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介入南海问题的动因及战略目标
日本介入南海问题的动因及发展动向
摘要:近年来,随着美国“重返亚太”、南海海洋权益争端日趋激烈,加上安倍第二次执政后,基于国内发展需要以及配合美国 “重返亚太战略”的需要,依托日美同盟,加大了对南海问题的关注和介入力度,并试图借南海问题遏制中国的崛起,以扩大自身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日本在南海问题上的战略举措将会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构成不容忽视的威胁和挑战,对于中日两国的关系会带来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关键词:日本;南海问题;中日关系
众所周知,日本并非南海争端的当事国。但其出于维护自身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应对钓鱼岛争端等现实利益,又有争夺地区影响力、遏制中国崛起等战略性的考量,虽然没有对南海主权提出诉求,却极为关注并积极介入到南海争端的相关事宜中。日本历来视东南亚地区为其传统战略势力范围和海上“生命线”,加之近年来中日两国在地区主导权、东海问题上的争端不断激化,在介入南海问题的力度和程度上,以及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和后果上,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区域外大国,其介入南海争端的意愿更为强烈,目标也更为清晰,并且在不同时期由于对周边和国际安全环境、自身战略定位的判断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政策重心和导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然而,与对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重视和探讨相对比,目前国内学界对日本介入南海问题的关注和探讨还远远不够充分和深入。可以预见,在亚太地区格局深度调整和中日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的背景下,以及在日本加速解禁集体自卫权和修改和平宪法的情况下,日本今后会以各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南海问题的介入,甚至在军事上重返南海。我们对此应保持警惕。本文将重点探究日本介入南海问题的动因及其发展动向。
一、日本介入南海问题的动因
日本对南海的染指,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占领了中国台湾省后,就开始逐步向南海渗透。“二战”期间,日本一度侵占南海诸岛。中国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文件的相关条款,收复了对南海诸岛的主权。此后,日本对南海地区的关注逐渐淡化,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承认南海诸岛的主权属于中国。冷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日本相应地调整了国家战略目标,开始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军事大国迈进。日本将南海问题视为其在亚太地区攫取地缘政治利益和抗衡中国的一个着力点,开始逐步介入南海问题。
2015年 9 月 19 日,日本执政联盟凭借多数议席,在国会参议院全体会议上强行表决通过了安保相关法案。这标志着该法案已正式升级为法律,日本政府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新安保法案包括 《国际和平支援法案》和 《和平安全法制整备法案》。《和平安全法制整备法案》由十个小法案构成,其中 《周边事态法》更名为 《重要影响事态安全确保法》,该法案取消了 “日本周边”的地理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只要日本政府主观判断会对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就可以出动自卫队加以应对。此举将会为日本军事干预南海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1]
(一)基于经济角度分析
首先,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小岛国,石油99.8%都依赖进口,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极高。资源的高度依赖国外进口使得油气资源丰富的南海渐渐引起日本的瞩目,这也是日本一贯使用的资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战略的一部分。上世纪 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为了保证石油进口的供给可靠、稳定价格,随着号称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的南海的丰富的油气资源的发现,未来日本肯定会要分得资源的“一杯羹”,所以现在的一切准备都是为了在以后的资源争夺中获得有利地位。其次,能源运输航线安全的需要。马六甲海峡—南海是全球最繁忙的航线之一,这一命题对于日本来说尤其正确,且对日本有着生死攸关的影响。随着近年来南海问题愈演愈烈,南海周边国家与中国的岛屿主权争端越来越激烈,日本担心从中东进口的石油无法保证其运输航线的安全性。为了使从中东进口的石油顺利抵达日本,对于地区热点的南海,日本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二)基于政治角度分析
首先,是为了配合美国 “重返亚太战略”的需要。2010年 5 月,美国发布 《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该报告指出,美国将对其亚洲战略作出调整,以进一步维护霸权地位,重建美国的 “领导力”。[2]在美国 “重返亚太战略”中,日本发挥着 “急先锋”作用。同时,美国必须为 “重返亚太战略”寻找介入点,而亚太地区存在争端的问题主要有中日钓鱼岛争端、俄日南千岛群岛争端、韩日独岛争端以及南海问题。在美国看来,对美国 “重返亚太战略”构成威胁的是中国,而与中国相关的钓鱼岛争端与南海问题成为了美国 “重返亚太战略”的主要介入点。其次,日本是世界大国之一,对东亚一直有做领头羊的心态,但 2009 [1][2]周永生:《日本 “新安保法案”的问题》,《国别政治》,2015 年第 12 期。杜晓军:《日本外交与美国 “重返亚洲”战略》,《政治与历史研究》,2012 年第 1 期。年起,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对日本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随着中国实力的日益上升,日本担心一个强大的邻居会成为自己的安全威胁。因此,日本想方设法削弱、遏制中国。希望通过插手南海问题使得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上升,为日本在国际舞台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打下基础。
(三)基于国际角度分析
