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教研文化与教师发展的实践研究(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08:0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绿色教研文化与教师发展的实践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绿色教研文化与教师发展的实践研究》。

第一篇:绿色教研文化与教师发展的实践研究

绿色教研文化与教师发展的实践研究

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我们皋埠镇中学是2003年浙江省绿色学校,自创建以来,我们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本着“尊重人和完善人”的宗旨,把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指导思想落实到学校各项活动中去,融入到学校环境教育的全过程,将知识、践行和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我们又提出了“绿色教育”的口号,我们认为,绿色教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教育,而是融合了“绿色”所象征的自然、和谐、人文、民主等思想的一种现代教育观,是赋予教育以生命本性的一种教育理念。它从学生的心灵出发,以教师崇高的人格为动力,以自然性、和谐性和人性化为主要内涵,强调灵魂的对话和心灵的交流,在社会实践的纯净环境中逐步使学生走向成熟,得到升华。

关注人的和谐进步与成长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更是我们积极倡导、努力实践的教学共识。教师的发展,是推进新一轮课改,让新课程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基础和保证。结合我校优秀教师群体日渐形成,年轻教师队伍不断庞大的实际,立足校本,开展校本化的教研活动,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与有效途径。校本教研从根本上讲,是教师主体生命的投入,是教师生命的展开过程。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是要把教师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教师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使教师获得一种生命的升华。

为进一步推进校本教研文化,营造和谐中求发展的文化氛围,我们又把“绿色”的理念融入了校本教研,使学校创造一种有利于每个教师发展的氛围,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研讨、共享经验和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以着力构建绿色教研文化。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科研兴教、科研强校已为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教育界人士所接受。在我国,广大教师结合教改实践、总结教育经验、开展教育实验,涌现了像李吉林、顾泠沅等一大批优秀的研究型教师,也涌现了一大批的教师研究成果。这些实践和研究成果,不仅繁荣了教育科学研究,而且还推动了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有效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从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看,通过校本教研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最适合我国国情。教师继续教育是世界各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基本途径。国内外普遍的教师专业化途径通常和高校或者国家指定的教师培训机构紧密相联。这种培训能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得以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分布面广,人员编制紧,工作任务重,工学矛盾突出,只能短期培训而无法细水长流,教师培训经费不足。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抓好校本研究,才能为教师的专业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才能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机与动力。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校本教研同时强调,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对于校本教研本身的研究比较普遍。如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构建新型校本教研文化》,苍南县灵溪镇第一中学承担的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7年重点研究课题《“多元互助”式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佳木斯市第十小学的《关于加强校本教研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研究》,佛山市顺德梁季彝纪念中学的《加强校本教研,构建学习型学校》等。这些研究与实践都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都起到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效果。但就如何挖掘校本教研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如何挖掘学校特色的文化内涵,这些方面的思考还有待深入。我们认为,文化是一种沉淀,它可以形成氛围,氛围可以影响并塑造群体。教研共同体的培育需要有丰富的文化营造,如果说制度给予我们的是保障与规范,那么文化给予我们的就是力量与生机。因此,赋予校本教研以文化内涵,必将有利于校本教研活动的深入。

明确提出绿色教研文化概念的,比如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的课题《建设教研共同体 培育绿色教研文化》,它强调以区域为单位,通过制度保障和文化营造来致力于教研共同体的建设、致力于培育绿色教研文化。其绿色的含义主要包括以

节约教研成本为出发点的优化、共享教学资源,加强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指导,引导资源的共同开发与资源共享;以教育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的专家本土化工程;和以教师发展为出发点的加快教研成果转化。此外还有浙江奉化宝韵幼儿园《幼儿园绿色教研文化的研究》等。

我们认为,绿色教研文化是教师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它是蕴涵着自然性、和谐性和人性化的校本教研,它把学校发展的目标和教师的成长目标凝聚在一起。在这里,管理者对教师的行为期待,也是教师对自己的行为期待。在这里,每个教师都能够享受专业提高的快乐,享受培养学生成长的快乐。因而我们倡导绿色教研文化,是全体教师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教研工作规范、教研工作氛围的总和。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内容

建立较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体系,同时,把学校绿色教育的特色融入其中,赋予校本教研以和谐、人文、民主的绿色内涵。促进校本教研,成就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

通过学习培训、课堂展示、教学比武、组际交流等形式,让教师主动发现问题、捕捉课题、自我反思,让教师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素质结构,提升自己的专业智慧。针对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较弱的教师,以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掌握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教改需要并有意识地寻求各种教师专业化发展活动,使其看到自己专业发展的光明前途为目标;发挥专业引领骨干教师的作用,定向培养各学科校本教研骨干教师,并发挥他们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使其尽快成长为区、市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促成这部分教师尽快向“学科专家型”的角色转变为目标。

(二)预期目标

(1)构建绿色教研文化的保障机制,如实施计划、评价指标、激励机制。

(2)探索构建绿色教研文化的途径。

(3)通过研究,实现学校教师的全面发展。

(4)总结实施绿色教研文化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找准教师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寻找有效对策,不断改进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让全校教师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而得到真正的专业化发展。

(二)个案研究法。选取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包括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考察其成长轨迹,研究其成功经验,从中发现某些普遍性规律。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08年1月——08年3月】

