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德荣同志在城市转型发展破难攻坚大行动员会上的讲话
陈德荣同志在城市转型发展破难攻坚大行动
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2011-04-25 10:46:10 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办公室浏览次数: 188字号:【 大 中 小 】
(2011年4月25日)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全市上下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破难攻坚大行动,为温州新一轮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扫清障碍,加快推进转型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开展破难攻坚是加快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温州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一年。今年以来,各级各部门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全力以赴抓好扩大投入、“六城联创”、统筹城乡等各项重点工作,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但是,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一些矛盾和问题正在不断暴露和显现。特别是在城市环境和项目建设方面,刚才大家在专题片中看到的六个方面问题,都是触目惊心、积重难返的大难题和硬骨头,都是阻碍温州发展的“拦路虎”和“绊脚石”。这些问题不解决,强化投入、改善环境、统筹城乡等都无从谈起。
城市是发展的最大平台,环境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由于城市化滞后、半城市化问题突出,城中村、违章建筑、“文明墙”、违章广告、“四小车”等等,都使温州这件“名牌西装”上布满了污渍和破洞,使这座城市的品牌大为贬值。城市环境不好,就不可能集聚高端要素,经济转型升级就失去了支撑。
土地是财富之母。温州人有钱,但就是因为缺地,形成不了本土投资。为了解决发展用地问题,我们正全力推进瓯飞工程建设,但瓯飞工程只能解决“十三五”的发展空间问题。“十二五”的发展用地只能靠挖潜,靠省里指标给一点、转而未供清一点、农房改造节一点,通过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强化投入、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空间支撑。目前仅市区就有转而未供土地38065亩,供而未用土地2783.9亩,这是极大的资源浪费。
投入要项目支撑。我们一方面因缺地而少项目,好容易有也往往议而不决、决而不办、办而不实,成为“马拉松”工程。这次清理的市区历年遗留项目就有165个,其中绝大部分还是政府投资项目。项目不落实,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人和企业无视公众利益,趁征地拆迁之机,漫天要价、要挟政府,严重阻挠工程建设和项目落地,有的一拖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钉子”不拔,项目落实不了,投资率就上不去,温州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我们的发展有这么多这么难的问题,而问题是时代的口号。难题不解决,就不能发展,所以我们只有把破难攻坚作为当务之急,举全市之力破解难题,拔除一切工作中的“钉子”,粉碎一切前进中的“绊脚石”,打死一切阻碍发展的“拦路虎”。
二、全力以赴开展破难攻坚大行动
开展这次破难攻坚大行动,总的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推进温州转型发展和改善民生为目的,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标准,全力以赴打好“七大硬仗”,扫除一切阻碍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障碍,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和今年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七大硬仗”,就是开展“拔钉清障”、违章“六必拆”、“拆围去丑”、“四小车”整治、建设用地清理、历年遗留项目限期建设、“村房两改”等七大专项行动。各地各部门也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把其他需要克难攻坚的任务纳入其中,以借助这次大行动的东风,攻克大难题,推动大发展。
大行动和“七大硬仗”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在会上下发的实施意见、专项行动方案和任务书中都已经明确。市区各级各单位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细化方案,明确责任,认真抓好落实,其他各县(市)也要参照市里的做法,联动组织开展破难攻坚行动,形成整体效应。
开展破难攻坚大行动,打好“七大硬仗”,是一次联合大会战。在具体工作推进中,要坚持以“拔钉清障”先行,实行违章“六必拆”、“拆围去丑”和“四小车”整治三路并进,带动土地清理、历年遗留项目限期建设、“村房两改”等三项工作落实。
(一)坚持“拔钉先行”。“拔钉清障”是这次大行动的首要任务,必须形成尖刀推进的态势。凡是阻碍民生工程建设,凡是影响重点工作落实,凡是损害公共利益,凡是破坏温州环境形象的各类“钉子”,都要坚决限期依法拔除。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必须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宗旨要求,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价值取向,把依法行政作为工作生命线,积极有为,言必信、行必果,绝不能让遵纪守法的人吃亏,让投机钻营的人占便宜。当然强化依法办事也要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对那些疑难户、重点户,要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可以通过媒体发动群众进行公开说法拉理,动员其自愿主动搬迁。但对那些目无法纪、蛮不讲理的“钉子”,不管后台有多硬、态度有多蛮横,都必须坚决依法予以强制拔除。
(二)实行“三路并进”。就是抓好违章“六必拆”、“拆围去丑”和“四小车”整治三项重点。违章“六必拆”,就是对城市规划建设区范围内的违法违章建筑、构建物以及户外广告设施,党员干部的违章必拆,沿河沿路的违章必拆,妨碍建设的违章必拆,存在安全隐患的违章必拆,顶风新建的违章必拆,大型典型的违章必拆。“六必拆”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谁顶着不拆,无论职位多大、社会地位多高、影响力多强,都要在媒体上公布,并予以强制拆除。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的,还要追究相关纪律和法律责任,推进面上拆违工作。“拆围去丑”,就是要坚决拆除所谓的“文明墙”,凡是规划建设区范围内的实体围墙,除工地和城中村以外,原则上都要拆掉。确实需要保留的围墙,要严格进行审批,准予建通透围墙。拆围的目的是除丑,围墙拆了之后,洁化、绿化、美化工作要及时跟进,要切实做到拆除一处、绿化一处,建设一处、见效一处,确保到年内基本完成市区特别是沿河沿路“两拆两绿”工作,实现城区面貌大改观。“四小车”整治,就是要按照“整体规划、一车一案、梯次整治、有序推进”的原则和“先易后难、分层明责、分步实施”的办法,综合考虑群众需求,依法加强管理,逐步解决“四小车”问题。
(三)抓好“三项工作”。就是土地清理、历年遗留项目限期建设、“村房两改”等三项工作,要乘势而上,联动推进。要着力抓好转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的清理,确保年底完成90%以上转而未供土地的供地任务,确保年内基本完成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清理,同步推进市区未利用土地的下征工作。要着力推进历史遗留项目的限期建设,对历年来全市投资500万元以上但未能如期完成投资任务的项目,进行全面梳理,按照“提速一批、启动一批、处置一批”的要求,限时逐项研究解决。要着力推进农房集聚改造和城中村改造,这两项工作是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和“六城联创”的重点难点,必须紧抓不放,全力推进。上半年各试点镇都要确保有一批农房集聚改造项目开工建设,明年底要有一批改造项目竣工投用。
三、确保破难攻坚大行动取得全胜
搞好破难攻坚大行动,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效,策略决定效果,责任决定落实。各级各部门要坚定信心、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务必取得全胜。
(一)坚定必胜信心。开展大行动,我们的力量来源在民心所向,全市人民是我们的坚强后盾。能不能取得预期效果,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决心和态度,取决于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只要各级各部门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把决心下到底,把措施落到底,把工作抓到底,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今天动员大会以后,各级各部门要立即召开党员干部会议,传达贯彻好会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二)加强组织领导。破难题、攻难关,组织大会战,必须要有强有力的领导组织体系。要按照统分结合、有统有分的要求,搭建好领导组织框架。统的层面就是所有工作都要围绕城市转型发展破难攻坚这个主题,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分的层面就是七项具体任务都要建立专门的行动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分区域、分条线、分项目抓好落实。为此,市里已经建立了由我和赵一德市长总牵头的破难攻坚大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分管领导牵头的七个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宣传、督考、维稳三个工作小组。三区三委和有关部门以及其他县(市)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条块结合,联动推进。各级党政“一把手”要率先垂范,靠前指挥,抓好落实。
(三)强化责任落实。“七大硬仗”都要明确工作主体和协同力量,分解细化任务,明确时间节点要求,按照定时定量定人的要求落实责任。要建立市直部门与市区街道条块责任捆绑机制,形成纵横交织的责任体系,确保工作到位和任务落实。以市区街道为主的工作,部门要挂钩联系,以部门为主的工作,市区街道属地要积极配合。各级各部门都要整合资源,把力量集中在破难题、打硬仗的前沿,把责任落实到边、贯穿到底。
(四)坚持典型引路。抓典型是基本的工作方法,也是破难攻坚的有效手段。“七大硬仗”都要树好抓好一批正反典型,每月排出一批,以正面典型示范,以反面典型示警,一批一批、一轮一轮地把破难攻坚行动引向深入。今天会议以后,各地各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七大硬仗”每一仗在市、区、街道三个层面都要排出一批典型项目,统一启动,集中推进,确保首战必胜。
(五)营造强大声势。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引导、广泛发动,鼓劲助阵,使破难攻坚赢得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支持配合,成为老百姓自觉参与的全城行动,以强大的声势和浓厚的氛围掀起破难攻坚热潮。
(六)实行督查考绩。要建立“六督联查”机制,强化党委效能监督、人大法律监督、政府行政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媒体舆论监督和公众社会监督,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体系,促进任务落实。要把拔钉率、供地率、拆违率、绿化率等具体指标纳入对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的目标考核体系,将各级干部在破难攻坚中的表现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要根据考绩法和绩擢法,实行奖优罚劣、选贤任能,形成鲜明的工作导向。
