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建设规模的拓展和产业培育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需求不断扩大,加快低丘缓坡资源开发已成为金华市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平台。如何发挥市区低丘缓坡资源优势,有效拓展开发区发展空间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和突破的问题。基于此,从土地管理工作实际出发,针对国土部提出的低丘缓坡综合开发试点工作,结合金华市区的具体情况,对目前的工作效果和开发情况进行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低丘缓坡;开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190-02
一、引言
自低丘缓坡综合开发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金华市区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目前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处在试点阶段,在法律衔接、政策处理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二、问题分析
(一)指标限制规模开发
从实践看,要实现低丘缓坡资源的有效利用,规模开发不仅可以降低开发成本,而且有利于合理布局。但林地和建设用地等各类指标管理对低丘缓坡规模利用形成了制约。
从2008年开始,国家对林地征用实行定额管理。今年十月浙江省林业厅下达金华市区的调剂使用林地定额指标为198.59公顷。从实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需求看,存在指标不足的问题。
低丘缓坡开发为建设用地还受建设用地指标控制。按国家土地管理现行政策,低丘缓坡开发的建设用地必须纳入年度用地计划管理,实行总量控制。按照目前全省用地指标的分配情况,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主要按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解,金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十分有限,利用低丘缓坡开发非农建设用地受指标限制,特别是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开发区影响更大,降低了开发的经济合理性和综合效益。
(二)零星农田开发难
低丘缓坡成片开发利用会涉及其中的零星基本农田,处理难度非常大。从金华两区反映情况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调整,成片开发的低丘缓坡就不能搞建设。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修改和调整有着严格的要求,有周期性,时间会很长。
(三)规划之间整合困难
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林地调整规划等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相衔接。但规划与规划之间衔接比较困难。一是各类规划各有其编制周期,且编制的时间不一致,不同的规划在前后时间点衔接上存在困难;二是规划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在用地指标、空间布局、建设时序上缺少衔接;三是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本身缺少明确的编制规范和审批程序规定,缺少统一标准、科学合理的低丘缓坡适宜性评价,给规划之间的衔接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四)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
规划开发区块一般都具有一定规模,往往会涉及到不同的乡镇和村以及众多农户,利益调整和政策处理难度较大。其中既有降低开发成本与保护群众利益的关系问题,也有开发过程中乡镇与村之间因道路走向、渠道排水及土地调整等需要协调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影响工程进度,甚至会引发不稳定因素,矛盾的协调处理难度很大,开发中补偿等费用也相对较高。
三、对策研究
(一)科学编制规划
编制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的目的是摸清低丘缓坡资源,做好适宜性评价,并作出开发利用的时空布局,以避免盲目、无序开发。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相衔接。要借助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大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力度,科学合理布局开发区域,努力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二)突出重点建设
针对目前低丘缓坡开发利用障碍较多,而低丘缓坡又适宜于成片开发的特点,要充分利用省市相关政策,重点选择抓好一批重点区块。对于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块,对适宜开垦耕地的林地规划调整、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衔接可以同步进行,为重点区块的规划建设创造条件。重点区块主要包括两类,一是非农建设开发区块,一是农业开发区块。在开发空间上则可更多地满足建设用地之需。每个重点区块一旦确定,还需单独编制开发利用规划,明确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开发时序,经审核批准后加快实施,以确保科学合理、高效利用。
当前技术条件下,金华市区低丘缓坡适宜成片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块规划为六个,即:金西开发区东区块、婺城区宾虹路产业带区块、金东开发区区块、金东区金南开发区块、汤溪九峰农场区块、澧浦镇下徐村区块。其中,前四个区块为非农建设开发区块,规划面积1685.57公顷,规划区内耕地面积383.02公顷;后两个区块为农业开发区块,规划面积515.65公顷。
(三)提高项目准入标准
要特别珍惜和合理使用低丘缓坡资源,争取以较少用地形成较多产出,充分挖掘低丘缓坡的经济效益。根据目前金华市企业产出水平,应该说,到2012年,平均每亩工业产值200万元以上,是一个能够达到、而且完全可以超越的目标。建议市政府在、推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工作的同时,根据市区开发区的发展水平,制定一整套科学可行的项目用地准入标准,提高低丘缓坡非农建设用地利用水平,实现开发区(园区)可持续发展。要加强行业控制和工艺技术审核,提高入园企业门槛,积极选择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性的新兴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入园企业必须符合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引进以技术含量高、低污染的工业为主,严格禁止对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
