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历史特点

时间:2019-05-13 23:4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历史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历史特点》。

第一篇: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历史特点

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历史特点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世界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数千年之历史能够洪纤巨细、绵亘不断地记载下来,并形成了数量极为浩繁、时间又相互衔接的历史典籍,这与档案工作的建立与发展是密切关联的。

一、重视收集和保管档案的历史传统

我国古代档案工作从何时开始,虽尚未断言,但从20世纪初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档案表明,至迟在公元前殷商武丁时期,王朝的档案已经集中保管了。从1936年对YH127坑进行发掘,集中出土的一万七千余片的甲骨来看,考古学界认为它可能是武丁时期的一个档案库,在这些坑中出土的甲骨档案,大致都有朝代可循,有的坑存贮一个朝代的,有的坑是累积几个朝代的。说明殷商时期的统治者已经非常重视档案的收集工作了。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也是我国目前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历史档案。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档案收集工作,设立了专门管理档案的官员。多数国家都明确规定:凡本国颁发的册令,各国间的往来文书,以及本国和他国各项政治活动的记录等都要收集起来,交史官保管。秦统治者主张以法治国,对法律档案有明文规定:凡吏民对法令条文的查询及法官的解释,都要收集起来,并写在竹简上,入柜封印,妥善保管。

两汉时期档案的集中较前代无论从数量、种类、规模上都空前的。《史记·肖相国世家》记载,刘邦至秦首都咸阳,“诸将皆争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①使得新兴的汉王朝统治者知晓天下阝厄塞多少及防卫强弱之处,以及天下户口和民所受疾苦的情况,成为制定国策的依据。《汉书》也记载:“兴汉,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至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书写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东汉统治者重视对档案的收藏也不乏记载:“及光武中兴,……未及下车,而先访雅儒,采求阙文,补缀漏逸。”②汉统治者采取这些措施,其结果是大量档案典籍源源不断地汇集于皇家档案馆。刘歆在《七略》中盛夸汉代典籍之富说:“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故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

隋唐统治者也很重视档案的收集,专门设置史馆征集有关档案史料。如唐王朝除规定起居注、时政记等皇家记注材料要定期送史馆外,还规定全国各主要官府的档案材料都要录送史馆。为此,唐王朝制定了《诸司应送史馆事例》,颁发全国。这是唐朝史馆征集档案史料的法律性文件。这个文件对于档案报送的部门、方法、内容都规定得非常详细、具体。据《唐会要》所记征集档案种类有18项之多。《事例》的制定说明了统治者对档案收集的重视,也为唐代史书编纂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宋朝统治者在隋唐档案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档案工作的律令。据《庆元条法事类》记载:诸路、州、县等地方官署的各种册籍以及王朝中央六部形成的档案文书,除“置册编写”,连粘元原本架阁外,都要按期逐级上送。还规定:王朝中央六部的档案,在部保存二年之后应送架阁库,再过八年移交金耀门文书库收贮。宋代的档案收集范围很广泛,特别是对本朝有关政体之事,要求随日必录。例如,“百官之进退,弄刑之予夺,台谏之论列,给舍之缴驳,经筵之论答,臣僚之转对,侍前之直前启事,中外之囊封奏,下至钱谷、甲兵、狱讼、造作,凡有关政体者,无不随日以录。”③可见宋王朝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特别是律令条文所作的一系列明确规定,形成各种制度,这比以往各朝代更进了一步。元朝建立之后,也很重视对档案典籍的收集。据《元史·张柔》传载,元将张柔攻下金汴京后,对“于金帛一无所取,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和秘府图书”。公元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元统治者对宋王朝的秘府图书、太常寺祭器、宗正寺谱牒、天文地理图册,以及各种典故文字、户口版籍文簿等,更是“尽仰收检”。明王朝建立前期,朱元璋多次明令部下收集敌方各种档案,并鼓励敌将携带档案投诚。在这一政策影响下,公元1366年,元淮安守将梅恩祖将该城的档案典籍献出。公元1368年8月,明军攻入元大都,朱元璋特下诏,命令明军将领徐达等入城后,把元朝的“秘书监、国子监、太史院典籍,……及天文仪像、地理户口版籍、应用典故文字”《明太祖洪武实录》卷三十一等④,一并收集起来。明王朝的这一政策,使其建立之初就收集了大批档案史料。