同志们,破难攻坚,刻不容缓;改善环境,时不我待;推进转型,事在人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一定要迅速行动起来,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搏击中流的气概,鼓劲加压、迎难而上,扎实苦干、全力拼搏,为破解发展难题、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开创温州科学发展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陈同志在城市转型发展破难攻坚大行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全市上下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破难攻坚大行动,为温州新一轮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扫清障碍,加快推进转型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开展破难攻坚是加快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温州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一年。今年以来,各级各部门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全力以赴抓好扩大投入、“六城联创”、统筹城乡等各项重点工作,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但是,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一些矛盾和问题正在不断暴露和显现。特别是在城市环境和项目建设方面,刚才大家在专题片中看到的六个方面问题,都是触目惊心、积重难返的大难题和硬骨头,都是阻碍温州发展的“拦路虎”和“绊脚石”。这些问题不解决,强化投入、改善环境、统筹城乡等都无从谈起。
城市是发展的最大平台,环境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由于城市化滞后、半城市化问题突出,城中村、违章建筑、“文明墙”、违章广告、“四小车”等等,都使温州这件“名牌西装”上布满了污渍和破洞,使这座城市的品牌大为贬值。城市环境不好,就不可能集聚高端要素,经济转型升级就失去了支撑。
土地是财富之母。温州人有钱,但就是因为缺地,形成不了本土投资。为了解决发展用地问题,我们正全力推进瓯飞工程建设,但瓯飞工程只能解决“十三五”的发展空间问题。“十二五”的发展用地只能靠挖潜,靠省里指标给一点、转而未供清一点、农房改造节一点,通过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强化投入、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空间支撑。目前仅市区就有转而未供土地38065亩,供而未用土地2783.9亩,这是极大的资源浪费。
投入要项目支撑。我们一方面因缺地而少项目,好容易有也往往议而不决、决而不办、办而不实,成为“马拉松”工程。这次清理的市区历年遗留项目就有165个,其中绝大部分还是政府投资项目。项目不落实,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人和企业无视公众利益,趁征地拆迁之机,漫天要价、要挟政府,严重阻挠工程建设和项目落地,有的一拖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钉子”不拔,项目落实不了,投资率就上不去,温州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我们的发展有这么多这么难的问题,而问题是时代的口号。难题不解决,就不能发展,所以我们只有把破难攻坚作为当务之急,举全市之力破解难题,拔除一切工作中的“钉子”,粉碎一切前进中的“绊脚石”,打死一切阻碍发展的“拦路虎”。
二、全力以赴开展破难攻坚大行动 开展这次破难攻坚大行动,总的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推进温州转型发展和改善民生为目的,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标准,全力以赴打好“七大硬仗”,扫除一切阻碍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障碍,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和今年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七大硬仗”,就是开展“拔钉清障”、违章“六必拆”、“拆围去丑”、“四小车”整治、建设用地清理、历年遗留项目限期建设、“村房两改”等七大专项行动。各地各部门也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把其他需要克难攻坚的任务纳入其中,以借助这次大行动的东风,攻克大难题,推动大发展。
大行动和“七大硬仗”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在会上下发的实施意见、专项行动方案和任务书中都已经明确。市区各级各单位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细化方案,明确责任,认真抓好落实,其他各县(市)也要参照市里的做法,联动组织开展破难攻坚行动,形成整体效应。
开展破难攻坚大行动,打好“七大硬仗”,是一次联合大会战。在具体工作推进中,要坚持以“拔钉清障”先行,实行违章“六必拆”、“拆围去丑”和“四小车”整治三路并进,带动土地清理、历年遗留项目限期建设、“村房两改”等三项工作落实。
(一)坚持“拔钉先行”。“拔钉清障”是这次大行动的首要任务,必须形成尖刀推进的态势。凡是阻碍民生工程建设,凡是影响重点工作落实,凡是损害公共利益,凡是破坏温州环境形象的各类“钉子”,都要坚决限期依法拔除。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必须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宗旨要求,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价值取向,把依法行政作为工作生命线,积极有为,言必信、行必果,绝不能让遵纪守法的人吃亏,让投机钻营的人占便宜。当然强化依法办事也要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对那些疑难户、重点户,要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可以通过媒体发动群众进行公开说法拉理,动员其自愿主动搬迁。但对那些目无法纪、蛮不讲理的“钉子”,不管后台有多硬、态度有多蛮横,都必须坚决依法予以强制拔除。
(二)实行“三路并进”。就是抓好违章“六必拆”、“拆围去丑”和“四小车”整治三项重点。违章“六必拆”,就是对城市规划建设区范围内的违法违章建筑、构建物以及户外广告设施,党员干部的违章必拆,沿河沿路的违章必拆,妨碍建设的违章必拆,存在安全隐患的违章必拆,顶风新建的违章必拆,大型典型的违章必拆。“六必拆”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谁顶着不拆,无论职位多大、社会地位多高、影响力多强,都要在媒体上公布,并予以强制拆除。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的,还要追究相关纪律和法律责任,推进面上拆违工作。“拆围去丑”,就是要坚决拆除所谓的“文明墙”,凡是规划建设区范围内的实体围墙,除工地和城中村以外,原则上都要拆掉。确实需要保留的围墙,要严格进行审批,准予建通透围墙。拆围的目的是除丑,围墙拆了之后,洁化、绿化、美化工作要及时跟进,要切实做到拆除一处、绿化一处,建设一处、见效一处,确保到年内基本完成市区特别是沿河沿路“两拆两绿”工作,实现城区面貌大改观。“四小车”整治,就是要按照“整体规划、一车一案、梯次整治、有序推进”的原则和“先易后难、分层明责、分步实施”的办法,综合考虑群众需求,依法加强管理,逐步解决“四小车”问题。
(三)抓好“三项工作”。就是土地清理、历年遗留项目限期建设、“村房两改”等三项工作,要乘势而上,联动推进。要着力抓好转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的清理,确保年底完成90%以上转而未供土地的供地任务,确保年内基本完成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清理,同步推进市区未利用土地的下征工作。要着力推进历史遗留项目的限期建设,对历年来全市投资500万元以上但未能如期完成投资任务的项目,进行全面梳理,按照“提速一批、启动一批、处置一批”的要求,限时逐项研究解决。要着力推进农房集聚改造和城中村改造,这两项工作是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和“六城联创”的重点难点,必须紧抓不放,全力推进。上半年各试点镇都要确保有一批农房集聚改造项目开工建设,明年底要有一批改造项目竣工投用。5 p& X: n: t3 R" a B5 k
三、确保破难攻坚大行动取得全胜
搞好破难攻坚大行动,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效,策略决定效果,责任决定落实。各级各部门要坚定信心、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务必取得全胜。
(一)坚定必胜信心。开展大行动,我们的力量来源在民心所向,全市人民是我们的坚强后盾。能不能取得预期效果,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决心和态度,取决于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只要各级各部门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把决心下到底,把措施落到底,把工作抓到底,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今天动员大会以后,各级各部门要立即召开党员干部会议,传达贯彻好会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二)加强组织领导。破难题、攻难关,组织大会战,必须要有强有力的领导组织体系。要按照统分结合、有统有分的要求,搭建好领导组织框架。统的层面就是所有工作都要围绕城市转型发展破难攻坚这个主题,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分的层面就是七项具体任务都要建立专门的行动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分区域、分条线、分项目抓好落实。为此,市里已经建立了由我和赵一德市长总牵头的破难攻坚大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分管领导牵头的七个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宣传、督考、维稳三个工作小组。三区三委和有关部门以及其他县(市)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条块结合,联动推进。各级党政“一把手”要率先垂范,靠前指挥,抓好落实。
{
(三)强化责任落实。“七大硬仗”都要明确工作主体和协同力量,分解细化任务,明确时间节点要求,按照定时定量定人的要求落实责任。要建立市直部门与市区街道条块责任捆绑机制,形成纵横交织的责任体系,确保工作到位和任务落实。以市区街道为主的工作,部门要挂钩联系,以部门为主的工作,市区街道属地要积极配合。各级各部门都要整合资源,把力量集中在破难题、打硬仗的前沿,把责任落实到边、贯穿到底。
(四)坚持典型引路。抓典型是基本的工作方法,也是破难攻坚的有效手段。“七大硬仗”都要树好抓好一批正反典型,每月排出一批,以正面典型示范,以反面典型示警,一批一批、一轮一轮地把破难攻坚行动引向深入。今天会议以后,各地各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七大硬仗”每一仗在市、区、街道三个层面都要排出一批典型项目,统一启动,集中推进,确保首战必胜。
(五)营造强大声势。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引导、广泛发动,鼓劲助阵,使破难攻坚赢得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支持配合,成为老百姓自觉参与的全城行动,以强大的声势和浓厚的氛围掀起破难攻坚热潮。
实行督查考绩。要建立“六督联查”机制,强化党委效能监督、人大法律监督、政府行政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媒体舆论监督和公众社会监督,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体系,促进任务落实。要把拔钉率、供地率、拆违率、绿化率等具体指标纳入对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的目标考核体系,将各级干部在破难攻坚中的表现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要根据考绩法和绩擢法,实行奖优罚劣、选贤任能,形成鲜明的工作导向.同志们,破难攻坚,刻不容缓;改善环境,时不我待;推进转型,事在人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一定要迅速行动起来,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搏击中流的气概,鼓劲加压、迎难而上,扎实苦干、全力拼搏,为破解发展难题、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开创温州科学发展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陈德荣同志在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的讲话(2012)
