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德荣同志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互看互学
陈德荣同志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既是今年县(市、区)“互看互学”的总结会,也是市直部门“互学互比”的动员会。刚才,大家观看了“学赶杭甬、比追青厦”专题片,会议下发了专题资料,陈金彪同志作了很好的讲话,提出了明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看到差距,坚定加快转型发展的信心
一个地方,落后不可怕,有差距、有不足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差距而不自知,自我感觉良好,在“温水煮青蛙”中逐步走向沉沦。温州改革开放30多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次我们到青岛厦门考察学习,所到之处受到的重视和欢迎程度都非常之高,接待的规格也非常之高。但人家在跟我们交流中,更多的是说温州模式、民营经济如何如何,给我们的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他们所称赞的大多是过去式。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期,全国各地来温州学习的络绎不绝,说明当时温州的经验对全国有引领示范作用,同时通过这种相互间的交流学习,使得发展民营经济、发挥民间活力这个“民”字深入人心,促进了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推动了全国国有以及乡镇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热潮。通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微观基础基本得到确立。随着全国各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完善,温州的体制机制先发优势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而原有的一些比较劣势却重新显现出来。如区位方面,偏于浙南一隅,交通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流通不便;资源方面,地下没有矿产,地面“七山二水一分田”,空间狭小;体制方面,习惯沿用一些惯性思维、惯用方法,没有在制度体制上进行大的突破。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到中高级阶段,产业企业转型升级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环境平台的时候,政府转型严重滞后,环境平台等公共品供给不足,制约了产业企业的转型发展,导致大量企业外迁、资本外流。“十一五”期间,温州在全国各地的实业投资达3000亿元,但在本土的投资只有1300亿元,实业空心化问题日渐凸显。最近,省里有专家对浙江模式进行反思,对温州模式与苏州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反思实际上反映的是,市场经济进入高级阶段以后,政府在公共领域的无为和体制机制创新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导致温州发展在全国全省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分析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内生动力不足。温州的干部聪明、正直、善良、忠诚、热情、好客、大方,但也存在进取心不足、比较封闭安守等问题。如在向省级机关部门申请某一事项时,报告送到部门厅局里面以后就不管了,坐等上面审批,不会去催,不给不要、不哭不闹,往往可能等上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到北京部委办公关的就更少。所以,干部队伍整体相对比较封闭,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度不强。另一方面是与外面的交往不够。傻子过年看隔壁,要发展就得主动与人家交流、虚心向人家学习。但温州东面是太平洋,南面、西面、北面都是和温州差不多甚至还要落后的地区,再加上交通不便,温州与杭甬、与上海、苏州这些先进地区的交流就很少。
内生的创新动力不足,加上外界刺激的减少,导致温州整个发展步子就比较缓慢。我们去年到天津唐山学习考察,虽然天津唐山并不是国内发展最好的,但是两地发展的气势、速度、效率在全国是领先的。所以考察学习之后,我们强调的就是一个“快”字,怎么把速度提上来,大干快上。通过这一年的工作,应该说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科学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仅有快不行,还要好。今年我们选择到青岛厦门考察,就是为了学习他们的又快又好、快中求好,通过学习先进,找差距、明目标、理思路、抓落实。这次青厦考察和“互看互学”,总体上有三方面的评价:
(一)纵向比成绩很大。一年来,大家比投资、比环境、比改革,以事实说话,11个县(市、区)和4个功能区纵向比进步都很大。(1)投资取得重大突破。1-10月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83亿元,增长101.3%,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达到1650亿元左右,投资率超过50%,相比于去年的31%提高近20个百分点,同比增长超过60%,成效明显,成绩巨大。而从全省的排名情况看,我市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省第1位,前10个月的投资总量已经超过台州、金华,与绍兴、嘉兴也仅相差60亿元左右,如果我们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就很有可能在年底超越绍兴、嘉兴,实现投资总量居全省第3位的目标,从而与经济总量居全省第3位的位次相当。(2)重大工程取得进展。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基本完成甬台温高速、绕城西线、绕城北线东延线和龙丽温高速的前期工作,这在省内高速公路建设史没有先例,充分体现了温州人的干劲、热情、聪明才智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瓯飞工程上报国家海洋局有望获批,机场飞行区扩建、市域铁路建设按时开工,基本都是用一年时间干完了原先三四年的活,成绩确实很大。(3)环境建设大力度推进。拆违方面,今年仅市区拆违就将近800万平方米,按过去每平方米赔偿5000元计算,节省了400亿元。通过拆违,不仅有力推进了工程建设,拆出了效益,而且节省了纳税人的钱,拆出了公平。绿化方面,去冬今春的计划是280公顷,但实际完成40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新增2平方米,是过去6年的总量。今冬明春,我们的目标是总量增加100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5平方米,总量超过10平方米,基本接近宁波的水平。这样再有两冬两春,全市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就可以达到20平方米,超过青岛厦门,达到全国一流。因此,种树绿化的势头不能减,必须进一步强化理念、提升信心、加大力度。转而未供土地供出率已达80%多,到今年年底必须完成90%。第一批拔钉清障完成90%,四小车整治基本完成,城市面貌有了明显改善。(4)城乡统筹打开新局面。完善市域城镇规划体系,构建“1650”网络型组团式大都市发展新格局;圆满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探索建立都市功能区和中心镇管理体制;基本完成村级组织“转并联”,农村联合社区基本挂牌运行,扎实推进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实行“三分三改”,有170多个村正在实施;大力推进农房集聚改造,启动184个农房集聚改造点,建筑面积达到1450多万平方米。(5)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深入推进十大体制改革,撤销指挥部,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基本完成市级国资体制改革,组建14家国资公司;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推进管理服务重心下移;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启动整个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推进政府投资项目法人制和中介机构改革,开展招投标市场清理规范工作;推进地方金融体制改革,积极争创国家金融改革试验区。(6)工作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制定实施考绩法和绩擢法,开展“五型机关”创建,全面实施即办制,建立“六督联查”机制,形成了一套新的工作推进机制,有力推进了各项工作落实。
(二)横向比差距不小。与杭甬青厦等先进城市相比,现在温州的发展在许多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人家。为什么要进行横向比较?块与块之间,明年开始主要考核投资率、农房改造集聚率、“三分三改”、环境建设和平安建设、计划生育等重点工作。县(市、区)之间可比性比较强,但部门之间的考核比较难,无法用统一的指标进行比较。但温州的发改委可以与先进地区的发改委比,温州的国土局也可以与先进地区的国土局比,这其中就需要找到可以比较的先进城市。从全省来看,杭甬处于领先地位,从全国来看,青厦处于一流水平,我们可以对照杭甬青厦的平均值、最优值,查找差距,寻找不足,学比追赶。比较的指标体系就是围绕“三生融合”,即生产生活生态三个方面,生产包括创业、创新,生态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生活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设置了60多个指标,构成了“三生融合”建设的指标体系。然后我们把四个城市的2010年指标作为基数,查找温州2010年现状值与杭甬青厦的差距,并确定相应指标的牵头部门。全方位缩减客观指标差距,就是追赶的过程。
老百姓的幸福感是主观的,客观指标的提升一定会带来主观感受的提升,但这两者之间并不一定等同。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就要体现在能够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上。人的幸福感与欲望成反比,与欲望的满足程度成正比。所以,幸福感提升也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除了“三生融合”的客观指标之外,我们又提出了“幸福温州”的“五感”指标,“五感”即安全感、富足感、认同感、公平感、成就感。今年年底,将对“五感”进行本底调查,建立基础数据库。经过一年的工作以后,对照同一指标、同一问卷,进行纵向对比,调查老百姓的总体满意度和对部门牵头工作的认同度。所以,“三生五感”构成了“三生融合幸福温州”指标评价体系,通过指标分解,建立对各个部门的考核体系,实现与标杆城市的对照比较,承认差距,学赶比追,奋力超越,再塑温州人形象,让温州老百姓过上“三生融合”的幸福生活。
温州与杭甬青厦城市可比性较强,基本都是1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800万左右的常住人口。厦门虽然只有1500多平方公里国土面积、300多万人口,但它没有郊县,只有一个市区,与温州市本级可比,温州市本级是1180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304万常住人口。所以杭甬青与温州可比,厦门与市本级可比,而且杭甬青的市区与温州市区也基本可比。横向比差距很大,现在温州人均GDP仅为杭甬青厦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由此引发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差距。概括起来,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1)投资:“十一五”期间,青厦杭甬四市的平均投资率是47.5%,温州是32%;2010年,青厦杭甬四市的投资率分别是53.3%、49.2%、46.3%、43%,温州是31.8%;今年1-9月份,青厦杭甬四市的投资率分别是58.2%、47.8%、42.9%、40.2%,温州是43.5%。(2)城市:他们是实行全域规划、全方位规划,全面拉开框架,建设很大气、很精致、很有档次品位,比温州更新、更大、更强、更美。(3)环境:无论是基础设施硬环境、政府服务软环境、生态生产生活环境,还是城市形象环境,温州与他们相比都不是处在同一个档次上的。(4)平台:他们非常重视平台建设,包括产业集聚区、公共创新平台、区域金融中心等各类发展平台规模很大、档次很高、功能集成,温州与他们相比有很大差距。(5)项目:他们招商引资力度很大,一大批高、新、大的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成,而温州是好项目留不住、引不进,反差很大。