随着中国在东亚地区的迅速崛起,尤其是中国于 2010 年超越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日本对中国表现出了不适应症状。日本一直有主导东亚的雄心,但在实力相对衰落的现实下,中国的快速崛起是日本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主要障碍之一,日本将中国视为其实施亚太战略的主要竞争对手。自 2008 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上台以来,台海局势趋于缓和,日本手中原本可打的“台湾牌”的效力大不如从前,“南海牌”是其在中国周边制造麻烦的极好选择。在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的大背景下,日本积极策应美国,“密切配合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部署,遏制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严防中国海上力量突破所谓‘第一岛链’”[1],“从海上围堵中国,全面牵制中国的海洋战略”[2],并企图联手南海周边国家一同构建遏制中国崛起的东亚战略格局。
二、日本介入南海问题的发展动向
(一)借重美日同盟,寻求战略对接
一直以来,日本虽然是经济大国,但是在安全问题上依赖于美日同盟。受此影响,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政策也一贯与美国保持一致。二战后,为了避免日本对社会主义中国过度依赖,在对东南亚国家战后赔偿问题上,美国提出了劳务赔偿主张。当时日本虽然不愿意放弃中国市场,但依然遵从了美国的主张,重返东南亚。21 世纪后,美国提出了 “重返亚太战略”,南海问题成为了美国的重要抓手,此时日本也高调介入南海问题,配合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一系列行动。因此,美日同盟关系是日本介入南海的重要依托,日本虽然介入到了南海问题中,但是不会贸然行动,日本未来在南海问题上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态度。
日本将日美同盟视为其军事介入南海的“合法性”机制框架。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指出:“作为拥有依托开放海洋的全球贸易网络的国家,日美两国 [1][2]王传剑:《日本的南海政策:内涵和外延》,《外交评论》,2011 年第3期。郑泽民:《亚太格局下的南海争端》,《中共中央党校》,2004 年第5期。强调在遵守包括航行及飞越自由在内的国际法基础上,维持海洋秩序的重要性。”安倍政府积极为自卫队追随美国赴南海行动提供法理支撑。日美在南海问题上的协调与合作还表现在对有关声索国提供能力建设支持,比如为了帮助菲律宾提高在海上抗衡中国的能力,两国分工明确,美国负责向菲律宾的武装力量提供武器装备,日本则负责向菲律宾的海岸警卫队提供装备。
(二)将南海问题不断推向国家化浪尖
随着美国高调介入南海问题,日本也紧随其后,在各种场合大肆炒作南海问题,声援东南亚相关国家的诉求,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近年来,日本分别在东盟地区论坛、东亚峰会、七国集团峰会等多边场合,对中国在南海的正常行动大放厥词,横加指责。日本媒体和领导人不但多次表态支持南海问题在多边框架下解决,而且还通过鼓吹建立各种南海问题讨论机制,来促成南海问题的国际化。
日本积极提升与印度尼西亚的政治、安全关系,并将南海问题列入两国首次“2+2”会谈。除东盟国家外,日本在与澳大利亚、印度、英国等共同享有“自由民主价值观”的国家交往中,以自由、民主、法治等为工具,绑架相关国家同意日本提出的东海、南海议题。除在双边场合外,安倍在几乎所有可资利用的国际场合,极力推动东海、南海问题国际化。在七国集团(G7)、二十国集团(G20)、东亚峰会(EAS)、“10+1”、“10+3”、日本—太平洋岛国会议等国际场合,日本均以“维护国际法”、“维护航行自由”为幌子,将南海争端裹挟进会议议程。“要求各相关国家明确本国海洋权益主张的国际法依据,并支持尽早制定行为准则(COC)”,“支持用包括国际仲裁在内的外交及法律手段解决南海的海洋纷争”等是日本向中国施压的主要论调。此外,日本还批评中国在南海的吹填作业和设施建设。
(三)构建针对中国的南海维权联防体系
日本介入南海争端的一个最新动态,就是将中国的南海和东海事务进行捆绑,通过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拉拢南海地区相关国家并博取其同情等手段,构建包围中国的海洋联防体系。由于东海问题与南海问题都涉及海域的主权归属,都涉及周围国家的资源争夺,以及涉及域外大国干涉问题,因此日本寄希望通过干预南海问题为解决东海问题争取更多时间和空间。近期,日本频频插手南海问题,支持东南亚国家关于南海问题以及资源划分的政策,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中国异质论”和“中国傲慢论”,企图把更多的大国引入南海,在南海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扮演一种“搅浑水”的角色。日本希望通过“搅浑水”,一方面拖住中国,减轻日本在东海和钓鱼岛海域的压力 ;另一方面趁中国无暇他顾的空隙,在冲绳等西南海域加快军事部署。
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中明确指出:“中国在东海和南海等海空领域提出与现行国际法规则相矛盾的主张,试图用武力改变现状。”安倍政府以倡导所谓“海洋法治”为名,质疑中国南海维权行动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日本将南海视为“海洋公共财产”,声称“维护无可替代的国际公共财产安全与和平的唯一手段,就是通过法律来保持秩序的不可动摇”。安倍不点名指责中国“不断出现基于单方主张的行动,使地区国家间的紧张气氛骤增”。在 2014 年亚洲安全峰会上,安倍提出“海洋法治三原则”,即“国家主张,必须依照法律;不得以主张为由,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纠纷的解决,必须恪守和平”。2015 年 7 月,日防卫省发表题为《中国在南海的行动》报告,大肆制造“中国威胁论”,全面反对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及政策主张。这是日防卫省首次专门针对南海问题公开发表评述报告。
三、结语
日本积极介入南海问题,并不单纯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产物,其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基于日本国家利益和国内政治变化的原因。当前,日本国内民众希望日本成为与其经济相匹配的政治大国的呼声正越来越高,已渐渐成为日本国内政治的一个基本共识。日本对南海问题干涉程度的加大,正是其国内政治因素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日本与南海地区相关国家实施战略互动,不仅影响了南海地区的安全格局,使地区不稳定因素增多,而且还使得南海问题更加复杂,增加了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难度,并且使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海上战略压力。
随着日本国内政治进一步右倾化,安倍政府持续加大摆脱“战后体制”的政策投入及实施力度,加之中国快速发展而导致的中日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可以预见日本介入南海问题的举动不会停止,在某种情况下还可能加大力度。这一方面将使南海问题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影响地区和平与稳定,另一方面又会使在低位徘徊的中日关系全面回升困难重重。日本蓄意插手南海问题,“严重损害中日政治安全互信,与中日关系改善势头背道而驰”。在此问题上,中国有必要提醒日方勿以牺牲两国关系大局为代价搅局南海,更应做好反制日方损害中国利益的准备,打消其利用南海问题牵制中国的念头。