陈德荣同志在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2012年3月16日)
全国“两会”刚刚胜利闭幕。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全国“两会”精神,是当前的一项重大任务。今天会议的主题是,认真贯彻全国全省“两会”精神,深入落实市党代会和市“两会”精神,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以“破难攻坚、创先争优”推进“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切实把“破难攻坚、创先争优”作为今年工作的主载体
去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着力优化环境、强化投入、统筹城乡、保障民生,全面推进政府、社会、经济三大转型,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51亿元,增长9.5%;财政总收入486亿元,增长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1亿元,增长18.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49元,增长1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243元,增长16%,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重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投资取得重大突破。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752亿元,增长89.2%,投资增速由居全省后列跃升为全省第1位,投资规模从居全省第6、7位跃升为全省第3位。二是统筹城乡扎实推进。按照“1650”网络型组团式大都市的规划格局,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新一轮乡镇撤扩并,乡镇街道从290个减少到131个,其中乡从140个减少到6个,镇从118个减少到65个,街道从30个增加到60个;大力度推进村级组织“转并联”,将5406个村整合为856个新社区,当然去年年底仅仅是实现挂牌,还有大量持续工作需要跟上;启动了“三分三改”和农房改造集聚,并在去年11月份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三是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六城联创”、破难攻坚七大行动和“祛疤栽花”行动,市区拆除实体围墙177公里,转而未供土地清理率达92%,拔钉清障300多个,新增绿地408公顷、相当于过去6年的总和,拆除违法建筑1000万平方米。四是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政府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社会事业发展体制、地方金融体制等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全面深化,破除了一些长期制约发展的障碍,全市上下形成了学赶杭甬全省领先,比追青厦全国一流的浓厚氛围。去年大家工作干得非常辛苦,成绩也很大,在此我代表市四套班子,向奋战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今天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清楚地认识到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现在温州整体发展仍然相对滞后。2011年,温州人均GDP为36732元,仅为杭甬青厦平均水平的48.3%,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5.3%,列全省第9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971元,仅为杭甬青厦平均水平的28.1%,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1.3%。这两项指标能比较全面综合地反映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现在温州与杭甬青厦等标杆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即便是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也相差甚远,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虽然去年重点工作纵向比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即期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投资仍然是薄弱环节。去年我们把投资作为温州的中心工作来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达到52.3%,但同期全国的投资率达到64%,我们与全国平均水平仍相差近12个百分点。同时投资结构非常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体经济投资比较少。在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2亿元、增长89.2%的情况下,实体投资只有330亿元,仅增长19.8%,基数低、增速慢,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在全省实体投资中也处于后列。去年的投资增长主要来自房地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51.6%,其中土地购置费增长对房地产投资增长的贡献度更是超过六成,所以去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很大一部分仍然是虚数,没有形成有效的实物工作量。二是区域投资不平衡。去年各县(市、区)投资完成情况不错,市级投资虽然也有所增长,但离完成任务相差甚远,是典型的“灯下黑”。投资既保证即期增长,也是未来增长的潜力所在,更是各级党委政府执行力的表现和工作能力、工作成果的综合反映。因为如果政府服务不到位,审批效率不提升,前期工作就抓不上去,投资就落不了地;如果政府是“豆腐”,征地拆迁就推进不了,投资就落不了地;如果环境建设没抓好,外面的投资进不来,投资就上不去。所以,投资是各方面工作的综合反映,抓投资就是抓环境,就是倒逼环境改善和政府效能提升。
第二,城市环境建设亟需提高档次。抓投入的关键是抓环境。一个地方只有环境赏心悦目,投资才会过来,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才能提升。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好可以使人一见钟情,软环境好才能使人日久生情。硬环境和软环境之间有必然联系,软环境必然会以硬环境表现出来。所以,去年我们在硬环境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整体水平还是太差,与人们想象中的温州有很大的差距。现在温州人均公园绿地6平方米,不到杭甬青厦平均水平的一半;PM2.5数据不尽如人意,灰霾天气比较多;塘河水基本上仍处于劣V类;城中村、城郊村、城边村仍然大量存在,城市的“疮疤”烂点还很多,市区仍有2000多万平方米违章建筑没拆;交通拥堵问题突出,整个环境状况离老百姓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去年我们大力度推进乡镇撤扩并、村级组织“转并联”和“三分三改”,这些工作都做得不错,但都还是基础性、体制性的问题。要最终解决城市化和半城市化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依靠农房改造和农民异地搬迁集聚。现在农民进城的最大障碍不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关键是城市房价太高、门槛太高。所以,我们通过允许并鼓励农民跨行政区到中心镇或县城建房,既不多占用建设用地,又能以成本价解决农民进城安居问题。但去年的农房改造集聚只是刚刚起步,很多规划中的项目还没开工,规划不到位、单体规模偏小、档次不高、吸引力不强、政策不配套等问题比较普遍,城中村改造也未真正破题。
第四,体制改革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现在乡镇和功能区体制、城建管理体制、功能区的街道委托管理体制都还不完善,政府内部的审批制度改革还不到位,包括“转并联”以后,社区牌子已经挂起来了,但真正能办的事还很少,老百姓还是感觉不方便。
这些都是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就是要通过抓这些工作,以环境改善为经济运行和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但很多工作才刚刚起步,去年8、9月份就发生了局部金融**,这既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更深层次反映的是温州实体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由于环境和体制原因,长期以来要素集聚能力不强、投入不足,始终处于低小散和低竞争力的状态,产业空心化就在这次金融**中集中体现出来。同样的世界宏观经济环境,同样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温州在这次金融**中表现得更强烈,涉及面更广,影响时间更长,深层次原因就是实体经济问题,关键就是要素投入不足。一是资金问题。温州不缺资金,但缺乏资金流入的环境。二是人力资源问题。由于缺乏安居环境,特别是房价太高,导致商务成本、生活成本太高,外地人才引不进,引进的人才留不住。三是土地问题。全国面临的形势都是一样的,但土地问题在温州表现得尤为突出,关键还是我们工作中的问题。现在全市有10.7万亩转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的土地,相当于5年的土地指标没有供出去、用起来。另外,土地利用效率太低。从微观上看,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最高的,每亩土地的产值仅为117.6万元,只相当于杭州、宁波的六七成。从宏观上看,现在温州1000多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的平均二三产增加值产出仅为2.8亿元,宁波为3.4亿元,杭州为4.6亿元,仅相当于宁波的八成、杭州的六成。如果温州不新增建设用地,但产出水平能达到杭州的水平,10.7万亩土地也能利用起来,温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就能与杭州基本相当。所以,一方面是实体经济发展缺乏土地空间要素支撑,另一方面是很多土地没有用起来,很多土地利用效率不高,这些突出问题都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破除的。
由于实体经济发展比较薄弱,相应的政府财力非常有限,造成政府为老百姓提供公共品的能力非常弱,难以满足老百姓对公共品的需求。去年年底,统计局对老百姓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调查,除物价和房价之外,现在老百姓反映比较多的就是教育、医疗、社保、环保、交通等方面的问题。这从温州与杭甬青厦四个城市的民生指标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2010年温州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为杭甬青厦平均水平的81.5%,每千人医疗床位数仅为54.3%,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仅为60.3%,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仅为57.1%,每万人公共体育场地面积仅为67.1%,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仅为50%,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仅为58.1%,人均公园绿地仅为43.4%。由于要素和环境保障不足,实体经济发展滞后,导致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下,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也比较低下,老百姓的民生满意度上不去。
刚刚结束的市党代会和市“两会”提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是有相应的指标作为支撑的,这是党委政府对老百姓的庄严承诺。如果不解决这些难点重点问题,就不可能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就不可能兑现对老百姓的承诺。人无信则不立,我们也就没有资格坐在台上,没有脸面面对老百姓。所以,破难攻坚是推进今年各项工作抓落实的一个具体载体,是必须为之的事情。