(三)综合比信心更足。学比先进、查找差距,目的是为了知耻而近乎于勇,是为了奋起直追、迎头赶上。相比于杭甬青厦,温州除了在发展水平现状与他们有差距外,其他很多方面并不差,有些甚至具有更大的优势,关键是怎么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实现超越。(1)从区位优势看,温州是长三角和海西区的交汇城市,而且是交汇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但又不会受到像上海等大城市的制约。(2)从发展空间看,温州发展海洋经济的空间更加广阔,有90多万亩的可围垦海涂,这是青岛、厦门、宁波等滨海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3)从生态优势看,温州气候温和,地形山江海岛平原兼备,生态资源得天独厚,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我市的生态优势将成为未来发展最宝贵的资本。(4)从企业家资源看,温州有175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创业,有60多万温州人在世界各地经商创业,他们构成的商业网、信息网是其他地方没有的。改革开放以来,也只有温州形成了地域性的企业家群体。(5)从资本要素看,据有关部门统计,温州现在拥有民间流动资金约为6000亿元,老百姓创业创新的欲望和激情特别旺盛。(6)从体制机制看,改革开放前期,温州在市场经济微观体制放活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创造了温州模式,知名度和发展水平一度超过了杭甬青厦。现在温州发展落后了,关键原因在于市场经济进入高级阶段后,温州的政府转型滞后了。近10年间,杭甬青厦的转型升级和崛起发展,无一不是政府在公共领域有力的作为,而温州恰在这一阶段延续了政府的无为。如果说早期的温州模式是政府在市场领域的无为之利,那今天的不足就是政府在公共领域的无为带来了发展障碍。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只要我们抓住政府转型这个牛鼻子,以政府转型推进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温州完全有可能“学赶杭甬、比追青厦”,继续走在前列。
二、对照标杆,比追赶超,又好又快推进转型发展
加快转型发展、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发展战略。这次理论中心组学习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目的就是要把杭甬青厦作为标杆和参照系,创先争优、比追赶超,以人为本、又好又快,缩小与杭甬青厦等先进城市的差距,最终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
(一)提升发展理念。(1)要建设公共服务型有为政府。政府、市场、社会有明确的边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在市场领域的有为是越位,作为越大对经济发展的干扰也越大,经济发展就越慢。经济要发展,必须给予企业更高的自由度,让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优化配置。改革开放之初,温州各级政府在经济领域实行无为,发挥民间的活力优势,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这是温州模式的真谛和本质内涵。但在市场经济领域的无为并不必然可以推导出在其他领域的无为,无为也不是永恒的,如果政府在自己该有为的领域也无为,那就是缺位、失职,就会导致平台环境建设的滞后,制约经济转型升级。因此,必须以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大力度推进政府转型,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领域的有力作为,提升公共品供给和公共服务能力。(2)要由低小散向高大聚转变。如果不对每个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进行约束,其综合叠加一定会带来群体的不理性。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的规矩无疑需要冲破,激发民间活力、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然选择。但市场经济不等于完全的自由经济,规范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老百姓之所以让渡部分权力给政府,就是要政府通过规范来克服企业和个人行为的负外部性,通过环境平台等公共品的建设来产生正的外部性。从温州来讲,最突出的问题是低小散,包括城市、产业、公共服务项目、人力资源以及发展指标都呈现出低小散的特征,导致资源集聚程度不高、规模效应不明显、产业整合不到位、竞争力不强,经不起大风大浪,无法应对国际竞争,实现不了现代化。所以,要确立高大聚的理念。高标准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档次建设,努力实现全省领先、全国一流,大力度、大手笔投入,克服低小散,着力提升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充分发挥大都市的规模效应和优良环境平台的洼地效应。(3)要确立又好又快的理念。现在是效率经济的时代,速度是一个城市竞争最基本的要素,快鱼吃慢鱼,而不是大鱼吃小鱼,快人一步才能占得先机,慢人一步就步步落后。必须确立快的理念,加快速度,提升效率。同时,要坚持快中求好,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提升工作目标。(1)拉大框架。不管是柳市、鳌江还是龙港,都是温州“1650”网络型大都市中的一个节点、一个功能区,整个温州“1650”才是一个城市,如果柳市、龙港、鳌江按照镇级市建设,那就是小而全,就没有规模效应,就无法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各地不能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必须以大温州发展为己任,全市上下一盘棋,加快机场、市域和周边铁路、海港等现代交通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构建航空大都市,同心协力建设“1650”网络型大都市,促进功能集聚,发挥规模效应。(2)建大平台。青岛、厦门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大的、高端的平台吸引集聚高端要素,不是小乡小镇。而温州原有工业区最小的几十亩,大一点的几百亩、上千亩,这样的小平台连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都无法构筑,更不可能有相应的公共服务、技术创新平台。因此,必须依托“1650”大都市的总体规划,系统谋划推进瓯飞工程、瓯江口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产业园区、生态园区、大学科技城、金融集聚区等重点区块建设,提升综合功能,强化发展平台支撑。(3)抓大环境。基础设施硬环境、政府服务和制度建设软环境、城市形象环境的建设,必须统筹兼顾、齐头并进。其中软环境好不好的检验标准主要看投资率,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投资率上去了,就证明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速度快了;民间投资愿意来了,软环境肯定也是好的。硬环境主要靠政府主导建设,形象环境主要是全力推进“六城联创”。(4)招大项目。政府抓环境要有大项目大平台,企业抓发展也要有大项目大平台。集聚高端要素,推进转型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大项目上来。要坚持政府项目和产业项目一起抓,在强化平台环境建设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产业项目建设。在今年的投资结构中,工业性投资是短腿,1-10月仅仅增长21%,与面上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相比,差了80个百分点,处于全省倒数第3位,形成鲜明反差。所以,要充分利用温州围垦空间资源和海域使用权直通车政策,鼓励温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发展,大力引进产业大项目,以大项目改善大环境,促进大发展。
市委、市政府围绕“三生五感”的目标和投资、统筹、环境三个工作重点,探索制定了“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评价考核目标体系。这些目标体系要在具体工作中转化为“双十工程”和“十大项目”,以工程项目为抓手,大力度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向既定目标阔步迈进。
(三)提升体制优势。要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转型发展关键举措,着眼于构建现代政府治理、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服务的新体制,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入手,深化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以改革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1)深化政府领域改革。深化政府部门机构改革,推进部门机构和职能结构性调整,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切实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探索建立政府人力资源配置向基层倾斜的机制和办法,推进重心下移,提升基层管理服务能力。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真正把政府财力集中投放到基本公共品供给和公共平台建设上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做大做强国资平台,充分发挥国资公司在非竞争性领域公共品供给的主导作用。(2)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现代事业制度,破除身份管理制度,促进人力资源自由流动。加快推进“三分三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加快推进地方金融体制改革,把解决“两多两难”问题作为主要切入点和重点,着力构建与民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金融体系,强化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撑。积极培育发展市场经济中介组织,通过中介组织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放大政府服务能力。(3)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进一步理顺功能区和中心镇管理体制,推进村级组织“转并联”和服务中心建设,加强社区社团社工建设,完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前不久,市委、市政府着眼推动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专门拟定了50多个调研课题。各牵头领导和责任单位要抓紧深入调研,拿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同时每个课题都必须形成“1+X”政策文件,以政策创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转型发展。
(四)提升服务效率。过去温州的辉煌主要是靠调动民企和民间的积极性、创造性,现在再创温州新的辉煌必须转到主要靠政府转型和干部作风转变上来。(1)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扎实推进“五型机关”建设,全面深化即办制,倡导形成“每日事每日毕”的理念和习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再造工作流程,加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政务公开制度,优化机关服务。(2)推进服务重心下移。强化块上的管理服务职能,特别是专业技术性强的行政管理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要有一批干部下沉到区和街道一级,促使基层人事权、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提升基层管理服务能力。(3)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提升考绩法,深入实施绩擢法,严格实施行政问责制,有效引导和督促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激发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着力抓好当前各项工作落实
比追赶超,时不我待,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年内所剩时间不多,大家一定要惜时如金,科学安排,在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同时,谋划好今后五年和明年的工作思路,抓当前谋长远,脚踏实地推进转型发展。
