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发展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路径(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3:1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发展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路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发展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第一篇:加强发展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加强发展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刘玉堂 北 辰

2012年第6期 ——文化建设

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它不仅表现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规范和调控作用,而且表现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导向和驱动作用。引领、推动发展,本来就是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功能。当前湖北大力倡导的发展文化,是符合湖北人民期待,顺应湖北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是推动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永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对发展文化的研究还不够,对发展文化建设的重视还不够,使得我们的一些工作容易流于表面、流于浮浅;使得我们有些同志对推动湖北跨越发展的各项政策的贯彻、制度的执行、氛围的营造等,仍较难把握其实质和精髓,缺乏应有的高度和深度。因此,必须将加强发展文化研究,作为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工作来抓。

一、加强发展文化研究,要从价值理念层面提升主体发展意识

思想观念文化构成文化的最高层次,价值观对主体的发展活动发挥着先导作用,思想观念贯穿、影响发展全过程。我们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文艺复兴运动带来的思想大解放,就不可能有近代欧洲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如果没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带来的观念大变革,就不可能有两汉以来农业文明进步以及一系列科技发明推动的中国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荆楚地区在从古代至近代的发展中,有一个重要因素不可忽视,就是荆楚传统文化中有不少激励发展、鼓励创新的文化观念。荆楚先民创造的辉煌成就,是荆楚传统文化精髓和人文素质的沉淀和积聚,而形成的生生不息又历久弥新的荆楚人文精神,如: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重诺贵诚的守信精神、和众安民的民本精神,等等。我们也发现,荆楚传统文化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发展的观念,如害怕“枪打出头鸟”的保守思想造就的缺乏个性、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依附型人格;“天不变道亦不变”与“以不变应万变”的观念导致循规蹈矩、不思进取的价值观;传统的“出世”、“无为”思想不利于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文人相轻的观念不利于团队协作、官本位的等级观念不利于知识价值的弘扬,等等。这些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已经成为湖北跨越发展的思想障碍,必须通过构建发展文化,从思想上革除、摈弃或改造这些保守落后的文化观念。因为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不只是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予以肯定,而且也包含着对人们的某些思想观念进行批判。

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实现湖北跨越发展目标,要有发展文化的引领,要在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发展活力的过程中,催生一种内生力量,成为推动发展的恒久竞争力。凝铸助推跨越发展的文化形态,就是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发展至上”的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作为评判实际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坚持“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先商后政”的重商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亲商、利商、留商、暖商、敬商、懂商、悦商的良好氛围;要贯彻“道以通为要,规矩和程序服从效率效果”、“宁愿政府麻烦,不让企业费事”的政府工作准则,为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良好条件;要凝成“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共识,推动全民创业、全民创富。通过理性的思考而作出适合省情、有利于发展的文化选择,必将化作开启民智、凝聚人心的强大文化力。

二、加强发展文化研究,要从制度机制角度保障主体的发展能力

一个社会的制度是否合理,主要是看它能否激励和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发展积极性。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共性轻个性、重集体轻个体的价值观,常常导致人们把国家民族兴衰和区域社会发展完全寄托在公正勤恳的执政者身上,由此造成了对制度的轻视,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集中表现为:“中国圣人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限制和禁锢个人的潜在能力,而近代西方则创造和培育了旨在解放这些能力的制度和思想。”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是除了资源禀赋与技术之外用来解释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文化既可被视为一种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风尚等内容在内的非正式制度,它也可内生、激发出制度变迁的因素,并产生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制度机制。好的制度、体制对于创新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正导向性与激励性。日本学者指出,世界科技活动中心总是朝着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先进的地方转移。实现跨越发展同样有赖于运转高效的动力机制与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更加呼唤开放、合作、互补、共生的制度环境和发展机制。

培育发展文化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必须通过建章立制,构建长效机制,为发展文化的培育和凝铸提供根本的制度性保障,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当前,培育发展文化的各项配套制度和政策措施还很不完善,必须下决心突破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对一切不利于发展的旧体制、旧机制进行革命性改造与提升性重塑,确立一系列有利于跨越发展的新制度和新体制。尤其需要在优化环境、营造氛围、建立机制等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要维护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完善诚实守信的法制环境,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促进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使湖北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走在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前列。

三、加强发展文化研究,要从人文视野营造助推发展的社会环境

任何发展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的21种文明,发现其中一些文明消失的原因无一例外地是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迁与外部的挑战,不再具有创造活力和发展价值。文化要应对环境的调整,环境中同样富含文化因素。纵观世界各地,凡创新成果多的地方,如美国的硅谷、中国的香港,都拥有良好的创新性发展环境,特别是拥有尊重个性、崇尚创造、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等推动创新、促进发展的人文氛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发展实践也让我们获得了相同的结论。上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以惊人的速度得以发展;90年代,长江三角洲亦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台湾学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中国整体投资环境被列为最佳的A级城市共有7个,全都集中在长三角。分析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长三角拥有理性、开放、创新和兼容的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其取胜的关键。