(1)组建课题组,商议研究计划,撰写课题报告。

(2)制定保障机制,包括实施计划、评价指标、激励机制等。

2、实施阶段:【08年4月——08年10月】

(1)调查教师对教研方式的需求。

(2)调查年轻教师的专业素养。

(3)制定实施绿色教研文化的计划。

(4)分教研组、备课组实施绿色教研文化的计划。

(5)实施情况中期评估。

(6)成果展示,经验交流,反思教研活动的改进方法。

3、结题阶段:【08年11月——08年12月】

(1)将实践情况进行整理、分析、概括,得出初步结论。

(2)分析、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二)研究人员分工

桑建平:课题负责人,全面负责课题的实施,具体审核课题研究方案和实验总结报告,领导和指导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孟茂盛:执笔人,制定实验方案,课题研究实施指导,撰写实验总结报告。秦永第:课题组成员,具体指导各教研组、备课组校本教研的实施。金建光:课题组成员,负责实验的调查与资料的收集。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皋埠镇中学作为浙江省示范学校、浙江省现代技术实验学校和浙江省绿色学校,具有较为完备的各种教学设施和较为良好的师资队伍。学校拥有诸如市级先进教研组科学组那样的敢想敢为的教研团队。学校日常开展以教研组、备课组组织的各项主题式教研活动和校的“绿苑杯”教科节系列活动。学校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校、区、市等举办的论文案例比赛、课堂教学比武和各种技能比武等;同时加强理论学习,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教育理论或专业书籍,以更新教育观念;要求教师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或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有关随笔,并由各教研组在年度内编印结集。

学校已经创建为越城区校本教研示范学校。学校成立了校本教研工作领导机构,制订了《皋埠镇中学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皋埠镇中学校本教研三年发展规划》,对学校教学、教研、教师发展提出了恰当而明确的要求,规划的目标清楚、分工明确。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中有校本教研的专门内容。学校行政会议对校本教研有专题研究。校长身体力行,为主申报、承担2006年绍兴市教育教学规划课题《“道德与修养”学业管理和评价的实践研究》的研究。

教师积极撰写教学后记、教学反思、经验总结、案例研究和教学论文,获奖或公开发表的情况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提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撰写教学后记和教学反思。三年来,学校共有40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杂志公开发表,获奖论文、案例等近300篇,均居同类学校前列。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学校相继开发了绿色教育读本《我们与绿色同行》和心理健康教育读本《让青春在绽放中飞扬》,开发了以绿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开发了以《美文欣赏》、《吼山》文学刊物为载体的人文教育。

《绿色教研文化与教师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2007年12月

第二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与实践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与实践

新会区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简华觉

[摘要]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直接实践者,肩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信息技术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随之也要求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笔者作为一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努力改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师 专业化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被推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直接实践者,肩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师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信息技术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随之也要求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目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适新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需要,为信息技术教育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一、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状况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在学校中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既是信息技术教师,又是机房管理员,电脑维修工,还要维护校园网,给其他老师制作课件,甚至还兼着其他学科的课和其他杂务等等。以至于信息技术教师大都忙于应付这些“杂事”,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好教学工作,更谈不上专业化发展,相信这是困扰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个难题。我区一些信息技术教师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自己辛辛苦苦的劳动只为别人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工作没有成就感;自己天天都在忙,到头来似乎也没有什么成绩。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信息技术教师的无奈:信息技术教师付出的比别人更多,却很难得到应有的回报和认可。虽然形成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通过教师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师生存状况,实现自我价值,赢得尊重和认可的有效途径。

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持续的终身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伴随教师生涯的永恒的追求。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指信息技术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借鉴、探究、总结、反思、创新:在教育理念上树立正确的事业心、质量观、教学观、学生观;在知识结构上能掌握精深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在教学技能上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教学研究、教学创新达到一定的层次;在教育规范上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学术规范、言行规范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教学生学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这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建构;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启发、教学相长;上课也不是单向度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因此,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师就是在这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成长和发展。

三、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可以参考的成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案例还比较少。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突出特点是城乡师资水平差异明显,乡镇信息技术教师的数量较少、专业对口比例较低,市、区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都比较集中在城区的学校。我区通过信息技术送教下乡、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结对子、城区学校举办开放日与公开课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城区优质师资资源的引领作用,使乡镇信息技术教师有更多学习和借鉴的机会,再通过自身的总结、探究、反思、创新而获得专业化发展。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学习、借鉴、探究、总结、反思、创新。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自己的学习、借鉴、探究、总结、反思、创新,从而获得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1、在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培训、研修中获得专业化发展

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培训、研修,我们可以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全面认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课例学习如何落实课程目标,从而达到“正确认识课程目标,全面提升信息素养”的目的。除参加国家、省、市级的培训外,学校也可以组织自己的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培训,使培训渗透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解决实际遇到的教学问题,强调教师的亲身体验与反思,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参与感。在形式上,校本培训要与课堂实践紧密结合,倡导以情境创设、典型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经验分享、合作研讨等多种形式的参与式教学和培训,注重培养教师在具体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训内容上不能仅限于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或空泛的理论指导,而应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法研究等方面着手。多层次的学习、培训、研修是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2、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获得专业化发展

