米箩猕猴桃产业园区、龙场富硒茶叶产业园区、南开无公害蔬菜产业园区等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力度,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猕猴桃、茶叶、桃桃、马铃薯等“十大特色产业”向园区聚集,实现规模化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共建成茶叶基地1.35万亩、核桃基地10.2万亩、猕猴桃基地1.7万亩,农业总产
值达26亿元,同比增长20%。
2.4推进传统农村向美丽乡村转型升级
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载体,认真落实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房、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相结合,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与城镇建设相结合,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点。截止目前,全县共实施“美丽乡村”创建115050户,其中50个村实现了整村推进。现已申报国家农业部“美丽乡村”示范点1个,创建省级示范点2个、市级示范点5个,成功打造出了蟠龙镇法那村、米箩乡倮么村、玉舍镇海坪村、猴场乡补那村等一大批规划整齐、错落有
致、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2.5推进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型升级
围绕现代产业发展,加大农村适用技术普及培训力度,加快普通农民向技术农民转型,全年共开展雨露计划、阳光工程、产业化技术等农村适用技术培训20余万人次。全面拓展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引导农民群众采取土地入股等方式,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或到园区就业,实现由农民向股民和园区职业农民转型。截止目前,全县4个农业产业园区和511个农村专业合作社共引导群众流转土地达10余万亩,38970户农户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的漂亮转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41元,同比
增长14.7%。
2.6推进低端业态向高端业态转型升级
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教兴县”战略和信息化为引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加快清理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注重引进环保型、节能型、循环型、高附加值的产业。以野玉海景区和百车河旅游综合体为带动,大力发展以旅游业和金融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和高端休闲产业,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亿元。双水核心区金融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各类服务业正呈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2亿元,增长14.3%;
2.7推进二元经济向城乡一体化转型升级
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按照“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向基层延伸工程,切实加强以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力破解制约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按照“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积极探索城镇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载体,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扎实抓好后旅发时代项目建设,逐步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增强城乡发展的均衡
性和协调性。
2.8推进传统党建向富民党建转型升级
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按照 “支部是堡垒、党员是先锋、产业是支撑、富民是关键、小康是目标”的要求,坚持把创建“富民型”基层党组织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与同步小康创建、与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与减贫摘帽等紧密结合起来,分两批实施107个村“富民型”党组织创建试点,切实将基层组织打造成为园区建设的生产力,试点村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以上,获市评选命名富民型党组织46个,倮么村党支部、米箩村党支部、法那村党支部已成功转型升级为村级党委。
3当前影响和制约加快转型发展的主要问题
3.1部分干部推动转型的能力不足
近近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扎实推进“发展型”班子建设,干部队伍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但面对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部分干部仍然存在着思想解放不够,或信心不足,或急功近利,综合能力与转型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在推进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思路不清晰,推动工作的办法不多,放不开手脚,迈不开步子。比如在创新招商引资机制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飞地招商”的相关
政策,但各乡镇却未能有效落实。
3.2推动转型发展的科技创新不够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扎实推进“科教兴县”战略,切实加大科技建设投力度,深入开展“科技进步县”创建活动,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及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全县科技创新与人才智力不够的基本情况仍然没有改变。在科技创新方面,虽然获得“科技进步县”称号,也仅仅只是有软指标而硬实力不足,科技创新平台和实体较少,科技利用率、贡献率水平低下。在人才智力方面,虽然引进和培育了大量人才,但人才结构及不合理,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仍然较为缺乏,难以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和转
型发展的实际需要。
3.3加快转型发展的环境不够完善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加快转型发展的软实力。近年来,全县上下狠抓环境建设,扎实有效地开展了“环境建设年”活动,着力完善机制体制,全面优化政务服务等方面的软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人人都是发展环境”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仍然是影响和制约转型发展的主要因素。比如,由于群众思想素质偏低,接受新技术和新事物的能力不够,影响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迟滞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等。又如,由于县区分设的历史原因及现行户籍制度的影响,制约了城镇化发展。再比如,由于投融资体制的不完善,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投入长期不足,导致了农村社会服务功能水平低下。