未来,日本在南海问题上还将会采取新的举措,以实现其战略目标,并将更加灵活积极地利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机会,展现更加主动和强硬的姿态来对抗中国,这些都将会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构成不容忽视的威胁和挑战。对此,中国要密切关注,提高警惕,并加强防范,有效应对。在制定或完善南海政策时,中国不仅要考虑如何应对日本在南海问题上选边站和支持部分相关国家的举动,而且更要考虑如何防范日本长远的战略野心和军事化转型所带来的后果,这样才能使南海争端向着于中国有利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珠海燕:《日本介入南海问题的动向及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16年第3期。[2]杨继龙:《论南海争端中的日本因素》,《太平洋学报》,2013年第12期。
[3]巴殿君、朱振恺:《简论日本介入南海问题的动因、措施与趋势》,《汉江论坛》,2016年 第4期。
[4]方晓志:《日本介入南海问题:发展动向与战略目标》,《当代世界》,2016年第2期。[5]张学昆、欧炫汐:《日本介入南海问题的动因及路径分析》,《太平洋学报》,2016年第4期。
[6]杨泽军:《日本近年介入南海事务的主要做法及意图分析》,《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6年第5期。
[7]孙占坤:《日本学者看南海问题》,《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5年第4期。
[8]朱陆民、刘燕:《中日关系新视角:基于南海问题的分析》,《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第10期。
[9]康甫:《日本南海政策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国际关系研究》,2013年第10期。[10]张瑶华:《日本在中国南海问题上扮演的角色》,《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5期。[11]黄凤志、郭玉强:《升级与扩展:日美同盟与日本介入南海问题的战略透视》,《东北亚论坛》,2016年第3期。
[12]葛红亮:《日本的南海政策及其与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互动关系分析》,《南海学刊》,2016年第3期。
第二篇:日本介入台湾问题的动因分析
日本介入台湾问题的动因分析
近年来,在台湾问题上,日本的卷入日益加深,台湾问题中的日本因素不断上升。日台关系逐步从台后走向
台前,其官方实质性联系更加露骨,给中国大陆解决台湾问题制造障碍。日本在台湾问题上加强介入,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因素使然。
一、谋求地缘政治利益
台湾在整个亚太地区的地缘环境中,战略价值非常突出,台湾海峡有东方的直布罗陀之称,北有琉球群岛,可通往日本,起着联系日本本土的作用,南有巴士海峡,与菲律宾隔海相望,是极为重要的国际航道。从地缘政治上看,台湾是辐射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最为理想的战略支点。1994年,时任美国海军部部长的詹姆斯·福雷斯特尔就曾说过:台湾是未来太平洋最关键之处,谁控制了台湾,谁就控制了亚洲大陆整个海岸。
在日本看来,台湾问题关系到日本根本的地缘安全利益,涉及到了日本的核心国家利益。台湾扼日本生命线之要冲,位于日本的1000海里海上运输线范围之内,是其南下东南亚,进入波斯湾,前往欧洲的必经之道,日本每年在这条航线上的运输量达5亿吨,其中包括日本所需石油的90%和核燃料的100%。事实上,从甲午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有的战略部署,日本都是以台湾为战略跳板的。
当前,中日两国在东海大陆架、钓鱼岛、东海油气资源开发等问题上的争端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两国关系,而这些争端又大部分牵涉到台湾问题。特别是钓鱼岛主权之争,对于日本而言,尤其具有地缘战略意义。因为钓鱼岛涉及中日两国大陆架的划分和东海经济专属区特别是石油开采区的划分等诸多问题。钓鱼岛与台湾岛在地理上具有共生性,一旦台湾回归祖国,中国将在钓鱼岛等问题上对日本将形成绝对优势,这是日本极不愿看到的。日本京都大学教授中西辉政在《台湾是日本的生命线》一文中指出,台湾对日本的安全来说是最后的生命线,如果台湾与中国大陆合为一体,那么尖阁列岛(即钓鱼岛及附属岛屿)周边就将完全成为中国的海域,冲绳海域和东海就将成为中国军舰的演习之域,日本的船舶和飞机将被赶出这一区域。此外,来自中东的石油被视为日本的生命,而这些油轮和运粮船的海上通道几乎都经过台湾周边。如果台湾被中国大陆统一,那就意味着日本的出入口将被中国完全堵死,日本只能对中国惟命是从,日美安保条约也将有名无实。这是一篇带有浓厚右翼色彩的文章,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台湾海峡对于日本地缘安全的重要性。
二、浓厚的台湾情结
日本对台湾的觊觎可以说由来已久。从19世纪中叶开始,日本就不断染指台湾。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被迫把台湾割给日本,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培育出日本人斩不断的台湾情结。许多日本人的内心深处,依旧怀念着强占台湾为殖民地的旧时代,对台湾的眷念之情难以释怀,明里暗里与台独势力相勾结,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李登辉、陈水扁上台后,其媚日、亲日的言论和活动,以及加强对日务实外交等,更加重了日本人的台湾情结。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和狭隘民族主义抬头,皇国史观在日本颇有市场,为日本过去的侵略历史翻案已渐成气候。日本有一部分人对台湾在二战后回归中国一直耿耿于怀,至今仍未放弃台湾归属未定论。他们认为统一的中国将是对日本的威胁,一些右翼势力甚至公开鼓吹肢解、分裂中国。日本右翼作家司马辽太郎写作出版的《台湾纪行》,公开为日本在台的殖民统治唱颂歌,竟成为日本十大畅销书之一,反映了日本人对台湾的眷恋。稍后日本右翼漫画家小林善纪的连环漫画书《台湾论》在台湾出版,此书公然歪曲历史,混淆是非,美化殖民侵略,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为台独势力叫好。
在日本文化长期渗透下,台湾社会中存在着一股亲日气氛,这又反过来促使日本人在心理上亲近台湾。在台湾,日据时期的皇民化教育培养出一批像李登辉那样的亲日派,他们也具有很深的日本情结。如李登辉认为自己20岁之前是日本人,甚至反对日本就过去的侵略战争向中国道歉。吕秀莲不时为日本殖民者评功摆好,散布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是台湾人的幸福等谬论。这两种情结结合在一起,使日本介入台湾问题,提升对台关系具有深厚的感情基础。
三、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
从20世纪50年代起, 日本经济界就打出了重返台湾的旗号,加紧经济渗透。70年代时,日本是台湾除美国之外最重要的贸易伙伴,1972年台湾对日本的出口额占台湾出口总额的12%,日本对台湾的出口额占台湾进口总额的42%。90年代以来,台日双方的经贸关系更为密切,日本对台湾的经济渗透日渐加深。日本不仅成为台湾的第一大进口国,第二大出口国,也是其最大的投资国和技术来源国。日本九大贸易商社控制了台湾外贸总额的66%以上。日本金融界的几大银行也非常重视在台拓展业务,均在台设有分行或办事处。日本的钢铁、电子、机械等产业与台湾相关产业的关系极为密切。有统计表明,日本控制着台湾岛内it产业60%以上的加工生产,在21世纪最被看好的办公自动化机具领域,日本商品在台湾也保持着90%的市场占有率。一些台湾政要曾多次指出,当今的台湾在经济上仍然是日本的半殖民地。台湾地区已成为日本获取海外经济利益的重要市场。2001年,日台贸易额达386.1亿美元,其中台对日出口127.6亿美元,进口258.5亿美元,对日贸易逆差达130.9亿美元。2003年,日本与台湾的年贸易额为440亿美元,比1972年增长了约30倍,日本顺差达200亿美元。日本长期保持对台贸易巨额顺差,可谓获利甚丰。