马克思指出:“人可以创造环境,环境也可以创造人。”文化依附于语言、制度、行为等载体,形成一种人文环境,对人们产生同化作用,进而化作维系族群、稳定社会、推动发展的丰沛、厚实的人文力量。湖北建设发展文化的目的,就是要营造保证跨越发展目标顺利实施和尽早实现的人文环境。一个区域发展的人文环境是否优化,取决于长期的政治、文化、法制、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滋养和陶冶。人文环境是区域发展环境的核心和基础,它不仅是衡量领导干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提升精神区位的重要标尺,而且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根本体现。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使人的思维活跃、精神振奋,迸发创造的火花,汇集发展的激情。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环境象征着一个区域的精气神,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社会的全面进步。如果一个地方没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就无法形成凝聚力和影响力,就难以引来大批项目、资金和人才;即使一时引来了项目、资金和人才,也不可能有持续、良性的发展。环境是生产力,更能产生吸引力、竞争力和创造力。发展环境是发展的生命线。营造推动发展的人文环境,是当前湖北发展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用发展文化的核心理念营造的人文环境,就如同好的系统软件一样,能够将区域内的各种创新要素和发展要素有机聚合在一起,与时代脉搏形成“共振”效应,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要求。

四、加强发展文化研究,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用发展文化的价值理念唤起民众、吸引民智、凝聚民力,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文化也只有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自觉行为,才能从理论走向实践,真正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

在理论上推进发展文化研究,发挥引领作用。从理论层面来讲,文化与发展具有天然的联系。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首先表现为文化的导向赋予经济发展的价值意义。发展战略的提出、经济制度的选择、方针政策的制定,都会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决策者文化素养的制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方式。从文化的视角对跨越发展进行研究,无疑有助于从更深层次、更高层面来全面检视跨越发展的内在机理,有助于综合把握跨越发展中各个领域的内在关联,从根本上探索跨越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而为跨越发展指明方向。

发展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承荆楚传统文化,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都是研究发展文化的题中之义。建设符合湖北跨越发展要求的发展文化,要立足湖北,着眼实践,积极回应湖北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进行理论创新。当前,要加大发展文化的研究力度,如对发展文化的历史渊源、主要内容、基本内涵、时代意义以及发展文化的重点、难点、着力点的把握;建设发展文化的路径、渠道、载体;发展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都要进行深入研究,以构建发展文化的学科体系。

在实践上推进发展文化研究,让发展文化深入人心。加强发展文化研究,既要在培育凝铸上下功夫,更要在传播弘扬上下功夫。发展文化这一创新的理论成果只有在实践中发挥引领全省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积极作用,才能真正扎根荆楚大地、深入人心。只有在全体社会成员当中形成关心发展、参与发展、支持发展的高度文化自觉,用发展文化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用市场的方法配置资源、增强活力,才能形成推动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建设发展文化是对湖北文化资源的一次深入凝练和全面整合,是一项艰巨、细致的系统工程。如何寻求一条便于理解和操作的发展文化建设路径,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大胆创新,另辟蹊径,才能创造性地推进发展文化建设实践。当前,要明确发展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即通过对湖北发展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和整合,构建起以全省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价值理念系统、行为规范系统、形象标识系统为基础的,具有时代特征、湖北特色的发展文化体系,使其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并付诸改革发展实践。要把握发展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即围绕跨越发展大局,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运用发展文化功能推动跨越;继承传统,创新发展,使发展文化建设在继承中发扬,在创新中完善;突出主体,兼容个性,以文化的多样性为发展文化建设增添活力;统筹规划,稳步推进,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部,有计划、有步骤推进。通过凝铸发展文化,树立当代湖北跨越发展的崭新形象,传递湖北人的气质风采和文化品格。■

(作者分别系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博士)

第二篇:关于多元智能理论实践与发展的研究现状

关于多元智能理论实践与发展的研究现状

刘训侠

一、多元智能理论在国外中小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多元智能理论自提出以来,在美国和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成为许多西方国家90年代以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美国已有上百所学校自称为多元智能(MI)学校,还有不少学校也将多元智能引入教学方案中,甚至成立类似印第安纳拿波里市的关键学校(Key School)及密苏里州的新城小学伽(New City School)等实施多元智能及相关理论的机构。由于加德纳从不提供一份MI(Multiple intelligences)学校的实施范例,他主张各地区的文化和师生特质是MI学校的基本考察因素,因此在美国的各类MI学校也就呈现了多元化的色彩。目前已有许多学校在陆续实施MI理念。