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最大的变化是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努力实践“用智慧打造充满活力的新课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作深入的反思,反思该堂课的成功之处,巧妙之举或失误、疏漏的地方。通过反思去吸取精华,直面缺点,使之成为今后教学过程中改进、借鉴的资源,教学反思是自我成长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因素。

3、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获得专业化发展

集体备课是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开发潜能,生成智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当前,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时间还比较短,教师应紧紧抓住集体备课中互助合作的内涵,大力开展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活动,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积极作用,在实践中更加注意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可以互相诉说困惑、提出问题、展示案例、阐释设想,在各抒己见、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产生灵感,达成共识,升华认识。这样,集体备课就从过去的以老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信息传递转变为在平等基础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交流,不仅可以用老教师的知识经验弥补新教师的缺陷不足,而且还可以用新教师的新理念和新观点撞击老教师的旧思想、旧模式。这样,集体备课就真正实现了新老教师的同伴互助、资源共享的共同发展目标,从根本上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竞争力,集体备课是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肥沃土壤。

4、从互动交流中获得专业化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拥有最便捷、最广阔的互动交流平台—互联网。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专家、同行进行跨时空、跨地域的互动交流。通过与同行们开展平等、坦诚的专业切磋、交流、探究,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分享经验。通过参与这种最便捷、最广阔,多层面、多渠道的学习交流活动,信息技术教师足不出户就能接受到前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培训。互动交流是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捷径。

5、从参与课题研究中获得专业化发展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会有些感悟,有些反思,可能会是一些片段,不成篇章,系统持续深入反思的过程就是课题研究的过程。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增强教师的凝聚力;通过课题研究开发教师潜能,激发教师的创造力;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只要用心教育,用心钻研,相信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一定会在专业上更大程度的提升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践成果

几年来,我区通过三级教研网络和信息技术大教研组活动坚持不懈地推动我区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面发展、促进我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抓骨干教师以点带面的形式,积极选送骨干教师参加省的各类培训、学习、深造,让脱颖而出的骨干教师在区和自己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好辐射、示范作用。一大批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迅速成长起来,他们积极参加省、市、区的教学竞赛活动;积极参加区的优质课和示范课的执教活动;积极开展各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在专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如新会一中阳娇老师,通过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连续两年在广东省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并成为信息技术科组备课组长;双水镇中心小学梁炳锋老师,积极参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题研究,使全镇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提升到新的层次。

五、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繁杂不易量化,使得许多信息技术教师职业认同感较差,工作热情受到打击。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明确工作职责,完善教师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维护等工作外包,使信息技术教师能专注于教学工作,激发信息技术教师内在的发展需求和欲望。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涉及到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也要养成善于分析和审视各种因素的习惯,学会并制定自身发展的规划并逐步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新课程的实施正在焕发教师的激情,发掘教师的潜力同时也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也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我们相信每位教师在这个变化当中都会发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发出自己的声音。

参考文献:

[1]《未来与发展: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冯伯虎 [2]《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朱艳.吉林教育 2007.09 [3]《信息技术教师生存与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张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04

第三篇:绿色育人,特色发展的实践与研究工作报告

《绿色育人,特色发展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南关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优势

1.校内环境优美,植被种类繁多,为环保教育提供了实物文本。南关街办中心小学从建校至今,经过几任校长和广大教职工的努力,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98年被评为绿化美化先进单位,2007年潍坊市绿色学校点评潍城区第一名,潍坊市第七名,2012年又被评为潍坊市绿色学校。现在校园中花草树木种类近百种,数量达2000棵。随着季节的变化,各种植物姿态不一,形态万千,景色优美。

2.校外实践基地。南关街办中心小学东临风景优美的鸢都湖,一年四季景色优美!潍坊花卉大世界一年四季温度适宜,各种花草鱼虫、奇石名木举不胜举。它距离我校仅3公里,它将成为了我校拓展学生认知、探究的第二个实践基地。

3.德育处细化一日常规检查细则,规范班级管理。坚持每日常规检查,重点从班级卫生、学生个人卫生入手,制定详细的检查细则,严格管理办法,使学生从小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培养他们爱护集体生活环境的意识。

4.教师队伍:南关中心小学现有教职工22人,虽然平均年龄偏大,但是在工作中,大家团结一心,勤劳刻苦,认真负责,锐意进取,大胆创新,为南关的教育事业尽心竭力。

二、对绿色育人课题的认识

“绿色”是从一种颜色的代名词过渡到代表“自然”、“环保”、“健康”、“生命”、“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象征着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有益的事和物、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2001年“中外中小学校长论坛”上,提出了“绿色教育”这一理念,指出“绿色教育”是一种减少心灵污染的“环保教育”;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生态教育”;也是一种开启思维、培养兴趣的“可持续教育”。2003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让我们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有了深层次的理解,知道其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包括现代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

绿色教育在当代教育界也主要有三种理解。一是认为绿色教育就是环境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这种理解是从绿色的最基本内涵出发,所以它也是绿色教育的最初内涵。二是认为绿色教育就是呵护生命的教育。三是认为绿色教育就是激发活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这种理解是对绿色教育内涵的深层挖掘,是绿色教育内涵的最新发展。

