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贷款诈骗主观非罪案例1
贷款诈骗——罪与非罪之间
案
发
2005年8月2日,H省T市B商贸有限公司D事兼经理S被T市检察院反贪局约谈,旋即因涉嫌行贿罪被T市公安局刑事拘留。(此前G银行T市X支行D副行长及该行个人金融业务部L经理已因涉嫌受贿罪被约谈后刑事拘留。
2005年8月15日,S、D被捕,L取保候审。
2007年1月4日,T市检察院以T检公刑诉(2006)118号起诉书,指控S犯贷款诈骗罪、行贿罪,D、L犯受贿罪、违法发放贷款罪,向T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此前的T检反贪移诉字„2006‟第1号†移送审查起诉意见书‡中三嫌疑人的排序是:D、L、S。)
2007年2月2日,T市检察院撤回起诉补充侦查。
2007年3月2日,T市检察院以T检公刑诉(2006)118-1号起诉书再次向T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本案经H省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延长审理期限1个月,在审理过程中,公诉机关发现案件需要补充侦查,提出延期审理两次。
公
诉 T检公刑诉(2006)118-1号起诉书指控:
2003年1月20日至2004年4月23日,被告人S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指使B商贸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编造并使用虚假的汽车消费贷款资料到G银行T市X支行办理汽车消费贷款,先后办理虚假贷款88笔,贷款总额33976000元,除以偿还贷款本息11097206.39元外,给银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2869793.61元。(原T检公刑诉(2006)118号起诉书中将“22869793.61元”表述为“主要用于偿还个人债务、购买个人房产、个人挥霍等”。)
被告人D、L明知B商贸有限公司提供的汽车消费贷款资料不真实,未严格履行审查义务,违规签批贷款,造成银行巨大损失。
S为从银行骗取贷款,于2003年8、9月间,分别送给D、L“IBM”和“SANSUNG”笔记本电脑一台;2003年9月为D支付其母亲住院费8168余元;2004年3、4月间送D现金60000元。
2005年2、3月间,D、L分别将笔记本电脑退还S。
T市检察院认为,S的行为已分别触犯•刑法‣第193条、389条、390条第1款,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以贷款诈骗罪、行贿罪追究其刑事责任。D、L的行为也应以受贿罪、违法发放贷款罪追究其刑事责任。为支持其主张,T市检察院提供了B公司账目等书证、被告人供述、证人证言、鉴定报告等证据材料。
辩
护
2007年8月17日,T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本案,我们作为被告人S的辩护人出庭参加诉讼。
质证中,我们及D的辩护人向法庭宣读和出示了如下证据:
1、部分B公司的账目证实S从公司支款后又通过银行将款转出去用于公司购车等情况。
2、T市K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与B公司签订的房屋转让协议书证实:2003年6月30日,K公司将坐落于学院路北路西侧、幸福花园小区东侧的一栋综合楼(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以56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B公司。
3、B公司还款承诺书(2005年7月13日)证实:B公司在与G银行达成还款意向后加大催收工作,多方筹集资金,决定全力配合银行做好还款工作。因为B公司购入两处房产,长期占用资金较严重。B公司截止到2005年7月13日欠G银行X支行个人消费贷款1598万元,B公司决定用两个月的时间分三批归还上述欠款。若上述还款计划不到位,B公司决定以坐落于学院路的公司房产作为抵押,以保证还款计划的顺利实施。
4、G银行X支行与S签订的协议书(2005年10月25日)证实:S同意将坐落于学院路68号的房产及土地、及该房屋的附属设施及其他附着物一并转让给G银行X支行,用于抵偿S借B公司名义以不同方式从银行取得的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双方同意以A资产评估公司对上述房地产及附属设施、其他附着物的评估价值扣除350万元(此款交T市检察院)后作为抵偿欠款的实际转让价格,不足部分双方另行解决。上述房屋后院尚未取得规划许可证的约800平方米地面建筑因与本协议所提房产不可分割,S保证G银行X支行从该建筑正常通行,现该建筑物暂行封存,待S办妥房屋产权证后,在另行评估,以评估价值继续抵偿余下欠款。
5、A房地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对学院路68号的房产及土地、及该房屋的附属设施及其他附着物价值的评估报告。(房产评估里面有道道,值得研究)
法庭辩论阶段,我们发表了如下辩护词:
一、B公司编造并使用虚假的汽车消费贷款资料获得银行贷款,辩护人对于这一点不持异议;但是S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观上也没有实施非法占有的行为,因而不构成贷款诈骗罪。
贷款诈骗罪,是指借款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在罪状的表述中,明确规定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这一主观要件,因而本罪属于目的犯。在该罪的构成要件中,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客观上必须有采取欺骗手段骗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数额较大贷款的行为,二者应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刑法‣第193条列举的构成贷款诈骗的五种情况与贷款民事欺诈行为表现一致,而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构成贷款诈骗罪的前提,是区分罪与非罪的关键。(客观上改变不了任何问题,只能从主观上解决问题)
行为人使用欺骗手段取得贷款行为本身,并不直接意味着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对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单纯根据损失结果客观归罪,认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对于以欺诈行为获取贷款用于生产经营,虽然款项已为借款人控制管理,但行为人主观上只有使用贷款的意图,而由于经营风险或意外原因不能归还贷款的,不应视为贷款诈骗,应以借款合同纠纷处理。2001年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法[2001]8号)明确指出:“应当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既要避免单纯根据损失结果客观归罪,也不能仅凭被告人自己的供述,而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确有证据证明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因不具备贷款的条件而采取了欺骗手段获取贷款,案发时有能力履行还贷义务,或者案发时不能归还贷款是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如因经营不善、被骗、市场风险等,不应以贷款诈骗罪定罪处罚。”同时强调,“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对于有证据证明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不能单纯以财产不能归还就按金融诈骗罪处罚”。
具体到本案:
1、B公司编造并使用虚假的汽车消费贷款资料获得银行贷款,应认定为贷款中的欺诈行为,但这一欺诈行为本身不能说明行为人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我们提请法庭注意:B公司与银行签订的•汽车消费贷款合作协议书‣中第七条约定,B公司“自愿为每一借款人(即买车人)提供保证,承担连带责任……”即买车人是假的,但还款的第一顺序责任人是B公司,B公司并未采取任何手段推卸、逃避自己的还款责任;B公司及被告人S并未卷款逃匿,而是在购买、扩大公司经营场所,试图扩大经营规模以便尽快偿还贷款。
2、B公司申办贷款系企业行为,不是S的个人行为,且贷款全部用于企业经营活动,孙个人未占为己有(这是问题的根源——是否用于个人使用直接决定了是否具备非法占有的目的);贷款逾期未能归还,是因企业经营失当、投资购臵不动产长期占用资金导致资金难以收回造成的,并非S主观上拒不归还。B公司贷款逾期未还,不是主观上拒不归还,而是客观上不能归还。
另外,正如侦查机关•关于犯罪嫌疑人S、D、L一案的说明‣第四条指出的,银行单方违约、停止发放汽车消费贷款也是造成B公司经营困境、不正常(迟延)偿还银行贷款的部分原因。而该•说明‣中第二条完全不顾及被告人是否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单纯以“资不抵债”和“巨大损失”来确认是否构成犯罪。
对逾期未还的贷款,银行曾几次向B公司催告,B公司向银行支付了部分加罚利息,并一再表示将承担还贷责任及违约责任。(案发前贷款人的态度非常重要:有无还款措施?有无态度明示?)
案发前的2005年7月13日,B公司曾向银行送达了•还款承诺书‣,声明:“我公司购入的两处房产……占用资金严重。目前……资金周转状况已有改善。我公司截止到2005年7月13日欠工行新华道支行个人消贷余额1598万元,公司决定用两个月的时间分三批归还。……若上述还款计划不到位,我公司决定以坐落于学院路的公司房产作为抵押,以保证还款计划的顺利实施。”
3、公诉机关将以S名义购买的、坐落于本市学院路68号和96号商业楼房产作为证明其贷款诈骗的一大罪证,而实际上该房产属于B公司的资产:购房合同是B公司与唐山康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签订的,购房款是B公司支付的,该房产完全用作B公司的办公、经营场所。之所以将该房产登记于S名下,是因为S是B公司的控股股东,实以避税为目的。S和B公司之间实际形成了隐名房主和实名房主的关系。(实为避税——这种办法也能想得出来,实在是让人非常佩服!实为避税,那么你能避多少税?房产收入都在谁的名下?是公司还是个人?如果是个人的,什么时间转移给了公司?这种转移是例行的还是突发的?——检察院应该刨根问题把问题弄得清清楚楚!)