(四)实施用地绩效考核
设立强制转让和自主转让的双重机制,增强土地使用权属的流动性,对超期闲置并多次协商仍不能开发利用的地块,应实施强制公开拍卖。制定用地考核制度,闲置率超过一定程度的开发区(园区),应冻结其供地资格。要合理控制单个企业的土地受让面积,对于长期闲置工业用地的项目单位,应按一定标准收取罚金。对已投产项目未达到土地产出率标准的应加征土地出让金。
(五)确保群众合法权益
做好群众工作,取得农民群众的支持,是搞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基础。在开发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在土地征用、附着物补偿等政策性处理工作中,要依法补偿、及时到位,要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工作。其次,要尊重农民意愿,在低丘缓坡开发规划、垦造耕地分配方案等方面,多听当地干部和群众意见,取得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第三,要重视群众思想工作,做深做细群众工作,提高广大群众对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的认识,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低丘缓坡综合开发的积极性,减少开发工作中的不稳定因素,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第二篇:衢州市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资源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衢州市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资源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衢州市充分利用丰富的低丘缓坡资源,积极推进“资源与产业合作”,大力开展低丘缓坡资源开发利用,在连续1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力促进衢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还为全省耕地占补平衡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目前,累计接受省委托造地2.4万亩,已完成1.9万亩;接受杭州、宁波委托造地2.2万亩,已完成0.5万亩。但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低丘缓坡开发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完善。
一、主要做法
1、高度重视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工作,把好“组织关”。一是领导重视,有力推进。衢州市高度重视土地开发利用工作,2007年成立了市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长任组长,领导小组负责市区土地资源开发的协调工作,各县(市、区)、乡镇都相继成立了土地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各级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领导工作。二是科学规划,有序实施。在对低丘缓坡资源状况调查摸底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各地结合县(市)域总体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科学制定了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坚持做到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三是政策扶持,有效保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土地资源指标调剂资金使用管理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意见》等文件,健全了低丘缓坡垦造耕地工作机制,有效地保证了低丘缓坡垦造工作顺利实施。
2、严格低丘缓坡垦造耕地项目立项管理,把好“立项关”。严格把好五个环节:一是资料审查关,坚持对所有申报立项项目逐项审查,做到申报材料齐全,内容填报规范、符合要求,图、数、实地相一致;二是地类认定关,对所有低丘缓坡垦造耕地项目,其实际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土地利用现状图)都必须是未利用地或废弃园地;三是面积确认关,低丘缓坡垦造耕地项目面积测算必须由具有测绘资质的中介机构实施,并且与土地变更调查成果面积基本一致;四是群众自愿关,项目立项遵循群众自愿原则,不搞强迫命令、“形象工程”,对群众积极性高的乡镇村项目优先立项,项目立项前,要求项目所在村召开村民代表或骨干会议,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形成会议纪要作为立项申报材料;五是规划设计关,立项项目必须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地区和村镇规划非建设区域,项目设计既要对项目建设标准严格要求,又考虑因地制宜。
3、严格低丘缓坡垦造耕地项目施工管理,把好“实施关”。一是规范操作程序。认真贯彻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制度,项目实施主体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必须具有相应资质条件,有良好的信誉和业绩。二是强化工程监督。为确保项目质量,除了项目监理单位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管理之外,还建立项目实施三级督查机制,即:项目所在 村成立由村委主任、村民代表和老党员组成项目工程监督小组,对项目工程质量随机进行检查监督;项目所在乡镇成立由分管领导、国土员、水利员、农技员等组成的项目技术服务小组,定期检查工程质量,帮助项目施工单位解决政策、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县级国土、财政、农业和水利等有关技术人员组成项目检查小组,对项目进行巡回检查。三是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规定,由财政部门对调剂资金实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探索建立调剂资金使用情况定期检查和绩效评价机制,确保资金运行、干部管理与项目实施“三个安全”。