当然讲这些问题不是妄自菲薄,现在有非常好的条件、非常好的机遇,温州区位、交通、生态环境、体制机制、温商网络的比较优势更加显现,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金融改革试验区的优势也是全国少有的。同时事物发展都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也有调整的过程。机遇永远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去年我们的工作为今年抢抓这轮机遇奠定了基础,但仅仅是为整个“十二五”打了一个基础,今年的工作才更加关键,因为场子拉开了,项目启动了,如果半途而废,还不如不动。所以,必须通过破难攻坚,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突破,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为“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今年的工作是整个发展中的关键之关键,今年的基础打好了,后面的工作就顺了,必须把破难攻坚作为工作载体,加大力度推进。
二、以破难攻坚七大行动为抓手推进今年各项工作落实
根据去年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的连贯性,年初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征集梳理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今年破难攻坚新七大行动,具体包括土地开发提速、项目建设攻坚、以“亩产论英雄”振兴实体经济、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推进农房改造集聚、拆违美化推进“六城联创”、市区交通畅通工程和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等七个专项。
七大行动的实施意见、专项工作方案已经印发,责任书今天会上要签。市本级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细化方案,明确责任,迅速组织开展破难攻坚行动,力争早出成效。其他各县(市)和有关单位也要按照这次会议的精神,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设计载体,开展“破难攻坚、创先争优”活动,形成全市上下各方联动、齐心协力抓落实的强大声势,扫除一切阻碍转型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障碍,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全力推进土地开发提速。深入推进转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清理工作,确保年内1999-2010年转而未供土地供地率达到90%,超过规定开工期1年以内、1-2年、2年以上的供而未用土地开工(处置)率分别达到80%、90%、100%,用而未尽土地处置率达到100%。特别要重点解决村级二三产返还地问题,不能闲置浪费土地资源,更不能成为藏污纳垢之所,今年村级二三产返还地都要用起来,有困难的可以帮助解决,也可以与市级国资公司合作开发,否则一律按国家有关规定坚决收回。充分利用温州的资源优势,争取瓯飞工程一二期同步施工,实质性启动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同时要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今年下达给各县(市、区)的5.65万耕地再造任务必须完成,要手心向下、眼睛向内、内部挖潜。要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通过农房改造集聚后连片宅基地复耕,解决农民进城的建设用地需求。只要项目包装好,批准了,就可以预先拨付使用建设用地指标,所以4月底前必须包装2万亩的增减挂钩土地项目,今年必须包装出7万亩增减挂钩土地项目,解决未来3年的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指标。温州有160万农房,按户均三分宅基地计算,有近48万亩农村建设用地,如果每年能通过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包装2-3万亩,就相当于每年省里给温州的土地指标。现在各县(市、区)重视程度还不够,分管县长带队4月底前必须把项目包装出来,这是硬任务。
(二)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攻坚。加快城市平台、市政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重大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8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限额以上投资率达到55%,产业性投资占比40%以上,市级政府投资500亿元。今年市级19个国资公司、4个功能区和有关市直部门都有建设项目任务,必须按照规定工期进行考核,有关部门配合情况也要纳入责任范围。现在整个建设速度太慢,很多工程项目8年都没有建成,这是奇耻大辱。必须加大推进力度,深化“拔钉清障”、“除恶治乱”行动,钉子要拔,拦路虎要打,全力扫除影响项目建设的一切障碍。对市级部门项目建设要有明确要求,前年成立的国资公司,今年投资额必须达到10亿元,达不到的就整体降格为二级公司;市级机关部门刚性任务没有完成的,一律取消评先资格。同时,通过去年的乡镇撤扩并,每个中心镇的能力范围都得到了很大提升,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要向小城市、大都市功能区转变。但上一轮调整主要是依据文化、地缘、历史沿革,经过大半年时间的检验,还有很多不符合实际的地方,接下去调整的依据就是投入。按照“十二五”投资1万亿元、常住人口914万,人均每年投资额在2万元左右才能完成投资任务,跟上面上的发展水平。对中心镇来说,有些投资是市县投资,所以中心镇的人均投入应该在1万元左右,投资率达到25%,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去年全市51个中心镇,投资率低于25%的有26个,其中有10个甚至连25%的一半都没达到。一种可能是中心镇的领导班子对投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认识不到位,另一种可能是这个地方不具备建设中心镇的条件,没有投资需求。今年1-2月,温州有2个中心镇没有投资,有的中心镇只有几十万元或几百万元投资。如果再不重视投资,就没必要坐在这个位置上,因为你已经成为这个镇发展的拦路虎;如果怎么抓投资都抓不上来,没有投资需求就没有发展前途,这个中心镇就应该调整,因为它不可能发展成为小城市。所以,今年中心镇和功能区要加大投资推进力度,多换脑筋少换人,不换脑筋就换人。
(三)全力提振实体经济。各个平台包括中心镇、功能区、工业园区、开发区、高新区要加快开发进度,加大对实体经济的土地供应。今年力争通过海域使用权直通车等各种方式,使产业供地达到1万亩。同时要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借助这次金融体制改革,充分用好这次金融体制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政策,带动整个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最终会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让这次改革试验区的效用最大化。加快对存量土地开发进度,由于对工业用地容积率控制过紧,现在很多违章实际上是被逼出来的,除机场限高、道路河道、公共空间退让之外,工业用地容积率要放开,推进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今年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亩产论英雄”,把每亩地都变成“高产田”。根据统计部门的抽样调查,现在全市工业用地平均每亩税费为10万元,高低相差甚至达到上百倍,有的土地根本没有产出。所以,要按照亩产水平划两道线,一道是亩产水平在20万元以上的作为优秀企业,重点予以扶持,土地优先供给,同时要进行特别保护,不得借指导检查之名扰乱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经过批准去指导检查的要追究领导责任,一次警告,三次就地免职;另一道是亩产水平在5万元以下的作为重点帮扶类企业,强化“三保”倒逼,多去帮扶督查;通过抓两头,好的重点扶持,不好的重点帮扶,促进处于中间的企业加快提升。
(四)全力抓好以城中村改造为重点的农房改造集聚。城中村、城边村是城市脏乱差的源头,城中村不改造,城中村的居民生活难改善,城市也转型发展不了。今年要全面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并同步推进城郊村、城边村改造。以城中村改造为龙头,推进面上的农房改造集聚,今年各县(市、区)必须完成5%的农房改造集聚任务。同时要加快“三分三改”步伐,全面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确保全市80%的行政村完成股改任务;组建土地合作社,促进土地流转;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年内完成试点县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任务。
(五)全力抓好拆违美化工作来推进“六城联创”。今年除了沿路沿河、侵占公共空间之外的企业违章,主要通过改造提升解决;农民的加层违章,主要通过农房改造集聚解决;剩下的市区违章,年内要确保再拆500万平方米,同时各县(市)要同步推进,完成1500万平方米的拆违任务。坚持拆绿结合,年内建成城区绿地500公顷,城市绿道306公里500公顷,新增人均公园绿地4平方米,以绿化巩固拆违成果。在今年的绿化过程中,在增量的同时要注重提质,提升绿化档次。推进街景立面改造、橱窗亮化、店招美化和“祛疤栽花”,包括路面破损、人行道建设等都要列入城市改造,全面推进城市美化。同时推进城市的旅游化改造,以游客眼光来审视城市,变过去的景区游为城市游,实现景在城中、城在景中、景城融合,使城市任意一点进行360度环视都看不到不舒服的地方,最大限度地改善本地居民生活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
(六)全力实施市区交通畅通工程。现在温州老百姓最关心的是衣食住行的行,行路难是重点问题。所以当前的重点任务是拉开城市框架,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同时坚持远近结合、建管并重,今年要着力推进交通治堵的重点工作,开展“建环线、打卡口、接断头”活动;加快城市绿道建设,让自行车特别是步行成为老百姓上下班、休闲散步的出行方式;加快停车设施建设;加快公交体制改革,推进公交一体化;治乱当用重典,没有严管就不可能有秩序,要强化城市交通管理,提高道路见警率,加大路面巡查执法力度;“四小车”整治以后,老百姓反映短途出行不便,所以3月底前街道社区的小巴士要开通,先试点再逐步推广。
(七)要全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按照层层报难题、级级攻难关的要求,每月上报条块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梳理分解以后,分类处置,综合施策,集中破难,力争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率达到80%以上。
三、破则必胜,确保破难攻坚七大行动取得实效
破难攻坚抓落实,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强化作风和制度保障,营造浓厚氛围,确保七大行动取得明显实效,以七大行动为突破,推动面上工作,圆满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里已经成立由我和陈金彪市长总牵头的破难攻坚大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分管领导牵头的七个专项行动小组和舆论宣传、作风建设与督考、维护稳定三个工作小组。各地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条块结合,联动推进。
(二)强化责任落实。七大行动的每个专项都有一张任务表,温州日报每个月都要用专版公布七大行动进展情况,公布部门、区块和领导牵头的任务完成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确保工作到位和任务落实。
(三)强化制度保障。要坚持重心下移,推进权力下放,实现财权与事权相匹配,责权利相一致,提高办事效率。今年放权的标准就是“四个凡是”,凡是老百姓要办的事都在社区办理,凡是企业要办的事都在功能区(中心镇)办理,凡是社区和功能区(中心镇)没有权限办理的,全部由社区和功能区(中心镇)代办,凡是哪一级政府出资的就由哪一级政府审批,今年就按照这个标准来检验部门放权有没有到位。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人民群众拥护就是我们最大的执政基础,为老百姓服务的能力就是我们最大执政能力。我们是人民公仆,要对老百姓和企业进行贴身的保姆式服务,把老百姓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