4、公诉人向法庭提交了大量的S在B公司签字的借条作为S将贷款占为己有的证据,但该证据是有缺陷的、是片面的。
其一,由于B公司没有品牌代理权,在签得一个购车合同后,往往要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寻找品牌代理商购车再按照合同交付购车人。在向品牌代理商购车时,B公司常常交付现金,而现金只有S才能签字支取,所以才在B公司的账目中经常出现S的借条。至于S借条上没有借款项目及理由,完全是因为S是B公司的控股股东、以及B公司财务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
其二,B公司的全部财务账目均在本案侦查阶段扣押,我们在本案进入审理阶段后通过B公司的工作人员复制了其中一些材料,其中有大量的、由S以“其他应收款”名目交付B公司财务部门资金的财务账目,这些S的付款往往是与S的借款是对应的、与B公司的业务流程是对应的。因此公诉机关向法庭提交的证据是有选择性的、是片面的,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B公司的财务状况,也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B公司与S之间的资金往来状况。我们请求法庭向侦查机关和公诉机关调取B公司的全部账目,以利于准确地查明案件事实。(所有问题的关键都集中在证据上,)
综上,我们认为B公司及S确实编造并使用虚假的资料骗取了贷款,但S并没有犯罪故意和非法占为己有的犯罪目的,因而其行为不构成贷款诈骗罪。
二、关于行贿罪问题。
1、笔记本电脑:本案的另两名被告人均已在案发前将两部笔记本电脑归还S,S及B公司也欣然接纳,没有证据证明他们之间有行贿和受贿的犯罪故意,而是一种借与还的关系。
2、D母住院费:完全是D为其母亲在京求医治病期间遇到资金的燃眉之急求助于S时,S作出的扶危济困、雪中送炭的行为,而不论S与D之间是否有业务关系,而不论S事后是否有要求D返还的意思表示。强行认定为行贿不通人情、有悖常理。
3、六万元,公司资金,为公司获得贷款目的,不是个人犯罪。
根据本案的现有证据材料,我们认为被告人S不具备贷款诈骗罪的犯罪目的,B公司与银行之间贷款合同纠纷,应通过民事诉讼解决,而不是刑事追诉。公诉机关对S行贿罪的指控,事实认定错误、适用法律错误。
请法庭充分考虑我们的辩护意见,对本案做出公正的处理。
判
决
2007年,T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2007‟T刑初字第96号•刑事判决书‣。判决认定:
一、公诉机关指控S、D行贿、受贿犯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罪名成立;L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应认为是犯罪。
二、被告人S(或B公司)在客观上冒用他人名义或以本人名义虚构购臵车辆的事实,使用伪造的贷款申请资料丛银行取得汽车消费贷款人民币3396.7万元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根据有关刑法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月21日•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规定,认定贷款诈骗罪应当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单纯以行为人使用欺诈手段获取了贷款就认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就现有证据认定S的行为已构成贷款诈骗罪还存在不足之处。理由如下:(1)根据S在侦查期间的供述,其想购臵房产没有资金而找被告人D商量(在律师介入之前必须要把握住时机解决问题,检察机关办案把握的就是一个时机,第一次问话就要把证据做实是现在检察机关办案的要求!),在D的提议下采用虚构购臵车辆的事实骗取贷款;根据D、L在侦查期间的供述,其二人对S有些贷款采用虚假手段获取是明知的,起诉书对此也是予以认定(见起诉书第2页)。因此作为被骗的银行负责人D、L并非因S虚构事实而陷入或者继续维持认识错误,不排除S为购臵房产而与D、L内外勾结共同挪用信贷资金的可能。(2)司法实践中,资金流向是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重要依据。就现有证据来看,S将从银行取得的大部分贷款用于购臵房产、偿还银行贷款每月的本息、给虚假车辆交保险费用及偿还个人债务等,该案的资金流向是基本明确的,而缺乏认定其转移、隐匿、挥霍贷款方面的证据。(3)S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及未能偿还银行贷款的原因。根据S在侦查期间及庭审时的供述,其因购臵房产没有资金而采用虚构构臵车辆的事实骗取贷款,想用其所购臵的房产再进行抵押贷款来偿还从银行的贷款,由于其购臵的房产迟迟不能过户才未能实施成功,其当庭表示愿意用其所有房产来偿还银行债务;根据S与银行的贷款手续来看,其用虚假手段取得的贷款期限在其被刑拘时并未到期;根据侦查机关及T市人民检察院反贪局的办案说明来看,是“由于2003年11月,银行接省行通知暂停向B公司提供汽车消费贷款,S认为银行方面违约给其造成一定损失,从而开始不正常偿还银行贷款”。(4)S是否具有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由于对S现有的房产进行评估的数额巨大且此笔费用无法支出,检察机关未能委托评估机构进行评估鉴定,因此S是否具有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暂时不能确定。但S当庭表示愿意用其所有的房产进行偿还银行贷款,根据辩护人当庭所举的A房地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出具的函件来看,就当时的市场价格,S现有的房产应该能够抵偿银行贷款。(5)根据S辩护人当庭所举地还款承诺书、还款协议书等书证来看,S及B公司在银行催要下就偿还银行贷款的事情曾做过承诺,并且也愿意用其位于学院路68号的房产进行抵偿,其积极寻找偿还贷款途径,认定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银行贷款的目的的证据欠缺。并且根据双方签订的汽车消费贷款合作协议书,“双方发生纠纷时,首先由当事人各自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可向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本案不排除可通过民事诉讼方式解决该欠款纠纷。因此,S通过诈骗的方法获取资金,造成数额特别巨大资金不能归还的行为,并不具有该纪要所列的可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7种情形之一,(非法占有的7种情形:。•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为认定贷款诈骗行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客观标准,明确规定了可以认定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的7种情形:1.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2.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3.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4.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5.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资金的;6.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的;7.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返还的行为。另外,实务部门的专家进一步将其细化为10种具体情形:1.以支付中间人高额回扣、介绍费、提成的方式非法获取资金,并由此造成大部分资金不能返还的;2.将资金大部分用于弥补亏空,归还债务的;3.将至今大量用于挥霍、行贿、赠与的;4.将资金用于高风险营利活动造成亏损的;5.将资金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6.携带资金潜逃的;7.抽逃、转移、隐匿资金,有条件归还而拒不归还的:8.乱隐匿、销毁财务账目或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的;9.为继续骗取资金,将资金用于亏损或不盈利的生产项目的;10.其他非法占有资金的行为。
并且就现有证据不能证明其在案发前有抽逃、隐匿、转移、挥霍资金的行为,其还是有意履行偿还贷款义务的,故不能按贷款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综上,公诉机关对于被告人S通过诈骗的手段取得银行贷款的行为已构成贷款诈骗罪的指控证据不足,指控的罪名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纳。S及其辩护人对此项指控所提的辩解、辩护意见,本院予以采纳。