4、严格低丘缓坡垦造耕地项目验收管理,把好“验收关”。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三级验收制度。项目完成后,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财政、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验收小组,对项目进行初验;初验通过后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市级复验,市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农业、水利等部门对县级初验成果进行复验,复验内容包括面积是否属实、土地是否平整、土层厚度是否达到要求、配套设施是否到位、是否种植利用等等;市级验收通过后需报省里复验的,及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复核认定。二是坚持严格验收标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标准验收,未达标准的,下发书面整改通知责令限期整改,待整改后重新验收。三是坚持验收比例。为既能保证低丘缓坡垦造耕地项目质量,又能提高项目验收工作效率,该市采取了既符合规定又切合实际的验收办法。县级初验要求全覆盖,内业和外业初验项目数都要求 达100%;市级复验采取全验和抽验相结合的方式,内业检查要求达到100%,外业检查原则要求达到100%,但对部分地块数量多、面积小的项目,实地复验比例要求达到50%以上。
二、存在问题
1、目前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的低丘缓坡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体系。低丘缓坡开发急需有关部门提出具体的宜农地、宜建地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我市按开发地块的不同种类,确定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向。
2、低丘缓坡开发中涉及林地管理问题矛盾比较突出。在可开垦的低丘缓坡中,尤其是6°-15°缓坡区的耕地后备资源,现今大多为疏林地、灌林地或园地(含废弃园地),纯粹的荒地、草地很少,即使是荒草地,林业部门也认为是宜林荒山,要纳入林地管理,林业法律法规对林地也有明确的界定标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鼓励土地整理和垦造耕地的意见》(浙政办发[2005]98号)文件也明确规定“不得混淆土地地类、在林地上实施开荒垦造耕地项目”。目前低丘缓坡开发中涉及林地如何办理有关审批手续,涉及相关费用又如何处理等问题,现有规定不够明确,操作性不强,与林业部门协调比较困难。有关林地问题已影响了低丘缓坡垦造耕地工作的合法性,也影响了低丘缓坡垦造耕地工作的有序推进。
3、低丘缓坡垦造项目资金投入不足。衢州市虽然耕地后备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经过前几轮大规模的土地开发,目前可供 开发的资源已越来越少,低丘缓坡开发整理的难度、质量要求、需要投入的成本也越来越高。省委托造地项目每亩补助6000元的标准,离实际投资额差距较大,整体资金投入不足。至目前止,我市虽然已完成全部委托项目立项工作,绝大部分项目也已动工,但由于资金问题,整体委托造地工作进展缓慢,保质保量完成耕地垦造任务难度较大。
4、部分低丘缓坡新垦造耕地由于后续管护等原因,种植利用效果不理想。新垦造的耕地有的由于土地肥力、未落实到户等原因,种植利用效果不够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造轻用现象。同时,在新开垦的耕地上种植一般农作物,较难产生经济效益,若种植经济作物,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很可能导致耕地荒芜。目前,对开发后的低丘缓坡后续管理基本上还是靠承包户或村级经济组织的自觉性,如何从行政措施上保证开发土地得到利用,并使耕地质量在使用中不断提高,还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明确土地指标支持政策。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8]84号)文件已指出:“根据各地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情况给于专项安排;在非耕地计划指标和林地征占用指标时,对低丘缓坡重点地区给于适当倾斜。”因此,建议省政府:一是在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时,增加我市低丘缓坡开发建设用地专项指标;二是在分解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时,对我市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规模给予适当倾斜;三是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双挂钩实施中,增加我市复耕指标报批使用低丘缓坡非耕地的比例。
2、继续加大省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我市进行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仅凭我市财力,难以全面有效地开发利用。为了充分发挥我市的土地资源优势,更好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建议省政府从省级造地改田资金中的“土地开发项目”、“省级委托造地项目”专项资金,对我市的低丘缓坡重点区块予以政策倾斜,促进我市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努力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简化垦造耕地中涉及林地的审批手续。根据省政府《关于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06]20号)等文件精神,对低丘缓坡垦造耕地中涉及林地审批问题已有相关一些规定,但规定不够具体、不够详细,各部门认识不一,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建议省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统一思想,共同研究出台操作性较强的实施办法,简化低丘缓坡垦造耕地中涉及林地的审批手续,大力推进我省的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另外,建议对省委托造地项目涉及占用林地需采伐林木的,林木采伐指标由省林业主管部门单列下达到接受省委托造地的地区,不受该地区原有林木采伐指标影响。
4、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垦造耕地管理。建议省厅出台有关文件,对低丘缓坡垦造耕地项目立项与验收、资金使用支出、项 目建设标准等进一步细化和规范。早日出台低丘缓坡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评价体系,为低丘缓坡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利用废弃园地、林地等开发补充耕地的,积极做好与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协调沟通,争取部里予以认可,作为报部审批项目的补充耕地方案。按照《土地管理法》和《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各地开展建设占用耕地项目耕作层剥离工作,采取经济、行政等措施进一步推进耕作层剥离土壤再利用,不断提高低丘缓坡垦造耕地质量,真正做到建设项目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从数量和质量上达到“占补平衡”。
第三篇:奉化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实施方案
奉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奉化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奉化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实施方案