密切的日台经济关系为日台政治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日台经济关系近年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日台大财团关系的进一步密切,这对日台政治关系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同时日本在台湾的这种重要的经济利益,也使一些日本人不愿意两岸实现统一,担心会使其经济利益遭受损失。
四、日本国内政治生态变化的推动
日本国内政治因素是日本对台政策调整的内在推动力。近年来日本在对华关系上频频打台湾牌,与日本国内政治变化密切相关。20 世纪90 年代以后长达10多年的经济衰退,在严重挫伤日本自负和自信的同时,也助长了日本民族主义思潮与政治的右倾化。日本国内政治趋于保守化、右倾化。企图修改和平宪法,主要是针对第9条关于禁止日本拥有常规军和剥夺其宣布战争的权利;鼓吹日本要成为普通国家,实际上是追求外交、政治和军事的大国化;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不断否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侵略历史和战争罪行;日美安保体制重新定义;1999年日本国会正式通过国旗国歌法,把象征日本侵略亚洲历史的日之丸和君之代作为国旗和国歌;一些日本政治家、学者以及媒体不断地鼓噪中国威胁论,等等,都是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的表现。
这种右倾化反映在为实现所谓普通国家、政治大国而推行的对外政策上。为了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日本近年来加强国际事务参与的程度,加大日本在国际上的发言权,尤其是加大了对亚太地区的战略关注。台湾不仅是牵动日本亚太政治外交的关键点,而且关乎日本的经济安全,在日本的亚太政治和经济战略布局中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自然成为日本关注的焦点。在对华关系上,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一改七八十年代的低姿态,在中国核试验、台湾、钓鱼岛等问题上,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同时,日本国内政治的变化,政界和财界的新老交替,使原来主张发展中日友好的力量受到削弱。在台湾务实外交的作用下,日本国内的亲台势力有所发展。如原来亲台势力的主力是自民党,1993年以后,亲台势力扩展到公明党、民主党等。随着日本国内政治的变化,台湾作为一张牌,成为日本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三篇:日本为何很难深度介入南中国海问题
日本为何很难深度介入南中国海问题
2016年08月06日 张云 来源:联合早报
2015年下半年开始,日本介入南中国海似乎日益表面化,这又发生在日本国会正式解禁集体自卫权的背景下,而南中国海仲裁庭最初设立时,日本籍法官柳井俊二则是主要牵头人,因此中国对日本可能利用南中国海问题达到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目的的怀疑也日益加重。
一些学者专家认为日本很可能乘机深度介入南中国海,不仅让中日关系倒退,并且导致中美,中国与东盟关系受损,因而日本可能会成为争端中的最大获益方。笔者认为,日本无疑有介入的意图,但是否真的既有心又有力实质性深度介入,并且带来相应的战略结果,则需要细致分析。
中日关系中的南中国海因素出现
2015年11月初,中日国防部长时隔四年又五个月在马来西亚会谈时,中国国防部长常万全告诫日方南中国海不是中日之间的问题,不要采取事态复杂化行动。中国外交部在2015年11月中旬的记者会上针对有报道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会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和东亚峰会上提及中国在南中国海的岛礁建设,回答说“东亚峰会不是讨论南中国海问题的适当场合,日本在南沙群岛主权问题上无权说三道四”。11月19日,安倍在马尼拉APEC峰会期间举行日美首脑会谈中,表示对于美国军舰在南中国海进行的“自由航行”行动表示支持,并说将根据形势变化研究在南中国海自卫队的活动。
考虑到9月份日本以解禁集体自卫权为中心的一系列安保相关立法案刚通过,只要政府认定对于日本和国际社会的安全和平造成影响,自卫队的活动就没有地理限制。换言之,日本也可以像美国一样派遣自卫队军舰进入中国建设的人工岛12海里以内进行“自由航行”行动,或者强化在南中国海公海上的监视巡逻活动。
同日,安倍在同菲律宾总统的会谈中,双方对于中国在南中国海的行为表示“严重的担忧”,并对防卫装备转移协定大致达成共识,日本向菲方提供2420亿日元贷款,阿基诺表示希望日本支持菲律宾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在随后11月22日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东亚峰会上,安倍说“海洋环境的单方面的物理性改变应该自制”,这是在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场情况下作出的批评。
进入2016年以来,随着南中国海仲裁案结果公布临近,中日关系中的南中国海因素也进一步发酵。5月份在日本召开的7国集团外长会议的联合声明中尽管没有指明中国,但是“对于造成南中国海局势紧张的单方面威压,挑衅行为表示强烈反对”。首脑会议声明中则表示反对“使用力量改变现状”,呼吁遵守国际法,这间接批评了中国。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峰会前“奉劝日方不要继续在南中国海问题上刷存在感”,批评“日本标榜国际海洋法治暴露其虚伪性”。
在峰会发表声明后,中国表示对日本主办的G7峰会炒作南中国海,渲染紧张局势,不利于稳定,对日本和G7做法强烈不满。6月初,日本深夜召见中国驻日大使抗议中国军舰进入钓鱼岛(日本称尖 阁诸岛)的接续水域,6月17日中国国防部披露中国两架苏30战机在东海遭日军机雷达照射,而日方否认。
7月初,柬埔寨首相洪森演讲中披露日本驻柬大使向其施压支持南中国海仲裁案结果,进一步加深中国对日本利用南中国海问题打压中国的怀疑。7月中旬,亚欧会议期间中日总理会谈,安倍对南中国海表示了担忧,希望按照国际法和平解决,李克强则表示日本不应该介入。7月下旬在老挝举行的东亚合作外长会议期间中日外长会谈时,针对南中国海问题中国外长王毅告诫“日本如继续高调介入,蓄意炒作,只能坐实你们是别有所图”。而日本外长岸田文雄在随后举行的东盟(亚细安)地区论坛上表示对南中国海问题的“深刻的担忧”。
从以上可以看出,南中国海问题已经开始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新的因素,而且可能让刚刚走出低谷的中日关系前途更扑朔迷离。
日本在南中国海问题上要什么
日本不是南中国海的声索国,这决定其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的利益诉求不可能是领土或者油气资源;日本贸易立国,南中国海航道航行自由对其战略意义自不待言,但南中国海的商业船只航行自由没有问题;日本也没有类似美国那样把军舰飞机在世界海空中自由航行作为战略利益来定义,因此南中国海的军事航行自由也不是日本的利益诉求。那么究竟为了什么日本在南中国海问题上同中国对着干呢?换句话说,日本在南中国海问题上要的是什么?