第二篇:骗取贷款罪的分析及典型案例
骗取贷款罪的分析及典型案例
河南洛太律师事务所
陆向辉
法条规定及相关解释:根据《刑法修正案
(六)》的规定,骗取贷款罪,是指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立法背景: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了贷款诈骗罪,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以其他方法,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在现实中存在有区别于贷款诈骗的行为,比如采用欺骗手段取得贷款,但是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或者无法证明非法占有的目的的行为,但客观上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情节非常严重,这样的行为就需要刑法规定罪名来规制,遂在刑法修正案六中增设骗取贷款罪。
该罪名存在的必要性:我们国家把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一种特殊对象,尤其在法律上做出比一般对象较为特殊的保护,设置了很多关于银行业务法律责任和特殊规定,在规定了金融诈骗罪的同时,觉得打击力度还不够,又新增了骗取贷款等新罪名,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我国正常的金融秩序,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但从罪刑法定原则出发,一个罪名的设置也应该严格遵守刑法的谦抑性,在对关于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给予特殊保护,及时行为人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客观上只要实施了骗取行为,就有可能触犯刑法,这本身就将该类行为由原来的结果犯加入了情节犯的因素,在经济活动日益活跃的现代社会,规定该罪名有其必要性,但决不能再对该罪名进行扩张或者类推解释。
问题:但在实践中骗取贷款罪的司法适用十分混乱,司法人员和学者在对贷款诈骗的解读上也有很多分歧。甚至不当扩大处罚范围使该罪成为了任意解释的“口袋罪”,很容易被公权力机关降低入罪门槛而滥用,或者不当限缩的入罪范围使该罪实际上形同虚设。此外,骗取贷款与贷款诈骗在实务中因为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界限不明,削弱了对贷款诈骗罪的规制力度。撇开个别案件存在的人为操控而故意混淆的原因,这种界限不清大都涉及对该罪基本构成要件的不当理解。很多人单单从文理解释的角度出发,理解该罪名只要实施对“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实施了“骗取”行为就构成骗取贷款罪,这有违立法本意。
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终归是一种金融机构和公民个体之间的民事活动,民事活动的原则要鼓励交易,当事人的意志自由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当事人双方基于真实的意思表示作出的处分行为,一般不需要刑法去保护,即使造成了损害结果,也应属于被害人自我归责的范围,既不属于骗取贷款罪的构成要件范围,刑法也缺乏干预的必要性。从比较法的角度看,日本刑法规定负责贷款人发放的贷款“即使它构成违背任务的行为,如果这种贷款主要是为了谋求公司利益而实施的话,那么,因不存在‘图利目的’,所以照样不构成背信罪”。所以该罪名就应该规制那些在手段上严重虚构事实并且做成危害后果的行为,并且通过民事或者行政手段无法惩处的行为。本文将从行为、因果关系和危害后果等方面对该罪名做一分析。行为包括行为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的各种骗取,因果关系比较特殊,包括欺骗手段和取得贷款的因果关系,也包括取得贷款后对金融机构造成的损失或者风险的因果关系,危害结果包括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和有其他严重情节。
一、行为
欺骗手段:骗取贷款罪的构成要求行为人在申请、取得贷款时存在欺骗手段。实践中,行为人为骗取金融机构贷款,往往同时实施多种欺骗手段以达到欺骗目的,然而,并非所有的欺骗手段都要纳入骗取贷款罪的规制范围。
从金融行业层面看,行业内部有着较完备的贷款审查制度和不良贷款清收、处理制度,遇到欺骗手段轻微的贷款纠纷时,应首先触发金融行业自身的抗风险机制,以提升抗风险意识和能力,而不是让刑法过度介入,否则不利于金融行业的良性发展。从刑事立法层面看,刑法在已经设立贷款诈骗罪的情况下,又增设骗取贷款罪,免去“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要件,对骗贷行为的惩治力度不可谓不大,因而更应遵循谦抑性原则进行规制。从贷款纠纷的解决机制及刑事司法层面看,我国民商法以及行政法规的相关规定,已经能够相对妥善地解决金融机构与贷款者之间的纠纷,且通过民事或者行政路径处理轻微欺骗手段导致的纠纷,效果更好。如果不区分骗取贷款手段的严重程度,将一些手段明显轻微的欺诈行为纳入刑法打击的范围,将导致打击面过大,也浪费司法资源。因此,区分骗取贷款手段欺骗性程度很有必要。骗取贷款罪的成文构成要件要素上看,关于骗取并没有手段的限制,只要行为人采取了欺骗手段,均可以构成。但是否只要提供了虚假的贷款资料就构成骗取贷款罪呢?实践中,银行商业贷款中,贷款人形式上需要提供的贷款资料名目繁多,恐怕很少有人认为凡借款人提供了不真实的贷款资料都能成为骗取贷款罪。该罪立法讨论中,“银监会认为,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行为,本身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由此带来损失的形成一般需要很长的周期,且损失是否最终形成,在实践中因缺少统一判断标准而很难判断。如果将‘造成重大损失’作为该罪的构成要件之一,则判断起来非常困难,不利于打击此类违法犯罪。银监会建议将该罪由‘结果犯’模式改为‘行为犯’模式,以是否实施行为作为构成要件,而不是以结果作为构成要件。即以‘数额巨大的’和‘数额特别巨大的’作为‘骗用贷款罪’成立的要件”。⑽但这一立法建议并没有得到采纳。因为在诸多贷款资料中,有一些并不是为了控制贷款风险,而是基于贷款行政管理(如统计)等需要提供的,对形成贷款风险不起实质性的作用。从现实情况看,借款人为获得贷款,对自己公司的经营情况作某种程度的夸大,早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如果因此认为这都是刑法上的欺骗行为,则扩大了本罪的规制范围。对商业上的担保贷款而言,关键是有无真实的有效的资产进行抵押,只要担保单位可靠和抵押物足额,其他资料、手续纵有虚假,也不致给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不致危害金融管理秩序。笔者的这种解释,在一些国家的刑法中也有规定,如在日本,是否成立不法贷款的背信犯罪,“要根据实质性的标准来判断”。“即使属于不当贷款,如果确实采取了设定担保等确保债权回收的必要措施,那么仍不构成背信罪。”。行为人虽然提供的资料有瑕疵,但该资料对金融资产的运行没有形成风险的,不应作为骗取贷款罪认定。实际上,作为商业贷款,银行借款合同的中心是围绕着借款与还款来进行的,至于合同规定的一些随附义务,也大都是围绕着贷款安全设置的。而担保抵押贷款,最主要的安全保证,就是担保和抵押物的真实、足额。
事实上,贷款过程中的欺骗行为形式多样,常表现为虚构主体、提供虚假担保、虚构贷款用途(提供虚假的合同)、改变贷款用途、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等。大部分情况下,这些行为都是可以通过其他规制方式调整的。从金融行业层面看,行业内部有着较完备的贷款审查制度和不良贷款清收、处理制度,遇到欺骗手段轻微的贷款纠纷时,应首先触发金融行业自身的抗风险机制,以提升抗风险意识和能力,而不是让刑法过度介入,否则不利于金融行业的良性发展。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发布的《贷款通则》对贷款的条件、流程、管理、法律责任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如要求在贷款时,借款人应当填写借款申请书并提供真实的贷款资料;《贷款通则》第71条规定了借款人不按借款合同规定用途使用贷款的,或者贷款在有价证券、期货等方面从事投机经营的,或者未依法取得经营房地产资格的借款人用贷款经营房地产业务的等,由贷款人对其部分或全部贷款加收利息;情节特别严重的,由贷款人停止支付借款人尚未使用的贷款,并提前收回部分或全部贷款。《贷款通则》第72条规定,借款人向贷款人提供虚假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资料的,或者不如实向贷款人提供所有开户行、账号及存贷款余额等资料的,或者拒绝接受贷款人对其使用信贷资金情况和有关生产经营、财务活动监督的,由贷款人责令改正。情节特别严重或逾期不改正的,由贷款人停止支付借款人尚未使用的贷款,并提前收回部分或全部贷款。所以,在没有造成损失或者没有形成遭受损失的风险时,该行为作为贷款纠纷处理是有依据的,如果都要入罪,行政上的处罚就失去了空间。
