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党委机关报怎么办好
新时期党委机关报怎么办好?
李良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各级党委机关报(下称党报,仅指我国的党委机关报)在参加、推动社会的变革中不断地改变自己,成绩显著,面貌一新,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日益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与此同时,党报在进一步的改革中也面临着新的情况。随着全国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方式在变化;随着四化建设的发展,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多样;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繁荣,各种类型的报纸越办越多。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党报如何作进一步改革?这里有不少新的矛盾需要解决。许多同志感到,老的办报路子走不下去了,新的路子尚不成熟,仍需不断探索和总结。我曾经参加过一些报纸工作讨论会,也向一些省(市)、地(市)党报的记者和编辑、总编和副总编们讨教过。现在,我把有关的议论和我的想法归纳一下,提出以下问题,供大家进一步研究。
(一)党报的机关报是党委的一个宣传机构。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必然引起党报宣传任务的转变,党的工作方式的改变自然也会引起党报宣传的改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当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党的十二大更明确地提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服从、促进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与此相适应,党中央明确地提出了机构改革中必须实行党和行政、企业分工的问题。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指出:“党的工作和政府的工作,企业事业单位中党的工作和行政、生产工作,必须适当分工。党不是向群众发号施令的权力组织,也不是行政组织和生产组织。党当然要对各方面的工作和各项生产建设事业进行领导,而这种领导要充分有效,就必须熟悉业务,结合业务去进行。但是,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的领导,是对于干部的选拔、分配、考核和监督,不应当等同于政府和企业的行政工作和生产指挥。党不应当包办代替他们的工作。„„今后,各级党委要经常讨论和研究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纪律问题,党的组织的改善和发展问题,等等。”这段指示不但明确了党和政府、企事业的分工,规定了各级党委的经常性任务,也指明了新时期党报的办报路子。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以党代政、各级党委包办一切的现象十分普遍。与此相适应,党报的宣传内容也包办一切。它们不但在一点程度上代表党委,而且代表行政部门、各行各业的业务部门去指导人们的各方面活动:教工人怎样做工,教农民怎样种田,教教师怎样上课,„„这是不是党报工作中的“党政不分”“党企不分”呢?各方面都想具体抓,必然会主次不分,“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削弱了党报本来应该担负的任务。
根据十二大精神,党的工作和政府工作、企事业生产业务工作应该实行明确分工。与此相适应,我们的报纸是否也应该考虑有个分工问题。即党报不要过去地去反映、指导行政部门、企事业部门的具体业务工作和生产过程,而集中精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抓干部、党员、群众的思想教育。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当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抓思想教育要结合业务、生产去做。这就要善于把隐含在具体业务、生产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挖掘出来,从个别经济现象上看出普遍性的原则问题,而不是就生产抓生产,陷在具体的事务堆里。
(二)现在报纸的版面越来越挤,各种专栏日益增多,这是几乎所有党报的共同现象。听说有些党报正考虑改版,从四版增为六版、八版。但是,如果按照现在这样,各种读者需要都要满足,各条战线都要反映,各项工作都要指导;这个不能少,那样不能丢,专栏专版一增再增,那即使扩大一倍篇幅也还是容纳不下。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现在办党报和过去面临的历史条件不一样了。
革命战争年代的情况暂且勿论。解放以来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在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的情况下办报,党报以反映政治运动为中心,报道经济建设只处于从属地位;而经济建设在僵化的经济模式下,企事业生产没有自身的活力,一切听命于指令性计划。报纸也就根据指令性计划来指导生产。这种“一刀切”的指导,简单易行。而现在,日趋现代化的大生产,日益精细的分工以及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已使党报过去那种面面俱到、指导一切的宣传方式无法胜任。以农业为例,比起工业来,农业战线还算单纯一些,但现在的农业战线也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过去的观念是:农业=粮食=北方的小麦加南方的水稻,农业报道围着季节转。现在的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情况千变万化,生产千行百业,人们的要求千种百样。生活条件改变了,如果我们还按老办法抓农业报道,企图对农业的具体工作、具体生产任务作指导,不但办不到,也办不好,对实行承包责任制、从事多种经营的农民来说,也不感兴趣。