日本主要把南中国海问题看成未来亚洲安全秩序的一个风向标,而不是关注南中国海本身。在日本看来,日本受益于战后几十年主要由美国双边同盟主导的亚洲海上安全架构,在这个框架下日本不仅成为了经济大国,还在日美同盟的框架下在亚洲政治中获得一定的存在感。然而在东亚的大陆部分中国的发展以及同周边国家的相互依存增强,未来将不可避免成为一个中国主导的地区,如果亚洲的海上部分美国主导的架构也被削弱的话,日本在本地区的存在感就会进一步削弱。
与此同时,在日本看来,今后几十年时间里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不会被其他国家取代,美国主导的海上秩序只要美国“有心”就可能继续维护,只怕其“有力”而“无心”。
日本认为过去的国际秩序在美国强烈的意愿和能力下得到实现和维持,现在美国的意愿相对衰落,需要日本等盟国展示意愿和能力,一方面补充美国意愿不足留下的空缺,另一方面激发美国继续领导世界的信心和动力。按照上述战略逻辑,“拉住美国”就被认为是日本的头等战略需要,南中国海则为日本“拉住美国”提供了机会。
日本认为美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雷声大雨点小”,例如美国虽然进行自由航行军事行动但又强调无害通过,被认为在维护美国主导的西太平洋秩序上意愿不足(有意思的是中国相反认为美国霸权意愿过强),因此我们才会看到日本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的表态,有时候比美国还要强烈的反常现象。日本基于政治因素介入南中国海
笔者认为日本介入南中国海将会主要体现在政治层面,其政治意味大于实际安全和军事意义。
首先,美国并不欢迎日本实质性介入南中国海问题。对美国来说,南中国海问题与其说是一个军事问题,不如说是一个中美之间的战略问题。中美战略博弈中,美国需要日本在政治上的支持,例如表态支持美国的“航行自由行动”,国际法原则解决争端等。但是如果一旦日本系统性地从军事上介入南中国海,例如常规派遣自卫队与美军一起或者单独监视警戒活动,将会让中美战略博弈极端复杂化,中日之间的偶发事件会将美国卷入其中。
正因为如此,2015年11月日美首脑会谈中,尽管美国总统奥巴马称赞安倍的安保法制改革为“历史性伟业”,并重申“日美同盟也是美国的安保的基轴”,但对其派遣自卫队到南中国海的暗示并未表态。
第二,日本政府也没有决心深度卷入南中国海问题。2015年11月底,就在安倍自卫队派遣南中国海表态后一周日本共同社调查显示,对此表示赞成为52.7%,反对39.9%,赞成超过了半数。然而有意思的是日本政府表态反而非常谨慎,官房长官表示日本目前没有在南中国海的监视活动,也完全没有计划派遣自卫队进行同美军那样的巡航活动。2016年2月,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哈里斯访日时候,针对新闻报道中国在西沙部署导弹,日本也只是要求美军加强监视警戒。第三,东盟不少国家也认为日本的深度介入将会让问题更加复杂。尽管近年来日本与东南亚国家安全防务交流合作升温,例如2016年4月初,海上自卫队潜艇访问菲律宾军港苏比克湾,这是15年首次。随后,日本两艘护卫舰对越南金兰湾军港访问。3月中旬,日本自卫队还组织了对越南军队维和活动研修指导。然而这些更多还是具有象征性政治意义的动作,东盟整体上很难想象会期待同日本强化安全关系来对应南中国海问题。
第四,从日本的能力上来说,巡航监视南中国海也不现实。据媒体报道,目前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舰艇规模在执行海外反海盗活动和东海的警戒任务外,并没有太多余力对应南中国海。目前日本海上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东海,如果向南中国海派遣自卫队,势必造成东海巡航能力减弱,或者需要大规模进行军备建设,在目前的日本财政状况下大幅度增加防卫开支不实际,也很难得到国内支持。从日本对东南亚国家军事能力建设的援助状况来看,也很难说是实质性大规模的支援。2015年11月,日本向越南提供的是六艘二手舰艇,向菲律宾提供的是旧的TC90海上自卫队的练习飞机。
尽管南中国海因素显然已经进入中日关系的棋盘,但这个因素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影响中日关系、地区安全和中国外交,则需要更加细致冷静地分析,当然过小评估日本介入南中国海的影响会带来严重后果,但过大评估同样可能会导致自我实现的预言。
第四篇:南海问题解决方案
南海问题解决方案
第一、与美、日、韩国家继续进行经济互绑,形成你亡我亡、你生我生的局面
美国商业周刊:中美已被经济捆绑在一起2007年07月21日 星期六 08:12由食品安全之争而有可能引发美中贸易大战,令全球关注。美国专家撰文指出,贸易大战会让两国皆输,唯有合作才会有更多收益,因为两国关系和未来已被经济紧紧捆绑在一起。
美国商业周刊网站7月18日发表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资深副总裁、北京公司负责人大卫.迈克尔(David Michael)撰写的文章,论述了目前有可能进一步恶化的美中关系,并得出两国“只有合作才会双赢否则就会双输”的结论。
文章指出,在美国与中国爆发一场贸易大战之前,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和政治领袖们应该不要紧盯着眼前的贸易赤字,而是要考虑这个复杂而且性质正在转变的美中经济关系。美国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称,2006年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高达2325亿美元。这的确代表着一种真实的经济不平衡,它也制造出一套复杂的挑战,而且还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虽然对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来说,寻找外部原因是很自然的,但事实则是,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中国政府,都不应该为这种贸易不平衡负主要责任。中国的绝大多数的出口,都是由外国公司驱动的,而中国国内的许多市场相对来说也是对外国产品和品牌开放的。因此,贸易赤字只反映出复杂的全球化的现实。
丰富的西方品牌
这也反映出许多非中国公司的决策。那些在中国建立的非中国公司总的来说,是让想他们自己和他们的顾客受益。这样考虑一下:在所有的“中国货”中有接近60%的产品,都是那些寻求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最新基础设施的非中国公司而生产的。
美国消费者每天在沃尔玛(Wal-Mart)、好市多(Costco)、电路城(Circuit City)、梅西(Macy)等其它大型零售连锁商所购买的那些商品,都标出由西方人设计并符合西方质量标准的品牌,但这些商品却是在中国生产的。其实,为了保持货源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和其它国际公司为了进一步扩大他们在中国的业务,每周都在向中国投资10亿美元。
相比之下,中国还没有产生出一个规模庞大的纯粹属于自己的出口基地。它与日本和韩国有着极大的差异,这两个亚洲国家的本土公司,在出口方面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在中国,出口游戏却完全被外国公司主导着。
入世提升了中国的冲力
那么,中国自己的市场又是什么样子呢?中国从国外进口许多外国货么?虽然中国没有进口足够的美国货来缓解两国的贸易不平衡,但与早前相比,中国正在从美国购买很多商品,而且在其经济继续蓬勃发展之际,中国可能会在未来进口大批的美国货。
