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法院对法官遴选制度提出的四点建议

时间:2019-05-14 00:2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某某法院对法官遴选制度提出的四点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某某法院对法官遴选制度提出的四点建议》。

第一篇:某某法院对法官遴选制度提出的四点建议

某某法院针对法官遴选制度提出四点建议

2014年12月13日,上海市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成立,并向15名委员颁发了聘书,这是全国首个省级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负责全面考察法官、检察官参选人选的各方面表现和业绩,从专业角度提出遴选建议。虽然我省法官遴选制度具体方案暂未亮相,某某法院试从基层法院视角出发,针对法官遴选提出如下拙见。

一、法官遴选程序的启动。应由法院向法官遴选委员会提出职位空缺需求,遴选程序正式启动。职位空缺需求包括职位空缺数目、职位描述以及法律规定的资格条件,还可以为特定业务领域的司法职位设置附加的遴选条件。法官遴选委员会在网站、报刊等媒体上刊登空缺职位的遴选启事,包括遴选工作相关信息和法官职位申请表格。申请人按照遴选启事要求报送遴选申请,并由遴选委员会初步审核符合参选条件的人员参加选拔。经审查入围的申请人可以参加遴选考试。

二、法官遴选考试应侧重能力测试。法官遴选委员会应从申请人的知识能力、个人素质、业务能力、沟通技巧、工作效率等方面,结合职位需求进行全面考核,开展能力测试,从而评估申请人在司法角色中的执行能力。考试采用笔试与面试结合,以面

— 1 — 试为主,包括小组面试、当面谈话、角色扮演、演讲、情景提问等形式。申请人通过委员会精心设计的考试方式展现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知识能力指在所选择的司法领域具有专长,能够快速获取和分析信息,熟练掌握法律和基本原则的内容,有能力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可通过笔试来完成评估;个人素质指具有诚实的品性和独立的精神以及正确的判断力,果断、客观,在专业领域有能力和意愿继续学习和发展;工作效率指能够在压力之下高效地工作,能够有效利用时间,并能快速作出清晰、说理的裁判。个人素质、业务能力等项目则可以通过分析案例、归纳问题、适用法律实现对申请人能力的考查,从中筛选出适合人选按比例进入备选阶段。

三、法官遴选应设置实务实习阶段。通过前述初选和考试,已经能够筛选出较为优秀的人才备选,但毕竟法官员额有限,要从中选拔出真正能胜任主审法官的人选,单纯运用短时间的考试还是难以慎重选出最佳人选。因此,可以为备选法官设立实务实习阶段,让备选法官直接从事半年到一年职位工作,根据具体工作的考核结果来判断备选法官是否真正适合。实务实习阶段同时也是一个强化训练、努力提高的阶段,让备选法官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高层次的锻炼,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和职业经验。

四、法官遴选最终任职人选推荐。经过遴选程序后,由遴选委员会对申请人的全部信息进行最终评定,评定结果应反馈申请— 2 — 人,同时向法官任命部门推荐法官人选。遴选委员会向任命部门提交最终推荐报告,对于委员会的推荐,任命部门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并可以要求遴选委员会重新考虑所提人选,但对于后两种情况,任命部门必须向遴选委员会书面说明理由。任命部门不能直接任命推荐人选以外的其他人。

第二篇:中英法官遴选制度对比

从中英法官遴选制度的比较谈中国好法官的标准

12级法硕(法学):许后生

摘要:司法公正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如果说法院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法官就是这道防线的守门人”,本文通过对中英法官遴选制度的介绍、比较总结出中国好法官的标准。

关键词:遴选制度 法官 标准 公正

一、法官遴选制度概况

何谓法官的遴选制度呢?简而言之,法官的遴选制度就是指规定法官的任职资格,以及通过一定的方式从符合资格的人中遴选法官的制度。由概念可知,法官遴选制度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确立法官的任职资格;二是如何通过一定方式从具备资格的人中遴选法官。为什么需确立法官的任职资格呢?这一方面当然是为了遴选合格的人做法官;另一方面乃是为了确保法官队伍的精英化。而遴选法官的方式则主要有这么三种:一是任命制;二是选举制;三是选举制与任命制相结合