(一)抓好年内各项工作的落实。“互看互学”活动告一段落,年底要进行全面验收。本月下旬要组织开展市级机关部门“互学互比”活动,一方面总结今年工作,查看“十大项目”的承诺兑现情况;另一方面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根据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主要指标,结合各部门主要职能,认真谋划明年工作思路,提出5-10个项目。市里已专门下发了文件,明确了具体要求,希望各市级部门抓紧做好准备。同时,要深入开展“双百”行动,克难攻坚抓好项目建设,全力维护经济金融稳定,扎实推进“揭疤栽花”行动。争分夺秒抓好年内投资率、农房改造率等各项重点指标的完成,为明年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抓好换届工作。今冬明春是市县两级全面换届的重要时期,各县(市、区)要以这次“互看互学”活动为契机,认真抓好工作落实。同时,市委将以这次“互学互比”活动为契机,对市级机关部门领导班子进行全面考察,根据换届总体部署和考察情况,做好市级部门的换届工作。大家一定要正确对待,坚守岗位,做到工作不断、思想不乱、队伍不散,确保抓工作落实的力度更大。
(三)谋深谋实今后五年发展思路和明年重点工作。要以市县党代会和“两会”召开为契机,组织力量深入开展重点课题调研,认真谋划今后五年发展思路,明确明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同时,要与“十二五”规划有机衔接,不能一个将军一个令,目标方向一旦确定就必须一张图纸画到底、一个规划干到底,确保抓出大的成效。
总之,希望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昂扬的精神,更加踏实的作风,勇于突破、奋勇争先,加快推进转型发展,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而不懈努力。
第二篇:陈德荣同志在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的讲话(2012)
陈德荣同志在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2012年3月16日)
全国“两会”刚刚胜利闭幕。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全国“两会”精神,是当前的一项重大任务。今天会议的主题是,认真贯彻全国全省“两会”精神,深入落实市党代会和市“两会”精神,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以“破难攻坚、创先争优”推进“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切实把“破难攻坚、创先争优”作为今年工作的主载体
去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着力优化环境、强化投入、统筹城乡、保障民生,全面推进政府、社会、经济三大转型,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51亿元,增长9.5%;财政总收入486亿元,增长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1亿元,增长18.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49元,增长1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243元,增长16%,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重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投资取得重大突破。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752亿元,增长89.2%,投资增速由居全省后列跃升为全省第1位,投资规模从居全省第6、7位跃升为全省第3位。二是统筹城乡扎实推进。按照“1650”网络型组团式大都市的规划格局,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新一轮乡镇撤扩并,乡镇街道从290个减少到131个,其中乡从140个减少到6个,镇从118个减少到65个,街道从30个增加到60个;大力度推进村级组织“转并联”,将5406个村整合为856个新社区,当然去年年底仅仅是实现挂牌,还有大量持续工作需要跟上;启动了“三分三改”和农房改造集聚,并在去年11月份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三是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六城联创”、破难攻坚七大行动和“祛疤栽花”行动,市区拆除实体围墙177公里,转而未供土地清理率达92%,拔钉清障300多个,新增绿地408公顷、相当于过去6年的总和,拆除违法建筑1000万平方米。四是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政府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社会事业发展体制、地方金融体制等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全面深化,破除了一些长期制约发展的障碍,全市上下形成了学赶杭甬全省领先,比追青厦全国一流的浓厚氛围。去年大家工作干得非常辛苦,成绩也很大,在此我代表市四套班子,向奋战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今天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清楚地认识到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现在温州整体发展仍然相对滞后。2011年,温州人均GDP为36732元,仅为杭甬青厦平均水平的48.3%,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5.3%,列全省第9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971元,仅为杭甬青厦平均水平的28.1%,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1.3%。这两项指标能比较全面综合地反映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现在温州与杭甬青厦等标杆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即便是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也相差甚远,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虽然去年重点工作纵向比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即期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投资仍然是薄弱环节。去年我们把投资作为温州的中心工作来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达到52.3%,但同期全国的投资率达到64%,我们与全国平均水平仍相差近12个百分点。同时投资结构非常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体经济投资比较少。在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2亿元、增长89.2%的情况下,实体投资只有330亿元,仅增长19.8%,基数低、增速慢,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在全省实体投资中也处于后列。去年的投资增长主要来自房地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51.6%,其中土地购置费增长对房地产投资增长的贡献度更是超过六成,所以去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很大一部分仍然是虚数,没有形成有效的实物工作量。二是区域投资不平衡。去年各县(市、区)投资完成情况不错,市级投资虽然也有所增长,但离完成任务相差甚远,是典型的“灯下黑”。投资既保证即期增长,也是未来增长的潜力所在,更是各级党委政府执行力的表现和工作能力、工作成果的综合反映。因为如果政府服务不到位,审批效率不提升,前期工作就抓不上去,投资就落不了地;如果政府是“豆腐”,征地拆迁就推进不了,投资就落不了地;如果环境建设没抓好,外面的投资进不来,投资就上不去。所以,投资是各方面工作的综合反映,抓投资就是抓环境,就是倒逼环境改善和政府效能提升。
第二,城市环境建设亟需提高档次。抓投入的关键是抓环境。一个地方只有环境赏心悦目,投资才会过来,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才能提升。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好可以使人一见钟情,软环境好才能使人日久生情。硬环境和软环境之间有必然联系,软环境必然会以硬环境表现出来。所以,去年我们在硬环境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整体水平还是太差,与人们想象中的温州有很大的差距。现在温州人均公园绿地6平方米,不到杭甬青厦平均水平的一半;PM2.5数据不尽如人意,灰霾天气比较多;塘河水基本上仍处于劣V类;城中村、城郊村、城边村仍然大量存在,城市的“疮疤”烂点还很多,市区仍有2000多万平方米违章建筑没拆;交通拥堵问题突出,整个环境状况离老百姓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去年我们大力度推进乡镇撤扩并、村级组织“转并联”和“三分三改”,这些工作都做得不错,但都还是基础性、体制性的问题。要最终解决城市化和半城市化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依靠农房改造和农民异地搬迁集聚。现在农民进城的最大障碍不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关键是城市房价太高、门槛太高。所以,我们通过允许并鼓励农民跨行政区到中心镇或县城建房,既不多占用建设用地,又能以成本价解决农民进城安居问题。但去年的农房改造集聚只是刚刚起步,很多规划中的项目还没开工,规划不到位、单体规模偏小、档次不高、吸引力不强、政策不配套等问题比较普遍,城中村改造也未真正破题。
第四,体制改革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现在乡镇和功能区体制、城建管理体制、功能区的街道委托管理体制都还不完善,政府内部的审批制度改革还不到位,包括“转并联”以后,社区牌子已经挂起来了,但真正能办的事还很少,老百姓还是感觉不方便。
这些都是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就是要通过抓这些工作,以环境改善为经济运行和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但很多工作才刚刚起步,去年8、9月份就发生了局部金融**,这既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更深层次反映的是温州实体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由于环境和体制原因,长期以来要素集聚能力不强、投入不足,始终处于低小散和低竞争力的状态,产业空心化就在这次金融**中集中体现出来。同样的世界宏观经济环境,同样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温州在这次金融**中表现得更强烈,涉及面更广,影响时间更长,深层次原因就是实体经济问题,关键就是要素投入不足。一是资金问题。温州不缺资金,但缺乏资金流入的环境。二是人力资源问题。由于缺乏安居环境,特别是房价太高,导致商务成本、生活成本太高,外地人才引不进,引进的人才留不住。三是土地问题。全国面临的形势都是一样的,但土地问题在温州表现得尤为突出,关键还是我们工作中的问题。现在全市有10.7万亩转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的土地,相当于5年的土地指标没有供出去、用起来。另外,土地利用效率太低。从微观上看,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最高的,每亩土地的产值仅为117.6万元,只相当于杭州、宁波的六七成。从宏观上看,现在温州1000多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的平均二三产增加值产出仅为2.8亿元,宁波为3.4亿元,杭州为4.6亿元,仅相当于宁波的八成、杭州的六成。如果温州不新增建设用地,但产出水平能达到杭州的水平,10.7万亩土地也能利用起来,温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就能与杭州基本相当。所以,一方面是实体经济发展缺乏土地空间要素支撑,另一方面是很多土地没有用起来,很多土地利用效率不高,这些突出问题都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破除的。
由于实体经济发展比较薄弱,相应的政府财力非常有限,造成政府为老百姓提供公共品的能力非常弱,难以满足老百姓对公共品的需求。去年年底,统计局对老百姓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调查,除物价和房价之外,现在老百姓反映比较多的就是教育、医疗、社保、环保、交通等方面的问题。这从温州与杭甬青厦四个城市的民生指标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2010年温州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为杭甬青厦平均水平的81.5%,每千人医疗床位数仅为54.3%,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仅为60.3%,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仅为57.1%,每万人公共体育场地面积仅为67.1%,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仅为50%,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仅为58.1%,人均公园绿地仅为43.4%。由于要素和环境保障不足,实体经济发展滞后,导致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下,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也比较低下,老百姓的民生满意度上不去。