例如,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统计,自2001年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美国对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原文)的出口,已经增长了 190%,使其成为美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如果要是把美国对香港的出口也包括在内的话,那么中国已是美国的第三大出口市场。据美国商务部统计,美国对中国销售率的增长,要比美国在同一时期对其它国家的出口增长率,高出了12倍。
事实上,中国消费者喜欢外国品牌。而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更多的中国消费者将寻求外国制造的商品。美国和其他非中国国内品牌已经支配着许多行业,包括家用小车、移动电话、电脑打印机和高端电视机。
快餐、飞机和医疗仪器
早在1992年就开始在中国上海工作的波士顿咨询集团资深副总裁迈克尔,还在文章中强调指出,中国的消费者其实很喜欢美国的一些名牌产品。比如说,在中国最受欢迎的汽车品牌,就是美国的别克车。如果你想享用一杯咖啡或炸鸡,找到星巴克或肯德鸡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虽然这些产品和服务可能都是中国产的,但他们引进了美国提供的管理和设计,甚有美国的雇员。此外,美国和其它外国公司还主导着中国日益壮大的商业客机市场,还是中国所有的高端医
疗仪器和设备的提供者。
美国和外国产品在中国表现得如此之好,其原因实在太多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的市场总得来说是对外国产品开放的。从历史上看,中国市场对外国产品的开放程度,已远远超过了日本和韩国。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外国产品正扮演着一个很大的角色。
文章称,这也应该是我们的提示:让中国市场继续保持这个势头。
但目前最主要的例外是,中国的服务领域如金融服务、通信、媒体和娱乐等,还没有完全对外国公司开放。这也是美国的贸易谈判专家应该从法律上给予关注的领域,因为一个开放的中国市场将会让美国的经济获益。另一个有前途的行业就是旅游业。中国消费者渴望到美国旅游,到美国去花钱。为此,美国的政策应该逐步改善,更好地抓住这个时机。
松驰的法律环境
已经在中国和亚洲工作了13年的大卫.迈克尔在文章中写道,顾全美中经济关系的“大局”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我们所倡导的是对两国都有巨大好处的贸易,而不是想方设法地设置障碍。如果我们这样做获得成功的话,美国还可以获得一种影响,它可以说服中国打击盗版和保护知识产权也符合自身利益,而这些问题又都是美国公司极为关注的。此外,美国还可能会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来推动中国向前发展具有实际意义的环境保护。这将包括实施更强大的环保排放标准,对新的能够加工出更清洁燃料的炼油厂进行投资,同时也可以要求中国国内的生产者遵守全球公认的污染标准。目前,中国在这方面正取得进展。中国也需要面对其他问题。尽管它作为一个全球经济强国,中国人仍然有18%的人口是世界上的穷人,有1.5亿人低于每天1美元。但据世界银行统计,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正让数亿人口摆脱贫困。这一点应该是美国值得高兴的。
无数人脱离贫穷
我们还应该感到高兴的是,皮尤民调机构在2006年进行的一份全球民调显示,中国人对美国有着一个整体的好感。它还表明中国人民对美国的态度,已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那些更传统的盟友。
文章指出,在我们考虑我们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时,让我们反思一下:过去十年与中国贸易的增长,已经帮助无数中国人摆脱了贫穷,也助长普遍亲美的态度,并帮助美国公司提供一个重要的出口市场和投资市场,它有可能在未来创造出一个更大幅度的增长。那么,是否有其
他可行的剧本会比这些更积极呢?
可以把美国与中国的优势和劣势摆到桌面上来。中国的主要优势是,它拥有庞大的低成本劳动力,其骄人的基础设施可以让那些进入中国的美国公司获得这些劳动力,它有利于投资的政策。无论是货币的调整还是贸易壁垒,都将无法改变这一局面。事实上,牛津分析最近曾报导说,即使是25%的升值,中国货币对贸易赤字而言,只会带来轻微的变动。
对每一个人都重要的问题
要中国走回头路,放弃其在全球经济中所扮演的越来越大的角色,这不是问题的答案。事实上,在未来几年将会成为真正至关重要的,就是美国要与中国一道解决重要的共同利益的使
命。
中国在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能源政策,以及地球变暧方面所作出的决策,将会很快成为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问题。届时将会从中受益的美国也会保证,这些问题在我们与
中国的整体关系中是突出的。
第二、稳住周边国家,实施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政治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经纪上加速推进自贸区建设;
首先,奉行相融以利的原则,加快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新自由主义理论学派的罗斯克兰斯认为,一个依存度较高的国家或者开放性较大的国家,割断对外经济联系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及支付重新建立国民经济体系而导致的“调整成本”都十分巨大,因此这些国家不倾向挑起破坏经济联系的战争或冲突。自由派还主张相互依存能促进和平,但只有在国家期望于可预见的将来出现高贸易水平,相互依存能促进和平的情形才能实现。[14](P7)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市场对南海国家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这自然会增加南海周边国家对未来与中国贸易的预期,有助于增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倾向。而一旦建成包括中国和东盟各国在内的自由贸易区,东盟和中国之间便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市场,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因此,在经济层面,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在中国经济吸引力日增的情况下,与东盟各国形成“利益共享、危机同担”的经济实体,使东盟各国能分享我经济快速发展的实惠。第二,在“主权归我”的前提下,把“共同开发”具体化,并兼顾东盟各国的现实利益。第三,使东亚合作机制与上海合作组织形成呼应,打造好东南、西北两个平台。通过区域合作,增强双方的互信。
第三、军备竞赛,拖垮南海周边国家