(四)强化考绩考核。完善实施考绩法和绩擢法,今年对县(市、区)的考绩主要还是固定资产投资、统筹城乡、环境建设三大块;对市直机关部门的考绩分为基本考核和创先争优考核,基本考核包括“三生五感”指标考核、“五型机关”考核和综合评价,创先争优考核包括工程建设项目和管理创新项目。健全“六督联查”制度,加强考核督查力度,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五)强化作风建设。作风建设要形成倒逼机制,以工作倒逼工作作风建设,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真正做到审批权限下放,提升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
(六)营造浓厚的氛围。新闻单位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会后要把破难攻坚七大行动作为宣传工作的重点,特别要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好的典型经验要及时在报纸上介绍,不好的要进行曝光。同时要发挥好市民千人监督团的作用,实行老百姓监督与媒体互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同志们,加快转型发展,贵在行动,重在落实。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抖擞龙马精神,坚定发展信心,凝聚各方合力,强化破难攻坚,确保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陈德荣同志在拆绿结合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陈德荣同志在拆绿结合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2012年02月16日 15:12:02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办公室字体:大中小“六城联创”与破难攻坚“七大行动”是一脉相承的。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完善,抓好具体落实。拆违绿化是现阶段“六城联创”的重中之重,因此今天的会议是拆违绿化的再推进会议,也是“六城联创”再深化会议。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坚定信心,深入推进拆违绿化工作
(一)深刻认识抓环境对温州的特殊意义。
(1)抓环境是温州转型发展的大战略。今年下半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我市企业资金面普遍趋紧,特别是八九月份一些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引发了局部民间金融**,给面上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市委市政府迅速采取维稳和改革两手抓的措施,着力化危为机,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但潜在的风险和隐患依然存在。全面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既与宏观环境变化有关,也与一些企业自身问题有关。但从根本上讲,主要与温州低小散的经济格局和发展环境不佳有关。经济是一个生态系统,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长出什么样的经济体。温州经济发端于草根,产业低小散与环境脏乱差相互强化,导致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而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又弱,宏观环境一有大的变化就容易在最脆弱的融资环节出现问题。
但是,当前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拆违影响了企业正常运行,视拆违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实际上,是拆违触及了一部分违建者的既得利益,这些既得利益群体为一已之私利,而对维护公共利益、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竞争力的拆违工作产生抵触。由于拆违面广量大,这种杂音形成了一定的舆论氛围,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各级干部抓好拆违工作、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的信心和决心。如果干部队伍在这个问题上思想发生动摇,不但拆违工作不能一以贯之地坚持并深入推进,之前在环境整治中取得的成果也会付之东流。所以,必须对这种思想认识进行进一步澄清,确保认识清醒、思想统一、信心坚定。
同样面临欧债和美债危机,同样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为什么局部经济金融问题首先在温州发生?如果说违章建筑能够提升温州经济发展竞争力,那应该是违章越多,经济发展越快。但现实是恰恰相反,现在温州经济发展水平列全省倒数第2位,发展速度列全省倒数第1位。这正说明由于长期忽视环境整治建设,导致温州在高端要素集聚方面处于劣势,产业企业低小散问题非常严重。主要表现是:
一是规模小。温州市场经济微观体制改革在全国全省领先,资本原始积累时间比人家要长,按理温州的规模以上企业包括大企业应该比全省要多,这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但是温州经济总量列全省第3位,规模以上产值却列全省第5位,与温州作为全省第一人口大市的地位不相称。全市10多万家企业中,大型企业只有18家,中型企业只有599家,剩下的都是小微企业。实际上,温州一些老板在本地的企业规模不大,在外地却拥有相当规模的工业园区、房地产项目和专业市场。本地留不住、大的企业出去了,与温州环境容量制约有很大关系。温州企业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掘得第一桶金以后,要进一步拓展空间,而温州土地空间有限,同时在工业园区和高端平台建设上又长期滞后,这就导致一些企业成长起来以后难以在本地落户。从上世纪90年代末一直到前几年,外地大量来温州招商引资,温州大量企业被招走了。大的出去了,小的留在本地。值得注意的是,小的这块也留不住,因为人家实行税收“三免两减半”优惠政策,一些企业就把产品发票也开到外面去了,本地只剩下生产。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2010年温商在全国各地的实业投资达到3000亿元,而同期温州全市工业投资仅为1300亿元,导致整个企业规模上不去,甚至比全省平均水平还差。企业就像一条船,市场环境就像大海,船小固然好调头,但小舢板经不起风浪,稍微有点风浪就容易翻船。
二是层次低。在全省1-9月工业经济效益考核评价中,温州综合考核评价列全省倒数第1位,这体现的就是温州企业的平均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列全省倒数第1位,仅为10.2万元/人,比全省平均低40%,是全省外来劳动力最多的地方;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列全省倒数第1位,经济发展的消耗高、污染重;新产品产值率列全省倒数第1位,仅为10.76%,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流动资产周转率列全省倒数第2位;总资产的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列全省倒数第3位。总体上看,温州产业层次低,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技术含量不高,资本有机构成低,许多企业消耗多、污染重、用工多,是典型的“吃得多、拉得多、产蛋少”。
三是布局散。温州的土地产出率列全省倒数第1位,体现的问题就是布局散,没有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一方面是土地资源少,另一方面是土地利用率低。如果土地利用率能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温州经济发展就能与杭州、宁波并驾齐驱。
所以,这次温州小微型企业出现困难,一些企业资金链断裂,并引发一些经济社会问题,既是宏观环境变化影响的结果,更是温州产业企业竞争力低下的必然。
温州产业企业处于低小散状态,主要原因是外面高端的不愿意来、本地成长起来的待不住。为什么会这样?根本原因就在于环境不佳。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经济生态。经济也是一个生态系统,从大企业、中企业、小企业、微企业到个体工商户,就相当于自然界中从大乔木、小乔木、灌木、草到微生物,这个生态系统是由环境决定的。环境是最大的公共品,环境的外部性决定了公共环境不可能由市场或企业来创造,必须由政府来提供。营造优良的公共环境,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责。
营造一个生态多样化的环境,必然要有所选择。适合低端产业企业生存的环境改变了,高端的才能成长起来。而环境改变了,新的经济生态成长起来了,一些原有不适应环境的就会被淘汰,淘汰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所以说,转型需要付出代价,是一个痛苦的脱胎换骨、破茧化蝶的过程。只有把原来一些不适应的落后的东西丢掉,才能从中生长出崭新的经济生态。
温州的企业整体竞争力弱,不是说所有的企业都不行,应该看到大部分是好的。遇到宏观环境变化,最薄弱的链条断掉了,有的可以修复,但有一些就必须在这次局部金融**中淘汰,这是市场经济规律。政府出手相助只能是雪中送炭、扶贫帮困,但不能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因为政府与市场是有严格边界的。应对这次局部金融**,政府也是有限度地介入,帮助一些企业渡过难关,但不是花钱来救助,政府绝对不可能也不会拿纳税人的钱、全体老百姓的钱去为一家企业的具体行为买单。
政府抓经济,是不是通过抓企业来抓经济?非也。温州8万家企业、34万家个体工商户,合计有40多万个经济法人主体,企业行业千差万别,经营状况千变万化,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插手市场微观主体的具体行为,谁也没有这个本事。政府要做的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这个环境包括政府服务软环境、社会法制环境和基础设施硬环境等,也包括生态环境和城市的形象环境。彻底解决温州出现的局部金融**,建立一个健康稳定的经济生态系统,必须从优化环境入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所以在环境建设这个问题上,不管碰到什么样的困难,遇到多大的阻力,都必须坚定不移,一抓到底,抓不出成效绝不收兵。
(2)抓环境是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题中之义。城市使生活更美好,城市环境决定了城市的生活品质,是老百姓满意度和幸福感的源泉。现在老百姓最迫切的需要是走出家门能有一个好的环境,这也是老百姓认可和支持“六城联创”活动的重要原因。
(3)抓环境是省委省政府交代的重要任务。省委省政府在研究温州发展问题时反复强调,要把改善城市环境作为温州发展的重要任务。夏宝龙省长上任伊始,要求温州做好的三件事,一是拆违抓环境,二是围垦造田地,三是金融改革促经济转型。所以,抓环境是温州人民的期望,是上级的要求,更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充分肯定一年来取得的工作成效。去年10月份部署开展“六城联创”活动以来,我们从洁化绿化入手,从拆违整治突破,坚持破与立、拆与建相结合,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阶段性成效。(1)形成了抓环境的浓厚氛围。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民生的共识初步形成,广大群众对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环境建设摆上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位置。(2)建立了抓环境的工作机制。坚持市、区、街道三级联动,建立十大机制,健全完善了统分结合、分级负责的工作责任体系;领导带头、六督联查的工作推进体系;零报告、十抄告等联动配合机制;定期评估、排名公布的工作考核体系等。(3)取得了抓环境的初步成果。以“六城联创”为载体,以城市转型破难攻坚“七大行动”为重点,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目前转而未供土地供出率达70%多,第一批拔钉清障完成90%,四小车整治基本完成,拆除实体围墙170多公里,改建通透式围墙100多公里,拆除违章640多万平方米,全面启动了十大城市公园、八大城郊森林公园和市域绿道系统建设,去冬今春市区增加绿化面积408公顷,人均增加2平方米,是过去6年绿化面积的总和。同时,在全社会确立了违章实质就是违法的理念,通过拆违有效保障了面上项目的推进,通过拆违绿化使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改善,群众的满意度有所提高。