如果只是以一般的事实夸大或隐瞒非必要事实以取得银行贷款的,并不宜认定为骗取贷款罪,这在公民个人向银行申请房屋贷款的类型案件中尤为常见。此外,在银行诸多贷款资料中,有一些并不是为了控制贷款风险,而是基于贷款行政管理(如统计)等需要提供的,对形成贷款风险不起实质性的作用。借款人为获得贷款,对自己公司的经营情况作某种程度的夸大,虚高抵押物的一定价值早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也不应该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骗取”行为。
如某检察院办理的张某涉嫌骗取贷款罪一案: 2010 年11月,嫌疑人张某帮沈某购买位于三里屯的房子,在办理贷款时,银行要求沈某出具收入证明,于是张某就以甲公司名义开了一份月收入3.6万元的收入证明,因银行需要其提供甲公司的公司章程,张某就伪造了一份内容为“甲公司系沈某和张某两人出资成立”的公司章程,并在上述材料上仿造沈某签字。于是张某帮助沈某从银行获取房贷 261万元,后一直正常还款。本案中,张某申请银行贷款时有三个带有欺瞒性质的行为: 一是夸大了沈某的月收入,二是沈某只是公司经理但伪造章程 将沈某列为出资人,三是张某代替沈某签字。银行发放个人贷款真正要审查的是申请人是否具有还贷能力,该案中张某实施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欺瞒行为只有提供沈某月收入证明这一项,后面两个行为只是辅助证明沈某所在甲公司的信息,对沈某的月收入起到间接证明作用,所以嫌疑人张某涉嫌骗取银行贷款的核心行为 即提供了与沈某月收入不相符的证明文件。张某提供的收入证明虽然夸大了沈某的月收入水平,带有一定的欺骗性质,但是沈某在A公司担任经理确有较高的月收入,并且通过事后沈某按时还款的行为也能反过来印证其具有按时还贷的能力,因此张某夸大沈某月收入行为的情节过于轻微,不宜被评价为骗取贷款罪中的欺骗手段。
其二,“其他严重情节”的立法语言,包含了对入罪范围的扩张,更表明了对入罪的限缩。作为情节犯中的情节,虽然含义比较抽象,但不等于在司法中可以作漫无边际的任意解释,立法用“严重”作为情节入罪的限定,就表明在没有造成损失的情况下,一般是不需要入罪的。从该罪的客体是危及金融安全的角度出发,将此处“其他严重情节”解释为实际上是一种危险犯是可行的。因为,该罪常态的入罪条件是“造成重大损失”,即“导致一定数额的金融资金无法归还”,与其对应的入罪条件,从逻辑上应该与“重大损失”危害程度具有相当性。单纯采取欺骗手段获得贷款,没有造成“重大损失”的危险性,难以相当,只有在虽然没有造成现实的“重大损失”,但由于行为人的欺骗手段,使金融机构的“巨额金融资金陷入巨大风险”的情况下,才能危及金融机构贷款资金的安全,将其界定为有造成重大损失危险的,才具有相当性。实际上,刑法中的许多情节犯,看上去比较广泛,但司法解释为了减少裁量的任意性,控制入罪面,或者还原为数额犯,或者限定为危险犯,骗取贷款罪也理应如此。
因果关系: 关于因果关系,首先要联系到欺骗手段的严重程度问题,对于骗取贷款罪的欺骗手段应达到何种严重程度,实践中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达到使金融机构陷入错误认识,并实施相应放贷行为的程度;第二种观点认为,应达到使金融资产处于无法收回的高度风险的程度;第三种观点认为,应达到致使金融资产造成严重损失的程度。这三种观点各有侧重,但都不够严谨全面。
第一种观点只强调了欺骗手段与错误认识以及基于错误认识所作出的处分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忽略了这种错误认识及处分行为是否导致了足以科处刑法的风险或者后果。比如,行为人虽然虚构贷款用途使得金融机构陷入错误认识并发放贷款,但其并未置贷款于高度风险之中,同时还提供了真实足额的担保,那么,行为人的欺骗手段就未达到入罪要求的程度。
第二种观点恰与第一种观点相反,仅强调了欺骗手段与金融资产无法回收的高度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忽略了欺骗手段是否使得金融机构陷入错误认识并因此实施了发放贷款的行为。比如,行为人的欺骗手段被金融机构识破,金融机构基于其他原因如完成指标、谋取利益等,向行为人发放了贷款,那么无论该贷款是否处于无法收回的高度风险之中,行为人的欺骗手段并不在骗取贷款罪的规制范围内。
第三种观点强调了欺骗手段与损失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该观点除了与第二种观点同样忽略了欺骗手段是否使得金融机构陷入错误认识并由此发放贷款外,在对骗取贷款罪是否要求实际损失的理解上也存在偏颇。无论刑法条文还是司法实践,本罪并不以实际损失为必备要件,未造成损失而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人依然可能构成本罪。
笔者认为,骗取贷款罪中欺骗手段的严重程度应同时满足两重因果关系,且这两重因果关系是递进关系。
第一重因果关系,是指欺骗手段的严重程度与金融机构的错误认识和放贷行为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只有行为人的欺骗手段足以导致金融机构陷入认识错误并基于此错误认识而发放贷款,才达到骗取贷款罪的入罪要求。反之,如果金融机构并非基于行为人欺骗手段,而是基于其他原因发放贷款,即便该贷款处于无法收回的巨大风险,欺骗手段仍未达到骗取贷款罪的入罪要求。
实务中查处的一些骗取贷款类案件,借款人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确实向银行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些有瑕疵的贷款资料,例如虚构公司的经营情况、贷款的用途等,但银行经办该贷款的工作人员或者决策放贷的人员对这些材料本身的不真实性是非常清楚的;相关人员在了解真相即没有受到欺骗的情况下做出了放贷决定,使行为人获得了贷款。这种情况能否认定为本罪的“骗取”行为呢?理论与实务中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在骗取贷款犯罪中,不符合贷款条件的行为人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共谋策划、内外勾结作案,参与骗取贷款的行为,如果给银行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人既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又构成骗取贷款罪,按照从一重罪处断的原则,应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如果没有造成重大损失,但其他情节严重的,应构成骗取贷款罪的共犯。换句话说,对实践中存在的借款人和金融机构审核人员联手做局的案件,审核人员明知是虚构事实或虚假材料,但收受好处后仍将其作为真实情况,或者放宽审查标准,将有缺陷的贷款申请放行的情况,只要其目的是以不正当手段取得贷款,仍应作为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处理。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在欺骗行为的对象认定上,有认识上的误区。
一个骗贷案件发生后,人们习惯地说银行受骗或被骗了多少贷款。实际上,银行被骗受害固然是事实,但说银行受骗是不准确的。借款人欺骗行为作用和影响的对象应该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而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本身,银行等金融机构本身是无法受骗的。不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直接受骗,不等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不能受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完全有可能因为借款人的虚构事实而陷入错误认识,而代表银行作出错误的决定。换句话说,银行的意思表示是通过银行工作人员显露的,它的经营是通过具体的银行工作人员行为对外活动实现的,借款人的欺骗行为针对的是银行办理贷款的工作人员和具有决定贷款发放权限的人,而不是泛泛而论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本身,即“欺骗行为作用于法人中的自然人,即作用于法人中具有处分财产权限或地位的自然人,才可能骗取法人财产”。而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被骗的后果,往往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承担,银行等金融机构成为了骗贷案件的被害人。刑法中,行为对象与犯罪受害对象不一致的情况并不鲜见,如《刑法》第167条签订、履行合同被骗罪,受骗者是国有公司、企业中的相关主管人员和责任人员,而受害者则是公司、企业本身。