《浙江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根据上级要求,《规划》内有低丘缓坡开发任务的县级政府需编制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为此,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的通知》(浙政发„2006‟20
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土地供需紧张的实际情况,制订奉化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实施方案如下:
一、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根据浙政发„2006‟20号文件要求,全市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组织力量,集中精力,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对本区域范围内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逐宗组织全面深入的调查摸底,查清坡度在25度以下低丘缓坡的区位、面积、权属、自然条件、利用状况、适宜用途等情况,根据“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对每块低丘缓坡图斑的可利用状况和规划开发期限进行认定,为编制综合开发利用低丘缓坡专项规划打下基础。调查摸底工作面广量大,政策性强,调查资料必须真实可靠。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作为调查摸底的实施主体要负总责,市国土资源和农林部门要加强指导、配合,及时提供相关图件和资料,指导、协助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调查摸底工作。
二、加强领导,合力推进
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作,涉及产业布局调整、城镇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因此,为切实加强对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建立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周世君任组长,陈彩月、糜飞松、王荣定任副组长,统一协调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陈彩月兼任办公室主任,滕杰君、林珉、毛汉江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局,负责协调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编制的日常工作,解决规划编制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重大问题。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明确一名领导具体负责本次调查摸底工作,并抽调若干懂业务、会测绘、能力强的工
作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班子集中一段时间进行集中办公,确保本次调查摸底工作必需的人员和力量。各镇、街道分成三个工作小组:
第一小组:莼湖镇、裘村镇、松岙镇相关工作人员和规划编制单位人员;
第二小组:溪口镇、尚田镇、大堰镇相关工作人员和规划编制单位人员;
第三小组:锦屏街道、岳林街道、江口街道、西坞街道、萧王庙街道相关工作人员和规划编制单位人员。市发改、国土资源、农林、财政等部门要密切协作、积极配合,尽力为各镇、街道提供业务指导、相关图件资料和工作经费,努力形成合力,确保本次规划编制工作高质量完成。
三、讲究方法,分步实施
以国务院及省政府的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合理、规范为前提,坚持“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依据本市具体情况,做到“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
(一)主要技术路线
1.收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国土资源、交通、能源、水利、农林、旅游等部门的建设项目与规划资料。
2.将国土资源部门提供的全市低丘缓坡图(由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处理得来)与农林部门最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图的相应部分合并作为调查底图。
3.通过查阅前期有关资料及现场调查,查清相关地块的区位、面积、权属、自然条件、利用状况、适宜用途等情
况。
4.依据外业调查记载,对地块进一步科学、合理利用规划,并清绘到新的调查底图上。
5.利用相关计算机技术进行规划成果汇总,并按步骤提交项目组、质检组及专家组验收评审。
(二)工作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2010年6月5日——6月20日)
(1)制定工作方案;
(2)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业队伍;
(3)开展技术培训;
(4)资料准备和物资准备。
2.外业调查阶段(2010年6月下旬——2010年8月底)
(1)全面外业调查;
(2)质量自查;
(3)质检组检查。
3.内业成果汇编阶段(2010年8月底——2010年10月底)
(1)资料录入、电脑计算、成果图绘制;
(2)资料编汇、形成成果;
(3)成果审查(包括内部审定与专家评审);
(4)上报成果。
(三)保障措施
1.技术保障
选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实施单位的技术负责人组成外业质量检查组,不定期对外业工作小组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按质按量完成外业调查任务。各镇(街道)要选派责任心强、业务精、身体好的技术人员参与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并对质量进行把关。
2.制度保障
(1)责任追究制
整个调查工作由技术负责人负总责,各工作小组组长对其调查范围内的调查质量负责,发现问题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汇报交流制度
每星期各工作组向技术负责人汇报工作进度和存在的问题,相互进行交流。技术负责人根据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纠正,保证调查工作按照指导精神与实施方案进行。
3.物质资金保障
市财政要落实全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所需经费,保障调查、规划工作顺利进行。
主题词:综合经济规划方案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人武部,市法院,市检察院,各人民团体。奉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0年7月28日印发
主题词: 综合经济 规划 方案 通知