3.4加快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当前,水城县仍然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欠开发、欠发达的基本县情仍然没有必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一方面,面临的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压力,任务十分繁重。另一方面,由于县域经济总量小,乡镇财力十分薄弱,抓基层、打基础的经济投入长期不足,缺乏推动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由于受上级顶层设计的影响,乡镇人员得不到及时补充,干部队伍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和老化现象,人手不足现象较为突出,乡镇工作压力大,缺乏加快转型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4科学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4.1强化作风保障,坚持以干部作风转型引领发展转型
坚持把干部作风转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基础工作来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健全机关作风教育整顿长效机制,切实加大治庸、治懒、治散力度,以优良的干部作风转型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结合水城实际,重点是要继续深入推进“富民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同步小康创建工作,大力开展“领导干部十带头”行动和“百千万帮扶工程”,切实为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优良的作风保障,坚持以铁的手腕、铁的纪
律、铁的作风推进工作落实。
4.2强化思想保障,坚持以思想观念转型引领发展转型
坚持把解放思想“十破十立”大讨论活动贯彻于各项工作,注重引导各级党员干部深化对县情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破除小进即满、急功近利、因循守旧等思想观念,树立敢闯敢于、敢冒敢试、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等理念,围绕全县“四大战略”和“四化同步”,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高标准搞好顶层设计,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城镇建设管理机制、农业经营发展机制、招商引资机制、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发展机制,完善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机制,切实找准制约全县转型跨越的差距和问题,进一步明确转型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切实用思想观念的转型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4.3强化战略保障,坚持以战略思路转型引领发展转型
坚持以同步小康创建为统领,以“5个3工程”为载体,狠抓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全力破解发展瓶颈,扎实推进“四大战略”和“四化同步”,全面激活发展活力,努力形成了加力提速的转型发展态势。重点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拓宽工业强县富民路子。扎实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围绕茶叶、猕猴桃、核桃等农业特色产业,切实加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农民群众发展致富路子进一步拓宽。坚持以同城化发展为主线,按照城乡一体化、产城一体化的战略思路,大力推进“4+1”城市组团建设,切实将双水打造成六盘水总部经济核心区。坚持不懈地推进“科教兴县”和信息化战略,不断优化人才工作环境,不断夯实科技信息基础,切实将科技信息打造成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支点和杠杆。
4.4强化机制保障,坚持以机制体制转型引领发展转型
坚持以改革促进开放,以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不懈地优化发展环境,深入推进发展型、服务型、创新型和效能型党委政府建设,加快推进各领域、各行业的机制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城镇改革“五套组合拳”,下大力气解决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全力破解机制体制、基础设施、人才科技等方面的障碍和瓶颈,着力打造宜业、创业、兴业的“实力水城”,大力宣传“中国消夏到凉都、凉都创业到水城”的优势,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力和竞争力,全面构建开放、合作、创新的良好格局。
4.5强化载体保障,坚持以载体平台转型引领发展转型
积极探索创新推动转型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建立健全县四大班子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认真落实企业减负措施,进一步释放企业产能。围绕县委六届二次党代表大会提出的“十条路径”和“十个一工程”,切实找准后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和切入点,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全力打造新的发展载体和平台,围绕全县“八大工业产业”和“十大农业产业”,进一步释放产业发展潜力和活力,因地制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动转型发展、后发赶超。
4.6强化民意保障,坚持以执政理念转型引领发展转型
切实树立“富民优先”的执政理念,切实把惠民、富民作为加快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顺民心,合民意。扎实抓好各类民生实事和民生工程的落实,统筹推进文教卫生、安全、计生、就业、生态、扶贫、社会保障、创新社会管理等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构建富民与强县并进的良好格局,切实让人民群众广泛享受转型发展成果,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在推动转型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编 辑:李 玲
第四篇:市人事人才工作实践与探索
你唱戏我搭台