社会条件的改变,已使一家报纸无所不报道、无所不指导的年代成为历史的陈迹,它要求党报从宣传内容到宣传方式都得加以改变。
(三)过去党报试图指导一切的办报方法,还有一个具体的历史原因。从建国以来,一般来说,一个省、市基本上是一家省、市党报,广播的影响远远不及报纸,电视极少,从而造成“一家党报,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一个传统观念:新闻事业=报纸=党委机关报。在这样具体情况下,党报不但要承担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任务,还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了现在的各种专业报纸和专门对象报纸的任务,担负起宣传党的思想、传播信息、介绍知识、提供娱乐等等新闻事业的全部功能。条条块块要兼顾、各条战线要平衡、各种新闻要协调、干部群众都要考虑,这就不能不使党报的负荷很重,内容十分庞杂。
近几年来,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早已打破了党报的“垄断”局面。不但广播电视拥有的听众、观众越来越多,而且在报纸中,各种类型的报纸越来越多,信息报、市场报、法制报、科技报、青年报、农民报、早报、晚报等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党报发行已不占明显优势。据1984年3月底统计,各级党报的数量和发行量分别占全国报纸种类总数和总发行量的三分之一强和五分之一强。各种职业、各种年龄层次、各种兴趣爱好者都可以自由订阅到自己所需要的报纸和杂志。
在这样情况下,各报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竞争是促进报纸改革的强有力的杠杆。但我们国家毕竟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搞无政府的自由竞争,相互排斥、并吞。各类报纸应该在竞争中有所侧重、有所分工,共同发展。
新闻事业的发展给党报从宣传内容到形式的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使得党报可以把其他一些报道内容分转到有关的专业报纸上去,而突出自身应该承担的任务。
(四)那么党报应该侧重于哪些方面的任务,突出哪些方面的内容?我们认为,党报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加强宣传报道的思想性,着重从政策思想方面去启发、影响、指导人们,以其光辉的思想征服人心、赢得人心。有些党报提出“加重搞活”的方针,“重”,指的是新闻、评论分量重,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活”,不仅指形式活泼,更主要的是思想活跃,理论联系实际,充满活力。“重”与“活”也是相互渗透的。
各级党报都是综合性报纸。党报这样的机构有它的优势,既能及时把握中央和地方党委的精神,又对实际情况有迅速全面的了解。这就使党报能把上下结合起来,能把党中央指示精神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源源不断地向社会提供来自实践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路子,提出新的问题,总结新的经验。党报应该成为党委的智囊团、社会的思想库。
鉴于上述的认识,党报的内容是否可以侧重于:
――宣传党的重大的方针政策。这种宣传要和本地的实际相结合,不是做“扩音器”“收发室”,或者用些材料来图解、印证一下政策条文,或者采取大哄大轰的办法表表态、造造声势,做些表面文章。
――不断提出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倾向性的问题,以及人们迫切要求解答的关键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深思,启发人们去探讨。
――抓一些有普遍教育意义、震动人心的重大典型,像海盐衬衫总厂、步鑫生和《胡扬泪》那样。
――扶植带有方向性的新事物,总结带有方向性的新经验。
――揭露、批评严重妨碍“四化”建设、妨碍党的方针政策落实的典型事例、人物和错误思想,监督党和政府的各级工作人员。
――反映人民群众、广大党员对党和政府工作以及当前社会生活的重要意见、建议、愿望。
――讨论重要的学术、理论问题,从思想学风方面促进学术理论的发展。
――抓好党员的思想教育。
――当然,还应及时报道国内外、省(市)内外重大新闻事件。
是否可相应减少目前党报上的有些内容:
――会议新闻,尤其是业务会议。
――可登可不登的动态新闻,像生产动态、市场动态、开业开工开幕消息、文艺演出等。
――生产业务消息。――一般的社会新闻。
――偏重于知识性趣味性的内容,尤其是不必靠连载小说来吸引读者。
(五)党报的内容安排涉及到党报的形象问题。在广大读者目前,党报应该具有什么形象呢?党报应该是张内容严肃、思想性强的报纸,特别在政治思想领域有很高的权威。
当然,严肃不等于板起面孔、居高临下来“训人”。党报的权威性也不能仅仅靠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还要依靠党报自身的努力。例如,在目前,新闻失实还很严重的情况下,党报能够旗帜鲜明地维护新闻真实性,对本报所刊登的新闻从严要求,凡失实新闻,一经核实,立刻登报公开揭露,作自我批评,为各报树立榜样,从而使新闻失实现象有根本改观;对于群众中的思想疑虑,党报能够在言论中迅速反映出来,作出合情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使群众能够豁然开朗;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不良倾向,对于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人和事,党报敢开第一腔,敢放第一炮,敢于碰硬;群众的来信来访,党报能够件件有着落,有交待,凡必要又可能见报的,一定经过调查、核实见报,从而使读者从党报的信访工作中感到党的温暖、党的关心,感到党和人民心相连,等等。
如果能做到这样,人民群众就会感到党报是可信的、可亲的、可敬的。可信、可亲、可敬、这就是党报在人民群众中应有的形象。人民群众愿意向党报反映情况,倾吐自己的心声,党报自然就会有权威性。有了这样的权威性,一张党报在社会上将会产生何等巨大的力量呵!