三、学校发展定位

我们的认识是绿色教育是基于师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同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教育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四、研究过程和活动

(一)第一阶段:2012.4-20012.6准备阶段

1、规范课题管理,建构研究网络体系

为了加强组织建设,便于实施管理,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指导组、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成立了“课题组成员——学校课题组——学校教导处”自下而上的三级课题研究网络。

 请区教科研中心陈春云主任、姚来祥主任来我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 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秦学伟校长任组长,全面负责课题组织、协调工作,指导研究和总结成果。

 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由李志强、武瑞华、路霞等6人组成,其中课题组长由业务校长

武瑞华担任。课题组组长负责课题组的日常管理,如组织课题组研究活动、安排研究课、主持研究活动等。

分级管理体系职责分明,层次清晰,使课题研究始终处于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之中,同时有力地促进课题研究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2、加强制度建设,保障课题实施。

(1)学习培训制度。要求教师通过以下几个渠道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 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集中学习、教研和培训;

 积极参加学校定期组织的面向全体教师进行的专题讲座。

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积极参加网络技术培训,校本教材培训;  积极在学校搭建的学习交流的平台——“绿色讲坛”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 积极在学校为教师构建的实践研究平台——校本教研中,开展“问题”式研修; 可以到专业教育书店或网上书店购买专业书籍。

(2)科学研究制度。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按照六个步骤进行:

 发现问题。从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找准切入点,发现有针对性的问题,形成团队研究

课题。

 组内研究分析。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初步讨论,讨论结果可以作为行

动的参照。

 拟定整体计划。这是对研究的宏观把握,即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标和研究的问题,以及

自身的资源条件等因素,设计出整体的研究蓝图,并对在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制约因素有充分的准备,以便及时修改和调整计划。

 设定具体方案。将整体计划分解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对每一问

题设定什么样的干预策略,具体方法有哪些?这些问题在具体方案中都要进行详细的说明。

 采取行动。这是整个研究的核心,它包括三个基本内容:一是对实际情况的干预;二是

对干预行动的评价;三是将每一步与研究的整体计划结合起来,以对最初的宏观设计进行检查与控制,并根据研究需要修改研究计划。

 评价与改进。这是研究的总结阶段。一是总体评价,即评价研究行动是否达成了既定目

标,二是对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进行评价,即反思存在的问题,下一步该如何做。

(3)信息管理制度。加强研究过程的记录、整理和经验、论文、教学案例等研究资料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建档保存。

(4)课题管理考核制度。

 各个课题组完成四项工作:一是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二是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科研

知识;三是各课题组必须在每期至少安排一次典型课例教学研讨活动;四是及时反馈,及时提供每一条研究信息。

 每个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完成“五个一”活动:每月一篇读书笔记或者教学反思、一篇教

育教学案例或者教育故事、一篇教学设计或课堂实录、每学期一节研讨课、一篇论文或者研究心得等。

 每学年对参研人员的科研业绩进行精神和物资上的奖励。课题组成员研究材料每学期上

交,上交情况与月评挂钩,开展研究情况与考核挂钩。让教师在研究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展开。

(二)第二阶段:2012.9-2013.5实施阶段

本阶段主要研究绿色育人、绿色校园环境、绿色课堂、绿色德育管理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形成阶段性成果;帮助教师从绿色德育、绿色教学、绿色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研究;帮助教师在研究中积累经验,形成阶段性成果。

1、丰富课题资源,创设客观条件

(1)硬件资源建设

2012年,借助标准化学校验收的有利形势,学校积极筹措资金,装备了多媒体教室、微

机室、摄像机、刻录机、数码相机等,为每间办公室添置了计算机,为师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为开展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2)软件资源建设

为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图书和音像资料,购置了相当数量的图书。例如《细节决定成败》《赏识你的学生》《给教师的新一百条建议》《德行论》《教师的智慧从哪里来》等,添置了“优质录像课”等教育光盘系列,为课题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开展课题培训,提高科研水平

(1)培训模式科学

 专家引领模式。我们不定期聘请专家,分别对学校管理、学校德育、学校教学以及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指导。聆听着智慧的声音,似一股股暖流,流进了每一位老师的心田;享受着专家的讲座,犹如一道丰富的精神菜肴,供给老师们充足的精神营养。专家的讲座,不仅让红旗人感悟到了睿智的光芒,而且留给红旗人的更是一种精神的引领,是一个行动的方向,是一份对事业的激情。

 “一人学习,众人受益”模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尤其向骨干教师倾斜,促进他们尽快成长。一年来我校外出培训学习达到十余人次。回校后教师或以学习汇报交流的形式或以上汇报课的形式,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 案例培训模式。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

 自主学习模式。学校鼓励教师自我研修,每学年学校图书室配备适当的教育理论书籍,为每个教师配备理论学习笔记本,开展“五个一”活动,每位教师都撰写了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老师们与智者进行了尽情的对话,令他们在字里行间领悟了教育的真谛,感受到人性的光辉。老师们运用读书学到的理论思想、观点来指导、改进教学。