清代杰出的史学家章学诚对于档案收集工作也提出了颇有代表性的主张。他建议清政府在各州县设立志科,专事搜集贮存地方文献,为修志储备史料,并具体阐述了搜集档案的范围,如“六科的案牍”的副本;家谱、“传志状述”的副本;官员善恶事迹的记载;学校师儒、文人学士的著述副本和目录;金石题铭的摹本;城池、署、学府、祠宇、堤堰、桥梁等的修造情况;以及乡镇、书会的记闻等等都应收集起来。章学诚的上述意见,也为现代档案馆的建设和地方修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历代统治者不仅重视档案的收集,且对档案保管也多定有严令。如秦代对律法档案的保管就十分严密。据《商君书》载:“法令皆副,置一副天子之殿中,为法令,为禁室,有铤钥为禁而以封之,内藏法令一副,禁室中封以禁印,有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禁副一字以上,罪皆死赦。”其档案库保管更有律法规定:“毋敢以火入臧藏府、书府中。吏已收臧藏,官啬夫及吏夜更行宫,毋火,乃闭门户。令令史循其廷府。节即新为吏舍,毋依臧藏府、书府。”⑤这一律法说明秦代严格不准把火带进收藏档案的府库,并由官府派吏值夜看守,由令吏巡察其衙署的府库。唐宋以来,对档案更是以国家法律加以保护。如《唐律疏义》中有规定:“诸库及库内皆不得燃火,违者徒一年。”宋代有关禁令更加严密。《庆元条法事类》卷十七规定:“诸制书若官文书应长留,而不别库架阁,或因检简移到而不别注于籍者,各杖一百。”“诸架阁库文书,所掌官吏散失者,杖一百。”“诸盗应架阁文书,有情弊者,徒二年。”等等,反映了宋朝各项档案管理制的集中、详备和严密。明代对档案保管也有严格的禁令。如明朝的《大明律》规定:“凡故意弃毁制书及各衙门印信者斩监候。若弃毁官文书者,杖一百;有所规避者,从重论。”“官员遗失制书者,革职,若毁失御书宸翰者,照监守不慎例,降一级调用,再罚俸一年。”明统治者还经常“遣科道四出,勾查故案牍。”“凡缺少者,氵邑烂者,悉罚赔补。”到了清代,文牍必须摘由、编号、登记,“各衙门存贮档案之处,应委笔帖式等官,轮班值宿、巡查。”至于“朱批谕旨,俱着敬谨封固进呈。若抄写、隐匿、禁弃,日后发觉,断不宽宥,定行从重治罪。”这些规定不仅具有镇慑百官遵律从事的作用,还具有保证文书档案的完整和安全的意义。

二、“石室金匮”是古代档案库的模式

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古代文书档案库始于周代,根据《周礼》记载,西周时的许多重要档案均保存于宗庙天府。所谓“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尚书·金滕》注说:“周公作册,书毕,纳书于金滕之匮。”由于档案直接维护了周统治者的利益,因而被视为“宝物”,而宗庙是周王室至高神圣所在,建筑比较坚固,便于保卫和保密,于是,王之典法,“书之玉版,藏之金匮,置之宗庙。”⑤这表明自周代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石室金匮”保管档案的制度已见端倪。以后,汉代乃至清代“石室金匮”之制,莫不仿于此。明代大学士邱氵睿曾对“石室金匮”之必要性作过阐述:“自古帝王藏国史于金匮石室之中,盖以金石之为物坚固耐久,非土木比,又能扦格水火,使不为患。有天下者,断石以为室,锢金以为匮,凡国家有机密之记、精微之言,与凡典章事迹,可以贻谋传远者,莫不收贮其中,以防意外之虞。其处心积虑可谓深且远矣。”

两汉时期,随着封建政治、经济的发展,王朝中央在宫廷内外修造了诸如石渠阁、麒麟阁、天禄阁、兰台、东观以及石室、宜明等处殿阁,其中以石渠阁最具建筑特色。黄图记载:“石渠阁,萧何造,其下以砻石为渠以导水,若今御沟,因为阁名,所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至于成帝,又于此藏秘书焉。”修建石渠阁的目的,就是为了收藏刘邦军进咸阳后萧何所收集的秦朝图籍档案。所以称石渠阁,是因其建筑得名,在阁周围以磨制石块筑成渠,渠中导水围绕阁四周,对于防火防盗十分有利。明洪武初年,在南京后湖岛上建立了保管金国赋役档案的后湖黄册库,明太祖朱元璋对保管黄册的库房建筑十分重视,曾亲自参与策划。据李默《孤树裒淡》记载:“洪武初,天下官员三年一朝觐,而凡州县之老人亦与焉。某年朝觐,太祖问一老人曰:„朕将命工部筑室于后湖之中,以为藏天下黄册之所,然当作何向宜乎?‟老人对曰:„此堂当东西相向,庶朝夕皆日色所晒,而黄册无氵邑烂之虞也‟。”朱元璋采纳了老人的意见,库房东西相向,且前后有窗,便于通风和日晒,整座库房座落在湖中岛屿上,既利于防水又便于保卫,与以往的建筑布局迥然不同。建筑于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的皇史宬更是古代石室金匮之典范建筑。其仿古代石室金匮之制建筑而成,是宗庙收贮档案遗风的反映。其整体为宫殿式建筑,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全部砖石结构石室,内放152个鎏金雕龙,铜皮樟木箱金匮。内藏诏册、实录、圣训等重要档案,是名副其实的石室金匮。

由于档案是在统治阶级政务活动中形成的,与封建政治军事、国计民生有着重要关系,所以统治阶级一直把档案视为机密,藏于“石室金匮”之中,并以国家法令加以保护,如明代收藏内阁档案典籍的文渊库房:“深严禁密,百官莫敢望焉,吏人无敢至其地,阁中趋侍使令,惟厨役耳,防漏泄也。”⑥又如清代内阁大库防范严密,“九卿翰林部员,有终身不得窥见一字者”⑦。“三百年来,除舍人省吏循例编目外,学士大夫,罕有窥其美富者。”⑧只有史官修史时,可以随意参阅。说明长期以来档案一直为少数统治者所垄断,也反映了古代社会档案工作的封闭性和封锁性。