第四篇:努力打造全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的“丽水样本”
昨日上午,全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现场推进会在缙云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永康在会上强调,要举全市之力,抢抓机遇,集中精力,真抓实干,思想认识再统一、试点进度再提速、工作要求再明确,抓紧抓紧再抓紧,快些快些再快些,努力打造全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的“丽水样本”。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瑞商,副市长林健东,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景飞出席会议。
会前,王永康等市领导参加了浙江丽缙五金科技产业园区开工仪式。自5月21日全面启动征迁工作以来,园区管委会、缙云县和市直各部门从零开始、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提前完成了园区首期苍山区块6720亩的土地征收协议签订工作,并在昨日正式开工,开始场地平整。
会上,王永康充分肯定了前一阶段全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他指出,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取得了“五大成绩”:完善了工作机制、编制了实施方案、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与修改、全面开展了征地拆迁和场地平整工作、启动了浙江丽缙五金科技产业园区建设。
王永康强调,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是“绿色崛起、科学跨越”的重大举措,是拓展丽水发展空间的重大机遇,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重大实践,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这一工作对丽水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特殊意义。
王永康指出,目前,全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进展还不平衡。下一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紧盯目标,进一步狠抓进度,牢牢把握“五个加快”:一是加快农用地转用和林地征占用报批。二是加快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坚持“阳光征迁”理念,科学制定补偿安置办法,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做到“快而不乱”。三是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台地产业、坡地村镇”的试点要求,结合地形地貌,科学合理规划,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产业、村镇和基础设施布局。四是加快招商选资步伐。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坚持“招大引强、招新选优”,重点引进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五是加快盘活批而未用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理念,加大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消化力度。王永康要求,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牢牢坚持市委书记卢子跃在年初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动员会上提出的“五个到位”工作要求,确保组织领导到位、规划完善到位、依法操作到位、机制完善到位、规范管理到位,既要用足政策“保发展”,又要用好政策“保红线”。各县(市、区)党委或政府负责人,市直、各县(市、区)、丽水经济开发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9月20日,与会人员还先后来到遂昌云峰试点区块、云和杨柳河二期试点区块、丽水开发区南城试点区块,参观考察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情况。
第五篇:湖北省低丘缓坡荒滩等土地 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暂行办法(讨论稿)
湖北省低丘缓坡荒滩等土地 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暂行办法
(讨论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切实保护耕地,转变城乡建设用地方式,拓展城乡建设发展空间,构建保障跨越式发展用地新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全省低丘缓坡荒滩等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根据国土资源部《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和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呈报《<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构建保障跨越式发展用地新机制的意见(送审稿)>的请示》(鄂土资文„2011‟294号)、《湖北省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工作方案(送审稿)》等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低丘缓坡荒滩等土地(以下简称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是指城镇建设、工业建设和农村新居民点建设中科学开发和充分利用具有一定规模、具备成片开发利用条件的,地形高差相对适中、坡度一般在6°—25°之间的山坡地和可利用的荒滩区域。山坡地地类一般为荒草地、残次林地、园地及劣质耕地等类型。劣质耕地在低荒地中比重应小于30%。要按照“三少一无”,即耕地少、林地少、拆迁少,无基本农田的原则统一规划,科学选址。
第三条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应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优质耕地、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出发点,以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以加强生态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林业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科学确定开发利用范围、规模和时序。
(二)节约集约、规范管理。建立完善土地利用条件制约机制,以政策激励为举措,引导企业集约用地。