 活动促进模式。一年来,我校先后举办了十余次大的活动:小树认养、捡拾白色垃圾、阳光体育节、社团展示、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环境日签字宣誓、环保进社区等等。这次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绿色教育的内容,为我们创建绿色育人特色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环境与基地建设

学校进行了主题明确的校园总体设计,将学校办学理念、思路物化到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中,力图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传递环境保护的思想、彰显环境教育的办学特色,使校园

环境更体现出教育性和艺术性。

(1)学校平整了操场,铺了灰渣跑道,添置了大型健身器材。

(2)校园的各个角落,添加了绿色教育环保宣传标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到教育。

(3)建设了绿色教育宣传墙,让墙壁说话,给学生搭建了绿色教育平台。

(4)规划、整理、修建了学校内的树木、花卉与绿植墙,层次分明,美观和谐。

4、行动研究

(1)校本课程开发

我们组织编写了南关小学绿色课程校本教材,将学生身边的花草树木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地理分布、繁殖管理等集结成册,供三、四、五、六年级实施。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绿色植物,学习园艺管理相关技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2)绿色课堂研究

绿色课堂是和谐的、主体参与的、科学有效的课堂。其核心要素是和谐的师生关系、主体的主动参与、科学有效的训练。

在研究期间,我们积极倡导教师的“四个一”专项活动。即:一堂体现绿色教育和个人的优质课,一堂绿色教育主题队会,一篇体现绿色教育的案例,一个班级绿色文化建设。每位教师要有一颗能呵护孩子心灵的宽容的心,让绿色意识根植于教师、学生的心中。

(3)绿色德育研究

在研究中,我们提炼出绿色的德育观,融合“自然、和谐、人文、民主、可持续发展”等现代德育理念,依托环境教育向学生传授环境知识,引导学生参与环境实践活动,如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利用特定的纪念日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等,促进学生环境道德和环保行为的养成,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的感情。

在研究中,我们构建了绿色德育管理网络,将绿色德育向家庭、社会延伸,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管理网络。

在研究中,我们大力开展绿色社团建设和绿色班级文化建设。组建绿色社团,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绿色教育,提升绿色意识,丰富绿色理念,既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知识。每一个班级由老师学生共同制定本班级的班级目标与班级文化定位。建设班级文化:实现班级特色化布置,各班黑板报等办出班级特色,力求让教室成为学生共做、共学、共享、共赏的乐园。

(三)第三阶段:2013.6-2013.9总结提炼阶段

在此阶段,我们全面收集整理资料,编印课题研究文集,装订课题研究过程资料和成果资料,物化课题研究成果:撰写学校工作报告、研究报告;进行成果分析,填写结题申报表,申请结题,接受课题组评审。

五、取得的成果

(一)、学校成果

2年来,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校的绿色教育特色办学也逐渐形成。学校先后获得了小学课堂教学大赛先进单位,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潍城区文明单位、潍坊市市实验教学示范校、潍坊市普通话校园语言示范校、潍坊市校园开发绿化美化先进单位。我校的《创新开展绿色教育,共建美丽生态校园》一文刊登在2012年12月7日的现代教育报上。2012年我校被评为潍坊市绿色学校。2013年我校又被评为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体育艺术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单位。我校开展的多个绿色实践活动被潍坊晚报、直播潍坊、鸢都教育等媒体报道。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与办学水平,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今年我校的这一办学特色进一步提升,申报了区级宜学特色校的评选,相信在我们的精心准备下一定能够成功。

(二)、教师成果。

几年来,教师们以科研为动力,在教学改革、教学创新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多名教师参加过区级优质课评比并获奖。近百篇论文、课例、小课题研究获省、市、区级奖励,刘友美老师指导的综合实践活动《拒绝白色污染》获省级一等奖,并被推荐到全国进行评比。在历年来的区级抽测中成绩均名列前茅,获得了区教科研中心的肯定。我校开展的数学阅读实验研究,被推荐参加潍坊市数学阅读推介会展示。历届区课堂教学大赛,我校成绩均名列前茅。截止目前我校有市级优秀教师、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市劳动模范、市教学能手5人;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模范班主任、教学能手等8人,占学校全体教师的近30%,教师队伍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

(三)、学生成果

两年来我校有12名学生获得区三号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称号;高诚泽同学获得市校园读书之星称号;198人次在市区组织的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23名同学在中央电视台组织的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中或一二等奖。

第四篇:加强发展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加强发展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刘玉堂 北 辰

2012年第6期 ——文化建设

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它不仅表现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规范和调控作用,而且表现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导向和驱动作用。引领、推动发展,本来就是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功能。当前湖北大力倡导的发展文化,是符合湖北人民期待,顺应湖北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是推动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永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对发展文化的研究还不够,对发展文化建设的重视还不够,使得我们的一些工作容易流于表面、流于浮浅;使得我们有些同志对推动湖北跨越发展的各项政策的贯彻、制度的执行、氛围的营造等,仍较难把握其实质和精髓,缺乏应有的高度和深度。因此,必须将加强发展文化研究,作为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工作来抓。