三、档案与编修史书的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档案管理与编纂史志、志书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如韦庆远教授所说:“我国最早的史官,按其实际说,同时也是负责保管各种档案的工作人员,最早的史籍,在某种意义上说来,只能算是一些公布档案的文件汇编。在古代,历史工作和档案工作,不论就其内容以及负责这些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基本上都是同一的,在它们之间,很难划出一道明确的区分界线。”⑨商周时期的史官,就是兼掌王朝的文书档案的管理职官,最初的档案就是当时的史官记载,即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春秋末期的孔子,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利用档案修辑史书的先驱。孔子及其门人在编纂《春秋》时,曾特命子夏等14人寻找《周史记》。据说得到“百十二国宝书”后才着笔。孔子自己也说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⑩可见档案与编修史书的关系。

我国历代文人利用档案撰史,已蔚然成风。两汉时期,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之后,国家政务纷繁,文书档案增多,史籍编修也进一步发展。《史记》和《汉书》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产生的两部历史巨著。司马迁和班固之所以能撰述当代史,其条件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史料来源方面看,就是他们熟悉档案,并大量地利用了档案。司马迁继承父业任太史令,掌国家异书秘籍,饱览档案文献,他借助职务之便,“紬史记石室金匮”,即利用了汉王朝中央的重要档案,对王朝“石室金匮”中收藏的大量档案典籍,进行编录、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审慎取舍,精心创业,终成史书巨著。

隋唐以降,各朝对国史的编修更为重视,官府设有专门的修史机构——史馆和国史院,修史成为朝廷的一项重要政事。唐朝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史学研究的鼎盛时期,“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都成书于唐朝。这一时期修撰的本朝史书也很丰富,如各帝的实录,以纪传体编写的《唐书》和《国史》;以编年体撰写的《唐历》和《唐春秋》等,都参考和利用了档案文献。除史馆撰修的史书外,开元年间修撰的《唐大典》、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类书《艺文类聚》等,也利用了丰富的官府典藏编纂而成。唐代杜佑撰《通典》,更是“博取五经群史及汉魏六朝人文集奏疏之有裨得失者,每事以类相从,凡历代沿革,悉为记载,详而不繁,简而有要,元元本本,皆为有用之实学,非徒资记注者可比”(11)。元朝史学家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自序》中叙述了《通考》取材情况:“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事,幸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论事之时,“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亦为档案文献。更值得一提的是,明清的内阁大库:“藏历代策籍,并封储存案之件。汉票签之内外记,则具载百年诏令陈奏事宜。”(12)在这里,清廷组织了庞大的学术队伍,不仅编修和出版了《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大清统一志》等书,而且还编辑了其它各种书籍300余种。这些书籍大部分是以档案为直接素材,特别是《方略》的纂修,完全是以某一个军事行动始末所记的档案为依据。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充分认识到档案文献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有荒陋无稽之志,无荒陋无稽之全史案牍。志有因人臧否,因人工诎之义例文辞”;案牍无因人臧否,因人工诎之义例文辞”(12)。

明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到档案是原始史料,而非孽生史料;是直接史料,而非间接史料。因此章学诚曾积极建议与封建史学发展相适应的档案工作。可以说,我国长期以来档案工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史学研究的需要,而大量档案文件的汇集、整理和利用,为我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事实材料。如果没有长期发达的档案工作,就无以形成今天汗牛充栋的历史史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从中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档案收集、保管工作,特别是秦、唐、宋、明清时期将文书档案方面的有关规定列入封建法典中,在档案的保管和保护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用法律形式来保证档案的完整与完全,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尽管统治阶级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为建立和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毕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二,历代统治者把档案视为机密,藏于“石室金匮”,客观上保护了档案原件。广大劳动人民和人事档案保管人员,通过长期实践,在库房的建造、档案文献的安全保护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借鉴。

其三,古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为古代文化学术的繁荣,特别是史书的编修提供丰富的资料。档案与修史关系极为密切,许多历史档案,多是借助于史籍流传下来,史书的编撰实际上又是档案整理、编录诸工作顺理成章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档案管理对当时国家政权的巩固,对文化学术的发展、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古代高度集权的封建社会档案管理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具有明显的御用性质。档案文件的形成和档案管理的实施,无一不是以维护皇权为中心,封建社会档案工作没有其独立地位,它的生存和发展完全依附于各朝统治者的家天下;二由于档案机构一直是封建王朝的重要机构,具有严密的封锁性和封闭性。因而档案工作的社会性无从谈起。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政治腐败,官府的各种弊端滋长蔓延,严重地阻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第二篇:我国古代天然气的历史考察

我国古代天然气的历史考察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是蕴藏在地下的一种重要能源。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天然气最早的国家。众多的古籍文献记载表明,我国发现天然气的历史非常悠久,其中一个重要的史料依据就是古籍上有许多关于“火井”的记载。