凡是受到党报表扬的任何单位和先进人物,就会感到莫大光荣;凡是受到党报批评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就会感到有莫大的压力,非立即改正、处理不可;就连在党报上刊登广告的客户也会有一种荣誉感、责任感。在历史上,我们党报曾有过这样的权威性,像延安的《解放日报》、重庆的《新华日报》。现在我们要高举党报的旗帜,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六)党报要加强思想性,就新闻而言,就必须加强深度报道,而不仅仅报道面上的动态。举个例子,《解放日报》刊登的《上海造船业优势渐失弱点突出》这篇报道(1984年10月12日),反映了从七十年代末起,我国造船业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船价吸引了大批外国船东,使造船业进入黄金时代。但近几年来,外国船东的流向东移日本,形势急转直下。原因是日本的船价从过去比我国高15%到现在逆转为比我国低10%,交货也快于我国。这又是由于日本抓紧了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等。这篇报道不但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新情况,而且一层一层地开掘下去,显示出报道的思想深度。这就是值得提倡的深度报道。
要一层层开掘下去,把一个思想讲深讲透,新闻就要有一定篇幅,相对来说新闻就长些。这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新闻还要不要短、快、新?“短、快、新”,是在打倒“四人帮”以后不久,作为“假、大、空”对立面提出来的,这当然有它的积极意义。在需要和可能的条件下,新闻尽可能短些、快些、新些,是正确的。但也不能片面说“短总比长好”“越短越好”,并对新闻加以严格的字数限制。这样,有些新闻就只能写成动态和简讯了,不可能深入发掘下去。党报新闻的篇幅应服从于需要表达的内容,服从于党报的任务,而不是唯短是从。当然文字力求精粹,这是不在话下的。
广播、电视的特点决定了新闻必须短;信息报主要任务是向社会提供信息。对于它们来说,“标题新闻”“百字新闻”是适合的。党报新闻要强调思想性,要加强深度报道,这就免不了要比广播、电视、信息报上的新闻长些。如果内容确实好,读者还是要看的。
(七)“综合宜少,典型宜多”,长期以来是党报工作的一个传统。而在目前的情况下,有不少同志逐渐在改变这一看法,不少党报也正在改变这一做法。
我们在前面说过,近几年来,随着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实行,社会生活、社会生产日趋复杂多样,人与人之间、各行各业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大大加强,人们很自然地要关心全局,人们越来越需要对社会有宏观的鸟瞰式的完整了解。但另一方面,目前,党报上的新闻还是一事一报、一时一报多。这样即使天天读报的同志也无法把所有情况综合起来,求得对各条战线、对社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就迫切要求新闻报道注意从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中综合地反映现实。所谓纵向联系是指完整地报道一个重要事件、一条战线、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内发展过程、现状和发展趋势;所谓横向联系是指各条战线之间、各个地区之间、各行各业之间相互关系的情况。通过这样的综合性的报道,力求把现实社会一幅真实、完整的图景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省(市)内外的形势。
当然,加强综合性报道,并不是说削弱典型报道。对于党报来说,先进典型可以起一种榜样的作用,给人们开拓前进的道路。这几年来,报纸上宣传的一些典型,像步鑫生、蒋筑英、朱伯儒等先进人物以及一大批先进事业,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而这样的典型,在党报上反映得也还是不够的。
总之,党报上的动态报道和深度报道应该并重,综合报道和典型报道应该并重,从而构成党报新闻报道的四个层次:
动态新闻――简明扼要、迅速及时地反映最新发生的国内外的重大事件。
深度报道――夹叙夹议、有述有评,对重大新闻事件和重大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具有比较深刻的见解。
综合新闻――全面地提纲挈领地综述一个方面、一段时间的新情况。
典型报道――深入地报道一个新闻人物、一个单位的突出表现。通过它,指引方向,开拓道路。
这样,党报的新闻报道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能迅速及时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八)开拓党报的新路子,办出高质量的党报,关键当然在于提高党报工作者的素质,建立起一支高质量的记者编辑队伍。
党报的特点,决定了对党报记者和编辑的要求,不但要有新闻工作者的共同修养,还特别需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具有高瞻远瞩的分析、概括能力。要有一些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家和专栏作家。当前,党报工作者的理论水平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环节。不少记者只能写一些动态新闻,不大善于写分析性新闻,也不善于写综合新闻。在采访过程中,抓不住要点,看不出问题,在新闻中也就提不出问题来。提高来。提高党报工作队伍的理论素质是党报改革的当务之急。