一、加强发展文化研究,要从价值理念层面提升主体发展意识

思想观念文化构成文化的最高层次,价值观对主体的发展活动发挥着先导作用,思想观念贯穿、影响发展全过程。我们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文艺复兴运动带来的思想大解放,就不可能有近代欧洲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如果没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带来的观念大变革,就不可能有两汉以来农业文明进步以及一系列科技发明推动的中国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荆楚地区在从古代至近代的发展中,有一个重要因素不可忽视,就是荆楚传统文化中有不少激励发展、鼓励创新的文化观念。荆楚先民创造的辉煌成就,是荆楚传统文化精髓和人文素质的沉淀和积聚,而形成的生生不息又历久弥新的荆楚人文精神,如: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重诺贵诚的守信精神、和众安民的民本精神,等等。我们也发现,荆楚传统文化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发展的观念,如害怕“枪打出头鸟”的保守思想造就的缺乏个性、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依附型人格;“天不变道亦不变”与“以不变应万变”的观念导致循规蹈矩、不思进取的价值观;传统的“出世”、“无为”思想不利于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文人相轻的观念不利于团队协作、官本位的等级观念不利于知识价值的弘扬,等等。这些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已经成为湖北跨越发展的思想障碍,必须通过构建发展文化,从思想上革除、摈弃或改造这些保守落后的文化观念。因为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不只是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予以肯定,而且也包含着对人们的某些思想观念进行批判。

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实现湖北跨越发展目标,要有发展文化的引领,要在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发展活力的过程中,催生一种内生力量,成为推动发展的恒久竞争力。凝铸助推跨越发展的文化形态,就是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发展至上”的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作为评判实际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坚持“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先商后政”的重商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亲商、利商、留商、暖商、敬商、懂商、悦商的良好氛围;要贯彻“道以通为要,规矩和程序服从效率效果”、“宁愿政府麻烦,不让企业费事”的政府工作准则,为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良好条件;要凝成“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共识,推动全民创业、全民创富。通过理性的思考而作出适合省情、有利于发展的文化选择,必将化作开启民智、凝聚人心的强大文化力。

二、加强发展文化研究,要从制度机制角度保障主体的发展能力

一个社会的制度是否合理,主要是看它能否激励和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发展积极性。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共性轻个性、重集体轻个体的价值观,常常导致人们把国家民族兴衰和区域社会发展完全寄托在公正勤恳的执政者身上,由此造成了对制度的轻视,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集中表现为:“中国圣人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限制和禁锢个人的潜在能力,而近代西方则创造和培育了旨在解放这些能力的制度和思想。”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是除了资源禀赋与技术之外用来解释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文化既可被视为一种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风尚等内容在内的非正式制度,它也可内生、激发出制度变迁的因素,并产生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制度机制。好的制度、体制对于创新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正导向性与激励性。日本学者指出,世界科技活动中心总是朝着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先进的地方转移。实现跨越发展同样有赖于运转高效的动力机制与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更加呼唤开放、合作、互补、共生的制度环境和发展机制。

培育发展文化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必须通过建章立制,构建长效机制,为发展文化的培育和凝铸提供根本的制度性保障,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当前,培育发展文化的各项配套制度和政策措施还很不完善,必须下决心突破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对一切不利于发展的旧体制、旧机制进行革命性改造与提升性重塑,确立一系列有利于跨越发展的新制度和新体制。尤其需要在优化环境、营造氛围、建立机制等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要维护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完善诚实守信的法制环境,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促进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使湖北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走在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前列。

三、加强发展文化研究,要从人文视野营造助推发展的社会环境

任何发展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的21种文明,发现其中一些文明消失的原因无一例外地是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迁与外部的挑战,不再具有创造活力和发展价值。文化要应对环境的调整,环境中同样富含文化因素。纵观世界各地,凡创新成果多的地方,如美国的硅谷、中国的香港,都拥有良好的创新性发展环境,特别是拥有尊重个性、崇尚创造、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等推动创新、促进发展的人文氛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发展实践也让我们获得了相同的结论。上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以惊人的速度得以发展;90年代,长江三角洲亦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台湾学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中国整体投资环境被列为最佳的A级城市共有7个,全都集中在长三角。分析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长三角拥有理性、开放、创新和兼容的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其取胜的关键。

马克思指出:“人可以创造环境,环境也可以创造人。”文化依附于语言、制度、行为等载体,形成一种人文环境,对人们产生同化作用,进而化作维系族群、稳定社会、推动发展的丰沛、厚实的人文力量。湖北建设发展文化的目的,就是要营造保证跨越发展目标顺利实施和尽早实现的人文环境。一个区域发展的人文环境是否优化,取决于长期的政治、文化、法制、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滋养和陶冶。人文环境是区域发展环境的核心和基础,它不仅是衡量领导干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提升精神区位的重要标尺,而且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根本体现。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使人的思维活跃、精神振奋,迸发创造的火花,汇集发展的激情。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环境象征着一个区域的精气神,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社会的全面进步。如果一个地方没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就无法形成凝聚力和影响力,就难以引来大批项目、资金和人才;即使一时引来了项目、资金和人才,也不可能有持续、良性的发展。环境是生产力,更能产生吸引力、竞争力和创造力。发展环境是发展的生命线。营造推动发展的人文环境,是当前湖北发展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用发展文化的核心理念营造的人文环境,就如同好的系统软件一样,能够将区域内的各种创新要素和发展要素有机聚合在一起,与时代脉搏形成“共振”效应,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要求。