火井可以说是现代天然气井的雏形,是古人在开凿水井或者盐井的过程中,地层下的天然气逸出遇火燃烧而得名。关于火井,较早且较确凿的记载要数东汉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汉书》,书中记载了西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祠天封苑火井于鸿门。”〔1〕“火从地中出也。”〔2〕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河水注》一书引了东汉应劭《地理风俗记》:“訚阴县(今陕西神木县南)西五十里有鸿门亭,天封苑火井庙,火从地中出。”〔3〕这条史料指明了火井庙的位置。从立庙祠祭祀看,古人把天然气的燃烧看作是神灵显示,当时还未加以利用。也有一些史料把天然气燃烧的井火喻作古代的贤士圣人,如宋代李日方的《太平御览》中有“春秋潜潭曰,巴火从井出,有贤士从民间起,”并有注解“火明贤者,象贤者屈滞从井出”。〔4〕真正把天然气当作能源加以利用的记述首见于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临邛(今四川邛县)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执盆盖井上,煮盐得盐。入以家火即灭,今不复燃矣。”〔5〕由这条史料可知早在魏晋时期我国古代人民已将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用火井中的天然气来熬煮盐井中的卤水,这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一项伟大创举。四川是我国开凿盐井较早的地区,早在秦代孝文王时期(公元前250年),李冰就“初开广都盐井,”〔6〕获取井盐。随着盐井的深凿,埋藏在地下含量丰富的天然气自然得到了开发和利用。“火井沉荧于幽泉,高烟飞煽于天垂”,〔7〕这是古人对四川火井的着意描写,可见当年火井之盛。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述了“有火井,夜时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8〕文中提到用竹筒盛装天然气,且“拽行终日不灭”确是很奇特的,是否类似于现行的储气罐,值得探讨。

在四川除了临邛,还有一些地方也有关于火井的记载。如《太平寰宇记》一书载:“火井在县(指篷溪县)西南三十里,水涸之时,以火投其中,焰从地中出,可以御寒,移时方灭。若掘深一、二丈,颇有水出。”〔9〕又如《宋会要辑稿·食货》载:“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十二月三日,沪州言:沪州县盐井水竭,令人入井视之,下有吼声如雷,火焰突出,被焚死者八人”。〔10〕特别是自贡一带的自流井气田,历史上被谓之为自流井场,不但天然气含量充足,而且开发利用的规模非常宏伟。

自流井天然气的开发初始时主要是浅层的天然气。公元1041—1053年间,凿井技术产生了重大变革,人们已能钻凿出碗口大小的小口深井,改变了以前开凿大口浅井的方式,克服了耗时多,速度慢,井壁易塌不能深掘的弊端。明代以后,钻井技术更是长足进步,加上使用竹木所制的导气管和采用石圈为固井设备,更重要的是打捞和淘井工具及技术的采用,钻井深度不断增加,出现了几百米甚至上千米深的气井。用天然气作燃料煮盐也越来越普遍,据清朝李榕在《十三峰书

屋文稿·自流井记》中说:“道光初年(公元1821年)见微火,时烧盐者,率以柴炭,引井火者十之一耳。”但后来“至咸丰七、八年(公元1857—1858年)而盛,至同治初年(公元1862年)而大盛”。该书还详述了几口有名的天然气井:“火之极旺者曰海顺井,可烧锅七百余口,水、火、油三者并出;曰磨子井,水、油两种经二、三年而涸,火可烧锅四百口,经二十余年犹旺也。”〔11〕据有关专家估计,1835年钻成的兴海井,深1001.4m,日产天然气5000—8000m3,海顺井的日产量估计在75000m3以上。1840年钻成深1200米的高产天然气井——磨子井,刚钻成时日产量为十五万立方米,经二十年后仍可烧锅100余口。这使得自流井场的盐产量居川盐生产的首位。

明末我国科学家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一书第五卷《作咸·井盐》一节中对天然气煮盐描述得更为详细:“西川有火井,事奇甚。其井居然冷水,绝无火气,但以长竹剖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启竹而视之,绝无半点焦炎意。未见火形而用火神,此世间大奇事也。”〔12〕宋应星还绘制了“蜀省井盐图”附上,十分具体形象。形与神是中国古代哲学上的一对范畴,指形体与精神的一种说法。此处意思是用天然气煮盐表面上看不见火焰,实际上却起了加热的作用。这可能是那些地区的天然气纯度高,甲烷燃烧所呈现的浅蓝色火焰不甚明显,不易被觉察的缘故。

由于火井、盐井偏于西南地区,当时一般人不甚熟悉,像生活于浙江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很想了解未曾见识过的火井、盐井。就写信给四川的亲友:“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13〕于是作为“异闻”的火井在记述和传播的过程中就不免有讹,或者加入人为的成分,这种情况在古籍文献中常可见到。如《博物志》中的临邛火井在“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很可能属于一种偶然或者是撰写者的臆造。同是这口临邛火井,在南北朝刘敬叔的《异苑》中被说成汉盛火亦盛,到桓帝、灵帝时火力渐衰,刘阿斗景耀元年火灭,蜀不久也灭亡了。又如《太平广记》盐井一节中有述“陵州盐井,后汉仙者沛国张道陵所开凿,周回四丈,深四十尺,„„奉以为神,又俗称井底有灵,不得以火投及秽污。会有汲水,误以火坠,即吼沸,涌烟气,冲上溅泥、漂石,甚为可畏。或云泉脉通东海,时有败船木浮出。”〔14〕文中所述的烟气显然指盐井中的天然气,但把盐井看作与海相通,东海船板从井中漂浮出来,则是讹传。

天然气作为有机物长期在地层下受高温高压的作用而形成的物质,它的成因与石油、煤相类似,因此天然气与石油、煤等往往会伴生在一起,在发现石油、煤的同时会发现天然气,反之亦然。对于这种伴生现象,我国古代人民亦注意到了。如上文提到的“海顺井”,水、火、油三者并出。又如明代谢肇浙的《五杂俎》提到“蜀有火井,其泉如油,热之则燃。”明显指出了火井出产天然气又伴有石油的出产。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谈到天然气与煤共生的现象:“凡取煤经历久者,从土面能辨有无之色,然后掘挖,深至五丈许,方始得煤,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有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烟从节中透上。”〔16〕此处所谓毒气,即是与煤共生的甲烷、一氧化碳等组成的气体混合物。