二、中国法官遴选制度

中国法官遴选制度包括遴选资格和遴选程序两部分

首先,在我国,对法官遴选资格的法律依据是 《法官法》的第九条和第十一条,规定担任初任法官必须具有下列条件:(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年满23周岁;(3)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5)身体健康;(6)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或者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专业满一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7)德才兼备,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我国自从2001年实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以来,从法官队伍“入口”处杜绝了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入司法领域,保证了司法队伍无论在法律专业素质上,还是在学历要求上大体有一个共同的基点。这对于提高法官的遴选资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关于法官遴选程序,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院长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本院院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在省、自治区内按地区设立的和在直辖市内设立的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主任会议的提名决定任免,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提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院长,由民族自治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本院院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人民法院的助理审判员由本院院长任免。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的任免办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另行规定。由此看出,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有两种:一是选任制;二是任命制。就我国法官产生方式的实践来看,无论是经权力机关选举产生还是任命产生,法院在法官产生的过程中起不到主要作用,起实质性作用的是人事部门和党政部门。

三、英国法官遴选制度

1、英国法官的任职资格

英国的法官遴选制度确立了许多重要的法官任职资格条件,只有符合法官任职资格的人才有可能被选任为法官。在英国,法官必须具有“法律知识和经验,判断和分析能力,有良好的决定和交流技巧。富有权威、道德、公正、能够理解普通人和社会,性格温和,有礼貌和尊严,对社会服务具有责任”。由此可见,英国法官的任职资格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官的法律知识和经验;二是从事法律工作的技能;三是法官个人的人品。例如以英国巡回法官为例,从法官候选人中挑选法官的标准包括:

1、熟悉法律知识、具有丰富的司法经验和较到达的职业成就;

2、具备较强的思维分析能力;

3、具备良好的判决能力;

4、具备较强的决断能力;

5、具有与各种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6、具有保持法院权威、维持法院尊严的能力;

7、具有诚实正直、礼貌与仁慈的的品格;

8、具有正义感;

9、能理解民众和社会;

10、司法的适当、有效及公共服务职责。

在英国,法官候选人除了要具备上述任职资格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职条件,那就是除治安法官以外的所有法官都只能从参加全国4个法学会的成员(出庭律师)中任命。其中担任地方法院的法官(不包括治安法官),必须有不少于7年的出庭律师经历;担任高等法院法官,必须具有10年以上的出庭律师经历,或者2年以上地方法院法官的经历;最高上诉法院法官,必须具有15年以上出庭律师的经历或者担任高等法院法官职务2年以上的经历。

因此,从英国的法官遴选制度来看,英国除治安法官外的所有法官都必须从参加全国4个法学会的出庭律师中遴选。这种制度确保了法官队伍的精英化。在英国,律师被认为是社会的精英,而从律师中选任法官,可谓是从精英中挑选精英。因此,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官一般都从业绩卓越的律师中选任(即所谓的法官资格取得一元制)。法律院校毕业生不可能走出校门即从事法官职业,只有在学识和阅历达到一定层次后,才有可能被遴选为法官,正如格伦顿等所指出的:“对于有朝一日成为法官有任何想法的普通法国家法学院学生而言,哪怕成为低级法院的法官也被当作是对其长期而出类拔萃的律师生涯的承认。”

2、英国法官的产生方式

前文已经谈论过,法官遴选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一是任命制;二是选举制;三是选举制与任命制相结合。英国则通过任命制来遴选法官。在英国,所有的法官都是行政机关的任命而产生的。英国法官的任命程序包括法官的提名程序和任命程序。