**发展,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市人事人才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四个尊重”方针,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主题,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培养、吸收、用好人才为主线,努力营造人才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初步形成了“人才开发——科技进步——经济增长”良性循环的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该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
一、加大人才吸引力度。为全面建设“滇西中心城市”,积极抢占人才制高点,**市不拘一格引进人才,相继出台了《**市引进紧缺人才办法》、《**市优秀高层次人才选拔使用暂行办法》、《**市人才服务中心集体户籍管理规定》,为各类人才开通了“人才绿色通道”。尤其是《**市人才服务中心集体户籍管理规定》实施以来,共吸纳市外大专以上各类人才300多人,有近50人通过考试已分布到该市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积极投身于**建设。
二、加大人才选拔力度。一是实行“凡进必考”的考录制度。通过公开考试迈入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已经成为广大优秀青年的重要职业选择,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招考正逐渐成为人事政务公开的品牌,公务员考试也被社会誉为“中国第一考”。考录制度的核心理念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该市人事部门把维护社会公平、捍卫社会正义、保障人民权益作为新时期人事人才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注重维护和实现人事公正,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从2002年开始,**市面向社会公开考录大中专毕业生到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在面试过程中采取“二随机一公布”做法(即:同一个招考岗位的面试考生随机抽取面试顺序;同一个招考岗位的面试考生从考官档案库中随机抽取8名考官为本场考试的面试考官;同一个招考岗位的面试成绩当场公布)和“考生代码制”(考生在面试过程中只能说自己的代码即面试顺序号,严禁提及自己的姓名、父母的姓名及单位,同时也禁止考官问及与此相关的问题,整个面试过程是在考生和监督人员的操作和组织下完成的),充分彰显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精神实质,从而使考生放心、家长放心、社会放心。该市自2002年实施“凡进必考”制度以来共吸收录用公务员、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近1000名,无任何违规操作现象,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以上,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二是开展了“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云南省科技兴乡贡献奖”选拔推荐。三是开展了“农村乡土拔尖人才”的统计选拔。现已选拔表彰了18名“**州农村乡土拔尖人才”和1名“云南省农村乡土拔尖人才”,2005年开展了首届“**州民间艺术大师”选拔和推荐。到2005年底,该市农村实用人才(高中以上)已占全市人才总数的37.59。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该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认真制定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努力把每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先后制定了《**市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市事业单位招聘国家重点高等学校毕业生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力度的实施意见》、《**市边远民族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到州级事业单位进修(挂职)学习实施意见》等,为人才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制度保障。该市还先后对全市公务员进行了“计算机”、“普通话”、“公务员法”、“公务员行为规范”、“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公共管理”等知识的学习考试;组织了“公务员初任培训”、“人事专干业务培训”;组织了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考试”、“WTO与涉外知识学习考试”、“素质教育培训考试”等,参训率达到100,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到2005年底,该市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已逾8000人,党政人才也达2000多人。
四、强化人才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人才服务机构在人才流动和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维护社会稳定,确保改革成效,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1997年,**市人事局及时成立了人才服务中心,以人才开发、培训入手,多渠道扩大毕业生就业,积极为未就业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档案管理和人事代理,加强就业指导,提供政策咨询,办理落户手续,鼓励、引导和推荐大中专毕业生到非公企业就业,积极扩大未就业学生就业和再就业的渠道,不断拓宽人才服务领域,强化人才服务功能。2001年至今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近6000人,档案4000多份。同时,建立了“**人才信息库”、“**市农村乡土拔尖人才库”。
通过人事人才者地不懈努力,**市人才发展层次不断提高,人才密度进一步增强,人才结构更加合理。到2005年底,该市人才总量已占总人口的4.72以上,同时,新型人事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才队伍的活力与竞争力极大增强,人才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人事人才管理与服务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为**全面建设滇西中心城市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有力的智力支持。
第五篇:探索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明确了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对党的十九大关于“提高党的建设质量”重要部署要求的贯彻落实,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体现,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落实,努力探索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层实践路径。
在坚持思想政治引领上下功夫
不断强化政治机关根本属性
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双重专责政治机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政治性这一根本属性,时时刻刻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始终做到在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落实党中央精神的时候,是坚定的、坚决的、毫不动摇的;