以上所述是我国古代有关天然气的一些史料。在欧洲,英国较早使用天然气,始

于1668年,但已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至于找国发现天然气最早可追溯到何时?有关天然气的最早记载是哪一部古籍文献?目前似乎尚未定论。但依笔者之管见,一些对天然气历史的探讨,都过于局限于对“火井”的探讨。笔者曾在查阅有关史料时发现,许多关于天然气的记述并非都以火井的形式出现。如宋代孔平仲在《谈苑》中记道:“韶州岑水场往岁铜发掘地,二十余丈即见铜,今铜益少掘地益深,至七八十丈,役夫云,地中变怪至多,有冷烟气,中人即死,役夫掘地而入必以长竹筒端置火先试之,如火焰青,即是冷烟气也,急避之勿前,乃免有地火自地中出,一出数百丈,能燎人。”〔17〕文中所指的冷烟气就可能是指含有一氧化碳的天然气。又如宋代《太平御览》中有“神丘有火穴,其光照千里,去琅琊三万里。”〔18〕火穴也有可能是自然露头(即非人工开凿)的天然气。再如晋代《抱朴子》中有“南海萧丘之上有自生火,春起秋灭”的记载,自生火似乎也与天然气有关。如果再向上推溯,不妨将我国最早期的古籍之一《易经》中“泽中有火”,“上火下泽”,理解为是古人对湖泊池沼中逸出的天然气燃烧的自然现象的记载,倘若这种推测能得到佐证,那么说明我国早在三千多年的西周时期便已发现了天然气,因而《易经》就有可能成为记载我国发现天然气的最早文献。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郊祀志》。

[2]班固《汉书·地理志》。

[3]郦道元《水经·河水注》。

[4]、[14]、[18]李昉《太平御览》。

[5]张华《博物志》。[6]、[8]常璩《华阳国志》。

[7]《蜀都赋》据考证非西汉杨雄所著。

[9]乐史《太平寰宇记》。

[10]徐松重辑《宋会要辑稿·食货》。

[11]李榕《自流井记》。

[12]宋应星《天工开物·作咸·井盐》。

[13]转录自曹元宇《中国化学史话》。

[15]谢肇浙《五杂俎》。

[16]宋应星《天工开物·燔石·煤炭》。[17]孔平仲《谈苑》。

[19]葛洪《抱朴子》。

[20]《易经》。

第三篇: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特点及监管探讨

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特点及监管探讨

一、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时代特点

民营企业档案是指民营企业在筹建、生产、经营管理等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自身以及国家、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档案工作除具有非公共性和封闭性外还有着以下几种鲜明的时代特点:

1、自主性

。众所周知,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只能在政府意志下严格按照国家计划从事各项活动,企业自主发展权极为有限,这也决定了企业档案工作自主发展权有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确立的今天,国有企业普遍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企业自主发展权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由于所有权国有,企业仍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计划经济的烙印,企业管理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档案工作也是如此。与国有企业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对自身的资产具有完全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它与政府不存在被领导与领导的关系,它完完全全以市场为导向,走自我约束、自我抉择、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道路。自然,作为企业储备技术、储备文化、内含大量商业密秘和知识产权的企业档案,民营企业对它的自主权也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企业对自身的档案具有独立支配权,企业档案非依法律不受他人使用和干涉。这意味着企业对档案享有独立占有和独立收益的权力,这两项权力正是企业档案工作自主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其次,民营企业在档案工作上依法享有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变化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档案管理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的权力。

2、效益性。企业是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尤甚。相较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上更加注重效益性。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竞争经济,从整个经济环境看,市场竞争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管理机制要求。精简机构,精简管理人员,降低管理成本,集中资源、强化发展核心事业是民营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因此,民营企业在内部事务上总是追求以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好的效益。具体到档案的管理上,当企业规模很小,形成的档案材料有限时,企业往往只指定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保管档案;当企业规模很大,或发展时间较长,企业在管理、经营、生产和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很多,且门类复杂,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的工作量很大时,企业才会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项工作。

3、多元性。一是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主体呈多元化。不仅对科技档案,其它如经营销售档案、合同档案、知识产权档案、民主管理档案、企业资产档案以及企业文化档案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二是档案载体呈现多样性,不仅有纸质档案,还有照片、软盘、光盘、录音、录像档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档案也呼之欲出。三是管理模式上的多样性。正如国家档案局长毛福民指出的哪样:“企业档案实行统一管理是企业内的档案工作要统一领导,统一制度,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要统一管理企业的全部档案”。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档案管理模式也是千差万别,哪种整个行业或整个地区的统一领导和统一模式在民营企业中不可能存在。

4、随意性。这是与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自主性相伴生的一种特性。民营企业在对其自身档案具有独立支配权的同时,由于其管理者素质的差异和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的差别,在档案工作上往往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这导致不少问题,例如档案管理人员不专业、经常变动,缺乏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法制观念薄弱,硬件设施不配套等,最终导致民营企业整体档案管理水平低下。

二、如何加强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管

针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这些特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如何加强监管呢?笔者认为,应提高一种意识,抓住两个重点,搞好三项服务,探索社会化协作之路。