最近几年,东南亚国家的军备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类似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南海周边国家都大肆加强军事力量的建设。新的作战系统的引进某种意义上开始改变南海地区的传统局势。从长远来看,这种态势最终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平定南海局势的战略和战术。
南海周边地区的军备竞赛问题,起因也涉及到了中国。近年来,中国的现代化战力持续增长,在南海地区实施远程作战的能力也明显上升。周边不少国家都与中国存在领土和海上经济专属区冲突。以越南为代表的南海周边国家感受到了中国军力发展的压力,于是也就有了所谓军备竞赛的开始。部分国家首先开始的大规模军购活动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盟成员国在南海周边地区的力量对比及动态平衡。现状一旦被打破即形成了连锁反应。与中国没有大规模领土争议的国家为了维持自身区域内的实力地位,也不得不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这场军购游戏。近些年,东南亚国家就先是战舰,接着是战机,然后是潜艇和反潜机,大宗军购接踵而至。军备竞赛的苗头已经很明显了。
从短期内看,南海周边地区的军备竞赛对于中国在南海范围内的军事优势会形成一些冲击。当然,这个冲击主要并不是在实力层面,而是在心理层面。对于中国来说,拥有完善的现代化作战系统的军事大国面对东南亚仅有部分现代化武器的中小型国家具备战场的不对称优势。在系统对抗中,几种先进的武器根本改变不了战争的结果。以一个军事大国的眼光来看,东南亚国家的军事系统都是残缺的,弱点明显的。
从东南亚国家自己的角度来看,事情却并非和中国眼里一样。他们面对中国,首先想到的并不是战争,而是吓阻。大量的军购多少含有壮胆的成分。在他们的眼里,只要具备给中国造成更大杀伤的能力,就必然让中国在南海问题的解决上三思而后行。同时,加强军备也是告诉自己,还有手段来应对中国。这种心理安慰,对于弱势国家政权还是有相当意义的。这就类似于皇帝的新衣,只要自己感觉到穿上了就不会有什么不妥的感觉。
多年来,中国军费一直保持着一个比较高速的增长。在南海周边范围内部署的海空力量已经初步具备了进行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能力。从战争形态的角度而言,中国也领先东南亚国家很大一截。即便是中国军费增幅下调的2010年,7.5%的增长率所代表的绝对数值相对于东南亚国家仍然是一笔非常庞大的数目。因而,在南海冲突没有缓解前,东南亚国家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不会消失,只会与日俱增。
换句话来说,从当前中国军费在GDP的比重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来看,未来比较高的增长仍然是可以预见的。而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是东南亚国家所能够比拟的。因此,当前这样一种慢慢兴起的军备竞赛氛围必然给东南亚国家带来长期的财政压力,并且这种压力是持续增长的。
也许有部分国家会在这个过程中试图退出军备竞赛。这个时候,中国就应该主动操作,通过适当的刺激来让其无法退出游戏。特别是面对与中国在南海领土问题上存在冲突的国家,手段是多样的。对于这些所谓的西方民主式政权,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在领土问题上刺激民意,使其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之下不得不继续在加强军备的道路上走到底。
持续增长的财政压力总有一天会达到临界状态。此时,南海周边国家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以获得国家意义上的安全感。如果美国的力量愿意实质性介入南海地区的话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可是就从目前美国的态度而言,显然并不愿意过分深入一个中国力量的内线位置。美国更愿意做的是以东南亚国家本不多的硬实力来有限地牵制中国。因此,东南亚国家很难获得美国实质上的保障。至于其他国家,有那个意图,也没有那个实力。即便是如今很是嚣张的印度也是一样。
近期,中国在国际政治领域的斗争中也有所加强。如果这种趋势保持下来,势必会对东亚国家的压力上升起到一个催化的作用。中国所需要的局面,就是压力突破临界点后的恐慌情绪。也许这个情绪在平常并不明显,可是只要中国施加一点军事上的刺激,无疑会爆发出来。这样做,可以直接刺激南海周边国家的不安全感。对于中国来说却是很简单,就是战舰战机前压一些而已。
一系列变化的最终结局只有一个,逼迫这些国家最大程度地将资源投入到军事领域,达到透支。这样做的一个明显好处,就是将中国现在面对的状况不同的对手变成同一状况的对手,从而为未来解决南海问题进行最优化的铺垫。就南海周边国家而言,军备竞赛是他们手头资源所能进行的不多的心理安慰手段。
南海问题上真正让中国头疼的怕就是对手多。一个一个解决,问题真是不少,换了谁也头疼。若每解决一个国家都靠战争,中国就必然在经济和政治层面付出更大代价。同时,其余国家会感受到危机,从而去加强自己。自我加强的手段越多抱有的侥幸也越多。因此,压榨对手使用后续手段,对于我国解决南海问题错综复杂的局面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如果中国能够面对的是同一类型,已经达到透支状态的国家。那么解决一个之后,将对其余国家造成最大化的威慑。他们缺少新的心理安慰手段。少给对手一些侥幸的理由,一波流解决的可能性将变大。这就如同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中国和英国谈完之后葡萄牙就没有悬念了。究其原因,葡萄牙不如英国。既然英国都顶不住,葡萄牙没有道理能够顶住。
领土冲突并非立马爆发战争,而是一个政治手段不断上升,冲突烈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最终手段,才是战争。中国就是要用行动告诉他们,最终手段发挥到极致也阻止不了什么。失去希望,剩下的当然是绝望。军备竞赛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东西。南海周边国家用上这一套来获取心理安慰了,也正说明中国给他们的压力已经到了他们要用上不多的后续手段来抵抗的层面。或者说,南海周边国家已经感受到了中国在未来改变“保持现状”策略的倾向。无论哪种情况,他们无疑害怕了。把握住这一点后,寻找机会给予最后一击仅仅是一个时机和决心的问题了。
这里面基本不存在抱成团的问题。只要我们针对的对象是一个,就不会有其他国家来出头。虽然其他国家也很清楚一旦开始我们必然要最终解决问题,但是并不会有那种勇气提前站出来。究其原因,还是一种侥幸和观望的心态。
美国因素在这里仍然不得不再次提到。中国近年来外交姿态的一些改变已经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相信未来东海、台海、南海都将成为美国的主要试探方向。针锋相对地迎接美国的试探也算是剥离南海周边国家最后的救命稻草。这一点,无论是中美斗争还是对南海周边国家的斗争都是相当重要的。切忌习惯性地“韬光养晦”。韬光养晦没有错,新时代的韬光养晦却不是这样了。我们不去抢别人的,他们就该谢天谢地了。要坚信,美国是不敢投入大把力量进入到南海的。
无论是政治手段还是军事手段,只要解决一个国家,口子就已经开了。既是给其他国家开一个泄压口,同时也给出了最大程度的震慑。说白了,其实就是攻心,摧毁心理层面的抵抗意志。没有更多的办法来取得心理上的安慰,基本也就没招了。通过一些经济层面的代价来最终快速解决南海问题的曙光也就出现了。