不过,作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他在从事某种违规活动时,既可能为银行本身的利益并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同意而实施,也可能是为了借款人利益而损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利益。因此,当银行的工作人员明知行为人提供了虚假的贷款资料而予以发放贷款,是否属于骗取贷款罪的欺骗行为,应分别情况处理。
第一,负责贷款的各环节银行工作人员明知借款人提供了不实贷款资料,为了本单位的利益,以本单位的名义决定向借款人发放贷款,由于他们代表了银行的意思和行为,发放贷款也不是基于错误的认识,因此,借款人不应构成骗取贷款罪。换言之,“在金融机构内部,处分财产的人并没有陷入任何处分财产的认识错误,而是在知道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将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进行非法转移”,不符合欺骗行为的构造。
第二,不具有决定权的银行工作人员明知借款人提供了不实贷款资料,但发放贷款最终决定者并不了解真相,决策者在陷入错误认识的情况下作出了放贷决定。此种情况下,实际上是借款人和银行的工作人员共同虚构事实,通过向具有决策权的银行工作人员行骗而获得贷款,如果造成了实际损失,银行工作人员行为符合违法发放贷款罪的构成特征,应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借款人应构成骗取贷款罪;如果没有造成重大损失,具有“严重情节”的,则银行工作人员和借款人应成立骗取贷款罪的共犯。
第三,具有决定权的银行工作人员明知借款人提供了不实贷款资料,不是为了本单位的利益,而是基于私情私利,仍然决定向借款人发放贷款,由于其目的不是为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利益,而是与借款人串通共同损害本单位的利益,故其行为实质上也就不具有银行的代表性,应属于骗取贷款罪的骗取行为,造成损失的,可以构成非法发放贷款罪,如果没有造成损失,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应构成骗取贷款罪。
第二重因果关系,是指欺骗手段的严重程度与金融资产处于无法收回的高度风险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贷款等金融资产本身具有风险属性,故而金融机构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风险控制机制,将贷款等金融资产置于可控的风险之下。因此,只有行为人的欺骗手段突破了金融产品的风险底线,置金融资产于不可控的高度风险之中,威胁到金融信用体系以及金融机构和社会大众的资产安全,该欺骗手段才达到需要刑法进行规制的严重程度,即便这种高度风险并未导致实际损失。反之,即便行为人的欺骗手段使得金融机构陷入错误认识并因此发放贷款,但未使得该金融资产处于无法收回的高度风险之中,则该欺骗手段未达到入罪所要求的严重程度。比如,行为人在虚构贷款理由的同时提供了真实足额的抵押,即使该抵押最终因不可抗力等非借款人原因贬值或者灭失,造成贷款无法收回,行为人的欺骗手段仍不应视为使贷款处于无法收回的高度风险之中。危害结果
这涉及对骗取贷款罪所侵害和规制范围的认识。关于该罪的性质,理论分析和实务处理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该罪是结果犯,“骗贷案件是一种结果犯罪,衡量是否犯罪的标准是,是否造成重大损失,如果达不到这一标准,就不算是骗贷”。另一种观点认为,从刑法规定看,骗取贷款罪是结果犯和情节犯并存的犯罪。行为人的骗贷行为,本身就已危害到了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在该类违法犯罪行为日益增多和严重的今天,理应通过刑罚来加以惩戒。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2010年《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
(二)》(下称《规定
(二)》)第27条规定,凡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等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或者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等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或者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多次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的,以及其他给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应予立案追诉。《规定
(二)》接近于上述后一种观点的立场。但从实务中看,大部分骗贷案件被立案而追究刑事责任都是建立在由于骗贷行为给银行造成了实际损失的基础上的,鲜有仅仅因为采取骗取手段获得贷款而没有造成损失就作为犯罪处理的,甚至一些典型案件中,被告人采取了欺骗手段,获得了巨额贷款,公安机关也已经立案侦查,但由于尚未形成损失而被检察机关认为不构成犯罪决定不起诉。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有所偏颇。首先,认为本罪是结果犯,只有造成了相关结果才能构成本罪的第一种观点不符合立法规定。立法已经明确,构成本罪有两种情况,一是造成“重大损失”,二是虽然没有造成重大损失,但有“其他严重情节”。虽然“其他严重情节”具体指何种情况,界定不清,比较模糊,但显而易见的是,其入罪范围比实际造成损失的范围宽。第二种观点虽然形式上有《规定
(二)》的依据,但入罪范围过宽,也未必符合社会现实和立法精神。骗取贷款行为的入罪,首先看行为人采取欺骗手段获取贷款后是否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在已经造成损失并达到立案标准的情况下,构成骗取贷款罪应没有异议。其次,行为人采取欺骗手段获取贷款后,虽然没有给银行或者金融机构造成损失,但案发时已经形成贷款风险,危及贷款安全,此种情况下,也应构成犯罪。如果行为人申请贷款时虽然采取了欺骗手段,但没有形成贷款风险,则行为人不应构成本罪。
其三,将欺骗贷款罪的最低入罪标准限定为形成贷款风险、危及贷款安全,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二元化”规制模式决定的。各国对欺骗贷款行为的规制模式和范围不一样,在美国,《美国联邦法典》第18篇第1014节规定的虚假贷款犯罪,只要行为人实施法律规定为犯罪的行为,即行为人向银行提交了虚假贷款申请,便构成既遂,而未必实际上取得贷款。《德国刑法典》第256条b(信贷诈骗)规定,对信贷诈骗的规定是一种行为犯的犯罪构成,其并不要求以非法占有目的作为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也不要求造成实际的危害结果为要件。⒀这与西方国家刑事立法定性不定量的“一元化”模式有关。而我国经济刑法的规制模式是典型的“二元化”模式。“二元化”的立法规制模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根据违法行为的危害程度,分别界分为一般违法违规行为与犯罪行为。只有达到了一定程度以后,才能引起国家刑罚权的发动。例如,俄罗斯刑法典中的“非法取得贷款罪”,只有贷款人提供了明显虚假的其财务情况和经营情况的信息,并造成了巨大损失的情况下才能构成。