Mindy Konlhaber在美国哈佛多元智能教育研究院的研究提供了美国41所中小学校的资料,并具体的提出建立MI学校的途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个多元智能与学校教学相结合的实例分别是《多彩光谱》项目、《重点实验学校》项目、《学校实用智能》项目和《艺术推进》项目。这些项目分别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学密切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初中阶段的《学校实用智能》项目旨在将学术智能与更实用的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结合起来,以实现学业和事业的成功。该项目并不设立专门的课程来教会学生掌握学校实用智能,而是通过“理解并融会贯通”的方法在学校所有学科的日常教学中体现。

多元智能在世界其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亚洲的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也开展得蓬蓬勃勃,在多元智能课程编制、多元智能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港台地区研究“多元智能”已较为普遍。如 1998 年,香港开始举办由全港中学生参加具有创意及挑战性的优质教育活动——“香港新一代多元智能竞赛”,鼓励学生注意多元智能的发展和培养团体合作的精神。香港管理专业协会罗桂祥中学特别编辑了《多元智能简介》一书,派发教育界同仁,将多元智能的理念渗透在课程中。

台湾第一批多元智能实验学校雅歌实验小学、大坪国小等学校每学期都制定应用多元智能课程规划,开展多元智能的实验。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儿童英语教育研究所所长暨学系主任张湘君教授说:“每次我在设计英语教学活动时,都会尽可能将八大智能的内容含括其中,不单是整合各个学科,更要做到融合各项智能,让孩童运用其八种智能来学习英语,透过孩童非语言上的能力来帮助他学习语言。”2001年6月2中日,香港教育署署长张建宗出席香岛中学第 55 届暨大学预科35届毕业典礼时说:“香港若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洪流中保持竞争力和领导地位,就必须加紧培育具备多元智能的人才”;“发展多元智能的理念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而要发展多元智能,便要让学生获得均衡的全面发展;同时社会、政府、学校和家长都需要互相配合”。

在大陆,自1999年加德纳的中译本《多元智能论》在我国发表以来,我国对多元智能的研究才开始,近几年有许多学校进行了有关多元智能的实验,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北京、上海、山东诸城多所学校开设了多元智能教育实验区。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的实践研究”项目。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适应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借鉴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代表的、开发学生多元潜能的现代教育理论,通过不同类型实验区和项目学校在教学改革各个领域的实践研究,逐步形成适合开发学生多元潜能的学校课程和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基本教学策略,以及相应的多元多维教育评价体系,为国家的教育决策和各地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多元智能理论在国外己经深入中小学及幼儿教育一线,有一批立志研究的专家、教师、家长等,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一定的系统和规模,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了成功的经验。但国内的基础教育及幼儿教育与国外有很大差异,社会制度、教育观念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实践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研究角度上,重视量化研究而忽略质性差异。很多学校关注到学生的智能差异,也意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但大多数研究侧重于研究智能在量方面的差异,即搞分层教学,但给学生划分层次的依据大多以智能水平差异来划分,而极少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因智能施教”,忽略了质的方面的差异。

2.研究层次上,研究幼儿及小学教育的多,研究中学教育的少。大多数人认为智能开发越早越好,因此国内有关多元智能的实践研究大多将目光投入幼儿教育,少数投向小学教育,开展了一些比较大型而规范的项目,但关注中学生教育的则较少。

3.多元智能在我国基础教育学校中的实践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是因为一方面受应试教育影响深远,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已有的教学方式不可能完全推翻。另一方面,多元智能在学校中的应用必然要求全校甚至社区乃至全社会的理解、支持与合作。目前的状况是:一线教师科研水平有限,教师之间存在差异,一部分教师即使乐于从事该方面的研究,也缺乏科学的指导,收效甚微。

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将研究定位在与中学学科课堂教学相结合,探索有利于学生智能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并在教学中进行实施。

第三篇: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探讨

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探讨

【摘 要】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境界。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理论 实践

社会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原来的某些教育内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许多新的教育内容又在不断地涌现,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浓厚的科研意识。因此,“教师即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什么是“教师专业化”?通过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的学习,我了解到,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境界。作为普通教师,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认为要抓好“三个一工程”。

一、“一个抓手”——以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有效地开展活动,提高教研水平

1.抓好理论学习: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对教师的生存和发展极为重要,教研组学习既是一种团体压力又有助于教研团队动力的形成。要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而不要小看理论思维,理论学习要更加指向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问题。因此要利用教教研活动时间进行理论的学习,它包括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最新教学理论的学习,最新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的学习,考试分析与评价等等。