四、加强发展文化研究,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用发展文化的价值理念唤起民众、吸引民智、凝聚民力,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文化也只有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自觉行为,才能从理论走向实践,真正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

在理论上推进发展文化研究,发挥引领作用。从理论层面来讲,文化与发展具有天然的联系。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首先表现为文化的导向赋予经济发展的价值意义。发展战略的提出、经济制度的选择、方针政策的制定,都会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决策者文化素养的制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方式。从文化的视角对跨越发展进行研究,无疑有助于从更深层次、更高层面来全面检视跨越发展的内在机理,有助于综合把握跨越发展中各个领域的内在关联,从根本上探索跨越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而为跨越发展指明方向。

发展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承荆楚传统文化,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都是研究发展文化的题中之义。建设符合湖北跨越发展要求的发展文化,要立足湖北,着眼实践,积极回应湖北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进行理论创新。当前,要加大发展文化的研究力度,如对发展文化的历史渊源、主要内容、基本内涵、时代意义以及发展文化的重点、难点、着力点的把握;建设发展文化的路径、渠道、载体;发展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都要进行深入研究,以构建发展文化的学科体系。

在实践上推进发展文化研究,让发展文化深入人心。加强发展文化研究,既要在培育凝铸上下功夫,更要在传播弘扬上下功夫。发展文化这一创新的理论成果只有在实践中发挥引领全省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积极作用,才能真正扎根荆楚大地、深入人心。只有在全体社会成员当中形成关心发展、参与发展、支持发展的高度文化自觉,用发展文化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用市场的方法配置资源、增强活力,才能形成推动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建设发展文化是对湖北文化资源的一次深入凝练和全面整合,是一项艰巨、细致的系统工程。如何寻求一条便于理解和操作的发展文化建设路径,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大胆创新,另辟蹊径,才能创造性地推进发展文化建设实践。当前,要明确发展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即通过对湖北发展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和整合,构建起以全省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价值理念系统、行为规范系统、形象标识系统为基础的,具有时代特征、湖北特色的发展文化体系,使其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并付诸改革发展实践。要把握发展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即围绕跨越发展大局,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运用发展文化功能推动跨越;继承传统,创新发展,使发展文化建设在继承中发扬,在创新中完善;突出主体,兼容个性,以文化的多样性为发展文化建设增添活力;统筹规划,稳步推进,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部,有计划、有步骤推进。通过凝铸发展文化,树立当代湖北跨越发展的崭新形象,传递湖北人的气质风采和文化品格。■

(作者分别系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博士)

第五篇: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探讨

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探讨

【摘 要】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境界。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理论 实践

社会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原来的某些教育内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许多新的教育内容又在不断地涌现,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浓厚的科研意识。因此,“教师即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什么是“教师专业化”?通过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的学习,我了解到,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境界。作为普通教师,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认为要抓好“三个一工程”。

一、“一个抓手”——以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有效地开展活动,提高教研水平

1.抓好理论学习: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对教师的生存和发展极为重要,教研组学习既是一种团体压力又有助于教研团队动力的形成。要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而不要小看理论思维,理论学习要更加指向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问题。因此要利用教教研活动时间进行理论的学习,它包括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最新教学理论的学习,最新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的学习,考试分析与评价等等。

2.抓好专题活动: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专长,而且经过时间的打磨,他们的教学经验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我们就要善于调动每一位教师参与教研组建设的热情,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特长,用讲座的形式向有关老师传经送宝,减少其他教师的摸索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每次可设立一个专题:例如如何上好复习课;讲评卷的方法;解二次函数的点滴经验,也可以请参加中考阅卷的教师进行中考试卷评分及答题要点分析;请骨干教师谈心得体会;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作个案分析等。有条件的话,可以请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来校作讲座,“传道、授业、解惑。”

3.抓好听课、评课活动:任何一次公开课教学是一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应对能力、启发引导学生等各种能力的展示,也是一位教师教学理念、基本素养的体现,因此任何一次公开课对教师自身能快速成长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教研组要充分重视每一次公开课,认真组织好听课、评课活动。对于组内的青年教师的开课设想要认真听取,对其初稿的可操作性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再稿时还对各种细节问题提出忠告。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客观地评价他这堂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对于有一定教龄的中老年教师,既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又能实事求是地表明自己的看法,怎样做更好、更合理一些,不要让评课活动成为表扬会或批评会,让评课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我还设想对于所开的公开课在评课活动结束之后,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把这堂课重新安排、设计,写出更好的教案,并附上教学反思,让教师学有方向,思有思路。

4、抓好反思——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探索、提升都要靠不断的反思,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最要紧的是勤于反思,勇于实践。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 +反思 =成长”。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者的专家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在反思中,我们可以学习他人的长处,吸收先进思想和理念;我们可以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进而努力扬长避短。不仅如此,反思还可以让我们拥有务实的态度,敏锐的眼光,进取的精神,这都是教师自身专业化极其重要的。反思要勤,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实践是对反思的践行。反思只是一闪而过的思考与认识。要使其促进能力的提高,还要实践,要勇敢探索。当学习了别人的长处,深有体会之时,应该及时结合自身特点,在实践中运用并内化;当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反思改进之法后,应该在实践中演练,验证自己的所得;当自己有新的教学观点时,也应该及时在实践中检验,改进、归纳,形成先进经验或理论。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真理都是在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提高中形成的。教育教学自然遵循这个规律。