在英国,有权提名法官候选人的只有司法大臣和首相。具体来讲,在英国,上议院常任法官、上诉法官的法官、高等法院的法官,由司法大臣和首相共同提名,其他法官由司法大臣提名。可见,司法大臣在法官遴选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在提名法官的时候,主要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任命是基于业绩,而不考虑种族、婚姻状况、性别、性倾向、政治关系、宗教及是否残疾;

2、着重征求那些了解候选人的法官、司法人员及律师对该人的意见和看法;

3、申请法官资格的候选人至少要在兼职法官的职位上先干上几年,以对其能力和稳定性有进一步的了解。

候选人要最终成为法官,除了要获得提名外,还必须得到任命才能最终成为法官。在英国,首相只有提名法官候选人的权力而没有任命法官的权力,司法大臣则除了具有提名法官候选人的权力外,还具有任命治安法官的权力。具体来讲,在英国,上议院常任法官、上诉法官的法官、高等法院的法官,都是经过司法大臣和首相的提名后,由国王(女王)任命;其他法官经司法大臣提名后,由国王(女王)任命;治安法官则由司法大臣任命。

由此可见,英国的法官遴选制度并不具有司法独立性的特征。谁能当选法官的决定权把握在政府的手中,但这并没有妨碍英国的司法独立。法官的遴选制度不具有司法独立性,但其选出来的法官却具有独立的特性,这主要得益于英国的法官保障制度。当然,法官的保障制度已经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畴了。

总之,英国已经确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官遴选制度。通过这套法官遴选制度不仅确保英国法官队伍的精英化,而且也确保英国能尽可能地挑选出合格的候选人担任法官。

四、中英两国法官遴选制度比较

通过对上述中英法官遴选制度的遴选资格、遴选程序两方面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中英两国法官遴选制度存在较大差距,下面我们对中英两国的遴选制度做进一步的比较分析。

(一)关于遴选资格

中英两国都要求初任法官具有丰富的法律专业知识,但两国在初任法官的法律实践经验的要求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英国法官在遴选资格上强调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担任法官职务,如担任地方法院的法官(不包括治安法官),必须有不少于7年的出庭律师经历;担任高等法院法官,必须具有10年以上的出庭律师经历,或者2年以上地方法院法官的经历;最高上诉法院法官,必须具有15年以上出庭律师的经历或者担任高等法院法官职务2年以上的经历。所以英国的法官都是从优秀的律师中选拔,在英国一个法学院的学生从律师到法官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而我国只要求通过司法考试有一到三年的法律实践经验即可,对法律知识的要求也很低,非法律专业具有法律知识的也行,还有学历越高对法律实践的要求就越低,如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或者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一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学位取代不了实践,这样的规定缺乏合理性,通过以上比较不难看出,与英国的法官遴选制度相比我国对法官的实践要求不高,相应的初任法官的年龄普遍偏低。

(二)关于遴选程序

英国无论采用选举制还是任命制都要经过一套较为复杂、严格有时近于苛刻的程序,并且对于候选人的司法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颇为重视。如在英国,上议院常任法官、上诉法院的法官、高等法院的法官,由司法大臣和首相共同提名,其他法官由司法大臣提名,其在提名法官的时候,主要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任命是基于业绩,而不考虑种族、婚姻状况、性别、性倾向、政治关系、宗教及是否残疾;

2、着重征求那些了解候选人的法官、司法人员及律师对该人的意见和看法;