2.抓好专题活动: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专长,而且经过时间的打磨,他们的教学经验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我们就要善于调动每一位教师参与教研组建设的热情,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特长,用讲座的形式向有关老师传经送宝,减少其他教师的摸索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每次可设立一个专题:例如如何上好复习课;讲评卷的方法;解二次函数的点滴经验,也可以请参加中考阅卷的教师进行中考试卷评分及答题要点分析;请骨干教师谈心得体会;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作个案分析等。有条件的话,可以请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来校作讲座,“传道、授业、解惑。”

3.抓好听课、评课活动:任何一次公开课教学是一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应对能力、启发引导学生等各种能力的展示,也是一位教师教学理念、基本素养的体现,因此任何一次公开课对教师自身能快速成长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教研组要充分重视每一次公开课,认真组织好听课、评课活动。对于组内的青年教师的开课设想要认真听取,对其初稿的可操作性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再稿时还对各种细节问题提出忠告。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客观地评价他这堂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对于有一定教龄的中老年教师,既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又能实事求是地表明自己的看法,怎样做更好、更合理一些,不要让评课活动成为表扬会或批评会,让评课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我还设想对于所开的公开课在评课活动结束之后,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把这堂课重新安排、设计,写出更好的教案,并附上教学反思,让教师学有方向,思有思路。

4、抓好反思——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探索、提升都要靠不断的反思,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最要紧的是勤于反思,勇于实践。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 +反思 =成长”。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者的专家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在反思中,我们可以学习他人的长处,吸收先进思想和理念;我们可以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进而努力扬长避短。不仅如此,反思还可以让我们拥有务实的态度,敏锐的眼光,进取的精神,这都是教师自身专业化极其重要的。反思要勤,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实践是对反思的践行。反思只是一闪而过的思考与认识。要使其促进能力的提高,还要实践,要勇敢探索。当学习了别人的长处,深有体会之时,应该及时结合自身特点,在实践中运用并内化;当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反思改进之法后,应该在实践中演练,验证自己的所得;当自己有新的教学观点时,也应该及时在实践中检验,改进、归纳,形成先进经验或理论。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真理都是在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提高中形成的。教育教学自然遵循这个规律。

二、“一个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强化教研组的基本功能,提升教学水平

1、重视集体备课活动,以公开课为抓手,创备课组特色,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加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我们要在抓好自己学、集中学理论学经验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实践,所以要始终抓住课堂教学不放松,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让全体教师树立“向课堂要质量,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信心”的意识。为此要重视集体备课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使教学更合理、更有效。针对数学教学有些薄弱的现状,首先可在组内开展全面听课活动,并请学校教研室教师参与,共同探究教学策略,提高本组教师对教学的认知水平。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除了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各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外,每一学期以备课组为单位推出一位教师的教学展示课,对他的课进行认真指导精心打磨,集中听课,然后集中评课,使大家都能有所收获。各备课组在教研组整体建设的基础上,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现实需要出发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并能形成各自特点,如七年级备课组引入新教材为突破口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八年级备课组以重视数学创新指导为特色,注重学法的研究;九年级备课组要强调扎扎实实抓教学,注重答题方法技巧的指导,以把好出口关为己任。

2、编好一套配套习题、一套中考试卷,提升学生能力:

课改中有一个重要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教师对此应该有合理的指导。我认为应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技能、兴趣等加以选择辅导材料,使所选择、编写的材料和教材配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我想只要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这件实事是可以做好的。

3、抓好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提升学生素养; 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要设计各种和数学学习相关的活动,锻炼学生的才干,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利用探究性课程提高学生的研究意识,敏锐的观察能力,信息筛选的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书写表达能力。举行数学小竞赛,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阶段对数学课题进行专题研究,达到既了解数学史又为以后的解题积累素材的目的,既可以有教师的讲座也可以有学生的展示,总之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初中三年中坚持每周一公式背诵不放松,每天一题训练不放松,每月一次检测不放松,并且进行全班、全年级组乃至全校性的评比、表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勇于创新。抱守以往的经验或成绩,自己的专业就会停止成长。因此应该继往开来,让经验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既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要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又要怀抱问题意识,大胆尝试探索,拥有专业发展精神。

5、激情不老。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对教育的激情,应该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三、“一个载体”——办好一份刊物,提升教研组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数学教师教学创新需要教研组营造创新氛围,让新的时代理念、新的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教研组新的时尚,使教研组成为教师教学创新的心理安全港和精神加油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作为研究者、作为主人来参与的,带着疑问与困惑,进行理性的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不应该以任何形式、任何权威来压制教师个人的专业见解。教师是在由社会发展所牵动的教育改革当中,通过批判性的反思,做出新的选择。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对组内教师提出的不同教学观点和进行的教改尝试我们力求给予理解和尊重,少苛求多包容,少求同多求异,使教研组成为教学创新的舞台和学术争鸣的论坛,使创新精神成为数学教研组文化的原色与底蕴。因此就需要有一个平台,一个载体,我认为可以办一份内部刊物,让教师们有畅所欲言的场所。这份刊物的内容,既可以是教师推荐的优秀学术论文,可以是教师在教学中点滴经验和体会,可以是教师论坛,总之要借助这本刊物提高教师们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技能。也可以借助这本刊物发表学生的优秀习作,给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有可能的话,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利用校园网、抚宁教育网,交流各校的研究成果及教研组建设经验,实现教研资源的共享。