同时,党报的特点还决定了党报工作者要有很强的党性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言行一致,大公无私,不畏强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党报工作者理应成为新闻战线的楷模。从他们身上,应该让广大群众看到共产党人的先进形象。
(九)在党报改革中,报纸的发行量和社会影响是各报考虑很多的问题。
把党报办成内容严肃、思想性强的报纸,有些同志担心,这可能会使党报的发行量下降,党报在社会上的影响降低。
首先我们要承认,党报不可能把社会上的读者都包下来。从整体上看,不管是党的机关报还是非机关报,都是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有一部分读者不订阅党报,转而去订阅其他报纸,他们还是我们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读者队伍,受到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影响。
报纸的发行量当然和报纸的社会影响有密切联系。报纸没什么销路,那自然谈不上有多大社会影响。但是,社会影响是复杂的,包含多层意思,有对政治思想的影响,有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有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不同报纸可以着重于不同的影响。一份内容严肃的思想性强的报纸或大众化通俗报纸主要在政治思想上发挥影响,市场报、信息报主要在经济活动上发挥影响,而晚报或大众化通俗报纸主要在日常生活方面发挥影响。这不能单纯以发行数字来衡量。举例来说,英国的《泰晤士报》,以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社会名流为主要读者对象,一般人都公认它对英国和世界许多国家的政治、外交事物有重大影响,但它的发行量一般在四十五万份左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和该报同在伦敦舰街出版的《每日镜报》,以社会基层群众为主要读者对象,大量刊登社会新闻,发行量高达四百万份左右,等于《泰晤士报》的十倍,但在政治思想上的影响力则不能和《泰晤士报》相提并论。我们把党报办成内容严肃的思想性强的报纸,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对企事业单位的具体生产任务的影响也许会降低,但对人们在政治思想上的影响和指导作用一定会增强。人们拿起党报来读,主要不是为了寻求日常生活的知识,获得娱乐,满足业余爱好,而是从党报中来了解国内外大事,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寻求前进方向,解答思想上、工作上疑难,学习思考、创新„„这将对我国的“四化”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
作为一张内容严肃、思想性强的报纸,党报读者机构会发生变化,有一部分群众可能转向其他报纸,然而一大批干部、党员及一大批中年读者会成为党报的基本读者。这批人的数量是相当大的,只要报纸办得有质量,是能赢得读者的。同时各地党报一般都拥有比较齐全的设备和比较多的新闻人才,在经营管理上完全可以考虑创办其他类型的小型报,以及发展第三产业,实行“以丰补歉”。
第二篇:新中国成立后各大军区党委机关报
新中国成立后各大军区党委机关报
新中国成立后各大军区党委机关报
一、解放初期六大军区党委机关报(1949-1955)
1、东北军区党委机关报--《前进报》
2、华北军区党委机关报--《华北解放军》报
3、华东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前线》
4、中南军区党委机关报--《战士报》
5、西南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战士》报
6、西北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军队》报 二、十二大军区党委机关报(1955-1956)
01、沈阳军区党委机关报----《前進報》
02、北京军区党委机关报--《戰友報》
03、济南军区党委机关报--《前衛報》
04、南京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前線》
05、广州军区党委机关报--《戰士報》
06、武汉军区党委机关报--《戰斗報》
07、成都军区党委机关报--《戰旗報》
08、昆明军区党委机关报--《國防戰士》
09、兰州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軍隊》
10、新疆军区党委机关报--《解放軍》
11、内蒙古军区党委机关报--《內蒙戰士》
12、西藏军区党委机关报--《高原戰士》 三、十三大军区党委机关报(1956-1967)
(在上面十二大军区上,增设福州军区)
01、沈阳军区党委机关报--《前進報》
02、北京军区党委机关报--《戰友報》
03、济南军区党委机关报--《前衛報》
04、南京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前線》
05、广州军区党委机关报--《戰士報》
06、武汉军区党委机关报--《戰斗報》
07、成都军区党委机关报--《戰旗報》
08、昆明军区党委机关报--《國防戰士》
09、兰州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軍隊》
10、新疆军区党委机关报--《解放軍》