刚刚结束的市党代会和市“两会”提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是有相应的指标作为支撑的,这是党委政府对老百姓的庄严承诺。如果不解决这些难点重点问题,就不可能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就不可能兑现对老百姓的承诺。人无信则不立,我们也就没有资格坐在台上,没有脸面面对老百姓。所以,破难攻坚是推进今年各项工作抓落实的一个具体载体,是必须为之的事情。
当然讲这些问题不是妄自菲薄,现在有非常好的条件、非常好的机遇,温州区位、交通、生态环境、体制机制、温商网络的比较优势更加显现,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金融改革试验区的优势也是全国少有的。同时事物发展都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也有调整的过程。机遇永远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去年我们的工作为今年抢抓这轮机遇奠定了基础,但仅仅是为整个“十二五”打了一个基础,今年的工作才更加关键,因为场子拉开了,项目启动了,如果半途而废,还不如不动。所以,必须通过破难攻坚,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突破,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为“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今年的工作是整个发展中的关键之关键,今年的基础打好了,后面的工作就顺了,必须把破难攻坚作为工作载体,加大力度推进。
二、以破难攻坚七大行动为抓手推进今年各项工作落实
根据去年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的连贯性,年初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征集梳理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今年破难攻坚新七大行动,具体包括土地开发提速、项目建设攻坚、以“亩产论英雄”振兴实体经济、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推进农房改造集聚、拆违美化推进“六城联创”、市区交通畅通工程和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等七个专项。
七大行动的实施意见、专项工作方案已经印发,责任书今天会上要签。市本级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细化方案,明确责任,迅速组织开展破难攻坚行动,力争早出成效。其他各县(市)和有关单位也要按照这次会议的精神,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设计载体,开展“破难攻坚、创先争优”活动,形成全市上下各方联动、齐心协力抓落实的强大声势,扫除一切阻碍转型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障碍,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全力推进土地开发提速。深入推进转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清理工作,确保年内1999-2010年转而未供土地供地率达到90%,超过规定开工期1年以内、1-2年、2年以上的供而未用土地开工(处置)率分别达到80%、90%、100%,用而未尽土地处置率达到100%。特别要重点解决村级二三产返还地问题,不能闲置浪费土地资源,更不能成为藏污纳垢之所,今年村级二三产返还地都要用起来,有困难的可以帮助解决,也可以与市级国资公司合作开发,否则一律按国家有关规定坚决收回。充分利用温州的资源优势,争取瓯飞工程一二期同步施工,实质性启动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同时要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今年下达给各县(市、区)的5.65万耕地再造任务必须完成,要手心向下、眼睛向内、内部挖潜。要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通过农房改造集聚后连片宅基地复耕,解决农民进城的建设用地需求。只要项目包装好,批准了,就可以预先拨付使用建设用地指标,所以4月底前必须包装2万亩的增减挂钩土地项目,今年必须包装出7万亩增减挂钩土地项目,解决未来3年的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指标。温州有160万农房,按户均三分宅基地计算,有近48万亩农村建设用地,如果每年能通过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包装2-3万亩,就相当于每年省里给温州的土地指标。现在各县(市、区)重视程度还不够,分管县长带队4月底前必须把项目包装出来,这是硬任务。
(二)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攻坚。加快城市平台、市政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重大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8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限额以上投资率达到55%,产业性投资占比40%以上,市级政府投资500亿元。今年市级19个国资公司、4个功能区和有关市直部门都有建设项目任务,必须按照规定工期进行考核,有关部门配合情况也要纳入责任范围。现在整个建设速度太慢,很多工程项目8年都没有建成,这是奇耻大辱。必须加大推进力度,深化“拔钉清障”、“除恶治乱”行动,钉子要拔,拦路虎要打,全力扫除影响项目建设的一切障碍。对市级部门项目建设要有明确要求,前年成立的国资公司,今年投资额必须达到10亿元,达不到的就整体降格为二级公司;市级机关部门刚性任务没有完成的,一律取消评先资格。同时,通过去年的乡镇撤扩并,每个中心镇的能力范围都得到了很大提升,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要向小城市、大都市功能区转变。但上一轮调整主要是依据文化、地缘、历史沿革,经过大半年时间的检验,还有很多不符合实际的地方,接下去调整的依据就是投入。按照“十二五”投资1万亿元、常住人口914万,人均每年投资额在2万元左右才能完成投资任务,跟上面上的发展水平。对中心镇来说,有些投资是市县投资,所以中心镇的人均投入应该在1万元左右,投资率达到25%,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去年全市51个中心镇,投资率低于25%的有26个,其中有10个甚至连25%的一半都没达到。一种可能是中心镇的领导班子对投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认识不到位,另一种可能是这个地方不具备建设中心镇的条件,没有投资需求。今年1-2月,温州有2个中心镇没有投资,有的中心镇只有几十万元或几百万元投资。如果再不重视投资,就没必要坐在这个位置上,因为你已经成为这个镇发展的拦路虎;如果怎么抓投资都抓不上来,没有投资需求就没有发展前途,这个中心镇就应该调整,因为它不可能发展成为小城市。所以,今年中心镇和功能区要加大投资推进力度,多换脑筋少换人,不换脑筋就换人。
(三)全力提振实体经济。各个平台包括中心镇、功能区、工业园区、开发区、高新区要加快开发进度,加大对实体经济的土地供应。今年力争通过海域使用权直通车等各种方式,使产业供地达到1万亩。同时要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借助这次金融体制改革,充分用好这次金融体制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政策,带动整个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最终会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让这次改革试验区的效用最大化。加快对存量土地开发进度,由于对工业用地容积率控制过紧,现在很多违章实际上是被逼出来的,除机场限高、道路河道、公共空间退让之外,工业用地容积率要放开,推进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今年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亩产论英雄”,把每亩地都变成“高产田”。根据统计部门的抽样调查,现在全市工业用地平均每亩税费为10万元,高低相差甚至达到上百倍,有的土地根本没有产出。所以,要按照亩产水平划两道线,一道是亩产水平在20万元以上的作为优秀企业,重点予以扶持,土地优先供给,同时要进行特别保护,不得借指导检查之名扰乱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经过批准去指导检查的要追究领导责任,一次警告,三次就地免职;另一道是亩产水平在5万元以下的作为重点帮扶类企业,强化“三保”倒逼,多去帮扶督查;通过抓两头,好的重点扶持,不好的重点帮扶,促进处于中间的企业加快提升。
(四)全力抓好以城中村改造为重点的农房改造集聚。城中村、城边村是城市脏乱差的源头,城中村不改造,城中村的居民生活难改善,城市也转型发展不了。今年要全面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并同步推进城郊村、城边村改造。以城中村改造为龙头,推进面上的农房改造集聚,今年各县(市、区)必须完成5%的农房改造集聚任务。同时要加快“三分三改”步伐,全面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确保全市80%的行政村完成股改任务;组建土地合作社,促进土地流转;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年内完成试点县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任务。
(五)全力抓好拆违美化工作来推进“六城联创”。今年除了沿路沿河、侵占公共空间之外的企业违章,主要通过改造提升解决;农民的加层违章,主要通过农房改造集聚解决;剩下的市区违章,年内要确保再拆500万平方米,同时各县(市)要同步推进,完成1500万平方米的拆违任务。坚持拆绿结合,年内建成城区绿地500公顷,城市绿道306公里500公顷,新增人均公园绿地4平方米,以绿化巩固拆违成果。在今年的绿化过程中,在增量的同时要注重提质,提升绿化档次。推进街景立面改造、橱窗亮化、店招美化和“祛疤栽花”,包括路面破损、人行道建设等都要列入城市改造,全面推进城市美化。同时推进城市的旅游化改造,以游客眼光来审视城市,变过去的景区游为城市游,实现景在城中、城在景中、景城融合,使城市任意一点进行360度环视都看不到不舒服的地方,最大限度地改善本地居民生活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
(六)全力实施市区交通畅通工程。现在温州老百姓最关心的是衣食住行的行,行路难是重点问题。所以当前的重点任务是拉开城市框架,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同时坚持远近结合、建管并重,今年要着力推进交通治堵的重点工作,开展“建环线、打卡口、接断头”活动;加快城市绿道建设,让自行车特别是步行成为老百姓上下班、休闲散步的出行方式;加快停车设施建设;加快公交体制改革,推进公交一体化;治乱当用重典,没有严管就不可能有秩序,要强化城市交通管理,提高道路见警率,加大路面巡查执法力度;“四小车”整治以后,老百姓反映短途出行不便,所以3月底前街道社区的小巴士要开通,先试点再逐步推广。
(七)要全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按照层层报难题、级级攻难关的要求,每月上报条块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梳理分解以后,分类处置,综合施策,集中破难,力争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率达到80%以上。
三、破则必胜,确保破难攻坚七大行动取得实效
破难攻坚抓落实,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强化作风和制度保障,营造浓厚氛围,确保七大行动取得明显实效,以七大行动为突破,推动面上工作,圆满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里已经成立由我和陈金彪市长总牵头的破难攻坚大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分管领导牵头的七个专项行动小组和舆论宣传、作风建设与督考、维护稳定三个工作小组。各地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条块结合,联动推进。
(二)强化责任落实。七大行动的每个专项都有一张任务表,温州日报每个月都要用专版公布七大行动进展情况,公布部门、区块和领导牵头的任务完成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确保工作到位和任务落实。