学习了《教师的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这本著作,让我认识到,教师专业的发展,首要的是教师要有自我专业追求。自我专业追求如果内化为执著,就不会被消解,从而形成坚毅、持恒的信念。追求就在自身的土壤中,一旦拥有它,生命的种子就会迸发出无限潜能,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作为教师,我们不应放弃永远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许岁月会让我们容颜变老,但知识会让我们永葆青春……

第四篇:治理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启示

治理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启示

时间:2008-7-3 16:09:06作者:陈振宇

摘要:治理理论是当今多门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它是在对传统官僚制治理模式进行反思的过程中产生的。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治理,相比先前统治型的社会管理模式,公共治理更加强调自由的价值,推崇诉求的多元化和彰显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作为西方社会后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理论,治理理论是西方新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在公共管理领域的体现。虽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但它为公共管理的创新和政府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关键词:治理;公共管理;合作网络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一词已成为当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词汇。从学术界到实践界都在广泛地运用治理理论来理解现实并解决问题。治理理论的谱系主要有两条发展线路:一是世界银行针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援建项目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而提出的治理危机的概念。这种治理理论认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因国家整合能力和执行能力的下降导致的治理危机是这些项目无法发挥效益的一个主要原因。另一条发展线路是战后随着公共问题的复杂化,政府机构不断膨胀的同时,凭借政府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解决公共问题的能力在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管理领域开始了从一场“统治”到“治理”的广泛变革,强调私营机构、非营利组织和各类公民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面对治理实践的不断发展,在西方学术界,关于治理理论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一、治理的内涵

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治理是个人和制度、公共和私营部门管理其共同事务的各种方法的综合。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中,冲突或多元利益能够相互调适并能采取合作行动。它既包括正式的制度安排也包括非正式安排。

世界银行的定义:治理是在管理一国经济和社会资源中行使权力的方式。治理的内容主要有:构建政治管理系统;为了推进发展而在管理一国经济和社会资源中运用权威的过程;政府制定、执行政策以及承担相应职能的能力。

联合国开发署的定义:治理是行使经济、政治和行政的权威来管理一国所有层次上的事务。它包括机制、过程和制度。公民及其各类组织在这个过程中表达利益、行使合法权利、承担其义务以及弥补他们之间的差异。

罗兹(Rhodes)对治理的概念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他认为“治理”在当代主要有六种用法:最小化政府:用市场机制来提供公共服务以减少政府的范围和公共开支。

2作为公司治理的治理:同时适用于企业和公共部门管理的新方式。新公共管理: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技术和激励结构引入政府部门,用更多的“掌舵”代替“划桨”。作为“善治”的管理:它从政府的合法性和管理效率上定义政府管理国家、社会、经济事务的能力。社会-控制系统论的治理:它以一种有别于传统等级制的新的结构或模式来定义治理,政府不再是金字塔顶端的那个发号施令者,而是与其他行动者彼此依赖的网络中的一个结点。自组织网络的治理:由政府、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共同组合而成的问题导向型的网络,在这种网络中没有权威的自主与自治是其特征。

二、公共治理的三个视角

(一)从政府管理的新方式的角度来看待治理

这一观点是与新公共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公共管理是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西方政府改革运动的总结,被视为是市场化条件下的政府管理的新模式。它着力于在西方社会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变的过程中,对于传统的官僚制公共管理模式有效性的质疑,认为机构林立、缺乏创新、行动缓慢、难于复杂而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已经成为其继续进行有效社会管理的障碍。新公共管理主张采用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

然而,学者们意识到,在传统官僚制模式的社会管理方式无法应对现实的社会需求,其根本原因不在于管理体制本身。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公共问题日益复杂,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资源和能力已经大大超越了政府的边界,在政府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和管理技术,提高政府部门的运行效率并不能有效解决政府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必须到政府之外去寻求答案。

(二)将治理视为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

与前一种观点不同,这种观点将政府排除在治理过程之外,认为治理是公民社会部门在自主追求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造的秩序。埃利诺?奥斯特罗姆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证实了,一群相互依赖的当事人在管理公共池塘资源时的确可以建构自己的网络,“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