3、申请法官资格的候选人至少要在兼职法官的职位上先干上几年,以对其能力和稳定性有进一步的了解。提名完了以后,必须通过任命才能成为法官,具体如,上议院常任法官、上诉法官的法官、高等法院的法官,都是经过司法大臣和首相的提名后,由国王(女王)任命;其他法官经司法大臣提名后,由国王(女王)任命;治安法官则由司法大臣任命。相比之下我国则对法官的遴选程序重视不够。在实际运作中,法官的选任遴选程序大致是:由党组织的组织部门或法院党组织提出法官候选人名单,经同级党组织审查同意后,由拥有法定提名权的机构或人员,正式提交给同级权力机关再由它按照法定程序选举和任命,权力机关在选举和任命法官时,往往仅凭候选法官的个人简历来投票表决,而对法官候选人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等方面根本没有或基本没有详细了解的渠道和途径,起不到真正的审查作用。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得知,英国的法官遴选程序比较科学和理性,可以真正检测出一个法律人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从而选出合格的法官,而我国的法官遴选程序基本上是公权力说了算,仅看个人简历不能直观的反映一个人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因此,在现实中会出现一些法盲、文盲、流氓在担任法官,如原山西省绛县法院副院长姚晓红。

五、从合格的法官到好法官

我们知道法官遴选制度的目的是选择出合格的法官,通过对中英两国法官遴选制度的比较、升华,我们可以大概地总结出中国好法官的标准:(1)较高的道德修养,甚至可以说道德的完人。

这一点中英是一致的,衡量一个法官是否是一个好法官首先应该从对待当事人的态度做起,不论是原告还是被告都应一视同仁出以公心保立。要做到这一点他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品格,他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要远远高于常人,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心术不正、缺乏良心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法官的。(2)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这是一个法官业务能力的本保证,法学理论功底的提升不仅需要法学院的系统学习,还需要刻苦钻研、求索创新。在现实处理案件的中,不仅要严格依据法律,还要提出合理的解释,这就需要扎实的功底了。(3)真正以法律为办案准绳。社会大众对法官的要求是非常低的,认识和评价一个法官的好坏,就看你办案公不公正,在人们眼中法官就是法律的化身,你办案不公正,业务水平再高有什么用?你践踏了法律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4)及时的正义。正义一定要及时,迟到的正义非正义,司法行为直接关乎人的财产或人身安全,司法过程中的当事人无时不在受着司法判决或结果的心理煎熬。优秀的法官,应该够运用娴熟的法律知识和裁判技能,从容地作出正确的裁判,及时地确定公民之间正确的社会关系,让当事人尽可能早地、尽可能心服地了断纷争,开始自己新的生活。(5)重视人文关怀。法官必须对他人和群体的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抱以最大的关注,正确把握法理与情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裁判手段维护社会公理。在法律运作中体现人文关怀,充分调动内在力量,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将法制、民主与人权有机地统一起来。(6)是要勇于挑战。法官在断案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力,要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无形的,有的是来自上级的,有的是来自亲朋好友的……。作为一名好法官要有勇气去面对,并勇于冲破阻力和挑战,维护法律的公正。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

2、英国《法官法》

3、《职业化视野下的法官特质研究》吕忠梅

4、《各界评说我心目中的好法官》法制日报

第三篇:对司法现状的解读(一):关于法官遴选制度

对司法现状的解读

(一)-----关于法官遴选制度

不管对国内司法现状是否满意,司法毕竟仍在现实地承担着它的法定职能。因此对于社会而言,不管你是法学研究者还是实务工作者抑或是一般公民,在排除砸烂公检法的可能性之后,我们都只能希望或致力于司法的进一步改进。而在对现行司法进行批判之前,较为全面而非片面地了解司法的现状是任何一位理性公民发表司法改革意见的基础。基于此,笔者尝试从一位基层法官的视角,根据本地法院的实际运行,尽量客观地描述一下司法现状的角角落落,供各位同好批判研究。

如果把司法看作是一座雄伟的大厦,笔者愿意视法官是整个司法大厦的砖石。再好的设计,若缺乏符合质量和与设计要求相匹配的一定数量的基础材料,大厦的合格完工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考察一下现行法官的遴选过程,我想对于研究大厦中出现的问题应该会不无裨益。