(三)强化制度保障。要坚持重心下移,推进权力下放,实现财权与事权相匹配,责权利相一致,提高办事效率。今年放权的标准就是“四个凡是”,凡是老百姓要办的事都在社区办理,凡是企业要办的事都在功能区(中心镇)办理,凡是社区和功能区(中心镇)没有权限办理的,全部由社区和功能区(中心镇)代办,凡是哪一级政府出资的就由哪一级政府审批,今年就按照这个标准来检验部门放权有没有到位。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人民群众拥护就是我们最大的执政基础,为老百姓服务的能力就是我们最大执政能力。我们是人民公仆,要对老百姓和企业进行贴身的保姆式服务,把老百姓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
(四)强化考绩考核。完善实施考绩法和绩擢法,今年对县(市、区)的考绩主要还是固定资产投资、统筹城乡、环境建设三大块;对市直机关部门的考绩分为基本考核和创先争优考核,基本考核包括“三生五感”指标考核、“五型机关”考核和综合评价,创先争优考核包括工程建设项目和管理创新项目。健全“六督联查”制度,加强考核督查力度,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五)强化作风建设。作风建设要形成倒逼机制,以工作倒逼工作作风建设,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真正做到审批权限下放,提升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
(六)营造浓厚的氛围。新闻单位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会后要把破难攻坚七大行动作为宣传工作的重点,特别要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好的典型经验要及时在报纸上介绍,不好的要进行曝光。同时要发挥好市民千人监督团的作用,实行老百姓监督与媒体互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同志们,加快转型发展,贵在行动,重在落实。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抖擞龙马精神,坚定发展信心,凝聚各方合力,强化破难攻坚,确保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陈德荣同志在2011年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陈德荣同志在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主要任务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十届十次全会和市“两会”的总体部署,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切实把强化投入作为推进发展与改善民生的主线、主题和主抓手,迅速掀起大建设大发展热潮,全力推进今年各项工作落实,努力开创温州“十二五”科学发展新局面。
已经过去的2010年,是温州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着力推进经济、社会、政府三大转型,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社会政治局面平安稳定,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926亿元,同比增长 11.1%;财政总收入411亿元,增长14.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9亿元,增长1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0亿元,增长1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01元,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416元,增长13%。
在这一年里,我们针对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差距,虚心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精心组织开展“互看互学”和“互学互比”活动,推动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针对长期投入不足的状况,强化政府主导性投入,狠抓平台建设、要素保障与重大项目推进,以项目建设推进转型发展在全市形成共识。针对投资环境不佳的实际,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深入开展“六城联创”,切实加强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建设。针对公共制度供给不足的制约,着力深化市区体制、建设体制、国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审批制度改革,调整市区财政体制和土地出让收入分配办法,撤消市级指挥部,组建10家投资建设集团公司,大幅缩短政府和民间投资项目审批时限,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针对城市化不足、半城市化问题突出的现状,加强中心城市建设,研究制定以“三分三改”为核心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稳步推进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针对民生满意度不高的突出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力维护社会平安稳定。坚持以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扎实推进民主政治和党的建设,着力强化转型发展的政治保证。
在推进转型发展的实践中,全市上下精神状态更加振奋,大建设大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工作充满期待,这为推动新一轮发展集聚了能量、增强了动力,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工作基础。在此,我代表市四套班子,向奋战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干部群众,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和参与温州建设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今天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充满希望与挑战的一年。市委十届十次全会和市“两会”描绘了温州“十二五”发展的蓝图和路线图,确定了2011年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目标催人奋进,任务艰巨繁重。抓好各项既定目标任务的落实,干好今年、决胜“十二五”,重中之重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在投入上下功夫、求突破,要以投入的实际成果促进环境大优化、民生大改善、发展大转型。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把强化投入作为今年工作的主题和主线
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后天的发展。只有持续有效的投入,才有持续的发展,才能不断推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从世界发展经验来看,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资本的积累、投入、产出、转化的过程。在工业化社会,实物资本投入的扩张造就了一半的总收入增长。从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和大国的兴衰看,有效的投入是保持经济社会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期,投资率始终保持在30%左右。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是长达两三百年的持续发展过程,而我们现在正处于全球化竞争和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巨大时空压缩之中,也就是说我们要用三五十年的时间完成人家两三百年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实现赶超发展和现代化,就必须强化投入。
从全国各地和省内兄弟城市的发展看,扩大投入是领先全国、争创一流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经济圈的发展,还是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每个区域的大建设大发展都是由大投入支撑的。近十年来,长三角主要城市的投资率都在45%左右。2010年全国的投资率是69.9%,天津是71.5%,江苏是56.7%,浙江是45.9%。
从温州的发展情况看,投资率也是决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从启动民间投资起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温州投资率提高幅度比全国全省高5个百分点左右,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比全国、全省分别高8.9和4.6个百分点,居全省11 个地市之首。但自2003年以后,温州投资率从37%下降到2010年的31.8%,而同期全国投资率从40.9%提高到69.9%,全省投资率维持在 43%以上,期间温州经济年均增速仅为12.1%,比全国仅多1.7个百分点,而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GDP增速有28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温州低于全省0.6个百分点,发展速度由全省首位后退到全省末位。2009年全省考核,温州的发展水平指数居全省第10位,发展进程指数居第11位,发展综合指数居第10位。之所以如此,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温州新世纪以来长期投资不足。从人民群众的要求看,增加公共品投入是提高民生满意度的基础。2010年我市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从经济发展阶段来讲,老百姓已经基本解决了吃穿住等物质品消费,消费正从私人品消费向公共品消费升级。但由于我们在公共产品领域的投入不足,老百姓的公共品消费满意度非常低,上学难、看病难、安居难、行路难、停车难、环境脏乱差等问题都很突出,特别是我市现在家用汽车拥有量每百户接近40辆,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等公共品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温州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最突出矛盾。投资、消费、出口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最终要讲究供需平衡。供给可以创造需求,需求也可以创造供给,没有公共品投入就没有公共服务供给的保障,就不可能有民生的改善。2009年发布的浙江省民生指数与民生评价报告显示,在全省11个地市中,我市的民生改善水平指数排在第10位,民生调查满意度指数排在第11 位,民生综合指数排在第11位。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政府在公共品领域的投入不足导致供给短缺。
当前,温州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发展慢、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强,其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因此,市委提出要把强化投入作为推进温州转型发展的战略主攻方向和重中之重来抓,今后五年要确保每年投资率都达到50%,“十二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万亿元。确定这个目标,既是合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因为从全国看,现在平均投资率达到69.9%,远远超过了50%,从温州情况看,固定资产投资和民生建设欠账太多,无论是加快即期发展,还是弥补历史欠债,必须在“十二五”期间加大投入力度。否则,错失了机遇,温州就不可能赶上其它地方的发展,就会在资源要素稀缺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在新一轮发展中被边缘化,这不是我们温州老百姓之福。
现在一些同志对温州强化投资是不是符合中央精神存有疑虑,认为温州大干快上的氛围与国家扩大内需、实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不相符。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央政策针对的是全国近70%的投资率,而我们温州的投资率只有31.8%,比全国、全省分别低38.1和14.1个百分点,而且已经连续十几年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贯彻中央精神必须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实际上,我市很多项目现在都还处在前期,启动都要在今年下半年,真正大干快上要在今后三五年。经济发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在抓投入上,宁可备而不用,不能用而不备,不能要快的时候比人家慢半拍,慢的时候比人家慢得快半拍。如果现在不谋划好今后的发展盘子、不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不乘势而上启动一批条件成熟的项目,不但即期发展会滞后,而且一旦中央政策放开,我们就又会措手不及,远远地被人家甩在后面。