(三)切实正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认为拆违面太广,影响民生和企业发展;有的认为阻力太大、财力有限,不可能坚持到底;有的认为要求太高、压力太大,难以完成任务。凡此种种,使一些干部产生了抵触情绪、畏难情绪、厌战情绪。存在这些不良情绪,主要是认识问题,关键是没有真正把环境建设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
(2)工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存在应付现象,工作避重就轻,拆违找好拆的拆,柿子找软的捏,也存在一些挈篮子的现象;绿化重种轻养,档次不高,管理不到位,死株缺株、残疾树、老头树等还不同程度存在。(3)工作结合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围墙违章拆了以后,没有及时清理绿化,留下很多新的烂疤,给人感觉拆了还不如不拆,影响工作效果。
(4)工作联动有待进一步深化。在当前的整体工作中,老百姓参与度不高,各方联动还不够。
(5)工作进度有待进一步平衡。各地各部门的工作进展不平衡,包括十大违建拆除和洁化等工作时好时坏、落差明显。
因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统一思想,切实把环境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性工作来抓,肯定成绩坚定信心,看到问题下定决心,把工作做彻底,以更大力度改善城市环境,加快推进转型发展。
二、突出重点,不断提升拆违绿化工作水平
要抓住当前时机,在今冬明春开展“揭疤栽花”行动,全面深化拆违绿化工作,确保“六城联创”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一)全面开展“揭疤栽花”行动。现在温州城市烂点、污点、乱点众多,就像疮疤一样散布在市区之中。具体来说,违章建筑是“疤”,拆而未用、拆而未清、清而未绿是“疤”,绿化养护不到位、缺株死株是“疤”,户外广告不规范、道路不平整、亮化和立面整治不到位是“疤”,城中村也是“疤”。“疮疤”不除,视觉污染不除,拆违绿化就难以形成整体效果,就不可能有城市的良好形象和品位,也就不可能让人一见钟情。要全面发动群众,组织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揭疤栽花”行动,揭疤以老百姓为主,栽花以政府为主,清除一批环境烂点,建设一批城市亮点,切实把城市的“疤”变成“花”,不断增强老百姓的幸福感。
(1)明确整治范围。到今年年底重点要抓好东至温州机场、西至火车站、南至瓯海大道、北至瓯江范围内的“疮疤”整治,其他街道(镇)也要同步开展“揭疤栽花”行动。(2)搭建市民互动平台。发动老百姓从身边的“疤”找起,全面排摸城区“疮疤”状况,筛选汇总,明确任务。(3)落实工作责任。市、区、街道、社区要分级确定每月10个烂点的整治美化任务,在媒体进行公布,纳入洁化绿化考核内容,切实做到整治一处、绿化一处,建设一处、见效一处,实现城区面貌大改观。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拆违工作。要坚持“违必拆、六先拆”,保持高压态势,加大攻坚
力度,一以贯之、一抓到底,确保年内基本完成“六先拆”任务,三年基本实现“违必拆”目标。(1)强化“六先拆”。实行“六先拆”,是政策与策略的结合,是系统论与方法论的应用,对于解决违建突出问题、推动面上拆违具有重要引领和示范作用。要针对农房加层违建、企业内部违建、沿河沿路违建的不同特点,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年内重点确保完成“六先拆”任务,而农房加层违建要结合“村房两改”予以解决,企业内部违建要结合零土地技改、提高容积率予以解决。“违必拆”是拆出公平,而“六先拆”是拆出效率,要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环境效应。拆违面积固然重要,拆违质量更加重要,各区、各街道包括各城建中队要把握好尺度、把握好重点,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提升环境效应,最大限度地把基层干部资源投入到环境打造中来,最大限度地获得群众支持。(2)落实“十大机制”。实践表明,零违建报告、违建十抄告、十大重点违建突破等拆违“十大机制”行之有效,必须始终坚持、不断完善提升。要坚持以结果论英雄,深化“两无”创建,在提高自拆率、突破两沿重点违建、打击顶风回潮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切实巩固提升拆违成效。
(3)注重工作结合。重点是做到“四个结合”:一要拆改结合,把拆违和农房集聚改造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解决农民房加层违建的问题;把拆违和城中村改造有机结合起来,以拆违推进改造。二要拆建结合,把拆违和第二轮拔钉清障、项目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解决转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和未征用地利用等问题,提高土地使用率,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三要拆绿结合,把拆违与清理、绿化、美化有机结合起来,全力做好拆后的绿化工作,以绿促拆,以绿固拆,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拆违的成果。四要拆转结合,把拆违和产业转型升级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拆违淘汰低小散的落后产能,另一方面通过拆违解决部分企业厂房之间、围墙之内的违建问题,引导推动企业产业转型升级。(4)强化考核。要改进考核办法,实行申报制,按照申报的两沿实际长度,考核两沿的“两无两化、两拆两绿”达标率,实行标准化验收。
(三)全力掀起绿化热潮。从现在开始到明年五一节是绿化的黄金季节,必须按照绿化工作会议的部署,紧抓不放、全力以赴,全面掀起绿化高潮。(1)紧盯目标,增加绿量。要紧盯今冬明春1000公顷、人均新增4平米的目标任务,全力以赴抓好十大城市公园、八大森林公园和绿道系统建设,深入推进“两拆两绿”、“金角银边”、单位小区绿化和小游园建设,做到有空必绿、有地必绿、应绿尽绿。(2)注重档次,提升质量。要按照“常绿、乔木、乡土”的要求,尽可能多栽种一些大绿量的乔木。按照“种、管、养”无缝对接的要求,加大后期养护工作投入力度,确保种下的树木都能茁壮成长。(3)全面推进,形成系统。要按照“点、线、面”成体系的要求,加快推进城区步行道、自行车道、河道相结合的慢行绿道系统建设,重点开工建设城市主要绿道和社区绿道,连点成线、拓面成网,加快形成环环相接的绿色网络。接下去的关键是“揭疤栽花”,“疤”的整治要在春节前基本到位,春节以后就是种树。
(四)扎实推进洁化亮化美化。要以洁化绿化亮化美化“四化”为抓手,进一步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1)保整洁。要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循环经济工作者安置场所、仓储物流基地和标准厂房规划建设,完善垃圾集疏运体系,健全环卫考核机制,促进保洁工作常态化,营造干净整洁的市容环境。(2)抓靓丽。按照“白天要靓、晚上要亮”的要求,加大户外广告清理规范力度,整合各类信息亭、书报亭、电话亭及公益宣传牌,全面消除视觉污染;加强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重点做好市区及各街道店招、橱窗、广告等亮化整治工作,突出重点街区、主要部位和高层建筑,实施沿江沿河沿路亮化工程,提升整个城市的商业环境,把温州打造成真正的“不夜城”,充分展示温州城市的现代气息和商业氛围。(3)提品位。以开展“文明欢度新春、共建幸福温州”专项活动为载体,深化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整个活动必须要突出四大重点:一是重点做好世纪广场、绣山公园等8大公园广场,机场路、汤家桥路等19条主要道路,机场、车站、主要入城口等21个重要节点的文化景观建设。二是丰富节庆文化生活,结合节日和民俗特点,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文化活动,活跃节庆期间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元宵节既要有传统的灯会,也要有现代灯彩和元宵焰火晚会,让老百姓过一个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元宵节,进一步提振精气神。三是倡导文明健康生活理念,以“讲文明、除陋习”为主线,加强文明生活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过一个文明、健康、幸福、祥和的新春佳节。四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加强节庆期间社会治安管理,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和管理,认真做好信访调处稳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平平安安过节。
三、强化保障,确保拆违绿化工作取得实效
各级各部门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务必取得全胜。
(一)全面落实责任。要抓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逐一明确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和镇(街)的责任,建立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纵横交错的责任体系。拆违绿化和“揭疤栽花”等每一项重点任务都要上图进表、媒体公布,确保责任到人、工作到位。
(二)完善长效机制。要完善进度管理机制,动态掌握工作进度,及时督促落实。完善服务保障机制,优化政府部门服务,开通项目建设绿色通道,确保提速提效。完善拆违绿化验收机制,加强工作质量定时评估。
(三)加大投入力度。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统筹安排和科学调度拆违绿化和项目建设资金,市里将根据拆违面积对拆违工作进行补贴,对绿化工作实行以奖代补。同时要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增加绿化投入,引导鼓励干部群众认捐、认建、认养,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四)强化检查考核。继续实行“六督联查”,坚持市四套班子每半个月督查一次,人大政协每周督查一次,建立社会监督团,发动群众参与监督,加大媒体监督力度,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体系,促进任务落实。要按照考绩法和绩擢法的要求,加强考核,严明奖惩,形成良好的工作导向。
(五)营造浓厚氛围。要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引导社会各界出点子、提建议、谋计策、作贡献,充分发挥广大市民的主体作用,形成全民参与的氛围和合力,兴起“六城联创”的新高潮。
“六城联创”关系大局,拆违绿化时不我待,转型发展需要破难攻坚。希望大家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以坚定的信念、坚强的决心,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地推进环境建设各项工作,全力打好拆违绿化攻坚战,深入推进“六城联创”,全面优化发展环境,为加快转型发展、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作出贡献。
第五篇:陈德荣同志在2011年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陈德荣同志在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主要任务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十届十次全会和市“两会”的总体部署,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切实把强化投入作为推进发展与改善民生的主线、主题和主抓手,迅速掀起大建设大发展热潮,全力推进今年各项工作落实,努力开创温州“十二五”科学发展新局面。
已经过去的2010年,是温州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着力推进经济、社会、政府三大转型,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社会政治局面平安稳定,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926亿元,同比增长 11.1%;财政总收入411亿元,增长14.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9亿元,增长1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0亿元,增长1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01元,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416元,增长13%。