众所周知,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分为担保贷款和无担保贷款,对商业上的担保贷款而言,关键是有无真实有效的资产进行抵押,只要担保单位可靠和抵押物足额,其他资料、手续纵有虚假,也不致给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不致危害金融管理秩序。在当初设立该罪时,正是因为骗取金融 机构信用与贷款,使金融资产运行处于可能无法收回的巨大风险之中,有必要规定为犯罪。而在担保真实足额的情况下,银行完全能通过担保物权实现债权,维护自身合法利益,不会产生造成重大损失的风险,或者说可以运用法律手段消解潜在的风险。由此,笔者认为骗取贷款的行为应当至少造成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重大损失的风险才能认定构成骗取贷款罪,现有判例也有印证,如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廖某某骗取贷款罪二审一案。原一审判决认定,被告人廖某某以欺骗手段取得被害单位工商银行湘乡市支行贷款人民币45万元,用于偿还个人债务等,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给银行造成重大损失,其行为已构成骗取贷款罪。宣判后,原审被告人廖某某以“用真实的姓名、房产证、土地出让使用证办理 贷款手续,并有房屋作抵押,不构成骗取贷款 罪”为由提出上诉。二审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人以一栋商住两用房作为贷款抵押物,该房屋经评估价值为91万元,房产证、土地出让使用证是真实的,只是用于贷款的结婚证、有关文书签名是虚假的。二审法院认为,上诉人廖某某虽然实施了欺骗手段,但是原审判决认定给银行造成重大损失的证据不足,不构成骗取贷款罪。虽然该案例中被告人骗取的贷款只有45万元,并没有达到司法解释所规定的100万元,但是从二审法院的判决依然可以清晰看出推理的逻辑。法官在这里进行了一个实质性的审查判断,即骗取贷款的行为究竟是否给银行造成了重大损失的风险。被告人在贷款过程中,提供了真实有效的、价值明显高于贷款额度的房产担保,也就是说被告人虽然未归还贷款45万元,银行也可以执行担保物权,上诉人未还的45万元并不必然等于银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即上诉人的行为没有给银行造成重大损失的风险。基于此,二审法院才在判决中认 定上诉人廖某某不构成骗取贷款罪。(类似案例还有朱恒忠被控骗取贷款案、邓宠被控骗取贷款案)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在担保充分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放贷与被告人提供虚假材料或者虚假陈述不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而是银行确信放贷资金不会陷于收不回的巨大风险之中而予以放贷。对于明显不会造成法益侵害的行为,是无论如何不能认定为犯罪行为。
典型案例:
一、朱恒忠被控骗取贷款案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中级法院(2016)粤12刑终186号刑事判决书)
裁判理由:对于上诉人朱恒忠及辩护人的上诉理由及辩护意见,经查,第一、上诉人朱恒忠在设置土地使用权抵押时,向肇庆市国土资源局提交了伪造股东会协议书及公司章程上刘某的签名,并向银行提供了没有真实交易的供货合同等材料,在向银行贷款的过程中,使用了欺骗手段,使银行相信其抵押登记材料的真实性,取得了银行发放的贷款。因此,足以认定上诉人朱恒忠向银行贷款的过程提供了虚假的贷款资料骗取银行贷款2500万元的事实。第二、虽然上诉人朱恒忠向鹤山建银贷款的过程提供虚假了贷款资料,但最高额抵押合同等证据证实,上诉人朱恒忠以肇庆长业公司的土地使用权设置了抵押,且上述土地的评估价高于其向银行的贷款数额。因此,上诉人朱恒忠向提供了真实、足额的抵押,未利用贷款进行任何非法活动,认定其行为给银行造成实际损失或给金融管理秩序造成实际危害的证据不足,不属于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之一规定的“有其他严重情节”,上诉人朱恒忠的行为不符合骗取贷款罪的构成要件。综上,上诉人朱恒忠及辩护人认为上诉人朱恒忠在贷款过程中未欺骗银行的意见理据不足,不予采纳,但认为上诉人朱恒忠不构成骗取贷款罪的意见理据充分,予以采纳。
本院认为,上诉人朱恒忠虽然以欺骗手段获取银行贷款,但其向银行提供了真实、足额的抵押,认定其行为给银行造成重大损失及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证据不足。原判认定上诉人朱恒忠犯骗取贷款罪的定性不当。上诉人朱恒忠及其辩护人所提不应以骗取贷款罪追究上诉人朱恒忠刑事责任的理由及辩护意见经查理据充分,予以采纳。
二、邵某某被控骗取贷款案
(来源:辽宁省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2014)葫刑抗字第00014号刑事判决书)
裁判理由:本院认为,被告人邵某某在从S信用社办理贷款的过程中,在信用社工作人员的要求下,以刘某新、昝某宇、阎某、张某宇的名义申请并提供足额有效担保,取得银行贷款人民币240万元用于生产经营,银行贷款到期后正常还本付息。其行为属于正常的民事行为,不应承担刑事责任。原审法院认定邵某某无罪的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关于抗诉机关所提,被告人邵某某使用他人信息获取银行贷款并私自改变贷款用途,属于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的抗诉意见,经查,关于邵某某使用他人信息取得银行贷款,是银行工作人员提出并要求其实施的,其目的是为了规避S信用社贷款60万元的贷款限额的限制。并不是邵某某的主动决定实施行为。从办理贷款及办理催款转贷的过程中看,银行对邵某某为贷款的实际使用人至始至终是明知的,并没有产生错误的认识。故被告人邵某某使用他人信息取得银行贷款的行为不能认定为骗取手段。关于邵某某改变贷款用途,经查,邵某某取得贷款后用于浴池经营,并未用于贷款合同约定的购买工程器械的用途。但邵某某将贷款用于浴池经营的行为依旧属于用于生产经营的行为,并未挥霍取得的贷款,其在贷款存续期间一直按照约定偿还贷款利息,后又全额归还贷款本金,没有给S信用社造成任何损失和风险。故被告人邵某某虽然改变贷款用途,但不能认定为骗取手段,对抗诉机关的抗诉意见,不能予以支持。
三、邓宏被控骗取贷款案
(来源:广东省高级法院(2014)粤高法刑二终字第212号判决书)裁判理由:对于上诉人邓宏及其辩护人所提上诉理由及辩护意见,经查,1、虽然现有证据不足以证实上诉人邓宏申请涉案500万元贷款时向兴业银行东莞分行隐瞒飞尔公司巨额亏损的事实,但《个人借款保证合同》、《个人经营创业借款合同》、《购销合同书》、《授权声明》等物证、书证及证人李某、王某甲、姜某等人的证言证实邓宏以个人创业贷款为由向兴业银行东莞分行申请500万元贷款向融光公司购买原材料,以虚假的《购销合同》和《授权声明》为申请材料向兴业银行申请该笔贷款;证人邓某乙、周某、肖某、邓某丙的证言及相关的银行流水清单等均证实上述所贷款项经层层流转用于向兴业银行质押贷款获得的450万元全部进入飞尔公司账户用于公司经营使用,并未作为货款支付给融光公司;工商行政部门的查询结果证明融光公司事实上并不存在;上诉人邓宏作为飞尔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供述其骗取贷款的目的系为了飞尔公司的资金周转和经营,且飞尔公司与融光公司之间的交易并不存在。上述证据相互印证,足以认定上诉人邓宏以个人名义,提供虚假申请材料骗取银行500万元贷款的事实。
2、虽然上诉人邓宏在向兴业银行东莞分行申请贷款的过程中提供虚假的贷款资料,但该笔贷款最终由担保人远大担保公司代为偿还,并未给兴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实际损失,亦未利用贷款进行任何非法活动,未给金融管理秩序造成实际危害,不属于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之一规定的“有其他严重情节”,上诉人邓宏的行为不符合骗取贷款罪的构成要件。
本院认为,上诉人邓宏以欺骗手段获取银行贷款,但未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也不具备其他严重情节。原判认定上诉人邓宏犯骗取贷款罪的定罪不当。上诉人邓宏及其辩护人所提不应以骗取贷款罪追究邓宏的刑事责任的上诉理由及辩护意见经查某,予以支持。
四、浙江七彩凤公司、张斌被控骗取贷款案
(来源:浙江省嘉兴市中级法院(2013)浙嘉刑终字第274号判决书)裁判理由:2008年7月14日,被告单位七彩凤公司“应用集成膜技术日处理印染工业废水2000立方米节水技术改造项目”获得平湖市经贸局备案,因要申报国家项目,被告单位七彩凤公司法定代表人被告人张斌让范兆科制作“印染生产线系统节水项目书”,项目总投资为5300万元。2009年2月,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对该项目制作了可行性研究报告。2009年11月,国家发改委通过了该项目的申报。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被告单位七彩凤公司未按要求建设节水项目,而采用廉价设备替换项目中的高价设备等手段,以达到通过国家验收的目的。2010年8月,被告单位七彩凤公司以节水项目名义,向兴业银行嘉兴分行申请专项资金贷款3000万元。为顺利取得贷款,被告单位七彩凤公司及被告人张斌隐瞒了上述情况,并向银行提供虚假的工矿购销合同。2010年8月30日、9月26日,被告单位七彩凤公司与兴业银行嘉兴分行签订两份合计3000万元的节能减排专项借款合同。后兴业银行按约将3000万元发放,由被告单位七彩凤公司支配使用。至案发,被告单位七彩凤公司仅归还本金400万元及相应利息,给银行造成重大损失。
关于上诉单位七彩凤公司、上诉人张斌及其辩护人提出其行为不构成骗取贷款罪的问题。经查,原判认定上诉单位七彩凤公司、上诉人张斌构成骗取贷款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不当,上诉单位七彩凤公司、上诉人张斌及其辩护人就此所提意见成立,予以采纳。嘉兴市人民检察院就此所提检察意见,亦予以采纳。
第三篇:最新诈骗案例
支付系统故障卡被冻结?女大学生被骗千元
警方提醒:利用支付宝诈骗又出新:“变种”