因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强化投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强化投入作为今年工作的主题,作为加快转型发展的主线,作为改善民生的主阵地,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主抓手,作为检验各级干部能力水平的主战场,凝心聚力抓投入,全力以赴抓投入,在全市上下形成抓投入上项目、优环境促转型的生动局面。
二、全面兴起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
投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推进转型发展,再创温州辉煌,必须切实强化政府主导性投入,带动全社会投入。要从强化政府投入入手,推进政府转型;从强化民间投入入手,推进社会转型;从强化产业投入入手,推进经济转型。以政府转型推动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以大投入促进大建设、大发展。
(一)强化政府投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政府转型。温州投入少,关键是投资环境不佳。而环境是最大的公共品,难以依靠社会和私人投入来供给,所以改善环境必须依靠政府投入。政府营造环境,企业制造财富,百姓享受生活。要全面整合资源,理顺体制,强化责任,落实措施,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做好政府该做的事,发挥政府投资的先导性作用,为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提供发展平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1)突出抓好发展平台建设。要全力以赴推进以瓯飞工程为重点的海涂围垦和山坡地开发,整合山海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全力以赴抓好中心城市和“1650”大都市区建设,统筹区域城乡,打造全域发展新平台。全力以赴抓好产业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园区与开发区、撤扩并以后的中心镇工业功能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的空间和载体。
(2)突出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问题不解决,要素集聚就会受到影响。要以温州港、国际机场、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交通网、信息网、能源网和环保、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一批城市功能区和城市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拉开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和基础设施能级。
(3)突出抓好“六城联创”。按照“洁化、绿化、文化”的要求,切实加大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和全民植绿护绿工作,深入开展温瑞塘河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城中村、城郊村、城边村改造,加强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和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等“三体系一名城”建设,全面优化城市形象环境。
(4)突出抓好公共服务和民生建设。全面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建设,切实加大教育、卫生、体育、养老等公共事业投入,强化基本公共品供给,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二)强化民间投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转型。城市化是现阶段社会转型的核心,城市化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总体上处于全国和全省领先的水平,但城市化水平不高,半城市化问题非常突出。主要表现是城市的布局不合理、建设的档次品位不高,现在温州虽然形成了大都市的雏形,但这艘航空母舰是由小舢板拼凑而成的,整个都市区基本上就是绵延繁乱的村镇带,最好的地方像欧洲,最差的地方像非洲。所谓的农民进城,即使住在城里,也是住在城中村、城边村,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转化为真正的市民。要从根本上解决半城市化问题,提高城市化和城市规划建设水平,除了需要战略思路创新之外,更关键的是要增加投入;除了强化政府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平台建设之外,更关键的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进城的积极性,挖掘民间投资的潜力,形成全社会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建设的合力。
(1)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构建“1650”都市区空间布局结构和相应的体制机制支撑。各县(市、区)要抓紧完成乡镇撤扩并方案,深入细致地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要向大家讲清楚,行政区划调整是切实维护并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利益的有效途径,是更好地发挥干部队伍作用的有力举措。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推进中心镇发展,既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又在原有乡镇所在地保留办事处,使村民原有的权利不减少、有保障,同时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水平得到提高,可以更多地分享城市化的红利。广大干部保持级别不下降、待遇不减少、作用有提升,原有的政策延续保留,干事的平台更大,专业化水平更高,更有利于发挥作用。要通过宣传发动、强化纪律、落实措施,切实维护乡镇撤扩并期间的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稳定,确保今年上半年全面完成乡镇撤扩并任务。
(2)以农房集聚改造为切入点,扎实推进中心镇建设。按照以“三分三改”为核心的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和“一镇一规划、一镇一政策、一镇一平台、一镇一项目”的要求,抓紧着手制定中心镇“1+X”城镇规划,同步制定出台农房集聚改造政策,组建中心镇新市镇建设公司,加快推进农房集聚改造试点项目,积极引导农民进城投资建房安居。
(3)切实加大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房地产投资是社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市房地产供应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老百姓居住的需求,房价收入比过高成为制约温州发展的突出因素,也成为群众呼声最强烈的热点。根据温州城市发展实际,每年住宅用地需求在 2000亩以上,但近几年我们的实际供地量都只有几百亩。加快城市发展,增加房地产供给,降低房价收入比,既符合中央精神,又是温州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老百姓的迫切期盼。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土地投放,扩大房地产投资,切实把房价收入比降下来,真正使房地产行业成为利国利民的支柱行业,成为推动温州转型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强化产业投入,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经济转型。经济转型关键靠增量投入。要把投入作为保持即期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坚持民资、外资、国资一起上,切实加大产业投入力度,以大投入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1)全面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投入空间很大,要充分发挥温州商业气息浓、营销网络发达、生态条件优越的优势,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和引导在外温州人回归的力度,加快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虚拟经济发展,加快金融、物流、商贸、旅游、健康、休闲、文化创意等重点行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比重,加快构建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2)大力扶持发展特色优势制造业。制造业投入是主体,要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和劳动者权益保护,引导企业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以文化融合提升产品附加值、以“三保”倒逼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创建投入,推进企业提升发展。整合利用国内外和世界温州人资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我市制造业优势向研发和设计等技术优势与品牌和渠道等营销优势提升。#(3)着力提升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投入潜力大,要按照“六次产业”的理念,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三、全面落实强化投入的保障措施
推进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必须切实强化要素保障、体制保障和工作保障,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和“十二五”的投资任务。
(一)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投入,必须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要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建设管理体制、城乡统筹体制、社会事业发展体制等十大体制改革,全面理顺体制机制,为强化投资创造良好条件。当前,尤其要进一步深化国资体制改革,切实推进十大国资公司的清产核资和增资,今年上半年散落在政府部门的国有企业都要完成整合任务,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要组建相应的投融资公司,同时要扎实推进县(市、区)国资体制改革和中心镇投融资平台建设,通过市、县、乡镇三级国资运营体系的强化和建设,以国资公司为载体搭建政府投融资平台,确保政府投资落实到位。完善审批制度改革,今年上半年要对各项审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认真评估,真正落实到位。
(二)加强要素保障。主要是资金和用地保障问题。在资金保障方面,要克服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习惯思维,确立办多少事筹多少钱、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借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的理念。发挥规划是第一财政的作用,强化城市经营和土地开发,加强银企合作,用好现代投融资工具,拓宽民资进入渠道,加强招商引资工作,聚民资、招央企、引外资,坚持国资、民资、外资三资齐上,切实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特别是当前十大国资公司6000 亩存量土地,按1000万元/亩计,就是600亿元,通过金融杠杆的作用可以放大到1800亿元。在用地保障方面,从长远看,温州的空间拓展潜力非常大,通过海涂围垦、山坡地开发利用和农村建设用地置换,解决建设用地应该是没问题的。今年的土地指标问题,要着力抓好近10万亩转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的落实,积极争取省重点项目戴帽指标,用好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切实解决“地从哪里来”的问题。