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我国法官的遴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5年前。法院在需要进人时,根据编制情况向劳动人事部门提出要求,人事部门按照国家工作人员招录要求配置给法院。此期间进入法院的多为复员军人、军转干部及从社会招干的其他人员。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法律院校学生也开始逐渐被分配到法院。这些新进人员在从事数年的书记员后可由法院院长直接任命为助理审判员,从事案件审判工作,再经数年磨练,由法院提名报同级人大任命为审判员。这批非法律院校出身的法官在法院还有一定的比例,从笔者所在法院一线办案人员统计数据看,这一比例达到57%。而且这批非法律院校出身的法官经过多年的磨练和自身的努力,52%的人正担任着一线办案部门的中层正职或副职。在笔者法院目前一线办案部门17个中层正副职岗位中,他们占到了13个。

第二阶段是1995年至2002年。1995年《法官法》通过并实施,根据该法的规定,法院系统开始建立起初任法官考试制度,即规定通过考试者方能提请人大任命为法官。法院系统1995、1997、1999进行了三次考试。由于是内部考试,且考虑到将来全国统一司法考试对现有人员的冲击,这几次考试在指导思想上更多倾向于让现有人员有机会实现顺利过渡。因此考试难度与当时的全国律考相比明显差了许多,也导致当时产生了法官素质不如律师的社会评价。但不管怎样,以考试取法官的做法客观上还是将一部分素质明显不过关的人员拦在了法官队伍之外,而这些人在1995年之前按照当时的惯例也是肯定会被任命为法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官选任制度的改变和进步正在开始。

第三阶段是2002年之后。首次国家司法考试于2002年3月举行。全国有31万多人实际参加考试,约有24000多人通过考试,合格率大体在7%。自2002年首次实行国家司法考试以来,至今8次考试报名人数达235万人次,实际参考206万人次,有36万余人通过了考试,平均通过率17.5%。全国司法统考给法官队伍的正面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其一是有效改善了进人关,2002年之后笔者所在法院进人35名,其中4名属政治性安置的军转干部,2名为事业编制的速录员,其余所进人员均为法律院校本科生或研究生。其二是新任法官法律理论及实务操作技能在经历严酷的司法统考后有了一定的保证。我国司法统考虽不以法律本科毕业为前提,但近几年参加司法统考的多以法律专业院校本科生为主体,17.5%的平均通过率使得竞争更为激烈,没有较全面的法律理论知识和较扎实的逻辑分析判断能力是难以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在笔者法院,本科生经过两三次统考后才通过的就并非特例。

让我们换个视角,看看通过了司法考试的人员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法官。一般本科或研究生毕业进入法院都是从担任书记员或从事其他辅助性工作开始起步,目的是让他们熟悉司法的运作流程并了解掌握一些处理社会问题的实践经验。司法考试的通过只是产生了担任法官的可能性,让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会受到三种因素影响。一是法院法官员额是否需增加。现在我国对各法院只有全员编制的控制,而无按不同序列对法官员额的限制。因此实务中法官员额是否增加决定权在各法院自己,只要全员编制不突破,理论上非业务部门的人也可能被任命为法官。当然一般情况下法院主要依据通过司考的人是否已工作了一定年限以及业务部门工作量情况来进行抉择。在诉讼爆炸的今天,通过司考的人的工作年限事实上已成为增加法官的主要考量因素。二是法院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而对法官素质的特别要求。现在许多法院都将在市级或省级刊物上发表过法律论文作为担任法官的资格条件之一,其目的相信在于提高法官的研究和解决类型化问题的能力,并对法院内日益增多的通过司考的人员进行再次选择。三是人大任命前的资格审查。人大对拟任法官的资格审查是我国法官遴选制度的一道重要程序。其审查内容一般为两项:职业水准和道德、是否审判工作需要。虽然现实中人大的审查还有许多值得改进之处,但笔者相信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和司法制度的完善,这一程序将日益显现出制衡的魅力。