(三)生态优先、保建并举。遵循“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坚持环境恢复治理、水土保护,变低荒地开发利用为“绿色开发”。
(四)稳步推进、滚动开发。开发过程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合理安排开发利用规模和时序,防止盲目推进。
第二章总体安排与工作机制
第四条全省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范围安排在十堰市、宜昌市、襄阳市、黄冈市、孝感市等行政区域内,试点单位应选择本区域内具有建设用地需求量大、人地矛盾突出、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大的县(市、区)。
第五条按照稳步推进、滚动开发的原则,全省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近期实施期限为2012年至2016年远期定位2017年至2020年。省国土资源厅根据试点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各地开发利用总规模和逐年实施规模。
第六条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全省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组织管理;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本辖区内试点单位相关工作的协调落实和质量监督;试点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负责试点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
第七条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原则,县(市、区)人民政府是低丘缓坡荒滩等土地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实施责任主体。各试点县(市、区)应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发改、财政、农业、林业、城建、水利、交通、环保等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成立以县(市、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工作的组织和协调,落实工作经费,并对具体项目实施进行有效监督和检查。成立以国土资源部门牵头、住建部门和林业部门专业人员为主、发
改、财政、农业、水利、交通、环保等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专班,负责编制工作方案、专项规划及其项目实施方案等各项具体工作。
第三章工作内容与程序
第八条试点县(市、区)必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以二调成果为基础,以乡镇为单元、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为单位调查低荒地的分布与现状,查清本地区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并形成本地区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图件与台账。为编制本地区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专项规划提供基础依据。
第九条试点县(市、区)应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调查成果,编制本地区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并做好与城乡规划、林业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
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内容主要包括:规划的目的、任务、主要依据、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该县(市、区)基本概况;拟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位置、适应性及开发前景和存在的问题;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的范围、规模、开发时序和开发利用方向;拟定近期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具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水土流失评价;重点针对耕地保护、生态安全、组织保障、经费安排等方面提出相应保障措施;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分布图(比例尺不小于1:10000),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图(比例尺不小于1:100000);规划编制工作报告及其它调研报告、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相关文件、图件等。
第十条试点县(市、区)依据专项规划总体要求,在完成地类认定、勘测定界、权属确认、环境影响评价、水土流失评价和地质灾害评估等相关工作的前提下,组织编制具体项目实施方案,统筹协调建设开发、农用地保护和生态建设,科学划分用地功能区,结合建设开发需求,明确项目实施的范围、规模、时序、工程设计方案、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项目土地权属调整方案、项目实施的效益分析,并提出实施保障和环境保护措施等相关内容。
项目实施方案提交资料主要包括:该县(市、区)人民政府请示;实施方案;环保、林业、规划等部门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水土流失评价和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和专家评审意见;权属证明;项目区勘测定界报告;项目区现状影像资料;该县(市、区)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现状图(比例尺不小于1:10000)、该县(市、区)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项目规划图(比例尺不小于1:10000)、该县(市、区)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坡度图(比例尺不小于1:10000)、该县(市、区)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区土地勘测定界图(比例尺不小于1:2000)。在低荒地开发条件较充分的地区,可以同时编制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专项规划与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方案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后,可进行项目的前期开发。经批准的项目实施方案必须纳入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专项规划。