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是在政府的权威之外的公民团体,社会的各个部分建立起一种以参与者共同利益为目标导向的治理结构,它通过自我协调、自我整合和自我满足,从而形成一个制度化的、不需要借助政府及其资源的公共领域;维护网络运行秩序的不再是来自政府层级结构单向施加的命令,而是平等参与者之间通过对话和互动形成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规范。由于它将政府排斥与治理过程之外,甚至将国家放在公民社会的对立面,所以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批判。他们认为在解决集体问题和提供公共产品以至于构建自主网络方面,政府依然有其行动的空间和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将治理视为由政府和其他参与者构成的合作网络

承接上述学者的观点,它将政府和各类公民组织作为平等的参与者纳入治理的过程,将对其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协商互动中形成的合作网络的管理视为治理的本质。它一方面承认了政府本身在处理公共问题上资源和能力的有限性,认为由公民社会中,各类公民组织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网络应当作为应对和解决公共问题的基础结构,同时也强调一个负责、高效、法治的政府的参与对合作网络的正常运行和有效治理的重要意义。这种观点结合了前面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完整的描绘出来相互依存时代公共管理的新模式,对当代公共管理的环境变迁及其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所以日益得到学者们、官员们、国际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的承认。

治理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指的是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的其他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重新构建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从政府部门的角度看,治理就是从垄断公共权力到分享;就其他行动者而言,治理就是从管理客体转变为管理的主体。这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社会合作过程一一国家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但不一定是支配性的作用”。

三、治理理论的思想内涵

(一)公共治理强调了自由的价值

相对于新自由主义积极的自由观,公共治理所强调的自由是一种消极的自由,是一种

“独立于他人的专断意志”的状态。在公共行政中,最容易侵犯他人自由的,就是政府的意志,和保障这种意志得以实行的政府权力,因此限制政府权力成为公共治理各种的焦点。现代福利国家,鼓励了个人对政府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得国家更容易实施控制。国家过深的涉入资源分配,侵犯了个人对私有财产的绝对支配权。“大政府”造成的行政权力的膨胀,破坏了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原则,同时也引发了官僚制的扩张„„以上种种损害了个人追求自由的观念与能力。公共治理重视政府以外公民社会组织在治理中的作用,主张有限政府,要求重新建立公共权威、分享公共权力、参与公共事务都体现着消极自由的理念。其目的正是为了反对福利国家的扩张对自由造成的损害。

(二)公共治理彰显了公共性

公共治理强调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角色定位,同时宣称没有包容和参与,公共性就会堕落为狭隘性和私利性。只要共同的目标都是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各种社会行为主体都可以参与到公共事务治理中。这是公共利益包容性的重要体现。因而,公共治理重视公民社会组织在维护公共利益中的作用,将政府与这些组织在目标一致基础上的合作作为促进公共利益的重要方式。

就政府而言,如果用“民有、民治、民享”来概括其公共性的话,“民有”说的是政府权力是来源于公众让渡的权力。“民享”说的是既然是公共性的权力,政府权力就应该以服务公众、维护社会公益为唯一宗旨。公共治理在这两点上都只是沿袭了西方传统的观念。而公共治理的突破在于“民治”上,传统的“民治”是指公民通过代议制定期选举,组织政府,监督政府。公共治理进而要求社会自主自治。政府只应做个人和社会不能做好的事,剩下的事应该留待自组织网络自主治理。这是由代议制民主向参与式民主党跃升,提供给人民直接治理国家的实践机会。

(三)公共治理推崇诉求的多元化

公共治理的多元诉求在西方传统的思想脉络中来源于自由主义的传统。自由主义从来就以个人主义为逻辑起点,强调差异性就是必不可少的价值,绝对不能因为社会一致的要求而牺牲差异性。它主张通过向社会其他组织开放国家对内主权中的行政管理权,实现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

公共治理的多元诉求体现在四个层面上。

政府治理工具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行政手段外,以市场为核心的治理工具和机制,财政性工具与诱因机制,管制性工具与权威机制等都可以作为政府治理的手段,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转变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的角色形态。

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方面都没有单独应对所有公共问题的资源与能力,另一方面又在各自熟悉的领域拥有解决问题所需的比较优势。各尽所能成为实现良好治理的前提条件。

公共权力的多中心化:要实现各尽所能的良好治理,就必须让治理的各个主体参与权力度分享。在立体的合作网络中权力的网络化分布,形成了对政府权力的强有力约束,保障了其他治理主体在治理活动中的独立。

政府与其他主体的互动合作:主体的多元化可能导致不同利益主体的对抗与对立。然而,公共治理是以公共利益为根本目标的合作网络管理。共同的目标,与相互信任的文化,及由此形成的协商对话的行动方式,确保了合作网络成员之间能够精诚合作,弥补各自不足,在公共利益中携手共进。