第五篇:中菲南海问题
中菲南海能源合作要先解决主权问题
2012年05月25日 01:3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江玮 衣鹏
字号:T|T
1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中国与菲律宾的黄岩岛争端,除了领土的含义,还有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这里被认为是一个“新的波斯湾”。据估算,南海的石油蕴藏量约为230亿至300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6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球储量的12%。
在持续发酵一个多月后,这场争端所辐射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资源开发,两国更广泛程度的经济合作也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本报记者就此专访菲律宾雅典耀大学教授林智聪,他曾经出任中菲建交后的首批驻华外交官;中国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林伯强和菲律宾最有影响力的华人社团菲华商联总会理事长庄前进,请他们就中菲能源合作前景发表看法。
让商业公司自己做合同
《21世纪》:中菲在南海石油[0.10-2.97%]上的利益分歧是怎样出现和发展的? 林智聪:1970年代马科斯总统开始扩大和中国交往,那之前十几年菲律宾就和中国已经就卡拉延(Calayan)等岛屿的归属有过争论。当时因为本土的穆斯林问题,占全国约90%的原油难以从中东运出,马科斯只能寻找其他的来源,菲律宾在和中国的关系中,总是得到中国出口油品的“友情价”。这价格往往低于菲律宾在国际上的价格,所以菲律宾在当时就平息了与中国的争论。
后来邓小平时代中菲谈过争议问题,我当时在北京使馆任职,邓的意思是中国理解菲律宾的经济困难,但是中国不能接受菲律宾作为西方操控的工具,如果中国答应把一些领土让给菲律宾,就会有很多国家提这样的要求。我们后来的研究看到,往往国际油价上涨或贸易不通畅时,中菲就容易争论南海问题。但那些海沟里到底有没有油,得花大价钱试了才知道。当然政治上的原因是1898年美国与菲律宾签订的协议中,其实只是说他们会保护菲律宾的大城市(metropolitan),而不涉及那些遥远的岛屿,到基辛格做国务卿时他们还有这样的表述。
菲律宾国内是有一部分人认为美国不会为菲律宾而战的。于是他们也主张在中美之间平衡。拉莫斯总统时期和当时中国领导人在主权争论和能源合作上都说的很多。到近几年美国提出重返亚洲,中国官员在一些场合把南海也说成重要的国家利益。从这次黄岩岛事件看,菲考虑的显然不是这一个岛,而是更多有资源潜力的岛屿。
《21世纪》:中国和菲律宾谈这类合作很久了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林智聪:中国和菲律宾谈了一些能源合作,但是有些菲律宾官员后来被发现有贪污行为,这会让菲律宾老百姓认的这些项目就是为这些权贵服务的。菲律宾人很理解美国,对中国几乎没什么了解,这种时候中国的经济项目如果和当地政客联系在一起,这些项目就很难持续。中国应该让商业公司自己来做合同。虽然政府审批免不了,但要减少和政治家族的“合同”。
合作要先解决主权问题
《21世纪》:现阶段有菲律宾石油公司试图在南海寻找与中国公司的合作,你认为达成合作的可能性有多大?
林伯强:这样的合作很难。因为它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涉及到主权问题。而且这所牵涉到的也不止一个国家,而是好几个国家,牵涉的国家太多。所以,想要在南海达成合作是很困难的事情,我不太看好。虽然谈判可以继续,但最终很难有结果。尤其是在现阶段,现在主要还是要先解决争端。
在合作开发这个问题上,且不说是两个有争议的国家,就是两个没有争议的国家要实现都很困难。比如,我们和俄罗斯之间并没有这些争议,但输油管道依然谈了那么多年。
《21世纪》:但是中国与菲律宾8年前签署过联合开发的协议。
林伯强:那个不算数,从来就没有执行通过。它只是一个意向而已,后来并没有实质性的动作。在开发这件事情上,菲律宾的资金和技术和中国没有可比性。我们的“海洋石油981”深海钻井平台已经起步,虽然才刚起步,但肯定比菲律宾强。所以要开发的话,中国更有机会。
政治和商业难以分开
《21世纪》:持续一个多月的黄岩岛争端给两国经济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
庄前进:水果出口商很着急。菲律宾和中国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如果双方发生不愉快,对两方损失都很大,而不止是菲律宾。菲律宾和中国的经济充满互补性,菲律宾大约有1亿的人口,中国出口很多日常用品到菲律宾,衣服、鞋子,当地人穿戴的很多东西都来自中国。每年大概有20万中国游客来菲律宾,菲律宾则有80万游客到中国。两国之间有很多互动。
我们华人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希望双方减少争议;共同开发有助于两国的经济利益和人民的友情。华人生活在菲律宾,心怀祖国。对我们来说,一个是婆家,一个是娘家。两国的纷争,是我们华人最不希望看到的。
《21世纪》:你去年曾和阿基诺总统一起访华,当时中菲签订了70多亿美元的订单,现在进展如何?
庄前进:进展缓慢。不过也有一些项目有了进展,比如矿业。一方面要投资,另一方面又发生这样的问题。总统说,政治要和商业分开,但是真的可以做得到吗?所以我们现在还是希望先把问题解决。
上周,我们到总统府和阿基诺总统有过一次一个小时的对话。是总统府邀请我们去的,他要听听我们的声音。总统谈了他对中菲关系的看法,他对我们说中菲关系是历史悠久的友好关系,他珍视这段关系,希望黄岩岛的问题能在外交途径上坐下来谈。他说也不喜欢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们则向总统表达说,我们非常在意中菲之间的友情,建议他寻求一个双赢的局面
核心提示:随着国际休渔期的到来,表面平静的黄岩岛之下仍然暗流汹涌,中菲关于领海和岛屿主权的碰撞呈现出更加国际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起码在军事上,菲律宾俨然成为了中菲黄岩岛对峙的获益者,汉密尔顿级巡逻舰从一艘被增为两艘,菲律宾将会从日本得到12艘巡逻船,和韩国、澳大利亚的军事合作也得到加强,稍后召开的香格里拉对话将会成为中菲角力的另外一个战场,而美国的身影也将会越来越明显。
凤凰卫视5月23日《凤凰全球连线》,以下为文字实录:
任韧:台湾的安全部门首长蔡得胜,他在21日说菲律宾、印尼和越南等过的官员不管在公开或者私下场合,都曾经一再要求台湾在南海问题上不要和大陆进行联手。我首先要请教一下黄棟星先生,从菲律宾的角度,是否真的有这样的言态以及担忧,就是在南海问题上,台湾和大陆会真的联手。黄棟星:我想这个实际上是存在的,因为菲律宾是不希望看到说,两岸能够联手在维护南海的主权。大概在去年,菲律宾跟台湾曾经就台湾电信欺骗案要遣返台湾的事情,闹了一场“外交”**,当时台湾就威胁要遣返6万菲佣跟菲律宾的劳工,在那个时候菲律宾这边就很紧张,派了总统的人到台湾去请求,所以如果说台湾跟中国大陆联手在维护南海的主权,这对菲律宾来说是吃不消的。
就说如果双方的力量加起来在采取一定的措施,菲律宾在这方是受到了太大的压力,所以他当然不希望台湾能够跟大陆走在一起,再维护南海的主权,特别是台湾太平岛跟黄岩岛,如果说台湾跟大陆联手起来,菲律宾会感到更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