在这一年里,我们针对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差距,虚心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精心组织开展“互看互学”和“互学互比”活动,推动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针对长期投入不足的状况,强化政府主导性投入,狠抓平台建设、要素保障与重大项目推进,以项目建设推进转型发展在全市形成共识。针对投资环境不佳的实际,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深入开展“六城联创”,切实加强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建设。针对公共制度供给不足的制约,着力深化市区体制、建设体制、国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审批制度改革,调整市区财政体制和土地出让收入分配办法,撤消市级指挥部,组建10家投资建设集团公司,大幅缩短政府和民间投资项目审批时限,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针对城市化不足、半城市化问题突出的现状,加强中心城市建设,研究制定以“三分三改”为核心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稳步推进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针对民生满意度不高的突出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力维护社会平安稳定。坚持以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扎实推进民主政治和党的建设,着力强化转型发展的政治保证。
在推进转型发展的实践中,全市上下精神状态更加振奋,大建设大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工作充满期待,这为推动新一轮发展集聚了能量、增强了动力,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工作基础。在此,我代表市四套班子,向奋战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干部群众,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和参与温州建设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今天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充满希望与挑战的一年。市委十届十次全会和市“两会”描绘了温州“十二五”发展的蓝图和路线图,确定了2011年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目标催人奋进,任务艰巨繁重。抓好各项既定目标任务的落实,干好今年、决胜“十二五”,重中之重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在投入上下功夫、求突破,要以投入的实际成果促进环境大优化、民生大改善、发展大转型。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把强化投入作为今年工作的主题和主线
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后天的发展。只有持续有效的投入,才有持续的发展,才能不断推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从世界发展经验来看,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资本的积累、投入、产出、转化的过程。在工业化社会,实物资本投入的扩张造就了一半的总收入增长。从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和大国的兴衰看,有效的投入是保持经济社会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期,投资率始终保持在30%左右。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是长达两三百年的持续发展过程,而我们现在正处于全球化竞争和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巨大时空压缩之中,也就是说我们要用三五十年的时间完成人家两三百年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实现赶超发展和现代化,就必须强化投入。
从全国各地和省内兄弟城市的发展看,扩大投入是领先全国、争创一流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经济圈的发展,还是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每个区域的大建设大发展都是由大投入支撑的。近十年来,长三角主要城市的投资率都在45%左右。2010年全国的投资率是69.9%,天津是71.5%,江苏是56.7%,浙江是45.9%。
从温州的发展情况看,投资率也是决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从启动民间投资起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温州投资率提高幅度比全国全省高5个百分点左右,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比全国、全省分别高8.9和4.6个百分点,居全省11 个地市之首。但自2003年以后,温州投资率从37%下降到2010年的31.8%,而同期全国投资率从40.9%提高到69.9%,全省投资率维持在 43%以上,期间温州经济年均增速仅为12.1%,比全国仅多1.7个百分点,而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GDP增速有28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温州低于全省0.6个百分点,发展速度由全省首位后退到全省末位。2009年全省考核,温州的发展水平指数居全省第10位,发展进程指数居第11位,发展综合指数居第10位。之所以如此,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温州新世纪以来长期投资不足。从人民群众的要求看,增加公共品投入是提高民生满意度的基础。2010年我市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从经济发展阶段来讲,老百姓已经基本解决了吃穿住等物质品消费,消费正从私人品消费向公共品消费升级。但由于我们在公共产品领域的投入不足,老百姓的公共品消费满意度非常低,上学难、看病难、安居难、行路难、停车难、环境脏乱差等问题都很突出,特别是我市现在家用汽车拥有量每百户接近40辆,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等公共品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温州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最突出矛盾。投资、消费、出口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最终要讲究供需平衡。供给可以创造需求,需求也可以创造供给,没有公共品投入就没有公共服务供给的保障,就不可能有民生的改善。2009年发布的浙江省民生指数与民生评价报告显示,在全省11个地市中,我市的民生改善水平指数排在第10位,民生调查满意度指数排在第11 位,民生综合指数排在第11位。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政府在公共品领域的投入不足导致供给短缺。
当前,温州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发展慢、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强,其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因此,市委提出要把强化投入作为推进温州转型发展的战略主攻方向和重中之重来抓,今后五年要确保每年投资率都达到50%,“十二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万亿元。确定这个目标,既是合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因为从全国看,现在平均投资率达到69.9%,远远超过了50%,从温州情况看,固定资产投资和民生建设欠账太多,无论是加快即期发展,还是弥补历史欠债,必须在“十二五”期间加大投入力度。否则,错失了机遇,温州就不可能赶上其它地方的发展,就会在资源要素稀缺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在新一轮发展中被边缘化,这不是我们温州老百姓之福。
现在一些同志对温州强化投资是不是符合中央精神存有疑虑,认为温州大干快上的氛围与国家扩大内需、实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不相符。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央政策针对的是全国近70%的投资率,而我们温州的投资率只有31.8%,比全国、全省分别低38.1和14.1个百分点,而且已经连续十几年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贯彻中央精神必须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实际上,我市很多项目现在都还处在前期,启动都要在今年下半年,真正大干快上要在今后三五年。经济发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在抓投入上,宁可备而不用,不能用而不备,不能要快的时候比人家慢半拍,慢的时候比人家慢得快半拍。如果现在不谋划好今后的发展盘子、不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不乘势而上启动一批条件成熟的项目,不但即期发展会滞后,而且一旦中央政策放开,我们就又会措手不及,远远地被人家甩在后面。
因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强化投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强化投入作为今年工作的主题,作为加快转型发展的主线,作为改善民生的主阵地,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主抓手,作为检验各级干部能力水平的主战场,凝心聚力抓投入,全力以赴抓投入,在全市上下形成抓投入上项目、优环境促转型的生动局面。
二、全面兴起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
投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推进转型发展,再创温州辉煌,必须切实强化政府主导性投入,带动全社会投入。要从强化政府投入入手,推进政府转型;从强化民间投入入手,推进社会转型;从强化产业投入入手,推进经济转型。以政府转型推动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以大投入促进大建设、大发展。
(一)强化政府投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政府转型。温州投入少,关键是投资环境不佳。而环境是最大的公共品,难以依靠社会和私人投入来供给,所以改善环境必须依靠政府投入。政府营造环境,企业制造财富,百姓享受生活。要全面整合资源,理顺体制,强化责任,落实措施,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做好政府该做的事,发挥政府投资的先导性作用,为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提供发展平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1)突出抓好发展平台建设。要全力以赴推进以瓯飞工程为重点的海涂围垦和山坡地开发,整合山海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全力以赴抓好中心城市和“1650”大都市区建设,统筹区域城乡,打造全域发展新平台。全力以赴抓好产业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园区与开发区、撤扩并以后的中心镇工业功能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的空间和载体。
(2)突出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问题不解决,要素集聚就会受到影响。要以温州港、国际机场、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交通网、信息网、能源网和环保、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一批城市功能区和城市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拉开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和基础设施能级。