3月16日下午,在江苏省南京市读书的浙江女孩林某刚在淘宝上付过款,半小时后,她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你好,是某某同学吗?我是支付宝中心话务员。”电话中传来一个男子的声音。林某见对方叫出了自己的真实姓名,便放下了心中的疑虑。
对方说:“刚才支付宝交易中心系统突然发生故障,你的支付行为没有成功,系统暂时冻结了让你的银行卡。”
林某连忙问对方应该怎么办,对方告诉她,要到工商银行网上银行去解冻,但要先在官网上开通e支付。然后按照对方的操作进行去“解冻”,但是操作了3次,系统都提醒错误。
这时,对方提出帮林某解冻。林某不假思索就将银行卡号报给了对方。
过了几分钟,对方告诉林某,她的这张卡没有解冻功能,如果要开通解冻功能的话,账户里至少得有1000到2000元,但是开通是免费的。林某虽然心存疑虑,但考虑到他说的开通服务费是免费的就放下心来。她卡里没有那么多钱,只好从另一张卡里取出1000元,然后存到被“冻结”的工商银行卡里面。不久,她的手机接到一条短信,内容是支付宝发来的银行卡被支取200元的动态验证码,对方让林某提供给他,并说是要把卡上的钱先转到支付宝的一个安全账户上,等银行卡解冻之后再转给她。
过了半分钟,林某手机有收到一条被支取1000元的动态验证码,对方还是以同样的理由让林某说出了验证码。此后,林某越想越不对劲,赶紧给对方回拨手机,可号码根本打不通。这时,她意识到自己被骗了,连忙报警。
警方提示:一定要严格保护好自己的银行卡信息和身份证信息,更不能将手机收到的银行支付方面验证信息泄露。
2014年3月31日
盗走密码后把卡退回商城
胡某是某知名网上商城在浙江省的配送合作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该商城的购物“礼品卡”密码条刮开后能重新贴回去。
2013年10月底,胡某在该网上商城购买了9张“礼品卡”,价值8000余元。胡某刮开礼品卡上的密码条,购买了物品后,贴回密码条,利用自己是配送中心负责人的便利条件,以“客户未收件”为由将礼品卡退给商城。过了一个多月后,胡某发现一切“风平浪静”,认为该商城没有发现这个漏洞。随即利用同样的手法再次购买了8000余元的礼品卡,这次他刮开密码条后在网上以九五折的价格将礼品卡号和密码出售,随即又将密码条贴好并退卡。
网上商城发现这个情况后,立即派人到上海市公安局青浦分局报案。经过慎密侦查,2013年12月30日,民警在当地公安机关的协助下将胡某抓获。面对民警的询问,胡某承认了犯罪事实。此时的胡某追悔莫及,因为他将在3天后举办婚礼。
2014年2月17日
“假快递真抢劫”
近期,借口送快递进行抢劫的案件多发,“借口送快递,跟以前发生过的用上门抄水表、煤气表当幌子进行抢劫、盗窃的案件类似,只要知道了作案的特点,提高警惕,这类案件是可以预防的。
警方介绍说,这类案件呈现三大特点:
1、多集中在工作日的白天时段。此时,年轻人都上班去了,家里只留下老人,防范意识比较弱;同时,这也是快递员送货的时候,犯罪嫌疑人选择此时段作案,容易伪装,也容易得手。
2、伪装后作案。为了冒充快递人员,犯罪嫌疑人多使用自行车、电动车等交通方式,身着快递公司工作服作案,且随身不会携带较重、较多的作案工具。
3、被识破多不反抗。犯罪嫌疑人一般会采用试探方法敲打住户的大门,如无人应答则继续作案;如有人即以自己是快递公司投送快递为名进行掩饰,若被识破则立即逃跑,多不反抗。为此警方提醒,广大居民要掌握一些防范措施,以防被抢劫。
1、事先告知。目前网购的大多是年轻人,如果当天有快递,应事先告知老人;如果没有,即使有人敲门说是来送快递,在家的老人也不要开门,若遇异常情况应及时报警。
2、遇有陌生人敲门,应问明身份情况再决定是否开门;如果要开门,也只开个门缝看看这人手里是否有快递,千万不要再情况不明之下随便放人进屋。
3、如真遇上假冒快递员来抢劫的,先不要急着反抗,做到随机应变,及时报警;千万不要与对方“单打独斗”、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4、如果有条件,家里常备一两个简易报警器。邻里也要互相关照,发现形迹可疑的人及时报警。
5、楼宇门卫和保安应严格把好第一道门,明确来者真实身份后才能放行。
骗局做得太精密 90后小伙5天被骗180余万
4天时间,数次汇款,家住杭州的“90后”小伙小军(化名)被电信诈骗电话先后骗去了180余万元。当民警在某宾馆找到小军时,小军还以为是来抓他的。经民警问询情况后,小军才幡然醒悟:自己遭遇了电信诈骗。据杭州市公安局新闻办通报:从4月1日起至4月15日杭州市共发生以“公检法”名义,公民涉嫌犯罪为由进行电信诈骗的案件共17起,涉案金额达480余万。
一个宽带断网电话让90后小伙进入圈套。4月10日上午9点多,小军家中固定电话响起,小军接起电话,对方说,小军家中的宽带因为特殊原因即将断网,如有疑问可按相应按键转接人工服务。
小军于是按照录音电话的指示按了相应按键。这时对方一个十分甜美的女声传来,要求小军提供身份信息,帮忙查询断网的具体信息。但对方在所谓的查询以后告诉他的信息着实让他吓了一跳,说是因为他涉嫌一起诈骗团伙案,所以要对其住址进行断网,以利于案件调查。
小军说:“这怎么可能,我从来没做过这样的事情。”但对方也很肯帮忙,说要不你打个上海浦东区公安局的电话问问。
小军也就是从这一步开始被骗子牢牢地控制住了。
当小军拨通了所谓的“上海浦东区公安局”电话后,对方告知小军涉嫌一诈骗团伙案,并详细了解小军的身份信息、银行卡和经济情况。
随后,对方以要求对这些钱进行验钞为由,让小军在农业银行ATM机上以无卡转账的方式,将4700元现金转到指定账户上。之后,对方又以办取保候审为由,让小军转了1.2万元保证金到该账号。
步步都是陷阱 4天时间180万被卷走
当天,小军又收到对方在网上发的一个链接,上面有显示小军身份信息的通缉令。小军更是深信不疑,对方要求小军以24.8万元进行取保。因为钱没有凑够,小军以无卡转账的方
式先汇了3万元。
4月11日,小军按要求又凑了20.6万元,分别在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ATM机进行无卡转账。
4月12日中午,小军再次接到电话,对方将电话转接到一个自称为“杨警官”的电话上,要求小军交30万元的上庭保证金,并要求小军新开一张交通银行借记卡,入住宾馆进行秘密操作。于是,小军按要求办理了银行卡,到某宾馆开了房间。在宾馆房间,对方通过电话获得了小军新办卡的账户及密码,很快,这30万元转入了骗子账户。
之后,小军又接到一个“王检察官”的电话,要求再汇赃款保证金124万元。4月13日上午,小军从自己父亲的银行卡里取了40万元后,到建设银行ATM机上,以无卡转账的方式分别向对方提供的两个账户上汇款32万元和8万元。由于小军父亲的银行卡已被冻结,小军又办理了一张民生银行的借记卡,并要求父亲汇款90万元到自己新办的民生银行借记卡。4月14日早上,对方又电话联系小军,按照之前的方式,90万元随即被转走。
据警方统计,从4月10日到14日整整4天内,小军被骗子以“涉嫌犯罪”为由,陆续被骗去了180余万元。
骗子演得太真 小伙子彻底晕了
但这次会上当,他说可能是因为自己比较麻痹大意。另外,骗子演得实在太真,让他认为这一切都是真的。他说,现在回想起来,在和骗子通话过程中,不但骗子讲话的语气语调模仿得很真实,连背景音都制造得很真实。比如在和所谓的“民警”通话时,背景会传来对讲机的通话声,还有其他民警在受理案件的询问声。
另外,骗子还通过手机传给小军所谓的“法院案件受理电子凭证”上面都印有国徽的图案,看上去十分正式。但其实这是狡猾的骗子在小军手机里种下的木马程序,以截取小军的短信。这样钱被转走后小军就无法收到银行发来的短信了。
借着此案警方也再次提醒市民,对陌生来电要特别警觉,遇事要及时和家中亲人商量,凡事以公检法或其他行政部门名义打电话说你“涉嫌犯罪”,要求把钱汇到所谓的“安全账户、调查账户、指定账户”或要求开通网银索要密码的,一定是电信诈骗,赶快挂断电话,不要理睬。
2014年5月5日
“五不”防范宝典
骗子行骗过程中虽然手段层出不穷,花招屡屡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总是围绕你的钱袋子、银行卡进行“角色扮演”。只要保持清醒、留意识别,就能有效避免上当受骗。北京警方特意总结归纳出了“五不”防骗宝典:
一、不盲目轻信:
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不管骗子使用什么花言巧语,都不要轻易相信。接到这类电话后,要及时挂断,不回复手机短信,不给骗子进一步设圈套的机会。
二、不理睬:
要HoId住自己,不贪小利才能不受诱惑。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头脑清醒,不予理睬,以不变应骗子的万变。
三、不透露个人信息:
无论对方使用什么手段,我们就坚守一条底线:不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情况。
四、不汇款转账:
电信诈骗手法无论如何翻新,最后都会落在让你向他们提供的银行账号转账、汇款上。因此,对任何要求你转账、汇款或为你提供“安全账户”的陌生电话,手机短信,你大可直接说:“NO Way”然后挂掉,一概不要相信。
五、不自作主张:
当骗子在电话中要求你不要告诉家人、民警和银行工作人员时,建议你偏不信他这邪,拿起电话与亲朋好友联系核实,或直接拨110报警。
第四篇:消防诈骗案例
消防诈骗案件
近几年以来,我市发生多起打着“消防”旗号进行诈骗的案件,这些案件中不法分子大都通过电话或传真的形式向单位推销书籍,收取高额培训费,推销指定消防产品,编造虚假信息实施诈骗,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干扰了正常的消防执法秩序。
一、典型案件