通过上述描述,我们可以对当前我国法官遴选制度作出如下检讨。其一,对法官遴选中的法律理论素养要求还不够高。由于现代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和多样化,调整社会关系的法律已成为一门庞杂的技术性极强的艺术,而且许多新类型的社会问题并不能简单地套用法条就可以得到解决答案,需要法官们运用法律原则及精神方能洞悉玄奥,把握方向。而我国现在司法考试在参加对象上的要求是应当具有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者高等院校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法律专业知识。这一规定本身就将法官职业视为工匠,认为任何人只要掌握法条就可以成为法官,而忽视了大学阶段法学理论的熏陶对法官乃至我国法治长远的影响力。

其二,对法官选任中职业经验的关注还不够。法律解决的不是自然知识而是人类社会关系,因而没有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法律。正如美国大法官霍姆斯所言:“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对初任法官实践经验的要求是国外司法制度所共同关注的。我国通过司考者虽也会有担任书记员或从事司法辅助工作的数年经历,但这种职业经验的积累并不系统,多靠自身的悟性和自觉。对于案多人少矛盾突出的法院(从一些报道看,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法院法官年人均办案二、三百件已是常事,有的甚至达到上千件),更会选择先上岗再熟悉的赶鸭子上架的模式。这无疑会对办案的质量产生负面的影响。其三,对初任法官的品格要求不具操作性。各国对初任法官均要求具有高尚的品格。正如日本大木雅夫所说:“法官非有良知不能表现出正义。••••••对他们的资质不仅要求具有法律知识,而且特别应有广博的教养和廉洁的品质。”我国法官法第九条规定担任法官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实务中对这一原则性规定的落实措施是采取传统的政审方式,即由法院人事部门到被考察人家乡、学校进行了解,而且这项工作一般是在法院进人时同步进行。在法官任命时目前并无单独的品格审查程序。从笔者从事司法工作20余年的经历看,尚无法官因品格问题被拒绝提名或任命的例子。显然这已与法官违纪违法案件频发的现实严重不相适应。

其四法官逐级晋升制度未能建立。国外法治发达国家大都规定初任法官必须在初审法院任职,然后根据其业绩和能力逐级晋升。其原因在于基层案件量大且相对简单,有利于初任法官更好了解社会、掌握技能,一旦出现判决问题也能在之后的司法程序中得到解决。其次有利于层级较高法院集中更优秀人才,从而有效掌控辖区内的司法态势。在我国,各法院每年会根据编制情况独自从应届毕业生中招录工作人员,法官也大多产生于这些所招录人员中。虽然上级法院偶尔会从下级法院选调优秀法官,但这种做法未形成制度,并非常态。我国法院系统也明白逐级晋升制度的好处,但现实中实施这一制度并不容易。首当其冲的是法官异地选调后的住房、家属安置等问题。在缺乏国家相关配套措施的情况下,凭法院自身力量是难以解决这些问题的。这可能是法官逐级晋升制度在我国难以大规模开展的最实际原因。

第四篇:员工建议提出、反馈制度

员工建议提出、反馈制度

目的:

明确员工合理化建议处理程序,保证员工建议得到及时处理、反馈及奖励。

适用范围:

本公司所有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及处理、奖励。

责 任 人:

总经理、行政总监、部门负责人

工作程序:

一、合理化建议的提出。

1、所有合理化建议的提出均应填写《合理化建议表》或在员工反馈信中提出,要求填写齐全、清晰,否则视为作废。

2、建议人将所填表格递交直属上级,接受人签署意见,并视情况决定 是否逐级上报。

二、合理化建议的反馈:

若接受人能够决定采用与否,则接受人应于一周内逐级对员工给予明确答复。

三、效果评估:

建议采纳后应及时实施并评估效果。

四、奖励:

奖励根据其实施效果确定。

1、一般性奖励在每月奖金中体现。

2、被采纳的重要合理化建议应由部门经理提交《奖励申请报告》报请总经理批准。

支持性文件:

《合理化建议表》

第五篇:××法院分析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法院分析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近日,****法院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该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法院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一、实践中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司法界对陪审制的认识方面、陪审制的建设方面及陪审员职业特点等方面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陪审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陪而不审,基本上是陪衬,发挥作用不大。目前,人民陪审员参加案件审判时,有相当一部分陪审员只把参与的程度停留在“陪”的基点上,具体审判案件时,在审判台上只是形式上的陪审,成了“陪衬”,庭审中,对询问当事人、质证、认证,完全由审判长一人进行。在具体评议案件时,也是审判长一人综述案件事实,阐述有关法律规定,拟定处理意见,陪审员只是机械地同意或否定,名义上是适用普通程序审理,实质上是普通程序形式下的审判长独任审判。

(二)缺乏对陪审员的监督机制,对陪审员错案责任追究缺乏法律依据。《人民法院组织法》第38条第二款规定:“人民陪审员在人民法院执行职务期间,是他所参加的合议庭组成人员,同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这些权利可以使人民陪审员依法决定案件的审判结果,但依据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若

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的案件出现了错案,则应承担相应的错案责任,由于目前错案追究制度还没有完全规范化,对陪审员造成错案如何具体追究责任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这样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司法公正,也违背陪审制度设立的初衷,影响了法院的形象。

(三)人民陪审员自身参与意识不强。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认识不足,一些人民陪审员参与意识不强,不知道自当选之日起就肩负着民众的意愿,承担着社会、历史赋予的责任,没有真正把执行陪审工作当作应当依法行使的权利和义务,对陪审工作持无所谓的态度,使人民法院的邀请常出现尴尬的局面,被委婉推辞。

(四)陪审员制度落实不平衡。从全市两级法院使用陪审员情况来看,呈现不平衡性,有的法院落实得很好;有的法院陪审员人数很少;有的甚至没有陪审员。

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几点建议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司法民主化、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监督法院审判工作,确保司法公正的基本途径,也是对人民群众进行法制教育、宣传法律的重要形式。《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已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4年8月28日通过,并将于2005年5月1日起施行。《决定》的颁行,对于完善和改革我国审判制度将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通过调查和征求现任人民陪审员意见、听取有关方面建议等,我们认为当前需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立专家陪审员库。这里所指的专家,特指具有某种专业、技能特长的有识之士。对于一些复杂的、技术性、专业性特别强的案件,吸收有关专家参加审理,有助于克服法官知识的有限性和片面性,弥补法官专业知识的不足,对于推进案件的顺利进行和纠纷的合理解决,具有重大意义。这些人虽然有的对法律不一定很熟悉,但是在某些专业技能方面,有较为突出的特长,如能吸收其参与陪审,可以解决很多非法律方面的专业问题,从而对提高审判效率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对于专家陪审员,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主任医师、工程师、会计师、审计师以及其他具有专业特长的人。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建立专家陪审员库,以满足审判工作需要。

(二)限制人民陪审员连任。《决定》第九条只规定了人民陪审员的任期为五年,没有规定能否连任。我们认为,陪审员连任制不利于体现陪审制度的公正与民主。在我国的法律中,陪审员都采用任期制,而非似国外的“一案一选”制。有的陪审员连续担任陪审员成了“陪审专业户”。这样不但不利于调动和保持其参加陪审的积极性,也有悖于设立陪审制度的初衷,不利于发挥陪审员在审判中应起的作用,也失去了人民陪审的意义,连任只能造就一批“准法官”,而无法发挥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应有功能。因此,建议最高法院在实施细则中明确