(三)强化工作抓手。市委市政府已就今年的建设发展设计了系列载体,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抓“三大平台”建设和“三保”机制,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主要抓好“双十工程”,城乡统筹改革试点主要抓好“四个一”,部门工作主要抓好“十大项目”。要坚持一项工作突出一个主题、一个主题明确一个载体、一个载体落实几项具体措施,认真策划、组织和实施一系列工作载体,全面推进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促进投资建设发展细化具体化。
(四)加大考绩力度。今年市委3号文件明确了考绩法,50%的投资率,没有达到的不能评先。考绩要跟干部的使用挂钩,市里在研究绩擢法,就是根据考绩的实际结果来提拔使用领导干部。一是考绩择才。市委将在考绩优秀的县(市、区)、市直部门单位中选拔优秀县处级干部向省委推荐,在考绩优秀的副县处级干部中选拔部分正县处级干部,在考绩优秀的地方和部门单位的中层干部中选拔部分副县处级干部。二是赛场挑才。对乡镇(街道)和功能区,设立几个重点工作竞赛平台,制定一个选拔干部的办法,在考核优秀当中选拔副县处级领导干部。三是挂牌招才。对一些急难险重、创新性强的重点工作,通过“挂牌招标”来公开竞选副县处级干部。变过去“相马制”为“赛马制”,变过去“考官制”为“考绩制”,以业绩来竞争,真正形成褒能奖优、罚懒治庸的鲜明导向。
(五)营造良好氛围。要扎实推进“五型机关”建设,把机关价值追求、文化建设、职业道德建设与具体的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全面实施“立即办理、限时办结”的即办制,倡导形成“每日事每日毕”的良好风气,杜绝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和滥竽充数。要着力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强化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公务员精神和良心自律,真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全体公务人员的干事准则,提高机关办事质量和效率。扎实抓好中介机构和招投标市场清理规范工作,深入开展“清障除污”行动,净化工程建设环境。全面依法开展“拔钉破难”行动,扫除工程建设的“拦路虎”,做到“基本利益要保障、程序要合法、措施要有力、行动要坚决”,切实为扩大投资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同志们,新的使命激励我们奋斗,新的目标在召唤我们前进。现在,进军曲已经奏起,动员号已经吹响,开工令已经下达。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坚定信心、奋力拼搏,全力以赴抓投入,确保夺取“十二五”开局的新胜利,以优异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为加快转型发展、再创温州辉煌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陈德荣同志在市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陈德荣同志在市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今天的会议非常重要。刚才,彭佳学常务副市长通报了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王昌荣部长宣读了政府机构改革相应的人事安排,赵一德市长作了非常好的动员报告,明确了政府机构改革的意义、方向、具体内容和下步工作要求,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以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三大转型”
“十二五”时期,是温州推进经济、社会和政府“三大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次人口普查显示,温州常住人口达912万,居全省第1位,居全国第12位(不含直辖市),说明温州已进入大都市的行列。但去年温州的人均GDP仅为杭州的一半,处在全省后列。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状况,主要是经济转型升级缓慢,产业低小散问题突出。这不是温州人没有钱,而是原来的环境不佳所致。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温州企业家积累了第一桶金,亟需产业转型升级,但本地难以提供更大的空间,难以提供形成产业链规模优势、竞争优势的平台,因此大量民间资本就被招商引资引到外地去了,本地变成了创业型企业的孵化器,始终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一方面是企业转型升级亟需加大投入,另一方面是温州数千亿元的民间资本像幽灵一样在全国游荡,在本地却难以落地。去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为930亿元,在全省排名靠后,投资率甚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这样的投资总量对温州转型升级只能是杯水车薪,同时现在温州不是低端产业向外转移,而是高端产业转移出去、低端产业留在本地,长期积累下来导致了整个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出现这种状况,关键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投资环境。
现在,在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消费结构中,温州已经跨过了温饱小康阶段,进入“住、行”特别是“行”的阶段。温州每百户家庭拥有小汽车量是全省最高的,老百姓的出行需求也是全省最高的,而出行就是老百姓从家庭小环境进入外部大环境。在进入外部大环境以后,环境消费和体验型消费就成为民生的最重要部分,环境也就对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带来了决定性影响。去年以来,我们部署开展“六城联创”和城市转型发展破难攻坚大行动,就是抓环境。环境是最大的公共品,环境包括硬环境、软环境和城市形象环境,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打造公共环境是各级党委政府在“十二五”时期最主要的、核心的工作,这就需要政府转型。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是生产型政府,因为整个经济发展都掌控在政府手中。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是建设型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逐步放宽了对微观经济领
域的控制。而温州由于地缘关系、历史延续等因素影响,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控制比较弱,同时改革开放以后各级党委政府非常开明,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形成了温州模式。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市场经济发展进入相对高级阶段,开始从紧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转型,使得创新要素供给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最关键要素。但当前温州创新供给不足,原因是城市化发展滞后、半城市化问题突出,导致环境不佳,难以集聚高端要素,难以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所以,必须以社会转型、以公共环境的营造来推进经济的转型。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必须以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来实现政府转型,推进社会转型,最终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这次机构改革最本质的内涵就是从推进生产型、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以政府的公共品特别是环境这个最大的公共品供给来推进发展、改善民生。
二、以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从过去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政府,转变为与处于高级阶段的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加快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相适应、与现代公民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府。
(一)要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环境营造转变。现在很多领导干部还是比较习惯于过去的工作方式方法,作风非常深入,经常下企业调研、指导工作,但实际上对企业的了解能有多少?对一家具体企业来讲,几年难得去一趟,到那以后听了汇报,发表一番高谈阔论,说得好听一点,相当一部分只能是比较空洞的东西。现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一个企业家把几千万上亿的身家资产都投在企业里面,可以说是每天24小时、一年365天寝食难安,他和他所招集的一班人才对这个行业的钻研、对市场的了解一定更深入、更准确,对企业自身发展的责任感也一定更强。所以,政府部门要改变过去的工作方式,改变过去保姆式的服务,这些服务并不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需要的。应该更多地从微观指导企业转向宏观环境营造上来,以环境营造来推动和倒逼企业转型发展。这次机构改革以后,各部门的专项资金要从过去扶持企业具体项目中跳出来,不要再补贴到企业微观层面。政府财政的钱是全体纳税人所有,拿财政的钱补贴给企业的具体项目,就会带来公共服务的公平性问题,因为大量的中小企业并不能得到政府的扶持,而且容易引发很多问题。只有从具体的微观项目管理转到宏观环境营造,设定统一的准入门槛和标准,打造公共的产业集聚区和技术服务平台,对所有企业才是公平的,而且才能为所有企业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企业只要能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善待员工、不污染环境、生产的产品不对社会带来危害,剩下的事情就交给企业,政府不要介入太多。政府一方面营造好的环境,另一方面
就是要加大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监管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劳动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力度,对企业在这些方面的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惩处。但这种惩处也一定要体现一致性,要体现公平性。
(二)要从高层管制向基层服务转变。经济的自由一定会带来经济的发展。高度集中的体制是计划经济的象征,实际上现在离真正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有相当距离。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带来经济运行上的不自由,造成资本、土地、人力等要素资源的不能自由流动,从而实现优化配置,这些都阻碍了经济发展。在经济管理中,层次越高,离市场和企业就越远,服务就变成了管制。经济管理权限一定是层次越低越好,这样才能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使基层在为企业服务中起基础性作用。去年以来,我们推进市区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前段时间又实行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下步建设“1650”现代化网络型大都市的基础性节点和平台就是中心镇和功能区。所以,在这一轮机构改革中,市级机构改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县级机构改革和中心镇、功能区的机构改革问题,其核心就是职能转变。要加大权力下放力度,加大财政分成下放力度,使基层责权利相统一,在经济社会发展包括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积极性,有更强的服务能力。
(三)要从政经合一向政经分开转变。过去的条块分割阻碍了要素流动及资源优化配置,国有企业只是政府的附属物。去年以来,我们进行了一轮国资体制改革和国企整合,但还要加大力度推进第二轮整合,真正实现政经分开,防止以权经商、以权谋私。要在这次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组织“转并联”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三分三改”。其中最基础的是要解决政经合一问题,实行政经分开,以解决基层的经济发展问题。