11、内蒙古军区党委机关报--《內蒙戰士》
12、西藏军区党委机关报--《高原戰士》
13、福州军区党委机关报--《解放前線》后改名为《前線報》 四、十二大军区党委机关报(1967-1968)
(在上面十三大军区上,将内蒙古军区降为省军区)
01、沈阳军区党委机关报--《前進報》
02、北京军区党委机关报--《戰友報》
03、济南军区党委机关报--《前衛報》
04、南京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前線》
05、广州军区党委机关报--《戰士報》
06、武汉军区党委机关报--《戰斗報》
07、成都军区党委机关报--《戰旗報》
08、昆明军区党委机关报--《國防戰士》
09、兰州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軍隊》
10、新疆军区党委机关报--《解放軍》
11、西藏军区党委机关报--《高原戰士》
12、福州军区党委机关报--《解放前線》后改名为《前線報》
注释:
内蒙古军区并入北京军区。五、十一大军区党委机关报(1968-1985)
(在上面十二大军区上,将西藏军区降为省军区)
01、沈阳军区党委机关报--《前進報》
02、北京军区党委机关报--《戰友報》
03、济南军区党委机关报--《前衛報》
04、南京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前線》
05、广州军区党委机关报--《戰士報》
06、武汉军区党委机关报--《戰斗報》
07、成都军区党委机关报--《戰旗報》
08、昆明军区党委机关报--《國防戰士》
09、兰州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軍隊》
10、新疆军区党委机关报--《解放軍》
11、福州军区党委机关报--《解放前線》后改名为《前線報》 注释:
西藏军区并入成都军区。六、七大军区党委机关报(1985-2016)
(在上面十一大军区上,将乌鲁木齐、武汉、福州、昆明撤并)
1、沈阳军区党委机关报--《前進報》
2、北京军区党委机关报--《戰友報》
3、济南军区党委机关报--《前衛報》
4、南京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前線》
5、广州军区党委机关报--《戰士報》
6、成都军区党委机关报--《戰旗報》
7、兰州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軍隊》
注释:
乌鲁木齐并入兰州军区;
福州军区并入南京军区;
昆明军区并入成都军区;
武汉军区分别并入济南军区、广州军区。七、七大军区建制撤销,组建五大战区(2016年)
2016年,因为中国军队七大军区(沈阳、北京、兰州、济南、广州、南京、成都军区)的“军区时代”成已为历史,中国军队正式进入五大战区(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战区)的“战区时代”。
所有的军区党委机关报,生命永远定格在2016年1月15日。在这一天,各军区党委机关报已经纷纷发布停刊通知。
有分析认为,随着四总部(总参、总政、总后、总装)的更名,七大军区(北京、成都、广州、济南、沈阳、南京、兰州军区)重新划分,作为军区“喉舌”的党委机关报,将整体移交陆军部。
(吴越同舟编辑整理)
第三篇:新时期办好报纸副刊的几点看法(本站推荐)
新时期办好报纸副刊的几点看法
读书既多,年龄渐长,光阴日迫,不再想看报纸上的纯文学作品了。细析原因,大约有三:一是眼格高了,二是闲暇太少,三是阅历深了,现今的流行作品即使一些名家写的,读来也觉得不解渴。
或许有我这样经历、感受的人不在少数。所以,放眼报业,特别是一些新兴的都市类报纸,不少都缩减了副刊版面,有的干脆就取消了纯文学的副刊。说起来,人们都振振有词,不认为这样做仅是自己的偏好,而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所为。
4年前,我从报社领导岗位上卸任后,恰巧我们钱江晚报“晚潮”副刊编辑缺少,我就客串每周为其编一个版。结果,深入“晚潮”编务,却颠覆了我对报纸副刊的固有看法。接手之初,我想现在大家都在为生计忙碌,谁还有闲心来写副刊闲文,因此十分担心稿源缺乏。为有备无患,我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在版面上公布了我办公室的地址和电子信箱号码,欢迎来稿;二是预先向报社内的几位同仁(有的是编过副刊的前辈、有的是擅写散文杂文的高手)约了稿件,以确保开头两期稿件的数量质量无虞。
事情的进展出乎我的预料,我编辑的版面见报后,来稿的数量一天比一天多,起初是每天近百篇,现在是一周上千封,几天不打开处理,电脑邮箱就要爆满。
作者来自天南海北,甚至有旅居海外的侨胞,也通过国内的亲友发来稿件。从作者的名字判断,女性似比男性略多。而作者的身份,更是五花八门,有民工,有教师,有军人,有公务员,有公司白领„„而学生则从小学生到博士生,各层次的都有。细看来稿的内容,有写婆媳关系的;有写家庭生活的;有的逢节怀人,缅怀自己的亲人或师友;有的借物咏志,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抱负;有的怦击时弊,位卑未敢忘忧国„„总而言之,以讲述自己的经历,叙述自己的感受,表述自己的观点的散文、杂文居多。
作者如此,读者反响又如何?编了4年副刊,对此我有切身的体会。
发了一篇好文章,当天或第二天我就会接到赞扬的电话;所刊稿件中发生了文字差错或事实失误,马上就有读者来电来信纠正;有人一稿多投,有人抄袭剽窃,更是会遭到很多读者的谴责;而打这些电话写这些信件的人,大都和我素不相识。有位作者发了一篇有关“寻找古琴”的文章,一家电视台看到了,专门约他去北京,做了一档实地“寻琴”的节目;有的作者因在副刊上发了文章,而被几家出版社看中,出了专著;而“晚潮”上所刊发的不少佳作,曾被其他报纸杂志转载,有位作者发的一篇杂文,还被发行量逾百万的《读者》选作了卷首文。