(一)提高法制意识。依法监管是加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有效手段,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开展《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的宣传工作,增强民营企业管理者的法制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建立和管好档案的重要意义,认识档案的潜在效益和长远价值,从而自觉做好档案工作,自觉接受监管。二是针对性的制定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实施细则,以便在工作中有所遵循。三是要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实施登记管理,定期进行执法检查,对其建档、保管条件、档案工作人员资质认证、档案出卖与转让、档案销毁等进行全程监督和检查,依法对违反《档案法》的情况进行查处。

(二)抓住两个重点。民营企业规模不一,变动频繁,无主管部门,档案管理相对滞后,给监管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必须坚持抓重点监管。一是抓住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作为监管重点。规模企业毫无疑问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其档案对于国家、社会的价值普遍更大。二是要把重要档案作为监管重点,维护企业利益。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保持竞争力,必须维护自身商业密秘和商业利益。尤其是在加入

第四篇:我国扶贫工作的特点

我国扶贫工作的特点

一是在扶贫对象上,我国扶贫的地区多为地点偏僻、自然条件恶劣、脱贫难度大的地区,涉及的扶贫人数多。

二是政府关注程度上,各级政府每年年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开展各种各样的救济扶贫行动。

三是扶贫方式上,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相结合。

四是在扶贫内容上,物资扶贫与精神、文化教育扶贫相结合。五是在扶贫途径上,政府投入、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与通过小额贷款等方式激励扶贫人员自力更生相结合。

第五篇:我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现状

我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现状

论文关键词:民营企业 档案 管理 现状 对策

论文摘要:在分析我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全面、健康发展的对策:一是开展心理引导,激发建档热情。二是勇于开拓创新,实现多元服务。三是坚持依法治档,注重监管方式。四是拓展管理范围,推行多元模式。

1.正确认识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现状

从笔者所在的福建省晋江市了解的情况和河南开封市非公有制企业档案工作情况调查结果来分析,我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现状大致可归结为两点。

1.1 我国民企档案工作处于自发的状态,部分企业已有相当的发展水平。据笔者对福建省晋江市的恒安纸业集团、亲亲食品集团、七匹狼集团、凤竹集团、福马食品集团等10余家民营企业的调查中发现,这些企业均已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档案工作,特别是凤竹、七匹狼和恒安三家集团公司的档案工作虽然管理模式各不相同,但其工作都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恒安集团公司因已在香港上市,注重汲取和采用国外的管理模式,凤竹集团公司在国内上市,许多档案业务在借鉴国企的管理模式上有所创新发展,其档案管理已通过国家二级标准的验收。七匹狼集团则采用与国企截然不同的分散式管理模式。而据河南开封市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82家企业中,已开展档案工作的68家,占被调查企业的83%;尚未开展档案工作的10家,仅占被调查企业的12%;未说明是否开展档案工作的4家,占被调查企业的5%。库房、档案专用设备的设置情况也较好,在调查的企业中,明确有档案库房的占90%,未说明库房情况的只占10%。这些企业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分别为加工业、制造业、流通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及其他行业。这说明当前民营企业对于开展档案工作已有相当的自觉性和发展水平。

1.2 民营企业的整体档案管理呈橄榄形状,水平不均衡。一般而言,规模大的企业好于规模小的企业,明星企业好于一般企业,创立时间长的企业好于创立时间短的企业,效益好的企业好于效益差的企业。从开封市调查中可以发现,随着企业资产的增加,企业规模的扩展,已开展档案工作企业的比例数量也随之上升,显示企业规模与企业资产情况对档案工作有非常直接与重要的影响,同时,调查结果也表明未开展档案工作的企业比例很少,仅占12%,加上未说明开展档案工作的企业也仅有20%,而档案管理已达到较高水平的示范企业也是少数,所以,从总体上看,民营企业整体的档案管理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状,水平不均衡。我们业界一些学者将当前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状况,分为四个类型。一是“重视型”。档案工作被企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有专门的宽敞的库房和档案人员办公室,档案阅览室;有专职档案人员,管理设施设备齐全;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整套档案管理制度,各类文件资料收集齐全、归档及时,保管科学、利用见效。其中,少数企业的档案管理甚至通过了国家级标准的验收。二是“上进型”。企业主有一定的档案意识,配备了档案兼职人员,设置了档案室,也开展了一定的档案工作,但档案人员素质不高,兼职过多,档案工作未能有效地全面开展起来,档案的效益也未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三是“随意型”。企业主的档案意识还不够强,对档案工作的关注还不到位,急需用时强调要管一管,平时对档案持可有可无的态度,无专门的档案室和档案人员,档案工作只是办公室、行政部或相关部门的一个末位的工作。工作随意性较大。四是“不管型”。企业主没有档案意识,企业一些重要证件、核心文件零散地放在企业主或部门负责人手里,档案管理处于“三不管”和“五无”的状