1、借书索钱。2010年2月1日,经济开发区一药厂的汪小姐来电,称省消防总队有一名姓陈的处长寄过来价值人民币1980元的两本书《最新消防安全法律法规手册(上、下)》,并要求汪小姐尽快付款。此前,陈处长多次打电话过来称消防政策规定每个单位必须配备两套消防书籍。
2、培训推销。2011年8月23日,王人村张书记来电咨询:近日有一名自称是区消防大队的吴参谋打电话给他,说是要为该村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宣传,现场指导村民怎样救火,为村民开展免费消防安全培训。培训中,给每人发了一份《防火讲座意见表》,在最后一栏还写着:“转介下列安全器材(送货时付款):干粉含量90%灭火器(一公斤)249元/个。大家都应该订购几个消防器材放于家中,以防万一。”
3、冒充领导。2009年9月7日上午9点50分,市区一家宾馆赵经理接到一电话:我是市消防支队刘政委,你们宾馆有一些手续没有办理,现在你需要准备1680元和10张照片、身份证复印件1份到消防支队来。挂掉电话后,赵卫军又接到一条短信:我市消防支队不能收取现金,请在邮政办理,这是我们财务账号和户名,感谢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4、公文诈骗。2008年3月14日,我市一家保险公司的张先生收到一份《市公安消防支队紧急通知》。该传真要求“全市范围内的工矿、企业、事业单位、酒店、宾馆……进行新的消防安全条例培训,请贵单位将3560元培训费存入一个叫“张某”的私人工商银行账号,并加盖了名为市公安消防支队的公章。
5、处罚威胁。2011年9月2日上午,我市一酒店接到“区消防大队”的紧急电话通知,电话称:下午,省消防总队领导将带领检查小组进行突击检查!宾馆、酒店必须在今日上午办理、更换相关消防证,时间紧迫,接到电话后要立即将换证费用汇入“区消防大队”银行帐户。如果给好处费的话就可以让商家逃过检查。如果不给钱,就进行检查,并加大处罚力度。
6、假冒执法。2007年5月4日上午10时,我市某县一城乡结合部的一废品收购店,一人先出示假工作证骗称检查消防,后以店内消防设施不合格为由,要求事主高价购买他们带去的灭火器,否则,便以封店等方式相威胁。拿到钱后,开具收据,偶尔也送
一、两个灭火器。
二、作案手段
以下4种招数为冒充消防诈骗中的惯用手法,广大市民尤其是企事业单位、公众聚集场所等负责人,注意提防:
1、以消防培训为名,要求企事业单位缴纳消防培训费、赞助费、图书音像资料费;
2、假冒公安、消防执法人员,以上门培训消防知识、检修消防设施为名,强行推销各类消防书籍、图册、音像制品和消防器材;
3、冒充消防人员电话威胁,上门恐吓,推销器材;
4、以安全检查为名,采取恐吓、威胁手 段收取罚款。
三、提醒
遇到不法分子冒充消防诈骗时,社会单位和个人应做到“五注意”:
1、注意鉴别当事人身份真假,查验好有关证件;
2、注意及时与公安消防部门取得联系,证实活动真伪;
3、注意收集好证据,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积极提供相关线索,配合公安机关迅速破案;
4、注意保管好自己的钱物和电话号码、账号等,确保财物安全;
5、注意做好自身安全。
四、防范措施
据了解,类似的行骗手段近几年已经在全市各辖区企事业单位出现很多回,消防部门也多次通过媒体提醒市民谨防上当。对此,消防部门提醒企业及个人,消防监督员执法时都要穿着制式警服,随身携带相关证件,不允许指定购买消防产品,不收取任何费用。假如有此类上门推销行为,都是冒充消防部门名义骗钱的。一旦发现有类似行为,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拨打110向公安部门报案或挨打96119向消防部门举报,谨防上当受骗。
第五篇:经济诈骗案例
经济诈骗之:基础十四招
招数一:合同诈骗
这是犯罪分子罪常用的诈骗手段之一。在通常情况下他们一般先成立一个皮包公司(甚至虚构一个公司),这些公司往往从外表上能起到掩人耳目的目的),然后他们便与你签订购销合同,向你购货,货到后按月结款。先前的几次小数额交易,他们都会及时付款。别急,这只不过是骗你信任的手段而已,他们一般都会在最后一次要上一大批货后便人间蒸发,或是付少量订金拿走大批货物后消失在茫茫的中华大地上。
招数二:空头支票诈骗
疑犯在其作案初期,不会马上使用空头支票,而是先用现金进行小数额交易,以赢取你的信任,等你对他完全信任之时,他便会表示,想做大点,多拿点货,带现金不方便,希望能以支票交易,最后拿到一大批货物后,在支票到期前人去楼空,从而诈骗多家当事人。现有空头支票诈骗在顺德容桂地区的经济案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可千万要留神哟!
招数三:金蝉脱壳
通常疑犯会先租用一个商铺或是出租屋、甚至是空地,然后要求你送货到其租用的地方,并佯称卸完货后再带你去收取货款,可在途中,他们往往会想尽办法借故离开,等你发现不妥返回卸货地点时,货物早已被人全部运走。从2002年1月至今,顺德容桂地区已发生19起以此手段诈骗的案件,被骗货物包括电器、钢材、轴承、药材等。
招数四:以传真电汇单骗钱
疑犯向你购货,并把电汇单传真给你,待款到后发货。前几次交易都正常进行,等得到你的信任后,他们便急着要货,要求你收到传真后先发货,待货发出后,他们便马上到银行终止这笔汇款,利用传真电汇单与实际到帐时间的时间差实施诈骗。
招数五:运输诈骗
顺德区容桂货运专业一条街对广大企业的货物流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个别货物运输企业在管理上的不完善,却被不法分子所利用。骗子的手段一般是:先由一人在外地租房安装电话、专门负责接听电话,再伪造一假证件及假车牌,然后将假车牌装在货运车上,并在停车场等候,当你租用其汽车时,他们就以虚假的身份与货运部签订“运输协议”,帮你运货,从而将货运部的货物骗走。招数六:偷龙转凤
疑犯会先打电话给你,称有某种货物供应,并以一个比较优惠的价格吸引你,当你同意进货时,他们则要求你要先办一张汇票,传真过来,以证明自己的资金实力才肯发货。他们收到汇票的传真件后便克隆一张一模一样的汇票,然后佯称已发货,并来到你的公司要求验真票才能提货,就在验真票的时候他们便用克隆的假票偷换真票,再推说货要明天到,到时候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招数七:利用运输车藏暗格进行诈骗
疑犯在送货过程中,在运货的汽车中安装一个装满水或者装沙的暗格,然后运货给你,过完地磅后,把货物运到你指定的地方卸下,在返回地磅回皮的过程中,偷偷把水或沙放掉,这样就等于加重了货物的重量。这种手段主要针对建筑、有色金属等行业。
招数八:以代销为名进行诈骗
这类诈骗多发生在铝材行业和陶瓷行业。疑犯先注册一间公司,然后声称自己怎样怎样有实力,销售能力如何强大,接着先帮你买小量货进行销售,在得到你的信任后,便大量的要货(先销售后付款),金额越滚越大,就这样把你的钱给“袋”走了。
招数九:信用证诈骗
按理说信用证是最安全的结算方式,但仍然有人中招。犯罪分子主要利用当事人对信用证的运作过程不熟悉,故意设置软条款,使你在不经意间违反条款而导致信用证失效,从而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招数十:以合作为名进行诈骗
骗子主要是以低技术充高技术或是以低档设备充高档设备作为投入进行诈骗又或者投入的设备只能用他提供的原材料,另外就是投入资金后通过各种手段、借口,把自己投入的资金抽回来。
招数十一:发包工程诈骗
骗子通常会找一个准备建房子的地方,然后在附近租用一间房屋,装好电话,并印上某某房地产公某某经理的名片,伪造好建筑图纸、工商执照、建委批文等物品,准备就绪后便四处找建筑工程队,一旦联系上就带人来看工地,以骗取工程队的信任,再向工程队收取质量保证金、回扣或是要求当事人支付投标保证金等骗钱。
招数十二:“装弹弓”诈骗
骗子先准备好钢材类产品,然后与你签订好购销合同,合同规定你要先付订金,并规定在某月某日某地全部提货。到了提货日的前一天晚上,疑犯来电话说由于某某原因明天不能提货,请等待通知,损失由他们负责。等待几天后仍没有消息,你于是便到对方公司追货,但对方反咬一口,说你违约在先,没有准时来提货,造成仓库无法清空,新货无法进来,还要你赔偿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闹上法庭,也是你吃亏,很可能白白送掉订金。
招数十三:“做媒”诈骗
2002年5月的一天,顺德容桂XX实业有限公司的陈某突然接到一间自称是武汉某某高科技公司打来的电话,说自己专门生产一种“高级防化膜”,在渔业等方面有市场,市场价格三十多元/米,希望陈某能帮他们在顺德代理一下。正当他犹豫之际,突然有两人分别来到该公司询问是否有该防化膜出售,并表现出一副急需货的模样。陈某见状,忙与武汉联系,武汉方面说:已经有一批货在广州,可以先去看看。于是陈便带着其中的一人去看货。那人看货后立即表示要这些材料,并马上付了订金5000元,于是陈某立刻付订金10万元,买了这批货。可等到货运回顺德,再联系对方时发现均已关机,再到市场一打听,发现所谓的防化膜只是普通的一种布,价格也只是几元钱一米。
招数十四:贪便宜反遭损失
骗子先与当事人签订合同,购买当事人的优等品陶瓷,一个月付款。在交易过程中,疑犯要求更换另一种款式(二等品)。当事人当时就说:这是二等品,疑犯说:没关系我就喜欢这款。疑犯还会说:出货单还写优等品和那单价,到时候给我一点回扣就可以了。当事人还以为一家便宜两家着数,于是就发了二等品。结果一个月后,对方不付款,理由是货不对板,即使打官司,当事人就也只有输的命。进入以商会友诚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