事实证明,文学并未落“潮”,副刊仍受欢迎,之所以我们会有报纸副刊“可有可无”的错觉,是因为自己抽身在外,又缺少深入调研的缘故。
涉水试“潮”后的几点思考
副刊需求永远存在。
为何一拨拨人远离文学而去,又有一批批新的文学爱好者接踵而来?我觉得,这要从人的精神需求谈起。人,除了温饱等物质需求外,还有很多精神层面的需求。约而言之,至少有三方面是与文学直接有关的。
一是交流的需求。人生世上,辛苦遭逢,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真的是五味杂陈,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但人非草木,又是最富感情的,且有交流这种见闻、情感和思考的需要。二是求知的需求。一个人要在这纷繁的世上立足生存、谋求发展,没有学识是断不可行的。而人非生而知之,不管是自然、社会乃至哲学方面的知识,都要通过各类媒介传而播之,学而习之,才能掌握。三是共享的需求。人类文明,很多东西,说穿了是做给别人看的。如果说原始人披挂兽皮,主要是为了御寒;那么文明人穿锦着丝,恐怕大半是为了“夺人眼球”,锦衣夜行没人欣赏那是白搭,只有回眸频频,才算靓丽有型。
就报纸而言,上述这些精神的需求,如果具有社会性时效性的,或许可通过新闻的形式来实现。但很多需求事涉个人,诸如个人的情感渲泄、人生体验、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读了一本好书意欲推荐,写了一篇美文愿人品赏„„大约只能通过副刊来表达。
鉴此,虽有一拨拨“过来人”阅尽人间沧桑,远离文学副刊而去,却总有一批批“新人”满怀好奇、憧憬和热情,奔向这块文学“伊甸园”而来。
副刊要兼容并蓄,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副刊既有这样广泛且多样的需求,那么办刊就一定要兼容并蓄,与时俱进,面向未来。兼容并蓄可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从作者的队伍讲,包容性就一定要尽可能的大。各式人等,无论贫富贵贱,无论男女老少,都有精神层面乃至述诸文字的需求。我们一定要坚持开门办刊,切忌只用身边小圈子熟人同仁的来稿。其次从稿件内容来说,办刊取稿,一定不能仅凭自己的爱好,只用合自己口味的稿件。作者不问出处,坚持择优用稿,这是不带任何偏向的组稿原则。如果也有偏向,我觉得那应是“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组版倾向。文学是人学,而“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从某种角度看,世界的未来在青年,文学的未来也在青年。想当年,我们都是“文学青年”,如今我们这代老了或渐老,对文学的兴趣消了或渐消,但一定要看到,前辈中,有人与文学结缘终身而不悔;更要看到,晚辈中,仍有一批批新的“文学青年”在成长。网络上的“博文”风靡一时,作者以年轻人居多,虽与副刊著文表现形式不同,但热爱文学和热衷写作,实质是一样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作为过来人,千万不能自己结过婚或离了婚,就看不得隔壁老人续弦,邻家小青年谈恋爱。多用朝气蓬勃、感情充沛的年轻人的稿件,兼用底蕴深厚、与时俱进的中老年作者的来稿,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副刊既源远流长,又引领时尚,切实与“二十一世纪城市主流报”相匹配。
副刊要让人“开卷有益”。
兼容并蓄决非好孬不问,副刊的选稿还是应该有标准的。我编“晚潮”副刊,自定的标准是“开卷有益”。具体来讲,心中有这样一个标杆:不管什么来稿,要么你说的事情,对
读者有所借鉴;要么你抒的感情,能引起读者共鸣;要么你讲的观点,对读者有所启发;要么你写的美文,能使得读者愉悦。而要做到这些,关键是要有真情真感,真知真见。
我一周编一个“晚潮”版,虽然每次只能用四五篇稿子,但来稿每天三四百,读稿多了,我发觉大部分作者热情可嘉,但所写稿件的质量,却亟待提高。“晚潮”副刊的来稿,以叙事记人的散文为主,但大多记叙的是身边的亲人和生活的琐事。不是说这些人与事不能写,问题在于仅仅与一己有涉,太零碎、太肤浅、太婆婆妈妈。而一些议论文,不少缺乏新意,或老生常谈,或引经据典,或端着架子训人,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至于一些游记之类的“美文”,描写一下风景,抄一点有关景观的掌故,往往写成了导游式的说明文。读者读这类文章,难以得到情感的薰陶、知识的拓展、观点的启迪和感官的愉悦。当然,百里仍至千里挑一,总能找到相对较好的佳作。
副刊要服务到位,成为温馨的精神家园。
从某种角度来说,报纸也是一种服务性行业,副刊要办好,就一定要服务到位。精心编辑,减少仍至杜绝差错,是一种服务;及时、足额地向作者发稿酬,也是一种服务„„但我觉得,对于副刊编辑来说,公平公正地选用稿件,是对读者或作者是最好最重要的服务。古人用才,讲究“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要的是“任人唯贤”。我们今天办副刊选稿件,情况虽然没有选用人才那么要紧,但原则是可以参用的,那就是“用稿唯优”。一期“晚潮”副刊仅四五篇稿件,如果做人情,新闻圈内兄弟姐妹的来稿用用就足够了。如果攀高枝,约名人,重酬之下也未尝不能办到。这样的同仁报、名人刊,过去有过,现在也依然可以见到。
不是说同仁、名人的稿件不能用,质量好的,要用;有示范引领效应的,更要突出处理优先刊用。但凡事都有个度,同仁名人的稿子,质量也并非篇篇上乘。如果一味做人情重名声,副刊的质量就会下降,读者作者的兴趣就会转移,开门办报的宗旨就会落空。