态,即“档案部门不管、工商部门不管、企业主自己不管;无机构、无人员、无库房、无设备、无经费”这种类型在小型企业中比较多见。

从我国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出现的这两种状况中可以看出,以往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民企档案工作总体上处于一种无序的,混乱的状态的看法是片面的,是认识上的一处误区。福建省晋江市和河南省开封市这一南一北的情况颇具代表性。从调查分析中,我们可窥见我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国际市场的博奕中,已逐步成熟起来,企业主的档案意识被不断唤醒,特别是一些规模企业,明星企业的老总们,对档案已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福建凤竹集团公司年产值5亿多元,利税9400多万元,是全国同行业的明星企业,该公司陈澄清董事长认为档案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而档案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基础,企业文化提升取决于企业档案作用的充分发挥。所以,他除亲自带队到晋江、泉州市档案局争取业务上的支持外,并经常过问和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人、财、物问题,公司早在1991年档案管理就通过省级先进标准的验收,2001年通过了企业档案目标管理“国家二级”评审。目前,有2名专职档案人员,并形成一个严密有序的档案管理网络,有1个综合档案室和4个档案分室,档案在公司上市和经营管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凤竹公司并非只是我国民营档案管理的一叶“诺亚方舟”。很多规模~,Ak的企业主已经具有相当的档案意识,在实践中认识到档案是企业极为重要的核心资源,并已经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但没能得到及时的指导。其水平有很大的局限性。忽视档案工作的大多数为小型企业的企业主,对企业开展档案工作的心态复杂,认为档案室工作增加小企业的负担,怕在外部人员的指导下泄露商业秘密,影响生产经营的正常开展。在认识上把建档工作与企业利益对立起来,这其中与档案部门的宣传与服务的缺失不无关系。所以,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当前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现状、将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全面发展的对策

2.1 开展心理引导,激发建档热情。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企业主的档案意识是决定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能否开展的关键所在。所以,要树立企业的档案观,必须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一是管理意识引导。大量事实说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没有很好的管理。民营经济要想在“二次创业”中得到发展,就必须尽快实现从无管理的经营向现代化管理的经营方式的转变。对此,企业主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新形势下民营经济只有加强管理,企业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民营企业的档案意识也只有植根于宏观管理观念的土壤,才可能生长发育。因为档案管理本身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而档案又为企业的各项管理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忽视档案工作,民营经济的管理便成了无本之木,所以,企业主还有什么理由可以忽视企业的档案工作呢?二是逆向思维引导。我们很多时候无法正确估计出档案到底为企业产生了多大的直接效益,但却能从反面告诉企业主,滞后的档案工作必定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短板”。所谓“短板”是指决定整体效益的关键制约因素,没有完善的档案管理,民营经济的发展就会留下致命的管理漏洞,滞后的档案工作就会成为制约企业整体效益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民营企业在决策上的特点使它在投入和自身建设中具有排他心理,因而档案部门不能一味地急于去作正面的宣传灌输,有时可以从侧面、甚至反面逆向思维的角度来激发民营企业的建档热情。

2.2 勇于开拓创新,实现多元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开展,单靠面上的简单宣传不行,靠行政的强制手段也不行,只有通过提供及时的档案法规信息、通过加强操作性较强的技术标准的研究和组织,向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技术规范标准,以便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国家档案局正在抓紧制定《企业档案业务

规范》作为行业标准印发,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也可参照。同时,应积极推动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协会的建立,充分发挥企业档案工作协会的作用,利用协会,提升自律能力,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座谈、交流,充分利用这一民间组织与档案行政部门联系、沟通、传递需求信息,使之在民营企业与档案职能部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由于它是一个非正式组织,其成员从民营企业内部具有较强档案意识的人员中产生,因而既能代表民营企业利益,反映他们的真实想法,又具有较高的档案工作热情,并能较好地领会档案部门的专业意图,能起到较好的沟通作用。各级档案部门该放手时应放手,将不堪之责依托于各类民间组织。档案部门为民企提供服务,应更多地注重于宏观上政策与技术的引导,而不应拘泥于繁重而不现实的具体业务环节,要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探索出一些新路子、新方法:一是充分运用档案网站的传播优势,开辟内容丰富、信息新颖的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服务专栏。传播最新的法规、标准,传播先进经验,成功作法,同时,与新闻单位联手,运用现代的传播手段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普及档案知识:二是有针对性地编写业务指导材料和工作指南,送发到各有关企业,指导建立档案工作;三是根据民营企业的意愿,为企业培养档案人员和招聘选拔档案人才:四是积极推进档案中介组织服务,如档案事务所、托管中心等。档案事务所主要提供档案业务咨询服务和档案整理服务。可根据不同规模、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的民营企业的特点,分类组织档案业务咨询服务。针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从基础业务开始,包括文书处理程序、归档范围、立卷标准、分类编目、上架排列、检索利用、安全保管、统计反馈等内容和要求、通过现场咨询、信件咨询、专栏咨询等形式为企业释难解惑:成立档案托管中心,在企业自愿的前提下,与企业签订托管协议双方签订安全保密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接受私营企业各种文件资料的整理、代管、提供利用等“一条龙”服务。彻底将小型民营企业从档案管理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为其提供高效、便捷的档案服务。五是教育培训服务。针对民营企业档案人员变动频繁、兼职过多、工作繁重的特点,档案部门可以采取上门培训、现场培训、远程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民营企业档案人员掌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同时,也应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坚持依法治档,注重监管方式。《档案法》第十六条规定:“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存的档案,档案所有者应当妥善保管。对于保管条件恶劣或其他原因被认为可能导致档案产生严重损毁和不安全的,国家档案行政部门有权采取代为保管等确保完整和安全的措施,必要时,可以收购或者征购。”私营企业有很大程度上的自主权,但私营企业档案管理的自主必然是在法律框架下的自主。民营企业要知法、守法、执法,履行《档案法》规定的义务,依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各级档案部门曾一度产生“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要不要管”的疑惑,这是不必要的,其实,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不仅要管,还要依法管好。民营企业档案是国家档案全宗的组成部分,理应纳入国家档案资源建设范围,各级档案部门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宣传档案法律法规的力度、提高依法管理、保护档案的水平。前国家档案局局长毛福民同志在全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针对民营企业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违法行为加大执法检查和查处力度,突出监管重点,确保档案安全。由于民营企业的发展经历不同,其档案内容也具有很大差异,如有的民营企业是从原国有企业转制而来,其档案中有国有企业内容,有的民营企业在与国有企业或科研事业单位合作中形成的资金、技术、专利、品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高新技术、商业秘密等方面的档案,不仅涉及企业的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社会及人民群众的利益。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包括金融服务业、国防科技工业等)。民营企业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研究确定民营企业中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档案的范围,并依法进行