四、简短的评价

公共治理是西方社会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变,对传统的官僚制的管理的反思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管理模式。它是政府、企业、社团和个人等公共行动者共同处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在治理过程中,主要依靠网络权威,与非强制性权力协作进行管理。

然而,虽然经过二十余年在理论与实践反复探索,治理理论得到的蓬勃发展,并为公共管理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有力的理论指导,但当我们回过头来,冷静的反思治理理论时,仍然可以看到许多其内在的困境。

鲍勃?杰索普将治理理论的内在困境概括为四种两难选择。

合作与竞争的矛盾。合作是共同治理的基础,但过度强调信任与合作,会造成创新意识的衰竭和适应力的退化。

开放与封闭的矛盾。有效网络管理的前提是多元权威之间的互信与合作,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严格控制治理网络的组织数量,即使网络保持一定的封闭性。但封闭性不仅会将一些潜在的成员排除在体系之外,而且也不符合平等、协商、开明等网络管理原则。

可治理性与灵活性的矛盾。可治理性要求制定和遵守稳定的网络运行规则、利用过去的经验提高治理的绩效,这与灵活性相冲突。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元、瞬息万变要求不断摒弃过去的经验并适时改变网络的运行规则。

责任和效率的矛盾。明确责任是管理工作不可忽视的部分,但过分强调责任归属不利于开展高效的合作活动。

要突破治理理论的这些困境,如何重新定位政府作为合作网络中的特殊行动者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在合作的氛围中倡导竞争的文化,在全社会范围内构筑柔性的网络结构,在合作网络活动无法提供有效治理的情况下,及时的担负起“元治理”的责任,都可以为提高合作网络的效率,弥补其不足做出贡献。因此,虽然公共治理要求改变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管理社会的模式,但在借助治理理论来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上,政府依然能够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在新的角色中,仍然大有可为。

第五篇:创建“全人发展”班级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以坚定地树立“乐观的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笔者以自身实际班主任工作为例,探讨创建“全人发展”班级文化的途径。

of “Pluralistic lntelligence” and furth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all-person development ”.After analyzing, we can adopt the fire.、对班集体、对学习没有多大好感,甚至讨厌上学,怕进校园。究其原因有来自学校学业上过重的负担和竞争压力以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心理重负,有来完成任务的学生则加大训练量甚至达到摧残学生身心的地步。有人这样形容现在的青少年学生——“迷失的乐园”,“生命涌动已被消解,创造精神已被桎梏的紧急通知》。

班集体或班级文化建设的理念及其实践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学生能否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关系到学生能否实现“全面、自由、和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

—数理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其它七种智力,它们是视觉——空间关系智力(Visual/Spatial Intelligenaturalist Intelligence)、存在智力(Existential Intelligence)。即每个人都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8种或9种基本智力(注:人们对“存在智力”有争分地发展起来。因此,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儿童原先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儿童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相同的智力,而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如果考虑这些差异,如果考虑学生个人的强项而不是否定或忽视这些强项的话,教育如果以最教育”。惟有如此,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同样好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按他的个性特征得到良好的发展。即“全人发展”的理念。

领域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征决定了他们不是以一般的平常方式学习学校的功课。如果一笔抹杀他们与一般学生的差异,那么这对于超常儿童和弱智儿童一样都是扼杀其个性(或人际竞争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强弱不仅仅来自于军事,同时也来自于经济、科技、政治等各个领域,其中观念和制度的竞争是根本、科学技发展人”也就成了我们基础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获得全面且自由的发展,这正是新课程体系的基本理念之一。