始终做到坚决扛起“两个维护”根本政治责任,带头讲政治、重大局、护核心、真看齐,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上做标兵,在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做表率。
一以贯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继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结合实际创造性贯彻落实上下功夫,切实用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指导纪检监察工作新实践。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推动把学习过程变为提高党性觉悟的过程,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本色。
一以贯之坚定践行“两个维护”,带头对党忠诚,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担负“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责任,着力推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彻底肃清***流毒影响持续净化四川政治生态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落地落实,坚决清除政治污染源。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七个有之”问题保持高度警觉,严查快办妄议中央大政方针、对抗组织审查等违反政治纪律问题,坚决同危害党中央权威的言行作斗争,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绝对忠诚。
一以贯之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和要求,带头担当尽责,从讲政治的高度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重点整治在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推动工作形式化、表面化、口号化等问题,以求真务实作风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成都落地见效。坚持党中央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紧盯重大项目推进、重要工作落实,全面加强精准监督和专项检查。
在坚持实事求是上下功夫
不断提升纪检监察工作科学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
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做好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生命线。
实事求是是认识论,决定了纪检监察干部怎么“看”。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把本地区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情况和政治生态情况摸清摸准摸透,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规律,精准研判形势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实事求是也是方法论,决定了纪检监察工作怎么“干”。无论是监督执纪问责还是监督调查处置,纪检监察机关都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事实为依据,以纪律、法律为准绳,严格依规依纪依法开展工作,力求精准有效、客观公正。
实事求是强化精准思维,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靶向思维和问题导向,持续提升纪检监察工作的理论思维、战略谋划、精准落实水平,找准靶心、精准发力,聚焦贯彻落实重大决策部署不力、阻碍改革发展、影响民计民生等突出问题,着力找准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和作风问题,坚持宽严相济、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坚决避免畸轻畸重两种倾向,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
实事求是深化正风反腐,进一步加大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查处和曝光力度,深挖细查“四风”问题隐形变异,巩固拓展不作为及“懒散拖”问题专项治理成果,坚决防止反弹回潮。突出重点削减存量、零容忍遏制增量,把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后仍然不收敛不收手者作为查处的重中之重。紧盯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部门和行业的监管,加大金融领域反腐力度,坚决查处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重大责任事故等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
实事求是践行民本理念,坚持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开展民生领域问题专项整治,切实推动解决教育医疗、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深化阳光问责问廉,创新监督方式,拓宽群众参与监督渠道,不断提升群众对纪检监察工作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在坚持依规依纪依法上下功夫
不断增强纪检监察机关“四个自我”能力
执纪必先守纪、执法必先守法,依规依纪依法是做好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鲜明特点和必然要求。打铁必须自身硬,只有做到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才能忠实履行好党章和宪法赋予的重大责任,维护纪检监察干部的良好形象。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时刻坚持强化自检自严、时刻坚持依规依纪依法,一刻不停歇地推动自我革命,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着力提升依规依纪依法工作能力,坚持涵养谦抑品格,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始终绷紧纪法这根弦,不断在学习实践中提升依规依纪依法工作意识和能力,实现自我提高。深入开展党规党纪、法律法规学习,强化纪法思维、程序意识,提升监督执纪监察工作规范化水平。坚持上挂下派、跟班培训、实战轮训等多样化形式,组织开展案件管理、执纪监督、审查调查、案件审理、信访等实战业务培训,全面增强执纪执法专业能力。
着力强化执纪执法权力制约,聚焦体制机制上的短板弱项,持续推进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健全完善监督执纪监察相关制度体系,规范内部运行机制、审查调查工作流程。全面梳理纪法贯通、法法衔接的关键节点,不断完善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制度机制。严格按照规定权限、规则、程序开展工作,做实做细措施监管、涉案款物管理等重点环节,全覆盖开展审查调查安全监督检查,确保权力规范有序运行。
着力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我监督,深化开展区(市)县纪委和市纪委派驻(出)机构主要负责人向市纪委常委会述职述责述廉工作,督促纪检监察领导干部落实“一岗双责”要求,落实监督管理责任。深化开展系统内部监督检查,督促被巡察单位立行立改、完善制度,提升规范化水平。对执纪违纪、执法违法者零容忍,让触碰规则、纪律、法律底线的付出代价,经常过滤杂质、清除毒素,确保纪检监察队伍肌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