我编“晚潮”,熟人的用稿量一般控制在25%~30%之内,腾出大部分版面,留给自发来稿。现在行业风气不正,有的作者以为报社也这样,因此会通过各种途径来跟编辑打招呼、套近乎。碰到这种情况,我总会向他们解释,本副刊用稿的原则是“好中选优”,只要你来稿的质量好,面孔熟不熟不在乎。而事实上,“晚潮”采用的稿件,大部分是自发来稿。现在电脑处理稿酬,作者姓名地址填过一次,便有存档。而无数次,我在开稿费单时输入作者姓名,电脑的提示却是空白,说明这个作者是第一次见报,所发稿件于本报还是“处女作”。我这么说,有人还将信将疑,待到3月底晚报全面改版,我编的那期“晚潮”版面处理衔接有误,竟把头条作者的工作单位“安徽省芜湖县实验学校小学部”也印了上去,这才相信偏远地方素不相识的作者,在晚报副刊也能上头条。
择优用稿,不但使读者能开卷有益,不致浪费宝贵的时间;而且使作者能公平竞争,见报的有机会扬名取酬,落选的也能从阅读胜出者的稿件中,看到对方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从而改进今后的写作。这样,读者、作者、编辑通过版面得以沟通交流,报纸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公众的精神家园。
(人民网-传媒频道 钱江晚报原副总)
第四篇:机关报创刊周年寄语
以创刊三周年为新起点
强音奏响“顶级发展”主旋律本报编辑部
寒来暑往,岁月悠悠。
蓦然回首,令人感慨。一张张飘着墨香的报纸无不记载着跨越发展、加速崛起的辉煌历程;一本本合订刊无不浓缩着县委、政府励精图治、科学实干的丰功伟绩。创办三年,谱写了干群同心、共谋发展的瑰丽篇章,记录了举全县之力建设“xxxx”的辉煌业绩,见证了招商引资项目由弱到强、地方财政收入由少到多、城乡居民和百姓收入由低到高等方面的足迹。创刊三载,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得到了广大新闻宣传工作者的呵护和厚爱。创刊三载,《xxxx》一路走来。2009年5月18日正式出版第一期,为小版对开四版,随之基层通讯员队伍、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于2010年5月创刊一周年之际,《xxxx》又在社会各界的呼唤下、广大通讯员的期盼中华丽转身,更名扩版为四版大报《xxxx》,发行范围涵盖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乡镇(街道、区)、各学校和村街。2011年5月,更值得庆贺的是,在我们两周岁生日之时,县四大班子领导发来题为《xxxxxxxx》的贺信,省市等多家新闻媒体也纷纷发来贺电、贺信,更有众多读者来信表示祝贺,这为我们又增强了克服困难、勇争一流的信心。
创刊三年来,《xxxx》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xxxx》牢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办刊宗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固安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的稳定、社会的进步、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千多个日夜,180余期报纸、750多个版面,7600多篇消息、通讯和评论,3000多幅图片,字里行间无不透视着对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忠诚和挚爱,无不凝聚着编辑记者们的心血和汗水。
县委机关报《xxxx》,担负着光荣的使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创造了优异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善于发现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新闻报道中。要距离基层群众再近些,不失时机地出现在新闻现场一线,采访闪光的第一手资料,唤起人们的阅读欲,使报道技巧新颖活泼、寓教于乐,为“xxxx”的奋斗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第五篇:浅谈新时期如何加强党委政法委自身建设
党委政法委是党领导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党对政法工作实施领导的具体组织形式和工作渠道。近些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加强党委政法委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稳定。近些年来,党委政法委一手抓队伍建设,一手抓社会稳定,协调处理了大量的政法综治工作的疑难问题,积极为全县社会的高度稳定
出谋献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党委政法委通过开展“星级创优”活动和公正执法树形象“教育活动”提高了干警素质,密切了警民关系,促进了严肃公正执法,推动了政法各项工作,建立了一支群众满意的政法队伍,政法队伍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加强了政法委机关干部政治业务素质建设,保证了工作人员政治过硬,业务素质一流。
3、加强了队伍管理。党委政法委为加强了政法干部队伍的管理,坚持管人管事相结合,大胆负责,代表党委重点,监督管理好政法部门的科、所、庭、队长,对社会影响较大的群众关注的案件实行了个案同步监督,加强对政法部门的执法监督力度,加强政法干部录用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严把干部进口关,疏通出口关,进一步完善政法部门的监督措施,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人,大监督,群众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认真地、大胆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一、当前党委政法委工作面临的难题