全球化要求所做出的调整。

理念的提出与实践必将极大地推进教育工作的育人实践。

动发展而提出的”(朱开轩)传统的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尖子生的片面发展模式,属于精英主义教育。那只能有少量的成功者,而制造出大量的失败者。要。不论是1993年中日两国儿童夏令营远足拉练所引发的《夏令营的较量》,还是1998年9月中美儿童夏令营引发的《梦想•激情•敏感•体验》都反映展或自主发展既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又是一种创新教育。自主发展就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内驱力,使学生树立理想和目标,产有才华的学生,使他们具备不断发展的竞争能力。因此教师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点,来构建最适合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这要求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价值取向,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发展的不平均,容忍学生存在着某些强项和追求每个人都能按他的个体特征自由且自主发展;全人发展要求社会及教育工作者既关注超常儿童或天才儿童的发展又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发展。全人发展展的“家园”。因此,要使每一位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谐发展,并赢得人生的成功!”,班级文化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全人发展”不仅是一种习惯不良,缺乏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缺乏自控能力。甚至有些同学粘了社会不良习性。很多人认为这样的班级是没有前途的。然而在教师职业习惯及都得以完善,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注:37位同学有30位考上了大学。)势。因此,如果一味从某一方面要求学生势必会扼杀他们在其他方面潜能。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最基本的活动,但决不能把它看成是学校教育一点上是难以与其相比的。如果我们教师一味以分数衡量学生,那只能有少量的成功者,而制造出大量的失败者,结果只会使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一蹶不导,使不同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校园生活及班级生活的质量。在班集体建设中,人人公平参与、没有局外人、人人得到充分发展。如定期开展寝室、教室设计大赛等;鼓励同学参加校园社团、到学生会与团委锻炼。组织引导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并通过活动真正有所获、有所悟。在活动中、自由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班级目标,建立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班级管理体制既是制度保障又是一个操作的平台。、和谐、尊重,或主宰、逆反、漠视;……班主任认为要创设平等、宽松、和谐、快乐的学习生活环境,班委必须由自主、公开、民主竞选产生。在第一次新班委成立前表决通过《高X(Y)班集体公约》,并规定这是所有同学和班主任行动的指南。其中,班委工作宗旨中明确规定了班委的服务功能、维护“每主决定,并在整个选举过程中班主任不在场。班主任退场前,曾对同学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最终是你们的。从今天开始,我把高X(Y)班性和参与性深受学生好评。

学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奋斗目标;在班级各项活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并接受同学和老师的监督。

(每周10分钟)、学习小组制度等,师生共同构建班级制度体系。

以往“仅是少数能言善辩者参与”的弊端。班会制度设专人负责;方式有学习小组专题论坛、辩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小组比赛等。、卫生、学习常规、行为规范的检查,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的意见和措施,使每个同学成为班级建设的真正主人,并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以拼搏”!拔功能,但是当今高考重负下学生学力发展与个性培养(或人格完善)的矛盾比较尖锐。因此确立“学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班级目标,实现“让每个个性充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能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的学力;所谓发展性学力就是以观察能力、自学能力等为主要内容,能够使学生在未来持续发展的能力;所谓创造性学造性学力。

善为代价,以单纯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为发展目标;或片面地把学生学业的成败理解为学生发展的惟一内容和最高标准的错误倾向,致使学生因学业发展迟中促进学业顺利,高效、优质地完成学业任务,最大限度地提升学力,培养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学生活没有好感,对生活没有兴趣,也没有什么爱好,更没有特长,甚至讨厌自己的班级;并且据观察发现有些高年级学生甚至已发展成为厌倦学习生活的学习内容更难更多了,一些学生却没有获得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和能力。2、高中生思想更复杂、心理负担更重了,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分心旁鹜”。3果导致“学力与人格发展”不能和谐。

人交往、与人合作)。学生在校学习三年,应为今后几十年发展夯实人生基础。在“全人发展”新理念的指导下,创建新型的班级文化,促进“学力与人格的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处、与人合作、学会尊重与欣赏他人,这些能力的获得必将有效地提高其在校园的生活质量及其今后的生命质量。举过程全由学生自主解决,师生共同制订班集体民主管理制度;值日班长与学习小组值周制度;每日的才艺表演)。

与成长经历都是不同的,心理素质、智力水平也各不相同,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作为班主任的我,从不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的起点——因为他们还年青!

温暖。

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际交往顺畅。学生都以自己所在班级为自豪,以母校为自豪。大家都把班集体看作是自己成长的家园——有同学称呼我为“Stepfather”。同学们的潜主、自由、和谐的发展”不仅仅是理念,更应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实践。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下载加强发展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路径(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发展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路径(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析文化旅游的研究路径

    试析文化旅游的研究路径 摘要:近年来,文化旅游研究成为旅游界研究的热点。然而,科学的研究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本文首先介绍了相关概念,然后基于方法论的指导,对文化旅游的研......

    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诗人和翻译家。他的翻译活动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并且一生都从事着翻译工作。他不仅留下了大量译作,而且在翻译......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对于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而且走过不少的曲折路程。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学前教育的先驱,如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人,对当时那些严重......

    城市经济区划研究城市发展路径探讨

    城市经济区划研究与探讨 摘要:城市经济区划研究是用以城市为核心的一体化视角探讨经济区域划分的问题。目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日趋鲜......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思考题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思考题一、论述题(本大题共2题,第1题40分,第2题60分,共100分)1.结合实际情况论述对“公司+农户”模式的认识? 答:“公司+农户”模式是指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

    “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最终成果简介

    “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最终成果简介熊澄宇2011年05月09日15:22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号0......

    中特理论与实践研究(整理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〇讲、导论 1、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Answer:①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指在完成和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

    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报告 2001年11月,作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我校承担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自课题申报立项以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