监督管理。凡是关系到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及公共利益的、记录社会重大事件和活动的、反映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档案,都应视为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考察西方发达国家关于私人档案的法律法规我们可以同样看出,一方面,他们承认和保护私人对相关档案的所有权:另一方面,他们又都强调对这些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实施监管的必要性与合法性。只不过有些国家采取相对强硬的刚性监督政策,另一些国家则采取相对温和的柔性监督政策,这说明从国际范围上讲、承认企业和私人对档案的所有权,与国家对这些档案的管理工作实施监管并不矛盾。所以,各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管职能,适时地介入民营企业,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实施有效的监管,应注意的是在监管中要注重方式,切忌采取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要做到在监管中“一个不干扰、两个有利于”的原则,即在监管中不干扰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有利于促进民营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档案的安全保管,科学利用,合理流向。监管方法可实现多样化,体现灵活性,可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对只是暂时尚未建档的企业应积极引导其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使企业的档案工作有章可循,从而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2.4 拓展管理范围,推行多元模式。一是要树立档案管理范围与企业竞争需要相适应的观念。反倾销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成为业界和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反倾销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是一种反对低价倾销这一不公平竞争行为的防御性武器,也可以是一种推进带有歧视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进攻性武器,世贸组织今年5月20日公布了反倾销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已经连续9年成为世界上遭遇国外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截至2004年底已受到各类反倾销起诉逾600多起,我国企业要应对国外企业提起的反倾销调查案,就要以一整套完整、真实地反映其生产、经营及管理等各项活动的现行文件、档案为前提。同样地,我们也可以在国外企业的进口冲击下,以档案为依据,拿起反倾销的武器。实际上,反倾销或应诉调查的过程就是对一个企业档案工作质量检验的过程,就是以事实说明档案工作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过程。所以,只有不断制定和完善有助于企业档案形成完整、真实的保证性措施,以增强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还要加强知识产权档案的收集管理,当前知识产权的范围在扩大,也决定了知识产权档案范围的扩大。我们加入了世贸组织,就要按照世贸组织知识产权的范围去执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规定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包括版权及相关权利、商标、专利、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保护及未公开信息等。由于包括商业秘密在内的知识产权是依附于一定载体而存在的智力成果,而档案是记载智力成果的一种形式,所以,管理好企业知识产权档案,是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措施,二是要树立档案管理手段与企业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的观念。民营企业在其信息化的过程中水平参差不齐,档案管理中的手工管理、计算机辅助管理,网络管理会同时并存,不能脱离企业管理状态的实际而单纯去追求档案手段的更新。所以,进人世贸组织后,随着企业形态和类型的多样化、企业档案管理形式也将会呈现多元化、个性化态势,不能简单地搬用国企单一的集中统一管理模式,而应因企治档,探索出集中式、网点式、寄存式等不同的多元管理模式。同时,应努力改变单一管理档案和静态管理的习惯做法,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民营企业档案、信息、图书、资料四位一体管理的新路子,充分发挥企业信息整体的优势。

下载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历史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历史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历史、特点和政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历史、特点和政策 作者:王晓静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4年第01期 [摘要]文章在回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生、发展的......

    历史学科特点

    历史学科特点、新课改理念及评课关注点 ——顾志跃等编著《如何评课》读书摘记一 一、历史学科特点 1、历史学科课程定位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历史学是研究这一过程的......

    我国古代婚嫁六礼

    我国古代婚嫁六礼 婚嫁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纳.采 俗称议婚或说媒,请媒人到女方说媒,了解女方的心意,看看这门亲事有没有成功的......

    我国古代文人别号

    我国古代文人别号 五柳先生——晋·陶渊明 香山居士——唐·白居易 东坡居士——宋·苏轼 幽栖居士——宋·朱淑贞 山谷道人——宋·黄庭坚 白石道人——宋·姜夔 后山居士......

    教育学 我国古代名人

    孔子 1、个人简介: 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2、著作: 孔......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5篇

    古代游记散文研读和教学 古代游记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名篇佳作众多,而且名家辈出,群星灿烂。许多作家就是因为一篇游记散文而傲视文坛,历久弥新,许多经典......

    中外古代人物画特点和异同

    中西方人物画艺术特点的特点和区别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物画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两者在关于人物画的一些基本创作观念方面有某些共同性。比如:注重人物形象的“形神兼备......

    古代历史故事七年级(合集)

    中华文化历史久远,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2000年以上,华夏民族在中华大地上演绎出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下面为大家精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