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的转型,各种利益格局的调整,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多,党委政法委的工作面临着许多情况,新问题,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三难”。
1、协管监督难:从党委政法委的职能上来说,党委政法委应一手抓政法队伍建设,一手抓社会稳定,而且两手都要硬。但是,就目前的状况党委政法委现在是“一手软、一手硬”,协管政法队伍软,维护社会稳定硬,党委政法委的职能未能充分发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工作体制上,造成党委政法委协管监督难。目前县一级政法委书记由当地党委常委担任,政法四家中,公安局长已进常委,政委和法院、检察二长都为副县级,司法局长为正科级,从行政管理上来说,这种行政级别的无差距或差距缩小,必然会造成行政管理上的混乱,造成党委政法委协管乏力。
2、依法行政难: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完全一致的,与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是完全一致的,与严格法律法规是完全一致的,政法工作决不能脱离党的领导。但是许多地方出现领导给政法部门批条子、“打招呼”,让政法干警做违背法律的事,出现点小事就动用政法干警,随意调动政法干警处理法定职责以外的其它事务,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非法干涉,干预政法干警依法执行公务,甚至出现对秉公执法的政法干警,打击报复的,造成政法机关依法行政难。
3、经费保障难:目前,许多地方对政法工作只算投入帐不算产出帐,更不去算保持安全稳定,优化投资环境带来的经济效益这个大帐。出现拖欠政法干警工资,挪用政法部门的办案经费和专项经费,影响了政法机关在新形势下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需要,影响了社会稳定。
二、处理好三种关系,全面加强党委政法自身建设
1、处理好“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党委政法委与政法各部门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新时期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党委政法委的职能作用,完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党委政法委要加大领导组织、协调、监督的工作力度,积极协助党委以及其组织部门,管理好政法部门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健全制度管理体系,形成有效的协管工作运行体系。同时,必须进一步完善政法委员会例会制度,政法机关向政法委请示报告制度,重大事项决定制度。只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使政法委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处理好“加强领导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政法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党委总揽全局,协调行使职权制,及时研究和解决政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共性问题,准确把握政法工作的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肩负起确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要支持、监督和保障政法部门依法行使职权,确保政法机关严格、公正、廉洁、文明执法,为政法机关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同时政法机关要切实加强党性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坚持维护党委领导的权威性和统一性,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增强党委政法委遇重大问题,重要情况工作,重要改革举措要及时问党委报告,做到令行禁止,政法机关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是完全一致的,政法工作决不能脱离党的领导。各级党委也要把政法工作的领导体现在贯彻党的正确实施上来,积极为政法机关提供组织保障与支持政法机关依法行驶职权。带头创造法治环境上来,坚持宏观指导与微观协调相结合,领导组织与督促推动相结合,弘扬正气与整治腐败相结合。政法各部门要树立大局观念,杜绝部门保护主义,相应支持,密切配合,共同致力于全盘工作大局。
3、处理好“从优待警与经费保障”的关系。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