不可以连任,或任期不超过两届。

(三)确定人民陪审员的名额,限制陪审案件数量。《决定》

第七条规定:“人民陪审员的名额,由基层人民法院根据审判案件的需要,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确定。”我们认为名额的确定应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数量不宜过多过滥,防止本末倒臵。二是数量也不能太少,否则其作用难以发挥。最高法院的草案中曾提出,人民陪审员选任后参与合议庭审理案件,以每年每人十件为宜,但人大决定最终未采纳此意见。我们认为一人陪审过多,就会使其成为“编外职业法官”,易于与职业法官的关系过于密切,对于公正审判可能也无益处。过少,则不利于陪审员自身法律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自身作用的充分发挥。具体陪审案件多少,应结合实践确定。

(四)加强人民陪审员的管理、监督。各级法院可以根据全国人大《决定》,制定《人民陪审员管理办法》,就陪审员的管理机构、选任、培训、权利义务、参与审理案件的范围、待遇及奖惩等作出明确的规定。陪审员的管理由政工部门和审委办共同负责。在政工部门设立人民陪审员管理办公室,作为人民陪审员工作的管理机构,负责人民陪审员的换届、日常管理和培训工作,并对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为使陪审员适应工作需要,应当由人民陪审员管理办公室组织陪审员进行初任培训和定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案件流程、审判制度、审判纪律、法官职业道德、廉政制度、法律法规等,着重提高人民陪审员的法律素质和参审能力,努力发挥其作用。应建立人民陪审员奖惩机制,落实人民陪审员待遇,并根据情况对陪审员评定等级职务,可将陪审员评定为陪审员,中级陪审员和高级陪审员,并对不同等级的陪审员在陪审费用和陪审案件的难易程度上有所区别。同时,人民陪审员作为一支法院外非固定审判队伍,同样适用《法官职业道德管理规范》和最高法院“四项制度”,对其监督应同对职业法官的监督相衔接。应当采取所在法院和同级人大双重监督制度,人民陪审员在执行审判职务过程中应当接受所在法院的监督,人大也经常性对陪审员的工作进行检查、评议。

(五)加强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宣传,提高社会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认识。对被任命的人民陪审员名单应登报通告,晓喻社会,以利于增强人民陪审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并采用多种形式激励人民陪审员强化职能,以调动其参与执行陪审职务的积极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下载某某法院对法官遴选制度提出的四点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某某法院对法官遴选制度提出的四点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简介美国的法官遴选制度(最终五篇)

    简介美国的法官遴选制度 法官是司法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一个称职、廉洁、公正的法官队伍对于法治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一......

    2018年南平遴选备考:【中央遴选上岸的四点建议】

    2018年南平遴选备考:【中央遴选上岸的四点建议】 社会流传一种说法:考公务员难,参加中央遴选更难,使得一些考生畏惧中央遴选。其实对于这些考生而言就是没有突破心理障碍、不了......

    新课标对历史教学提出哪些建议

    新课标对历史教学提出哪些建议?(作业) 一、教学建议 历史课程的实施,必须以本标准为依据,力求体现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按照本标准提出的规定和要求,注重课程目标中“知识......

    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作风建设提出的四点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作风建设提出的四点要求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则办事,特别是当个人感情同党性原则、私人关系同人民利益相抵触时,必须毫不犹豫站......

    就业指导专家向大学毕业生发信提出四点建议5篇

    就业指导专家向大学毕业生发信提出四点建议 近日,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就业网站上出现了一封面向广大求职毕业生的信件,信件中,就业指导专家从求职心理、求职准备、求职细节......

    我院对人民陪审员制度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建议

    我院对人民陪审员制度实施情况进行调研 并提出建议人民陪审员制度对于推进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强化司法监督、树立司法权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江宁法院积极贯......

    对公司党委及党支部工作提出意见及建议(范文)

    对公司党委及党支部工作提出意见及建议 篇一:对支部存在问题的意见汇总以及改进方案党支部整改方案与存在问题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心”工作,学习“海尔”文化,推行问题管......

    对公司党委及党支部工作提出意见及建议

    对公司党委及党支部工作提出意见及建议(三篇)【篇一】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心”工作,学习“海尔”文化,推行问题管理,按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工作安排,“中心”党委在......