(四)要从管办合一向管办分离转变。中央已经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问题,在分类基础上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现从政事合一到政事分开的转变。这轮机构改革主要是政府行政单位改革,下步机构改革的重要方面就是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现在凡是政府从事的领域都是老百姓不太满意的领域,包括上好学难、看病贵、出行难、公路收费高等。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政事合一。因为过去提供公共品的门槛是封闭的,只有政府这一个主体,这种政事合一的体制阻碍了社会化、多元化的公共品供给。一方面是政府投入不足,很难把所有的问题都大包大揽下来;另一方面又没有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社会投入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竞争。所以,要建立现代事业制度,政府从公共品直接生产者转为购买者,鼓励社会和民间力量投入公共品生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在生产环节实行充分竞争,以竞争提升效率。
三、以有力举措确保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完成好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任务,总的要把握“五句话”要求:方法必须明确,措施必须有力,行动必须迅速,方法必须稳妥,成果必须圆满。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是这次机构改革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负起责任,不折不扣地执行好改革方案,确保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圆满完成。
(二)抓紧衔接,有序推进。当前抓投入建设发展的任务紧迫而繁重,而且这次机构撤并的力度比较大,必须把机构改革与推动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工作不断、秩序不乱、队伍不散,而且要通过这次改革来促进工作效能提升和服务质量提高。
(三)顾全大局,严明纪律。机构改革的目的在于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升效能、促进发展,所以各级各部门要讲政治、顾大局,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做好各方面工作,同时不能突击进人、突击提干、突击发钱、突击花钱。纪检、组织、人事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纠正整改。审计部门在这次机构改革之后,要对相关部门单位进行审计,确保各项纪律落实到位。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政府转型,具有影响全局、带动各方的重大意义。希望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同心同德,锐意改革,高度负责,奋发有为,确保圆满完成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各项任务,以优异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为加快温州转型发展、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收看陈川平同志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太原市政总沥青拌和厂收看
陈川平《在太原市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情况汇报
8月10日上午,在接到总公司政治部关于收看太原市委书记陈川平同志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的紧急通知后,沥青拌和厂在第一时间组织了科级以上管理人员11人(应到14人,实到11人,3人外出),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了收看。
陈川平同志在讲话中首先要求大家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学习习近平同志在研讨班结业式上的讲话要求,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他在讲话中指出了我市当前各项工作的进步和不足,指出我市所面临的发展问题,重点分析了发展机遇和发展方向,同时要求:一要贯彻落实好中央、省的方针政策及这次会议精神,确保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把政策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二要研究政策,争取支持。三要加强分类指导,抓重点、抓典型、抓关键、抓薄弱环节。四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县域经济、园区经济、民营经济,通过转型发展,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五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的过程变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六要加快现代宜居城市建设,抓紧抓好南部区域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东西山绿化、汾河治理、省城环境质量改善、城乡清洁工程,加快“四化太原”步伐,建设“公交都市”。城建工程要围绕重点展开,坚持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学习借鉴先进省会城市经验,坚持我市形成的创新思路和形之有效的办法,集体研究、集体决策,靠机制保证项目推进。要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责任,实现目标。七要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力度。八要利用好转型综改区这个平台,突出土地、资金等关键部位和重点环节,大胆先行先试,抓好标杆项目建设,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破解制约转型跨越发展的难题。
陈川平指出,要着力改善民生,确保社会稳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要弘扬优良传统,创新社会管理,着力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陈川平指出,要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率先转型跨越发展、一流省会城市建设提供坚强保证。一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和省委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二要抓好创先争优和加强纪律性保持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形成长效机制,始终贯穿于一流省会城市建设的全过程。三要加强宣传舆论工作,善待媒体、善管媒体、善用媒体。四要以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为重点,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工作重心要下移,领导干部要下去,资源要向基层倾斜。五要以严明党的纪律为重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纪律性、纯洁性是底线、是原则。各级领导干部要在事业上大胆创新、敢为人先,在做人上谦虚谨慎、廉洁自律。要深入开展“三个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起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要发扬严细实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敢抓敢管,带出一支召之即来、来则能战、战则能胜的过硬的干部队伍;要做到心中有数,实现精细化管理;要把科学方法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对标一流定目标、“一事一表”作计划、调度例会抓落实、活力曲线抓考评。只要我们团结拼搏,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化危为机,就一定能圆满完成好全年目标任务,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陈川平同志的讲话回答了我市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尤其对企业发展所出现的困惑和阻力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城建发展的方向,对我们太原市市政工程总公司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作为一家老字号国有企业,如何在全市转型发展中再立潮头,如何抓住新一轮的城建发展机遇,是我们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此外,关于效能政府、纪律作风、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深入践行“核心价值观”等的论述,也对我们当前企业工作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只有一支纪律严明,作风顽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高效廉洁的队伍,才能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取得新的成绩,实现新的发展。
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述,也为我们企业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基层党建工作来说,要按照讲话指示精神,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基础,学习各级领导干部的讲话精神,扎实掌握党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二是要将当前开展的创先争优和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搞好,形成长效机制,形成指引我们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良好机制,促进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三是要唱响主旋律,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致,为了企业的发展稳定尽心尽力;四是要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要在基层将问题解决,靠基层扎实的工作,解决职工群众出现的难事,实心实意地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五是要加强纪律性,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正象毛泽东同志所说: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没有一支纪律严明、作风顽强的队伍,各项工作都难以搞好。要通过扎实的纪律作风整顿,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纪律性,打造一支纪律严明的干部职工队伍,提高战斗力。“要在事业上大胆创新、敢为人先,在做人上谦虚谨慎、廉洁自律”,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做好党的建设,努力完成工作目标任务,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观看结束看,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陈川平同志的讲话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对促进我们企业当前的工作,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陈书记在讲话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仅引用了各个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经典论述,而且对西方哲学思想、近代科学管理思想等都进行了阐释,对企业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数据化等方面都进行了要求,这对我们搞好企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观看陈川平书记的讲话,大家一致表示要继续深入学习讲话,深刻领会讲话精神,尤其是关系到城建发展、企业管理、企业党建方面的论述,要重点进行把握和领会,要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锐意进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完成沥青拌和厂的各项工作,实现总公司全年任务目标,推动总公司的发展,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积极奉献。
二0一二年八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