(3)突出抓好“六城联创”。按照“洁化、绿化、文化”的要求,切实加大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和全民植绿护绿工作,深入开展温瑞塘河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城中村、城郊村、城边村改造,加强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和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等“三体系一名城”建设,全面优化城市形象环境。
(4)突出抓好公共服务和民生建设。全面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建设,切实加大教育、卫生、体育、养老等公共事业投入,强化基本公共品供给,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二)强化民间投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转型。城市化是现阶段社会转型的核心,城市化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总体上处于全国和全省领先的水平,但城市化水平不高,半城市化问题非常突出。主要表现是城市的布局不合理、建设的档次品位不高,现在温州虽然形成了大都市的雏形,但这艘航空母舰是由小舢板拼凑而成的,整个都市区基本上就是绵延繁乱的村镇带,最好的地方像欧洲,最差的地方像非洲。所谓的农民进城,即使住在城里,也是住在城中村、城边村,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转化为真正的市民。要从根本上解决半城市化问题,提高城市化和城市规划建设水平,除了需要战略思路创新之外,更关键的是要增加投入;除了强化政府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平台建设之外,更关键的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进城的积极性,挖掘民间投资的潜力,形成全社会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建设的合力。
(1)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构建“1650”都市区空间布局结构和相应的体制机制支撑。各县(市、区)要抓紧完成乡镇撤扩并方案,深入细致地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要向大家讲清楚,行政区划调整是切实维护并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利益的有效途径,是更好地发挥干部队伍作用的有力举措。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推进中心镇发展,既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又在原有乡镇所在地保留办事处,使村民原有的权利不减少、有保障,同时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水平得到提高,可以更多地分享城市化的红利。广大干部保持级别不下降、待遇不减少、作用有提升,原有的政策延续保留,干事的平台更大,专业化水平更高,更有利于发挥作用。要通过宣传发动、强化纪律、落实措施,切实维护乡镇撤扩并期间的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稳定,确保今年上半年全面完成乡镇撤扩并任务。
(2)以农房集聚改造为切入点,扎实推进中心镇建设。按照以“三分三改”为核心的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和“一镇一规划、一镇一政策、一镇一平台、一镇一项目”的要求,抓紧着手制定中心镇“1+X”城镇规划,同步制定出台农房集聚改造政策,组建中心镇新市镇建设公司,加快推进农房集聚改造试点项目,积极引导农民进城投资建房安居。
(3)切实加大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房地产投资是社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市房地产供应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老百姓居住的需求,房价收入比过高成为制约温州发展的突出因素,也成为群众呼声最强烈的热点。根据温州城市发展实际,每年住宅用地需求在 2000亩以上,但近几年我们的实际供地量都只有几百亩。加快城市发展,增加房地产供给,降低房价收入比,既符合中央精神,又是温州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老百姓的迫切期盼。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土地投放,扩大房地产投资,切实把房价收入比降下来,真正使房地产行业成为利国利民的支柱行业,成为推动温州转型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强化产业投入,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经济转型。经济转型关键靠增量投入。要把投入作为保持即期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坚持民资、外资、国资一起上,切实加大产业投入力度,以大投入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1)全面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投入空间很大,要充分发挥温州商业气息浓、营销网络发达、生态条件优越的优势,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和引导在外温州人回归的力度,加快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虚拟经济发展,加快金融、物流、商贸、旅游、健康、休闲、文化创意等重点行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比重,加快构建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2)大力扶持发展特色优势制造业。制造业投入是主体,要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和劳动者权益保护,引导企业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以文化融合提升产品附加值、以“三保”倒逼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创建投入,推进企业提升发展。整合利用国内外和世界温州人资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我市制造业优势向研发和设计等技术优势与品牌和渠道等营销优势提升。#(3)着力提升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投入潜力大,要按照“六次产业”的理念,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三、全面落实强化投入的保障措施
推进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必须切实强化要素保障、体制保障和工作保障,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和“十二五”的投资任务。
(一)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投入,必须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要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建设管理体制、城乡统筹体制、社会事业发展体制等十大体制改革,全面理顺体制机制,为强化投资创造良好条件。当前,尤其要进一步深化国资体制改革,切实推进十大国资公司的清产核资和增资,今年上半年散落在政府部门的国有企业都要完成整合任务,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要组建相应的投融资公司,同时要扎实推进县(市、区)国资体制改革和中心镇投融资平台建设,通过市、县、乡镇三级国资运营体系的强化和建设,以国资公司为载体搭建政府投融资平台,确保政府投资落实到位。完善审批制度改革,今年上半年要对各项审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认真评估,真正落实到位。
(二)加强要素保障。主要是资金和用地保障问题。在资金保障方面,要克服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习惯思维,确立办多少事筹多少钱、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借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的理念。发挥规划是第一财政的作用,强化城市经营和土地开发,加强银企合作,用好现代投融资工具,拓宽民资进入渠道,加强招商引资工作,聚民资、招央企、引外资,坚持国资、民资、外资三资齐上,切实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特别是当前十大国资公司6000 亩存量土地,按1000万元/亩计,就是600亿元,通过金融杠杆的作用可以放大到1800亿元。在用地保障方面,从长远看,温州的空间拓展潜力非常大,通过海涂围垦、山坡地开发利用和农村建设用地置换,解决建设用地应该是没问题的。今年的土地指标问题,要着力抓好近10万亩转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的落实,积极争取省重点项目戴帽指标,用好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切实解决“地从哪里来”的问题。
(三)强化工作抓手。市委市政府已就今年的建设发展设计了系列载体,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抓“三大平台”建设和“三保”机制,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主要抓好“双十工程”,城乡统筹改革试点主要抓好“四个一”,部门工作主要抓好“十大项目”。要坚持一项工作突出一个主题、一个主题明确一个载体、一个载体落实几项具体措施,认真策划、组织和实施一系列工作载体,全面推进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促进投资建设发展细化具体化。
(四)加大考绩力度。今年市委3号文件明确了考绩法,50%的投资率,没有达到的不能评先。考绩要跟干部的使用挂钩,市里在研究绩擢法,就是根据考绩的实际结果来提拔使用领导干部。一是考绩择才。市委将在考绩优秀的县(市、区)、市直部门单位中选拔优秀县处级干部向省委推荐,在考绩优秀的副县处级干部中选拔部分正县处级干部,在考绩优秀的地方和部门单位的中层干部中选拔部分副县处级干部。二是赛场挑才。对乡镇(街道)和功能区,设立几个重点工作竞赛平台,制定一个选拔干部的办法,在考核优秀当中选拔副县处级领导干部。三是挂牌招才。对一些急难险重、创新性强的重点工作,通过“挂牌招标”来公开竞选副县处级干部。变过去“相马制”为“赛马制”,变过去“考官制”为“考绩制”,以业绩来竞争,真正形成褒能奖优、罚懒治庸的鲜明导向。
(五)营造良好氛围。要扎实推进“五型机关”建设,把机关价值追求、文化建设、职业道德建设与具体的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全面实施“立即办理、限时办结”的即办制,倡导形成“每日事每日毕”的良好风气,杜绝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和滥竽充数。要着力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强化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公务员精神和良心自律,真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全体公务人员的干事准则,提高机关办事质量和效率。扎实抓好中介机构和招投标市场清理规范工作,深入开展“清障除污”行动,净化工程建设环境。全面依法开展“拔钉破难”行动,扫除工程建设的“拦路虎”,做到“基本利益要保障、程序要合法、措施要有力、行动要坚决”,切实为扩大投资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同志们,新的使命激励我们奋斗,新的目标在召唤我们前进。现在,进军曲已经奏起,动员号已经吹响,开工令已经下达。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坚定信心、奋力拼搏,全力以赴抓投入,确保夺取“十二五”开局的新胜利,以优异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为加快转型发展、再创温州辉煌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