二、“一个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强化教研组的基本功能,提升教学水平

1、重视集体备课活动,以公开课为抓手,创备课组特色,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加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我们要在抓好自己学、集中学理论学经验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实践,所以要始终抓住课堂教学不放松,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让全体教师树立“向课堂要质量,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信心”的意识。为此要重视集体备课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使教学更合理、更有效。针对数学教学有些薄弱的现状,首先可在组内开展全面听课活动,并请学校教研室教师参与,共同探究教学策略,提高本组教师对教学的认知水平。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除了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各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外,每一学期以备课组为单位推出一位教师的教学展示课,对他的课进行认真指导精心打磨,集中听课,然后集中评课,使大家都能有所收获。各备课组在教研组整体建设的基础上,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现实需要出发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并能形成各自特点,如七年级备课组引入新教材为突破口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八年级备课组以重视数学创新指导为特色,注重学法的研究;九年级备课组要强调扎扎实实抓教学,注重答题方法技巧的指导,以把好出口关为己任。

2、编好一套配套习题、一套中考试卷,提升学生能力:

课改中有一个重要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教师对此应该有合理的指导。我认为应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技能、兴趣等加以选择辅导材料,使所选择、编写的材料和教材配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我想只要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这件实事是可以做好的。

3、抓好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提升学生素养; 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要设计各种和数学学习相关的活动,锻炼学生的才干,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利用探究性课程提高学生的研究意识,敏锐的观察能力,信息筛选的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书写表达能力。举行数学小竞赛,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阶段对数学课题进行专题研究,达到既了解数学史又为以后的解题积累素材的目的,既可以有教师的讲座也可以有学生的展示,总之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初中三年中坚持每周一公式背诵不放松,每天一题训练不放松,每月一次检测不放松,并且进行全班、全年级组乃至全校性的评比、表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勇于创新。抱守以往的经验或成绩,自己的专业就会停止成长。因此应该继往开来,让经验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既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要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又要怀抱问题意识,大胆尝试探索,拥有专业发展精神。

5、激情不老。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对教育的激情,应该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三、“一个载体”——办好一份刊物,提升教研组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数学教师教学创新需要教研组营造创新氛围,让新的时代理念、新的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教研组新的时尚,使教研组成为教师教学创新的心理安全港和精神加油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作为研究者、作为主人来参与的,带着疑问与困惑,进行理性的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不应该以任何形式、任何权威来压制教师个人的专业见解。教师是在由社会发展所牵动的教育改革当中,通过批判性的反思,做出新的选择。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对组内教师提出的不同教学观点和进行的教改尝试我们力求给予理解和尊重,少苛求多包容,少求同多求异,使教研组成为教学创新的舞台和学术争鸣的论坛,使创新精神成为数学教研组文化的原色与底蕴。因此就需要有一个平台,一个载体,我认为可以办一份内部刊物,让教师们有畅所欲言的场所。这份刊物的内容,既可以是教师推荐的优秀学术论文,可以是教师在教学中点滴经验和体会,可以是教师论坛,总之要借助这本刊物提高教师们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技能。也可以借助这本刊物发表学生的优秀习作,给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有可能的话,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利用校园网、抚宁教育网,交流各校的研究成果及教研组建设经验,实现教研资源的共享。

学习了《教师的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这本著作,让我认识到,教师专业的发展,首要的是教师要有自我专业追求。自我专业追求如果内化为执著,就不会被消解,从而形成坚毅、持恒的信念。追求就在自身的土壤中,一旦拥有它,生命的种子就会迸发出无限潜能,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作为教师,我们不应放弃永远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许岁月会让我们容颜变老,但知识会让我们永葆青春……

下载绿色教研文化与教师发展的实践研究(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绿色教研文化与教师发展的实践研究(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绿色储粮技术的实践与研究

    绿色储粮技术的实践与研究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对食品的卫生要求不断提高,有不少老的熏蒸品种,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被先后淘汰.新的可被广泛接受的品种又难以......

    教师日志与教师发展研究

    教师日志与教师发展研究摘要:教学日志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已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对教学日志产生的概念、内涵及产生的背景、教学日志的基本内容及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学习笔记 现在的终身教育,要求老师要不断的学习,学生才会不断成长,如果老师不发展,还用老师原来的思想,观点去教育,影响自己的学生,学生还如何去发展呢......

    4校本教研与教师发展

    “教师是立教,立校之本”,学校存在的价值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从途径和方法上看主要是通过促进教师发展达成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和教师发展了,学校才能获得发展,只有教......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学习心得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学习心得 安庆市宿松县朱云军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教研、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校本教研是推动课程改革进一......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五篇)

    手上有技术 脑中有智慧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心得体会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学习心得

    《教师怎样做校本研究》学习心得 校本教研是推动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内在动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又是促进教师提升自身素质,逐步提高教......

    中医药文化研究发展简述

    中医药文化研究发展简述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灵魂和根基。中医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发生发展流传演变的过程中无不渗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