第十一条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专项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报上一级国土资源部门初审,由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再报国土资源部备案,并抄送国家土地督察武汉局。
第四章项目实施与监管
第十二条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作为项目实施责任主体,应按照“因地制宜、统筹安排、集中连片、分期实施”的原则,根据区域条件和建设布局,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分期进行场地平整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三条项目实施前,应对拟开发利用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进行核实和确认,做到地类、面积准确,界址权属清楚,开发后要与土地变更调查和登记发证工作做好衔接。对于为实施建设而进行推填平整的土地,按建设用地认定并变更。
第十四条建设项目实施前,必须依法履行用地报批手续,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征地补
偿和拆迁安置工作,严格土地权属管理,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第十五条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尽量避开耕地、优质林地、果园等,保留项目区内的景观、人文、生态用地,切实保障项目区生态环境安全。
第十六条省国土资源厅依据各试点县(市、区)编制的专项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建立全省项目备选库,及时将项目区规划审批、指标使用、项目实施、资金使用、权属调整、验收考核等情况上图入库,实施全程动态监管。
第十七条试点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项目的监督与检查,特别是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补偿。推行项目工程资金预算管理制度,规范使用资金,加强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审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建立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工作评估制度,建设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效益和生态保护的评价体系。
第十八条试点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要对项目进行专项管理,每年向上级国土资源部门作出专报。省厅每年要对项目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项目实施到期后,由试点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进行初验,初验合格后逐级上报省厅组织正式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竣工验收的主要内容:项目实施方案执行情况;项目区实施情况;土地权属调整情况;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工程质量;档案管理情况;工程管护措施。
项目申请验收应提供以下资料:县(市、区)人民政府申请验收的请示(附初验报告);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项目区范围内土地开发利用规划设计方案;项目建设总体设计和单体建设项目设计方案;项目竣工验收实测资料(含图、表);项目实施前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项目实施前后对比影像资料。
第五章政策支持与衔接
第十九条试点县(市、区)根据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需求,衔接好林业和城镇规划,适时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试点,并按规定程序报批。从省级预留机动指标中,对开展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的试点地区,统筹调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
第二十条省国土资源厅对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地区实行计划单列,在分解下达土地利用计划时单独增加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用于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地区土地的开发建设。
第二十一条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时需要实施农用地转用的,应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涉及征收的,应依法办理土地征收手续。对于使用低荒地发展城镇和各类工业项目的,可适当降低建设用地容积率和建筑系数,实行建设用地征转分离审批,即先行办理征收手续,进行前期开发造地,再适时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项目区范围内保留的地貌景观和生态保护用地,可只办理土地征收,不再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第二十二条对使用低荒地的工业项目,土地出让金最低标准可按照《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15%—50%执行。使用开发后土地的工业项目,严格执行足额提取土地出让金的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其中30%上缴省级财政、70%地方留存,用于低荒地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基本农田保护等。对前期开发建设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免缴省级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第二十三条项目实施期间,该项目用地的开发利用不纳入土地卫片执法范畴。第二十四条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地位作用,通过政府出资、企业投资、间接融资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以贷造地、以地生币、币再造地”的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融资方式。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湖北省行政区域内低荒地综合开发利用项目适用本办法。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直颁布之日起实施,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